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篇1

要解决的农业问题,任重道远。我认为,加快农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我乡农业的必然之路。

一、先谈一下我乡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我乡的特色经济“不特”,农副产品的销售面临巨大挑战。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曾经尝试通过发展林果业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可是刚刚等到果子成熟,收获在望时,却面临市场疲软的问题。我们知道,产品能否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这是决定产品命运,从而决定它的生产者命运的“惊险跳跃。”如果不能实现这一跳跃。摔坏的不仅仅是产品,而且是生产者。对于农民,他们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脆弱,经不起折腾和打击。如果生产出来的东西不能变为商品,不能实现其价值,会极大地损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干部和农民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仍然沿袭“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传统思想来指导和组织生产,根本不看市场的变化,不问消费需求,一味在扩大生产,增加总量上做文章,这是十分有害的。

2、带来的土地使用权的分散,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吃饭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经济向市场化方向迈进。首先千家万户的农民在极为分散和极为闭塞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带着极大的盲目性,很难适应市场变化莫测的需求。而且这种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使每一户农民平均经营少量土地,产品仅能满足自给性需要,投资容量小,无法发展商品生产。对农民来说,即无利益驱动力,又无现实需要对农业进展较大规模的投入。因此,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致使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都很低下,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很难推行,成为阻碍我乡农业向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针对我乡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要打破发展瓶颈,走现代化农业之路,带动经济腾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1、调整农业生态布局,优化产品结构

近年来我乡出现的农副产品过剩,并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一种低水平下的结构过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买方的挑剔性增强,选择性增加,对农产品的结构提出新的挑战。所谓调整结构,第一位的就是调整品种结构,大大提高优质产品的比重,政府要扶持它们根据农产品绿色化的趋势,尽快使其生产过程达到生态农业标准,使产品真正成为绿色健康食品。要加大力度,促进农业和工业的结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摆脱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困扰,除了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抓好结构调整之外,另一个有效的途径是要大搞农产品的加工,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逐步实现农业和工业的结合。

2、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前面对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种种弊端已经作了分析,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走现代化农业之路,我们的切入口是进行农地制度改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有些地方通过改革实践创造出“两地制”,我认为值得推广:即把农村土地先进行回收整改,然后分为口粮地和责任地,两者的比例通常定为1:2。口粮地按人口均分,无偿使用,保证农村人口基本口粮提供对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责任地引入市场流转机制,实行有偿使用,采用招标方式,可跨地区择优选择承包者。招标土地尽可能形成规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此外,对荒山、荒地、荒坡、等土地可实行使用权的拍卖。把它的使用权由承包关系变为“买卖关系,”实行谁购买谁投入治理,谁收益。使用权的集约化经营,为农业向产业化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即根据农业市场化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合同契约为手段,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依托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围绕区域性经济支柱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1)要以市场为导向,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培植和建设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联结农户和市场的中介组织。在组建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一是在项目选择上,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眼于群众参与面大、资源支撑面广、受益面宽的品种;二是在产品结构上,把名优产品、新产品作为重点,科技含量要高、市场潜力要大,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尽量避免小而全,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形成专业批量生产;三是在组织形式上,提倡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四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导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信用贷款、赊销种苗和饲料、对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或采取联营、、反利、股份分红等分红形式,处理好与农户的关系,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2)要加大财政、信贷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搞好配套服务,增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农业产业化具有集约型、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需要采取一定的配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特别是搞好产品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还要培养农民的投资意识,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组建几个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在集体与农户、工商企业与村、户之间通过股份合作的关系,扩大资金规模,增强竞争力、分散风险,以达到利益相关、互利双盈的目的,使之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篇2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失 农村经济 影响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32-01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崛起,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城市人口急剧攀升,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很多农村地区留守的多是妇女、老人以及儿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国家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城市化建设效果趋于显著。结合地区要素流动相关理论,劳动力逐渐从低收入地区流向高收入地区。究其本质,农村人口流失能够有效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刺激农业发展,从而积累更多的原始资本等。由此看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为后续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

据权威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超过9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我国拥有18.5亿可耕种面积,其中农村现有青壮年劳动力为4.5亿人口。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科技水平来看看,1.6亿人口在农村生活即可保证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满足土地耕种需要。也正是这种人口多,可耕种土地面积少的现象造成劳动力要素无法科学合理配置,农业生产效率滞后,难以有效提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尤其是在当前时期,“三农”问题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将劳动力迁移到城市。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耕地压力,还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化建设需求。

2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致使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务农人数逐渐递减,大约每年减少600万人口,劳动力数量也保持着稳定的数量,增长速度越来越缓慢,即使非农业就业人数增长,但是务农人数仍然保持着每年600万人口的速度下降,在未来的二十年将呈减半下降趋势。如果仅仅从当前农村劳动力数量来看看,农村劳动力还有相当的富余,但是实际上我国农村农业规模较小,这种生活方式造成农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和农村生活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留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的弱势群体,所以农村劳动力富余并不能单纯的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规模来看[2]。

2.2 金融危机无法阻止劳动力流失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范围内某一国家出现金融危机,将直接对世界各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出现,致使城市大量的企业倒闭、破产,市场资本流失,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即使面对金融危机,农村劳动力仍然保持着向城市迁移的趋势,从最初的民工荒变成了民工剩。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实力逐渐衰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失业和返乡。据权威数据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有超过1.5亿农民工外出务工,其中有超过15.6%的农民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失业,难以找到生存的工作机会[3]。

