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慧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教育智慧;研究现状;研究取向
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要面对难以预期或把握的教育情境,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教育智慧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让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充满教育智慧,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第一次提出教育智慧并加以研究的是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他在1984年发表的《一种独特理论:教育机智的智慧性习得》和1986发表的《教学风格》两篇文章中,最先使用了“教育的智慧性”这一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国内一些敏感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意识到教育智慧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生活及其教育实践的重要影响,教育智慧的研究才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特别是我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智慧的研究明显增多。教育智慧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
一、教育智慧研究的现状
(一)教育智慧的界定
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教育境界说”、“教育能力说”、“教师素养说”、“教育机智说”四种。
在国内教育理论界提出较早又影响较大的一个观点,是田慧生提出的教育智慧“境界说”。“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1]这也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探讨教育智慧的最先尝试。
“教育能力说”把教育智慧视为教师所具有的能力。既可以是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行动创造能力等;也可以是教师个人的特殊能力、魅力、魄力;以及由这些各种能力所形成的“合力”。如熊川武认为,教育智慧是“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才智。”[2]
“教师素养说”强调教育智慧是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叶澜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3]这样一来,教育智慧就是教师以全部的身心投入教育实践所能体现出来的全部优良的教育品质的总和。朱小蔓也认为:“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内在的秉性、学识、情感、精神等个人独具的性格化的东西在特定的情景下向外的喷涌和投射。”[4]
“教育机智说”把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同一化,把教育智慧归结为一种应对教育情境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把教师在其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机智视为其教育智慧。很多研究者也把范梅南的“智慧教育学”视为“教育机智说”的典范。范梅南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教学机智理解为教育智慧的外在体现,揭示教育学是充满着智慧的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讲,范梅南的学说引发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于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探索的热潮。
当然,这四种界定的区分并不具有绝对的分野,其实很多研究者基本上把教育智慧既视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也认为是教师应达到的专业境界。如果我们认识全面一点,田慧生的教育智慧观就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力说”。也有明确从多层面揭示教育智慧的含义的,如王枬指出“教育智慧”具有双重含义:在过程的维度上,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故、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它是出乎意料的、动态生成的,是一种教育机智;在结果的维度上,它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它是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是永无比境的终极鹄的。[5]
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视角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这是非常正常的。
(二)教育智慧的特征
在研究教育智慧的文献里,基本上都阐述了教育智慧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知识性。教育智慧发生的前提是要观念性的掌握教育理论所提供的“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教育知识是教育智慧的基础,教育智慧是教育知识的提升。二是独特性。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育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智慧。三是缄默性。教育智慧是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说明的,也很可能不在教师清晰的意识范围之内,无法清楚的表达或理性的加以反思,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是只能意会的一种体验。四是艺术性。教育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复杂性使得教师的教育智慧既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又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五是实践性。智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成为真实的、有效果的、有意义的智慧。教育智慧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矛盾、关系之中展现和生成。
(三)教育智慧的分类与构成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管理
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开展多年,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在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存在以下不足。
1.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不完善
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直接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与实施效果。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缺乏统一、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各个地区乃至各个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不一,因而造成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标准不完善造成教育管理的办公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标准不完善也造成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经常出现在同一所高校下属的不同院系拥有不同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问题,这些信息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格式不统一、内容不规范,给院系之间信息的流通分享造成障碍,也给校级管理人员统计数据带来极大困难,结果就是造成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管理工作效果不好,且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被浪费。
2.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已实现电子化管理,凭借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教育管理工作本可以非常“人性化”“智能化”,然而一些高校更加注重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尚未形成“人性化”“智能化”等高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仍处于“人管”“电控”阶段,以“数据”为中心开展工作,而非以“人”为中心,人性化、智能化管理的程度较低,甚至有些高校还未引入智能化管理技术。相关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偏重教育数据的统筹管理,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如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汇总等工作,这些数据的录入、导出、更新等海量的机械化工作使教育管理人员应接不暇。
3.教育管理数据管理不精细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仍处于简单的数据采集、数据统计阶段,但数据的录入、导出、更新等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对于教育管理信息化而言,教育数据只是基础,只是信息化的第一步,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据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工作。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数据库建设仍在初期建设时期,也未对已收集的数据背后隐含的宝贵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做一项教育管理决策,需要高校各个院系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有效而关键的数据,仅依靠浅层次的数据管理而非精细化的数据管理,难以反映教育管理工作中所有的问题,致使教育管理决策根基不牢,因而无法支撑科学合理的教育决策。
