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与技术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教材简解
函数知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将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是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桥梁”。反比例函数是在已经学习了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范畴,它的研究是对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研究经验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为学生研究二次函数及其他函数提供了研究经验和方法,在初中函数知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关系、分式、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形成了初步认识。但由于函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遗忘,因此,教学中对于一些上位的相关知识要进行适当的复习。
2.对于此类抽象概念,许多学生仅仅是机械记忆、模仿练习,缺乏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因此在解决问题时不能举一反三。于是,教学中要关注反比例函数的实际背景及形成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举例等活动,逐步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目标预设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感悟生活中不同的函数关系。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常见形式,会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会确定比例系数。
4.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5.感悟函数思想、整体思想。
6.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合作精神。
四、重点、难点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我们通常将其分为新授课、概念课、复习课。我们平时对于新授课和复习课使用研究的较多,而对于概念课绝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追求形式,把多数时间花在概念的叙述上,根本不注重领会概念的精神实质。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概念难理解难记忆,因而产生畏惧概念的心理,同时又感觉概念对做题“影响”不大,所以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下去,不仅会妨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会妨碍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针对以上认识,本人平时就能摒弃传统的滔滔不绝“讲概念”的课堂教学,努力尝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就从概念如何导入、理解、运用三个方面作以阐述,和大家共同交流以相互学习共同促进。
(一)多角度导入概念,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概念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及反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严谨性。如果以纯理论传授给学生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望而生畏。
(1)以感性材料导入,体验生活与数学概念。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让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素材,可以降低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构建新的数学概念。
例如:平行线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总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用生活中铁路上的轨道来对应解释,学生理解比较直观;负数是带有负号的比0小的数,可以用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天气预报图理解;如角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所得到的图形,就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踢足球射门的角度(视角)进行学习。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教具演示(多媒体)直观导入,增强直观性。
教材中安排了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师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可以多让学生动手自做模型,在试验中得出结论:如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三视图、截面的学习时,学生可以用剪刀剪一剪,做一做或用土豆块、肥皂块等进行操作,从而发现认识数学概念。
再如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时,可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体育场的跑道、运动的电梯、流星、激光、输电线等等。再动画演示体、面、线、点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理解概念还能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加强概念理解,拓展学生思维。
(1)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本质。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内容上可分为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的适应范围。把概念的本质属性向学生讲清楚,即讲清内涵,揭示概念中的每一词、句的真实含义。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时要强调:“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元”是指方程中含有的未知数,“一元”表示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次”是指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一次”表示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次数”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这样就便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并为以后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2)用类比加快概念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些数学概念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如果把它与学生已知的相关事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学生就会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如关于“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这两个概念,通过让学生观察常见的汽车标志(奔驰、大众、桑塔纳)或商标(工行、农行标志)等,发现他们的共同性质:沿某条直线翻折,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同样可以让学生观察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人的两只手,两张中国民间的窗纸、剪纸等,发现: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翻折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直线两旁的部分分别看成两个图形,那么它们就成轴对称;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就成了轴对称图形。这样就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得到了透彻的理解。
(三)加强概念运用,形成概念体系。
(1)加强概念应用,培养思维能力。
掌握概念是为运用概念服务的。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通过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关于函数最值的理解,可以用问题"用100米长的细绳,怎样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面积最大的四边形鸡舍?"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最值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置身其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强数学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2)加强知识整合,形成概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49-01
摘 要 中职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走上社会服务,所以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与方法上改进,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本文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指导三方面对中职数学教学的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求教于同行。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
中职学生数学相对比较差,而且数学内容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学习数学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对数学常常存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在学习上甚至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在中职学校数学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数学中的公式没有作研究,这就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数学的课时较少,这使得教师与学生对学好数学,缺少压力与动力。按照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第一线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理论课和实操课正在逐步走向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和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数学课必须进行改革,数学课不仅要学到数学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1 改革教学内容
1.1 针对中职教学过程中的特点,我们应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主体内容保持不变,不影响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专业作必要的调整或内容方面的增补,如电子专业的学生,对集合,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方面的知识用的比较多,计算机专业更注重集合,逻辑数学,线性代数,图论等方面的应用,会计专业对数列,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的应用比较多,可根据各专业的数学课时量适当的选择课程和确定教材,由于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教材选定后,只可适当的降低难度,可略去证明和理论推导,注重结论的应用,而不应做大量的章节删减的处理,以免破坏教材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会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不连贯而造成学习困难,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1.2 注重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贴近程度。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数学有关的有趣的问题。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应先由实际例子引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并使学生感到数学有广泛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认识不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数学的实用性教学,拓宽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这无疑是诱导、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2.2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任何长处都没有的孩子是没有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每个人身上发现他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产生自豪感。”成就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动力源泉,它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情感因素,它能够引导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索,也能够推动人在各个方面展开新的突破。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课堂内容的难易分配,更为重要的是用心发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哪怕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失败的现象,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挽救学生受创的心灵,给他们继续探索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享受知识带来的成就感和欣喜。
2.3 重视与专业联系。 中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技能的掌握,而不是空洞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中职数学教材必须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编制符合本专业的教材。例如:测试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给学生一张图纸,要求学生理解图纸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利用数学知识通过运算,如计算角度、距离等,得出一些相关的数据,然后再按要求在车床上做一个工件,并可要求学生计算成本等。对工件的评价既测试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又使学生对车床的基本操作能力进行了测试,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和测试中感受到乐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4 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悬念,有意创造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困惑,让学生去积极的思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工整清洁的板书、合理恰当的教学顺序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的最佳途径。
3 学法指导
3.1 让学生愿想。教学时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学。首先可以通过介绍问题的重要性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的好胜心来用特别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用激情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的热情。
3.2 让学生能想。在学生愿意想问题之后教师则需要为学生创造想的条件,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去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以免打击学生的自行心。
3.3 以练促使学生多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摆脱原来的那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应该鼓励学生多家联系,并与学生互动,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
3.4 让学生会想。教师在讲解各类问题时,不能仅仅直白的至告诉学生解决办法,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积极引导,介绍方式,鼓励学生自行研究解决。
3.5 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来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开放性思考老促使学生想想思考,从而得到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灵感。
总而言之,针对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指导方式,以此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电子技术》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实践性、操作性、社会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课程,是职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可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学习基本的生产劳动技术,培养良好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观念。这门课程对于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或初中级电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成了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结构链,如果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且每一环节很少变化,将会束缚教师的创造力和学生的思维。我从教学实际出发,就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添加和删减
职业教育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我们需要在掌握了素质本质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目标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1]。目前职校学生都是中考成绩处于后半段的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知识基础薄弱,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而教材基本上是参照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过深。如果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就会出现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景象。要改变这些,我们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添加。
