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培训教学管理范文

教育培训教学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育培训教学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电力行业;集约化,教学管理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电力行业教育培训也将随着电力市场经济的导向而发生体制上的变化,新的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立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学管理,集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适应当前电力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训集约化教学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集约化教学管理就是集中教学中所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类优势教育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低投入高产出。这是在当前情况下,提高行业教育培训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较好的办法,对提高行业教育培训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训教学管理的集约化就是以电力职业教育协会或研究中心为依托,集各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教学管理的经验及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达到教育培训教学管理的最优化。其基本方法是:充分发挥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的龙头作用,在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大纲、学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

行业教育培训形成集约化教学管理,有利于集中优势力量,形成规模,取长补短,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突出专业特点,以品牌专业为中心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而带动整个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

集约化教学管理有助于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从人才战略和企业发展考虑,有助于建立适合人才成长的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培训人才,使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把人才开发、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形成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各专业、各工种人员的技术标准要求非常高,集约化教学管理无论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还是师资建设上都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从教学到鉴定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行业教育培训达到规范化、系统化。

二、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训集约化教学管理的内容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集约化。随着电力工业发展,电力机构的重组,原有岗位、原有工种的重新组合,新的岗位与工种的建立,都使行业教育培训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训计划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在集约化管理的基础上,统一目标、统一规划,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电力行业的市场需求。

2、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的集约化。随着电力科技的发展,电力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先进设备与技术的应用,原有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已跟不上电力工业发展的步伐,但如果各学校、各培训部门自行安排课程和教材,不仅无法贴近市场,也无能力搞好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这样的大工程,因此只有依托教育研究部门,集中各学校、各专业的专家,合力研究与开发,既可达到教材与课程的最优化,又实现了教学管理在课程和教材方面的集约化管理。

3、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的集约化。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行业教育培训,各个岗位各个工种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各教育培训单位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在行业教育培训机构统一评估监督下,进行教学活动,以确保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4、教学信息交流的集约化。现在是信息时代,如果没有广泛的、快捷的信息来源和畅通的信息渠道,我们的教学就是盲目的,教学效果也不会是理想的,集约化的教学管理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信息交流、信息反馈、信息管理。

5、师资培训师资互补的集约化。由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各学校都设置新的专业和新课程,但由于师资队伍的不健全,大部分课程由非专业教师改行上课,由于任课教师少,正常的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都无法进行,教学效果也远远达不到目标的要求。

6、教学设备利用的集约化。由于电力行业生产工艺的特殊性,要求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与电力生产流程紧密结合,但任何一个或培训中心都不可能在教学设备上达到和生产现场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各学校在某些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合理的制度,在不损害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

7、师生知识技能考核验收评比、技能竞赛的集约化。电力行业有着本行业自己的特殊性,各个工种的专业性极强,在进行各专业、各工种的考核、竞赛及评比中务必统一要求、统一标准,这就要求要有考核、评比的集约化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管理的激励因素主要来自于行政部门的计划和检查,包括评估、考核、统考等。但是日常教学管理的激励因素不大,而且各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也不相同,为了增大激励因素,为了取长补短,可通过集约化管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训教学管理集约化的方法

1、研究目标和计划,实现教学目标集约化。根据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建立学习型企业以及终身化教育的思想,对目前的电力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作统一的规划,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对人才培训目标、规格、层次进行从新定位,并在行业协会及教育研究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对行业教育培训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提出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方案,使整个行业教育培训在方向上达到一致,这是集约化教学管理的第一步。

2、研究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实现课程与教材的最优化和集约化。电力格局的重新组合,新的电力体制的建立,导致电力工业的机构和机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岗位、新的工种的出现,必然要有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来实现这种教育,单靠某个学校或培训部门来开发必然会有局限性,只有集中骨干专业、骨干学校的专家共同开发研制,形成适合电力工业发展的、有权威性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电力行业内推广使用,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形成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的最优化和集约化。

3、研究教师培训与管理,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集约化。具体方法是:一是定期组织系统内同一专业的骨干教师集中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习各学科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要求,达到所有教师教学目的的统一;二是定期组织系统内同一专业的骨干教师集中研究学习教材,特别是新教材和新增加的内容,在研究中领会教材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从而使所有教师全面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三是组织教师到生产实践中去,使理论真正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把实践融和到理论教学中去。行业教育培训是离不开现场实践的,在现场进行公开教学、请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现场讲解,将是我们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

