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范文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政政策 庇古税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51-02

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

作为率先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发展低碳经济有益于缓解对石油等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依据,并针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提出相关的财政政策建议。

1 基于庇古税理论,减少企业碳排放量的税收政策

产品具有外部性,表现为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在没有外部性时,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正外部性时,由于某一厂商增大碳排放量,导致另一厂商为了维持原有产量,必须增加一定的成本支出(如安装减排设施),这就是外部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成本与外部边际成本之和就是社会边际成本。

假如完全竞争厂商的私人边际收益为PMR,私人边际成本为PMC,社会边际成本为SMC,由于厂商增大碳排放量所引起的外部边际成本为XC,那么,SMC=PMC+XC,这种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偏离可以用图1表示。

图1(a)和(b)的区别在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代表性厂商的私人收益PMR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并且是水平的;在不完全竞争下,代表性厂商的私人边际收益PMR处在需求曲线之下,并且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没有环境污染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按照PMC=PMR的原则确定,即e1点所决定的产量Q1水平下。由于厂商增大碳排放量导致了XC的外部成本,使边际成本曲线由PMC移向SMC。这时,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量决定应按照SMC=SMR的原则来确定,即图1的e2点所决定的产量Q2。可见,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完全竞争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1与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2的严重偏离。(Q1-Q2)的产量就是企业增大碳排放的低效率产出。这部分产出既不符合效率最优的原则,又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

基于上述情况,需要针对企业的碳排放量征税,以减少企业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具体分析如下:

图2与图3分别是完全竞争条件下和不完全竞争条件的征税模型。(a)图用来表示供求均衡的变化,(b)图用来表示定产决策的变化。图2与图3的唯一区别在于代表性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PMR)的斜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代表性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落在需求曲线下方,并且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由于征税,边际损害成本(MDC)事实上由厂商以付税的方式支付。由于厂商考虑到税收并因此而衡量损害成本后,厂商的产量决定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q0(根据PMR=PMC的原则而定)减少到q1(根据PMR=SMR的原则而定)。厂商产量的减少导致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发生变化,即由p0上升到p1。在新的均衡价格p1处,生产者和消费者支付的货币数量足以抵补全部资源成本和厂商造成的损害成本。q1数量的产出是有效率的。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供给曲线就是单个厂商边际成本曲线的总和,这意味着行业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抬高了均衡价格。

并且,

2 基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出等财政补贴政策,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府补贴一般表现为多种形式,如设立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时的资金支持,产出环节的成本补贴(有时亦被称作价格补贴)以及消费环节对消费者的补贴等等。

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鲜明的正外部性特征,但在现实中,常规能源的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并未计入其产品最终的成本核算;相反,可再生能源在产生社会性环境益处的同时,其高额的初始成本却由个别企业承担,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两种外部性效应的鲜明对比使得可再生能源产业往往居于劣势,影响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国家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对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提供政府补贴是必要的。

政府补贴实际上是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有益补充。新能源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价格的激励机制,国家利用价格杠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充分地实现激励作用,从而引导资金流向刚起步的新能源产业,鼓励企业投入、参与;(2)价格行为的规范机制,国家通过规制不正当价格行为,从而有效地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保护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发展新能源最终是为了节约甚至替代传统能源并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从而保护环境。因此,新能源通常是负载于一定的技术之上,以不同的产品形式体现,并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实践中,如利用一定的技术通过新能源发电,从而产生了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等,而由于这些发电的技术手段不同,因此它们最终以商品形式表现出来的价格也就有所不同。然而价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所谓价格即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那么在其中,有学者对市场作出了精到的评价,即“在价格理论中,竞争市场的平衡被设想在这样一种时候出现:很多各自推进他们自己利益的人相互让步,以便他们能最好地一起让步得到他们最想要的回报。”

价格主要由成本、税、费以及利润空间组成,其中,相关的税、费由国家制定,同种产品在生产企业无特殊税费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可假定此种产品的价格将直接决定于成本。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因素与变量的条件下,成本的高低与市场需求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价格的形成。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需求法则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当市场价格上升时,需求数量会下降;而当市场价格下降时,则需求的数量会增加。以常规能源为例,尤其是用于生产能源的自然资源,由于受到“市场失灵”的影响,通常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如石油、天然气等一些可能具备不动产特征的资源,在缺乏政府监管时,这些特征妨碍了一定的市场供应。而电力和天然气输送的其他行业的结构决定了公司具有对消费者施加市场支配的力量。当市场中缺乏竞争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弥补市场失灵,恢复有序的市场竞争。

新再生能源所遭遇的境地却恰恰相反,例如,太阳能发电与风电相比,它的成本较高,成本问题成为了制约太阳能发电推进的最大制约因素。新能源的发展所面临的是技术的相对滞后、成本较高、市场竞争不充分,这使得从事新能源生产与经营的主体不仅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更缺乏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正效应。如果仅依价值规律调整,则生产主体入不敷出、消费主体也无力承受,市场培育更无从谈起,因此,为了最终能够实现以市场调节进行资源配置的目标,政府补贴实属必要。

3 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

3.1 产权理论

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明确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的主要根源。在产权经济学家看来,权利无非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确定规章制度,降低社会的交易费用,从而改善资源配置和福利分配,促进经济增长。如果能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使产权从低效率人的手中转移到高效率人手中,那么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种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的关键是解决产权明晰、交易费用和产权保护问题。

3.2 碳排放交易的产权理论

科斯认为在处理外部性问题中的庇古传统是不够的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市场失灵是与产权紧密相联的,社会最优化的实现依赖产权的分配与界定。基于这种理论的排污权交易(或可交易许可证TEP)有助于消除环境“公共物品”外部性特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排污权交易项目就是基于《京都议定书》跨国间的碳排放交易,根据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即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ed, 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E-missionTrade, ET)。率先履行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允许采取以下减排方式: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欧盟排放交易系统在2005年1月1日正式挂牌营运,为现今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配额型交易市场,涵盖超过12000个固定源,约占欧盟25国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5%。另据国际性的非盈利组织气候集团(the climate Group)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In the Black: The Growth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指出,2006年全球碳交易项目总金额高达300亿美元。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20-02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作了比较权威的定量评估,指出如果目前全球以每年GDP1%的减排成本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表明我国经济在今后的若干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同时,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中国进行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和降低能源消耗是关键,因此,向低碳经济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可够开采13年,天然气可采40年,煤炭可采60年。2007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7亿吨左右,列全球第二,能源消费处于高结构状态,化学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占68.2%,电力生产78%依靠煤炭,可再生能源仅占8%,其中,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比重较低。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3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解决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在优势

1.改进空间大

由于我国第二产业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明显偏低。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7.6%,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15%,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2~27%,比日本高3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1.7~2.5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改进成本低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信用(CERs)达到3 637万吨,占联合国目前核定CERS总量的31.33%,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中国的电力行业生产主要以煤生电为主,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的汽车燃油经济性问题,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也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中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二)向低碳经济转变面临的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发展过程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今后30年内将新建约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能否推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将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决定性因素。

2.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部分行业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大大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们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也有各地政府为GDP增长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的缘故。

3.资源分配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6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发展与能源消耗和高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三、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

为应对上述挑战,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中国应该选择合适的策略,以实现发展与低碳的双赢。

(一)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不仅要考虑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并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由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

(二)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7-51,61-67.

