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动物科学研究方向范文

动物科学研究方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动物科学研究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动物科学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GMP;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在国家大力发展教学改革的号召下,在学院领导对教育改革的重点关注下,在结合我专业进行的教改实践下,以及调研时了解到的兄弟院校在本专业的教改情况下。该如何对我专业进行应用“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即“教师队伍一体化”、“教材编写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组织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本人一直在不断的探索着。

1 药物制剂专业的现状

1.1 教师队伍

药物制剂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1名,其中高级讲师5人,讲师12人,助理讲师4人。专业教师全部为一体化教师,中级药物制剂工11人,高级药物制剂工10人。学历方面,教师中制药工程类硕士学位5人,生物制药硕士3人,制药工程类在读硕士6人,药学相关专业本科6人,医学本科1人。本专业师资力量强,教改经验丰富,一体化教师众多,这为实现“五位一体”教学模式课改研究奠定了教师队伍的基础。在GMP教学方向上,专业教师有6人,高级讲师2人,讲师4人,六人均能够独立完成GMP一体化教学课程,具备“五位一体”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1.2 实训条件

我院药物制剂专业现有实训场地为1号实训楼的3、4两层,其中3层为GMP仿真实训车间,能够真实模拟片剂、胶囊剂、水针剂、颗粒剂等剂型药品的生产。4层有分析检验室、一体化实训室、药品营销实训室、微生物检验室等实训场地,能够满足对药品检验及营销的实训。由于GMP学科涉及范围都在三楼的GMP仿真实训车间。因此此实训场地可为“五位一体”GMP实训课改提供场所,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GMP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

1.3 教学资源

药物制剂专业为14级学生准备了五间教室,每间教室能容纳35-40人教学,黑板、讲台、课桌椅齐备,每间教室均安置了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能够满足对“五位一体”课改的硬件要求。

1.4 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情况

我院2014级药物制剂学生共招生170人,大多数学生来自黑龙江省,其中76%为城镇户口学生,24%为城市户口学生;初中毕业学生占总数的81%,高中毕业占总数的16%,初中毕业证待发者占2%。为了确保“五位一体”课改实验数据真实有效,将170名学生按个人情况随机分布于五个班级中,但基本保证各班级初高中毕业生比例均等。

1.5 就业岗位技术

药物制剂学生毕业之前均需要参加哈尔滨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主办的技能鉴定考试。鉴定相关工种有药物制剂工、中药检验工、中药调剂员、化学检验工等等。GMP课程作为一门关于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1.6 教材情况

一共选用了3个版本的教材。最开始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随着国家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进一步提升,换成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教程),应用良好,单考虑到这套教材是高等职业药学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不太适用中职学生学习。后来选用的是《实用药品GMP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突出了案例的引入,以任务领引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2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2.1 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通过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对药物制剂教学进行课改研究,并研讨在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问题、解决方法、调整方式方法,最终建立适合职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教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研究法

本次“五位一体”课改研究方法应用经典的实验研究法。所谓实验研究法,是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进行有计划的实践,从而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的方法。为了验证“五位一体”教改对中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教学的推动作用,我们将在教学中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课改。(1)教师队伍一体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双师型一体化教师;(2)教材编写一体化,针对就业岗位实际要求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3)教学内容一体化,突破以往书本理论的限制,将更多与就业相关的实训内容进行填充;(4)教学组织一体化,对学生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学分代替工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5)教学评价一体化,根据平时学分、阶段考核、技能大赛、实训操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2.2.2 建立实验班与对比班

学院14级药物制剂专业共有五个平行班级,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真实有效,将170名学生随机分布于五个班级中。14药1班35人,14药2班35人,14药3班35人,14药4班35人,14药5班30人。其中,将14药1班作为实验班级,对此班学生进行“五位一体”药事法规课程的课改教学,其他四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2.2.3 创建优化校本教材

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实际要求,对学生应用教材进行整改优化形成自己的校本教材。GMP学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五位一体” 课改。将原有内容进行分解,划分为以下大项目。项目一:认识理解GMP(其中包括4个任务);项目二:物料的管理(其中包括5个任务);项目三:药品生产前准备的管理(其中包括7个任务);项目四: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其中包括10个任务);项目五:药品生产结束的管理(其中包括7个任务);项目六:药品质量检验的管理(其中包括4个任务);项目七:药品质量管理与质量风险的控制(其中包括3个任务)。在校本教材中,每一个项目又被分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均有理论部分与实训部分,每一个理论部分都有相应的案例,方便学生学习讨论。

2.2.4 理论教学改革方法

本次教学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题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将学生引导为教学的主体,根据职业类元宵的特点,研究出一套如何利用“五位一体”理论将GMP学科进行课改教学的方法是十分重要而且迫在眉睫的。在理论教学中将一体化课改贯穿于教学始终,将相应的理论知识点转换成案例分析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

2.2.5 实训教学改革方法

在一体化实训课改教学中,设置了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训内容。如:物料的接收与储存。原来的教学就是将知识通过讲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但是这样传统的教学不如设计一次一体化实训来的更加好,让学生情景模拟,假设一个药厂的车间购进了物料,应该怎样分配,怎样记录,物料储存在哪里,物料进入车间由谁来审核,去哪些相关部门申报等等一系列内容均在模拟实训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有的放矢。

2.2.6 教学考核制度

篇2

关键词:创新性研究项目;学科建设互动关系

高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必须抓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高低,是通过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优劣来衡量的;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与推动力,学科发展了,科学水平将显著提高。本文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思路。

一、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类别。在一定意义上说, 高等学校科研是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的集中表现。科研水平高低通常成为判断该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贯穿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全过程的始终,是高等学校能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使用的条件,是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高等学校职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科研和学科建设都是提升学校层次的重要渠道,任何一所高校都要同时抓好科研和学科建设,以提高其水平和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定位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偏重而已。在逻辑的顺序上,科研应为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没有一批高水准的科研成果,要想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反过来,学科建设质量的提升又为科研的下一轮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知识、人才结构,为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打下基础。没有好的学科方向,就难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前言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及科研技术创新平台是学科建设中的重点学科、博士与硕士点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创新性项目为学科建设的载体

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只有通过大项目的研究,才能出大的创新性成果,培养和锻炼高水平的学者,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而研究项目的创新程度是获取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必备条件,因此如何培育创新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认为一方面创新项目的选择需要在广泛的文献调研及同类科研比较分析后才能得出。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瞄准国家目标,选择具有学科前沿、独创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性项目。在信息时代,对于医学科研而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当今计算机、基因工程、生物芯片、传感器等技术正对医学研究带来深刻地变化,学科交叉日益显著,可以说创新性强的项目从学科交叉中产生。对于创新性强的项目要重点培育,一开始申请国家、部门基金,可能因为基础不够,而不能得到经费的资助,这就需要高校自身给予最初小额研究经费资助,通过一定经费的投入,以便打下足够的研究基础,从而提高创新项目在申请国家级项目的竟争力和中标率。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科研项目申报有限额时,优先推荐学校重点培育的创新性项目,保证其优先发展,并积极组织跨学科攻关,为获取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的资助打下基础,进而达到以科研项目拉动学科方向的效果,为学科建设进行铺垫。

(二)前沿、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生命力

学科形成的主导科研特色是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域特点,纵观科技发展之势,确定自己的科研目标、科研层次、科研模式、科研侧重点和科学研究的服务面向,即给自己的科学研究准确定位[5]。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奋斗目标,也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基础和特色。

科研特色首先是科研方向的特色,表现为独特性和前沿性以及在科研方向上取得的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力,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学校已具有一定基础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队伍是其学科方向和学科队伍建设的依托,学校一般要在优势科研方向上确定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一旦确定,其自然成为教师对研究方向选择的重要依据,进而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应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同时又要瞄准前沿,符合实际,要针对国内高校的科研状况与发展趋势,找准对学科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再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只有“群峰之上异峰突起”的科学研究方向,才具有强劲、持久的生命力,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研究方向只有相对稳定,才有可能逐渐形成特色,形成优势。