1.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和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常需要进行理论推导,一些繁琐的推导对学生而言难学且不实用,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删除,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如数字电路中有各种触发器电路,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只需要掌握各类触发器的触发条件和引脚使用即可,不需要懂原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内部结构和原理略去不讲。又如场效应管的工作条件和结论我们可以给学生作定性分析,而结构原理可以忽略。再如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可以让学生合理选择静态工作点,正确选择电路参数,直观、全面地了解放大器的工作情况。但是图解分析法比较麻烦、费事,在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因此我们可考虑把图解分析法删去。
2.添加实用知识和技能。
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以职业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比如在二极管伏安特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添加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可以让学生熟悉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涉及通讯、测量、计算机等各个领域,其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因此《电子技术》的教学应拓展一些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留下联系多种知识的“接口”,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原则是在一定的教学目的下人们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能动认识和反映。教学的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学方法应是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以及学生心智特点的最优化方法[2]。职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起点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织教学、设计教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职业教育的对象的智力类型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可以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专家[3]。职业教育的教学强调情境教学,尤其强调学生在情境中“做”的行动[4]。《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自学探究。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的引入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但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在“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教学中,我第一次授课时采用了传统方法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不佳。经过反思,我认为今后再上同样的内容,应尝试探究式课堂教学。以下是我第二次上“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准备实验二极管、电阻、电流表与电压表的测试电路,用该电路测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结果发现正、反向电阻差异很大。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学生把这个现象与电阻对比,发现二极管的电阻与纯电阻相比差异很大,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调动了起来。问题提出后,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我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是非线性的。教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他们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解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可以是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在以上的“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教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相结合。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要干什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生举一反三。
这一步既巩固探究成绩,又检验探究效果,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4.激励评价,注意反思。
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生活的一大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不可能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结底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课堂效率
学校为每个教室配备了投影仪、幻灯、电脑,实验室配备了实验仪。完备的教学工具要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合理地使用各类教学工具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否则会导致课堂教学不理想甚至失败。如在上“电子元器件的识别”这一课时,我一开始较多运用实物投影投放电子元件,发现教学效果不好,原因是电子作品都比较微小,学生也看不清投影,后来改为用PPT演示照片,由于是平面图,学生缺乏立体感,讲解后到实验室并不能很准确地辨认出实物。后来再次上这部分内容时,我在教室给学生分发实物,结合PPT进行讲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上焊接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按照书上的环节讲授焊接的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学生不能很快掌握要领。后来我从网上下载了焊接的视频放给学生看,给学生以直观印象,然后让学生到实验室练习,学生掌握得较好。
总之,《电子技术》这门课比较抽象,如果任课老师照本宣科,绝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改革,我们才能不断研究,不断探讨,不断地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 结果为导向 工程认证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52-02
Abstrac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Analog Electronicstechnology",which includ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teaching,ignoring the practical behavior and practical ability,lack of modern teaching means and course evaluation methods.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contents,methods and examination forms of the course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mode of OBE.After the refor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schem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 certification,which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students'engineering design ability,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Analog Electronicstechnology;Results-oriented;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Teaching reform
成果导向课程基于“产出”的核心思想,把焦点放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校、教师“教了什么”[1]。课程发展回归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实际能力,强调围绕学生学习任务、专业设置、职业范围展开,加强学生适应未来和社会的综合能力。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施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以“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的目标能力为导向,结合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网络学习、案例分析、现场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配合老师的指导、企业参观考察等环节,全方位促进职业本科学生“核心能力”形成。
“模拟电子技术”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等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在教学中具有概念性强、理论复杂、电路图较多、实践性和工程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围绕“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2-4]。文献[2]阐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处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难点教学中的运用;文献[3]从理论、实践和考核三个方面对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进行改革探索,提高了学生的思辫能力、分析和解决问}的能力;文献[4]针对本科院校转型的课改要求探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并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常熟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卓越班学生的特点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国际专业认证的要求,提出基于成果导向“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成果”,并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出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网络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改变考核方式,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
1 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为学习、教学和评量而分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之修订》一文中,布鲁姆等人的目标分类理论[5],结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际,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
1.1 知识领域
将“知识领域”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自动化、电气工程等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了解、应用和分析相关知识,包括“模拟电子技术”的术语知识及个别细节和要素的知识。具体包括概念知识,即将二极管、三极管、集成运放等基本概念知识在更为广阔的结构下建立彼此关系,使其功能紧密结合的知识,包括电子元件分类的知识、选用原则和通则的知识等;程序知识,即如何进行电路、模型分析的知识,包括电路研究的方法、规则和所需的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全新模型的知识;元认知知识,学习者借以调节感知、记忆、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知识。知识领域对“核心能力”形成非常重要,它不仅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其他类型的学习结果习得的基础和进一步学习的条件。
1.2 技能领域
在技能领域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必须运用已经掌握的先决知识,但知识并不直接转化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此时技能就成为联络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主观能力。“模拟电子技术”在技能领域方面更关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知识运用能力、信息获得能力、方案选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过实验、综合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水平,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3 态度领域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高中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1 引言
高中物理新课程是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基础进行的教育整合,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培养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和科学素养的新型人才。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探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为物理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就现阶段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很多学校也开展了信息技术教学试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高中物理教学的抽象性较高,理论知识繁多、联系性强,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有吃力感,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厌学情绪,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也可以大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就根据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个方式,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效果。
2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1 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2.1.1 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下,黑板被大屏幕取代,粉笔被电脑和鼠标取代,那么教师也必须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定位,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传统的教师、学生组成的教育系统转变为现代化的由教师、学生以及计算机构成的新型教育系统,因此,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这种新的发展趋势,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递人,也是教学的主导者,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下,这就对教师主导者的地位提出挑战,面对信息更新迅速的时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2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对学生的要求
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角色与以往相比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参加教学活动,为此,学生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会自主地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各种渠道寻找和收集知识,同时,要学会使用办公软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处理实验数据。除此之外,由于课堂中传授的知识十分的有限,虽然教师有着专业的教学功底,但是面对众多的学生,也难以一一的为其答疑解惑,为此,学生必须要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教学等多种模式自主地探寻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自身物理学习水平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
2.2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点
2.2.1 设置教学情景
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下要设置好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中,经过鉴别与比较,判断和分析,在脑中建立新的物理图景。此外,教师要在设计一些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PPT教学课件,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要我学”的局面改变为“我要学”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授《运动快慢之速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奥运会短跑的短片,在播放完成之后将画面进行慢放,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在头脑中形成速度的概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效果。
2.2.2 再现运动情景
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不同,在物理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运动过程,单纯依靠教科书的学习和自我想象,学生往往难以在头脑中建立物理图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理教学的教学效率。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教师可以制作一些针对性强的物理课件,将运动过程在课堂上重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运行图景,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课堂中动态的物理运动很多,如小球平抛运动、卫星圆周运动、机械振动过程、弹簧振子运动等等,这些物理运动本身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就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动态运动的实际效果,让物理学习由抽象变为具体,正确地认识物理规律和现象。
2.2.3 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进行融合,注重实验的重要性,合理地设置多媒体教学课件,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进行完美的融合,从根本上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3 结语
近些年来,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地深入人心,新课程理念将教学的重点放置于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培育上,因此,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是大势所趋。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但是,也要注意,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综合渗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锋.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探究[J]. 辽宁师范大学,2009,03(01).
