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美学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术、音乐教育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它们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容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限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尽管有的学校,美术、音乐、劳技搞得有声有色,但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却仍很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认识发展和真正的感悟。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真正做"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中学生,就必须加强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如山水画的意境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对中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这要求上美育课的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四、对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德高为范"
为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加强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必要对中学生开设一门新的课程---美学课。从而有效地把美术、音乐等教育的作用更充分显示出来。
美术、音乐教育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它们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容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限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尽管有的学校,美术、音乐、劳技搞得有声有色,但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却仍很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认识发展和真正的感悟。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真正做"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中学生,就必须加强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如山水画的意境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 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对中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这要求上美育课的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html/jianli/
四、对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以自已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还要以自己的思想、情趣、态度、作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学高为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实施者和主体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贯穿美的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行为,美的一切。如几何有立体对称美。在讲授中,教师可适当穿插相关知识,诱导学生去发现图形或公式中进行证明推论所隐含的美。这样,既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又可以调动活跃课堂氛围。
关键词:中学生;美术教育;美术思维
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美术教育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美术教育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美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启迪学生心智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同时对一个人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美术教育现状及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
1.我国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新课改之前,我国的各中小学都专门开设了美术课,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课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成为了“摆设”,仅仅是排在课表上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有些学校也会开设美术课,但只是停留在教师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静物,学生进行模仿的层面。
新课改后,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被重视起来,但也只是停留在兴趣培养和简单的欣赏层面,没有从美术思维方式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启迪。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所以即使美术课的重要性得到认识,也因资源缺乏导致中学美术教育面临很大的阻碍。
2.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
美术思维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用美术的方式进行思维。培养美术思维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情感体验入手,提高其生活和学习能力。感官视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通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潜能的开发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放眼古今各个艺术流派以及各种艺术思潮的兴起,几乎无一不是以美术的观念和思维作为先导的。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从它在人类的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方面的巨大影响中可见一斑。
二、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的措施
美学意义上的美术思维,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好奇心与观察力;第二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第三是条理性与表现力。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学生美术教育中美术思维的培养进行阐述。
1.好奇心与观察力的培养
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还是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源于人们的好奇心。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供绘画的事物很丰富,但是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却能够迸发出灵感,创作出美妙的图画,这就是观察力的差别。这里所讲的观察力是指全面、细致、正确认知事物特点的能力,是对事物有效的观察。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一些关于所观察事物的知识,然后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美术教育中,观察力的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宏观层面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掌握,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微观的层面去把握绘画形象的典型特点和细节。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多留意生活中适合绘画的事物,以一名画家的心态对事物的形象积极做出艺术反应。其次,在美术课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在美术造型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绘画过程中,详细讲解点、线、面以及光对事物造成的视觉效果。
2.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通常美术作品所展现的物体不是一件实际存在物,而是建立在物体的存在之上却又高于现实的情境。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简单形象地表现事物,更多的是要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体会画面背后深入画家心灵的东西。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赏析某一个画家的画作时,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经历、创作背景开始说起,并在这个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画作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同时,作画的时候,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应该鼓励其进行再创造。
3.条理性与表现力的培养
条理性和表现力是在对事物进行理解之后的构思和组织,并按照美学规律展现出来。条理性着重对事物的理解,表现力着重对事物的组织。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对画作物体进行拆分,学会把一堆凌乱的绘画素材按照各自的属性组合成系统。
美术思维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美术学习者提出的要求。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从思维的高度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琦.浅议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J].学术论坛,2010,(08):46.
