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制造业监管范文

医药制造业监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制造业监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制造业监管

篇1

一、前言

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医药企业,是河北省重点用能单位,又是“十一五”期间“双三十”节能减排重点企业。水、电、汽能源动力消耗占到产品成本的15%~22%左右。随着电价、水价、蒸汽价格的不断上升,产品成本占据市场的压力随之加大,节能减排、降低产品成本成为医药企业的重中之重。“能源计量”是能源管理、能源利用状况分析的基础,又是生产过程的一双眼睛,为科学地统计分析和节能减排指导方向提供数据依据。

二、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

公司根据能源体系管理及能源定额分配需要,能源仪表实行“产品分开、重点耗能工序分开、主要耗能设备分开”的原则。从2009年开始逐步完善公司能源计量,至今已斥资135万元。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已经达到或超过了GB/17167-2006标准规定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主要情况介绍:根据GB/T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规定,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要求如下:输入用能单位(一级表):公司从外部直接购入的能源,作为对外结算依据的表计称为一级表,如中润公司计量水、电、蒸汽的表计。输入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率执行,见表1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能源计量器具的完善增加了在线计量点数,使能源成本分析到工序,主要能耗设备的效率实现在线检测,达到设备高效运行的控制。增加工序能源统计表与分析表,强化班组能源管理,真正做到全员管理能源,工序控制成本。

三、能源计量器具管理

公司输入能源(一次能源)计量与二次能源计量仪表共计870块,为保证这些仪表运行正常,达到完好率,要按以下步骤进行。1.推行能源计量管理规定。能源计量管理规定对各部门职责进行了划分,生产部能源计量管理人员职责是对各用能单位的计量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统计与表计相符合;监督能源计量仪表的投运情况,确保所用能源在计量控制中;每月对能源计量仪表的使用、维护情况进行监督,并将监督结果汇总,根据公司能源成本的核算与能源管理要求,做好能源计量仪表的配备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各项与计量相关的工作。各用能单位负责各自的能源计量工作,做到正确使用、科学维护,保证用能点全部在计量控制中。计算机中心的职责是负责全公司的能源计量系统维护、计量仪表的选型、安装、检定、维修、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使能源计量完好率达到98%以上。2.能源器具台账实现动态管理。能源器具台账包括以下内容:序号、使用部门、岗位、安装地点、测量介质、管径、测量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技术参数、生产厂家、出厂编号、类别、检定周期、启用时间、使用状况、有效期。公司能源计量仪表以车间为用能单位划分,生产部能源组、各用能单位、计算机中心三个部门联合统计调查、统一台账,做到器具台账与在线仪表一一对应。仪表的更换、检修、检定及运行状态都及时反映在台账上。

四、案例分析

能源计量仪表在生产中的应用:合理调整系统的运行,减少多余的浪费:①进入冬季过渡期,回收冷却水系统采取冬季运行方式,由高品质的冷却水倒为低品质冷却水(10度水切换为循环水;盐水切换为10度水)。利用能源计量仪表数据,则可随时根据循环水温度、流量、夏季运行情况对比等参数判定回收塔冷却水使用情况,高品质的水提前切换为低品质的水,使高压水泵的停运时间可缩短15天以上,可减少耗电18.1万度,节约费用9.59万元。②10度水、循环水经济运行切换的时机将把握得更加合理,系统调整运行方式更加灵活。比如:根据天气温湿度、工艺车间10度水流量、回水温度等参数的变化可提前5天倒水,减少离心机运行时间,可减少耗电量9.45万度,节约费用5万元。可以根据生产用量变化,提高10度水温度,并可快捷地判断是开泵提高流量还是开离心机降低温度合理,设备的合理匹配可节约费用7.3万元。③空压系统的调整:根据工艺车间压力、空气流量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空压二站联通平衡供气压力,达到平衡空压机负荷的目的。减少机组运行电流约4A,每月可减少用电量26.9万度,按正常生产月计算年可节约费用71.25万元。

篇2

皮肤科医生提醒,趾甲不能剪得太短,否则旁边的软组织因为没有趾甲覆盖,会向上生长,趾甲长出来后会刺入软组织里引起甲沟炎。

甲沟炎若不及时治疗会化脓,引起趾甲变形,导致甲床破坏,最后趾甲缺损,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趾骨骨髓炎等。 (梁超)

男性多吃三种菜

西兰花 吃西兰花可以降低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前列腺癌是仅次于肺癌的男性二号癌症杀手,每年全球有68万男人不幸患上此病,有22万人因此而死去。除西兰花外,同属十字花科的菜花、紫甘蓝,抗癌效果也不差,男性也应该多吃。

番茄 番茄是男性不能错过的好蔬果。番茄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所含的番茄红素还有“疏通”腺体,预防前列腺疾病的作用。

菠菜 菠菜含有的微量元素镁,能将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能量,达到增加男性肌肉力量的效果。对于男性来说,菠菜更显著的优点是含有叶酸和铁,这两种微量元素能促进红细胞的合成,提高血液携氧量,加快血液循环,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男性性生活质量。

(童玲)

这些东西不能吃

鱼“黑衣” 鱼体腹腔两侧有一层黑色膜衣,含有大量的类脂质、溶菌酶等物质。

腔上囊 鸡、鸭、鹅等禽类屁股上端长尾羽的部位,学名“腔上囊”,是淋巴腺体集中的地方,也是个藏污纳垢的“仓库”。

猪脖子上的肉疙瘩 猪脖子等处灰色、黄色或暗红色的肉疙瘩,即肉枣,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食用易感染疾病。

鸡头 十年鸡头胜砒霜。医学专家分析,鸡在啄食中吃进的有害重金属大多储存在鸡头内。

鸡脖子 鸡脖、鸭脖和气管含有大量的高胆固醇,最好不要吃这些部位。

羊“悬筋” 又称“蹄白珠”,一般为圆珠形、串粒状,是羊蹄内发生病变的一种组织。

兔“臭腺” 位于兔子外生殖器附近的皮下白鼠鼷腺和位于直肠两侧壁上的直肠腺,味极腥臭,食用时若不除去,会使兔肉难以下咽。

(刘光)

洗澡过频可致皮肤癌

乐于洗澡大概是女人的天性,她们热衷于保持身体的清洁,无法容忍皮肤上的汗渍和污垢。所以,每天洗澡是起码的。

最近,来自墨西哥墨旭尤州立大学的一项皮肤病研究证明,洗澡过于频繁会导致皮肤癌。研究表明,频繁洗澡会洗去身上本来就不多的皮脂,加剧皮肤干燥,从而导致皮炎;用力搓洗也会致使本就脆弱的表皮受损,细菌、真菌乘虚而入,造成皮肤感染。

而最近的这项研究明确显示,经常性的皮肤受损会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各种随之而来的炎症日积月累的产物就是皮肤癌。

“少洗澡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研究人员说,“一周洗两到三次就足够了,而且搓洗的力度也不要太大,身上有些污垢并不会影响健康,甚至还会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王峰)

妇科洗液不可乱用

市场上妇科洗液种类很多,有些女性喜欢使用如洁尔阴、妇炎洁等洗液。其实,妇科洗液是不能乱用的。

长期使用妇科洗液冲洗阴道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因为大多数妇科洗液含有抗生素,容易改变阴道的微环境,打破阴道微生态的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这样做“貌似清洁,害人不浅”。

阴道最好的清洗方式是每天用温热水淋浴外阴。没有不适,也应养成每日洗外阴的习惯。不要随意使用任何洗液,尤其不应该用洗液冲洗阴道。如果需要用洗液,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萧萧)

老人用药“坏习惯”

老年人的用药需求在增加,而身体对药物的承受能力却在减弱,这样就更容易形成一些用药的“坏习惯”。

一、多种药一起吃。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服药的种类也多。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越大。因此,开药时一定要问清医生,容易“打架”的药要在服用时间上间隔开。

二、偏听偏信。许多老年人患病都抱有尽早治愈的急切心理,一旦短期内达不到预期效果,便更换医院、更换药品,或者偏听偏信,根据别人用药经验进行治疗。殊不知,“病去如抽丝”,绝大多数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只有根据医嘱坚持用药,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三、不遵医嘱,超量或减量服药。前者是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治病心切,擅自增加用药剂量,以为这样可以好得快一些,结果常常是增大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后者是老年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担心产生依赖性或副作用,擅自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认为症状减轻就可以停药,结果却耽误了治疗。