[2] 李禾.我国企业应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N].科技日报,2008-03-25.

[3] 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0-261.

[4] 李高,温宗国,杜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从技术预见到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7-23.

篇3

1.自然环境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关系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并没有将自然经济纳入其研究范围,认为自然环境只是为经济活动免费提供可利用资源的供应系统。由于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又没有进行价值交换,因此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吴易风教授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分析得出结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不单纯是生产关系;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包括了对自然资源配置的研究,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下有着不同的配置方式,不存在超历史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定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将自然环境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为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没有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给出系统分析,但是,在他和恩格斯的自然力思想中很早就注意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这一观点明确指出自然资源是构成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基础。因此,自然资源是通过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方面,恩格斯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揭示了灾难性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因此,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3.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环境的清洁也是一种资源,污染了环境,就等于“消耗”了清洁环境。价格、替代品和技术进步对清洁环境的作用与对其他资源的作用是相同。“如果排放污染物是没有成本的,那么,生产者就没有限制排放污染物的激励。但是,如果污染环境存在某种价格,那么,生产者将设法寻找到某种方式,以替代污染物的排放。排放污染物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就越有积极性去研发限制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在生产中加入环境成本,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保护环境,还能起到提高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二、低碳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低碳经济倒逼技术进步

低碳技术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是一种倒逼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技术发展带来低碳经济”,只要突破了技术问题,低碳经济也就自动发展起来了。其实,这完全颠倒了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因果关系。先进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为了适应某个预先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技术进步总是滞后于所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纵观历史,只有当人们不满足于当下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时,才会通过发明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满足人们新的需要。事实证明,当下运行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极大挑战。为了挽救濒临枯竭的资源、恢复碧海蓝天,人们提出了更高一级的,更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需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而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必将是前者倒逼后者的关系,并且这种倒逼机制是低碳技术发展的强大原动力。

2.低碳经济模式的优越性

传统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劳动者通过劳动手段改造自然来获取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要素的过程。高碳经济模式是将支持经济活动的四种基本资本中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人造资本结合,改造自然资本来获得各种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要素。对比低碳经济和高碳经济的理论模型得出:假设将人类全部的经济活动抽象为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低碳经济模式下,在对自然系统向经济系统(社会在生产过程)输入可用资源的认识中,首先,加入了对由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可转移消化的废弃物(抽象为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从正反两方面重新理解生产和消费过程。其次,提出了自然资源和自然承载力的有限性问题,自然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不是不可耗竭的;自然系统能够承受的污染也是有限的。最后,给出了低碳经济模式下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当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自然的最大承载力时,社会在生产过程的实现条件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当其已经逼近自然系统允许的最大排放量时,还必须满足生产和消费活动必须是二氧化碳零排放,否则社会在生产过程就不能继续。低碳经济模式展示了劳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性,也不再将生产力简单地理解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3.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也相当多,所以,我国目前加强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无论是政府规定还是国民自觉,我们都要积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带动全社会加入到实现低碳经济的行列中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保证绿色消费,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

1.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日趋火爆,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奇迹,在很多地区,房地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在这种大的风潮之下,人们纷纷涌向房地产领域,不论之前做过何种工作,仿佛一旦进入房地产就可以资产翻倍。然而,经过几年盲目的火爆之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不断增大,国家和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些调控措施不断出台,房地产市场终于开始逐渐回归理性。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将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日益强烈。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这就加大了对住房的需求,刺激房地产市场活跃。

2.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畸形发展,使房地产业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房地产热的盛行使土地资源的供给和管理严重失调,在大量土地被征用的同时,很大一部分被闲置,没有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而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出于施工的需要,在房产周围地区随意采土,也造成了很多人为的土地的流失。

(二)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由于缺少相关的规范,在房地产的开发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建筑垃圾随意倾倒,不仅对城市的景观有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破坏了区域的环境景观和环境质量。

(三)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房地产业的急剧开拓与发展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一大原因。

三、低碳经济及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1.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

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而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会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成本。

由于我国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低碳技术还不够发达,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技术转让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所以,发展绿色建筑无疑会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成本,建筑行业目前的成本已经收到广泛的质疑,如果在当前的形势下在房地产行业发展低碳经济那么势必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开发新技术,同时要利用更昂贵的能源来代替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物能源,而当前,类似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在我国的开发还非常不完善,利用替代能源实际上是一种成本更高的行为,所以目前低碳经济一定会提高建筑行业的投入成本。

(二)低碳经济会推高房价。

低碳经济需要投入的新材料和新技术都是高投入的成本,会提高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成本,同时,由于发展低碳经济会影响到土地利用,一些开发商就会打着土地利用低碳化和绿色建筑的旗号进一步推高房价。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四)调整房地产行业内部的结构。

当前的形势下,房价居高不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发展商在炒房,这些不懂得建筑的发展商只知道把房价一味炒高,他们并不懂得好房子的品质是如何做出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门槛过低,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中间局面,而且随着政策的调节和技术的成熟,这类房子的成本就回到正常的水平,从长期来看,这是一定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内部调整

的。

3.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制定绿色低碳房地产法律政策环境

设计科学的制度客观的说,低碳地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体系和制度问题。设计科学的制度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跳出“单体建筑”空间,站在城市和地区发展的角度规划发展,同时明确并且熟练掌握房地产开发的具体操作阶段、明确主体责任和利益的落脚点。第二,加快研究和构建低碳建筑的低碳指标和碳排放指标,我国已经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并且正在研究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第三,建立新的规划方法和工具,将宏观指标转化为法定规划指引(规范)。第四,以政策推动市场需要,平衡低碳地产的供给和需求。

