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双减课堂教学范文

双减课堂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双减课堂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双减课堂教学

篇1

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优点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就是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把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 变静为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上,把精力集中到对学生的引导上。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左右脑更好地协作,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开发大脑潜能。把本来静止、枯燥的内容变成色彩鲜艳的画面,浅显易懂的语言,悦耳动听的乐曲,它具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这正符合学生观察、注意、思维、想象的特点,因而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九年级下册Unit6Topic2Section主要学习的是对电视节目的喜好的表达,于是我通过互联网搜索并下载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在上课之前就先播放这首歌,学生马上知道他们要学习的是关于电视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2 优化英语教学过程。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英语教学过程,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并能形成长期的记忆效果。如我要教授动物,于是我借助某个软件,创设了一个模拟的卡通动物园,而且还插入各种动物的叫声,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如进入了动物园,学生兴趣勃勃,很容易就记住了各种动物的单词。我还引导学生在因特网上搜索各种动物名,学生可以搜寻到自己感兴趣和在课堂学习中未曾接触过的动物。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3 缩小与世界的距离,开阔视野。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筛选、选择和分析相关信息以及有关音像资料;还可以跨学科学习同一课题,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助手和培养研发能力的工具,成为辅助英语学习的助手。英语教学中要涉及到语言的自身规律和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上网进行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的共享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景的场面。

4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新型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使我们的英语课堂优化了。

二、现代化信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缺点

1、过度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企图利用信息技术驾驭学生的思维。3、忙于操纵,却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4、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现代的“电子灌”。5、“华而不实”,费时费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有很强的交际性和使用性,因此在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及网络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他一切教学媒体。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录音机、教学挂图、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并不是说现代化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课堂氛围就越好,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授的语言材料就越容易让学生掌握。

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该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位在“辅助”上。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师不可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生动,快捷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教师应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从帮助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恰当性、综合性、辅和启发性等原则,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合理整合。

篇2

注:方帆为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旧金山林肯高中双语教学部主任。受其委托,代为上传此篇文章。 王旭东

自从因为中国入世而带动的双语教育热潮渐渐引起注意以来,不少国内学者对双语教育发表了很多论著,对双语教育的具体实施起了指导作用,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三思考》(下称《王》文);四川省达州巨全双语学校张修富的《论“双语教学”》(下称《张》文);董艳的《双语教育的概念》(下称《董》文);黄冬梅的《双语教育原则》(下称《黄》文),等。然而,一些论著虽然试图为赞成或反对双语教育提供理论根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无法说清他们试图说清的东西,也即解决正在从事双语教育或者即将从事双语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教师经常会产生的疑问,包括“什麽是双语教育?”“为什麽要从事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是一回事吗?”“双语教育的课堂实践应该是怎麽样的?”等等。

发表在《双语教学研究》网站上张正东的《论双语教学》(下称《论》文),翁燕珩的《浅析浸没型双语教育》(下称《浅》文),和卢丹怀的《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下称《双》文)就是这样一些典型的论著。虽然就论著本身来讲,作者们对国内外各种双语论著涉猎颇广,也引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是,由于不明的原因,论著给人的感觉却是越讲越不清楚,到最後一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答。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有关的理论依据和课堂实践已经是一个有共识的、非常清楚的体系。然而,国内的一些学者在面对这个非常清楚的体系的时候,却变得模糊起来,不但无法准确地把国外的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引进国内,让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例如,《论》文从一开始就开始模糊,称“双语教学就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手段,”这本来是对的,可是后面却马上接著说“也泛指双语教育。”问题就来了,因为概念已经被偷换了,而且后面还开始把双语教育分类来论述,这已经完全偏离“双语教学”这个主题了。

准确地来说,“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一种通过使用学生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教育方法。国外因为这个教学的目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尽快掌握主流、强势语言为目的的:教师使用弱势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各学科知识,同时也积极教导学生主流语言。一旦学生掌握了主流的语言,就不再通过母语来教学,所有学科全部过渡为使用主流语言教学。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过渡型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仍然保持他们的母语为目的:那么,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并不完全脱离母语教学的环境,仍然有部分的科目使用母语来上课,部分科目使用主流语言来上课。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保持型双语教育。”

假如无论学生本身的母语是否主流、强势的语言,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人才,那么,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就已经完全脱离哪一个语言为主,哪一个语言为次的束缚,专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双语能力。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沉浸型双语教育。”

我们先来评估一下,三种双语教育的模式,哪一种比较适合在中国实行?

首先看“过渡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为了使移民学生尽快融入英语主流而设立的,由于强调的是英语能力的培养,忽视母语的继续发展,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一种失败的双语教育,因为学生英语没有真正学好,母语也丢掉了。导致加州和其它州选民通过选举废除的,就是这种双语教育。过渡式的重点是让掌握弱势语言的群体过渡到掌握强势语言的群体。目前国内的“双语教育”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需要通过本族语的帮助过渡到完全掌握汉语外,根本就没有过渡式存在的理由,因为外语在中国是弱势语言,汉语是强势语言,刚好跟实行过渡式的国家,如美国,相反。

其次看“保持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试图让已经掌握了主流语言的学生继续留在双语计划里面,能继续用母语学习一些科目,保持他们的母语水平。研究证明这种类型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过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英语能力和母语能力方面都要高,在英语能力方面至少不差于非双语班的学生。保持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保持”。假如一个移民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一家美国的公立学校,在保持式的双语班里面学习,他的母语水平就将永远“保持”在三年级,无法再进步了。美国的一些双语计划使用“保持”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基本拨款并不包括双语教育在内,双语教育是由联邦或者州政府特别拨款给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的。为了防止学校利用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拿更多的政府补助,通常政府会严格监控双语教育是哪些学生受益,并设立“脱离”双语计划的标准。当学生达到标准,通常是英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必须脱离双语计划,不可以拿政府的补助。要把熟练掌握了英语的学生留在双语计划里面,只能让他们上类似于外语性质的课,跟完整的双语计划里面大张旗鼓进行母语训练,用母语上课等就差很远了。在国内,我们当然不要我们的学生只是“保持”他们的母语,我们当然是希望他们的母语 -- 汉语能随著年级的增加而进步。因此,“保持式”也没有在中国存在的理由。

