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要素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要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机电一体化的基本要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要素

篇1

当今世界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在各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各领域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机电一体化是系统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领域综合交叉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新一代的CNC系统这类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正朝着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微型化方向发展。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基本组成要素

特点

发展趋势

点击查看全文转贴于

篇2

1机电一体化的优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的理论入手,将当前先进的机械电子技术融合起来形成更加高效的技术系统。一般来讲,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涉及到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由此形成机电一体化系统。从理论上来讲,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涉及到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五个基本要素。将机电一体化的理念运用到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去,由此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展现出以下的优势:其一,功能多样化和智能化,实现了记忆,运算,控制和信息处理等功能的拓展;其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结构更加简单,并且朝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制造的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升,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具备轻薄细巧的特点;其三,依据不同负荷和运行情况,制定更加高效的运行方案,实现对于机械运行模式的调整和控制,能够促进成本的缩减;其四,在智能技术纳入之后,不仅仅可以实现全程的自动化监控,还可以自动诊断故障,由此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提升。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一片空白到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这充分证明了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飞快,并且很快的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基础。当前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机电技术发展也朝着更高层次方面去前进,无论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电视机,还是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流水线生产设备,或者是电子数码产品,都可以看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但是相对于国外其他国家机电一体化发展水平来讲,当前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机电一体化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很多机电产品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中,难以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系中的最低层次;其二,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自主研发能力欠缺,专业化机电一体化设计人才缺乏,难以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发展;其三,机电一体化技术进步趋势不明显,高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整个工业体系中的比重不大,其对于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很明显。当然随着人们对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认知不断提升,需求不断增加,国家政策环境不断完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上述的各种问题都将一一解决,由此引领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立足当前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依照当前机电一体化发展规律和特点,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且依照这样的预测结果去引导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创新和理论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来讲,当前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光学化

原始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是有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构成,相信随着光学技术的融入,不仅仅使得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的性能得以提升,还打开了机电产品设计的新格局,即光机电一体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层次多,覆盖面积比较广泛;其二,结构不断简化,方便操作;其三,精度得以不断提高,功能朝着多样化发展;其四,可靠性不断提升,保证了稳定运行,并且有着较高的使用寿命。

3.2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机械设备中去,只要输出简单的程序命令,就使得机械设备按照理想的方式去运行。其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需求的技术人员不多,实现了劳动力的缩减,可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其二,依靠智能技术,使得机械设备能够做好简单重复操作的工作,但是在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不断健全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系统下的机械设备活动能力将越来越灵活,甚至可以具备基本的逻辑判断思维,能够自发的根据情况进行自我决策,以达到预期的运行效益。以数控机床的诞生为例,其就是利用数控技术,采用计算机对于机械加工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发挥驱动单元和机械执行的效能。

3.3环保化

为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同样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机械设备运行与资源消耗,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新时代的机电一体化也需要向着环保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其一,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时候,融入环保理念,将生产,包装,使用和销毁等多个阶段考虑进去,本着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去进行优化设计;其二,从机电一体化能耗消耗的方向入手,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效益发挥的同时,实现机电一体化能耗量的降低,引导其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通用公式,应用

 

1引言

总所周知,在机床专用夹具设计时,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是解决一批工件定位“准不准”的问题。[1]当工件以外圆柱面定位时,V形块是用得最多的定位元件,V形块定位误差的计算方法有合成法、极限法和微分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计算过程繁琐。因此,应建立一个完整、一般性的计算公式,以便能迅速、准确地进行V形块定位误差的分析和计算论文格式模板。

2 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的通用公式

2.1 V形块定位的基本要素分析

工件定位时,不同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包含定位基准、定位基面、限位基准、限位基面和工序基准机电一体化论文,由于定位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定位的基本要素表述也不尽相同,因此,掌握不同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是设计定位方案和分析计算定位误差的基本条件。笔者对于V形块定位方式的基本要素分析如下:

定位基准为工件中心线,定位基面为工件外圆面;限位基准则为放在V形块上标准心棒的中心线,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两端中非加工表面一端。

2.2 V形块定位误差计算通用公式分析

所谓定位误差,是指一批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由于定位不准而引起的工序基准相对于加工表而在工序尺寸方向上的最大位置变动量。工序基准的变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由于定位副(工件上的定位基而和夹具上的定位元件)的制造误差而引起的基准移位误差;二是由于工件的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基准不重合误差。[2,3]定位误差由这两项误差合成,考虑到定位尺寸(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所夹尺寸)和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V形块定位时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的相对确定性,结合以往的教学和实践生产经验,笔者认为,V形块定位误差应按下式讲行计算:

公式中为定位基面直径的公差;为V形块的夹角;为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为定位基准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

公式中为工序基准的位置因子,如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取900;如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

公式中的为定位误差合成符号。当工序基准不在定位基面上,直接取“”;当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或“-”的判定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与V形块对称面垂直的定位基面中心线作为分界线,

2)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上母线接触,取“”;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下母线接触,取“-”;

3)当工序尺寸与定位基面的中心线接触,此时机电一体化论文,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取900,为0,不存在“”或“-”的判定论文格式模板。

3 公式的应用

3.1 V形块定位垂直方向工序尺寸的计算

图1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H1、H2和H3的定位误差。

图1 垂直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H1:

通过分析可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为垂直方向,加工尺寸方也为垂直方向,所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取00;定位基准为N点,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H1的上母线,两者所夹尺寸即为定位尺寸,定位尺寸故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且工序尺寸与上母线联系,故公式取“+”,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同理可得

==

=

3.2 V形块定位水平方向工序尺寸的计算

图2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L1和L2的定位误差。

图2 水平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L1:

分析可知,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垂直)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900,取900;定位尺寸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为右侧母线,定位基准为中心机电一体化论文,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为0,不存在“”或“-”的判定。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对于工序尺寸L2: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可得 =

3.3 倾斜的工序尺寸

图3为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上定位钻孔的示意图,求工序尺寸A的定位误差。

图3 倾斜工序尺寸

对于工序尺寸A:

定位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取;定位尺寸与加工尺寸方向的夹角是00, 取00;工序基准为工序尺寸A的上端母线,定位基准为工件中心,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取00;工序基准在定位基面上,且工序尺寸与上母线联系,故公式取“+”,将分析结果代入公式直接得到结果:

=

4 结论

本章提出的V形块定位误差的通用公式,对于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中快速、准确进V形块定位误差的分析和计算,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

参考文献:〔1〕焦小眀、孙庆群.机械加工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龚定安、赵孝昶、高化.机床夹具设计〔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3〕薛源顺 机床夹具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4

在电子商务中,一些电子出版物、物品等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的方式直接到达购买者手中,但绝大多数商品仍要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完成从供应商到购买者的物流过程。

在广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中,电子化的对象是整个的交易过程,不仅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而且还包括物流。

1.1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子商务的定义,时至今日也没有最终的标准定论。在这里,我们总结各种电子商务的定义,将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的定义如下:①IBM对电子商务的定义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电子商务(E-Commerce)。②康柏在其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中,是这样定义电子商务的“电子商务就是引领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业务操作的流程联接”。③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物资与人员流程的协调,以实现商业交换活动的过程。④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并达到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

有些专家在定义电子商务时,就注意将国外的定义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扩大了美国原始电子商务定义的范围,提出了包括物流电子化过程的第二类电子商务概念:①电子商务是实施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②电子商务是一组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③电子商务是电子化的购物市场。④电子商务是从售前到售后支持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子化、自动化。

1.2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概念模型的基本要素电子商务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电子商务活动的一般抽象描述,它由电子商务实体、电子市场、交易事务和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要素构成。

在电子商务概念模型中,电子商务实体是指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的客观对象,它可以是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等。电子市场是指电子商务实体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它由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参与者,利用各种通信装置,通过网络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以上的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

