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研究对象范文

统计学研究对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研究对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计学研究对象

篇1

人们的印象里,统计学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然后通过图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统计学的一些片面认识。统计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每种定义对统计学阐述的侧重点不同。其中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统计学的:“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简单来说,统计学就是数据的科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统计学研究必须要求明确统计学研究的客体是什么,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中某种性质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叫总体。统计学就是研究客观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或者说统计学是研究统计过程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客观现象统计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依赖性。

依赖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寄生性,依赖性是统计学独有的特点,统计学研究的数据是来自各领域的,是依靠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统计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媒介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的逻辑和方法论。

(2)数量性。

数量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通过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表示的。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统计是通过数量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3)总体性。

总体性即统计学以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为研究对象。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随机性,而这些研究对象的总体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共同趋势,所以统计学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从而过渡到对总体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统计规律。只有掌握研究对象的总水平、总规模、总体特征和共同趋势才能体现统计学规律的作用。

(4)变异性。

变异性即构成统计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变异。如果各个个体之间没有区别和差异,统计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统计学的这种变异既可以表现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现为非数量上的,但是因为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所以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异才是统计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5)具体性。

具体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数量方面。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具体、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要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确定具体年份的具体范围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数量、收入构成、收入变化以及计算方法,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6)广泛性。广泛性即统计学研究数量方面的范围的很广泛。其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类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是统计学成为媒介学科的必要特征。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统计学也不例外,统计学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描述法等。

(1)实验法。

统计学的实验法包括假设检验和实验设计。假设检验就是在对在总体参数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就是设计合理的实验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正交设计法。

(2)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就是对全部或者足够数量的研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推理归纳出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揭示研究对象的统计规律和本质特征。

(3)统计分组法。

由于所研究现象具有差异性、复杂性及多样性,需要我们对研究现象进行分组研究,进而来区别研究现象的类型,研究不同组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统计分组法包括传统分组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等。

(4)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利用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对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来反映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特征。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的经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统计描述指对调查或实验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价值的信息,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出来。统计推断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据样本数据资料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统计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统计学实际应用的范围扩大。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统计学开始被各行各业运用起来。统计学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保险金融、政府决策、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统计学在企业管理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保险金融方面可以监控分析金融风险和保险问题来保证金融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在政府决策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宏观调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可以监控经济安全问题,预防经济危机。

(2)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媒介学科,统计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类学科的基础上的,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因此,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等,在融合中能不断完善统计学体系,创新统计学研究方法。

(3)统计学与网络、计算机的结合。

篇2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首先就要确定研究对象的主体。在明确了研究对象之后,才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的性质提出相应的措施,使社会的经济活动更具客观性和规律性。通过统计学的发展历程可知,统计学起源于人类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数量开始的,并且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之下,才形成了当今的社会统计学。在社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使得当今的社会经济越来越规范。社会经济数量的研究指的就是社会经济总体的数量,并且通过在这些方面研究,使当今的社会经济在规模、速度、效益等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提升。

2、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方法

社会经济统计学依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有:实验设计、大量观察、统计描绘以及统计推测等方法,各个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优点。

2.1实验设计即对实验的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得统计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符合统计分析的具体要求,从而得出权威的统计结论。是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较为常用的方法,其广泛的适用用工程技术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统计数据收集。

2.2大量观察是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所独有的统计方法,即通过对其研究对象进行足够多的或者全部观察以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社会经济研究对象受着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在社会经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部分个体可能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选择偶然因素进行观察,其结论很难表示总体的其他特征,只用应用大量观察法对其进行汇总处理,才可以使得偶然因素的影响降到最小,其意义在于可以使得研究对象总体和个体数量偏差互相的抵消。

2.3统计描述即对统计分析或者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归类、登记以反映社会经济研究对象的具体指标,并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单独抽取出来,应用表格、函数的方式将其表示出来。统计描述是社会经济研究对象的前提及基础,其对统计环节的推断、咨询、决策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其功能是将社会经济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它可以应用归纳整理将散乱的原始资料合并处理,对社会经济内在规律进行研究。

2.4统计推断即在研究社会经济学的总体间的关系时,其范围一般都很大,甚至是无限的,这就导致只能在客观层面对观察的部分进行分析及整理。在一定的条件下,依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估测和预计的方法为统计推断法。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统计工作的流程

一般意义来讲,较为完整的统计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设计、调查、整理、分析阶段。一般意义来讲,社会经济统计研究对象统计工作阶段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不是绝对的,实际的工作环节可以将其结合以简化繁琐的步骤。(1)统计设计即依据社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征及研究的具体目的,对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统计设计环节为统计工作的首要阶段,有着很强的重要性,因为缺少科学的统计设计,很难达到社会经济学统计的预期目的,为此在其统计环节展开之前,需进行统计设计工作。(2)统计调查即按照社会经济学研究对象、设计内容、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有规律的对社会经济学统计原始资料进行调查收集工作环节,统计调查是社会经济学定量认识的阶段,社会经济统计研究需要大量科学严谨的数据,管理层需要用其开展决策及管理工作。调查的统计的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权威性,当下其调查方法主要有抽查、普查、问卷调查、统计报表调查等等。(3)统计整理即在明确社会经济学统计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对统计调查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汇总,使得资料的更加具有权威性、说服力,这一工作环节的工作原理就是为了解释资料的整体特点而进行的统计分析整理,在统计整理工作过程中,其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有着一定的关系,社会经济统计整理是定量的认识工作(4)统计分析为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最后工作阶段,其是在统计整理的前提下,按照社会经济统计的任务和目的,应用科学的分析方式,对统计整理出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活血保心丸 冠心病心绞痛 血液流变学 疗效研究

Invigorates the blood to guarantee the heart pill to corona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patient blood rheology influence and curative effect research

Liu Bin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es invigorates the blood to guarantee the heart pill to corona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patient blood rheology influence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the method:Uses the stochastic comparison research,the object of study comes from coronary disease patient who in April,2006 ~2009 years in May comes my courtyard seeing a doctor,will conform to the diagnosis standard 90 example corona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case of illness to divide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45 examples stochastically,two groups will press coronary disease two level of prevention treatments,the treatment group add in this foundation with invigorate the blood to guarantee the heart pill to treat 3 weeks,around the observation treatment the blood rheology target,cease activity the electrocardiogram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 change situation.Results:But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blood rheology target improvement remarkable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s not obviously around the treatment,the two difference has the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P

Keywords:Invigorates the blood to guarantee the heart pill Corona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Blood rheology Curative effec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53-02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往往合并高粘血症,血液粘稠度增高,可使心脏负荷增加,血输出量减少,微循环灌注减少,在有冠脉狭窄时,因血液阻力增大伴血液粘度增加,可使冠脉血流量大大减少,使心脏缺血缺氧,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我院应用活血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粘血症患者90例并观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无急性心肌梗死酶学和心电图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异常,血液粘稠度显著升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45~80岁,平均57.5士6岁;伴有高脂血症26例,2型糖尿病18例,高血压病38例。对照组45例,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42~75岁,平均56.3土5.6岁;伴有高脂血症17例,2型糖尿病13例;高血压病36例。两组性别、年龄、伴随疾病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扩冠(硝酸酯类)、调脂(辛伐他汀)、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伴有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压药,伴有糖尿病患者予控制血糖。治疗组在上述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保心丸(由我院制剂室制备,其处方组成:丹参15 g、红花15 g、川芎12 g、郁金12 g、葛根12 g、刺五加12 g、山楂20g。将以上中药七味,如法炮制,烘干,配料、粉碎过100目筛,混匀,取上述药粉加入适量的炼蜜做成每粒重9克的蜜丸即得。) 一次2丸,一日3次,3周为1疗程。

观察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静息心电图变化。

疗效标准。血液流变学指标 显效: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恢复正常。有效:上述各项指标下降50%以上。无效:上述各项指标下降程度均低于50%。

心电图疗效。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压低的ST段治疗后回升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倒置的T波变浅25%以上或T渡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提示心肌缺血加重。

临床症状疗效。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心绞痛每周发作小于2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一半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差异采用t检验。心电图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治疗结果。血液流变学改变治疗组血液粘稠度明显下降,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在此基础上,出现冠脉内斑块破裂发生不全堵塞性血栓,致心绞痛发生[1],血粘度增加时,冠状动脉内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灌注减少,加重心绞痛程度,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猝死,直接危及健康[2]。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心痛”“胸痹”范畴,其病机多为瘀血阻滞、心脉痹阻,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活血保心丸由丹参、红花、川芎、郁金、葛根、刺五加、山楂经过现代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方中丹参性寒味苦,入心肝二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细胞损伤,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红花性味平,入心肝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提取物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并且可以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长度和重量,明显提高纤维蛋白原的溶解性,有一定缓解血栓并抑制生长的作用[3]。葛根所含的葛根素能提高前列环素(PGI)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使升高的血浆血栓素A/PGI的比值降低或恢复正常。山楂对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有预防作用,诸者合用,共奏活血化瘀之功,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通过本研究,表明活血保心丸有显著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粘度,改善心肌缺血,有效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其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陈纪林,徐义枢,陈在嘉.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现状的评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6:4 09

篇4

[关键词] 血液标本;保存时间;保存温度;血液筛查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096-03

Effects of different specimens save time and storage temperature of blood screening results

YAN Fe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Center Blood Station of Yantai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pecimen storage time and storage temperature of blood screening results. Methods A total of 53 patients of blood were collected, accuratly recorded of the acquisition time and number, centrifugation after placed half an hour. Total protein, albumin, glucose, uric acid, ALT and K+ were detected being placed in a refrigerator at 4 ℃ were preserved after 0 h, 6 h, 12 h and 24 h; In addition these indicators were detected at a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after 0 h, 6 h, 12 h and 24 h. The indicators were detected by using Roche MODULAR P800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Results (1) At 4℃, 6~24 h total prote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0 h(P0.05); (2) At room temperature, 0 h, 6 h, 12 h, 24 h total protein, albumin, uric acid and glucose level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6 h, 12 h, 24 h ALT and K+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0 h (P