【摘 要】CDIO是“做中学”战略下的一种模式,是一种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针对高职数据库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将CDIO理念引入数据库课程教学中,构建项目化教学,能有效的解决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合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贴近度。教学实践表明,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数据库开发应用能力及职业能力。
关键词 CDIO理念;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43-02
作者简介:罗彩君,女,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处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立项课题“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职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SGH140932)的研究成果。
一、CDIO理念的内涵
CDIO 理念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化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一种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其主要理论依据来源于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它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和理念,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0perate)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做中学”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脱离了填鸭式教学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推动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个长期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作品和执行任务的学习中进行质询和实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高职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具有理论基础强、实践应用性突出、学科间知识综合性明显、前沿新技术发展迅速等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数据库的开发、管理和维护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及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点贯穿起来,学生缺乏系统的、完整的数据库知识结构,缺乏数据库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传统的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SQL Server 数据库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章节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章节的案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很少与前后章节的知识相联系起来,即使有些教材采用项目教学,也只是前半部分讲解各个章节的理论,后半部分开发一个比较简单的小项目,并没有真正的把各章节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和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难以将各个部分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很难掌握数据库开发设计的全部过程。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以教材为中心,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应用,只是把教材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而不是把知识的应用方法教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自学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开发项目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3.实践教学内容不全面、难以培养学生的开发设计能力。SQL Server 作为常用的后台数据库,与其他开发软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拓展实践内容。但是,目前对SQL Server 数据库实践教学,很少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无法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及与其他课程知识的联系,难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开发设计能力。
三、将CDIO理念引入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CDIO 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化的教育和学习”的全面概括与表达,项目化教学是实现CDIO“做中学”基本理念的有效方法。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起帮助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它关注的是学生积极的从事“做”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项目化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在项目化教学中,活动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经历,学生能够建构自身的知识,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知识的构建,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理论与应用结合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数据库开发的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SQL Server 数据库教学中,如果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具体的项目相结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既能将各个部分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使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紧密融合,使学生更快地获得规划、实施和管理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方法技能。
四、基于CDIO理念的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化教学把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能有效地解决课程理论与实践整合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贴近度,有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能力。在《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以项目设计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项目将整个课程知识有机、系统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
《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计、训练项目设计、能力拓展设计、考核方案设计等。
1.教学内容设计: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一门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一个完整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思路,采用“倒叙”的方式,即在课程开始,就引入一个完整的项目——商品销售管理信息系统。从对项目的使用开始分析,给学生介绍一个应用系统包含的各个部分,比如从系统登录到用户管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操纵,从统计分析到打印输出,从一般应用到后台维护与管理等。首先让学生对实际应用系统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结构思路,从而为以后各部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课程教学不按传统的章节进行,而是根据数据库项目开发及其工作过程重新整合,设计项目及教学情境,每个项目均为具体的工作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就是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每个任务推动项目的完成。课程教学过程,也就是任务的完成过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任务中,通过项目、任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并在训练技能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2.训练项目设计: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借鉴软件企业项目管理和开发的组织形式,收集一些典型项目供学生开发,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技能、数据库项目开发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课程训练项目设计的组织形式是采用分组的方法,每一组负责一个设计项目,设计项目由组内全体成员共同研究确定。每组设置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总体设计和内部分工、考核,主持组内讨论和总结汇报等,相当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理。教师作为项目设计的指导,要针对每组学生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和步骤进行一个整体的讲解,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和设计的思路,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产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或普遍存在问题,则应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讨论解决。每个小组在项目完成后应上交设计报告,其中要求学生对项目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开发过程等进行阐述,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设计结果进行运行和验收检查,并且选择几个完成较好的设计进行演示。
通过引入课程项目设计,虽然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负担似乎加重了,但是由于设计项目大多是学生自行选定,带有兴趣,并且项目还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由性等特点,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负担,反而会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会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开发设计能力。
3.能力拓展设计: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在项目开发中,SQL Server数据库只能提供后台数据库的管理功能,要完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还需要前台开发软件的支持。为了实现数据库的功能,学生需要选择一种熟悉的软件对系统进行界面设计,并通过界面与后台数据连接,实现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最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的实现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掌握了该课程基本技能后,组织学生到软件企业进行实习,参与实际项目开发。在项目实习阶段,学生广泛地接触企业技术人员,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团队精神,树立劳动观、集体观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4.考核方案设计:重在过程考核、以考促学。课程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把考核贯穿学习的始终,以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来综合评价学生。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课程设计完成情况、学生承担的任务、试卷考核情况等,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完成实际的数据库项目和任务为重点,以考促学,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考核方案。
5.课程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显著。将CDIO 理念应用于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问题、教学过程中知识零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项目、任务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系统的、完整的数据库知识结构,能很好地将数据库知识进行融会,同时,提高了学生数据库项目开发能力。
将CDIO理念应用到《SQL Server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数据库应用开发、管理能力,为学生日后适应相关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付宜新,王国虹.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72-75.
[2]曹文梁,胡选子.CDIO理念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8):18-19.
【关键词】教学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践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依托于创新教育模式.工程教育是为国家输送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日前工程人才短缺已凸显出来.为了培养更多的工程人才,各个院校都相继进行工程教育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各种新型教育模式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与此同时,概率论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各个领域渗透,和其他学科的交互作用日益活跃.英国的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杰文斯曾对概率论大加赞美:“概率论是生活真正的领路人,如果没有对概率的某种估计,那么我们就寸步难行,无所作为.”因此,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育和学生概率统计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前 言
CDIO工程教育理念最初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合作创立的,其中“CDIO”代表着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间的联系为方式来学习工程技术,是倡导“做中学”的一种教学理念.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但它又不同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其他数学类的公共基础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揭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数学学科.而随机现象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此这门学科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又不同于那些直接贴近于工程项目的专业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又属于基础数学类课程,为学生传承着数学的思想和以数学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学生讲授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问题凸显出来.在以往课程教学中只偏重例题和公式的讲解,而忽视了基本概念的讲解、理论思想的讲解和实践应用环节的训练,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学后无用,致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概率统计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无法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问题.有的学生可能考试后的第二天就全忘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吃透概念.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新型的教育理念,就不能再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改革
对于一门数学课程的讲授的关键来说,就是应该把数学课程的思想即贯穿课程始终的精髓讲解出来.数学思想是理论的基础,是数学理论的精髓所在,即其本质的东西.