(三)科学研究技术平台-学科建设的条件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际间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建设共有的科研技术平台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极为重要。

科研技术平台主要包括三方面:⑴、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⑵、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⑶、具有公共和共有的服务性质。

科研技术平台属于高校基础设施,是科研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为学科建设服务,同时为所有科研创新活动的成员共同服务、联合使用、共同受益,是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它具有支撑创新、实现共享、保护资源、促进交流、提高效率等功能。根据福建省政府“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思路,我校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成立“211工程”二个重点学科(分子医学、血液病学),执行几年来成绩斐然,拥有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具有承担生命科学综合、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也有迅速开拓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为:建设的二个重点学科,购置配备了一大批现代化的科研仪器设备,拥有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包括功能完善的建筑设施,为科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和保障,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共用的技术平台。“十五”以来,在福建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我校相继建立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神经生物学相关技术平台”、“基因功能模式动物技术平台建设”“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等。这些平台的建立为我省医学科学的纵深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我省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尤为重要的是,该科研技术平台相关设备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对各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单位开放,一方面可应用于医学、林学、农学、畜牧兽医学等行业,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极大提升了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只有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二者不断发展,才能促进学校发展。截止2006年,国家教育部授予我校的博士点(三级学科)22个,硕士点59个,学科覆盖面从临床医学扩大到基础医学和药学,实现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校本部基础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使我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近年来我校科研实力增强是分不开的。“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资助总经费达1200万元左右,主要资助领域涉及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口腔医学、神经病学、眼科学、血液病学、骨科学、神经外科学。如我校神经病学研究所,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肌营养不良症等神经遗传病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研究”、“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结构和基因诊断研究”等若干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的攻关研究,使这门学科在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等研究方向上都有鲜明的特色,部分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经过几十年尤其近几年建设,神经病学学科在人才梯队、科研项目与基地、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等方面已具备一定规模,特别在神经分子遗传学研究、神经变性疾病的防治、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神经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于2003年成功申请到博士点。

(二)学科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2003年11月,我省启动了重点建设高等学校,我校被列为建设项目学校,他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紧密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需要,重点建设分子医学、血液病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环境与健康等6个学科建设项目,并通过分析已形成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突出重点,把学科建设项目分成两个层次,重点加强以上6个学科建设,带动其它学科发展,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并根据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优先对第一层次学科项目的投入,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迅速发展。项目建设期间,我校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3个,大大强化了我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学科整体的综合实力,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学科是科研的基础,学科发展了,科研实力也增强了,科研水平显著提升。5年来,获得各渠道科研经费达6522.1万元,是前5年的2倍,年递增15%左右。获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402项,比前5年增加13%。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福建省重大(重点)项目等外,2006年我校首次作为负责单位承担“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题项目,林新华教授的“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另有10人次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分别入围“97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2007年“基于纳米生物传感技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检测新方法研究”项目再次获得“863”计划专题项目,资助经费近300万元,表明我校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部分学者逐步在全国同行中建立起良好的科研信誉,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与赞誉【6】。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2、王庚华 邱岩:大学的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3期

3、李伟 李斌:学科建设与高校科研工作[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4、宁 凯 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8期

篇3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5]。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篇4

关键词:博士后 创新 对策

我国的博士后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立目的是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中国博士后是指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工作站,在站内从事一定时期科学研究工作的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国家建立博士后制度,旨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特别是创新型优秀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灵活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如何把握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质量,完成研究任务,提高博士后的管理水平,调动博士后人员的积极性,这不仅是博士后人员,同时对博士后管理人员也提出了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我院建站8年有余,在站6人,出站1人,通过这几年我院博士后站的运行情况,谈谈本人对博士后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自治区对博士后工作重视越来越多,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政策也越来越完善,因此,博士后工作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实施工作中,尤其是在新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博士后工作在创新、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作用还没发挥出来,与预想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其次,博士后研究项目还不能很好地体现我国的优势发展项目和亟待发展的急需项目,不能很好地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或者说,博士后不能很好地创新选题并很好地延续下去。第三,博士后在事业单位尤其是在科研单位因经费、待遇以及地域的影响而比例偏低,因此,人才缺乏,尤其在新疆,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首府以及北疆部分地区,南疆地区少之又少。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疆博士后工作的推动和发展,也间接地影响到了博士后研究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思考和建议

1.博士后研究任务的确定,应根据本单位的主要科研方向的不同而灵活选择。博士后科研选题非常重要,要立意深远,因为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博士后人员将来的研究方向,因此选题务必与本单位的核心科研方向一致。我院的主要科研方向侧重于应用型研究,主要服务于我区畜牧业并使其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在新疆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发展动物、饲草新品种培育、疫苗新兽药、适应不同环境动物营养配方等,促进动物产品生产,满足人民对动物产品的需求,科研重心不在基础研究方面。因此,本人认为,在站两年的博士后研究阶段,博士后人员不应主要以发表SCI文章、申请专利等作为主要任务,也应根据本单位的主要研究方向,充分将一些可以预见的成果能应用于生产实践,这样既能按时出站,又可以继续开始后续研究。

2.多鼓励博士后人员进行前沿性探索,设立前瞻性研究基金。科研的生命在于创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是,创新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也很高。面对高风险项目,需要认识上的宽容,也需要前期投入风险基金进行探索。即使是失败的结果,如果研究过程科学、细致,试验设计合理,结果可靠可信,能够指导将来的研究规避相似的风险,也是值得去支持和鼓励的。

3.支持博士后人员建立研究团队。我区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在全国偏低,研究团队整体规模偏小。尽管也有水平很高的研究团队,但总体上良莠不齐,存在部分人员工作非常忙碌、部分人员闲散无所事事,而收入待遇同等的现象。这种情况常导致某些科研小组和团队,负面情绪压制积极因素,难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非常不利于团队建设和整体能力的提升。当面临这个问题时,及时调整团队人员组成是解决问题最有效地措施。

4.完善激励机制。我区博士后人员的待遇,在全国范围内总体上是偏低的。从国家和自治区申请的博士后基金,项目经费偏少,而且比较零散,时间上不连续,不足以稳定支持较长时期的研究,也不足以吸引疆外博士后人员进站开展工作。我院正积极制定一批既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院工作又能留住人才进行长久服务激励和奖惩制度,以此来完善我院高层次人才队伍,保证我院畜牧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5.不断加强对博士后人员的培养力度。近期国家不断在探索和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培养人才的引导政策,通过基金资助、项目引进、人才交流等途径,加大对博士后的培养力度,提供有力的支持。我院应借助这些人才培养途径,鼓励和引导博士后人员积极申报,通过引进和派出,拓宽博士后人员的视野,加强博士后与外界的交流,逐步提高我院博士后人员的质量。

篇5

关键词 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教学方法体系;研究性教学法;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43-01

Teaching Status and Reform Measures of Nutritional,Metabolic and Poisoning Diseases in Animals

NIU Rui-yan SUN Zi-long LIANG Zhan-xue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

Abstract Teaching metho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alent training.With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results,based on the teaching status,a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ethod system of Nutritional,Metabolic and Poisoning Diseases in Animals was attempted to establish,and also strengthen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is cours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real society.