四、乱用补药。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只有明确的虚证才需要服用相应的补品。但也不宜久服,长时间服用会引起腹泻、失眠、神经过敏、血压升高、亢奋、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

总之,老年人要遵照医嘱,不能偏听偏信或乱用补药。这样才能控制好疾病,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周娜)

女人在裸睡中变美

裸睡由于没有衣服束缚,也不存在衣物褶皱对身体的影响,所以身体容易放松,这样就保证了肌体血液更流畅,代谢更活跃,有利于改善神经末梢的循环,更容易进入深睡眠。

此外,女性因常年湿润,细菌容易繁殖,裸睡能让充分通风透气,自然就能减少患妇科病的可能性。

裸睡的时候身体自由度很大,肌肉能有效放松,有利于缓解疲劳。

因手脚冰凉而久久不能入睡的妇女,患有腰痛和生理性月经痛的妇女,还有肩颈腰痛者不妨试试裸睡。

裸睡,并不是说简单地衣服睡觉就可以了。

首先,在家人合住或集体生活时不适合采用,因为紧张会导致相反的效果。最好有一个相对隐秘、独立的环境。

其次,居住环境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安静舒适,这样可以从思想上放松。

再次,要注意保暖,人着凉时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所以要注意调节卧室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受凉和出汗。

篇3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医药制造业作为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培育、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论文都对河北省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

关键词 ]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

医药制造业是河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河北省的医药制造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化学原材料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本文对河北省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对策。

1河北省总体现状分析

1.1产业规模

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655.19多亿元,总产值持续上涨。但它在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4.29%下降为2011年的1.01%。河北省的销售利润率从2000年到2003年上升较迅速,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从2003年到2004年回落;从2005年到2008年销售利润率持续上涨,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在2008年到2010年,销售净利率呈平缓的趋势,在2010年到2012年又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2008年到2010年的大。

1.2需求分析

河北省的医药制造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而全国的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大约在12%到7%之间。总的来看,全国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趋势比较平缓;河北省的在2006年到2008年之间呈现上涨趋势,2008年是一个转折点,从2008年至2012年持续下降。

1.3地区分布

2012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企业总共有231个企业主要分布于石家庄、邢台、保定和邢台,总计占全省企业的72%,其中石家庄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有35%。其中石家庄的工业总产值最大,为3797879.4万元,占全省的67.4%,其次为保定,占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9%,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是其他市工业总产值的2.32倍,可见石家庄市在河北医药制造方面的巨大作用。

2012年的河北医药制造利润总额为446124万元,其中石家庄为340763万元,占全省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的76.38%,廊坊的医药业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占全省医药制造利润总额的8.83%,唐山和张家口医药制造业却呈亏损状态。

1.4经费投入

河北省在2003年的R&D经费投入为24938万元,2011年为55845万元,2011年是2003年2.24倍。2003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276684万元,河北省占全国的R&D经费投入的9.02%,位于第5名,2011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1495647万元,河北省占全国R&D经费投入的3.73%,居于第七名,2011年较2003年河北省的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下降了5.29%。总的来看,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1.5与其他省份比较分析

依据医药制造行业的市场份额、行业经济地位以及行业经营能力以及竞争力排名因素的考虑,前五名是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位于12名。山东省在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第一的位置,山东省进入全国医药制造百强企业的有10家,占华东地区的24.4%;江苏省在市场份额以及竞争力排名处于第二的位置,拥有百强企业13家,占所在地区的31.7%。

2河北省子行业分析

2.1药品

本文将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归集为药品。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企业方面占到52.38%。工业总值方面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的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为58.63%,可见其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在2003年~2007年变化不大,但是仍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后,大幅上涨,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19.1%,在2008年后中成药生产的比例也不断增大,但是较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少很多;中药饮品与生物药品从2003年~2011年的呈现很小的涨幅。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河北省不得不改变产品结构来应对来自国际订单减少以及全省原材料务求下滑的现象。

2.2医疗器械

河北省的医疗器械主要涉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12年其有6家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所占比例为3.17%,工业总产值占的比例也很小为1.89%。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其从业人员在2007年时有295人,2012年其从业人员增加比例为1.01%,增长幅度很小。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03年~2010年总体处于平稳状态。

2.3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2012年河北省化学药品原料要制造的企业有60个,占总的医药制造的31.74%。其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41.87%,为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的2.02倍,是生物药品的22.16倍。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处于主导地位,是河北省医药制造的主导产业,在2003年~2007年,一直处于80%左右,2008年其迅速下降,下降了20.84%,之后2008年~2011年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

2.4保健性食品

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大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少,仅为1.45%,而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总计比例为86.05%,还有一些小作坊,其占有比例12.5%。河北省保健食品企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性食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消费时尚,这给河北省保健型食品提供了契机。

3河北省医药制造存在问题分析

3.1盈利水平低,效益下滑

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成本上本,以及中药品种价格的不断上升,医药制造的成本不断上长,使其效益水平处于下滑状态。因全国性的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河北省省内有的企业进驻医药行业,使其数量增加,但是河北省以及全国的使用的药品的数量以及种类是有限的,这就发生了各个医药制造企业之间的同质现象比较严重。

3.2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极为重要因素,医药制造业也不例外。但是,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从2003年到2011年的55845万元,增长了2.23倍,但是在全国的排名却从第五名降为第七名,这说明其经费投入在全国来说还是不足。与浙江省201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相比,差了近一倍;在产品研发方面,江苏省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是河北省的3.5倍。

3.3规模优势不明显

河北省2012年在全国医药制造企业排名12,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与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以及四川省这些强省,仍具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总产值101亿元,2011年600多以亿元,虽然增长很多,但是较全国相比,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虽然河北省的规模有所增长,但是增长较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缓慢。

3.4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我国医药制造业全国的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7.34%,河北省的增长率仅为2.44%,因而可见河北省的利润增长极为缓慢,没有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的新药产值率要高于河北省的5.64%;以及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较,其在行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末端,可见其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4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能力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出口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出口过分依赖化学原料的出口,而高附加值的生物药品制造及医疗器械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在保持出口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扩大国际市场范围。此外,河北省医药制造业还要减少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生产,鼓励支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实行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医药制造业至关重要,但是河北省R&D经费投入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所以要加大R&D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实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的排外,我们要选择性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发明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吸收创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只有走创新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4.3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我省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同山东、江苏等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加大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医药制造企业的地区分布。另一方面,要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在分散的基础上实现整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优势。

4.4加大政府扶持

政府作为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对于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政府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政策优惠,以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医药制造业的要素供给。加强对医药制造的监管,保证医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晶,李野,于艳艳. 中国医药制造业7个子行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 2011(18):1732-1734.

[2] 墨玮娇.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篇4

关键词:江西;健康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29-02

在“健康中国”战略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10万亿元市场规模,可以说,整个大健康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升级的入口[1]。2016年2月,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发挥中医药作用,着力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包括实施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培育健康养老服务业等[2]。因此,本文基于江西省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对如何构建健康江西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江西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3]。由于江西省健康产业起步较晚且主要涉及医疗产业,而且其他健康产业规模较小没有相关数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医疗产业。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需求大。2015年全省各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有1亿多人,比2014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同比增长0.54%,到2015年同比增长3.42%,增速增长了533%,2014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3.73%,2015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18.55%,增速增长397%。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问题较为突出。

2.医药产业发展日益突出。江西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中部六省中一直稳居第二,2014年更是突破1 000亿元大关,到2015年高达1 135亿元,并以11.25%的增长率成为全省千亿产业中增长较快的产业。其中,中药制造业发展最为突出,其次是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造业。

3.科研人才支撑逐步加强。2015年江西省的卫生技术人员将近30万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以10%和8%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而平均每千人存在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也从2000年的2.97人增长到目前的4.62人。此外,江西省的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已成为科技部2015年公布的第三批批准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4]。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不到位,产业链条未延伸。健康产业涉及医药制造、健康旅游、保健营养品、医疗服务、养生养老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江西现有涉及健康产业的资源比较分散,行业间联系少,未能形成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态势。

