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准农业发展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

篇1

关键词:精准农业 管理技术 应用研究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过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动力。但是,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是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酸碱度失衡,致使农产品质量日益下降。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战略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先进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精准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精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等技术,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环境、生长变化状况、病虫灾害情况等。为分析、模拟农作物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具体的作物信息、数据,作为进一步解决作物灾害问题提供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各种智能系统,准确、细致地计算出精准治理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施肥灌溉、播种收获等生产管理方式。

精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先进管理模式对农作物进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经济和环境的最大利润。目前,精准管理模式的主要技术支撑即以3S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数据系统为技术支撑的管理模式。包括:变量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等。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还有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精准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上农业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精准农业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再加上病虫灾害,旱涝灾害等,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在世界农作物市场上占据优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领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精准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化管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发展精准农业是世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成为了国际农业学、农业技术等高领域的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新型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这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发展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能源资源供不应求的现代社会,发展精准农业更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缓解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的紧张局面。

三、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发展精准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资源利用不当、施肥结构不合理、信息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发展精准农业就要着重发展灌溉精准农业、节肥精准农业、精准设施农业。发展精准灌溉农业就要根据信息系统反馈的数据因地制宜地选择灌溉设施,开源节流,节约水源,解决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发展节肥精准农业需要系统分析、预算出恰当的施肥时间,施肥数量,以及肥料品种。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就是利用机械设施改变或者提供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全面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在GPS和RS技术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准确分析数据信息,可以先建立实验基地对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统和土壤肥力系统,收集不同的土壤类型、作物类型、肥料的使用情况等做好统计分析,随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肥力变化状况,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协调好人力与机械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目的是为了增加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及时引进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形成农业精准化的发展规模。

结束语:

信息采集技术、网络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精准化生产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力。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对农作物信息进行智能采集、计算、判断、分析、预测与预警等,以达到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目的。由于精准化生产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网络智能领域,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产业也要考虑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状况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

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精准化农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在精准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2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大数据是IT行业的术语,也称为巨量资料,意思是资料量过于庞大,主流软件已经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处理,用以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经营决策。对于大数据概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统一,研究机构Gartner将其定义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而大数据时代最早由麦肯锡提出,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个业务职能,是当今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运用,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1]。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大数据的数据量更庞大,要进行查询和分析更加复杂。大数据的特点表现为四个:一是巨大的数据体量。大数据的体量已经不是停留在TB级别,而是属于PB级别[2]。二是处理效率高。在大数据系统中已经应用到了1秒定律,也就是在1秒的时间内可以从庞大的数据中获取具有价值含量的信息。三是数据类型多。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信息呈现多样化,这些信息不仅仅是文字、数字,还包括网络中的图片、日志、地理位置、视频等等,这些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四是具有高价值回报。大数据中数据量大,包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只要懂得正确利用,并擅于分析,就可以带来高价值的回报。概而言之,可以将大数据的四个特点归纳为数据体量大、处理效率高、数据种类繁多、价值密度高。

二、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现状

当下大数据已经贯穿了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到的数据多而复杂,如种子、土地、气象、环境、土壤、农药、化肥、农产品加工、物流、经营等,人们通过整合利用这些数据优化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现今大数据在农业中的运用已不局限于对农业数据的收集与传输,而是延伸到了运用大数据加速作物育种,以大数据作为驱动实现精准的农业操作,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追溯农产品的来源,以及优化产业链等[3]。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更为复杂,因为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土壤、种子等。大数据的运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避这些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损失,提高生产质量[4]。目前除了上游借用大数据提高生产质量之外,下游的农业也通过大数据实现经营管理的整合优化,提高农业在市场流通中的效益。从中可见,大数据已经在农业产业中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这会对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改变。

三、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比起其他行业,现代农业显然要落后许多,且区域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尽管当前涉农服务发展相当迅猛,然而,其在生产及销售方面却滞后许多。各部门与各行业齐头并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导致各种不良现象频频发生。如不明确分工、建设重复及协调不力等等,从而存在严重的孤岛情况;未构建规范的投入体系,建设资金与运营资金较少,在总体农业投入中信息化农业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少,从而阻滞了信息化农业发展。(二)对农业大数据的认识有待提高。政府部门无法正确认识到应用大数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导致无法在有关的研究应用方面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各从业主体如农民及涉农公司等并未意识到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性,在学习及应用新技术方面消极应对;没有在全社会中营造一个发展与应用大数据的气氛。正是这些因素使分析与应用大数据受到一定的阻滞,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阻滞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三)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分析平台有待建设。大数据的特点是容量大且复杂性高,必须构建于先进技术及先进结构的新数据中心及研究平台之上。就技术层面来说,此平台根据一流的数据管理能力及数据仓库能力,使构建出来的商务智能项目有着高效、先进及开放等特点。就结构层面来说,此平台的可配置性相对较好,使资源变化及业务流程变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此外,在业务发展越来越快、业务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平台的应用及性能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四)对农业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有待开发。在如今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情况下,家庭承包生产的不够集中以及小规模经营,阻滞了构建标准化的价值性高的信息数据;收集的许多信息被分布于各部门、各研究中心及涉农网站中,因为制度及单位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这些信息数据未能互通互联;各信息数据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致使各信息数据不是重复就是存在冲突,数据应用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阻滞和信息孤岛现象,使采集与开发农业大数据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的模式创新

(一)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即是做到“精准匹配,知天而做”,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益。在精准农业模式下,可对作物的品种与土壤进行精准匹配,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可对各种环境因素和作物的长势进行监测,从而实现精准式的灌溉施肥,趋利避害,对整个生产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力。精准农业模式以生产者的利益为中心,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选择准确的渠道、合适的时间、地域,利用高效的方法为生产者提供匹配的耕种方案和服务[5]。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渠道、时间、土壤、施肥、浇灌,都要实现精准匹配,不要盲目地进行耕种。精准农业模式是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开展,具有策略有效、农作物生长情况可衡量等特点,它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准确、可评估,可见精准农业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颠覆。在传统的环境中,生产者难以获得环境、作物长势的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生产者可以更容易获得气候、土壤、作物成熟度、空气质量、投入的成本、耕种设备等各种可靠的数据。在获得这些数据之后,生产者可作出前瞻性的决策,可精准地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定位,做到心里有数,知天而作,减少损失,提高生产量。(二)自动化农业模式。自动化农业模式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聚合技术将农业大而复杂的数据整合到农用机械内置的数据系统中,通过无线网络和计算机启动机械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模式[6]。自动化农业模式适合大型农场采用,未来要投入较少的劳动力和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就需要发展自动化管理模式。自动化模式需要农用机械的参与,生产者不需要亲力亲为,只要懂得在计算机上操作管理软件,即可调动农用机械工作,比如施肥、喷洒农药、除草等。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农用机械通过传感系统来感知道路的环境,对路线进行自动规划,管理软件设置好参数,操作人只要轻点鼠标,即可悠闲地一边喝茶一边等待劳作结果。因为机械内置系统中聚合了相关的农业信息,机械会精准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喷洒农药、施肥方面比人工劳作更加精确。自动化模式适合大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如农业公司开辟一条产业链,从生产、物流、包装到市场上的推广销售。农业公司可经营自己的农场,而农场主不需要雇佣太多的劳动者,只需要熟悉农业机械的操作,就可轻松管理大规模的农场。农场的生产完全实现自动化,包括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视觉计算等。在计算机科学、智能控制技术、模式识别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将农业数据整合到机械内置的计算机系统中,就可减少劳动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三)信息化模式。信息化模式建立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农业信息系统是由人机组成的管理系统,具有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保存信息、查询信息、维护及使用信息的功能[7]。生产者可利用这个系统达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掌控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农业信息系统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提供有效的农作物信息渠道,生产者只要登录系统,就可以通过自己权限的通道,参与到业务流程的对应角色中,反馈农作物信息、审核信息、统计信息、使用信息等,迅速精准地收集、查询到想要获得的信息;二是生产人员可通过系统对繁杂的农作物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在信息化管理中,可以将农业信息系统划分为农作物信息采集与分析、过程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等四个功能,把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业信息系统联结起来。其中农作物信息采集与分析,就是对生产全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和统计分析,建立农作物信息数据库,为生产者对农产品生长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监督提供依据。

总之,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产量,满足巨大的需求,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节约成本,提高产量,这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不断对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更新生产方式。因此,要借助大数据带来的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自动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要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影响为目标,大力推进大数据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作者:刘水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小文,漆雁斌,陈文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3):103-104.

[2]谭长国.大数据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6,(12):71.

[3]郭承坤,刘延忠,陈英义,孙敏,屠星月.发展农业大数据的主要问题及主要任务[J].安徽农业科学,2014,(9):93-94.

[4]赵伟.大数据时代下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契机及路径选择[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6,(12):56.

