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范文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篇1

[关键词]两山理念;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指引。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无疑革新了我们对山水自然资源的认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这其中至少包含了两个问题,即价值实现形式和价值核定路径。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4年浙江省湖州市开创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编制全国首张自然资源负债表。主要核算项目包括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从浙江湖州市的实践分析,截止2017年湖州市林地总面积290517公顷,人工更新乔木林面积172公顷,特殊灌木林增加1053公顷。自然资源的变动,将量化生态变动对当地GEP和GDP的影响。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核算,以“看得见,算得清”的模式,量化资源,更好的利用资源。湖州市资产负债表充分证明了自然资源资产是湖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再次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对区域内相关自然资源进行盘点清查,解决了自然资源实物量的问题,为核算自然资源价值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看待这些实物量中包含的生态价值,更进一步地,我们要探索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如何让蕴含的生态价值充分体现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

国外在自然资源价值核算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与加拿大。其中,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形成与发展较为典型。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政府牺牲湿地以推动经济发展,导致大量湿地由于围垦、排水而遭到大范围破坏,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湿地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应对气候变化、调节水分循环、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深刻意义,对经济、文化、科研及休闲旅游也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开始研究湿地保护方案,提出建立补偿性缓解机制。为满足大量湿地补偿需求,“湿地缓解银行”应运而生。这种市场化补偿机制,目的在于将一定数量已保护修复的湿地,经第三方维护,出售给其他开发者,以帮助后者履行其法定补偿义务。开发者在对土地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对使用的土地、湿地等具有生态价值功能的自然资源予以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机制,达到保护湿地、抵消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目的。“湿地缓解银行”机制由权责清晰的三方体系构成,包括政府审批和监管部门、购买方、销售方。政府部门的权力包括对缓解银行的正式审核批复,对生态绩效的长期监测。购买方是对湿地造成损害的开发者,其通过从“湿地缓解银行”中购买“湿地信用”,将补偿生态破坏、对生态成效进行长期维护和监测的责任全部转移给销售方。销售方一般是“湿地缓解银行”的建设者,维护者或是生态修复公司,其享有对“湿地信用”进行交易的权利,也承担湿地补偿责任。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湿地缓解银行”成为美国政府最推崇的补偿性缓解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私人企业投资参与建设,激励了土地所有权人、社会公众参与湿地保护,还推动了湿地修复技术的进步和湿地修复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功能的动态平衡。

(二)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对自然资源实物价值的认识由来已久,但直到近几年才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价值实现机制成为学界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特别对自然资源负债表的编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见于土地管理学领域和会计学领域的四个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价值核算的核心基础和最终目标。是指在不降低生态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上,进行持续性经济发展。生态价值核算目的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强化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补充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重要理论支持。2.绿色GDP理论。绿色GDP是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绿色GDP理论的实践,对资源环境核算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出了现实要求。3.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采用实物量与价值量结合的列报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层面的理论依据。依据该理论,自然资源的价值至少包括存在价值、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但如何对资源与环境进行全面核算,对自然资源要素价值量进行计量仍是自然资源核算的主要难点。4.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会计研究包括量化环境资源、自然资源价值及核算环境改善收益,为政府部门或相关单位等提供可用环境信息。环境会计理论涵盖了会计学、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这三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主要强调资源环境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达到社会对环境的重视。环境会计研究领域的丰富成果,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构建政府宏观环境会计体系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有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实现的实务探索,福建省南平市森林资源的做法较为典型。南平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8.92%,林木蓄积量大,约占福建省总量的30%,南平市农民人均林地近15亩,76%以上山林林权处于“碎片化”状态,面临森林资源整合分类、资产变现、社会资本引进困难等问题。2018年,南平市顺昌县开展“森林生态银行”试点工作,构建了集自然资源管理、开发和运营一体的“生态银行”平台,对碎片化的森林资源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委托专业产业运营商进行具体管理,探索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主导建立“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机制

顺昌县林业局统筹资源站、国有林场伐区调查设计队、林场护林队伍等力量,开展森林资源管护、评估、改造、提升、设计、开发等工作。通过对零散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与提升,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商,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使生态产品有了价值实现的基础。

(二)盘点森林资源底数

清查全县域林地分布、森林质量、保护等级、林地权属等数据,进行确权登记,明确产权主体、划清产权界线,形成全县林地“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库”数据库管理。对森林资源进行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实时掌握林木质量、数量及分布情况,实现林业资源数据的集中管理与服务。

(三)推进资源流转和资产化

遵循平等自愿和不改变林地所有权的原则,将碎片化的森林资源经营权和使用权集中流转至“森林生态银行”,由后者通过科学抚育、集约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等措施,实施集中储备和规模整治。顺昌“森林生态银行”目前已导入林地面积6.36万亩,其中股份合作、林地租赁经营面积1.26万亩,赎买商品林面积5.1万亩,盘活了大量分散的森林资源。

(四)实现生态资本增值收益

通过“森林生态银行”平台的科学管护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森林资源质量、资产价值和森林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林木蓄积量年均增加1.2立方米/亩以上,特别是杉木林的亩均蓄积量达到了11.1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通过“森林生态银行”的集约经营,出材量比林农分散经营提高25%左右,部分林区每亩林地的产值增加2000元以上,单产价值是普通山林的四倍以上。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南平市主要水系的水质全部为III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1%,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

(五)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

南平市根据其林木资源优势,通过对接市场、资本与产业,启动了医药、家具、养老旅游等产业项目;积极对接国际需求,为规模加工企业产品能够出口欧美市场,将27.2万亩林地、1.5万亩毛竹纳入FSC国际森林认证范围。通过自主策划、设计,实施福建省第一个竹林碳汇项目,创新多主体、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了森林生态“高颜值”、林业发展“高素质”、林农生活“高品质”的目标。

四、实现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的设想

(一)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的因素

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丽水通过全国首宗“经济产出价值+生态环境增值”方式,进行出让地块的生态资产评估核算,获得生态环境增值9.75万元、淳安“两山银行”试点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等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中做了有益探索。综合考量现有研究成果,对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核算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因素:1.明晰界定产权。清晰的产权是价值核算的基础。通过明确的产权,以丽水为例,从2006年开始,开展林业投融资改革试点,通过颁发林权证,使2100万亩森林变成一张“活期存折”,通过交易,盘活相当大的森林生态资产。丽水龙泉市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提高林地经营效益,建立生态奖补机制,累计实现林业总产值92.7亿元,同比增长13.6%。2.推动市场发展。龙泉市森林覆盖率84.38%、林木蓄积量1912万立方米,其探索特色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路径,通过铁皮石斛、白玉笋干、山茶油等林下产品,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由此可鉴,可以通过成立森林公园,做大森林旅游,推进森林体验与康养,开发生态教育,提供游憩休闲等服务产品,结合地域历史与民族风俗进行生态文化产业开发,挖掘森林生态价值,通过对生态产品的深加工,为森林资源提供市场。3.设置生态指标。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包括文化、旅游、农业、康养、健身等产品。编制生态价值核算指标,设置森林生态区位、林木种类、蓄积量、年生长量、生物多样性、负氧离子含量、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水质净化、气候调节、固碳释氧等因素。生态指标的设置,按照对生态产品与生态功能的认识深入动态调整。4.核算生态价值。在盘点生态资源实物量的基础上,分项核算指标价值,即对各个“功能量”块进行整合核算。根据市场的形成,分别运用市场价值核算或其他评估方法,确定生态产品的价格和各项生态指标因素的价值,最后核定局部地区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总量。核算应尽量避免指标设置不科学或考虑不周导致核算结果失真。

