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双减课堂教学范文

双减课堂教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双减课堂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双减课堂教学

篇1

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优点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就是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把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 变静为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上,把精力集中到对学生的引导上。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左右脑更好地协作,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开发大脑潜能。把本来静止、枯燥的内容变成色彩鲜艳的画面,浅显易懂的语言,悦耳动听的乐曲,它具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这正符合学生观察、注意、思维、想象的特点,因而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九年级下册Unit6Topic2Section主要学习的是对电视节目的喜好的表达,于是我通过互联网搜索并下载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在上课之前就先播放这首歌,学生马上知道他们要学习的是关于电视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2 优化英语教学过程。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英语教学过程,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并能形成长期的记忆效果。如我要教授动物,于是我借助某个软件,创设了一个模拟的卡通动物园,而且还插入各种动物的叫声,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如进入了动物园,学生兴趣勃勃,很容易就记住了各种动物的单词。我还引导学生在因特网上搜索各种动物名,学生可以搜寻到自己感兴趣和在课堂学习中未曾接触过的动物。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3 缩小与世界的距离,开阔视野。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筛选、选择和分析相关信息以及有关音像资料;还可以跨学科学习同一课题,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助手和培养研发能力的工具,成为辅助英语学习的助手。英语教学中要涉及到语言的自身规律和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上网进行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的共享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景的场面。

4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新型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使我们的英语课堂优化了。

二、现代化信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缺点

1、过度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企图利用信息技术驾驭学生的思维。3、忙于操纵,却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4、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现代的“电子灌”。5、“华而不实”,费时费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有很强的交际性和使用性,因此在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及网络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他一切教学媒体。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录音机、教学挂图、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并不是说现代化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课堂氛围就越好,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授的语言材料就越容易让学生掌握。

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该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位在“辅助”上。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师不可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生动,快捷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教师应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从帮助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恰当性、综合性、辅和启发性等原则,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合理整合。

篇2

注:方帆为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旧金山林肯高中双语教学部主任。受其委托,代为上传此篇文章。 王旭东

自从因为中国入世而带动的双语教育热潮渐渐引起注意以来,不少国内学者对双语教育发表了很多论著,对双语教育的具体实施起了指导作用,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三思考》(下称《王》文);四川省达州巨全双语学校张修富的《论“双语教学”》(下称《张》文);董艳的《双语教育的概念》(下称《董》文);黄冬梅的《双语教育原则》(下称《黄》文),等。然而,一些论著虽然试图为赞成或反对双语教育提供理论根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无法说清他们试图说清的东西,也即解决正在从事双语教育或者即将从事双语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教师经常会产生的疑问,包括“什麽是双语教育?”“为什麽要从事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是一回事吗?”“双语教育的课堂实践应该是怎麽样的?”等等。

发表在《双语教学研究》网站上张正东的《论双语教学》(下称《论》文),翁燕珩的《浅析浸没型双语教育》(下称《浅》文),和卢丹怀的《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下称《双》文)就是这样一些典型的论著。虽然就论著本身来讲,作者们对国内外各种双语论著涉猎颇广,也引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是,由于不明的原因,论著给人的感觉却是越讲越不清楚,到最後一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答。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有关的理论依据和课堂实践已经是一个有共识的、非常清楚的体系。然而,国内的一些学者在面对这个非常清楚的体系的时候,却变得模糊起来,不但无法准确地把国外的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引进国内,让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例如,《论》文从一开始就开始模糊,称“双语教学就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手段,”这本来是对的,可是后面却马上接著说“也泛指双语教育。”问题就来了,因为概念已经被偷换了,而且后面还开始把双语教育分类来论述,这已经完全偏离“双语教学”这个主题了。

准确地来说,“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一种通过使用学生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教育方法。国外因为这个教学的目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尽快掌握主流、强势语言为目的的:教师使用弱势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各学科知识,同时也积极教导学生主流语言。一旦学生掌握了主流的语言,就不再通过母语来教学,所有学科全部过渡为使用主流语言教学。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过渡型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仍然保持他们的母语为目的:那么,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并不完全脱离母语教学的环境,仍然有部分的科目使用母语来上课,部分科目使用主流语言来上课。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保持型双语教育。”

假如无论学生本身的母语是否主流、强势的语言,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人才,那么,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就已经完全脱离哪一个语言为主,哪一个语言为次的束缚,专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双语能力。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沉浸型双语教育。”

我们先来评估一下,三种双语教育的模式,哪一种比较适合在中国实行?

