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6: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

篇1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管理学”课程理论性强,包含了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日常生活管理还是现实的企业管理,都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和掌握一定的管理能力。单一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管理的艺术、管理的真谛。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育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课程教学要秉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穿插适当的理论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含义与基本原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是:把教学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段,在实践教学这个阶段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理论教学阶段。首先,将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设计到具体的任务中,学生根据任务书可以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开始理论教学。其次,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学生进行任务总结,教师进行点评,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2高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2.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一致,都是照搬教科书的内容,泛泛而谈,空洞乏味,缺乏专业针对性。一个知识点用同一个陈旧的案例在不同专业中进行讲授,由于案例陈旧和缺乏真实的工作情境感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同时,管理学教学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和本科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管理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针对高职学生高考成绩相对较差,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等特点,教学内容应删除高深的,过于专业的理论知识。从基础性和实用性的视角出发,根据各个专业岗位需求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2.2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高职管理学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师一般都是采用“填鸭式”灌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讲解过程,教师通常将教材内容、自己的价值观念及从现实中获取的经验灌输给学生。虽然,现在有部分教师在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但是,由于教师缺乏行业从业经验,教学案例大多从网上和书本上照搬过来的,案例更新很慢,没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2.3课程考核形式过于传统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课程考核上大多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40%的考核方式。期末纸质考试占比很大,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等方面。这种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一些知识,考完后就完全忘记,根本不能检测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3任务驱动下的高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3.1任务驱动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驱动下,根据学生毕业后到具体工作岗位任务所需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取舍上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原则,注意知识更新,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尽可能将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引入教材。同时,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架和顺序,以实际工作问题出发,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将管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体现出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笔者设计的管理学具体授课内容如表1所示。

3.2任务驱动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故事教学法

管理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学生上这门课会感到理论深奥,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地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故事教学法,(下转第46页)(上接第34页)就是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任务要点,穿插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涵的道理。这一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就故事教学法设计了一个管理学堂环节,在每次课堂的前5分钟,由当天的管理主播上台主持,包括每次的课堂点到、主播播新闻、主播讲故事、每月明星主播评选等环节。通过管理学堂,一方面学习分享管理概念和管理理论,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

3.2.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管理情景,使学生在情景实践中模拟管理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笔者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设计了模块二和模块三两个情景。这两个情景里面包含了系列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管理的四大职能基本上都囊括进去了。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理解了知识,获取了技能,提高了管理能力。

3.2.3游戏体验教学法

游戏体验教学法主要针对高职学生基础较弱,不愿意学量的理论知识,个性比较活跃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进行亲身体验,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学习,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教学发法。比如在讲解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的《铅笔的用途》游戏,首先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评价标准是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同学们在一种完全开放的环境下,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团队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3.3任务驱动下教学考核的改革

课程考核改变传统的以期末纸质考试为主的模式,新的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考核方式加大了对学生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比重。过程性考核占比60%,期末纸质考试占比40%。考核改革尤其针对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出勤率(20%)+平时课外作业(20%)+管理学堂表现(20%)+情景体验中的管理能力(20%)+职业素质(20%)。日常过程性考核通过教师、小组和学生自己三方综合评定,最后确定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动物解剖课程 实习教学 实训中心 建设与管理

当前,我国有许多院校动物解剖课程在实习教学项目配备上、管理规范化、提高型实习教学项目和研究创新型实习教学项目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在动物解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不够重视,甚至部分人认为实践教学需要较多的经费、精力和时间、实践操作比较麻烦、劳动强度大等,实训基地和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均欠佳,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不够理想、学生动手能力差、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用人单位不满意等现象。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实践指导教师由于实训教学存在工作环境差、时间长、强度大、实验教师不愿从事实践教学,使得实训教学的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实训教学教师中兼职教师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确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条件不足而迅速扩招,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不规范,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欠佳,双师型教师缺乏等。过去存在的许多问题要能够解决,必须引起高职教育战线同仁们的重视。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的建设项目依托对学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以设施、设备、管理等条件较好的实训中心进行建设,它充分体现了实习教学的示范性和导向性。通过加大对实训中心建设力度、投资力度和管理制度改革力度的建立,使得实训中心建设对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深化实训中心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发展都具有着深远地现实意义。我国高职院校动物解剖课实训中心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动物解剖课程实习教学示范作用的高层次实训中心,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提高高职院校动物解剖课实习教学、实训中心建设和管理的层次水平,为培养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农牧业类实用人才创造条件。

一、动物解剖课程实习规划教材的制订

(一)制定动物解剖课程实习规划

高职动物解剖课程实习规划教材要有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材,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大纲的制定应体现实习教学改革,实验实训项目和内容的选定应与课程和专业的发展相适应。精选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适当增加技能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大纲应明确实验实训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通过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应达到目的、要求、验证和掌握的基本理论,训练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掌握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等内容;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特点、学时分配等。

(二)动物解剖课程实习教材的制订

实验实训教材是学生进行实验实训过程的依据。凡有实验实训的课程,必须配有相应的统编实验实训教材或自编实验实训讲义,并配备实验实训参考书、实验实训指导书,以及必要的图表、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等。以模型、标本、实物解剖、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网络多媒体和网上第二课堂等多层面进行立体化现代实习教学。认真开展动物解剖课实训中心的实训教材建设,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及社会需求,以弥补以前教材不足,以前的教材多以马、牛、猪、羊等大家畜解剖为主,及时调整教学教材内容,增加当前热点的中小动物犬、猫、兔、禽类解剖内容,把解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适时地添加到相应的知识单元中。撰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纸质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编写与教科书相配套的学习辅导材料。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动物解剖校本课程教材中要做到“知识点突出,通俗易懂,少而精”。 努力进行动物解剖实践教学教材的开发,实习教材表述精炼、直观易懂、突出实践性和适用性。

二、实习教学教具开发

规范化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的建设,首先,师生互动完成设计性实验项目作品,由老师指导让学生自选题目,学生自己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进行归纳后形成题目,再将实验的名称、目的、所需仪器及实验所需解决的问题等写出具体方案,进行分步实施,然后提交实验要求,教师根据实训中心具体情况,从可行性方面加以把关,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完成创作。实验过程完全是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结束后不是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作为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而是侧重实验过程,无论实验结果如何,学生都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通过创作实验,学生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进行动物标本制作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努力进行动物解剖教具与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创新实验教学[2]环境,研究取代传统甲醛教具污染环境、伤身体、教学质量差等缺陷的动物教具干制方法,研制各种各类教学标本、教学模型器具、教学挂图、教学幻灯片、教学录像和教学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先进教学教具,采用动物图像与多媒体互动进行实习教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建立教学标本陈列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把多媒体引进实训中心,将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结合起来,师生共同研制动物实习干式标本广泛应用于校内外实践教学,既节省了巨额实习费用,又低碳环保,形成很强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实习教学体系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调整讲授内容和侧重点,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本着专业知识“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选取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有关解剖知识;又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要不断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保证为学生今后自学提高、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动物解剖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职业生产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际需要,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思想和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为学生就业与创业、甚至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验实习教学中对常见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要求学生对动物有机体实际解剖、观察、认知,让学生综合运用系统解剖学知识,理解掌握动物有机体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认知动物标本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尽量选用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配套的优秀高职教材,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和课程讲义,形成具有本课程特色的教材体系。近年来,教师先后制作动物解剖陈列教学标本1300余件,购置了二套教学录相带和教学系列碟片,制作了动物解剖课程实训教学多媒体课件、实践教学录像、教案、讲义、习题集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实习教学资料齐全,为提高教学质量、逐步为实训中心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动物解剖课程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突出特色。加强实践性教学,采用讲与练结合和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讲解与不同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章节重点、难点、框架和思路,引进前沿进展。学生可以通过校联网站上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库以及与教师互动系统进行课后学习,增加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在动物解剖理论教学的间隙穿插实习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实验,使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讲解紧紧围绕实验展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听课。通过演、讲、练的教学方法,即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实习技能训练,严格规范实习实训操作强化实习技能训练。在强化学生的实习技能训练中,教师既要加强学生动作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学生智力技能的训练。比如在解剖组织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使得一些神奇的变化呈现眼前,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动手积极性,再加以规范化的操作引导,很好地达到动作技能训练的目标。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实习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明显。采用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转换、现场教学、集中教学实习等多种形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效率,建立实习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实训中心实习教学平台,大量开发适用的多媒体实习教学课件,实现实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人性化。扩大实训中心的开放,这是实习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即学生经过一定的方式,自行选择时间进行实验;二是实验内容、手段、方法的开放,即只要符合实训中心管理规章,学生就可以自行选定实验内容与方法到实训中心做实验。要真正把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及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一体化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实验、实训三者融为一体,边讲、边做、边练; 岗位教学,即将学生分别安排到专业对口的生产工作岗位上学习,教师和技术员给学生讲述理论、示范技能,学生训练操作,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基础。