二、智慧管理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办公等,在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城市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智能化也逐渐渗透到教育管理领域,智慧管理成为未来教育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1.深层次挖掘数据,支撑科学教育管理决策
智慧管理是通过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在收集教育管理数据的基础上,整合各方的数据资源,凭借数据信息处理分析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多轮统计分析,深度挖掘这些海量数据背后隐含的关联与规律,并总结这些规律,在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检验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支撑,有效避免过去基于浅层次数据总结而发生的经验主义错误,从而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虽然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问题,但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各个高校的努力工作与前期探索下,教育管理已收集了海量的原始数据,为智慧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自动化教育管理,为教育管理工作提质、提效
由于我国学生数量多、教育管理工作复杂,在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大量依赖“人工”完成海量并且繁杂的数据输入、输出、汇总、分析等工作,这种机械化的工作使得教育管理人员工作量巨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工作效率低下。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提质、提效带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传统的教育管理也在逐渐向智慧管理迈进,从过去以“人工”为主的数据管理统筹操作,逐渐转移到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为主的自动化教育管理操作。自动化教育管理的普及意味着,一方面,在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凭借研发人员开发的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许多从前依赖“人工”的工作将被极大简化,教育管理人员从机械重复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优化教育管理工作,给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且信息系统自动化处理还能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数据错误,十分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运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处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而不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节约了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
3.全方位监测管控,教育管理工作不留空白
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效的监督,才能及时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在智能化时代,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全球定位系统,能实现各部门互联、各校互联以及各地互联,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检测系统,对教育工作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测,以及时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避免造成更大的教育危机,保障教育教学的规范、有效运行。
三、智慧管理的实施建议
1.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来自多方的跨部门、跨地区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整合的基础。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只有口径一致、格式相同,才能保证信息汇总与整合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尚未明文出台关于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且各级教育部门与各个高校采用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来自不同制造厂商,造成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不一致、格式不统一,以致无法有效整合这些宝贵信息,难以进行数据集中分析与管理控制。因此,智慧管理应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明文规定使用统一的或者可以相互兼容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使用统一的统计口径,采用统一的格式,使教育管理信息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汇聚,为进一步的深度数据分析提供便利。
2.正确认识并重视智慧管理
目前,我国各项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民众生活、环境保护以及各项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纷纷涌入信息化的浪潮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引入或开发信息技术,力求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快速实现智能化发展。可以预见,智能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且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能化的大浪潮中,教育管理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教育管理人员要不断深化对智慧管理的认识,摆脱传统的教育管理思维的限制,不断提高对智慧管理的重视程度,意识到智慧管理丰富的内涵和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此外,国内各个高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规划,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到智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去,以引进或开发先进的智能技术,为全面实现智慧教育、智慧管理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3.提高智慧管理系统的整合程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教育管理信息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智慧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并及时对传统的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不适合的系统,升级优化可待提高的系统,引进新的智慧管理系统,确保已有的系统和新建系统的兼容性。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之间也应该加强信息交流,整合育管理系统,从而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
4.确保教育管理信息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且这些信息均涉及个人或组织的私密信息,部分掌握信息技术的人趁机窃取私密信息,造成信息泄露,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因而,信息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在智慧管理中,大部分的信息传输需通过无线通信,且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信息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在高校中,老师和学生的信息通常涉及个人详尽的信息,而且还包括专利技术、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机密信息,这些信息都需要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来保证其机密性与安全性。因而在智慧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把信息安全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以及中间各个环节避免造成信息泄露,保障智慧管理建设工作安全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礼明.浅析网络平台沟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8).
[2]胡仁东.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3]江伟硕,郭影强,陈鸥辉,等.信息很热,数据很忙――畅想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5):25-30.
[4]蒋东兴,付小龙,袁 芳.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3-8.
[5]蒋东兴.利用“云”提升教育管理水平[J].中国教育网络,2012(4):18-19.
[6]李 艳.大数据教育应用且行且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4):30-32.
[7]任友群.教育治理视角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21-25.
