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的课题申报范文

劳动教育的课题申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劳动教育的课题申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劳动教育的课题申报

篇1

一、让师生担当主角,教学成果精彩纷呈,一鼓作气谱新篇。

2020年,面对疫情,学院第一时间制定疫情期间教学工作方案及线上教学攻略,对外学习先进经验,对内培训青年教师。第一时间调整教学计划和授课课程表,保障了242门网课、236名教师、186个班级、5961名学生的正常授课。据统计,网络授课期间,学院学生网络到课率保持在95%以上。面对复学及逆势增长的招生人数,第一时间拟定复学方案,制定复学授课计划,本学期完成329名教师、每周1,134余门课程的统筹安排。

全院立项市级以上课题65项,198篇,出版及参编教材、著作40本,发明技术专利19项。师生获奖上,本年度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余人次,国家级39人次,再次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双赛引领促发展,本年度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目前技工教育领域代表师生发展水平最高层次的两个大赛,学院成绩斐然,在山东省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谋新篇,打开教师大赛新局面,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学院斩获文化艺术与综合类、工业综合与农业类两个一等奖,服务类三等奖,刷新参加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的最好成绩。久久为功破难题,开启世赛发展新格局,在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选派参加烹饪(西餐)、光电技术、木工、美容、餐厅服务及餐厅服务(国赛精选)6个项目的6名选手全部获奖,3名选手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也是我院历史上首次一次性荣获3个全国技术能手;同时,我院选派的5名世赛选手,有4名进入国家集训队,占选手总数的80%,战绩辉煌,实现了新的突破。

二、以项目促发展,高职进程更进一步,一张蓝图绘到底。

本年底,学院以“高职攻坚”行动作为年度发展任务,组建高职项目小组,完成《xx学院高职申报材料》、《xx学院创新发展“一校一案”方案》等材料,主动对接教育厅,上交《申报转设高职的基本情况》表格。2020年12月,《x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指出:“支持XX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我院高职申报工作迈出坚实一步。

在高职项目引领下,学院教学工作对标高端,蓄力启航。

其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本年度引导专业群以“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对接”为核心,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全面提升学院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统筹各专业完成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组织了专业研讨会,各院系迅速走出去,到重点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展开专业调研30余次,并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及专业发展报告,在我院专业建设上,属首次。

其二,筑牢品牌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对于4个品牌专业,6个特色专业及1个特色课程体系进行了验收及中期汇报工作。以验收全面推进专业发展。

其三,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推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上半年,以疫情为主线,重点推进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本学期,增设劳动课程,有效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形式呈现劳动实践效果,重视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篇2

关键词:哲学思辨;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必须要承认,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我们和很多学校一样,起初踟蹰不前、裹足“不动”。而促使我们真正“动起来”的,是家长的一次投诉。

我校一二年级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两节课,比其它年级少一节。考虑到孩子较小、放学又早,家校双方都想让孩子早点打扫完卫生回家,我们就依值日表,安排对应孩子的家长,到校带领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认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加快洒扫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来可以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积极示范和启示。但家长认为,卫生应该由班主任带着学生一起打扫,不应该麻烦家长。并因此投诉。

学校对投诉进行了及时回应,并沟通解决了有关问题,这一事件带给教育者三点启示:(1)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是全员的,不论职位;(2)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须的,不论途径;(3)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论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深入开展、实施好“劳动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等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今时已落地一年。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从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观察来看,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却并未出现。虽有《意见》“落地”,但“劳动教育”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动”起来,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见》本身的宣传、执行力度存在不足外,还有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一、现时困难:“动”与“不动”,这是个问题

客观来讲,国家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并且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各种劳动教育实践,如学工学农、校外实践、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开展是丰富而有效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在实践中被虚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成为今日常态。如何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变成了“动”还是“不动”的问题。推进劳动教育的主要困难体现在:

(一)学校方面

1.“课”动难。课时紧张,劳动与技术课程推进随意性强,“被调课”现象比较普遍,“开齐上足”成奢侈品;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学科整合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师”动难。师资保障能力有限,缺少专职老师,兼职老师不能科学、系统地推进学科建设,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3.“生”动难。各种文化课学习(补习)、特长(兴趣)培训占用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学生劳动热情持续时间短,“表象性”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实践的观念亟待转变,劳动的习惯和能力亟待培养。

(二)家庭方面

1.思想变动难。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过度,总认为孩子还小,劳动太苦太累,老是借着“等孩子大一些再说”来包办代替。

2.家校齐动难。家长都有自己多种多样的家教理念,要使他们集体认同一个教育理念并实际行动,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有说服工作。各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先进、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别,难以均衡。

(三)学生方面

1.劳动学习不足,家长示范太少,学生整体缺少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家长因为客观上没有时间或是主观上轻视劳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机会少,对孩子的主动示范也很少。

2.劳动时间不足,劳动实践太少。据一份调查显示:仅以学生每天从事家务劳动平均时间为例,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日本为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也就是12分钟。时间的绝对不足必然约束、限制孩子的劳动实践,使其在劳动形式上趋于简单重复,缺少多样性。

(四)社会方面

1.寻找基地难。一是区域内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且建设质量总体不高,二是无偿或低价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须依靠学校自身去寻找、协调,制约因素太多,学校往往勉力为之或选择知难而退。

2.整合评价难。及时、有效的评价对激发、保持学生的劳动热情,并逐渐内化为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当下学生社会层面的劳动,除及学校有组织地进行并实时纳入学生的德行评价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径的劳动均处于自发、自觉、自主的状态,没有评价标准,更未与学校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对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动形式,纳入评价又出现无法掌控过程和效果、无法确立评价主体和标准等实际困难。

3.制度支撑难。劳动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约束或是激励相关部门和单位来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完全凭着个人好恶、社会责任等情绪性因素来支撑,弹性太大,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和约束力。

二、对症有方:“动”与“不动”,这不是问题

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项目的推进都必须先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做”属于思想认识的范畴,必须有坚定而一致的认识和态度。《意见》的出台充分阐释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即“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推动《意见》的落实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南针”和检验实施劳动教育决心和力度的“试剑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困难在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就是寻求办法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当前,学生缺少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推进劳动教育力度不一、迟疑观望;家长重智轻劳,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热情不高……推进劳动教育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当然是面对具体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统筹推进。具体办法有:

(一)整合三门课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课堂是劳动综合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我们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是劳动与技术,该课程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突出强调“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都有与“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交叉甚至重叠的部分,我们要通过校本化的二次课程开发,实现三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集聚优质资源,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二)确立三个主体。现时的劳动教育在主体认定上隐约是“双主体”,但同时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在学科推进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老师是当然的落实主体,但缺少主体责任、评价要约和具体标准。班主任是潜在的落实主体,因为很多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习得和劳动教育实践等工作需要通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来组织实施,但同样没有主体责任。而从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来看,家务劳动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劳动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而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环。所以我们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确立学科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家长等三方位落实主体,并设定相关责任。

(三)形成三方评价。以往的评价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且参与主体多是班主任,而标准则是凭着学生参与班级值日是否热情、是否认真、是否主动等定性标准(主观印象)来制定,评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同为落实主体的学科教师和家长,失去了评价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评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在这一点上,学校要用规范的形式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等三方评价主体衔接好并将评价要素、评价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参与的、既重视结果也看中过程、兼具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成长性评价指南。

(四)培养三种意识。即,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技能,更要从培养劳动素养的角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人人参与”的躬行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意识,努力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体的事情争着干、家里的事情帮着干、公益的事情抢着干”的氛围,形成风尚。

(五)建好三个基地。基地是夯实常态培养和实现整体提升的有效载体。班级和家庭要基于学生个体在班级(孩子个体在家庭)的义务,分给劳动“责任田”,建好“责任基地”。职能处室基于学生个体价值实现和道德成长的需要,要划出“爱心社区”,建好“小雷锋基地”。学校基于学生劳动实践和整体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寻找“试验田”,建成“校外成长基地”。通过上级指导、学校定制、意向调研、签订协议、认可挂牌等程序,将校外基地建设高标纳入学校管理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效能化。

三、务实推动:“动”与“不动”,都不是问题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视和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既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固本强基”工程,是“大国工匠”的召唤,也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劳动教育,“动”的是从培育劳动素养的角度务实行动,下力气解决“如何尽早动起来”和“如何动得更好”的问题。“不动”的是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谌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抓好“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和鼓励家务劳动”四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推进校本实施,相关课程“真落实”。课程实施是“本”,要做好四个“一”:做好一个整合,即在有职能处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课)学科老师代表、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的环境下,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与科学课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校本整合,使课程实施处在学校视野下,增强执行的力度。

开发一本教材,即开发《我爱劳动》校本教材,将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成果评价等内容涵盖其中,并根据低、中、高年龄特点使教材体现阶梯式成长的特征,使学生“学有所依”“行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订一份意见,即制定基于学校的《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学校劳动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目标和原则定位,在实施中明确工作细节,突出机制保障。

申报一个课题,即通过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来推动和保障课程实施,使课程的实施全程都在科学、明晰又正确的路上。

(二)设计劳动岗位,校内劳动“真丰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体验是习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共8个岗位来满足学生需求:

1.责任型岗位。是属于义务性质(任务性)的,人人都要参与。包括:

(1)卫生保洁,主要劳动形式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洁区打扫、蛛网清洁、污渍清除等。

(2)班务保持,主要劳动形式有图书整理、讲台整理、桌凳整理、洒扫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献型岗位。是属于志愿性质,个人有强烈意愿并获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参与。主要服务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岗,隶属“五小”团队,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车辆停放区域的车辆排放、班级饮用水保障、学校平地的卫生保持、卫生环保宣传等。

(2)小雷锋社区,主要职责是做好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开放书吧的管理、低年级班务劳动支持、校前区左右30米卫生维护等。

(3)红领巾绿地,主要职责是学校绿地的杂草拔除、树木花草浇水、为花草树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岗位。遵循自愿原则,但带有集体组织性质,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块田”种植(园艺)展示(结合科技节)、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红领巾、刷鞋、叠被子、整理图书等)等。

(2)劳动竞赛性的,主要有清洁区打扫(团体)、植树(团队)、水果采摘(团队)、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钉纽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饺子等)等。

(3)特长展示性的,如编织、缝纫、木工、陶艺等。

(三)聚合区域资源,校外劳动“真常态”。校外劳动有广阔的智源和资源,对加强劳动教育起着“加速度”的作用。我们与素质教育基地合作,组建校外成长基地,通过“学校定制”将劳动教育渗透在素质体验项目中;我们将全国、省、市劳模和校前区的保洁责任人请进校园给学生做国旗下讲话和共上少先队活动课,增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结合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需要,我们春、秋季各开展一次全员性外出的劳动体验活动,并形成体验报告;结合少先队寻访活动,我们走进家乡创造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区域优质教育和实践体验资源的聚合,校外劳动体验正为劳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成功样本,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插上翅膀。

(四)鼓励家庭参与,家务劳动“真融入”。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划桨开大船。家庭参与是劳动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视的“测谎仪”。一方面,我们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和尽量多的家长达成共识,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家长委员会,首先获得他们对学校有关劳动教育家庭实践活动的支持,进而把声音传播向更多的家长;再者,我们明确并公示学校劳动教育安排中有关家庭、家长参与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劳动教育,家务劳动真正融入劳动教育。

(五)重视欣赏激励,评价手段“真创新”。及时、恰当的鼓励和欣赏对于激发兴趣、保持热情有着积极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创新评价手段、丰富评价形式更能放大这种效应。一方面,我们继续用好雏鹰奖章、“好少年”评比、“好队员”评比等传统有效评价手段;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小能手”“最美小雷锋”“小小劳模”等表彰和给家庭发喜报、家长给孩子发奖状(奖励)等形式,及时发现、欣赏和肯定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和善于劳动创造的榜样和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人人重视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赞美劳动的积极氛围。

以上为加强劳动教育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实际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发大家讨论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其中,关于劳动意识的培养被作为六大素养之一,在“实践创新”层面的第一条予以凸显,其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这为务实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生长沃土。

当然,无论是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在学校教育行政层面,我们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运用行政力加强资源开发,推动一批校外公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如何制定督导评价标准,引领区域内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如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科教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实施水平?如何用“规矩”的形式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问题?等等。我们相信,伴随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为更好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起到助推作用,这都是我们共同关注、期盼和乐见的。

参考文献:

[1]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谛[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陈瑾.“更儿童”的课程:阶梯式课程的深度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冀晓萍.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17).

