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范文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师职业倦怠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

篇1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研究比较多,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与个体因素特别是人格特质、环境因素如工作负荷过重、控制感、学生问题、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人际情绪压力、社会支持缺乏等因素有关。并提出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而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导致远程教育教师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1.教学效能感低。研究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反映了个体教学成就感、自我价值感,作为中介因素影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一般认为二者成反比,即教师体验到教学效能感越高,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越小。而远程教育时空分离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分离,直接的教学反馈较少,另外远程教育教学评价相对于普通高校缺乏直接却适用的评价指标,教师对自身教学成效的评价缺乏直接反馈,从而导致教学成就感较难获得,自我成就感降低,相应地长期从事某职业而无成就体验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认同低。远程教育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知识的丰富性、易得性,成人学习零散化、自主化,导致教师从普通教学模式中的主导地位变成辅助、督导,以及相对于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体验到的教师自身知识的匮乏,往往使得远程教育教师对自身作为教育者的价值认同较低,体验不到成就感和掌握感,对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1]。

3.职业压力大。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能够引起工作倦怠,教师职业压力与情感衰竭、去人性呈显著正相关[2]。职业压力某种程度上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最直接原因,远程教育教师一方面承担着普通教师同样的教学管理任务,另一方面还具有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身份角色的多样性,教学任务、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督导和学习支持服务等工作种类的繁杂,远程教育教师不堪重负,如果个体不懂得心理减负,则极易产生工作倦怠。

4.教师角色模糊。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使得远程教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统面授课教师,据陈丽和李爽的研究远程教育从业人员就有10中角色分类,需具备16中基本能力[2]。远程教育教师同事身兼多种角色,同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网络教学的设计者等,不同角色任务不同,胜任此角色所需要的特殊能力不同,而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往往身兼多种角色而无明确细化分工,多重角色及繁杂任务要求导致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长时间的压力及角色胜任的无助感,往往导致远程教育教师习得性无助,加重职业倦怠。

二、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缺少对教师自身心理因素的关注,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教师职业倦怠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基于教师职业倦怠干预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学策略

1.根据行为主义疗法,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教学互动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积极教学行为。一方面,建设完善远程教育师生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交互。通过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教师一方面可以调整自身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自身专业的成就体验,对自身工作的肯定,间接的对教师积极行为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建立多指标的教学反馈和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教师激励机制,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奖励对教师积极教学行为进行直接强化。

2.依据是工作匹配理论,增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匹配理论认为,如果员工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会导致他们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由于长期无法适应工作,无法体验到成就感,其自然会产生职业倦怠。Halbesleben等(2006)研究发现,个体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倦怠中的核心成份如情绪疲惫、个人成就感降低存量等会明显减少[4]。因此,除了对新入职教师增加岗位培训外,针对6-10年是职业倦怠高发期现象,对此年龄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访学、短期培训等提升自己的机会,减少职业倦怠存量,促使个体专业化发展,从根本上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

3.根据工作需求-资源理论,增加社会支持,提高工作投入。Blanc(2007)指出,根据工作需求—资源理论,工作资源与工作倦怠是工作状态的两个极端的,如工作特定需求较多而工作资源匮乏,那么个体更容易工作倦怠。如果个体得到这些群体的支持,就丰富了个体可用的工作资源,而丰富的工作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倦怠存量[5]。因此,增加团队协作与交流、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以及学校以教师为主的管理方式等都能有效预防职业倦怠。

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增强学校归属感,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Blanc(2007)认为参与度高的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认同感,并且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最终增强组织承诺,产生积极的工作投入,倦怠存量明显降低[6]。因此,学校管理增面上适当增加普通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认真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和看法,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得教师热爱学校、热爱工作,为学校发展做出自身努力。

5.通过精神分析移情,弘扬师德、学生情增加工作投入程度,提倡敬业奉献精神,提高职业角色认同。移情即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感情。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人员,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不足,结合远程教育的独特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的去辅助和督导,另一方面热爱学生,增加对职业本身的理解,发挥敬业奉献精神,提高职业角色认同,增加职业卷入程度,寻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精神层面杜绝职业倦怠。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挥明星教师榜样力量,增进教学反思。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学习,从而达到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远程教育教师可以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观摩明星教师的明星课程,拜读专家博客,听专家报告等方式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及教学水平,特别是慕课盛行的当下,利用慕课可以浏览与学习世界上著名大学公开课,领略世界大学的特点,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7.根据认知疗法理论,采用心理干预,改善消极认知行为模式。认知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职业倦怠者往往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存在消极认知,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职业倦怠者的错误认知,改变归因方式,改善消极认知行为模式。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而欣赏自我,辅助放松训练,改变不良认知和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会工作的乐趣,增强职业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存量。

[参考文献]

[1]王彦亮,秦金亮.工作倦怠和工作卷入的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9(4):802-810.

篇2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调适?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被公认为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之一,职业倦怠在教师行业中也就越发普遍。而职业倦怠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加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说,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学校、教师本人,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调适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极力获得社会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教师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于教师切身利益的关注却未相应的提高。教师的职业是高尚而伟大的,但是教师也是人,他们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因此,对教师的期望应该客观合理,减轻教师压力。同时关注教师的需要、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并且切实落实到位。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健全教师的人事制度,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

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正面的作用。学校应该在各方面,比如教学管理、绩效分配、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使老师能够得到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科学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帮助教师劳逸结合。人们在专制领导下容易形成郁闷、消极的工作情绪。所以学校领导要创造良好的学校风气,应该具有民主友善的工作作风,给予老师更多的自,增加教师进修培训学习的机会。可以使用荣誉奖励、经济奖励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减少教师的抵触与反感情绪。教师也可以经常地参加一些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

三、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或现场咨询,帮助教师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而作为教师本人,首先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心理卫生观念。在面临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来帮助自己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教师应加强自我修养

一是要保持有乐观的精神,遇到困难要合理地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具有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是要多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通过锻炼来释放压力,增强勇气与信心,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

三是要增强社交关系,积极进行社交活动,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具备诚信、热情、善良、谦虚的素质。与同事、学生、家长、领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四是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特长、兴趣,比如音乐、游泳、旅行等,可以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调整心情。

五、教师应有正确的观念学会自我宣泄

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应该首先能认识到,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自己能力差的表现,这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分地责怪自己。有的人在压力下越战越勇最终取得事业的辉煌,而有的人在压力下却一蹶不振。而对于教师来说,压力是毒药还是良药只是自己的一念之间。在职业倦怠面前,教师首先要认识自己,积极寻找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教师要调整自己的信念,做工作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宣泄,学会多种方法,适宜场合进行情绪疏导,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和承受能力。另外,教师在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及时倾诉。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讨论症结所在,对压力情境重新审视,树立更加现实的目标。对于一些消极情绪也要及时发泄,进行必要的锻炼和放松,换来舒畅平稳的心情。

篇3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干预策略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耗损状态[1]。后来,Maslach把工作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在内的综合症状[2]。

教师属于助人行业,也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关于教师职业倦怠之研究中指出,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2004年12月6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50.3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适当的干预措施和自我调适方法极其重要。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影响因素

处在工作环境中的人们不是简单地做出反应,他们会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带到工作中去,这些个人因素包括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性、与工作有关的态度等。

1.人口学变量

人口学因素主要涉及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方面。研究表明,倦怠容易发生在教师生涯的早期,即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容易体会到倦怠;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受教育程度高的教师相对于教育程度低的教师更易于发生职业倦怠[3]。