关键词:美术 中学生 素描 教育
一、引言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学校美育的职责和地位也越来越凸显。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0年-2010年)》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完整的学校美育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审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主体培养,使学生成为善于审美的人;一个是立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培养,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
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我们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 ,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目的。像美感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更必然据有一定的目的。美感活动的目的就是美感教育。我认为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始终渗透美感教育,达到学生自身的美化,造就新一代充满“美”的人才!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从古希腊就开始重视美育问题了。雅典的所谓“七艺”教育,就涉及到今天狭义的艺术如美术等。而在文法和修辞的学习中,又进一步涉及到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的陶冶。真正明确谈到审美的是柏拉图。他说:“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故此,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担当着造人之品质,美人之心灵的重要职责。从学校的大环境来说,首先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有爱“美”之表率,要有造“美”之言行,教师需结合课题进行美育教学,多让学生去感悟形象之美,表演之美,音乐之美等等,我相信只要做到“美”的综合,让学生沉淀在优美的作品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等等,自然能渐渐地培养出优美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如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中,我结合 “英华小学”淳厚的校园环境,带领学生去深入观赏校园,此时,学生不由地说:“学校真美!”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对校园美的感受,又能激发一场爱“美”的风暴,从而产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可见,美育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塑优美高尚之心灵。
二、中学生素描教学的方法
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
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
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美学因素不仅存在于其研究对象生物之中,还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之中。因此,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即生物学美,至少应包括自然美、科学美和人格美等。
1.自然美
自然美指的是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如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基本相同,体现了整体一律的美学法则;植物的叶子和哺乳动物的四肢、眼、耳等都表现为左右均衡对称的美学法则;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在质量和数量、时间及空间等方面可以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如动物的警戒色、大树与小草、红花与绿叶,给人以振奋、醒目和显豁的感觉,而这些美学因素也可形成调和,如动物的保护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给人以融和协调的感觉,这则是对比与调和的美学法则的体现;生物体的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又体现了比例的美学法则;心跳、呼吸运动、细胞分裂、个体发育以及动植物随着季节转换而发生的变化等生命现象则体现了美学的节律性法则;生物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在功能上的彼此配合与相互协调、形态各异的脊椎动物有着惊人相似的骨胳系统、绿色植物的输导组织与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微妙的相似、形形的生物与各自的生活环境之间有着奇妙的适应,这一切则都是多样性统一与和谐的美学法则的体现。
2.科学美
科学美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美。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实验美。它指的是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所包含的美学因素、如仪器与装置美、实验操作美、实验现象美、实验结果的表达与分析的逻辑美等。
(2)公式美。科学美还在于发现自然界的和谐和简单性,并在公式、定律和原理中完美地表达出来。如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遗传中心法则图式和能量金字塔就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了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它们都显示了简洁、和谐的公式美。
(3)理论美。理论美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水平,它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就其本质来说,一种理论越是能反映客观实际,它的美学价值也越大。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美学价值就比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的美学价值大。而就其表达形式来看,理论还体现出逻辑美和结构美。逻辑美指的是生物学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都严格遵循逻辑思维的法则;结构美则指的是生物学理论体系的结构都体现着某些美学法则,如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这两个概念体现了对称的法则,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则体现了对应的法则。
3.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或精神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美。教材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尽管他们的国籍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人的经历不同,但在他们探索生物界的奥秘的动人事迹中都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如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计个人名利的高尚品格;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操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
根据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原则的要求,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大致可分以下三个层次:
1.初级目标
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生物学美的能力。对生物学美的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官(眼、耳等)对生物学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获得美的感性直观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展示的前提。审美教育初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转贴于
2.中级目标
使学生获得正确鉴别和善于欣赏生物学美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指通过生物教学活动,在学生感知生物学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生物事物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形成他们对生物科学美的爱好。为了提高学生鉴赏生物学美的修养,就要让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审美观;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各种形态的生物学美,这样既增进了美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对生物美的情感。
3.高级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知和鉴赏生物学美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生物学美的能力。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与兴趣主要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对学生来说,生物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体现着学生对美的创造。这是因为学生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付出体力、智力和情感,要克服种种困难,作出很大努力,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必然能促进自身创造生物美的能力与兴趣。因此,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学习、实践和创造。
