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教育智慧;研究现状;研究取向
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要面对难以预期或把握的教育情境,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教育智慧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让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充满教育智慧,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第一次提出教育智慧并加以研究的是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他在1984年发表的《一种独特理论:教育机智的智慧性习得》和1986发表的《教学风格》两篇文章中,最先使用了“教育的智慧性”这一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国内一些敏感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意识到教育智慧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生活及其教育实践的重要影响,教育智慧的研究才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特别是我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智慧的研究明显增多。教育智慧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
一、教育智慧研究的现状
(一)教育智慧的界定
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教育境界说”、“教育能力说”、“教师素养说”、“教育机智说”四种。
在国内教育理论界提出较早又影响较大的一个观点,是田慧生提出的教育智慧“境界说”。“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1]这也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探讨教育智慧的最先尝试。
“教育能力说”把教育智慧视为教师所具有的能力。既可以是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行动创造能力等;也可以是教师个人的特殊能力、魅力、魄力;以及由这些各种能力所形成的“合力”。如熊川武认为,教育智慧是“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才智。”[2]
“教师素养说”强调教育智慧是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叶澜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3]这样一来,教育智慧就是教师以全部的身心投入教育实践所能体现出来的全部优良的教育品质的总和。朱小蔓也认为:“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内在的秉性、学识、情感、精神等个人独具的性格化的东西在特定的情景下向外的喷涌和投射。”[4]
“教育机智说”把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同一化,把教育智慧归结为一种应对教育情境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把教师在其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机智视为其教育智慧。很多研究者也把范梅南的“智慧教育学”视为“教育机智说”的典范。范梅南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教学机智理解为教育智慧的外在体现,揭示教育学是充满着智慧的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讲,范梅南的学说引发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于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探索的热潮。
当然,这四种界定的区分并不具有绝对的分野,其实很多研究者基本上把教育智慧既视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也认为是教师应达到的专业境界。如果我们认识全面一点,田慧生的教育智慧观就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力说”。也有明确从多层面揭示教育智慧的含义的,如王枬指出“教育智慧”具有双重含义:在过程的维度上,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故、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它是出乎意料的、动态生成的,是一种教育机智;在结果的维度上,它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它是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是永无比境的终极鹄的。[5]
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视角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这是非常正常的。
(二)教育智慧的特征
在研究教育智慧的文献里,基本上都阐述了教育智慧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知识性。教育智慧发生的前提是要观念性的掌握教育理论所提供的“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教育知识是教育智慧的基础,教育智慧是教育知识的提升。二是独特性。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育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智慧。三是缄默性。教育智慧是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说明的,也很可能不在教师清晰的意识范围之内,无法清楚的表达或理性的加以反思,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是只能意会的一种体验。四是艺术性。教育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复杂性使得教师的教育智慧既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又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五是实践性。智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成为真实的、有效果的、有意义的智慧。教育智慧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矛盾、关系之中展现和生成。
(三)教育智慧的分类与构成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管理
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开展多年,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在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存在以下不足。
1.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不完善
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直接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与实施效果。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缺乏统一、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各个地区乃至各个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不一,因而造成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标准不完善造成教育管理的办公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标准不完善也造成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经常出现在同一所高校下属的不同院系拥有不同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问题,这些信息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格式不统一、内容不规范,给院系之间信息的流通分享造成障碍,也给校级管理人员统计数据带来极大困难,结果就是造成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管理工作效果不好,且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被浪费。
2.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已实现电子化管理,凭借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教育管理工作本可以非常“人性化”“智能化”,然而一些高校更加注重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尚未形成“人性化”“智能化”等高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仍处于“人管”“电控”阶段,以“数据”为中心开展工作,而非以“人”为中心,人性化、智能化管理的程度较低,甚至有些高校还未引入智能化管理技术。相关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偏重教育数据的统筹管理,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如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汇总等工作,这些数据的录入、导出、更新等海量的机械化工作使教育管理人员应接不暇。
3.教育管理数据管理不精细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仍处于简单的数据采集、数据统计阶段,但数据的录入、导出、更新等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对于教育管理信息化而言,教育数据只是基础,只是信息化的第一步,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据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工作。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数据库建设仍在初期建设时期,也未对已收集的数据背后隐含的宝贵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做一项教育管理决策,需要高校各个院系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有效而关键的数据,仅依靠浅层次的数据管理而非精细化的数据管理,难以反映教育管理工作中所有的问题,致使教育管理决策根基不牢,因而无法支撑科学合理的教育决策。