一、高职学生英语词汇习得存在的问题
1.缺乏英语词汇学习的兴趣。由于高职院校把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和毕业证直接挂钩,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但是,我国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多数不能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对于英语词汇的习得,多数是在人为设计的非自然非真实的句型操练、句子翻译等活动中进行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同时,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英语并不能像专业课那样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而且同其他专业课联系也不密切,这也是许多同学缺乏英语词汇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
2.缺乏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高职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往往是死记硬背。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者很早就主张词汇的掌握要靠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听说活动去自然习得,不鼓励背单词。但笔者从事英语教学近十年来看到的却是很多学生手拿英语词汇表,和尚念经式地一遍接一遍地反复背诵记忆,他们所密切关注的就是如何记住眼前的单个词汇,缺少系统学习词汇的策略和方法。?@一方面是由于背诵是中国学习的传统方法,在现代教学中仍处于重要位置,且对外语教学影响至深。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环境的制约。要想自然习得词汇,就必须有一个能提供广泛阅读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在一定时间内频繁地接触同一单词,从而自然而然地记住单词。但现实却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只靠一本课本。没有大量的阅读材料。
3.缺乏必要的英语词汇运用机会。众所周知,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很多同学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了单词的拼写或意思,却忽略了单词的用法,这并不等于记住了这个单词。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课上听老师讲,课后复习一下知识点和单词表,加上英语基础较差,他们很难主动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所记忆的英语词汇很难在交流中得到应用。也就很难在正确的语境中记忆英语汇。
二、词汇习得的基本教学方法
1.归类教学。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词存在的基础,是各个词相互区别的第一要素。英语初学者在记忆新词时,往往不去思考、观察和发现,而去机械地抄写很多遍生词,这种孤立的记忆,其效果可想而知,读了,写了多遍还是记不住。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英语单词的拼读(音)、单词结构(形)以及词义(意),定期对词汇进行分类比较,去帮助学生把握词与词之间音、形、意的异同。
2.词汇操练教学法。词汇操练法是指利用英语词汇的字母组合可重组性的特点,采用搬字母、猜字谜、组字母、组字元等办法,进行词汇检查和练习。这样可以帮助锻炼思维,引发联想,激发学习兴趣。
3.构词法词汇教学法。构词法实际上是英国人为学习英语而总结的传统的单词记忆方法。它是记忆单词的一种有力武器,英语中近三分之二以上的词是通过在词根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前缀或后缀构成派生词。词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展示词汇的系统性和联系性,使学生掌握词汇的变化和转化规律。老师应注重指导和帮助学生记忆常见的前缀和后缀及词根的意义,掌握前缀和后缀与词性、词义的关系,掌握合成词和转化词的构词规律,并帮助他们养成自觉总结构词法规律的习惯。
4.语境词汇教学法。在我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及教学经验中,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往往是背了大量的单词,但是能牢记的单词量却极其有限,并且不知道如何在写作或口语中正确运用所学词汇,也不懂得如何提高对陌生单词的认知或猜测能力,导致词汇水平受局限,在词汇学习上非常被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会在语境中教词汇,帮助学生在具体语言材料中认知或猜测单词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在语境中猜测词义并习得词汇是词汇学习的最佳方法。语境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猜测新词,还能加深他们的记忆,在具体的语境中记忆词汇比孤立无联系的词汇记忆有效得多。毕竟,我们不是单纯为了学单词而学单词,而是为了把词汇运用到句子以及语篇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置身于句子或语境中的单词才能淋漓尽致地完整地把内在意义呈现出来,进而有利于学习者的记忆与掌握。
货币收益与经济领域的收益含义类似,如受教育者的工资、收入水平等。非货币收益的范围则比较广泛,是基于非市场化的角度上,如教育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心理方面、认知方面、行为方面等的积极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非货币化收益可以具体从受教育者自身、受教育者的家庭成员(配偶、直系亲属等)、国家社会层面等来进行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兼具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对其的投资占据了国家及社会教育投资的重要一部分。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在校生及毕业生的访谈与调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所带来的非货币收益,从受教育者个人来讲,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在社会生存的技能和信心等。对受教育者家庭成员来说,也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如正确的认知、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生活水平等。对国家及社会层面而言,越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人们的幸福水平会越高,主要体现在一是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令其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较高,二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人们物质层面的满足,三是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整体更加的民主、文明、和谐。当然,高等职业教育的非货币收益对社会层面的影响还包括相当多的内容,即所谓的“社会溢出效益”,如对计划生育的影响、对子女健康的影响、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国家凝聚力的影响等等,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幸福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回报观点,高等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能够为受教育者带来符合一定预期的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那么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确实如此吗?根据课题组对几所高校的学生、教师、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结合教育回报理论观点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笔者发现以下问题:
一、有较大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表示在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方面,并没有达到其入学前的预期。一方面,在择业过程中较难找到与其专业学历相符合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即便是找到了相符合的岗位,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发展空间等也低于其预期,无法提供满足其入学前预期的生活水准。这主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政策不健全、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及教学体系不规范所致。例如,会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业后连基本的支票填写都独自完成不了,试问哪家企业会招聘这样的学生?