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的实施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结构、审美结构和意志结构三部分组成的。在教学活动中,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情感、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目标的心理基矗中学生物教材中充盈着丰富的美。因此,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地运用美育规律,精心操作与审美有关的教学变量来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充分估计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从审美的角度钻研和领悟教材,组织好教学内容;选择直观、形象而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创造热烈轻松而又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重视教态美的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表情达意的美感效应;板书设计科学、美观;讲课要生动,富有真情实感,通过积极、振作、饱满的情感状态感染学生;借助挂图、标本、模型和仪器等创设洋溢着生物学美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
根据中学生生物学美感形式的特点,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挖掘美学因素,感知美的形象
审美教育是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开始的。除生物自然美外,生物学美并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而审美教育又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是通过各种事物具体的、可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来感染人的,再加上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美。如学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时,教师结合根据当地情况绘制的“能量金字塔”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一种和谐统一和均衡对称的生物学美。再如,在“绿色植物代谢”的综合复习课上,通过引导学生编制“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关系的网络图,学生除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间内在的联系外,还能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另外,在生物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假设、实验、数据、符号、图解、标本、模型等因素,展示生物学知识独特的结构和联系,把学生带进生物学美的意境,这样能使学生从逻辑和形象两个方面认识事物,既深化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完成美的感知与积累,实现“真中显美”和“以美启真”的相互促进。
2.注意情感体验,深化美的感受
教学实践表明,审美认识是在情感的参与下完成的,仅凭借对事物的感知,所得到的美感是不深刻的,还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各种生物形态美的品评、鉴赏和体验,才能深化对美的形象的认识与感受。生物学美特有的若干内容比较内在含蓄,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做到“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美的内涵,得其用心、意蕴和境界,设计好教学中对美的情感体验活动。如教师在备“环境保护”这节课时,通过查阅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料,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态功能,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濒危的现状,自己产生了对野生动植物的情感和美感,讲课时就能将自己的情感和教材、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完成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同时,师生之间也必然迸发强烈的情感和美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美的情感体验。再如,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后,引导学生运用该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若干种生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适应现象的形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在逻辑美的体验,而且还能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角度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全面地、深刻地领略生存斗争美的内涵: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至臻完善的和谐统一美。以美衍趣,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又必然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更大的兴趣。
3.鼓励学生参加审美实践,指导美的创造
关键词:美术教育;地位;学生;意义
一、美术课在中学中的地位
美术教育在中学中的地位,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从过去的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不被重视的状况到如今的必不可少,尤其是爱好美术的学生现在可以把美术作为专业来参与高考这一革新,就能显而易见地看到美术在中学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1、美术教育过去在中学的地位
过去,美术教育在中学里是被认为是非常不重要的一门学科,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根本就没有美术老师,更别提美术课了。或是就算有美术课,也可能是由其他非专业老师代为上课,教师短缺、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设备不足等,严重制约着美术课的有序展开。就算在一些城里的学校,纵使有优秀的美术老师,也很难真正有用武之地,由于美术课不参加正式考试,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主科老师想尽办法挪用美术课的时间,美术课就更加少了,一学期下来也就只能上个三到五节了,加之学生其他课作业繁重,已无心再学习这样一门学科,这样重重的压力慢慢地把学生本该有的兴趣消磨殆尽,美术课就成了空壳课了,这足以看到美术课在中学的地位是十分低的。
造成美术教育在中学的地位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家长都把美术看作是一种无用的学科,主科老师也不断给孩子及家长灌输这种错误的观念,觉得学习美术完全是浪费时间,还容易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不学无术,学习美术的好一部分人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歧视,这种大的观念下也就影响了美术在中学的地位了;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教育制度里并没有把美术课作为参加考试的科目,考试成绩是唯一对学生是否努力学习、家长是否成功教育孩子、以及老师是否足够优秀的唯一度量衡,导致应试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家长、老师、学生的意识里不考试的科目也就意味着可以不用学习。
2、美术教育现在在中学的地位
而当下,美术教育在中学的地位,已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了,教育部对美术教育做出了改革措施,学生可以在高中时选择美术来作为其以后的大学专业,相对低的主科成绩就能上较好学校的美术学院,由于学习美术以后进大学相对门槛低、还可以上一流的大学,在这个改革措施实施一年以后,成效就十分明显。
现在,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用不懈的眼光来看待美术学习以及这方面的莘莘学子,并把美术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品,人类的精神食粮之一。
二、美术教育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
1.美术教育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中学生上美术课,通过老师讲解美术相关知识,研究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精美绝伦的画卷,中学生在对美的驱动下,成功绘制出画卷以后,会有无比的成就感,这是对中学生自信心塑造;绘画属精工细雕的活,通过绘画能培养中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情操,因而美术教育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2.美术教育能开阔中学生的眼界
美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所涵盖的内容和包含的意义,并非仅仅通过单纯的观察就能理解与领会,只有结合作者绘画背景,作者个人性情与风格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同时,通过欣赏中外种类丰富的画,在研究绘画作品的同时,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与风格迥异的绘画方式,可以开阔中学生的眼界。