Key words Nutritional,Metabolic and Poisoning Diseases in Animals;teaching method system;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status;reform measures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革新与壮大,动物养殖不断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面发展,导致群发病成为生产环节的主要制约因素。除各种传染病,畜禽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成为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群发病之一,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直接影响了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兽医内科学的重点从一般器官疾病的个别病例诊疗转向以群发和多发为特点的动物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的防治[1]。

1 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教学现状

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是为满足防治动物群发性疾病中营养代谢与中毒病需要而在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设置的课程,该课程与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临床诊断学等课程相衔接,并与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兽医传染病学等课程同时开课。通过学习掌握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中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从事兽医工作的能力,当一名既懂专业知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兽医科技工作者。

由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且习以为常、根深蒂固,对新的教学方法持有抵触、消极的态度。因此,从传统文化上看,整个教育体系更多的是严格的师道尊严和循规蹈矩,而缺少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另一方面,现在大多数兽医学科高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知识的自我掌握过关,但知识的传承能力受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制约,如果教师自身对此不够重视,势必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动物医学专业课的特殊性在于对一种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仅包括简单的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还应该包括对具体的实际问题综合分析、对现有知识重新构建的能力。遇到难题后,如何获取、利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是高校教学的本质。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拥有能接入因特网的工具,如手机、电脑,很容易获取想要知道的知识点,然而一名优秀兽医的培养不是一台电脑、一个手机就能完成的,逻辑思维的训练与临床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和山西省品牌专业,拥有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此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动物医学人才的需求,紧扣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框架,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多层次人才。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官方兽医体制和制度改革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兽医基础理论和技能、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管理理念等健全知识结构的动物医学多层次人才。

其他高等农业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扬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教研室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考核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尝试[2-4]。

2 改革措施

2.1 构建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体系

高校教学方法众多,但总的原则是以启发式为主,避免单纯的讲授法;选用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和研究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相一致。

针对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的课程特点,疾病的概念与病因宜采用讲授法授课,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防治等内容要较多地渗透启发式教育,运用观察、类比、推理、讨论、实验等方法加深理解,提升能力。其中,研究性教学法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CM)、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法(Problem-solving Studying)、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下转第350页)

(上接第343页)

PBL),这些方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使得教师从演员变为导演,从台前转到幕后,由运动员变为教练,学生作为主体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由消极的等待变为积极的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力。然而,有时生师比过高、班级规模过大会制约某些教学方法的开展,如启发式教育更适合小班教学,将30余个学生分成5~7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病例、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全班大讨论、总结提升等过程,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加工和整理。

总的来说,构建并优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教学方法体系,既不可完全放弃讲授法,毕竟其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传递方式,具有耗时少、效率高、直接准确的优势,尤其针对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要大胆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性教学法和讨论课(Seminar),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和有深度的学习体验,继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和表达能力。

2.2 加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功能

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根本,科学研究是基础,服务社会是目标[5]。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科学研究的独特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使学生在工作实际中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要想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需要教师选择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通过检索并掌握最新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结合生产实际寻找科学问题,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继而发表科研论文。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将最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深有体会地讲述自己的研究过程,能够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与风采。如果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担当一定的任务,相比较教师传递所起到的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更加直接有效。本教研室成员选取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中动物氟中毒作为研究方向,将科研信息与研究成果穿插于教学环节,收到了良好效果。

服务“三农”,体现了农业类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且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将学生、教师、高校、社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实验室走进田间,从课堂踏入养殖场,兽医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出真知,只有解决了生产中的畜禽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对知识的传播才更有利,学生对疾病的理解才更深刻。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坚持“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将教学融入实践。

3 参考文献

[1] 刘学忠,袁燕,任建新,等.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学的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60-261.

[2] 路浩,梅莉,赵宝玉.动物医学专业动物中毒病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5):14-15.

[3] 顾建红,刘学忠,袁燕,等.如何提高“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学”教学质量[J].北京农业,2013(15):301-302.

篇6

关键词:禽病;研究;比较;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5-0065-02

2009年11月,第十六届世界禽病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1],有超过60个国家1 000名代表参加,在此次大会中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等课题备受关注,关于病毒性疾病的论文高达139篇,约占总数的46%。时隔两年,第十七届世界禽病大会于2011年8月在墨西哥坎昆市举行[2],此次大会参与国家近百个,表明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受到日益严重的禽病的困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致力于禽病的研究。

禽肉在人类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补充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在全球肉品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研究显示,在今后几年,人类对肉品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增幅达14%,总量增长超过4 000万t,其中约60%是禽肉产品,预计到2020年,禽肉将超过猪肉成为消费量最大的肉类,居于主导地位。

1 国内外关于禽病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现状

美国是养禽业大国,也一直走在禽病研究的最前沿,在第十七届世界禽病大会中,7个主题报告中就有6位发言人是美国人。可见美国在禽病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关于禽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火鸡疫病:该主题报告主要对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禽流感和组织滴虫病进行了概述,指出药物使用、疫病控制和疫苗等应是全球合作和贸易的重点领域。

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感染性疫病可改变动物的营养吸收、新陈代谢等功能。病原可以损伤组织,造成组织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的下降。如堆型艾美耳球虫对肠道的损伤造成食物摄取障碍、急性感染期新陈代谢紊乱、饲料转化率降低等。从营养的角度分析致病机理有助于降低由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用于诊断病毒性疾病的新技术:采用微阵列和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用最准确的方法检查出家禽的感染情况,这是美国东南禽病研究实验室正在研究的新技术。而采用PCR等各种利用核酸进行检测的方法都已被广泛使用。许多病毒诊断试剂业已实现商品化,其中79%的试剂产于美国和欧洲。

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诊断与控制:能引起家禽免疫抑制反应的原因有很多,诸如环境因素、感染性病原都是其中之一。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的Silke Rautenschleinj博士采用多重PCR、多重DNA微阵列、检测淋巴细胞核淋巴因子水平等方法可以有效的检测免疫抑制。

大肠杆菌的研究:爱荷华州立大学的Lisa Nolan博士通过分析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发现造成大肠杆菌致病性的质粒,有些质粒还带有耐药基因,由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致病机理很相像,人们也开始探索是否是人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家禽致病。

肉种鸡疾病:种鸡、肉鸡、蛋鸡患病会相同,但多数种鸡疾病的表现却异于后二者。造成种鸡高死亡率和低产能的祸首是非感染性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Guillermo Zavala 博士重点对肠球菌引起的各种疾病进行了研究,探索它们对种鸡的危害和防止方法。

国外关于禽病研究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疾病的基础研究、疫苗的研制,还包括科学饲养、动物营养、新陈代谢、动物福利、兽医教学等各方面,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的最高水平。

1.2 国内的研究现状

时隔15年,第二届全国禽病分子生物技术青年学者论坛于2011年11月在广州举行,该届盛会汇聚了全国从事禽病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参加。大会评选出一大批优秀的论文,就禽病研究各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促进了我国禽病研究的发展。当前我国在许多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刘秀梵院士对家鸭的新城疫病毒(NDV)的遗传分析表明鸭是NDV的主要宿主之一,而且在我国普遍流行的NDV虽各不相同,但具有同源性,I系疫苗已经不能满足我国NDV的防控,通过临床试验,基因VII型致弱毒株疫苗对免疫鸡群非典型性病毒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012年10月26~28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的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3],各界人士超过600人参加。病毒病依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以禽流感、新城疫、禽白血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为主,研究内容包括病原特性、致病机理、流行病学、诊断技术与疫苗等。

2 对于我国禽病研究的思考

我国饲养家禽的历史很悠久,但是真正就禽病进行研究却比较晚,与国外差距较大。在由传统散户饲养转变为规模化养禽后,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养禽生产和消费国。

2.1 确立研究目标

兽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禽病的研究应当是为生产服务,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应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科研人员应围绕生产,就其应用性和市场前景进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且在科学上也可能产生重大突破[4]。

2.2 保证研究方向的稳定性

有很多兽医科研人员存在一个普遍问题是研究不够执着,容易跟风,看到当前什么课题热门就去研究什么,这样做虽然暂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或者经济效益,但是长远来看,你在每个领域都不精通,不可能成为该领域人人认可的专家,也不可能研究出来很多很深刻的东西,对个人和整个国家的科学研究发展都是不利的。

2.3 密切关注国际上最新研究动态

国内研究人员和机构应时刻关注了解国际上禽病研究状况、流行病学发展、综合控制策略等,对对于我们正确选择研究方向不无裨益,这样既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还能打入国际市场。

2.4 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联系

学术是无国界的,世界范围内的经验交流也是毫无保留的,通过与各国专家学者的交流可以学习他们严谨的作风、先进的技术、一流的管理,加大合作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在研发水平、诊断技术等与国际接轨,把握最新的研究技术。

参考文献:

[1] 磨美兰.世界禽病研究新动态-第16届世界禽病大会概况[J].中国家禽,2010,32(9):1-6.

