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保治理的社会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环保投资;投资主体;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018- 02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增加,根据中国环境规划院的研究,初步估算 “十二五 ”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 1.35%的比例基本持平,年均环保投资为 6 200亿元左右。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环保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保持年均 15%~20%的增长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年全国环境投资治理总额较上年同比增加 23%,2007年同比增长 32%,分别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投资增速最高的年度。 2012年环保投资进入快车道,预计总投资 6 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 25%。
这些数据都显示了我国环保产业将会迅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投入环保产业将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环保投资的不断增加以及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类环保投资项目也在迅速增加。所谓环保投资项目,是指将一定数量的资金或资产投入到环境保护方面,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以获得一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水处理类项目、固体废物类项目、废气粉尘类项目、噪声控制类项目、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类项目、洁净能源类项目、绿色农业类项目、生态保护类项目等。
环境保护投资是一种社会公益性投资,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用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来评价环保投资项目,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难以体现环保投资效益。本文在分析环境保护投资特点的基础上,介绍环保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
2 环境保护投资的特点
(1)环保投资是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往往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主要投资目的,而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主要表现为投资项目对国家、地区和社会群体共同利益所作的贡献。
(2)投资主体多元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单纯依靠国家投资是行不通的,一个国家的财力毕竟有限,因而客观上需要开辟其他投资渠道。目前,我国的环保投资主体主要包括:
1)国家主体。国家通过预算下拨环保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治理、区域污染防治以及环境保护科研等方面。
2)地方政府主体。地方政府(省、地、市、县等)进行的环保投资,主要用于解决区域环境问题。
3)企业主体。企业为解决自身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或为实现某种经济利益而解决周围的环境问题所进行的投资。
4)个人投资主体。在现阶段,由于市场准入、投资风险等原因,个人投资主体很少。
5)国外投资主体。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与国际环保合作的加强,利用外资进行环境保护的工作将会得到不断发展。
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极其广泛,既可以是政府投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可以是企业投资(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甚至是个人投资。投资项目的兴办者、投资者、受益者往往具有分离的特点,一般由各级政府举办,由多级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真正的投资者为纳税人,受益者为全国或某地区社会各阶层人民。这一特点明显不同于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的三位一体化。
(3)环境投资包含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环境投资主要包括防治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计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投资、环境保护产业投资和环境保护建设投资(包括管理、检测、科研和宣传教育等投资)。
(4)环境投资最终形成自然资本存量。环境投资活动将机器设备、材料等物质生产资本投入到自然再生产中,其结果形成自然资本存量,从而保证社会物质再生产持续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自然资本的核心。
(5)环境投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活动。
3 目前环境保护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局限性
目前,社会上普遍采用的环保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为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从企业的角度,根据国家现行价格和财税制度的有关规定,分析测算拟建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取得效益,考核项目的获利能力、贷款清偿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外汇平衡等财务状况,从而判断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合理性。此方法不适合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环保投资项目属于公益事业投资项目,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增进社会福利,而不是谋求盈利。因此用评价生产经营性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显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反映环保投资的真正效益。所以应该采用客观反映环保投资项目效益的新方法。
4 评价环保投资效益的方法
目前,评价环保投资效益的主要方法是效益分析法。此外,还有其他评价方法,如收益―成本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本文着重介绍效益分析法。
效益分析法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指标。
4.1 环境效益
获取最大的环境效益是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环境效益是由达标基数、维持系数(亦称持久系数)和强度因子共同决定的。其量化公式为:
环境效益(E)=达标基数+维持系数+强度因子
达标基数――项目建设运行达标基数,达标为1;
维持系数――达标运行维持年限,每年取0.1;
强度因子――治理项目高于环境标准的百分率。
一般,水、气、噪声治理设施的使用寿命均可维持在10年左右。因此,环境效益的标准值为2~2.5,数值越高,环境效益越好,反之亦然。
4.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一项反映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指标。一般来说,污染治理项目的经济效益往往差异很大。如果是水、气、噪声的污染治理,主要表现为投入,获得较大的环境效益,而产出表现即经济效益则不明显。还有一些治理项目,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相上下。为此,可将治理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类。直接效益是经过治理收到的节能、节水、降耗、利用等经济效益;间接效益是治理后减免的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经济效益的量化公式为:
经济效益(Ec)=(直接效益+间接效益)/投资总额
Ec的标准值为1,Ec越大,经济效益越高。
4.3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一个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社会效益是由软因子和硬因子两部分组成。软因子是整体环境质量对社会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证明,良好的环境条件不仅会使人们表现出愉悦的心情和风貌,而且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软因子量化却不易,将治理投资与其直接联系起来,进而建立一个有机的相互关系则更难。在此,权且将对环境质量有直接重要影响的水、气、噪声三要素的区域治理达标情况进行重点考虑,间接性地建立起软因子与环境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即:软因子=区域性污水达标排放率+区域性废气达标排放率+区域性环境噪声达标率。硬因子是指污染项目治理后,仍出现投诉,说明该治理项目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效益的量化公式为:
社会效益(S)=软因子-硬因子=(污水达标排放率+废气达标排放率+环境噪声达标率)-重诉率。其中,环境噪声达标率可通过选点抽样监测取得。
主要参考文献
[1]佘艳.基于费用-效果分析的社会公益性投资项目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5(1).
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监督评价企业的环保活动及实施效果,即监督评价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情况。这需要建立一套考核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有效的审计方法,开展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性或项目性的环境审计,加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环保化控制,完善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EMS)。
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生产经营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的优劣息息相关;同时企业也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履行环境义务。
1.企业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自然环境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经营环境,以及企业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企业在享有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及自然资源,为自身和社会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理应履行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质量的义务。
2.企业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经济单位,是一种复合性社会经济组织。本身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企业经济属性决定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同时企业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一员,有义务重视和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并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义务属于社会义务的一部分,保护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也是保证社会效益的一个方面,因此,企业从自身的社会属性出发,有必要履行其环境义务。
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与其环保形象密切相关。具体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产品方面。许多国家已经禁止无绿色标志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1994年,我国成立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的正式开始。绿色消费主义兴起,使得于环境无益的产品逐渐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二是资金方面,金融行业开始注重企业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目前,国际上已经有29个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即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建立的一套自愿性指南,以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3.出于规避环境风险的考虑,企业也应积极进行环境保护。从一般角度看,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超过国家或地区所规定的环保标准大量排放污染物,或对周围的生态平衡和居民生活造成损害,那么企业将面临国家性或地区性的罚款、诉讼赔偿,勒令对污染予以治理或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等。这些风险的兑现,对于企业将是一笔极大的损失,甚至可能会被关闭或停业。
因此,企业有必要承担各种污染治理及保持生态平衡的义务。与环保活动的相关问题操作涉及到企业的资金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企业收益和风险。通过审计方法为企业环境问题把关,对企业环境管理积极参与,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充分的环境信息,协助其进行环境预测、决策和控制,从而达到监督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并从客观量化的角度评价企业环境义务的完成效果。
二、企业环境义务的内容
1.履行国家性、地区性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规定的环保标准,有义务根据自身运营特点,制定适用的环保措施。
2.在建设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加强从管理到操作全过程的环保意识,在环境保护、防治和治理污染方面实施相应措施,改善企业厂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
3.加强内部环保部门的工作,注重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4.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开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对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环保措施,做到生产经营环保化。
5.缴纳排污费和因污染问题引起的罚款及相关费用。
6.将自身的环境业绩等相关的环境信息以一定形式进行适当的披露。
三、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体系
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是为实现评价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效果的目标,为满足相应的环境评价要求,从多个方面反映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情况,并可适用于企业整体或其局部。企业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应尽量予以量化,以便进行比较、改进和提高,同时采用定性方法评价为之补充。据此可将考评指标分类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从考评的企业环境义务内容上分类,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分为以下4个部分:
1.环境法律法规、企业环保政策及相关行业标准执行情况
我国已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保措施做出最低限度的要求。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好转有赖于所有企业对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所以,企业对国家、地区性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对企业自身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情况,应被视为整个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基础及标准,其考评指标定性地看,可以设为以下几点:
⑴企业有无不符合国家环境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情况,例如,有关环境费用、成本、效益以及一些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风险;
⑵企业各项工程开工前是否进行了环保登记,是否遵循了“三同时”制度;
⑶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环境及经济指标及评价;
⑷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情况,取得的排污许可证的交易情况,及污染源情况、企业排污费的缴纳情况;
⑸企业环境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包括企业被纳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事项、原因、分配的责任指标及其完成情况;
⑹如果企业被列为限期治理的对象,关于列入的原因、要求的标准及期限、预计完成时间以及目前的进展;
⑺企业自身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
⑻国家、地方性法规或社会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有关事项。
针对企业的环境法规执行情况,设立如下定量的考评指标:
⑴考评企业对于国家、地方性及本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的执行情况
适用相关环境法规执行率=
×100%
⑵如果企业自身制定了相应环境政策,则增加指标:
企业环境政策执行率=
×100%
2.企业治理和改善环境措施的执行及效果
企业履行环境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环境义务是一项长期任务。企业在改善环境状况方面所取得的长期成果仅从上述方面并不能被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应针对企业的环境治理情况及企业厂区、周边环境的质量进行实地考察,作为反映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污染治理情况的定性指标包括:
⑴污染治理情况,包括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回收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主要污染源治理情况等;
⑵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机构和人员情况,包括有关的资金投入量;
⑶其他有关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项,如企业职工的环保培训、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这些措施对企业污染治理有侧面影响。
考评企业环境质量的定性指标有:
⑴企业厂区绿化率以及有偿或无偿承担的其他绿化任务;
⑵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废水、废气、废液、废渣、噪音等的排放总量及其所含的污染物质含量;
⑶主要的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包括环境检测项目达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
⑷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包括污染性能、环境和经济的危害;
⑸环境资源的耗用量,包括水、电、煤、石油等的耗用量;
⑹企业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和保管情况。包括使用总量和储存总量。
相应的考评企业环境治理和改善环境质量效果的定量指标:
污染治理项目完成率=
×100%
污染源治理达标率=
×100%
污染物回收利用率=
×100%
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
×100%
万元产值(或收入)排放量=
×100%
万元产值耗能量=
×100%
企业厂区绿化率=
×100%
3.企业环境保护的措施及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对于环境工作的效果、效益性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来考评:
⑴相关国家、地区性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要求是否在本企业环保部门工作中得到严格遵守;
⑵企业环保部门的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环境政策、方针的要求并得到正确的实施;
⑶环境保护工作的经济效益状况,从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和由于环境成本的发生所增加的经济收入两个方面来考虑;
⑷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效益状况,如企业社会环保形象的提高,环境风险的降低,降低附近居民的疾病发病率等;
⑸企业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绩效是否明显改善;
⑹企业部门的员工环境意识是否明显增强;
⑺企业建立的环境管理系统在节省环境资源能源、降低消耗方面取得的成效如何。
相关的考评企业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定量指标有:
企业环境成本利润率=
×100%
4.企业环境管理系统(EMS)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企业环境管理系统是将企业环保部门在生产经营全过程系统化、体系化,是整个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完成、复审和维持环境方针的结构、策划活动、责任、实践、程序、过程和资源。一个规范的环境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提供完善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从以下方面细分考核内容:
⑴企业是否规定了管理部门在环境方面的义务,从而提高全组织的环境意识;
⑵企业是否制定环境政策及程序,以保证投入恰当而充分的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保护的目标;
⑶企业是否制定充分而有效的内部环境控制结构,以监督与既定的环境政策及程序的持续符合性以及遵守有关法律和条例的情况;
⑷企业是否确定战略管理规划,研究未来的发展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⑸企业是否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方案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降低风险;
关键词: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污染治理 环境管理
1.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1.1 外部性
1.1.1外部经济(正外部性)
当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有利影响,而生产者不能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积极的外部经济性。
以林业生产为例,企业的目标是销售树木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造林绿化本身还有着显著的生态价值,如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提供深林旅游等,这些都属于外部经济性即正外部性,也称外部效益。
1.1.2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
当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了损失或额外费用,而他人又不能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
假设一条河流流域内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印染厂,并且印染厂位于游乐场上游,河流无自净能力。印染厂将未处理的印染废水排入河流,导致娱乐场无法正常营业,此影响即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性。
1.2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
1.2.1外部费用和环境费用。某一种经济活动的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就是该种活动的社会影响与私人影响之差,就费用而言社会费用与私人费用之差就是外部费用,“社会费用=外部费用+私人费用”,社会费用就是社会真正承担的全部费用。当外部费用表现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时这种外部费用就是环境费用。
边际费用是指增加单位物品时所追加的成本费用。“边际社会费用=边际外部费用+边际私人费用”。
1.2.2 外部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效益是与外部费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私人效益之差,即外部经济性的货币衡量,“社会效益=外部效益+私人效益”,当外部效益表现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健康水平提高、美学享受等即为环境效益。
同样“边际社会效益=边际外部效益+边际私人效益”。
1.2.3 市场失灵
1.2.3.1 负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一般来说,单个企业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其商品数量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有限的,从而很难影响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所以单个企业的产品需求曲线相当于一条水平直线,市场平均价格P=P0。
假设这个企业就是前面举例的印染厂,由于其只考虑边际私人费用,生产产品市场价格为P0时,该企业利润最大水平产量Qe,产值P0Qe;从社会角度来看,考虑到边际社会费用,该企业合理产量Qn,产值P0Qn。Qe-Qn代表了企业的“过剩”产量,就是说该企业用于生产Qe-Qn产品的资源可以在别的生产部门或企业具有更大的纯生产价值。这就意味着在这个经济系统中一些物品生产不足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源没有达到最佳配置,所以市场失灵。
1.2.3.2 正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以上述林场为例,林场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却往往不能得到补偿。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2.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
2.1 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应征收环境资源税、排污费等,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费用恰好等于社会费用。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
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政府应补贴或实行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使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相等。
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费用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费用和社会效益相等。则避免市场失灵,资源配置便可达最优状态。
2.2 政府干预
2.2.1明确财产权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这种公共财产权往往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无所有。将明确产权引入环境管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明确财财权实际上也是一种外部性的内部消化。
2.2.2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2.3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 3 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
2.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3.2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制度
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社会监督制度.弥补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不足。
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序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世纪初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其中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重点之一。因此,及时研究农村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对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及表现虽然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恶化有不科学使用处置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场随意排放粪便污水产生污染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对环境冲击最大的还是农村乡镇工业的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它对环境和资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2.1 “三废”排放量大。目前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例如我市下设一市、三区、二县,92个乡镇,乡镇企业达数千家,污染物排放量增长非常快,尤其化工、冶炼等行业污染严重。2.2 污染物随意排放现象屡禁不止。有的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茶浴炉废气中烟尘及硫化物严重超标;固废垃圾随意堆放,这些都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农作物和草木枯死现象经常可见。
2.3 乡镇工业村村冒烟处处办厂,污染面广,土地等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我市矿业常年开采,破坏地貌植被,导致农业生态平衡失调,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乡镇工业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分析3.1 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片面追求产值、产量与经济效益,只有生产挣钱的观念,忽视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够、重视不够。
3.2 总体规模小、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乡企布局绝大多数企业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工艺不配套、经营粗放、这是造成乡镇工业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大,污染类型多,污染防治难度大。
3.3 环保机构不健全,乡镇环保力量薄弱。乡镇一级大多无环保机构,即使有机构也是“兼”多“专”少,尤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使农村地区的环保、生态监管治理的人力出现捉襟见肘现象,造成环境保护法规在乡镇企业难以严格执行。
3.4 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严重制约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环保事业的发展,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保工程得不到落实,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城市化进程。
3.5 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许多地方一旦考虑经济发展,就会注重经济增长,忽略环保。
4、遏制乡镇企业污染、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的建议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工业企业深入千乡万村,行业复杂,给环境监管及污染治理方面都带来难题。要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不仅需要环保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还需广泛发动村民,让他们成为环境权益的积极维护者,共同遏制乡镇企业污染。现提出如下建议:
4.1健立健全农村环保工作机制及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把环境质量的优劣纳入乡镇干部的选拔和任期目标的考核之中,作为评先、任用的硬条件。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和农村环境监察人员配置、培训工作,设立专职环保员,具体负责本乡镇环保工作,履行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从而环境监管的触角遍布城乡,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通过环保员走乡串户,加强对乡镇与民营小型企业的污染监督管理、偏远地区矿山环境保护和防范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等监管力度。
4.2 控制乡镇工业产业方向,调整产业结构乡镇企业大多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投入多、利用率低、产出少、效益差、排污量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实行污染全过程的控制,减少、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对新办乡镇企业要严格控制产品的发展方向,限制高能耗、重污染产品的生产,提倡发展综合效益好、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业产品,鼓励“三废”综合利用的生产项目,因地制宜,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4.3 加强企业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对有污染的乡镇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对新建产业,要切实实行“环境优先”原则,提高项目的环保门槛,从源头上严防城市污染向郊区和农村转移。在企业中以集中治污为突破口,解决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成本高的难题。以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加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筛选清洁工艺,开发污染防治新技术。特别加强重污染行业的治理技术研究,对现有污染企业通过引进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废弃物达标排放或少排放。近几年来,我市已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9项,创经济效益2.7亿元;实施清洁生产方案445项,减排固体废物达111.6万吨,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
4.4 完善环境规划管理,合理优化,统一布局发展乡镇企业要根据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环境特征,结合农业区划、城镇建设、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居民稠密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地段新建有污染的乡镇企业。坚持工业企业适当集中原则,优化工业发展布局,逐步将污染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做到污染集中、集中治理。当前应特别注意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小区的环境规划与布局工作,真正体现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有效控制乡镇工业环境污染。
4.5 加大环保投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保障农村环境治理方面资金。环保部门要积极申请环保专项资金,发动乡镇政府争取国家对口项目补贴,发动村民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形成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地方配套、村民自愿的多方资金保障体系,使全社会都积极投入到环保计划中来。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大力开展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综合整治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生态保障。
4.6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及群众的环境意识,使全社会都能关心支持并重视乡镇工业的环境保护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帮助乡镇企业克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污染,只顾局部利益,缺乏整体观念的短期行为,要教育干部、群众,特别是乡镇企业领导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认真执行环保法。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7 开展环保区域自治,发挥群众对环境公众监督作用我国村民环境权益的保障,大多是靠自发行动,力量薄弱,无法和拥有强大市场权力的企业相抗衡。因此,村民需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合法组织,集合力量,建立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沟通、合理、有序、有效地开展环境维权,参与对企业的监督。通过环保自治,让村民与企业联盟,既使村民免受污染之苦,又使企业节约了大量治理资金,由被动接受环境管理变为主动参与环保,相互监督、协同配合,共同解决污染问题,建设绿色家园。此外,在农村地区仍需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网络来加强乡企污染监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环境优美”的要求,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韦光都 . 加强乡镇企业污染防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1999
2 唐建军 .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原理和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3
关键词:煤炭企业;生态环境经济评价; 必要性
煤炭资源虽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和环境问题,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煤炭企业进行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佳渝煤矿现状
佳渝煤矿位于南川区水江镇,距南川区约25km,距水江镇约4km,距重庆市水江发电有限公司6km。佳渝煤矿始建于1986年,生产规模为3万t/a,原矿区范围内煤炭资源基本开采完毕,2008年经重庆市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局批准扩大矿区范围,现矿井井田面积0.4014km2,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K1煤层,开采标高+920m~+720m。扩大矿区范围后资源储量为222kt,可开采资源储量170kt,煤层赋存条件良好,煤层稳定。
2 佳渝煤矿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1 环境保护费用的确定与计算
2.1.1 环境保护基建投资估算
本工程的环境保护基建投资费用估算结果,见表1-1。
2.1.2 环保投资与基建项目投资比例
式中:HT――环保投资;
JT――建设项目总投资。
佳渝煤矿本次改扩建项目总投资680万元,环保投资62.2万元,按照上式计算,该项目环保投资占本次改扩建总投资的9%。据调查,目前国内同类矿井环保投资占基建总投资的比例一般在1~3%之间,本项目环保投资比例较高。
工程建成后,环保设施运行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其环保运行费用估计为5~8万元/a,主要包括药剂费、水电费、设备维修费、设备折旧费等。
2.2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本工程为达到本区环境目标要求,采取了必要的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投入较大的环保费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有直接效益,但更多的是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环保治理后,避免了企业因排污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处罚费用,同时也减少了缴纳的排污费用;减少了同周围居民等产生纠纷造成的损失;矿井水经过治理后,可作为景观用水或生产用水,降低了场区用水费用。另外原有工业场地复垦,可恢复土地5000m2。
间接经济效益难以量化,其主要表现在: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避免了矿井开采和场区建设引起较大的水土流失,减少了因水土流失带来的不利影响;矸石场规范设置,避免矸石随意堆放占用更多的土地;对各个污染源采取环保治理,保护了环境,确保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矿井采取环保工程和生态工程措施后,较少了矿井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地面土地利用性质、建构筑物、饮用水源等的影响,保障了矿区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生产受到较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改善了矿区生活环境,为矿井职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工程建设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劳动就业机会,对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佳渝煤矿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可以对煤矿企业的环保投资进行量化,进行环境经济效益分析,从而得出在环评中对生态环境进行经济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即:在项目投资时,对该项目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来确定该项目的建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可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对环境资源进行货币化计量,并将计量结果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从而可以真实的反映国民财富状况。第三, 为环境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第四,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在环评中,通过对环境影响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将环境影响的外部不经济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第五,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货币化计量,从而为生态补偿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曾贤刚.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 胡淘, 王东华. 中国的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3] 厉以宁, 章铮. 环境经济学.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4] 环境与交通工作组. 交通与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关键词:环境工程;合格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环保工程是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环境工程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环保目标决策,由于多种因素我国已建成的环境工程不能正常运转的还占相当比重,这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控制污染的作用,而且造成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优质高效环境工程的建设推广,同时降低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
1不合格环保工程的集中表现
1.1工程质量没有达到检验评定的标准
根据《江苏省环境保护工程(设施)竣工验收办法》的要求,环境保护工程按审批要求建成须经交工验收,执行中各单位、部门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致使部分工程未达到设计的质量标准投入运行。部分建设施工单位从部门利益出发,对再见工程偷工减料,甚至减少处理环节。有的环保工程刚投入运行就出现沉降、裂缝,跑、冒、滴、漏严重;有的未作防腐处理;有的工程选用劣质材料、设备。
1.2处理能力小
合格的环境工程应确保容纳最大排污量并留有余地。排污单位为降低投资,承建单位为压价竞标,导致部分环境工程设计、建设处理能力不足。有的工矿企业在工程验收阶段减少排污量,或借口调试阶段,仅使部分污染物经处理,从而达到工程验收的目的,但在以后的正常运转过程中不是偷排,就是排污不达标。
1.3处理费用高
环境工程应是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其中经济的可行性直接关系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转率,影响治理厂家的积极性。一些环保处理设施由于设计流程不合理、动力设备选型不当,效率低下设备、药剂成本太高,导致单位污染物处理费用过高,治理厂家无力也无法保证正常运转。例如:小造纸厂污水,技术、经济上无法治理达标,个别厂家为了蒙混过关,采用不合理的落后处理工艺及设备,验收阶段每日投入几万元的处理费用,达标验收后只能作为“摆设”工程,时开时停。
1.4季节性太强
环境污染治理工艺繁多,不同工艺因方法差异适应不同地区,有些工程夏季因气温高、适应性强,而到冬季时因温度低,反映速度明显下降,致使污染治理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有的工艺则冬季因溶解度降低、沉淀效果好而处理效果优,夏季则差。对于受温度影响显著的环保治理工程,应延长验收时段,尽量保证该工程在全年都有好的治理效果。季节性太强的环保工程且没有保温或降温措施的不能尽兴合格验收。
1.5工程使用寿命短
部分环境工程因主体结构质量、设备选型、防腐处理等方面原因,不能达到预期使用寿命,不仅到期影响工程处理效果,增加维护费用,而且造成资金资源浪费。
1.6二次污染严重
环保工程要达到预期环境效益要求,不应是污染物的转移、转嫁,应是污染物的终端净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目的。有的环境工程仅是就事论事,对二次污染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治理措施,造成污染物的转移、转嫁。水污染转变成气污染,例如吹脱法治理含有毒、有害气体的废水;水污染转变成渣污染,如沉淀法治理含有有毒重金属污水;气污染转变成水污染,如液体吸收法治理喊毒废气;固体污染转变成水污染,如含污废渣露天随意堆放;水、气、渣污染治理过程中产生新的噪声污染等等。有的环保工程不但起不到最终降污作用,反而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后果,如含有毒、有害、腐蚀性的气体,为遮人耳目不采取净化后高空排放,而采用走下水道排放,这样的工程不仅使环保部门难于管理、转嫁污染,无异于廉价稀释排放,而且腐蚀城市公用设施,影响其使用寿命。
1.7处理项目不完全
环保工程是一种多因子目标工程,这既是限期治理、达标排放也是总量控制的要求,针对某类污染源的具体环保工程应使其中的所有污染因子能够全部达到国家、地方或既定的标准排放,一些环境工程因工艺设计、方法选择、人为因素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缺少必要的治污环节,只能对污染源中的部分污染因子有治理作用,而对另一类污染项目不能起到治理作用或治理不能达标。如复杂的废水治理工程验收时只考虑有机物,燃煤烟气治理工程竣工时只验收林格曼黑度。
1.8管理繁杂、人为随意性过强
多数环境工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工程。操作管理难易、是否能持续平稳保持达标排放,是评价一个环保工程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难于操作、人为随机性大,不仅不利于污染企业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转,也不利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实现有效监控。
2成因分析
2.1技术原因
环境污染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不同的产品、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方式,产生不同性质的污染源,同种污染源含不同的污染物,同类污染因子所处环境不同需确定相异的处理方法、流程。环境工程涉及建筑、化工、机械等多学科,国内环保处在起步后的发展阶段,还缺少成套的高新技术、方法、设备。对小部分污染物还没有探索出成熟的治理技术,同时设计、施工单位素质参差不齐,环保产业管理相对混乱,不公平竞争时有发生,没有设计治理资质的“散兵”个体,通过多种渠道取得资格争取项目,采用陈旧方案、设备,甚至偷工减料,制造出一批批低质次能的环境工程。
2.2厂家原因
环境保护在部分污染企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上环境工程多数由于仅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没有积极性,为了“三同时”验收、限期治理、达标排放,不少企业被动应付,同时少数企业为了降低收入,不考虑治理技术的先进性,管理操作的简易性,不把实现长期稳定达标作为目标,甚至不考虑工程质量、工程寿命,当作一种差事应付。这是滋生不合格环境工程的重要土壤。