教学最佳途径;四是定期组织同一专业的专家、学者、教师一起研讨教育理论和前沿理论,使行业教育培训永远走在生产的前沿,将产学研落实到实处;五是组织教师学习行业教育培训教学评估和教学评价标准,明确要求,为集约化教学管理打下基础。

4、研究教学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实现教学评估的集约化。建立行业教育培训监督与评估委员会,制定行业教育培训评估与监督法律法规,包括评估内容、评估办法、评估制度,对电力行业内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监督工作,各电力公司设立督导员,负责对本公司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并定期总结工作,向上级组织汇报。行业教育培训评估与监督委员会定期组织人员对全电力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全方位评估检查,评选出一流教育培训单位,同时将他们好的经验进行推广。

5、研究校际间资源共享,实现教学资源运用的集约化。集约型教学管理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服务。具体方法是:一是教学资料的共享,新学校向老学校学习或借用各种资料;二是教学设备的资源共享,有许多学校必备的教学设备,又不能马上解决,可在集约化的约束下,在其他学校或培训中心帮助下解决;三是教师资源的共享,学校或培训中心师资力量薄弱,开设有限专业课都有困难,有条件的学校或培训中心可在相互协商的条件下,采用租借的形式互相补充。这样既开发利用了有限的人力资源,又解决了一些缺少教师学校的燃眉之急。

6、研究信息反馈,实现教学信息管理的集约化。具体办法是:一是经常召开座谈会、汇报会,互通信息、交流情况,达到校际间随时信息沟通;二是进行校际间简报和报刊的交流工作,随时交流资料;三是召开经验交流会、研讨会、论文评审活动,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四是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通道,使信息最快、最及时地传送到每个单位。

四、电力行业职业教育培训集约化教学管理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如何使集约化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行业教育培训集约化教学管理是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要求,如何使所有教育培训部门、所有教师主动的、自觉的参加活动并接受制约,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是集约化教学管理得以实施的关键,特别是条件好的学校和培训中心、水平较高的教师更应树立全局观和大教育观,为整个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做出贡献。

2、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信息交流是集约化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电力行业信息交流体系,开辟网络通道已迫在眉睫,这个网络的建立与行业教育实施远程教育工程是紧密相连的。

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06―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加强教师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教育部为更好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1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已成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之所以流于形式,不仅是因为培训观念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和培训方式单一,而且是因为培训机构管理不到位。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本研究的初衷。笔者在此试图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的有效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案例,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机制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实现的方式、方法。在本研究中,机制是指通过一套理性、科学和合理的制度来反映主体与客体或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功能。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是指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对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制度和方式、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经过培训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式、方法。第二,制度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含有制度的因素。单纯的培训管理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而不是机制。第三,操作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经过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的特征。第四,多元性,即培训管理机制一般需要多种方式、方法的相互作用,因而表现出多元的特征。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是一个系统,对这一系统的诸管理要素,即人力管理、课程管理、服务管理和质量管理宜进行整体研究,以探索各管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并从多角度、多方面形成立体的培训管理机制开放系统。在培训管理机制系统中,人力管理机制是核心机制,课程管理机制、服务管理机制和质量管理机制是基础,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

1 人力管理机制。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培训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应该建立有效的人力管理机制,包括团队管理机制、学员管理机制等。(1)团队管理机制。培训团队是培训的第一要素,是重要的培训人力资源,它包括培训专家、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只有拥有优秀的培训团队,才能保证高水平的培训质量,才能保证培训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在组建和使用培训团队时,要形成良好的团队管理机制,如任课教师准入制度、专家(学员)资源库、教师评价机制等。(2)学员管理机制。这是针对学员而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考勤机制、请假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成果机制等。

2 课程管理机制。课程管理机制是在课程设计、运行和开发等方面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课程的设计机制、运行机制和开发机制等。(1)集中管理机制。在集中培训阶段,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要建立有关的管理机制,如对话机制、反思机制、效率机制、效果机制、时间机制、制约机制等。(2)分散管理机制。培训过程往往涉及学员的分散实践活动,如影子研修、考察学习、跟岗实践等,对此要注意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比如,指导教师的示范机制和指导机制等;学员的任务机制、说教机制、体验机制和跟岗机制等。

3 服务管理机制。在做好教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非教学管理,即培训服务管理,并形成良好的培训服务管理机制,如后勤管理机制、经费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机制等等。(1)后勤管理机制。这是培训机构在后勤服务(吃、住、行)方面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学员住宿管理办法、学员交通管理规定、学员安全管理办法等。(2)经费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机构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培训经费,并形成对培训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有关机制。比如,学员生活费用管理办法、培训经费使用办法等。