2.人格特质

就人格特质来说,意志坚强、善自控、高自尊的教师不容易体验到倦怠,而“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A型性格、荣格人格类型中的“感觉型”及逃避型应激策略等则可以预测倦怠的发生。如Maslach认为,自尊是职业倦怠的一个显著的预示因素,倦怠的发生就是一个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义的过程,低自尊在工作中感情脆弱,更易体验到低成就感。国内徐富明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3]。Zellars等[4]考察了五大人格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三个特征,发现人格特征通过影响对情绪性社会支持的感知来影响职业倦怠状况。

3.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研究表明,关注职业所带来的利益的教师相对于对工作带有真挚的爱好的教师来说,更容易产生倦怠。另外,体验到高倦怠的教师还倾向于把大部分压力归因于他们的教学生活。但同时,对职业目标设置过高或不现实的教师也容易因为理想的破灭而陷入倦怠[5]。

(二)容易倦怠的环境因素

虽然倦怠是一种个人体验,但它发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之中,职业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对教师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学生纪律问题、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不断倾注情感的工作要求、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高期望、社会支持和理解的缺乏、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成比例等,都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存在一定的关系。

1.工作负荷过重

工作负荷过重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工作数量负担过重是指要求太多而时间太少,工作质量负担过重与工作的复杂度有关,感到工作难以满意地完成。工作负荷过重通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压力源,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班级人数膨胀、过多的测验与文书工作、社会期望过高[6]。

2.控制感

Schwab等发现,在下述情况下,教师的倦怠会降低许多:在教学中感到有更高的自主程度和控制感;获得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7]。国内的研究也表明,教师越多地表现为外控,他们的职业倦怠则越严重。这表明,教师的内控倾向可能有助于减轻其职业倦怠感,而外控倾向则会加重其职业倦怠[3]。

3.学生问题

从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民意测验中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Trendall的研究表明,学生行为不端、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是教师工作压力的根源之一。

4.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职业就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研究表明,角色冲突不仅是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而且与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关系显著[5]。对教师来说,角色模糊主要表现在:有关学生行为的政策不明确或不一致;为适应政府主管的变化而必须调整课程和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感觉在学生、家长、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缺乏尊严感。角色模糊会导致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

5.人际情绪压力

职业倦怠的研究始自于人际服务业,因为这些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新近的研究也证明,情绪因素是解释工作压力之外引起职业倦怠的额外变量。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更易导致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情绪衰竭正是教师职业倦怠过程的开始及最典型的特点[8]。

6.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支持和资源会导致工作压力。很多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提到了缺乏领导支持这个因素。Greenglass等研究发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去个性化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邵来成的研究也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社会支持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8]。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调查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进行干预。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结合已有的研究,我们认为,职业倦怠的干预应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因为教师是整个社会文明的传递者和推动者,教师职业往往被认为是社会上最崇高的职业。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供奉“天地君亲师”,教师几乎与“天地”齐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称教师职业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学生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教师在肩负着社会希望的同时,也承受着压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对工作的热爱。

最后,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更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更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教育;要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及人际交往技巧,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解而出现职业倦怠。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先,改善学校管理方式。教师压力与学校领导方式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完善学校领导方式是减轻教师压力、预防和缓解倦怠情绪出现的重要措施。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多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机会,使教师劳逸结合,情感得到及时宣泄,身心健康。

其次,学校还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如,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素养;建立“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新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保障;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给予教师脱产或不脱产进修的机会;与兄弟学校建立多项交流关系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可以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最后,重视教师人际关系,利用人际互动降低职业倦怠。尤其是大学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自己的认知与观点解释教材、批改作业、评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说是教师自己策划、自己执行、自行考核,从表面看,可谓是一种个体孤寂的专业工作。这方面固然有其一定的优越性,有个人一定的空间,但须知人际关系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长期缺乏人际关系互动,也是导致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该健全各种例会制度,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攻关,实行个人奖励与群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当然,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大家联络感情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要强化师生关系。比如建立教师接待日制度,参与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教师加强同学生的交流,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态及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反馈,完成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又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内容进一步丰富,增强工作积极性。

(三)教师个人的心理调适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是教师勇于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克尽职守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

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应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平凡人,不是古书中的圣贤,自己在压力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致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导致自尊心的降低;才能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最后,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当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烦恼、感到压抑时,不妨主动与家人或朋友、同事多交流一下,说出自己心理的症结点,发泄心中的郁闷,在亲友的安慰和建议下对自己进行重新的审视,这不仅可以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而且可以重新找到工作的乐趣。当教师感到心理悲伤又找不到他人倾诉时,不妨自我找个无人的地方大哭一场。一方面,哭可以宣泄自己的不快,使自己的心理免受伤害,另一方面,眼泪中的毒素也可以排出去。此外,还可通过唱歌、运动、写日记、击枕头等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 J.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77,31,(7):26-32.

[2]Maslach C,Jackson S.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ur, 1981,2:99-113.

[3]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5,

25,(1):74-77.

[4]Zellars K.L.,Perrewe P.L..Affec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Coping in Organizations. Jou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59-467.

[5]Evers W J,Tomic W,Brouwers A.Burnout amo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compared.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4,25:131-148.

[6]甘怡群,王晓春,张轶文,张莹.工作特征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心理学报,2006,38,(1):92-98.

篇4

【关键词】中职教师 职业倦怠 管理策略

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与其工作环境、工作年限以及个人的发展可能性等因素相关。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如果该工作的过程不能带给他满足感或成就感,结果也与他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则职业倦怠很快就会袭来。因此,作为一个职教管理人员,学会应对已经产生和可能产生的教师职业倦怠非常必要。笔者根据本校情况,在基于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思考后,认为以下三点策略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迅速给中职教师队伍带来改观。

一、营造宽松工作环境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介于生存压力,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忽视了对教师的关心,在管理上重了“法”味,少了情味,甚至有的学校照搬企业管理的方法,从工作量到工作效果,均以量化的方式考核教师。这样的考核很难做到绝对公平,稍有差池,考核非但不能达到推动学校发展的目的,反而容易在教师之间制造隔阂,使教师们既疲于奔命在各种考核中,又精疲力竭于各种关系处理。

学生的素质能否改善、学习水平能否提高、思想问题能否解决等,都需要一线教师进行细致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弹性都很强,不是量化细则能够公平考核出来的。教师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付出很大的努力,过程本已艰难,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的认可,教师就易产生懈怠情绪。对此学校应当在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学校发展的同时,也“以师为根”,用民主化、和谐化的管理方式,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管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制度制定,既体现了民主作风,又使制度贴近教师,从而避免学校领导在管理上的考虑不周。推而广之,学校的其他管理也一样,只有教师获得了发言的权利,满足了被尊重的需要,才能在情感上对学校形成归属感,在思想上产生工作欲望。

其次,在管理上应刚柔并济,既要以刚性制度规范教师,又要用柔性策略送出人文关怀。作为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持有较高的期待,不仅期望能够在物质上借此养家糊口,过上小康的生活,更希望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因此,他们会努力从教学中寻找成就感,但如果这样的辛苦只被认定为在“职责范围”内,是“应该的”,或者认为绩效即是对他们的完全肯定,就会极大地伤害教师们的积极性。所以,领导不该是打着官腔的司令官,而应是充满智慧的服务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与教师交流时,言辞间要谦虚谨慎,在管理时要做到宽容与大度,当教师对领导产生佩服情绪的时候,也就是领导管理和谐化实现的时候。此外,打造人人参与的校园文化,构建领导和教师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帮助教师进行健康行动策划等,都能够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工作环境。