最能体现出数学思想,无非就是“概念”的讲授.“概念”往往是最不好讲的,如何把它的本质抽出来,又如何把它的本质通俗易懂地、生动活泼地、更具有吸引力地展现给学生.这应该是每个教师一直努力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教师需要不停地探索,不停地收集各种资料,参看各种资源.对于一个概念,是先抛出一个问题,启发式地引出概念的定义,还是直接给出概念,用一个例子去解释它的本质,可能还要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比如说讲解“相关系数”这个概念,光是给出公式,学生是不能真正吃透概念的.要讲好这个概念,我认为要从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出发.虽然协方差也能反映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要受变量所用的度量单位的影响.比如考虑随机变量(X,Y),X表示人群的体重,Y表示人群的身高,如果度量单位发生变化,X,Y将会翻倍,根据协方差公式Cov(aX, bY)=abCov(X,Y),相应的协方差就会翻倍.因此要引入相关系数,它是不受度量的单位的影响,是一个无量纲的量.
数学思想也体现在公式的讲解上,教师必须讲明白公式是干什么的,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才能真正明白这个公式怎么去用.全概率公式是概率论中的一个基本公式,可能教师反复地强调它是非常重要的,而忽略了它的本质的东西.它是用于计算较复杂事件的概率问题,将复杂事件的概率化为在不同情况或不同原因或不同途径下发生的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求和问题.公式指出: 在复杂情况下直接计算P(B)不易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构造一个划分Ai, 使事件B发生的概率是各事件Ai(i=1,2,…)发生条件下引起事件B发生的概率的总和.如果学生真正明白全概率公式的本质用途的话,那么就能通过综合分析一事件发生的不同原因、不同情况或不同途径来找到样本空间的一个划分,从而利用全概率公式来求得这个复杂事件发生的概率.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往往要借助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手段来体现.比如说讲解最大似然估计法时,我们可以首先说一个例子:某同学与一位猎人一起去打猎,假设同学打中的概率为0.1,猎人击中的概率为0.9,若一只野兔从前方蹿过, 只听一声枪响, 野兔应声倒下, 让学生猜测是谁打中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生肯定会猜测是猎人打中的.由于只发一枪便打中,而猎人命中的概率大于这名同学命中的概率, 故一般会猜测这一枪是猎人射中的.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参数估计问题,参数p有两个可能取值,对于事件A“只发一枪就打中”已经发生了,我们认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应该很大.因此我们就找p的值使得事件A发生的概率达到最大.这就是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也就是在已经得到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寻找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那个θ作为θ的估计θ^.这样学生对最大似然估计法有所了解,在深入讲解时,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三、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在经典的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以老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主要的地位.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无论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为了顺应课程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要求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本,要切实地改变教学方法,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既要做到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要有思想性和应用性.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关课程的应用案例,最好和学生的专业相关,指导学生去思考、讨论、解答,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积极改变习题课的上课模式,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习题课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这一章的重点题型、重点方法的讲解与训练,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精讲为辅的模式开展.另一部分是讨论题部分,主要是以概率为工具来解决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讨论题多提前布置下去,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上课时主要以学生讲解讨论为主,老师只是作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总之,习题课就是以“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为模式,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多动脑,切实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综合素质.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改革,也要注重考核制度的改革.以往考核就是最后期末的一张卷子,最后及格就及格了,不及格就不及格,平时的表现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增加学生对最后考试的重视,而忽视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更有甚者,得过且过,总觉得有时间,总想等到期末的时候再努力,可殊不知到期末前,发现内容太多,拉下的功课已经不容易补上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多次进行阶段性考试,随时关注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根据阶段性考试反映出的问题,积极调整课堂的教学进度.同时也增加考核制度中平时所占的比重,让考核制度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注重与实际问题相连的教学改革
新型教育模式,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选讲例题和讨论题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一些实际的例子或者贴近生活的例子,让他们了解如何用数学的知识,用概率统计的知识来解释实际的问题.学生最初碰到这些题目时,往往一筹莫展,毫无头绪,无从下手.但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例题和讨论题的选择上应该由易到难.比如说我们在讲完伯努利概型时,我们就可以给同学留下如下贴近生活的讨论题:
例题: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来形容有志者事竟成,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些是不可能的.如果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个很小的用概率来解释问题的例子.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如下的问题:
设在一次实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ε>0,独立重复该试验n次,求事件A至少发生一次的概率.
同时我们也可以给出如下贴近生活的例子:
例题: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族传统,早已成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燃放烟花爆竹也常常引发意外,造成惨剧.假设每次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警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如果春节期间北京有100万人次燃放烟花爆竹,计算没有引发火警的概率.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很简单,用到的知识并不多,但是却能反映出用概率来解决问题.这两个例子无非就是说明了: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长期的大量的重复独立试验中,它又几乎是必然会发生.但是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概率原则”.当然随着课程的进展,到课程后面就可以找一下综合一点的题目.尤其是讲解统计部分,这种实际问题更是很多的.
五、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年轻教师的发展
首先,年轻教师要注重数学史的学习.数学史记录了数学的起源,只有了解了数学发展史才能理清数学发展的起源,才能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的精髓所在.另外数学史中含有关于数学家的一些小故事,如果能合理地应用到课堂上,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对于年轻教师,应该适当学习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尤其是概率论的发展史,这样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刻一些,对概率课程的讲解可能更游刃有余一些.
其次,年轻教师要注重所教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目前教师只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比较熟,而对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很陌生.这样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各自教各自的,对于听课的学生接受到的也是支离破碎的内容,学生更难以将各个课程联系到一起,更难以将所学的内容真正为我所用.