4 质量管理机制。质量管理机制是指培训机构对培训质量进行监控而形成的管理机制,如评价管理机制和跟踪管理机制等。(1)评价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培训质量,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建立教师评价、学员评价、课程评价等机制。(2)跟踪管理机制。为了进一步监控培训质量,需要在培训后对培训学员进行质量跟踪,同样要建立有关的机制,如跟踪机制、交流机制等。

四、实证检验与相关启示

1 实践。根据培训的整体特性和个体差异性,在重庆市选择三类培训基地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探索了各种培训管理机制的应用,包括选择性、适切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等四项研究指标。在同一培训机构中,探索不同管理机制在同一学科培训中的应用;探索同一管理机制在不同学科培训中的应用;探索不同管理机制在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课程模块、培训环节的应用。此外,还对培训管理机制进行了比较,探索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在培训管理机制的选择性、适切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共性、个性和差异。

篇3

随着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水平、综合素养、专业发展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未来教育事业的基础,教师自身的提高对教育的作用是无法衡量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育中也是无法动摇的。因此,教师的发展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不可停滞与忽视的。

1.1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性

霍姆斯协会发表的《明日的教师》报告明确指出:“没有教师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成绩就不会有多大的提高。没有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没有教师质量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教育改革重点放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不仅有助于教师授课方法的改进,更有助于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

1.2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形成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处理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性的反思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教师终身教育系统工程,包括职前在校阶段、入职前培训及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培训。所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1.3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

教师专业发展是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不仅有阶段性,更是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接受进修自我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能确保知识、能力、观念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

2教师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常对参训教师以政策性的手段予以督促,使得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带有抵触的情绪。同时培训者在前期制定培训方案时未经过详细的训前需求调研通过自己的预设安排组织教学内容,以宏观理论知识为重点,我们忽略了教师他们真正的需求,在一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我们无法给予帮助。我们把参训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接受器,培训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

2.2忽视参训教师的选择权

在传统培训中,培训者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心声和需求,教师没有选择培训指导教师、培训内容、活动方式、时间、地点等可能性,同时在训后也无法表达自己对培训效果各方面的意见,整个培训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大体统一的集体培训,单调沉闷的授课方式,缺乏人情味。

3教师教育培训管理对策思考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时教育事业一项大事,它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更影响教师队伍甚至整个教育质量和水平。

3.1完善培训机构,明确研究课题

培训机构应对受训教师出发,依据受训教师不同的期望和需求,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出发,确立研究课题,提高教??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教师专业发展,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我们势必完善我们的培训机构,以教师发展需求为根本,体现科学前瞻性。

3.2提高培训者专业化素养,启用科学管理方法

培训者是培训内容理解和制定第一人,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关键队伍。他是培训工作纽带,是信息的传达者和执行者。因此,培训者需要学会倾听,学会融合,学会组织,将前期调研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基于参训者的需求,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方案。培训者需求熟知一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困难,要明确新的教学改革动态,切实有效的制定培训计划。

3.3选择实用的培训内容,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案制定前,培训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等形式,了解一线教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需求。培训者根据汇总的信息,精选高实效性的而培训内容,合理配置培训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完善培训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力推她们渴望的指导教师,或是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可以通过集体培训、挂职培训、小组研讨培训等形式,充分尊重教师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历,取长补短,开拓眼界,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完善评价机制,评价式培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问卷、座谈等形式,训后评价可以及时纠正培训的偏差与不足,为下一次培训思路作调整,使得培训工作沿着正确轨迹前行。

3.4提高参训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总结。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进步的主要途径,通过反思可以逐渐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

篇4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培训

1调研方法

2009年1O一11月,共计8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吉林省省级教育技术骨干培训者培训,有73人通过ETA培训平台参与了ETA平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其中参与培训前后两次调查的教师有69人,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5%。调查对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体育、化学、物理、生物政治、地理、历史、美术和信息技术共14个学科。问卷调研项目主要涉及教师对教学常用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实践情况、教师参加过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期望及意见等相关问题

2调研结果及分析

2.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

调查表明,40%的教师学习过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较多的是浏览网页、使用Google或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教学资源和使用word或Excel等制作电子教案.而对网页制作和动态课件制作的相关软件则知之甚少.教师对具体技术软件的掌握程度不高,如图1。