2.3管理原因
对环境工程的管理相对其它工程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有的环保主管部门业务不精、决策能力、服务能力不强,对环境工程不能形成全过程有效服务、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往往把污染企业行为、市场行为当成政府行为,严重的把自己当作治理厂家的代表。在对环境工程验收阶段、监测、监督、管理不能严格按规办事,甚至为了部门、个人利益,完成工作马虎验收,造就了一批不合格工程投入运行。
环境工程是实施环境保护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工程质量关系到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治理技术的可行性,同时还涉及到企业排污费征收额度、污染企业治污积极性。创造优质、高效的环境工程需技术、管理、资金等多方面强有力的配合。
[摘要]文章借鉴国内外权威机构及各专家学者有关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常州市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了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撑四个方面对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找出影响其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使常州市在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关键词]常州;绿色经济;绿色发展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45
[作者简介]陈澄(1994—),女,汉族,江苏常州人,西南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通讯作者:付伟(1986—),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西南林业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至今天,传统发展方式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稀缺已不容忽视,“褐色经济”难以为继,“绿色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实践。“绿色经济”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的,他认为社会应该建设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经济。[1]在此理念下,常州市对绿色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文选取常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绿色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内容,引入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数,对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成果及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意见,为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1 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1.1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即已经统计出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使用频率较高指标,通过借鉴已有的指标体系,结合常州市具体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综合考察,确保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及其时间演变趋势得到综合性评价与分析,初步确定了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
经济效益选取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在内的六项指标,旨在考察近年常州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效益指标选区包括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登记失业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在内的6项指标,来考察常州市居民生活水平、教育及科技水平等;资源环境选取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及废气排放情况等,来反映常州市近年绿化治理及污染情况;政策支持选取市区污水池利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近年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支持引导情况。
1.2基于熵值法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模型
数据标准化的一般方法有简单归一化法、向量归一化法、线性比例变换法、极差变换发等。本文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综合借鉴各种评价方法,选取熵值法对常州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熵”是一个热力学的概念,表示不确定性的量度。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在综合评价中,相对于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主观赋权法更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已有的研究文献中,部分学者便是采用熵值法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分析。[2]
1.3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见下表。
2 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综合分析评价
2.1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已取得的成效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评价一个城市绿化成绩的最高荣誉,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水平。常州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城市,2016年成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可见常州市近年绿色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的。
2.1.1经济效益发展水平
21世纪以来,常州市经济发展呈现速度不断加快的良好势头。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7亿元,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2682.3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938.9亿元,增长10.1%。三大产业结构自2015年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后,继续扩大第三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愈加合理。但从横向来看,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2015年,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位于江苏省第六位,只相当于排位第一的苏州的36%,增速也在不断放缓,处于全省后位。
2.1.2社会效益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常州市也实现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逐步提升。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已达到71%,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和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引进科技人才,科技进步监测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88.1分,教育教学保持全省前列。
2.1.3资源环境保护能力
常州自2014年正式启动创森工作以来,全市造林面积已超15.3万亩,基本形成了“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林田相依”的城市森林格局。尽管常州市成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但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和废气、废水排放依然较大。2015年,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达12977万吨和35061894万标立方米,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仅为67.3%,空气问题严重。
2.1.4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常州政府为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已经出台并实施了诸多相关法律法规,单从2015年至今,就有包括《常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22号)、《常州市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等多方面的政策方案,通过这些规划的引导支持,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收到了实践的果实。
2.2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以下评价指数是以极差变化法和熵值法推算出的,指标评价值数值越大,情况越佳。
2.2.1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经济效益指数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经济实力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为了更深入地分析,将常州市2011—2015年经济效益维度中各评价指标具体评价值的变化情况列出,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评价值的变化趋势总体是一致的,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情况良好。产值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评价值下降趋势明显,只有2013—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评价值略有上升,其余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原因是,第二产业经过多年迅速发展扩张,产业基数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处在波动发展阶段,同时进入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大环境中,所以第二、第三产业增速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
2.2.2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发展绿色经济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效益指数则衡量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程度,具体指标评价值如图2所示。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刻度为右边次坐标轴,其余为主坐标轴。
在科技创新方面,从事R&D人员数指标评价值在2013—2014年有所下降,但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呈稳定上升趋势,可见创新效率在不断提升,且两者在2015年到达顶点,社会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在不断加强的。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相较其他数值较大,是和它的权重有很大关系,其余五项权重均低于0.002,而该项权重达0.257。在教育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指标评价值有轻微波动,整体水平稳定。在人民生活方面,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标评价值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同时,登记失业率指标评价值也表现良好,说明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在不断提升。
2.2.3资源环境分析评价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环境指数反映了地区资源环境的状况,地区资源拥有量、利用率越高,环境污染越小则该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以它是衡量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其各评价指标评价值如下图3所示。
为了图表的可读性,工业废水、废气中污染物的指标评价值未在图中显示,但它们大致趋势应与工业废水、废气一致,所以对整体分析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源耗费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标评价值逐年下降,说明相关工业企业能源耗费在逐年上升,尽管这和工业整体发展保持一致,却也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未能实现和产业发展的同步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因权重很小,指标评价值在图中不能很好反映变化,从具体数值来看是在逐年增加的;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评价值也是在逐年上升的,综合看来,城市的生态和景观环境在不断改善,绿化建设步伐有序进行。在环境污染方面,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指标评价值有较大波动,2011—2012年呈较好水平,2013年触底后又逐渐回升;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指标评价值变化趋势一致,2011—2014年数值不断上升,情况不断好转,2015年又有所回落。综合反映常州市在废水、废气等环境污染问题上,努力进行控制和治理,但控制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4政策支持分析评价
政策支持指数主要表现在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两个方面,反映了常州市政府为绿色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其具体指标评价值变化如图4所示。
在环境治理方面,市区污水处理率指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的评价值因权重很小,结果不能很好反映情况,就其具体数值来看,基本是在逐年上升的,政府环境治理方面效果可见。在环境投资方面,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指标评价值波动下降,2013年略有上升,可能和图上反映的2013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指标评价值下降明显有关,总体两者形成变化互补,说明常州市政府在有计划地推进文化教育和城市环境建设。
2.3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评价
绿色经济是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相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模式,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融合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持四大维度,反映了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如图5所示。其中,绿色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刻度为右侧次坐标轴,其余为左侧主坐标轴。
从图5可以看出,绿色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最相似,这与四个维度权重大小有一定关系,资源环境的权重为0.485,对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影响最大;社会效益权重次之,为0.306,经济效益再次之,为0.130,它们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政策支撑权重最小,为0.079,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结果。
