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学习的好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习惯;方法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模式习惯。学生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学习。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学习规律,对于其今后的学有裨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的欲望,小学生的心智都还不成熟,总是热衷于所感兴趣的事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可以使其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听课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教师所讲的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后的内容,但是学生要想在课下补回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课堂效率的提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喜欢新鲜有趣事物的性格特点,教师应想办法将枯燥的课程氛围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枯燥的数学公式转变成有趣的图片帮助学生学习,还可以播放有着数学知识的小动画给学生观看。小学生喜欢这样有趣的形式,自然而然就会认真听讲了。小学生还很乐于表现自己,他既没有初中生的羞涩,也没有幼儿园时的胆怯,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走上讲台做“小老师”给同学讲解知识点,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在各种活动中也会积极参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数学问题,有任何见解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走上讲台来提问,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组讨论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由此一来,学生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也就专心听讲了。对于一些学习情况较差的同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使其慢慢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阅读相关书籍也是学生应该要养成的一个习惯。阅读不仅对学习数学学科有所帮助,对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数学思维能力,借助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自主学习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方式,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因为教师的讲解并不是自己的想法,并且数学作为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尤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只需做适当的引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留给他们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加深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较有难度的问题有很高的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对于学习情况较差的同学,教师要多下功夫进行引导,给他们留些基础的知识,使他们一点一滴地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多夸赞学生,以给他们自信心和成功之后的满足感,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
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在解决一个较难的数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合作解决,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关键点,然后使其分工合作,有人做记录,有人发言,有人提出问题。在这样的头脑风暴之后,学生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有的问题不是只靠自己就能完成的,从而养成合作交流的好惯。
三、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好习惯
任何知识的产生都离不开生活,数学亦是如此。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圆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关注圆形图案的东西,在生活中不断加深对圆形的理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跟着家长逛超市离不开找零的问题,可以借此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数学对实际生活的意义。靠课本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互动,体验数学给生活所带来的意义,使其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在面对挑战时不懈努力,坚持下去,以优秀的教育方式来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摘 要: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发展阶段,很多方面都还没有形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61-01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很多教学研究资料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好坏,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因素占80%。而在信心、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成才。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形成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
很多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比较关注,而对学生的听讲情况却关注较少。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问题时,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根本不关注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就更谈不上重视了,只是在老师让学生齐答时,随口应付一下。这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会获得学习上的收获,长此以往,也会使他们逐渐形成不善于听讲的不良习惯,并且对教学的整个实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对应有的课堂纪律要加以强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坐姿和发言习惯。同时还要适当提醒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通过教师的指点,来使自己的学习行为得到规范,进而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让学生养成学认真作业的良好习惯
一份好的学生作业,需要有整洁的卷面和工整的字迹。特别要讲究书写的规范。比如学生在计算时,要养成在草稿纸上验算的习惯。养成这些习惯后,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会时常对一些作业整洁而且正确率高的学生表示赞扬,其实这也是一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它是教师平时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地对学生习惯培养的结果。所以,让一个学生写出一本好的作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让学生养成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的养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学会听清老师的问题。课堂上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老师还没将问题说完时,有些热衷于表现的学生就举起了手,要求回答问题。若问题没有难度,他们会容易回答,若问题稍有难度,他们就无法回答,扰乱了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这样下去,容易让这些想表现自己的学生的思维处于浅层次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2)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结果,而不表述其思考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要将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这样有利于我们根据学生的思考过程发现其思维的闪光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以便我们对教学加以调整。(3)让学生学会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和取舍信息,能够认真思考问题。新课程教材和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数学学习的信息,更有利于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让学生具备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立足于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不但能够展示学生的个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鼓励学生,激励学生,相信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给我们带来惊奇。
四、让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