[6]瞿德良.用劳动铺就孩子美好的未来: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三xin”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5(5).

篇3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根据教育局德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方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效和主动性上下功夫,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 每月德育主题

三月:礼仪教育(一)尊师爱校教育

四月:礼仪教育(二)文明守纪教育

五月:礼仪教育(三)热爱劳动教育

六月:礼仪教育(四)爱护公物教育

七月:礼仪教育(五)勤奋学习教育

主要工作: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1 、进一步将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本学期将从增强校园人文气息的物质文化和反映学校传统、风尚、个性特征的精神文化两方面着手,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热心人事等多方参与校园建设和管理,激发大家爱校的情感,加快校内文化融合。

2、联系学校的总课题《基于教育生态,构建人文环境》,确立“以德治校”观念。结合 “阳光教师”工程建设,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容貌仪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业务水平五方面进行探讨,评选出具有“求上进、重水平、讲团结、有气度”新时代的长寿人。

3、继续开展“携手1+6”活动。针对学校实际,强化长寿桥小学师生的礼仪规范。通过师生共同制定并落实《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寓德育与礼仪教育中,寓德育与良好的校风校貌中。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各类争章活动;⑵开展文艺活动,积极参与各项文艺比赛;⑶组织设计好一次“家校联合的运动会”。⑷以科技节为契机,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成立科技指导团。开学初,制定计划,召开会议,明确各位指导教师的职责。各指导教师将根据要求进行指导,六一前后,结合运动会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4、加强少先队的阵地建设。⑴宣传途径多样化。搞好小白鸽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黑板报、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建设。⑵板报设计个性化。精心设计开展班级黑板报设计评比,做到主题鲜明,设计精美,排版合理。⑶少先队活动制度化。本学期将积极参加杭州市少工委举办的杭州市首届红领巾文化节,以此推动和发展我校的少先队文化,本次红领巾文化节含鼓乐队考级活动、少先队室评优活动、创意中队角评优活动、红领巾文化专题论坛、少先队活动案例评优、少先队校本课程评优、雏鹰红旗大队评选、红领巾文化特色活动交流展示、红领巾文化接力活动等。

5、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学习贯彻《杭州市中小学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重视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展禁毒禁赌禁黄的教育。

总之,要努力营造具有教育性、科学性、时代性、艺术性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班队集体建设,切实推进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素质的提高是德育成功的基础。班主任工作是德育最有效的途径,他能有效地把其他途径的教育很好地组织起来,把任课教师地力量统和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队伍培训、考核、评优工作。将成立“班主任培训班”,对于年轻的班主任进行系统的管理培训。力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2、加大少先队工作力度。⑴少先队要紧密围绕“《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每月一次的中队主题队会、雏鹰争章活动和雏鹰假日活动,开展一次大队主题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⑵要规范少先队工作的台帐管理,加大指导力度,大队部要以“快乐少年”活动为主题指导一个中队进行一次主题队会的观摩活动。⑶以学习《长寿桥小学礼仪规范》为契机,拟订《长寿桥小学中队礼仪规范》和礼仪中队评估程序,申报、验收、挂牌,努力实现“班班争创礼仪班级,人人争做礼仪学生”的局面。⑷本学期将召开班主任交流会、中队辅导员工作研讨会,通过研讨,使所有班主任都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心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1 、抓好“三个结合”教育。进一步增强社区、家庭、学校的三结合力度,充分发挥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各年级要通过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礼仪的教育。

2、搞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开展向家长、社区的校园开放日活动。

每月活动安排:

2月:

篇4

每月德育主题

三月:礼仪教育(一)尊师爱校教育

四月:礼仪教育(二)文明守纪教育

五月:礼仪教育(三)热爱劳动教育

六月:礼仪教育(四)爱护公物教育

七月:礼仪教育(五)勤奋学习教育

主要工作: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1 、进一步将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本学期将从增强校园人文气息的物质文化和反映学校传统、风尚、个性特征的精神文化两方面着手,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热心人事等多方参与校园建设和管理,激发大家爱校的情感,加快校内文化融合。

2、联系学校的总课题《基于教育生态,构建人文环境》,确立“以德治校”观念。结合 “阳光教师”工程建设,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容貌仪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业务水平五方面进行探讨,评选出具有“求上进、重水平、讲团结、有气度”新时代的长寿人。

3、继续开展“携手1+6”活动。针对学校实际,强化长寿桥小学师生的礼仪规范。通过师生共同制定并落实《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寓德育与礼仪教育中,寓德育与良好的校风校貌中。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各类争章活动;⑵开展文艺活动,积极参与各项文艺比赛;⑶组织设计好一次“家校联合的运动会”。⑷以科技节为契机,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成立科技指导团。开学初,制定计划,召开会议,明确各位指导教师的职责。各指导教师将根据要求进行指导,六一前后,结合运动会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4、加强少先队的阵地建设。⑴宣传途径多样化。搞好小白鸽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黑板报、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建设。⑵板报设计个性化。精心设计开展班级黑板报设计评比,做到主题鲜明,设计精美,排版合理。⑶少先队活动制度化。本学期将积极参加杭州市少工委举办的杭州市首届红领巾文化节,以此推动和发展我校的少先队文化,本次红领巾文化节含鼓乐队考级活动、少先队室评优活动、创意中队角评优活动、红领巾文化专题论坛、少先队活动案例评优、少先队校本课程评优、雏鹰红旗大队评选、红领巾文化特色活动交流展示、红领巾文化接力活动等。

5、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学习贯彻《杭州市中小学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重视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展禁毒禁赌禁黄的教育。

总之,要努力营造具有教育性、科学性、时代性、艺术性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班队集体建设,切实推进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

1、班主任素质的提高是德育成功的基础。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是德育最有效的途径,他能有效地把其他途径的教育很好地组织起来,把任课教师地力量统和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队伍培训、考核、评优工作。将成立“班主任培训班”,对于年轻的班主任进行系统的管理培训。力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2、加大少先队工作力度。⑴少先队要紧密围绕“《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每月一次的中队主题队会、雏鹰争章活动和雏鹰假日活动,开展一次大队主题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⑵要规范少先队工作的台帐管理,加大指导力度,大队部要以“快乐少年”活动为主题指导一个中队进行一次主题队会的观摩活动。⑶以学习《长寿桥小学礼仪规范》为契机,拟订《长寿桥小学中队礼仪规范》和礼仪中队评估程序,申报、验收、挂牌,努力实现“班班争创礼仪班级,人人争做礼仪学生”的局面。⑷本学期将召开班主任交流会、中队辅导员工作研讨会,通过研讨,使所有班主任都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心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1、抓好“三个结合”教育。进一步增强社区、家庭、学校的三结合力度,充分发挥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各年级要通过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礼仪的教育。