2.3 农村劳动力流失影响农业发展根基

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严重影响到农业发展根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可耕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民对于土地重视程度较高,利用效率较高,但是自从进入九十年代后,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迁移到城市,农民收入结构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农村家庭总收入是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农村较为常见。土地耕种逐渐以粗放型耕种为主,耕种田地越来越少,粮食主要依靠高产的杂交水稻,但是粮食产量却急剧下降[4]。

3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策

3.1 深化农村,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致使农村可耕种土地荒废,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但同时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往家庭式农业耕种方式逐渐被抛弃,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倾向于城市发展,对于农村土地的感情较浅。为了转变这种现象,党和政府逐渐深化农村,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可耕种土地从最初的三十年转变为永久性承包,农民对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随之提升。此外,农村土地规模化发展,有助于解放更多劳动力,在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保证农业生产和发展,实现共赢。

3.2 在农民工返乡基础上再就业,推动新农村建设

金融危机后,由于大量农民工失业无法维持生存和发展,开始大批量返乡,形成农村返乡热潮,这种现象尽管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的深化。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农民工返乡热潮可以看做是一种劳动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形势,有助于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大量劳动力返乡,政府应为其营造更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普及新式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促使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会造成大量农村可耕种土地资源减少,致使大量农村可耕种土地荒废,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故此,针对此类现象应继续深化农村,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梦超. 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何泉.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长江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基层农村建设管理工作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重心,而经济管理工作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仍旧存在无法避免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进步的目的。

1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相对应的,基层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始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在传统的经济体系中,农业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所以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村民自身都没有对经济管理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1.2部门职能分配不均

基层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极其繁复,所以经常会出现部门职能分配不均的情况,这会拉低部门工作效率。例如:在农村集体资产处置方面,存在很多管理部门无法介入的地方;而在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因为制度规定不健全导致工作无法开展的情况[1]。虽然我国现在正在逐步完善关于在基层农村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1.3管理人员知识水平与素质不高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农村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人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因此,在当前的农村,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多数为老一辈的农民,而他们身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在知识水平和素质方面稍显不足,这非常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2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1大力宣传,加强领导

由于各个阶级一直以来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导致即使在国家对农村的发展给予了政策上和资金上双重支持的现在,基层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还是难以开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针对这种情况颁布相关的措施,加深人们对这项工作重要程度的认知。例如,可以通过对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进行实时监督和考察,加深管理人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有关部门大力宣传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来加深村民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只有做到同时加深管理人员和村民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发生,进而达到加快基层农村整体建设进程的最终目的。

2.2明确各部门职能

目前,我国基层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主要有2部分工作,分别是3大管理和3项指导,3大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3项指导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服务业务[2]。但是由于各部门职能的分配不均,导致这2部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要想在农村顺利的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就需要国家在当前所颁布的一系列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能。例如,赋予经济管理部门在行政和经济上一定的自主处理权,让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主体地位;针对农村的现状有出台部分法律或规章制度,让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只有做到每个部门各司其职,才能最高效率的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顺利开展。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

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做到拥有与职位相配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才能保证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的顺利开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求各部门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对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提出硬性要求,实行考察上岗制,对于那些能力差、素质低的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考试合格后再上岗。培训的内容应该主要以思想政治为主,专业能力为辅,做到“重德行轻能力”,因为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出来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素质低下,必定会影响工作的进程,甚至成为害群之马[3]。要想让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可以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产生一种互相学习、互相“攀比”的心理,从而达到提高其知识水平和素质的目的。3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由于在基层农村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部门职能分配不均以及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曾万明.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叶学才.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相应措施;三农问题

【Abstract】The present stage, "three agriculture " problem is that is heavy in current weight , one of the main method improving the peasants' income should hold large amount back in surplus rural labor effective metastasis. Boost a peasant increasing the income gap collecting and expanding betwee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reducing ceaseless expansion, between area even rural area is inward ceaseless. Behavior , these have more than needed owing to tending towards an interest rate labour force, transfer to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s less, to the developed region is in the majority.

【Key words】The labour force changes; Economic growth; Corresponding measure; Three agriculture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719.2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05-02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9.1亿生活在农村,现有18.5亿亩耕地,农村现有劳动力为4.8亿。按我国农村现有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1.7亿劳动力在农村就足以保证农产品的供给,这种人口众多,耕地较少的国情,导致现有的劳动力要素不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使得极为有限的耕地承载着过多的农业劳动力,导致农业生产率始终得不到提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致使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生活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阶段,“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应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并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乃至农村内部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基于趋利行为,这些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较少,到经济发达地区居多。首先,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由于受经费、交通、通讯、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求职务工的信息不通畅等因素的制约,还处在“亲帮亲”、“友帮友”的自发无序的流动状态,流动性大且不易管理,供求关系不易衔接,盲目性比较大;其次,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县及县以下地区,在这些地区的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初中文化程度的31%,而只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却达到了58%,因此,虽然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普遍高于流出地的人口,但却低于流入地的人口,随着城市就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日益提升,普遍偏低的综合素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再次,机会成本与非农就职风险,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城镇工作人员是以职称、职务为标准来领取工资和报酬的。而农民通常在其所居住的村子里有住房,他们进城后必须从市场购买或租赁房子,这样他们便要付出购买房子或租赁房子的实际支出成本和放弃原有住房的机会成本。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的劳动合同、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和一些私营企业的风险道德问题,导致对他们的工资兑现、因工致伤致残的医疗及保障方面还存在有许多问题,这又成为制约农村富余人员进城的另一重要因素。最主要的是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城乡分割式的管理制度,他们虽然己经流入了城市,但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其户口还留在农村,没有能够获得城市户口,而是作为一个长期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特殊群体而存在,也即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农民工”或者说“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出现,实际上使我国在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了三元结构。