[Key words] Blood specimens; Save time; Storage temperature; Blood screening

血液标本的常规生化检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血液采集方法、时间、志愿者的、健康状况、血液的保存方法及保存时间等[1,2]。任何一种或几种因素的改变均会造成检测结果出现偏倚,从而对临床诊断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干扰[3]。随着实验室检查手段及技术的日益先进与成熟,传统的实验检测手段及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动化的先进仪器广泛地应用于实验室检测,多管标本分别检测的模式也逐渐被单管标本多次检测的模式所代替,这就使得采集的血液标本无法进行及时地检测、分析,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保存一定的时间再进行检测[4,5]。由此可知,血液保存温度及时间对血液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标本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血液筛查结果的影响,以确保血液筛查的准确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53例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15~59岁,平均(32.20±5.45)岁。同时,对血液标本采集时间进行准确地记录,并进行保存。

1.2 检测方法

运用分离胶促凝管采集患者静脉血液,上述每名患者各采集2管,每管3~5 mL,对采集时间进行准确地记录,并进行编号,放置半小时后离心10 min,离心速度为4 000 rpm。一份标本置于4℃冰箱中分别保存0、6、12及24 h后对总蛋白、清蛋白、葡萄糖、尿酸、ALT及K+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另外一份在室温条件下保存0、6、12及24 h后对上述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仪器:罗氏MODULAR P80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6]。

1.3 观察指标

检测分析两份不同条件下放置标本的总蛋白、清蛋白、葡萄糖、尿酸、ALT及K+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4℃条件下血液标本不同保存时间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6~24 h总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0 h(P0.05),见表1。

2.2 室温下血液标本不同保存时间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室温条件下,0 h、6 h、12 h、24 h总蛋白、清蛋白、尿酸及葡萄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12 h、24 h ALT及K+水平均显著高于0 h(P

3 讨论

在医院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过程中,为了获得各项检测指标的真实检测结果,应尽量将标本处理各环节所造成的误差降低至最低水平[7]。

由于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较长,临床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保存温度条件及标本是否出现溶血等,对生化检测结果存在非常大的影响[8]。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与保存温度,二者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对53例我院门诊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保存时间对最终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实验室血液标本的保存及操作的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室温条件下放置6 h以上及4℃条件下保存12 h以上,K+的测定水平显著高于即刻测定水平(P

综上所述,医院实验室应对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及保存温度进行规范,以确保血液筛查结果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许建平,钟国权. 直接与间接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值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99-100.

[2] 黄秀琳,李维,杨虎,等. 标本保存的时间和温度对血液筛查结果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4,43(13):1621-1623.

[3] 王碧玉,黄芳. 溶血对临界阴性HBsAg结果的影响及抗溶血因素干扰的研究[J]. 广西医学,2011,33(9):1174-1176.

[4] 文家远. 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初探[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3):150-151.

[5] 姚凤兰,陈瑜,汪德海,等. 标本保存温度、时间和不同采血管对核酸检测结果的影响[J]. 中国输血杂志,2012, 25(6):530-533.

[6] 夏杰,姚书文. 不同保存血液时间、温度对HbsAg检测结果的影响[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1):95-96.

[7] 娄坚江. 全血细胞计数标本保存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J].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4):321-322.

[8] 冯倩,邓德耀,陈弟,等. 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影响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5(4):108-110.

[9] 程红革,李金万,韦卉,等. 凝血试验分析前影响因素及其标准化[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3):298-300.

[10] 茅蔚,俞赞临,薛济鸿,等. 常温下凝血标本的放置和离心时间对结果的影响[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 26(5):124-126.

篇5

[关键词]网络技术 教学系统 教学结构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SGH10157)。

网络新技术是指当前使用广泛、最有发展前景的20余种网络技术,其内容包括:新一代因特网、IPv6、宽带移动因特网、宽带接入新技术、10吉比特以太网、宽带智能网、网格计算、网络存储、无线自组织网络、无线Mesh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家庭网络、智能、移动、全光网络、智能光网络、自动交换光网络、主动网络、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等。网络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学系统的影响比起传统的网络技术来说,其来势之凶猛、影响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倘若我们不深入研究,不积极应对,我们就会在新技术面前束手无策,从而带来的后果将是错失良机,甚至影响下一代的教育。文章在此仅就网络新技术对教学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的,而当今环境下教学系统还要增加一个要素——教学媒体。网络新技术是教学媒体的主要支撑者,教师通过教学媒体传授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学媒体接受信息。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下面我们主要分析基于网络新技术对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影响。

网络新技术给教师带来了一场职业上的革命

1.教师授课不再只凭嘴

自古以来, 教师授课凭的就是一张嘴。语言表达清晰、生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许多教育学著作中都把语言修养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但是, 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我们面对的世界越来越复杂, 而且许多现象用人的眼睛是看不见的。教师的口才再优秀, 也很难把一些问题讲清楚。

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推广, 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等陆续走进课堂, 教师借助于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 使教学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新技术的到来, 又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教学手段。一位教师不论身在何处, 基于各种媒体的信息都能通过网络迅速传送到他手边的计算机上。教师把这些信息适时地传递给学生, 再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 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 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可见, 在网络时代, 教师讲课仅凭嘴巴是不够的, 还必须善于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学习材料。

2.教师从“单干户”到“互助组”

相对独立性是传统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过去, 教师大都集编写教材、准备教案、课堂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多项工作于一身, 教学辅助人员相对较少。教学质量的优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水平的高低。可是, 到了网络时代, 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授课, 学生有成千上万, 而且分散在各地, 显然他不可能一一辅导每个学生或为每一个学生批改作业, 这些工作就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来完成。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设备、软件等也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 有些设备的使用、维护和软件的编制还要求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 必须有专业人员来做这些工作。由此可以预见, 将来的教师不再是“单干户”,而是由多名教师组成的“互助组”,他们各司其职,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由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确定教学内容, 提出教学方案; 由感情丰富、善于表达的教师担负授课任务; 由知识渊博、善解人意的教师负责辅导答疑; 由精通计算机软件的教师专门负责教学课件的编制。未来教师的工作就好像现在的电视节目制作, 虽然只有一个主持人出场, 但是却有许多人在幕后担负着编写脚本、导演、摄像、编辑、录音、灯光等工作。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正是整个节目组的功劳。

现在, 我们已经把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 对于打破“大锅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是有益的。但是,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运用, 我们更需要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3.教师由知识传播者变为学习指导者

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提倡的。《学记》中说: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我国近代教育家认为: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教给学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然而, 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 这些主张却很难真正实现。那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少, 教师是他们主要的“知识源”,使得他们往往跟在教师后面被动地学习。

在网络新技术中云计算的使用, 其信息传递的速度十分快捷,信息量也十分惊人,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 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 在大量的信息面前, 学生可能常常会束手无策, 或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 因此, 也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 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将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 而是要转向能够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 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 教师将变为学生的顾问、引路人、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的伙伴。

4.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是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所以中小学聘请校外辅导员, 高等学校聘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今后,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使用,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依托计算机网络强大的远程教育功能, 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这样, 教师队伍的结构将发生变化, 专任教师的比例会大大减少, 兼职教师的比例将有所增加。未来的学校不仅要面向社会办学, 而且还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 这是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可见,网络新技术给教师带来了一场职场上的革命,教师将不再是局限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教师的岗位将变得更加专业化,教师的职能将更趋向全方位,“网络即学校”、“网络即教师”。 教师的身份也日趋多元化,既有真实世界中原来面对面的教师,也有出现在网络中的虚拟教师。因此,基于网络新技术的教学系统必将使教师的职业和职能产生重要转型,社会对教师的专业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能和教学设计技能等。因此,基于网络新技术的教学系统必将使教师的职业和职能产生重要转型,社会对教师的专业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网络新技术对学生来说是一场学习的革命

1.学生由“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

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学生继承前人的知识。在这种传统模式的影响下,知识被人为地“凝固”了:一方面知识缺少“前瞻性”和“发展性”,另一方面知识被封闭在学生个体和少数人的头脑中。进入网络时代,知识将被看作是一种信息,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要促进信息的共享与增值。每个学习者都处在一个信息网络之中,知识的传播、交流、共享和增值,在信息网络中不但实现起来轻而易举,同时也增加了学习乐趣和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 “维持性学习”,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 凡是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大都遭到排斥。而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则要求建立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模式。21 世纪的文盲不再仅仅是缺乏知识的人, 而首先是没有掌握获取知识能力的人。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室, 掌握外语, 还要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 去主动获取知识, 创造性地学习。

2.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得到充分展示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都是以班级授课为主, 这种组织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班级授课制已经可以和个别教学、小组教学、自学等形式灵活地结合起来, 各种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也可以尽其所能, 确定自己最佳的学习进度,其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得到充分展示。课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一间教室内, 甚至不局限在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内, 班级的规模也将大大扩展, 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万人。这样, 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使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网络新技术对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挑战

1.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信息不仅仅包括学校内部信息(学校传统的文献信息和现代教学信息,学校产生的并可供利用的各类科研成果信息、档案、文献信息及生活型信息),同时还包括从公共网络上下载的网络资源。网络整合了超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多种媒体表达信息,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它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表达的对象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互相转化,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能全部呈现于学生面前,从太空到海底、从远古到现在、从自然到社会、从异国到本土,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呈现出来,让学生如亲眼目睹一般,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使用网络传递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链接浏览,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机构的联网,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共享是任何文字教材不可比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诸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滞后,一本教材往往要教好几年、十几年,甚至一些教材一出版就发现其知识内容已陈旧过时了,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网络则能提供丰富的、反映当今科技进步的最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网上还可以获得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网上获得某个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网络教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能站在学科前沿,呼吸到学科知识的新鲜空气。因此,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将促使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将被学生抛弃,一本教材使用十几年的现象将不再存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的教材设计者,必须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吸收到教材中去,开发出更适合学生个别化学习的、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的高质量的立体化教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正积极推动“立体化精品教材”的建设工程,该工程强调不仅在学术上、内容上和呈现方式上具有先进性,更强调的是在现有优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与网络课程的有机配套,并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一个能够为师生提供多种教学服务、使学生更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立体化教学包投入使用,登录学习的用户已达数万人,网上师生之间的交互十分踊跃。