2、搞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开展向家长、社区的校园开放日活动。

每月活动安排:

2月:

1、寒假学生活动情况总结、反馈、评比

2、始业教育

3、开学校园、教室环境布置

4、班主任会议、值周教师会议

5、参加区“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系列活动”

“快乐少年”“阳光教师”启动

3月:

1、“小雷锋在我身边”、“让妈妈笑一笑”主题教育活动

2、班主任培训班培训开始

3、参加区“建设美好精神家园案例”评比活动

4、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5、各班行为规范情况检查、反馈

4月:

1、春假活动

2、参加区“德育创新工作评比、交流”

3、参加区“阳光教师”评选、交流活动

4、班主任培训班活动

5月:

1、校科技节暨运动会

2、法制教育专题讲座

6月:

1、庆“六一”活动

2、中队活动观摩及中队辅导员研讨活动

3、“礼仪班级”、“礼仪中队”评比、“校园文明小使者”评比、“行为规范示范生”评比

篇5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根据教育局德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方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效和主动性上下功夫,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 每月德育主题

三月:礼仪教育(一)尊师爱校教育

四月:礼仪教育(二)文明守纪教育

五月:礼仪教育(三)热爱劳动教育

六月:礼仪教育(四)爱护公物教育

七月:礼仪教育(五)勤奋学习教育

主要工作: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1 、进一步将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本学期将从增强校园人文气息的物质文化和反映学校传统、风尚、个性特征的精神文化两方面着手,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热心人事等多方参与校园建设和管理,激发大家爱校的情感,加快校内文化融合。

2、联系学校的总课题《基于教育生态,构建人文环境》,确立“以德治校”观念。结合 “阳光教师”工程建设,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容貌仪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业务水平五方面进行探讨,评选出具有“求上进、重水平、讲团结、有气度”新时代的长寿人。

3、继续开展“携手1+6”活动。针对学校实际,强化长寿桥小学师生的礼仪规范。通过师生共同制定并落实《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寓德育与礼仪教育中,寓德育与良好的校风校貌中。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各类争章活动;⑵开展文艺活动,积极参与各项文艺比赛;⑶组织设计好一次“家校联合的运动会”。⑷以科技节为契机,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成立科技指导团。开学初,制定计划,召开会议,明确各位指导教师的职责。各指导教师将根据要求进行指导,六一前后,结合运动会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4、加强少先队的阵地建设。⑴宣传途径多样化。搞好小白鸽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黑板报、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建设。⑵板报设计个性化。精心设计开展班级黑板报设计评比,做到主题鲜明,设计精美,排版合理。⑶少先队活动制度化。本学期将积极参加杭州市少工委举办的杭州市首届红领巾文化节,以此推动和发展我校的少先队文化,本次红领巾文化节含鼓乐队考级活动、少先队室评优活动、创意中队角评优活动、红领巾文化专题论坛、少先队活动案例评优、少先队校本课程评优、雏鹰红旗大队评选、红领巾文化特色活动交流展示、红领巾文化接力活动等。

5、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学习贯彻《杭州市中小学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重视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展禁毒禁赌禁黄的教育。

总之,要努力营造具有教育性、科学性、时代性、艺术性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班队集体建设,切实推进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素质的提高是德育成功的基础。班主任工作是德育最有效的途径,他能有效地把其他途径的教育很好地组织起来,把任课教师地力量统和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队伍培训、考核、评优工作。将成立“班主任培训班”,对于年轻的班主任进行系统的管理培训。力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2、加大少先队工作力度。⑴少先队要紧密围绕“《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每月一次的中队主题队会、雏鹰争章活动和雏鹰假日活动,开展一次大队主题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⑵要规范少先队工作的台帐管理,加大指导力度,大队部要以“快乐少年”活动为主题指导一个中队进行一次主题队会的观摩活动。⑶以学习《长寿桥小学礼仪规范》为契机,拟订《长寿桥小学中队礼仪规范》和礼仪中队评估程序,申报、验收、挂牌,努力实现“班班争创礼仪班级,人人争做礼仪学生”的局面。⑷本学期将召开班主任交流会、中队辅导员工作研讨会,通过研讨,使所有班主任都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心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1 、抓好“三个结合”教育。进一步增强社区、家庭、学校的三结合力度,充分发挥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各年级要通过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礼仪的教育。

2、搞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开展向家长、社区的校园开放日活动。

每月活动安排:

2月:

1、 寒假学生活动情况总结、反馈、评比

2、 始业教育

3、 开学校园、教室环境布置

4、 班主任会议、值周教师会议

5、 参加区“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系列活动”

--------“快乐少年”“阳光教师”启动

3月:

1、“小雷锋在我身边”、“让妈妈笑一笑”主题教育活动

2、班主任培训班培训开始

3、参加区“建设美好精神家园案例”评比活动

4、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5、各班行为规范情况检查、反馈

4月:

1、 春假活动

2、 参加区“德育创新工作评比、交流”

3、 参加区“阳光教师”评选、交流活动

4、 班主任培训班活动

5月:

1、 校科技节暨运动会

2、 法制教育专题讲座

6月:

1、 庆“六一”活动

2、 中队活动观摩及中队辅导员研讨活动

3、 “礼仪班级”、“礼仪中队”评比、“校园文明小使者”评比、“行为规范示范生”评比

篇6

关键词: 职业发展;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1-0010-04

一、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专业不等于学科门类,不侧重于学科分类的学术性,它是社会分工、职业归并和价值认可的产物。正如姜大源所说的,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对社会职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所需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种“科学编码”,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载体”[1]。因此,职业教育“专业”的本质属性是职业,它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凸显了职业的内涵。相应地,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根据职业的实际需求制订。

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描述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涉税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年报审计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从事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