二、引导教师物质需求

中职教师的工资收入普遍不高,福利待遇也不是很好,他们的物质需求与现实的物质满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有的教师会从事第二职业,甚至下海经商。对于这样的情况,与其硬性限制,还不如狠抓经济创收,通过多层次办学和创办实业等渠道,增加学校收入,为教师的物质需求提供厚实的基础。此外,对教师中存在的一心追求大富大贵的心理,学校也应当予以合理引导,有些中职学校的领导喜欢沿用传统的“无私”“为人师表”“蜡炬”“春蚕”等字眼来形容教师职业的高尚,崇高理念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这种脱离现实的高调,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和抵触,因此要抓住本质,分析新时代教师职业的特点,明确教师与商人之间有本质区别,将教师物质追求中的合理部分与不合理部分作一个清晰的区分和处理。

同时,在校内的物质利益分配上,还应制定科学的绩效激励机制,让教师们能够在收入相对提高的基础上,从工作中获得名实相符的认同。学校制定的绩效激励制度,必须能经得起全体教职员工的推敲,在经过上下反复斟酌建议之后,再确定最终成稿;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人为定夺的部分,也要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讨论,得出一个公认的、操作性强的执行程序,以此杜绝现象。当然绝对的民主、公平是没有的,为达到消灭职业倦怠的目的,学校管理主要追求的是教师心理上的民主与公平,只要教师能够从心底接受了这一机制,他们自然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进行匹配,因此教师的认可是绩效机制制定与执行的关键所在。

三、鼓励教师个人发展

职业中的平淡单调,也容易使教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厌倦感。中职学校没有学生升学的压力,也就没有在中、高考中产生的成就感;没有统一考试的标准,也就没有成绩合格与否的担忧。因此在进行学校管理时,以鼓励教师工作的多元化追求来替代普通中学单一的难度挑战。例如,在专业上积极开展教学技能竞赛,力求更多各级课题研究,派遣老师走出校门参加进修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职称评定;在成长中激发教师评先、争优等上进行为;在业余生活中,举办各种兴趣爱好比赛,推广教师健身活动等等。

有追求的教师才是生机勃勃的教师,有多方面才华的教师能带给学生多方面的影响,培养出社会迫切需要的学生。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帮助他们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走好走远,这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是在为学校的发展推波助澜。

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只有一切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所有只从管理角度看问题,仅为方便学校管理而设的条条框框,都该摒弃出局。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物质需求目标,并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鼓励他们为个人的发展而努力,并为之提供充分的条件,这些学校管理行为,是目前医治中职学校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基础方剂。■

【参考文献】

[1]安练练.中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C].天津大学,2009

[2]徐建宁,陆春庚.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管理对策[J].职业时空,2011(12)

[3]褚晓天.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10(28)

[4]郑振凯.加强师德教育,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6)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教育局)

文摘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强调“双师型”教师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重点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以下问题: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师资来源单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教师队伍素质偏低成为制约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极大地保障了“双师型”教师的养成平台以及培训培养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二)完善相关人事制度,将极大调动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是有效提升学校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重要保障。

三、明确“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加快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篇5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调试策略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巨大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得很多幼儿教师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也成为了他们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是保教并重的的双重任务使得幼儿教师的工作量繁重。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3~6岁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搞好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兼顾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等一系列身心健康发育的问题。备课写教案、打扫卫生、整理玩具、制作玩教具、园所环境创设等等工作是对幼儿教师智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另外,目前我国多数幼儿园师幼比严重不符合要求,班额过大,这也大大加重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

(二)待遇过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一直不高,尤其是农村民办园。一项针对河南省多地幼儿教师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幼儿教师的平均月收入在900元到1200元左右;县市幼儿教师平均月收入略高于农村,大概在1500元到2000元左右,在同一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师的收入明显低于中小学教师收入。很多幼儿教师都觉得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另外,一些没有取得办园资质的民办园还时有拖欠幼儿教师工资的问题出现,医疗和养老保险、进修学习的福利待遇等合法权益更无从得到保障。

(三)社会支持力度不强,认可度和尊重度不够

自改革开放以后,国人对教师的尊重度和认可度一直呈上升趋势。教师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等等。但遗憾的是,这种氛围并没有蔓延至幼儿教师行业,人们好像自然而然的将幼儿教师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民众对幼儿教师存在普遍的误解,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多数人至今仍觉得幼儿教师的工作很轻松,不仅一年可以享受寒暑假,而且在园工作也不过只是带着孩子玩玩游戏,照看着孩子在幼儿园不出事就行,“幼儿教师”几乎成了“保姆”或者“阿姨”的同义词。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很多要求,但却并没有给予相应的尊重,这使得很多幼儿教师感到心寒。

(四)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差或职业兴趣不浓

除了很多客观原因以外,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够过硬也是导致他们出现职业倦怠的一大重要原因。幼儿教师从来都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当幼儿在园出现意外事故、与家长沟通不畅、遭遇家长投诉、同事间的竞争压力等一系列事情接踵而至的时候,很多幼儿教师都会感到莫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必然会影响身心健康,出现逃避情绪产生职业倦怠。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紧缺,部分幼儿教师是转岗教师,或者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暂时选择的过渡职业。这些教师本身并不热爱幼儿教育行业,职业兴趣不浓厚。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繁重的相同的工作时,他们容易觉得生活乏味无趣,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自然而然的也就产生了职业倦怠。

2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构建合理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

首先,落实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立法是解决一切学前教育问题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都应该更加重视此项工作,用法律和制度来引导幼儿园规范办园合理用工,来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幼儿园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对那些资金紧张的农村园,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也有助于高素质幼教人才的引进。最后,重视基础教育,给予幼儿教师与其他阶段教师同等的待遇和地位;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改变对幼儿教师的错误认识,能够更加认可和尊重幼儿教师的工作。

(二)幼儿园要科学管理,加强人文关怀

首先,幼儿园应该制定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在充分考虑教师职责范畴和能力的前提下安排工作量,并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清晰。不能为了达到效益最大化而给教师安排超负荷的工作量,不顾及教师的身心健康。其次,幼儿园也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多多留意观察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建立在职教师心理测评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幼儿园还应该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专业学习的途径,让他们看到发展前景。

(三)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幼儿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首先,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职场人员普遍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会发生在各行各业,尤其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而教师正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因此,当产生职业倦怠的时候不要慌乱,要学会提高自己的压力应对能力,寻找适合有效的排解消极情绪的方法。比如:加强身体锻炼、听音乐、唱歌、短途旅行、找人聊天倾诉等都是不错的方式。最后,作为幼儿教师还应该增强职业道德感的培养,明白职业倦怠的产生会给幼儿带去很多不利影响。树立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当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了追求和目标,自然就会投入更大的热情与努力。

作者:张慧君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规模日渐壮大,他们亦承受着来自教育系统自身和外界的多方压力,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职业倦怠感。为此,有必要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剖析