上好课的前提就是要做好课前准备。学校要求学生在听到预备铃声后,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加快步子走进教室;迅速到座位上把学习用品轻放在桌子上指定的位置;端坐身体,停止讲话,眼睛注视前方等候老师进堂上课。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检查,任课老师要严格要求,坚持加强训练,让学生一上课就能投入学习。
五、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径,通过传授和接受来实现。实现新知识的真正接受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堂学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要边听边想并做好笔记;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多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且声音洪亮;仔细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六、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初始环节,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学生在每次上新课前自觉地进行预习。初步了解所要学的知识;记下学习的难点、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这样能在上课时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记忆,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复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
七、让学生养成检查和订正作业的良好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作业练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减轻过重的学习担负并非不布置作业。作业能帮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所以应让学生做到:在安静的环境中完成作业,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不拖拉不抄袭;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格式规范,卷面整洁;作业前看清题目要求,复习相关知识,作业后认真检查;作业本发下后自觉及时订正答错题目。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成才。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35-01
学习方法是促进有效学习的一些手段、措施,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小学阶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小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
1、情绪困扰。
我们知道,愉悦的情绪能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不融洽,父母关系紧张,都会给学生造成情绪困扰,使他们产生委屈、焦虑、烦恼、易怒等不良情绪,受这些不良情绪影响,这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性下降,甚至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受到干扰,从而学习效率下降。
2、缺乏毅力,不能坚持。
由于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好的习惯需要坚持三个月以上甚至一年的时间,而儿童的思想容易受同伴的影响,易变,易反复,因此许多儿童在掌握学习方法时不能持之以恒。
3、没有正确安排复习的时间和次数。
要是等到学习过后—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才去复习,学过的知识的遗忘量就大,要花大量时间才能重新记住。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制作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因此即使上课听懂了,如果不重视复习,到考试的时候也忘得差不多了。另外,还必须遵守“间隔复习”的原则。一般说来,刚学过的新知识应该多复习,每次复习所用的时间应长些,而间隔的时间要短些;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每次复习的时间可以短些,而间隔的时间可以长些。
有关研究表明,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据此,心理学家肯定了“过瘦学习”的必要性。
二、教育技巧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是对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缺乏分析能力.大部分小学生不能自发地总结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教授。把新的知识和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从而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比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预习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并给他提出几个小问题。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地方,让他自己思考,第二天上课时多留心,而不要马上给他讲解,这样就克服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家长可为孩子设定一定的题目,让孩子带着问题预习,并且提醒孩子把难点标出来。
2、上课时认真听讲。
听讲时积极主动地思考,对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敢于请教老师。对老师强调的地方或者自己薄弱的知识点作出标记,课后对这些知识点重点复习。
3、主动独立地完成作业。
做作业之前,先复习相关的知识。做作业时要先看清题目,分析解题方法之后再动手答题。书写工整,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速度,不能一味求快而降低正确率。做完之后,主动细致地检查一遍,对答错的题目予以纠正并分析答错的原因。
4、及时复习,间隔复习。
复习要及时,持之以恒,要赶在遗忘之前复习。每天晚上对当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复习,确认掌握。每单元学完之后要全面复习,找出难点和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地方,辅之以重点练习。比如,每天放学回到家后,让孩子吃些水果点心、简单擦洗之后,和孩子谈谈当天学习的知识,让他讲讲都学了些什么,也就是让孩子使用回忆的方法,将当天所学的内容及时复习一遍。如果孩子有想不起来的地方,在结束后提醒他去看课本。
5、考试时要仔细审题,认真答题。
做题时要掌握先易后难的规律,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不要在难题上费时太多。做完以后不要急着交卷,更先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错误或者遗漏的地方。考试过后,思考出错的原因,补习相应的知识。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这五个环节构成学校学习的完整过程。如果有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影响整体学习效果。
比如: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课后又不能及时复习,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接下去学习的难度就不断增加,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也难以取理想的效果。反之.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持之以恒,就会学得轻松、快乐,成绩也令人满意。当然,每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每个孩子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中学数学;有效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科学,课堂教学则是一门艺术。优化数学的课堂教学,需要向45分钟要质量,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那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呢?这也一直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研究、探索的课题之一。本文也结合下面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榜样引趣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一些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会出现不假思索就想退缩的念头,这时,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的趣事,比如说李时珍历尽艰辛才写成《本草纲目》;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在自学中都养成啃难题的好习惯,有时候睡到半夜还起来算难题。榜样的选择也不必拘泥于名人,也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比如说,邀请一些学习成绩突出的同学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这样也有助于激励其他同学树立起学习数学学科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助于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将数学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展示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抽象的概念、问题也是相当多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则能够有效地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且具体,学生对其理解、掌握和应用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分析“空间几何置关系”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相应的演示,比如说,可以先展示实例中的空间点、直线、平面,举个例子,教室中的某一点、墙与地之间的一条线以及黑板面,接着再顺利地引入新课,然后再向学生们介绍点、线、面的特性及画法,以立体几何的形状将空间实物中的点、线、面抽象出来,有助于让学生在认识空间几何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能联想到具体的实物。在这样的展示下,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位置关系也会有一个更加形象的认识和把握,对于理解这一概念和解题也是大有帮助的。