最后,是“沉浸式”。沉浸教育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都是掌握强势语言的学生希望同时也掌握弱势语言。比如加拿大的法语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法语;美国的中文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汉语等。在中国,强势语言是汉语,弱势语言是英语或者其它外语,当然是讲汉语的学生希望掌握外语了。应该说,国内目前希望实行双语教育的地方或学校的目标跟这种双语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要进行双语教育,最好就是进行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浅》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引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证明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是最好的,因为只有这种双语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双语双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才真正有跟国际接轨的可能。可是,在最后,《浅》文却不知道为什麽得出了沉浸式双语教育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结论。所根据的,只是一个非常弱的研究结果说受过沉浸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仍然喜欢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而不喜欢使用第二语言,因此,沉浸式的双语教育仍然是失败的。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完全跟双语教育无关。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人们使用哪种语言并不一定跟自己是否熟练掌握这种语言有关系。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在外地遇到老乡的时候,即使我们都能熟练地讲普通话,但我们仍然是情不自禁地用家乡话交谈。假如在一个老乡的聚会中,大家都用家乡话交谈的时候,有一个人硬是不讲家乡话,大家就都会认为这个人有毛病,傲气大了。加拿大法语沉浸计划的学生的英语标准测验成绩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好,法语标准测验成绩更远远超越非沉浸计划,只上法语为外语课的学生;美国中文沉浸计划的学生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日本英文沉浸计划的学生日文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要好很多。这些都证明了沉浸式的双语教育,确实是目前最先进和最值得仿效的双语教育类型。

但是,沉浸式的双语教育应该如何实行?国内的学校是否有这个条件实行?无论是《论》文还是《浅》文,都没有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至于“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ology),包括的范围比“双语教育”要广泛得多。《董》文就指出了“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而且,它包括了属于和不属于“双语教育”范畴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国内很流行的在外语课上面使用汉语来解释语法,属于一种双语教学的方法,但不是双语教育;上课时讲一句汉语再讲一句外语来教化学,也是双语教学,却也不可以算是双语教育;上历史课,第一章书用汉语讲,第二章书用外语讲,这种听起来很奇怪的教学方式,却是属于双语教育的一种双语教学方式!

正因为国内的学者搞不清“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区别,才会出现类似于下面这些问题的疑问:

- 我们学校也要搞双语教学了,我们语文老师怎麽用外语来讲文言文呀?

- 既然别的老师已经用外语上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等等了,双语教学,那我们外语老师该教什麽呢?

- 既然双语教育也是外语教育的一种,干脆还象从前那样,加强外语教育算了,搞什麽双语?

- 我有英语六级证书,校长才聘请我当这个双语学校的地理老师,上课的时候我该用多少汉语,多少英语呢?我用英语讲课,学生读的课本是汉语的,行吗?

- 我是生物老师,现在我的学生已经能听懂我上课的时候说的“请翻开课本”,“请站起来”,“请坐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等外语句子了,我们是在进行“过渡型的双语教育”吗?

篇3

交通土建专业课都属于专业技术课,各门课程一般都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在工程教育的大背景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交通土建工程的感性认识,是交通土建专业课的内在要求。为此,首先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路基路面工程作为试点课程,模式成熟后再向其他专业课推行。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生产实践性,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使书面知识变成触手可及的劳动智慧与成果,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过程+结果”的评价方式,这是改革探索的目的和意义。它既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又能实现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现状与改革的原因

路基路面工程总课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以往各学期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20%。

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对本课程的导向是向实践靠拢,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验和实践内容,如连续地进行大学生科研训练,加强生产实践环节的投入与管理等。但总体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权重还是不平衡,往往造成学生卷面分较高而动手实践能力却很差的局面,学生自己也有一种考试后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动手机会和实践内容太少,把实践性很强的工程知识看成了僵化的应付考试的符号,瞬时记忆,考试后就释放掉,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将来要用的东西。由此看来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能真实说明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评价客观性有待提高。

因此,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改变这种现状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到现场或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研究知识、操作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知识、固化知识、升华知识。

三、具体改革内容与改革目标

通过论证,本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与时间,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固化与升华;通过调整考核方式的权重和比例实现对学生考核的客观性。

具体改革的内容:一是活化课本知识,将路基路面工程教材中的知识点制成可动手操作的实物,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把知识做出来,这一实践过程既是学习,也是巩固和创造;二是改变成绩考核的权重比例和考核环节,结构分的组成应为结构分=期末考试卷面分(50%)+试验成绩(20%)+动手(制)操作(20%)+出勤和作业(10%)。

具体实施方案是组织交通土建2009级的学生实施课程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学生第二课堂(实验室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理论教学的有益、有效的补充和推动力;量化第二课堂的考核指标,使考试、试验、平时表现、第二课堂考核有机结合,客观合理。

具体实施方法是总结整理教材中的工程知识点,将知识点拟定为制作项目;将64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两个制作项目;定时完成制作任务,根据成果优劣和制作多少评定动手实践成绩,如果有创新可加分。将学生作品搬到理论课堂讲解,并辅助教学。

四、改革过程

按照既定的方案和方法有条不紊地执行,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参照模型来学习,使教师能用模型展示来讲解,首先任课教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提炼出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的项目,本门课程共被选出32个项目供学生动手制作。接着着手准备材料,任课教师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购置原材料,同时从各个施工和装修工地拾取些边角余料,以节约和资源最大化为原则,做好开工前的准备。然后根据学生的自由时间,分批分组到实验室完成本组的制作任务,由任课教师亲自到场考勤和指导(任课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增加很多),以便为学生的动手操作部分评价和打分。经过8个批次的紧张工作,学生的作品全部完成。尽管有粗糙和不完美之处,但这一过程足以使学生获益良多。在此后的理论课堂上都多了一道风景,一道师生共鉴共研的风景。

五、改革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运行,路基路面课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教学效果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学生共制作了32件课外实物作品,制作过程有照片、录像跟踪,并建立了陈列室。结合学生的作品,理论课堂生动、活泼,留有实况录像。

在开展第二课堂方面,积极围绕本课程的教材,让学生将知识制作出来,激发学生的制作和创作热忱与激情,是创造、是研究、也是巨大的锻炼。以模型制作为手段和载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研究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分解,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工程师指导和参与设计施工的状态当中,学生既是设计者,工程师,也是力工、电工、瓦工。生产实践中能用到的角色大都能在制作中体现出来。

具体实施中需要把握:1.要有明确的目标。本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目标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在生产实践中边做、边学、边思考的过程,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有明确的丰富的动手操作内容。本课程动手操作内容就是教材中的各种构件、结构模型,让学生把静态的文字或图片,制作成生动的有灵气的自己亲自用心打造的模型。3.要有明确的执行计划。本课程改革确立前,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计划安排就已经确定了,包括分组、制作内容、制作完成时间。4.要有明确的实验室开放计划。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得益于实验中心的阶段性全天候开放政策,保证了学生在不耽误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选择不同时间分批分组完成制作任务。5.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多,水电气一应俱全,一定要规范学生的行为,特别是在安全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岗位操作习惯,包括仪器设备操作、水电气使用操作。6.要有明确的考核手段。本课程改革为了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的表现,对每一组学生的操作实况及作品进行拍照、录像,以利于对其考核评分。

理论课堂教学方面,将学生制作的模型和作品带到课堂,让制作者讲解体会和对知识的理解,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荣誉和鼓励,再以总结的方式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期末考试的答卷效果来看,没有学生犯原则性的错误,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总体较好,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平均提高8%。

六、结束语

本课程改革完成了既定内容和目标,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也空前高涨,锻炼了科学研究能力,对课堂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次改革的成功经验,逐步在交通土建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推行这样的教学培养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会促使双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小嫣.开放实验室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1:100-101.