首先看“过渡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为了使移民学生尽快融入英语主流而设立的,由于强调的是英语能力的培养,忽视母语的继续发展,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一种失败的双语教育,因为学生英语没有真正学好,母语也丢掉了。导致加州和其它州选民通过选举废除的,就是这种双语教育。过渡式的重点是让掌握弱势语言的群体过渡到掌握强势语言的群体。目前国内的“双语教育”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需要通过本族语的帮助过渡到完全掌握汉语外,根本就没有过渡式存在的理由,因为外语在中国是弱势语言,汉语是强势语言,刚好跟实行过渡式的国家,如美国,相反。

其次看“保持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试图让已经掌握了主流语言的学生继续留在双语计划里面,能继续用母语学习一些科目,保持他们的母语水平。研究证明这种类型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过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英语能力和母语能力方面都要高,在英语能力方面至少不差于非双语班的学生。保持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保持”。假如一个移民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一家美国的公立学校,在保持式的双语班里面学习,他的母语水平就将永远“保持”在三年级,无法再进步了。美国的一些双语计划使用“保持”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基本拨款并不包括双语教育在内,双语教育是由联邦或者州政府特别拨款给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的。为了防止学校利用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拿更多的政府补助,通常政府会严格监控双语教育是哪些学生受益,并设立“脱离”双语计划的标准。当学生达到标准,通常是英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必须脱离双语计划,不可以拿政府的补助。要把熟练掌握了英语的学生留在双语计划里面,只能让他们上类似于外语性质的课,跟完整的双语计划里面大张旗鼓进行母语训练,用母语上课等就差很远了。在国内,我们当然不要我们的学生只是“保持”他们的母语,我们当然是希望他们的母语 -- 汉语能随著年级的增加而进步。因此,“保持式”也没有在中国存在的理由。

最后,是“沉浸式”。沉浸教育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都是掌握强势语言的学生希望同时也掌握弱势语言。比如加拿大的法语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法语;美国的中文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汉语等。在中国,强势语言是汉语,弱势语言是英语或者其它外语,当然是讲汉语的学生希望掌握外语了。应该说,国内目前希望实行双语教育的地方或学校的目标跟这种双语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要进行双语教育,最好就是进行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浅》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引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证明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是最好的,因为只有这种双语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双语双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才真正有跟国际接轨的可能。可是,在最后,《浅》文却不知道为什麽得出了沉浸式双语教育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结论。所根据的,只是一个非常弱的研究结果说受过沉浸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仍然喜欢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而不喜欢使用第二语言,因此,沉浸式的双语教育仍然是失败的。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完全跟双语教育无关。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人们使用哪种语言并不一定跟自己是否熟练掌握这种语言有关系。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在外地遇到老乡的时候,即使我们都能熟练地讲普通话,但我们仍然是情不自禁地用家乡话交谈。假如在一个老乡的聚会中,大家都用家乡话交谈的时候,有一个人硬是不讲家乡话,大家就都会认为这个人有毛病,傲气大了。加拿大法语沉浸计划的学生的英语标准测验成绩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好,法语标准测验成绩更远远超越非沉浸计划,只上法语为外语课的学生;美国中文沉浸计划的学生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日本英文沉浸计划的学生日文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要好很多。这些都证明了沉浸式的双语教育,确实是目前最先进和最值得仿效的双语教育类型。

但是,沉浸式的双语教育应该如何实行?国内的学校是否有这个条件实行?无论是《论》文还是《浅》文,都没有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至于“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ology),包括的范围比“双语教育”要广泛得多。《董》文就指出了“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而且,它包括了属于和不属于“双语教育”范畴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国内很流行的在外语课上面使用汉语来解释语法,属于一种双语教学的方法,但不是双语教育;上课时讲一句汉语再讲一句外语来教化学,也是双语教学,却也不可以算是双语教育;上历史课,第一章书用汉语讲,第二章书用外语讲,这种听起来很奇怪的教学方式,却是属于双语教育的一种双语教学方式!