1.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个体诱因

首先,人际关系管理失调激发教师职业倦怠感。职校教师兼具教师身份和社会人身份,不仅有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且有拓展人际关系的需要。由于职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课堂教学工作和课余备课工作占据较多的时间,使得他们缺乏必要时间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导致其社会交际圈子狭小进而影响到自身的交际能力。

其次,角色冲突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感增强。职校教师工作内容多样化趋势增加了职业倦怠感。多数职校教师肩负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多种职责,一人身兼数职的强大工作压力导致其产生角色冲突问题。由于个人精力和承受力的局限,教师难以同步处理多项工作,使校方对教师工作成果的期待和教师实际工作表现之间产生落差,因此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2.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环境诱因

首先,行政权力泛化诱发教师职业倦怠感。多数职业院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种参照公务员管理系统的官本位式管理模式导致了职业院校日常校务管理的泛行政化。在此种金字塔式校务和教务管理模式下,多数教师产生了同事间的不信任问题,暴露出教学工作重要性让位于行政权力的问题。行政权力至上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考虑到职业院校教师及学生的心理诉求,简单、粗暴的行政管理模式忽略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化关怀,从而使得多数教师产生了学校利益与自身利益不一致的思想,进而诱发教师的玩世不恭式职业倦怠心理。

其次,薪酬待遇不合理诱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薪酬是教师生活的来源,薪酬水平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由于职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奖金福利与普通高校有较大差距,且由于政府缺乏对民办高校教师薪酬的必要财政扶持政策,这使得职业院校教师在薪酬期望和薪酬实际获取值之间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加之部分职校教师是外聘身份,这部分教师和其他正式聘用教师之间存在同工不同酬问题,这种有失公平的薪酬设计模式是从经济层面忽视对教师工作的认可和对教师劳动的不尊重,不能有效满足教师物质需要的薪酬机制设计滋生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二、化解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策略

1.强化教师个体调节系统建设以化解其职业倦怠问题

首先,职校教师应当端正从业心态,将职业学院的办学目标视为自我利益,确立良好的爱岗敬业心态;正确看待校内同事之间的工作和生活矛盾,宽容处理师生之间的各种误解。此举有助于教师超然于校内利害纷争,使其内心世界趋于安逸状态,远离职业倦怠的伤害。教师要丰富业余生活,放松心情;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侵扰的能力。

其次,校方可以积极引导教师在兼顾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校内行政管理活动。学院应当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允许教师员工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学院可利用“双肩挑”干部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来提升学院行政管理及教务管理质量;“双肩挑”型教师亦可通过工作任务丰富化策略来推动其教学、科研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相互渗透,形成科研教学与行政工作互相补充、协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2.强化环境支持系统建设以化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首先,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完善其晋升制度。校方可以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水平,鼓励其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此举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且有利于增强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持。针对教师的个人诉求多元化倾向,校方应当在结合教师所处职业生涯阶段性特点来制定个性化激励方案,引导教师将个人目标和学院办学目标融合,形成既符合教师个人切身利益,又符合学院集体利益的“双赢式”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其次,校方应当优化教师薪酬福利体系。教师从事的是一种高级的脑力活动,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居于较高层级。学院应当结合智力劳动者的特质来确定教师的薪酬福利制度,确保教师获得的薪酬福利水平不低于其对薪酬福利的期望水平,从而鼓励教师积极教学。针对部分骨干教师,校方还可采取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来有效解决优秀教师流失率高的问题。通过实施面向骨干教师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使骨干教师从传统的学校雇员变身为学院股东,这种身份的转变让其拥有参与学院管理决策权,从而增强一线教师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增加教师热心校务和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力、人际关系和自我批评三个维度,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认为职业倦怠是发生在从事某一行业中的一种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综合征。此后国内外的学者对职业倦怠都进行过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职业倦怠因教师在工作中长时间遇到各种持续压力,导致对自身生理、心理、行为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一种生态危机。具有职业倦怠的老师对工作缺少热情,对待学生缺少同情心,生活上变得焦躁不安。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教师队伍的

稳定。

一、社会层面干预策略

1.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支持系统,切实加大“尊师重教”宣传,增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成就感。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小学教育条件,平衡小学师资和教学资源,同时还要使全社会认识到小学教师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2.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当前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原因在于工作环境比较差,工资和福利待遇比较低。因此,为避免小学教师因待遇问题出现职业倦怠,就必须要切实提升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确保可以留住优秀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

二、学校组织层面干预策略

1.改进学校管理,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教学工作的不恰当评价以及缺乏学校管理层的支持是当前大多数小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制定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措施,给教学中取得成绩的老师以鼓励、奖赏。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能给予老师以人文关怀,切实使全体教师可以从枯燥的教学工作中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

2.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学校管理层要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来为各个小学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分配教学任务,以杜绝人情关系引发教学矛盾。

3.为教师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学校还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单科进修和外出学习交流。必要的切合实际的培训交流可以降低从业者的职业倦怠,也可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增加自信心,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倦怠,国外研究表明:切合老师实际的培训有利于老师进行知识的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进而改变从业者对工作的不良感觉和发展一种积极向上的期望,并通过影响其思维和行为方式,有效预防职业倦怠。据此,学校需积极创造机会,根据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要,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其走出去接受专业知识学习,语言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及科研方法的培训,也可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使教师教育贯穿其职业生涯全过程。学校还需适时聘请一些心理辅导老师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和咨询,搭建沟通心理的桥梁和平台,为广大小学老师在职业发展、成家立业和人际交流等方面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使之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有效预防和应对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人格解体等职业倦怠症状。

三、教师个人层面干预策略

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在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地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将更有效管理自己和提高抗压能力。

1.小学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教师正式任教后一般处在建立期和维持两个阶段,教师为巩固其专业地位,专业自主及专业尊严,防止职业生涯的衰退,必须进行职后学习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反思意识,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要他们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教学工作的艰辛,以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学环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学校要帮助小学教师做好心态调整工作,正确认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避免因他们过高评价自己的职业地位而引发的落差感所引发的职业倦怠问题。从事小学教学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清贫、奉献,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样就会强大自己的内心,减少紧张、焦虑感。另外,老师要积极发展良好人际沟通交往能力。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必然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老师要学会平衡同事、学生及学生家长,甚至学校的管理层之间的

篇8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代表性指标,它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情绪衰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使人在心理层面上自认为无法专注于工作。去个性化指的是以没有人情味的、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人。个人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在工作方面,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履行教师的职责,感觉无助,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有的教师终身乐教不倦怠;有的教师则多次产生职业倦怠,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主观心理因素。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熄灭了教师的激情,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冷漠感,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等消极心理发生。随着角色的多重化,使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有些教师以“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导致了教师“教书匠”形象的凝固,造成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保守落后,教学过程的单一重复,缺乏新意,从而钝化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引发职业倦怠。另外,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解的教师,也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主体性又叫主动性或自觉性,主要是指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主体解放自我、调适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主体性应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实现教师职业倦怠的主体性应对。