[2]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仓Ⅱ新型人才培养[J]. 商业时代.2008(20):65-66.

[3] 蔡志奇,汪保国.浅议高校第二课堂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09(8):236,238.

篇4

[关键词] 生物化学;双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57-04

0 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采取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即在包括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在内的各教学环节中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完成部分或全部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1]。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高竞争力、迎接外部挑战的需要。其最终目标是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进行学术研究及国际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进行思维,并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2-4]。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和领域[5]。近几十年来,生物化学发展异常迅速,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使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推动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国际接轨,可以有效跟踪国际生物化学的发展前沿,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方向、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

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开设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相关政策制定、师资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6,7]。笔者此前已结合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从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发展提高措施和教材建设等角度进行了探讨[8-10],在此主要以生物化学的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1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广泛的教学形式,是教学的核心。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事关本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质量,而且是提高学生双语水平、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充分重视课堂教学,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对提高双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即通常所说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完善的教学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适当处理;(2)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与措施;(3)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以及拟定适当的练习题和思考题等。虽然教材的编写具有大致相似的编排规律与格式,但一般而言,不同编写者编写的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写作风格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文原版教材的编写风格与中文教材的差异会更大一些,从而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更多的困难。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只有在课前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于使用英文教材的双语教学而言,不仅要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材分析和处理,而且还要从专业英文的角度进行课前准备,包括专业词汇的准确发音、中文含义以及某些特殊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方法等。

尽管现在使用的原版教材具有许多优点,如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不仅体现了专业教材所必需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反映了国外著名高校和名家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但是,这类教材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这些原版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大多覆盖面很广,要么是厚厚的一大本,要么简化成“纲要”。学生单凭自己阅读教材往往难以迅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专业新知识,这也就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辅导的根本原因。老师在履行这种教学辅导职责之前,必须在透彻理解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按照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不讲(学生自己阅读)。确定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制定讲述的逻辑层次,从问题提出的背景、问题的引入、分析破解和归纳小结等,一一做出预先的设计和安排,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做好学科知识的取舍和补充,即根据需要对教科书中叙述过于繁杂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对过于抽象的内容做适当的补充。例如,生物化学外文教材对于名词概念及某种学说或模型的叙述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受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水平所限,难以根据原文叙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以相对简洁的英文句子对其重新阐述。只有这样,才能以教科书内容为主线,通过优化和整合,形成一个适合学生快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等补充进去。

3 教学方案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解,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双语的优势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知识。

3.1 双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首先必须明确,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不管采用何种语言进行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更好、更有效地传播知识。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或两种工具进行学习与知识传播,因此,应区别于语言的学习,不能单纯地翻译课文、讲解词汇与句型。应当遵循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专业英文学习为辅的原则。但在课堂教学中对专业词汇、某些涉及专业知识的特殊英文表达方式等做相应的解释和归纳还是必要的。在双语教学中,不应单纯追求形式,硬性规定必须全英语(或其他第二语言)教学,或规定英语必须占教学语言的百分之多少。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调整双语教学时两种语言的应用比例。对于直观的、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可多用英语讲解,而对于那些复杂的、生涩难懂的知识则多用中文讲解,不因第二授课语言的引入而忽视母语的应用进而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在使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常用的、简单的和容易接受的单词与句型解释说明专业知识点,以免因第二教学语言的引入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困难。

3.2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历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教学有法,无定法。双语教学的实施更是如此。课堂教学是教学方案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至少应做到“一准确”和“三清楚”,即传授的知识准确,层次清楚、口齿清楚和板书清楚。(1)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准确,不能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教学中不致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2)层次清楚指授课时按照预定计划依次推出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循序渐进。组织恰当的语言做好前后内容的衔接和不同内容的转折以及采取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编号等措施,有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层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授课时口齿清楚才能达到通过语言传授知识的目的。讲述时注意语音语速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不仅可以使学生听得更加清楚,而且可以给予学生变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4)板书清楚不仅有利于弥补教师讲述不清或学生听得不清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许多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点。双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合理运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又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PTT课件可以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知识信息,包括与学科相关的研究前沿等补充资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系统和动画课件等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英文的学习效果。但是,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而且课件的制作也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将所有讲述的内容都放上去。所以,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板书的作用。传统板书内容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重点、难点清楚,便于学生选择性记录。同时,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采用正板书与副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板书的这种优势。板书内容可根据需要随时添加补充、擦除更改,更有利于强调和突出重要知识点,与课件内容互为补充,从而达到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而且还涉及众多复杂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方式,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学习难度最大的学科之一。双语教学时,传统板书的作用尤为明显。例如,对于学生而言某些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或知识点,用中文讲时需要板书辅助解释,用英文讲时更需要这种板书,以防学生因未听懂而给理解带来困难。

课堂教学除了注意上述几个基本事项外,还应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教学互动的教学过程和总结归纳性结尾。设计适当的开头方式,组织恰当的语言,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结合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引入教学内容是可以借鉴的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双边活动,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满堂灌,让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一堂课结束前应对本堂课讲授的内容作出小结,总结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并结合讲课内容布置适当的练习题或思考题等。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的准备和能力。在课堂上,尽管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课前准备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方案,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打乱”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互动时,对于同一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不同,不同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完全相同,而且还可能会引入许多相关问题并引发争论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掌控局面,确保课堂教学过程顺利推进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3.3 课堂教学中科研素材的应用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科学研究实例进行讲授,能较好地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年轻而又发展迅速的科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具有励志作用的著名科学家和成功的科学研究事例,例如Watson和Click及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推导与建立;我国的科学家团结协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质——胰岛素等[11,12]。此外,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尤其是教师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既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比国内教材改版更及时,但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囊括本学科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等,这就需要教师经常阅读相关科研文献,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发展的动态前沿。双语教师如果能在相关领域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并能取得一定的科研经验和成果,那么,将其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显得比较遥远,有些甚至还有点儿神秘和“高不可攀”,一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成果,并在课后邀请学生参观研究室,就会给学生一个贴近实际、“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只要现在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自己也能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作为”的观念。

4 结束语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主要环节,而教师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细致的工作,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牵涉到许多环节,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不仅要努力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做足课前准备,并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完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淑锋,刘萧,谢维.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2004,(3):25-26.

[2]郭汉光.关于双语教学的对话[J].教育导刊,2003,(3):55-57.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01-08-28)[2013-02-20].http:///20030804/3088968.shtml.