(四)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和鼓励探索的多元实习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应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科学的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及办法。动物解剖实习技能考核采取随机分组抽签的办法,每位学生根据抽签的结果临时决定考核项目,每组由两名监考老师,有统一的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实验课程的学习成绩,由理论、技能、平时成绩三方面组成。按照平时成绩 10%,实践考核成绩 70%,理论成绩 20%,每一个考核项目均根据难易不同确定不同分值。在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中,采取项目过关法教学,寓考核于教学之中,考中有教,教中有考,考教结合。课内实验采取理论 60%,实践 30%,平时占 10% 比例进行。有些学生不重视实习操作过程,甚至出现抄袭实践报告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训中心实习教学考核由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从实践操作、实践记录的整理、实践结果的分析直至实践报告的撰写等.实践课程成绩由到课率与课堂表现占实践成绩的10%、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占实践成绩的 30% 和实践报告占实践成绩的 60%组成。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加强,考试过程体现规范化、客观化与标准化。完善独立的实习教学评价监控体系。采取教师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分学院领导听课及督导听课四级听课机制,每学期对实训中心实习教学的体制、实验项目、实验队伍、教风与学风、实验管理、实习教学改革、实验条件、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邀请行业企业专业专家参与实践考核,同时,实训中心采取学校督导、教学委员会、教师不定期实习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把好人才出口关,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一)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动物解剖实习教学实训中心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热心教改的实习教学和管理队伍,实训中心主任由各相关学科高级职称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组建一支由技术骨干组成的专职实验人员队伍,以及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动物解剖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很强的课程,因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教好这门基础课程实验室建设[3]。我们鼓励团队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锻炼。经常外出参加课程建设相关培训。加强以老带新工作,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加强团队师德、师风教育,学习高职教育理论,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通过导师制“,以老带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到相关生产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获取双师素质证书,解决“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较低的问题。按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数量,扩大“双师型”和“双证型”教师在实践教学队伍中的比例,双师型教师需达到 70% 以上。

(二)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习人员职业技能体系[4]培养,采取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参与技术承包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习轮训,安排他们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引进一些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担任技能训练教师,培养和引进高学历且实验技术过硬的高层次人才,把校外实习基地的骨干人员吸纳到本科生指导队伍,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努力建成一支能保证完成实习教学、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实训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定期考核,在职称晋升、津贴发放等方面充分考虑考核结果。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出规范的实验实训教案,同时做好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材料的准备,检查安全和环境设施,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实习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实训中心应加强现代实习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习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习教学环境建设和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建设。实训中心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或参与实训中心建设和实习教学工作;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使实习教学队伍的知识、技术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形成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热爱实习教学,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实训中心管理与实习教学团队。

五、实训中心的建设

(一)开放性实训中心建设

扩大实训范围我们不仅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而且还要对学生开放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的场地和机会。常见动物的骨骼、肌肉等标本及各系统挂图等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内容,学生可以边看边记忆边思考,有利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实训中心管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的认知标本过程中也可以全程的给予指导。学生还可以大胆设计生理试验,观察各种现象,找出产生的原因。动物解剖开放性实训中心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5]要以高职院校组织团队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的动物解剖实训中心建设专家组,负责对本单位实训中心建设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管理体制,如:实验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实验技术队伍庞杂,工作效率低下,教学资源不能实现共享。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实训中心的建设和实习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随着高职实训教学的地位逐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应运而生。校内实训基地不同于实训室,也不同于行业企业,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本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为标准,与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一致,以突出实用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为原则,加大实训基地经费投入,重点办好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培训;实行产学研结合,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6]办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的作用;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显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克服实践教学基地相对较少,畜牧专业学生局限在实习教室里养‘猪牛羊禽’,兽医专业学生局限在实习教室治“猪牛羊禽”病缺陷。探索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学院先后建立了“校外宠物繁育基地”、 “校外畜牧科技养殖场”、 “校内宠物美容保健医院” 、“校内动物实习牧场”和“校内动物兽医院”五个校内实训基地,学院本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为标准,与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一致,以突出实用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为原则,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7]提供了理论支柱。实训基地是专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一体,实施工学结合场所。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规划,并可将行业企业的培训、相关技能鉴定以及社会技术服务等纳入统筹项目。校内实训基地能发挥实施实践教学,不断开发生产经营、科学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方面作用。

六、实训设备的管理

设立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完善的实训基地,通过改革,使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实训中心、实训场地等建设更完善,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框架下,必须打破原有的以专业为单位管理实训中心的模式,在对校内实验资源进行必要整合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明确校、院、学科在实践教学中的各自职责、权力和义务。各级实习教学机构负责人要实行相应的聘任制,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对校外的一些实习环节,实行双向管理方式,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环节,在实习单位给学生同样配备相应的指导人员,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切实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健全制度,校内实验实训科学管理[8]基地应形成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验实训工作情境化模式,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要从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建立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制度间要相互衔接,不能相互干涉,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利用率。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实验教学实训中心的建设应运而生。由于实习教学实训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具有示范实训作用,同时实现实训中心之间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保障。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是实习教学实训中心对实训开放、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管理等教学评教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严格监控,科学评价形成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层面,通过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院校加强和改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工作,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继东.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

[2]胡体玲.浅谈高校中创新性实验教学开展[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84.

[3]雷炜.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2):120.

[4]陈伟芬.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行政人员培养体系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09,(7).

[5]陈大鹏.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2):15-17.

[6]田建敏等.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人才途径[J].北京大学生学报,2001,15(S4):70.

[7]王晓江等.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思考[J].陕西工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4)

篇3

【关键词】商务网站建设;项目驱动;理论与实际一体化

引言

《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这门课程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电子商务专业的兴趣。目前,本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如教学内容繁杂,教学中缺少实现技术运用等。对此,我们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综合能力为导向,制定了新型教学方案,形成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教学内容繁杂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网站规划设计、静态页面设计、动态页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多方面知识,按章节分步讲解,会使学生觉得内容过于复杂,很难全面掌握。

1.2教学中缺少实现技术运用

教师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一定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熟记概念和理论,但是实践操作能力较低。验证性实验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缺乏走入社会后的创业意识。

1.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授课方式,仍然让学生感到枯燥。

2.教学改革意义

2.1制定了新的教学内容,使之更贴合企业需求,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互相穿插、灵活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2采用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高效的完成对本课程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

2.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4形成新的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察。将“以能力为导向”的理念贯彻始终。

3.教学改革实施

3.1教学内容选取

本门课程的改革打破原有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独立执行的格局,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内容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

我们围绕“网上文具用品商店”网站制作项目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自然认知规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互相穿插、灵活融合。具体内容如下:

子项目一 网站功能分析:能正确分析网上文具用品商店网站功能;掌握需求分析概念和内容。

子项目二 网站规划设计:能规划网上文具用品商店网站结构;掌握网站结构知识;掌握网页设计原则。

子项目三 平台构建:能正确建设网上文具用品商店站点;掌握站点建设步骤与规则。

子项目四 静态页面设计:能规划界面并添加首页、子页静态内容;能选取合适的色彩方案;能合理规划页面结构。

子项目五 登录、注册开发:能用ASP元素制作页面;能用ASP对象完成用户登录、注册;掌握ASP对象的用法。

子项目六 文具用品管理:能完成文具用品信息动态显示;能完成信息添加、删除、修改操作;掌握JDBC-ODBC桥连数据库;掌握数据库检索、更新。

子项目七 购物车开发:能访问数据库;能实现购物车功能;能封装购物车操作;掌握表单交互;掌握利访问数据库的方法;掌握封装数据库的方法。

子项目八 网站测试:能完善网站掌握网站常用测试方法和过程;能完成网站测试,撰写测试报告。

子项目九 网站:能正确网站;掌握空间申请步骤和注册方法。

3.2教学方式改革

本课程改革以能力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按照实际电子商务企业网站构建过程中的岗位分配,协调团队关系和把握开发进度;学生执行项目,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模拟分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模块,通过整个开发过程学生可获得技术知识与项目管理经验。

本课程教学实施时,由俭入繁,循序渐进。理论知识嵌入案例,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并运用。学生通过实践完成不同模块,不断增加自信心,同时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由此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3.3教学评价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更新了教学评价模式,学期伊始即按照班级人数分组,学生4-5人一组。分组时,考虑学生对商务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等知识掌握程度,合理分配,做到均衡。每组选取适当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项目主题,完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学期末,小组代表展示各自主题网站,并讲解网站特色、所用技术等,学生之间互相点评,给出建议帮助其查漏补缺,为后期网站维护与管理打好基础,教师最后总结并给出考核成绩。具体评价模式如下:

4.结语

目前,《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但我们仍需不断探索,因为教学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值得讨论与研究。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我们要随时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操作技能,并于日常教学中坚持思考与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一、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情境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经历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师要在课堂的教学当中结合所学习的科学知识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进行科学问题的探究,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学会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理解科学知识,让科学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

例如在教学《食物链》一课的时候,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界中生物的视频,视频中主要讲述的是在树林的旁边有一块稻田,树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类,还有蛇、猫头鹰等动物,水田中蹦着几只青蛙和蝗虫。让学生观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动物觅食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会想到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科学知识,那么再难的科学知识也会被学生所理解。

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材料

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科学现象,学习科学知识,因此科学的探究材料是探究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生活中的科学材料和学生所熟知的材料进行探究。如果探究中使用实验室的器材学生会感到陌生而不知所措。探究材料如果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被学生所熟知,那么学生很容易地就进入到课堂的教学探究当中,同时也更有利于探究的顺利展开,增强学生对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能量的转换》一课时,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工具,如打火机、电吹风机等,让学生在这些生活化的物品中学会观察科学现象,进行思考。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观察就能够明白,这些物品有的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有的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科学知识。利用生活化的物品进行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具有良好的探究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活动

课堂教学虽然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却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不能仅仅被禁锢在狭小的课堂中,展开合理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拓展,视野得到开阔,科学探究活动也更加广泛,更有利于学生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学会将课堂外的广阔天地与课堂教学两者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生存环境》一课时,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相互配合制作一个动物生态瓶和一个植物生态瓶,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所观察到和看到的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模拟一个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满足动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课外生活的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进行交流和沟通,并通过动手制作模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参与科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生活化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课堂科学知识相互联系,又能够对课堂学习的科学知识加以拓展和延伸,开拓思维,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课外活动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课外布置生活化作业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堂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需要给学生布置可探究性的课外作业,让小学生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探究科学知识,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课外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巩固和补充,是提高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最好证明。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外的实践作业,拓展学生课堂学习的范围,增强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寻访小动物》一课中,课堂教学完成后可以给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课下探寻蜗牛的生活,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进行记录,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小作文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课堂中分享给同学。这一生活化的作业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究的激情,纷纷参与到对蜗牛习性的探究当中,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问题意识培养

科学问题的产生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二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应该鼓励让学生自己来提问,积极倡导学生好问的学习态度。科学探究的问题究竟该从何而来?具体如何操作?下面谈谈我个人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发问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就必须自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围绕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教师的提问则无法达到相同的刺激强度和效果。

2.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十分重要。

2.1新课前搭桥铺路。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单元的每一课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讲授新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2.2新课中抓住重点。每节课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教师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动物和植物》这节,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回顾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外,提出,动物和植物在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别这么大,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

篇6

一、模拟实际现象,学习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所含有的信息量也非常大。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对这些内容的把握必须要通过教师以实验这种直观方式的教学过程,而科学信息量的庞大并不能保证每个实验都真实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利用虚拟情境来帮助学生去了解科学现象,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中的“校园里的小动物”这一课时,由于教师不可能把校园内所有的小动物都采样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在校园里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来作为样本,因此只有采用虚拟情景的教学法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把校园内可能存在的小动物通过PPT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看,并且在放映过程中,教师要配上自己的解说。比如播放蚂蚁的图像,教师就要给学生介绍蚂蚁这一动物的特点,如蚂蚁的习性、蚂蚁的生活状态、蚂蚁的生命发展过程等。学生在观看到教师播放的幻灯片以及听到教师相应的解说后就会学习到关于“校园里的小动物”这个主题的科学知识,了解到校园内存在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在这种虚拟情景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详细地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模拟实际现象,利用好虚拟情景,把最全面和最真实的科学内容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通过虚拟学习收获到大量的知识。

二、用虚拟动画场景还原真实的科学现象

在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中运用到的各种技术也为课堂带来了很多方便,而这种方便也能体现在虚拟教学中。针对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动画技术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还原真实的场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实际场景的还原,把客观存在的现象用最真实和立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把液体倒进水里去”这个课题时,如果师生们自己去操作的话,难以用肉眼观察到液体进入水中的具体现象,而虚拟动画的教学方式能够把这个现象进行放大和放慢,让学生观察到各类液体进入到水中时产生的现象,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控制画面来调节某一个环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反复地观看和学习,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所不能实现的。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怎样搭配食物”这个课题时,食物的种类也是非常多和杂的,所以采用实际操作也显得不太可能,而虚拟教学却能够解除这个不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每天的食谱,并根据学生所说的食物来将其展现在虚拟动画上,然后用动画模拟出食物被咀嚼以及被消化的过程,最后用动画归纳出食物是否符合人体健康,这样学生便能够意识到自己每天所吃的东西是否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同时也证实了教材中的科学知识。

三、虚拟学习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作用

篇7

关键词:科普资源;科普内容;科普工作

中图分类号:N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36-02

一、科普与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即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某种途径由客体(科普资源、场馆和基地)达到主体(社会公众)的整个过程及围绕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科普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普资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对象。科普资源,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休闲功能的科学知识、现象和技术本身及其经人类应用变化后的其他表现形式。

二、科普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一)科普资源的分类

1.按科普资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分类。包括天文知识与地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科学与技术、医学等十余类。

2.按照科普资源所依托的物质载体或现象分类。包括科普宣传与教育材料(书籍、影像制品、宣传画册、多媒体、实物模型)、古代科技遗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工业设备装置、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制成品、农业生产过程、家庭与日用品、城镇建筑与景观、科研设备与装置、生物体与生命现象、医学原理与过程,等等。

3.按社会对科普资源管理的行业属性分类。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农业、文物考古、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行业、旅游业,等等。