[5]吴立.大数据驱动农业发展新路径[J].今日养猪业,2016,(3):84.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改造农业;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天然的包容力,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立国之基。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空间大,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互联网+农业”战略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受科技、政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仍处在初级时期,主要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投入多而产出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时展的最强音。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此以后,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一直停留在农耕时期。建国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上仍未突破传统的农业范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才真正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农业机械开始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集中作业方式逐渐推广,农业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农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与新的科技因素融合,必须借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生产要素进行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当今,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互联网经济是时展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智能化、信息化是更高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变革我国农业产业模式重要驱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互联网+农业战略是实施是对农业全产业深度改造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互联网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互联网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农业智能设备,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创造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二、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产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更多依靠着传统农业的经验,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这一农业发展生产的短板,既造成了农业的产出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又一定程度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集中化水平,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在农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以色列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农业数据的分析总结,对农业发展的各环节进行精准把控,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准干预重要技术支撑。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通过传感器对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进行监测,为农业发展提供相关数据,在科学分析相关数据的条件下,对农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料。

农业精准化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的精准体现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如土壤湿度和肥力、光照程度、温度的高低以及杂草、病虫害等情况,将这些数据资料通过分类整理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以上数据信息进行精确分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实现农作物生长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精准对接。在实施农业精准干预的过程,需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协调配合,缺一不可。在硬件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的传感器等智能设备进行投入,构建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信息化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进行跟踪。在软件建设方面,要建立农业发展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的优化整合。在建立数据库系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卫星遥感资料、病虫害资料和区域气象资料等三个方面资料的整理,针对农作物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建立分类标准、体系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提高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

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精准化发展,对农业生产进行跟踪检测,是食品安全的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法对农业生产过程精确记录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给每个农产品建立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农业管理者可以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信息进行全面跟踪、完整记录,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农产品的信息进行存储定位。最终,就会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呈现在消费者和监督部门的面前,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提供了条件。

三、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

在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一直困扰着农业的长远发展,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产品要受阳光、土壤和水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成长的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这与市场经济的周期特点是不相符的,难以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容易导致农产品不符合市场变化而难以销售的情况;另一方面,农产品难以长时间存放。超出农产品的保质期,农产品的安全就会被质疑,出现了难以销售的现象。农产品本身的这两个特点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行业长期是一个弱势行业。而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兴起,为农业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找到了途径。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方式,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的消费者服务,推动农产品高效流通。

第一,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业订单业务,构建农产品新型营销模式。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要加强农户与企业、超市、个人等各方面的联系,互通有无 ,通过签订农产品订单的形式,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是立足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其目的在于实现产销无缝对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第二,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发展提供三种可供参考的重要模式。模式一,充分利天猫、京东等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其中,农业电商能够集中精力研判农产品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开展一对一服务,较综合类电商的潜力和作用更大。这种模式借力第三方成熟的管理平台和较高的知名度,既降低了融入成本,又使农产品能够迅速走进消费者的视野。模式二,是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自主开发互联网平台,借力互联网资源。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与用户进行广泛的沟通互动。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利用自有平台优势,可以打造自己个品牌农业,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更好为用户服务。模式三,是个体农户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机的大规模普及,为个体农户利用互联网实现营销创造了条件。这种模式的准入门槛低、使用的程序简便,对操作者没有过多技术上的要求,是我国目前阶段发展农业的适宜道路,适合我国农业经营分散化的特点。

四、小结

篇4

摘要:精准农业旅游是在精准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是农业旅游与精准农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的新模式。本文在分析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策略,为廊坊市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精准农业;旅游;策略;廊坊

1.精准农业

1.1 精准农业的概念

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主要由全球定位子系统、农田信息采集子系统、农田遥感监测子系统、农田地理信息子系统、农业专家子系统、智能化农机具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子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等十个子系统组成[1]。精准农业的目标是利用最先进的农业技术,用最少、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入,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2精准农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了精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并最早运用于农业生产,其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准农业技术和设备最为成熟,但因为不够系统,总体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此外、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很重视精准农业技术,巴西、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国广泛开始了试验示范应用。精准农业已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阶发展阶段[2]。

2.精准农业旅游

2.1精准农业旅游概念的提出

精准农业旅游可定义为:将精准农业发展和农业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以精准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现代化农事管理方法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精准农业中的全球定位子系统、农田信息采集子系统、农田遥感监测子系统、农田地理信息子系统、农业专家子系统、智能化农机具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子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子系统和培训子系统等现代化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项目的一种新型科技型农业旅游模式[2]。

2.2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

精准农业旅游可以说是在精准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是农业旅游与精准农业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的新模式。目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精准农业旅游发展都处于初始阶段,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更是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如精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较少;市场还未形成;开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基地较少等。

3.廊坊市发展精准农业旅游的可行性

3.1宏观策略

廊坊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发展一直有着精准的定位:2007年,提出“再造一个廊坊农业”,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2009年,廊坊明确了农业发展的两个坐标系,即“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和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型农业;2012年,廊坊市农业发展精准定位为:全面对接京津,走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之路[3]。《廊坊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旅游,重点推进永清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集群。这为精准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3.2资源条件

为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廊坊将北京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引入园区,使之成为孵化器和产品研发基地。中国农科院在廊坊市广阳区万庄镇建起了被当地农民称为住满了“大专家”的科技园区、廊坊市金丰农业科技园、永清县绿野仙庄、永清县的恒都美业集团的蔬菜种植基地、固安县的顺斋瓜菜种植基地,这些基地或农业科技园园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农业,但都是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的良性结合。

3.3交通条件

交通区位条件是旅游发展的保障条件,可进入性差制约是旅游项发展的关键因素。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廊坊工业旅游的开发创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廊坊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与京津两个机场相隔70公里,随着京廊交通同城对接的深入,无障碍的交通网络正在全面建设,交通极为便利。

3.4客源市场条件

精准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的升级,是农业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精准农业旅游除具有精准种植、观赏、采摘等功能外,还具有科普意义,对农民、学生、市民都有较强的吸引力,其细分客源市场比较广泛。除廊坊本地客源,因为区位优势,势必会吸引京津两地的客源。

4.廊坊市精准农业旅游发展的策略

4.1加大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力度

精准农业是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复杂系统[4],建立一个示范点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廊坊已有金丰农业科技园、绿野仙庄等几处基本具备精准农业特征的示范点,这几处示范点还需不断完善和规范,政府应在资金上加大投资,政策上重点扶持。

4.2 蔬果供应与旅游结合发展

精准农业旅游本质上属于科技型农业旅游,因而可以考虑以“城内小区”或“郊区生产基地”形式,集“精准农业试点”、“无公害农产品供应”、“从田间道餐桌” [3]和“科技型农业观光”为一身,多功能结合发展。

4.3加强精准农业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的建造

加强精准农业旅游点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造。建造相应的基础设施和保护设施,增强旅游点的可进入性和安全性,才有可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增加旅游收入。

4.4 注重营销

精准农业旅游对游客而言是一个新的旅游项目,首先在宣传的角度上,注重突出“精准”的含义。其次提高品牌意识,培育几个精准农业旅游品牌。再次注重市场调查,选择合理的定位策略。最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制定网络营销策略。

廊坊要抓住契机,循序渐进的开发精准农业旅游,开辟出一条精准农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途径。(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4。课题组成员:胡玲玲、张议元、单福斌、陈立娟、赵根、李兵、王兵

参考文献

[1]吕烈武,郭彬明. 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方向[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1)

[2]胡玲玲. 我国城乡精准农业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3]唐园结,王会,庞博. 京津走廊明珠 绽放“三农”华彩——河北省廊坊市“三农”发展纪实[N].农民日报,2013-9-11(001).

篇5

关键词: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对策;山东

中图分类号:S12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3-0143-05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ommon restriction factors in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found out. The key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was cleared, and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Precision agricul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triction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Shandong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全国第三,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但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快而不稳的问题。通过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优势农业领域打造一批精准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种、肥、水、药等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保护环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本项目从山东农业实际出发,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山东精准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精准化管理为目标,按照关键技术突破、服务一体化设计[1],充分利用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成果,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成熟经验,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发挥专家咨询和政府引领作用,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研究提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促进山东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精准农业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1.1精准农业的涵义

精准农业作为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现代延伸,是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解决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2]。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3]。实施精准农业就是要确保我国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解决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方式[4]。

1.2国外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概况

20世纪90年代精准农业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产业化实施,目前部分精准农业技术和装备已经成熟,但还没有形成系统,仍然处在研究发展阶段[5]。

美国最早将3S技术应用于精准作业、农情监测等方面。据统计,美国有近16万个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大规模农场,其中60%~70%采用精准农业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6]。在GPS产业化方面,几家大规模农机制造商成功推出绑定GPS系统的精准农机,并提供精准作业服务。

加拿大多年碇铝τ谝劳GPS系统开展精准耕作,提倡民间资本进入导航产业,鼓励企业将GPS技术用于精准农业领域,参与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并由政府购买企业的导航定位、数据挖掘等增值服务。

法国不断探索将卫星应用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开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精准作业方面,通过引进基于GPS的大型农机、自动导航驾驶仪等设备,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了变量施肥、变量施药、变量灌溉等精准作业。

韩国注重农业卫星应用技术的实效性和产业的延续性,现已形成完善的农业卫星应用体系,利用农情监测、精准作业等手段实现农业增产、稳产,并通过商业化运营开展数据增值业务,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注资建立精准农业应用公司,向大规模农户提供精准作业服务。在精准作业方面,基于GPS发展导航产业,实现农田精细耕作。

1.3国内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现状

我国精准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7]。1999年,黑龙江农垦总局从美国凯斯公司购买了20台2366轴流谷物收获机,并在其中1台上安装了精准农业系统,标志着精准农业在我国实施的开始。此后,北京、陕西、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相继建起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试验区[8],如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开发园区。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和孕育发展阶段[9],目前还存在技术支持不足、信息收集系统不全、专家系统未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高精度农业机械精密控制系统产品长期依赖国外产品,成本投入过高,严重影响了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