[4]贺利芳,张刚,周围.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4-55.

[5]张庭廷,李 恩,刘慧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生物学杂志,2008,25(1):69-71.

[6]武敬杰,许世彬, 赵新雅.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64-65.

[7]毛阿兰,胡建新.普通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92-194.

[8]王贤纯,陈平,曾雄智,等.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68-69.

[9]王贤纯,陈平,王迎,等.生物化学双语教材建设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1):101-103.

[10]王贤纯,陈平,王迎,等.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2):36-37.

篇5

关键词:双主 课堂效率 优化

一 “双主共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双主共学?双主共学是充分汲取北碚课程改革经验基础上生成的课程理念,课堂境界和课堂形态,“双主共学”的课堂既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同时也尊重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组织,引导发展的 权利。它强调师与生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也共同参与学,在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流程中,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发生转变。它重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反对虚化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指导作用,大力倡导建立师生课堂学习共同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结对学习-----小组学习----全班群学----师生共学”的作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课堂形态,达成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双主共学”课堂形态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民主,开放,多元,共生,发展。“民主”指的是,课堂氛围,师生互相彼此尊重和包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评价和表达,课堂作业布置等都倡导通过协作对话来展开,让学生通过课堂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开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的开放。教学内容要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广泛联系生活;教学手段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合理利用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要利于学生课堂学习。“多元”是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多元,教学方式上要改变单一的课堂形式,采取情景设计,问题牵引,活动体验,交流展示,讨论对话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思,研,做,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尊重学生主体行为的自主,合作,探究,它是“学生自学---生生共学----师生共学―远程共学的有机统一体。评价方式要评价灵活多变,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要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共生”指在课堂上通过“共学”实现师生两代人共成长,最终实现学生的更好的更优的发展的课堂价值。“发展”是指“双主共学卓越课堂”,要经历“规范课堂-高效课堂-精品课堂”的发展过程。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规范与自由的关系。在确保课堂全面转型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的“卓越课堂”,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二、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环境,构建双主课堂

“双主共学”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环境,构建双主课堂除了要注重北碚区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到的“预习导学,探究体验,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等基本环节外。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构建双主课堂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表明毫无情感和毫无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其中伴随着情感的产生。充满情感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融进到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融为一体,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生活中,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应多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最常用的评语应该是“很好”、“有创意”等,避免对学生全盘否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另外在批改学生作业时,要用“?”,因为这种做法包含着一种期待的色彩,能使学生不断自我肯定,不断进步。 2.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思品课教师能在课堂上用“微笑”和“赞美”筑就教育的城堡,用“尊重”、“呵护”和“鼓励”关爱学生的灵魂,用“明净”、“高尚”装点自己的职业,那他就是世界上最爱学生和最值得学生爱的人。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学习,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疑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的气氛。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一些幽默的技巧,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如教材中的一些幽默小故事、漫画,名言警句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师应该多加利用。 教师还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总是讲要点,复习时学生总是背要点,考试时学生需一字不漏地答要点。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但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声情并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学有所获,使学生学会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改变教学思路,在课堂上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想品德新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恰当新颖的材料和精彩的故事导入,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作为教师关键是如何应用。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采用调查访问、课堂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活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教学中应该恰当地利用。因为只有恰当,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搞乱课堂。

篇6

辅助手段

主动性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是时代所趋,形势所逼。《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号召“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显示了它独有的优越性:它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它把枯燥的文字演绎成精美的画面,它让无声的作品显得更为多姿,它大大扩大了课堂容量,这些都是常规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但是,这种“不着一字”(不用写粉笔字),是否真能“尽得风流”呢?未必!

国人凡事都讲究中庸之道,这中庸之道的精髓就是要恰到好处,语文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学是目的,多媒体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主宰学生,而忽略文本的存在,那难免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试想:多媒体画面再优美,声音再悦耳,它也只不过是教者对文本的演绎。就如将名著搬上荧幕一样,编剧总会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创造出自己眼中的文学形象。而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教者眼中的一个“哈姆雷特”,而击碎学生心中无数个“哈姆雷特”是不是太得不偿失呢?要知道:语文教学的审美意义和现代化手段的审美教育意义是各有所长的,更是无法互相取代的。音像手段的审美效果往往比较直接,但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语言手段的审美相比较间接,但作用的效果具有深刻性。如果我们简单地以音像手段来代替、省略或缩短学生的阅读过程,看起来似乎是给了学生阅读的便捷,其实是剥夺了他们进行阅读再创造的机会,扼杀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我们有什么权利在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的同时,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呢?更何况有些教学课件纯粹是照片大展览,彻底破坏了文章的格调,甚至偏离了文章的体裁,有些音像的内容与课文内容“形”似而“神”不似,很难与课文的思想感情相吻合。

在多媒体主宰的课堂上,教者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同时对有些步骤的导入,对有些问题答案的启发诱导都有“引君入瓮”之嫌。而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点击鼠标就能达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课堂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动到接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你就拥有了跟上时代潮流的新的教学理念,而一旦缺乏了新的教学理念,充其量,你只能算是“穿新鞋走老路”。你仍然会“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把活生生的孩子变成机器人,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碎掉”(于漪)。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教学,要求教师也由以前的演讲师,布道者真正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从而真正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再者,多媒体教室是教室,但更象一个小小的电影院,为了让屏幕上的画面更加清楚,我们必须拉上厚厚的窗帘。在这样一个宽敞但不明亮的环境中,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了?压抑,甚至是窒息。这种昏昏然中,又怎能激发学生阅读、领悟作品的兴趣呢,更何况有些教者早已把文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好这新式武器,是我们该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要知道东西再好,吃多了也会不舒服,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应注意营养的搭配,语文应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而不仅是容量。

其次,多媒体教学中有着精彩的画面,但课堂中更应有教者精彩的语言。教者犹如解说员,自身语言的感染力是不可忽视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教者语言的优美,才能熏陶出学生优美的语言,我们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取知识的甘泉,我们应能让学生如坐春风,而不是如坐针毡。

总之,多媒体教学大大活跃了语文课堂,但课堂不是一味地追求热闹,更要有门道。语文教学也需要装潢,但千万别忘了语文课的本质是语言实践课,多媒体辅助手段的使用必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服务。在教改浪潮中,要改,更要继承,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不应该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我们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我们才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7

“减负”不是减质量,减效率,它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前提,远离了质量和效率来奢谈减轻负担,就会造成手段和目的的错乱,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教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学,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把它们应用于实践。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业务水平,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使学生被教师的才干所吸引,心悦诚服地跟教师学。