二、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就业,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同时,劳动力转移也促进了农业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经济学的研究和资源配置的实践已经证明:规模经济是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包括农业生产的规模、非农业企业的规模和城镇化规模。目前,常年稳定性外出打工经商者纷纷要求退出责任田,一些季节性外出者也要求减少责任田,这样,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或就地通过乡镇企业吸收从事非农业产业,使另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相应得到较多的农业资源,可加快规模经营的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减少单位土地上劳动力的绝对量,更重要的可以减少过剩在农业内部的滞存量,减少制约土地集中使用的因素,有利于今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对农民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发展了农村“劳务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城镇经济发展增强了实力,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还带动了农民的二次创业,培育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不但如此,农民进城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能力,开放了思想,就业机会也增加了。经过城市里多年的艰辛努力,他们逐步完成了知识和资本积累,激发了更高的理想,他们或者定居城市,或者回乡在城镇创业。与此同时,其社会地位也逐渐得到改变。

3、对农村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一是农村劳动力在流动的过程中或流动就业结束后,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工业社会和城镇社会新的意识、观念和思想。二是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或向较富裕地区流动务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劳动力的素质,也形成了农业生产无形而巨大的生产能力。

4、对社会的影响。①加大了对农业监管的难度。随着非农转移的加速发展,承包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越来越突出,成为农民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最后防线。但是由于有偿、合理、灵活、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流转机制建设没有及时跟上,迫使大量劳务输出人员城乡两栖兼业,无法解决后顾之忧。在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一些人甚至弃田抛荒。抛荒现象尤其是常年抛荒呈逐年加重之势。同时,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年轻的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随“流”而去,使得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在农村减弱,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逆转,少数地区实现收益与预期相背,“青壮去务工,种田童老姑”的现象在一部分地区较为普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技术进步难以跟上。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且农村劳动力流向主要是东部沿海和一些大中城市,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转移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二元结构经济的对立。②加重了城市人口承载负担。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日益紧张的劳动力矛盾相冲突。如果农村劳动力不受节制地向城市转移,将有可能超过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对劳动力的接收能力,造成世纪城市劳动力新的过剩。

三、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1、完善与加强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法律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问题已得到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2009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布,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解决农民工问题和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制度规定。特别是《若干意见》的正式,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但在立法方面,我国目前仅在《劳动法》中涉及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条款,但劳动权益只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部分,只有完善与农民工其它权益相关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工会法律制度、户籍法律制度等,才能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以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2、强化农民智力投资意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关系,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作用,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社会多主体参与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为非农产业输送合适的高素质劳动力。从近期看,可根据市场需求,定向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等措施,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改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提高劳动者运用科技的能力。

3、积极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方位服务。

①加强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步伐缓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约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载体,而城镇化、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是最佳的选择。

篇5

关键词: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发展

1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意识不足

由于受多年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情况下,虽然,随着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在政策上及资金扶持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是还没有足够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职能授权不明确

虽然基层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处理的事物较多,但是没有足够的授权,导致在履行很多职能时,无法贯彻到底,甚至在很多时候遇到尴尬的情况,无法处理。例如:在清理村级财务时,遇到违规问题,没有权力处理;发现违反农民减轻负担规定时,同样无权处理;农村集体资产处置方面,包括租赁、承包、转让、拍卖等,存在很多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无法介入的地方;在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村干部经济审计时,也由于没有相应健全的制度规定,导致无法有效开展。这些情况的出现,给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造成很大困扰,工作局面变得很被动。虽然现在有一些法律法规作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保障,但是在真正进行工作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些不健全、不完善、不明确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

1.3管理队伍建设不足

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管理工作人员是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水平的关键,因此要确保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也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既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也没有思想上的认识,也缺乏工作热情,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1.4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是村级组织负责农村资金管理,但是,我国很多农村都存在着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的情况,也就导致所得费用的减少,从而造成集体资产的损失。很多农村财务不公开、不透明,也造成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村干部缺少理财的概念,很少接触理财的信息,也没有相关的培训,导致对现有资产只会保存,不会投资,也使资金的回报率很低。这些情况都是资金管理不规范的体现。

2发展建议

2.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中央、省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领导,要经常督促其抓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而使基层干部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要大力进行宣传,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营造全民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氛围,重点宣传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义,从而提高大家对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也要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加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

2.2明确职能,加强制度管理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主要有2部分工作,“3大管理”,这部分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3项指导”,这部分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服务业务。在目前颁布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赋予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一些行政处理和经济处罚权,需要明确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同时要针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及农村干部的审计、农民负担监管管理等方面出台一些细则,以便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更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目前很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无论是农村土地承包、村级财务管理还是农民相关补贴等都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起来没有制度可循,也就造成很多工作没有很好的进行。因此,为了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要制定出符合工作实际情况的日常工作制度,使日常工作得到更好地规范。

2.3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管理工作人员要通过考核上岗,对于业务能力差、工作态度不端正的工作人员坚决辞退或重新学习考核,只有具有资格的人员才能上岗工作。定期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既包括业务知识的培训,也要包括思想政治的培训。