(二)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

开发城市低碳建筑一是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二是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三是支持对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投资、购买节能低碳建筑,对于购买节能低碳建筑的消费者给予减税优惠;五是开展节能低碳建筑示范。

(三)建筑节材

通过房屋建材的总量减少与类别选择减少碳排量。运用节约的原则保证绿色建材实用的功能,减少其装饰的消耗。用钢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结构的安全可靠,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减少用钢量,增强建筑稳定性。对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无污染,低或无碳排放的建材,例如使用木结构建筑实际是一种环保、生态的,当然从我们国家保护森林的角度,政策上没有鼓励的,但可以用竹子代替木头,来达到节能减排和建筑实用价值。

四、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模式,迈向绿色发展的第一步。现在房地产业正处于火热状态,房价居高不下,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差距,虽然发展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房价上涨,但长远来看,还是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的,而且也会有利于房价的下降。

参考文献:

[1]叶檀中国房地产战争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10

篇5

1.1我国各地区人均废水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增多.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9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2500万吨,氨氮260万吨,总氮447万吨,总磷55万吨,石油类21012吨,挥发酚2431吨,铅155242千克,汞2892千克,镉35899千克,六价铬106395千克,总铬293166千克,砷146616千克。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废水排放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废水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废水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云南、甘肃,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青海、新疆,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宁夏,属于Ⅳ类地区的有上海、福建.发达省份的人均废水排放量较高,欠发达省份较低,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繁荣,企业较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其中,宁夏造纸业企业较多,造成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使水体的使用功能降低,制约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2我国各地区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在废气排放方面,2011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8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海南,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山西、辽宁、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属于Ⅳ类地区的有内蒙古、宁夏。能源丰富的省份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较高,内蒙古和宁夏是典型的以能源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份,煤的开采量多,通过燃烧煤进行火力发电,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1.3我国各地区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404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氮氧化物排放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山西、新疆,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内蒙古,属于Ⅳ类地区的有宁夏。宁夏、内蒙古、山西、新疆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多,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西北地区省份火力发电量大幅上升,用煤量大幅增加,同时水泥产量、机动车也有所增加,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大;第二,燃煤火力发电厂脱硝工程建设滞后,小火电机组、小水泥的淘汰力度不够。

1.4我国各地区人均烟粉尘排放量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烟粉尘排放总量为1279万吨。空气质量方面,我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89%的城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执行之后,细颗粒物PM2.5污染逐步凸显,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烟粉尘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烟粉尘排放量分为四类。由表2可知,从人均烟粉尘排放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属于Ⅲ类地区的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属于Ⅳ类地区的有青海、新疆。目前我国大气浮尘含量严重超标,居世界之首,有必要全面强化工业烟粉尘治理,大力削减颗粒物排放。进一步加大烟粉尘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的排放设施,实现烟粉尘达标排放。

2我国各地区废物产生量及利用效率的聚类分析

2.1我国各地区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聚类分析

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工业固体废物中含有的药剂及铜、铅、锌、镉、铬、汞等多种金属元素,渗入地下后将严重污染水源,干涸后的尾砂、粉煤灰等遇大风形成扬尘,燃烧煤矸石产生的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011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2772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95215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70465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60377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433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为四类。由表3可知,从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属于Ⅱ类地区的有河北、山西、辽宁、宁夏,属于Ⅲ类地区的有内蒙古,属于Ⅳ类地区的有青海。青海、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宁夏都属于资源型省份,有着丰富的煤炭、钢铁、矿产等资源,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问题,开采技术的欠缺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产生大量的工业固体废物。

2.2我国各地区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3431万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1773万吨,危险废物处置量917万吨,危险废物贮存量824万吨。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分为四类。由表3可知,从人均危险废物产生量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属于Ⅱ类地区的有山东,属于Ⅲ类地区的有新疆,属于Ⅳ类地区的有青海。选矿、石化和冶炼是青海和新疆的重要支柱产业,高消耗、重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危险废物。另外,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多数规模较小、生产工艺简陋、技术含量低,无法完成对每年新产生的危险废物的处置,对历史堆存的危险废物更无力消化。

2.3我国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聚类分析

2011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16395万吨,无害化处理能力409119吨/日,无害化处理量13090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677座,无害化处理率达79.7%。文章选取2011年我国30个省市(数据缺失)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为四类。由表3可知,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看,属于Ⅰ类地区的有吉林、黑龙江、甘肃,属于Ⅱ类地区的有上海、湖北,属于Ⅲ类地区的有河北、山西、辽宁、广东、云南、宁夏、新疆,属于Ⅳ类地区的有北京、天津、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青海。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配套设施不齐全,存在污染隐患,影响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管理层有必要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污染防治和评价等相关标准,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汽车发动机;排放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006

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

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正在全面复苏,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但同时也衍生了一些环境问题。石油煤炭等自然能源过度开采使用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废弃物排放也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低碳经济理念提出后得到了大力支持,该经济体系注重可持续发展,优化工业生产对能源的使用,采用清洁能源代替石油煤炭的使用,节省生产成本的同时污染排放也得到了治理。

这样的发展理念下经济体系与各行业生产都得到了保障,清洁能源利用包含水利发电、风力发电等,借助生态环境特征来降低排放是低碳理念的具体体现。在该经济体系下,工业生产更具有长期发展的潜能,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为经济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汽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运行使用期间会排放出尾气,全面实现低碳经济也需要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控制,提升燃料的使用效率。

2 控制汽车发动机排放的重要性

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汽车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汽车行业迅速发展衍生的是环境问题。传统生产理念下汽车的发动机损耗能源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存在汽油燃烧不完全的情况,碳的总排放量已经超出了大气环境的容纳范围,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环保工作开展期间意识到了汽车发动机排放带来的问题,并采取一些治理手段,减少运行使用期间的碳排放量,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排放量降低后,有害其他能够维持在空气的标准容纳范围呢,并逐渐得到分解,减轻了后期空气污染智力的资金投入量,汽车运行使用也能得到充足的动力,并不会对正常使用造成影响。由此可见。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对环保工作开展以及汽车行业进步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是实现全面低碳经济体系的有效途径。

3 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策略

3.1 制度政策的支持

仅仅依靠加大宣传力度来促进排放控制工作落实效果并不明显,更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来进行。随着低碳经济的全面响应,政府管理部门也加大了监管体系的完善,并出台政策对汽车生产行业进行控制,根据发动机排放量来制定收费标准,倡导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政策上支持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还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现状。政策支持还体现在排放检测标准的完善,初期我国执行的排放检测标准参照了西方国家,但在国情上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标准落实解读也遇到了很多冲突问题。近年来交通管理部门与环保部门相结合,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全面落实低碳理念为目标,改进了控制标准,更具有可行性,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升。