2.产业布局较分散,产品结构不合理。江西省的健康产业布局与浙江、广州等兄弟省份相比较,较为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相关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中高端产品。

3.统计数据不健全,行业标准不完善。由于健康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使得江西省许多行业如保健产品、医疗器械、健康保险等数据至今仍然是空白。同时,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使得健康产业的产品与服务十分混乱,亟待政府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统计体系。

三、政策建议

1.促进医药、健康、食品、旅游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依托我省中医药优势,构建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带动健康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保健酒、养生茶,促进特色保健品和绿色食品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充分利用温泉、中药、森林等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避暑休闲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和生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把江西省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2.运用“互联网+”发展移动医疗,实现健康产业链的升级。“互联网+”为江西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应以“信息技术、网络终端”为手段,以“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为方式,以“提品转向创造价值”为目的,鼓励在线寻医问诊和远程医疗模式,使患者在线完成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流程,减轻我省医疗服务压力,尤其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上问诊来解决这部分的需求压力。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健康信息和数据,分析健康市场需求,开发健康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网商打造健康全产业链。

3.强化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机构或园区建设临床研究、中试、委托加工、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健康产业园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对此类服务平台和机构在租金和运营方面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同r,充分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机会,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制造能力。鼓励健康产业企业、机构参与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机构在本省组织开展健康产业论坛、展会等行业交流、贸易等活动,营造江西省健康产业集聚氛围,对于具有行业较大影响力并达到较好效果的,经政府认可,并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4.健全统计数据,规范行业标准,推动健康产业有序发展。江西省统计部门要根据统计实际,制定相应统计制度,加强对健康服务业行业分类标准研究,加快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每年对全市健康产业进行统计分析,指导我省健康产业发展。此外,应当建立统一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完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药企业沟通机制,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以保证健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最终实现健康产业有序发展[5]。

5.宣传现代健康理念,推动健康小镇的建设。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开展健康栏目,打造宣传阵地,改变大众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这一思维定式,引导居民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其形成“治未病”这一思维模式。同时,以建设“特色小镇”为契机,因势利导推动健康小镇建设,积极开展年度的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健康小镇品牌。严格规范药品、保健食品用品、医疗机构等健康产品方面广告和宣传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为健康小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玉.“大健康”产业将成经济发展新引擎[N].经济参考报,2016-04-19.

[2]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江西日报,2016-02-24.

[3] 李江,刘文蕾,梁钰.中国大健康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62-64.

篇5

(一)生产、销售快速增长

生产: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含兽药)6926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1837亿元,同比增长24.4%;化学原料药制造业1581亿元,同比增长28.0%;中成药制造业1491亿元,同比增长20.7%;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588亿元,同比增长24.2%;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544亿元,同比增长22.6%;中药饮片加工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剂制造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304和3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7.3%和27.8%。化学原料药、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3个分行业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和生物生化药品4个分行业增速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销售:全年累计实现销售产值6564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1727亿元,同比增长22.5%;化学原料药制造业1498亿元,同比增长25.8%;中成药制造业1400亿元,同比增长21.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573亿元,同比增长25.9%;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517亿元,同比增长22.4%;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实现销售产值292、299亿元,同比增长40.1%、28.1%。

产销率:全年平均产销率94.8%,较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中成药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药饮片加工制造业的产销率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4、0.4、0.2和1.9个百分点,生物生化药品、化学药品制剂和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的产销率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2、1.5和1.6个百分点。

(二)效益大幅回升

1―11月,全行业共实现利润总额552亿元,同比增长50.2%,为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化学原料药、生物生化药品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156.6、135.9、95.8、55.8和52.6亿元,同比增长49.8%、52.6%、48.6%、45.8%和42.5%;中药饮片加工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14.5和21.4亿元,同比增长65.1%和49.2%。

本期亏损企业1327家,行业亏损面为20.6%;累计亏损额37.4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

(三)出口增速减缓

全年完成出货值840亿元,同比增长21.5%,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作为医药行业出口的两大支柱,化学原料药实现出货值355.4亿元,增长18.3%;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实现出货值203.2亿元,增长24.6%。在成品药方面,化学药品制剂、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80.3、87.5和3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8%、20.3%和17.5%。

(四)药品价格总体平稳

2007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分4次对千余种中西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进行了调整。至此,一轮大范围的药品价格调整基本结束,今后药品价格的管理将实施每两年调整一次。根据价格监测中心监测,全国药品实际零售价格总体保持稳定,2007年8月较6月下降0.13%,其中化学药品下降0.14%,中成药下降0.04%。受中药材、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影响,部分中成药批发价格略有上涨,2007年8月较6月上涨0.24%,较上年同期上涨0.95%;另外,血液制品因供不应求,价格亦有所上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血液制品供不应求

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生产发展很快,现有血液制品生产企业33家,血浆蛋白分离设计能力达到1.2万吨原料血浆。由于原料血浆供应紧张,致使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这种短缺情况近期内难以得到全面缓解。

(二)原料药和中药材涨价

在2007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066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17家,以发酵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居多。其中部分企业因环保问题停产,市场供应趋紧。受此影响2007年以来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等以粮食为原料的发酵类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据统计,青霉素工业盐和维生素C出口平均单价同比分别增长87.1%和42.5%。整体来讲,药材每年都以5―10%的幅度正常上涨,但2007年却出现了异常情况,本应随着进入淡季而价格趋稳的中药材,却出现了价格普遍大幅上涨的反常现象,从5月下旬开始,中药材市场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异常活跃的局面,有80―90%的药材品种涨价。相关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仍呈上涨趋势,下游产品及终端市场面临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

(三)行业投资增幅下滑

受2006年行业效益大幅下滑、行业门槛提高,以及从药品研发、生产、市场及使用各环节全面进行整顿的影响,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2006年全年累计投资仅为8%,为2004、2005年的一半水平(分别为17.9%和16.6%)。2007年1―11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36.6亿元,同比增长14.2%,虽较上年有所回升,但仍比全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水平低了23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居倒数第二位。

三、2008年发展趋势

(一)产销继续较快增长

国际市场,原料药及中间体的贸易需求仍将稳定增长。国内市场方面,2008年起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使预防的疾病达到15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已在全国79个城市开始试点,并出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参考目录》,2008年将扩大50%的城市,并出台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配置》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补助标准将不低于40元;新农合目前参保人群7.3亿人,2007年当年筹集基金428.3亿元,2008年将实现全国农村全覆盖,人均筹资水平也将在这两年中从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和财政补助标准将分别从现行的20元提高到40元。随着财政等投入的增加,社区和农村市场医药消费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步显现,国内医药市场将进一步扩容。因而,2008年医药行业生产、销售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产销增长率将保持在20%以上较高水平。

(二)效益在调整中回升

2008年新版《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和《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实施,主管部门在巩固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成果的同时将大力加强对化学原料药和出口药品的监管,加快实施提高国家药品标准行动计划,对2000个品种的药品质量标准进行修订。这些工作的开展,长期来看有助于规范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的运作,推动产品的优胜劣汰和技术的升级换代,使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但短期内可能影响行业的盈利能力,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料药国际市场周期性波动和国内市场同产品竞争激烈等因素,预计2008年医药行业效益水平将恢复至25%左右的历史增长水平。

(三)淘汰落后步伐加快

为提高三废治理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洁生产,《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预计将在2008年出台实施,并将成为医药企业新的准入门槛。随着环保门槛提高,相当一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企业将面临停产、关闭。

四、近期工作重点和政策建议

(一)加快新医改方案制定出台

为达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的目标,应加快医药体制改革政策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在定价、采购、税收等相关政策上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临床供应;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完善药品定价管理制度;加快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的进程,逐步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国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

(二)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从仿制为主向仿创结合,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三)进一步挖潜降耗

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进,重视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同时,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涨因素,提高经济效益。

针对国内医药产业发展所处阶段,从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产品、技术需求出发,大力发展、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解决一批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发展的关键性工艺技术,以及绿色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等共性技术。

