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语教学 阅读课 教学方法

阅读能力是英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是学生理解和接收语言信息最直接且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来加强自身的英语运用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目前的英语考试系统中,阅读在整个试卷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且阅读试题的难度和灵活度也越来越大。调整和改变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策略是应对这种困境的办法之一。

一、优化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只要将单词和语法弄懂,那么就能读懂句子,进而读懂整篇文章,但实际上往往并不如此。语言不仅仅是单词和语法,其还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逐字逐句地看文章只能看懂表面,而不能真正地读懂文章。这也是为什么在高考中很多学生尽管认识阅读篇章中的每一个单词,自以为看懂了文章,却面对题目选项一筹莫展的原因。要优化英语阅读的教学策略首先就要改变阅读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成为阅读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文化背景甚至心理状况都应该被充分调动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篇目。这也就是学者们创建出来的阅读的相互作用模式,与以往被动的阅读方式不同,这种模式下的阅读不仅是一个语言处理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阅读的真正含义,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然后再聚焦文章局部的句子和单词。一旦对文章的整体意义有了较好的理解,那么对于文章各处的细微末节便会一通百通了。更新高中阅读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英语知识的教学与英语文章结构知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等结合起来,一起传授给学生,并及时地要求学生练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注意加强练习,及时地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语言学习绝不是一日之功,没有日积月累,即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再先进,学生也无法真正地提升其英语能力,因此,适当地加强阅读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其逐渐地学习按文章意群和信息点进行阅读,这样有助于其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下的相对落后的阅读习惯。其次,从高一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考虑到升学考试对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的要求,在日常的训练中不仅要注意阅读效果,还应该注意阅读时间,努力地提升阅读速度。与此同时,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自傲与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而仅仅依靠教材或者学校所订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主动地为学生查找合适的阅读资料,然后布置给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的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合适自己的材料,以便增强其语言的实践量,拓宽其阅读空间。另外,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实地训练,在加深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提供与考试内容类似的阅读素材给学生,同时还要提供合适的阅读情景,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考试对阅读的要求,同时掌握考试中的阅读技巧。

三、精心设计,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英语课本中的课文一般篇幅很长,而且课文中包含的内容又十分丰富,可谓融知识性、教育性和思想性为一体。但是这样的文章往往可读性并不是特别强,学生极有可能在长篇累牍的英语文章面前胆怯,失去阅读的兴趣。而且新课标下,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对在上课之前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其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教师可以精心备课,在讲解课文之前,先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讲述一遍,然后再让学习预习课文,在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之后再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的效果将会更好,学生会主动地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通过有技巧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来加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从而提升阅读能力。最后,在英语的阅读课堂中还可以采取更为开放性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水平,比如组织大家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辩论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英文文献然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论据等。这种方式的练习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提升其阅读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地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转变传统老套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要及时地让学生进行练习,使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学生应该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有技巧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教学形式来激发其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必须意识到阅读教学的特殊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不断加大练习量,而且学生必须面对高考,这就要求其为学生提供实地训练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何正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

[2]任常红.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

[3]饶帮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谈[J]

篇2

关键词:英语阅读;有效方法;学生为本

一、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要求

阅读能力是英语四项基本技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阅读理解教学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新的指导思想: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采用积极主动、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课上,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不是教材,更不是教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不能只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阅读环节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作为英语教师,怎样才能在日常英语阅读教学课上,在保证学生掌握阅读知识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做到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呢?

下面笔者以执教一节人教必修4Unit4《Using Language》阅读公开课为例,谈谈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英语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并需要创设任务情景,让学生当家做主,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与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到了解身势语的重要性,欣赏阅读材料“Showing our feelings”,丰富身势语使用场合的知识,培养和发展阅读技能并在课堂获取乐趣。

1.读前

(1)引导学生参加全班热身活动,一起演唱课前所学歌曲“If you are happy”,给学生明确的具体任务要求,一边唱歌一边做身势语,以打开思维,了解这堂课的主题――“use our body language to show our feelings.”

(2)导入及读前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使其产生阅读兴趣,同时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树立学生信心。首先提问学生:“In what kind of ways can we show our feelings such as excitement?”然后做一个游戏,请一个学生主动上讲台表演身势语,其他学生一起猜是表达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2.读中

整个阅读过程分三遍阅读。

(1)第一遍快速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以填空形式使学生获取文章大意。

(2)第二遍为文章细节捕捉(Intensive reading),通过精读,以选择回答正确答案形式使学生获取文章的重要细节。

(3)第三遍进行听力与朗读训练(Listening and speaking),在聆听课本录音的同时跟读文章,让学生参与到课本,训练学生的听力与模仿朗读能力。同时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课文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找出每一段的相同的肢体语言。

3.读后

让学生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文本特征。组织学生结合阅读材料,给学生创设任务情景启发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自由创作,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加深所学语言的示范印象和模仿活用,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

4.课后作业

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增加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通过自己找资料和写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巩固了解用身势语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这种安排使语言输出和输入有机结合起来,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使教学逐步深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与策略,通过采用pre-reading,skimming and scanning,intensive read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等形式激活课堂,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容量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师生互动良好,加强了师生情感交流。

四、结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做更多的努力,善于学习和创新。阅读能力无论对学生将来应试还是未来的生存发展,都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明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翁的思想。教师是课堂的指挥家,需要创设任务情景,始终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徐忠显.重视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方法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

5.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J].学英语:高中教师版,2003(8).