1.3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

1.3.1物流保障生产所谓的生产物流,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就需要所谓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的处理则需要废弃物物流。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1.3.2物流服务于商流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定的那一刻起,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1.3.3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物流是电子商务中实现以“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我们必须摒弃原有的“重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而忽视物流电子化”的观念,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以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

2.1电子商务流关系的演变与发展①“以物易物”阶段;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③物流和资金流开始分离,多种交易方式的产生与发展;④电子商务阶段。

2.2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的特点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

2.2.1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2.2.2自动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

2.2.3网络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

2.2.4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

2.2.5柔性化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2.2.6集成化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系统,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运作模式向社会化、共同化的方向发展,在数据与功能、技术与设备、人员和组织等各个层次上都在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3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行业需要成为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3.1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多功能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

3.2现代物流企业的追求目标:一流的服务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便成了物流企业管理的中心课题。应该看到,配送中心离客户最近,联系最密切,商品都是通过它送到客户手中。

3.3现代物流业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极好的信息服务,以赢得客户的信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

3.4现代物流企业竞争的趋势:全球化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物流企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

4结束语

篇5

在电子商务中,一些电子出版物、物品等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的方式直接到达购买者手中,但绝大多数商品仍要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完成从供应商到购买者的物流过程。

在广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中,电子化的对象是整个的交易过程,不仅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而且还包括物流。

1.1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子商务的定义,时至今日也没有最终的标准定论。在这里,我们总结各种电子商务的定义,将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的定义如下:①IBM对电子商务的定义包括三个部分: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电子商务(E-Commerce)。②康柏在其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中,是这样定义电子商务的“电子商务就是引领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业务操作的流程联接”。③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物资与人员流程的协调,以实现商业交换活动的过程。④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并达到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

有些专家在定义电子商务时,就注意将国外的定义与中国的现状相结合,扩大了美国原始电子商务定义的范围,提出了包括物流电子化过程的第二类电子商务概念:①电子商务是实施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②电子商务是一组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③电子商务是电子化的购物市场。④电子商务是从售前到售后支持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子化、自动化。

1.2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概念模型的基本要素电子商务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电子商务活动的一般抽象描述,它由电子商务实体、电子市场、交易事务和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要素构成。

在电子商务概念模型中,电子商务实体是指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的客观对象,它可以是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等。电子市场是指电子商务实体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它由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参与者,利用各种通信装置,通过网络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以上的三种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

1.3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

1.3.1物流保障生产所谓的生产物流,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的物资的回收,就需要所谓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的处理则需要废弃物物流。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1.3.2物流服务于商流在商流活动中,商品所有权在购销合同签定的那一刻起,便由供方转移到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而移动。1.3.3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物流是电子商务中实现以“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我们必须摒弃原有的“重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而忽视物流电子化”的观念,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以进一步推广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

2.1电子商务流关系的演变与发展①“以物易物”阶段;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③物流和资金流开始分离,多种交易方式的产生与发展;④电子商务阶段。

2.2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的特点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

2.2.1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2.2.2自动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

2.2.3网络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

2.2.4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

2.2.5柔性化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2.2.6集成化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系统,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运作模式向社会化、共同化的方向发展,在数据与功能、技术与设备、人员和组织等各个层次上都在向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3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行业需要成为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3.1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多功能化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

3.2现代物流企业的追求目标:一流的服务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便成了物流企业管理的中心课题。应该看到,配送中心离客户最近,联系最密切,商品都是通过它送到客户手中。

3.3现代物流业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物流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能提供极好的信息服务,以赢得客户的信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

3.4现代物流企业竞争的趋势:全球化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物流企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零距离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经济、生产、管理中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教育模式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以校企合作“零距离”办学为目标,不断改善办学的基本要素,塑造品牌学生。

一、专业与市场“零距离”

张家港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机电工业为主体,技术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如何准确掌握社会急需哪个专业的人才、哪个专业的人才接近饱和、哪个专业更具发展潜力?这些详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需要从市场调研得出,因此学校要紧紧围绕张家港市扬子江冶金工业园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做到迎合企业办职校,对接市场开专业,根据需求育人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各大、中、小型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我校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的老总、技术骨干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定期到我校参加研讨,还派专业教师定期走访企业,学习先进的工艺。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培训方案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因此我校结合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议进行调整,制定出适合学校的教学方案,及时改造老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从而保证了思路抢在前,办学抢在先的“有的放矢”的培养专业人才。1996年,我校在江苏沙钢集团调研时,得知该集团因生产规模扩大急需冶金机电、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第二年,学校便依托该集团开设了这一专业,该专业已成为我校最富特色的省级示范专业,也是学校最“火”的专业之一; 1997年我校依托张家港汽运集团开设了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2000年依托全国最大的玻璃生产企业――江苏华尔润集团开设了机械与玻璃工艺专业;2002年依托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韩国浦项集团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2004年依托沙钢集团、张家港信友模具公司、开设了数控专业;2009年依托沙钢集团开设了特种驾运专业;2010年依托江苏天鹏集团开设了低碳电源专业;2011年依托沙钢集团开设了特种驾运专业。正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不少企业提前一年就到学校“订人”,学校一个学生常有三四个岗位可以选择,所以我校的毕业生畅销,仅仅沙钢集团一个企业,每年需要300多名毕业生,学校实习生供不应求,近几年来,学校每年培养600多名毕业生,为促进张家港市大、中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 “零距离”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技能的教育,有名师才能出高徒。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上岗工作,且大多数从事生产一线工作,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高低、实践技能的强弱,直接取决于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可以说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实现“零距离”办学理念的灵魂,学校始终坚持“让品牌教师支撑品牌专业,让品牌专业支撑品牌学校”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采取以下的措施来培养“双师型”教师:①是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四新”培训、出国培训。②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劳动部门或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培训,取得高级工、技师证书。③每年暑假组织骨干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和企业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一起定岗轮训。④邀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上专业课。⑤聘请全市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到学校讲学、作报告。

三、学生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

学校在制定各专业教学计划时,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并严格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践性;二是必须结合学生素质,突出适应性;三是必须联系就业实际,突出一致性。也就是说,职业岗位需要毕业生掌握哪些知识,学校就要传授哪些知识,从而确保学生学有所用。我校还每年对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充分利用专业人才、设备等优势,依托专业办产业,产教结合。由于是工科类中等职业学校,拥有机械、机电的专业人才很多,专业设备也先进,学校尝试同沙钢集团校企合作,沙钢集团利用学校部分机床设备生产产品,派生产技术人员、老师傅到实训中心辅导学生,一个师傅带一个学生,按照“德国双元制”的培养模式,这些技术人员及时将新标准、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教给学生。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生产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获得难得的技术经验,还通过实际的加工产品,较好的掌握了一线生产经验,会处理各种复杂工艺,并在师傅的辅导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熟练程度,成为一名合格工人。学生实习的作品就是企业需要的生产产品,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使他们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由于是企业提供原材料和加工刀具,因此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习成本,把消耗型的实训变成了创利润的生产,此举不仅能为我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而且还能扩大专业影响,增加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篇7