在2011—2015年,一方面,常州市经济和社会效益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工业倚重较大,而工业发展又依赖于资源消耗,且科学技术尚不能完全同步产业发展,另外,政府节能环保投资也不能稳定进行,导致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依然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
3 常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建议
3.1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力度
绿色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常州市人口持续增长,产业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日益严重,长此以往将威胁到人类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将污染治理列为重点项目进行推进,应根据常州市的环境现状及发展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构建整个常州市的绿色生存环境。常州的污染治理重点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不仅要严格控制污染源与排放量,同时应注重环境质量的提升。[2]这也需要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建设,为常州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3.2提高绿色技术水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绿色技术的应用,关键作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这将从根本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提供良好的绿色创新环境,鼓励人才创新,鼓励融资进行科研活动。政府牵头构建技术共享平台,支持引导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变,对于绿色技术成熟、发展情况良好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
3.3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目前,常州市的污染排放量客观上仍然很大,有些甚至还在扩大,而节能环保投资占财政支出比重却没有相应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在目前治理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合理分配投资金额。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补贴力度,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奠定基础。
3.4强化监督监管,落实环保政策
长期有效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相关法规体系,更需要加强监督监管,才能将环保政策落到实处。首先,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评估,提高准入门槛,将任何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其次,进行全市范围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检测,并长期进行监督,保证权责清晰,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对节能环保的财政支出强化监管,防止挪为他用。[3]
参考文献:
[1]万志康.“绿色发展”的哲学探索[D].扬州:扬州大学,2012.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是现代会计的新兴分支,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则是环境会计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加剧,而在环境管理方面未能同步赶上,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和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提供相应环境信息,环境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对环境综合治理的必然要求。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框架
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就是环境会计的会计报表。环境会计报表是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提供给政府、环保部门、企业所在社区、管理者及职工以及全体社会居民等使用者,用以反映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在环境资源的利用耗费补偿中的具体情况,以及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和社会成本的情况,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的会计报表。
环境会计报表的目标能否实现,与环境会计报表的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环境会计报表结构的编制是环境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环境会计是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它不仅是从投资者或债权人的角度来衡量,而且是从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衡量环境治理活动的绩效。这就要求环境会计的服务对象从传统的为一个企业单位服务,扩大到凡是与环境资源有关的整个社会服务,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也就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环境效益的核算,而进一步要求企业外部由于环境、资源问题引起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算。因此,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核算应包括环境预算会计(或宏观环境会计)和企业环境会计(或微观环境会计)两部分。
(一)环境会计总预算表
环境会计总预算表是由宏观环境预算会计编制,是以“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为编制原则,是政府对所辖地区环境治理中的财政总投入,及在环境治理中的总收入做出总预算,以便政府及时了解在治理环境的绩效,正确核算社会成本并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环境会计总预算表是由各环境会计主体逐级上报汇总而形成的。
环境预算收入类主要包括:各项税收(环保税、资源税),环境污染费(或排污费)、罚没收入、企业上缴的环保基金、环保投资利润及利息等;环境预算支出类主要包括:环境治理资金投资、环保机构财政拨款(包括事业费支出、人员工资、福利费等)、环保设备投资等。
预算收入类金额预算支出类金额
1、各项税收1、环境治理资金投入
资源税、环保税等2、环保机构办公经费
2、环境污染费3、环保机构人员工资
3、污染罚没收入4、环保机构福利费用
4、企业上缴环保基金5、环保设备投资等
5、环保投资利润
6、环保投资利息收入等
环境预算总收入环境预算总支出
(二)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
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编制的,在编制时,按一定的标准对所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加以归类。
环境资产类主要包括:递耗资产、递耗资产的折旧、净值,可再生环境资产,长期环保投资货币资金、环保资源存货、应收账款—环保资源款等。
环境负债类主要包括: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人员工资、应缴环保税、应缴资源税、其他应缴款等。
权益类主要有:专项基金、环保基金等。
环境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以账户式或平衡式为主,将所有资产类项目按一定顺序列示在左方。负债类项目列示在右方上半部分,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列示在右下方。
资产类金额负债类金额
1、递耗资产原值1、应付环保费
减:累计折旧2、应付环保人员工资
递耗资产净值3、应缴税金-环保税
2、长期环保投资4、应缴税金-资源税
3、可再生环境资产
4、货币资金所有者权益类
现金或银行存款1、专项基金-环保基金
5、环保资源存货
6、应收账款—环保资源款
资产合计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
(三)环境会计的成本计算表
环境成本是“以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充分考虑生产前后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按所测定的自然资源消耗标准,对企业投入进行计量和控制,并列计其必须承载的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治理补偿所增加的费用。”相对传统成本而言,环境成本的内容更广泛和复杂。
自然资源成本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耗费补偿成本、勘察成本、生产成本等;
狭义的环境成本包括:环保产品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和环境补偿成本等。上述成本中,凡能分清成本对象的计入“生产成本”,不能分清的先计入“制造费用”,再按一定比例进行归集分配。
成本类别产量单位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
1、自然资源成本
开发成本
耗费补偿成本
勘察成本
生产成本
2、环境成本
环保产品成本
环境损失成本
环境补偿成本
3、环境总成本
(四)环境损益表
环境损益表是一张动态的会计报表,用来反映环境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环境开发、保护、治理中成绩与效果的报表。它以单步式结构为主,即:将所有环保收入与环保费用、支出分别加以汇总,并相互递减而得出本期环境净利润。
环境收入包括:利用“三废”生产的环保产品、以及由此获得的税收减免收益、财政下拨的环保奖励资金、还有由环保而产生的社会信誉上升所带来的收益及股价上涨收益、其他环保收益等。
环境成本包括:环保产品销售成本、环保产品销售费用、由于垃圾清理、人口排污等所形成的管理费用。
环境收入金额
1、环保产品销售收入
2、财政下拨的环保奖励资金
3、环保引起的股价收益
4、其他环保收益
环境成本
1、环保产品销售成本
2、环保产品销售费用
3、管理费用
环境利润(生态损益)
(五)环境会计的现金流量表
环境会计的现金流量表就是以现金流入与流出汇总说明企事业单位在环保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按规定专款专用、有无挪用,来反映环保资金运动具体情况的动态会计报表。
环境会计的现金流量表分为三部分,即:环保资金经营中的现金流量、环保资金投资中的现金流量、环保资金筹资中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1、环保资金经营中的现金净流量
环保产品收入
减:环保产品销售成本、费用
2、环保资金投资中的现金净流量
对外出售环保设施
购置环保设备
3、环保资金筹资中的现金净流量
接受长期环保投资
长期环保借款
企业内部提取环保资金
偿还环保借款支付利润
编制资产负债表就是要披露企业因生产耗用或损害自然资源应负担的社会责任。编制损益表时增加“环保支出”科目,就是要更加准确地核算企业的利润。除以上信息进行披露外,还要增加财务情况说明书。应说明的内容有:1、会计期间企业生产耗用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多少;2、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有多大;3、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影响。比如对附近居民健康的影响、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等;4、企业已经采取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效果如何;企业治理污染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措施有那些。
二、推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环境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要想全面、系统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当前要顺利地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1、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法律体系。
作为规范会计工作最高层次的《会计法》,应将环境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列入会计法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标准。因此将环境会计理论纳入会计法体系是环境会计付诸实践最有力的手段。
2、对资源的使用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
首先,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对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尽量不采用免费或免税。免税(费)只适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有限的资源免税(费)无疑将导致该资源的耗尽和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和完善。其次,环境会计将广义的循环成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样会由于商品成本中增加了循环成本而使商品的价值能得到更公正、客观的反映,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价值规律和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价格应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
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000万公顷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受矿区污染耕地200万公顷,石油污染耕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5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近1000万公顷,污灌农田达330多万公顷。重金属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启动全国范围内土壤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领域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重金属污染事件的频发将催化该市场的启动。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的企业,如何研发出先进的技术,强化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同时延伸公司的产业链,增加经济与社会多方面效益,是永清环保面临的问题。
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环境污染处理公司,永清环保一直关注土壤修复领域,同时开展重金属土壤药剂的研发和生产销售,为湘江流域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永清环保土壤修复药剂使用的是自主研发的离子矿化稳定化技术。该项土壤修复技术具备原料易取得、制备方法简单、使用方法简便、治理效果好等优点。
离子矿化稳定化药剂能够与污染土壤中活性态重金属离子发生矿化反应生成原生态矿物类化合物,降低其生物吸收有效性和土壤浸出液毒性,防止重金属离子随地下水迁移,避免重金属离子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具有对土壤和地下水中重金属离子长期稳定化功效。可应用的领域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场地及底泥治理;重金属污染农田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厂飞灰稳定化处理等。
此项技术基于不同的重金属污染特性分析,选择并优化不同的稳定化药剂组合,各种药剂起到互补的作用,适用于复合型重金属污染土壤。离子矿化稳定化技术通过沉淀、化学吸附、氧化还原等方式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矿石晶体,这种矿石晶体能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稳定在矿石晶体中的重金属即使长时间处于在酸性环境下也不会重新析出,解决了稳定化重金属不能长期稳定存在的难题。
离子矿化稳定化药剂的投加比例相对较低,不会出现稳定化处理后废物体积大增,增加修复成本的现象。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类矿物、硫基化合物等,不含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物质,与重金属作用也不产生新的二次污染物质,属环境友好型产品。目前永清环保掌握并工程化应用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挖掘填埋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气相抽提技术、热脱附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土壤淋洗技术及氧化还原技术。