[2] 何海蓉,廖 敏,金 乔.国际禽病研究的前沿趋势与思考-第十七届世界禽病大会在墨西哥举行[J].中国家禽,2011,33(19):1-7.

篇7

在医学研究领域,领域内专家、学者通常基于定性的研究方法,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其研究经验及积累主观性地识别某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形成综述类文献或报告,以供借鉴。2003年,肖培根院士[2]撰文指出:21世纪,基因技术与中药新药创制、信息技术与中药的发展、中药的可持续发展、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将成为领域内热点研究方向;2014年,李秀才[3]指出,抗肿瘤血管生成为中医治疗肿瘤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并总结了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动物类中药、植物类中药、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2011年,Guan等[4]论述了质量控制、指纹图谱、多组分定性、定量研究等与中药研究相关的热点问题;2014年,旺建伟等[5]总结了中医药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造模方法,指出中医药动物模型的评价将趋于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更多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将得到完善。此类文献对我国医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推介作用,但此类研究多为前瞻性研究,需要文献著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较高的学术造诣,主观性较强。

近年来,部分学者借助文献计量学领域的理论及方法,从定量的角度识别医药卫生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高雪等[6]基于1995—2010年WOS数据库中有关蛋白质组学的文献信息,得出质谱技术为蛋白质鉴定的核心技术以及蛋白质翻译、修饰和相互作用为国际研究热点之一的结论。张明华等[7]基于1986—2009年WOS数据库中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文献信息,识别出PET技术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以前额叶皮质、大脑、活化为主的神经科学以及以记忆、注意力为主的认知科学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赵蓉英等[8]以WebofKnowledge为数据源揭示出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基因技术在新药研制方面的应用为国际中医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黄卓泳等[9]以1990—2009年WOS数据库中中医药类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1990—1999年中医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为中医药领域研究重点,2000—2009年侧重于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沈建通等[10]以Medline和CNKI数据库中循证医学相关文献的mesh主题词及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基于共词分析法、PFNET算法及可视化技术发现国内外循证医学领域的7个研究主题。

综合以上学者所展开的研究,可以发现:(1)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已用于识别医药卫生领域内相关学科及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多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单一研究方向,较少涉及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2)在数据来源上,此类研究大多依赖于国外数据库生产商所提供的信息,此类数据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对学者的检索技巧、领域知识及英语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无法同时保证查全率及查准率。究其原因是国内专门的医学引文数据库较少,部分数据库仅提供引文查询功能[11],无法全面揭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因此,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11版)》所收录的248种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作为初始数据采集样本,创建专门的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文医药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hineseMedicineSciencesCitationIndex,以下简称CMSCI)。目前该数据库中包含2004—2012年来源文献855669篇,参考文献8079116条,作者信息3549674条,数据量较大。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揭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为本文的核心目标,因此识别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为本文的首要问题。依据现有的期刊目录能较为直观地界定文献所属学科,诸多学者[12-14]以此作为分类标准展开研究,但诸如大学学报类期刊通常刊载多个学科论文,难以归入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因此笔者拟从描述文献分类信息的中图分类号入手,发现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15]中,医药卫生类学科分类号以英文字母“R”开头,我国中医学学科分类号以“R2”开头,据此笔者规定:文献分类号中至少包含2个医药卫生类中图分类号且其中至少有1个为我国中医学学科分类号的文献为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医药卫生类中,“R-0一般理论”“R-1现状与发展”“R-3医学研究方法”3类文献综合性较强、难以归为某个特定的学科,为最大限度保证分析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笔者剔除了该部分数据,最终于CMSCI数据库中获得2004—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文献13259篇,并收集文献关键词字段,得到2004—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未经形式归并、语义识别的初始关键词81626个,拟据此识别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研究热点。

1.2研究方法

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知识图谱为信息可视化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近年来信息可视化领域的专家逐渐重视可视化工具的开发及应用,主要有CiteSpace、Ucinet、VosViewer、Bibexcel、SPSS[16]等,其中CiteSpace软件为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工具,所绘制的科学引文网络图谱能够展示某个学科最新的前沿领域及其演化进程[17],因此笔者借助该软件绘制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识别领域内研究热点。

学科或领域研究热点往往与时间高度相关,因此笔者将2004—2012年9年度的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数据以时间片段等分为3个时间片段,分年度识别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期揭示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此外,CiteSpace软件仅识别从WebofKnowledge中下载的文献格式[16],因此笔者借助VisualStudio2005以C#为编程语言,自编程序“CMSCI_TO_CITESPACE”以完成CMSCI数据库中数据格式的转化。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识别过程见图1。

2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通常由发文作者依据文章主要内容自行标注形成,旨在高度概括文献的主要内容,但同时存在着(1)关键词意义一致,但表达方式不一致,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存在着“HPLC法”“hplc”“色谱”“高效液相”“HPLC法测试浓度”等。(2)关键词含义相近或相似而表达方式不一致,如“胃癌”会被同时标注为“胃肿瘤”等,因此笔者对关键词展开了数据清洗工作,主要包括含义相同或者相似关键词的归并以及无实际分析意义关键词的剔除2个步骤,以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1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为揭示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采集此时间片段内经过初步清洗的关键词数据,导入CiteSpaceIII软件中,进行如下设置:(1)以文献关键词字段作为分析节点;(2)2004—2006年3年数据作为一个时间切片;(3)选取PFNETs[18-19]为减枝算法;(4)采用阈值插值组合(thresholdinterpolation)控制知识图谱中节点及连线数量(在识别其他时间片段研究热点的过程中,只修改时间切片字段,若无特殊说明,初始设置与此类似,下文将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阈值插值组合生成知识图谱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实验,以得到聚类效果较好的知识图谱,笔者通过大量实验,最终发现设定阈值插值组合(c,cc,ccv)分别设定为(1,1,1)、(1,1,1)、(15,1,5)聚类效果较好,所形成的知识图谱见图2。

综合分析图2及表1,可以看出“药物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医药疗法”“动物模型”“细胞周期”5个关键词词频较高,构成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解读图2归纳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主题。

2.1.1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使用鉴别能力强、准确率高且快速的技术手段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薄层色谱法3类方法依据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对药物质量及药物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表明2004—2006年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薄层色谱法为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手段。

2.1.2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聚类#C2中姜黄素[21]、小檗碱[22]、苦参碱[23]3种物质为中药有效成分,均与“细胞周期”联系紧密,原因为其抗肿瘤作用与调控细胞周期、影响细胞增殖有关。同样,黄芪因其主要提取物黄酮可诱导细胞凋亡,故与“细胞周期”共现次数较多。此外,bcl-2基因作为近年来研究肿瘤细胞凋亡的热门原癌基因,在聚类#C2中也与“细胞周期”共现次数较高。

2.1.3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聚类#C3中关键词“动物模型”与“脑缺血”“骨质疏松”共现,表明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对脑缺血动物模型及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较为关注,此2种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对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有重要意义。电针疗法为近年中医针灸学中较为新兴的疗法,该方法用针刺入腧穴以微量电流波刺激穴位,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聚类#C3中关键词“动物模型”与“电针”直接相连,表明在2004—2006年运用动物模型来研究电针治疗疾病的效应机制为其领域内研究方向之一,该研究方向的形成同样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注重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与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相结合。