篇6

【关键词】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医药制造业;现状与改进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向外界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审核的信息。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在非对称性信息市场中,信息的不完备性(Imperfect information)和非对称性(Asymmetric information)必将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信息披露理论,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以及人民银行等部门颁布了多部法律法规并先后在某些上市公司内部施行。2006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分别自2006年7月、2007年7月起实施。沪深《指引》均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2009年1月,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34号)以及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上市部函[2009]088号)》等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关规范。

一、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行业背景

Chee W.省略info.省略)和上市公司资讯网(省略)。

(一)披露的总体情况

本文将内控信息披露分为五个层次:详细披露是指公司出具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并且披露的形式、内容、格式和程度完全按照沪深指引的规定执行;良好披露是指出具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或者按照沪深指引的模块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披露内控信息,但是,其披露的内容和程度稍差于详细披露;简单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只简单说明公司建立、健全内控情况;无实质内容是指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泛泛而谈,没有实质性内容;未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未提及内部控制情况,也没有出具内控自评报告。沪深2008年和2009年全部制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制药企业内控信息披露不理想。沪、深两市《指引》等关于内控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在71家公司中,良好披露和详细披露的公司占42%,其余近58%的公司披露不理想,如红日药业,甚至于有两家公司(ST 四 环,股票代码:SZ000605;华神集团,股票代码:SZ000790)在年报中只字未提其内部控制情况。2009年是“上市公司治理整改年”,接近78%的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得到了详细披露或者良好披露,只有22%左右的公司简单披露或者披露内控信息时没有实质性内容。从披露的总体情况来看,2009年,《基本规范》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执行,制药业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信息披露的主体(见表2)

从2008年披露的信息来看,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有近92%的公司由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内控信息披露,而由审计委员会以及其他机构进行披露的公司很少。而从2009年年报可以看出,由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或者审计部进行内控信息披露的公司显著增加,说明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职责的规定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信息披露的载体

从表3来看,2008年只有29家(40.85%)公司以附件形式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42家(59.15%)上市公司没有提供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只是在其年报的公司治理结构部分披露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2009年提供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改善不明显,说明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提供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动力不足,亟需改善。

(四)内部控制的鉴证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在2008年年报中,我国只有35.21%的医药制造业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过注册会计师、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或者保荐机构的鉴证,这些机构对于上市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核实评价意见。此外,还有46家(64.79%)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未经任何形式的鉴证。2009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未经任何鉴证的公司比例数降低到52.78%,比2008年有所改善,但是,从数据来看,依然有半数以上的公司内部控制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鉴证,其内部控制自评结论的可信性值得怀疑。

三、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披露的动机不足,披露内容欠详细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动机不足,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是否披露内控信息。如果内部控制披露的成本大于效益,有些公司会选择不披露或隐瞒内部控制信息;如果效益大于成本,上市公司则会选择性地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在内控披露内容上,部分公司披露过于简单,或者无实质性内容,如丰原药业(股票代码:SZ000153)在其2009年年报中认为:“公司对照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遵循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等。”

(二)与国际公认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偏颇

目前,国际公认的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分成五个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内部控制的目标“确保企业营运的效率、效果”、“确保可靠的财务报告”和“遵循相关法令”三位一体,强调“动态性”。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对COSO内部控制制度理解偏颇,导致大部分医药企业披露的内控信息和国际公认的内部控制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过分强调“确保可靠的财务报告”目标,忽视其他目标。因此,在实务中,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也过分重视对财务和会计信息的披露,轻视内控其他组成要素的披露,而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的遵循和执行的披露上。

(三)鲜有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改进流于形式

目前,鲜有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的缺陷,如莱美药业(股票代码:SZ300006)、太极集团(股票代码:SH600129)、千金药业(股票代码:SH600479)等均只字未提其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情况。多数公司只是简单表述如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发现存在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的重大缺陷。” 关于内部控制的改进披露更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措施,如太极集团(股票代码:SH600129)在其2009年的公司年报中披露“公司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司的各项内控制度进行持续修订完善”。

(四)忽略对风险的披露

综观2008年、2009年披露的医药企业年报,大多数公司忽略对风险的披露。有的公司简单披露,如上海辅仁(股票代码:SH600781)在披露风险时,只是“对于分、子公司的管理及风险防范也有相应的管控制度”;*ST天方(股票代码:SH600253)“保证公司在发展的情况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效的规避风险”。有些公司甚至于只字未提其面临的风险,如千金药业、三九医药、中国医药等。医药制造业企业风险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如医药产品被竞争者仿制是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风险。此外,国家政策变动的风险,如国务院颁布的《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2009年4月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关于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规定都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从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关于风险评估和控制的信息来看,鲜有公司重视风险的披露。

(五)自我评价不客观、缺乏可信性

从2008年、2009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自我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比较严重。如在2009年的72份医药制造业公司年报中,有17家公司(占总样本的23.61%)表示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有效”或者“完整、合理、有效”等,有37家公司(占总样本的51.39%)表示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较为健全、较完善”,甚至于有多家ST公司也都宣称其内部控制“完整、有效、能够提供保证”等,让人不得不对其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产生怀疑。

四、改进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觉性

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动力源于信号传递理论,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高质量的有信息优势的企业管理当局有动力进行充分披露,愿意向市场提供积极的信息。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也认为,只有当市场有效或强势有效时,才能激发起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的自觉性;在弱势有效的资本市场中,管理者缺乏动机充分披露内控信息。因此,为了提高内控信息披露的自觉性,必须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现实中,当市场强势有效时,内控健全、有效,能够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企业往往愿意主动披露本公司的内控信息。

(二)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尽管我国出台了内部控制《指引》、《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是,它们的内容相互联系却又不完全相同,因此,上市公司在执行时缺乏统一性。此外,也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与国际标准有出入,加上医药制造业本身的特殊性等,我国制药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选择性较大,侧重点不一。为了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管理当局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可循,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内部控制专项准则,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作出统一、细化的规定,以减少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定和实施及信息披露上存在的选择性和随意性。

(三)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

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的界定一直很模糊。沪、深《指引》明确了董事会为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但是对违反披露政策的法律后果缺少必要的惩罚机制。《基本规范》分别规定了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职责,但是,依然没有对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作出明确界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国法律亟需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责任主体,以便落实责任,建立内控信息披露问责机制。美国《萨班斯法案》和SEC将内控信息披露的责任归于公众公司管理当局。鉴于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建议由公司董事会、总经理和最高级别财务管理人共同负责内控披露, 监事会和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从而真正实现对管理层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的监督。

(四)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上市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控信息披露水平。医药制造业是高风险行业,面临诸多风险,如新产品开发和审批风险、普遍面临的主导产品较为集中的系统性风险、医疗体制改革及国家对中西药注射剂质量管理趋严的政策性风险、原料药材质量控制以及价格波动风险、药品的不良反应风险、生产经营的季节性波动风险、核心技术可能泄密的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该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公司抵御现实和潜在风险的能力,及早进行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规避、风险转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五)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从已有的内控信息披露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问题各异,亟需加强法律监管。首先,应严格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增强法规的执行力度,尤其应完善各项违规披露的惩罚机制;其次,应完善我国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准则。由于我国内控披露的鉴证机构涉及到监事会、独立董事、保荐机构以及注册会计师等多个部门,且由于这些机构本身的职业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导致他们执行的审核标准不一,审核结论不同,因此,亟需完善内部控制报告审核准则来统一规范内部控制鉴证业务。

【参考文献】

[1] 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 会计研究,2008(3):35-42.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3]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S].2006(6).

[4] 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S].2006(9).

[5]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 2008(6).

[6] 钱静.垄断行业高薪侵蚀社会公平基石[J].特区经济,2007(11):162-163.

篇7

在很多人眼中,蓝筹是大盘股与落后的代言词,因为他们多数存在在金融,制造业和地产业等传统行业中,而传统行业虽然体现了刚性需求的特征,但是因为产业升级换代速度很慢,很多耀眼明星转瞬即为明日黄花。

然而,在证券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蓝筹的价值也在日益凸显。价值投资或已开始萌芽,那么蓝筹的价值意义也将真正的回归。

实际上在一个新兴行业中,一家上市公司逐渐取得稳定的市场地位,也具有蓝筹的特点。即便是在传统行业中,如果一个领域始终坚持技术革新,不断迎合新的时代特征,那么它的蓝筹价值也值得挖掘。从保增长到调结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必将涌现出一批引领新趋势的绩优股,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中流砥柱。

很多专业的投资人士都猜想今年或是价值投资元年,蓝筹股则迎来了罕见的投资机会,播种已经开始,问题是你选好哪块土壤了吗?