篇6

农村人口问题严峻;现在我国具有13亿,农村人口占据65%以上,农村人口之所以占这么大比重是因为:城市化都是由于工业化所产生的,但是在我国,尽管农村的第二产业有所发展,但严重发展不足的第三产业和薄弱的公共基础设施见见,让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农村人口无法实现向城镇化转变。工业化发展一直在过去受到高投资的亲睐,不重视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小城镇发展缓慢。减少对农民工的吸纳。有的地区对使用农民工还进行了限制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给制约了。农村在计划生育工作做的不够完善,经常出现超生的情况,一家兄弟姐妹众多,这些问题就引发了农村的教育问题。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封闭的思想迫使农村许多女孩子不得不外出打工,所以,想要使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就要有效的减少农村的人口,才能提高农村人均收入。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业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白,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就按照国家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品,重点提高品质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对专用品种的生产要大力重视。建设实施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其次,农业劳动我国有50%的人口都在从事,我国有着广阔的耕地面积和资源,有着十分大的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潜力。所以,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先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内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第三,农业科技的推广网络要建立健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普及的脚步要加快,对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要做到合理分配,科学死样,精耕细作都可在不同层面拓宽了就业空间,提高农民整体收入。

(二)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惠民政策

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列席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神话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切实减轻农民负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的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可得到提高。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要建立一些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行完善,做到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效深化,为了方便农民的生产,要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资料,使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给有效调动起来。帮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还有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权要用不同方式来让给农民,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成为专业大户,不仅拉动了农民个体收入,也大力发展了农村经济。

三、总结

篇7

一、任务目标

到****年总的发展前景和目标是:实现在公路和河流两侧形成集用材林与观赏树相结合的绿色长廊,把县城建成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的花园式城市,形成“田成方、林成网、绿化苗木满金乡”的靓丽风景线,呈现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使金乡成为林业大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2.92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84.2万亩,村镇植树300万株,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木总覆盖面积34.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林业年产值达到3.5亿元,初步实现林业产业化。

二、整改重点

(一)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种养,可使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短期收益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问题,既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又能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形成林牧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下步,要以卜集乡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和肖云镇林药间作模式为重点,大力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建设以北大溜、新万福河、老万福河、大沙河、新西沟等河堤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带。

(二)稳步发展名特经济林。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和时令果品以及错季果品;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沙果、樱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面积;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大力发展保护地栽培等增产、增效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品种以桃、杏、葡萄为主发展面积要达千亩以上,形成规模效益。抓好不同树种、不同品种的重点乡镇,形成特色经济,重点抓好以司马镇为主的金南万亩大樱桃基地和优质杂果基地的示范建设,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

(三)加速苗木花卉业发展。按照道路和城镇绿化的需求,以乡镇道路、城市绿化为方向,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形成速生、常绿、灌木以及花卉多元化发展。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到****年,形成以胡集镇、羊山镇、金乡镇、卜集乡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初具规模的林木良种、花卉繁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下步要逐步调整林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限小扶大、优扶劣汰,提高技术、设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要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鸡黍镇刘楼、张寨村为主,沿枣曹线发展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金贵集团为龙头的果蔬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全县木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市场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现代林业产业。

(五)搞好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完善林木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及时与各乡镇签订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责任状,建立健全病、虫情测报体系,对杨尺蠖、杨蛀干害虫、杨食叶害虫、锈色粒肩天牛、杨溃疡病等几种主要林木病虫害要进行重点测报,适时指导防治。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把林业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发展林业还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县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绿色金乡、人文金乡,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通过林业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改变金乡的对外形象、营造新的生态优势。在农业的比较效益中,林业明显高于粮、棉等农作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粮、棉、油的市场价格可能下跌,而林业作为一种全球性战略资源,木材及其加工制品出口前景看好,林业的比较效益会更高。只要发挥优势,选准市场方向,运用产业化手段,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林业完全能够做大做强,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一大支柱性产业。

(二)政策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要加快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推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和灵活的运行机制。要对重点工程基地建设、林果产品加工的重点龙头企业、果树优良品种培育和引进、花卉业的发展以及森林旅游重点项目,在资金上给与扶持。要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用政策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宜卖则卖,宜包则包,宜统则统,哪种方式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林木的保护管理,就采取哪种形式。把握好先易后难、适度规模、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并建立树权林权档案,把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科教兴林,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示范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在林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平衡施肥、花果精细管理及保护地栽培等关键技术。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断增强科技示范能力。利用多种形式培训林农、果农,实施“绿证工程”,提高林农、果农的整体素质。按照“保老牌、创新牌、引名优、上精品”的总体思路,加强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把林果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作为重点,同时要加大育种力度,向良种产业化方向发展。

篇8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不断重视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农业科研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占农业科研单位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科研经费也从过去那种“没钱花”、“不够花”,变成现在的“没处花”、“花不完”。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摆在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践同样证明,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人”是影响科研经费使用好坏的核心因素。笔者试图从人的影响因素方面探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

一、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存在“重立项,轻预算”的思想偏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预算执行的质量。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完全是自己的事,喜欢“单兵作战”,极少会让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在他们看来,有关对财务部门签字盖章的要求,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形式。他们更多关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项目立项、获取尽可能多的经费支持。为了增加项目立项的竞争力,科研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主观判断做预算,造成项目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差、透明度低、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只是将预算当成了“要钱预算”,给将来的项目执行埋下隐患。