Abstract: As the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order education not only promotes the vocational school's employment, but also brings new vitality of vocational school to run school. Order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actively in Yun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ergy Technology, which creates triple-win situation of school, students and enterprise.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订单教育;课程建设;三赢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order education;curriculum construction;triple-wi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26-01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之路”已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作为高职办学产、学、研结合实现形式的订单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的高职院所接受和采用,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的一种模式。所谓“订单教育”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和企业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协议,由学校进行培养,企业全程质量监控的合作办学模式。订单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形式,加快了高职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高职院的就业工作,成为高职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急剧增加,煤炭行业人才需求矛盾急剧凸现。煤炭专业人才供需的严重反差,既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煤炭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云南唯一所以煤炭行业办学方向的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煤炭企业联系,共同探讨发展思路,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在学院实施订单教育,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路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校企合作内容及模式简介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总结多年办学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开始实施以学校自主设置专业、招生、培养人才,企业与学生签订协议,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订单教育”模式。在实施订单教育的过程中,学院根据学校的实际结合企业的需求,确定了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的工程测量、煤矿开采矿技术、矿山地质、矿井通风与安全和机械与电气工程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五个专业为订单教育的专业。先后与云南东源煤业集团、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盘江煤电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订单教育”协议。在协议里明确了对校企双方的具体要求,即签订协议的企业对工程测量、煤矿开采矿技术、矿山地质、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实施订单教育;参与学院制定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参与策划教学内容的设计、培养方案;同时企业每学年按一定的标准发放助学金给签订订单教育协议的学生,接收这些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跟班实习,承诺他们合格毕业后到订单企业上岗。学院按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企业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关课程;负责对志愿参加“订单教育”的学生进行考核,向企业推荐符合要求的学生。同时采用以下运作方式,即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正常招收学生,新生进校学习一学期后,学院组织学生报名参加订单教育,并对这些给出学生给出评价,然后企业、学生本人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签订订单教育协议,学生在校期间享受企业提供的学业补助金。

2校企合作对学校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实施订单教育专业开发过程中,学院积极改革课程建设,提出教学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符合,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相符合的要求。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数十位校外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或兼职教师,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制定了既以学院教学体系为基础又与企业职业岗位和能力素质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采用了选修课、聘请现场专业人员授课及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多次到企业开展研讨工作,结合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确定与相关专业对口的岗位能力结构和需求,促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

3校企合作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实施订单教育过程中,学院依托企业的技术、资金和设备在校内建立了机械设备拆装、煤矿安全、煤矿瓦斯远程监控和模拟矿井等校内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在进校学习几门专业课后,能进行手动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为了有效补充校内实训、实习基地设备和功能的缺陷,解决学校实训、实习基地所需空间的不足的矛盾,学院依托行业和企业还在校外建立了18个长期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校学年后,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以保证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的目标。

4校企合作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及素养的作用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学院将优秀企业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制度、形象等基本要素引入校园中,积极开展企业文化、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工作岗位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职业认知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提出了“诚信为先,今天企业为我,明天我为企业”的口号。倡导学生珍惜订单教育的机会,主动了解和认识企业的文化,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特点,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使自己将来能尽快融入企业中,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学院的订单教育经过几年的实施后,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学院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校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订单教育也有了新的开拓。在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组织下,目前学院订单教育企业数已达到十多家,参加订单教育的学生人数有上千名,参加订单教育的学生获得企业支付的助学金已5百多万元。“订单教育”开辟了学院教育的新思路,给学院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提高了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创造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深受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好评。作为高职院的就业特色――订单教育,给我院办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袁江波.民办高职院校订单教育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8).

篇8

长期以来,“城市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要研究的头等大事。在我国,大部分规划教科书上都有这样的表述:从客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这是城市宏观决策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在定位、定性、定向的问题上不花大力气去深入研究,即使总体规划做得再细、再具体,也将因目标和结构不合理,给城市发展带来全局性的问题,犯历史性的错误。这几乎已经成为无庸置疑的经典结论。我们将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的战略行为称之为定位理论。

城市定位理论是假设城市内外环境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都处于稳定状态。在一个可以持久的、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环境中有利可图的准确定位,这就是定位理论追求的均衡状态。但这种因“准确定位”所获得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持续的时间,取决于选择的市场定位多大程度上是稳定不变的。因此,从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定位理论在当今这个时代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存在着某些缺陷。

城市定位理论的缺陷之一,就在于由于城市定位的理论注重研究与城市原有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对城市内部的因素分析仅局限于针对“定位”而展开的协调安排(这不能充分体现城市在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本质意义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定位理论虽然能够明确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是有利的,但由于现代的城市外部环境、科学技术及产品(尤其是对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替代用品)更新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围绕既定的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往往不得要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朝阳行业的转移,都会使定位理论苦心经营的城市竞争力失去目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英国曼彻斯特仍然按照纺织业来定位,美国的圣何塞仍然追求杏子栽培与加工,尤他市、华盛顿市顽固地坚持原来的城市定位,人类社会将会减少出色的经贸中心、硅谷和仿生学集聚的高科技领地。这样的话,这些地区要么仍然是田园风光,要么早已因贫困潦倒而衰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定位理论”假设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专家和官员们能把握未来变化的全部信息,从而准确地让城市“定位”在未来变化有利的位置上。这在“信息爆炸”、竞争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这里列举的成功变化城市并不是以出色的规划定位而成功的。

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二,是由于大部分城市都在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定位。其结果是造成各个城市产业严重同构、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企业产能过剩、区域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城市建设千城一面(表1)。

表1九五期间中国部分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支柱产业选择(注:参见:《开放导报》,1997年,第5期,第14页。)

城市

定位

第二产业支柱产业

深圳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计算机及软件、通信、电子及基础

元器件、机电一体化、视听、轻工、

能源

广州

现代化国际大城市

汽车、摩托车、电子通信、家电、

石化、医药、食品、冶金

哈尔滨 国际经贸城

机械(含汽车)、电子、仪器医药、

化工

长春

国际化大都市

汽车、食品医药、建筑建材、光机

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

沈阳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机械、汽车、制药石化、电子信息

大连

社会主义北方香港

机械、电子、石化、(含医药)、

汽车及零邯件、冶金、建材

济南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经

机电仪一体化的机械制造、重型汽

济强市

车、摩托车为龙头的运输机械、家

电、化工

青岛

现代化国际城市

机械电子、化工橡胶、饮料食品、

纺织服装、海洋业、医药、新型建

材、家电

杭州

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大型设备及成套制造、汽车及零部

件、家电、电子通信设备、精细化

工和医药、化纤

宁波

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石化、机械、电子、轻纺、建筑建

南京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家电、汽车摩

托车、石化及精细化工、建筑建材

武汉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长江中 钢铁、汽车机械及汽车制造、冶金、

游、华中地区经济中心

食品、医药、化工、建筑

成都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机械及汽车

制造、冶金、食品、医药、化工、

建筑

重庆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汽车摩托车、重大机械设备、冶金、

化工建筑建材

西安

我国北方西部中心城市

汽车、电子、轻工、电力机械制造

国际旅游城市

业、制冷设备制造业

厦门

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机械、电子、化工、电力、建材

北京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汽车、电子、机械装备;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

新材料;冶金、轻工、建材

天津

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

机械(汽车、机械装备),电子(

通信设备计算机),化工(石化、

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冶金

上海

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汽车、通信设备制造业、电站成套

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制造业、家电、

石化及精细化工、钢铁、集成电路

与计算机、现代生物技术及新医药、

新材料

城市定位理论缺陷之三,表现为定位理论往往以邻近的竞争对手城市为参照构思的战略,可能导致方向性错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对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威胁,并不仅仅来自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拥有崭新思维的“创业型城市”。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忽略现代科技创新的特性的结果,往往是与原来的竞争对手一起被“创业型城市”的迅速崛起而取代之。

2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权威。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世界上许多城市无可奈何地衰落和“莫名其妙”的兴起,皆是因城市竞争力的强弱不同所致的。城市竞争力,是以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潜力来衡量其获得外界发展机遇和加快自身发展的能力,强调的是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是动态的,是相比较而起伏的,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表达的是城市发展的后劲。