3.教学内容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是指在互联网上的各个计算机终端可以即时实施提问与应答。交互的方式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另外还可以通过课件进行人机交互。通过网络中的人机交互,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展示着一种学生所能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极大地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目前的多数远程教学,师生异地分离。学生的学习以电视、录像、文字教材为主要媒体,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单向的,学生无法与教师直接沟通;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教师即时的指导。而网络媒体则不同,它可以双向传输教学信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学生坐在家里就可以与远方的教师、学生讨论学习。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开放性就校内而言,以校园网为依托,连接所有可能产生信息并能利用信息的单位和部门,形成校内信息资源网,使之成为校内所有师生的信息活动空间;对外则通过教育和科研信息网与互联网以及全国高校文献信息网络系统相连,与外界进行交流,并使师生能方便地利用网上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促使学校的科研和教学进入更高档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学习时间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从网上下载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这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教室按同一进度进行同一内容学习要灵活得多。在学习空间上,只要有电脑、网络所到的地方都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无论在学校、宿舍、家庭里都可以上网学习。另一方面是学习对象的开放性。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网络对每个人上网的学习都是公平、平等的,无论职位高低、贫富贵贱、年龄大小、种族不同,均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网络新技术对教学媒体提出新的挑战

1.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

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标本、模型、黑板、图表等;另一类是现代教学媒体,又叫电子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网络等。由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活动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最小代价原则。即一方面媒体在内容上要能满足教与学的需要,要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设计和制作媒体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及精力要少和小,获得和使用都较为方便。二是共同经验原则。即设计和选择的教学媒体所传输的知识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必须有若干共同的地方,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三是多重刺激原则,即从不同角度、侧面去表现事物的本质特性,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多次重复表现同一内容。四是抽象层次原则。即教学媒体所提供信息的具体和抽象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分为不同等级、层次。

2.教学媒体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由于网络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与教学媒体密切相关的教学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外桃源”,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络接触到社会上许多东西,这无论是对人际关系还是校风、班风,还是对课堂气氛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教学环境能有效地提高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对网络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起到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具体要求教学环境应具有如下的作用:首先是激励作用,即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陶冶作用,即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三是益智作用,即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效率。四是健体作用,即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五是育美作用,即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上面,我们就网络新技术对教学系统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要知道,在计算机领域里,新技术发展的速度往往会突破最大胆的设想和预测,在这个领域里人们常说,我们唯一能够正确预测的是:我们的预测一定能够被实际的发展所突破。所以,面对网络新技术铺天盖地的到来,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系统的影响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相信会对当前乃至今后的教育改革、教育决策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司存瑞.试论网络时代的教育和教师[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5,第16 卷第2 期:5-7.

[2]李士杰.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与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0,28:4-6.

篇6

[关键词] 应激性高血糖;腹部手术;血糖控制;应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7-014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stress hyperglycemia blood sugar control target of the impact of severe abdominal surgery. Methods Chose open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stress hyperglycemia 76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each of 38 cases, A and B, respectively, to 7.8~10.0 mmol/L or 5.6~8.3 mmol/L as glycemic control targets, used the same insulin intervention program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blood glucose time, biochemical parameters, glycemic control adverse reactions, complication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Results A group and B group blood sugar control standard time,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tress hyperglycemia ; Abdominal surgery ; Glycemic control ; Stress response

应激反应是重大创伤对机体产生的刺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病理生理反应,手术是明确的应激反应刺激源,血糖是重要的应激反应指标,无糖尿病史患者仍可能在术中或术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即2次以上随机血糖≥11.1 mmol/L[1]。血糖升高或波动对患者术后恢复有不良影响,可能促进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各系统应激状态,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目前术后血糖控制的目标仍未定论,其中(7.8~10.0) mmol/L 和(4.5~8.3) mmol/L 是获得较多研究支持的目标范围,2010年版中国指南中推荐前者[2],而美国波特兰标准则推荐后者[3],但均针对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对应激性高血糖术后血糖控制目标并未明确推荐。本研究对以上两种血糖控制目标对临床患者的影响进行对照研究,旨在为临床处理应激性高血糖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进行开腹腹部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均为住院择期手术;术后12 h血糖检测2次及2次以上随机(间隔≥2 h)血糖≥11.1 mmol/L[1];术前空腹血糖0.05),见表1。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监护、吸氧、抗感染、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常规处理,凡需输注含糖液体均按4 g葡萄糖需加1U胰岛素。A组血糖控制目标: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术后血糖控制目标为随机血糖(7.8~10.0) mmol/L。B组血糖控制目标:根据美国波特兰标准术后血糖控制目标为随机血糖(4.5~8.3) mmol/L。两组血糖控制方法相同:给予50 U胰岛素+生理盐水配置成50 mL溶液,采用微量泵静脉输注,根据患者血糖范围采用不同的输注速度,并配合胰岛素静脉推注;初始血糖值(11.1~13.3) mmol/L,无需静脉推注胰岛素,胰岛素静脉输注速度为(1.5~2) U/h,每30分钟测1次血糖,下降值若>2.2 mmol/L可维持速度,若≤2.2 mmol/L则静脉输注增加1 U/h;初始血糖值13.4~16.7 mmol/L,胰岛素静脉推注(4~6) U+静脉输注速度为(2.5~3) U/h,每30分钟测1次血糖,下降值若>2.8 mmol/L可维持速度,若≤2.8 mmol/L则静脉输注增加2U/h;初始血糖值>16.8 mmol/L,胰岛素静脉推注8~12U+静脉输注速度为(5~6.5) U/h,每30分钟测1次血糖,下降值若>5.6 mmol/L可维持速度,若≤5.6 mmol/L则静脉输注速度为此前2倍;若3次复查测血糖均无明显下降则应遵医嘱增加胰岛素推注并调节输注速度[3-5]。两组血糖达标后可停用胰岛素输注,A组继续输液采用糖液体均按4 g葡萄糖需加1U胰岛素方案至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内,每2小时监测1次血糖。

1.3观察指标

血糖达标时间、术后24 h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糖控制不良反应(低血糖、严重低血糖、高渗性昏迷)、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败血症、死亡)、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数据进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及生化指标比较

A组和B组分别将血糖控制在(8.34±1.25)mmol/L和(6.23±1.1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2,P

3讨论

开腹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均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尤其在术中及术后伴随手术造成机体创伤则促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现过度兴奋,而血糖是应激反应敏感指标。应激性高血糖发生机制尚未明确,胰岛素靶器官敏感性降低、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抵抗程度增加、细胞因子表达异常、肠内营养等可能与其发生有关[6,7]。高血糖可降低患者免疫系统抵御能力,增加过氧化物及氧自由基生成对机体产生继发性损伤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风险[8]。术后血糖控制目标一般针对糖尿病患者,强调术前、术中及术后血糖控制及维护其平稳性,而应激性高血糖的术后控制目标也多沿用,并均经历了由较低血糖范围向较高血糖范围发展的历程,早期认为术后应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血糖范围即(4.4~6.1) mmol/L,近年来研究认为血糖控制在8.3 mmol/L或10.0 mmol/L以下均可具有更多获益[9,10]。对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则应考虑患者自身并无胰岛功能绝对异常,血糖控制宽容度则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采用目前较常用的两个血糖控制范围作为目标,(7.8~10.0) mmol/L控制度较宽容,而(4.5~8.3) mmol/L则更严格,得到多项临床研究及指南支持推荐。

血糖控制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根据不同血糖值应用胰岛素注射和胰岛素输注不同剂量和速度的配合达到减低血糖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需要频繁监测血糖,避免过度降糖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11]。本研究所采用的血糖控制方法是以国内外多项文献推荐方案[3-5],两组血糖控制均达到分别设定的目标范围,但A组由于控制范围较为宽容则达标时间明显较短,而愈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血糖监测次数愈多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因此,A组相对的护理强度也较低。不仅如此A组目标宽容也能避免长时间胰岛素强化治疗引起的血糖不稳定和过度降低引起低血糖甚至严重低血糖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显示,A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并无严重低血糖病例,血糖控制更为平稳,降糖相关不良反应更少。由于两组均进行密切血糖监控及时调整剂量和速度,无高渗性昏迷病例,该方案强化胰岛素治疗效果明确。

高血糖和应激状态都会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细胞计数是常规的非特异性感染指标,对判断患者感染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升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组所采用的(7.8~10.0) mmol/L目标术后血糖范围虽明显较B组高,但并未增加感染风险。观察两组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比较显示,A组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败血症率与B组无明显差异,但并发症例数绝对值B组则均较A组更多,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不能排除两种血糖控制目标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存在差异的可能。降钙素原是全身细菌性感染的标志之一,B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A组,其感染病例数也较A组为多,也支持B组血糖控制目标可能较A组血糖控制目标对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更大的观点。C反应蛋白是急性反应非特异性标志物,B组C反应蛋白水平也明显高于A组,可能与应激反应强度有关,由于B组所采用血糖控制目标更为严格,胰岛素强化治疗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血糖监测次数更多,都可能形成额外的应激源对机体产生刺激,从而加剧应激反应而促使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升高[13,14]。

应激性高血糖虽然属于非器质性胰岛功能紊乱疾病,但高血糖及应激反应的叠加效应可能对患者预后形成威胁,而积极适度的血糖控制干预措施和血糖监测更符合机体适应性规律,更有利于血糖的平稳回落,减少由于大幅度血糖波动、高强度治疗干预引起的应激刺激[15]。笔者推荐将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在10.0 mmol/L即可,下限以7.8 mmol/L为宜,保持适度干预促进患者逐渐恢复正常胰岛素分泌及应答功能,故腹部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在(7.8~10.0) mmol/L范围更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机体免疫系统应激反应,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并不增加术后感染发生,具有良好的术后获益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高敏,向明芳,张萱,等. 皮下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在肿瘤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强化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33(35):4319-4322.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后插1-后插36.