一、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它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有关学者这样比喻教师的“职业认同”:三个建筑工人在造房子,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我在造房子;第二个人回答:我在挣钱;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造最美丽的建筑。与之类似,教师也一样,有人只看到了工作本身,觉得自己就在做教师;有人把教师看作一种谋生手段,为了挣钱;还有人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第三种才是从内心里对工作的认同,看到了工作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教师,通过职业体现生命的价值,这类教师在教育中实现了自我,在其内心,教育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很有意义的事情。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是依靠这种坚实的职业认同,建构这一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二、在创新中享受工作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一生耕耘在三尺讲台,天天如新,从无厌倦更无放弃。他对教师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方法去做”,要求教师们培养自身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强化探索与创新的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创造中享受工作的乐趣。所以,身为教师,一旦从教就要心无旁骛,要深入研究业务,争取在某个领域不断创新,在某个层面不断发现,真正吃透搞精,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就会成为行业内专家。在创新过程中,那些柳暗花明的惊喜,那些大功告成后的快乐,时刻丰富着生活的含义,提升着生命的品质。

三、努力创造自我

失去自我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因此我们在培育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育自我,比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育模式、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等,这样就会大大增强事业的成就感和魅力感。对于教师职业,除了谋生的手段之外,还可以加上教学中游戏价值、情感价值、回归价值(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使自己回归童年、回归学生时代,永葆童心)等。也可以采取价值提升法,将职业提升为事业,甚至为科学。当职业成为一个人研究的对象时,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其自我人生价值会大大提高。

四、树立新的教师幸福观

教师的幸福感来自教学,来自师生共同成长。同是一个教学内容,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在应付上课,一个在享受上课。其实上课是一个高峰体验,一个只知道上课的教师是体会不到职业幸福感的,他们时常为了寻求结果而焦虑、痛苦、烦恼,最终导致职业倦怠。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教师,生命是完全打开的,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他和学生一起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全然进入、彻底敞开、高峰体验、享受过程、率性而为”等关于生命的学问和修养,是教师进入职业幸福感的必由之路。享受教学,享受童心,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

五、善于肯定自己并赏识他人

学生需要教师的表扬,教师当然也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如果总是将希望寄托在领导和同事身上不现实,要学会自己肯定自己、奖励自己。如自己对某一节课感觉良好时,就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做奖品。要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肯定有内外两种:外在的肯定包括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的肯定,这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内在的肯定即自我肯定,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因此它是一种根本生命元素。

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要赏识他人。一个容易妒忌、心胸狭窄的心灵是不会快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要善于为自己戴上赏识的“眼镜”。例如,在听公开课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学习”一档:学习教态、学习教法、学习语言等。哪怕看到上课的教师出现错误,也要带着感激的态度:感谢他为我提出了可贵的警示和提醒。为他人喝彩,这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六、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篇9

关键词: 高中教师 职业倦怠 产生原因 缓解策略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职业倦怠是指由职业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标志的综合反应。从现有的研究看,职业倦怠在医疗护理、教育行业等表现得较为明显,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据调查显示:职业倦怠在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仅是程度不同而已。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下降。教师的职业倦怠既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又影响教学质量,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及缓解策略。

1.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和表现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2000多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5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3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的教师属于重度障碍,2%的教师已经形成心理疾病,而这些数据的造成很大一部分是由教师的职业倦怠所引起的。美国教师协会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指出,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1]。

教师职业倦怠综合症案例:某中学班主任李老师从事教育行业10年之余,本来平易近人的他,开始出现脾气暴躁、心情烦躁、工作不热情等症状,疏远同事和学生,有时在办公室发呆。经心理医生分析是由于他担负着高考升学压力,学生成绩不佳造成的。

2.高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冷漠和疏离。我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

2.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教师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对于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师而言承受着更深层次的压力[2]。

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至今,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12年,涉及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这其中较少考虑教师的接收能力和现实情况。社会对教师的过高的期望,必然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育人被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一称谓就能看出教师被赋予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他们行为举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出错,内心的谴责往往就会强烈而持久。然而现实和使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容易出现角色冲突,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近几年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媒体报纸、电视喜欢拿老师说事,并曝于大庭广众之下[3],让人口诛笔伐并以此来争取浏览量,而无权、社会地位很低的老师又能怎么办呢?很多老师选择了把委屈放到心里,而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又使教师缺乏与他人沟通,内心矛盾当然无法排解,久之必然会感到心力交瘁,引起倦怠也是必然之事。

2.2学校组织因素。

教师的社会活动主要局限于学校,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会导致工作枯燥、单一,进而可能导致教师对职业倦怠,使教师失去了生活的新鲜感。

有些学校“官僚化”的管理,导致老师没什么自,很多事都是疲于应付,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在于学生之间、与老师之间、与领导之间、与家长之间,如果中间任何一层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消极工作,进而引起职业倦怠。某中学王老师这样说:“我的一言一行如履薄冰。”面对老师这样的压力体验,社会媒体、家长和学校又缺少支持和理解,在这种缺乏支持、充满失败氛围的环境中,教师会从自身遭遇逐渐感到无奈、无助和无望[4]。

直到目前,大部分高中依旧片面地追求高的升学率,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依据评价,学校为了能对社会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就会把升学率、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师的主要评测标准,甚至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聘用、升职等,这样就会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此外,相比其他行业,同等的工作量,教师的收入远远偏低,这表明了对教师的低认可。如果教师的这种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那么教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降低,久而久之,极易形成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就会诱发教师职业倦怠。

2.3个人素质因素。

教师个人素质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

如果教师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不能适应教学高强度、反复的要求,就会在心理上、生理上产生压力,对工作感到厌倦,身心俱疲,甚至消极工作。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这些生理和心理的不健康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在自身业务素质方面,面对如今的信息社会,有些教师不能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会进行机械式的教学工作,而不知道给自己“充电”,因而在工作中思想落伍,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3.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社会重视教师,领导善待教师,家长尊重教师,学生自然尊敬老师,社会同样会景仰教师这个职业,教育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下面针对以上原因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3.1创造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尊师重教。

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有关教育部门要尽可能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并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作为舆论宣传的媒体也要努力为教师身心健康创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明白“尊师重道”、“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之理。不要因为教师惩罚自己的孩子就百般刁难老师,不要把学生没有考入重点学校都归结于教师不负责任,也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懒惰,要营造理解、关注教师的社会氛围。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3.2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国外有研究发现:创建和谐向上轻松工作环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缓解职业倦怠,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创建优秀的教学环境,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

有相关领域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别人的支持和认可会导致工作压力。很多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提到了这个因素,所以,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对教师劳动的认可显得极其重要。如果长期漠视教师的劳动,就可能会导致教师处于忧郁苦闷的心理状态中,长此下去只会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

同时学校应对内部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明确评价目的,不单纯以升学率、排名等衡量教学成果,并积极鼓励教师进修,使教师知识与时俱进。

鉴于教师与社会沟通较少,学校或教育部门应该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和外界社会沟通的平台,以此扩大教师的视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缓解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3.3保持良好的个人心态,不断完善自我。

在自身认知方面,教师个人应该以发展理性的观点看待教育事业,养成自我调适的良好习惯,同时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培养教学兴趣,增强自信。

有证据表明,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机体会随着职业倦怠的发生而加重生理、心理的异常。所以在身体素质调整方面,教师工作之余可以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来保持机体良好,而良好的机体可以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这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应付日益繁重的工作。

在心理素质调整方面,教师应加强心理素质锻炼,积极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多方面发展和完善自我,使自己对生活和工作充满自信和热情。

在自身业务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角色学习,及时补充新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努力创造工作业绩[5],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筹帷幄。

四、结语

职业倦怠在教育行业已经普遍存在,而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报告并不多,所以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关乎国家人才的培养,因而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关注。有效缓解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桂芳.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心理调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