金融业:券商股或成领头羊

金融行业永远不缺机会,问题是如何发现机会。在几年前的牛市中,券商股表现抢眼,海通证券,广发证券都曾成为年度明星,然而近两年羸弱的市场环境却让券商股变得死气沉沉。银行股被看做了超级大盘股的象征,很多人都觉得投资银行股的回报太小,时间太长。然而在投资证券市场,选择银行股却可以说是游刃有余。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高位的信贷数量保证了银行业的利润,投资银行股不仅拥有超前过的防御力,而且还获得了丰厚的分红回报。

可见,由于金融行业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金融行业可以说是蓝筹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而放眼未来,创业则成为了金融行业的主旋律。

2011年被认为是券商生存最艰难的一年,成交量不断萎缩,业绩齐下滑。不过,今年以来,在政策暖风下,券商股被市场重拾关注,涨幅明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再次轮转到了券商股身上。

今年5月7日至5月8日,市场关注已久的证券公司创新大会在京举行。会议对行业发展、业务产品服务创新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次大会上,监管部门公布了《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未来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11大类措施。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在会上指出,推进证券行业创新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监管部门也要顺应形势,及时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手段,在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放松行业管制。

在一系列的创新推动和政策支持下,券商的创新将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券商行业利好不断,券商股表现出乎人们意料。此外,有关券商资管、集合及定向资管,以及代销金融产品、证券营业部审批、轻型营业部技术标准等实施管理细则,目前也正处于报审流程中,有望近期陆续实施。微型营业部、资管发行放松等对券商都是节省成本的事情,有利于平滑周期的波动,可以长期看好券商股。

预计未来,券商股将成为领头羊,带领金融题材走出牛市行情,在这其中,质地,流通盘以及业务模式创新都走在前列的券商股则值得投资者播种,以收获蓝筹股的投资价值。

制造业:探寻时代潮流

设备制造行业传统却又日新月异,在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中,任何蓝筹股想要脱颖而出,题材与核心竞争力缺一不可。

相比较走在时代前沿的金融业,服务业,制造业更体现了中国特色。无论是中国船舶这样的昔日霸主,还是四川长虹这般的陌路英雄,都见证着中国制造业日新月异的变革。那么未来制造行业中,我们应该如何挖掘蓝筹的价值呢?

首先,题材依然不可或缺。在中国这样的投资消费大国,好的题材不仅可以最快获得投资者的亲来,更能帮助企业快速的转型以创新。新能源,高端设备概念,这些时代潮流中经久不衰的名词,更需要一一落实到林林种种的制造企业中。同时,最有可能把童话变为现实的企业不是那些口号与概念叫的最响,而是最有实力的最有经验积累的龙头。所以未来,我们不妨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各细分制造业的龙头上去,可能他不是行业中最早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企业,却拥有最可能把所有华丽的题材变为实际的力量。

综上所述,在未来制造业的投资潮中,投资者应围绕产业升级,新能源以及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设备制造领域,探寻质地优良且勇于革新的龙头企业,追随这些中国名片共同成长。

大消费:孕育蓝筹新王者

调结构背景下,大消费成为了热点投资领域,而在大消费领域中,医药板块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健康是永恒的主题,居民的健康需求是刚性的,随着其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医疗保障水平和意识提高,未来医药板块将长期快速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长期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生物制药子行业中的细分行业如疫苗、诊断试剂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等将受益。天坛生物、科华生物、华兰生物等国内预防疫苗、诊断试剂和血液制品子行业的龙头公司,从产品结构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等角度看,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中药因成长性和稀缺性获得更高溢价。品牌中药由于品牌、生产工艺、原材料等方面的独占性与垄断性,逐渐成为市场中的稀缺品种,加之产品销售的持续增长,使得相关公司在市场中被广泛看好,如马应龙,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等。

而原料药和医疗器械行业也会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医药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发展,投资者应多关注市场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海正药业、华海药业和海翔药业等原料药个股以及万东医疗,新华医疗和鱼跃医疗等医疗器械个股。

总体来看,医药板块中的大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获得更快增长,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

另外,随着零售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扩大,零售商业已开始成为引导生产和消费的先导型行业。由于经济增速仍在较快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政府对于消费的扶持态度明确,相信商业零售行业在未来一定会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收益。

根据金百灵投资的研究分析表明消费在超预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两大新特征,一是中西部地区的销售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二是专业销售企业脱颖而出。

因此,除了可关注王府井、广州友谊、新华百货、重庆百货传统的行业龙头之外,投资者还应注意一些成功向中、西部以及二、三线城市渗透的商业股,如南宁百货、友好集团等。同时大厦股份、广百股份等拥有新利润增长点或者在销售布局上向中高端专业领域渗透的个股也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插排:实际上在一个新兴行业中,一家上市公司逐渐取得稳定的市场地位,也具有蓝筹的特点。即便是在传统行业中,如果一个领域始终坚持技术革新,不断迎合新的时代特征,那么它的蓝筹价值也值得挖掘。

Tips:蓝筹新方向

随着蓝筹行情的启动,市场上对蓝筹的定义却说法不一。现状是大家一想到蓝筹股,就想到是传统产业。黄焱认为,目前对蓝筹股没有一个很标准的定义,但核心应该是盈利好且稳定。

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十二五”;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3

一、“十二五”期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呈现稳定增长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推手。“十二五”期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至2015年,浙江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095家,同比增加13.85%,全省共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93家(含分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23930家。2011-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取得主营业务收入16736.7亿元,年均增长9.93%;累计取得利润总额1615.3亿元,年均增长10.75%;累计取得利税总额2282.2亿元,年均增长12.83%;累计出货值5596.6亿元,年均增长8.82%。

2014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910亿元,同比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7.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5.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47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省出口额的6.1%。

(二)高新技术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

2014年浙江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37家,占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39.1%。从具体结构来看,2014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微型企业53家,占比2%;小型企业1874家,占比77%;中型企业420家,占比17%;大型企业90家,占比4%;中小企业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96%。

(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分布集中

1.从企业数量来看

浙江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以2014年为例,高新技术产业分布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大产业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90%。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 1251家,占比51%,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522家,占比21%,“医药制造业”431家,占比18%。

2.从经营规模来看

浙江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以2014年经营总产值为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三大行业总产值全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92.87%,而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只占7.13%。

(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较为均衡

2014年,2437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为1040家,约占57.61%,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低于平均水平。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45.94%,比上年增长2.17个百分点;其中只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新产品产值比超过平均水平。2014年,浙江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43.15%,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最高为48.88%,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为5.48%,其他行业均低于平均水平。新产品出口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为24.4%,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新产品出口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最高为29.52%。

(五)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申请量稳定增加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呈增长态势,截至2014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8439个。

(六)高新技术企业区域特征较为明显

整体来看,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大致可分三个区域:第一是杭州和宁波,两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分布涵盖了5个重点高新产业;第二是温州、嘉兴、金华、台州、绍兴、湖州;第三是衢州、丽水和舟山。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宁波、杭州、温州、嘉兴和金华;医药制造企业主要分布于杭州、绍兴和台州;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以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和宁波。

二、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横向比较

选择江苏、广东和上海三个重点省份,将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知识产权申请等几方面进行对比。

(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对比

截至2015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为7905家,广东11105家,江苏10000家,上海6071家,与广东、江苏有较大差距。

从规模上来看,以2014年为例,浙江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为39.1%,远低于广东(63.2%)、江苏(62.99%)。

(二)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规模对比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在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及出货值等数据看,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是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出货值上浙江省落后于广东、江苏和上海;在利润总额和利税方面除了高于上海外,依然与广东、江苏差距较大。

(三)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分布对比

从产业分布来看,各省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分布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均为占比的产业,其中广东优势最为明显,其次是江苏。“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江苏数量最多,浙江省这两个产业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与广东省。