最后,年轻教师要注重人格魅力的修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严谨治学的精神.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来讲很重要.教师应传承一种阳光、活力、青春、永不言败的精神,比起知识的传授,这种精神上的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另外,教师除了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之外,还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扎实的学术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范畴,是身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何书元.概率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贤平,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教育理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8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0[本刊网址]http://
引言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CDIO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教学模式,适应面更宽,更利于提高质量,尤为重要的是CDIO模式中的新评测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电子技术课程是针对我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具有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更有效的提高实践技能。因此,通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将CDIO工程教育理渗透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研究出一套包括过程教学、教学手段、实践方法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对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包括动手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
一、教学改革的构思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率先经过构思,再通过设计,再实施,再运行的教育实践训练环节。它一方面侧重强调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能力、创新能力和实现表达的能力,即强调CDIO中“I”和“O”;另一方面,CDIO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强化学生的设计和构思的能力及同时分析理解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担负起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社会责任,也就是CDIO的“c”和“D”。CDIO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的优秀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在继承和发扬了多年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套非常完整且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实施指导和实施过程到实践结果的完整体系,即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CDIO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一套培养现代工程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理论、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填补现代工程实践人才的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目的是培养出各方面全能发展的创新型工程实践科技人才。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课程讲解与实践学习能力紧密结合;实践能力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是为社会提供高能力的现代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先进教学模式。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国现行的高校工程教育模式完全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专业教育,传统模式教育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接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较少。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多数是机械的听,机械的做,直接导致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差,学科教育与工业实践严重脱节,也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二是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专业的定向型培养体制及学生惯有的一味接受不理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创造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专业基础电子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工程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以“项目实现”为依托,改革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制定完整系统且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是改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必然。为此,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被动单一的教学理念,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整合和优化课程实验内容,重新构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与新理念。
(二)改变教学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应打破课程的界限,突破传统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塑造出全能型的现代科技人才。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课程尽量丰富,促使学生可以大胆的尝试进行知识讲解,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反馈他们对所学过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路梳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己有效的查找相关资料,梳理思路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理解程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
2.将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基于CDIO教育理念,结合具体集成项目,由理论到实践。二是将项目成果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在实践学习中就能直接体会到科学前沿知识,更易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宽学习视野。
3.采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习厂和微机室等现代教学科技方法,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科技,更方便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讲授相结合,及时渗透与更新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增加课堂的多元性,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存在。
(三)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技术人才在人类发展进步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工程教育”为理念,克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点,加大实践环节和工程能力培养的机会,面向工程实际需要,旨在培养出实践型,创新型的全能型人才,具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表现为:
1.整合实验内容,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根据目前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加大实验课程学时,将“课中课实验”转变为系统的“实验课”,这样不仅仅能增加实验学时的机动性,也能加强实验课程内容和理论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程度,实现“指导一创新一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思维能力。
2.密切联系产业:CDIO教育模式以产业需求为依托,以培养出适应社会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为目标,教育理念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要求学生的最终学习目标以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把专业基础学科知识与真实的项目研发有机结合,从而实现CDIO教育理念4个环节进行产品研发的能力,培养出全能型的社会性人才。
关键词:体育运动技术课程;课程改革;哲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09-03
Philosophical Concept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ZHANG Lianjiang1, LI Jiekai2
(1. Shenyang Institute of Aviation Industry,Shenyang 110034,Liaoning China; 2. Sheny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enyang 110102,Liaoning 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e mechanistic obstacles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are analy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eacher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have an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reform. Newton's world value of mechanistic theory which has affected technical teachers on sports events and sports technical subject disciplines for years is also analyzed. The possibilities are discussed that world value of postmodern systematic wholism is used to guide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emergence" principles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Key words: sports technology curriculum; curriculum reform; philosophical concepts
运动技术课是各体育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的主体,其内容大多为社会普及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既是体育的手段与方法,又是体育社会存在形态的载体,也是构成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研究体育专业院校运动技术课程有效贯彻国家倡导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促进运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本文从运动技术课程的现实出发,探讨有关课程理念的深层次问题,力图为运动技术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重构运动技术课程新理念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育专业院校的运动技术课程如何与当前普遍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相适应,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的课题之一。新时期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国家本位”和“群本位”转向“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从“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向“健体强身、休闲娱乐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向拓展;体育课程的组织过程也从强制性转向兴趣培养和主动参与。这些观念上转变落实到学校体育的具体目标上,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我国社会体育和学校教育大环境变化要求体育专业院校运动技术课程必须进行课程理念的重构。
2 重构运动技术课程新理念的关键在教研室和教师
从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主体来看,重构课程新理念的关键在教研室和教师,这是高等教育规律决定的。连续多年的扩招,运动技术课教师的教学负荷越来越大,系统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急需充实新的边缘学科知识。前些年术科教师带实习的好做法没有坚持下去,教师接触学校体育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造成了体育专业院校运动技术课程的封闭性。更重要的是,运动技术课程在脱离学校体育现实的同时,教师们的哲学思维和视角也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使得课程的内容长期得不到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得不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以新的知识来提升广大术科教师的哲学思维水平,也是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3 拓宽运动技术课教师的哲学新视角