1.4山东省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后,山东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农业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10],列入省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农转资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及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等计划的支持,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依托数字农业技术、精准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农村信息服务技术等,研发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有利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在引领和支撑山东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利用多种方式构建“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化推动、人才培养、研究创新以及示范带动[11],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精准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结合国家示范省建设,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面向设施蔬菜、设施畜禽、设施水产等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等规模化示范应用,重点在1 000多个设施蔬菜大棚、300万平方米水产养殖场和200多个规模化设施猪、牛、鸡养殖场推广应用物联网和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了生产现场的信息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智能控制,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精准农业发展及其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2.1制约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1.1成本因素精准农业机构实施的做法在农场产生额外的费用被认为是过度消费,尤其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和在产品价格比较低时。

2.1.2农艺障碍因素早期的精准农业应用某些谨慎和有效率的方法如产量映射扩展法、选站点的具体做法,包括作物营养和精确农业信息系统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改良土壤和投入管理,使得作物产量、品质和销售业务显著提升。但精准农业目前仍处于农艺学婴儿期[6],存在重大障碍。

2.1.3技术障碍国外对于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垄断,国内农业科技的落后,研发能力的不足,致使我国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大量依靠进口,专用肥料和作物品种的开发也严重依赖进口。

2.1.4传统因素国外精准农业技术是针对大平原地区、大块农田来实施,而我国复杂的地形条件,各式各样的农田类型,农机化技术水平、土地利用率、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综合生产力等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大都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块耕作,大型智能农业机械在有些地区根本就无法实施。

2.1.5基础设施因素我国农业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还达不到精准农业的相关要求。据调查,由于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老化,现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8%[12]。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90%,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6%。

2.2制约山东省精准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耕地类型差异、地形条件及不同地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耕地高度细碎化,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效益显现时间漫长,农民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三是信息技术和装备对农业支撑不够,设施装备简陋,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不能完全配套,难以达到精准操作,专用品种及肥料的研发滞后[13]。四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行业质量标准难以统一,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缺乏专门的营销配送网络,经济效益不高。五是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仍依靠国外引进,成本较高且针对性不强。山东精准化养殖走在全国前列,但大田的精准化作业与东北相差很大,智能化农机装备少。

2.3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创新效率与产出效益不高山东在人均课题数量、获奖成果、技术性收入等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有限,农业科研成果产出效率较低。

2.3.2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有重大学术影响的专家和创新团队少,部分领域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2.3.3相关学科发展不平衡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内部存在着学科研究方向不明、布局重复、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缓慢、综合学科不强等问题。高水平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优势学科,分布不均衡,科技推广力量相对薄弱。

2.3.4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农业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的机制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渠道还未建立;知识产权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对外农业科技合作的领域层次和机制模式等需要继续拓展和完善,科技产业开发能力需要提升。r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对农民增收的显示度不高。

3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外精准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具体省情,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应关注以下主要方向:一是粮食作物精准种植,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结合渤海粮仓工程深度实施,重点研发精准播种、收割技术以及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二是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储备和发展精准农业信息技术、智能设备及种肥等配套物资;因地制宜地引进以以色列、荷兰为代表的小型工厂化精准农业和投资少、对设施要求不高的新西兰数字农业模式,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开展农田信息和农情监测服务,通过地理网络信息系统和基于传感器的精确田间管理系统提供农田基本信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进行产量预报,通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协同反演与监测提供基于农田尺度的关键农情参数,满足农业生产管理的远程调度和即时调整需求。

随着山东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立使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组织形式逐步由单家独户向农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精准农业技术在全省大范围应用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创新的对策建议,全面推进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快速发展。

3.1把握精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适应山东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三化两型”,提升精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傻瓜”型智能装备,逐步实现精准农业技术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

工程化:建设精准农业技术学科群,进行工程化技术创新,科学布局一批工程化实验室,培育成果孵化平台,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

智能化:研发适合省情的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推动传统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重点进行光、温、水、土、肥、饲料投喂、灾害防治等精准管理技术研究[14]。

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为突破,研究适合复杂地形的大中小型智能机械,建立农业机械信息收集体系[15],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绿色型:围绕高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管理等,开展相关工程化技术创新研发。

安全型:促进农机精准作业、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精准饲喂、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构建健康栽培、生态养殖模式和标准化体系以及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3.2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农业关键领域创新

精准农业的发展要由市场定位, 并随着市场的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精准农业科技创新[16]。以市场为主导,面向产业需求,促进精准农业关键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一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制度和机制,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创办涉农科技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加强关键技术节点的衔接研究,精准对接产销,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三是对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以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试验台站为主构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实行产业配套、技术集成、市场运作相结合,建设农业产业链技术支撑。四是发展科技金融。完善金融资金支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探索社会资金投入创新的机制[17]。五是围绕农业转型升级,运用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各环节、各行业的应用。

3.3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创新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8];持续投入、技术进步、人才储备是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探索科研与创新并重、创新创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精准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以科企联合研发为抓手,企业和团队相互融合,搭建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和技术交易等平台,加快培育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科研效率和效果。

3.4研究构建精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围绕“种、管、收、运、储、加”全产业链,探索建立全省精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推广、培训服务一体化,推动全省精准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

3.5构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研究适度规模的、高度机械化、装备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技术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精准农业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集成创新支撑精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生态化、标准化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智能化装备,培育精准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一批适合山东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畜禽、海洋水产等产业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一是进行农业信息精准处理与决策关键技术研究;二是精矢种控制技术研究;三是水肥药精准施用技术研究;四是高效采收控制技术研究。

3.6实施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精准农业协作攻关体系,构建运行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探索适合山东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和创新机制。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等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上的精准化、生态化、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1999(1):1-8.

[2]聂兵.我国精准农业的实施路径及其方向选择[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3]赵国锋.国外精准农业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6):175-179.

[4]徐臣善.国内外精准农业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13(4):82-85.

[5]柳琪.精准农业起航[J].当代农机,2016(10):42-44.

[6]张钰珩,张清江,孙繁宇,等.精准农业实施方案与服务[J].卫星应用,2015(6):27-32.

[7]董力伟.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J].数字通信世界,2014(2):52-54.

[8]张宇.下一站,精准农业[J].农经,2013(6):46-48.

[9]精准农业刚刚起步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待提高[J].乡村科技,2013(2):11.

[10]武军,谢英丽,安丙俭.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118-121.

[11]我国农业信息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J].科技促进发展,2014(6):78-85.

[12]扈立家,李天来.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00-402.

[13]肖志刚,光,么永强,等.精确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增刊):257-259.

[14]张伟利,丁中文.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3(6):31-36.

[15]信乃诠.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4,31.

[16]黎香兰,赵文祥,焦喜东.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5):1-2,4.

篇6

关键词:中职农类专业;农业发展;精准扶贫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业发展脚步尤为重要,其不仅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而且对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有积极作用,要想发展农业,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中职农类专业教育能够有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之保持较为先进的农业理念与农业技术,科学高效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1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的作用

1.1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给农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伴随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如农业种子、农资等价格有明显上涨趋势,从客观角度看,粮食增产并未给农民带来更多利润。加之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中职农类专业教育可以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之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素养与较高水平的技能,从而投身于农业事业中,有利于解决诸多农业矛盾问题,并实现农业增质增产的目标,可有力推动农业发展进程[1]。

1.2加快农业发展转型进程

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促进农业发展转型极为必要。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从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型过渡的发展阶段,因此农业生产活动中,有必要加强对先进农业种植与管理理念、高水平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是支撑农业发展的主体,但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仅缺乏科学种植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农业新技术的使用较少,难以有效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而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发展,对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人才提供了有利契机,加快了农业发展转型进程[2]。

1.3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

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使农民利用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有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其综合素养水平决定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在诸多省份推行试点工程,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合作社管理者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最高学历为高中。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为农民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可有效提升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促使其构建高质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助推精准扶贫的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中职农类专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与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层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

2.1思想观念转变,聚焦精准扶贫

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日益推进的背景下,精准扶贫工作更加深入,因而应充分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优势,积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以达到聚焦精准扶贫的目标。基于中职农类专业教育,政府部门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在结合区域实际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以加快农村脱贫的步伐。1)应向新型职业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将新技术带给农民,以增强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意识。2)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而言,在农业职业教育中,应促进培训工作向培育工作转化。例如,针对农民的生产需要,对其加强单项技术培训活动,为其后续农业生产提供跟踪式指导服务,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育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4]。

2.2合理制定规划,面向精准扶贫

随着农业普查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深入开展,相关部门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等情况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工作者及时找到精准扶贫工作的短板,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借助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找准发展差距,确定合理的规划,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1)开办教学班,面向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贫困家庭招生,年龄限定在50岁以内。一方面,增强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使之在学有所成后,可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事业中;另一方面,设定弹性学制,运用“半农半学、农学交替”的方式施教。2)在农职教学校创建良好的创业平台,实现学校与区域内新型农业组织的高效合作,采取“创新创业+技能培育”的模式,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机会,缓解地区就业压力[5]。