篇3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52-02

英语阅读课是英语专业教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是使学生不断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一门实践基础课。该课程在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和丰富知识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堂阅读课如果设计新颖、内容充实,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有助于教学的良好进展。教师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近年来,注重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一个主方向,国内外学者和英语教育者对二语阅读做了大量研究,阅读课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一、英语专业阅读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深受传统语法的束缚,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对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各高校的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倾向于枯燥、单一的词汇讲解和语法分析。由于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教学氛围不高,再加上学生对阅读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了阅读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提高缓慢。本课题通过调查问卷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到了高校阅读课程的教学现状,掌握了学生的反馈和要求,及时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推动阅读课程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经过调查和日常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理解差,阅读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阅读文字,没有把文章的内容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最终结果是学生阅读速度不慢,但是理解的不深刻或不到位。对文章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遇到生词无法结合语境,误解单词在文章中的真正含义。语篇背景知识是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这会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进行有意识的阅读活动。我校学生平时阅读积累不多造成语篇背景知识匮乏,对阅读造成了障碍。如概括文章中心时,不到位、不全面,往往缺乏针对性或以偏概全;对作者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不理解或理解得不够透彻;阅读速度提高得慢;等等问题。

同样,教师在教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适应选材,因材施教,没有把全面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根本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上,对学生不熟悉的题材的导入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某些阅读材料不感兴趣或很被动地进行语言输入,其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式单一不活泼。在课外阅读方面,由于本院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都,课外阅读量较其他院校的学生偏少,语言输入不够也是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导致学生缺乏对阅读课学习兴趣的原因。

二、研究的目的、对象及过程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高校英语专业阅读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对本院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找到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对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建设性的探索方法。

本文选取了大连科技学院外语系2013级英语专业的学生(大二)为实践对象,共58名学生,采取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两种形式。调查问卷于2014年底开始进行,共有两份调查问卷:第一份就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情况进行调研,第二份就学生平时的阅读材料进行了解。调查问卷采用匿名的形式填写,以求得数据的可靠性。访谈以个人的形式,本课题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不同,对每名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然后将访谈内容记录下来,最终对数据及内容进行整理与总结。

通过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情况调研问卷,我们了解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材料、阅读动机、阅读速度、练习频率、词汇量以及课外阅读情况等信息。两个班有1/5的学生愿意主动去进行阅读方面的练习,他们或者主动去提高阅读水平,或者是为了考试被动参与阅读活动。一半偏少的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兴趣一般,他们英语背景知识偏少,因此平时由于教师要求才偶尔阅读。少于1/5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个清醒的认识。通过对学生阅读情况的掌握,我们知道学生希望从兴趣出发,不断拓展自己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读懂任何题材的文章。

第二份调查问卷能够反映出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超过60%的学生非常喜欢生活新闻,这些材料学生较为熟悉,喜欢去阅读。50%的学生喜欢看专四阅读试题练习,他们期待专四能够取得好成绩,所以希望上课学习的内容对专四考试有所帮助。一少部分学生非常喜欢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诗歌散文,这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希望通过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情愫,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还有一少部分学生非常喜欢阅读课本,这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教材中各方面题材的文章接触到丰富的阅读资料。另外个别学生就时事政治、科技、学生读书报告鉴赏表示有兴趣,这些学科领域会给他们提供思考的另一种角度,有利于视野的开拓。

通过对以上两个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课堂设计要丰富多彩,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选材上,要多角度、多侧面的选择以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督促、指导的作用,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学生自己。只有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到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1.构建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背景知识的掌握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背景知识是每日积累所成,教师要给学生定期布置各方面题材的读物,涉及范围越广泛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新的篇章讲解之前需要向学生简短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或让学生自己就背景知识预习汇报,这样学生会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活动。

2.摒弃以往的着重于词句和语法的单调授课模式,尝试采用综合性的授课方法,即把词句讲解以及通篇阅读理解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听说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既能丰富课堂活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态,如声音、图像、微信和微博等,丰富的教学模态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相对枯燥的阅读材料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非文字话语或者把文字与其他符号系统相结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读书报告或者书评,例如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者喜欢的作者。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不同模态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

四、结语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教师了解了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课的现状,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同时,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要不断研究,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展的英语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钟丽佳.独立学院英语专业阅读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阅读课程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9,(6):103-106.

[2]文晶.英语专业阅读课的课程设计[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95-99.

[3]周黎平.关于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06,(1):88-89.