[3] Kuttikkadan A Rony,Thekkuttuparambil A Ajith,John Mathew,et al. The medicinal cracked-cap polypore mushroom Phellinus rimosus attenuates alloxan-induced hyperglycemia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ra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2013,15(3):287-300.

[4] 沈春瑾,朱颖,饶颖臻,等. 围手术期调整胰岛素注射时间对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2062-2063.

[5] 杨金旭,石泽亚,刘小明,等. 血糖控制目标对术后应激性高血糖预后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9):105-108.

[6] Adeghate E,Kalasz H Veress.Medicinal chemistry of drugs used in diabetic cardiomyopathy[J].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2010,17(6):517-551.

[7] 续琴,张静,胡智飞. 个体化护理对泌尿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0):1378-1379.

[8] 苏杰,冯祯声,邱光庭,等. 胃癌合并糖尿病行不同手术方案对术后血糖改变的影响[J]. 中国综合临床,2013,29(5):536-538.

[9] 黄培颖. 非糖尿病患者手术后的血糖管理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5(3):1186-1188.

[10] 郑四鸣,陆才德,周新华. 糖尿病对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9):649-653.

[11] 刘同华.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性粒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28-3330.

[12] Kusampudi Shilpa,Thangaraj Dinesh,Baddireddi Subhadra.An in vitro model to probe the regulation of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under hyperglycemia[J]. 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2013,37(3):176-180.

[13] 张岩,田素礼. 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应激性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9):747-749,756.

[14] Duraisamy Gomathi,Ganesan Ravikumar,Manokaran Kala iselv. Efficacy of evolvulus alsinoides (L.) L. on insulin and antioxidants activity in pancreas of streptozotocin induced diabetic rats[J].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2013,12(1):39.

篇7

山东省烟台市北海医院,山东烟台 265701

[摘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对合并有室性早搏的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QTd的影响。方法 收集该院心内科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共计100例大于60岁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胺碘酮组50例和硝酸异山梨酯组50例。胺碘酮组口服盐酸胺碘酮片,硝酸异山梨酯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两组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①治疗前、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②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两组患者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结果 治疗前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为(75.6±19.3)、(74.2±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为(42.9±14.1)、(49.6±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对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别为(216.9±56.8)次、(526.3±165.4)min、(218.2±49.9)次、(539.6±178.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对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别为(74.2±12.4)次、( 95.6±18.5)min、(145.9±36.4)次、(139.8±54.7)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003、0.001、0.002,P<0.05)。 结论 该研究认为胺碘酮较硝酸酯类更能改善伴有室性早搏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QTd,减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与无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

关键词 胺碘酮;室性早搏 ;无症状心肌缺血 ;QTd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c)-0147-03

Study of Amiodarone for Merging More than 60 Years Old with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of QTd

CAO Jihui

Beihai Hospital of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Yantai,Shandong Province,2657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miodarone of merger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with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the influence of QTd.Methods collectted our heart between 2012.12 and 2012.10 with a total of 100 cases of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was greater than 60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miodarone group of 50 cases with different yamanashi nitrate ester group of 50 cases.Amiodarone group oral amiodaro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different yamanashi nitrate ester group oral isosorbide mononitrate,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were 8 weeks.①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miodarone group with different yamanashi nitrate ester group QTd; ②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ecg) monitoring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T segment down times and ST segment down last time.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of amiodarone group with different yamanashi nitrate ester group QTd was(75.6±19.3)、(74.2±20.8)mm,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After treatment of amiodarone group with different yamanashi nitrate ester group QTd was(42.9±14.1)、(49.6±21.2),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Before treatment of amiodarone group with different yamanashi nitrate ester group of ST segment down times and ST segment down duration respectively (216.9±56.8)次、(526.3±165.4)min、(218.2±649.8)次、(539.6±178.6)mi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treatment of amiodarone group with different yamanashi nitrate ester group of ST segment down times and ST segment down duration respectively (74.2±12.4)次、(95.6±18.5)min、(145.9±36.4)次、(139.8±54.7)mi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We thinks that amiodarone is nitric acid ester can improve more than 60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QTd with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reducing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attack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Key words] Amiodarone;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QTd

[作者简介]曹积慧(1970.9-),男, 山东龙口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及急诊、急救。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叫隐匿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酶谱),但缺乏胸痛的主观症状[1]。60岁以上患者多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众多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因此一旦发生伴室性早搏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后,虽然早期无明显不适感觉,但随时可转为心肌梗塞。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后,因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的复极差异,导致QT离散度(QTd)增加。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作用。硝酸异山梨酯为血管扩张药,使用后能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因此该研究的目的为将胺碘酮与硝酸异山梨酯作为对比,探讨对合并有室性早搏的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QTd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取该院心内科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共计10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大于60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胺碘酮组50例和硝酸异山梨酯组50例。胺碘酮组平均年龄(70.1±8.9)岁,其中男性33人,女性17人;硝酸异山梨酯组平均年龄(69.7±8.6)岁,其中男性30人,女性20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入选标准

①就诊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②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内科学分会关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③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自愿参与该研究。

1.3 排除指标

①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②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③入院后因介入性诊疗操作引起的医源性死亡。④如频发早搏、II度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曾有冠状动脉的搭桥、心脏血管再移植、旁路支架移植以及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狭窄者。

1.4 治疗方法

胺碘酮组口服盐酸胺碘酮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3765),第1~7天(0.2 g/次,2次/人),第8开始(0.2 g/次,1次/d)。硝酸异山梨酯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125,)10 mg/次,3次/d。胺碘酮组和硝酸异山梨酯组的治疗疗程均为8周。

1.5 评价指标

①比较治疗前、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②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两组患者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

1.6 统计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c2检验法。当P<0.05时,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比较

治疗前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为(75.6±19.3)、(74.2±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QTd为(42.9±14.1)、(49.6±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对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对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别为(216.9±56.8)次、(526.3±165.4)min、(218.2±49.9)次、(539.6±178.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对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别为(74.2±12.4)次、(95.6±18.5)min、(145.9±36.4)次、(139.8±54.7)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2=0.003、0.001、0.002,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众多的循证医学证实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绞痛有相同的预后,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2]。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室性心律失常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可导致室颤、猝死。老年人心肌纤维化、心脏增大、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很高,导致死亡的风险明显高于青年人群。因此需要积极控制及治疗伴室性早搏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有学者[3,4]报道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心梗患者时,可明显增高其死亡率,因为缺血时,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加速膜除极,使不应期缩短,增加复极差,诱导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伴室性早搏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显得尤为重要。

该研究从改善伴室性早搏的大于60岁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QTd进行研究,比较了胺碘酮与硝酸异山梨酯片的治疗疗效。QTd是心肌电生理、几何学和生物信息等综合因素的反应,受心率,心肌缺血等因素影响[5]。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后,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的复极差异,导致QTd值增加,从而触发激动,引起心律失常[6]。

该研究显示胺碘酮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在治疗结束时QTd、ST段压低次数与ST段压低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具有[7]:①Ⅲ抗心律失常药作用,兼具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作用,能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低窦房结自律性。②扩张冠脉和降低心肌氧耗量。③改善心肌代谢,维护心肌细胞膜稳定性。有学者[8]比较了胺碘酮与硝酸酯用于稳定心绞痛的治疗疗效,结果显示胺碘酮能明显改善患者心肌缺血时间。有研究还显示胺碘酮能增加大量内源性生物如腺苷、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激活细胞内信号导通路,产生保护蛋白,如ATP依赖性钾通道、核因子-JB,保护冠脉内皮,保护心脏舒张功能,并能提高心电稳定性。

综上所述,研究认为胺碘酮较硝酸酯类更能改善伴有室性早搏的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QTd,减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与无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

参考文献

[1]车莉莉,汤德欣,陈武.室性早搏的起源定位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0):25-28.

[2]林利雅,李自成,张爱东,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17(3):237.

[3]费宇行,高连如,朱智明,等.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17(2):156.

[4]李庚山,黄从新,主编.心律失常现代治疗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0-73.

[5]邵耕.现代冠心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431-432.

[6]Moreau D, ClauwF, Martine L,et al.Effectsof amiodarone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during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J]. Mol Cell Biochem,2012,194(1-2):291.

[7]罗晓颖,戚文航,徐有秋,等.胺碘酮对缺血心肌细胞电生理影响及与硝酸脂类比较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6):12-16.

篇8

关键词:高血压; 培哚普利, 安体舒通;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项目标题:培哚普利与安体舒通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基金项目:江门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项目编号:江科【201,0】130号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of perindopriland spironolactone combinationin the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and diastolic functionofbrachial artery flow mediated(FMD)effect.Methods: 30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ere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A group,Bgroup,perindopril;perindopril plusindapamide;C tissue cultureof perindoprilplusspironolactone,treatment for 8 weeks.The changes of blood pressure andbrachial artery FMD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3 groups ofpatients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blood pressuredecreased,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difference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

keyword:hypertension;perindopril, spironolactone;endothelium dependentdiastolic function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中国约有1.8亿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6.2%,因此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显得非常重要。高血压患者大多需要终身治疗,服药依从性差是导致控制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 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一个早期改变。研究认为[ 1] , 能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评价一个抗高血压药物的重要标志。所以在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原则中,除有效地控制血压外,针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治疗也是抗高血压药物的一个重要的效应。本研究选择培哚普利加用安体舒通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探讨降压疗效及对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FMD) 的影响。期望推荐一种效果较好、价格较廉、服用较方便、不良反应较少、能被大多数患者接受的联合治疗方案。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3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2],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DBP)≥90 mm Hg。其中,男174例,女126 例;年龄44~75 岁,平均54.6 岁;病程3~18 年。1 级高血压34例,2 级高血压186 例,3 级高血压80例。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对磺胺过敏者,低钾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风心病、心肌病、严重心功能不全、免疫风湿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患者随机分组:A 组97例,B 组104 例,C 99例,三组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及高血压分级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 2方法入选后患者停服降压药物1周后, A 组晨起口服培哚普利4 mg, qd; B 组晨起口服培哚普利4 mg, qd ,同时加用吲哒帕胺2. 5 mg , qd ; C 组晨起口服 培哚普利4 mg, qd ,同时加用安体舒通20 mg ,bid。疗程8周,不服其他降压药。每2 周随访1 次血压, 分别于治疗2月前后检测血压、 血钾、血钠、血肌酐、肝功能、肾功能、血尿酸、空腹血糖、血脂 及超声检查肱动脉FMD。