二、智慧管理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办公等,在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城市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智能化也逐渐渗透到教育管理领域,智慧管理成为未来教育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1.深层次挖掘数据,支撑科学教育管理决策
智慧管理是通过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在收集教育管理数据的基础上,整合各方的数据资源,凭借数据信息处理分析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多轮统计分析,深度挖掘这些海量数据背后隐含的关联与规律,并总结这些规律,在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检验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支撑,有效避免过去基于浅层次数据总结而发生的经验主义错误,从而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虽然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问题,但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各个高校的努力工作与前期探索下,教育管理已收集了海量的原始数据,为智慧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自动化教育管理,为教育管理工作提质、提效
由于我国学生数量多、教育管理工作复杂,在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大量依赖“人工”完成海量并且繁杂的数据输入、输出、汇总、分析等工作,这种机械化的工作使得教育管理人员工作量巨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工作效率低下。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提质、提效带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传统的教育管理也在逐渐向智慧管理迈进,从过去以“人工”为主的数据管理统筹操作,逐渐转移到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为主的自动化教育管理操作。自动化教育管理的普及意味着,一方面,在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凭借研发人员开发的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许多从前依赖“人工”的工作将被极大简化,教育管理人员从机械重复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优化教育管理工作,给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且信息系统自动化处理还能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数据错误,十分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运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处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而不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节约了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
3.全方位监测管控,教育管理工作不留空白
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效的监督,才能及时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在智能化时代,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全球定位系统,能实现各部门互联、各校互联以及各地互联,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检测系统,对教育工作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测,以及时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避免造成更大的教育危机,保障教育教学的规范、有效运行。
三、智慧管理的实施建议
1.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来自多方的跨部门、跨地区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整合的基础。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只有口径一致、格式相同,才能保证信息汇总与整合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尚未明文出台关于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且各级教育部门与各个高校采用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来自不同制造厂商,造成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不一致、格式不统一,以致无法有效整合这些宝贵信息,难以进行数据集中分析与管理控制。因此,智慧管理应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明文规定使用统一的或者可以相互兼容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使用统一的统计口径,采用统一的格式,使教育管理信息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汇聚,为进一步的深度数据分析提供便利。
2.正确认识并重视智慧管理
目前,我国各项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民众生活、环境保护以及各项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纷纷涌入信息化的浪潮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引入或开发信息技术,力求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快速实现智能化发展。可以预见,智能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且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能化的大浪潮中,教育管理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教育管理人员要不断深化对智慧管理的认识,摆脱传统的教育管理思维的限制,不断提高对智慧管理的重视程度,意识到智慧管理丰富的内涵和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此外,国内各个高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规划,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到智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去,以引进或开发先进的智能技术,为全面实现智慧教育、智慧管理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3.提高智慧管理系统的整合程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教育管理信息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智慧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并及时对传统的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不适合的系统,升级优化可待提高的系统,引进新的智慧管理系统,确保已有的系统和新建系统的兼容性。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之间也应该加强信息交流,整合育管理系统,从而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
4.确保教育管理信息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且这些信息均涉及个人或组织的私密信息,部分掌握信息技术的人趁机窃取私密信息,造成信息泄露,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因而,信息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在智慧管理中,大部分的信息传输需通过无线通信,且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信息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在高校中,老师和学生的信息通常涉及个人详尽的信息,而且还包括专利技术、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机密信息,这些信息都需要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来保证其机密性与安全性。因而在智慧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把信息安全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以及中间各个环节避免造成信息泄露,保障智慧管理建设工作安全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礼明.浅析网络平台沟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8).
[2]胡仁东.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3]江伟硕,郭影强,陈鸥辉,等.信息很热,数据很忙――畅想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5):25-30.
[4]蒋东兴,付小龙,袁 芳.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3-8.
[5]蒋东兴.利用“云”提升教育管理水平[J].中国教育网络,2012(4):18-19.