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同学互助”教学策略是以同桌或前后桌两人或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某学科上学习优秀的当“小教师”,该学科上学习较弱的当“学友”,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最终实现师友共进,合作双赢。“和谐互助”课堂上的师友互助学习,让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和心理出发去教学生,更能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传授给自己的学习伙伴,充分彰显了合作精神的巨大魅力。互助不仅是学习上的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互补和人格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增加了学生表达交流、思维碰撞、展示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信。学生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以互助学习为主,“以讲为主”的课堂被“以学为主”的课堂所取代,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互助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教师的“讲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教室”真正变成了“学室”。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生的边缘化,预防两级分化,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而且促进了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在教学中要注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断设置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思维“冲突”,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亲自去探索,主动地发现和认识新知识,从而达到理解并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目的。要充分相信学生,不要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充分相信学生就是要坚信学生潜力无穷。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学生能够完成的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够完成的事设置台阶指导帮助学生自己做。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讲得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那么,这样的教学为,不是学生听不懂,便是强压学生学习。

篇8

关键词:钻石分级;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07-02

双语教学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在21世纪,英语应用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专业学习上,能够使学生了解国外发展状况,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因此,实施双语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者也重视大学生的双语教学,探索大学生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4]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方法改革中,为以后的教学改革出谋划策。双语教学不仅能够更新教学理念,而且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不断地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中国的双语教学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实现逐步成熟的过程。

目前,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外语水平,大学生的理论与外语接收能力。大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较低,课堂上由于不能完整理解教师的教师内容,很难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互动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探讨如何开展双语教学理论及实践教学研究,对推动双语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钻石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核心课,是宝石鉴定中比较难掌握的一门学科。目前钻石分级标准在国际上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如美国GIA,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世界钻石联合委员会比利时钻石高层议会HRD等。我国的钻石分级标准接近IDC标准,一些条款与GIA相近。因此本专业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各组织分级的异同,了解各分级体系的钻石分级证书特点。

通过教学课堂的逐步尝试,建议双语教学在课堂开展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根据学生情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逐渐改进教学内容

对于双语课程来讲,外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具有工具性。双语授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同步地了解该课程的国外学者的观点,在知识的吸收上能够更快地与世界先进的知识技术接轨。双语教学不是要求教师完全使用外语教学,不能以外语的语法、句法为教学重心。它是借助于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专业课或通识教育课程。因此,课堂使用外语比例大小应该随着学生的理解程度而进行调节。最初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一些重点单词,再逐渐加入一些句型与专业术语,如钻石分级的4C含义,净度特征中常见的专业术语,如羽状体、针尖、激光孔等等,让学生了解国外钻石4C分级的特点,逐渐介绍国外比较权威机构的分级证书如GIA等,最后过渡到国外钻石分级的英文标准,掌握国内外标准的异同点。

开展双语课要循序渐进,英语讲课的比例逐渐提高。起初几次课以汉语为主,穿插一些基本术语的英文介绍,以后逐渐增加句子,加深W生对术语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信心。由易到难,让学生理解主要英文术语的意思,在逐渐延伸到简单的英文短句。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方式把重点向学生解释清楚,再慢慢扩展,也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英文和中文的异同点,激发学生对英文相关专业的兴趣。

二、知识点分层授课方式

按照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基础层次、重点层次及应用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基础内容可要求学生自学完成,课堂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介绍一些重点英文专业术语。重点内容要在课堂上具体讲解,用简单的英文句子介绍各个钻石分级体系的异同点。通过中英文对比,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钻石分级卡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钻石分级发展的最新技术及测试仪器,如钻石观察仪、钻石确认仪等。在应用层次上,要与学生展开讨论,尤其是在实践课上,对比国内外并通过实践课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增加师生互动,随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意见

增加课堂师生间互动适度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答问的机会,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提问要求学生使用英语问答,但不能强迫。通过这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语言应用的机会,增强使用第二语言的兴趣。及时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帮助作用。由于双语教学自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馈应以正面为主。在评价时应采用“待提高”、“合格”、“优秀”这样的词语给学生以反馈,设定一个较为宽泛的标准并使学生了解这些评价标准,达到什么程度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什么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双语教学实效。

因此,双语教学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及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而且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提高和学习能力发展。此外,还要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双语教学实效。双语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外语认知水平,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我们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实事求是,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才能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前瞻性专业知识,并由此启迪巩固已知、探索未知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为全球化中的不断开放的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云林.浅析课堂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266-267.

[2]汤东.中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69-70.

篇9

创设情境,关注需求,顺势引导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设计艺术字,想想贺卡送给谁;活动二:修改艺术字内容,我想对您说;活动三:改变艺术字形状与颜色,用心美化表心意。

上课伊始,我呈现了三个设计初稿,并邀请学生做参谋选择适合的字体做贺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该环节中,学生认为“贺卡2”使用的艺术字恰当、醒目、美观、合理,最适合制作贺卡。这样就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贺卡艺术字的选择标准,为后续的制作贺卡做铺垫。

然而,在接下来的制作贺卡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对艺术字的颜色不满意,不会调整艺术字的大小,无法将普通字体转换为“艺术字”等。这些问题又恰恰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接着,从学生的问题中来,到学生的实践中去,我利用三个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展开实践教学。在学生上机操作、互助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我以伙伴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进步和创意。例如,有学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竖排艺术字,我会请他为大家展示操作方法;有学生对艺术字向上倾斜的形状不满意,我鼓励他在全班范围内提出问题,并引入活动三,让学生一起来解决问题。

利用“小老师”,互助同进步

信息技术课堂上,分组合作学习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分组的意义不是为了比赛、加分,而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我鼓励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去当“小老师”,帮助组内、组外的更多同学,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最后拓展练习环节的“艺术字创意设计大赛”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全班同学的作品,从伙伴们的设计中“找灵感”“抓亮点”,让学生一发现好作品,就记录相应的计算机号码,并推荐给大家共同欣赏。这样,学生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欣赏、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自信心,也能够培养沟通能力。

巧抓生成机会,延伸榜样引领

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做出回馈。尤其是在交流、演示环节,我真诚地表扬学生的可取之处,并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引导性建议。

例如,一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将普通文字转换成艺术字的新方法。我就引导学生评价这种方法的好处,并请他把方法分享给大家。分享后,我继续追问:“怎样把艺术字变得稍微小一点?你能教教我吗?”从而引导学生一起将“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应用到“调整艺术字大小”的操作中。

又如,一位学生在演示“插入艺术字”时表现得很出色,只是有个别计算机用语不标准。首先,我和学生们一起对其表示肯定和赞赏,然后委婉地提出建议,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这之后,班上有位“数学小才子”在回答问题时所用的语言非常简洁、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和建议,也非常注重对榜样示范的效仿。因此,教师及时、准确地捕捉教学生成的机会和信息,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学习的资源和动力,一定能够提高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结语

当然,课堂是生态化的,每一节课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和不足。就本节课而言,我觉得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艺术字作品的设计和修改还不够完善;二是文字素材较多,学生在阅读和选用时,耽误了时间。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实施“教学双主体”理念,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原动力,建构自主、自学、自由的高效课堂,打造和谐、开放、真实的生态化课堂,使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性、生长性和生成性。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一、一视同仁,关注每位学生