但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每个城市所体现的城市竞争力也是不同的。如农业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剩余产品交易范围及数量的大小(这也与是否交通便利及周边土地肥沃与否有关)、以及对外敌入侵的抗御能力等方面;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资本、劳动力、工业原料的集聚、加工和交换的能力、交通便利的程度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竞争力,则是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人才资源以创造价值和占领市场的能力。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城市同样也如此。在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中,引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注: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基础是基于资源(知识)的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基于资源的理论是对美国多元化的大企业纷纷收缩战线的现象反思的结果。美国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对各种产品市场无孔不入,但是各种产品之间往往没有内在联系,产品生产范围过大曾经使得欧美的大企业在日本企业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与定位战略研究内部因素时以涉及产品的各种活动为主不同,核心竞争力理论试图深入到企业内部活动背后的逻辑性,从各种企业能力中寻找凝聚竞争力的药方。)的概念,可以突出不同城市独具的竞争力要素以及抓住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

3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内涵

首先,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城市的环境变化较快,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存在的时间始终有明显的限制。环境不仅正在经历着明显的变化,而且还不时会被剧烈的质变所突破。因此,该理论认为,应通过培养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城市在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重心在于研究城市内部的因素,力求合理地组织城市内部的各种资源,以形成别的城市不易模仿的独特的竞争能力。解决竞争力问题的中心策略是“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城市竞争力?”进一步的探讨,将研究重心置于城市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面上,兼顾城市内外各种主要因素,使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成为可能,成为一个对发展机遇时刻有准备的城市。

最后,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讲求的是努力超越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发展历程。这对于我国正在经历体制转轨的大多数内地城市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下,城市职能被扭曲了,其基本经济活动主要是为了城市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而不是为周边甚至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提供商品交易服务的平台,城市更多地表述为“生活型”和“生产配套型”的职能。对这样一些因国家定点而形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相伴而生的城市,如果不从战略上超越自身成功的“跑部钱进”项目定位的经历,无疑会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竞争而急剧衰落。

4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区别(表2)

表2城市定位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比较

城市定位理论

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

理论来源

城市组织经济学

基于资源(知识)的竞争

力理论

理论假设

城市内外环境不确定性低, 城市内外环境变化快,偶

组成环境和城市的单元之

尔还有质变,不同的单元

间差异性小。单元的变化

是异质的,这种异质性可

节奏基本相似同步

持续较长时间

中心战略问题 定位在什么发展目标

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城市组

织应变能力

战略目标

明确定位

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战略参照物

竞争力城市

自身(过去成功模式)

战略步骤

识别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 确立一个战略意愿或蓝图,

选择一个有利的定位;采

积累战略资源和培养核心

用相应的保护性策略

能力;在不同的环境和机

遇情况下,运用独特的战

略资源和核心能力进行争夺

竞争优势来源 独特而准确的目标定位

独特、不易模仿的战略资

源和竞争能力

内在风险

很难随环境的变化迅速改

培养战略资源和竞争力对

变目标定位

环境变化应有的适应性

5城市核心竞争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区别

当前比较流行的称谓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法,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相比较,有以下区别:

(1)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新的发展观: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它同时应该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类自身的解放与完善。城市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包括精神文明、信息、道德、价值观等等,都应是发展的应有之义。这些观念应该说都是正确合理的,但如果我们将城市竞争力的探讨与关于“发展”这样的大课题混同起来,其结果只能使城市竞争力成为“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大箩筐,”内涵过于复杂,体系十分庞杂。自然就难以抓住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矛盾。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不否定社会、政治、人文等范畴对竞争力的影响,而是将它们的作用抽象归纳到那些对城市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及对城市捕捉发展机遇有直接影响的“人才资源”这样的子系统之中了。

(2)城市综合竞争力概念提出,文化的发展不仅为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也因创造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文化还能塑造城市形象,成为体现城市竞争力的外在标志(注:参见:蒯大富:《一流文化塑一流城市》,文汇报,2001年11月12日第5版。)。这些提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文化自身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如果将其单独列出来成为对城市竞争力独立贡献的分工或单一作用因子,则会造成重复计算。因为,就一个城市而论,其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市民的创新热情、制度安排以及对人才的吸引能力等等,都无疑已经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就像蛋自质是构成人类的食品的基本要素那样,如果我们在点菜时既点了鱼肉,又点了蛋白质只会造成双重付费而并不能增加营养。

篇9

关键词:现代职教;从业能力;关键能力

当前职教界对职业能力的论述很多,有必要予以疏理,以明确现代职业能力体系的框架和由来,从而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定位,使职业教育既满足社会要求,又适应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也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所以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应具备跨行业的能力。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所以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也应具备跨职业的能力。由于信息爆炸催化一次学习向终生学习跃迁,所以现代社会的劳动者还应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由于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所以现代社会的劳动者还应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这就是现代职业教育能力观的由来。

能力,通常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不可少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称:“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技能与智力三位一体的合金。”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正确的行为方式,对工作和企业的责任心,遵守纪律、诚实守信和乐于助人的品质。目前,按照世界职教界比较一致的分类,职业能力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我国学者则进一步对职业能力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考虑,形成纵向的能力层次和横向的能力结构。即职业能力在纵向层次上分为两部分:基本职业能力——从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在横向层次上分为三大部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常称为从业能力。

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例如机械专业的车、钳、铣、刨、钻、焊等操作技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使用技能,设备维修、安装技能,营销专业的商品经营、促销等知识。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专业能力的要求是专业知能结构要合理,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实用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

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价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成果的办法等。例如用数控机床加工一个复杂的工件,要制定涉及工艺、材料、设备、标准、编程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接受一项新的任务,要学会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取得有用的信息等等。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要有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

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例如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特征。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及行为的规范性。

德国职教专家彼得—约克·亚历山大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中总结了职业能力结构图,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能力观。

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能力是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职业不适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这种从事任何一种专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又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

为培养学生全面的行为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具体应培养学生哪些关键能力呢?下表具体列出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的各基本要素。

篇10

[关键词]高职;汽车维修人才;定位;培养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modern car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work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and post the demand of talents, put forward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car maintenance personnel training the correct positioning. It should be to develop "vehicle maintenance technician" and technical managers application ability as the center,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nalysis ability, construct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two,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rrect some pitfalls, so as to realize the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after the car market" &devote applying advanced technical tal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Auto maintenance personnel; Positioning;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407.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汽车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这就使得汽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急骤增加,汽车专业也成为了社会上十分走俏的专业。应用类汽车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然而我国现行的汽车职业教育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一方面是企业非常需要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汽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的位子,就业困难或不理想。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在知识结构、关键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层次要求上有所侧重,制订并实施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对维修技术人才的要求

(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新工艺、新材料为一体的高科技载体,其动力性、经济性、净化性、安全性、舒适性等各方面,都已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汽车新产品层出不穷,每款新车都集中体现出最新的电子及控制技术。作为第三产业的汽车维修服务业,也随之迈入了高科技领域。现代化检测维修仪器设备、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维修技术、工艺规范已成为汽车维修的基本要素。同时,以“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为前提,高质量、快速修车的维修方式已成为维修业的服务准则。

维修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现代汽车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汽车应用类人才必须以技术型为主。除了需要懂技术、懂经济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外,关键需要技术骨干,即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维修技师”,能快速、准确诊断出各种疑难杂症,制定维修方案;同时,还需要大量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及设备、检修或更换各零部件、总成的普通技术操作工人,即汽车中、高级工。

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与培养

(一)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

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不再仅仅是看学历的高低,而是看社会是否需要。正如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郑惠强教授所说“:什么是人才?社会需要就是人才!”随着人力资源越来越市场化,除了社会亟需转变教育理念和用人观念,创造一种更加公平的环境,真正保证人才战略和知识战略的顺利推进外,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很显然,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应是培养汽车维修技师和技术管理者都应站在用人单位和长远的角度,围绕高层次的人才的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和应变能力,构筑以能力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