(二)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的过程

1.交易单位的标准化确定。“湿地缓解银行”进行交易时,由于受损湿地与待售湿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特征、生态功能的不同,产生了统一量化标准“湿地信用”,含义为恢复、新建、强化、保护现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后增加的湿地面积与生态功能。过程包含如下三个步骤:一是根据水文地貌分类,判断待售湿地与受损湿地的类型是否相似可替;二是对不同生态功能进行评分,综合九项指标:湿地物种栖息地、支持食物链、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景观异质性、本底物种支持、提供通往水体环境的渠道、天然水文变化情况、维持水质、支持土壤过程。每一项的分值按照从0(无此功能)至1(能完整提供此功能)进行打分;三是计算湿地功能容量指数,即对生态功能评分取平均值,“湿地信用”的数量即湿地面积与湿地功能容量指数的乘积。因此,针对我国森林资源核算,可以首先确定一个标准额度,通过森林各项生态指标,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利用统一的交易单位,便于价值衡量与交换。2.可交易额度的定量确定。在美国,“湿地信用”的交易数量由买卖双方确定。购买方不仅需要考虑拟购“湿地缓解银行”的服务区域(一般来说,不同服务区域不可进行交易),还需要考虑受损湿地与待售湿地的面积与生态功能,这些因素会导致“湿地信用”转化率的不同。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在可交易额度方面也有所限制,首先,限定区域。每个区域由于生态资源的相似性,以区域为单位,使用相同计量,例如安吉、丽水、淳安。其次,限定总额。区域内生态价值总额一定,方便统计资源量增减。额度的确定有利于控制生态市场的资源流动量。3.交易价格的合理性确定。“湿地缓解银行”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体系,其交易行为完全受市场供需情况影响,不受政府的控制或影响。作为一个买卖双向交易市场,“湿地信用”的交易价格由两方公开交易确定,一般会考虑建设成本、预期利润、市场情况等因素进行定价,保证交易价格的合理性。这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合理的价格是进行生态交易的基础,我国可以参考美国的由交易双方确定价格,也可以根据国情,选择合适的定价标准。由买卖方协定价格可以有效地满足双方既得利益,而政府定价,则可以有效地保障市场环境的公平公正。因此,价格确定方式仍值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彦泰.美国的生态补偿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0.

[2]倪艳,秦臻.绿色GDP绩效考核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9(25):5-7.

[3]於方,杨威杉,马国霞,周颖.生态价值核算的国内外最新进展与展望[J].环境保护,2020,48(14):18-24.

[4]陈敬东,潘燕飞,刘奕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基于浙江丽水的样本实践与理论创新[J].丽水学院学报,2020,42(1):1-9.

篇2

资源流转是指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在不同的生态主体之间、生态主体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流动和转化。流转的资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其中,信息流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播与流动,是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类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的运动过程。物流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包括采购配送、生产加工和仓储包装等各项活动。资金流是电子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流转机制研究文/杨瑶务生态系统中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结算、兑换等过程,是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不可或缺的手段。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流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借助各种媒介和通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资源(能量、物质和信息)是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系统中流转的;而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各种信息系统、物流设施和设备等流转的。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流转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复杂性

在资源流转过程中,涉及到的电子商务生态主体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金融机构、物流公司、政府、各种行业协会,涉及到的资源流类型有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非常复杂。同时由于每一个主体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体,各主体之间又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竞争、合作、互动、互惠、平等、共生等,更加增加了资源流转的复杂性。

(2)动态性

动态性包括资源本身的动态性以及资源流转的动态性两个方面。受市场、技术、经济、政策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电子商务生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又会对生态主体产生影响,需要生态主体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生态主体自身也会不断变化创新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并反过来影响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主体和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这种飞速变化会对资源流转的形态、功能、价值等产生影响,并不断促使资源流向效益更好、效率更高的主体中去。

(3)时空性

时空性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物质的广延性和并存的秩序。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流转也具有时空性,也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具体表现为:资源流转过程中时间的变化以及利用时间创造的资源财富的不断增加;资源在不同空间位置的运动、转移和转化以及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

(4)主体需求驱动性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流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电子商务生态主体的需求。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主体对信息、物质和资金需求是驱动资源流转的动力,这种动力会驱使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流转,从而满足主体的需求。主体需求是生态系统中资源流转的驱动源。

(5)主体主导性

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流转是由电子商务生态主体主导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主体所处的生态位、主体的构成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流转的路径、方式以及功效。例如:两个生态主体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时,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资源流动,反之,如果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时,可能不存在资源流动或只存在松散的资源流动;在主体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和系统齐全,管理高效的状态下,其资源转化必定是高效的,反之,则效率低下。

(6)流转过程可追踪性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任何信息,包括资金信息和物流信息的流转都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和网络软件,因此,资源流转的整个过程都在网络上留有可供追踪的记录。

2、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流转的方式和路径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流转的方式包括两种:流动和转化。流动是资源在不同地理空间位置或虚拟空间位置上发生的位移和运动。其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是在虚拟空间中发生位置的变化,包括与物流有关的供应商、库存、市场物流动态等信息,与商品有关的价格、市场、客户、需求等信息以及与资金流有关的应收应付款、付款转账信息、支付能力、支付信誉等信息在网上的传递,以及与付款、转账、结算、兑换等有关的资金流在网上的传递等。物流是在地理空间中发生位置的变化,主要是物质的配送运输。不同的电子商务生态主体之间以资源流动为主。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交易不受地域的限制,各类资源均可在全球范围内运动。转化是资源在收集、加工、分发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形态、功能、价值的变化。其中,信息流的转化包括主体对信息的吸收、加工、内化、产出等。资金流的转化主要是从一种资金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资金形式,例如,由纸币转化为电子货币等。物流的转化包括对物质的生产加工和仓储包装等。某一电子商务生态主体内部以资源转化为主。资源流转的路径分为以下三种。