3.1 牛顿机械论世界观对运动技术课程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以牛顿经典力学和数学的为代表的机械还原论世界观使人们相信,世界是“质”和“点”的总合,事物以机械运动为主,其特点是把客观存在看作确定性系统,然后把一个完整确定性系统通过分解的方法还原到最基本的单位,通过认识最小单位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认识对运动技术课程和教学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主要表现是按照机械还原的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建构,运动技术课程往往把人的运动技术看作简单动作环节的机械联系,把人的运动情感、运动环境背景等核心要素剥离在外。按照这样的思想方法,教师们通常把整个运动技术进行分解,然后进行分类,每一类技术下包含着若干个相互割裂的技术动作,而每个技术动作又被分解为若干个技术环节,按照技术动作和环节来组建教材。如此机械分类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确定性动作和动作的环节,忽略了动作情感、动作背景和动作创造等不确定性要素。这种教材构建策略历经多年的演化,动作环节越分越细,鲜活的不确定因素被剔除,教学成为传授固定动作的过程。例如:依据复杂系统的原理,许多球类运动技术的要素是带有开放性和运动情感背景的,篮球运动技术是在与对手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成功地完成技术必然带来运动的成就感受,但教材的分类完全忽略了这些鲜活的东西,运动技术成了动作环节的简单相加。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机械的技术动作,很难体会到运动所能带来的情感满足。难怪学生保持着对运动项目的喜爱,而对课程的不削一顾。
3.2 复杂系统整体论世界观对运动技术课程的影响 所谓“复杂系统整体”论是指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生命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哲学理念。按照复杂系统的观点自然界可分为三类相互关联的系统,第一种是孤立系统,这样的系统由于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不能进化而终将趋于消亡;第二种是封闭系统,这样的系统只与外界有少量的能量、信息交换而无物质交换,如不进化为开放系统也将趋于消亡;第三种是开放系统,这样的系统与外界具有广泛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自组织”而生机勃勃进化并不断壮大。这第三种系统就是普律高津所描述的“耗散结构”,凡遵循热力学“熵定律”规律的生命、社会系统都是开放系统。体育运动技术课历经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无疑属于社会态的开放系统,它所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都是改革与开放的结果。在体育运动项目中,攻守对抗、同场竞技等运动规律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攻以防守的存在为前提,竞争以对手的存在为前提,这些都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开放、对抗和博弈,其过程具有复杂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运动技术课程,必须具备复杂系统整体论世界观的哲学视角,否则会犯简单化的错误。
复杂系统整体论的核心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视角下的哲学观,它一改多年延续的“确定性”思维方式,把生命的情感现象和事物发展的不确定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给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3.3 后现代课程理念对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启示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牛顿世界观所描述的“铁律”只能是客观世界的一小部分,自然界还存在着大量的以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为特征的、遵循“橡皮律”的现象,为了研究这些现象,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后现代哲学思想悄然兴起,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学理论在教育和体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研究课程改革的坚实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学家小威廉姆斯的《后现代课程观》为各科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在他看来,课程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跑道”,而是“一群在跑道上跑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更像舞蹈”,因为舞蹈更能展现舞者的表现力和创造性。在体育运动技术课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何使学生在课程中表现出更丰富的相互作用,以更强烈的激情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仅仅靠教法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教学内容的属性、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来营造可导致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放性环境。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依据牛顿的思想方法定义为机械的组合,忽略与内容相互关联的情感、创造性操作活动,很难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的教学活动不可能激发创造性思维,更不可能导致热烈的学习激情。
毛振明在《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一书中指出:当竞技体育项目进入到课堂上时,它原本具有的游戏化属性就已经丧失了许多,那些可导致运动快乐的要素在教学中丢失了,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以往考虑的太少。毛先生的分析颇为透彻,但问题是导致运动快乐的东西是什么?又是如何丢失的,它并没有做出确切的回答。贾齐指出:体育教学的“形骸孑立"。说得是体育教学中教师关注教学内容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内核。他倡导要以自然的形态组织教学,使运动项目种系发生时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之尽可能地得以重现。李杰凯倡导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运动项目广义进化中积淀的科学与和谐;把可导致运动快乐的要素称为运动项目的“神韵"。这些都是具有后现代意义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新理念。
4 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小威廉姆斯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带给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启迪颇多。但我们必须从课程的历史演化与时代变迁相结合的高度来思考运动技术的课程改革。以篮球教材为例,多年以来的牛顿机械论影响使得我们的教材采用分类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是把整体化的开放性篮球运动方法首先变成固定的、封闭的单个技术动作,分解以后的动作丧失了对抗和开放的运用情景,致使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地强调动作的规格与规范,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如此组织教材内容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程得了高分也不一定能够上场打球。要改变这样的现实,就必须改革教材内容体系,在后现代课程理念和广义综合思想的指导下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可采用如下两个方法。
4.1 寻求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 美国科学家约翰. 霍兰所著“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一书,深入分析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涌现”现象,“涌现”现象是指由简单的规则与规律可以产生出永恒的新颖与新奇,在人类游戏、音乐和大气湍流等复杂现象的运行中都遵循“涌现”规律。体育运动技术课程以球类、体操、田径以及许许多多的运动项目为主,从运动项目的演化历程可见,游戏是它们的本源。在游戏中,人们在简单的游戏规则和方法的限定下,通过处理攻守相互制约和自身技术运用来感受运动过程的新颖与新奇,从游戏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不确定性可使局中人乐在其中,进而出现“运动成瘾”现象。以这样的理论作为支撑,体育运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进行大幅度改革,我们要深入地思考在构建运动项目教材时倒地应该保留什么?到底应该怎样构建教材?教材的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以整体性出现,而不能采用多年以来过分的分解方法,要把教材的运用情景、运动成就感的获得作为教材建构的核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规则和规律后能够的运用,并在运用中体验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无限新颖与新奇,切不可把鲜活的教学内容搞成一层不变的定式。
体育运动技术课程以“涌现”原理构建教材及教学过程,首先要找出构成运动技术方法的基本组合构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忽略某些细节,以相对整体化的技术要素作为一个基本单元,建立教材模型,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和修改,经过几个轮次的教学就能找到符合“涌现”原理的教材范式。在这个新的范式中,学生学到的是相对综合的整体化技术知识,可在运用中体验实战情景的同时,创造性地发挥游戏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2 依据新的课程理念研究运动项目的基本规律 运动技术的教学要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但同时也必须遵循运动项目的规律。教学规律讲究由简入深、循序渐进,但怎样才是循序渐进呢?站在不同的哲学视角上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按照牛顿世界观,我们可以把运动技术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动作,动作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依据系统整体论科学观,整体的功能并非是部分功能的简单集合,运动项目的技术从来都是以整体并附带情景出现的,因此把相对整体化的技术组合作为教学单元不仅可以遵循教育学规律,而且更加符合运动项目的游戏规律。比如:球类运动技术本身带有开放性,单个动作显得封闭枯燥,而组合技术由于能体现运用情景而相对开放至趣;单一的组合动作虽比单个动作易导致兴趣,但远不如攻守对抗所能带来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对成就感的追求才是它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此看来,运动项目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有机结合是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实际上,在多年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符合“涌现”原理的教材单元,比如网球的“逢斜封直――逢直靠中――逢低靠网――逢高站中”;篮球防守的“人球兼顾、堵中放边”;篮球进攻技术教学中“摆脱――接球急停――持球突破――投篮”等等,,都是可以产生永恒新颖与新奇的基本规律。但就更广泛的教材建构来看,我们对教材的精选还是很不够,要真正建立起符合新哲学理念的运动技术教材还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伊.普律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新课程理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课堂教学条件差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距,各地学校在教学设备上的投资水平参差不齐。例如,在城市和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多媒体教学已经十分普遍,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也较高。而在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计算机还未得到普及,许多学校并未配备也没能力配备计算机机房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另外,现在许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计算机机房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但是计算机软硬件早已落后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革命,而且计算机维护不及时,使原本一人一机的机房许多机器损坏,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目的并未达到,使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只是流走于行事。
2.教师水平、学生基础的差异
在当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职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半路出家”。他们并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他们只是了解一些简单的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操作,在讲授课程时只是根据教材进行生硬无聊的讲解,忽略了信息技术教学是以研究和开发为目的的教育。另外,是现在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对信息技术十分了解,其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甚至比教授他知识的教师还要丰富。相反地,有些学生则从未接触过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这让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基于两方面原因,导致许多熟悉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因教师水平限制而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兴趣,或者对信息技术不甚了解的同学因与高水平同学有差距并且教师水平不高,因此也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兴趣。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不统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既单调乏味又与实践相脱离。在这种趣味性和实用性极度缺乏的课堂上,怎么可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没有了兴趣,信息技术教学也因此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再者,信息技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质量不高,其内容多为文字介绍缺乏软件应用讲解,导致其结构不完善趣味性低的特点。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考
1.加大投资,提高学校硬件水平
学校和政府应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在地方财政和学校支出中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水平。使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一人一机,加快机房建设,更新机房计算机软硬件使其紧跟信息技术革命的潮流,加强机房的日常维护,提高机器的使用寿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使用。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最新、最有效、最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展示先进的科研技术或者是实用有效的软件,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开展下一步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利用节假日,学校和政府应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定期进行统一培训,为其提供一定培训机会和费用,并进行考核和审查,逐步缩小地区差异和教师水平差异(这是实现教育公平重要手段)。同时,以此让信息技术教师跟上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避免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例如,政府和学校共同出资资助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统一进行计算机技术学习和培训,参加最新信息技术教学学术报告。让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教学前沿,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在课堂上传授信息技术知识。