2.1.4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C4)高脂血症与糖尿病都是常见而多发的代谢性疾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饮酒量的上升,二者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其与“中医药疗法”共现,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中药复方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来调节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治高脂血症及糖尿病[24]。

2.1.5中药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鉴别及不同中药炮制方法对其的影响(#C5)该聚类的形成侧面表明黄酮类化合物为中医药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2.2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发展的过程中,研究热点要么针对于历史问题进行理论、方法、技术上的深入研究,寻找学科或领域内的新增长点,要么针对新的科学问题展开新的研究,对研究热点及其关注程度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识别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研究热点,并将其与2004—2006年研究热点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将该时间片段内经过数据筛选后的关键词集合导入CiteSpaceIII软件。通过多次实验模拟,最终确定阈值组合为(1,1,1,)、(1,1,1)、(19,1,5),所得到的79个关键词节点、68条关键词连接线形成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聚类效果较好,见图3。为揭示图3中的主要内容及重点信息,笔者统计了2007—2009年词频位于前15位的关键词的词频、中心度值,见表2。

较2004—2006年,此时间段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较多节点拥有较高中心度值、网络结构较为复杂、连通度较高,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逐步具有了共同研究方向,研究理论方法不断成熟。

结合图3及表2,对比2004—2006年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知: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医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高血糖症及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C4)同样为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但图3各聚类网络结构复杂度均有所增加,表明各研究方向的广度有所扩展。

此外,与2004—2006年相比,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重点研究方向:(1)聚类#C5中,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心力衰竭”直接相连,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构成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重点研究方向。笔者通过查询CMSCI数据库原始文献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防治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医者可依据患者心力衰竭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25]。(2)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随着中药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开发,中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也呈增加趋势[26],在聚类#C6中表现为“中医药”与“不良反应”直接相连,表明我国中医药学科交叉领域对中医药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为注重,成为领域内另一个研究方向。

2.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为识别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以期为领域内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提供思考,笔者同样借助CiteSpaceIII软件识别该时间段领域内研究热点,经过初始设置、多次模拟,最终确定阈值插值组合为(1,1,1)、(1,1,1)、(8,1,7),得到76个关键词节点,69条关键词连线,所形成聚类效果较好的知识图谱见图4。

与前2个时间片段类似,笔者对关键词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相关统计,得到词频位于前15位的关键词词频及其中心度,见表3。

图4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知识图谱Fig.4Knowledgemapping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

图4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知识图谱Fig.4Knowledgemapping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下载原图

表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高频关键词基本信息统计Table3Statistics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下载原表

表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高频关键词基本信息统计Table3Statistics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

由图4及表3,与2007—2009年对比发现,高效液相色谱法、细胞周期、药物鉴定、中医药疗法、动物模型仍然为2010—2012年高频关键词,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三大研究方向延续性较好。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构成2004—2006年以及2007—2009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聚类#C4中,关键词“糖尿病”未与“中医药疗法”直接相连且位于不同聚类中,但其与中药“三七”直接相连,同样从属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可视为2010—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侧面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糖尿病,在研究程度上得到了进一步深入。

图4中,关键词“caspase-3”首次出现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与“细胞周期”直接相连,通过查证发现caspase-3是细胞凋亡过程中最主要的终末剪切酶,与细胞周期关系紧密,该共现关系的出现表明2010—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关于中医药作用细胞周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此外,聚类#C2中,关键词“细胞周期”与“抗肿瘤”直接相连,且二者均为高频关键词,进一步研究现有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姜黄素、大黄、苦参碱能够对某些肿瘤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效应途径。综上,中药作用于肿瘤细胞周期,进而诱发细胞凋亡,影响其增殖为近年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

3结语

本文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11版)》所列之248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内中文核心期刊文献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中图分类号(第4版)》识别我国中医学学科与医药卫生领域内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文献,借助CiteSpaceIII可视化软件对其关键词展开共现、聚类分析,最终以3年为时间片分年度揭示2004—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得出以下结论:(1)2004—2012年,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动物模型实验验方法研究、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以及高血脂症与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一直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此类研究方向的形成说明在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中医学与药学的学科交叉为领域内学者学科交叉行为的主要表现,所形成的四大研究方向延续性较好,不同时间片段研究重点有所侧重。(2)2004—2012年,高效液相色谱法、反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3种实验方法成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进一步表明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我国中医学与药学学科交叉得到了广泛关注,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为该领域内研究热点。(3)2004—2012年,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构成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的重点治疗方法。传统中医治疗在既有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治疗某些中医优势疾病,如中医药抗肿瘤、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电针治疗疾病的效应机制等。

篇8

关键词:巴美肉羊;胚胎移植;技术运用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巴美肉羊多胎系提纯扩群与产业化开发利用》 课题编号:NJZZ14330

中图分类号: S8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30

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大多数产肉动物都使用圈养形式,有限的活动范围对动物的生存能力提出要求。巴美肉羊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性,适合用来圈养。提高巴美肉羊的繁殖率,能够增加巴美肉羊的数量,从而提高牧民的经济收益。改进巴美肉羊的品种特点,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增加巴美肉羊的繁殖率。本文通过分析巴美肉羊特点和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巴美肉羊多胎新品系培育中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

1巴美肉羊特点以及胚胎移植技术概述

1.1 巴美肉羊特点概述

巴美肉羊是一种杂交羊,引用德国美利奴肉羊的特点与内蒙古当地的羊杂交而成。巴美肉羊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适合用来圈养。巴美肉羊的体型较大,肉质均匀,饲养方式简单,并且巴美肉羊的羔羊成活率高,羔羊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育肥性。但巴美肉羊的自然繁殖率较低,导致巴美肉羊的现有数量不能满足牧民的需求。

放牧改革政策实施后,牧民大多选择圈养改良后的巴美肉羊。为了改进巴美肉羊的自然繁殖率较低的现状,研究新的科学技术改进巴美肉羊繁殖率,经过多种试验的研究,发现胚胎移植技术能够缩短巴美肉羊的妊娠期,应用胚胎移植技术能够提高巴美肉羊的繁殖率。

1.2胚胎移植技术概述

胚胎移植技术通俗的含义是指借腹怀胎,运用体外受精技术得到动物的胚胎,将胚胎移植到同类的雌性动物子宫内,进行发育和生产。胚胎移植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应用在动物繁殖中,能够有效提高动物繁殖率,与人工授精技术不同的是,胚胎移植还能够选择母体。母体的基因对幼体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胚胎移植技术能够将胚胎移植到优秀健康的母体体内,获得母体的优秀基因。

胚胎移植用在医学等方面能够治疗一些疾病,提高医学发展技术手段。胚胎移植技术应用在畜牧业方面,结合人工授精技术主要用来改良动物的品种,提高动物的繁殖率。使用胚胎移植技术能够减少动物的妊娠期,或是将两个胚胎移植到同一个动物体内,增加动物的生产率。

1.3胚胎移植基础

成功的实施胚胎移植,对供体羊和母体羊的身体健康状况有较高的要求。当动物排卵后,是胚胎移植的最佳时期,避免因环境不兼容导致胚胎移植失败。动物在排卵之后形成的胚胎,并不会立即和母体连接在一起,而是以游离形式存活在母体中,这样就可以将胚胎从母体中取出,移植到受体动物身体内部。移植的胚胎能够和新的母体连接起来,为胚胎的良好发育奠定基础。

2巴美肉羊多胎新品系培育中胚胎移植技术改进

2.1对供体的选择标准

胚胎移植对供体的选择标准较为严格,根据研究发现,适合用作供体的母羊年龄一般在1.5~4岁之间,并且有过繁殖历史。供体母羊身体健康状况和生存环境状况,影响胚胎移植的成功率。选择健康的、饲养环境良好的母羊作为供体,能够提高胚胎一致的成功率。