很多时候,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学双边活动中,一些尖子生唱主角,教师的课好像是专为他们设计的,其他学生很少参与,那些学习差的更是被冷落。由此这些被“遗忘”的学生兴趣极受影响,情感遭冷遇,他们在课堂上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当然对上课无兴趣可言,更谈不上信心,便心灰意冷,心不在焉,注意力涣散。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是正常现象,老师应客观认识,不要在尖子生身上找成就感而忽视其他学生。在设计课堂内容时,应由简单到复杂,深入浅出,逐步深入,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

二、丰富课堂内容,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信息爆炸是现如今社会的重要特点,很多初中生已拥有多种摄取外界信息的工具,因此,教师若不充实自己的课堂内容,不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无法吸引其注意力,无法让其注意力持续下去。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始终要以充分的材料作为后盾,不仅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教材的重点难点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个知识点,而且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步骤和方法,力求做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流畅,还要时刻留意社会上流行的对学生有益的元素,因为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关心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要合理地进行整合、编排,为我所用,增强学习效果。比如学习Unit 8“Merry Christmas”时,笔者收集了关于圣诞节的由来、国外人民在这个节假日里的习惯等材料,并与我国春节对比,让学生既学习了西方生活习惯,又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让学生结合社会及家庭情况,表达自己心目中最有意义的圣诞礼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要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设计问题精巧、得当,把学生引入奇妙的问题世界,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提问才有思考,提问是学习的推动力,也是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恰当的提问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掌握知识、开发智力,还能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用英语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如在Unit 9“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中学习了各类电影名称后,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看过的英语电影,以“Your favorite English movie”为问题,让学生列举自己看过的电影,并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为日后的授课收集资料。

四、以活动为依托,增强双边活动的趣味性

英语教学必须让每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发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及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长期工作在初中英语教学的第一线,对初中生的心理思想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其仍处于好动的年龄段,具有极强的叛逆性,对于一切新生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趣的活动能充分吸引其注意力,调动其主动性。通过长期尝试发现,活动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能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并且互相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更多的探索。学生的强烈表现欲望,老师的鼓励、表扬与肯定,能使其增强自信心、好胜心,并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 5“How much are the pants”的Section B,笔者事先让学生精心准备一些有关clothes的挂图和其他生活用品,并把它们带到教室。用这些实物,使学生脑子里形成具体概念,进行教学,收到较大成效。由于创设了一个简约的、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大多数学生都进入了角色,大胆地表现自我,语言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情感教育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 双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两点间距离公式

“双课堂”,即基于“教育云”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搭建的“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这二者的整合构成了一个新型的教学环境,凭借这样的环境所开展的教学简称“双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认为双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如下。

1.课余学习与课堂练习

传统的课堂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而“双课堂”则是“课余学习+课堂练习”。

2.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只能抓中等层次的学生,很难顾及优等生和后进生。所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双课堂”能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帮助教师达成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让优等生加速学习

“双课堂”实验的理论设计是教师提前一学期录制好教学视频,而第一阶段只能做到提前一周。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受到个性化的教育。而在“双课堂”模式下,学生在各自的优势学科中,可以加快学习进度,做该科的“先遣部队”,而不必像传统课堂一样跟随大部队,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在这一学科学习中的优势。

4.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

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将一部分练习(目前主要是选择、填空和判断三种题型)上传至服务器,学生在课前根据预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自学完后,在线完成相关练习,学习平台会立即反馈正误。学生根据作业反馈情况决定是否再次学习本课内容,理解错误的地方能够得到及时纠正。通过一套统计软件,教师登录教学平台后即可知道每位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全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进度、难度,制订个别辅导计划。

《两点间距离公式》在知识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的解析几何知识开始由一维到二维再到空间发展,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尤其重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特殊到一般,从合作研究到代表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示。本节课以几何画板和电子书包平台为教学工具,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作品展示、讲解新知巩固新知、答疑解惑训练检测、知识提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学案学习和合作讨论使我及时收集学生学情,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学;课上,几何画板的演示让整个知识的获取更形象直观,学生掌握更牢固,平台的及时测试和统计功能更是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及时掌握学情、针对性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条件,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师生积极热情地交流互动。

《两点间距离公式》学案如下:

【自主学习目标】

1.经历探求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的距离的过程。

2.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的距离公式。

3.会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

一、回顾旧知

1.点P(3,-4)到x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到y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到坐标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__。

2.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到y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到坐标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__。

二、应用新知

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A(-4,3)和B(1,3)

(2)G(-5,6)和H(-3,-4)

2.已知:点B在y轴上,A(-2,0),AB=5,则B点坐标为____________。

3.A(1,1),B(3,-1),点C在x轴上,且∠ACB=90°,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4.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1,2),C(3,-4),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三、反思反馈

(1)通过自主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在应用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3)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或疑惑的问题?

请将上述问题提交至班级论坛,并思考组内同学提出的问题。

《两点间距离公式》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通过交流导学案中暴露的问题,经历探求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的过程,掌握并会应用两点的距离公式。

[教学设计过程]

环节1:

小组交流:导学案第三部分中暴露的问题,总结在公式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集体交流总结:实物投影学生的导学案,交流暴露的问题,总结应用的方法。

例1:已知:点B在y轴上,A(-2,0),AB=5,则B点坐标为____________。

例2:A(1,1)、B(3,-1),点C在x轴上,且∠ACB=90°,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总结出应用公式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根据点的位置设点的坐标—根据条件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并写结论。

环节2(课堂反馈):

例1.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两点A(2,2)、B(-2,5),点P在y轴上,且APPB,则P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上传解题过程)

A.(0,1)____________B.(1,0)或(6,0)____________C.(0,6)____________D.(0,1)或(0,6)

例2.已知直角坐标平面内点A(3,4),点B在坐标轴上,且AB=5,则点B的坐标是(____________)

A.(0,8)或(6,0)

B.(8,0)或(0,6)或(0,0)

C.(0,8)或(6,0)或(0,0)____________D.其他

例3.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ABO是等腰三角形,O、A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0),(3,4),点B在x轴上,求点B的坐标.