3.2 产业调整

汽车行业改进生产加工工艺对降低排放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改进启动部分来提升燃料的使用效率,废弃物排放量自然会减少。能源方面的改进也是急需进行的,例如电动能源汽车代替传统的汽油驱动汽车,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使用量,同时也治理了尾气排放问题,符合低碳经济体系中提倡的节能减排。汽车行业发展期间,要维持良性的市场竞争体系,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大经济收益,在行驶稳定性与能源转化形式上有需要创新。汽车作为最普遍的汽车行驶能源,具有存储方便性能稳定的特点,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电能也逐渐得到了汽车行业的重视,平均运行成本要比汽油燃料低很多,所提供的能量也能够满足汽车的形式需求。清洁能源使用是汽车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3.3 技术革新

尾气排放是现阶段汽车使用所不能避免的,但空气环境的恶化程度已经十分明显,需要在尾气治理方面加大力度。二氧化碳等碳物质的排放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主要的治理对象,碳物质排放过多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对汽车安装尾气处理装置来对尾气进行净化,经过处理达到环保标准,尾气排放对空气造成的影响也因此而减小。尾气排放超标不仅仅会造成汽车运行使用成本增大,针对碳污染进行的治理工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十分严重。由此可见采用技术手段对尾气进行处理的效率是十分明显的。

针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技术创新,使发动机的运行方式更合理,发动机改进对促进整体汽车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创新方面主要是针对提升燃料使用效率来进行的,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因燃料燃烧不充分造成的碳物质排放量增大的现象。现阶段使用的技术方法时增压与催化措施,在制作原料上有明显的改进,在压力作用下汽车得到了更充分的燃烧,并且控制过程也更高效合理,汽车行驶得到了充足的动力,即使因交通问题出现临时停车,在发动机控制下也不会出现过多的燃料损耗。

变速箱是调节能量供应的基础模块,将电子技术应用到其中能够提升控制精准度,不容易出现损耗现象。技术改进期间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参数体系,提升发动机运行使用的性价比,电子控制的成本更低,通过高温压力处理将燃料转换成小颗粒,燃烧才能更充分进行,最终排放的尾气碳物质含量会减少很多。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燃料会充分的与氧气相融合,增大了可燃性。

目前发动机的研究不仅是对现有的动力燃料的发动机进行技术改进,也有对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天然气发动机、水燃料发动机、液态空气发动机等的研发成功,推动了水、氢气、液态混合空气等新型燃料代替石油,降低了发动机排量对环境的污染。

4 结论

在目前气候日趋恶化,传统可利用能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基于清洁能源开发,对于汽车的核心发动机的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仍然需要做出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方大春,张敏新.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07).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审计;应用建议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不仅能源行业,同时建筑、化工和制造业等等也都朝着低碳化、无碳化方向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7.3%的目标。审计作为经济生活中的监督和促进力量,对低碳经济发展,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应发挥重要作用,开展低碳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时间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者最终结果,是人们通过审计活动所期望实现的根本目的、要求的总和。低碳审计的总体目标较多体现在为政府实施低碳经济提供建议,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低碳经济杠杆、低碳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同时也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低碳审计的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碳政策、法规和制度过程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适当性和遵循性;(2)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低碳责任履行的效果性;(3)低碳产品补助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4)低碳财税减免的符合性、真实性和效果性;(5)加强对低碳交易体系的研究。

二、低碳审计的内容

低碳经济审计模式可以沿着低碳生产、低碳技术、新能源开发与环境绩效审计、节能减排审计、能源审计相结合的方向进行探索。由国家机关进行的低碳经济审计属于宏观层次,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国家制定的低碳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审计,同时也为低碳经济制度体制、方针和政策的发展完善服务。低碳审计可进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事前审计结合低碳评价,事中审计对节能减排的执行过程定期监督,事后审计主要对效果进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和管理政策法规。第二,对低碳经济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从对资金的预算、筹措、管理、使用到投资进行环环审计,对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做出评价。审计监督的传统范畴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进行适当调整。低碳财税资金是针对低碳项目或者产品而划拨或者减免的,审计中要严格审查项目或者产品的符合性,避免搭便车现象存在。另外,严格审查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以及使用效果,即是否达到预期的低碳促进效果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第三,对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根据目前欧美国家的经验,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有激励政策,如使用节能设备和节能建筑等低碳技术开发行为。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需要以低碳产品和低碳行为进行认证为前提。同时我国拥有庞大的碳排放市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透露“十二五”将在国内开设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也需要对碳源和碳汇进行确认。通过政策手段,由国家林业局与几大能源公司开展碳交易,带动国内碳交易的形成和完善。我国尚未建立碳交易平台,按照英国实施碳交易惯例,这个平台的核心就是第三方的独立认证机构,只有这样机构的存在才能对排放量进行审核和确认,交易成为可能,这也是我国碳交易平台建设的瓶颈。除了宏观层次,企事业单位还应该进行微观层次的低碳审计。审计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制度、政策、目标、标准的贯彻执行,以及责任的落实完成。企业在建设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短期内的支出会大于收获,因此,需要实施低碳审计来监管督促企业开展低碳活动。通过低碳审计,能够发现企业在低碳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风险并运用法律法规等手段查处杜绝这些问题,督促企业采取低碳消费方式。

三、低碳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在开展低碳审计的程序上,第一,审前需要根据审计对象生产经营和管理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与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审计重点、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审计重点在传统的财务审计基础上可侧重于节能减排、环境绩效、低碳技术创新与运用、清洁能源的贡献份额等。由于低碳审计要求比较量化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持,相关的参考评价指标的收集及制定显得比较缺乏。我国审计队伍的现状可能无法胜任,但可多咨询低碳和环境等方面的专家人才的意见,集中培养同时涉及两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国家也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低碳审查标准。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总排指标和相对指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可以引用测算模型CO2=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由于此模型只是估算总的排放量,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可以根据需要对每个行业的碳排放量,比如能源行业、建筑行业、制造工业、居民和交通运输业,作为二级指标进行审计检查。第二,事中审计或者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深入了解低碳投入、运营费用、经济产出等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考虑审计对象生产环境和技术实力等的低碳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建筑碳排放占了全国全部碳排放的将近一半,因此,碳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建筑物上,也就是说能耗最大的建筑业应该借鉴香港的经验,实行碳审计系列活动,这样就能够分析出现有的建筑物温室气体的排放,找到潜在的节能减排措施。审计师实施审计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评估。在审计过程中,突出和创新使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跟踪法等等审计调查方法,考虑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链条的碳排放量,还要考虑外部性因素,技术创新经济型指标以及效益性指标,使用计量法和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来综合执行审计过程。第三,总结和撰写审计报告并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不少公司自主把碳排放量写入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一方面以督促减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也向市场传递信息使自己脱颖而出。公司公开披露温室气体排放资料以及有第三方保证的自愿参与日益成为一种趋势。审计报告提供的科学合理的数据,有助于分析使用者的行为或者相关设备运行状况,从而找出潜在的节能减排措施和能源高效利用方法,让政府、企业、公众都明白能源都消耗在哪里,而碳排放又排放到何处,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形成节能减排的意识。