(四)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申请对比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呈增长态势,截至2014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8439个,略高于上海,但是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还是有效发明专利数,浙江省均远底于广东和江苏,只占广东的十分之一,江苏的二分之一。

三、加快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落实《浙江省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16-2020年)》,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完善相关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

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助于推进产业调整升级,对于建设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是促M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含金量”大的优惠政策之一,而该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牵涉部门多,需要科技、税务、财政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因此完善各部门统一协调机制十分关键。

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对于科技部门和税务部门的职责进行相应规定,各部门事后监管的责任更加突出,更需要科技和税务等部门需要相互协调配合,积极作为。科技、税务、财政等部门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发挥部门合力,及时收集、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妥善解决,逐步形成各部门高效、联动的信息处理机制,防止出现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的现象,确保优惠政策全面落地。

建立畅通的信息通报及问题处理机制,科技部门及时将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信息通报税务部门;税务部门及时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中的相关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企业界定等问题及时反馈科技部门,强化多部门主动、联合处理政策执行中的各类问题机制。

(二)提供分层指导、提高政策宣传精准度

不少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理解有误,对于政策理解不到位,从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经验看政策宣传很重要。从政府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应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平台加大优惠政策公益宣传,利用政府网站等信息化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供针对不同企业规模、不同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提高政策宣传的精准度。在宣传手段上在编印政策优惠手册方便企业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搭建互联网宣传信息平台,提升宣传深度和广度,确保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统一的政策口径。

科技部门侧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的宣传解释。具体在高新技术产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业务操作等方面主动服务企业。

税务部门侧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解释,以建立高效、便捷的纳税人学校为基础,定期举办面向高新技术企业、中小科技企业的税收政策培训班;积极开展税收法规宣传活动,借鉴其他身份经验开展“税法进企业”活动,上门辅导、定期回访等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向纳税人宣讲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将政策规定、认定程序、申报条件、管理方式等内容及时公布于科技和税务等部门网站或办事服务场所,保证企业无论是科技部门还是去税务部门均能准确完整的了解政策及业务处理流程等信息。

篇9

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把不懂的业务全部包出去,只做我们擅长的。”在2010年1月《物流时代》发起的一次调查中,42%的人认为外包物流是提升企业物流水平的最佳方案,两业联动意味着促进物流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而近年来市场反馈的信息不断传递出这样的信号: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企业,尤其是医药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正在逐步转变,不再是简单地寻求运输服务供应商,而是寻求能一揽子解决其运输、配送、仓储、装卸、物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同时,随着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要求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发展药品现代物流。是否具备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将成为承接医药企业物流业务的准人和门槛。对于原先涉足这些领域的物流企业不能无视这种信号,而应积极地面对,迈向第三方药品物流的专业化道路,获得关系到生存、发展、品牌的通行证。

一、医药产业的前景分析

据行业统计,目前全同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零售企业近14万家,全国零售药店总数12万家,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我国的医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在出口方面,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更高;从出货值来看,浙江省出货值最高,达到36.79亿元,占总产值的28.4%。

以浙江为例,从高新企业行业分布看,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02.3亿元,比重为23.4%,占比接近1/4。浙江省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产业规模居山东、江苏之后,继续保持全国第3。虽然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由于医药市场的刚性需求较大,也由于中国正处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上升通道,国家财政给医药市场扩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国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骨干企业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优势企业产销量进一步扩大。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公布的2008年全国医约工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名单,浙江医药等10家浙江企业入围,占百强企业数的近1/10,主要产品产销形势良好,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如浙江的维生素E产量跻身全球前4名。全省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占全国的份额达到30%,化学原料药企业产生利润占全国25%,生物制药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3。

二、第三方药品物流面临的机遇

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美元,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日前,我国大型的专业从事医药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少,而全国1.6万多家医药批发企业,其物流水平、物流能力和物流理念都十分薄弱。透过这些数字,我们有理由憧憬我国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美好前景。

新医改带米发展契机。新医疗体制改革将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广泛的医疗保障网络,而对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要求,将会在现有从事药品运输、配送、仓储企业中进行新一轮的洗牌,这必然会给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带来发展契机。

多数医药企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随着信息时代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医药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医约企业在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吸收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初步具备了供应链管理的支持技术。这无疑从另一方面给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

国家对第三方医药物流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重点培育和扶持10家大型医药物流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帮助重点医药物流企业获取GSP资格,并进人海运、航空以及公路、铁路运输市场。对国际物流业务量大的企业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帮助其申请设立海关监管点或监管仓库、保税展馆等。

三、物流企业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的必要性

(一)市场层面,客户需要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很多知名医药制造企业将重心转移到生产领域,而埘流通领域普遍实行外包。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点对点运输服务,而是倾向于选择具备物流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能为其解决从产品出库到终端客户手中的一揽子物流服务。如只能为其提供单一的运输服务,将无法满足其需要。

(二)政府层面,医药监督机构对医药物流有整合的要求

据医药监督管理部门一名官员透露,就全国医药行业来说,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希望改变目前医药制造企业、批发企业各自建造仓库、仓库设施设备参差不齐的现状,对药品仓储进行整合,逐渐形成几大区块,建没自动化、智能化仓储设施,既节约物流成本、建造成本,也便于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检查。

一旦出现医药产品问题,根据批号可迅速查找到药品存储仓库,而根据仓库内的管理系统,追踪药品去向,未售出的立即拦截,已售出的立即追回。目前的仓储状况显然无法满足药品监管的要求。

(三)企业自身发展层面,抢占先机,把握医药行业整合供应链的机会

新医改出台后,为加速推进这一制度的实施,相信马上会有配套的实质性操作规范。在物流行业群雄争霸的时代,只有抢占先机,才会扶得竞争优势,在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目前第三方药品物流的模式

(一)传统医药商业企业向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如国药集团,2005年12月开业。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第二方专业医药物流公司。能为客户提供包括一般药品、特殊药品、低温冷藏药品等仓储、分拣、包装、配送、加工、咨询、凭证管理、退货处理和增值服务。该公司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平台,采用先进的ERP、WMS、BARCODE、RF、EPS AS/RS等技术,对物流中心各项作业产生的物流信息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向货主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咨询信息,实现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所强调的市场、产品、服务与信息同步化。国药物流设计物流量为每年能满足220~260亿元人民币货值的物流需求。

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还有英特物流。英特物流公司于2008年6月通过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成为浙江省首家具有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的企业,从药品入库到出库,严格按照国家GSP管理要求,提供包括冷藏药品在内的绝大多数药品的物流服务。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药品物流

邦达物流目前是国内较具影响力的第三方专业医药物流企业之一,以其“只送药不卖药,只运药品不运其他商品”的经营理念,赢得了医药

行业的青眯,更成为如国药控股、康恩贝、浙江英特药业、浙江医药、亚太药业、天施康、回音必等30余家大型医药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邦达物流不仅拥有可通达全国800余座城市的物流配送网络,而且还具备可辐射5万多个医疗卫生终端的能力。邦达物流凭借“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方面的优势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第三方医药专业物流的全国示范单位,并被浙江省发改委确定为浙江省“十一五”唯一一家医药物流配送重点企业。

五、物流企业在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中的障碍

为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200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4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于2005年6月29日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准人要求进行了明确,制订了明确的标准,使物流企业向第三方医药物流的转向更具操作性。

在《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中,附件2明确了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准人标准:人员资质的要求(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验收养护人员职称/学历);没施与设备的要求(物流作业场所、仓库、现代物流仓储设施、设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运输设备);制度和记录的要求(养护管理、有效期管理、不合格药品管理、退货药品管理等)。

物流企业在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中主要障碍是对医药行业的流通体制、业务模式不熟悉,对医药产品特殊的仓储、配送、养护等不了解,并且缺乏药品管理的专业人员,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有待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领域要与医药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而较高的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是建立这一关系的基础。

六、物流企业向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所需的努力

(一)改善现有物流设备,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应该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按照药品的特殊性要求,更新现有的储运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在仓库管理方面,由主要为叉车、运输机等机械式设备逐步过渡到自动输送、自动仓储等设备,实现物流服务功能多样化;在运输方面,由单一方式的运输逐步拓展到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等一体化的多式联运;为医药企业进行物流过程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代收货款、代签协议等。