(1)垂直路径

资源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沿垂直路径方向流转,表明资源从供应商流向生产商,再从生产商流向销售商,最终流向消费者的过程,即资源在供应链上流转的过程。资源沿垂直路径流转时,链上各个主体之间主要是合作的关系。资源沿垂直方向流转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资源形态的逐步变化;实现资源价值的逐渐增值;资源价值的实现。其中,从供应商到生产商再到销售商可以实现资源形态的变化,资源价值的增值,而消费者的购买则体现资源的价值。在垂直路径方向上,流转的资源类型包括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其中信息流转需要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电子商务网站、企业门户、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实现;物流的流转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物流配送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等实现;资金流的流转需要借助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网络安全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金融专用网络系统等实现。垂直路径方向上的资源流转包含两种形式:上行和下行。物流的流转主要是下行方式,资金流的流转主要是上行方式,信息流的流转则是双向的,上行下行均具备。

(2)水平路径

资源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沿水平路径方向流转,表明资源在同类电子商务生态主体中流转的过程。这些同类的电子商务生态主体之间是互补型或竞争型关系。互补型的资源流转表明主体之间存在合作,竞争型的资源流转表明主体之间由原来的对立关系演变成了竞争合作关系。资源沿水平方向流转的主要功能是:同类电子商务生态主体之间合作,共同进行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研发。在水平路径方向上,流转的资源类型主要包括信息流、物流。与垂直流动不同,信息流的水平流动主要借助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的等信息传递系统实现。物流的流转与垂直流转相同,同样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物流配送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等实现。

(3)斜向路径

由于电子商务生态主体之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性,电子商务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性,使得电子商务生态主体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网状关系。这种网状关系意味着不同种类且不在同一条供应链上的生态主体之间也有可能进行联合,共享资源,进行产品或服务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资源沿斜向路径方向流转。资源的斜向流转有点类似于垂直流转,但与垂直流转不同的是,其主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种暂时性的合作或动态联盟,没有垂直流转方式下那种比较牢固长久的合作关系。

3、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流转的规律

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动态复杂的资源流转也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具体如下:

(1)资源流转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电子商务生态主体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体,具备独立管理运行的能力,并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其主要的生存目标之一。因此,从生态主体的角度来讲,资源将流向何方,是以经济利益为取向的。比如:卖方总是先考虑将产品或服务卖给最能使其获利的买方,买方总是先考虑购买性价比最高的、让渡价值(客户总价值与客户总成本之差)最大的卖方的产品或服务。

(2)资源流转的就近性原则

资源流转的就近性原则,即资源向最近的区域流转。距离越近,资源流转越便利,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损耗也越小,进而提高了生态主体的收益。所以,资源流转过程中,在生态主体的主导下,会选择最近最优的目标区域。比如:买方在网上购物时,考虑到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一般会选择同城的卖方进行网上选购;生产商在选择原材料供应商时,也会先考虑近距离的供应商。诸如此类,都反映了资源流转的就近性原则。由于信息流和电子化资金流的流转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就近性原则主要需要考虑的是物质流转。

(3)资源流转的分散多变性原则

电子商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企业之间能够快速组合形成虚拟企业进行合作。因此,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间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会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动态关系网。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动态关系网中,主体之间都可能会存在资源流转,所以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流转是分散多变的,哪个方向上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即可能往哪个方向上流动。当然,出于从供应链、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信任度和熟悉度等等角度考虑,其主要的流转方向还是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以及倾斜方向。

(4)资源流转中物质的“物质不灭”定律

篇3

关键词:森林资源;商品林;可持续经营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6102

1 引言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木材以及土地的需求量增大造成大量林木资源流失,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空气质量的不达标,使人们开始重视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有林场是国家土地以及森林重要的保护者以及管理者,不仅承担着保护国有森林资源的职权,同时还是我国林木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传承单位。

2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的

2.1 林木经济的转换

林木资源的合理经营以及利用,可以有效保障我国林木经济增长,提高我国基础经济建设发展能力。我国商品林业资源可以为社会需求提供多样性林木产品,如桌子、椅子、屏风、纸张等,可以推动社会工业化快速发展,并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生产质量。林木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可以有效确保林场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相互转化,对于林业生态环境以及林木培育都极具帮助。林业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可以为森林资源发展建设带来全新生产动力,以此打下我国商品林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林木资源同时作为我国农牧行业中的重要支撑链,其能够有效确保我国农业收成以及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加强林木资源科学利用以及转化对我国农、牧、林行业经济间相互转化,促进和带动各项行业经济关联化,协调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社会生产效益

社会生活生产对于林木资源的需求十分巨大。人们的衣服、实物、住房以及部分交通工具和用料都离不开森林资源。同时林木资源还可以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能够提供更多社会人员工作方向。创新我国国有商品林监管制度,完善林场生产以及培育平衡体系,切实提高林场基础工程建设,对于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生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3 环境绿化,实现生态可持续利用

众所周知,树木具有净化环境以及提供氧气的功能。因此可持续发展我国国有林场对于日趋变差的我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帮助。国有林场的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同时还可以扩大我国生态环境,为未来经济效益做出极大贡献。

比如,国有林场初始建设规模极小,随着可持续经营建设,林场由小变大,而对于商品林的开采依旧是10%,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绿化植被面积,带动我国空气质量提高,同时还因为林场面积增加,林业资源供给能力提高,从而提供更多林业资源完成经济转化,实现生态环境以及经济转化良性循环。

3 商品林可持续经营管理阻碍因素

据相关研究报道,目前我国国有林场树木繁多,不过大部分国有林场规模颇小,经营管理内容涣散,同时部分林场中多以经济价值低的树木为主。以我国福建省举例,当前我国福建省总体林木规模大,不过细分下来每一个林场规模便颇小,同时在福建省林厂内,经济商品林植被面积非常小,难以实现经济模式转化,繁多的低经济价值树木培育于商品林当中,使林木资源结构不合理、不明确,不能实现商品林实际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将其有效推广进市场之中,致使供需矛盾加剧,难以协调市场供给份额与市场需求的配给。

据相关林业人士统计,当前福建省国有林场在税款中上交的企业运营资金,约占全面总收入52%。并且大量的退休人员以及内部辞退劳务费用也严重加大了国有林场资本投入,降低了经济效益高效转换,致使为了填补经济漏洞,加大对林场资源开采,不能有效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由于林业资源税收问题过重,同时林业管理费用较高都致使国有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难度大,利益分配不均匀,造成经济效益与林业生态环境难以平衡发展,会严重打击商品林管理者经营工作积极性。

4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经营策略

目前我国商品林建设管理内容相对单一,没有摆脱传统林业生产内容[1]。只能够提供单一木材生产,没能实现林业资源经济转化最大化,整个国有林场对于林业资源利用率过低。因此强化国有林业资源内部建设,丰富林业资源产业机构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国有林场商品林市场竞争能力,多元化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问题,使林业资源产品结构趋于多元化、多样化,从而实现林业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发展可持续林业资源经营战略。