二、培养目标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1.职业发展导向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会,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更加明显,个体需要在发展与变革中主动应对,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习者的生存能力又要为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明确了与本专业最直接相关的职业领域、工作岗位(包括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群)和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能力通常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为了胜任某一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指在职场中表现的职业素质,即职业道德、态度、意志等内在素质;三是指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表现为内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选择与抉择能力、获取与分析信息、整合与利用资源、了解与分析职业环境、个人生命周期与职业发展周期冲突的解决能力、规划职业与转换职业的能力等。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职业能力需要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培养,第一层除了体现在课程教学中之外,还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相关。本文主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角度阐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的取得。

2.构建适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领域,对于一个职业人,求职或升迁的要求用下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是从事该职业的首要要求。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从事某一职业的起点标准或必备标准。从业者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在职业教育领域,基于职业属性的培养目标要求用下图2表示。

从图2可以看出,构建基于职业和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系统性的课程安排,既要使学习者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从业的技能、知识与能力,又要将其终身发展作为一种使命体现在课程体系之中。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优化。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这也是劳动者求职或升迁基本要求。如何让学生毕业后既具备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构建高职“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则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起点和抓手。

所谓“课证融合”是指结合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做到“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一体化。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介绍“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1.岗位选择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是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通过专业调研,选择会计人员面向的工作岗位,再将岗位区分为学生就业的初始岗位群和发展岗位群。会计专业初始岗位群通常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师事务所查账验证、会计咨询助理岗位;会计专业发展岗位群通常包括:总会计师、主办会计、会计主管等会计岗位、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财务管理岗位、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会计咨询主管岗位。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专业课程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开发工作,如课程结构分析、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中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技能考核项目的确定等等。

工作任务是指职业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具有多样性。作为课程内容的工作任务应是对职业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所谓典型工作任务,是指在一个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步骤。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货币资金收付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的计算与申报、会计信息化管理、产品成本的计算与分析、会计报表分析、资金的筹措与运营管理。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要点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和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对工作及工作对象的要求等[3],其中,“对工作及工作对象的要求”是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如“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任务中对工作和工作对象的要求描述为:借助会计信息系统工作,合理启用相关子系统并正确使用;系统参数设置要符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要求、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及时录入并审核业务单据,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准确提供内外部所需信息;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发现并解决业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进行权限划分,做好数据备份与保护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

3.职业资格证书选择

《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目前,我国学历证书归口教育部门,职业资格证书归口劳动部门,如何让学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课程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还要有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证书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就业上岗,还要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包括初始岗位资格证书与发展岗位群资格证书。与会计人员直接相关的证书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属初始岗位资格,是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指担任会计专业职务的任职资格,属发展岗位群资格,分为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其中,初级资格证书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后即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获得;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取得具有年限的限制和要求,在毕业一定年限后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4.“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专业与职业具有诸多一致性,如,专业划分的基础与相关职业资格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与相关职业功能方面,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职业劳动过程、工作环境和活动空间方面,专业的社会认同与相关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其社会价值判断方面等,但这种一致性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专业等同于职业。

专业相对灵活,口径较宽,学生接受的是系统全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业完成后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而职业中的职业资格针对性强,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表征的是完成某个岗位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又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开设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具体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下。

首先,在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序化课程,形成学习领域课程群。如会计专业,7项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7门学习领域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由易到难进行排序,分别是出纳业务操作、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纳税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管理。这些课程与职业和职业资格密切相关,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以任务为驱动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按照职业情境组织教学,实现“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一体化。

其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开设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以形成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习惯和必要的知识基础为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服务。

据此,我院会计专业构建了“课程融合”的“211”课程体系,即2级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1个学习领域课程群,1个素质拓展课程子系统。其中,公共平台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经济法、Excel在会计中应用、统计基础等;学习领域课程群如上述7门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包括:行为礼仪、审计基础与案例分析、分行业会计核算、ERP沙盘模拟等。

构建“课程融合”课程体系,融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理论学习为一体,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5.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资格的关系

如前所述,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中级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中相对应的支撑课程是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基础、Excel在会计中应用。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后即可参加全省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初级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为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其中,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内容具有一致性,但难度不同,经济法基础与经济法亦是如此。与之相对应的支撑课程有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分行业会计核算、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经济法、企业纳税实务、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这些专业课程保证了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后参加全国统一的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工作五年后可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以分别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10.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62-63.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22.

Establishment of “Course-Certificat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ZHANG Dao-zhen, ZHANG Ping

(Economics and Trade Department,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Shiyan 442000,China)

篇7

1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共同点

协同创新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与研发,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协同创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实践,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与团队的建设,推动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双服务能力。作为教育培养模式的起承转合以及战略高度的发展,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有着共同的意义与目标。

1.1协同合作是共同灵魂协同创新旨在打破横亘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使创新要素能沿着创新链自由流动。协同创新活动得以持续开展,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纽带,整合各层次、各类型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避免出现个体理性而群体非理性、个体利益最大化而群体利益最小化,体制机制创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合作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现代社会要求的基本素质,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已是必需,包括合作意识的强化和合作能力的实践。以湖北省现代中成药物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作为三峡大学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省级以上基地平台与湖北民康制药合作,公开遴选人才、建立专家级、团队式合作机制,实现合同化管理,建立强有力的研究合作伙伴,研究与开发新药品与新技术并培养拔尖型业务人才。而素质教育的合作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始终,以“次级代谢产物SecalonicacidA对H22荷瘤小鼠疗效及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本科毕业设计为例,涉及到不同分工,有实验材料的准备、仪器的调试、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荷瘤小鼠的制备、毒副性实验与分析等不同环节,都要因人而异进行指导,师生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务。

1.2创新提高是共同呼吸协同创新分为面向科学前沿创新、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创新和面向区域发展创新四种类型。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强强联合,发展并建立一批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和有国际影响的主力阵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创新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创新的学习,才能迅速接收新知识,提高技能,创造新生活。从强调学会转向强调会学,从注重记忆转向注重思维,重点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以三峡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科研三级实验室为例,研究发掘三峡库区和神农架林区的宝贵药物资源,培养中医药人才,重点研究中药多途径抗肿瘤药物筛选,在中药抗肿瘤药理、抗炎、镇痛药物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分析手段和仪器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而素质教育历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峡大学医学院学生除了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二等奖外,还在学校高水平足球队、大学生龙舟队、篮球队、大学生艺术团的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使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3服务社会是共同目标高校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注重实践与实效,服务社会是共同目标。协同创新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社会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注重实效提高服务社会的品格和能力。以三峡大学中草药资源研究与开发研究所为例,有五个临床医院和一个公共卫生研究中心作为教学单位,不仅服务了当地的医疗医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外国留学生,将中医文化与地域特色输送到世界各地。而素质教育亦为广大用人单位提供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护理学的优秀人才和骨干,不仅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也为社会主义和协社会增添光彩。