同时,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课件种类和课件使用频度的调查表明,90%的教师写过教学设计方案,86%的教师制作过PowerPoint课件.45%的教师在教学中每月应用1—2课件,每月应用3次以上的教师占43%,还有12%从不使用课件进行教学。这说明。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仍需在实践中更全面和深入地挖掘。

2.2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

1/3的教师认为在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缺少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资源,1/5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1/5的教师觉得缺少准备时间和信息化教学知识。对于本次培训中的教学设计成果,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其不能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使用的主要阻力是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障碍是学校设备的不完善。想要更加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完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夯实信息化教育基础。

2.3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占7%.参加过3次及3次以上的教师占52%;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教师占28%。由此可见,由于参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相关培训较少,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不仅希望学有所得,还希望能够学有所用,令培训中学习到的教育技术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曾经参加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级别大多集中在省、市级(详见图2),

这一级别的培训能够结合本省的政策和教育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课程,但国家级和校级培训的比例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省、市级教育机构,同时校级培训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待更好地展开。

2.4中小学教师对本次培训效果的评价

经过培训,90%的教师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设计方法并理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85%的教师对教学媒体的特性和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开发方式掌握比较熟练;对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也由原来62%的教师不知道或知道一点,增加到83%的教师都可以比较熟悉;虽然有极少数教师对教学设计成果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理念及方式掌握不甚理想,但大多数教师还是掌握了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总之,相比培训前,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5中小学教师对未来培训的期望

调查得出,88%的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希望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操作的教师分别占55%和52%。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期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培训能够: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既要注重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关联度,讲授的内容不一定要最先进,但对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用且恰当:各学科、各地区间教师在培训中交流经验,彼此学习,希望多创造基层教师之间、基层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之间培训交流的机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该在全体教师中普及,使全员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同时发掘适合现有教学条件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毋庸置疑,培训是一种能够快速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的有效方式。通过此次培训,原本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教学设计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本次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了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培训未能普及推广.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学校都选择曾经参加过教育技术相关培训的教师再次进行培训,虽然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易于接受培训的内容,有利于培训的展开和技术的再推广,但也导致了各学科教师间教育技术能力差距的加大,使强者更强。二是教师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网络搜索并使用现成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而自己运用相关软件对不符合要求的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却较差,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三是学校的配套设施成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成果实践的瓶颈。由于部分学校资金和信息化硬软件条件有限,使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无法顺利实施,打击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改进教学的积极性,在培训中学习的知识不能够学以致用参考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对未来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1)培训方式多样化。传统讲授式的培训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培训需求,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应在考虑教学实际硬件条件和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远程培训、校本培训、教师参与式等,努力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本次培训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协作、集体讨论和讲师讲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信息化资源等内容的培训,受训教师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设计,让教师能切身感受到教育技术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过程,以及教育技术服务并促进教学的效果,从而积极主动地应用于未来实际教学之中。笔者认为,让受训教师基于实际教学案例或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并且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可以让教师在案例或解决问题中感受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激发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兴趣。

(2)培训内容具体化。一是要关注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教师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并树立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因此,培训不仅要教授参与教师信息获取或处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等。除了通过培训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还要调动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的积极性,营造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氛围。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更应该让各学科教师都意识到信息素养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拥有的。并主动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二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不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同学校配套条件的差异性.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对教师的基础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进行培训,还提供丰富的、适用于不同教学情景的软件学习课程和资源,让受训教师能够根据学科或学校条件的不同,选择符合学科和教学实际需要的软件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培训效果。

(3)评价机制系统化。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对培训效果的有效保障。通过评价来激励参与培训的教师.促进其在教学中主动应用教育技术。同时,不应该只以考试是否合格、作品完成质量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当前培训大多只重视对培训对象的最终成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培训过程的评价。笔者认为受训教师的学习过程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培训对象的实际学习情况,培训老师可相应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完整的评价还应延续到后期的教学实际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纳入到继续教育或职称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篇5

1、有计划的做好领导干部和特需工种人员安全培训工作,按时参加有关部门的安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2、开设对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3、对教职工开展群众性安全知识竞赛、评比、娱乐活动,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救灾和安全事故防治能力。

4、普及安全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强化大众化的安全“三不伤害”的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5、聘请司法、公安消防、交巡警、交通、海事等部门人员对师生专题讲授安全知识,提高自护自救、预防事故等安全意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