篇4

为了推行“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我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1.进行思想动员,向学生讲清道理,人的一生要不断的学习这一点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尤其显得必要,在人一生的学习活动中,有老师指导的时间是短暂的。大部分的学习活动是靠自己自学,因此,提高自学能力是重要的。

2.初步确定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并把这种教学进行的程序介绍给学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我采取了尽量放手的态度,教学过程中不划框框,不给阅读提纲;不增加学生负担,不要求课前预习;稳扎稳打,一节一读,积累经验,不搞大单元阅读。

阅读教学的基本进行程序是:

(1)教师指定阅读的范围和阅读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教师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也不给出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时,教师在桌间进行巡视,督促部分学生参与阋读教学活动、抓紧时间进行自学、了解阅读进度、回答学生的简单提问、扫清阅读障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

(2)教师公布巡视中收集到的部分学生提问,然后由全体同学和教师补充提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回答和讨论经筛选确定的具有普遍性的,或典型性的某些问题,另一些问题则由师生进行简答或说明,枝节问题不纠缠,典型问题不放过。

(3)教师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复述、默写公式,对某一位同学的复述可请几位同学发表意见(或肯定,或补充,或纠正某错误等等),使复述的要点全面,重点突出,最后再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小结。

3.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上好试验课

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选择一、二节课作为进行阅读教学的试验课十分必要,利用这样一节课使阅读教学的教学程序具体化,便于学生了解,有助于破除神秘感,有助于打消部分学生的疑虑,有利于进一步发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在这节试验课上,教师介绍了阅读的两种方法:通读与精读,阅读首先是通读,通读的目的在于粗略地了解阅读内容的全貌,确定精读的范围,精读时,对精读的内容要逐字逐句,认真揣磨,提高阅读能力的信心。

(2)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不能积极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较好的质疑是反映学生参与程度和评价阅读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确定出下一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讨论问题的重要前提。学生对待提问的态度有以下几种:①不敢发问;②不会发问;③不善发问;④不愿发问。这些思想障碍或方法问题通过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实践都是可以得到解决或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我特别注意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因人而异,通过多种方式收集问题(如对学习有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在巡视过程中,主动到学生的身边,小声去询问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我在学生中的威望,我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情感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要选好讨论的问题

学生一旦被发动起来,提出的问题会较多,这些问题的质量、分量差别很大,有的根本不成其为问题,有的书中有答案,也有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的高质量问题,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筛选,枝节问题不纠缠,典型问题不放过(有时典型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可由教师提出)。对学生的所有提问,我区别情况都一一作复,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别问题作个别答复或解释,普遍存疑的问题或舆型问题供师生讨论,我利用选定讨论问题的机会,发挥主导作用,一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原理和公理是不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显然是无法让学生们讨论的,它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属于枝节问题,对这个问题我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三言两语简单地作了说明,就适可而止了;在同一次教学活动中,对加减原理和乘法原理中的“做一件事”具体地是指什么,学生虽然无人注意,我却不肯放过,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另一次学生认为阅读内容简单,道理浅显根本无法提出问题,我却抓住了机会“于无疑处质疑”,提出了一个完全出乎全班同学意料之外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憾,课后不少学生认识到,读书提问还真不那么简单。那一次的阅读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的思想烙印,可能令有的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忘怀。

(4)要多让学生发表意见

在讨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能由学生发言的,一定让学生们发言;在强调重点和作总结时,能由学生去讲的,我决不先讲,我发表意见时则注意能少讲时决不多讲,总之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活动

(5)要有督促检查的环节和措施

智力活动的特点之一是独立性,学生阅读开始之后,是真读进去了,积极参与和投入了,还是在应付,在走过场,在望“难”而却步?这需要教师及时的了解、督促、帮助和指导。在学生阅读时,我抓住巡视的机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要点复述的目的之一就是对阅读情况的检验,教师围绕阅读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也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

(6)要灵活运用几种阅读教学的程序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在实践中,我经常调整教学程序,使阅读教学的程序多样化,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阅读教学程序:

读后讲,即先让学生阅读,然后复述,小结。适合这种程序的教学内容育:三角函数的性质,棱锥、圆锥的体积等。

篇5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用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 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 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3. 好书引读。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4. 收获激情。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水平低的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等的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水平的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 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 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 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 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篇6

[摘 要]语文阅读课堂应实践“绿色教学”。教师应努力追求用简单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课堂中,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质量逐步达到有效,并发展为高效,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阅读 绿色教学 简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2

何谓小学语文“绿色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得舒服且无负担,学生“学”得自在而活泼。崔峦老师说过:“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手段要简便。

一、整合资源,巧妙训练

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语言要在训练中发展,思维要在训练中凸显,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语文课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就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巧妙设计多功能性的训练。

如《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

师:(指图)你们看,江边的花儿似乎也收敛了笑容,它们在为友人的分别而伤感,你们看到柳树了吗?柳树好像怎么样?

生1:依依的柳树仿佛也在挽留孟浩然匆匆的脚步,希望孟浩然不要这么快就走。

师:你看到那点点沙鸥了么?你觉得它们在干什么?

生2:那点点沙鸥,他们飞着向孟浩然送别,希望他能慢点走。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让我们寻着李白的目光去追随他的友人吧!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白帆缓缓地离开了岸边……”生接读……)

(师读:“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生接读……)

师: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李白不舍得孟浩然离开。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4:我从“伫立”和“凝视”这两个词看出来的。

师:能说说你的理解么?