2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以政府为中介组织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模式,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同创新是一种新事物,如此大规模通过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的尝试没有先例,而素质教育则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长期进行素质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对象和范围不一样、力度和模式不一样、难点与成效不一样。

2.1对象和范围不一样协同创新对象是高校和其他创新体,范围是各行业、国内外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各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协同创新以多个创新力量的协同合作为外在表现形式,以创新要素之间的有效聚集和有机融合为突出特点,充分汇聚国家、社会、行业等现有资源,积极吸纳地方、行业、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和投入。素质教育以人为主体,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与和谐发展。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范围涉及到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三峡大学医学院协同创新的范围涉及到中药药理、中成药物制备、类固醇类药物及衍生物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头孢类药物中间体研发、土家族医药研究、抗艾滋病药物与治疗策略研究、鄂西中草药资源品质优化及相关健康产品开发等医学、生物、制药、材料、化工等多学科领域,并拥有一批专深尖学术人才,研究人员涉及到校级领导与职能部门,形成素质很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而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范围涉及到德智体各方面,从寝室文化到防火防盗、从课程建设到实践环节培养、从音乐美术到图书馆运动场、从学科竞赛到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礼仪、品德和能力的培养。

2.2力度和模式不一样协同创新作为国内高教界的一项重大工程,各种创新平台与资源是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并且不断动态变化,是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是当今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的新模式。素质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因材施教,培养学习兴趣,通过教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与运用信息的能力。以三峡大学鄂西中草药资源品质优化及相关健康产品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形成区域、高校、企业、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五位一体的模式,整合优秀人才与资源,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及企业研发创新实践,发挥协同体的实践优势,培养区域发展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而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重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制订一系列有关临床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的工作规范。并以大学生讲台为平台,借助先进的网络化模式,开展教与学互动的素质拓展,医学院现有14个社团,并建立了心理健康网站,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才。

2.3难点与成效不一样协同创新不同于过去之处在于更注重组织制度创新,特别是要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和国家创新需求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通过有机融合放大创新功能,产生1+1>2效应,出实质性、高水平成果。素质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基础教育与创新实践之间的平衡是需要解决的难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卓有成效,仍在不断进步中。以抗艾滋病药物与治疗策略研究协同创新PI团队为例,需要完成的绩效有国家重大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省级获奖项目、硕士优秀论文、专利申报、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青年教师培养,难点是成果转化并取得经济效益100-200万元等。而素质教育重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形成了整套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量化测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3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互相影响与促进

篇8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着基地类型单一、教学功能匮乏、教学指导弱化、管理机制僵化等问题,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从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管理体制、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拓宽渠道,全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着手,使实践教学基地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教学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效影响着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由于多方原因,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着功能单一、管理机制低下等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状况进行研究,对于加强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繁荣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一、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国家对国民体质、健康等问题的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成为急需人才。由于高等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等存在不同认识,影响着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一)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匮乏。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学生教学实习、毕业实践的场所,更应该是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教师利用指导实习机会深入基地企业,练就“双师”本领;高校与企业将技术成果开发与转化,实现共赢。实践证明,功能完备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更多的是产学研结合的孵化平台。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共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二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1]因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为中小学校和各类健身俱乐部,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甚少。有学者统计了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和黄淮学院等七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状况,几乎全是中小学校、健身房、俱乐部等单位,还有些是与专业无关的单位。[2]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仅用于毕业实习或者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在就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被弱化了,实践教学基地不能够全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有些体育类专业以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因这些单位本身没有进行教学的功能,更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人员流动性大,实践教学效果差。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除了实践教学基地本身不重视教学以外,许多高等体育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不能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再加上一些实习基地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不足,导致一些教学内容和活动无法开展,影响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政府和社会的相关配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也不到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单一。体育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数是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除体育师资方向外,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等体育专业不应以中小学校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拓展实习单位类型,以满足于学生专业发展和多方就业的需要。

 

(五)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示范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导者,对实践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高校派去的指导教师仅负责联系实践教学单位和确保学生安全,甚至要求学生定期与其联系,对实践教学内容很少过问,更不用说指导了。校外指导教师更是一种“例行公事”的指导,对参加实践的学生不做太多的纪律要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压根儿就没有将其当作自家人。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途径

 

(一)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与企业互惠双赢的合作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从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着手。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发挥科研优势,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体育高等院校汇集了体育学科相关领域高精尖人才,大多具有学科前沿知识和理论素养,研究基础浓厚。实践教学基地多是体育知识的实践履行单位,能够第一手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运用水平和现实所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和实践教学基地在科研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从解决实践教学基地的现实困难着手,高校进行科研攻关,与教学基地联合研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并共同申报专利,出版专著,申报课题,科研成果共享。在更深层次上,双方还可以共建实验室,共建实验中心,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使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发生质的变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双方还可以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推行预就业人才培养。由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人才需求提出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高等体育院校按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开设课程和开展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主要由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吸收。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既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又有针对性的满足了实习单位的人才需要,是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2004年6月,福建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等6个学院与联想集团、华映广电等10家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合作协议,启动了预就业培养模式。

 

(二)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环节,部分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等可以在校内完成,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实践教学人员、基地管理人员、实践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软件设施都应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学、乡村社区等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多数城市中小学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有些社区还配备了社会体育运动指导员,体育运动及指导的软硬件设施较为完备。在将这些单位作为高等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时,在完成校内理论学习基础上,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些软硬件设施,最大限度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健身房、大型社区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社区群众聚集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群众体育健身状况调查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对群众健身进行指导;运动训练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将球类、武术等相关项目运动管理中心或各单项项目协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机会进行赛事管理、现场解说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优效果。

 