成效
经济效益
永清环保是国内唯一一家以自有技术生产重金属土壤修复药剂的环保上市公司,不仅为土壤修复提供上游原料,同时延伸了公司产业链,为公司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土壤修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66%,永清环保年报显示,2012年公司重金属土壤修复收入达7311.09万元,较上期大幅增加5311.09万元,已经成为公司的第二大业务,占比由2011年的5.8%提高到13%。
社会效益
2012年7月,永清环保“重金属污染土壤离子矿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已申报两项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10月投资3000万元成立全资子公司——永清环保药剂(湖南)有限公司,用于药剂生产。2013年6月3日,湖南省内首条重金属土壤修复药剂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并完成首批订单交货。这标志着永清环保填补了国内以自有技术生产重金属土壤修复药剂的空白,为土壤修复提供上游原料。
永清环保预计年产离子矿化稳定化药剂8万吨,可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约140-260万吨,按污染土壤重重为1.8吨/立方米估算,可以修复污染土壤工程量为80-145万立方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助力。永清环保目前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重金属污染等环境修复项目有十余个。
展望
佛山市政府副市长赵海表示,佛山市委市政府对环司的成立,寄予了厚望,希望将来成为国资系统的一个重大平台,通过这个重大平台的建设,把环境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愿景:打造成为国家骨干环境综合服务商
佛山环司将立足佛山,面向华南,以“打造成为国家骨干环境综合服务商”为愿景,力争建设成为将投资、建设、运营、技术、研发、咨询服务融为一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环保公司。
该公司由佛山市水业集团负责组建。佛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佛山市公用事业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佛山环司的资产和行政管理,佛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业务指导和行业主管。
据介绍,今后该公司将对佛山的环保产业发挥战略引导、资金撬动、创新孵化的作用,承担长期性、复杂性、应急性的重大环境政策研究和跨区域污染治理以及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等任务,致力于佛山重大环保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环保咨询、检测、“互联网+监测”、排污权交易、环保展览等相关服务。
计划:
近期将打造“四个一”平台
“我们公司近期将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处理、建筑余泥处理、农村污水处理、‘互联网+监测’等多个环保项目,并积极打造‘一院、一会、一基金、一中心’四个平台。”佛山环司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一院”为环境研究院,重点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合作,带动佛山本土化环境服务供给能力提升;“一会”为环境博览会,协助政府为企业搭建服务交流平台,助推本土企业的升级转型;“一基金”为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吸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佛山环保产业生态环境和治理项目的投资建设;“一中心”为排污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交易服务,促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健康、活跃发展。
意义:
推动佛山环保产业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山正在积极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目前,佛山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水、气、土方面的污染治理也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服务,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预计今后30年将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环保产业将有力促进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据透露,佛山环司的组建,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有效整合各项财政资金,形成规模效应,撬动和引进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有效解决单靠财政投入环境治理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有利于强化区域统筹,打破以单个片区为单位的治理模式,采取打捆方式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形成科学系统的治污体系;有利于通过企业化运作的灵活机制,为政府提供环境治理、环境管理方面科学、专业的意见建议,为本土企业提供持续优质的环境治理第三方服务;有利于充分利用佛山的制造业优势和环境治理的市场需求,通过搭建产业促进平台,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环保企业来佛山投资,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Links
对如何发挥好佛山环司这个平台,赵海提出了“四个突破”和“四个定位”。
关键词:环保财政资金信息披露建议
导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与之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也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必然要求。目前,会计界和审计界对环保信息使用及披露状况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中,而对上市公司之外的企事业单位的环保信息关注较少,鉴于此,本文以环保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环保资金在这些单位中的使用及披露现状。在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厂等环保企业中,环保资金的重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因此,环保财政资金所涉及的会计呈报就成为表现环保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实践基础之一。
环境保护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保护资金是指所有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包括各级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资金。狭义的环境保护资金,则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向企业征收的排污费而形成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秦玉熙,2005)。到目前为止,中央财政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主要指的就是狭义的环境保护资金。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健全了一大批环保产业,如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退耕还林、水域治理等。这些环保产业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政府财政拨款是诸多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原因在于,就目前环境保护阶段和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在建立生态补偿中的作用绝对是主要的,政府不仅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要“买单”人,如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只有在一些受损方和受益方十分明确的前提下,才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建立生态补偿中的调节作用[1]。很多环保单位(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则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银行信贷以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而且,从目前的地方实践来看,政府资金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也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环境保护等纯公用产品的投资,是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投资方向,也是未来财政投资结构优化改革中的重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投资,无疑能够提高当地环境质量。
一、环保财政资金的使用现状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财政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但在当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是:
(一)环保专项资金筹集尚未到位
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不尽相同,有些是向特定对象筹集的,有些是由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安排的。从审计情况看,目前许多专项资金的筹集是不到位的。我省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排污费,但许多市县未按规定开征排污费,大量排污单位未纳入征收范围,同时排污费征收中违规减免、协商收费等情况较普遍,影响了环保资金的筹集。而且,有些地市的财政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二)环保队伍日益臃肿,经费却非常有限,环保资金成了“香饽饽”
环保资金的征收和管理使用主要由环保部门来负责,而环保部门的人员经费应由财政解决。近几年来,有些县市的环保人员增幅较大,人数缺乏必要的控制,致使环保队伍不断扩大,这直接影响到了环保资金的正常使用。在我国,环保人员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环保补助资金,而这部分资金的来源则是环保部门征收的排污费,在排污费收入较多的地区,环保人员的开支尚可维持,而在那些排污费收入较少的地区,连环保人员的基本经费支出都存在困难,更不用说污染治理经费了。因此,控制环保人员的超编现象是防止环保资金被挪用的重要一环。
(三)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亟需提高
目前,在环保资金的使用中存在着以下的弊端:未专款专用、拨款不及时、资金大量闲置,资金效益难以提高。尽管专项资金的最大特征就是专款专用,但无论资金数额大小,几乎每一项资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现行的预算方式下,很多单位负责人单位经费超支较大为理由,故意挤占挪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有的单位用于弥补差旅费、办公费、邮电费等公用经费开支,另外也有的单位将这些资金改变性质和用途,挪作它用。
(四)对环境监测资金投入不足
按照现行的管理办法,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对其支出范围和用途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但却缺乏相应的支出标准,对各方面的支出缺乏规模控制,导致预算执行中随意性大,资金监督流于形式。而且,从资金申请到项目确定和资金分配等一系列环节中,可能会出现行政不当干预等,从而难以保证专项资金获取较好的使用效益。
二、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呈报模式
为规范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管理,提高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要对这些环保产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以切实保证专款专用和无偿使用,严禁截留、挪用或转作他用。为达到监督和控制的目的,国家要求环保产业部门要定期向外披露资金的使用信息,这也就涉及到了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会计报告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环境信息的披露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统一之处,这种状况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呈报中表现的也越来越突出。通过课题组的调研,大体来说,我国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披露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报送的及时性
据调查,在环保财政资金拨付后,约有一半以上的用款单位选择偶尔在相关部门要求提供时才向财政部门或环保部门提供有关资金拨付或使用方面的信息,约有40%的资金使用单位选择定期向财政或环保部门提供环境会计信息,几乎不存在从不提供任何环境会计信息的单位。
(二)报送的对象 目前,很多地方上的环保资金使用单位在报送会计报表时,先报送给同级建设局、财政局和环保局,经汇总后再统一向相应的上级部门报送。向审计部门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的单位较少。
(三)报送的方式 在环保资金使用单位所报送的会计报表中,约有70%的单位选择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外的其他方式作为向上级部门报送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在报送方式中,以物量信息(即非货币信息)和记述性信息为主,少数报送货币信息的单位中则以报送资产负债表为主,财务报表附注次之,报送最少的是损益表方式。
(四)报送的内容
在报送内容方面,报送单位主要提供的是资金投入或工
程项目进度,其次就是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和资金投向,相比较来说,有关财政资金绩效信息披露得很少。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首先,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在报送的时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环境会计信息滞后。很多单位只有在被要求的情况下才会提供环保部门以及财政部门所需要的资金使用信息,这样就可能使得环保财政资金使用上的弊病被长期隐瞒,贻误了最佳解决时机。其次,在报送的对象上,只向建设或财政部门报送,忽视了审计部门的功用,将审计和财政割裂开来,不能使其联手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最后,在报送方式和报送内容上,现有的单位多采取尽量简化的方式,报表能少则少,内容能简则简,很多本应重点披露的信息都被省略了,尤其是有关财政资金绩效信息披露得尤其少。现有财务报表主要提供的是经济效益指标,而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均未披露。
三、环境保护财政资金信息呈报的改进意见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财务报表呈报上的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
(一)项目实施或承担单位收到环保专项资金后,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尽快组织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招投标管理规定,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资金,于年度终了提交环保财政资金的信息呈报。信息呈报必须及时、准确,要定期向相关部门报送本期专项资金的用款状况、资金拨付进度以及资金到位率等。环保专项资金要与其他资金来源统筹安排,并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二)财政主管部门应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按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并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及其他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三)各省财政厅和环保局对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根据项目进度检查治理技术方案的实施以及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的执行情况。各地市财政、环保部门应当在年度终了后的20日内,将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各支持项目实施情况报省财政厅和省环保局。