三、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课改对数学学科也有一些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单纯地解题训练,其中,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也要成为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作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弥补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某学校要开展绿化活动,需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在征集一些好的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者是其它图形组成),同学们,你们想想办法,看看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对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是很有帮助的)。
在开放题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着的事件应该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其内容是有趣的,而且还是学生愿意研究的,要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顺利地解决的且可行的问题;开放题也应该使学生能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此外,开放题教学也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否认是是,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是不可能完全应用到实践当中的,这也就需要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去尝试,细心去领会,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再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化教学设计:营造课堂气氛提升授课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最终目的的,比如说,可以运用系统方法,把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创设出更有效的教和学系统的“过程”或者是“程序”。其主要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要有设计学科的一半性质,同时也必须遵循着教学的基本规律。数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也较为系统、复杂,这也就决定数学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综合教情、校情、学情等多方面的情况,深入细致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促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体上来说,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有一个较高的教学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平时一定要勤思考,多总结,积极学习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知识,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得以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水平也才能够收到一个较好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2]许兴业,胡展航.关于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4):139-140
[3]董林伟,孙朝仁.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与开发[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所谓思维的有序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有条理、按一定顺序地进行。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思考时就不遗漏、不重复,这是良好思维活动的开端,教师应当把这个习惯的培养摆在首位,并时刻提醒学生。如《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结合实物演示,让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思考:①根据公式S=pr2计算一个底面积,②用一个底面积乘2得到两个底面积之和,③根据公式S=ch计算侧面积,④把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相加即是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又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四步曲”来完成:一找关键句,即找出表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二确定单位“1”,即找出关键句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三写关系式,写出“单位‘1’的量×分率=另一个量”这样的乘法式子;四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二、思维的多向性
所谓思维的多向性就是指学生能从数学知识的各种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具有灵活的解题思路,养成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题多解训练,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维更灵活。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解答:假设鸡兔各有10只(折中法),发现腿的总条数比原来多,说明兔的只数多了,需调少一点,通过调整再调整,调至腿的总条数与原来同样多为止;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假设法即算术法解答:①假设全部是鸡,一共有20×2=4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有54―40=14(条?),是由于每只兔少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兔14÷2=7(只),鸡20-7=13(只);②假设全部是兔,一共有20×4=80(条?)腿,相差的腿条数80-54=26(条?),是由于每只鸡多算了4-2=2(条)腿,从而得到鸡26÷2=13(只),兔20-13=7(只);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方程法解答:设兔子为X只,则鸡为(20-X)只,列方程为:4X+(20-X)×2=54,解得X即兔子7只,鸡13只;或设鸡为X只,则兔子为(20-X)只,列方程2X+(20-X)4=54,同样解得X即鸡13只,兔子7只。
又如: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只能使用6小时,已知飞出的时速为每时600千米,回来每时750千米,飞机最多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①从分数知识出发,把飞出的总路程看作“1”,则飞出的时间为1/600,回的时间为1/720,根据“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得算式6/(1/600+1/720);②从比例知识出发,由于出去和回来所走的路程相等,飞机去回所用的时间比正好是速度比的反比,再把6小时按比例分配。
三、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对非本质属性的排除。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思维方式,如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学会运用归一思想量出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还可以进行情节叙述的变式如“甲筐水果比乙筐多10千克”可以变为:①乙筐再填上10千克和甲筐一样多。② 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同样多。③甲筐给乙筐5千克后,甲乙两筐同样多。④甲筐给乙筐4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多2千克站cssci期刊目录。⑤甲筐给乙筐6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少2千克等。
此外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深刻性的重要策略。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面粉有40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大米有多少千克?”在让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条件“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改为① “是大米重量的3/4”②“大米重量比面粉多3/4”③“比大米重量少3/4”④“大米重量比面粉重量的3/4还少3千克”等,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题水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时,可以安排如下习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1、我家种了2行树,一行6棵,一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我家种了2行树,第一行6棵,第二行也是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通过分析判断第一题用加法计算,“2行”是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要学会选择条件进行解题,第二题除了“2行”是多余条件,还要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加法算式中跳出来,运用新学的乘法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四、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符号教学;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符号过于抽象,很多学生都曾经表示出“看到符号就失去学习兴趣”的意思,但是使用符号表达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必须做的事,如何使符号教学更有效果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文中所提到的符号包括字母与数字,也包括数学中涉及的公式等.