(2)科研人员主观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自己的钱”。因此经费使用也是自己的事,我的项目我做主,其他人员无权过问。科研人员专注的是怎么出成果,如何争取到经费,在他们的理解中,预算是做给立项阶段评审看的,不是用来约束自己执行的。但事实上,因为科研人员是科研专家而非财务专家,他们往往缺乏经费管理的经验,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诸多违规现象。

(3)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审计验收是财务人员的事,在验收时自己只管发表的论文够数、能够培育出合乎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及新品种推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使科研人员在平时使用经费时缺乏计划性,取得的票据缺乏规范性,经常出现已经接到上级通知要验收时,还有大量经费资金滞留在单位银行账户上没有使用,才想起来还有大量的票据没有取得,出现所谓的经费“花不完”;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差别较大,科研项目实际需要支出的在预算中没有批复,预算批复中的部分计划支出在实际工作中又不需要,造成所谓的经费“没处花”。

2.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认为科研项目争取到的经费只有科研人员才有使用权,因此其项目申报、预算编制也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这种思想造成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环节参与度不够,专业优势发挥不出来,加上缺乏对科研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无法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正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适用性、可预见性、准确性差。

(2)财务人员没有做好有关经费规范使用宣传工作,并且对科研项目经费也主要是事后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当科研人员已将科研工作实施完毕、拿相关票据来报账时,对财务人员拒绝不合理、不正当的经费开支行为,科研人员就会认为是故意刁难、找碴,责怪财务人员没有事先提醒,引起对财务人员的不满甚至冲突,人为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同时,财务人员不熟悉科研过程,也很难通过核算管理对经费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结果造成核算管理与经费预算脱节、经费使用与项目实施不同步,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财务人员应对科研项目审计验收的执业风险大。如同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编制预算一样,科研项目的审计验收需要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决算表,以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但现实是,项目经费预算和执行的严重脱节使得科经费财务管理很难“直面”审计验收,财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大。

(4)财务人员对项目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缺失。认定科研项目实施成功与否,一方面要看农业科学研究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经费预算执行的财务评价和利用,它是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最直观也是最可靠的数字反映。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片面地认为项目审计验收完毕就算万事大吉,造成了很少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即使上级要求时进行绩效评价,往往也是草草填表,应付了事。

(5)财务人员任务艰巨,财务队伍力量薄弱,处于“庙小、力弱、点多、面广”的尴尬局面。一是科研项目多,单项金额少。以江苏省农区所为例,2009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2.4项,2010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9.5项,数量较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5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管理起来千头万绪。即使有少数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但要求更加严格,财务管理的难度也更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多元化,既有国家、省级、上级主管部门项目,也有地市级、基金会、社会其他组织甚至国外农业机构资助项目,由于纵横交错的各种科研经费使用要求不尽相同,造成了经费核算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三是每个农区所拥有下属科技型企业2-5个不等,也是由农区所财务人员兼管财务核算,工作量超大。四是财务人员要经常应付财政、工商、税务、社保、统计、中介等不同部门或机构的检查、审计、统计、验收,也占用了财务人员相当多的精力。而各个农区所一般只有5-6名财务人员,他们要统管所事业收支账、科研项目账及下属实体账,要有6-10个帐套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任务,让财务人员全程参与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可谓是天方夜谭。

(6)由于缺乏必要的奖励措施,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也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财务人员作为单位的后勤服务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拿平均奖”的薪酬制度无法调动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由于没有及时引进人才,而现有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高层次专业教育和后续培训,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造成知识老化,素质得不到得高。加上日常工作量巨大,也没有精力了解科研项目相关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特别是不能适应重大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需要。

3.科研管理人员忽视了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他们认为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和财务核算有明确分工,各自“扫好门前雪”就算工作尽职尽责,容易形成“好事抢着做,责任相互推”的现象。造成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三方各行其事,缺少沟通、交流与协作,容易产生矛盾和隔阂,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难以形成合力。

4.单位领导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认为自己日常报账审批的重点是农业事业经费,对科研项目经费而言,只提取少量管理费就算完事。为了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剩下的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全部归科研人员支配,自己无须过多过问,只是履行一下手续而已。于是出现科研人员只管“要钱、花钱”,财务人员只管“收钱、付钱”,科研管理人员则不问钱的现象。致使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规范和必要的约束、监督,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如白条抵用、超预算列支费用、票据内容与实际支出不符、虚开票据私设“小金库”、一票多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项或固定资产购置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单位领导片面地强调科研经费的争取而没有重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将科研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本无可厚非,毕竟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出新品种、新成果才是主要任务。但是片面地强调科研项目承揽的数量和级别、科研经费的规模和额度,却忽视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为了单位利益和个人前途,在单位领导的协调下,违背职业道德、承担执行风险,多数情况下财务人员只能选择妥协,东拼西凑拿已报过账的票据抵用,甚至用虚假发票代替白条,尽量做出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账来。验收时要看几年前的账,而拿出来的凭证账册却是笔墨如新,甚至连粘贴票据的胶水还未干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账是“赶制”出来,为科研项目通过财务审计验收埋下隐患。

二、规范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应对措施

1.单位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一支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过得硬的财务队伍,是做好当前及未来科研项目经费财务核算的重要保证。单位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财务队伍的建设。一是要有长期的财会人才引进计划,为财务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活力。二是要加大对工作突出财务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以强制培训和终身制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在工作上提供便利、时间上提供保障,给财务人员提供充分地继续教育和后续培训的机会,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