正因为国内的学者搞不清“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区别,才会出现类似于下面这些问题的疑问:

- 我们学校也要搞双语教学了,我们语文老师怎麽用外语来讲文言文呀?

- 既然别的老师已经用外语上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等等了,双语教学,那我们外语老师该教什麽呢?

- 既然双语教育也是外语教育的一种,干脆还象从前那样,加强外语教育算了,搞什麽双语?

- 我有英语六级证书,校长才聘请我当这个双语学校的地理老师,上课的时候我该用多少汉语,多少英语呢?我用英语讲课,学生读的课本是汉语的,行吗?

- 我是生物老师,现在我的学生已经能听懂我上课的时候说的“请翻开课本”,“请站起来”,“请坐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等外语句子了,我们是在进行“过渡型的双语教育”吗?

篇3

交通土建专业课都属于专业技术课,各门课程一般都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在工程教育的大背景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交通土建工程的感性认识,是交通土建专业课的内在要求。为此,首先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路基路面工程作为试点课程,模式成熟后再向其他专业课推行。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生产实践性,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使书面知识变成触手可及的劳动智慧与成果,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过程+结果”的评价方式,这是改革探索的目的和意义。它既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又能实现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现状与改革的原因

路基路面工程总课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以往各学期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20%。

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对本课程的导向是向实践靠拢,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验和实践内容,如连续地进行大学生科研训练,加强生产实践环节的投入与管理等。但总体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权重还是不平衡,往往造成学生卷面分较高而动手实践能力却很差的局面,学生自己也有一种考试后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动手机会和实践内容太少,把实践性很强的工程知识看成了僵化的应付考试的符号,瞬时记忆,考试后就释放掉,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将来要用的东西。由此看来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能真实说明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评价客观性有待提高。

因此,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改变这种现状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到现场或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研究知识、操作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知识、固化知识、升华知识。

三、具体改革内容与改革目标

通过论证,本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与时间,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固化与升华;通过调整考核方式的权重和比例实现对学生考核的客观性。

具体改革的内容:一是活化课本知识,将路基路面工程教材中的知识点制成可动手操作的实物,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把知识做出来,这一实践过程既是学习,也是巩固和创造;二是改变成绩考核的权重比例和考核环节,结构分的组成应为结构分=期末考试卷面分(50%)+试验成绩(20%)+动手(制)操作(20%)+出勤和作业(10%)。

具体实施方案是组织交通土建2009级的学生实施课程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学生第二课堂(实验室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理论教学的有益、有效的补充和推动力;量化第二课堂的考核指标,使考试、试验、平时表现、第二课堂考核有机结合,客观合理。

具体实施方法是总结整理教材中的工程知识点,将知识点拟定为制作项目;将64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两个制作项目;定时完成制作任务,根据成果优劣和制作多少评定动手实践成绩,如果有创新可加分。将学生作品搬到理论课堂讲解,并辅助教学。

四、改革过程

按照既定的方案和方法有条不紊地执行,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参照模型来学习,使教师能用模型展示来讲解,首先任课教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提炼出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的项目,本门课程共被选出32个项目供学生动手制作。接着着手准备材料,任课教师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购置原材料,同时从各个施工和装修工地拾取些边角余料,以节约和资源最大化为原则,做好开工前的准备。然后根据学生的自由时间,分批分组到实验室完成本组的制作任务,由任课教师亲自到场考勤和指导(任课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增加很多),以便为学生的动手操作部分评价和打分。经过8个批次的紧张工作,学生的作品全部完成。尽管有粗糙和不完美之处,但这一过程足以使学生获益良多。在此后的理论课堂上都多了一道风景,一道师生共鉴共研的风景。