[6]李 艳.大数据教育应用且行且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4):30-32.
[7]任友群.教育治理视角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21-25.
一、高职学生英语词汇习得存在的问题
1.缺乏英语词汇学习的兴趣。由于高职院校把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和毕业证直接挂钩,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很重要。但是,我国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多数不能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对于英语词汇的习得,多数是在人为设计的非自然非真实的句型操练、句子翻译等活动中进行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同时,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英语并不能像专业课那样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而且同其他专业课联系也不密切,这也是许多同学缺乏英语词汇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
2.缺乏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高职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往往是死记硬背。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者很早就主张词汇的掌握要靠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听说活动去自然习得,不鼓励背单词。但笔者从事英语教学近十年来看到的却是很多学生手拿英语词汇表,和尚念经式地一遍接一遍地反复背诵记忆,他们所密切关注的就是如何记住眼前的单个词汇,缺少系统学习词汇的策略和方法。?@一方面是由于背诵是中国学习的传统方法,在现代教学中仍处于重要位置,且对外语教学影响至深。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环境的制约。要想自然习得词汇,就必须有一个能提供广泛阅读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在一定时间内频繁地接触同一单词,从而自然而然地记住单词。但现实却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只靠一本课本。没有大量的阅读材料。
3.缺乏必要的英语词汇运用机会。众所周知,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很多同学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了单词的拼写或意思,却忽略了单词的用法,这并不等于记住了这个单词。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课上听老师讲,课后复习一下知识点和单词表,加上英语基础较差,他们很难主动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所记忆的英语词汇很难在交流中得到应用。也就很难在正确的语境中记忆英语汇。
二、词汇习得的基本教学方法
1.归类教学。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词存在的基础,是各个词相互区别的第一要素。英语初学者在记忆新词时,往往不去思考、观察和发现,而去机械地抄写很多遍生词,这种孤立的记忆,其效果可想而知,读了,写了多遍还是记不住。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英语单词的拼读(音)、单词结构(形)以及词义(意),定期对词汇进行分类比较,去帮助学生把握词与词之间音、形、意的异同。
2.词汇操练教学法。词汇操练法是指利用英语词汇的字母组合可重组性的特点,采用搬字母、猜字谜、组字母、组字元等办法,进行词汇检查和练习。这样可以帮助锻炼思维,引发联想,激发学习兴趣。
3.构词法词汇教学法。构词法实际上是英国人为学习英语而总结的传统的单词记忆方法。它是记忆单词的一种有力武器,英语中近三分之二以上的词是通过在词根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前缀或后缀构成派生词。词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展示词汇的系统性和联系性,使学生掌握词汇的变化和转化规律。老师应注重指导和帮助学生记忆常见的前缀和后缀及词根的意义,掌握前缀和后缀与词性、词义的关系,掌握合成词和转化词的构词规律,并帮助他们养成自觉总结构词法规律的习惯。
4.语境词汇教学法。在我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及教学经验中,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往往是背了大量的单词,但是能牢记的单词量却极其有限,并且不知道如何在写作或口语中正确运用所学词汇,也不懂得如何提高对陌生单词的认知或猜测能力,导致词汇水平受局限,在词汇学习上非常被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会在语境中教词汇,帮助学生在具体语言材料中认知或猜测单词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在语境中猜测词义并习得词汇是词汇学习的最佳方法。语境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猜测新词,还能加深他们的记忆,在具体的语境中记忆词汇比孤立无联系的词汇记忆有效得多。毕竟,我们不是单纯为了学单词而学单词,而是为了把词汇运用到句子以及语篇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置身于句子或语境中的单词才能淋漓尽致地完整地把内在意义呈现出来,进而有利于学习者的记忆与掌握。
货币收益与经济领域的收益含义类似,如受教育者的工资、收入水平等。非货币收益的范围则比较广泛,是基于非市场化的角度上,如教育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心理方面、认知方面、行为方面等的积极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非货币化收益可以具体从受教育者自身、受教育者的家庭成员(配偶、直系亲属等)、国家社会层面等来进行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兼具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对其的投资占据了国家及社会教育投资的重要一部分。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在校生及毕业生的访谈与调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所带来的非货币收益,从受教育者个人来讲,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在社会生存的技能和信心等。对受教育者家庭成员来说,也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如正确的认知、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生活水平等。对国家及社会层面而言,越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人们的幸福水平会越高,主要体现在一是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令其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较高,二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人们物质层面的满足,三是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整体更加的民主、文明、和谐。当然,高等职业教育的非货币收益对社会层面的影响还包括相当多的内容,即所谓的“社会溢出效益”,如对计划生育的影响、对子女健康的影响、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国家凝聚力的影响等等,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幸福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回报观点,高等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能够为受教育者带来符合一定预期的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那么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确实如此吗?根据课题组对几所高校的学生、教师、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结合教育回报理论观点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笔者发现以下问题:
一、有较大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表示在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方面,并没有达到其入学前的预期。一方面,在择业过程中较难找到与其专业学历相符合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即便是找到了相符合的岗位,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发展空间等也低于其预期,无法提供满足其入学前预期的生活水准。这主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政策不健全、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及教学体系不规范所致。例如,会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业后连基本的支票填写都独自完成不了,试问哪家企业会招聘这样的学生?