(三)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加强管理。说到底,实践教学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高等院校是实践教学活动管理的主体,应负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等院校有关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都能应用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包括对课堂纪律的要求,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而不是放羊式的不管不问。对教学基地的指导教师来说,虽然不属于高等体育院校的在编教师,但基于学校与基地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基地指导教师也负有管理职责。因此,高校与实践基地联手,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出台双方教师都遵守的实践教学控制方案,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制定学生管理规定、指导教师管理规定等管理文件。高校派驻的指导教师应强化责任心,真正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基地的指导教师侧重于实践教学的安排,从应用角度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对于时间较长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到相关运动队跟队实践,学生应从内心转变观念,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身份转换为运动员、教练员助理、裁判员助理等身份,完全服从运动队管理,在观察中学习,在管理中积累经验,在错误中纠正理论误解。再者,高等院校与实践基地签订的实践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细分各方的职责,在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划分双方职责,便于在实践教学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加大投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多为企事业单位,公有事业单位如各单项项目管理中心有经费保障,人员、设施、教学条件较好,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一些民营企业如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房等由于全部是市场运作,受经营管理效益的影响较大,普遍存在人手较少、设备紧张现象,有些甚至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关门。[4]因此,高等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一起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等院校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对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高等院校利用教学、科研优势,针对实践教学的需要,应实习基地要求,或者主动要求实习基地,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技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教学管理能力,服务于实践教学需要。其次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促进基地建设。高等院校一般很难直接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投资,但可以以评估方式以评促建。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定评估方案,双方人员共同参与,以高等院校为主,对实习基地的实习设施是否完备、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完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是否规范、实习计划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是否突出、接收实习人数是否众多等方面进行评估。对评估优秀单位进行奖励,对评估条件较差单位进行建设经费资助。通过评估,以评促建,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规范管理,共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三,以校企共建为抓手,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高等院校还可以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建设自己的实验室、实训室、或者训练场地,既能满足高等院校实践教学需要,又满足企事业单位科研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双方还可以联合成立技术公司或其他经济实体,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生了质的变化,并上了一个新台阶,双方均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各自的工作议程,不断加大投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实践教学基地已成为校企双方共赢的平台与媒介。[5]

 

(五)拓宽渠道,全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体育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教育、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以及科研训练提高、学术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提升等专业实习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并不必然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体育院校内部各相关处室、各类相关科研中心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场所。如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老年体育研究中心已经成为该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及相关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及学术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多了解基地对实习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到实践教学基地去考察、座谈,倾听对实习学生的评价,邀请实践教学单位相关人员来学院进行专题讲座,共同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再者,高等体育院校在将中小学作为实践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还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多方面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让实习工作接地气,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了解社会需求,找准自身短板和优势,明确就业方向,尽可能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篇9

一、拓宽渠道、创新载体、打造亮点,扎实推进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工作。以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2012年市区依法治区工作要点》为指导,组织召开区“六五”普法暨法治创建工作推进会,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2012年度法治建设重点项目推荐活动,确立17项重点项目,涉及20余家单位;区民政局、区建交委创建成为首批“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小昆山镇泾德村创建成为第五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注重发挥绩效评估工作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依法治区工作纳入区级机关绩效评估专项考核项目,并制定了考核细则;建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分片联系制度;组织开展了村(居)两委干部法制培训和依法治区联络员(法宣干部)培训;组织市依法治理优秀案例申报工作,共向市依法治市办推荐8篇有质量案例,其中新桥镇的《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提高外来人口法治化管理水平》案例被评选为第三届(2011年度)十大“依法治理优秀案例”;组织开展第十一届民主法治课题调研工作,共征集课题36项,批准立项25项,均已形成研究成果;积极反映改革成果,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报在市《依法治市工作简报》上刊发。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纪念《档案法》颁布25周年集中宣传、标语口号征集活动和安全生产法律、《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紧扣“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日、“5•12”防灾减灾日和“6•26”国际禁毒日等时间节点,举行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活动;结合8月16日依法治市宣传日,启动“喜迎十、普法零距离”——“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社区法制宣讲活动,开展社区法制宣讲包括法制讲座和故事巡讲66场次,配送《普法零距离》碟片80套;以方塔公园改建为契机,改建、新建一廊、一堂、一墙,将法治文化元素融合其中,打造成具有法治文化主题教育、法律咨询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将40个东方书报亭打造成“法治文化展示亭”;积极组织参加市“枫林韵”法治文化剪纸作品征集评展活动,共有9幅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入围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报》制作“以案说法”专版10期;各司法所通过“普法凉扇”、法律讲座等种形式多样开展普法宣传,将法治理念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调解网络、优化调解模式、深化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大调解”工作

今年1-11月,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民间纠纷15101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11768份,调处群体性纠纷74件,调解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3%,无一例被投诉,也未发生因调解不成功导致矛盾激化的情况,取得较好的实效。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按照市局《关于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下发《关于在区司法行政系统参与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大排查、大调解”工作,通过司法局、司法所、村居三级体系,实现对各基层团组的业务指导和信息交流,并认真做好十期间社会矛盾排摸和调处,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共排查矛盾纠纷1523起,化解矛盾纠纷1454起,移交其他部门69起。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区局成立了创建“五好司法所”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推荐上报新桥司法所和泗泾司法所分别参加司法部“五好”司法所和市示范性司法所的评选;制定下发《关于开展“争当人民调解工作能手”活动的实施方案》,在系统内开展人民调解能手评比表彰活动;举办了区首期初任人民调解员培训班,提高了人民调解员业务水平;按照区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在全区15个街镇公安派出所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派出所工作室”,建立了“公调对接”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区层面,成立了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镇层面,泗泾镇在大型社区成立了“大调委”,洞泾镇在物业公司成立“物业调委会”,新浜镇在工业区成立了“工业园区调委会”;开展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五周年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大调解工作被列为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区委办《动态》以《完善机制、创新管理,区司法局努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予以专刊报道。今年1—11月,受理区法院民事纠纷委托人民调解5284件,调解成功2943件;受理区公安交警支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委托人民调解6945件,成功6184件,涉及金额7532万余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191件,成功392件;受理医患纠纷案件120件,成功调处84件,涉及金额560余万元;受理轻伤害案件(含轻微伤)委托人民调解共受理137件,成功137件;受理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共受理158件,成功158件。