(二)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是解决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方式。

1、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必须”、“够用”已经不能适应汽车技术和维修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必须加强机械、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把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技术应用介绍给学生,例如:Canbus、卫星导航、巡航、连续无级自动变速器CVT、柴油机共轨电控喷射系统、波形分析等等,无需讲太深的设计理论计算,应着重讲解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启发和培养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学手段上则根据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方法,注重实效,如利用幻灯、投影、录象、多媒体等教学方式等,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动态工作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同时利用各个品牌服务站内部培训的音像资料,及时介绍更多车型结构和专项使用技术,与汽车技术发展同步,从而弥补教材滞后、实验设备落后和不足。还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加学生专业知识内涵。

2、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深层次的理解“技能型”和“动手能力”的关系,明确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注重对检测诊断结果的综合思维分析能力的训练,此项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但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还需要经过汽车维修生产一线的毕业综合实习,甚至一年左右的岗位工作实践。

3、校企需加深合作 ;校企合作应不仅仅限于科研领域,人才培养也同样需要。比如职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现在有很多高职学校与企业合办汽车4S店,使学校的教学更加贴近于生产实际,为培养汽车类实用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11

关键词:零件普通车床加工;一体化教学;实践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77-02

1.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必然趋势

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训是分开各自独立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以单纯的讲授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系列的术语、概念、计算只能让学生疲倦消极,知识吸收极少甚至于没有吸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由于理论与实训是分开教学,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难以同步,有时相隔的时间较长,到实训时理论知识基本上已经遗忘,理论知识的欠缺,在实训中要经常补缺补漏,不利于学生牢固掌握这门技术知识,也给实训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例如,机械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开实施教学,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在内容上存在差异,较容易导致没有开设专业理论课(或者是刚刚开设专业理论课)的学生参加实训,学生在技能操作过程中看不懂图纸,针对这一现象,实训教师在实训教学时必须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才能顺利地完成实训教学任务,但车间环境嘈杂,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理想。有时理论课程已经开设了,但实训教师又重复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既浪费时间,又降低了学生的实训兴趣。然而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有针对性地将理论知识融人到技能操作中,解决了学生对理论知识难以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现代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教学既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又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教学内容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界限,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以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这已经成为了当前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教育主要的追求,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要对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进行研究,教学设计必须从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也要在实施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及时将学生所遇到一系列专业的理论难题进行发现,这些难题可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十分耐心和悉心的指导,并且要帮助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如何解决疑难问题。

零件普通车床加工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合并的教学模式,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将理论融入实践,挖掘潜力拓展思维空间,独立完成工艺分析、刀具选择、工序安排,高效率完成零件加工,真正达到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培养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的合格的普通车床加工技术能手。因此采取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当前的零件普通车床加工教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改革措施。

2.零件普通车床加工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重点

伴随着当前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社会对于人才需要也逐渐增长,社会对于机械类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过去传统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途径方面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制约,有些专业因为其课程设置十分不合理,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学生自身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程度并不扎实,再加上缺少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导致在结束其课程以后,学生仅仅了解到了一些课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所以,想要对这一情况进行改善,必须要实施一定的教学改革工作。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设置了10个学习情境作为学习领域,内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学习领域改革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明确提出"学是为了用"的基本策略,根据完成某一具体的项目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学习领域改革还解决了"从哪里学"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做中学"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通过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来学习和积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操作。如组织"车削传动(台阶)轴"时,要加工台阶轴需要熟练操作机床、合理选择刀具和刃磨合理的几何角度、合理选择切削用量、编制加工工艺,最后完成台阶轴的加工,根据需要的知识组织教材内容。学生可在加工台阶轴的过程中巩固、掌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此看来,一体化教学实施重点在于:

2.1在课程体系搭建上,采用模块化结构,各模块的设置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保证了一定的知识面宽度,也能保证具有一定深度的本专业知识和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

2.2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充分挖掘理论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在课程培养目标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和技能并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环节,同时课程结束后安排实训和实践,进一步加强更高层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得到锻炼。

2.4在课程内容的选材上,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专业内容的选材上不仅密切结合企业当前和今后短期内的发展,保证专业内容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际结合的紧密性。而且要保证本专业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又要适当拓展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相应的专业方向上适应工作的要求。

2.5在课程编排上,考虑课程内容的连续性,特别是实践环节的设置安排集中进行,以保证学生实践训练过程的连续性。

2.6在教师要求上,一体化教学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体化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精湛的普通车床加工技术及丰富的工艺经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和顺利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同时实践训练场所是否具备完善的实训条件,是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和顺利进行教学的基础。

2.7在教学效果的评定上,采用学生的学习态度、团结协助、技能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教师在实施评定的过程中,要坚持全面性、可行性、科学性、促进性的原则,做到操作技能与思维发展的评价相统一,学的评价与教的评价相统一。

3.一体化教学在车床加工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实践中补缺补漏,无疑就是一体化教学的起点,在实践的过程中补充理论知识,理论即时就能应用到实践中。采用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时理论即时实践,让学到的理论知识即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得以消化掌握。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师生的互动性,学生随着教师的理论讲解思路和实践操作规范示范动作,边听讲边练习边理解,使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维能力,将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逐步形成各自的加工技术特点。如90°车刀的几何参数与刃磨,首先在理论讲解刀具的几何角度时,以实际使用的车刀配合图例进行分析讲授,指出车刀的前面Aγ和后面Aα,(主后面、副后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前角,主、副偏角,主、副后角,刃倾角等各面和各角在车刀上的具置,学生根据老师的逐步讲解,与实物进行一一的对应,让学生对车刀的基本要素理解得更充分,然后再对各面所对应的各角进行解说,使学生对车刀的几何参数有了进一步理解;简述改变车刀的几何参数,以及各角度的大小,在切削加工中对加工工件所产生的影响;在讲述车刀刃磨时,由于车刀的每个面都包含有两个角度,前面包含前角和刃倾角;主后面包含主偏角和主后角,副后面包含副偏角和副后角;刃磨每个面时所含的两个角度是同步形成的,刃磨时不仅要考虑面的平整、光滑,同时还要考虑到两个角度的大小,以及切削刃的平直。不同用途的车刀由不同的材料组成,刃磨时要根据车刀的材料,选择不同砂轮片和粒度,认真讲解刃磨手势和方法,刃磨要求及刃磨时的注意事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车刀刃磨示范操作,对每个动作的规范要求进行详细的示范解说,让学生即时理解车刀各面各角度刃磨技术,而后让学生进行车刀刃磨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理解明白的基础上多次练习,即时掌握90°车刀的刃磨方法和技术,在学生刃磨过程中教师应耐心指导,及时解决刃磨过程产生的问题,分析实际刃磨的角度与理论角度之间的差别及在车削中的影响,尽快让学生熟练掌握90°车刀的刃磨技能,为今后刃磨其它各种车刀做好扎实的基础。

在学习车削螺纹轴这项任务中,按传统教学先将所有螺纹类型参数、螺纹的车削方法和加工过程都讲给学生听,好多学生都感到内容太多,太复杂难以接受和理解,甚至翻来覆去讲几遍也不一定能弄懂。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再听讲。所以我们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用到的螺纹连接有哪些,了解螺纹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螺纹轴车削的任务,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欲望及兴趣,使学生由枯燥的螺纹理论知识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去探究螺纹的车削过程。再用教学视频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学习冲击,让学生初步明确螺纹加工步骤及方法,引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趣,然后提出要想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车削出合格的螺纹应准备的条件,最后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要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合理分工,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共同讨论,完成图纸有关尺寸的分析与计算,以及车削螺纹时所需的工量刃具和编写螺纹轴加工工序并进行展示。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结果进行点评、归纳、补充、完善和总结。并立即在车间边讲解,边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认真观看,示范后并任意抽查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最后分组按企业生产要求各自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零件加工结束后,学生各自把做好的零件送到小组选定的检验员处进行检测零件的合格性,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误差分析,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螺纹轴零件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在课题结束后,教师对小组及学员进行总结、考核和评价,肯定成绩,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供反馈信息,综合提炼感性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加深认识理解,让学生明白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实训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帮助学生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4.总结

总的来说,本课程改革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法,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者特点,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为做而学",而教师的角色则成为学生工作情境的创设者、引导者,进行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这样使学生在做中学到职业技能、体验职业氛围和养成职业素养,达到零距离上岗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其主体地位,他们更容易融入教学过程中,学得更加深入,更容易适应现代社会、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盛志杰.《数控加工编程》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开发[J].河南科技,2013,06:264.