二、在几所调查的高校中,每年录取的新生未报到的以及在校生因故退学、休学的比例并没有下降的趋势。由于受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等原因的影响,有些家庭会改变其教育投资的行为,如已经被高校录取而选择放弃的家庭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比例。此外,有些学生是出国留学,有的是选择先就业,有的则是选择学习数控机床、厨师等职业技能。这些情况的发生跟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缺失不无关系。
三、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毕业生会跨专业择业,甚至在入校时就做好了跨专业择业的准备。即便是热门的专业,如会计学、酒店管理、机械设计等的毕业生,也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选择本职专业。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不合理,与企业实际偏差较大,另一方面,学生或其家庭对入学专业的选择没有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而是更偏向于“热门专业”,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就业没有保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及探讨,提出了以下思路供相关部门及人员参考:
一、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及相关政策。例如,专业的选择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像机械设计等理科专业对学生的数学等科目要求适当提高,酒店管理、文秘等对外交际的文科专业对学生的形象等综合素质要求适当提高,具体操作可以采取初、复试相结合的形式。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具体专业要结合具体行业实际,与时俱进。规范专业的课程设置,避免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发生,要保证兼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特征,办有特色的专业,办有特色的学校。
关键词:高职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山东省学校德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技能联动培养模式研究”(2015―xd―031)
D64
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趋势,但高职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社会责任感消极、弱化的问题。
1.个人利益高于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把自己的自身发展放在首要关注位置,价值的评价重点由社会转向了个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2.享受权利高于承担义务
随着“依法治国”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然而部分高职学生过分强调自身权利,漠视自己履行义务。在家理所应当地享受父母的呵护与付出,不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忽视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在学校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只看重受教育者的权利,注重学校、社会所提供的教学管理及学业资助资源,漠视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义务。
3.责任担当缺乏实践能力
所谓责任担当,就是将责任意识付诸于具体的、实际的行动,身体力行承担责任。学习上的消极态度,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习观念,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集体荣誉感的缺乏,都影响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造成了高职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能力上的欠缺。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罗伯特・欧文曾经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这启示着,社会生活环境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有着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效应。
2.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
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是高校的“两课”,但目前运用在众多高校课堂上的依然是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当下高职学生追求个性,注重知识交流,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对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方式上缺乏创新,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存在问题,都是导致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因素。
3.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种种因素导致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偏差,如,家长的德育水平不高,无法为子女起表率作用;对子女过分溺爱或关爱不足,导致子女或自私冷漠推卸责任,或产生心理问题;家庭教育中注重智力培养,忽视子女道德品德的建设。这些都影响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原则
党的十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社会责任的养成教育应当作为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
1.养成对个人及家庭的责任观
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根本。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让其从内心产生对责任感的认同,从而才能付诸实践,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能够担当起自己应当负起的责任。并且,需要让学生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了解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付出,知道自己所承载的家庭希望,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2.养成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观
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世间,而是无时无处于他人产生着联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交际网络的一环,有责任去关爱、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利益,进而对不相识之人,也建立起一种责任感。
四、提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优化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保持理论性的同时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更明确地指导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让高职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责任实践中,感受履行社会责任给社会、周围人、身边人带来的好处,感受履行社会责任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全校范围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风气,通过良好的氛围来带动其他同学,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因此,尽快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兼顾起来,实施联动培养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改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孩子学业成绩、升学情况的观念。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孩子最终成就的大小更取决于德,而不是以学业成绩为代表的智商。要改变那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依靠学校,与家庭无关的错误想法。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好孩子的启蒙导师,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要与孩子多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及时排解孩子的不良思想。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外部环境。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严肃处理各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大众媒体要强化正确的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各种好人好事,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风气。要深入剖析西方错误思想观念,广泛告知大众西方错误思想造成的恶劣影响,让群众自觉抵制它们的入侵。