3.美术教育能缓解中学生的压力
在国内,中学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学习科目纷繁复杂、家庭作业堆积如山,老师的循循善诱,家长的不断叮咛,这一切几乎把中学生压得呼吸难喘,而美术课作为一种欣赏与绘制美的课堂,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换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只有劳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取得高的成绩,真正身心健康发展。
4.美术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力
美术教育本来就是人类美好与丑陋的一种情境抒发途径,通过美术作品学习,毫无疑问能提高中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的鉴别能力,通过情感体验,内化为个人对善恶美丑的认知能力,足以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力。
美术教育对中学生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不可代替的。
美术教育在中学的地位由不被认可到如今的稳定地位,见证了人们对美术教育的人认识历程,肯定了美术教育的地位。美术教育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美术教育能开阔中学生的眼界、美术教育能缓解中学生的压力和美术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力等,证实了美术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学习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七月第3次出版
[2]杜力.当代油画语言的探索[J].美术观察,2010(5)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王新顺.传统油画风景写生技法与现代绘画语言的融合[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6月
[5]俞龙.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绘画语言之比较[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年4月
关键词:中学美术 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能力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美学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一、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上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学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上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三、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上,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布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
一、美感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概述
美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美产生了主观反映,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美感。美感主要是在遇到一些美的事物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美的感受或者体会,瞬间可以让人心情愉快、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因此,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这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美感属于一种较为特殊认识的反映形式,因而,它具有感知、情感、想象这三项特征。
1.感知特征
人在认识事物的美的过程中,首先就是通过感知的方式感受事物的美。美感认识通常会通过对事物的感性外观、线条、声调等进行感知。我们在欣赏大自然带来的美、社会生活带来的美和艺术上带来的美过程中,都必须依靠视觉及听觉等器官进行美的感受与体会。就像列宁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通过感觉,那么,就很难对事物的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无法掌握运动的形式”。审美感受与其它形式的认识是一致的,都是以审美对象的感知为基本前提,人们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够将审美对象呈现出的感性外观把握住,才能形成良好的审美感受。
2.情感特征
美感中的情感活动主要是在审美对象中直接观察到人的自身、达到了审美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当人在审美对象中看到了人的自由创造过程、感受到了人的智慧以及拥有的才能,那么,就会将他们实现生活目标与理想目标的心理全面激发,使得他们对生活更加的热爱,同时在精神上也感受到了一种满足与自由的喜悦之情,进而产生出美的感受与体会。社会中一切美的事物与人的幸福及欢乐是紧密相连的。当然,美感中的情感不仅涵盖了审美需要时的满足,同时也包含了理性认识,只有人的审美认识与审美需要以及情感始终保持在平衡状态下,那么才能在审美过程中体会到无比舒畅和自由的。
3.想象特征
美感中的想象主要是在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和谐统一的状态下而生成的。想象属于一项比较特殊的心理功能,它是将过去神经系统中产生的暂时性联系进行新的配置,将其演变为新的联系;可以把知觉所提供的表象加以改造,使其形成一种新表象。美感中所形成的想象,与一切感知和表象的感性事物相联系,进一步提高了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同时,它具有较大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地想象,进而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通常而言,想象力越活跃,表现出的情感体验也就会越强烈,从而推动了丰富的精神审美感受的形成。
二、审美教育的目的及初中美育的主要任务
1.审美教育的目的
审美也可称之为美育或者美感教育,它主要将陶冶人的情操作为主要目的,以此培养人们在体验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初中教育的过程中,音乐、艺术以及体育这三门学科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所以,在实现审美目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课本中的知识与内容,同时还需要通过这三门学科的教学共同实现,特别是美术,必须具备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实际中与各项课程教育进行良好的配合,加强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尽可能的将其贯穿到审美教育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发现美的能力。
2.初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初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主义的复合型人才,即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审美意识,只要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形成,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地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美。
三、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接触美术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是美术的各种审美形式,即美术作品形成过程中诸多艺术语言涵盖的因素,比如,色彩、线条、质感等诸多方面的艺术语言因素。对于大自然中自然形成的一些美好事物,往往也都是先接触到弯曲流转的溪水、艳丽的花卉等诸多因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反映和感知这些形式美,之后再统一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等方面进行知觉。不过,上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形式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成为每位学生所感知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形式美感的关键。
2.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目标并不是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等方面的能力,而应重点培养他们对于审美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从而推动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及技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育者应根据这一特点,将学生具有的想象力逐渐地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样,他们就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如线条、质感、色彩、构图、肌理等知识,不断的创造具有良好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艺术来自于生活,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培养学生们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美感的对策