二、在几所调查的高校中,每年录取的新生未报到的以及在校生因故退学、休学的比例并没有下降的趋势。由于受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等原因的影响,有些家庭会改变其教育投资的行为,如已经被高校录取而选择放弃的家庭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比例。此外,有些学生是出国留学,有的是选择先就业,有的则是选择学习数控机床、厨师等职业技能。这些情况的发生跟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缺失不无关系。
三、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会跨专业择业,甚至在入校时就做好了跨专业择业的准备。即便是热门的专业,如会计学、酒店管理、机械设计等的毕业生,也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选择本职专业。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不合理,与企业实际偏差较大,另一方面,学生或其家庭对入学专业的选择没有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而是更偏向于“热门专业”,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就业没有保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及探讨,提出了以下思路供相关部门及人员参考:
一、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及相关政策。例如,专业的选择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像机械设计等理科专业对学生的数学等科目要求适当提高,酒店管理、文秘等对外交际的文科专业对学生的形象等综合素质要求适当提高,具体操作可以采取初、复试相结合的形式。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具体专业要结合具体行业实际,与时俱进。规范专业的课程设置,避免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发生,要保证兼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特征,办有特色的专业,办有特色的学校。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山东省学校德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技能联动培养模式研究”(2015―xd―031)
D64
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趋势,但高职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社会责任感消极、弱化的问题。
1.个人利益高于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把自己的自身发展放在首要关注位置,价值的评价重点由社会转向了个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2.享受权利高于承担义务
随着“依法治国”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然而部分高职学生过分强调自身权利,漠视自己履行义务。在家理所应当地享受父母的呵护与付出,不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忽视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在学校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只看重受教育者的权利,注重学校、社会所提供的教学管理及学业资助资源,漠视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义务。
3.责任担当缺乏实践能力
所谓责任担当,就是将责任意识付诸于具体的、实际的行动,身体力行承担责任。学习上的消极态度,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习观念,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集体荣誉感的缺乏,都影响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造成了高职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能力上的欠缺。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罗伯特・欧文曾经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这启示着,社会生活环境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有着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效应。
2.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
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是高校的“两课”,但目前运用在众多高校课堂上的依然是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当下高职学生追求个性,注重知识交流,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对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方式上缺乏创新,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存在问题,都是导致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因素。
3.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种种因素导致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偏差,如,家长的德育水平不高,无法为子女起表率作用;对子女过分溺爱或关爱不足,导致子女或自私冷漠推卸责任,或产生心理问题;家庭教育中注重智力培养,忽视子女道德品德的建设。这些都影响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原则
党的十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社会责任的养成教育应当作为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
1.养成对个人及家庭的责任观
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根本。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让其从内心产生对责任感的认同,从而才能付诸实践,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能够担当起自己应当负起的责任。并且,需要让学生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了解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付出,知道自己所承载的家庭希望,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2.养成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观
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世间,而是无时无处于他人产生着联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交际网络的一环,有责任去关爱、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利益,进而对不相识之人,也建立起一种责任感。
四、提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优化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保持理论性的同时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更明确地指导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让高职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责任实践中,感受履行社会责任给社会、周围人、身边人带来的好处,感受履行社会责任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全校范围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风气,通过良好的氛围来带动其他同学,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因此,尽快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兼顾起来,实施联动培养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改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孩子学业成绩、升学情况的观念。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孩子最终成就的大小更取决于德,而不是以学业成绩为代表的智商。要改变那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依靠学校,与家庭无关的错误想法。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好孩子的启蒙导师,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要与孩子多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及时排解孩子的不良思想。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外部环境。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严肃处理各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大众媒体要强化正确的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各种好人好事,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风气。要深入剖析西方错误思想观念,广泛告知大众西方错误思想造成的恶劣影响,让群众自觉抵制它们的入侵。
五、结语
责任感的理论构建仍任重道远,需在全面、全员上着眼,在目标、方法上着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提出适当的责任感教育实践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把他们的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目标相互融合,从进入校园开始就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成长定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未来成长责任,激发自身的斗志,以达到高等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