五、结语
责任感的理论构建仍任重道远,需在全面、全员上着眼,在目标、方法上着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提出适当的责任感教育实践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把他们的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目标相互融合,从进入校园开始就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成长定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未来成长责任,激发自身的斗志,以达到高等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29-01
中职院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该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该院校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这门课程是对哲学基本观点的传授,也包括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它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政治素养、坚定中职学生的政治立场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信念,提高中职学生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该课程虽然是作为德育的核心课程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与其核心地位不符的状况,影响着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
1、中职院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所承担的德育渗透教育有限
(1)《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经济、政治、社会,其中经济内容占据了整个教学任务的六个课时,政治内容占了五个课时,而社会内容仅仅有三个课时,因此,从这三部分内容的课时比例分配上来看,经济内容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是该课程的重要讲授内容,因此,它所花的课时、精力以及教师的投入都要相对其他两部分内容多,同时,学生的学习重点和关注度都应该重点投放在经济内容部分。但是根据实际教学显示,在进行经济内容授课的过程中,无论是课程的内容还是教师的传授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渗透都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对某些经济专有名词的理解、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成为了课堂主要的教学目标,虽然三维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但是该课程要通过经济内容的讲授来渗透德育目标往往被当成课堂的细枝末节来忽略了,造成了该课程德育渗透非常的有限。
(2)传统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很难体现。即便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但是考虑到课时有限等条件限制,往往都无疾而终,最终以照本宣科了事。德育的教育不是几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虽然德育的教材已经改革了三年,但是德育的教学模式仍然无法得到创新和推广,这也是德育渗透有限的重要原因。
2、《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发挥
该课程是中职院校较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提出了要贴近学生、职业以及社会的原则,这个原则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由于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能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而教师面对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讲究采用传统讲授法。
3、《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涵盖的内容教广泛,但是教师对内容的取舍比较随意
一方面广泛的教学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会违背教学目标与教材要求,舍弃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当然,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是合理的,但是也有少部分教师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删减。
二、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应该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需要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出每一节课的德育目标,并且将这些目标细化
比如,在讲授商品交换与消费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德育要求是要形成商品作为生产者生产物美价廉商品的正确的金钱观。这种表述是正确的,但是学生不能够透彻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细化为:金钱的本质和作用、中职学生使用金钱要发挥金钱的有效作用来保障自身的发展、金钱的来源要合法等。这种细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通俗地理解教学内容,实现德育的渗透。
2、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就业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应该充分体现实践性与实用性的特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功能也应该进行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向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并重视学生,该课程可以通过设计与经济、政治有关的社会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已达到德育目标。
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要得当,教学目标要明确
对教材中丰富内容的安排,教师应该在坚持教学大纲要求的原则下,灵活地处理和控制。尊重教材是第一位的,是教学的基础。教材是广大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专家经过精心的研究和筛选出来的具有珍贵价值的资料,如果教师凭借自身的喜好对教材做任意的删减和取舍,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学校的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的要求等条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贴近实际生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不断更新
对于中职院校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观念首先得益于培训,其次是实践。很多中职教师的德育课堂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即使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小组教学等形式,但都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触及改革的核心。因此,中职教师需要从观念上转变《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文春云.反思中职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论》读后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1)
作为音乐这门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合唱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是其他的音乐表演艺术难以超越的。合唱艺术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音乐,了解合唱艺术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它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强欣赏和表演合唱艺术的能力。欧洲合唱艺术的风格基本和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相一致。文艺复兴时期,平等重视合唱各个声部的作用,主要由一个声部进行主题的表现,其他声部按顺序进行模仿和配合,也较少采用乐器的伴奏。到了巴洛克时期,歌剧产生并且发展成型,古典乐派逐渐在这一基础上诞生,合唱的艺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独立成为一个音乐类型。在重视自然和人类情感的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追求用音乐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用音乐来表现人性中的伦理价值,这些作曲家继承了之前的传统音乐理念和风格、对其加以丰富和创新,这一时期的作品较为谨慎地采用渐慢和渐快的速度,合唱艺术有了统一的形式和规律。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完全脱离了宫廷和教会的限制,不再为政治服务,而成为了群众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时期和古典时期可以说是西方音乐的黄金时代。现代主义音乐一方面继承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衍生出许多分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出现具有反叛和创新精神的新的派别,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合唱这一音乐表演形式自从产生以来,无论是为宫廷贵族服务还是作为教会的统治工具,或是后来纯粹表现情感的一种表演方式,都展现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