1.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教育者要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修养,增强他们的美感,就必须先将自身的美学修养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会认识到美感的重要性,才能将美感思想传授给学生,感染学生。部分初中美术教育者,只是具有美术技巧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美术功底,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与欣赏能力十分缺乏。而由于他们的不足,给学生美感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制定优质的教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将学生的热情与创造性全面激发,同时,应积极引导他们对美术课程进行欣赏。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运用丰富的语言、神态以及各种形象手段,如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的良好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感。
2.丰富审美情感,体验生命美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分辨是非观念的能力比较薄弱、无法界定善恶与美丑,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通常将这一阶段称为“危险期”尤其是当前初中生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喜欢时髦的装扮,喜欢模仿各种可以刺激感官的活动。由于美术教育具有形象性、愉悦性与情感性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就能对其理解与认识,很容易以情动情,从而使得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与教育,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另外,美术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打动他们,使其乐于接受美术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3.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对审美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美术教学必须将学生潜在的创新精神全面的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育者应提供能够激发创新精神的环境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以及对话等诸多方式,不断的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
关键词: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原则
一、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
(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结合
美术写生活动具有主体性、个性、创造性等特点,特别是在艺术技法实践的学习活动中,由于理念的不同而导致艺术行为方式、方法表现千变万化。英国美学家里德在他的艺术教育名著《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指出:“如果教育被置于人或人性的简单概念之上,那么,这种教育过程将是粗糙和专横的。”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独特个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创性,艺术学科问题没有唯一答案,越具风格越易激发感染力,但只考虑到艺术个性则可能把写生创作限定在狭小的圈子里,闭门造车忽视了团体的力量。因此,要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激发创新机制之间寻找平衡点,引导学生互相协作,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二)循序渐进
个体在审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写生课应采用相应的方法,每一发展阶段的个体有不同的审美需要,唯有适合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美育,才能满足他的审美需要。因此,中学写生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尊重了学生的人性,包含教育的人文关怀,而且这一原则含有逐步培养的意思,含有满足和提高处于一定发展水平的个体的成长需要、审美需要、提高他的生命质量。
(三)认知和技能相结合
中学写生课既要注重理论学习的“活动化”,又要注重技法练习的“逻辑化”。学生通过实践练习,积累了理论精华,同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写生绘画实践之中,推动在理论基础之上的绘画实践的进步。这遵循了认识的一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二、中学美术写生课设计步骤
(一)确定综合性教学目标,同时注意教学任务要突出重点
开展教学之初首先要了解学情,根据中学生的艺术基础和身心可承受的能力范围来选择教学内容,难度要高于之前的知识建构,但不能太过于超前。美育的活动总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和组织的,美术写生课也是如此,所以,活动的设计首先要确定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综合和全面的,又是有重点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先要告诉学生:这阶段的写生课学习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写生活动之前大家应该注意什么、了解哪些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接下来的实践阶段有目的、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同时作为缺少经验的受教者避免了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景交融,激发其表达冲动
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之后,写生活动正式开始。观察是学生获取第一手创作资料的唯一途径,写生对象通过刺激人的感官传导信息进入人的大脑和内心,形成“初步印象”、“直观感受”,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感受的多样化,这也是艺术具有无限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主观因素之一,艺术家创作作品就像作家写作一样,表达自己需要风格,风格来自个人,来自主观,只有承认差异的存在才有交流和说服的前提,扑住对象最佳的、最触动感官的一瞬或者一面,那么学生以自然为师的第一步便成功了。没有经过感性体验的艺术表现就没有灵魂。著名映像派画家莫奈的教堂系列绘画,强调了一样的教堂,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天气里,呈献给主体的感官刺激非常不同,环境对主体物造成的影响千变万化,如若不通过亲自地观察体会就开始画画,最终的作品一定不会成功。学生临摹作画,构图、角度、造型、线条,甚至表现形式都可以十分相仿,但这仅仅是复制了别人的理性表现,所以只有充分发挥直观感受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实物才是美术教学中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构思投入实践
直观感受是眼和心的产物,写生课本质上还是一项活动课,需要加入手和绘画工具的参与,学生通过绘画创作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建构才是至关重要的。在写生实践开始之前,构图、比例、透视、色彩、明暗、局部和整体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理解和巩固,反过来又更好地服务绘画实践,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直观感受,构思各自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哪些因素表达、怎样表达以及最终预想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这就需要学生跳出写生摹写容易陷入的误区――机械模仿,需要学生主动唤醒过去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将触景生情的“情”化作创作的动机和归宿,去投入实践创作出具有生命灵魂的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此过程属于一个由感性阶段渐入理性阶段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写生教学的科学性与忆、想、情等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教学互相配合的宗旨。
(三)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领悟新知