五、改革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运行,路基路面课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教学效果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学生共制作了32件课外实物作品,制作过程有照片、录像跟踪,并建立了陈列室。结合学生的作品,理论课堂生动、活泼,留有实况录像。

在开展第二课堂方面,积极围绕本课程的教材,让学生将知识制作出来,激发学生的制作和创作热忱与激情,是创造、是研究、也是巨大的锻炼。以模型制作为手段和载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研究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分解,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工程师指导和参与设计施工的状态当中,学生既是设计者,工程师,也是力工、电工、瓦工。生产实践中能用到的角色大都能在制作中体现出来。

具体实施中需要把握:1.要有明确的目标。本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目标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在生产实践中边做、边学、边思考的过程,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有明确的丰富的动手操作内容。本课程动手操作内容就是教材中的各种构件、结构模型,让学生把静态的文字或图片,制作成生动的有灵气的自己亲自用心打造的模型。3.要有明确的执行计划。本课程改革确立前,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计划安排就已经确定了,包括分组、制作内容、制作完成时间。4.要有明确的实验室开放计划。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得益于实验中心的阶段性全天候开放政策,保证了学生在不耽误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选择不同时间分批分组完成制作任务。5.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多,水电气一应俱全,一定要规范学生的行为,特别是在安全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岗位操作习惯,包括仪器设备操作、水电气使用操作。6.要有明确的考核手段。本课程改革为了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的表现,对每一组学生的操作实况及作品进行拍照、录像,以利于对其考核评分。

理论课堂教学方面,将学生制作的模型和作品带到课堂,让制作者讲解体会和对知识的理解,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荣誉和鼓励,再以总结的方式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期末考试的答卷效果来看,没有学生犯原则性的错误,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总体较好,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平均提高8%。

六、结束语

本课程改革完成了既定内容和目标,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也空前高涨,锻炼了科学研究能力,对课堂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次改革的成功经验,逐步在交通土建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推行这样的教学培养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会促使双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小嫣.开放实验室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1:100-101.

[2]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仓Ⅱ新型人才培养[J]. 商业时代.2008(20):65-66.

[3] 蔡志奇,汪保国.浅议高校第二课堂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09(8):236,238.

篇4

[关键词] 生物化学;双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57-04

0 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采取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即在包括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在内的各教学环节中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完成部分或全部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1]。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高竞争力、迎接外部挑战的需要。其最终目标是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进行学术研究及国际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进行思维,并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2-4]。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和领域[5]。近几十年来,生物化学发展异常迅速,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使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推动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国际接轨,可以有效跟踪国际生物化学的发展前沿,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方向、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

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开设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相关政策制定、师资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6,7]。笔者此前已结合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从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发展提高措施和教材建设等角度进行了探讨[8-10],在此主要以生物化学的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1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广泛的教学形式,是教学的核心。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事关本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质量,而且是提高学生双语水平、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充分重视课堂教学,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对提高双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即通常所说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完善的教学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适当处理;(2)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与措施;(3)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以及拟定适当的练习题和思考题等。虽然教材的编写具有大致相似的编排规律与格式,但一般而言,不同编写者编写的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写作风格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文原版教材的编写风格与中文教材的差异会更大一些,从而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更多的困难。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只有在课前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于使用英文教材的双语教学而言,不仅要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材分析和处理,而且还要从专业英文的角度进行课前准备,包括专业词汇的准确发音、中文含义以及某些特殊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方法等。