对于提供的公羊,同样有严格的要求。提供的公羊对胚胎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若公羊是老弱病羊,胚胎发育成的羔羊质量就会下降,影响种群的质量。

2.2对胚胎移植时间的选择

胚胎的移植时间对胚胎移植的成功率有较大影响,通常将移植时间安排在秋季或是早春。秋季和早春避免了夏季高温以及冬季寒冷的情况,为受体的繁殖提供良好的气温环境。秋季和早春是羊繁殖较多的时期,这段时期能够对动物进行超数排卵工作。排卵后的受精工作一般用人工授精法,能够培育出质量较高的胚胎。对供体羊进行检测,防止供体羊出现身体损伤。供体羊进行检测和提前观察,提高胚胎将要植入的环境。

对胚胎的获取一般使用输卵管冲胚法,输卵管冲胚法能够在不损坏胚胎的基础上将胚胎完整的取出。注意对供体羊的选择,供体羊最多能够接受两次输卵管冲胚技术,防止对供体羊造成损伤。输卵管冲胚时,要注意器械的消毒以及执行者应做好防止病菌感染措施的防护。在冲胚完成后,对供体羊进行处理,防止供体羊出现子宫感染问题。

2.3对胚胎鉴定移植工作的处理

对胚胎鉴定移植工作的处理,能够完善巴美肉羊多胎新品系培育中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在离开供体羊体内之后,需要对胚胎进行鉴定,选择发育正常的胚胎进行胚胎移植。将选择好的胚胎放入移植管内,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培养,用来进行胚胎移植。

胚胎受体羊选用健康,生存环境良好的母羊。当受体羊之后进行胚胎植入工作,距离受体羊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用移植管将胚胎送到受体羊的输卵管中,对移植管进行检验,确保胚胎植入受体羊体内。

3结语

胚胎技术的发展对改进巴美肉羊的生殖率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巴美肉羊的繁殖率能够提高牧民的经济效益。在胚胎移植过程中,对供体的选择以及对胚胎移植时间的选择有严格的标准,在进行胚胎移植之后需要进行处理。提高牧民的经济收益,能够稳定当地民生,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秀莲,刘平,廉颖,等.不同的胚胎移植管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结局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8(05):905-909.

篇9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07年10月8日宣布,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马里奥・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来自英国的马丁・埃文斯。他们因胚胎干细胞研究获该奖项。

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

马里奥・卡佩奇现年70岁,目前是美国犹他州医学院著名教授、人类基因系两位主任之一。卡佩奇1937年出生于意大利维罗纳,少年时移民美国。他在俄亥俄州安提亚克学院获得了化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在DNAg5(螺旋结构发现者、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华生的指导下完成的。

卡佩奇在哈佛时就是一位成果丰富的研究者,他发现了导致蛋白合成的分子机制。当他于1973年在犹他大学建立实验室时,便试图将分子基因学引入到对动物细胞的研究,以便获悉如何掌控这些细胞里的基因。卡佩奇于1977年开始一系列实验室研究,这些研究展现了对动物细胞进行基因打靶的技术,并在1989年成功对一只老鼠进行基因打靶。

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任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异形基因进行修正,另外一个便是利用人类基因病变构造动物模型,以发现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多年来,奥利弗・史密西斯教授及其助手深入研究了“基因打靶”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借助这项技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症。

66岁的马丁・埃文斯曾是英国卡的夫大学哺乳动物基因教授和生物科学学院院长。埃文斯于196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他在这之后决定研究基因对肢体发展的控制,在伦敦学院解剖与胚胎系攻读博士学位。

埃文斯1981年在重返剑桥大学后和马特・科夫曼成功地将类似的“EC”细胞与正常的老鼠胚胎进行分离。埃文斯随后和他的学生们证实,这些后来被之称为“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可以用来从组织层细胞全面恢复老鼠的生育能力,这些细胞因此可以引发突变或者进行挑选。

埃文斯的这些先驱性研究创造了哺乳动物基因的新路径,他一直在使用基因陷阱等方法来进行新的发现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式的研究。

获得物理学奖的阿尔贝・费尔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2007年10月9日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格尔,以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

阿尔贝・费尔1938年3月7日出生于法国的卡尔卡松。1962年,费尔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数学和物理硕士学位。1970年,费尔从巴黎第十一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阿尔贝・费尔目前为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教授。费尔从1970年到1995年一直在巴黎第十一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工作。后任研究小组组长。1995年至今则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Thales集团联合物理小组科学主管。1988年,费尔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同时他对自旋电子学作出过许多贡献。

费尔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取得多种奖项,包括199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新材料国际奖,1997年获欧洲物理协会颁发的欧洲物理学大奖,以及2003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金奖。

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1939年5月18日出生。从1959年到1963年,格林贝格尔在法兰克福的歌德大学学习物理,1962年获得中级文凭,1969年在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格林贝尔在尤利西研究中心研究并发现巨磁电阻效应;1992被任命为科隆大学兼任教授;2004年在研究中心工作32年后退休,但仍在继续工作。

格林贝格尔在学术方面获奖颇丰,包括199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新材料国际奖(与阿尔贝・费尔、帕克林共同获得);1998年获由德国总统颁发的德国未来奖;2007年获沃尔夫基金奖的物理奖(与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

获得化学奖的格哈德・埃特尔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7年10月10日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当天恰逢埃特尔的71岁生日。他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涯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度过,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

从1973年开始,埃特尔担任路德维希一马克西米利安大学教授及该校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至2004年,埃特尔出任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所长,目前他是这个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篇10

这意味着,非生命物质与生命之间的界限已经打开,“设计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进程将随之提速。

科学家们完成了4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化学合成,这些基因修饰的酵母已经用来制作疫苗、药物和特定的化合物。

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以基因组设计合成为标志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酿酒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Sc2.0计划)由美国科学院院士杰夫・伯克发起,由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国研究机构参与并分工f作,致力于设计和化学再造完整的酿酒酵母基因组。

作为该计划在中国最早的参与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元英进此次在《科学》期刊上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2篇论文。

生物学界内最大的划分依据并不是植物和动物,而是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来区分。原核生物的基因组相对简单,而动物、植物、真菌等等真核生物的DNA既丰富又复杂,通常会包含数亿甚至数十亿碱基对信息,同时遗传物质DNA通常被分配到不同的染色体中,而这些染色体又深藏在细胞核的特定区域。所以,合成一个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元英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化学合成酵母一方面可以帮助人类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基础生物学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基因组重排系统实现快速进化,得到在医药、能源、环境、农业、工业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潜力的菌株。”

Sc2.0计划旨在重新设计并合成酿酒酵母的全部16条染色体。这次科学家们共完成了5条染色体的化学合成,其中中国科学家完成了4条,占完成数量的66.7%。元英进带领的天津大学团队完成了5号、10号染色体的化学合成,并开发了高效的染色体缺陷靶点定位技术和染色体点突变修复技术。戴俊彪研究员带领清华大学团队完成了当前已合成染色体中最长的12号染色体的全合成。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团队联合英国爱丁堡大学团队完成了2号染色体的合成及深度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

据了解,天津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合成生物学前沿领域科学研究。2012年,该校开设了构建人工基因组本科生课程,将国际最前沿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相结合。

然而,用化学物质创造新型生命,生物安全和伦理考量是不得不面对的难关和问题。

篇11

一、科学研究的两个关键因素

1、科研思维:我老板一直跟研究生说“一定要做scientist,而不能做technician”,然而这一点往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最容易被忽视。一般都是老板提出新idea,然后分工,每个研究生可能仅做其中某个环节或者是按照到导师的思路逐步去做,再加上研究生本身在实验操作上可能一开始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适用新环境和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可想而知,最终仅仅培养出一位“优秀技术员”,这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尤为突出。但是,科研思维就像人体中的包含大脑的躯干,更加像是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针,离开了他,最终科学研究将会停滞不前。