专业的写生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得来,特别是对于作为中学生的受教者,阅历不够、经验不足、知识生疏,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所以,在施法自然时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想表达的状态表达不出来,完不成艺术的取舍、提炼、加工……于是学生会陷入负面状态,迷惑失望,丧失学习的动力。学习是一个反复递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特别是对艺术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感觉、情感、观念、想象这些抽象因素是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真正沉下去,感受、实践、领悟……此阶段,教师主要通过观察、沟通,发现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突破的阻碍和弊处,并辅助学生找到解决办法,直截了当的批评和纠正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指引或示范甚至是提出建议,否则很可能会将艺术之才扼杀在摇篮中。教师需要耐心地给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示范或开导,通过指导,学生再次带着经验感受对象,从而让困惑的学生不再困惑,让失落的学生找回自信,让畏惧错误的学生勇敢放飞艺术心灵。教师可以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美术学习经历,或让学生们欣赏名家作品,讲解其中值得学习和注意的方面,还可以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参加美术展、风光游,让学生在更为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里舒展心情、开阔艺术视野,不因做不好写生作业而懊恼,让他们了解问题是进步的前提和出口处,我们只需找到钥匙打开它。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对象,使其智能得到升华
解决了各自的主要问题,学生根据理解和解决方案重新调整和推进写生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此阶段学习时,不仅仅是凭借感觉作画,还遵循着科学的艺术规律,而且在作画中凭借多次的直观感受不断找到新的发现,进行大胆的创造。观察、情感、记忆、想象、实践、加工、创造共同融合在成功的写生活动之中,相互联系和辅助,最终呈现在画面之上,每件学生作品都有其他作品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教师制定恰当的评价机制很有必要,让学生的智能最终得以强化、超越和升华。(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 杜卫:《美育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
[3] 黄卫星:《审美价值观的传播和建构――当代美育中的对话与交往》,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然而,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淡薄或缺失,道德素养严重滑坡,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轨道,而对于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限制,很容易造成追求上的盲目性,以致于把许多假、丑、恶的事物,混同于真、善、美。所以,充分认识美育的作用,加强审美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积极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努力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高尚道德,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社会良知的人,这已经成为对当代语文教师的迫切要求和时代使命。
(一)渗透美学思想,提升审美素养。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其中既要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要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的美学因素,设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动情于中,努力让学生产生共鸣,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课程的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抽象概念和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个性的生存观,团结合作真诚友爱的人际观,广博精深勤奋创新的知识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命,关注社会,勇于担当,实现人性的完满与和谐。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体味人生的无穷奥妙,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浓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诵读经典,培育人文情怀。教学中,鼓励学生诵读经典著作,感知作品形象,领悟其丰富内涵,陶冶思想性情,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培养生命意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逐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自觉抵制假、恶、丑,大力弘扬真、善、美。同时,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点燃学生能动创造的火花,激发思维,开启心智,引导学生感知,感染,感悟,抒写性灵,表达真情,从而获得审美判断、审美享受。
(三)树立榜样,砥砺品格。新课改对社会生活美的展示更为丰富而深刻,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的心灵。不少文本反映了历代的人民英雄、民族英烈的彪炳业绩和波澜壮阔的群众正义斗争的场面,闪耀着人民创造历史的光辉和爱国主义精神,还有不少文本讴歌了深厚无私的友谊,纯洁真挚的爱情。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贯彻“文以载道”的教育原则,教会学生积淀情感,学会感动。努力开掘作品中的血肉丰满,亲切感人的正面形象,感受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形成钦佩和敬仰的高尚情感,同时不断审视和反省自我,进而提升自我。另外也可以在对作品中反面人物的批判中,陶冶性情,规划人生,增长人文素养,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进而去改造他人,改造社会。
【关键词】直觉;美术教育;改革
一、直觉在中学生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学生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是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学生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中学生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
学生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14岁学生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辆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学生画乌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不代表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学生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二)中学生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礼堂景象
绝大部分中学生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是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中学生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也就是纯理性化的判断。其实,中学生与成人的艺术概括还有一定差别,不是纯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中学生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中学生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学生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中学生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中学生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
人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学生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学生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中学生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中学生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纯理性知识指挥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的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学生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更改方法引导,使学生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理性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物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中学生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学生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学生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教学容易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抵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中学生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而发展,也能为个别学生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我通过调查中学生画室进行写生教学实验结果说明,造型能力不靠教死技法,而是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学生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造型的概念化。其次,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大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膜、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中学生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