尽管现在使用的原版教材具有许多优点,如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不仅体现了专业教材所必需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反映了国外著名高校和名家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但是,这类教材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这些原版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大多覆盖面很广,要么是厚厚的一大本,要么简化成“纲要”。学生单凭自己阅读教材往往难以迅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专业新知识,这也就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辅导的根本原因。老师在履行这种教学辅导职责之前,必须在透彻理解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按照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不讲(学生自己阅读)。确定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制定讲述的逻辑层次,从问题提出的背景、问题的引入、分析破解和归纳小结等,一一做出预先的设计和安排,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做好学科知识的取舍和补充,即根据需要对教科书中叙述过于繁杂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对过于抽象的内容做适当的补充。例如,生物化学外文教材对于名词概念及某种学说或模型的叙述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受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水平所限,难以根据原文叙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以相对简洁的英文句子对其重新阐述。只有这样,才能以教科书内容为主线,通过优化和整合,形成一个适合学生快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等补充进去。

3 教学方案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解,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双语的优势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知识。

3.1 双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首先必须明确,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不管采用何种语言进行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更好、更有效地传播知识。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或两种工具进行学习与知识传播,因此,应区别于语言的学习,不能单纯地翻译课文、讲解词汇与句型。应当遵循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专业英文学习为辅的原则。但在课堂教学中对专业词汇、某些涉及专业知识的特殊英文表达方式等做相应的解释和归纳还是必要的。在双语教学中,不应单纯追求形式,硬性规定必须全英语(或其他第二语言)教学,或规定英语必须占教学语言的百分之多少。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调整双语教学时两种语言的应用比例。对于直观的、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可多用英语讲解,而对于那些复杂的、生涩难懂的知识则多用中文讲解,不因第二授课语言的引入而忽视母语的应用进而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在使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常用的、简单的和容易接受的单词与句型解释说明专业知识点,以免因第二教学语言的引入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困难。

3.2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历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教学有法,无定法。双语教学的实施更是如此。课堂教学是教学方案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至少应做到“一准确”和“三清楚”,即传授的知识准确,层次清楚、口齿清楚和板书清楚。(1)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准确,不能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教学中不致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2)层次清楚指授课时按照预定计划依次推出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循序渐进。组织恰当的语言做好前后内容的衔接和不同内容的转折以及采取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编号等措施,有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层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授课时口齿清楚才能达到通过语言传授知识的目的。讲述时注意语音语速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不仅可以使学生听得更加清楚,而且可以给予学生变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4)板书清楚不仅有利于弥补教师讲述不清或学生听得不清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许多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点。双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合理运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又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PTT课件可以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知识信息,包括与学科相关的研究前沿等补充资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系统和动画课件等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英文的学习效果。但是,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而且课件的制作也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将所有讲述的内容都放上去。所以,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板书的作用。传统板书内容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重点、难点清楚,便于学生选择性记录。同时,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采用正板书与副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板书的这种优势。板书内容可根据需要随时添加补充、擦除更改,更有利于强调和突出重要知识点,与课件内容互为补充,从而达到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而且还涉及众多复杂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方式,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学习难度最大的学科之一。双语教学时,传统板书的作用尤为明显。例如,对于学生而言某些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或知识点,用中文讲时需要板书辅助解释,用英文讲时更需要这种板书,以防学生因未听懂而给理解带来困难。

课堂教学除了注意上述几个基本事项外,还应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教学互动的教学过程和总结归纳性结尾。设计适当的开头方式,组织恰当的语言,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结合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引入教学内容是可以借鉴的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双边活动,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满堂灌,让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一堂课结束前应对本堂课讲授的内容作出小结,总结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并结合讲课内容布置适当的练习题或思考题等。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的准备和能力。在课堂上,尽管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课前准备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方案,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打乱”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互动时,对于同一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不同,不同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完全相同,而且还可能会引入许多相关问题并引发争论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掌控局面,确保课堂教学过程顺利推进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3.3 课堂教学中科研素材的应用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科学研究实例进行讲授,能较好地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年轻而又发展迅速的科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具有励志作用的著名科学家和成功的科学研究事例,例如Watson和Click及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推导与建立;我国的科学家团结协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质——胰岛素等[11,12]。此外,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尤其是教师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既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比国内教材改版更及时,但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囊括本学科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等,这就需要教师经常阅读相关科研文献,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发展的动态前沿。双语教师如果能在相关领域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并能取得一定的科研经验和成果,那么,将其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显得比较遥远,有些甚至还有点儿神秘和“高不可攀”,一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成果,并在课后邀请学生参观研究室,就会给学生一个贴近实际、“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只要现在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自己也能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作为”的观念。

4 结束语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主要环节,而教师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细致的工作,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牵涉到许多环节,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不仅要努力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做足课前准备,并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完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淑锋,刘萧,谢维.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2004,(3):25-26.