四、对我国低碳审计发展的建议

(一)宏观层面

第一,完善低碳审计的体制、政策法律法规和评价标准。审计信息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法律的强制性和禁止性规定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并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审计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审计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良好的制度规范可以促使审计主体的审计动机转化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目前我国正在制定开展低碳审计理论与实践相关的法规,但具体到审计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的更新工作还没有跟上,应该结合国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评价低碳消费成本和效益的原则及指标体系,加快建设低碳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尽快建立碳交易平台。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工业发达国家到2012年至少减少50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专家预计,发达国家至少有25亿吨的减排量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需要其他国家的协助。碳减排市场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对中国来说,碳交易仍然是个巨大的、尚待开发的市场。一方面,可以通过碳价格控制,在交易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我国在从事碳交易的同时,应着眼于从清洁发展机制(CDM)中获取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由此不断改善中国的环境状况。碳交易平台的建立需要成熟的碳认证业务,因此社会审计机构的碳认证领域的业务拓展开发具有市场空间。第三,做好低碳意识的推广工作,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投资必不可少。低碳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方法和措施,同时在探索中有所创造。开展低碳经济审计的目的是为国家和企业的低碳生产管理,尤其是对节能技改管理提供科学的改进意见,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审计意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为此,一方面,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审计队伍,在管理、计量、统计、能源利用、能效分析、财务分析、环境保护、低碳生产等方面有充分的从业经验,以保证改进意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部门也应有专职的低碳经济生产管理师,他们既能为低碳生产、能源利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管理,克服资源浪费,又能较好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微观层面

作为低碳审计主体的核心,会计师事务所应扩展相关碳审计业务,可以借助已有的客户资源和专业技能优势实现业务范围的逐步渗透和扩张。并通过引进专门人才,与外部专家合作等多种途径,逐步确立审计技能的优势,扩大市场影响,进而不断拓展碳审计市场份额。由于与传统的审计框架不同,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区别对待传统的以鉴证服务为主的业务和碳审计业务。可以通过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的方式,借助客户资源优势,挖掘潜在新客户,不仅在专业胜任能力上增加了筹码,同时也拓展了市场份额。在部分国家,以产品的碳足迹为样本的试验计划已经在进行中。在英国,20家公司已经与政府资助的碳信托合作,试点碳基金股票单位级的碳审计及零售产品的碳认证。在法国,连锁超市对26项自有品牌产品进行了碳追踪,并使用了“红绿灯”标记作为碳编码系统以显示碳评级。德国的十个大公司,包括巴斯夫、汉高、利乐、REWE集团对小部分样本进行了碳足迹试验。在日本,30个公司合作的“生态产品”计划正在运行中,而在韩国试点进行了对十大消费产品的碳评级。可见,在公众和企业界,在产品层面建设碳审计和碳认证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根本动力。创造培养多领域专业人才的机会。在香港,由能源学会主办的Certified Carbon Auditor Professional(CAP)的专业培训课程和资格认证得到开展,为社会各界有兴趣并致力于投身低碳事业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对于企业个体来说,应该考虑长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减少碳排放为直接动力,革新生产技术,才能立足国际市场有力竞争。通过碳审计使企业明白能源消耗在哪里,碳排放到哪里,从而帮助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的产品,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帆.英国低碳审计:回顾・框架・启示[J].经济与管理.2010(11)

[2]李惠珍. 低碳经济与审计[J].会计之友.2010(31)

[3]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J].审计月刊.2010(8)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路径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要实现低碳经济在区域中的发展,必须要做到: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加强相应立法工作;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提升固碳、减碳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中部地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腹地的属性和以高能耗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之一。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强度越低,同时单位GDP碳排放量越小。因此,能源强度较高的地区应该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关注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的应用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各区域应立足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各种关键低碳技术,如大力创新用煤工艺、采用洁净煤技术,具体包括加大清洁开采及原煤入洗比重,减少原煤输出和直接燃烧;加快煤炭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如煤基多联产、先进燃烧、低碳产品合成等技术,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大煤炭及煤基产品消费环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如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储存,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加快发展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煤层气的开发及利用等技术。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结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结合区域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各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积极开展区域低碳经济建设,以保证区域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文.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5、刘红光等.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2减排效果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

篇9

关键词:低碳理念;室内环境设计;持续发展

室内环境污染在建筑污染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并且在设计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在低碳持续发展理念下,必须要对传统设计理念与方式进行改善。就现状来看,我国低碳室内环境设计重点放在建筑设计以及城市景观规划方面上,忽略了对空间、文化以及制度等方面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在低碳理念引导下,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以节能降耗为目的,对设计理念以及措施进行改善。

1 室内环境设计现状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带动了室内环境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激发了一些问题。室内环境设计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在此基础上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对于我国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逐渐向精神追求过渡,这样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就会带入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为了满足虚荣心,追求大面积、奢华、新颖的环境设计,造成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②室内设计淘汰率高,随着室内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设计风格多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来更换装修风格,与建筑寿命相比,室内环境设计更新的频率过快,行业内材料周转周期段以及装修废料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③为追求视觉以及功能效果,选择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材料,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会影响人们健康。例如现在房屋装修常见的甲醛、甲苯、氨以及二甲苯等挥发物以及放射性气体氡等。④将室内环境装修看作为室内装饰形式,忽略了技术要求,艺术要求要远远大于技术要求。在此背景下,室内环境设计可以说是徒有其表,应用的时间比较短,并且在经过反复的翻修与维护过程中会造成更多资源的浪费。