4.1 优化树种,科学配置商品林林业资源结构

众所周知,国有林场商品林工作任帐鞘渌途济价值较高的林木品种,从而实现林木资源市场经济转化。当前我国林业资源中,树木结构种类分配不够合理,没有实现林业经济在土地利用上最大效益化,从本质上讲,降低了林业资源效益转化,不能高效带动土地、林业资源、经济效益的科学转变。

因此优化商品林树种问题,可以有效实现土地资源以及林业经济最大转化[2]。如要进行短期盈利最佳种植项目应当是桉树,桉树从2010年开始经济价值在稳步上升,目前其价格已经达到400元/t,并且在未来其价值还有进一步的上涨空间,同时其种植风险程度较小,适合短期种植。

而要想进行长期种植,推荐油茶种植[3]。近些年油茶行业前景喜人,产业发展前景广、生产力度加大,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其油茶林生产基地达265万亩。油茶作为一项长线投资生产项目,其第四年就可以开始生产,在第八年就开始进入大量生产周期,每亩油茶地年均可收获50 kg,市场价格平均在50元/kg。平均下来每年利润可达到2000元以上。优化树种种植结构框架,极大推动了林业资源可持续建设,对农业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帮助。

4.2 提高林业产品资源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结构生产内容

提高林产品生产价值,注重其包装以及文化附加值[4]。目前市场上,最值钱的往往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文化的积淀,以及广告带来的产品附加价值。加强林业产品附加价值可以有效提高林业资源经济转化效率。保障每年林场生产效益的情况下,降低林业资源开采数量,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开采,对推动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3 培育森林生态其他资源,提高生态环境有效利用率

森林生态结构不仅仅包含树木资源,同时森林中种植食用菌以及珍贵药材,可以实现有限的林业土地产生更大的经济收益。加快培育森林环境中其他林业产品种植,从而实现林业经济最大化建设。

4.4 推动现代化林业资源建设,加强林业管理建设水平

注重现代化林业资源管理,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市场林业资源竞争能力以及林业管理质量。注重林业产品深加工技术以及林业资源现代培育技术,可以有效带动林业资源建设,以及提高林产品推广能力。实现科学化林业资源管理水平,将粗放式林业管理模式转变为细致农业管理,从而带动国有商品林可持续经营建设。

4.5 建立相应林业动态监管系统,健全林业资源保护制度

为能够及时发现林业资源管理建设问题以及林业生产问题[5],健全林业资源监管管理系统,可以有效规避林业生产建设问题,带动林业资源科学化管理和生产动态管理。从林业动态监管系统中实时监控林业产品现状,对商品林生产结构以及可持续培育进行合理分析。实现经济、土地、林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最大化经济效益,带动国有商品林可持续经营。

5 结语

森林资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活基本需求资源,合理规范其使用方向,加强其运营管理制度,防止林木资源浪费可以有效保障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环环相扣,互相融合。因此为有效_展林木资源可持续利用,一定要侧重森林资源的保护,从而保障林木资源可以在使用中不会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同时还要保障长期进行林木培育工作,积极投身林木资源建设工作,促进森林生态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确保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经营战略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继东.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初探[J].现代园艺,2017(2):219.

[2]田瑞松.国有林场森林健康可持续经营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1):167.

[3]潘 瑶,苏凯文,张婉洁,等.面向可持续的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以云南省万掌山国有林场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2016(6):64~67.

篇4

农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农地存量的非减性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经济模式优化,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寻找维持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运行的动力源,是当前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生态资本理论,指出农地整理过程的实质就是生态资本运营的过程,农地整理质量取决于农户对农地生态资本的运营能力。论文从农地生态资本运营提出的背景入手,阐述了农地作为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进而转化为生态资本的运营过程,分析了农地整理中存在的生态资本运营主体缺位、农地生态资本转化率低、生态资本运营风险较高等问题,提出了界定农地产权从而明确农户的农地生态资本运营主体地位、在农地整理过程中给予农户完全的知情权和申诉权、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组织以培育农地要素市场、引导农地整理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而规范农地整理资金使用、加强农地整理的总体规划和技术指导、在农地整理过程中谨防土壤污染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资本运营;农地整理;农地整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F3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2-007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13



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然而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我国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粗放型利用现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正在遭遇严峻的“土地困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作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主要途径,作为协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农村土地整理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从生态资本运营的视角对农地整理问题进行考察,分析农地整理中存在的生态资本运营问题,并提出提高农地生态资本运营能力、优化农地整理质量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 农地生态资本运营问题的提出

1.1 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催生了农地资本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较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对于农民而言,农村城镇化却意味着土地被一批批征走。伴随整个村庄的土地被非农化征用,便出现了“村改居”,扩而大之,随着一个镇的土地被征用完,原来的镇即被改为街道。然而,农地非农化又直接面临粮食安全的制约。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5 712亿kg,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5 000亿kg以上。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基础还不牢固,近年频发的自然灾害,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十二五”期间,要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耕地面积必须稳定在18亿亩以上。在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的逆向变动趋势下,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地开发和利用程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何在制度上和经济模式上,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寻找经济继续高速运行的增长点,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农地资本化,即通过对农地产权进行规范交易从而为农地资产流动提供了一条高效利用农地的可行路径。当农地可以在市场中流转,在运动过程中实现增值,且能给所有者带来预期收益时,即可称之为农地资本

[1];而农地由于可以带来收益并且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资产特征,如果存在农地市场可以使其参与流转并增值的话,就可以实现农地资本化。农地资本化运营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农地使用权资本化建立起农地要素流转机制,使农地体现出最大的资本价值,并通过这一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促进社会对农地资本的利用效率。

1.2 农地生态资本化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应该说,农地资本化的初衷是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农地强征、农民失地等一系列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农地资本化将农地资源放入市场竞争之中,而资本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也加剧了对农地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同时也加快了农地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化,将生态环境生产纳入其中的“四种生产理论”,即人口再生产、物质再生产、精神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理论应运而生。正如生态所指出的一样,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经济理性只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2]。

生态资本是一种特殊的新型资本,兼具“生态”和“资本”的双重特征,在资本形态上具有新颖性,在存在方式上具有广泛性,在实物类别上具有复杂性[3]。与“农地资本化”不同的是,“农地生态资本化”除了追求“物质再生产”所要求的“经济物质生产力”以外,同时还追求“生态再生产”所要求的“生态环境生产力”。农地生态资本及其运营理念的确立,突破了传统资本及其运营理论的局限,把生态环境与农地资源转化为一种现实资本来进行运营,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服务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形式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然要求。