1. 3 观察指标

1. 3. 1 血压测量

患者休息15分钟后, 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右臂坐位血压, 以K o ro tko f l 期为收缩压, 以K o ro tk ofV 期为舒张压, 连续测量3 次, 取平均值。

1.3. 2 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检查FMD 检测

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后进行基础状态、反应性充血及服用硝酸甘油后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测定,按Celermajer 等〔3〕推荐的方法进行。测定前停用抗高血压和其他血管活性药物。具体测定方法: 保持室温在22 一26 ℃ 测定前休息10min ,取仰卧位,左上臂充分暴露 ,同步记录心电图,在血管舒张末期测量肱动脉前后内膜之间的距离。每次侧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所用仪器为HPsonos 2500 超声心动图仪,超声探头频率为7.5MHz。先测定基础肱动脉内径(D0),然后用袖套式充气止血带在肘关节以上加压300mmHg, 持续4Min后快速放松血压带以增加血流量(即反应性充血)。在放气后15s 于同样部位再测舒张末期的肱动脉内径(Dl)。休息10 一15m in , 使血管恢复至基础状态后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于4 m in 后再次测定肱动脉内径(D 2 )。用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 FMD) 代表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代表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D1-D0)/D0×100%,NMD=(D2-D0)/D0×100%,整个实验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进行操作。

1.4 根据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药物的降压疗效评价标准[4]:

显著:舒张压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mmHg或下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 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数据结果X± s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 1 三组患者降压疗效比较

A 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治疗97例,显效37例,有效4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1.4%;B 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加用吲哒帕胺治疗104 例,显效62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3%,C 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加用安体舒通治疗99例,显效56例,有效3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0.9%,B、C 组比A 组有效率明显提高( P < 0. 05 ) , B组与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血压治疗前后的比较(mmHg)

三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P < 0.05 ), B、C 两 组与A 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而B 组与C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三组治疗前后心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2.3 三组患者降压治疗前后对FMD的影响( 见表2)

表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对FMD的影响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 与A 组治疗后比较, P < 0. 05

2.4 不良反应

A组在治疗两周时2 例患者出现干咳,培哚普利减量后干咳减轻,并持续1~2 周自行消失,无一例停药。B组咳嗽发生3例,,培哚普利减量后干咳减轻, 并持续1 周自行消失,无一例停药。C组患者无干咳,且三组均未见低血钾及高血钾现象。心率在三组用药后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8 周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和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变化。未发生血尿酸升高等不良反应,未发生严重的心脏事件。

3讨论

近年来研究[5]发现,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内皮功能损伤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对内皮功能紊乱进行干预治疗,已成为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环节[6、7]。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是近年来高血压防治研究的热点,抗高血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若能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将对延缓和阻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中,如ACEI、长效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均能表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内皮介导的舒张功能的作用,但是ACEI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最强。目前有作者【8】观察了168 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单独服用培哚普利、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阿替洛尔、nabivolol、替米沙坦各6 个月后,发现每组均可有效降压, 但只有培哚普利组FMD 得以改善,可能与ACEI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侵袭、抗血栓形成及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有关,同时目前国内亦有文献报道【9】,吲哒帕胺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可能机制包括: ( 1) 降低血压; ( 2) 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有益作用; ( 3) 氧自由基清除作用; ( 4) 减少氧化型LDL 的生成.本研究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后均可改善FMD,这与文献报道一致,说明培哚普利与吲哒帕胺均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培哚普利联用吲哒帕胺组、培哚普利联用安体舒通组与单一培哚普利治疗后在改善FM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培哚普利联用吲哒帕胺组、培哚普利联用安体舒通组在改善FM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这表明安体舒通组亦可改善FMD,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10、11】其机制可能与螺内酯作为人工合成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它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从而保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使舒血管物质NO释放增多从而改善内皮功能。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只有良好地控制血压( 0.05)。

综上所述,培哚普利、吲哒帕胺组、安体舒通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均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培哚普利联用吲哒帕胺组、培哚普利联用安体舒通组较单一培哚普利治疗后在降压疗效及改善FM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安体舒通与吲哒帕胺相比较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值得在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震华. 抗高血压药物与血管内皮功能[ J ] .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5, 5: 398-40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全文版) [ J] . 高血压杂志, 2005, 13( 1 ) : 42- 47.

[3] 邓又斌. 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 J]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3, 19( 7) : 386- 386.

[4] 李立志,杨晓东,陈丽娟.奥美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重度高血压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3):309-311.

[ 5 ] 陈明,胡申江.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26(3):222.

[ 6 ] 陶军.高血压的新认识与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9):783.

[ 7]石伟彬,傅春江,方玉强,杨成明.坎地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2):180-182.

[ 8] GHIADONI L, MAGAGNA A, VERSARI D, et al.Different effect of antihy per tensiv e drugs on conduit

ar tery endo thelial function [ J] . Hy per tension, 2003,41: 1281- 1286.

[ 9]李雷, 夏勇, 李东野, 陈静, 杨荣礼, 汪敏.吲哒帕胺对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的影响[ J].高血压杂志,2006,14(3):221-223

篇9

关键词:世界话语,个体和概念,符号和含义,四部分词语模型

中图分类号: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2-0008―07

一 维斯特“世界话语”产生的学术背景

奥地利的术语学研究有着较为悠久的传统,我们可以在奥地利语言批评和哲学领域中找到术语学研究先行者的踪迹。自1895年始,在维也纳的大学里就有“归纳科学的哲学”这么一个教席。1922年,维特根斯坦在这个席位上主持研讨会,当时他出版了著名的《逻辑学一哲学研究论文》,该著作对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奠基人莫里茨・石利克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实际上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对后来成为术语学维也纳学派缔造者的欧根・维斯特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科学的角度看,奥地利的自然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密联系。语言批评这种形式,正是为了提高语言运用在数学、物理和机械力学等领域中的效率而产生的。欧根・维斯特正是从研究电工技术中的国际语言标准化(1931年)开始了语言批评,也开始了他创立作为独立学科的普通术语学之旅。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维也纳,一位名叫弗里茨・毛特讷的新闻记者着手辨析和描述语言界限的工作。约在1906年,毛特讷写了一部题为《对语言的批评作些贡献》的哲学著作,他的结论是:所有的哲学问题在根本上就是语言问题,科学语言完全是不恰当的。这促使维也纳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们认识到进行语言批评的必要性,不过他们与毛特讷的观点保持了距离。 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是在1929年随着一本名为《维也纳学派的科学世界观》的小册子的出版,而为公众所熟悉的。石利克以他的著作《普通认识理论》(1918年)而成为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奠基人。

欧根・维斯特的早期学术思想是受弗里茨・毛特讷影响的。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题论著《在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中的国际语言标准》(1931年)和他1959―1960年发表的《从术语角度,以图示的形式描述世界话语》的研究性论著中,都对毛特讷的观点进行了吸收。

后来,维斯特的哲学观点渐渐向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靠拢。在《在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中的国际语言标准》里,欧根・维斯特探讨了语言哲学特别是语言批评的问题,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观念极大地支持了维斯特的论点。维斯特在1932年研读了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鲁道夫・卡纳普的著作《世界的逻辑结构》,发现其中包含着对形成其术语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联系。此外,欧根・维斯特还认真研读过索绪尔1923年出版的《数学哲学导论》。

可以说,欧根・维斯特是一台“积分仪”,他接纳了哲学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先驱者关于语言批评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并且把这些观点与那些语言学大师的认识相融合,最终走上独立的学术发展道路,形成了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普通术语学理论。1959―1960年,欧根・维斯特对“世界话语”的论述,正是在奥地利语言哲学界倡导语言批评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当时“世界话语”理论的推陈出新,也为70年代初普通术语学的形成作了基础性理论准备。

二 欧根・维斯特的“世界话语”简介

有关“世界话语”(das Women der Welt)这个概念,德国的语言学家莱奥魏斯格贝尔早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基本语言过程:认为它是人类世界在词语中的鲜明体现。1959―1960年,欧根・维斯特又从自然科学、语言科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视角重新描述了这个外部世界的语言进化进程或称话语进程。

欧根・维斯特采用示意图的方法,从术语学角度出发,对“客观世界”的“话语”和在说话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关系进行了描述。他从(1)个体和概念,(2)符号和含义,(3)模仿,(4)说话,(5)自然符号等几个方面人手,对“世界话语”进行了阐述。

维斯特首先认为,“话语”可以利用两种基本关系进行说明:一是“个体”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是“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关系。

(一)个体和概念

维斯特借助孩子感知和意识的发展,运用生动的语言向人们表述了个体和概念的关系。

1.对象客体

他认为,通过孩子是如何感知世界的,人们得出这样的观点:可觉察的印象是从客观构成物出发的,这些客观构成物部分属于它自己的躯体,部分又与它的躯体相分离。其躯体四肢,其存在环境中的单个的人和动物、家具和植物,就连地球和天空都是不同的。其中,有许多的事物是运动的,或者以其他的方式活动着。

用哲学语言来说,一个人的思想对准的或者可以对准的所有事物,就是“对象客体”。在这个意义上讲,事态也是对象客体。

2.个体

在人的早期,孩子只与“个体对象”(即“个体”)打交道。因为,每一个感觉到的对象,对于孩子来说是某种唯一性的东西,就像一个特定的人那样。个体对象是一个在时间上存在是确定的事物,它属于时间世界。譬如,我窗前的这棵树,或者我在一个确定时刻所感觉到的(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疼痛。