[2]林博文.浅析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12.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合作模式运行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发展目标。在此目标引领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个层面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积累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

十多年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呈现良性运行态势,探索出一条内涵发展与改革之路。

一、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育专业技能型人才,而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二者价值取向不同,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必须搭建一个能够良性运行的合作平台,研究制定符合校企双方利益的管理制度,整合校企双方资源,调动企业和院校的积极性,实现技术互帮、管理同步良性运行的合作机制。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专职管理机构――校企合作办公室,由学院副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若干名,专门管理与协调校企合作事项。办公室与各合作企业共同组建若干个校企合作联合会,制订《校企联合会章程》《联合会行政制度》等十余项管理措施,为校企合作良性运转提供了政策保障。联合会内部管理结构,有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会长由合作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校方任命相关教学系主任或专业带头人担任联合会副会长,联合会实行会长负责制。这种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是基于各合作企业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明晰了校企责、权、利的关系,是一种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新模式。

目前,学院工商管理系与本市最大的零售商集团“濮阳市百姓量贩有限公司”成立了“百姓量贩”校企合作联合会;机电工程系与“黄甫驾驶员培训学校”“濮阳高温耐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成立了“黄甫驾校”“濮耐”校企合作联合会;生物工程系与大北农河南分公司成立了“大百农”校企合作联合会等。

各个校企联合会,在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指导下,依据合作章程,以人才和技术这一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校企资源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校企深度融合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共管、计划共定、基地共建为依托,根据各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有明确的合作计划、任务、目标、期限和规则,是企业走进校园的引领者,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更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平台,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良性互动。

二、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它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素。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举办冠名班

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与大北农集团合作,举办了“大百农”班;市场营销专业与百姓量贩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百姓量贩”班;应用化工专业与河南恒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恒润化工”班;濮耐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拓石油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等,打破专业界限,进行专业重组,与石油化工、机电一体化、会计电算化等相关专业进行合作,分别举办“濮耐班”“中拓班”。另外,还有“雪牛班”“中储粮班”“奇瑞班”等十几个冠名班。

冠名班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并且,在校学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冠名企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企业文化,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举办冠名班,促进了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也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了专业一线技术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2.顶岗实习

学院食品专业与郑州三全、南京喜之郎,园林技术专业与绿城园林工程公司,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与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应用化工专业与中原乙烯和中原大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濮阳宏亚建设集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郑州瑞拓通信咨询有限公司等专业,分别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协议。目前,学院所有高职类专业,均按照校企合作办公室制订的“千企百单”规定的要求,与相应的企业签订有顶岗实习协议。

根据顶岗实习企业实际用工要求,打破学期界限,实行弹性学期,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时间不低于半年,实习期间有企业专业人员与学院教师现场跟踪指导,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做真正的一线技术员工,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职前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取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节省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得到缓解,学校、学生和企业取得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

3.引企入校

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利用现有的数控设备优势,与濮阳贝英数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本着“建立互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企业一个车间搬到学院数控实训室。会计电算化专业与濮阳博荣会计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引入企业入校,成立企业第三工作室等。另有多家企业也入驻学院,与相应的专业进行合作,形成前校后厂的局面。

企业进驻学院后拥有设备的使用权,学院部分专职老师成为企业员工,负责教学工作,并参与企业生产。企业骨干技术人员被聘为学院兼职教师,参与学院教学工作,使企业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教学。引企入校,有效改变学院自身实训室在运行初期,管理成本高、投入有限、缺乏高技能指导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生产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学院与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课题研究,使企业分享到学院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入驻学校的企业实行目标考核、全成本核算的企业化管理方式,由企业负责安全管理、生产管理,结合企业的生产情况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实训系统化得以实现,保证了学生实训质量,培养出一批有较强的职业意识的学生,为企业搭建了发展平台。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前校后厂,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4.校企联合办学

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专业与驾驶员培训中心合作,举办黄甫驾驶员培训学校,训练场由学校提供,教练员分别由社会招聘与专业老师兼任,新型专业教练车,由培训中心提供,双方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详细规定双方权责利,严格制订教学培养方案,保证办学质量。学校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双方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学生毕业后即可取得“汽车修理工”“机动车辆驾驶证”等职业资格证书,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5.教师赴企业锻炼

针对部分教师企业实践经验少的师资现状,学院以“充实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指导,以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为中心,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生产一线的原则,每年派若干名教师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强师资保障。

教师到企业锻炼,是带着问题和研究项目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有详细的企业实践锻炼计划,要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过程,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认真研究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进一步推动学院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和市场适应性。

教师到企业锻炼,与强制管理措施相结合,有严格的管理办法与考核方案,赴企业锻炼的教师要及时上报企业实践日记、调查研究报告、项目化教学案例、公开发表的论文、技术创新材料等。同时,企业锻炼经历纳入教师岗位管理工作任务,作为年终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这些管理措施,让教师由被动转为主动,同时克服赴企业锻炼的教师走形式、走过场,达不到提高实践技能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的若干反思

上述多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各具特色,都是从学院自身实际出发,以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为目的,是对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有益的举措,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经验。但在具体实施合作与运行过程中,也存在有诸多困惑的问题。如部分企业冠名班对企业文化养成教育不力,企业专业知识培养不成系统等,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中途转班;在顶岗实习中,部分企业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待,从事不符合实习特征或与实习内容不一致的劳动生产等;教师在赴企业锻炼时,部分教师出现应付现象,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身份等,结果出现部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不能持久等现象。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创新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

1.政府要强化主导作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

制约校企合作的因素很多,仅凭学校、企业双方努力,很难做到深度合作,因为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同,这种合作机制缺乏稳定性与制约性。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合作,追求的也是短期利益,或者是解决短期的用工目的,未形成成熟的校企合作的思想,合作偏重功利性,保障与制约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政府统筹规划,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地位。政府要加强政策制度设计,通过法规制度来鼓励、约束校企合作的动机、责任和权利,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积极性,可采取税收减免、专项基金扶持等政策措施,补偿和减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性的发展环境,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管理模式。

2.企业要谋划长远发展,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赖优质的人力资源,尤其是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与调整,高素质技能人才必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要素。企业要从战略的眼光出发,去理解与看待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视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不能仅从短期实用性出发,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学校。尤其是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更不能把校企合作视为额外负担。一个成功的企业要围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内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技术、设备和资金,通过企业实习车间、厂中校等途径,将企业用人标准引入职业院校,积极介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师资培养、教学过程。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做好实习前的安全培训和实习期间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同时,要积极争取优惠政策,转嫁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部分成本负担。

3.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主动对接校企合作

目前,校企合作表现为学校热、企业冷,深度合作受阻,主要原因是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企业紧跟市场的灵活性与学校计划的系统性有冲突;再则就是感觉学生稳定性差,校企合作风险成本高等。作为学校,除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协调外,最重要的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主动与企业在学生实习、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就业推荐、师资交流\\职工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实行“双证书”制度,以企业标准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企业用人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相对接,企业生产车间与课堂相对接,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向合作企业优先推荐毕业生。同时要加强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以产业文化育人,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步养成。再则要加强对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应遵守企业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秘密,真正从企业角度出发设计与处理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深化校企合作。