2 生态资本运营视角下的农地整理

农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农村区域内,按照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农地开发。主要是对尚未被利用的农地资源用垦殖、工程建设等手段,合理地进行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潜力,使之为人类造福。本文论及的农地开发,主要是指以新增耕地为目的的开发,当然,也包括园地和林地的开发。②农地复垦。是指对荒芜废弃的宅基地以及撂荒耕地、园地等进行恢复垦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将其归于农地开发的范畴。③农地治理。农地治理是指对中低产田采取必要的工程和生物措施,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人们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需要。

比如通过治理水土流失与农地沙化、改良土壤、疏浚河湖、以及治理环境污染等。本文认为农地整理过程,实质就是农地作为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进而转化为生态资本的过程。

2.1 农地生态资本转化过程

2.1.1 农地资源转化为农地生态资源

仅将农地视作是“自然资源”,仍未摆脱经济“增长”的窠臼。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过程为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愈快,付出的生态资源代价越大,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却往往是被动且消极的。长此以往,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便要求在继续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实现人的健康、安全、和谐、文明发展,保障人的各种权益。事实上,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态资源是指能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承载能力的各类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用地作为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无疑能够转化为农地生态资源。

2.1.2 农地生态资源转化为农地生态资产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所伴生的资源总量下降、资源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使资源的有效和高效利用成为客观要求。部分生态资源富集区在进行以资源开发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中,开发模式的单一、资本的稀缺等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地实现生态资源的资产化,就成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的重要条件包括稀缺性、产生效益和明晰的所有权。农地的稀缺性及其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自不待言,而要使农地由生态资源顺利地资本化,成功地过渡为生态资产,便离不开农地产权的清晰化。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框架下,我国的农地产权结构被分解为三种权利,其一是所有权;其二是承包经营权;其三是流转经营权。集体拥有农地的所有权,并发包给农户,实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通过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这样便能够实现承包经营权,而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又能够产生新的流转经营权。

2.1.3 农地生态资产转化为农地生态资本

生态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保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进而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资产是具有市场价值或交换价值的一种载体,是其所有者的财富或财产的构成部分。生态资本通过循环来实现自身的不断增值,而生态资产更多地以形态转换来体现其价值并实现价值的增值。一种生态资源即使成为生态资产,但也未必能够变成可为其所有者带来收入流的生态资本。只有所有者实现自由有偿地转让生态资产,并能为其获得未来的收入流时,生态资产才会成为生态资本。农地作为一种生态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之一,农地的非减性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当前,我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量,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基本农田拥有量,以免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却又离不开农地的非农化。在耕地保护制度的具体操作中,尽管基本农田每占一亩都要通过国务院审批,但是地方如果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方式补充了耕地,保证了耕地的动态总量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率的不下降,地方就可以将所造的土地折抵建设用地指标,这也便使得农地整理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2.2 农地整理是一种生态资本运营过程

生态资本运营研究是本世纪初才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复合研究的趋势已初步形成,实践领域各种探索更是热潮迭起。关于生态资本运营的理论研究,最初是基于环境保护运动中探讨“被动投入型”保护转向“主动增值型”保护的需要,研究环保企业家是如何依靠个人、企业、社团和地方政府的力量,通过商业手段拯救野生动物、保护自然风景、改善水质等,在投身环境保护的同时创造利润,从而提出了“环境资本经营”的概念。而只有在市场上,环境资本才能发挥出它固有的经济、生态双重功能,只有利用市场的力量才能以尽可能低的花费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4]。

生态资本运营可认为是在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资本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将“生态资产”作为一种具体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之中,利用生态技术实现生态资产的形态变换,通过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实现生态资产的价值转化,依靠生态市场实现生态资本保值增值的活动或过程。通俗地说就是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资本投入到社会经济生产过程中,利用资本的增值属性来创造财富价值[5]。

随着对生态资本认知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科学合理地运营生态资本,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生态资本运营主要是通过对生态资本使用价值的有效运用,依据生态资本的消费及其形态的变化,实现生态资本长期收益整体最大化而进行的活动。生态资本运营是一种通过对生态资本使用价值的有效运用,利用对生态资本的消费及其形态的变化,发明新的生态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生态地位,维持较高的收益率,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态化,生态因资本的增值而改善,资本因生态的改善而保证其受益的长期性和增值的整体性。农地整理通过采取一整套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的综合措施,从而改变地块零散状况,改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6],因此,农地整理同时也是农地生态资本运营的过程。

3 农地整理中存在的生态资本运营问题

3.1 农地整理中的生态资本运营主体缺位

在农地整理中,农地生态资本的良性运营离不开生态资本运营的组织机制、决策机制和利益机制。生态资本运营的组织机制主要包括生态资本运营的主体、权限和责任;生态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主要包括分散决策机制、协调决策机制和集中决策机制等;生态资本运营的利益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益的创造,二是利益的分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归根到底,生态资本运营的组织机制、决策机制和利益机制,都是为了实现农地生态资本的权利化和农地生态资本权利的人格化,也即是要明确生态资本运营主体的权限和责任。农地整理主要是参照节约用农地的规定,对农地进行重新划定,通常采取措施对形状不规则、达不到机械耕作要求的农地,利用相应的手段将其转化为整齐、规则、能使用于集约经营的农地,这样就能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并达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我国,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目前集体土地只能限于耕种或村庄内公共建设,不能抵押和买卖。而农地的用途和位置发生转变后,将对造成农地权属的变化,实施农地整理常常会把原有田块的边界打破,这就必须要重新制定计划,这就需要进行农地权属调整,否则便会出现农地整理中的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另外,农地整理开展时常常牵涉到田块重划、迁坟腾地等问题,而这些事项都和农民的实际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2 农地整理中的农地生态资本转化率低

农地作为一种生态资本,也具有市场供求,也可以进行市场运作,这是对生态资本使用价值的有效运用。在农地整理中,农地转化为农地生态资本要经过三个环节,即首先农地转化为农地生态资源,其次农地生态资源转化为农地生态资产,最后农地生态资产转化为农地生态资本。由于农地向农地生态资本转化须经历三重环节,往往使得农地向农地生态资本的转化率偏低。换句话说,农地即便能够转化为农地生态资源,也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农地生态资产,更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农地生态资本。只有在产权保护制度和契约权益保护相对可靠的情况下,农地生态资产才可以被出售或抵押而转换成农地生态资本。农地生态资本和农地生态资产的最重要区别就在于农地生态资本不像农地生态资产那样更多地体现为实物形态,而是表现为价值形态。显然,表现为价值形态的农地生态资本的转让要比农地生态资产的转让方便的多、简单的多。在农地整理中,农地生态资本运营的目标是要加快农地生态资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并提升配置效率。若要使农地最大限度地向农地生态资本转化,产权保护、契约权利保护等法治架构必须改善,否则,便只能做些粗糙的农地生态资本化运营,而难以深化。