3.概念

如果个体对象不再在场,孩子也能够记起它。如果这种记忆带有如形状、颜色等的直观印象,它就是一种“表象”;如果这种记忆是不直观的,它只记录下为了识别这个个体所需要的那些个体的本质,那么,这个记忆就包含了一个“概念”。 一个个体的概念就是一个“个体概念”。如:“拿破仑”,或者“我的自来水笔”。

成长中的孩子又注意到,世界上存在着若干种个体对象,譬如苹果,它们彼此之间“相像的让人很容易混淆”,成年人用同一个名字“苹果”对它们加以命名。在这里,孩子通过把这些对象相区分的特征省略掉,而得到了这类对象的个体概念“苹果”。

在图1中,从不同的个体概念A1,A2等出发而得到了唯一的共同概念A,它可以通过已存在的对象a1,a2/sub>等(或者通过另一些落到概念A下面的个体)得以“现实化”,这些个体称为概念的“代表”。

4.个体系统(组成部分系统)

在某确定全景中的所有个体对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复合体,这是一个具有唯一性的、综合性很强的个体。

这样的复合体在思想上是否可以分解并且怎样分解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对这个复合体进行研究和描述的人是怎么想的。

有时,一个复合体的各部分可以清晰地分开,譬如两个正在运动着的人,或者两个天体。而在很

多情况下,对复合体的划分只是一种思想上的创作,譬如将地球划分成地区或者国家。

这种只是以某种方式在思想中进行划分的由部分组成的复合体,科学上称为“系统”。由个体组成的系统是一个“组成部分系统”。大的个体拆分成部分,由此产生了部分系统,这个拆分过程称为“分解”。

思想上进行分解是(形成)“话语”的第一步,它是人类对世界进行精神诠释的第一步。

分解过程是可逆的。譬如,通过“一体化”或者“联取”,由砖瓦可以建成一座房子;经过若干的思想上的一体化过程,由许多的国家可以出现一个统一的欧洲;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一种人类配对。但进行一体化的是个体,而不是概念。 词语“个体”可用来表达“个体对象客体”这个名称。从哲学意义上说,“个体”的意思还相当于“时间世界里的一次性对象”,这与“概念”不一样。个体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复合体。

5.概念系统(抽象系统)

正如若干个个体概念概括成了一个普通概念(即它们共同的“大概念”)一样,若干个普通概念也可以再进一步概括成具有更高抽象程度的概念。譬如,不同的个体苹果共同概括成了普通概念“苹果”。概念“苹果”和概念“梨”“李子”等共同概括成了大概念“水果”。

因此出现了一个多层次的“抽象系统”,与组成部分系统一样,它也可以通过一个“树形图”来描述。

对概念的概括,从个体概念中抽象出更高级的大概念,与导致了个体概念形成的“分解”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的判断。

因此,“抽象”是形成话语的第二步。从更高程度上讲,与第一步相比,“话语”这个名称与第二步更相适宜,因为,借助抽象才可能形成种类名词(形成话语的第三步)。反过来,借助种类名词也才可能实现抽象。

6.概念的形成

有两条相反的途径都可以形成新概念:概念外延的扩大和概念外延的缩小。也就是通过减少和增加概念的特征。第一条途径是由个体概念出发,也就是从经验出发。这在图1中,是用“抽象”来表述的。在概念域中,它指向上。另一条途径是在相反方向上进行的,在图1中,它是指向下的。新的特征补充到了起始概念上,这个过程叫做“限定”。譬如,概念“植物”经过限定而成为概念“树”。经过概念的限定,也可以创作出虚构的概念,譬如:“半人半马怪”。

“抽象”和“限定”也可以理解为处于相同序列等级的两种概念的连接,也就是把这两个概念理解成概念的配对:在抽象过程中,构件概念的外延被集中了起来,这个过程称为“逻辑析取/逻辑或”。在进行限定时,概念内涵被结合了起来,这个过程称为“概念合取/逻辑与”。譬如,从概念“男人”和“女人”出发,经过逻辑或/逻辑析取产生的是共同的大概念“人类”,经过概念合取/逻辑加产生的则是“两性人”。个别概念的抽象和限定过程,对应于思维进程的归纳和演绎推论。

(二)符号和含义

针对“符号和含义”,维斯特在“世界话语”中,共分了12个部分进行了论述,限于篇幅,笔者只着重分析前7部分。

1.个体符号

如果某谈话者想把谈话伙伴的注意力引向某一个体对象客体的话,那么首先,这个个体对象客体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应该是看得见的,或者是谈话者或者是谈话伙伴随身带着的,因此,谈话者只需指向这个个体对象客体,或者出示一下这个个体对象客体就行了。

但是,如果这个个体对象客体不在现场,在此情况下,可供谈话者“调遣”的,则只可能是这个对象的个体概念,而且前提条件是,这个个体已经在这两个人的头脑里了。个体概念是这样给唤入到谈话伙伴的意识中的:谈话者把一个替代对象客体展示给谈话伙伴,而这个替代对象是已由习俗或者协议确定下来了的,它可以代表原始的对象客体。这样的替代对象就是为原始对象客体设计的“符号”。

因此维斯特认为,作为符号使用的对象客体应具有的条件是:它是随时“可供调遣”的。有两种可能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它是个体对象客体,则它是容易移动的;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它是一个概念,则它随时可转化成现实,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适合的普通概念。

以某种语音符号或者文字符号表示的普通概念作为符号使用会更便捷一些。因为语音概念(音位或者音位连接)和书写符号概念随时容易被现实化。

2.普通概念的符号

普通概念必须借助符号得以识别。因为,人们不可能对普通概念进行指明。如果人们指向某普通概念的某个个体代表时,获得的只是这个特殊代表的个体概念。因此,如果作为符号的合适的普通概念没有与这些个体代表对应上的话,那么,形成永久性的普通概念,则是不可能的。

因此,符号输送,特别是命名――是形成世界话语的第三步。但是,我们不能理解成第三步就紧跟着第二步。在概念的形成(第二步)和其命名的形成(第三步)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符号所表明的就是它的“含义”。

3.四部分词语模型

“个体一概念”和“符号一含义”这两种基本关系,在每种语言中都是无间断的,而且同时起作用。维斯特采用“四部分词语模型”对此进行了清楚的说明(图2)。

这个模型包括了四个域。上面两个域对应着概念世界,它们描述了来自语言系统(“语言”)的片段。下面两个域对应着个体世界,在说话(“口语”)时,它们才露面。

图中域右下方的两个个体对象客体概括成了一个共同概念(域右上方)。用作符号的另一个概念(左上方)与这个概念对应,譬如语音概念或者书写符号概念就可以用作符号。在说话时,符号一再得以现实化(域左下方),譬如通过语音个体或者书写图形个体,但每次都有些不同。

4.“符号一含义”对应的本质

符号和含义最初只是在人们的头脑里相互对应的。如果符号是基本的,也就是说,符号不是由带有含义的要素组成的,那么,在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初次对应则是随意的。这属于语言符号的本质问题。如果某种对应已经成了语言习俗,随意的改变就很难实行了。

在人们头脑中的符号和含义之间的对应究竟如何?

得到公认的是,符号(特别是语音符号)是与它的含义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如果没有含义,一种语音形式只是一种物理学上的声音;没有符号,概念也就不存在。“符号和含义”这个通过一体化出现的整体究竟该如何称谓?维斯特时代的学者们,有的称其为“关系单位”;也有人称“名称单位”。

当时那些说“符号”或者“词语”,而不说“名称单位”的语言学家实际上已经认识到,标准语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践的需要。

还有一种反对在“名称单位”的意义上使用“词语”这个词汇的意见:一个名称单位的符号部分,常常不是由一个单个的词语(词体)组成的,而是由一个或多或少存在的词组组成。这里涉及到的“词语”“词体”和“词组”的大概念,从古到今都被称为“术语”(Terminus)。20世纪以后,其同义词“名称”也被人们普遍接受。这种表达相当于过

去采用的表达“指称”,它可以理解成是“名称”和“图示符号”的共同大概念。

5.三部分词语模型

奥地利研究者Knobloch曾在语言论坛中发展了一种表述语言关系的三角词语模型(图3),维斯特在“世界话语”中分析了它的不足。

图3中的表述“词语内涵”和“对象客体”,与图2中的表述“含义”和“个体”具有相同的意义。如果我们把四部分模型中的左边两个域瘪下去,变成“语音体”这个点,四部分词语模型也就成了三部分词语模型。三部分模型的不足在于:在概念世界(语言系统)和个体世界(语言的使用)之间的鸿沟只给填平了一半。

三部分词语模型的出现是与语言大师索绪尔和特鲁别茨科伊之前普遍流行的考察语言关系的研究方式相对应的。这两位研究者对语音形式概念(“语音形象”“音位连接”)和它变化着的现实进行了区分,他们对三部分模型仔细研究之后认为:模型中三角形的左端应该被剪开,它可拆开成两个点,因为,在“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是有区别的。

6.感官形式

四部分词语模型只对基本符号是普遍有效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基本符号在其基本含义上使用时四部分模型才是适用的。对于在语言领域中数量庞大的复合符号和借用符号而言,四部分词语模型则有必要进行扩展(图4)。

在概念世界中,在符号域和含义域之间再插入一个域,这个域对应于“感官形式”。

“感官形式”是复合符号或者借用符号的词语含义,譬如词语“头”和“鼻子”的解剖学上的基本含义就是这样。“感官形式”同时既是含义又是符号,它是可觉察符号的基本含义,如一种语音符号的基本含义。就此而言,它是一种概念,但一般来说它不是语音概念。

“感官形式”维斯特也曾把它称为“概念形式”,以后又把它称为“语义形式”。 在图4中,点“可觉察的符号”和“最终含义”二者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线路相连接。通过第二条线相连接时,感官形式就给排除了。选择哪条路线因人而异,取决于某确定名称的感官形式对于某个人来说是否活跃。