[?] 数学符号的界定
数学语言以数学符号为基础,若想解决数学符号的定义,就必须先了解何为数学语言. 一直以来,对于数学语言的诠释都存在着几种不同看法,就数学的功能方面来考虑,数学语言将符号与公式、文字组织在一起,对客观事物数量与事物变化进行描述;从语言交流的方面来考虑,数学语言可以满足人们表达数学与交流数学的需求;站在个体层面来看,数学语言表达的是个体接受、整理、传达数学信息的过程. 不同的定义都有其合理性,均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表达出数学抽象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符号特点. 据此,再参考符号的一般定义,可以给出数学符号的概念,即数学符号为数学科学里面用以表达定义、性质、计算、关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直接、简明了解客观事物普遍规律的表达形式. 对数学符号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果按照符号具有的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成基本元素符号(如1、2、a、b等)、数学关系符号(如≤、≈、∈等)、计算功能符号(如+、-、sin、log等)及数学辅助符号(如括号、阶乘等).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数学符号,包含如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数学符号不属于文字与图形系统,是数学科学中描述数量、结构、过程的独特符号系统;第二,数学符号具有不同类别;第三,理解掌握数学符号包括三个层次,即识别符号、分析语义、构建意义.
[?] 数学符号学困成因
(一)学习过程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符号时存在一些态度与方法的问题,如预习欠认真、接受态度应付、没有形成主动查找资料的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 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够认真,因为听不懂一两个问题而放弃符号学习,在课下时间又缺乏及时的复习巩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都有问题,学习链无法有效衔接,难以做到符号知识的系统连贯. 艾缤浩斯曲线是为大众所熟知的表达遗忘发展规律的方法,它显示:遗忘的过程有一定特点,初期易忘,时间长不易忘,但遗憾的是,由于方法不当,对当天学习的符号能够做到及时巩固复习的学生只占少数,很多学生或者是因为没有兴趣,或者是因为师生交流不够,视预习为畏途,视复习为累赘,无法达到良好效果.
(二)数学符号本身的问题
数学符号数量众多,而且即使是同一个符号,在不同场合也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A∪B”同“A∩B”这两个数学符号分别代表了集合的并、交运算,这只是在集合中的意义,到了概率部分知识时,却分别代表了两个事件的和与交;又如,平行四边形的符号?用到算法框图里面的时候,表示的却是输入与输出功能;再如,“=”这个符号既能够表示数量之间的对待关系,也可以用来当作算法赋值中的语句符号. 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到正确的方法,则很难把握不同数学情境下的符号意义,或者是看到某个符号时无法快速辨别出符号“语境”,造成语义的混淆. 再者,学习数学符号时,还会出现与上面一号多义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多号一义,这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惑,如a・b=|a||b|cosθ同a・b=x1x2+y1y2所表示的都是两向量内积,因为所学公式符号的增加,学生难免会对这些公式符号记忆混乱,因而无法灵活运用,尤其a・b=x1x2+y1y2这个符号还容易同与之相近的两向量共线条件公式发生混淆.
(三)学生思维方式没有转变到符号思维中来
现在高中数学教学针对的目标仍然是高考,这给符号教学提出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将所有的数学符号更加灵活地根植于头脑之中,能够随时以之为手段解决任意相关题目,可以说,学生能否真正记清一个符号,是否能够运用符号实现科学证明、推理、运算,所衡量出的正是教师教学成果的好坏. 教师如果方法不当,学生自然无从知晓数学符号源自何处、因何而设,头脑中的思维还处在朦胧阶段,是无法适应高中数学繁复多样变化的.
[?] 有效教学措施分析
(一)为学生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方法
在使学生增强数学符号概念认识与使用意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符号使用、加工方法,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符号学习目标清单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措施:此符号含义为何?我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该符号的概念?此符号同此前学过的符号有关系吗?我对这个符号的理解发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符号在具体运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该符号运用的普遍规律是什么等等.