2 低碳理念室内环境设计原则

2.1 经济性原则

基于低碳原则进行室内环境设计,应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对建设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求能够提高回收率。在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师不但要满足功能性要求,同时还要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虚荣心,出现更多的不合理设计案例,缩短了建筑使用年限,加剧了材料的浪费[1]。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经济性原则,及综合考虑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体现功能形态细节的基础上,加强艺术美的体现。另外,经济性原则还体现在用料节约上,对装修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与回收,充分利用材料性能,以高效节能的材料代替传统材料。

2.2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原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主要目的是对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降低因为设计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随着低碳理念的盛行,人们的持续发展意识也得到提高,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有更多的保护意识融入进去。另外,低碳理念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不但出现在现代,在传统民居中也早有体现,为更好的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应该积极整理挖掘传统民居中略色建筑经验,并将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3 文化性原则

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知识,对于建筑领域来说,传统文化中人们人为生活离不开来自然,在建设房屋建筑时应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存在密切的有机联系,两者发展之间存在共同的规律,是一个有机循环与代谢的整体。在现代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应遵循文化性原则,即将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共同发展。另外,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还需要做好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并且对于外来文化,应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避免其对本地文化造成的不良影响[2]。

2.4 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室内环境设计的主要要素之一,对于环境空间的改造与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遵循艺术性原则,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例如通过景观、色彩以及材料等因素的应用,以及对空间环境、尺度以及形态的设计来表现环境的艺术特性,使居住环境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满足人们视觉与心理要求上的满足。

3 低碳室内环境设计实施措施

3.1 空间设计

3.1.1 功能分区

室内功能区一般包括客厅、餐厅、起居室、厨房、卧室、书房以及卫生空间等。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需要结合不同功能区不同需求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对内部空间的合理规划,将功能区整合成为有机的整体,在节省交通面积的同时,使相同功能区集中在一起,活动的范围更大,进而使用效率也会得到提高[3]。例如按照动静两个要素来进行功能分区,将卧室、书房分为静区,将餐厅、厨房、起居室、阳台以及卫生间等划分为动去,做到动静结合,在功能应用上更方便,并且设计主体鲜明。

3.1.2 通风与采光设计

在低碳理念背景下,对室内环境设计时应以可再生资源代替传统建设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采取自然通风与采光,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功能需求的同时,降低对自然能源的使用。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提前做好当地地理情况的研究,空间布局要符合地域特征。例如想要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就需要结合建筑朝向以及建筑之间错综关系来确定影响通风性能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室内布局,如家具、陈设等进行合理的安排。

3.2 家具设计

在选择家具时应选择符合低碳设计要求的,满足绿色材料要求并且能够可回收。①满足绿色材料标准。传统家具应用材料一般为刨花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不但会增加能源的使用,同时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在进行设计时,家具材料应选择可重复使用,以及可再生的绿色材料。例如现在比较常见的“绳结”躺椅(图2),采用的是传统编结工艺,把内装谈话纤维外裹的粗绳做打结处理,然后对做环氧以及干燥处理,使其具有椅子的形状以及安全性[4]。②循环利用。为降低家具生产、使用以及淘汰整个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需要选择能够循环利用的家具。例如用纸制造的家具,无论是功能还是艺术方面都能够与传统材料相媲美,可以在承重、装饰等方面发挥功能。

3.3 光电设计

光电设计也是室内环境设计的主要环节之一,为降低电力能源的使用,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需要加强此环节的设计。①选用自然采光形式,降低白天时间室内照明的情况,并且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要求。例如图3住宅,通过条纹布织成的留有小孔的移动雨篷,通过阳光照射形成光影,室内不但采光充分并且更具艺术美感。②室内照明工具应采用绿色照明工具,并且结合空间需求对不同功能区选择合适的照明工具。在对光源进行设计时,可以根据空间功能需求将其分为主光源与次光源,其中以冷色调光源为主光源,以局部台灯、壁灯等系统作为次光源,其中次光源作为局部照明应光度大。例如卧室采用低亮度,并且暖色调的光源;厨房选择照明强度大冷色调光源等。

4 结束语

基于低碳理念下,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基础上,对材料以及工艺等方面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曹宇.室内设计的低碳之路[J].科学之友,2010,(23):13~14.

[2]张乘风,王凯.室内设计批评的价值论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7):48~49.

[3]杜肇铭.低碳经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J].文艺争鸣,2010,(12):15~16.

篇10

一、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现代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物产资源,我们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开采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反击。因为林木过度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导致了农业的产量下降,而且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建设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2.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工业发展是先污染后后治理的节奏,但是治理的过程远远比污染难得多。由于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在自然界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土壤酸碱度变化、土壤板结等都极大地影响作物生长。这就对直接影响了从业经济的发展。

3.科技应用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尽管科技兴农、科技下乡的活动不断的落实,但是由于从事农业的工作者的基础知识水平比较欠缺,所以技术手段在农业中的应用效果离预期还有一定距离。

二、低碳理念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1.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首先,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化石能源过度的消耗积极推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浓业经济发展方式要积极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采取有效的解决拌饭充分利用农业剩余的能量通过有效合理的使用从而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周围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减少资源过度的浪费。第三,在低碳经济时代下捉进新型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利用新型能源来取代生态资源将其生态资源的过度浪费。

2.开拓“碳中和”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用了很多机械设备,在播种、农耕和收割的过程中,都要消耗很多燃油,这些燃油的使用都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与此同时,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应该考虑农业生产中排碳量和作物吸收碳量进行计算,实现“碳中和”,从而实现低碳经济时态下的农业发展。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不可能完全的对等,并且秋季“烧荒”做土壤肥料等还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所以要将整个农业生产看成一个产业链,把一年当中生产所需的排碳量进行计算,对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的吸碳量进行计算,作物消耗不了的碳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补偿性吸收,例如,在大地闲置的季节种植其他作物,在田间地头种植肥料性作用,在适宜的土地上种植树林隔离带,一方面可以防风,另一方面可以吸收温室气体;隔离带中还可以种植家畜食用的草料。“碳中和”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直接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间接为生态环保做出了贡献,生态环境良好又能积极地反作用于种植业,并且对农业中的畜牧业发展也有推进作用。

3.遵守经济学原理

在农业生产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在近代农业中由于应用了较多的农药和化肥,这些化学物质流失在水中,直接对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间接造成了水污染影响居民健康。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在其生产过程中也向空中排放了二氧化碳,这中间就存在了三个问题,一是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对健康的影响,三是能源浪费。低碳生态经济性农业的发展要遵守经济学原理,将农业生产看成一个产业链,对其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规划以求最优的投入/产出指数。