2.尊重中学生的视觉表达,把学生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中学生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学生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因此,对学生的美学意识培养需要选准、选对知识点,对他们不可操之过急。中学生绘画的造型特点是:用线和色彩进行平面的、意象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知觉创造。这是建立中学生绘画课程学科体系的依据。中学生绘画中常被人所指责的“错误”,应该被理解为是中学生合法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象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关键词〕高中美术特色教育学生审美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促使其能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进行高中的美术特色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作为教学前提,不断地发现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起审美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确保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高中美术特色教育中,仍旧存在严重的学生审美能力缺失的现象。
一、美术特色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1、缺乏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与制度要求,在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中,必须要由专职的且具有本科学历的美术教育类的专业人员来担任教师的工作。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大部分美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不愿意到中学去任教,而更多地是选择继续深造或者自主创业,使得我国大部分高中的美术教师中科班出身所占的比例不高,从而导致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2、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一般来说,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往往都是来源于师范学校的培养,就算是拥有相应本科学历的教师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于美术理论的了解掌握度不够,对美学教育学的基础掌握不牢等,使得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全面。此外,有部分教师在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否,而轻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美术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功利性特征
虽然说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良好开展并不断深入,但是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高中的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教学中,除了专攻艺术专业的学生以外,美术一直是以一种“副科”的形式存在。面对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生和教师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能够与高考成绩直接挂钩的各项考试课程中,而对于美术课程则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其出现美术课被其他课程占用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投入到特色美术的教育活动中,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也受到一定的约束,不能建立全面而又科学的审美观。
二、美术特色教育中学生审美观的基本建立方法
(一)、进行多种欣赏方式的教学
在进行美术特色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与枯燥现状,就会使得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从而不能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所具备的各种教学条件,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地配合影片、文学作品以及音乐等来进行辅助教学,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水平。例如,在艺术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实物投影仪来将作品放大,促使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能够得到完美展示,从而使得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发现作品的精华部分;而对于那些与学生所处时代背景不同的美术作品,教师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来对其进行情景再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实现再现形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充分联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其建立更加完善的审美观。
(二)、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的掌握
教材是进行课程讲述中的重要基础与理论依据,美术教师只有对美术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才能真正地确保美术欣赏课程的实效性能够得以提高,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审美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与把握,强化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口,确保学生能够合理地依据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来进行美术的欣赏活动。此外,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充分掌握之后,还需要依据实际的授课时间,来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取舍,对教材中的重点与亮点部分进行突出讲解,并充分优化组合,依据实际的课堂需要来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
(三)、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手段
在进行学生审美观念的建立活动中,让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充分欣赏,并作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是实现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教学,帮助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而又全面的欣赏,确保能够从多个方面来探求作品的内涵,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艺术讲解方法,根据不同作品之间的不同特征,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将作品中美的精神与内涵传授给学生,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其建立起更加完善而又全面的审美观念。
结语
在高中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学生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审美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传统以绘画写生训练为基础的美术教学方式被打破。现阶段,我国的美术特色教育应更加注重强调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观念的养成工作。特色美术教育通常是以基本的美术常识与作品欣赏为主导,来进一步将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整合到实际的美术教育工作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加强美术教育工作中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是实现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任思远.职高生审美评价和美术欣赏教学初探[J].金山,2010,(4):66,114.
[2]于骁航.谈专业美术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程[J].美术大观,2011,(6):161.
[3]邬富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154.