(四)在会计呈报的内容上,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等货币信息以及财务报表附表和财务说明书等物量信息。
四、地方政府已实施的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实践
由于环境污染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问题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级地方政府更是加大了相关的预算及监督管理力度,力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到目前为止,有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已制定并实施了与环保财政资金相关的法规文件,如环境保护财政资金使用办法以及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等,这些法规的制定不仅为当地的环保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驾护航,更为我国制定统一的环保财政资金使用法规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目前环保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已执行的地市范围比较小,因此,地方政府也只能是在摸索中前进,疏漏与错误在所难免。
在目前已执行环保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地市中,河北省无疑充当了“先头兵”的角色:与其它地市相比,它较早的颁行了环保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同时在具体执行成效上,河北省的成绩也相当突出,因此,本文重点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对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的评价来简要说明地方政府已实施的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审计实践。
(一)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的评价
《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由河北省财政厅和河北省环保局于2004年12月联合颁布,该暂行办法是根据《河北省省级财政支出效益后评价暂行办法》和《河北省省级经济建设部门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结合环保专项资金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的。本办法所致环保专项资金是指一般预算资金、排污费、预算外资金等安排的专项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资金。
1.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指标体系 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按照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采用科学、规范的考评方法,对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支出效益情况进行可学、客观、公正的评价,综合判断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运营状况、风险程度和资金使用效益,为合理分配资金、优化支出提供依据。 2.对河北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的评价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还可以考核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实现程度。河北省所实行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在绩效预算中的关键作用表现为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说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状况,从而使绩效预算的功能突出反映在资金使用效率评价对预算拨款的约束上,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该暂行办法所涉及的财政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内容共包括四大部分,即项目实施内容和功能情况、资金保障情况、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和实施管理情况,每一部分又包括若干项具体的评价指标,它的构建结合了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充分遵循了可行性、层次性、系统性、及时性和阶段性动态等原则,各项评价内容是依据河北省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及投向(包括投向地区)而定的,可以真实具体的反应该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2)在绩效评价的方法上,实行“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办法,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实行重点评价。项目评价的形式包括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各评价内容中所包含的评价指标的设计既简便易行又科学完整,便于公众理解、接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整个指标体系既考虑了定量指标,又考虑了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反映了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各类绩效水平,定性指标则反映了项目预算执行、管理的好坏。在各级指标权重标准的确定上,采用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确定。
河北省的该暂行办法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系统的原则,通过对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的不同方面的评价,可以看出该专项资金的执行情况,便于提高其投入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环保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规还不完善,而且缺乏可以借鉴的对象,因此,不足之处是在所难免的:
(1)在该评价方法的具体操作实施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当评价指标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时才算合格,该暂行办法并无规定,这就使得地方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只能通过该暂行办法得到一个与前期相比的变化值或者仅仅是一个无比较根据的具体值,缺乏评价意义。
(2)在该套指标评价体系中,包含一张“环保专项资金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比较分析表”(见表4―2),该表包括了污水治理项目、大气治理项目、固废及其他治理项目和综合指标在内的共四大类十项具体指标,借此来反映河北省环保专项资金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情况。但是,通过对河北省具体环境情况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该套指标在评价内容上尚存在着不尽完整之处。
[关键词]中国国情环境会计制度构想
环境会计(Envl ronm entalAccounting)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环境会计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课题。我国自2001年1月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对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进行了研究。与目前发达国家会计学界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相比,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实务方面,尚缺乏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制度对企业环境会计行为进行规范。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各会计要素,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货币进行计量。但环境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含义不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
一、环境会计的核算模式
1.根据自然资源损耗,对资源进行计价核算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自然资源消耗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损失。一是自然资源消耗。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部分。这些可计量或估量的自然资源可按历史成本直接计价。值得一提的是,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损耗也应列入核算范围之内。二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
2.环境保护所支付的费用是指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三废”的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关注社会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2)环保有力的企业建立环保组织,对环境会计进行宣传和对员工环保培训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定期开展环保方面的讲座,收集绿色信息费用。除此之外,还包括植树造林,美化生活和工作环境费用。(3)环保不力的企业还会发生大量治污和诉讼费用。(4)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有开发废物再利用、节能维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所以有研发或引进环保技术的费用。
3.环境保护取得的收益指企业从环境治理和保护中所取得的收益,即取得的隐性和显性收入,对这部分收益进行会计核算不仅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的效益情况,而且有利于鼓励与鞭策企业进一步改善环保工作。其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1)国家对环保有力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企业进行物质或精神的奖励。(2)其它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3)企业环保取得成效,减少污染,投资者愿意选择该企业投资,消费者乐意消费该企业产品,其它企业愿意与该企业合作。(4)虽然环保技术研发费用很高,但研发出的环保技术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5)积极参与多种环保活动,大力支持环保事业,编印绿色宣传资料等各种方法传递绿色信息,树立企业和产品良好绿色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这无疑为企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从而为企业带来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收益。这五项收益中的显性收益可按历史成本计价,隐性收益可根据适当测算估计计价。
4.环保效益主要核算企业由于依靠有效环境保护所获得的净收益,它综合反映企业依靠环境保护获得超额效益的一种能力。其计算公式为“环保效益=环保收益一自然资源损耗一环保费用”。
二、环境会计的划分和会计处理
1.环境成本会计划分。
(1)环境预防成本。即用于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支出,主要包括环保设备仪器的购置、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费用。
(2)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单位个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实际上就是将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现及量化的过程。
(3)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清理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
(4)环境补偿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支出,如企业由于排放废弃物而对其他企业或个人造成损害所支付的赔款、罚款等。
(5)环境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资源闲置成本、资源滥用成本。
2.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1)资本化处理。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可按收益期分别予以处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支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将当期的预防性支出列入“环境预防费用”、
“环境治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环境支出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一环境支出”。
(2)计入当期成本法。①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治理费,处理时可借记“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②对于企业因环保问题所支付的罚款、赔款以及其它损失,处理时可借记“环境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③对于企业为开发设计环保工艺、支付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当期费用,借记“环境预防费用”、
“环境治理费用”,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关键词:合成氨;氨氮;油气;减排
中图分类号:O6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合成氨厂在20世纪90年代末投产,局限于当时的设计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些生产设备工艺已经不适应于现在的环保要求。在环保监测中发现污下水中氨氮和净下水油污含量超标。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对产生污染的污染源及污染因子进行确定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污染源及污染因子的分析确定
(1)氨蒸发器导淋排放污染。
在合成氨生产工艺中,氨蒸发器主要将液氨转变为气氨,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工艺指标变化情况按时排放导淋,在导淋排放物中,不但含有设备中积累的油水污染物,而且夹带有大量液氨,这些液氨直接排入厂区污下水管网,是造成污下水中氨氮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
(2)循环气压缩机油水排放污染。
循环气压缩机中压缩气体中含有氨气,该机在油水分离排放过程中有少量氨溶于油水中排出,这部分油水也直接排入污下水管网,也是造成污下水中氨氮超标的原因之一。
(3)焦炉气压缩机和氮氢气压缩机排放污染。
合成氨系统在正常生产中,焦炉气压缩机和氮氢气压缩机每小时均需排放从工艺气中分离出的油水,油水中的成分不但有工艺气中的分离出的水分和其他杂质,还夹带着气缸和填料中的油,这些油水污染物均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厂区净下水管网,是造成净下水油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同时,生产过程中油的泄漏及检修过程中油的不规范排放也会造成净下水油类含量超标。
2、污染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找出污下水氨氮含量超标及净下水中油含量超标的原因之后,针对以上这几种污染情况,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并且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环保治污的要求。
2.1 氨蒸发器导淋排放方式的改造。