2、实验技术:有很好的idea,没有很好的实验条件和技能强的技术人员,科研思维也会变成“空想”。也许我们均没有国外实验室那样高顶尖的实验仪器,有的实验室还可能没有专门技能的技术人员,全靠研究生一届一届地带着的干,时常会出现技术脱节。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创造条件进行实验;若实在实验条件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搞合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条件,通过科学思维来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即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二、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学得更多

1、多付出。“不付出,你就很难获得更多”。在我接触的研究生同学中,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十分突出,不知是当前独生子女带来的、还是深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足所引起的。实践中这些人表现为“先收获再付出,甚至寻求不付出而有所收获的捷径”。然而,另一些人在表现“先付出再收获,甚至不求收获的付出”,与人相处融洽,虽然每天处于繁忙中,但最终的收获是很大的,甚至终生受益。——学会了许多实验技能。“在帮助别人实验的同时也为自己后面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交流。“不交流,你就很难飞得更高”。研究生阶段中,许多研究生惧怕自己的导师,不敢主动与老板进行交流,这将会导致这部分研究生最终可能连自己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可能都不知道,这会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中时常发生。如果在不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仍然保持本科生的自学精神状态,那将会导致许多实验挫折的重蹈,更不要学他人的其他优点了,永远站在理论、书本的层面上,没能充分结合实践,最终是难以超过他人、难以成功的。——掌握了科研思维和许多实验原理。

3、多谦虚。“不谦虚,你就很难交到朋友”。在日常交往中,我深深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什么?对方谦虚,我可能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道出来与他进行分享和交流,他也可能从中学到他还没掌握或没理解的问题;但相反,我可能就不会说的太多,而且他也不会让你说的多,否则他就不叫“骄傲”。一次,我的一位师兄的论文答辩PPT,老板要他给我看看,帮忙修改一下,我是十分认真地通读了几遍,提出了我认为十个非常中肯的建议,没想到他找了十个相应的理由把我的建议一一否决(因为我自己还没答辩,也可以理解。但我参加过国家级PPT大赛和给大学生多媒体上课),我只好忍痛点头说他说的有道理。后来,论文答辩的当天,导师把他PPT看了一下,提了许多和我一致的意见,唉!——做人也是一门学问,许多人这方面很欠缺。

4、自我加压。“不加压,你就很难取得成功”。这样的事例我见得太多了,从书本上的“伤仲永”到我亲眼所见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等等,无论在人生哪一阶段,只要你松懈下来,你的同学、同事,甚至后来人都会把你丢得很远。这些例子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加压,全面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研究生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起始,所以我们更要加快步伐去学习、探索未知。——压力变动力,动力变能力,能力变效力。

三、科研实践中技巧汇总——详见下文

1、如何为申报基金奠定基础?

1)科学研究离不开各种基金资助。科研工作者可能会经历校/院/所基金、省/市教育厅基金、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支撑计划、国家863和973、国际合作项目等等申报,这些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可能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基础。

2)在学生时代,我们只要把学习成绩弄好了,只要发表几篇论文足以毕业了,“我行我素”不一定会影响到你什么,更加感受不到周围的巨大压力;但进入社会后,如果你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地埋头苦干,可能很难快速地实现你的终极目标。人在不能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只能不断地学会适应环境;对人的成功来说,情商和智商都十分重要,需要双重发展。

3)结合以上几点,打好基础的方法:一方面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加与你本专业同仁的交流,如通过你以前的老板、同学或现在的同事、领导等等,通过交流,你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新的知识,甚至是前沿领域,同时也可让人家留下你的好印象(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同等情况下,可能会优先资助你)。当然,选择考博或出外进修可能更加方便与牛人的交流,可以考虑。

2、如何顺利开展长期实验(慢性毒性实验)?

1)长期实验的特点是:实验周期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一旦实验成功,受益很大,发表文章也颇受欢迎;当然,也有很大的风险,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2)为何开展长期实验?首先,许多慢性疾病的病因研究离不开长期实验的开展,如肿瘤、高血压、成年疾病胎生起源学说验证等。其次,许多新化学品的慢性毒性评价需要开展长期实验,如一般毒性中的慢性毒性和致癌作用评价等。最后,急性毒性实验仅仅代表某一化学物的急性毒性,不能代表该化学品的其它毒性。

3)要顺利开展长期实验,必须做到:首先,研究设计全面,包括研究目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质控、实验指标的确立、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难题等。其次,做到各方面充分准备。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要多请教相关熟悉专家和老师,让他们传授经验和教训,同时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合理安排、动物和试剂的预先订购、实验过程的盲法进行、定期对前面实验的总结和下一步实验的计划等也要准备。最后,慢性实验中收集的生物材料十分珍贵,在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或其它生化实验之前,若方法不成熟,可以用急性染毒处理收集的材料先进行实验,当方法成熟之后,再对珍贵的慢性实验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另外,一定要密切观察实验中研究对象的反应,尽量避免实验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灵活应对实验中的不良意外发生。

3、如何为课题组开辟新方向?

1)尽管我年资不大,但是我研究生阶段经历了三次研究方向的改变:肝脏毒性研究——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神经发育毒性研究。前两个方向分别均发表了2篇SCI论文和好几篇中文论著,每一次的更换方向,我都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研究相关的精华。所以,我还是有许多经历与大家进行分享。

2)研究生为导师开辟新方向的难点所在:导师本人可能也对这个新方向不熟悉、研究生本身对科学研究把握能力有限、研究生实验时间较短(一般1-3年)、许多新的实验平台需要建立、对本方向的研究动态尚需要时间来不断学习等等。

3)研究生想为课题组顺利开辟新方向,必须做到:首先,大量阅读与新方向相关的中外文文献,以便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一点十分重要。其次,逐步建立新的实验平台,由易到难、由宏观到微观,甚至可以先重复别人的研究,以验证你所建立的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研究设计前和实验期间要多与该领域的专家、老师、同学请教,同时经常与导师探讨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或许过来人的一句话会让你豁然开朗,少走许多弯路。另外,开辟新方向的研究生最好先发表1-几篇论文垫底,以防影响顺利毕业。因为开辟新方向是有风险的,倒不是一定失败,而是因为时间的原因,很难说一定在短时间能。

4、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实例:本人几年前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一窍不通,完全从0开始,更不要谈有创新思想。但是付出、交流、努力、再学习的全过程,让我初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谛。例如,几年前我给大学生上课,只能是理论加理论,学生很乏味,但我尽力了,学生也可谅解。现在给学生上课,我经常结合科研实践,大谈专业前沿知识,能全程把握课堂的学习气氛。当然,更主要我也发表几篇SCI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奖励,让我很自信,也鞭策了我不断地努力学习、再学习。

2)我从过去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足到现在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研究内容,如成年疾病的胎生起源学说的进一步验证、纳米毒理学、组学研究、毒物的兴奋效应、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等等。总结几点如下:自我上进的心、多与自己导师和其他有影响的老师交流学习、多参加国内/国际大会进行交流、大量阅读本专业和跨专业的外文文献、定期阅读高影响因子的文献(如nature、science、cell、Plos等,他们中许多文章可能是未来几年的研究内容的导向)等。

3)宏观上,一味重视研究基础,那无科研基础、但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课题研究者永无出头之日。我曾看到一普通学校的老师的早期标书及其后来标书的申请过程,第一份标书他一点基础没有,但标书很好,评审专家给了他小额资助,正因为这一资助,后来他连续获得两项面上项目的资助,现已经发表几十篇SCI论文。若开始扼杀了他的第一份标书,我想他后来很难建立很好的科研基础。我认为每个人的研究基础都是从0开始的,而不是像海归或大老板那样有基础。国人为什么一直拿不到诺贝尔医学奖?我想这可能是主要原因,太看重以前的工作基础,扼杀了许多人的创新思维。

5、如何提高实验技能?