(二)典型案例――广州市地理科普资源分布

1.地球地质地貌类。如:广州市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华南师范大学天文观测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天河航天奇观(国家级科普基地)、广州大学抗震实验室、各个青少年宫等对外进行的科普内容;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等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2.气象气候类。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各级各类学校内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站等所开展的南方气候知识介绍;广州市民收看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与气象专题节目;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3.水文、海洋类。如:广州海洋馆、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各个青少年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园等科普场馆所开展的有关水文、海洋知识宣传普及;广州市各区、市社区平时经常开展的包括“世界水环境日”在内的一系列水文、水环境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电视与多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的大量关于水文和海洋知识,等等。

4.森林、植物类。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方自然博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瀛洲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对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识普及;市内社区和有关组织经常开展的关于森林和植物知识讲座;各种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所宣传介绍的森林和植物知识,等等。

5.生物与环境类。如: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介绍的大量的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宫、动物园、公园、博物园(如广州动物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广东树木公园、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国家级科普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及各级各类学校内设的科普园地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科普活动;城市社区平常开展的有关“世界环境日”、“人与生物”等宣传活动,等等

6.生态与环境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的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平日开展的类似“世界环境日”、“爱我广州环保大行动”等宣传纪念活动的各种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介绍的大量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方面的知识;包括省、市博物馆、白云山风景区、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南方自然博物园、瀛洲生态公园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场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7.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类。如:电视媒体与城市社区开展的关于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如宣传“世界粮食日”);市域内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如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国家级科普基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立帜实业有限公司粤旺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市域范围内有关机构举办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讲座、专家指导,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类。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装备、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疾病分布与预防控制、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生产事故分布与安全管理、犯罪分布与社会治安,等等。

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科普内容的普及性:“科学技术普及”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科普内容要着眼于“普”字,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的基本常识,宣传和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帮助群众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改造世界。

受众对象的广泛性:科普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各个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各个地区的人,包括城乡居民、政府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等,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

科普形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科普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静态展示(图书、报刊、宣传画册、墙报、实物)、动态演播(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宣传演讲)、室内室外、家庭和科普场馆等都是开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讲座、演出、讨论、竞赛、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制作、旅游、夏(冬)令营等都是进行科普的灵活方式。

科普目标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科普的目标是要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不断增强针对性,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收到实际效果,即提高被普及对象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支持系统的复杂性:科普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因而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没有这些部门行业的通力合作,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科普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对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起着整合、组织、协调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科普工作的形式

科普是一项针对全体国民的系统社会工程,实际中,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科普形式和实施手段有较大差异。科普工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形式。青少年的科普应采取基地、社区、学校、野外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阅读、讨论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发展观、人口观。重点应放在参观考察、阅读学习和动手制作方面,应重视科普园地(基地)的建设。

2.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以继续教育和科技讲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习、参观、考察、讲座、多媒体等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经济布局、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内容开展。使各级各类公务员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能运用现代科学思维和决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3.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形式。城市居民(指实际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的科普要纳入城市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等资源,把科普工作广泛渗透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社会化服务网络中。

4.面向农村及农民的科普形式。农村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知识。

5.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科普。企事业单位员工(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要与职工岗位培训、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宣传促销、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部分领导和群众在年轻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并不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干部和群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都包涵着深邃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实践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之举,全社会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学习技术的风气,当务之急是要用科学的观念和知识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科普活动。我们要把科普工作当做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媚.广东省科普事业发展研究[J].广东科技,2006,(3):46-47.

篇8

【关键词】科学知识;图画书;幼儿;教师提问

近年来,国内外早期阅读教育界开始关注学前儿童对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的阅读。研究表明,科学知识图画书无论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还是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从科学知识图画书独特的图文特征出发,对这类图画书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可以针对画面色彩提问

色彩是图画中最具表现力的因素之一。它运用自身的基本要素和线条、形状等艺术语言、文字语言一起分担叙述的任务。色彩语言和其他图画语言是相互补充的,能够让扁平的故事朝着多维多项、立体的方向扩充、延伸、添加和衍生,从而为故事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图画书中角色的性格特征、神态动作、情绪情感的刻画和表达,事件背景、环境的塑造,以及时间的转换与流逝等都可以在色彩中阅读到。色彩语言是儿童图画书中一种强有力的叙述语言,是呈现作品性格、营造画面气氛、传递审美情感的重要元素。写实性是科学知识图画书构图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它在色彩运用方面尤其在主色调上,侧重于凸显事物的特征或特定的场景,暗示主题内容和关键问题。这些微妙的信息相对于直白的文字对幼儿更加具有吸引力,使幼儿在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力得到滋养,并能让不识字的幼儿也能够“读”出其中的意思,给幼儿的阅读带来无限的乐趣。

教师在组织科学知识类图书阅读活动时,可针对图画书整体或局部画面的色彩设问,引导幼儿关注图书的色彩特征,观察图画书的主色调,并找出其过渡或对比色调。这样既能够让幼儿感受整体与局部的色彩所营造的审美意境,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又能够帮助幼儿从中理解、感受和想象色彩所烘托的氛围、情绪情感、事物特征及活动场景等。如在阅读《夜里什么人不睡觉》时,教师可针对书本的整体色彩提出诸如“你在图书里看到了哪些颜色?哪种颜色最多?这种颜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它表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问题。再如在阅读《地球的呼吸》时,可针对局部页面色彩的变化提出问题:画面变成了什么颜色?它表示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看到这种颜色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等等。

二、可以针对画面细节提问

以画面的细节描写来增加图画的趣味和表现力,并辅助文字进行文本意义的表达,是图画书文学叙事最基本的策略,也是图画书画面形式特质的重要表现手段。对于一本图画书来说,如果说它的构思是作品的骨骼的话,那么画面细节则构成了作品的艺术肌理。它运用隐喻的方式传达意义,借助图像中各种视觉艺术的要素,如造型、比例、构图、明暗等传递出意念、情绪、抽象概念等无法用语言直接传达的意味。因此,画面细节的增添、设置和隐藏不但可以凸显图画书的叙事特色,丰富图画的叙事容量,而且使图像衍生出多线叙述的无穷变化,开启其他叙事线索,引发幼儿发现的乐趣,增强阅读图画书的乐趣,激发幼儿反复阅读的欲望。隐藏性、隐喻性、说明性是科学知识图画书细节描绘的主要特点。如在《地球的呼吸》中,其细节之一是明亮蔚蓝的天空下,人类和小动物在嬉戏和欢畅;细节之二是林立的烟囱、滚滚的浓烟和灰暗的天空;细节之三是在拥挤的车流旁,人类戴着防毒面具和弯腰驼背的体态;细节之四是小动物戴着氧气罩、四肢伏地瞪圆双眼的神情;细节之五是人们在植树,地球表面重新长出了茂密的绿色植物。这些细节无不隐喻着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科学知识图画书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画面细节,在细节处提问,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形状、颜色、布局、比例等视觉艺术要素细节,在观察中去发现、想像和猜测事件发生的场景和角色的性格特征,去感受和体验画面细节所隐喻的情绪、情感和氛围,去理解画面细节所隐喻的阅读线索、主题和阅读方法。如在阅读《地球的呼吸》时,教师可就画面的细节提出问题,如:“天空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滚滚浓烟?有了这些浓烟,会发生哪些事情?人类和动物戴上了什么?为什么要戴上这些东西?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有什么变化?”等,引导幼儿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想象,进一步感知科学知识图书的主题倾向,了解自主阅读和多角度阅读的基本方法,深化对科学知识图书内涵的理解。