为了充分利用厂内现有资源,先将一个系统中闲置的小型氨分离器安装在氨蒸发器旁,将氨蒸发器导淋排放的油水排入氨分离器,然后对排入氨分离器中的油水进行蒸汽加热,使氨与油水进行分离,并回收分离出来的氨,分离出的油水排入污下水。由于合成氨厂地处北方高寒地带,冬季气温很低,而这套氨分离器放在室外,这就要求向氨分离器中连续通入蒸汽,才能保证处理效果,而合成氨厂通入氨公分离器的蒸汽时断时续,不能达到连续供应,经常造成冻害发生,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油水加热只能在氨分离器中进行,因为如果在油水排放过程中进行加热,则会有大量氨蒸发出来,导致氨分离器中压力过高,当分离器内压力高于氨蒸发器导淋排放管内的压力时,油水将无法排出,对生产有影响。因此,此种方法虽能做到油水达标排放,但因为蒸汽不能保证连续供应的问题而不适应冬季生产要求。为解决此问题,又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案,新铺设一条管线将氨蒸发器导淋与氨储槽相连,油水先排入氨储槽,再压入液位低的储氨球罐,这时由于容积增大,压力降低,氨气溶解度降低,氨气便从油水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来氨气通过放空管排入氨回收,油水则沉积在球罐底部,定期通过导淋管排出。此办法也能满足油水达标排放的要求。
现在新型合成氨厂根据设备管道适用条件分情况按以上两种方案对氨蒸发器导淋油水进行排放,基本杜绝了液氨排入污下水管网,达到环保要求。
2.2 循环气压缩机油水排放治理措施。
针对循环气压缩机油水带氨的问题,自行设计加工了一个油水排放槽,同样采取蒸汽加热的方法,使溶于油水中的氨变成气态从油水中释放出来,达到油水与氨分离的目的。油水排放槽的结构为长方形体常压容器,底部安装蒸汽盘管,油水进入槽内加热后,氨分离出来通过放空管进入氨回收,油水进入排污房。为增加油水在槽中的停留时间,使氨能充分释放,设计时在油水排放槽中设置了两个溢流板,取得不错处理效果。经过加装油水排放槽,排入排污房的油水中的氨含量超标问题得到解决, 循环气压缩机排放油水的pH值由原来的9降低到了7,达到污水排入要求。
2.3 焦炉气压缩机和氮氢气压缩机排污治理措施。
为了解决净下水管网中油污染问题,开始时对氮氢气压缩机原有的油水储罐恢复使用,当油水储罐内的油水达到一定的液位时,对该储罐的油水进行外运处理,但是这种方法有明显的弊端,因为油水中含油量不大,但是水量很大,将这种大水量的混合物外运处理的方法十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处理也十分不易。这种方法在排污油水量较小时还勉强可行,但是对于排水量大的焦炉气压缩机(3M16)而言,无疑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每日的油水排放量设计了一套油水分离排放系统,先将油水排入一个油水储槽,再定时用泵输送到油水分离罐,该设备为一常压容器,油水分离罐设两个,一用一备,可以相互切换。油水分离罐内部安装有蒸汽盘管,通过蒸汽加热使油水分离,由于油含量少,因此不需经常排油,直到上层浮油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将油通过排油管道排出运走处理。分离出来的水则从分离罐下部通过排水管道排出。同时为了防止底部排水夹带油,在排水口处设一隔油池,用以处理排水中的油污。焦炉气压缩机及氮氢气压缩机采用这种治理措施后,排水均直接排入厂区净下水管网,做到了在排水口没有可见油污,减少了油污对嫩江的污染,达到了环保排放要求,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3、结语
随着现在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国家环保监管力度和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排污达标是一个工厂的基本要求,但对一些环保要求不能达标的老厂,则排污是否达标已经是其能否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合成氨厂由于是已生产了10余年的老厂,环保欠帐较多,短期内更新成套的环保设备不具备条件,利用单位现有设备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系统中排放污水的几大主要设备进行的排污治理改造,治理费用省,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使合成氨系统污水排放达到了环保要求,解决了工厂生存与环保的矛盾,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聪;王煤;罗橙;合成氨一段转化炉增湿烟气工艺模拟[J];化肥工业;2011年01期。
[2]何柳杰;黄伟锋;贾祥利;覃桂亮;合成塔优化操作浅析[J];中氮肥;2011年04期。
[3]温福亚;曾军;合成氨系统废气的综合利用[J];小氮肥;2011年05期。
[4]陈红霞;史述进;低压醇烃化系统开车运行总结[J];中氮肥;2011年0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京津冀;长三角地区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证监会和环保部污染治理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加大上市公司环境的披露力度,完善大规模产业上市公司的环保投资报告体系。
一、文献综述
唐国平认为企业环保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它追求的是内含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而且这种投资行为的结果往往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环保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保投资是以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恢复、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环保科技研发创新为投资项目,直接或间接投入资金。本文认为从宏观层面看环保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一)股权结构特征
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公司组织结构。一般来讲,股权结构含义是指股权集中或分散程度。因为现代公司一般会有委托关系,影响到公司的治理效率与行为,能够在公司企业治理中发挥多少作用。因此,股权Y构特点是影响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偿债能力
公司偿债能力对其环保投资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环保投资所需资金规模较大,如果在约定时间内不能收回资金,会对公司的资金链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增加公司当期的成本费用。作为公司债务情况的重要衡量指标,更有利于了解企业的环境状况。综合来看,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越高。
(三)发展能力
公司发展能力是对公司成长性的概括,发展能力体现在公司的生产经营水平上,很多发展能力较强的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这些公司进入环保投资领域的内在动因,希望能够通过环保投资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从而在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公司形象,是对其发展能力的内化指标。
(四)公司规模
不同规模公司承担相同的环保治理投资规模,对公司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环保投资所需资金量较大,对规模较大的公司而言,环保投资支出所占份额较少,所要面临的资金压力也较小,因而从目前来看很多环保投资公司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这部分公司也希望能够通过环保投资来履行社会责任。
(五)政府
企业虽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他们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政府干预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给企业施加了很大压力,然而如今已经逐渐转化为直接管控与间接管控互相融合,鼓励企业提升环保投资水平。如果上市企业能够做到节能减排,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税收方面,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优惠,这一系列措施都能够鼓励上市企业不断改善生产工艺,处理好各种污染源。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环保投资规模对比
(一)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环保投资规模现状
对我国A股有674家上市公司的环保投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较上年同期增长5.2%,通过年度财政报表形式拟定的报告有68个。本文选取其中京津冀地区选取中钢国际、八一钢铁、三钢闽光、西宁特钢、河北钢铁、首钢股份、凌钢股份等35家上市公司,长三角地区选择武钢股份、华菱钢铁、方大特钢、新兴铸管、华菱钢铁、四方达、大冶特钢等35家上司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上市公司近三年环保投资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分析比较表的各项数据可看出京津冀与长三角的投资规模,环境保护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环保投资=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钢铁类上市公司环保投资之和
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环保投资/当地GDP总量×100%
环保投资占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环保投资/地方固定资产投资×100%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环保投资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由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生产为主,而环保事业起步时间相对较晚,环境污染问题欠账较多,环保投资总额不能有效缓解当地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保污染压力。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数据显示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环保投资比重较为稳定,不同之处在于京津冀环保投资稳中有升,长三角环保投资在稳定中略有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京津冀政府和企业对环保投资的认识不断提升,更注重绿色经济发展。
对中钢国际、八一钢铁、三钢闽光、西宁特钢、河北钢铁、首钢股份、凌钢股份等七家京津冀上市公司,武钢股份、华菱钢铁、方大特钢、新兴铸管、华菱钢铁、四方达、大冶特钢等七家长三角地区上司公司污染物排放总和和污染治理投资对比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环保投资规模呈现上升趋势,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大幅下降。
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的上市公司都强化治理污染方面的投资不仅是因为政府强化了对环保工作的关注程度,成为区域环保投资的主体,并且政府强化了对治理污染工作的监管,也是因为企业也提升了环保意识,将原来被动性的治理工作化为了主动。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环保投资规模统计分析
本文根据以上环保投资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影响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选取的主要变量如表4所示。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了促进我国环保治理工作的发展,政府近些年一直在不断修正环保法律,促进上市公司环保投资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为了考察环保政策对上市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本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环保投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但整体上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结合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政府环保政策特点,长三角政府环境管制的高压态势可以为上市公司带来效益上的提升,并促进上市公司生产的活力。
(四)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环保投资
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的EPI均值为0.0091,而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的EPI均值要显著高于京津冀,为0.2471。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的环保投资规模占总资产的比例占据显著的优势,说明在长三角地区上司公司的环保投资规模较高,而京津冀地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环保投资规模低于总样本的平均值,这说明在京津冀地区普遍存在对环保投资重视度不高的问题。从股权结构来看,京津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量FIR的均值为0.4723.
长三角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量FIR的均值0.4953,二者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两个样本中均存在较为明显的股权集中现象。从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来看,京津冀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统计结果为0.7321,长三角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统计结果为0.1383,京津冀地区显著高于长三角地区,说明京津冀地区大部分上市公司属于国有企业,而长三角地区大部分上市公司属于非国有企业。从独立董事比例来看,京津冀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Ⅲ统计结果为0.3842,长三角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ID统计结果为1.5342,二者具有显著的差异。
(五)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与上市公司环保投资
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司公司的环保投资策略,区域经济差异引发政府财政支出差异,进而导致区域环保投资不均等问题。财政支出不均等程度越大,环保投资不均等问题越严重,财政支出不均等是导致环保投资不均等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彻底解决环保投资不足问题,不仅要从总量上增加各地区的环保投资额,还要从区域层面合理配置环保投资,消除环保投资的区域不均等化。为了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对上市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本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环保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关联紧密。京津冀、长三角上市公司虽然都处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然而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重工业核心区域,长久以来处于经济粗方式增长,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地区大型建设,钢铁行业发展迅猛,这也导致区域形成了以重生产规模,轻环境保护意识的问题。长期以往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并不能随着区域环保政策的调整而立即改善,企业转型面临的阻碍更大,这一问题使得京津冀上市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压力更大:而长三角企业在更倾向于进行环保投资。
(三)公司效益状况和上市公司环保投Y关系
根据2013-2015年京津冀和长三角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建立以下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上市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盈利能力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利润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基础,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保障。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重视环保投资,积极进行环保投资可向市场传达其重视环境保护,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信号,表明企业持续经营环境风险小。由表9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公司为提高环境保护投资需要对环境治理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公司当期的成本或费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需要提高环境保护投资水平。所以,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投资。上市公司规模与其环境保护投资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