2.3精选扶贫对象,助力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中,应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助力优势,精选培育对象,积极拓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扶贫先扶智,因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先为贫困子女提供有效的扶持,帮助其完成学业,促使其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此外,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对象还可包括退伍军人、回乡农民工、村干部等,针对扶贫对象的实际特点,积极创建与完善有特色的人才培训模式,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素养、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农职教学校应组建一支高素质教师团队,为职业农民培养提供雄厚的师资实力,鼓励教师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为实现针对性教育创造有利条件[6]。

2.4加强农民培养,实现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相关人员应重视整合资源,并加强教育管理,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水平。1)应加强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为中职农类专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可成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等,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实际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2)政府应加强指导与支持,从选择培训对象到完善管理机制等一系列环节中,分别指派专人进行把关,真正意义上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培育优势,孵化专业人才,加快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3)政府应创建专项经费制度,为助推农业职业教育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外出返乡农民工、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对象的培训,使之优先接受教育,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

篇7

關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运行

随着我国的信息化技术获得了一定的突破,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网络来完成任务,网络覆盖率获得了明显的提高,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其中蕴含着极大的天地。互联网的普及,也让农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方向。我国在把农业和互联网+的技术相互结合的过程当中,要能够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推动,从而促使我国的经济获得更多发展。

1.“互联网+”的提出和发展,以及基本概念的形成

自从我国科技不断的发展,从个人电脑大幅度普及,以及无纸化办公的进行,一直到如今的网络时代,这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极大程度的改了变了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已经到达了一个爆发式增长的阶段。根据互联网发展过程当中的历史数据不难发现,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电脑和互联网呈现出一种爆发式增长的状态,在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出,信息技术将会获得更大幅度的增长,未来的社会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是非常难以预测的。国内互联网+的理念最早是马化腾提出的,互联网+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技能,也是一种外在的资源以及技术环境。这位互联网界的传奇人物比较系统的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相互之间关系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互联网+的战略,主要指的就是通过使用互联网,把各行各业能够相互之间融合在一起。甚至可以在新的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的东西,这是我国对于互联网+概念最原始的表达。从经济角度或者是技术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每一次出现技术革命,都会相应的出现一种技术到经济的模式。这个过程大多会经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新兴产业因此而出现,而很多新开发出来的基础设施会被普遍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第二个阶段指的就是,各行各业可以通过充分的利用这种新兴的产业,获得更多的发展,并且有极大的收获。这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持续20年,甚至30年之久,根据经济学家的相关表述,不难发现,互联网+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技术革命,并且目前也逐渐的步入经济的模式,在未来的几年之间,随着大数据时代等相关技术变革蜂拥而至,互联网+的模式,将会形成更新的技术和经济的模式,创造一个新兴的经济行业的模式,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不难发现,互联网+所引导的技术变革,使不同行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经济角度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不难发现,互联网+的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作为核心,所发展出来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当中的各个行业进行广泛的扩散和应用的过程。互联网+不仅仅是局限于一场信息技术,或是产业革命等,也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传统产业,进行颠覆性的变革,而是和各行各业相互之间进行普遍的结合,无论是思想又或者是经济模式等,都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冲击,这是比较典型的行业升级现象[1]。

2.利用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生产方式不同,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农业生产大多都是依靠比较传统的农业经验所进行的,相对而言,非常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而农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但使其产出相对较低,而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行为,或是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通过使用智能化的技术,或是信息化的技术,可以让农业获得更多的发展,并且使农业的生产,能够更趋于专业化以及集中化的水准,从而形成一种更加广泛的共识。而通过对农业智能化进行考察,以及对农业的信息化进行了解,不难发现,目前最值得我国学习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色列的农业发展模式。在以色列的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农业数据进行分析以及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准确的把握农业发展的各个不同的环节,从而让农业整体的生产效益,获得全面提升。通过使用更加具有智能化特点的技术,并且结合信息技术,可以让农业的发展更加精准,同时。也可以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对其进行精准的干预,从而达到技术支撑的要求。目前,是一个互联网+技术大幅度提高的时代,使用更加先进的传感器,来监测农产品生长的环境,以及生长的状况,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有效地促使农业获得更加健康,高效的发展,并且提供更加完备的资料[2]。

在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农业精准化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农业的精准可以体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个不同的环节,比如土壤的湿度以及肥力,还有光照的程度和温度的高低,包括杂草和病虫害的状况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分类处理这些不同的数据资料之后,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可以精准分析以上几方面的数据信息,给农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方面的支持,从而让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以及供应,相互之间能够获得精准的对接。在进行农业精准干预的过程当中,要能够促使软件及硬件双方之间可以协调配合,失去任何一个都是不可以的,而在设备方面,要能够尽量使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智能设备,同时要构建起一个以环境监测,还有控制等各方面为基础的信息化的监控体系,并且以此为基础,精准的定位农业发展的问题,并且及时了解其中的问题,制定一个更加切实可行的策略,对其进行实时跟踪。在进行软件建设的过程当中,要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备的农业发展的数据库系统,让这些数据能够充分的在进行优化和整合的过程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进行数据库系统的建立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特别关注卫星遥感方面的资料。同时,也要重视对病虫害资料的整理,以及对区域气象资料方面的分析。对农作物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各个不同的阶段,要建立起分类的标志,同时要建立一个非常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使农业监测数据分析能力,可以获得全面提高。

通过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的技术,可以让农业获得更加精确的发展。对农业的生产,也可以进行实时跟踪和检测,这也正是可以让食品获得安全的,最为重要的保障之一。目前,我国已经产生了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原因也有很多种,但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办法对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精确的记录。目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通过使用智能化的相关设备,以及信息化的技术,可以更加便捷的让每一个农产品,都可以拥有和自己成长相关的档案。智能化技术的使用,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可以让农业的生产,获得更加广阔,更加全面的发展空间。在进行农作物生产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对农业发展整体信息进行跟踪性观察,并且将农业生产的情况记录下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储存农产品的信息并及时进行定位,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呈现在消费者以及监督部门的面前,给农业产品的质量监督以及追踪提供更加完备的条件。

3.根据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

在进行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其自身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就会让农业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这种局限性大多体现于两个不同的方面,首先,农产品的生长必须要接受阳光雨露。同时也要有符合其生长标准的土壤和肥料等,通过这些综合因素的全面影响,并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够使农产品长成熟,这和市场经济的周期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很多农产品并不能够完全适应市场变化极快的情况,甚至很容易导致农产品和市场的變化难以相符,而产生销售起来比较困难的状况。农产品大多都非常容易变质,一旦超出了其保质期,农产品就很有可能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因此而难以销售。农产品其自身的特点,让农业在竞争的过程当中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农业长期都处于一个比较难以全面发展的环境下,行业氛围相对较为消沉,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使互联网和农业模式相互之间结合起来,给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依靠电子商务的平台,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农产品销售的模式,使农产品能够符合现代流通的形态,从而促使农产品更加符合目前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并且促使农产品能够获得高效的流通。

3.1互联网+模式下的农业订单业务

要根据电子商务模式,打造农业订单方面的业务,从而帮助农产品拥有更加可靠的营销模式根据目前试点的情况不难发现,如果想要提升农户和企业,以及超市还有个人等各方面之间的联系,签订农产品订单是非常便捷的方法,不同个体可以有效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在进行订单签订的过程当中,要能够始终坚持市场供求双方的实际需求,并且根据电子商务的平台,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生产,主要是为了能够让生产和销售相互之间无缝链接,防止生产过于盲目[3]。

3.2互联网+模式下的农产品网上销售

以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基础,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可以形成比较典型的一体化农产品营销的模式。和比较传统的销售模式比起来,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有效的给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模式。首先,可以通过使用天猫或是京东等,相对来说综合性更高的电子商务类的平台,可以有效地拓展网上销售的业务,从而促使农业商户有更多的时间,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判断和讨论,也可以根据互联网上的一些市场信息,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和综合类的电商比起来,这种一对一的服务,无论是潜力还是作用,相对都更高一些。这样的模式可以通过第三方比较成熟的管理平台,以及借助其相对比较高的知名度,不但可以让融入成本有所降低,同时也可以让农产品能够迅速的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其次,就是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相互之间联合起来,自主开发的互联网类的平台。通过使用互联网资源,这些比较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可以更加充分的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进行网络营销和用户相互之间进行更加全面的沟通以及交流。这种模式的优势也是非常显著的,可以充分的利用其自有平台所带来的优势,提供更加优质的用户服务。再次,就是个体农户通过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来拓宽销售的渠道,从而使线上和线下的资源相互之间能够整合起来,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终端机器大规模的普及,给个体农户充分使用互联网进行效益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这样的模式准入门槛相对比较低,而且使用的程序非常简洁,对操作者并没有更多的技术方面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目前在发展农业过程当中,最为适宜的道路,也比较适合我国农业经营相对较为分散的特点[4]。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随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农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竭泽而渔的现象,这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农作物的卫生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文章围绕可持续农业经济为中心,分四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在其含义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经济运作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其中生产可持续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运作中,满足稳定长期的农产品生产提供,而这一点也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条件之下,能够不断实现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收入增加,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在农业生产的结构上进行调节,并且在生产技术上也不断给以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指的是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中,不能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要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保障长期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其目的是实现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结合,进而保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而不断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出现。从整体上观察发展可持续农业,其目的更多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并且总体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化。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保障农产品供应的稳定、安全;其次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实行,逐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也提升其经济上的收入;最后还有利于人类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不可逆关系给以捋顺。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我国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总体上制定出一个相关的发展大战略,进而透过这个战略,找出明确的方向。首先必须认知到,目前在世界范围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受到极高的重视,而发达国家更多的是着眼于目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并且已经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道路。而随着对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深化研究,已经证明发达国家所研究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在其本国中也具体实行了。在具体措施上,在农业生产上,将目前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投入了其中,并且实现科学化的控管,通过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调节上也采用生物自身调节的模式,最后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零损害,如图1所示是日本爱东町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便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零损害。较之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上的动作,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方面还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手段技术还是在资金扶持上,都难以和目前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因此当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时,不可以完全复制和套用发达国家的模式,而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中的优秀部分,进而实现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制定。具体而言,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上,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以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为基础进行战略制定。并且在目标上必须放在农村综合开发、食品安全保障以及生态资源保护之上。进而达到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的落实,实现农村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农业科技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步,促使我国的农业科研部门不断研发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切实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4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4.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充分利用目前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成果,以及农业系统自身所具备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充分开发区域资源的优势,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农林牧副渔进行合理的调整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优产高产和优质高效,保障农业经济和生态的有效循环,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4.2三色农业