(二)注意师生间的符号交流
在和学生交流时,我们能够发现,学生在记忆并理解数学符号上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出现于理解建构符号的最初阶段,这时因为学生没能及时发现自身错误,没能针对错误进行思考,所以也就根本不可能采取补救办法. 实际上,在理解符号的前期,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韦果斯金的社会架构思路:让数学知识通过师生交流来共同体验,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普通知识有效,对于符号教学同样有效,可以使学生同数学符号间建立融洽的交流关系.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可以引他人所长,补自己之短.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教师对于数学符号知识的理解把握,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启发,帮助学生个体主动追寻符号的奥义与真谛. 而师生间的交流贯穿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还可以用来得到学生学习符号知识的效果反馈,以便让教师针对学生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的习惯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符号存在困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没有形成正确的符号加工方法,第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符号语言使用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提炼加工符号,让学生正确领会不同符号所表现出的价值内涵及其纵向、横向关系,让符号同学生既有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养成其碰到符号便能做科学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接触到全新的符号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传达这样的思考方式:该符号同此前我们接触过的什么知识存在联系,同那部分知识又有哪些区别等,诸如此类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数学符号意义. 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时尝试用不同符号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用同一个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引导学生达成数学学科中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几种数学语言相互转化思维以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用来促进学生把握各种符号的逻辑关系. 比如很多高中生依然会对平面内的点与平面内的直线两个概念发生混淆,造成理解上的逻辑混乱,此时教师便可以采取如下启发引导手段:
教师:在代数里面,集合同集合,或者元素同集合间以哪种符号表示?
学生:各集合间用?,?来表示,集合同元素间用∈来表示.
教师:在几何里面,我们可以将点看做是元素,将直线、平面都看做是集合,如此一来,则平面内的点与平面内的直线两个概念分别用符号怎么表示?
这种类比的办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地书写出对应符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激发学生的符号语言使用习惯,学生的符号加工潜能便会被唤醒,碰到各类符号和知识时便可以主动地进行纵向与横向联系,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对于其他数学知识乃至其他学科知识的习得都是大有好处的.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这恰恰体现了现今教育的一个理念:自主学习。“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概括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学习《短文三篇》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建议老师先教;有的学生要求自学,然后老师点拨;有的学生要求互帮互学等等。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然后全班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极为高涨,自主学习意识很高,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的参与学习。把权力交给学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等的合作,通过多项的交流,使每个学生做到了语言实践,动手实践,并达到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心得,又学会了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交流,吸取别人的长处,互教互学,从中得到知识补充,充实自己的经验,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和放松,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兴趣能对未来活动产生准备的作用。例如,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对语文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阅读各种语文知识,积累各种语文知识,为将来研究和从事语文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课下会充分预习语文内容,课上,就会积极参与,表现活跃,同学之间就会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比老师硬性提出问题来思考,得到的知识要有效得多。
兴趣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
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同样语文的学习更需要兴趣来做支撑。当今教育考试导致很多人不在意学习语文,因为段时间里学生不易看到收获,不像理科那么有短时间的成就感。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愉悦教学,能中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教师可以投入感情来“动学生”。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导语设计等创设一种氛围,然后在深入挖掘、分析课文的思想内涵和再现意境的同时,教师要有充分的感情投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心情紧张、情绪压抑将导致思维迟钝和僵化。在课堂教学中那种过于严肃沉闷的气氛,不利于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主要保障。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 血小板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031-02
血液分析仪广泛用于血站系统的全血、成分血的分类计数及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检测。由于试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方法、检验人员素质的不同。检测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因此,做好室内质控非常必要。笔者就如何做好血小板的质量控制做了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MEK-5108K血液分析仪;配套试剂,全血质控物;合格的血液样本,机采血小板。
1.2方法
常规条件下已知值质控物变异(RCV)的测定,在常规(室温环境、仪器运行正常、现有工作人员按SOP操作)条件下,将质控全血放在常规检测样本中(无偿血小板献血者随来随做.抽检的血小板每月1次),每天1次进行2O次检测,求出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日常操作中,质控科负责人可以在未通知操作人员的条件下,将已知质控物,插入样本检测中,让操作者检验并报告结果,以此监控常规操作。
1.3建立质控图
根据RCV的 和S做质控框架图,第21次的数据值依次点入即可。质控框架图具体制作,将测得质控物的值输入计算机用excel制作。
2 结果
通过一年的常规工作,只有1次高于+2s的范围,属于“告警”,寻找原因为外界噪声干扰引起;只有1次低于-2s,原因为仪器管道不清洁造成的。没有失控现象,即:①没有超过3s;②没有连续2次超过2s;③没有5个点连续处于一侧的2s之内;④没有5个点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图1)。
一、贯彻国家政策
自2002年起,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关于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其中包括: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 8号);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 90号)等。
做好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首先是对国家相关助学政策的实施情况的贯彻,国家的相关助学的政策法规很大程度上照顾了广大学生实际需求并解决了学生一定的实际困难。因此,做好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能够让国家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相关政策出台的意义。
二、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发展
“助学金”,顾名思义,是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并非是一种面向广大家庭条件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奖励方式。在当今高校中存在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许多大学生把助学金的含义扭曲了:学生只注重“金”,而忽略了助学金的真正着眼点在于“助”;也有一些学校“冠冕堂皇”的将助学金与学习成绩联系起来,将助学金变成奖学金,奖励给学习好的学生。以致于使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但学习成绩不突出,真正需要这笔钱来解决实际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这个来自老师、学校和国家的帮助。
三、辅助学生完成学业