三、可以针对其中的专业术语提问

已有研究发现,早期习得的词汇对幼儿未来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科学性词汇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的主要载体,理解和掌握这类语言是儿童今后学习的必要条件,对儿童未来的学业和语言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活动目标上,科学知识图画书与故事、诗歌类图画书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着眼于说明性或解释性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以及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后者强调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所表达的情感。为了表现科学知识的严谨、科学,科学知识图画书较少运用修辞手法,只要涉及科学知识,就会使用准确性、科学性强的说明性和专业性术语。因此,多使用说明性语言和专业性术语是科学知识图画书独特的语用方式。如在《长大是怎么一回事》中,尽管书中采用了叙事手法,以种子茁壮成长和小姑娘日益成长的过程为叙事线索,但其中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都使用了“吸收养料、生命圈、生命圈的循环”等专业术语。幼儿的书面语言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对图画书中文字的理解主要通过两个通道:一个是视觉通道,即观察画面内容;另一个是听觉通道,即聆听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朗读和解释。由于科学知识图画书中专业术语与儿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大不相同,这就给幼儿在语言理解上造成困难。因此,教师应在专业术语出现处提问,以引导幼儿根据文字描述观察画面。如《长大是怎么一回事》中出现了“生命圈”这一专业词汇,教师就可针对这一专业词汇提问:你知道生命圈吗?它们在干什么?这样可以引导幼儿在图画中找到文字描述的相关信息,将书中的专业术语形象化,帮助幼儿将感知到的图画、文字和口语对应起来,将两个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使幼儿不能理解的语言具象化或更加接近他们已有的经验。

通过以上三点关于科学知识图画书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思考,不仅给幼儿教师一些建议,同时对儿童的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观察画面的能力、用简洁的科学语言描述事物特征的能力以及提高幼儿的图文对应理解水平等。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篇9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 T S )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1)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 好奇心、诚实、合作、创造力

(2)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

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

(3)爱国主义教育

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2)科学思维的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终生享用。

3.科学、技术与社会(S T S )

对学生进行STS 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在人们的实践中,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人们如何去对待这

些知识和方法。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

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生物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具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二、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87年Ewing 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学素养这一概念。

1989年,June 在《美国生物教师》发表了题为“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讨论了美国公民缺乏科学素养,及生物学课程等问题。

1992年,Gibbs 等人研究了公众科学素养与高中、高校生物学教科书的关系,指出,这些教科书作者本人科学素养不够,会直接影响到教科书的质量,并影响了学生。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讨论生物学素养,但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 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

BSCS 是“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的缩写, BSCS最初是由美国生物科学协会的教育委员会于1958年提出的国家级项目,目的是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静态课程,在各个方面促进生物教育,使学生通过中学生物课程的学习,在离开高中进入社会时具有生物科学领域所需的基本技能。

BSCS 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

BSCS 描述的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表现特点:

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

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三、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现实与反思:

刘海洋伤熊事件

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考证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向黑熊,涉嫌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北京西城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一个月。他于3月26日被取保候审。

2002年1月29日,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刘海洋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饮料兑上从学校实验室偷到宿舍的火碱来到了动物园。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将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侥幸逃脱的刘海洋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昧着良心又酝酿着下一次罪恶行动。

2月23日中午,刘海洋用一个白色纸袋装着两瓶饮料和一个平时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从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瓶硫酸,分别兑进了随身携带的饮料和塑料水杯内,而后乘公共汽车来到了动物园,又一次实施了他残害动物的罪恶行径。

刘海洋认为他最喜欢的是生物。比之数理化,比之电机,这是一个与有机的生命最为密切的学科,那么,为什么他反而去伤害生命呢?中学生物课讲授的内容,从植物、动物到人,再到DNA 、细胞、遗传变异等,注重的是知识层面的介绍,缺少的是那种把地球看作所有生命的家园的平等意识,也很少谈人类对自然和其他生物的责任这回事。虽然最新编订的生物课本,已经想到要“加强动物与人的关系的内容”,并且重视“渗透思想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是,它的具体内容仍然不断显露出狭隘的生物观和对动物的歧视。动物被分成有益和有害的,对人的价值则主要是“有用”。

甚至在初中生物课本里就开始写上“野鸭肉味佳美,羽毛可以作被褥的填充材料,也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蟒和其他大型蛇的皮可用来制作皮革和乐器,很多毒蛇的毒液能够用来制作药酒,蛇胆„„可以做成中药材”;而“哈士蟆的输卵管风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著名的滋补强壮剂”!在这样的介绍里,连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也不顾了。这的确是一种压抑不住的潜意识在起作用:生物如果不是为人所用的又有什么价值呢?

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社会对待自然、对待生命有什么样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氛围,都会显现到教育中来。如果说要“分析刘海洋”的话,其实也应该同时分析一下我们的社会对待动物的态度。

一位记者在报道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表述:现行中学生物课本上很轻易地写道:“取一只活青蛙,剖开它的体腔,看看它的内部构造„„”于是,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在试验课上,拿着刀子把一只活青蛙或者小兔子生生地开膛剖肚,看看它的心脏是怎么跳动、怎么通过神经反射而颤抖,直至如何死亡„„这种凌迟杀戮般的“实验”有必要吗?!

国际动物福利的五个标准

1、免受饥饿的自由;

2、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

3、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

4、免受身体热度不适的自由;

5、表达所有自然行为的自由。

二)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调查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2003年对迷信的调查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情况

1、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2003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98%,即1千人有19.6人达标。比2001年1.4%增长了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出现了局部增长的趋势。(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借鉴国外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指标体系和调查经验,逐步开展了有关调查工作。 )

2、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3、外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情况: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进行集科学性、社会性和基础性为一体的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决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美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比例为17%,1992年,欧洲共同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5%。

小结:通过上述的调查和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较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应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又由于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课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有效期途径

四、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10

一、创设科学实验的情境

科学实验活动就是对于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疑问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科学实验的情境,使小学生身临其境,走进科学实验,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例如:在进行《测气温》的学习时,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各个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探究,然后将温度计显示的早上、中午、晚上三个时间段的温度进行准确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总结,探究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二、教师要善于引а生进行想象拓展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拓展,抓住能够激发思维的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让小学生主动参与,从各个角度进行体验,调动小学生进行想象、创新。例如:在讲解食物链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的关系时,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几种动物和植物,让学生想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想象中激发创造力。

三、组织小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实践活动

组织小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剪纸小制作以及科学小发明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学会记录实验数据,不断总结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成果,指导学生写自身的心得与体会,不断延伸书本上的内容。

四、与实际生活联系

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注重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学习“彩虹的出现”时,教师可以举浇花时有时会看到彩虹的例子。在课堂上,通过喷壶的喷洒,让学生进行现场观察。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拉近了小学生与自然科学的距离,为小学生进行光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 参观科技展馆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除了引导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还应该组织小学生定期去参观科技展览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通过参观科技展览馆,小学生能够学习和接触到最新的科技知识,拓展延伸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为日后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例如:科技展览馆中关于航天科技的展览、造纸技术的展览以及动植物DNA 结构的展览,贴近课本知识又有具体的延伸。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后的参观,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实验的热情。

篇11

关键词:绘本;科学活动;探索点;兴趣

一、合理地为幼儿选择科学绘本

科学绘本五彩缤纷、神奇有趣,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因此我们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绘本。我们在为幼儿选择绘本时,根据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需求,选择了以图画为主,并具有一定情节、直观形象、趣味性浓、吸引力强的绘本。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所选绘本《蚯蚓的日记》《上面和下面》《水是从哪里来的?》《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等,以生动幽默的故事呈现,以图为主,文字简练,从幼儿的视角,以幼儿喜爱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启迪智慧,吸引幼儿轻松阅读。前期我们与家长共同搜集科学类绘本,并根据幼儿发展的水平及需要进行了筛选,共搜集了25本绘本,在我们的共同商讨下筛选出了16本优秀的科学绘本供幼儿阅读。筛选出的部分绘本与主题内容相融合,如:科学绘本《一粒种子的旅行》与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种子藏在哪里》相融合,在开展科学活动“动物的秘密”时,我们选择了科学绘本《我喜欢你》《母乳是最棒的》《胡椒生长在哪里》,扩展幼儿的知识面,从而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身上所隐藏的秘密。