环节4布置作业(课后反思):

篇12

现如今,大批的海外公司在我国成立分公司、事业部、办事处,大型国有企业也正积极地拓展海外业务,仅仅掌握本国会计准则和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还必须掌握国际通用的国际准则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并具备较强的与业务部门沟通的能力。而沟通需要通过语言实现,专业性需要通过语言体现,一名优秀的财务人员要能够使用外语无障碍地进行沟通。因此,开设双语课程《国际会计》具有现实意义。财务人员的专业资质,是专业能力的体现,因此高职学生考取的专业资格证书是他们就业的敲门砖。在高职采用英文原版考证教材,开设《国际会计》课程,能引导学生努力获得国际化的会计从业资格,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为目前世界上领先的专业会计师团体,ACCA证书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由专门的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专业教材具有很高的专业实用性。以FinancialAccounting(F3)为例,教材从会计实务的角度出发,向教材使用者描述了西方常用的会计工作流程,通过一笔笔实际业务,讲解国际准则在实务中的应用,透析了从业务数据变成报表数据的整个过程,使教材使用者了解报表数据的来龙去脉。教材中丰富的案例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的良好素材,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助于高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国际会计》双语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问题探讨

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对于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采用这种方式,一堂课的内容中,学生能理解接受的知识点十分有限。

理论教学耗时较长

在《国际会计》课程中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先讲解学习内容中的英文专业词汇,在学生熟悉词汇后讲解专业知识。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讲解英文词汇和专业知识的时间,理论教学耗时较长,压缩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导致学生缺少时间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课后,由于缺少教师的监督,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复习和预习。

教学考核无法量化到平时的教学中

我校在2018年以前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模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018年,根据内部诊断和改进的相关要求,提倡过程性考核,将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到40%。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中,《国际会计》课程的平时成绩仅能从学生考勤、回答问题的情况中获得,并不能考核到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中的学习状态。

个性化教学无法实现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的多样性——高招和自主招生并存,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并存,学生的英语能力相差很大,专业知识水平相差较大,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面对这样的差别,教师想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实行分层教学。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对同一行政班的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各学生的特点来实行个性化教学。

基于优加课堂派学习平台对《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的信息化实施

教师注册并登录了优加课堂派学习平台后,通过创建教学班,导入班级学生的名单,利用公告、学习讨论、作业和测试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随时掌握每位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表现、课后复习的情况。学生通过扫描教师分享的加课二维码导入课程、阅读教师的课程公告、参与教师的学习讨论、提交作业、完成测试,利用平台进行多种学习活动。

在《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利用优加课堂派学习平台改进了教学方法,解决了传统课堂中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利用学习平台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优加课堂派学习平台在课前导入一些教学讲义或演示文稿,并根据每一部分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在课上以创设情境、分解问题为连环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分析、解决问题,并根据系统评分和正确率实时掌握学生的课上学习情况,使教师的点评更具有针对性。

利用学习平台来缩减课上理论的讲授时间

优加课堂派学习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学习平台。课前,教师在平台预习资料,比如,《国际会计》某一章节的专业词汇,并对每一词汇进行详细的解答,对《国际会计》某一章节的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微课视频等,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学习,教师通过阅读量和阅读时间来了解每位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课前,针对这些专业词汇和理论知识来测试题,通过学生的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通过每道题的正确率来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课上对难点进行攻破,而对学生已掌握的内容,教师则无须再浪费时间进行讲解,压缩了讲授时间。

利用学习平台有效地监督学生的课前课后学习

平台通过资料、课前作业和课前测试来监督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同时,也可通过课后作业、学习讨论和测试督促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小组学习和查漏补缺。通过平台,教师可以为每位小组成员布置任务,制定评分规则,更有效地督促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利用学习平台有效地进行过程性考核

利用平台,笔者将《国际会计》每一个章节的成绩进行汇总,获得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更加体现出了每位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体现了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更符合学生实际的过程性考核成绩。

篇13

关键词:一般中学;四环双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76-3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一般中学”

在我国当前的办学体系中,由于历史或区域的原因,学校是分层级的。尽管在义务教育领域已经取消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分,但学校事实的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本课题所讨论的“一般中学”是指位于农村、城郊以及城市内部区别于重点中学的相对薄弱学校。与拥有各方面优质资源的“重点中学”相比,一般中学突出的特点是生源状况不佳,师资力量不强,无法适应当前“整体划一”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因此,“一般中学”师生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课堂不能等同于“重点中学”的课堂,在牢固确立“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理念基础上,更宜将培养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幸福公民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推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全面改革,走适合“一般中学”学生的教育教学路线。

(二)“四环双学”

“四环双学”是本课题所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统称。其核心在于重新核定并正面回答一般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基本的问题。

“四环”:

此处系指课堂教学中师生需共同实施的四个基本学习环节或者须共同完成不同任务的一个过程。这个概念的重点在于明确定位“一般中学”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及实施的基本程序。在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领域,本着循序渐进与回环往复的原则,我们认为所有的课堂学致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相对固定的任务,这样在任务与过程之间即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将其中的每一个对应称作“一环”,这样每节课大致形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环”:让绝大部分学生了解“最直接的知识”。

何谓“最直接的知识”?本课题系指一些最常用、最简单和最直观的知识。获取最直接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式学习。模仿学习知识、技能和技艺是我国传统的方法。如孟子主张制定一定的教学标准,要求学习者通过模仿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他指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墨,羿不为拙射变其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意思是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有既定尺度和标准,然后让学习者细心观察模仿,自动去学。在第一环,通过模仿的途径激起“一般中学”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并保持学习兴趣。因此,模仿、了解最直接的知识,是为了更主动地学习。

“二环”:让绝大部分学生把握“最亲近的内容”。

何谓“最亲近的内容”?本课题系指学生个性内心乐于接受的、最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奥秘和生活意义的知识。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教育幸福的不二法门。新课改理念不提倡教育教学脱离生活,一切教学都应该紧密围绕生活这个原点进行拓展。在第二环,文科课堂,学生能“闻书香,聆听窗外的声音”;理科课堂,学生能“做实验,试验生活的真理”。这种自然化、生活化的学习才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最亲近的。

“三环”:让绝大部分学生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而最基本的问题才是“一般中学”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学生也有具体的区别。但它一定是基于“双基”而言的。教育者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最基本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知识性的问题,而是有利于“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四环”: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得最实用的技能。

“最实用的技能”即是新课标指出的最基本的技能。新课标对基本技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本技能的界定在于它的发展性。文科类学生的演讲写作技能和理科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都是“一般中学”需要开发的校本课程,因为这些技能最适用,最有利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双学”:

就学生主体及内容而言,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存在着以下一些双向的关系:如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社会、一般与特殊等……理论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互相学习的必要,是谓“教学相长”;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有相互学习的必要,此为“合作或互动式学习”。就学习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需掌握技能;不仅在课内学习,还要课外巩固;不仅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关注社会大课堂。据此,本课题将“双学”,定位于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和“互助式学习”。

1.个性化学习。

个体差异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两者关系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教学的变革。一方面,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个性化教育从“教”的角度出发,改变了传统教育“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智力因素、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后,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了新探索。另一方面,多元智能理论也从“学”的角度指出:现代教育的因材施教,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发现自我闪光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成功的教学应在继承“以学论教”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基于上述理念,个性化学习方式致力于在学生智能测评和学业测评结果的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校本课程自主选修,选择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确定最为合适的学习内容,设定切实的学习目标,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一般中学的学生只有在“把握学习基点,做好学习准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习的基本环节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2.互助式学习。