所为三色农业,其指的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和蓝色农业。三色农业在我国最早是由包建中老先生所提出的,同时也是钱学森老先生所致力推荐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中绿色农业指的是,在绿色植物的种植业中,以及赖以其生存的畜牧养殖业,在所需的原材上,只需要水、光、土和气几种;蓝色农业所指是水域农业,而且是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作为主要的开放区域,逐渐将陆地上的生物资源转移至海洋生物的资源开发上,进而减少对有限陆地资源的消耗;白色农业是在生物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所依靠的是微生物学,以生物工程作为主要的技术载体,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目前较为成熟的白色农业主要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几种。

4.3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并且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得了具体的实施。精准农业其所指的是,摒弃传统牺牲环境、消耗大量资源,但产出较低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高新技术融入其中,进而实现农作物生长产量有影响因素的精准采集,并且分析得出最佳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在农作物生长中尽可能去达到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也可以称作配方农业。

4.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刘思华所提出的一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充分的参考、结合了我国的农业实际国情,特别适用于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基本情况,在其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稳定持续提升农产品自给率和商品率、土地的使用生产力;稳定持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置的建设质量,不断健全和营造生态农业发展必需的环境基础;优化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最后在国家层面,需要构建一个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优化国内的农业政策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数量位于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是确保我国能够不断发展,解决最为基本吃饭问题的必要措施。具体而言,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大战略制定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的情况,参考目前发达国家成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三色农业、精准农业以及集约型的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2]杨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05).

[3]赵琨.我国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08).

篇9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产品 设备改善 自动化 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04-01

一、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定义:农业机械或者装备在自身运行期间或运作状态下不依靠人手操作或感官而独立的将其完成。农业机械自动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农副产品的生产本金、减少农民劳作带来的疲劳、提高农副产品的生产效率等,而且还可以整体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因此,农业机械的改善应从降低生产本金、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出发,不断的进行设备的完善,以达到高尖精的目的。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逐渐繁荣,机械自动化技术也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范围应该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扩大,使农业机械化水平保持整体发展的良好趋势。农业机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了我国农业厂家的生产能力,随着农业机械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主要的市场有农机销售、设备维护与田间作业等。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市场的不断扩宽,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沟通与合作,我国的一部分大型企业用市场交换技术的形式,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从而提高国产农业机械的质量与生产效益。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仍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进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农业机械制造水平低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水平较低,有多种农业机械产品是仿造发达国家的机械产品。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中,仅仅对农业机械做了部分改进或是增加设备来降低生产农业机械设备的成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应用与推广。所以,开发符合生产需要的农机设备应作为我国农业机械设备主要的发展方向[1]。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不稳定

因为我国的农业自动化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在相关农业机械科学技术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利用,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监控系统与动态控制系统等有利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软件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发展需要。我国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对精准农业方面的研究管理强度还不够,导致我国农业发展不够成熟稳定。

二、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当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出发,想要改善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进程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政府加强对农业机械技术方面的引导与扶持

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进行补贴等政策,使农业机械的应用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并通过科技创新等奖励政策来鼓励生产机械的企业与科研机构。政府应该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的自然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加强我国农业机械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科研成果得到实际的应用。相关农业机械企业同样需要加强科研技术的投入,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内的农业机械产品方面的竞争[2]。

2.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水平

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发与制造的发展过程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可靠性。想要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首先要提高农机自动化控制技术。企业在生产农业机械产品的同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当前对农机产品的要求、农民的购买农机产品能力、采用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农业产品质量改善、农民保养农机产品的方便性[3]。

3.如何推动精准农业的发展进程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进程相对不够稳定,与一些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进一步提升我国精准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不但能够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更能够展示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我国在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话语权。近年来,国际上的精准农业发展着重点在节约用水与节肥等相关农业技术方面,节约用水与节约用肥可以通过精准农业技术来有效实现,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我国相关人员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集中科学研发知识,实现精准灌溉与精准施肥技术,从而推进我国精准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发展。随着国际智能化发展与加强,农业机器人与智能化系统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机械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已有了很大距离。所以,我国应该抓住新时代的机会,坚持科学发展观与自主研发精神,大力发展我国农业自动化技术。

总结

目前,我国农业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技术与其他农业大国差距较大。农业机械化扩散程度和农机设备使用率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也相差较远,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同时也要加快我国科技技术的创新与管理,按照市场走向来运作,把握好机会,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跳跃式进步,为我国农业的整体实力提升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胜强,浅析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和推进模式[J].科技风,2013,07(08):265.

篇1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获取方式;农业大数据;环境监测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农业发展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国内一直极为重视农业发展,并开始将多种科学技术运用到了农业领域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大数据价值开始凸显。但由于农业大数据存在着结构较为复杂且形式变化多元等方面的特征,导致处理难度相对较大,因此为对大数据进行准确获取与合理运用,首先应对“农业大数据”概念进行明确,以便大数据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1农业大数据

所谓农业大数据,就是指大数据理念与技术等,在农业领域中的实践与运用。数据中融合了农业季节性以及地域性等方面的特征,并在融合与转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类型多样以及来源广泛等特有特征,直接加大了数据分析与处理的难度。数据包含农业领域多个环节,像育种、耕地以及播种等,都会产生一定量的数据,相关人员需要跨业务、跨行业对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保证数据可视化效果。按照产业链条而言,国内农业大数据目前集中在农业管理、环境、资源以及生产等领域,其中环境与自然资源,以气象资源以及水资源等数据为主;生产数据则以养殖业与种植业生产数据为主;而市场数据,不仅包含市场信息与价格,同时生产资料以及供求信息等内容也涵盖在其中。事实上,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数据管理,能够成功推动国内农业信息化步伐,能够通过将大数据技术和其他农业领域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为农企业发展与农业科研等相关工作,提供新思路与精准数据,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极为有利,可以有效消除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2农业大数据获取

在对大数据进行获取时,有关人员需要对农业大数据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要以此为依托,逐渐探索出适合的数据获取方式,以保证最终数据获取质量。在进行数据获取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按照数据类型,采取相应的收集手段。(1)在对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进行获取过程中,可以利用传感网以及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对动植物生长相关因素,向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土壤温湿度等进行监测与收集。随着传感器基础以及其他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目前农业环境数据检测精准度以得到切实提升,而传感器终端成本费用却在逐渐减少,该数据收集方式发展前景较为理想。(2)在对变量信息进行采集过程中,要对农田内土壤含水量以及作物病虫害等动态化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一般会通过非接触式遥感技术或接触式传感技术等,对信息进行获取。由于变量信息主要是为农业精准化工作进行服务的,要保证信息的精准性与实时性,以保证变量信息收集质量,确保可以为精准化农业生产做出准确指导,进而为各种精准化农业种植手段开展打下坚实基础。(3)“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指的是,对动植物活动以及生长等规律进行感知的指标数据,向动物运动轨迹以及植物生理信息等,都属于该感知范畴。目前较为常用的感知技术主要包括机器视觉技术以及热红外技术、光谱技术等,这一指标能够改善以往过度依赖人工检测数据获取的弊端,感知结果更加准确、智能,能够将动植物自身情况以数据化形式展现出来,以便相关人员对检测对象进行监测与管理。(4)在对市场经济数据进行收集过程中,要对产品生产成本、生产以及进出口实际情况等内容实施动态化采集。由于数据获得过程需要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流通以及农产品价格等内容,动态性以及突发性特点较为突出,所以数据收集流程也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将专业群体、智能终端以及通信网络等内容组合在一起,而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该类型数据采集也开始转向智能终端,4G基层农技推广平台就是典型的市场经济数据收集方式。(5)网络数据抓取模式,是指通过对网络数据抓取技术,像“爬虫”等技术的运用,完成对博客、网站以及论坛等涉农数据的提取,以实现对各项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定向化收集。例如运用“爬虫技术”进行信息获取时,能够以每月几十亿网页数据收集的频率,对相关数据量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分布式的排布方式,保证该项技术数据收集质量。此种网络数据收集模式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数据规模也相对较为庞大。