(二)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国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很注重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也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一个高效率的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医药物流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信息平台应具备的功能,按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建设近期功能(数据交换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项目,再建设远期功能(智能配送、GPS货物跟踪等功能)项目。

(三)与具有医药背景企业合作,优势互补

药品物流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该进程并非一朝一夕。即使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仓储管理,对货位编码、批号管理等的认识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而从普通物流企业向药品物流企业的迈进,可以“拿来主义”,与具有医药背景的企业合作,以多种投资模式,优势互补,借鉴其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解决软、硬件的问题。

篇10

把创新发展摆在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位置。破解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把增强产业技术实力作为战略支点,统筹推进科技、管理、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创新,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要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载体,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构建地方、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整机企业和基础企业协同推进的机制,打通研发、标准、产业化及应用的整个产业链条,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造水平,有效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聚焦国家战略目标,融合高新技术、高端装备、高级人才和高水平服务,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形成高端引领的发展格局。要把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与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既发挥大部门和产业链优势,推进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又通过集众智、汇众力,极大地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加快提质增效升级步伐。

把协调发展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国制造2025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对外开放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紧密协同,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不断营造制造业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发挥好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强化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的协调安排,加强战略谋划和跨地区、跨部门协调,督促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对每项政策进行细化实化、加快落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要完善重大产业工程布局协调机制,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基础大数据平台,加强部省合作和政策互动,指导各地围绕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核心优势,强化分工协作,制定差异化推进目标和配套政策体系,不搞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坚持进退并举、新旧平衡,既大力发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10大重点领域,又下大力气抓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使新旧增长动力平顺转换。

把绿色发展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并将之列入九大战略任务、五个重大工程之中。要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低碳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推广循环生产方式,培育增材制造产业,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绿色协同发展。要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突破节能关键技术装备、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和资源开发综合利用适用技术装备,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环保服务,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要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建立健全绿色标准,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制造服务平台,强化绿色监管和示范引导,推动全面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

篇11

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问题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消费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原料药生产出口稳居世界第一。2007-2017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5967亿元增长至28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不过,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产品仍“以仿为主”,创新药欠缺,药品质量和疗效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随着近几年药品“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对药企运营与成本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再加上疫情冲击,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收到较大影响,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近几年一度出现下滑。在以上背景下,推动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我国药企向创新型技术型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单点信息化、数字化覆盖状态,系统间集成度较低;另外,仍有26%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数字化起步阶段。具体而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新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研发阶段信息化支撑手段缺乏。当前医药研发需要强大的平台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撑,我国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传统医药研发阶段,缺乏信息化手段及数据的支撑,导致药物研发耗时耗力,且成功率低。第二是医药生产阶段信息化及自动化大部分处于单点覆盖阶段,未形成端到端集成。一方面部分生产环节还未实现自动化,这在中成药制造企业中较为常见,如药材预处理、药物提取、环境控制等环节,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大部分互相分离,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没有得到实时收集以用于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管理。第三是企业营销流通、产业链协同等环节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对药品营销渠道管理、营销数据的实时跟踪及数据分析能力普遍不足。同时,当前药企普遍缺乏互联网营销及用户服务类平台,基于线上的创新发展观念薄弱。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同步、资源及业务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

二、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创新发展建议

基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自动化现状及问题,为推进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运营升级、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行业在国际的综合竞争力,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同时推进企业各环节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最终实现智能化研发、智能化生产制造、智能化企业管理等全新生产运营模式的构建,具体建议如下。

(一)研发环节数字化

医药研发环节数字化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存在的最大短板,也是企业加强创新药开发力度的关键一步。研发环节数字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企业内部要构建统一的研发基础数据库,如电子实验记录、仪器原始数据、化合物/生物样品数据、生物活性数据库等,实现研发过程中各类数据电子化、标准化,并实现基础数据库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二是完善企业级的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研发流程集成。构建医药研发平台,建立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基于研发平台实现研发流程集成。基于研发平台推进研发数据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实现对研发进程和研发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实验效率,加快药物研发进程。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辅助研发创新。医药制造企业应和专注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应用,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例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阶段进行大批量文本分析及预测、虚拟药物筛选、病例分析及临床匹配、晶型预测、发掘药物新适应症等工作,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二)生产环节数字化

医药生产环节应重点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各环节智能化系统的整合,逐步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由于化药、生物药、中药生产数字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方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中小企业首先提升药品生产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加强提取、浓缩、醇化、干燥、灭菌等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部署,逐步实现各个环节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参数(如温度、流量、压力、液位、质量、浓度等)的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集中显示、报警和控制,简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二是逐步形成贯穿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体系。在关键环节自动化系统部署基础上,推进各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合,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强化生产制造各类参数数据汇聚与分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合理、准确传递与共享,全面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能力。三是完善企业生产类信息化系统建设及综合集成。完善生产执行(MES)、环境监测、药品质量监管、仓储管理等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数据、物料、能耗等数据接入到生产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及分析应用。推进生产信息化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形成集管控、优化、调度、执行和经营于一体的生产新模式。

(三)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

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是传统医药制造企业较为欠缺环节,随着“互联网+”在医药及医疗领域的渗透,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成为医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开展服务化转型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联合医药流通企业打造面向基层医疗市场的数字化精准营销平台,重点探索医药产品精准营销方式,提高资源投放有效性。一方面基于精准营销平台整合下游终端客户资源,汇聚营销数据和客户数据,掌握药品流向动态,对渠道终端(如医院、药店等)营销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辅助差异化营销科学决策制定、渠道优化、终端覆盖等。另一方面基于新媒体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医生社交网络、阅读量和转发量、医学信息浏览记录等线上数据,挖掘医生使用偏好,实现有的放矢、精准营销。二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医药新零售、健康服务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探索建设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或与大型医药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营销渠道下沉,推进线下线上全面融合。另外,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可探索建设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并和线下医院、体检中心、理疗中心、药店等实体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将数字化服务平台向线下机构及个人用户延伸,基于平台开展药事个性化远程咨询、疗效数字化评估、远程审方、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同时基于平台沉淀消费者疾病谱变化、健康需求和消费习惯等数据信息,开展C2M反向定制化研发生产。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应积极与数字化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等平台类企业合作,联合推出慢病管理、术后跟踪等服务,包括在线诊断、药品购买配送、用药跟踪等,形成“医+药”闭环,延伸大健康服务半径,创新开展营销模式。

(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

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是医药制造企业实现内部运营升级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企业人财物的数字化综合管理、企业数据汇聚及综合分析、企业智能决策等。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推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升级。针对中小企业,建议通过实地部署或采购SaaS服务等方式,推广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信息系统的使用,加强企业管理精准管控能力。对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建议推进运营管理类系统与药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用户服务、企业运营管理相关流程及数据的融合贯通。二是提升企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水平。建议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打造企业数据,盘活企业全量数据,实现企业各环节数据的汇聚整合、提纯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服务等,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反馈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精准营销及用户服务能力,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协同。加强医药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协作,通过系统整合、流程打通等推进上下游企业生产要素互通共享,逐步实现产业链互联、平台协同、要素融通,推动产业链企业生产和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三、推进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

篇12

[关键词] 射频识别 产业 济南

一、RFID技术及产业特点

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分析所传递的信息达到对物体识别目的的技术。RFID系统主要由RFID电子标签、RFID读写器、计算机应用系统组成(如图所示)。

1.RFID技术大大优于传统识别技术

RFID系统可以自动、迅速地获得物品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RFID具有高速精确读写、环境适应能力强、非接触识别、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等传统识别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不仅是条形码技术的替代品,还被视为连接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纽带技术。

2.RFID产业链涵盖面广

RFID产业链涉及信息、制造、材料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涵盖RFID硬件(主要指RFID标签和读写器)、RFID软件、RFID服务三大部分,具体包括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RFID读写器设计与制造、RFID中间件、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咨询与培训等多个环节,几乎涵盖电子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