我国的合唱艺术,是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出现之后兴起的,虽然它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不乏伟大的作品,例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和《黄河大合唱》等,都是我国合唱艺术中的瑰宝,推动者我国的合唱艺术不断蓬勃发展。指挥和演唱的艺术活动都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加工。指挥作为合唱团的关键要素,是音乐作品主要的诠释者,他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将音乐作品完整、统一地表现出来。作为集体音乐表演艺术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指挥需要集中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智慧和才能,对他们的潜力进行挖掘和培养,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因而指挥在合唱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培养高质量的合唱团和指挥,就必须在各大高校加强对音乐人才的培养,以促进我国合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普通群众对于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参加合唱团就成为很多人业余充实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而目前看来,我国专业的合唱和指挥人才十分紧缺。与此同时,我国专业的音乐学院每年招收的合唱和指挥专业的学生数量不多,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或者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因此,各大高校扩大对合唱和指挥专业的招生规模迫在眉睫,并且需要教师对合唱和指挥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提高每位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学校在专业教学上的水平。
二、我国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重视
许多高校在对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学上仍然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不重视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练习合唱曲目就已经属于实践的范畴,仅仅侧重于对基本的发声、音色和音调、音量的大小以及情感的表现这些方面,忽略了对合唱和指挥技巧方面的训练和实践。另外,这样枯燥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没有自主的学习欲望,学生也无法在学习中同时掌握合唱和指挥两个方面的技能,这些缺点对于培养合唱和指挥人才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较差
我国高校的合唱与指挥课程往往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展开,而教材普遍存在合唱曲目多而理论指导较少的问题,也就是说,教材中较大篇幅被合唱歌曲占据,关于合唱和指挥的理论性知识篇幅较少。因而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就忽略了实践的指导理论这一方面。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按照曲目进行练习就忽略了在实践中形成的有群众基础的合唱理论,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在质量上的需求。
(三)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认识不够明确
在合唱团队中,指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合唱团的灵魂与核心。这一情况要求指挥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高素质的音乐修养和人格魅力。也就是说,高校的合唱与指挥课程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专业过硬、基础扎实、艺术修养较高的。而目前大多数学音乐的学生仅仅将合唱指挥单纯地作为“合唱”来看待,忽视了指挥的实际作用,也忽视了合唱与指挥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我国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课程设置
大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都把合唱与指挥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并且开设课程的时间为一到三年。而培养一名合格的合唱与指挥专业人才,需要让学生学习合唱和指挥专业方面的相关的系统知识。在分别对合唱和指挥两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后,还需要认识到合唱与指挥是一个整体,要使学生对二者进行逐个消化,进而达到有机的结合。合唱学和指挥学作为两门单独的课程,内容已经十分丰富、复杂,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两三个学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明确合唱和指挥教学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合唱知识之后,再进行指挥方面的授课。
(二)进行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学中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它一般都由教师完全引导学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合唱曲目进行单纯的模仿,这种方法就有可能使学生丧失了独立组织或指挥合唱的能力。因此在大三的下学期,除了要继续对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以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指挥合唱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扎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和合唱和指挥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增加课程内容
合唱的艺术是复杂的,合唱作品的风格和种类也十分繁多,因此,作为一名合唱者或指挥者,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认识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这就需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类型和风格的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合唱与指挥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在高校的合唱与指挥教学中,需要加入现代和流行元素,让合唱这门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可以紧跟时代步伐。
(四)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