3农业大数据利用

(1)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其可以通过在生产现场布置传感节点的方式,对所在地土壤化肥浓度以及环境温湿度等内容进行监测,并完成对相应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能够从中挖据出有利信息,以帮助人员明确生产环境状态,进而结合经济以及持续性发展等因素,构建起智能化产业发展模型。而相关人员可以按照这一模型,进行追肥或提高土地含水量等处理,并会按照土地情况,进行科学选种、育种,实现精准化农业种植,可以真正做到精准防控病虫害以及灌溉、施肥等处理,保证农产品生产品质与数量,以便为种植户带来更多客观的经济收益。(2)在生产环境监测中的运用。农业生产环境因素较多,整体环境监测体系属于系统性工程,需要涉及自动化控制、农业信息获取以及网络通信等多项技术。通过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在进行水产养殖以及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对养殖以及种植环境进行全面性监测,并会对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将其以数据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保证人员对作物生长环境营养成分以及动物生长环境状态进行明确,以做出针对性环境改善方案。技术人员要对数据传输精准度以及效率等进行保证,要确保在数据综合程度不断增强的条件下,可以合理对大数据技术进行运用,可以对动植物展开长期性动态监管模式,进而为动植物工厂化以及集约化管理的开展做好铺垫。(3)在食品、产品安全监测中的运用。由于农副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社会极为注重农产品以及食品安全,有关部门会对产品与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重点控制,所以农业大数据也会在产品与食品安全检测中进行运用。有关部门会对食品、产品生产环境以及仓储加工等环节进行监控,并按照所得数据与相应标准进行比照,以判定是否存在超标等不合格问题,并要就可能问题进行预警,进行展开危险源查询以及消除等一系列处理,从而实现对产品安全性的高效管控。(4)在农情监测中的运用。实施农情监测的主要目的,与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农业生产与管理进行服务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建立农情检测系统的方式,对农业数据进行合理处理,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数据信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遥感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农业灾害以及农作物长势等情况进行监控与分析,并会做出综合性评定,以为农业生产进行服务与辅助。但这一监测系统不仅有着远程监控与管理的优势,同时还存在海量数据融合处理方面的弊端,加之农业信息数据量的不断增加与传感器分辨率辨识度要求不断升高等方面诉求,都为遥感数据分析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这也是今后技术人员需要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此外,在开展农情监测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历史天气变化情况,构建起相应的天气变化识别模型,要利用该模式对一段时期内的天气状况与气候特点进行直观性分析,并以此为前提对将来一定时间内的天气进行预估,从而为农业生产与管理提供正确指导。(5)在产品市场追踪中的运用。农业大数据在市场追踪中的运用较为明确,就是会利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销售价格以及销售需求等数据进行调查与分析的方式,明确各农副产品在市场中的实际供求情况,进而判断出农产品今后的价格变化情况与市场整体销售情况等,进而准确帮助种植物与养植物,对农副产品品种进行挑选,从而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进行农业产业链普及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诸多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达到理想化产品市场追踪目标,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对各种相关技术进行创新与完善。(6)在农产品物流中的运用。国内物流行业发展极为迅猛,为农产品物流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助力,民众可以足不出户品尝到本地以及其他地区的新鲜产品,切实对农产品销售范围进行拓展,这对于国内农产品市场发展而言是极为有利的。为保证农产品物流运输质量,物流部门应对农业大数据进行合理运用,要通过对产品配送、收购以及包装等环节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准确分析出物流各环节实际开展情况,进而完成对消费需求主体与农业主体的完美衔接,确保农产品价值可以得到切实提升。同时合理的数据分析模式,也能及时认识到物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出产品最优配送线路以及物流中心位置,进而实现理想化物流管理模式。

4结语

通过文章对农业大数据相关内容的论述,使人们对农业大数据概念、特点以及类型等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部门也应认识到大数据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要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各农业数据类型,采取相应的数据采集技术,保证数据信息采集质量。同时要对大数据进行合理运用,要将其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以及环境监测等多领域之中,确保大数据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挖掘,进而实现智能化农业生产与销售模式,为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雷风.面向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2]谢润梅.农业大数据的获取与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5,(30):383-385.

[3]王文生,郭雷风.关于我国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设想[J]大数据,2016,(1):28-34.

[4]李俊清,宋长青,周虎.农业大数据资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大数据,2016,(1):35-43.

[5]汪琛德,王楠,曹丹星.农业大数据给商品交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大数据,2016,(1):76-85.

[6]王东杰,李哲,张建华,等.农业大数据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3):1-6.

[7]韩家琪,毛克彪,夏浪,等.基于空间数据仓库的农业大数据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5):17-24.

[8]李秀峰,陈守合,郭雷风.大数据时代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创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4):10-15.

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现状;推进模式;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并不是说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强国,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是存在着些许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主要致力于提升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这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其主要是种子、土壤、农药、化肥以及灌溉等,而推进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是科学控制和协调这些因素的重要途径。

1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现状

1.1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及其分类

我们所说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就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机械设备、以及装置来完成相应的工作,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中对人类手工和感官组织过于依赖的弊端,以一种完全机器生产或者是一种半手工的方式来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运转。其中,控制装置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功能。目前,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支持下,通过微处理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了控制装置操作模式的变革,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处理模式,实现了多元化的输出模式,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有一大变革。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农业机械化和装置部分自动化、农业机械和装置无人自动化、农业机器人这三个主要种类,这三个种类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其中农业机械化和装置部分自动化主要是进一步强化目前使用机器的操作性能和应用技术,能够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进行很大程度的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度也会提高,除此之外,在运用这项操作技术的时候,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也会有所下降;农业机械和装置无人自动化,这种操作主要是应用在那些人工操作性不强的工作,适合那些难度系数较低、存在一定的风险、单一的不断重复的操作工作;农业机器人,该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它被广泛应用在那些不需要人工亲自操作,并且能够感知农业生物生长环境变化和不同种类农作物中。

1.2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现状

文章所要研究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主要是基于上述三种类型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设备。农业机械和装置部分自动化所应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农业作业的性能,机械油压式的三点连接位调节装置及力调节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拖拉机这项机械设备,其中比较新鲜的一个装备是采用的电磁控制阀,这是对连接装置的进一步完善,不管是在提升作业的精细水平上,还是对拖拉机深耕水平的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其中对深耕水平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将耕作的深浅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还能实现左边和右边的轮子不均匀下降。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置无人自动化应用的种类有很多,文章主要以固定式机械作业为例子说明,固定式机械作业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动温室和全自动式谷物干燥机。其中全自动式谷物干燥机通过对风的温度和风的速度实现控制和操作,在谷物的含水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能够自动停止操作,以及自动化系统中涵盖、速度循环、点火燃烧、烧器内部空气含量、送风大小等均能进行自动化的操作。

农业机器人可以在不同程序软件控制下,来适应各种工作,是一种新型的无人操作的机械。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劳动方式,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力。农业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利用农业机器人来开发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正处于农业机械化自动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明研制出了不同种类的农业机器人,比如施肥机器人、大田除草机器人、菜田除草机器人、采蘑菇机器人等。比如采蘑菇机器人,它是装置了摄像机和视觉图像分析系统,用来鉴别所采蘑菇的数量和等级,从而进行相应的操作。采蘑菇机器人根据红外线测距仪来测定蘑菇的高度之后,真空吸柄会自动伸向采摘的部位,采蘑菇机器人能够实现每分钟采摘40个蘑菇,是人工采摘的两倍。

2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推进模式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以及三种分类分别发展的情况和需求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推进还是需要综合各个方面,采取多种模式的推进方式来进行。

2.1 选定合理的自动化模式

根据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必要明确其发展的具体要求,比如可以以提升农业作业的精细程度、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等方面来继续完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要求和标准,再针对不同的模式采取个性化和全面化的评定系统,依据农业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合的机械化自动化模式,以阶段化的方式逐步推动。

2.2 加快对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的开发

总的来说,我国的传感器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处理、产品运输等环节中,还有些匮乏。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进程,加快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有关专家们应该将研发的重点放在对自然生长环境中就农作物的性状活动进行检测评定的传感器及对所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的装置或系统,实现数据及控制参数之间关系的控制处理等方面。

2.3 提升农业自动化设备的耐用性

由于农业生产特殊的工作环境,自动化设备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经常会出现对机械设备进行养护和修理的情况。在提升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同时,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结构和组成变得更为复杂,机械设备的成本在升高,其养护和维修的工作难度也大大增加了,所以对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耐用程度进行提升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自动化装备,自动化装备主要构成是高端的电子设备和半导体集成线路,这些构成的成本比较高,养护和维修更为复杂,所以自动化设备的耐用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评价一个国家的农业是否实现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所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必须放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上面来,这也是实现我国农业高效、安全的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臧英,罗锡文.南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与新机具[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2009)[A].山西太谷,2009.

[2]郭建华,王纪华.精确施肥中土壤养分与作物营养数据获取研究进展[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C].北京,2010.