明确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要加大宏观统筹力度,学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企业要从发展的眼光对待校企合作,通过全方位的努力与实践,一定能破解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题。

参考文献:

[1]侯秀安.高职院校校企联合会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王大任.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篇13

关键词:纺织机械;更新;思维;潜能

1、前言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一部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人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认识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的思维行为和活动。更新是企业的灵魂,也是越来越多成功企业的经典理念。建国以来,我国棉纺织装备大致经过三次更新换代;八十年代中后期,通过测绘样机结合我国纺织机械及军工行业的研制开发,生产了“FA”系列棉纺设备,其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八十年代末水平,成为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新厂和老厂改造首选的棉纺设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产棉纺设备在优质、高产、提高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纺织机械技术更新需要体制和法制的保证

2.1改革开放以前是政府主导模式。更新动机源于政府认为经济发展或国家安全需要,更新决策由政府制定,资源由政府为主体投入

2.2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导引模式转化。

2.3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制度,强化企业的创新功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2.4企业作为技术更新的主体,必须具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其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存在的弊端

3.1由于铁饭碗、平均主义的根深蒂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状态下缺乏更新的积极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明知产品结构可以改进制造工艺可以革新但明哲保身,不敢更新。因为更新成功了领导说“是技术人员应当干的”,改进失败了领导要责怪,”谁让你改的”,结果导致因循守旧。

3.2企业缺乏更新试验的平台,更新需要实践,更新存在风险,更新可能在失败多次才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取得成功,但是许多领导往往急功近利,忽视更新的客观规律,要求更新一次成功,没有足够的试验条件和时间,使更新往往在过程中夭折。

3.3不能高瞻远瞩缺乏更新是企业的灵魂的观念,对更新技术缺乏人、财、物支持与投入。因此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法制必须健全,实施必须加大力度,才能使企业有积极性作更新投入。

4.纺织机械的技术更新需要强烈的事业感和责任感

要取得更新成果必须具有各种基本的更新素质,更新素质是指支持人更新活动的各种生理与心理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其中最重要的是强烈的事业感和责任感,由此而产生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探索拼搏力量,是技术创新的力量和源泉。

5,纺织机械技术更新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我们常说: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但知识、经验和技能仍然是技术更新成功的基础。要更新,必须学习知识和技能。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知识日新月异,信息空前膨胀。必须通过不断地继续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纺织机械设计工作者,应不断地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地提高自己更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否则更新喊得再响也不过是一句口号。

6、更新不能“闭门造车”。更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闭门造车”和“唯书唯上”是技术更新的大敌。更新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生产需要出发,否则更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唯书、唯上”是我们国家科技人员常犯的毛病。因为我们从小起,受到的都是“要听话”的教育,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而认为写到书本上的东西都是对的。这些观念是对创新思维的极大束缚。

书本是前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但是对知识的学习有输入、转化和输出(即知识的应用)三个阶段。如果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知识不会形成力量;若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只是复印则知识并无增值。我们尊重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但要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用,尊重书本又不迷信书本,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大大增加知识的附加值,更新的意义正在于此。

7,激发技术更新思维,人人都有更新的能力与机会

7.1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更新思维则是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它是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人类就凭借更新思维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可以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更新思维的外观或物化。更新思维与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逻辑思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其共性是二者都属于思维的范畴,是按不同标准对思维进行分类的产物,二者有并不互相排斥的交叉关系。其区别则在于思维形式、方法、方向和思维基础方面不同,更新思维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更新思维虽然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但并不完全依赖于知识。

7.2更新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广博的知识结构以及锲而不舍的追求达到目标的注意力。观察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是思维材料的来源,因此观察是更新思维的前提。丰富的想象力是更新思维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更新。知识则是更新思维的基础,一个人知识的深广就反映其更新能力的大小,并能直接决定更新成果的质量和价值。锲而不舍是一切事业成功所不可缺少的要素,更新不能知难而退,才能取得更新成功。

7.3更新思维需要激发,首先要坚信自己有更新潜能,有了强烈的信念指导,头脑经常处于活动阶段就会激发出自己的创新欲望。强烈的更新欲望是更新的强大驱动力。其次要经常向自己提“假如”问题进行思考,可以海阔天空,可以逆向思维,可以超越常规,不受书本或权威等等约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发更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再次,更新者应独立思考、少模仿、不盲从,即使自己是少数派,在未证实自己的想法行不通或错误之前,仍应坚持自己的想法,盲从群体思维常常会扼杀好的更新思维。

7.4综上所述,更新思维的基本要素和激发,不论是否受过多少教育、不论新老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人人有更新的能力和机会。如有家纺织厂发现粗纱定量差异大,经周密观察发现一二排条筒中棉条纺完时,三四排条筒尚剩数层棉条,显然,后二排条筒中棉条的喂人意外伸长大于前二排条筒中的棉条(做粗纱伸长试验发现不了),这种现象在纺精梳条时更加突出,为了减少意外伸长差异,他们将四排条筒的中间走廊取消,使前二排条筒棉条与后二排条筒棉条喂人路线长度差异减小,从而解决了定量差异大的问题。又如棉条接头往往影响粗纱质量,有个厂棉条分段换筒接头安排在粗纱满管时,在落纱后将外层有棉条接头的粗纱拉掉,保证了粗纱质量,这些更新的操作方法就是由车间的维修工人和操作女工完成的。

8,结束语

篇14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规划

中图分类号:F713.36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Electronic commerce based on internet, break the paper media as the information carrier, subject to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the traditional trade way to trade, with high efficiency, low cost, real-time, network, direct, etc. E-commerce process contains four basic elements, namely, information flow, cash flow, business flow and logistics, information flow and cash flow of the transfer process can do on the internet, while logistics must be transported to materialization. In this paper to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enter are analyzed in theory, mainly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E-commerc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ent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mmerce logistics status quo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oday's online B2C user, then the article in the case of vancl, to our country B2C E-commerce logistics distrubution center under construction situation put forward three questions, and finally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vancl electric business logistics optimization is given to the above problem.

Key words: B2C;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planning

1 配送中心概述

1.1 物流配送中心的定义

B2C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基地,即是指在电子商务买卖过程中,产品移动、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信息处理和通讯设施等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B2C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基地具有的功用是,在特定的时刻、空间内将电子商务消费者需要的货品,准确无误交到其手中。即在有满意电子商务公司或商家和消费者需要货品的满意库存前提下,公司在物流配送基地内,经过运用信息化的计算机技能、现代化的硬件软件设备等,依照电子商务消费者的订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类、编配、收拾、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保证守时、定量、定点的完结交货使命。

1.2 物流配送基地在电子商务中出现的特征

物流配送基地在电子商务这种买卖形式下,具有了新的特征,详细如下:

第一,物流配送基地在电子商务中更具有信息化的特征。物流配送基地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必定需要,详细表现为物流产品的信息化、物流有关信息搜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数字化等。电子商务需要物流配送基地以高科技信息技能为根底,进行信息化、现代化的改进,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物流配送质量,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开展。

第二,物流配送基地在电子商务中更具有主动化的特征。物流配送基地主动化以信息化为根底,以机电一体化为基地,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用人少或无人化。当前,条码主动识别体系、主动分拣体系、主动存取体系、主动导向车、货品主动盯梢体系等物流配送基地主动化技能得到了较快的开展,已普遍应用于发达国家的物流配送基地,因为我国物流配送业起步晚于发达国家,所以当前现已建成的物流配送基地内缺少主动化设备,所以我国物流配送基地应当加速进行主动化技能和设备的普及。