二、为幼儿找寻“探索点”,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1.寻“点”――激趣

每一个科学活动和科学绘本都蕴含着丰富的探索点,有的探索点很深奥,没有必要让幼儿去探索,有的探索点尽管很深奥,但却值得去探索。例如:在开展科学活动“动物的秘密”时,我们利用绘本《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让幼儿了解动物嗯嗯的秘密,本来难以启齿的大小便却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让幼儿以科学的眼光来坦然地面对正常的生理问题。我们利用嗯嗯调查表,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嗯嗯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并利用餐前时间让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

在阅读绘本《蚯蚓的日记》前,我们又结合主题开展了科学活动“认识蚯蚓”,小朋友将捉到的蚯蚓带到幼儿园来观察,我们又利用图片、视频来让幼儿了解蚯蚓的主要外部特征,知道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那么蚯蚓到底吃什么呢?这个问题刚刚抛出,便有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为此我们与小朋友共同准备了许多不同的食物,如:面包屑、报纸、树叶等,通过小朋友们的自主实验和观察,我们发现蚯蚓什么东西都吃,小朋友们对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科学活动其实就是通过自主的观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过程不仅仅使幼儿获取了科学知识,还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家长助教――提趣

考虑到主题活动中有《化冰实验》,所以我们围绕水开展了科学活动,借助绘本《水是从哪里来的》让幼儿了解雨水是怎样形成的,人们生活中的水是如何净化而来的。绘本中形象的画面和有趣的实验都是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以幼儿最能接受的方式回答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邀请了一位家长助教来园做了一些关于水的小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第一个实验是浮起来的鸡蛋,在把鸡蛋放入水中之前我们请小朋友进行猜测,鸡蛋是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小朋友们都说会沉下去,果真当鸡蛋放入清水中时是沉下去的,但是再往水中加入很多很多的盐时,鸡蛋却浮了上来,看到这一现象时小朋友一时都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家长的介绍,原来加入盐的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以鸡蛋就浮在了水面,小朋友对这一神奇的现象很感兴趣。第二个实验是倒不出的水,把玻璃杯里装满水,然后盖上卡纸。左手托住杯底,右手紧紧压住卡纸,将玻璃杯迅速倒转过来,将托卡纸的右手慢慢移开,纸吸在玻璃杯上,水一点也没有倒下来,看完了实验,小朋友们很诧异,为什么纸不会掉下来呢?有的小朋友说纸被水吸住了,所以倒不出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杯子装满水用卡纸盖上后,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空隙。当杯子倒转过来时,外部空气的压力托住了卡纸,所以,卡纸就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通过观察这些小实验,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有好多小朋友都回家自己尝试起了做科学小实验。

三、抓住幼儿的“探索点”,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科学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也随之加深,无意中的一些科学发现都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我们就可抓住幼儿的发现,进行随机的科学教育。在一次课间休息时,有一个小朋友无意间发现地上有一道道彩色的光,他开心地大叫起来:“哇,有彩虹,有彩虹,真漂亮。”他的叫声引来了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围观着,拍着手大喊着:“彩虹,彩虹。”我站在旁边并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仔细地听着他们的交流,有一个小女孩说:“不对,不对,这不是彩虹,彩虹怎么可能在地上呢,应该在天上。”另外一个声音也响起:“对呀,彩虹是应该在天上的,而且要在夏天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听完小朋友们的交流,我走到他们中间问,那这些彩色的光到底是什么呢?随即我们进行了讨论,且获取了答案。原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彩虹,而是太阳通过水和鱼缸而折射出来的光。

篇12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主动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这是一门自然科学,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中许多的科学知识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可以说小学科学中大部分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其实践性非常强。故而,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应认清这一点,通过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探究科学知识的主人,让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知科学知识的奥妙,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作为教学基本原则之一的通过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故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喜爱接触生活、乐于在生活中体验科学这一特点,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科学这门学科的质量。由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纳入教学设计中,通过整合生活中的有关科学的课程资源,以此让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提出生活中关于科学的问题,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增强科学知识的实用性。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科学“天气和我们的生活”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从知识层面上看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是非常贴近的,故而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例子,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天气情况,普及有关天气的知识,正式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举例说出来,并提出问题。如此一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了科学教学效率。

二、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故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才会相继产生参与教学的欲望,才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主动发现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展开探究性的科学学习。由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以加强科学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的原则进行教学是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相适应的,故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科学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科学教学能够有效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声像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将枯燥无趣的课本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为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的冲击,有效地激起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比如,在教学《周围的植物》中“常吃的蔬菜和水果”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青菜、苹果等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与水果,让学生在直观的影像中学习知识,从而准确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

三、通过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下其环境一般是沉闷而无趣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很难会主动去发现问题。而多次实践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更能让学生放松心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故而,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大脑活动起来,也唯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新看法,才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以此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条件下,学生才会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当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科学的教学课堂中积极发言,学生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见解能够有效地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我们身边的动物”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动物,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能够让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这就需要广大的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探究。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效率,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广福,张月华.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4).

篇13

作者:赵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不完全性定理用逻辑方式证明:任何一个符号系统要达到逻辑一致性,其前提就不能由系统自身内在地给出,而只能来自系统之外,例如理性主义的成立前提依赖于判断“我相信理性”,而该判断为真的依据本身也是非理性的;同理相对主义的成立也依赖于它以外的绝对前提“一切都是相对的”。由此可知,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本身都是不完备的,因而陷入到“反身性问题”中。所以任何对反身性原则的批判都无疑成一场自杀行为。而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内部之间也因为必须面对反身性问题而无法自拔。“反身性问题”带来的难题是自我反驳、自我指涉。自我指涉是指“一个总体的元素、分子或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又指称这个总体本身,或者要通过这个总体来定义或说明”。[4]比如希腊哲学家埃匹门尼德的著名悖论:“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相互指涉的例子:如果埃匹门尼德说的话是真的,因为他是克里特岛人,这句话也适用于他自己,所以他一定是个说谎者,那么这句话就是假的;反之,如果他这句话是假的,同理因为他是克里特岛人,他不是一个说谎者,那么这句话就是真的,所以这句话是一个悖论。“反身性”带来的自我反驳是因为:自我反驳是指任何涉及全面的,可以转化为自指句的陈述都必定会表现出自我反驳性。例如“没有什么是绝对的”这句本身就是绝对的,典型的自我反驳的例子。正如相对主义与社会哲学相同处都是对社会情境和历史条件的着重强调,都坚信所有的命题、论断和理论都是特定社会和历史情境下的产物,不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强调知识和意义具有社会性和历史特性。而理性主义批判指出:相对主义命题本身就是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相对主义必然是自我反驳的理论。反身性原则要求对其他信念的检查也要适用于自身,我们看到把反身性原则运用到相对主义和理性主义时发现:这些理论都有缺陷,都无法达到自圆其说因而陷入到“反身性问题”中来。科学知识社会学一方面要以科学知识作为其研究对象,另一方面这种知识本身又是其进行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中的一部分。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总是结合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单独讨论。反身性原则要求对自身检验因而出现如下问题:关于“描述”的描述、关于“观察”的观察、关于“实验”的实验等。反身性问题如同悖论使得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也束手无策,自我指涉的同时又自我反驳的循环反复,完全违背了布鲁尔提出该原则的初衷。