3.3 农地整理中的生态资本运营风险较高

由于生态建设的正外部性及生态资本运营的经济溢出效应,生态资本运营问题必然会与风险联系在一起。在农地整理中,生态资本运营风险的存在,势必要影响农地整理质量。一般而言,耕地地力的高低程度,反映了农地整理中农地生态资本的运营水平。农地整理工程项目对耕地地力的影响有着“正负”两面性。一方面,通过农地整理工程项目中的灌排工程及农田防护工程的合理布置,原有耕地的地力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不少项目实施后原有耕地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另一方面,如果在项目规划设计或实施的过程中,不注意对原有耕地熟土层的保护,则有可能降低其地力,如农地整理中,挖土处的表土被大量移走、底土大面积暴露,则由于填充处土质过于疏松等原因都将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提高。一种可能的缓解之策是,在确定设计坡度时以田块原有地形为依据,尽可能减少土方移动量,从而减轻对农作物的影响;然而,农地整理中,动土是不可避免的。在实践中,一些地区只重视新增耕地指标,忽视了耕地质量、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而又缺少统一的农地整理耕地质量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项目施工时,往往是采用地块合并、田块平整等工程措施,对土壤质量的改善并无太大意义;土地平整多采用机械化施工,道路、沟渠多采用水泥等硬质材料,这往往会造成土壤空隙度减小、土壤板结,进而影响耕地的地力保持。

4 增强农地生态资本运营能力,提高农地整理质量的对策建议

借助于生态资本运营理论,本文将农地整理视作是农户对农地这种生态资本进行经营的过程,为了提高农地生态资本运营能力,优化农地整理质量,特提出几条对策建议。

4.1 突出农地生态资本运营主体地位

4.1.1 界定农地产权,明确农户的农地生态资本运营主体地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再次明确了土地经营的主体是农民、是家庭经营:同时明确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是土地经营主体,这对于规范农村土地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农地经营两个主体的确定,本质上是农地生态资本运营主体的确定,可以使农村土地经营搞活,多种形式并存,又能够搞大,实现规模经营,进而促进农地生态资本存量和流量的提升。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过程还存在许多缺陷,需要进行改革,以改变农户的被动地位,从根本上维护农地整理中农户的切身利益。可采取的办法有两种:一是保持现有农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重建村民自治组织,实行村民自治组织的普选,淡化现有村民组织的行政功能,其目的是要使村民组织真正作为农地所有权主体发挥作用。二是改革现有的农地集体所有制为国家所有制。国家按目前国有农地的管理方式将农地的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等项权能出让给农民个人,农民可直接使用农业补贴款项抵扣出让金。通过农地出让,获得了完整的农地使用权利的农民就会对该农地建立起长远的稳定预期,并会加强对农地的生态资本投入,提高农地生态资本的利用效率。

4.1.2 在农地整理过程中给予农户完全的知情权、监督权和申诉权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农地经营的主体(农民与专业合作社)可以用“农户”的概念来代表,单个农民可视为是个体性的“农户”,专业合作社便是群体性的“农户”。农户与农地的结合关系的紧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切身利益。农户既是农地生态资本运营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当事人,同时也是农地生态资本运营的行为主体,对农地生态资本运营过程中的各方面情况是最贴近的,也最具有发言权,更是推动变革的最基本力量,因此在农地整理过程中应当给予农民完全的知情权、监督权和申诉权。一方面应根据一定规则对集体成员的边界予以确认,在约定的承包期内,集体内成员的边界应以签约时期的现实人口为主要依据,承认所有成员有平等占有和使用集体农地的权利,在此基础上根据现行的人口及户籍政策,对集体成员的边界作大致的限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农地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要确认农地产权主体和集体边界,保留集体在一定时期内对农地分配调整及其他处分权。

4.2 提升农地生态资本转化效率

4.2.1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农地要素市场

这就要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认识农地生态资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重新建立农地资产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加大农地的占用成本。把农地损失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把农地损失造成的社会、生态、机会成本以及对后代的代价纳入市场成本,重新建立农地整理的成本核算体系。具体而言,即要以县乡土地服务部门为依托,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构建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网络。普查流转地资源,收集供求信息,进行供求登记建档;开展政策咨询,提供合同范本,调解流转纠纷;邀请土地评估机构进行土地等级评估定价,进行大面积流转农地的租赁招标;代办农地流转手续,组织供需双方谈判,为供需双方搭建流转桥梁;培育农地市场,引导农地要素合理流动,优化农地资源配置。

4.2.2 引导农地整理投资主体多元化,规范农地整理资金使用

农地整理是一项巨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以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前我国的农地整理采取的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方式,农地整理使用资金量大,政府财力却有限。许多地方拥有较高的农地整理热情,却苦于没有资金不能开展,影响了农民开发整理的积极性。投入的不足使得农地整理后劲不足。加之,农地整理资金运作不够规范,资金挪用、占用、滞留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引导投资多元化,完善农地整理资金运作机制。首先,强化已有资金渠道。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各地政府在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方面可以自留一部分,用于开展农地整理项目。应当加强这一部分资金的缴收工作,保障足额收取,集中用于农地整理。其次,应该创新投资机制。大力引入资本市场,开拓投资的多元化。利用合理有效利益,鼓励引导社会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到农地整理中来。如大胆采取吸引农业科技企业投资和国土资源局适当补贴的“1+1”模式,实现企业社会共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3 降低农地生态资本运营风险

4.3.1 加强农地整理的总体规划和技术指导

生态资本运营主体能否使生态资本存量增加,关键取决于其生态资本运营能力的大小,在此,我们用“生态资本过营能力”来刻画农户主体对生态资本进行运营的能力。对于农地整理而言,具体表现为农户的智力水平、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能力和谈判能力。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生态资本运营,都是多个交易主体各自依据自身优势开展博弈形成的结果。要提升农户的农地整理这种生态资本运营的能力,一方面是加强农地整理的事前规划,另一方面是加强农地整理中的技术指导。农地整理必须根据农地资源利用状况、基础设施条件和农地整理人员、资金准备等情况,合理安排农地整理计划,逐步有序的推进。建议采取“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当在原有的路、沟、渠周围搭建类似的设施时,要将原有的设施综合考虑起来,进而满足农民所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有这样,农地整理才能让农户切身体会到农地整理的作用,从而调动农户参与农地整理这种生态资本运营过程的积极性和运营能力。