国家助学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是一份温暖的关心和关怀,更有千万学子们心灵的慰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传递一份爱心。同时,助学金也为学生父母减轻了负担,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家庭,让大学生更有动力去学习,并能让学生全心投入学习之中。让他们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高标准要求自己,妥善处理学习和业余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能使他们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下,努力朝自己的梦想前进。同时助学金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激励贫困生勤奋学习。可以说助学金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有效促进公平的好政策,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和帮助,也让关爱的阳光播撒菁菁的校园。
四、检验辅导员工作质量
国家助学金政策的落实,给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创造了更好完成学业的条件,但同时也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在国家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条件不好界定;(2)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心理依赖日趋严重;(3)学生诚信品质、感恩心理下降。
对于以上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是对辅导员工作质量的严峻考验。首先,辅导员要对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从学生入学开始观察,到平时学生的衣着打扮,花销情况,再到与家长建立长效联系机制,从各个方面交叉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其次,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和社会时间活动,即提高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又能够补贴自己日常的生活所需,另外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获得更高、更多、更大的奖学金;最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诚信品质和感恩心理,在国家助学金申报的过程中不要提供虚假证明、夸大或者隐瞒家庭实际情况、更不要谎报家庭情况。在获得国家助学金后,要对来自国家、社会的帮助有所感恩,而不是觉得自己家庭困难就有一种理所应当的想法。随着国家助学政策的进步和完善,将会有更多的高校贫困学子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作为高校的辅导员积极探寻工作方法,主动关心关爱学生,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的助学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方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在正式建立完毕之后,各个地区开始对本地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整合,全面了解自身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全面贯彻有关政策方针,通过系统科学的有效方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措施周全、方法得当的条件下开展。
一、开展普查,整合有关资料,构建完善资料数据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及保护工作内,首要任务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普查主要目的就是对地区内文化作品及民俗全面收集及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并且科学的采集,真实客观记录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这样才能够保证所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可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文化建设内的基础战略,同时也能够为文化建设提供好数据信息作为保证。因此,提高普查工作质量,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整个抢救及保护工作才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普查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目前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及有关作品进行了解,有效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建设全国统一应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具有历史或者是文化价值,都应该包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之中。普查工作所涉及到的范围应该十分广泛,进入到乡镇级地区。普查工作在开展中,应该是思想观念作为核心理念,客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发展流程进行了解,详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的各种问题。在充分尊重社会大众创造性的情况下,普查工作应该全面、真实及客观。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工作,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文化财产,能够客观真实展现出我国民众精神及文化内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及保护,对传统文化历史与民俗生活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提升对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并不包含传统文化内的垃圾。在普查工作开展基础之上,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价及鉴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及对象进行明确规定,有效合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民族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有关地区文化历史之中,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独特性。民族独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基础特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能够客观反映出民族在发展中所秉持的思想观念及规律,包含了民族思想及生活形式等等因素。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意识进行有效了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条件,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内有效传承及发展。
(二)应用标准判断评价。按照国际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价值进行判断,例如从历史、社会学及文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客观分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所包含的特殊价值及文化形式。原始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形式都较为混沌及综合,所包含的价值及性能也较为复杂,这就需要应用多种标准判断评价。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审视及研究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及保护工作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容易消失在v史长河之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处于濒临灭亡状态,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抢救及保护。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系统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其中包含国家、省市及乡县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评价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内项目数量超过500个。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行为及表演形式都在无形状态下开展,有关表演技巧及技能都传承在有关从业人员身上,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通过人进行传承。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还需要对传承人进行确定,甚至可能将传承人归纳到人类活宝区域内。
三、结语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及保护工作质量,不仅仅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及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并且长期的工作,只有在保护过程中采取系统科学的方法,才能逐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实,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学习 学习方法 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63-01