(2)单位领导要严把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关。要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审批权限等。按审批制度中的使用要求,以项目预算批复为基准,严格审批相关票据,严禁超预算开支和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费用途。特别要尊重财务人员的意见,对财务人员认为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支出项目,坚决不予批准,为以后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单位领导要统筹兼顾,科学地协调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创造一个良性循环与和谐的环境。单位领导要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和推诿现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科研项目碰头会,使他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促进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验收、评价都能按相关制度规定落实、执行,保证农业科研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科研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经费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先行。要根据政府部门对农业科研经费相关制度的管理要求,遵循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科研项目实际需要,主要从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可行性评价、项目预算、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审计验收、绩效评价等环节入手,和财务人员、科研人员一起,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标准、操作程序和纪律要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使相关人员共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事前把关、事中审核、事后检查,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工作的协调力度,做好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日常联系与沟通。科研管理人员可以说是联系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纽带。通过工作协调,使科研人员在注重立项申报的同时关注经费使用,而财务部门在做好财务核算的同时加强科研全过程的介入,从而将经费使用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在自己无法做好衔接工作、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要及时通知单位领导,由领导及时协调处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财务人员要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随着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设置和内容的不断细化,预算编制的专业要求不断提高,而科研人员非财务出身,独立编制高质量的经费预算越来越困难,财务人员主动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项目申报环节、参与项目预算编制势在必行,这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不但要提高财务专业水平,还应加强相关农业科研知识的学习,熟悉科研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科研过程,把握科研规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的核算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科研人员信任、尊重与支持。促使科研人员合理地申报科研项目,科学地编制项目预算,谨慎地使用科研资金,增强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思考与研究,摸索一些较为通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满足小型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针对重大项目,则集中优势力量,全程参与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准确性、真实性,增加申报成功率。

(2)要建立科研项目财务评价和利用体系。科研项目验收对科研来讲是一项科研活动的结束,但对财务来讲,更应将其看作是财务活动结果评价与利用的开始。财务人员要对在验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总结,通过财务活动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价,分析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可行,预算执行是否规范合理,财务审计验收专家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有哪些数据可以作为经验化的指标在今后的科研项目管理中能够利用。通过这样的长期总结、提升,才能不断丰富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降低财务执业风险。

(3)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的宣传。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评价各阶段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教育、感染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人员充分重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利于今后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创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农业科研的快速发展对财务队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和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创新科研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即科研经费预算核算与控制平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查询平台,在单位领导、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科研项目进行联动监督和跟踪管理,实现科研项目在相关人员之间数据共享、实时查询、动态管理和相互监督,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实现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促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全面走向科学化、动态化、信息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5)要加强对科研经费日常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保障资金安全,规避财务风险。在科研项目报账时,要强化项目预算的约束力。抛弃只“核”不“审”的陈旧观念,严格按项目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和审批权限核销票据,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对不符合财务要求的票据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坚决不予报销,使支出规范、高效、节约,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地使用,防止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4.科研人员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强化自己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规范意识。

科研人员要像认识科研活动一样来认识科研经费的管理,从项目申报时就提高对项目预算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需要,在与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合理、认真、细致地编制项目预算,剔除水分,减少随意性,确保预算的科学、明确、合理、规范。在项目实施中,要抛弃以往那种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个人私房钱”的传统观念,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不再寄希望于审计验收的走过场,以科研预算保质保量地完成和经费资金规范地使用坦然直面验收。

总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单位领导坚持做科研经费管理的坚强后盾,科研管理人员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且扮演好协调人的角色,科研人员按既定的目标任务踏踏实实搞好项目实施和科学研究,财务人员根据项目预算和财经法规认认真真地抓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最终形成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真实可靠的项目决算,才能真正达到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和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基层农业科研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科技兴所、科技兴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6-48

[2]郭宏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7):188-190

篇9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用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市场环境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自觉的和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在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对农业产品的消费过程进行科学的调配来达到对农村经济的管理的目的。也可以说,农村经济的管理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以发挥本地区的经济优势为前提制定相关的发展计划,并且对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和管理。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国家和人民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如何建设好“现代农村”就成为国家发展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只有对农村经济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但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并且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下为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不高。

农村进行经济管理的大多数工作者是当地的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相对比较低、培训机会少,思想意识比较落后,这不仅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很难带领广大农民走上经济繁荣的道路。因而,这只传统的管理队伍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需要吸引更多现代优秀管理人才的加入。

(二)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随着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的农民的竞争意识就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村经济分散经营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就比较缓慢,而且我国的大多数农民受到自身素质较低和周围环境等的影响竞争意识就偏低。农民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为主,没有较为深远的发展意识,不想参与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大规模企业经营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农村经营范围的相对狭小,不能将农业产品的原料生产地发展为农产品的加工地,极大地降低了农民收入,也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政策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给予农村经济发展很多政策支持,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较大,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的差异性等,就很有可能造成国家经济政策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多数政策支持主要以财政补贴为主,而许多农业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需求。例如,粮食的生产应该从规模的扩大到提高效益的转变。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到对农村经济进科学管理的目的,而且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措施

面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政府和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将市场竞争的需求和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提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根据这些内容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培养一批适应时展的现代农村干部队伍。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要符合当前时展的需要,他们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农村经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而农村经济的管理者必须对工作认真,对农民的问题进行耐心倾听和解决,并且在专业能力和思想觉悟方面要对广大农民和下属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农村经济管理者的素质不仅体现在文化水平的高低,还包括对经济、法律和“三农”问题的认识和采取有效措施的能力。因此,培养一支优秀稳定的农村管理者就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制定和完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我国的相关立法机关要把过去制定的一些有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进行结合,对于不符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且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管理者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国家和政府就可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预防和遏制这些新问题。