4.3.2 在农地整理过程中谨防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旦土壤受到污染,特别是受到重金属或有机农药的污染后,其污染物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污染土壤。首先,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农地整理的整体目标之一。其次,针对农地整理各项目区的特点,根据土壤的现实情况,采取生物的、工程的措施改良土壤,建设高质量标准的耕地。第三,注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道路修建中尽量少用水泥等硬质材料;农田水利建设时,采用自然材料。第四,注重景观建设。良好的田园景观是生态系统健康的表现。将优美的田园景色的建设融入农地整理之中,如建立城乡之间的生态隔离带、修整现有湿地景观等。

农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安邦立国的基本依托。保护利用好农地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局,18亿亩耕地红线更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生命线”。农地整理作为农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再优化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改善废弃农地的生产条件,提高农地质量,增加农地面积。从当前我国农地整理的实践来看,通过农地整理项目增加耕地数量是各地开展农地整理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然而,农地整理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工程等各个方面,横跨众多学科领域,不仅包括农地利用的空间配置和农地利用内部要素的重新组合,还包括农地权属和农地收益的调整。而且,农地整理的内容和目标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而调整,从而体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

总之,现代农业的生态化既是一场深刻的农业技术革命,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内如火如荼的农地整理是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生态资本运营”的视域内,农地整理的质量效果取决于农户对农地生态资本的运营能力。在我国当前的农地整理进程中,核心问题是要尊重农户对农地整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的民利,使农户能真正享有其在农地整理中应享有的份额,从而使其能合法、合理地分享到农村城镇化所带来的“红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双海.国有土地资本化经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Li Shuanghai. Study on Capitalized Operating of State Owned Land [D].Chengdu: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7.]

[2]王雨辰.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评西方生态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J].国外社会科学,2008,(1):4-12.[Wang Yuchen. Against the Ecology of the Capitalism:Review the Criticism of Western Ecology Marxism to Ecological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J]. Foreign Social Science,2008,(1):4-12.]

[3]严立冬,孟慧君,刘加林,等.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化运营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9,(8):18-24.[Yan Lidong, Meng Huijun, Liu Jialin, et al. Discusses on Ecological Capitalization Operating of the Green Agriculture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9, (8):18-24.]

[4]Terry L Anderson, Donald R Leal.环境资本运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Terry L.Anderson, Donald R.Leal.Environmental Capital Operating: the Unity of Ecologic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0.]

[5]严立冬,陈光炬.生态资本构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态经济学文献的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5):3-9.[Yan Lidong, Chen Guangju. Analysis the Elements of Ecological Capitalization: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J]. 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2010, (5):3-9.]

[6]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Yan Jinming, Zhong Jinfa, Chi Guoren. Land Consolidation [M].Beijing: Economic Management Press, 1998.]



Research on Agroland Consolidation in View of Ecocapital Operating

YAN Lidong1 MAI Congling1 QU Zhiguang2 LI Li1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y,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

As a kind of special ecological capital, land serves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for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land stock nonreducing is the foundation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design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economic model,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land, is the current widespreading community concer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apital,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s a ecological capital operation process, and land consolidation quality depends on farmers’ ability of farmland ecological capital operatio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farmland ecological capital operation, and then elaborated the farmland as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change to ecological assets, and then change to the ecological capital. Then i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such as the vacancy main body of ecological capital operation, the low farmland ecological capital changing rate, and the high farmland ecological capital operation risk.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to define farmland property rights in order to determine farmers’ main body status of farmland ecological capital operation, to give farmers the complete right of supervision and petition in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ces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intermediary service organization to cultivate the land market, to guide main investment body of diversity in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to strengthen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technical guidance, and to prevent the pollution of the soil in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cess and so on.

Key words ecocapital operation; agroland consolidation; quality of agroland consolidation

收稿日期:2012-08-26

篇5

关键词:自然资源 价值 折旧 资产 模型

1、自然资源资产及其折补内涵

1.1 资源资产

自然资源资产(下简称资源资产)的概念和内涵目前尚未统一,李金昌强调资产是在价值量和所有权基础上的自然资源存量[1];钱阔、陈绍志侧重于资源资产的获益性[2];谷树忠偏重于资源所有属性和价值性能[3]。

要准确地界定资源资产,需要在深入分析资源和资产概念内涵的同时,必须对资源演变为资源资产历史的过程进行剖析。作者认为,资源资产是具有明确的所有权、且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效益的稀缺自然资源。资源资产并不是自然资源的别称,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源资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4]:(1)稀缺,即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这是资源转化为资源资产的重要前提;(2)产生效益,效益是资源转化为资源资产的经济要素,他既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包括资源所产生的生态效益;(3)具有明确的所有者,只有具有明确的所有权的资源,资源才有可能转化为资源资产,没有主体的资源,难以转化为资源资产。目前,资源资产研究出现了笼统模糊的倾向,有人主张一切自然资源都是资产,这在理论上不可能的,在实践上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资源资产不是全部的自然资源,只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注意的是,有些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资源资产,但从局部或者时间上来看,它是为非资源资产。如水资源,根据其时空分布的不同,在缺水地区可以是资源资产,但不能将洪水包括在内,因为洪水它不仅不能给人类带来效益,相反往往伴随着巨大损失,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2 资源资产折补

资源资产在投入生产领域或者消费领域,常常伴随着数量的减少及其质量的下降,当然,对于不同的资源资产而言,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存在着区别。不可更新资源资产,更大程度上表现为数量的减少,对于可更新资源的资产,如果开发利用在其可更新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通常表现为质量的下降。

资源资产的减少直接消耗,会产生两个直接的后果:其一是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二影响子孙后代的资源资产占有量。

为了维护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让子孙后代有一个宽松的资源生存环境,我们不能再按照过去那种通过掠夺性开发资源资产维持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社会发展模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资源资产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资源资产功能的恢复或者功能的替代来实现原有资源资产的功能。实现这种方式的有效途径就是资源资产的折补[5]。

所谓的资源资产折补是指为了维持资源资产功能恒定而进行的价值、技术等方式的补偿。“功能恒定”是指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保持不变。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是时间和其他与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有一系列有关因素的函数,在资源资产开发利用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资源资产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处于动态之中。假设在时刻a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功能为A,时刻b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为B,在b-a时段内,资源资产价值及其服务减少了A-B,资源资产的折补就是通过价值、技术等方式使时刻b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恢复到A,折补的数量至少为A-B。

2 资源资产折补必要性

对资源资产进行折补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表现在:

2.1 资源资产折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资源资产折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资产)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是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经济复合的生态系统。要使此系统健康地发展,相互作用的通道必须通畅,并且是良好互动的。如果资源资产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必须对资源(资产)环境进行维护,通过资源资产折补可以实现资源资产数量及质量上的“恒定”,才能实现作用的通道畅通无阻。从社会发展来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四个生产基础上,即物质产品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人的在生产和为上述生产提供物质基础的资源环境再生产。物质生产解决社会发展主体人的物质需求,该过程消耗大量的资源环境资产,同时将废弃物排入到环境。资源环境再生产是指为了人的生存需要对人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修补,维护生态平衡,避免生态环境破坏恶化的过程。如果每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社会的发展出现障碍,必须对出现问题的生产环节进行调整。资源资产折补是资源环境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资源环境环节出现问题的经济手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2.2 资源资产折补是维护代际公平需要