布鲁尔继承了曼海姆学说的传统,把反身性原则列为“强纲领”中最后一个条件。在面对来自各方的批判时,布鲁尔反驳指出反身性原则“不是自我拆台的虚无主”,“当历史学家们认识到他们的学科可能有反身性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对历史学感到忧虑。的确,这正是探讨知识社会学的人应当具有的态度。”[5]“布鲁尔似乎并不真的鼓励对知识社会学进行反身诘问,他的反身性原则不过是一种自信的姿态或‘商品推销术’,用于支持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地位并抵制反对派的攻击。”[6]并且对于强纲领支持者来说,反身性原则并不是要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实践中实际贯彻的内容,而只是他们表达对自身理论自信的形式。巴恩斯、布鲁尔等也只是原则上接收反身性,保证理论的自洽性;科林斯、平奇等则坚持“反反身性者”;认为反身性会对他们的研究实践产生令人气馁的影响。反身性困境造了科学知识社会内部支持者的分歧。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支持者由于在实践反身性原则时陷入到自我悖论中,减弱了强纲领的说明性:一方面强纲领主张认识的相对主义;另一方面这种相对主义认识一旦运用反身性原则,就会使得强纲领陷入到“反身性问题”中无法自拔。反身性问题的出现使得强纲领的说服力减弱,成为其他学者批判的突破口。反身性原则提出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和体现自身理论的自洽性,但终究是无法克服理性主义标准下的认识论纲领,最终陷入悖论中。“反身性问题”的出现同样使得科学知识社会学陷入悖论中。反身性原则要求,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坚持的信念也要适用于他们的研究对象。他们宣称的各种信念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那么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本身也无法避免被社会建构,由此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也是出于相对主义中。何谓社会建构,就是指包含如下两个方面:首先,主张相对主义认识论。坚持认为科学知识跟其他知识有同等的认识论地位。科学知识并无特殊之处;其次,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同时认为自然科学的认识内容只能看成是社会过程的结构,并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否定科学知识是对外部事实的直接反映的观点。由于科学知识社会学派坚持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性,不可避免的陷入反身性原则造成的悖论中,正是这样的悖论,强纲领的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他们宣称的理论的可信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因此拉图尔这样评价布鲁尔的反身性原则:“在拉图尔看来,布卢尔用社会因素来‘对称地’解释有关自然的信念,这实际上赋予社会比自然更多的实在含义,从而未能“对称地”对待社会和自然。一旦我们用社会来解释自然,这就预设了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超越地位和权威性。由此看来,布卢尔对反身性的诉求失败了,因为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解释实际上未能适用于社会科学,‘社会建构论’未能适用于‘社会建构论’本身。显然,这种反身性诉求很容易要么陷入悖论,要么陷入虚无主义。”[7]2.正面影响反身性原则作为一个范式提出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该原则成为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利器;该原则也构成了推动知识社会学向科学知识社会学演进的基本动力。该原则在批判其他理论、信念的同时也有助于维护自身理论的自洽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对自身理论的自信。具体来讲反身性原则的价值体现如下:(1)认识论层面,反身性原则有助于人们克服对理性能力的自满情绪,认识到理性能力也是有自身的局限。同时人们理性能力的增强并不能表明人们对所处的环境运行规律的把握具有其必然性。启蒙理性一直宣扬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真理观:主张“世界是按照上帝的理性组织起来的”[8]而且是有序的世界;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具有把握世界理性的能力,“发现真理,建构真理和确立真理的独创性的理智力量”。[9]反身性问题造成的悖论是理性主义者们无法克服和解决的,也同时也表明悖论的存在是对理性主义的上述理论的否正。正是这样的否正让人们认识到理性不是万能的,人们对世界的规律和真理的认识不具有必然性带有的阶段性和片面性。理性主义坚持认为存在有绝对的真理,但这样的认识遭到反身性质疑,通过这样的反驳有助于人们提高自身的认识,不在迷信理性的力量。(2)经验层面上,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对自然科学家的科学活动的分析作为其分析研究的蓝本,成功的提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独到的学术观点。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的观点坚持认为科学知识不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直观的反应,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这其中有个人情感、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现代的社会学家等各个学科都可以借鉴在研究实践中正确处理反思和自反等关系问题,加强人们对研究过程中的对社会性因素、个人情感等研究,关注人类思维的内在发展进程,注重个人在研究中所渗透的主观因素的影响。(3)应用层面上,可以把反身性原则应用到对各种社会现象比如国家政治结构、社会性别等展开研究,揭示这些现象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行的,并因此进一步加强从经验层面上分析理性的人类思维和行为所产生的非理性的甚至反理性的社会后果等。同时在分析人类思维和行为后果的同时,也可以深入到这些社会现象内部更深层次的认识社会本质,利于人们更好的管理政治社会经济生活。

布鲁尔提出的“反身性”原则,如同一个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千朵浪。该原则自提出来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批判了历史主义、理性主义等观点,转换了人们思维的角度和对科学知识的固有认识,但同时也带来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本身的反驳。直到现在反身性原则仍在讨论并不断地向其他各个学科渗透发展。

篇14

Abstract: Scien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create a world in which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walk hand in hand. Through the wonderful stories, the science fairy tales can help children know the mysteries of science, and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form their good habit of reading. The combination of plots and science makes children's reading become more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Science fairy tales perform distinguishing informativ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e presence of fairy-tale elements in scienc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it might be especially attractive to younger readers.

关键词: 科学童话;特点;影响

Key words: science fairy tales;features;influences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9-04

0 引言

文学把情感注入孩子的灵魂,而科学则把理性融入孩子的心智。科学童话是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童话的“联姻”[1]。在文学的花园中,它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在科学的绿地里,它又是一丛葱郁的异草。

科学童话是科学时代的文学。它的产生以科技发展为前提。随着19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意义的科学童话也就应运而生了。科学童话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童话的题材,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回避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于当今少儿的眼光和思考日趋高远,他们不仅关注着自身的发展,也关注着社会和自然万物,关注着世界的合理性。也正是因为少儿读者的视野改变,科学童话的创作和研究才变得更有意义,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关系

1.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共性 科学童话首先是童话。童话是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对少儿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童话的故事情节常常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性格习性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另外,一些产生于人的想像,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人物形象,比如精灵、妖怪、神仙等,也可进入童话。但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人物的社会性格。当然,童话中常常少不了人。而且,在一些童话中,普通人和超自然人,拟人化的各种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时出现,彼此交往,共同活动在作者构建的童话环境中。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和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童话这种文学形式很适合少儿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区别 科学童话是童话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又称知识童话、科普童话,是科学文艺的一个分支,它在文学性方面具备一般童话的各种特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重视知识性、强调科学性,它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科学紧密相关。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科学童话与一般文学童话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作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它并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当起普及科学的重任,但确实能培养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儿的智慧。[2]它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少儿读者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他们天性喜欢求知、新鲜、有趣、幻想,科学童话形象地普及浅显的科学知识,最能迎合他们的趣味。例如杨楠的《胖子学校》、《五兄弟闯关》就是属于此类童话。科学童话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科学童话中的科学成分,让受众获得知识和启示,引导受众热爱科学、探索科学。

科学童话的科学性与科幻文学的科学性也是有区别的。科学童话强调所包含科学知识的已知性和准确性。它与科学知识的发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内涵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包含着较多的幻想成分,在已知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和突破。[1]

科学文学中童话元素的呈现对少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虽然科学童话故事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负起科学普及的重任,但它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儿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老少皆知的《小蝌蚪找妈妈》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天真、淳朴、清新以及温馨的幽默,使小读者感知了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安徒生的《癞蛤蟆》介绍了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以及青蛙与蟾蜍的关系。

1.3 科学童话的分类 科学童话的类别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划分。从内容上划分,科学童话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童话和社会科学童话。从形式上划分,则可以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科学童话。目前国内的科学童话作品多属自然科学童话和短篇科学童话。社会科学童话和中、长篇科学童话还较欠缺。

2 科学童话的特点

2.1 科学童话的一般特点

2.1.1 幻想性 首先,科学童话具有普通童话的特点。丰富奇妙的幻想色彩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童话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各种关系。