篇12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

传统农业体系中,人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品市场需求增加,人工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要求。在此背景下,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概念应运而生,转变了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各类自动化农机设备的使用中,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为建设精准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供较大可能性。

1农业机械自动化概述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基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软件、大数据分析技术高度整合在农业机械生产研发中,使其能够在具体使用时,高效率地处理各类农业生产、管理事务。现代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自动化趋势逐渐明朗,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价值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下,农机设计中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自动化技术成为创新、完善农机功能的核心技术,可以帮助农业生产人员优化调整生产模式,智能、有效地管控农业机械设备,最大限度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随着现代农业体系的完善,农业机械自动化可以满足新时期农业高效、高质量生产的基本要求,并且对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转变农村传统劳作及生产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能够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作物成长期间的劳作时间,同时有助于减少人力、财力成本,落实各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新兴技术。另一方面,基于农业机械自动化,农业生产模式改变,农业生产人员可借此构建信息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全方位地监控农产品生产链条,逐步地落实“精准农业”的理念。

2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业机械自动化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但在提升现代农业自动化程度时,仍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农业机械设备先进性不足。机械设备的实际性能、机械自动化水平直接关系着现代农业生产创新的效果,但根据当前农村地区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可知,多数农村区域,农民所使用的农机设备较为落后,缺乏先进性。设备功能、设备自动化程度均不符合现代农业的生产需求,制约着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模式。导致现代农业在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中,农业体系中的生产观念、生产流程、区域农业发展均受到较多限制,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宣传范围难以持续扩大。对此,相关农业部门还应基于农作物生产的现状,加大对自动化农机的宣传力度、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与升级[2]。其次,农业生产中农机设计的科技水平低。目前,现代农业体系中,农业生产中的各类农机的自动化水平逐渐提升,但农业机械中的科技含量较低,其所包含的技术优势不明显,设备功能创新性较弱,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中,完善农产品生产模式的进程缓慢。所以相关研究人员还应及时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机械研发技术,针对性分析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需求,逐步地融入各类先进技术,提高农机设备中的科技含量。最后,农业机械自动化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国土辽阔,农业种植区域大、分布广,但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区域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继而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应用受到较多影响,各个区域内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3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具体应用

3.1生产监测自动化

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具体应用时,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监测的自动化。具体来说,在农机设备自动化设计后,计算机成为自动化控制农业生产设备的核心工具,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计算机可操控农机设备的运行与管理,将其投入农业生产活动中获取相关数据,而系统可自动化分析农业生产中的各项信息,对农机设备下达指令,使其自动调节农业生产设备功能[3]。例如,在现代农业中,农产品种植、栽培场所逐渐改变,对于生长在温室内的农产品,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可以利用功能完善的感应装置,监控农业生产区域内的含水量、温度,评估现有的温湿度是否符合农作物萌芽、抽芽、生长要求。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可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地分析处理温室内的各项数据,智能调节农业生产中的光照、温度,为农作物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比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GPS技术被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该技术可自动收集农作物生长数据,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并在与GIS技术联合应用的过程中,准确获取农作物土壤结构内的营养元素,使农业生产人员可以依据土壤数据,精准除草、施肥、浇水灌溉,夯实农作物生产基础。不仅如此,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同样可将“生产监测自动化”渗透在农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从农作物萌芽、生长、成熟、收割等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监控。部分农业机械设备可及时对农作物进行采摘、初步清理、存储,及时清空农作物生长区域,为后期种植做好准备,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3.2农业灌溉自动化

灌溉是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在将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现代农业时,部分农机设备可实现农业生产中排水灌溉的自动化。具体来说,在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而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却属于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在农业灌溉中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不仅是为了提升农业生产灌溉效率,更是为了通过精准地控制农业灌溉时的用水量,以节约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将“节约用水”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活动中[4-5]。在此背景下,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灌溉设备功能逐步完善,正式灌溉农作物前,相关人员可根据农田面积、农田内农作物的密集度以及农作物生长需求,自动化分析每亩农田的需水量,继而通过现代农机设备的精密控制,科学地对农田进行灌溉,落实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灌溉技术。在此期间,农业灌溉所用的农业机械设备包括农机传感设备、大数据监控分析平台、计算机系统,是自动化控制技术与现代农业相互融合的载体,对节约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灌溉成本意义重大。农业生产人员可利用农业生产灌溉的自动化,进一步改善农作物生产条件,使其健康成长,保障农作物生产质量、生产效率。

3.3农产品装检机械化

现代农业体系不仅包括农作物生产,农产品产销、包装均属于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工作。所以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农作物生产,同样可以应用在农产品包装、质量检测等方面。首先,农业机械自动化会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流程,并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改进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包装模式。在传统农业生产管理中,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水平低,人工是农产品包装与质检的主体。而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相关人员研发出“自动检测包装设备”,该设备的核心技术是自动控制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农产品外观、大小,合理地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包装。其次,在农产品装检机械化中,相关人员同样可借助自动化影像技术,实时监测农产品生长中的各项指标,全面监控农作物种植区域。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整理农作物生产数据、成长信息,构建可视化的三维立体模型,为农业收割、采集、包装、质量检验提供详细的参考数据,使相关人员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制定出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案[6]。最后,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现代农产品的装检机械化趋势愈发明显,并且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中,农产品包装、质量检测等流程呈现出“集约型”的管理特点。各个农业生产区域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效应不断扩大,集约化的农产品分拣、包装会突破传统农业生产管理困境,使非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现代农业结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相互融合,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生产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农业管理精准化

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于现代农业时,可促进农业管理精准化。首先,农业生产人员可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发农田管理软件,该软件在与UPS接收器连接后,能够绘制农田地图,记录各个区域中的农作物产量,汇总UPS卫星数据。之后,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农业生产人员可检测农田土壤样本,测定农田中的土壤成分,并根据农作物叶子颜色、植株颜色判断农作物生长情况。与此同时,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该软件具有获取农田航拍图像的作用,可以按照农作物健康状况的检测结果,精准地确定各个区域农作物施肥需求量、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7-8]。其次,UPS接收器与自动化农业生产管理软件融合后,可监测农田内拖拉机、深耕设备、收割机等农用机具的位置,便于农业生产人员精准地管理农作物施肥、打药、收割、播种工作,精准地管控各环节的操作成本,有效地改善农作物周围的生态环境。另外,现代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自动化能够更为准确地定位农机,甚至可以自动化控制农机操作过程。比如,在使用农业机械播种、施肥、打药时,UPS接收器与计算机管理软件可精准地将种子、农药或肥料投入对应的区域,实现高效收割、高效播种、高效施肥等精准化管理目标,突出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优势。

4基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模式智能化发展

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广与应用,农业生产模式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会更加明显。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各类先进技术,将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撑,所以在农作物播种、生产管理、收割、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农业活动的智能化水平会逐步提高。在未来农业体系中,农业机器人会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用以监控、预测农业生产参数,获取完整、真实且准确的农业生产数据。而农业生产人员可利用智能化管理平台,远程记录、分析农业生产数据,提前做好病虫害、排水灌溉、施肥等工作,人工下田操作会逐渐减少,农业机械设备会代替人工,有序地完成农业生产任务[9-10]。不仅如此,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会持续提高,农机生产、研发中可利用的先进技术增多。相关人员可进一步完善农机性能,使其具有智能操控、自动控制的基本能力,农业生产人员可利用升级后的农机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构建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高效率、精细化地完成农业生产管理工作,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4.2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农业生产流程、生产管理等操作更为“精准”,所以在未来“精准化生产模式”会更加完善,农业生产活动会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中不断优化。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农业生产人员对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的控制更为精准,可以有效提升未来农业生产管理质量,使农作物健康成长。另外,基于“精准化生产模式”,农业机械自动化会支持市场上农产品品质、品种的创新,从而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夯实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基础,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效地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相关人员还应积极创新农业机械设计,将更多先进、新颖的自动化技术融入农业生产中,从而为农业发展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与此同时,相关农业部门还应顺应时展趋势,强化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宣传力度,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区域范围内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范围,建设精准化的现代农业,助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瑞仪.先进适用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策略思考[J].南方农业,2019,13(12):156-157.

[2]李艳杰.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策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3):54.

[3]刘博.基于PLC自动化技术的农业机械电气控制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22):50-51.

[4]张珍,赵书玲.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4):57-58.

[5]孟庆亮,陈亦军,范巍挺.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0):130-131.

[6]岳建林.试探机械工程自动化当中的农业智能化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20(2):99.

[7]尹辉录.农业机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1(5):88.

[8]李晓玲.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作用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23):94-95.

[9]白跃辉.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分析[J].时代农机,2020,47(4):91-93.