[3]杨学荣.教师收入真低,令人心寒.百度文库,2011.1.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倦怠;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累积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负性情绪,表现为对工作任务的退缩,如不想去学校上班、不想走进教室、不想见到学生、不负责任、情感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教师职业倦怠包括情感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个性化(工作冷淡、没有情感反应)、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等三个层面[1]。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要求越来越高的科研任务,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压力、同行之间的竞争、生活上的压力,教师多重角色的转换等,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显现,它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教学工作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会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影响教师知识、技能水平的正常发挥,降低教学效果。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消除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分析

职业倦怠是高职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一个典型问题,也是承受压力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压力是指个体对某一重要情景,没有足够能力应对时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定性情绪与生理紧张反应,它对职业倦怠的三个构面皆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在管理学中压力的来源被分为组织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三个方面,在此,我们探讨这三个因素对产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影响。

1.环境因素

(1)外部环境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结构调整,教育资源的市场化和职业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职业院校生源出现萎缩,学校规模缩小,导致教师资源剩余,职业院校教师工作缺乏稳定性,给教师工作的安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另外,随着高职院校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处于低职称状态的青年教师可能会成为学校首当其冲要解聘的对象,处于经济不景气的大前景下,青年教师所承受的压力更是增加不少。

(2)社会地位不高。一方面,国家希望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各行业急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另一方面,社会的用人制度又不规范,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或者不能学以致用,或者待遇偏低,或者发展前景不乐观。从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看,重点保证“211工程”高校和中小学,对高职院校投入不足,这些都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2.组织因素

(1)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学校内部管理上却存在很多问题,管理方法和手段较简单,学校管理过于行政化,缺乏人性化管理,很多管理办法都是临时和过渡性的,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短期性,存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现象,缺乏自由和民主氛围,广大教师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有效途径,主人翁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归宿感。

(2)学生方面的问题。由于社会竞争加剧,高等教育扩招,使学生和家长片面追求高学历。由此带来大部分文化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不愿意进高职院校学习,导致学生素质明显降低。学校课程设置依旧参考高校课程设置,使学校理论课教学难度增大,教师教学过程中感到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教学难度增加。此外,学生中旷课、作弊、打架等违纪行为大幅增多,班主任老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这类事情,做学生思想工作,导致教师疲倦不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更需要投入大部分精力去维持课堂纪律,而班级中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不断影响课堂纪律,对教师的管理还不能服从,甚至导致对抗行为发生,从而使部分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成就感,这因此会使一些教师产生消极和失落的心理。

(3)教学任务繁重。繁重的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方面,尤其与情绪衰竭相关度最强。教师岗位不同于其他,工作时间并不能简单以正常上课时间计算,它往往需要占用大量课外时间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等。所以,教师上下班时间界定不明显,为备好课、准时批好作业,很多教师都会把工作带到休息时间。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多,课程门类多,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分担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此外,还要搞科研、带领学生实习、指导论文等,教师担负大量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给自己充电,不能经常更新知识,教师的职业安全感较差。在身心双重疲惫时,如果没有得到适时地缓解和释放,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4)内部竞争的压力。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相对过剩,教师职业稳定性已不复存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展开了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人事制度的改革,而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随着学校内部各种竞争现象的出现,如评优、晋级、排序等等,进一步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

3.个体因素

(1)角色转换压力。教师作为社会人要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当教师不能同时兼顾多种角色,或对某一特定角色的期望不一致时产生矛盾或紧张心理,就造成角色冲突。教师需要扮演知识传播者、知识学习者、班级管理者、社会代表者、家长人、模范公民、心理调节治疗者、研究者、朋友等角色,这些角色之间的差异很大,角色期望越高,角色冲突也越大。高校教师的多重角色是教师职业特性所决定的,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复杂与艰巨性[3]。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要求严、限制多、难度大的角色转换,而他们往往因为时间、精力或资源的限制,无力在短期内实现角色要求,感到力不从心。

(2)自身方面的心理素质。教师的社交范围较为狭窄,社交能力与社交活动需要不相适应,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式[4]。某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的心理素质较低,适应能力较差,对自己缺乏正确定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

(3)职业准备能力不足。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对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教育挑战准备不足,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棱角磨平,干劲消减,自甘平庸。还有的教师,教同一门学科久了,往往觉得每天在做重复性的工作,觉得工作没有新鲜感和挑战性,因而,产生倦怠情绪,引发内心的挫折感,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心理枯竭[5]。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应对策略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成因分析,我们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来应对这个问题。

1.加大投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

首先是国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教师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6]。提高教师地位并不是靠空洞的口头赞扬,应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关心、支持、理解教师,加大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关怀,进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教师的消极心理。

2.科学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

学校要实行开放式的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与更大的自由度,提供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充分尊重教师人格,创建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使教师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7]。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应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自我效能感,有效面对压力源

在相同的情景下,个人对自己所持的看法和信念不同,行为效果就不一样。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获取成功所具有的信念,亦即对个人能力的判断,对自己的信心程度。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相信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可以应付面对的问题,当遇到棘手的事件时,会将其视为“挑战”、“锻炼机会”,而不是“威胁”、“麻烦”。

4.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缓解高校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重要保证。职业院校教师要找准目标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从合格教师――校内学科教学骨干――更高层面的教学能手。教师可在职业生涯的规律性理论指导下,从目前的任务、未来的发展及社会情绪需求方面制定发展计划,不断实现各阶段的任务,减少工作中的挫折感,缓解职业倦怠的产生。另外,学校可提供校外进修、职业培训的机会,让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及时弥补不足,调整心态,让工作时间长的教师吸收新鲜的知识,开阔眼界,同时可以增强职业安全感。只有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才能得到增强,职业倦怠才能得到较好地改善。

5.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体应对压力的外在资源,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手段。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师生关系,让自己在学生的发展中成长;妥善处理好师师关系,让自己在教师群体的发展中成长;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密切合作,纯洁不染;处理好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服从管理,善于沟通。

6.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预防职业倦怠的基础,身体健康本身就是制约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为了事业、自身、家庭,教师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地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使人精力充沛,增强应付不良心态的能力,又可以在难得的“休闲”中,使人得以冷静的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结语

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事业兴旺发达,我们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危害,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对策,以达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文.教师心理健康读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 张艳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6):50-51.

[3] 曹雨平,李怀祖.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J].江苏高教,2005,(5):76-77.

[4] 王峰,徐冬爱.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缓解教师职业压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17-19.

[5] 马凤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缓解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87-88.