生5:“伫立”是长时间的站立,说明李白站了很长的时间。“凝视”表示李白一直看着孟浩然的船。

师:你理解得真好,真是会读书的孩子。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案例中,教者没有忽略杨柳和沙鸥,而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教者紧紧抓住“伫立”“凝视”两个中心词,创设语言情境,利用插图激发想象,巧妙运用引读、层层递进的回读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李白的视线却仍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

二、内外联系,有机拓展

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课内外结合,积极进行阅读内容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堂教学。

如教学诗歌《太阳的话》时,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太阳就像是清晨来拜访的朋友。在此基础上,教师推荐学生阅读课外文章《金梳子》,并启发道:“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太阳像谁呢?”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津津有味地读,跃跃欲试地表达。太阳可以像朋友,可以像妈妈……只要学生的头脑能够积极想象,太阳的角色还会更加丰富。学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仿照书中的诗歌,写起了小诗《我心中的太阳》。

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就可以巩固和发展阅读成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加强指导,培养会读

中低年级的阅读,虽然内容较浅,但阅读过程的细节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学生在读书时,常常有口无心,读了数遍,却对文章内容心中无数。教师可以用“读得通”“读得顺”“有感情”等评价语言作为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动真格地读。小小改变,学生读的质量就能提高。

在读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读,还要让他们学会边读边思,或提出问题、或说说感想。二年级的语文学习,笔者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文时,让学生在读文后写下自己的问题。课中,同学之间交流提出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快速解决,复杂的问题就再读文本,深入探讨,使读与思得以完美结合。

四、活动引领,培养习惯

小学语文“绿色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每天课前五分钟,学生们相互推荐课外读物,这一方面给其他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阅读内容参考;另一方面,也给介绍读物的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使班里形成了与书为友的良好学习氛围。午间、班会上的“读书故事会”“歇后语擂台赛”“成语接龙”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也促进了学生积极地学习;课后收集资料、制作专题小报,将优秀作文编成班级专刊,对生动感人的课文进行剧本改编、表演……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迁移,活学活用,不断产生着开卷有益的快慰。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方法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1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2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3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3.1加强诵读教学。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笔者以为:一是老师(录音)范读,激发学生兴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抑扬顿挫,营造学生跃跃欲读之势。论文格式,阅读教学。急于募仿与超越的愿望。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开展诵读会,挑选课文中优秀诗文进行小品表演等,三是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比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或听或诵或唱或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3.2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提问忌琐碎。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要大胆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研究提问的艺术,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设计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问。

3.3加强语感训练,注重积累。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见培养语感能力非常重要。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部分。在训练时一是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去体会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二是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语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去选择、去运用最恰当的语句。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让学生积累重点字词、优美文句、段、篇。

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的“渔”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4.1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4.2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4.3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4.4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5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识历史、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读书,多学新知识。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还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觉预习课文,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借阅室等去借阅资料,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2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有调查发现,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跟学生做好互动,对积极回答问题同学给予肯定跟表扬。另外,可以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共同学习、这样,不仅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团队的作用。

5.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知识,就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相对减少对课文的讲析,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由阅读。当然,这个阅读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文章,让他们自己真正投入都文章里面去,自我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总之,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与文本、同学之间的交流,汲取一切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不断地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9).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介,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以情激情

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首先教师要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对上好课充满信心。教师语言要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要活泼风趣,有感召力。要分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在这样的和谐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其次教师要善于用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当理解完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关系后,我满怀悲痛的讲到,相聚是短暂的。不忍分别的他们相约明年中秋再见。第二年,伯牙乘一叶扁舟,满怀期待再赴知音之约。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无人赞道――此时学生大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没人赞道――学生大声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接着说,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绝望的呼喊――用低沉的声音齐读,“世再无知音……”在悲痛中,伯牙――(学生齐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强烈的渲染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及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激情夜自然流露在朗读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并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整堂课才能激情绽放,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

二、情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教师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灵活地积累文本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三、借助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多媒体不仅可以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而且能使学生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运用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点拨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配上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在教学《瀑布》时,我就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用多媒体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山水画。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听瀑布拍打岸边的声音,然后观看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一座珍珠的屏。一阵风,再看那瀑布,如烟、如雾、如尘。学生还没学课文,就感受到了瀑布的伟大。学生们会很快就沉浸在情景之中。这时老师就尽快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出阅读任务。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主动讨论,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把这首极凝练、极简洁、极完美,内容极丰富思想性极强的诗歌通过自己的诵读表达出真正的情感,而且比教材描述的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再加上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身临其境,心领其义,仿佛早已感受到了诗人那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这一导入,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心弦,使学生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你所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去了。

四、拓展想象空间

篇9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内容,其中,阅读能力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那么,在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是否存在问题?教育者应采取如何改进课堂组织和教学方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现代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有翻译法、听说法、直接法、沉默法、功能法、交际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在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翻译法、听说法、直接法等几种教学方式,其他方式很少涉及。而翻译法、听说法、直接法这几种方式都是教师主导的,这反映了我国现代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师中心主义。

在英语阅读课程中,主要采取以下课堂组织模式:教师安排阅读内容――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在这课堂组织模式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填灌式”的被动学习状态。

二、现代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和学校教育工作者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教育模式,这些措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其次,英语阅读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阅读内容以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为主,内容比较陈旧,时效性和趣味性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多以自己单方面的讲解为主,较少提供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机会,师生双方缺乏沟通。