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而是应该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有效地合作交流等,让小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启发引导下掌握数学学习的高效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理论知识定理的讲述与传授,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念,通过教师教学的创新引导小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好方法,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一、激发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自身积极性的调动。而教师与家长必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小学生只有正确认识数学这门学科,才能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不再畏惧数学这门学科。其中趣味性的故事性的激发是小学生兴趣调动的好方法。小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奇特性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引入孙悟空分饼的趣味小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在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悟空化缘得到一张饼,唐僧让悟空平分,但是八戒说自己肚皮大所以吃得多,一块饼不够。悟空听他这么说就把这块饼分成八块,给八戒两块。八戒十分开心。而悟空却笑话八戒是个呆子。借助这样的小故事思考分数的问题,八戒究竟有没有多吃饼就会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识,也在问题分析与探讨中实现问题的解决,实现探索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将单一的问题融入到具体的故事中,能取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多变,做好数学问题的解答
小学数学的学习以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为指导,实现学生举一反三解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解答1+2+3+4……+10这道题时,可以提示小学生使用简便算法,有的小学生可能会抓紧r间去计算,而有的小学生则会思考怎么做更简便些,接着就提示小学生1+10,2+9……有的小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小学生也能更加灵活地解答。然后将这道题进行灵活调整,让小学生计算1到100的和,有了之前的启发,小学生也能很快使用之前的方法解出这道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引入类比思想,让小学生利用该方法去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找到两个问题的相似性,从而将已知的数学对象特点及规律等转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解题也更加灵活,小学生在数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也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使用类比等数学思想,灵活地解决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教师掌握并引导小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实现一种数学形式向另一种数学形式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实现问题的解决。
三、养成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差,因此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是数学学习提升不可缺少的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也具有爱玩的天性,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地引导,通过数学兴趣的激发、数学解题技巧的讲解把握,让他们能养成数学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个男孩特别讨厌学习数学,在做题和做作业时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访才知道,这个男孩在家里做数学作业时都是妈妈指导帮助,其形成了数学解答的依赖性,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试着引导他独立思考,并鼓励他、肯定他的表现,让他逐渐养成自主解题、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数学学习效率提升了,其数学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在小学阶段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自觉运用到后期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对于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好习惯的养成也让小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意识,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按照数学解题思路由浅入深地思考,在小学合作探讨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化,解答数学问题。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更多的是打基础的阶段,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养成好的习惯,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并且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就是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正确体现。只有做好小学阶段学习方法的优化,才能奠定后期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及自身成长来说意义重大。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存在学习方法不明确的情况,因此对于其潜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才能让数学学习更高效,更富趣味性,实实在在地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羊锦冰.试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8):69.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协作,传好“接力棒”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段”的理论,把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一、二、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五、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八、九年级为第三学段。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是相辅相成,持续连贯的。但是,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中小学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应该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特别是小学高段与七年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升学时把学生这根“接力棒”传接好。中小学数学教师更该如此,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跨校协作,携手为学生铺路搭桥。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相互了解数学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好中小学数学的内在联系。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学习内容概括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把学习目标划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几个方面。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对象只不过层次、梯度不同而已。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有目的的对初中数学有所铺垫和渗透;初中数学教学更应该关心小学固有的起点和模式。把中小学数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中小学教师各尽所能,互相支持。
其次,中小学数学教师加强教学方面的研究和交流,熟悉彼此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相互反馈教育信息,交流教学心得,便于中学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
再次,小学教师应养成详细整理每位学生的成长记录的良好习惯。学生毕业时,把学生的兴趣喜好、意志品质等心理特征全面反馈给中学教师。有效的配合中学教师准确了解学生,便于因材施教。可可喜的是,数字化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合作,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入门,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将起很大的作用。这恰好是目前做得还很不够的环节,几年来,一直靠我我辛辛苦苦主动和小学教师联系。
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打好“攻心战”