三、严格执法,以降低重新犯罪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

截止11月底,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共448人(其中管制0人、缓刑362人、假释39人、暂予监外执行14人、剥权33人),全年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27%,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低于市规定的不超过1%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积极组织司法专职干部和社工进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专业知识培训,及时召开公安、检察和法院等司法联席会议,共同商讨有关衔接机制、矫正宣告、集中教育、社区服务、考核奖惩等执法工作,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搭建社区矫正执法平台。“区社区矫正中心”于2012年11月16日揭牌,中心建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内设有报告室、宣告室、检警室、电子监控室、教育培训室、个别教育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心理诊疗室、值班室等11个功能。全面推进个别化矫正工作。2012年我区的个别化矫正扩大到今年所有新纳入社区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和效果;运用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落实了手机、电子脚铐定位监管,目前已经对48名社区矫正人员实现24小时手机实时监控,对2名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电子脚铐监控,建起了一道虚拟的电子围墙,有效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与质量;有针对性地建立个别矫正方案,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合、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课堂教育与互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矫正的日常教育工作。

四、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力度

截止11月底,全区刑释解教人员1632人(其中刑释1332人、解教300人)。重新犯罪率为0.63%,同比下降0.3%,低于全市1.05%的平均水平。海之星帮扶中心(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被评为市“市级示范基地”;新桥镇刑释解教人员郑志连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刊登在3月1日《新闻晚报》,2012年被市区政法委授予“见义勇为”光荣称号;安置帮教工作经验做法被中央安帮办简报刊发。加强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中途之家”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与海之星帮扶中心(中途之家)形成补互态势,同时在15个街镇全面建立“四位一体”安置帮教工作站。创新安置帮教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需求导向性帮教工作模式,完成2012年“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创新特殊对象未成年子女关爱模式”课题的调研,有效提升安置帮教工作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适合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特点的帮教工作模式,建立完善在松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信息数据库,在初步实现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来去有登记,驻留有反映,帮教有措施,重犯有线索”的基础上,形成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应纳入城市和社会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的调研报告。落实安置帮教相关措施。积极组织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对“未成年子女”的关爱行动,5年来,全区参加“关爱行动”“一对一”等工作的志愿者拥有122人,得到学业辅助的未成年人53人,得到爱心助学款的有37人,得到生活困难救助金的有85人,得到心理咨询的有27人,得到就业指导的有27人;完善监所内外衔接帮教措施,组织志愿者赴有关监狱对籍服刑人员进行帮教,共走访11所监狱,累计帮教人数达71人;与区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费保障和使用管理的通知》沪松财[2012]86号,保障安置帮教工作经费;组织召开区安置帮教协调小组会议,制定方案、认真落实,切实做好了十期间对两类人员的稳控工作。

2013年工作思路

一、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优化法治环境上再上新台阶

深化“法律六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村居干部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培育“法律六进”示范品牌;做好重要节点和“六五”中期检查各项工作。精心培育法治文化。加强阵地和窗口建设,完善法治主题公园、法治主题广场等基地建设;拓展网络等新兴媒体法制宣传教育平台;组织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展评活动,努力构建“大法宣”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法治创建。以“法治城区”创建为龙头,健全机制,找准定位,确立抓手,围绕法治城区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评估指标,继续运用项目化、案例化、课题化的工作模式,着力提升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巩固大调解工作体系,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再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树立“防重于调”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参与“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继续发挥组团式推动“大排查、大调处”的独特作用,严守排查解决矛盾占总矛盾30%的底线,切实有效提高矛盾纠纷分析研判的深度和水平,全力夯实社会稳定基础。进一步发挥“大调解”工作机制作用。以“区人民调解协会”换届为契机,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将热心支持、积极号召人民调解工作的各界人士吸收协会领导机构,为人民调解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组织基础。加强与相关行业、领域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增强“大调解”机制的覆盖能力,加大宣传,打造专业调解特色品牌。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立足“两者一平台”功能,深入分析司法所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正视司法所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按照哪里有不足补哪里,不断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在基本配齐司法所专编人员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辅助人员的配备。加强督导,促进全区司法所均衡发展,继续开展争创“五好”所和示范所活动。

三、推进安帮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减少重新犯罪上再上新台阶

着力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提升队伍执法能力,认真贯彻《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加强对司法专职干部和社工的业务培训和履职情况的考核;发挥执法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中心各项管理制度,细化社区矫正中心各功能室的工作流程;严格监管矫正要求,进一步完善手机定位和电子脚铐等监控措施,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监控的实效性,预防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完善司法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共同做好社区矫正日常和司法奖惩工作。进一步打响安置帮教工作品牌。贯彻“六必”要求,进一步完善监所内外衔接帮教措施,继续做好与地区看守所帮教的试点工作;坚持需求导向,发挥“四位一体”工作站的作用,妥善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民生问题,以组团式服务的形式,深入基层及时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实际困难;积极开拓创新,继续开展在松非沪籍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探索建立有特色的帮教模式;落实关爱帮扶,发挥协会作用,加强志愿者培训和管理,推进“中途之家”建设,深化特殊对象未成年子女“关爱活动”。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提升法律服务公信力上再上新台阶

切实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律师行业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律师行业的执业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搭建平台,深化与华政经济法学院的战略合作,助推律师事务所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建设;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区《关于进一步发挥律师在法治政府、法制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律师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扩大政府购买服务领域,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巩固公证文明行业创建成果,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公证文化建设,强化窗口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拓展公证服务的新领域,确保公证质量。推进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加强与区公安、检察、法院的工作沟通和协调,完善本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协作机制,推进本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健全便民服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让群众满意”服务活动,努力实现“三个做到”:接待服务做到热情周到、受理审批做到便捷高效、案件办理做到规范达标,实现“三个无”:服务时间无盲区、服务设施无障碍、服务工作无差错;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群众满意率。注重法律援助质量管理,探索建立法律援助案件受理风险评估机制、案件办理动态监控机制和案件质量专家评估机制。严格遵守接待、受理、审查、指派、办理各个环节的服务标准,加强庭审旁听、卷宗检查和回访受援人等工作,健全完善受援人投诉整改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试行法援工作站联络员培训机制,组织好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争创“12348”专线“优秀接答岗”和“优秀接答员”、“窗口服务明星”等岗位练兵和业务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发挥法律援助维稳职能,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社会问题,认真做好舆情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