篇11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应对策略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执教技能和情绪态度等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但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中学教师,面对中、高考重任,心劳力拙,疲惫不堪,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对教育教学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概念界定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两大类,即侧重揭示职业倦怠最终状态的静态定义和侧重描述职业倦怠动态发展过程的动态定义。

(一)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

在众多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中,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的是Maslach对职业倦怠的界定。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需要连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的人际服务业者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它由情感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成分组成。”

(二)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

Chernis从职业倦怠动态发展过程的角度界定职业倦怠,给出了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面对工作疲劳在态度和行为上消极变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源和需求的不平衡,即压力阶段;第二阶段为即刻、短时的情绪紧张、疲劳和耗尽,即疲劳阶段;第三阶段包括一系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如以疏离、机械的方式对待工作),即防御性应对阶段。”

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和动态定义是互补关系,动态定义所描述的是静态定义的前一个阶段,静态定义所描述的是动态定义的最后阶段。

Schaufeli和Enzmann在研究了职业倦怠的诸义之后,最为全面地概括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倦怠是一般个体所经历的、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它主要以精疲力竭为基本特征。职业表现为负性压力、低效能感、动机下降以及态度和行为的消极改变。这一心理状况是逐渐形成的,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个体所觉知。它起因于工作中目的与现实的互不协调。职业倦怠因其实质上是一种不适当的应对策略,往往会持续存在。”这一定义首先将职业倦怠的诸多症状概括为一个核心特征――精疲力竭和四种一般表现,即负性压力、低效能感、动机下降以及态度和行为的消极改变。其次,它强调未能实现的目标和不适当的应对策略是职I倦怠产生的前提条件。最后,它指出职业倦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显然,这一概念和其他诸多概念相比,明显的优势在于不仅指出了职业倦怠的一般症状表现、产生原因及发生范围,而且具体指出了职业倦怠的核心特征和四个常见的伴随特征。此外,该定义还强调了职业倦怠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应对策略在职业倦怠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身体衰竭

倦怠的教师经常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头疼、失眠、窦性心律不齐等症状。

(二)精神不振

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抑郁、缺乏热情与活力、对他人的容忍度降低等,整天萎靡不振,玩世不恭,抽烟酗酒,愤世嫉俗。

(三)行为冷漠

教师常常不愿接触学生,对学生冷漠、厌烦,常常用带有蔑视性的标签语言来指称和描述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工作中总是怨天尤人,甚至想尽量少上点课,到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后勤等处做点轻松工作。

(四)态度消极

教师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体验不到工作乐趣,缺乏幸福感;教师开始重新评价工作的实际价值,重新考虑时间精力的投入与经济收入、地位荣誉等回报之间的关系;工作失去动力和信心,教学缺乏创新,挣工资成了维持生活的唯一动机。

一个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枯竭、消极冷漠等较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对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会产生削弱和瓦解作用,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三、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内因

1.职业选择盲目

经调查,许多教师当初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没有慎重考虑,缺乏理性的人生规划。有的根本就不是源自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是迫于就业压力或只看到教师职业“外表的光环”等而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原因比较肤浅或功利。

第一,由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最近几年有些地方启动“特岗教师”倾斜政策,很多人争着报考教师岗位,想在事业编制中抢占一席之地;抑或有的迷迷糊糊“走进围城”。因这二者导致个别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大大存在。

第二,有些人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他们简单地以为只要“腹有诗书”便可教书育人,等当上教师之后才发现教师职业要求远不止如此;还有的压根儿就是“腹中空空如也”,仅凭一次考试幸运地当上了教师,却误人子弟。

第三,教师工作稳定,精神生活充实,学校工作环境相对简单,且会享有“桃李满天下”的殊誉,这是一些人选择教师的精神支持。

第四,教师有带薪寒暑假,生活有张有弛,这也是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诱人之处。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影响着教师个体的工作和生活,制约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不利于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迫在眉睫。

四、应对策略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有很多,结合当前实际,我认为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化教育评价机制

对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一个衡量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对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以师德为首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

第二,教师的法意识。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要贯彻、履行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任务、要求、义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要自觉保护受教育者和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既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教学水平。在现代教育中,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科学和教育理论知识。

第四,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班级等学生群体的管理能力、家访及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

第五,教师的工作业绩。继续深化中高考改革,优化中高考评价方法,使教师正确看待学科成绩,注重教育教学、科研等成果。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成功是最大的激励。效能感缺失,是教师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帮助教师成长,必须走“科研兴教”的道路。

一是开展教师读书行动,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大力倡导教师认真学习,积极读书,使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

二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外出进修和参加教科研活动,开阔视野,提升自我;经常性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师现场指导。

三是积极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学校对校本研训工作进行认真规划,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向教科研要质量。

(三)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篇12

一、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地位偏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中学文化课的学习被置于绝对优势地位,体育课变成了文化课的附庸,甚至被文化课占用,以至于中学体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也逐渐造成了社会上对于体育教师的错误认知。自从实行了绩效工资,体育教师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使很多体育教师的心理产生了不平衡。

2.社会媒体的不良导向。一些新闻媒体对于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报道往往有失偏颇,使得原本压力极大的体育教师更是如履薄冰。为了上课不出事故,只好减少上课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尤其害怕上运动技巧类和运动器械类的课,唯恐在自己的课上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在这种不良的情绪影响下,体育教师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的管理水平偏低。目前有些学校存在着不重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的合理化建议不予采纳、不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困难等现象。同时,对在教学中发生的伤害事故,把责任完全推给体育教师,使体育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产生了职业压抑感。

2.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评定与文化课教师无法比较,体育教师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合理的肯定。同时很多中学在骨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以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存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平等的待遇,体育教师的工作缺乏发展的机会,结果导致他们的教学能力衰退,个人发展受阻,产生消极的工作心态。

(三)自身因素

1.缺乏职业自豪感。中学体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益”,尤其是非毕业年级的教师。体育教师获得的职业自豪感远不如其他科目的教师那么明显。尽管自己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导致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途产生困惑,慢慢地对体育教学失去了热情。

2.个人能力结构缺陷。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体系老化、缺乏理论修养,已经越来越难于胜任当前的教学改革工作。这不仅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使其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职业倦怠就容易产生。

二、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一)从社会层面来看

1.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教师地位的诸多因素中,对教师工作重要性的评价和对教师的尊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地位而奢谈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毫无意义的。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仅要提高其经济待遇,还要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以保证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切实维护体育教师的权益,使体育教师真正感受到这一群体为社会所尊重。

2.对体育教师建立合理期望。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过度依赖教师,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相当高。众所周知,人的体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要认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应对教师抱有合理期望。同时,作为教师个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职前培训阶段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真正进入教学实践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时,就会产生巨大反差而带来压力与倦怠感。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1.营造民主的管理氛围。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理念的更新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行的实践支持。现在中学普遍实行的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体育教师更没有发言权。因此,改进学校管理,首要的就是校长应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与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2.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高考却体现不出体育教师的工作价值,进而学校内部形成对体育教师的不公正评价,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结合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以保证体育教师具有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同时在进修培训和职称晋升时也要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机会,这样才会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发生。

(三)从教师个体层面来看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缓解职业倦怠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因此,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职业是高尚的。尤其在当前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期,教师的工作更加显得意义重大。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篇13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职业倦怠指的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更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是培育学生成才的重要人力资源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贡献者,因其角色的重要性,教师行业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而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也成了专家学者新的关注焦点。

1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1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心理学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心理学因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是社会比较方式、集体自尊、应付方式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影响。社会比较方式指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对教学成绩、工作待遇、自身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社会比较方式分为上位比较和下位比较,其中上位比较通俗来讲是指与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而下位比较是与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正确的比较方式一般会对教师的教学结果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比较方式一般会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教师职业倦怠。集体自尊是指个人对自己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感觉与认识。据调查,教师集体自尊越高就越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相反的,如果教师没有较高或合理的集体自尊,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其产生职业倦怠。应付方式通常被定义为操纵、降低或容忍由于不能满足的要求而产生压力的认知和行为的具有倾向性的努力。其中采用直接应付方式的教师有利于降低职业倦怠,而采用间接应付方式的教师却容易增加职业倦怠。