再次,英语阅读课程中较少提供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环节缺少师生互动和讨论的环节,老师布置的题目多为单一答案的练习和考试,这种阅读教学和训练方式虽然可以再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教育者对英语阅读教学认识不足。多数教育者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英语阅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和资料就好,把教学局限于“文本课堂”之中。教育者的理解偏差导致其教学活动循规蹈矩,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接受和学习体验。1 这种培养方式不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影响对于知识的运用,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三、改进课堂组织和教学方式的策略

(一)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享有“自”和“话语权”,而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权力。因此,教育者应学会“让位”,尝试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阅读资料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比较简单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再由学生进行讲解和点评或是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解答和总结;对于较难的文章,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辩论,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和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二)丰富阅读内容

在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应局限于教材和教参,英语报纸和小说中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内容。在选取阅读内容时,应兼顾各类内容,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内容的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此外,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点不同,教师可以从同学中征集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来充当阅读内容,也可以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解,之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在阅读内容的安排中,应该难以结合,既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易于理解的内容,也有内涵深、层次高、有意义的文章。

(三)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课堂是视为一个话语群体,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师生间和同学间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仅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应多提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自主性,同时教师也应与学生进行对话和讨论,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此外,由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问题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因此,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改进教学模式

在教学技术上,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提供的教学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扩展性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而课堂中所阅读和讨论的内容是剥离社会情境之后的产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等信息,为学生的英语阅读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同时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网络也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教师可以确立阅读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自己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共享,同时发表自己对于资料的理解和看法。

四、结语

现代英语阅读的教学课堂组织和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地位。这种课堂组织模式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少阅读兴趣、教学中自主研究环节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英语阅读教学陷入困境。英语阅读教学要想走出这一困境,必须改进教学模式。笔者在文中提出了改进教育模式的建议: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丰富阅读内容、加强师生交流和改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 目标 取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16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高中低段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公开课的教学目标,都无比繁杂。所以,小学教育界流行这么一句话:“数学教学内容简简单单一条线,语文教学内容模模糊糊一大片。”

1 现状分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教学开始追求“博”、“大”、“深”。

首先是知识面上的“博”,无论哪方面的知识,只要是与这篇课文相关的,都希望能尽量在课堂上得以体现,因此语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变得无比宽泛。

其次是“大”,教学目标立意要高,恨不能从小学低段起,就把“语文”与“文学”、“文化”等“大目标”结合起来。

第三个“深”字最得老师们青睐。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在公开课中,为了体现深钻教材、独特视角,非要领着学生往自己独到的甚至非常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方面去钻。学生先是迷茫,困惑,接着在老师的启发、诱导、暗示下,朝着教师所设定的方向去“猜测”老师要的最终答案。不用说,学生群体是非常聪明的,结果一般都皆大欢喜。但是,当听课教师为上课教师的深钻教材、独特视角、巧妙引导而喝彩的时候,可否想过这样的“深度”,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否适合,除了班上最好的那部分学生,其他学生是否真的接受了?

2 原因分析

我们往往把简单的教学目标变得很复杂,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不断地做加法,在反复读文本的过程中,觉得这里也是练的点,那里也是学的地,因此教学目标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取舍。在这样的思维下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难免过于宽泛和艰深,加之语文教学流行体验、感悟、揣摩、品味、语感、熏陶、感染等,更是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空泛。

3 对策与建议

太过繁杂、宽泛、空泛的目标显然在一堂课中是无法一一落实的。怎么处理呢?这就让笔者想起了“舍得”这个词。“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意思是只有放下一些东西,才能收获更多东西。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得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关键。教学中也是如此,只有大胆取舍,才能更好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应当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对这些目标进行取舍呢?下面以北师大版二年级课文《风》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目标的取舍方法:

3.1 取本体目标,舍非本体目标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是长期来我们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主要目标进行教学,造成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1]

在《风》课教学中,有的老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上‘画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果只看这一个目标的话,你会认为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美术课呢?显然,这个目标放在美术课上似乎更为恰当,这类目标就是非本体性目标。

我们提倡学科之间的适度交融,但是在语文课堂上过多地引入了这些非本体性的教学目标,定会冲淡整堂课的语文味儿,会架空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的特性非常模糊,出现“泛语文化”的课堂。因此在教学目标中,首先而且必须要舍去的是这类非本体性教学目标。

3.2 取年段目标,舍非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定义比较清晰。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普遍出现“超标”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课堂教学更深、更透,几乎把小学语文上成了中学语文。因此,尽可大胆舍去,或者弱化、淡化处理。

例如《风》的教学,部分老师会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①转折句的训练,用“但是”、“可是”等词语练习说话。②结合句子“林木点头”、“风正走过了”等学习拟人句的特点,以及表达的情感,并尝试用拟人的修辞方式说话。但是这类大多是 “教了也不会”的目标,即使达成也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理解并迁移。而“找出文中句式特点,感受诗句整齐之美;结合朗读,找出诗歌的韵脚,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结合‘谁也没有看到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的反复诵读,感受诗句采用反复的方式所产生的韵律美、节奏美”等目标则明显拔高了,完全可以淡化、弱化成“结合朗读指导,感受诗歌音韵美”即可。