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多维组成中的一维,他追求的是不仅同代之间公平,而且代际之间也要公平。资源资产属于人类的共同资产,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是下一代资源资产的代管者,当然我们也拥有部分资源资产利用的权利。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资源资产的利用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资源资产的消耗超过了你应有的权限,你必须进行补偿,这样才不能吃我们子孙的“饭”。资产折补就是对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所造成的损失的一种补偿,是维护资源资产数量和质量“恒定”的有利手段,也是维护代际公平的需要。

2.3 资源资产折补是保证资源安全的需要

没有危险、不受威胁或者不出事故,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给安全的通俗解释。资源安全是指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支撑或服务,同时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状态。由于资源是多样的,由此演化出多元的资源安全问题,如水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森林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等等。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资源安全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繁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资源安全状况并不乐观。据研究,在2010、2020年,除了少数矿产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建设需求之外,绝大多数矿产资源不能支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矿产资源资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为了将资源安全置于安全的阈值范围内,资源资产折补是重要环节,他至少通过折补战略,能使现有的资源资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给资源安全加上一个安全“阀”,是十分有意义的。

3 资源资产折补与固定资产折旧比较 之所以将对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功能补偿称为折补而不称为折旧,是因为资源资产与固定资产不同,不能套用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处理资源资产,为了对他们二者加以区别,我们将资源资产的补偿称为折补,当然,资源资产折补与固定资产折旧也存在相似之处。为了正确理解资源资产折补与固定资产折旧,我们对两者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固定资产折旧与资源资产折补比较

比较项目

固定资产折旧

资源资产折补

影响范围

对当代经济发展影响

对税收的影响

对利润产生影响

对当代的影响

对后代的影响

对社会经济影响

对生态环境影响

补偿途径方法

通过价值补偿,资产得以重置

价值补偿

技术补偿

功能恢复补偿

理论基础

微观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理论

方法成熟度

成熟,会计

不成熟,正在探讨

4 资源资产折补理论与方法

4.1 资源资产折补理论

根据价值工程理论,资源资产具有价值,其价值大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V=Fw /Cw (1)

式中,V为资源资产价值;Fw为资源功能值;Cw为实现此功能所应花费的费用。

当资源资产被开发利用,资源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其变化程度可以表示为:

Vw =V1w -Vow

=F1w /C1w -F0w /C0w (2)

式中,Vw为资源资产价值变化值;V0w为资源资产未利用的原始价值;V1w为资源资产被使用后的价值;F0w为资源资产的原始功能;F1w为资源资产被使用后的功能;C1w为实现初始功能所应花费的费用,C0w为实现使用后功能所应花费的费用。

为了实现资源资产的可持续利用,资源资产折补价值至少应该是Vw。

公式(2)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为了增加其可操作性,必须进行改造。

首先,适当地对资源资产的价值进行适当的分割。将资源资产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比较实的物质性的商品价值,即有形的资源资产价值,另一部分是比较需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即无形的生态价值。这样,资源资产的综合折补数额就是有形的资源资产价值和无形的生态价值两部分折补之和,由此得到如下方程式:

V折=V1+V2 (3)

V折为资源资产折补值,V1为有形的资源资产价值折补值,V2是无形的生态价值折补值。

对于有形的资源资产价值折补V1,在限定条件下,可以参照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来进行。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4)

V0为资源资产“商品价值”原值,it为资金的折现率(也可采用年利率),n为年该项资产的折旧年限。R为年提取折旧额,R=R1=R2=…=Rn=V0×r折=V0/n, P为调节系数,它与资源资产的种类有关。

对于无形的资源资产生态价值折补,我们应该确立其价值的大小。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可以表示为以下四个变量来表示。

V生=f(t,s,q ,c) (5)

t代表时间,s代表空间,q代表资源资产的质量,c代表资源资产的数量。则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后生态价值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6)

(7)

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计算方法可以参考文献[1]。

如果考虑生态价值的时间价值,则资源资产生态价值折补值为:

(8)

资源资产折补额为:

V折=V1+V2

= +

= (9)

4.2 可更新资源资产折补

可更新资源资产,由于存在一定的承载力,当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限制在资源资产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由于资源资产本身的更新,对其质量和数量没有影响,在此条件下,在公式(9)中,P1、P2均为零,也就是说,此时不需要对资源资产进行折补。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现实经济社会,可更新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表现在数量不断减少,即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量超过了资源资产的更新能力,在质量上也不断下降,资源资产的生态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生态系统的恶化或者破坏,在此情况下,资源资产必须进行折补。其折补的公式依然与(9)类似,只不过是P1、P2不同,现在我们着重探讨一下P1、P2的确定方法。

假使可更新资源资产开采后t时间资源资产存量为St,资源资产开采量为Da,资源资产的更新率为Ra,则每代人拥有的资源资产数量为[6]:

开发利用后,资源资产被消耗的量为:

我们需要折补的部分就是因资源资产被利用而减少的部分,从数量上来看,就是S。

由于存在如下公式:

S·P=P1V0 (15)

则存在:

P1=S·P/V0 =S/S (16)

在公式(14)到(16)中,S代表资源资产开发减少量,P代表资源资产的价格,S为未开发利用时的资源资产的数量。

关于P2,由于生态价值发生了变化,此时P2=1,因此,可更新的资源资产超过承载力的折补模型为:

V折=V1+V2

= (17)

4.3 不可更新资源资产折补

不可更新资源资产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一旦开发利用,就会减少。所以,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在消耗尽某种不可再生资源资产之前,应该找到可再生资源资产来替代这种不可再生资源资产的使用,以使其能够长期地存在下去,甚至有人提出,至少应使某种非再生资源资产存在50年。

回顾经济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关注由来已久,特别是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处于掠夺性开发阶段,有识之士早就担心其耗尽,并且在大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世纪初,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成为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主要内容。美国数理经济学家霍特林的论著《可枯竭资源经济学》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霍特林规则。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资产的折补,其理论模型是在公式(19)基础上,经过P1、P2确认基得到的,在此模型中,P1=P2=1。因此,不可再生资源资产的折补理论模型为:

V折=V1+V2

= (18)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在公式(18)中,V生的计算比可再生资源资产计算简单,其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7]。

参考文献

[1] 李金昌,姜文来,靳乐山等编著,生态价值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2] 钱阔,陈绍志主编,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3] 谷树忠,资源资产,见:孙鸿烈主编,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4] 姜文来,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化几个问题,资源科学,2001(1)

[5] 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