3.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待不同水平学生要有不同培养方案。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要从基础知识抓起,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操作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教学,让领悟能力好善于动手的同学担任组长带动组内同学的学习。相对于此,教师在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重点的培养,就其个人兴趣入手,培养一项该同学喜欢的信息技术。例如,有些同学喜欢新鲜事物,教师就可以将WORD中的一些较为深奥的用法教给他们,而有些同学喜欢设计,教师则要重点传授PPT中的有关设计的使用和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大纲完成之外,让同学们玩一下小游戏并且告诉他们游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小游戏的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改革正在走向深入,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化的培养。这不仅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也为我国培养适应新时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信息革命下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要求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学方法 数学学习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52-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工程数学课程,也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几乎遍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很多学生在初学这门课程时感到很多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学习效果欠佳。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及对概率的直觉,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及严密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数学方法的培养
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数学能力的形成紧密相关,所以怎样进行数学方法的培养就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如何加强数学方法的培养,我们认为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从思想上提高对数学方法培养的认识,把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方法都纳入教学目的。这不是出自形式的考虑,是为了从总的方面不会忽视培养数学方法的教学,促使在备课、讲课过程中都要注意到培养学生掌握应用数学方法的能力。
2.备课时既要注意数学知识也要注意数学方法;数学知识,如概念、定理、公式,都明显地写在教科书上,不会被人忽视,而数学方法如同有机体中的生命现象、化学元素的性质等,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要提倡老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有关的数学方法,留意从知识中发掘,提炼出数学方法并明确的告诉学生,阐述方法的作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例如契比雪夫不等式的证明,不能停留在证完题就了事的地步,也要告诉学生,把原来不明显的不等式,一步一步转化成明显的或已知的不等式,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证明不等式的求差法、求比法、放缩法、利用著名不等式法等等,都是符合这种基本思想方法的。
3.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方法的优越性。例如已知随机变量X的密度函数为f(x)=■e■,-∞
4.互相关联、前后照应,注意同一方法在不同教材内容中的作用。有些教学方法,如换元法、特殊值法、待定系数法,不只是使用于某段特定的教材内容,而是适用许多不同性质的问题。在不同性质问题的解决中,遇到了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加深对这种方法作用的认识,提高运用方法的技巧。
5.对不同类型的数学方法应有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宏观性的数学方法,应着重理解期思想实质,认识到它们的重大作用。例如常见的三种对单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我们主要是让学生根据题目(看题目要求是对哪个参数进行假设检验)选择统计量从而进行假设检验,要求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对此类题目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并且加以应用。
二、如何组织学生
我们要求数学教师成为学生群体和个体参与数学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者、有效学习的调控者和良好学习条件的提供者、从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因此,组织学生不仅要约束、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组织学生的几个关键字是:策划、调控、慎惩、公平。
1.教师策划可预见的课堂规则和惯例,安排清楚连续、节奏明快的教学程序,授课时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学习充实,信息量大,这样学生都投入的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也就不去违纪了,例如玩手机,上网等。
2.创设适合学生的物质和心理的课堂学习环境。比如:合理的座位安排、学习小组的划分、课后兴趣小组的讨论等等,这样可以预防一些问题的产生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导向,用强化的策略督促学生维护课堂规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调控、正面引导,将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激发思维,参与到有趣或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的状态上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
4.教师应当公平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切忌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差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对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影响,分析其相关的因素和采取相应的策略,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时,因为思维方式和概念都跟高等数学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初次接触统计学时,一般都认为这门课程是枯燥、复杂、无趣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细宝,王丽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2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傅丽芳,邓华玲. 高等院校概率论数理统计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大学数学,2008,24(1):13-16.
[3]王永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第4期:89-91.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高思维水平;新课改;有效方法
每一个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有所不同,因而教师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小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将关注焦点集中在“教”,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那么学生很难在数学学习中突破自我。对于小学低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而中高阶段则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需要教师引导。为此,教师要结合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发展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
一、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数学学习,少不了一定的推理与猜想,通过推理与猜想,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猜想,从而在猜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想发表出来。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以猜想的方式发展学生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引出“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并未直接引出计算公式,而是抛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圆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由此,学生开始主动猜想。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直径有关”……学生各自说着自己的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教师没有直接判断对与错,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下一步学习,即操作验证,最后在讨论归纳。如此一来,教师真正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得到提高。可见,给予学生猜想的机会,学生得以参与数学课堂,思维也在不断地转动,这对于学生思维意识、思维水平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二、精设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速时机。一般而言,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课堂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而问题引导便是其中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经过多方考虑,即考虑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问题的难度等等。利用问题牵引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思维发展得更快。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行垂直》这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平行与垂直的相关知识。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平行?平行具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现象,你能够举出实例吗?同理,在引出“垂直”的知识时,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带动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现平行与垂直的图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问题一般都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但是无效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设计,以免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也能够牵引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三、巧设开放活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因而以“标准”束缚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可取。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摒弃传统“封闭”的观念,转变数学教学,慢慢过渡到“开放”,从而真正打造利用学生思维水平提高的学习环境。其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巧设开放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思维,最大化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轴对称》这一课时,教师遵循开放选择,设计动手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开放活动的设计是在学生了解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后,如什么是轴对称,轴对称有什么特点等,旨在深化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从而带领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请同学们结合轴对称相关知识,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为了驱动学生创新,教师增设评比环节,设计各类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具人气奖等。由此,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设计不同图案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不仅要发挥思维,还需要将轴对称知识融合到作品中。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得知,对于开放性的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因为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可以得到发挥的机会。
总而言之,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小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阶段其发展特点也有所不一样,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难,因而思维发展也要跟上。作为数学教师,既要注重教学生数学知识,也要注重在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保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2013(32).