也有一些教师为了教学的“扎实”和“落实”,降低教学要求,制订的教学目标低于学生现有的年段水平,如:“‘那’和‘哪’的读音及意思的区分;结合生字‘游’的教学,理解三点水偏旁所表示的意思,积累相关汉字”。这类目标也应当大胆舍去,因为学生在已经掌握。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原地踏步,没有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无法体现。

3.3 取具个性目标,舍非个性目标

文本的个性,就是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不同的地方,它特有的一些东西,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文本的“这一个”。它会因为作者的文风、文章的结构、文章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文体、甚至描写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例如《风》这篇课文是一首小诗,有诗歌特有的特点。小学低段的诗歌教学注重感悟,注重以读为本,不太提倡条分缕析。教学目标中的一些目标不太具有文本的个性,放在其他文体和其他文本中皆可使用。如下的教学目标就属于不具备文本个性的目标:①“但是”的意思理解和正确使用。②“颤动”意思,及其近义词,与“抖动”等词语的用法辨析。

如果把这类词语的辨析、理解和运用放入这首小诗的学习,反而会冲淡诗歌的意境,弱化诗歌的美感。因为这类词语属于常用词,建议把这类训练放到其他文体的学习之中。

3.4 取可测目标,舍非可测目标

课堂是具体的教学环节,一堂课实实在在的40分钟,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具体可测的。我们经常说,教学最好要让学生“踮起脚尖或者蹦一蹦才能摘到果子”。但是如果果子挂得太高,学生无论怎么蹦都无法摘到的话,这个果子的存在对学生来说就毫无意义了。同样,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当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也应当是“踮起脚尖或者蹦一蹦就能摘到的果子”。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们制订的教学目标过高,、过大,把40分钟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定为一堂课的目标。但是因为这个目标的不可测,究竟这些目标是否达成,也无人追问。在《风》这课的教学目标中,至少有这么几条是属于这样的“空中楼阁”:①通过字词学习,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②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感受风的神奇、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③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这些所谓的“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审美情趣”等等,并非是一节课可以培养出来的,因此在制订课时目标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类目标舍去。因为这类目标应当是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在通向可测目标的路上中实现的。

当然,教学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教学过程却是灵动生成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出现了学习障碍,或者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疑问。那就可以在适度的范围内根据课堂生成性的内容达成新的目标。我们始终要本着的一句著名的战略战术原则――“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精兵简政”,才能对目标“各个击破”。

总之,我们都应当记住这个充满哲理的词语――“舍得”。只有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多。取舍之道如此,生活如此,教学也如此。大道至简,我们的教学本真就应当是简约而不简单。

参考文献:

篇11

一、激发兴趣可以促成阅读

不管什么方法都应从兴趣入手。兴趣才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渴望阅读,有阅读的欲望,才能产生内在动力,主动去阅读。只有自身想去做,才会主动去对知识进行了解、学习、研究。教师只有激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他们在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时能够愉悦地、自主地接受语文知识。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故事的悬念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说到故事,人人都爱听,每个学生一听到教师要讲故事了,没有不兴奋、不积极响应的,个个都精力集中,迫不及待地一听为快。教师声情并茂地诉说故事情节,能把学生带入不同的情感世界里。就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渴望大结局的时候,教师戛然而止,并平静地告诉学生: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后面有可能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还得你们自己读原文。这时教师就可以把已经准备好的相关读物推荐给学生。此时的学生早已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争先恐后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1.以身示范

很多时候语言不如实际行动。教师可以将自己和学生也喜欢的文章分享,绘声绘色地朗读,富有情趣地评讲,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更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念给大家听,让大家互相交流,谈谈感受,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可适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及肯定。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体会,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以课内促课外

教师要课内抓根固本,课外大量阅读,结合教材内容配套拓宽、延伸课外读物。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以教材为引线,由点及面,向课后延伸,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运用、巩固、补充知识。

3.自我超越

教师的作用不光是传播知识,还应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一句甜美的赞扬有时候胜过一句批评。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能够发挥他们才能、表现自我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发光。

4.怡然自得

只有在自由的阅读时间,在没有特定阅读要求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处于放松的状态,开启思维,激感,对所阅读课外知识有所理解,有所体会,才能收获得更多。

二、好的方法有益于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所在,可如果学生只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不足以达到最佳效果。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强的阅读兴趣,可是对生动的故事情节也只是走马观花;还有的即便是读到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吸收和总结,更不会运用。显然他们都有对阅读的兴趣,但这种读书的方法收效甚微,根本达不到课外阅读的最初目标。既然想读书,就要掌握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读书,体现课外阅读的意义。

1.选读法

这种方法是基于学生在课内学习或是写作上的需要,选择性地阅读相关文章或书报加以利用。如学习了《生命的起源》这一课,学生完全可以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的进化和地球、自然的关系,有目的地选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2.精读法