[2]郭汉光.关于双语教学的对话[J].教育导刊,2003,(3):55-57.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01-08-28)[2013-02-20].http:///20030804/3088968.shtml.

[4]贺利芳,张刚,周围.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4-55.

[5]张庭廷,李 恩,刘慧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生物学杂志,2008,25(1):69-71.

[6]武敬杰,许世彬, 赵新雅.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64-65.

[7]毛阿兰,胡建新.普通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92-194.

[8]王贤纯,陈平,曾雄智,等.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68-69.

[9]王贤纯,陈平,王迎,等.生物化学双语教材建设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1):101-103.

[10]王贤纯,陈平,王迎,等.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2):36-37.

篇5

关键词:双主 课堂效率 优化

一 “双主共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双主共学?双主共学是充分汲取北碚课程改革经验基础上生成的课程理念,课堂境界和课堂形态,“双主共学”的课堂既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同时也尊重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组织,引导发展的 权利。它强调师与生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也共同参与学,在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流程中,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发生转变。它重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反对虚化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指导作用,大力倡导建立师生课堂学习共同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结对学习-----小组学习----全班群学----师生共学”的作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课堂形态,达成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双主共学”课堂形态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民主,开放,多元,共生,发展。“民主”指的是,课堂氛围,师生互相彼此尊重和包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评价和表达,课堂作业布置等都倡导通过协作对话来展开,让学生通过课堂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开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的开放。教学内容要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广泛联系生活;教学手段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合理利用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要利于学生课堂学习。“多元”是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多元,教学方式上要改变单一的课堂形式,采取情景设计,问题牵引,活动体验,交流展示,讨论对话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思,研,做,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尊重学生主体行为的自主,合作,探究,它是“学生自学---生生共学----师生共学―远程共学的有机统一体。评价方式要评价灵活多变,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要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共生”指在课堂上通过“共学”实现师生两代人共成长,最终实现学生的更好的更优的发展的课堂价值。“发展”是指“双主共学卓越课堂”,要经历“规范课堂-高效课堂-精品课堂”的发展过程。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规范与自由的关系。在确保课堂全面转型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的“卓越课堂”,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二、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环境,构建双主课堂

“双主共学”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环境,构建双主课堂除了要注重北碚区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到的“预习导学,探究体验,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等基本环节外。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构建双主课堂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表明毫无情感和毫无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其中伴随着情感的产生。充满情感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融进到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融为一体,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生活中,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应多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最常用的评语应该是“很好”、“有创意”等,避免对学生全盘否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另外在批改学生作业时,要用“?”,因为这种做法包含着一种期待的色彩,能使学生不断自我肯定,不断进步。 2.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思品课教师能在课堂上用“微笑”和“赞美”筑就教育的城堡,用“尊重”、“呵护”和“鼓励”关爱学生的灵魂,用“明净”、“高尚”装点自己的职业,那他就是世界上最爱学生和最值得学生爱的人。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学习,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疑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的气氛。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一些幽默的技巧,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如教材中的一些幽默小故事、漫画,名言警句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师应该多加利用。 教师还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总是讲要点,复习时学生总是背要点,考试时学生需一字不漏地答要点。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但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声情并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学有所获,使学生学会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改变教学思路,在课堂上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想品德新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恰当新颖的材料和精彩的故事导入,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作为教师关键是如何应用。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采用调查访问、课堂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活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学中应该恰当地利用。因为只有恰当,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搞乱课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