是指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讨论、交流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互助式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环”之内容,一环也无法实现。基于一般中学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惰性、畏惧感及不自信,课堂上需要教师牵头组织学习,需要互为师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助”的核心实不在“助”知识,而在助信心、助习惯、助成长。要通过生生之间互为师生式的充分互动,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机械、被动学习习惯,强调人人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操作流程可概括如下:教师首先讲授基础知识,设置情境,然后有目的地引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学生先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积极的研讨,并现场汇报结果。

互助式学习以大家切实“亲近”的问题为核心,以“思考”、“讨论”、“互为师生”为手段,以“文科感悟、理科实验”为途径,以“发现”、“创新”为目的。学习和交流的内容首先须对学生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同时,要充分注意设置必要的悬念与障碍,使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从而逐步实现自疑自解。

(三)“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各教育理论家对教学模式的阐释,我们以为:教学模式指的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它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来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化的积极学习。

“四环双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系我们根据自身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结合“一般中学”的具体教学实际提出的一种基本架构。与“重点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四环双学”不追求高投入,高收益,不强化思维的无限止拓展,而是侧重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放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并挑战“最直接、最亲近、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四环双学”的课堂应该是“让课堂焕发最基本生命活力”课堂,应该真正做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真正做到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实践研究”

“实践”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的具体行为行动;“研究”则主要是指研究者的探索活动。实践研究则是把两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边探索一边践行,一边践行一边探索。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实践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实践研究以提高实践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实际工作者与科学研究者的合作,实践与研究的结合;重视及时反馈;允许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引下边实践边调整方案。

综合而言,本课题“实践研究”强调以下原则:

1.为实践而研究。

传统上,受一般科学研究的影响,教育(教学)研究的旨趣是为了获取“真理”,这种旨趣假定关于教育真理的知识能够通过教育实践工作者很好地再现于教育实践之中,而教育(教学)研究的任务则是直接为这类知识的增加作贡献。虽然直到今天,这种研究观还是许多研究者甚至许多实践工作者所持的立场,然而最近几十年来通过对教师的研究却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这种实质上是把教师视为一个简单“中转站”的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估计得过于简单了,教师这个与专业理论研究者一样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样有着知识与思想的“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绝不仅止是某个“专家”理论的简单执行者。科学概括出来的研究知识并不能直接地驱使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某一情境中的参与者能够对自己的情境有一真正的理解,井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实践研究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启蒙过程”,实践者不但直接参与了研究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教育科学研究群体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某种“权威”教诲的聆听者。实践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实践研究的精义在于:它是这样一种革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改善某个人或某团体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实践。因为“改善”是一个难有终结的目标,所以“为实践而研究”的旨趣要求实践研究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上升、循环反复的过程。

2.对实践的研究。

“对实践的研究”表明实践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实践研究关心的“问题”(实践中值得研究的对象)可有不同的层次:一是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通过某种技术的刨制或应用而获得解决的问题;二是可以使教师了解他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已经或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实际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不管是哪类问题,问题的发现与界定都是行动研究的起点。因为特定环境中的实践者所面临的问题总是特定的,所以实践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样本往往也是特定的,而不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实践研究应该是有弹性的,而不是生硬地遵循某一个严格的程序。它不但要求课题组成员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求课题组成员有对实践问题保持一定的敏感,并有适时调节研究方法或侧重点的应变能力。

3.在实践中研究。

实践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研究,更不是在图书馆中进行的研究。实践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至少是其中之一)。这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的身上,使得实践研究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的一个“学习过程”。课题组成员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间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不断地加深对自己、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这样,实践研究就超越了传统上对“研究”功能的界定――真理知识的增加,而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略)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建立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新型有序的课堂“四环双学”体系,使课堂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具体内涵如下:1.通过教师正确的激励、组织、点拨、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分层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2.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和才干;3.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出在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模式,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如下:

1.初中各学科“四环”具体内涵确认和归类的实践研究;

2.高中各学科“四环”具体内涵确认和归类的实践研究;

3.一般中学“个性化学习”具体实施策略的研究;

4.一般中学“互助式学习”最佳方式、方法及策略调整的研究;

5.“四环双学”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架构及模型的研究。

关于“四环双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我们设置了知识、能力、程序和时效分配四个系统,有机匹配上述系统,可以形成下表所示具体操作流程:

系统牵引:每节课前5分钟学生都将课前准备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呈现,并提问班级其他同学,以互问互答的形式自助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系统延展:一环一最,层层递进,逐步实现新授目标;

系统迁移:测“四最”,探“技能”,完成自主建构;

系统回归:形成学生各自独特的知识树,完成系统归类。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以本校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样本,分高初中、分学科展开独立的行动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着力遵循以下七大原则:

(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

(3)以人为本、发展教师的原则。

(4)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5)评价考核跟进,骨干引领与评比激励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班集体”、“学习小组”、“教研组”等团队)。

(6)反思性原则。

(7)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原则。

(二)实施过程(略)

(三)研究方法

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按照预定的模式各学科进行相应的研究,对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3)问卷调查法。形式有问卷、访谈等。

(4)案例研究法。选取重点学科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归纳、筛选和分析发现问题,从而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篇14

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多样。以中国人民理工大学为例,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展过程中,c语言的教学采用了极域电子教室系统;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则采用了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系统。这些教学手段的引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地位。笔者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在使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和方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地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般大学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直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一般采用“集中讲授+上机实验”的教学方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获取知识。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让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主导学生完成内容宽广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贯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加大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高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从中国人民理工大学新生的调查报告看出,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打字、上网操作,对Windows系统较熟悉;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也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差异给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基础差异明显很大的学生。在教学中,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对所有学生采用一个起点授课的做法,则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这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1.2 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

在中国人民理工大学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课程的学时,包括计算机的课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内容增加与学时缩减的矛盾造成了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们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学生则又觉得教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2 “双主”地位的探讨

基于上述问题,传统的“集中讲授+上机实验”的教学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大环境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也没有考虑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内容宽广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所以新的教学手段的引入势在必行。随着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教学中。依据中国人民理工大学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改方向,引入基于Moodle平台的、充分体现学生和教师的“双主”地位的教学系统。

2.1 Moodle教学平台

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之一。Moodle具有教学资源呈现与共享、互动论坛、作业提交、互动评价等功能,是应用广泛的开源式学习支撑平台。

Moodle平台的引入,使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Moodle平台还可以提供3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在线教学模式(信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传递与反馈)、离线教学模式(学生在接收到这些材料后在非上网时间进行学习)和混合模式(即将在线和离线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这些辅助模式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

2.2 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