一、歌唱审美艺术的感知以及体现探析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音乐对我们的感染以及熏陶,在我们小的时候,对于声音的感觉多是受到音乐或者父母歌唱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中,音乐信息的正确传递便显得十分重要了。有一些人在进行歌唱的时候会出现五音不全的情况发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嗓音而导致的,而是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接受到错误的音乐认知以及观念建立,因此从小这一类人没有形成很好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使得在后期的音乐实践中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对于声乐教育来讲,有着很好的声乐观念认知以及感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例如,我们在对《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首歌进行歌唱的时候,当它在我们面前进行呈现的时候,这首歌曲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二、声乐教育能够起到的美育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美育作用,这种美育作用可以很好地促使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也能加强学生对于生命的热爱和渴望。对于审美来讲,这是一种人们对社会实践的感知,它可以表达为是一种情感的自由,人们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生命的和谐以及自由。在当前高校学生中,我们就应当把自由以及和谐这两个观念做为自身的生存意义,从而构建起良好的情感以及意识,这不仅仅可以帮助到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很好的发展,还能加强学生思想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自身的事业,塑造良好的品格。在声乐教学中,音乐作品和歌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比较大,在以前没有特定审美的时代背景中,需要借助审美教育为学生创造出丰富的声乐背景以及环境。例如,我们在进行合唱《牧歌》这一首歌曲的时候,诸多的学生往往没有体会过蒙古的生活,因此在对歌曲的艺术表达上有着一些不明确的定位。但是在通过审美教育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一些音像,那么就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他们掌握歌曲的用意以及含义,从而体会到歌曲想要表达的内容,唤醒自身对审美艺术的认知。
三、高校中学生对歌唱审美艺术的不同需求简单探讨
高校声乐艺术课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其面向的人群比较少,在当前的声乐艺术学习中,学生学习声乐的不同层次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一部分学生具备比较好的资质,并且对歌唱艺术也十分追求,但是它们的音乐素质并不是很高,因此,这一类学生往往会参加到一些艺术表现性比较强的活动中。第二,还有一类的学生,他们在小的时候便经历了相关的音乐培养和训练,也相应地参加过一些活动,他们是当前声乐教学的主要对象。
四、当前高校歌唱审美艺术教学中的声乐教育探讨
在高校中,对于声乐方面的教育,大多数开设有歌剧欣赏的课程,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赏析和实践的指导,从而发挥出高校声乐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在歌剧欣赏课程中,包含又舞台美术、戏剧表演、舞蹈等一些具有丰富艺术的材料,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歌唱审美艺术的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艺术形式以及声乐美学知识的掌握和认知,并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乐感,提高学生对声乐的感悟能力。因此,在进行歌剧欣赏课程中,老师可以对嗓音条件比较好的学生,积极促使他们参加合唱团,通过演出、活动等方式加强这一类学生对声乐的掌握以及了解。另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学校可以通过专业的声乐艺术课程进行培养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对声乐理论知识以及发声方法进行有效的掌握。因此,当前高校多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得诸多爱好声乐的学生有了适合自身发展以及学习的平台。
五、声乐教育中包含着的诗意艺术
在当前多数的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基础素养的定位一直是声乐课的教学主要方向,为了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回归到人的层面,声乐教育的本质应当是一种诗意的声乐教育。不管是对于诗性来讲还是诗意来讲,都意味对审美以及美感的美好追求。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在生活中表现的太过于现实,因此,诗意的声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育中,大多数教师不具备诗意的声乐教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中也缺少了相应的诗意,这就背离了声乐教学的根本。一直以来,在声乐教学的影响下,艺术和技术两者都是成对立的,我们往往从技术方面的角度对声和乐两者进行区分对待。不管是对于声乐工作者还是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讲,大多数会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从而只注重对声乐技术的研究,却没有去体会和感知声乐中含有的诗情画意。这是因为这种实用主义的实践以及使用,使得当前的高校声乐教育具有很大的缺陷,并且声乐教学的歌唱目的也很难得到实现。对于高校声乐教育来讲,老师应当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到声乐中包含的意义和内在。按照当前声乐教学的意义,学生应当通过诗性的声乐教学,从而实现生命的陶冶。为了很好地引导学生歌唱审美艺术的发展,作为高校声乐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气质,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声音带有诗性和哲学。在当前教育不断改革的带动下,声乐老师应当对课程改革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声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缺点。作为学生来讲,诗性的声乐学习可以使得他们对歌唱审美艺术的感知以及体验得到加强。
六、声乐教学主客观结合需要遵循的原则
老师在进行主观教学和客观教学的时候,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性以及思想性,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和技术水平,并且还需要注重思想水平的提高。另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声乐知识的传授以及歌唱能力的提高。最后,老师需要把自身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有效结合,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从而有效帮助教学的推进和改善。
一、美术与音乐的完美融合。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面的意境,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美术教学与表演艺术的融合。如在鉴赏外国雕塑《拉奥孔》这一作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拉奥孔与其两个儿子被巨蟒紧紧缠住身体,痛苦地扭动与奋力挣扎的情景,为了使这一怵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瞬间在学生头脑中留有更深的印象,我便决定找几组同学到讲台前来进行表演,同学们各个争先恐后,将拉奥孔极其两个儿子的表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对这组雕塑作品也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延长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保持时间。
三、在竞争意识中达到完美的互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都异常激烈,因此要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这种竞争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高中阶段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为此,我经常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具有竞争意义的环节。如在讲解《中国民间美术——剪纸》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为了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做了如下尝试:在本段教学中我一改常规,不再继续传承传统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处理方法,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以知识接力赛的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也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教学理念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