7.符号连接

感官形式的另一种类型,即“复合感官形式”也很常见。复合感官形式反映了概念的连接。

但是,这种反映常常是不完全的。如果把符号看成是一种名称,那么它的各“组成部分概念”之间的关系只能在词组中体现。

尽管符号不是词,我们也可以依据符号的“句法”把它们相互连接起来。在进行符号连接时,我们要遵守确定的规则。

譬如,“说印度日耳曼语系的人”(Indoger-mane)是“印度人”和“日耳曼人”这两个大概念通过“逻辑析取”(逻辑或)形成的;“同时是商人和工程师”是组成部分概念“工程师”和“商人”通过“逻辑合取”(逻辑加)形成的。词语连接“发动机一发电机”,“带有发动机的发电机”是通过“逻辑联取”(一体化)出现的。

维斯特还探讨了“次要符号”“双轨符号”“基本符号的分解”“制定的和生长的概念”和“主观概念和客观概念”这几个问题,限于篇幅,笔者在此省略。

(三)其他论述

维斯特在“世界话语”中所论及的话题,还有“模仿”“说话”“自然符号”。

在“模仿”这一节,他分析了“纯粹的模仿”“语言的过渡”,并也为“模仿”设计了一个四部分词语模型,而对它的术语学意义进行了剖析,指出“模仿”是语言形成的一种过渡,但是,模仿不描述普通概念,而只描述个体。同时维斯特也对索绪尔曾采用过的特殊两部分词语模型进行了批评,指出这个模型对符号与含义之间特殊对应的描述并不充分。

维斯特对“说话”也做了细致的术语学分析,他同样为这个过程设计了两个并列放置的“四部分词语模型”,仔细分析了消息的发送和接收过程。同时,在这里,维斯特也对说话时的“被指者”进行了分析,指出“被指者和符号的固定含义是有区别的”。他还谈到说话时的“主观定位”,提到了“指示词语”在说话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世界话语”的最后,维斯特谈到了“自然符号”,指出了它与“习俗符号”的不同。

三 对普通术语学的影响

欧根・维斯特对“世界话语”的论述,在维也纳术语学派的基础理论框架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因为,维斯特在这里实际探讨了“普通术语学”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普通术语学”和语言学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术语学家谈概念,而语言学家则谈“词”的内容。因为要对术语概念进行系统化研究,术语学必须引用逻辑学和本体论的知识,并且还要和信息科学相互交织。

在本文前面已经提到,欧根・维斯特并不是最早研究“世界话语”的学者,但他是第一个从术语角度对“世界话语”进行思索的人。实际上,维斯特在1959―1960年对“世界话语”的研究,其中很多的话题远超出了术语学的范畴。但是在这里,维斯特关于“普通术语学”基础性问题的思索已经较为成熟了,在他后来写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中所形成的观点,在此已经初现端倪。

篇10

关键词:学习不良;父母因素;家庭干预;儿童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44-02

学习不良(Learning Disabilities)一词于1958年由H.Thelander、J.Phelps和E.Kirk三人首次在《与轻微脑损伤有关的学习不良》提出。1963年,S.Kirk用它作为轻微脑功能障碍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的“标签”,从此这一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近年来大量研究不仅关注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技能,还从生态系统角度探讨学习不良学生与父母交往关系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

儿童的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儿童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获得最初的语言、生活经验和行为规范。本文通过分析父母因素,了解家庭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途径及结果,改善学习不良儿童的消极家庭因素,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

一、父母因素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对于学习不良儿童来说,父母的评价、教养方式、 文化程度等都将明显影响他们,促进或阻碍着他们学习的提高和社会化的进程。

(一)父母评价的影响

1.学习不良儿童对父母评价的认知。学习不良儿童对父母评价的认知总体上比非学习不良儿童消极,主要表现:(1)从父母经常、严厉的抱怨和责骂中推知,自己的学业能力在父母眼中很差。(2)从父母日常表现出的消极态度和评价使孩子推知,自己一般能力也被父母看的极差。(3)由于父母日常的种种的表现,学习不良学生认为在父母看来亲子关系并不好。(4)觉得自己的外貌在父母眼中也很差。

2.父母对学业不良儿童的评价。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几乎认为自己的孩子事事不如人:学业差,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低,怀疑孩子的一般能力和亲子关系,甚至对孩子的生理外貌的评价也很低。父母的这种消极态度会无意间反映到言行中,使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业和发展受到影响。

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评价是极重要的参照物,亲子关系的消极认知会引起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评价降低,失去自信心和进取心,不利于其成长。

(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使儿童继承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鲍姆林特(Baumrind)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三种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鲍姆林特的标准,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介于专制型和权威型之间,更多倾向于专制型。中国儒家文化对传统家庭观的影响,以及社会激烈竞争造就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使其对子女的要求严格和苛刻。在此背景下,学习不良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能达到父母的渴望水平,往往会得到各种惩罚,更加剧了其对自身的消极评价,阻碍了发展。Michaels等人运用Olson的家庭适应性和亲密性评估量表施测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更可能是极端型,家庭的结构性和组织性较差,缺少沟通和交流。

1.对学业的影响。辛自强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家庭主要问题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父母甚至不知道孩子的爱好和交友情况,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常常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许多学习不良儿童在学校里受到挫折,回到家里不仅得不到理解、支持,反而会遭受痛斥或漠不关心,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受挫。抑郁苦闷、焦虑不安的情绪会进一步分散注意力,削弱思考能力,降低学习动机。有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其认知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相关非常显著。学习效率的再次降低,学习成绩的再度恶化,势在必然。

2.对行为的影响。对儿童攻击性的研究证明,母亲教育方式中的拒绝性维度上的得分与儿童的攻击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张文新等,2006)。高拒绝性父母常常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或身体不适,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只是一味的拒绝,从而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引发其种种不良行为,如报复、攻击等。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极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敌对、愤恨等消极情绪。这都是引发学习不良儿童问题行为的导火索,极易使学生形成不良品德,对其成长、发展不利。

研究发现,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具有密切关系。也说明儿童消极行为特征有可能进一步强化母亲教养行为的消极倾向,而儿童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之间甚至可能形成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这在对学习不良儿童家庭教育的咨询与矫正工作中应特别引起重视。

3.对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多为放任型与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虽然会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压抑较少,但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这一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多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严重者还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往往在孩子心灵里留下阴影,使其心理发生畸变,个性发展走入误区,言语行为失常,对教师、校方乃至社会怀有对抗情绪。

(三)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 普通高校 排球选项课 教学改革 对策研究

一、普通高校开展排球选项课的作用和目的

排球作为运动项目的形式之一,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好评。由于排球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耐力、弹跳和韧性,在体育课程中被广泛地运用。但是某些普通高校未能够积极开展排球选项课,因此部分高校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排球项目。积极开展排球选项课不仅能给学生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增添一缕色彩,同时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拓展体育素质。普通高校需要注意的是,在注重提升学生德育成绩的同时,也要不断挖掘和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为此普通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排球选项课程开展的必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后课程学习中不断创新和进步。

二、当前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较为刻板

首先,从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的形式上看,还存在枯燥和刻板的问题。教学形式刻板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排球选项课的教学工作时只是一味地注重技术讲解,因此很多学生未能得到足够的机会来学习排球。然而简单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如实际操作和学习。这对于今后排球选项课的开展和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加强对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形式的创新工作十分有意义。

(二)排球课参与度不高

排球课参与度不高是当前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大问题,其对于实现开展排球选项课的意义有一定的阻碍效果。这是因为我国普通高校对排球选项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开展排球选项课程,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排球项目。当前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业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因此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再加上很多学生在此之前未能接触到排球项目,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教学手段的落后也是严重制约和影响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开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手段还只是停留在三尺讲台上,然而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进行演示。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普通高校开展的排球选项课还是过于注重理论讲解,不仅如此,教师自身对排球项目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刻,因此教师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

最后,普通高校在开展排球选项课程中意识不够强烈、目标不够明确,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墨守陈规,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开展排球选项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不能做到创新和突破。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是简单地让学生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因此很多学生的排球热情和天分存在被淹没的可能。

三、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的改革与对策

(一)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学生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因此排球作为体育项目中较受欢迎的一类项目,应积极运用到高校教育当中。这样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忍耐力、团队意识、勇敢、果敢等良好的品质,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网络上存在较多成功和丰富的教学案例,教师在开展排球选项理论教学课程前,可以积极挖掘网络上的教学素材,并积极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不仅如此,教师之间在网络的平台下也可以进行交流,就排球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地探讨,从而促进我国普通高校排球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排球运动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目的,排球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但在制定排球选项课的教学目标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教学目的上,即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排球理论知识、战略和技术。除此之外,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勇敢顽强的品质等。因此排球选项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转变教学观念

最后教师必须要做到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排球选项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在实现和完成学校分配教学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当中。只有不断的操作和演练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排球选项课的真正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发挥排球项目锻炼他人的作用。因此普通高校既要积极开展排球的运动项目,也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结束语

进行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的改革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和入手,例如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等,这些都是促进我国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为了更好地对当前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本文从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性地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意见。

参考文献:

[1] 崔建洋.河北省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 万岩.河南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4.