4.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仅仅依靠手工劳动很难适应如今对农业产量的需求。科技下乡活动已经有效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之前相比,现在的农业从业者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对于高难度的科学技术的学习会相对容易。所以首先要定期的对相关的农业者进行科技讲座;其次是要建立信息交流站,当农民在实践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的与有关专家联系,及时解决问题;另外,要组织活动刺激农民对技术的学习,如中央电视台的农业科技人物推荐活动,“科技苑”节目都能够激发农民学习的欲望,同时这些节目和活动能够增强人们对农业科学技术性的认识,提高农业从业者的自豪感,进而能够引导就业方向,让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业研究当中,从革新生产力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险投资 分析 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39-02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图1是来自省略的2009年2月到2010年2月中国低碳能源行业创投市场月度投资规模,从图中可以看出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低碳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4.王遥,刘倩.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10(2)

5.俞颖.我国风险投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过程的分析[J].2008

篇12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 机制 效用

一、前言

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项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之下,现代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不断的创新手段,建立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总体的业务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综合性人力资源管理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

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将人力资源作为普通的劳动力进行对待,将其看作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知识经济的逐渐发展以及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促进当前社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知识经济中,人们能够积极有效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员工们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对于企业的全面经营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综合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够影响到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同时还能够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内容

处于低碳经济环境的社会大背景之下,现代企业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工作,其中的主要创新内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当中:第一,人本管理。现代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员工的需求和感受给予足够重视,这样才能够有效体现出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够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第二,柔性管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需要积极有效的实行柔性化的管理方式,这是从行为管理向心理管理进行有效过渡的重要纽带。企业实行柔性化管理,能够切合每个员工的实际发展特点,从员工个人的自身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从而提升员工个人的综合素质。

四、低碳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机制

现代企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浪潮中,想要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需要积极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机制。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的综合性

企业需要对于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员工在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们的薪酬和待遇将能够直接体现出其本身的价值,员工们也仅仅从自身的岗位出发贡献力量。从当前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针对每个员工的个人发展情况,企业都需要给予一定关注。综合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让员工们有效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激发个人潜能,从而突破岗位的限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光发热。让员工们积极融入到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之中,积极听取员工们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员工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能够积极发挥出员工们的优势作用,提升企业总体的竞争力[1]。

(二)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

现代企业为了有效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建立健全自身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这样能够不断提升每个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以及成人继续教育的相关工作,这是从社会发展层面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社会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后盾优势力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作为企业,需要选拔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高、业务经验丰富的人员,并且加强相关的技能培训工作,给员工提升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让员工们获取多种发展机会。

(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

现代企业需要针对自身的各个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评,积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企业在创新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时,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到每一个员工的优势和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对员工的工作岗位和职务进行调换。其次企业还需要加强定期的考核工作,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表现良好的员工提供更好的岗位和福利待遇。企业需要从员工的个人情况出发,加强柔性化管理的相关工作,让员工们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工作。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方面的创新

企业在实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创新工作,主要是需要对各个岗位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更好选拔人才。企业需要按照人才的成长模式,积极开展相关的管理活动。加强能本管理,将能力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根据,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企业积极实行能本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工作人员的潜能,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低碳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机制对于企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良好增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机制,需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的综合性,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还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文琴.低碳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分析[J]. 时代金融, 2014,(18).

[2]瞿群臻, 张睿. 低碳经济时代航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11).

篇13

关键词:低碳经济 节约型机关

当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能源危机,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是极为现实的社会需求,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机关办公的能源消耗都较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不仅造成了现实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无益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节约型机关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政府机关的发展困境

(一)办公消耗巨大

办公消耗过大事政府机关一直存在的现实问题,中国能源信息网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在内的政府机构全年能源消费超过800亿元,占同期社会消费的5%,而且当前仍呈上升趋势。导致巨大消耗的主要原因是建筑、公车和办公材料,其中建筑消耗更是占据政府机关办公消耗的46.7%,基本上所有的办公建筑都设置有复杂的空调系统,这些系统因为盲目使用、日常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公车方面,当前全国共有公车数百万辆,每年因此产生的能源消耗高达2000亿元;办公材料方面,政府机关办公材料的利用率较低,尤其是纸质材料的使用基本是一次性的,大量的一次性文件使用不仅增加了纸张的浪费,而且跟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二)资源浪费严重

政府机关的资源浪费主要集中在日常办公之中,包括有结构性浪费、决策性浪费、行政时间浪费等,绝大多数的浪费都是隐性的,非身处其中的人员、非细致入微的考察无法发现。这些浪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机构组织的不合理和监督机制的缺位,组织机构不合理造成的机构重叠、审批职权重叠,衍生导致了相应资源的双向使用、重复使用;政府内部监督、问责机制的缺位导致因为人为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无人承担责任,只能由政府来买单;同时政府监督、问责机制的缺位还导致了行政时间的浪费,机关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工作任务,政府机关确为其闲暇的时间支付时间和用工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新型政府机关建设策略

(一)引入低碳办公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当前技术水平下最低的碳排放量为目标的,落实这一理念不仅是要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低碳意识,更多的是要在政府机关工作中引入低碳办公概念。落实工作人员实现办公目的同时减低碳排放量的价值取向,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产生的采购、低碳技术的应用。

第一,严格贯彻《政府采购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规的要求,真正把好政府办公材料的采购关、技术的引进关和低碳管理措施的落实关;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率先引进并使用低碳技术,切实降低自身办公消耗的同时,为社会其他经济主体提供参考;第三,强化采购人员的素质建设,建立地方政府机关低碳办公的碳排放量标准,要求每年达标,并设置岗位责任制度和追责制度,保证低碳建设的落实。

(二)建立健全低碳办公的长效机制体系

当前我国政府机关的低碳办公建设,并不缺少相应制度,缺少的是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起码应包含运行机制、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三个部分。

第一、运行机制,相应政府机关领导主体应成立低碳办公领导小组,形成顶层的低碳办公建设推动力;根据机关的具体情况制定合乎单位实际的《建筑管理办法》、《公车管理办法》、《水电气节约办法》等制度,并制定相应的统计和管理机制;拓宽公众参与通道,鼓励并支持基层工作人员参与、监督低碳办公建设。