何为精读?就是对文章的相关重点、重要内容,集中精力、由表及里、逐字逐句地进行熟读的阅读方法。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就是每句先逐字阅读,以字为单位,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再以每句话为单位,对整篇文章进行理解。学生要想练好精读,就必须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正所谓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逐渐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顾名思义,就是对所要阅读的文章不出声、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不光要能够快速阅读,还要高度集中精神,能够对有用的信息快速处理、消化,并加以应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不同的学生喜欢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决定是否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95-02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育界的权威都在语文教学的相关材料中发现了与以往材料的不同之处。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本更多的是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如钱钟书,老舍,汪曾祺等著名散文家的作品。这是课改前语文教材所不具备的优点,旧的语文课本更多的是无趣枯燥的应用文。很多学生都表示,阅读和学习散文作品,不仅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还能使他们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文章,从而得到更大的收获,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境

1.1文学作品的情节性较强,冲淡了课堂的学习秩序

区别于诗歌和小说,散文特有的魅力是文章在情节的描写上更能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不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过作者对细微情节的描写,更深层次的去感知其要表达的内容和要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不单单是肤浅了事,进一步提高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能让学生因为沉迷于散文故事中而打乱学习秩序,教师必须要全面把握学生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1.2 受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学生缺乏对阅读的感悟

受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按照考试范围和要求学习文学作品的。教师故意强调作品的风格和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一些教学大纲还将部分好的散文强行植入亲情,乡情等主题。青少年学生还欠缺很多生活经验,有些沉重的散文还不能全面的理解,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陆蠡的《囚绿记》,根据考纲要求,让学生学习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考范围。另外,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仅仅针对考试试卷,让学生记录重点语句和段落,这种行为也从侧面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2.合理的教学方案

2.1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实际相结合

在学习散文的时候,教学着重强调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乐称哀等表现手法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对这些表现手法运用自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想法设法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的融入文章当中。大家都知道,散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描写和陈述上。优美的修辞手法,巧妙的词汇连接都会使文章的精髓得到完美呈现。学生要将掌握的写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文章中去,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要从文字隐藏的内在含义方面更深刻的进行哲学论述,帮助学生打破局限性思维,以提高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使他们从散文中或得更多积极的能量,让学生领悟生命、情感的真正意义。

2.2 把握文章细节

散文如此迷人,与它到位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当学生阅读散文时,应该加强对细节描写的理解,教师在此时起关键作用,就拿《小狗包弟》来说,学生在自行阅读之后,教师要针对一些细节描写提出问题,例如“哪些字眼可以表现作者对包弟的爱? ” “作者通过什么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包弟的? ”“假如包弟是你的小狗,你又会怎样描述它呢?”,再比如《荷塘月色》,抓住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将这份情感寄托于一片宁静而优美的荷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荷叶和荷花的细节描写,捕捉作者隐含在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进而体会文章反映作者矛盾和苦闷的情绪。

2.3充分发挥朗诵文章的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尤其重要的。这就促使了有些教师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减少学生的朗诵时间,通常要求学生大概读一下文章,表面上这种做法是节约了时间,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朗诵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作者要表述的情感,而减少甚至去掉朗诵时间,学生怎么可能对文章有深入的认识呢?因此,教师必须延长朗诵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熟练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进而领悟作者所要抒发的内心情感。

2.4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控与反思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他们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都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客观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己。在阅读学习时,反复的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学生不但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点,而且还增添了面对自己缺点时的勇气,促使自己自觉改善不足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

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能自觉的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方法都在过程中得到完美的诠释。自我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记录学习心得、回忆教学内容等。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实施非常顺利,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教育改革,同时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也将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努力全面实施新课改教程,以上提出的一些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生春.对话式阅读的构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7(1): 80-84.

篇13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英语教学 阅读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语言在各领域和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英语的逐渐普及使社会生产和生活更国际化和前沿化。在国内外各类型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中,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则成为企业正常运营的主要渠道,英语专业型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各企业急需的重要人才基础。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巧和英语交际能力,就需要加强英语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尤其要加强对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迎合新课改要求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有效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现状

英语阅读是集单词、词组、语法和句型于一体的教学活动,也是有效培养学生英语运用和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普遍采取文章讲解和问题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往往只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讲授,完全忽视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更不能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以教师为主体,一味注重语言知识满堂灌的传授方式,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严重抑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采取侧重于阅读材料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这种传统、固化、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压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积极主动性,严重制约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改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具体化措施

(一)认真导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读是英语阅读教学课程成功的前提条件,精心认真导读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以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整堂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1]。例如,在讲授Unit 3 Reading A一单元时,课堂导入可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引领,首先直接引入开场白:Do you have a pet?于是有些学生会持肯定回答,然后继续问道:What kind of pet do you like best?必然一些学生会回答喜欢狗这种宠物,于是继续接着问:What dogs can do?同时也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些关于狗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质疑并提出各类问题,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并发表见解,再导入Dogs can help people a lot,这样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用心精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力

速读课文往往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教师给学生预留足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课后练习题为牵引进行整篇文章的认真精读,在学生自己精读文章的同时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问题,并确保课堂保持安静、和谐的阅读氛围,避免影响学生阅读的整体思路和精读速度,可采用如下方法了解和掌握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和文意的理解程度,因此可向学生提出若干相关问题。比如:What can a dog help a blind man? After the manager led them to their room,John said,“ Excuse me,where is the fire exit? Do you know why?What happened while John was asleep then what did he do?”这样一系列逻辑性问题的提出,既促进了学生对于口语、语法的掌握,又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通过讨论或辩论形式,增强学生创作型思维能力