(三)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民主监督体制。

农村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的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实施者也是受益者,他们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既具有参与的权利,更有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监督的权利,政府和相关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民主监督体制,这不仅有助于及时纠正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可以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经济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服务体系 区域经济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增加,各种惠及三农的政策不断推行,这些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均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通过稳定的、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并最终实现农村区域金融以及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一、农村金融体系意义研究

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惠及三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配合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基本策略。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以拓宽农业经济发展的业务范围以及资金来源。进一步的完善农村经济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来配合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可以通过利用金融服务体系的资金以及服务,积极引导金融服务体系向投资金额较大、周期较长的农业基础建设项目提供贷款,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基础工作的发展。

3.作为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机构。国家的很多政策机构,例如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主要内容便是向广大农户发放国家政策补助资金,这些政策的实施,必须依靠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强化农村机构覆盖水平,可以有效的确保这些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1.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设置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供应不足。金融服务机构设置较少,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应紧张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当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少,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断层的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其次,由于国家对于农村经济扶持力度较强,因此部分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农村贷款业务收益率较低,因而收缩了农村贷款融资业务,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量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贷款融资渠道也更加狭窄。

2.民间借贷管理不完善增加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当前农村区域内的民间借贷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但是国家在民间借贷管理上缺乏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导致民间借贷组织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的缺陷难以得到弥补。因此,虽然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资金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但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区域金融风险,对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3.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在这些资源的限制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后劲不足的现象。其次,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虽然处于优化升级之中,但是仍然存在着粗放经营管理的特点,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者,由于农业科技一直属于我国科技建设的薄弱环节,各种新型科技应用推广力度不足,因而在技术知识经济时代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基础较差,经济发展的风险较高,因而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出于风险考虑,各项建设未能全面开展,导致金融服务制约经济发展,经济薄弱影响金融建设恶性循环的出现。

三、农村金融服务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农村经济资金供应渠道。当前我国处于工业经济支持农业发展的阶段,因此这就要求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特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等为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并辅之以商业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机构的建设,形成具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供应渠道以及供应方式的多样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

2.重视民间融资借贷的管理,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补充。由于民间融资借贷上没有完善的管理法规以及管理办法,因此导致民间借贷缺乏政策性的引导。因此,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重视对民间融资借贷行为的规范、引导与控制,并充分发挥民间借贷信息成本低、利率弹性高的特点,通过法律手段以及政策措施严格空中民间借贷的风险,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的民间融资借贷服务体系,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增设农村融资担保机构,降低农村金融服务奉献。针对农村经济基础差,农村金融服务风险搞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多渠道融资建立完善担保机构的方式,来降低金融服务体系的风险。按照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原则,设置金融担保机构,进而借助于金融担保机构,消除金融服务体系的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使用风险的考虑。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金融担保机构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该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借贷简化审批程序,加快资金的发放速度,并尽可能的降低贷款的收费标准,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扩大贷款总额的方式实现金融服务体系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环境。只有金融服务体系具备较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确保金融服务体系在农村区域实现金融服务体系的良好发展。因此,农村区域的地方政府或者是管理部门应该在普及金融的风险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社会信用教育,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此外,应该注重完善农村企业以及农民的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基础。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开展农村金融维权管理,制止金融债务逃避行为。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优化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环境,为农村经济与金融服务体系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金融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必须重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强化农村金融财税支持以及完善农村资金供给渠道等一系列方式,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管理,最终通过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篇11

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是我国市场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等宏观的晴雨表。农村经济发展通常是以国家经济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同时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市场环境等,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工业化背景下,我们要想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型,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2.1基层领导没有对发展农村经济引起足够的重视

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对上级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更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村领导往往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不能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投资,但农业项目收益率相对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而政府又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务,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相当大一部分的集体经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基层人员,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受其思维和思想的限制,这些基层人员往往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体制也不健全,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农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但受农业技术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仍然很低,有时由于种植不合理,还会出现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工业化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将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将通过信息化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契机,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及时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高水平地发展。

3.1使基层领导重视发展农村经济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从基层领导抓起,让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市、镇两级政府应当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要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村干部进行调研并撰写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地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3.2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是当务之急,资金是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对发展农村经济给予优惠的政策,对农业项目或农产品加工减免税率,同时也要采取强制措施使农村信贷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产品价格,最大可能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3.3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一个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优势资源,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利用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科学带领农民致富。

3.4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很多农村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已经开始转变个体经营为规模性经营,通过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打造“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带头作用。目前实现农村的产业化经营有多种方式,包括加工业、手工业及农产品的等。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小型手工业提供了优势,农村的手工业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农村得到了迅速规模化发展。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加快了龙头企业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3.5加大农业科技的应用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发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一些学术成果也实现了转化。

4结语

篇12

从古到今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问题关系着民生,关系着人民的吃饭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经营管理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和措施的改革已然成为了我国农村向前发展的必走之路。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对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农业产品的占有率扩大,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主要目标即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稳定我国广大农村大局。

1.1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发展的好坏是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加快城市化水平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受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呈缓慢态势,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速放缓。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和制约条件。主要是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当的管理措施造成了农村经济增长放缓。不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实际状况的措施,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导致了生产率降低,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来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