第二、评估机制,按照政府机关的编制人员和职能要求对政府机构的建筑、公车、办公用品及总能耗出台相应标准,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考核、考评;推行目标管理制度,政府机关在落实低碳办公目标的时候可以参考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管理办法,由总体低碳目标起始,低碳目标下放到每一个部门、小组和工作人员,结合岗位责任制和追责制度保证低碳目标的落实。

第三、监督机制,在政府机关内部公务处理涉及到多个部门,是立体的,因此要想实现对低碳经济建设的有效监督,监督机制也应该是立体的,以财务、审计、监察部门为主体,将高能耗、高浪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割断,在从三方面角度为低碳办公建设保驾护航。

(三)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的管理模式革新

如前文所述,政府机关能源的消耗和浪费很大程度上还是产生于政府的管理模式,政府机构结构不合理,很多机构的职能和权责存在重合的问题,造成了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政府机构存在机构臃肿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而且也造成的办公资源和行政时间的浪费。但是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的政府机关管理模式革新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结构较为复杂,因此除弊革新任重而道远。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谕,而政府机关作用低碳经济的主要推行者,其自身的低碳建设不仅具有直接作用,还有敢为社会表率的间接促进作用,本文从低碳概念的引入着手、细说低碳办公的长效机制,直指管理模式革新的政府机关低碳办公的症结,以期为低碳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谭星驰.低碳经济视角下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篇14

[关键词]国际贸易规则;低碳经济;影响

近几年来,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工业等领域生产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烟雾气体,引发酸雨等一系列问题,给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改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低碳经济理念,全球就此理念达成一致,以保护生态环境。然而,国际贸易规则随之受到了低碳经济的影响,为了顺应该形势,我国应制定针对性对策,以促进我国竞争力。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是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减少石油、煤炭等能源消耗形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稳定,保护环境过程中要减少能源损耗,树立节约能源理念。其二,创新和改革国家现行的经济模式,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构建生态文明。

2国际贸易规则形成背景与方式

2.1国际贸易规则形成背景

实现国际碳交易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是碳交易机制存在的主要目的。从本质上来说,碳资产不属于商品范畴,故也不存在开发价值。然而,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充分利用能源,以开发先进的能源技术,并投入到生产中,这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难度,提高成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碳能源应用效率偏低,有着充裕减排空间,但成本偏低,进而导致在同一排放量前提下,形成了不同成本,产生价格差异。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气体排放量与发达国家气体排放要求相吻合,以此构建了碳交易市场。在《京都协议书》中,碳交易机制包括三种,分别为联合履约、排放交易及清洁发展机制。

2.2国际贸易规则形成方式

国际贸易贸易规则形成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其一,霸权主义国家提出。霸权主义国家提出的国际贸易规则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以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国际贸易关系中,霸权主义国家不重视弱小国家的利益。其二,发达国家联合制定。各个发达国家相互沟通交流,采用合作模式,提出国际贸易规则。其三,国际组织制定国际贸易规则。

3低碳经济下给国际贸易规则造成的影响

3.1改变国际贸易格局

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是低碳经济的显著特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将会改变国际贸易格局。包括两点:其一,改变商品贸易格局。国际贸易中化石能源等传统能源比例下降,新材料及新能源比例上升。这样,使得国际贸易中污染严重、排放量高、能耗高的产品不断减少,增加了低碳商品的比例。其二,改变地区贸易格局。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低碳经济转型,他们掌握先进的低碳技术,并运用低碳技术生产出一系列商品,增强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地位。

3.2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框架

低碳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贸易与环境相结合,且提高两者的结合速度,制定国际贸易规则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问题。GATT作为国际贸易全球协调与管理组织,在初期,始终提高环境保护给贸易造成影响的警惕度。然而,伴随着与环境有关的贸易纠纷不断上升,其观点也发生了转变。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树立了以保护稀有资源及环境为目标和宗旨的思想。为了使环境保护与各个国家发展水平需求相一致,成立了环境与贸易组织委员会。就现存的WTO规则来看,发达国家始终坚持保留态度。他们提出若规则中的环境目的保护措施不明确,应对其进行再次修订。

3.3开拓全新领域

低碳经济环境下,形成了“碳标签”、“碳关税”等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利用低碳和国际贸易谋取经济利益。现阶段,美国及欧盟国家已经实行这种手段,联合贸易活动、碳排放制度,构建“碳关税”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将这些法律法规应用于碳减排能力偏差的国家中,进而维护自身行业或者本国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制定“碳关税”的主要对象。就美国而言,美国能源部门发表对外声明,若国家不重视碳排放量计量,则收取“碳关税”。这种思维理念十分巧妙,它不仅建立了保护环境的高大形象,还对地方产业起到保护作用。这些贸易壁垒的存在,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4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给国际贸易规则造成影响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低碳经济下给国际贸易规则造成的影响,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利益。为了顺应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规则发生转变的局势,我国要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提高自身竞争力。

4.1了解区域性贸易中低碳规则发展形势

我国就TTIP及TPP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谈判进行实时跟踪,参照美国与欧盟签订的环境条款,对环境条款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尤其是把握、研究分析区域性贸易协定中低碳规则发展形势,以积极应对。另外,我国要借助区域性及双边贸易协定,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借助区域性贸易协定,促进我国低碳竞争力的提升。

4.2注重国际范围内供应链与私营标准中的低碳规则

尽管非官方层面的低碳规则与私营标准不具备法律效力,但给企业运营造成一定影响。这种规则主要在供应链中应用,利用供应链影响贸易。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中没有关于这些标准的明确报道,但其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我国要重视这些倡议,将各类信息提供给相应的国际贸易企业,必要情况下,对其进行培训。

4.3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制定

自欧盟提出扩充环境产品谈判范围,在谈判中加入环境服务,探究非关税壁垒问题后,给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规则造成严重影响。对此,我国要充分考虑自身国情及低碳发展现状,仔细研究有利于我国低碳发展的条款。将有竞争力的环境服务及产品列入到清单中,同时,也要避免在自由贸易行列中纳入多功能产品。我国要重视非农业与农业谈判中的低碳贸易规则,依据非关税壁垒情况,制定针对性调整方案,以发挥我国竞争优势。

5总结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构建了一系列国际贸易规则。低碳经济环境下,不仅影响国际贸易规则,还给贸易环节中产业链条造成一定影响。为了减少其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我国要参与到每一项国际贸易规则构建中,以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9):114-123.

[2]徐红霞,杨元义.低碳经济下对重塑国际贸易规则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18-19.

[3]周杰,李金叶.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影响与中国面临的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5,18(10):45-48.

[4]郭璟坤.论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27.

[5]马群.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