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察中,需要坚持并重考察与考试、兼顾理论与技能、同时重视平时和期末成绩这三点。传统的合唱专业考试内容大多是让学生分组演唱合唱作品,而指挥专业的考试则是跟着音乐指挥一首合唱曲目,考试结束后,学生只得到了一个象征性的分数,却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的考试方式是不能推动学生的进步的。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就对学生进行考核,对每个人的结果进行记录,才能总结出每个学生在专业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将考核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仅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让学生及时地认识到自己专业上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有几点建议:首先,考核的时间不应该局限于期末这一时期,而是要注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其次,采用合唱排练的方式进行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在进行技能考核的同时也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以试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五)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唱与指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巩固的专业能力的。因而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堂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切地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条件系统地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保证参与实践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把实践和学分相挂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可以获得相应学分,以此来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践,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减轻了同学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建立实习基地。到了大二、大三,学生以及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水平也逐渐提高,学校就需要为合唱团成员联系各类的比赛和演出,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不仅能够让学生接触社会、加强实践,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巩固和扎实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高校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这一改革必须能够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良好的解决方案,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的合唱与指挥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合唱与指挥人才,促进我国的合唱艺术的发展,也促进我国合唱事业的繁荣。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几年在我国高校的教育实践,正面与负面的现状都同时存在。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无论在教育形式上如何创新,依然不能摆脱其基于社会本位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缺陷,对于引导大学生成为全面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及综合素质优秀的拔尖人才非常不利。要真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快引入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本位;现代公民教育;个人本位
一、认真审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们看到,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教育已经有了不错的实效,其居主流的正面现状令人欣喜,但同时,其客观存在的负面现状也着实堪忧。
(一)正面现状
据针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了解其中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在当代中国发挥的作用。多数大学生认为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具有并极易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或者比较自豪,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可创新精神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普遍认为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宣传是很有必要的。①
(二)负面现状
许多大学生虽然主观上高度认同作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但客观上其潜意识又极易被非的意识形态所蛊惑,从而出现认知偏差;再如,许多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却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导致其人生规划或事业奋斗方向发生重大定位失当;还有,许多大学生的爱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出现损害国家形象和声誉的恶劣行为,尤其是在涉外场合中;最后,不少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八荣八耻”要求严重背离,道德知行脱离现象相当突出。1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和人格扭曲现状也导致其在道德实践中行为失范,出现违纪违规的行为,甚至导致犯罪。
二、冷静解析当今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吸引力和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依托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运用各种教学媒介,激发受教育者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互动中去,进而形成对主流话语体系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践行的力量。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微弱,教育形式化、模板化,缺乏内在活力。2
当代社会思潮从表面看并不占据传媒主流,也缺乏传播主渠道,在受众方面也不见得十分广泛和大众,但从感觉上却给人有一种很潮流和时兴的印象……社会思潮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性、新颖性、生动性和渗透性等特征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3
审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吸引力和影响力问题始终是一大难点,许多研究者始终跳不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理念窠臼的束缚。
(二)知行合一问题
笔者认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的突破,达成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径,必须关注以下三个焦点问题:“知”的不足问题,“行”的可操作性问题,底线道德教育缺失问题。
1.关于”知”的不足问题,是指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未完全涵盖学生应当掌握的思想政治知识和技能,更确切地说是未能掌握他们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正是因为他们“知”的不足,使得许多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系统学习,依然还不是一个身心健全的合格公民。时常见诸媒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甚至杀人悲剧无不充分证明他们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残缺不全的,这些惨痛教训足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关于“行”的可操作性问题,是指许多高标准的政治思想培养要求过于笼统、空洞,除了口头认可外,难于在行为规范上作出具体要求。不具可操作性使得诸多严肃的政治素质极易异化为投机性的政治口号,从而必然导致知行脱节。那种一边高喊反美爱国口号,一边排队申请签证前往美国留学并公开声称“再也不回来了”的大学生另类表现绝非个别现象。这暴露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解决“行”的可操作性问题,这是难以否定的客观事实。
3.关于底线道德问题,是指我们历来的道德教育都习惯于拔高式教育,即只喜欢摘取社会上那些思想道德素质非常优秀、人格非常伟大、仿佛圣人一般的先进模范人物作为学习标兵向社会大众推荐。然而事实证明,这些高处不胜寒的先进人物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非常难以模仿的,做人要达到那种高深境界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作为一个公民,不撒谎、不害人等简单之极的道德标准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然而这种低标准的底线道德却一直未能进入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中。一高一低两者反差极大,反映出我们的道德教育理念远离现实社会的尴尬现状。底线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早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无可回避的尖锐话题。
三、深入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特点、定位与属性
(一)居于宏观层面且政治化强的双重特点