教师可结合新授知识内容,提出相关的、恰当的话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思考时间内自主组织语言,积极踊跃进行口头表述,还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辩论或讨论的形式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2]。例如,在讲授JEFC 2A Lesson18“动物园的利弊”一单元时,教师将新授知识加以汇总,并提出了相关问题:Do you think it is good for animals to live in the zoo?Why or why not?在提出此两个问题之后,将全班学生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赞成方,乙组为反对方,于是引导两组就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两组分别派代表用英语阐述本组观点并进行辩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创作型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技巧,并不断进行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深入研究,以全面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4

采取有效提问的方法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有效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问题的设置、教师提问语言的设计和选择的时机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方面并未被广大的高中英语任课教师所普遍关注。有效提问不是作秀,更不可死板。教师应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思考新问题,带领学生提高发现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一、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研究概况

国外对课堂设问所做的研究较早,已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我国所做研究开始较晚,但自从新课改实施以后,相关的教学科研成果也颇多。其中大部分为借鉴国外研究的架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做研究并得以发现和提出的。如张德禄就从语篇掌握的程度方面对问题的设计做了区分,朱妍对提问中的教师语言模式作了分析,尤小玲研究了阅读课堂提问的模式等。在借鉴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我认为应从实际出发,找到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寻找改善不足的策略。

二、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设置的水平较低

现在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所设计和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通常为对事实的重复或回忆,或者只需选择“Yes”、“No”回答即可,水平较低,甚至一些毫无意义的无效提问也常常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这种问题对于教学并无多少实际用处,应该进行改进,对于无效提问应予以摒弃。

(二)提问的目标性不明确

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出现目标性不明确的现象。比如教师一次性提出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认知层面并不相同,也欠缺连续性或相关性,导致学生疑惑不解,产生混淆,不知道从何答起;或者问的内容是关于A方面的,可是真正的答案却是有关B方面的内容。实际上类似这种目标性不明确的提问很常见,对教学来说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了反作用。

(三)给学生准备回答的时间不足

通过统计发现,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通常要求学生立即作答,等待时间极短,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又不会再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往往是转而提问别的学生。但是,任何问题的回答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思索,且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思维敏捷可快速作答。如果学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答案组织好,教师就可能换人回答或将问题换掉。这样一来,提问的作用就被大大降低了,不仅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也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深度。

(四)对课堂生成提问处理不当

教学中常会出现情理之中而意料之外的生成性内容,教师常常不能对于这种随机出现的生成性问题进行恰当的处理,错失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良好机会。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包括教师课前的准备不足及教学中敏感与机智不足,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欠缺预测及应对的“急中生巧”。由此可见,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应该是多能手才行。

三、提问问题设置的注意事项

(一)所提问题应小而具体

如果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要得到比较好的互动效果,那么所问的问题应该力求小而且具体。不能问一些过于宽泛的或学生缺乏实际认知的问题,不然学生难以回答,也就不能获得更好的互动效果。

例如,在进行UFO话题的学习时,同样的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老师在教学时,教师A是这样直接设置问题的:What is a UFO like? 但是学生由于缺乏具体认知,对于这个问题感觉难以快速回答清楚,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情绪不高,即便有学生作了回答,但是其表述的范围很窄。而教师B的设计是先使用PPT播放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在进行展示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提问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相对比教师A教学时要顺利得多。这是学生由于通过观察资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觉得老师的提问比较容易回答,提问所得的效果也就比较符合教师希望达到的内容理解要求。所以,在设计提问时注意使问题变得具体,在学生有一定具体认知后再提问,问题对学生来说就较为容易回答,因此其所获得的的提问解答效果也较好。

(二)所提问题应具有明确指向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切勿求全。只有围绕教学目标并扣紧主题的设计问题才能使提问更有效。有些提问虽然学生很喜欢,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可是如果问题同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就必须摒弃。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教师上课喜欢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呈现,有些时候,用口头直接提问更好。

例如,在进行Module 2 Unit 2的非洲话题教学时,教师利用媒体上非洲的影视作品或新闻报道比较多,可是若未经优选,用PPT课件展示了非常多的有关非洲图片。这样就会很容易使教学脱离正确的方向,因为此部分的重点是Toby的旅游路线,而不是非洲的风土人情。如此偏离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主要目标并未如期达成,这样的教学就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偏离了重点方向,貌似精彩热闹,其实学生该学的内容在本堂课中并未学好。

(三)所提问题应多样化

高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且喜欢挑战,所以在设问的时候要与学生进行沟通。有的教师应该对文本理解得很透彻,而且其设计的问题也应循序渐进,提问方式应多样化。例如,在进行野生动物的保护内容学习的时候,一节公开课试讲的老师就处理得很恰当,教师先打开视频,让学生对藏羚羊被偷猎和残杀的情况有了认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What can we do for the endangered antelopes? 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得到了视觉冲击后,进行了适时的思考并做了回答,由于有比较深切的感受,发言也比较精彩。

(四) 结合课堂教学生成问题

教师虽然事先已经备好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必须一成不变地必须按照备课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实施。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富有生成性的内容,教师应及时改变思路,随机应变。

参考文献:

[1]李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探索[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