1.2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2 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各类农产品贸易逐年增长,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趋势影响下,我国各类农产品限制将逐步降低,加快我国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将会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农业的主要基调。伴随着新科学技术在农产品的检验中的使用,农产品交易壁垒逐渐显现出来,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将会是未来确保其市场发展的关键点。

1.3 提供充足的农村经济信息

信息资源的利用将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巨大助力,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技术可实现各类市场信息之间的交流,而不受个人或者团体的影响。农村经济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对农村经济感兴趣的个人或者团体收集,这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而如何实现农村的各类信息及时准确地被了解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信息产业是所有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市场观察与预算的重点因素。仅依靠传统方式来实现各类信息的传递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及时有效地提供农村信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的特征

2.1 干预对象

管理干预是各种体制最为主要的管理方式,是政府通过各种宏观调控的方式实现对现行一些不合理的经济现象做强制性的管理基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的客体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各个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进行管理的对象和过程。在农村实行经济管理干预工作,主要是通过政府强制性手段实现的,其目的是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的有效管理。

2.2 主要职能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实现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主要是为了发挥管制的职能作用。管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有条不紊的发展步伐,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其监督控制职能与管理管制具有某些相似之处,通过该项职能的发挥可以有效监控农村生产或经营部门的经济活动。

2.3 干预手段

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依托各类相关政策、法规等实现对不合理举动的强行纠正和控制,通常是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方式来解决现实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其强制性主要表现在法律、条例、规章制度等方面。

2.4 体系定位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干预是农村经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政府部门的有效组织,实现系统管理干预措施和手段。而农村的经营管理干预仅仅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篇13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措施

一、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经管人员匮乏。中国大多数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在文化水平与素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文明执政和文明执法的理解不够透彻。这样的工作人员完全跟不上目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步伐,不符合经济市场的需要,同时他们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致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空有其表。

2.欠缺科学的管理体系。我国农村经济愈来愈发达,而与之相关的经济发展管理体系却一直迟迟得不到完善。欠缺科学的管理体系,同时经济管理理念也跟不上发展形势,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不符合目前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完全不能适应农村结构的调整。如果农民没有办法保护自身利益,农民的困惑无法获得解答,长期下去双方的冲突就会愈来愈大,归根结底这是因为科学管理体系欠缺所导致的。

3.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期,农村产业结构关系到农业集资。集资受挫,也达不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收益减缓的特征。这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中对融资的要求,使得农业的投资方向受限。

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1.设立合理的农村管理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有效推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中国当前农村经济管理还存留很多不足,必须建立科学的农村管理组织机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农村工作实施更好的经管,引导农民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平稳的情况下进行农业发展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在理论和技术上打好基础。

2.在资金的经管上实现科学、合理化。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发展问题,首要的步骤是对农村集体资金的经管。具体的经管步骤是首先要确保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对农村金融和经济形势有全面的掌握,透彻的分析其财务状况、盘点资金的总数、强化审计工作,确保集体资金的正确使用,杜绝腐败,预防集体资金流失。振兴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对集体资金进行改革,盘活资金,这样才会使资金优化。现有资金得到合理使用才会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才会维持健康发展,进而获得最大利益。

3.完善农村干部管理体系。农村基层管理体系的改革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已很不适用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打破旧得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农村发展的管理体系,是当前应解决第一任务。尽快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就此问题本人认为:应以村级为单位,可建立两个以上的互助组,推举自己信任的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要做任职演说,宣讲自己的工作目标。

三、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措施

1.加强各个单位的合作程度。在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对基层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工作进行重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和私人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这些企业的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优势,建立完整的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

2.重视信息化培训与人才引进工作。在着手规划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建立的同时,还应对农民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培训工作,使建立的信息化经济管理网络体系能够更好地被农民所使用,并让农民从利益上体会到网络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进而更愿意接近与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对于信息化经济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与使用,相关部门还应引进更多较为专业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在对农民的培训上以及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上作出贡献。

篇14

[关键词] 工业化;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6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22- 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更多的契机与挑战。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政策是否得以落实,关系到社会发展是否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工业化背景下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探寻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对策,从而促使农村经济更有力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 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的调整,在此背景下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是我国市场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等宏观的晴雨表。农村经济发展通常是以国家经济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同时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市场环境等,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工业化背景下,我们要想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型,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 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2.1 基层领导没有对发展农村经济引起足够的重视

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对上级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更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村领导往往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不能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投资,但农业项目收益率相对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而政府又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务,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2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相当大一部分的集体经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基层人员,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受其思维和思想的限制,这些基层人员往往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体制也不健全,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农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但受农业技术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仍然很低,有时由于种植不合理,还会出现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工业化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将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将通过信息化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契机,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及时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高水平地发展。

3.1 使基层领导重视发展农村经济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从基层领导抓起,让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市、镇两级政府应当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要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村干部进行调研并撰写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地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3.2 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是当务之急,资金是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对发展农村经济给予优惠的政策,对农业项目或农产品加工减免税率,同时也要采取强制措施使农村信贷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产品价格,最大可能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3.3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一个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优势资源,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利用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科学带领农民致富。

3.4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很多农村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已经开始转变个体经营为规模性经营,通过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打造“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带头作用。目前实现农村的产业化经营有多种方式,包括加工业、手工业及农产品的等。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小型手工业提供了优势,农村的手工业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农村得到了迅速规模化发展。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加快了龙头企业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

3.5 加大农业科技的应用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发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一些学术成果也实现了转化。

4 结 语

在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众所周知,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应当加大投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经济管理等对策,从而为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周长.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

文化,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