3.RFID技术应用领域广泛

RFID技术具有普适性,其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市场空间巨大。RFID技术应用于交通、物流、生产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可大幅提高管理与运作自动化程度,降低成本,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RFID技术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除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快速应对市场外,还能大大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因此,研究RFID技术、发展RFID产业对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公共安全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济南市RFID产业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分析

2004年至2006年三年,我国RFID市场规模分别以234.5%、178%、109.6%的速度高速发展,在RFID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济南市在RFID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建立起一定基础,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1.具有一定的RFID产业基础

济南市现有RFID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40余家,其中RFID系统集成企业7家,RFID产品销售企业20余家,RFID研发制造企业3家,从业人员约1500人,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企业数量约占山东省从事RFID研发、制造、集成和产品销售企业数的3四分之三,在省内居绝对优势地位。

2.RFID产业链逐步形成

济南市RFID产业多集中于RFID标签印刷、RFID读写器、RFID系统集成、RFID产品的销售等环节,RFID标签印刷和读写器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RFID应用系统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发展较好,但RFID产业核心技术及关键环节――RFID标签芯片设计与制造及天线设计制造等发展还比较薄弱。

3.RFID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目前, 济南市在居民身份证、药品物流配送、环境监测、宠物管理、质监系统区域监管及危化气瓶管理等领域开展了RFID应用,但在物流、医药卫生、交通、制造业等RFID主要应用领域的推广与应用还不够广泛。

4.RFID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济南市RFID入门级企业占绝大多数,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多以较成熟的RFID产品和系统为主营业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缺乏核心竞争力。RFID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彼此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尚未形成明显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三、推进济南市RFID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1.积极营造产业发展氛围

通过建设公共演示体验中心、举办专题论坛、座谈会、技术产品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RFID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提高不同领域特别是制造业、物流、医药卫生、交通、零售等行业对RFID技术及应用前景的认识,打消等待观望的疑虑。同时,积极宣传国家推动RFID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从事RFID研发、生产制造及应用的积极性,夯实技术和产业推广基础。充分发挥RFID产业联盟的作用,促进政府、科研、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

在深刻理解RFID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深入调研,把握定位,制定RFID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济南市实际,制定有利于RFID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融资、服务等全方位的扶持力度,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吸引和鼓励传统产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到RFID产业,鼓励中小RFID企业发展壮大。

3.建设RFID产业基地和公共技术支持平台

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分阶段、分步骤打造RFID 产品演示和体验平台、信息咨询与培训平台、RFID研发与测试平台、RFID 生产制造平台等创新平台,形成支撑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发挥省会科技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标准制修订力度,优先制定全省层面涉及多部门的RFID应用所急需的地方标准,通过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4.强力推动RFID技术应用示范

根据济南市实际情况,在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图书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先进制造业、交通、物流等典型行业和领域中,选择条件比较成熟,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项目开展试点工程,积极探索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RFID应用示范模式,逐步形成多领域、大规模的RFID应用,并通过应用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RFID企业,锻炼一批RFID技术人才,带动整个RFID产业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

四、结束语

RFID技术优越,产业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济南市RFID产业已初步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加大RFID应用示范力度,推动RFID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刘 韧 鞠颂东 衣春光:在物流中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RFID技术应用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6)

篇13

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新变化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难以改变。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明显不足,市场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二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替代部分跨境贸易和投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整合。三是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坎坷,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步履维艰,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发达国家试图以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占领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发生新变化。近年来,我国传统比较优势明显弱化,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和强化,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基础更加坚实。二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比以往更有条件主动谋划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三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迫切,需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要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与相关国家共同规划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加强相关国家交通、物流标准体系对接。夯实对外开放的产业基础。沿海地区应推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加快从国际加工装配基地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从制造中心向制造研发中心、服务贸易中心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在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

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

一要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竞争力。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巩固国际市场份额。完善通关监管模式,鼓励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二要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抓住全球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以对外承包工程为先导,以金融、保险服务为支撑,大力推动高铁、通信、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出口。三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巩固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与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维修等服务贸易出口,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四要积极扩大进口。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供求状况,完善进口促进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能源资源、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国内有需求的消费品进口。

篇14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不良影响开始逐步显现,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大幅回落,并进一步向其他经济部门加速蔓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出口依存度较低,同时受医药产品消费刚性、国内市场扩张和相关政策稳定的强力支撑,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此次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下表现较为突出的亮点产业之一。

(一)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态势未变

2000年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20.45%。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抗风险能力表现突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52%,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

(二)化学药品仍占主导地位,生物制品增速较快

生物医药产业8666亿元产值中,化学药品为4190亿元,中成药为1779亿元,分别占48%、20%,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增速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0.65%和31.43%。

(三)利润增幅逐季回落,但依然远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利润增幅虽呈逐季回落态势,但1--11月实现利润总额达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4.9%)23.5个百分点,增幅高居十二大工业产业的第二位。

(四)投资增长加快,产业发展后劲较足

近两年来,随着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和市场环境改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长加快,创业风险投资趋于活跃。2008年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1055.3亿元,同比增长274%,分别比2006、2007年全年增速高18.68和15.95个百分点。

(五)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第四季度略有回落

2008年,化学药品、中成药、生物制品实现出货值723.24亿元,同比增长13.75%,比2007年下降6.8个百分点。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第四季度出口增长有所回落,但全年仍比工业总体出口增长高近3个百分点。

二、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一)请费刚性和市场扩张是支撑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当前情况下,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医药产品消费具有刚性,特别是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健康方面的消费会越来越多,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二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的稳步推进,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国家计划免疫范围扩大等,导致医药产品市场需求迅速扩张。同时,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了医药产品市场秩序,使生物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成本大幅降低。

(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08年,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仅为13.67%、7.53%,而生物医药产业同比增长25.52%。同时,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达14.86%,生物医药产业对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由2001年的14.01%提升到2008年的19.73%。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支撑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2009年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

(一)国内健康消费需求增长以及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将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是国内健康需求迅速扩张。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社保制度的全面推进,国内医药产品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专家预测,医改将拉动普药市场需求增加1600--1700亿元。二是医药产业政策的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随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政策的出台和标准的提高,产业优胜劣汰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资源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实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投入大幅增加;随着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适时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等政策的实施,困扰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税负过重问题得以有效缓解。据专家预计,2009年生物医药产业效益增幅将不低于20%。

(二)国外市场变化及国际产业转移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欧美等国际主流医药消费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进入低迷期,收入的大幅降低将使这些国家减少医药费用支出,为成本优势显著的我国医药产品提供了市场机遇。同时,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向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医药市场国家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我国国内医药消费市场扩张以及相关政策调整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的市场机会,使发达国家生物医药制造和研发服务加速向我国转移,跨国医药企业开始在我国构建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这也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物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全国医药企业有45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10000余家,但规模普遍较小,且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生物医药产品95%以上为仿制药,普药多、新药少。据中国医药企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中片剂、胶囊、水针剂的生产利用率分别为45%、40%、50%,粉针剂的生产利用率仅为27%。

(二)生物企业触资出现“外资化”趋势

近两年,我国生物产业吸收社会风险资金有所增加,但主要是来源于境外创业投资,使我国一些为数不多、历经多年开发取得的成果最终落入跨国公司手中,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生物技术企业被外资控股、这与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政策调整给企业发展带来压力

近两年,针对我国生物产品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修订出台了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从长远看有利于规范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但从近期看,由于药品审评标准等发生变化,许多企业反映,新药审批十分缓慢,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五、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制造技术水平,融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正在迈进国际市场的门槛,迅速提升医药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医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是加速我国医药产业“走出去”的基础。国家要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发挥企业积极性,促进一批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取得欧盟、美国及日本的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eGMP)认证,促进国产生物医药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具有创新能力或市场销售能力的国际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提高医药生产集中度;大力倡导医药企业引进关键技术,引进海外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研发外包业务(CRO),加强与跨国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全球资源提高我国研发水平,培养研发队伍。

(二)加强创新药物产业化,建立创新药物直接进入医保的绿色通道

以科技重大专项的创新成果为对象,协调相关管理部门构建相关政策的协调机制,促进形成自主创新药物的优先审批、产业化、市场准入机制,比如支持其产业化,优先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药品目录》,鼓励企业开发创新药物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