[3] 胡振宇.秦皇岛市普通高校排球教学课学生运动损伤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篇12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浆D-二聚体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用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胸闷、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症。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除西医治疗外,中药治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观察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的变化做比较,进一步探讨丹参川芎嗪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临清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确诊为UAP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50~70岁,平均59±11岁,选择的病例表现为近期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疼痛时间较长,胸痛程度加重,可伴出汗。入院后经常规应用抗UAP,如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缺血,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等,疗效不佳,且心绞痛发作时有心电图有明显的ST段动态演变,经心电图及心肌损伤血清标记物(如,肌红蛋白、心肌酶、肌钙蛋白)检查临床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抗凝禁忌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丹参川芎嗪治疗组(治疗组)60例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对照组)60例,两组其他治疗方法相同,如抗血小板治疗,抗缺血治疗等。两组基本资料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间隔7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在原治疗基础上(如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缺血,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等),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间隔7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且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抽空腹静脉血进行血D-二聚体的检测。对照组有2例患者未坚持治疗而剔除。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80%,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80%,心电图ST-T改变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均减少50%~80%,心电图ST-T改变>50%或T波恢复正常;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均减少<50%,心电图未发现明显改善。

D-二聚体的测定采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试剂盒由挪威AXIS-SHIELD PoC AS公司提供。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行卡方检验,以P

结 果

篇13

本研究通过实验法、访谈法了解了学前儿童时间性预期记忆的年龄效应及“后延时”对学前儿童时间性预期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时间性预期记忆能力在不断提高,4~6岁可能是幼儿这方面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后延时”对学前儿童尤其是中班、大班幼儿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

后延时 学前儿童 时间性预期记忆

1 问题的提出

1971年,Loftus进行了有关预期记忆的第一例认知心理学研究,开创了预期记忆研究的先河,但是直到Einstein和Meoaniel(1990)提出预期记忆的实验研究范式之后,人们才越来越关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但是近些年来预期记忆的研究对象多以老年人或青少年为主,涉及学前儿童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在仅有的几项研究报告中,以下两点研究的不足不容忽视:其一,在设计实验时,研究者总是要求个体在特定时刻提取预期记忆任务,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部分预期记忆现象不符,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需要个体在特定时刻立即做出反应,而是在这一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将预期记忆任务提取出来就可以了,例如,老师要求儿童回家后把作业交给家长签字,那么从儿童到家一直到第二天早返校这一时间段均是预期记忆的有效提取时间,那么在“后延时”状态下儿童的预期记忆状况如何呢?其二,对学前儿童预期记忆的研究以“事件性预期记忆”为主,而对“时间性预期记忆”的研究尚未出现,这与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滞后有关,因为到了学前晚期,儿童才开始学会用时间标尺计时,因此要研究学前儿童的“时间性预期记忆”具有一定难度。但是有难度并不一定无法操作,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代替时钟来研究学前儿童的“时间性预期记忆”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对“后延时”状态下学前儿童的“时间性预期记忆”进行了研究。

2 实验方法

2.1被试抽取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的每班男、女幼儿各10人,男女各占10人,总计60人。

2.2实验材料:沙漏1个(能够计时3分钟);秒表1块(主试用来计时);彩色图片120张(总共分为6类:地上跑的动物、水里游的动物、天上飞的动物、蔬菜、粮食和水果;每类图片各20张);带有图案的纸盒6个(图案分别为老虎、鱼、小鸟、白菜、玉米和苹果);时间性预期记忆记录表数张。

2.3实验过程:实验采用Einstein和Mcoaniel的研究范式,将预期记忆任务镶嵌到进行中任务中。实验开始前先对主试进行培训,使之能够熟练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实验中,进行中任务是由主试抽出一系列图片,问被试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并让被试进行分类;预期记忆任务是当放在幼儿左侧的沙漏里的沙子漏完时提醒主试。实验在安静教室内进行,具体施测步骤如下:

第一步:主试向被试详细讲解任务要求,并让被试进行充分练习,保证被试了解整个过程。重点提醒被试“沙子漏完时要马上提醒主试,如果忘了也可以在后来想起来的时候再提醒主试”,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再对被试进行任何提醒。

第二步:呈现干扰任务,让被试在纸上画一幅画,时间为3分钟,主题为“堆雪人”,3分钟后不管被试有没有画好,测试正式开始,如果被试提前画好了,可以提醒他修改一下。

第三步:两个主试为一组对幼儿进行个别施测,其中一个主试随机抽取一系列图片,问被试图片属于哪一类,应当放在面前的哪个盒子里面;另一个主试在旁边计时,提醒第一个主试进行中任务结束的时间(进行中任务在沙漏中的沙子漏完3分钟之后结束,如果3分钟之内预期记忆任务还没有提取出来,则视为预期记忆任务提取失败)并填写时间性预期记忆记录表。

实验结束后,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访谈,询问预期记忆任务失败的原因,鉴别任务的失败是因为没有理解指导语还是确实忘记了这一任务;对能够“即时提取预期记忆任务”的幼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是否一直将预期记忆任务储存于短时记忆中;对预期记忆任务提取“延时”的幼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是如何想起预期记忆任务的,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想起来,后来才想起来的。将访谈结果记录在时间性预期记忆记录表中。

3 果与分析

实验中,少数幼儿确实存在不断转头查看沙漏的情况,但主要集中在实验开始及临近结束的时间段内。在这里我们规定,只要在实验过程中(设置沙漏到沙子漏完这一时间段内)有半数以上的时间一次都没有转头查看沙漏情况,我们就认为预期记忆任务没有一直存在于短时记忆中,以此为标准删除3名幼儿。试验结束后对能够“即时”完成预期记忆任务的幼儿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他们并非一直都想着预期记忆任务,而是在某一时刻突然想起来了。据此,我们对57名幼儿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3.1学前儿童进行中任务的完成情况

由上表可知,各年级在图片分类中的表现良好,这说明任务的难度没有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但也占用了幼儿的部分认知资源,这与日常生活中的任务难度接近,可以作为进行中任务进行实验设计。

3.2学前儿童时间性预期记忆任务完成情况

F1表示预期记忆任务即时提取失败人数;

R2表示预期记忆任务延时提取成功人数;F2表示预期记忆任务延时提取失败人数;

R表示预期记忆任务提取成功人数;F1表示预期记忆任务提取失败人数

篇14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同辈群体主要有同寝室的室友、同班同学、社团成员三大类。虽然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地一面,比如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求和生活经验的获得,可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可能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

(一)不良寝室氛围的影响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寝室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从寝室环境来说,有的寝室出现“脏、乱、差”,寝室卫生状况极差,物品摆放凌乱,寝室吵闹乱不得安宁。从学习态度来说,有的寝室存在学不学无所谓,只要考试过关就行,能不去上课就不去上课,大学就是来玩的。从平常的言行举止来看,有的寝室不仅平时不学习,还经常在寝室打麻将、玩网络游戏、抽烟、喝酒,热衷于吃喝玩乐,盲目攀比。从人际关系来看,有的寝室同学之间缺乏团结合作意识,不能互相体谅,勾心斗角,排挤不同意见者,造成寝室人际关系紧张。不良的寝室环境和寝室氛围违背了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抵制,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二)班级不良班风学风的影响

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不良班风学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必须得到重视。从班级的班风来看,有的班集体不团结,大搞小集团主义,不论是在班团干部竞选还是评优评奖活动中,弄虚作假,拉帮结派。形式主义严重。在学习方面,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而是处在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中。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严重,作业拖沓敷衍。不积极参加院系或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一种散漫不团结的班集体如果长期存在,班集体成员就会受到它的影响,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逐渐趋近于这种氛围的要求。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不注意这种不良班风学风的危害,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畸形社团文化影响

高校的社团是大学生的另一学习课堂。许多的社团都是宣扬主旋律文化的社团,总体来说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学校社团数量的增加,一些学校的社团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 “高校社团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大都停留在满足会员的浅层次的初级需求,即兴趣爱好上,忽视了社团会员高层次的本质需求即知识与能力的需求,结果导致社团文化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教育性、创造性、超前性。”社团活动宣传方式杂乱无章,影响学校容貌,还可能污染学校环境;社团活动变得商业化等。一些社团注重吃喝玩乐,宣扬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一些社团的活动有时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争时间,一些大学生过于热衷于社团开展的活动而对学校正常的班集体的活动缺乏热情,从而影响到班集体的正常工作,对班集体的凝聚力产生不利的影响,有时还会引发小群体成员集体逃学现象。

“青少年在同伴关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从众:学习从众、生活从众、道德从众、政治从众。青少年特殊的主客观条件导致其从众心理倾向较强。同伴们的一句话胜过老师的苦口婆心,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其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都会参考其他人的看法,这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状况。这种心理也可称为从众心理。如果不遵从大众的意志,可能会受到群体的排斥,自尊心受损,人际关系紧张。因此,营造良好的同辈群体环境迫在眉睫。

三、营造良好的同辈群体环境

古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可见,营造良好的同辈群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是高校中的最小单位,也是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场所。由于寝室结构的稳定性和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初级关系,使得寝室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基本的环境。高校寝室既是一种用于生活的场所,也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纽带,以共同活动内容、目的、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共同体。因而它不仅表现出休息娱乐的功能,还包括社交、互助的功能,对学校主管部门而言,还具有教育与管理的功能。当然寝室更主要的功能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寝室文化建设,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二)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

首先,“一个良好的班级体的形成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健全的班集体发展规划、完善的班集体管理机构,而这些恰恰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因此,班主任为班集体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管理支持,是班集体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保障力量。”另外,还要组建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成为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左右手,协助其对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其次,“加强理论学习,明确是非观。仅仅靠提高学生的班集体热情还不足于优秀班集体文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应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将其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起来,使他们具备独立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让他们从自身觉醒,主动的去接受好的思维、行动方式,抛弃坏的习惯。”

最后,多开展班集体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活动也是班集体文化建设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实践活动最能检验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班级体的活动为班级成员展示个性、提高素质提供了平台,同时也能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班集体的团结。实践活动中显露出来的问题,还能得到及时纠正,从而优化班集体文化建设的成果。

(三)引导社团文化健康发展

社团是高校中除了寝室和班级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同辈群体。它是大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体。“社团文化通过多种活动熏陶大学生情感,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发挥成员才华,为广大同学认识生活、思考人生、探知社会的广阔场所。”因此,要提高社团素质、合理社团结构、加强社团管理、丰富社团活动,引导社团的健康发展。

首先,社团要有作为社团核心与灵魂的精神与文化。学生社团的精神和文化是在社团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社员认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其次,社团文化建设也要有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优秀的社团一般都有规范的文化建设制度和成熟的运行机制,使社团的精神和文化真正得到贯彻。再次,社团文化建设应该有专门管理发展的人才,优秀的学生社团应该是人才聚集、群英荟萃的宝地,社团有这方面的人才便于文化管理发展。最后,社团要有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意识。只有服务学校师生回报社会,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团、传播社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