新生刚入学,面对初中的全新环境,自然会有许多压力。特别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种种误解,甚至是恐惧。这要求数学教师作好初中数学的“学前教育”,打好“攻心战”,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新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下学识广博、志趣高雅、风趣幽默、宽严有度、容易亲近的印象,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年来我的数学第一课,都是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不朽贡献;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及科技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组织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的数学游戏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数学学习的乐趣。此外,讲解中小学数学的知识联系,介绍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甚至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敢于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做好初步的心理准备。
其次,上好第一章,组织好第一次测试,我总是给学生来个“开门红”,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尽量放慢教学进度,使教学内容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关注那些基础稍差容易掉队的群体;又要给学有余力的群体适当的挑战,防止他们“低估”数学而放松学习。加强学生动手活动的环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发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初中数学与小学有联系、与生活有联系,有趣、有用并不难学。
对应的第一次单元测试,教师应该让一部分学生考出“优越感”,更要想法让其余学生获得意料之外的“好成绩”。还要经常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良好表现做积极的表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尽快找到成就感。
此外,利用好第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活动,布置几项需要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真诚大方的与同学、与教师沟通交流。营造一个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师生关系融洽的轻松数学学习环境。
三、善教善学,保障数学学习“可持续发展”
除以上环节外,还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过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持续稳步的进行。
小学到初中,面对新老师新教法,学生的学习适应是一个大的跳跃。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教师应对小学的教法有所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稳中求变,逐步过渡,使学生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轻松、能动的氛围中实施数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活动探究、动手实践、情景创设、信息技术教学等途径,让学生形成想学爱学、乐学会学氛围,增强他们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老师扶的较多,学生比较被动。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适当自主探究,上课有效参与,课后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一、做好小学初中知识点及教学的衔接,传好“接力棒”
我认为,应该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特别是小学高段与七年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升学时把学生这根“接力棒”传接好。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相互了解数学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好中小学数学的内在联系。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学习内容概括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把学习目标划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几个方面。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对象只不过层次、梯度不同而已。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有目的的对初中数学有所铺垫和渗透;初中数学教学更应该关心小学固有的起点和模式。把中小学数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中小学教师各尽所能,互相支持。
其次,中小学数学教师加强教学方面的研究和交流,熟悉彼此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相互反馈教育信息,交流教学心得,便于中学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
再次,小学教师应养成详细整理每位学生的成长记录的良好习惯。学生毕业时,把学生的兴趣喜好、意志品质等心理特征全面反馈给中学教师,便于因材施教。
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打好“攻心战”
新生刚入学,面对初中的全新环境,自然会有许多压力。特别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种种误解,甚至是恐惧。这要求数学教师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新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下学识广博、志趣高雅、风趣幽默、宽严有度、容易亲近的印象,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年来我的数学第一课,都是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不朽贡献;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及科技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组织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的数学游戏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数学学习的乐趣。此外,讲解中小学数学的知识联系,介绍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甚至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敢于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做好初步的心理准备。
其次,上好第一章,组织好第一次测试,我总是给学生来个“开门红”,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尽量放慢教学进度,使教学内容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关注那些基础稍差容易掉队的群体;又要给学有余力的群体适当的挑战,防止他们“低估”数学而放松学习。加强学生动手活动的环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发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初中数学与小学有联系、与生活有联系,有趣、有用并不难学。
对应的第一次单元测试,教师应该让一部分学生考出“优越感”,更要想法让其余学生获得意料之外的“好成绩”。还要经常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良好表现做积极的表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尽快找到成就感。
此外,利用好第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活动,布置几项需要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真诚大方的与同学、与教师沟通交流。营造一个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师生关系融洽的轻松数学学习环境。
三 创设乐教善学的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到初中,面对新老师新教法,学生的学习适应是一个大的跳跃。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教师应使学生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轻松、能动的氛围中实施数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才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谈几点激发小学生数学兴趣的策略。
一、创和谐氛围,激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小学生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宽松、民主的氛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师生间具有更强大的心理相容性,进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更易被具体、生动的情境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入手,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导入时,创设趣味情境可以更快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如,学习“年、月、日”时,课堂一开始,以谜语引入新课: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都积极地想,很快就猜出了答案,并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诱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课堂类型、课堂情绪等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如,设计一些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四、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兴奋剂”。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持,更能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依托。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