1)勤动手。这一点刚从本科阶段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可能不好适应,因为本科生实验多是老师准备好,学生只要做一下就行了。而研究生阶段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束整理收拾等均需要自己动手。研究生阶段有许多方法值得学习,如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常规的试剂配制、动物的选择和染毒处理、生物材料的收集等,这些都离不开不断地动手锻炼。

篇12

  自从水稻之父扬名天下,自从基因技术深种人心,农学专业扬眉吐气,不再灰头土脸。

  其实,农学专业的内涵非常宽,包含水产类、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动物医学类、环境生态类、森林资源类、动物生产类7大类,分为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林学、水产养殖学、畜牧学、动物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共27个二级学科。今天,小编将带你浅尝“农家乐”,想要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们也可以顺便多了解一下相关信息。

汗滴不再禾下土――作物学

  十里稻花,百里飘香。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成功地研制出杂交水稻,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惊人般地增长,堪称作物学的标志性人物。狭义的农学就是指作物学。这是一门研究作物遗传、生长规律和育种技术的学科,也是农学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作物学是通过改良粮食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探索并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低成本集约化的理论栽培与技术措施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实践带动理论学习的新探索。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考研率也在35%左右。

  【学府推荐】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当然要数中国农业大学了。当然,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等也都久负盛名。

农园的美发师――园艺学

  现代栽培技术加入了美学元素,通过对园艺作物的栽培、育种、组织培养等技术的贯彻,实现果树、蔬菜以及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场(庭园)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都是园艺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看来,农学专家也要给作物们穿上漂亮的外衣了。

  【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园艺学总论、园艺学各论、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园艺作物育种学各论、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学、设施园艺学、园产品商品学、无土栽培学、现代果树科学、现代蔬菜科学、现代观赏园艺科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园艺科研院所、中等和高等院校、企业部门、行政部门等从事园艺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园艺生物技术、现代园艺生产技术、现代设施园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开发和规划设计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

土地的魔术师――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新生科学,是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而产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本专业主要研究土壤、水、养分、气候、生物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英语教学)、普通生态学、植物营养学(英语教学)、地学基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源与环境分析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部门和单位,包括环境保护部门、生态环境治理、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综合利用等企事业单位,或在科研单位、农业生产、土地管理、环保、农资等部门、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学府推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物理、土壤地理与信息技术、土壤生态与旱地农业、土壤化学5个研究方向。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植物的白衣卫士――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是农学类专业中一门跨学科、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的目的。给植物作白衣卫士,也是很光荣的工作。

  【主要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出入境检疫,国家、省、市县植保部门,涉农大型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从事检疫、测报、植保技术推广与开发、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浙江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可是响当当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也都非常不错。

森林的检测器――林学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生长发育、结构与功能,探求如何对森林进行培育、管理、保护和利用的学科。注重培养森林基础科学研究、森林防火、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湿地保护与管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森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高素质的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的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是该学科的热门,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相当高。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基础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测量学、树木学、土壤肥料学、森林培育、林木育种学、森林环境学、数字林业技术、森林计测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林业、城市园林绿化、环保、农业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技术、经营与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

海底大将军――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是以水产经济动植物(如鱼、贝、海藻等)为研究对象,研究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应用、开发、经营管理及开发新型渔业技术的科学。通过学习生物科学、水域生态学、水环境科学、水生生物技术以及水产动物生产、水产品加工与贸易和水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毕业生将具备水产经济动植物生产、水产饲料生产、水生生物病害检测与控制、水域环境监测、水产资源开发、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普通动物学、鱼类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病害学、鱼类增养殖学、无脊椎动物增养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工作,也可从事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还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大学的水产养殖学都非常棒。

风吹草低见牛羊――畜牧学

  传统的畜牧技术,加上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让大草原上牛羊成群、膘肥体壮的景色,成为眼底更加美丽的风景线。农业现代化的今天,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牧业,提高畜产品品质、实施名牌战略,降低畜产品药物残留指标,开发畜禽附加利用,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早已成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畜牧学专业就是研究家畜育种、繁殖、饲养、管理、防病防疫以及草地建设、畜产品加工和畜牧经营管理等的学科。

  【主要课程】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草地学、生物统计学、畜牧经济管理学、畜产品加工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畜牧生产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畜产品进出口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从事与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进行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最早的单位之一。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的实力也很雄厚。

动物的保护神――动物医学

  现在,人类与动物越来越亲密,动物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物医学可算得上农学领域的热点了,主要包括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通过掌握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疾病发生规律,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发生。

  【主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各级农业教育部门、畜牧兽医研究单位、兽医行政管理机关、各级兽医诊断和医疗机构、畜牧生产企业、卫生行政部门及实验动物研究生产单位、生物药品制造及研究部门和企业、商品检验部门、海关检疫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外贸系统、农业科技出版单位、军事部门、兽医医疗器械检测管理部门、科技情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公安系统等方面的工作及其他相关的工作,前景不错。

篇13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常罡正用自己手中的科技利剑,守护着环境的和谐与安宁。

在生态学的道路上,常罡是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科学研究中,常罡是一丝不苟的研究者。在种子特征与鼠类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常罡发现种子大小和单宁含量在亚热带林区啮齿动物贮藏决策中起着相对更加重要的作用,而种子萌发时间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与北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种子的萌发时间是决定啮齿动物贮藏策略的首要因素。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行为学期刊《Behavioural Processes》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并被多次引用,认为是对动植物协同进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2006年,全世界从事热带生物学研究与保护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学会――“国际热带生物学与保护协会(ATBC)”年会在云南昆明举行,这是该年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常罡代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作了“亚热带林区啮齿动物贮藏行为分化”的研究墙报展示。该研究得到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称赞,被评为“最佳墙报”并获得了该协会颁发的“Alwyn Gentry Award”,这也是该协会将此奖项首次颁发给中国学生。

常罡一直认为,自己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只有以责任感与使命感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才是对科研最大的贡献。自担任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鼠类区系分类与生态学研究团队负责人以来,常罡瞄准我国生态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带领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与规划。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破坏,秦岭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原始森林所剩无几。常罡指出,人工的植被恢复并不是长期有效的途径,如何让植被自然地更新和恢复才是森林保育的根本途径。因此,常罡2008年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毕业后就回到陕西从事秦岭地区小型兽类对植物种子命运及森林更新影响的研究工作,2011年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秦岭南北坡森林鼠类扩散植物种子的行为差异”。该项目以秦岭南坡(亚热带)和北坡(暖温带)森林系统内分布的鼠种和林木种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鼠类对种子的捕食、搬运和贮藏的行为策略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森林鼠类贮藏行为和种子扩散的影响。他希望通过这些相关研究,为秦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保育与自然恢复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近年来,常罡带领团队在秦岭开展的森林鼠类与植物种子相互关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秦岭南北坡的啮齿动物种群进行了连续的监测调查,基本摸清了秦岭地区啮齿动物的种类和密度;对秦岭常见的几种优势建群树种,如板栗、锐齿栎等的野外扩散模式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森林鼠类在这些种子的自然扩散和更新过程中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Plant Ecology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

着眼现在,放眼未来。目前,国际上鼠害控制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即害鼠免疫不育控制技术,不育控制是一种抑制种群“反弹”的持续控制策略,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关不育控制的生态学理论也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篇14

关键词:地方综合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4],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论证小组,指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兴趣和专业要求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实践、收集病例、论文撰写等工作。导师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每名研究生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就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等进行指导、审核,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4结语

评价一名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要坚持综合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不能简单地看的数量和规格,更要看其独立解决科学问题以及与临床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莹,陈学飞.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0-75.

[2]张玲.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0):13-15.

[3]李红枝,毛建文,陈宏远,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