篇13

关键词:休闲农业;民族地区;精准脱贫

2017年1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数民族发展规划》中指出,突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位置,对于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历史、自然区位和地理交通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速度较慢,脱贫任务仍任重道远。因此,如何转变固有思维方式,创新新型发展理念,补齐民族地区发展短板,是目前推动民族地区快速精准脱贫的重要课题。从国内外民族地区发展经验来看,发展休闲农业是民族地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水平,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助力民族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新思路、新产业、新业态。

1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条件分析

1.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工作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结合各地区、各民族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对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专项财政预算和资金支持,采取减税、免税等政策,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生产建设提供资金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发展。

1.2民族地区主动脱贫意识强烈

近年来,民族地区积极构建“穷则思变”的反贫困文化,并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宣传致富典型,极大地激发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意愿。民族地区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强烈渴望新知识、新技术,积极接受新的发展思维和创新理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迫切希望摆脱贫困现状,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1.3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景观多奇

民族地区主要位于中国西南云贵川藏地区及西北地区,多处于远离大城市、受工业污染影响较轻的山区及河谷等区域,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低,空气质量指数基本上以优为主,拥有较好的环境基础。特殊的气候条件衍生出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山清水秀,森林茂密,蕴藏着大熊猫、藏羚羊、金丝猴、羚牛以及珙桐、金花茶、水杉等种类繁多、组成复杂的动植物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拥有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的喀斯特地貌、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貌、陕北、宁夏的流水地貌等众多独特的地质地貌以及水系水生动植物等生态系统的奇特景观,许多区域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1.4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由于历史原因,山区地貌的分隔和交通不便导致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各村镇发展水平不一,许多少数民族习俗得以保留。民族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内涵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土家族吊脚楼、、侗族村寨等具有独具特色的建筑,彝剧、侗戏、布依戏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剧,花鼓舞、丝弦舞、孔雀舞、象脚鼓舞等民间歌舞,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等各民族的节会等传统节日,独具一格的民族服饰,银饰、蜡染、玻璃吹画等格调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等,每一种文化都独具韵味,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2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落后

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多变以及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等原因,民族地区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严重落后,民族地区休闲农业项目无法与城市客源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系,也无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原有风景名胜对周边休闲农业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现有休闲农业项目的水、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餐饮、住宿、卫生和安全设施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使得民族地区休闲农业项目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2.2缺少政策引领

目前,多数民族地区没有出台发展休闲农业相关规划,仅有少数地区出台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指导性意见,在休闲农业专项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方面仍缺少可操作、可落地的措施。在休闲农业的管理方面,缺乏统一协调指导,各相关部门的政策缺少协调性,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尚未形成合力,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效果有待提高。此外,休闲农业经营者自有资产积累和留存收益不足,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受到资金缺乏的限制,民族地区开展休闲农业项目规划及深度开发面临困难。

2.3产业形式单一

一方面,民族地区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形式单一,文化消费项目较少,对农耕文化和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对田园风光和人文环境关注不够,使休闲农业所承载的乡村旅游难具特色,难以发展形成品牌。另一方面,缺少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产品业态比较单一,难以打通上下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阻碍致富增收。

2.4发展理念较为落后

一些民族地区安贫守旧思想严重,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扶贫返贫现象严重,个别贫困户缺乏主动脱贫意识,缺少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民族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休闲农业从业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偏低,缺少技术专长。休闲农业项目经营者和从业者均未接受过正规的环境保护培训,环保意识匮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切实将环境保护的要求落实到项目开发活动中,一些项目开发导致污水和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促进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引导

应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尽快完善和细化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经营主体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服务。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休闲农业项目予以适当的税收优惠。做好民族地区休闲农业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落实休闲农业用地政策,科学规划,加强地区休闲农业优势项目发展。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要摒弃粗放发展方式,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人文风情、交通和产业状况,因地制宜,一事一议,一地一特色,一地一规划,特色引领。要深度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产品类型,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民族地区休闲农业个性化发展。着重打造特色品牌,建造示范基地,特为先,力求精品。要注重休闲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区域联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产业优势,提高产业融合综合效益。在政府构建的平台下,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市场化运作,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

3.2强化科普教育,夯实人才资源基础

民族地区要加大技术和人才引进力度。实施精准脱贫,要人才智力和本地相结合,加大教育投入,改“输血”为“造血”,强化培训活动,推进当地民族大学产学研相结合推广,借助当地高等院校、学会和产业基地等资源,对休闲农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开展自上而下的分层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管理服务水平。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帮扶力度,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就业促进计划。结合民族地区生产经营状况,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建设农业科技馆,使民族地区青少年能获得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尽早接受科技教育。培养科普带头人,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提高少数民族科技致富能力,助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扶贫行动。大力推进校园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实践和产学研旅游示范基地加强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国情乡情以及民族文化教育。

3.3重视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要坚持以农为本促进少数民族增收,要坚持“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坚持“农耕文化为魂,民族风情为韵,生态农业为基”的发展理念。要通过保护为主、适度打造民族特色景区的方式来规划休闲农业产业布局。要充分体现民族地区风貌和民族风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从而推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改革,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建设切忌大拆大建,要尊重自然、贴近自然、拥抱自然、爱护自然,回馈自然。要多方推动民族地区农村“污染零排放”,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实现资源、能源及废物的循环利用。要通过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景观的改善真正把绿水青山留给游客,把少数民族的生活放到大自然中。要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保障民族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4坚持科技引领,推动综合创新发展

民族地区要转变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运用创新性发展理念,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助力民族地区农民致富增收。要充分利用PPP模式、BOT模式、TOT模式、“互联网+”模式等新型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助力民族地区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要通过互联网等新型渠道对本地区休闲农业精品项目进行宣传推广,扩大民族地区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利用“互联网+休闲农业”,优化调整生产要素配置、构建新型业务体系和商业模式,完成休闲农业优化升级。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新型通信技术,打造互联网平台,加强互联网与休闲农业的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产业形态。民族地区要通过“互联网+市场”强化需求市场对接,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决定农业生产重点。通过互联网电商交易平台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切实推动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广礼,王军.休闲农业开发中的主要生态环保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发展,2014,14(5).

[2]何云,王军,刘娜,徐慧娟.基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1).

[3]张亮,周光明,倪颖,于红典.四川特色文化对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作用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7(2):90-94.

[4]葛志军,张淑萍.西部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J].生态经济,2015(9):132-136+155.

[5]王生华.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困境及策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8):98-100.

篇14

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整个现代化的进程。梳理总结我国农业发展进程,成绩不容忽视,但从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来讲还不高,离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如何实现现代农业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权威人士的详细解读下,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径也逐渐清晰。

原农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尹成杰:现代农业怎么走出中国特色?

在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面临着新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影响的双重考验,一些国家和地区农业贸易、农业竞争、农业发展也受到区域组织和±也缘政治的影响。

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只有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放在世界农业的大环境、大格局中来统筹考虑和妥善应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创新,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综观全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是不相同的,路径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农情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科技水平、生产经营制度、农业功能定位等重大的要素来决定的。

实践中应该看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是多元化的,是多种多样的。分地区看,既有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东北模式,也有走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道路的东部模式,还有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的中部模式。

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架构推进,我国农业、农村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化的重要时期。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几十年来改革发展农村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面临着日趋明显的五个制约,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在有些方面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更加重要的是,我国农村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非常积极,随着“四化”同步推进,我国农村孕育着巨大的消费需求,而且农村的消费需求在不断优化和升级。

结合这些变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农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要牢固树立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把传统的农业理念转变到中央提出的发展理念上来,有了理念的创新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是要强化完善和创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促进农业建设、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我们面对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情况也遇到了新问题、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强农、惠农政策亟待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亟待完善也亟待创新,特别建议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

围绕产量大县的政策创设,建议围绕支持产量大县和粮食主产区,率先补齐短板,率先调结构、转方式,率先实现城镇一体化,率先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出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不断丰富和优化强农、惠农政策的内涵和体系,特别是要减少运作环节,提高行策效率,防范跑冒滴漏和利益损失。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研发,积极推进农业互联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要改革创新成果评价和推介制度,制定科技成果的评定标准和等级,强化科研单位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四是加快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调结构、转方式、优布局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应加快调整农业布局和结构,关键是要明确调整的方向、目标和思路。

五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制度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农业制度创新比科技创新更能激发活力和动力,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的权能。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综合方案对下一步农村的改革作出了部署,其中也提到,要出台和制定三权分置的办法,促进农村制度的改革和调整。

六是要加快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这是一项紧迫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就是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绿色农业的实践者、经营机制的创新者、农业资源的守护者、现代技术的先行者、共同致富的引领者。

七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农村2.7亿劳动力的转移,我们不仅要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还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还要培育新型的服务主体.我们现既要调动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八要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农民贷款难是多年困扰现代农业发展的难题.要从农村产权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创新出发,从根本上化解农村融资难题,特别是要继续完善农业的保险制度,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只是政府补贴的单向政策行为,而是一项长期制度化的农业综合政治行为,特别是农业保险要进行创新。另外,农村金融服务一定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经营项目的周期性和能够见到效益的周期性,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

原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国经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高俊才:现代农业的一体两翼。

安全性和经济性是现代农业的一体两翼,只有两个翅膀平衡协调发展,才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一些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好,种什么怕什么不赚钱;一些城里人,不知道吃什么好’吃什么都怕有毒。这就说明消费者更关注安全性,农民更关注经济性,因此,政府既要关注安全性,又要关注经济性。

如何兼具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进一步给予重视,在政策建议上可概括为四个“更加”。

一是政策调控要更加重视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调整思维,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理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真正提高适应市场的要素,解决农业安全问题,这将是“十三五”甚至今后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可能比发达国家的难度更大。

二是更加重视规模化经营。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因为小生产既不能保证安全性,也不能提高效益,只有适度规模化经营,才能更好地把安全性和经济性统一起来。规模化的形式不一定要学习美国、欧洲的规模化形式,可以从我们国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不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

三是要更加重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凡事以人为本,猪牛羊、粮面、油菜都是人种养出来的,提髙种养农民的素质才能提髙产量和效益。要提高素质就要加强培训,德国、法国农民都是要发证的,农民的证书很严格,如果没有证书,是没有经营权的。韩国对农民和村官的培训,也比我们严格多了,用农药得有证书,如果没有证书用农药是违法的。我们今后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尤其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需要规模化经营,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提高安全和经济性。比如说用农药,要精准用药、精准用肥,如果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当,既提高了成本,也不能保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