关键词 顶峰课程 交通运输专业 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56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a new class reformation pattern in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the course content were reformed completely based on Capstone theory. The project-driven courses teaching system of “Theory Teaching to Course Practice to Project Application” was built, which leaded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t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to the undergraduate school’s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apston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class teaching reformation
当前,科学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向,学科的分化和知识的分割使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促进跨学科知识、课程的综合,从而培养具有整体知识视野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就经济社会发展而言,金融危机带来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发展带来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养熟悉社会实践、胜任工作岗位、具有良好交流沟通、组织管理等整体素质的综合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系列方向性课程,系统地阐述了交通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掌握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对该专业学生今后相关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知识单向发送、学生被动接收的沉闷局面,未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互协作与综合知识的应用较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较差。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有必要对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的课堂教学开展系列改革探索。
1 基于Capstone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本科学习的最后阶段,没有一种课程能对以往知识加以综合利用。因此,W校、社会都呼吁要改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安排,增强教学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面对学界和社会的指责和批评,美国教育界开始反思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缺陷和不足。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振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其中一项改革意见为开设顶峰课程(Capstone Course),并呼吁以一个顶峰体验课程作为本科教育的结束,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经验通过一个与专业相关的研究项目,完整而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其研究能力和交流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作为本科教育的一种新型课程形式,顶峰课程以整合知识、连接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教学目标,顺应了科学、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顶峰体验课程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具有一定难度的项目,把本科教育零碎的知识整合到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顶峰课程不仅传授了学生某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更是对学生过去所学各门课程内容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与合成,从而达到重塑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通过课程学习与体验,学生不仅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把知识技能与实际的工作岗位、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将大学的学习经历与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已有学习知识进行反思、批判与拓展,从而获得知识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顶峰课程除了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非常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问题确认与解决、组织领导、团队合作、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顶峰课程已被许多国家高等教育部门所引进,得到了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 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借鉴美国顶峰课程实施的相关成果与教学理念,反思交通运输专业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交通运输专业中交通规划与设计方向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计划。采用“项目驱动”课堂教学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完成项目的实训中,培养知识获取、问题解决、团队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现已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软件应用技术”为课程依托,系统介绍基于Capston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与成效。
2.1 课程介绍
“交通软件应用技术”是交通运输专业中的个性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常在第五学期开设。该课程主要涉及交通仿真的原理、交通仿真的系列模型、常用交通仿真软件等相关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交通仿真的理论知识、相关研究成果和软件,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系统优化问题进行数值模拟、数据分析和对策研究。基于Capstone理念,教学过程以《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动态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课题项目为依托。
2.2 课程方案设计
课程包括理论学习、方案策划、交通调查、数据分析、建模仿真和课程评估六个环节,其学时分配、课程内容、授课地点和指导教师,如表1所示。指导教师团队实现了校内教师团队与校外专家的联合。
2.3 课程实施
(1)课程组分工。通过对金华市道路网交通运行组织现状的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城市主干路交叉口为调查对象,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优化方案。该课程教学班学生人数为22人,共分4小组,由学生自由组队,课程分组与交叉口分配,如表2所示。
(2)交通调查。交通调查旨在了解调查路段的道路几何现状与车流量状况。四个组分别对交叉口展开调查,由组长统一进行调查人员的组织与安排,并通过手机拍摄的方式连续记录15分钟。在进行调查时,先进行道路几何现状与交叉口信号配时调查,之后进行流量调查。
(3)数据分析。调查结束后,各个小组分别统计15分钟内对应交叉口各进口左转、直行和右转的不同类型车辆流量,并将15分钟的交通流量扩大为1小时的交通流量。由组长整合得到对应交叉口各个方向的流量。
(4)建模仿真与方案优化。调查得到的数据主要包括交叉口的几何现状,信号配时和不同类型车辆的流量。第1、2组为相邻交叉口,第3、4组为相邻交叉口。根据1、2组数据建立一个VISSIM仿真模型;根据3、4组数据建一个仿真模型,分别得到单点信号配时下交叉口的排队长度、延误和行程时间。通过调整相邻两个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得到绿波交通的信号配时方案,计算该方案下的行程时间、延误以及排队长度,与单点信号配时对比可知其优化效果。
(5)考核方式。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向专家、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课程汇报。汇报过程中,专家、老师和同学均可自由提问,由小组成员解答。最后,以小组的现场答辩表现和项目的实际完成质量作为依据,由专家、老师共同评分,评分标准见表3。
(6)课程评价。将Capstone理念引入“交通软件应用技术”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中熟练掌握交通软件的应用,同时重新回顾整合交通调查、交通工程学与交通设备等专业课程知识。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停留在理论上的认识,更上升至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层面。通过问题分析,团队协作与项目汇报,为学生带来一种顶峰体验。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突破了传统课堂讲授和上机实验形式单一、理论性强、脱离实际、主动性差等问题。
3 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与分析
以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相关课程为依托,把Capstone理念应用到交通运输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培养模式实践中,对相关专业知识整合与实践应用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以实际项目作为驱动,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改革,打破了以学科体系及知识传授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型,取而代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培养体系,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合与综合,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整体提升。基于Capstone理念,所建立的“理论教学-课程实践-项目应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新体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4 结语
本文针对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课堂教学需求,提出了基于Capston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突出了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划分、课程评价标准制定和“理论教学-课程实践-项目应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重点加强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整合运用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该课堂教学模式对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课程体系改革起到了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捷,冯士维.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4-187.
[2] 江捷,王铁流.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顶峰体验课程及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1):14-16.
[3] 刘小强,蒋喜锋.质量战略下的课程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本科教育顶点课程的改革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2):69-76.
[4] 熊华军,刘兴华.美国大学工程顶点课程的设计及启示――基于美国工程教育协会2005年调查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4):89-96.
[5] 叶信治,黄璐.美国大学的顶点课程初探[J].教育与考试,2009(6):64-66.
[6] 黄璐.顶点课程: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式[J].教育与考试,2010(6):76-79.
[7] 梁志芳,初晓,杨兴华,李睿,高建兴,梁迎春.工程训练中的顶峰体验课程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44-146+172.
[8] 安丽绍,韩建华.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