1.2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学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学因素主要来源于教育压力过大、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传统观念的暗示等。现阶段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且现在家庭都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把培养的压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传递知识,更要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担,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压力,容易对教师造成职业倦怠。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对教师的教学及其他方面的评价还存在着偏差,在很多问题上教师得不到合理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长期以来,当今社会给教师定义了一种伟大无私的形象,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让教师觉得疲惫继而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教师职业倦怠会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在情绪上容易情绪低落,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积极性不高。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愿接受变化着的事物,常常感到失败。他们往往会用比较急躁的情绪和行为来对待学生。对同事不愿理睬,对领导敷衍了事,对家庭漠不关心。不仅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影响。这些负面情绪使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不能较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

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节对策

3.1自我修养的提高

针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教师首先应提高自我修养。良好的自我修养有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并分析自己,能深刻地剖析自己的优点与劣势,能正确估计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正确地制定与规划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够增长自己的教学自信心。而且良好的修养能使教师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且可以以合理的方式释放与发泄,不至于影响教学。所以自我修养的提高对于调节教师的职业倦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人际关系的改进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任何群体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职业倦怠的改善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因此教师应该增加与同事、家人以及朋友的沟通,注意使用正确的沟通与交往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保持教师的心情愉悦,使教师能以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不易造成职业倦怠。

3.3家庭生活的调节

和睦的家庭生活是教师能正常工作的正常保证。教师应该注意夫妻关系、父母关系、邻里关系的融洽,这不仅对教师的身心有良好积极的作用,对自己能积极的工作更是有重要的作用。

3.4注重娱乐、运动和休闲

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压力较大,负担较重。所以要避免因疲劳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就应该学会放松,注重娱乐、运动和休闲。娱乐、运动和休闲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缓解教师平日的工作压力,调节教师紧张的工作情绪,有助于良好心态的保持,能有效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4小结

教师是培育学生成才的重要人力资源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贡献者,而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对教师的身心会造成很大的危害,除其他因素的调节外,教师应积极对自己身心进行调节,以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李江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成效的关系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

[2] 陈韶荣.职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篇14

现代管理最高境界是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并重、互补。应该说,任何一种管理办法都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弊端,制度管理的优势是可以让管理有序化,它能排在七种管理中的第一位,也说明它的巨大优势,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在介绍自己的管理时都是先介绍自己的制度管理。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人和事物。如果靠一成不变的制度去管理变化中的人和事,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就成了一种必然。人文管理是激励性管理,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为管理核心,这种管理以情感投入为主要方式,情感投入很难把握尺度,所以它的弊端是容易厚此薄彼,让教师产生不公平感。因此,这两种管理的有机结合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专家称此为和谐管理,这两种管理合理并重、互补,不仅会提高管理效能,而且会从管理的角度上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职业发展

教育的精神价值直接指向人的幸福安康。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就是关注精神价值中的文化如何传承,就是关注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人格养成。

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对教师的成长具有美学意义,因为爱是教师一生的功课,责任是永远的习题。沐浴在“幸福”中的教师,会更懂得“爱”的意义。

学校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首先应该从帮助教师确定职业定位开始。

教师的职业定位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做教师,定位要准,心态要好,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人为什么幸福,是因为需求被满足了。而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学校的管理就是通过帮助教师做好职业定位,让教师能把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走上成功,视为自己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时候教师就会感到幸福。当一个人感到工作着就幸福着的时候,教师职业动力加大,职业发展的速度变快,感受到快乐就会增多,倦怠自然减少。

其次,梳理教师的职业精神是学校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有专家说,教师的职业精神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育良心。当职业精神一点点地内化为教育良心的时候,教师的教育行为就会变成教育自觉行动。第二层次是教育道德。职业精神转化为职业道德时,教师就会用基本的规范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道德衡量标准。第三个层次是教育信仰。教师也是人,面对很多诱惑。也会心动,如果没有一种教育信仰支撑教师的大脑、支撑教师的心灵世界,教师也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和怀疑。

学校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解决教师职业精神的塑造是重点内容。学校要通过制度规范、榜样引领、专题讲座等形式让教师逐步形成教育的职业精神,这是推动职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更是减少倦怠的有效手段。

再次,帮助教师形成职业技能是校长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的核心。

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职业技能的缺失而产生的恐慌。学校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会让教师产生驾驭工作的成就感,熟练的职业技能释放出的价值感受,让教师愉悦,会有效地缓释职业压力带来的倦怠。

只有做好职业定位的确立和职业精神的塑造,才能真正实现“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内在统一”。让教师拥有积极的职业生活体验,成为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教师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种针对性、个体化的目标引领,引发的是有的放矢的努力,教师由职业压力带来的倦怠,也会有效地释放。

二、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由于职业关系管理能力相对较强。学校要充分运用教师管理能力,使教师能在管理中找寻归属感来消弭倦怠。首先,要思考不同教师所具有的不同能力怎样与学校管理需求相适应。在学校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老师思维理性、观念前瞻,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要帮助他们找到参与学校管理的位置,比如“一日校长负责制”“带班管理负责制”,都可以让这些有管理才能的教师感受到校长的信赖和欣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希望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停留在建议和意见上,学校要创设各种平台,让他们也能“参政”“议政”。比如,学校活动策划、评价制度改革修订等,让他们也时时能收获一种当家作主的感受。其次,学校要思考让教师参与管理的民主制度如何落实,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校长要把管理权实实在在交到教代会手里,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完善自己,校长成为教师现实利益、长远利益的代表者、操作者、服务者。增强教职工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这些民主管理带来的效益就是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不断产生归属感,职业倦怠也会渐次消弭。

三、建立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

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影响。学校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多元评价体系,会让不同岗位、不同状态、不同成就的老师感受进步,有效地抵消倦怠。学校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体现三性:一是公平性。学校建立的基础性评价制度,如,教育管理制度等,要体现公平,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让公平的评价平息教师的倦怠;第二,要体现民主性。教育是具有创新型的工作,学校在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时,要民主,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更大的创新空间,并适当使用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热情,让研究成果的魅力抵消倦怠;第三,要体现多元性。学校在建立终结性评价制度时,要体现多元性,实现让不同风格、不同个性努力工作的教师都能获得成长的幸福感。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风格特点、不同特色成就的老师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取得成绩时,都应该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其中的激励与示范作用除了会让老师更好地扬长避短外,更主要是会让老师增加归属感,减少倦怠。

四、引领教师让理想在学校精神家园里驻足

当学校真正成为教师成长进步、实现理想的精神家园的时候,职业倦怠自然也就没有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一个人的成长,只有刻上了集体烙印的时候,才会产生积极的生态效应。教师的理想依存最直接的土壤是自己的团队,每一个人的成绩和努力都需要别人的喝彩。当个人在团队中感受到来自同伴的认可时,个人价值才会和集体的团队价值实现共赢。学校引领下的和谐团队亦或是魅力团队的建设所展现出的意义,就是让每一个教师明白:团队就像一株茂盛的榕树,根叶相牵,每一个人的奉献都会给它带来不一样的新绿,让团队充满无限的生机。“让学生的眼界超过现在,带着理想走向更远的未来”是教师教育理想的核心。用团队建设作依托就会让每一个人都能做好一个教育的守望者,互相影响彼此的教育理想,互相督促彼此应尽的教育责任,真正成为用学识、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去呵护、引领学生成长的领跑人。团队建设温暖着教师的职业理想,会帮助教师减少职业倦怠感。

五、帮助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