第三,物流配送基地在电子商务中更具有网络化的特征。物流配送的网络化根底也是信息化,其意义是物流配送基地经过信息网络与其内部各个体系进行信息交互,与电子商务公司或商家进行信息沟通,与各个配送点进行货品信息的传递。电子商务公司或商家可以运用信息网络向物流配送基地提交订单,当前有电子订购体系和电子数据交换技能两种方法,可完成这一过程。配送基地经过信息网络搜集订购信息,并经过它进行配货和运送信息的传递。物流配送基地的网络化也是由物流配送基地信息化形成的,是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活动的主要特征。

1.3 电子商务物流开展

从微观视角来看,中国物流的开展现状存在财物存量过大、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中国物流还沿用着计划经济期间的办理准则,呈现出部分切割的特色。中国政府没有对全部物流职业制定一致准则,这就增加了物流配送公司的机会成本,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减慢了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从微观视角来看,中国虽然存在很多的物流配送公司,但这些公司存在规模过小、运营方法落后、信息化水平低、财物利用率低等问题,所以这些公司对货品的控制能力较弱,不能满意电子商务开展的需要。此外,这些物流配送公司的物流配送基地大都没有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只能提供传统物流配送服务,没有在物流组织策划、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进行服务功能的拓宽。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结果显现,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配送公司大都是由传统的仓储公司改变而来,缺少大型的、综合性的物流配送公司,致使我国物流配送服务功能较低。

1.4 网购B2C用户现状

与线下实体店面花费比较,有60.7%的B2C网购用户更情愿在网上采购服装鞋帽商品。35.9%的用户更情愿在网上买图书音像制品,23.9%的用户更情愿在网上采购电脑通讯数码商品。除此之外,倾向于在网上采购家具百货、家用电器和母婴用品的分别有10.9%、10.6%和8%。还有3.5%的用户更情愿在网上采购钻石珠宝。

整体而言,B2C用户采购某类商品时在购物网站挑选的单一度较高,即大多数B2C网购用户只在一个购物网站采购某一类商品,少数用户在两个以上购物网站采购同一类商品。从商品类别看,购物网站单一度最高的是母婴用品,有99.5%的用户只在单一购物网站采购母婴用品;其次是家用电器,份额为93.8%。购物网站单一度相对较低的是图书和3C商品,分别有15%和10.1%的用户在两个以上购物网站采购图书和3C商品。

2 B2C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凡客诚品为例

2.1 凡客诚品B2C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凡客诚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业务尽管配送速度较快,但物流配送基地的信息化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处于较低层次,而且不能满足凡客诚品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服务的需求。凡客诚品B2C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基地,存在缺少系统的计划,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技能落后、信息化技能设备陈旧、信息化技能使用面狭小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物流配送基地在配送环节中信息化程度较低,据调查即使是大型的物流配送公司的网站,电子商务信息化功能也较低;其次,B2C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基地很少使用领先的信息技能,且使用规模十分有限,据调查,条码技能和EDI等先进的物流配送技能在凡客诚品物流配送基地的使用不理想;再次,物流配送基地的信息化技能只在物流配送传统领域进行使用,没有向其他层面进行拓展,例如仓储办理、运送办理、财务、订单处理等方面信息化程度较高,而客户关系处理中信息化技能的使用很少。物流配送基地的信息化开展缓慢,物流成本高,制约了凡客诚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开展。

2.2 凡客诚品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速度较慢

前面的研究发现,物流配送速度是影响消费者对物流配送满意度评估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在所有影响物流配送满意度的要素中权重最大。亚马逊将本公司的经营策略归结为“多”、“快”、“好”、“省”四个字,其间“快”即是对物流配送的需求,这能够看出B2C电子商务公司早已意识到物流配送速度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为提高速度,凡客诚品电子商务尽管现已自建一些物流系统来克服第三方快递在速度方面的不足,但这些自建系统只覆盖一些重要的一线城市,大部分物流仍是靠外包来处理。因为凡客制品的本身电子商务物流系统规模有限,人员不充足,其物流能力除了经济核心区域外很难完成“每日两送或三送”的送货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对凡客诚品送货速度的满意度。在凡客诚品配有自建物流系统的区域,客户对送货速度的满意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等级,而依靠第三方物流的taobao商城客户满意度仅为“通常”。

3 凡客诚品物流配送中心优化方案

3.1 凡客诚品要加强自有物流体系的建设

在物流配送服务上,凡客诚品电子商务存在自建物流配送体系和外包给第三方快递公司两种配送模式,以当前局势看首要以外包为主。自建物流配送体系又被称为笔直一体化形式,也被叫作纵向一体化,即是从配送中心到配送网点,悉数由电商公司整体投资建造,但投资成本巨大。典型公司有京东商城、苏宁电器等。据有关数据显现,自建物流体系的凡客诚品B2C购物网站其物流配送服务的客户满意度明显高于完全依赖于第三方快递的taobao商城,也高于当当网。而凡客诚品自己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其外包物流快递的投诉数量是自有物流配送的12倍。充分证明,自有物流配送体系更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凡客诚品属同一类型的京东商城自建物流配送的成功事例也阐明,自建物流配送体系是B2C电子商务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由之路。

3.2 凡客诚品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客户关心性

电子商务对信息技术依赖程度很高,其信息化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前台网站和后台管理体系,还需要增强其为客户服务的功用和模块。经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客户关心性,是一种低成本高成效的手段。京东商城提供的“订单跟踪”功能和亚马逊提供的配送时刻估计是值得推广的作法。处于同一行业的凡客诚品应当向京东商城学习,为自建物流体系下的每一个配送员均装备GPS终端和POS机,其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控到每一个配送员的配送方位和状况,如果配送员在某地时刻超过两个小时,配送员所属的配送站将会得到信息,能够确保配送效率。同时也可让消费者经过网站地图实时查询到订单产品所在的方位,以便为组织收货做准备。在订单跟踪的指标上,京东商城得分达到了4.04分的“比较满意”等级,显着领先于其他B2C购物网站。由此可见,凡客诚品提高其B2C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化程度将大大有利于提高其客户满意度。凡客诚品还可以向亚马逊网站学习,运用Cookie来记载用户登录,用户在登录了自己的账户后阅读产品时,产品周围会显现该产品当前库存信息,什么时间范围内下单,选用什么配送方法,可以在什么时间送到消费者手上。即使用户退出登录状况,亚马逊网站依然可以经过IP地址来判别客户的大约方位,并给出配送到此地所花费的时刻。对于选用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电子商务公司要结合第三方物流信息体系,让经过第三方快递服务的消费者也可以像自有物流的消费者一样精确查询到产品的状况,让消费者感受不到自有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区别。

4 结 论

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物流业日益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且深远的作用,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因此,物流管理也是每个企业急需调整并改善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带来了贸易领域的一场革命,将成为未来主要的交易方式。B2C网上商城是消费者利用因特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但是目前这个领域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物流的管理不善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如何根据京东商城经验及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合理高效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环节的成本,并不断改善对客户服务的质量,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及实践中的管理者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凡客诚品B2C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中心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网上商城物流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所提建议必定有不足之处,或者与凡客诚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请老师或读者不吝指教,使文章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王东. 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模式设计方案[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10):22-27.

[2] 陈银凤. 关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0):15-19.

[3] 郑诗田. B2C电子商务物流问题研究[J]. 商业研究,2011(2):76-77.

[4] 蒋忠中,汪定伟.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优化设计[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56-58.

[5] 刘文刚. 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探索[J]. 物流管理,2013(1):24-25.

[6] 魏修建,严建援,王焰. 电子商务物流[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7] 程世东. 城市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 道路交通与安全,2013(3):20-22.

[8] 骆温平. 物流供应链战略的发展趋势分析[J]. 物流技术,2010(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