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艺术幻想,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固有的形态,而按自己新的需要从而虚构形象的创作方式。”[3]童话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4]这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1.2 荒诞性 在科学创作领域,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而童话则恰恰相反。童话注重的是神奇的幻想色彩。奇异与荒诞是幻想的童话王国中重要的审美指标。作者的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欲。《格利佛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等名著都是以出色的奇异荒诞之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儿读者。这里所指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宽泛的荒诞感,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是有区别的。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可笑、不可能、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5]

2.1.3 逻辑性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童话中的幻想成分与其所反映的现实成分相结合的规律。童话无一不是虚构的,但有的让读者觉得合乎情理,而有的却让读者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的逻辑性好,而后者的逻辑性差。童话的逻辑性建构在假定之上,作者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幻想的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定的生活意境中,合理地自然地活动。[5]

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段。但夸张要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少儿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小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使作品获得明显的艺术真实性。但是,这种幻想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不能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5]童话将想像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幻”为特征的童话和以“真”为特征的科学是一对奇特的伴侣。科学童话尤其要注意童话的逻辑性。科学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童话和科学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因为彼此不同而彼此适合。世界文学宝库中,有些杰作的灵感正是来自科学界的奇迹。科学童话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为目标。科学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

2.1.4 现实性 首先,童话具有现实性。虽然童话最明显的特征是幻想,但无论怎样神奇莫测地变幻,无论幻想的意境如何脱离现实世界之外,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不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但仔细琢磨思量,仍不难找出现实世界的痕迹。比如,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用驴皮做的皮鞋就见什么踢什么,这荒诞的幻想情节离不开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真实特征。

童话虽然具有幻想和夸张的特点,有些童话的内容甚至远远超越了现实,但童话创作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透过表象看本质,童话中的人、动植物、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孩子们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奇异的童话世界中处处充溢着现实生活的物质、哲理、思想和情感。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巧妙结合。童话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现实的影子。

无论是安徒生《海的女儿》里所创造的海底“人鱼世界”,还是张天翼《大林和小林》里的“唧唧王国”,或是郑渊洁《魔方大厦》里所畅想的“魔方城”,都具有很深刻的现实寓意。变化多端的“魔方城”表现了现实中孩子们对自由快乐的游戏精神的倾心向往和追求。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描写都极其自然地构成了这些童话的意蕴焦点,使童话中所传达的人情与哲理都更加真实化了。[5]

2.2 科学童话的突出特点 除了具有童话的普遍特点外,科学童话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特点更为突出。少儿的许多知识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他们可以从童话中了解自然万物的特点,了解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了解水中的鱼儿如何呼吸和游动,了解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换。他们也可以从童话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简单的人际关系,学会初步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许多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了少儿,并教给少儿应对某种邪恶行为的办法。[6]

比如,《爸爸当保姆》这个故事让小读者知道了企鹅如何生育下一代,企鹅与人类的不同,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生养孩子的艰辛,教育孩子们懂得感恩与珍惜。《我的爸爸在哪里?》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螳螂的生态:为了延续下一代,雄性螳螂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读此故事孩子们会更懂得生命传承的可贵。《小兵的故事》可让孩子们认识蚂蚁的群居生活以及生活型态,也可让孩子们了解蚂蚁的辛勤工作态度,并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小壁虎借尾巴》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述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故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小动物的礼貌和真诚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们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教育。故事《小时候的相本》展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神奇,让小读者们知道了毛毛虫是如何变成美丽蝴蝶的。通过读此故事,小读者们也懂得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故事《四个胖子》告诉小读者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在条件,教育小读者们学会尊重别人,并且保持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7]

尽管童话的内容常常是离奇的,但主题往往是鲜明而积极的。由于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往童话中输入了严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读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8]

3 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影响

3.1 科学童话的一般作用

3.1.1 培养阅读兴趣 少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象性和情趣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比较容易认知。快乐是少儿的共同需求,而童话的幻想、夸张、拟人等都是促进快乐的因素。少儿的想象力在童话境界中的大胆自由驰骋,更加强了快乐的感受。而且,丰富多彩的童话内容可以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9]

3.1.2 促进感知能力 童话中的形象角色是相当广泛的,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鱼虫,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他们都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少儿对这些角色的特点和属性十分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在故事中读到的知识,在童话内容的诱导下,他们甚至会到大自然中亲自去观察日月星辰、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山水沙石的特点,记住它们的表象,思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到真实环境中观察和了解某些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童话的内容促进了少儿对现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会加深他们对童话所蕴涵意义的理解。[9]

尤为重要的是,童话是激发少儿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神奇的幻想。幻想本是少儿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幻想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童话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于人类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0]读童话、讲童话、表演童话等活动,可以使少儿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童话对少儿的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3.1.3 促进情感发展 童话有利于少儿积极情感的发展、消极情感的疏导和缓解。少儿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期,童话在少儿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由于少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童话所反映的是少儿最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少儿处在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的良好状态。比如,安徒生的《一年的故事》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更替,用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了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无疑有利于小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愉悦。[11]由于少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郁闷、厌烦、紧张、愤怒、恐惧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导和缓解。而且,童话的结局往往是快乐圆满的,体现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有利于孩子们乐观情绪的培养。

童话可以丰富和深化少儿的情感,培养少儿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例如,在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里,作家按照各种动物的形态习性,相应地赋予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通过它们的语言、行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愿望。在这些动物形象中,有的是作家歌颂与赞美的对象,有的是作家批判与谴责的对象,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受作者情感的引导。童话中美丽或奇异的景色,善良或勇敢的人物,感人或怪诞的故事情节,都能引发小读者愉快的体验和活跃的思考。即便是童话中存有反面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惊险,但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愉快的:正义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超人的力量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等等。

3.2 科学童话的独特作用 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是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突出作用。少年儿童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常爱向大人提问各种问题。科学童话以讲故事形式向少儿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可以启发少儿读者思考问题,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激发少儿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12]科学童话可以引导小读者逐渐接受、理解和运用科学,或许会成为无数少儿走向科研之途的启蒙者和引路者。

首先,科学童话无疑有助于读者增长科学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童话寓纷繁复杂的知识于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贴近少儿情趣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少儿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感悟社会生活中各种浅显的社会关系和各种人物的行为价值。

科学童话作为少儿喜爱的文学样式,对少儿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持久而深广的影响。如孙寅贵先生的《动物天堂》,故事以环保主义、道德诚信、爱与付出、自我认同为主题,讲述了一群可喜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以天为屋顶,以地为床铺,风雨是它们的朋友,相互帮扶和团结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13]

科学童话有助于激发少儿对科学的兴趣,向他们传播科技知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比如,安徒生的《海蟒》把海底电缆描绘成了海蟒,借海底生物看到海蟒时的惊慌和惊奇的神情,赞美了人类神奇的科学发明,激发了小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科学童话把科学的理性与想象的浪漫结合在一起,巧妙地使读者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知相交融,有助于培养少儿读者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结论

少儿读者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喜欢童话这种富于幻想的文学形式。童话的拟人化手法和幻想的艺术手段,特别符合少儿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他们总是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或有生命的动植物想像成有言语能力的、有感情、有知觉的人。少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开发少儿智力,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在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尤为重要。科学童话是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的好形式,它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传载科学知识;它将神奇的科学世界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和遐想。科学童话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断扩大少儿的科学视野,丰富少儿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少儿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激发少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少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景行.略谈科普童话的创作.《写作》,1996年第08期.第9页.

[2]童话的概念及分类.惠童幼儿教育网..

[9]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惠童幼儿教育网.http://

/zqyd_detail.asp?keyno=3366.

[10]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大江晚报》.2009年6月22日. http://.cn/djwb/html/2009-06/22/content_37438930.htm.

[11]林庆扬.安徒生科学童话的魅力.《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