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个体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宏观教育是指其大脑发育成长过程中,从外界所接受到的那些旨在逐步形成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相关教育。这些教育决定和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对国家、政府、社会等政治理念的认知与认同以及对人生将如何度过等一系列重大思想及其思维模式的发展脉络。无疑,如此博大而重要的身心成熟过程是在大脑的宏观层面进行的,因而将其归为宏观教育符合认知心理学中有关大脑思想形成过程的解读。
(二)基于社会本位的定位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的社会本位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它要求教育要突出社会的需要,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来规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人才规格。
宏观教育主要基于社会本位的角度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国家、政党、政府、社会等宏观政治理念的思想教育,这正是我国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各级学校中实施的传统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
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案例充分证明:只接受宏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知行严重脱节的道德与人格,并非是当今社会合格的现代公民,其中不乏走入歧途者,远的如刘海洋,近的如药家鑫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必要条件的内涵属性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必要的、顺理成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只能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光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满足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健全人格、成熟心理等个体价值的肯定与追索,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充实的思想营养,而这些正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之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能完全涵盖一个年青头脑所需要的所有思想要素。
四、大胆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崭新局面的理性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应该随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而不断创新
几年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显示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一直在与时俱进,那么,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不断创新就有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下崭新观念:“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观。”②
(二)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基于社会本位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更多的考虑把人塑造成社会所需。通过教育所传授的统一的知识,无形之中磨平了学生的个性棱角,教育出的只是统一模式下缺乏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适应’了社会,但是失去了一个更具有个性的自我。”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虽然也包含有培养公民意识等公民教育内容,但一是过于宏观笼统,二是基于其社会本位属性,不可能使学生通过教育树立起牢固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而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其实质在于: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它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④因此,只有立足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同时培养起与之相匹配的公民技能和公民道德。
现代公民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对教育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忠诚。”⑤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凡是接受过现代公民教育的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这包括:“对各种事物提出、发现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对国家决策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进行识别并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信息源和产生信息的方法对信息可靠程度进行评估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形成均有赖于对怀疑批判和探求真实的理性精神的培养。”⑥
(三)只有尽快引入现代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创新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明确:我们引入现代公民教育,绝不是要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不是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未能涵盖的微观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所追求的创新就是把基于宏观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基于微观层面的现代公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进行融合教育,这样才能极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样的教育创新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才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政治学院)
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公民教育融合研究自贡市社科联2011年度重大课题(2011ZD08)
注释:
①刘涧楠,杨雪岩.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1(4/2);
②唐晓燕.连淑芳.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J]《理论界》2005年08期
③仲成成.关于重视教育个人本位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1(上)
④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⑤⑥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三联书店,2004:22
参考文献:
[1]安克杰.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6(11)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词汇教学 语境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32-02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基础。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森(D.A.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我们所能表达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我们什么也不能表达。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和听懂,并为说和写奠定基础。实践证明,死记硬背对初学者来说确实能帮助他们暂时记住一些单词。但是对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应该是较高阶段的学习,死记硬背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而且往往会事倍功半,学习效率不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如今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词汇教学策略。
一、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教――重语法,轻词汇。曾有人这样比喻过词汇和语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假如把语言比作一座大厦,语法就如建筑的框架,而词汇则是建筑该大厦的砖块。这一比喻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词汇和语法之间相互依赖而又各自独立的辨证关系。
在我们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课堂内外强调的大多是语法知识,尤其是教学过程中更是把语法作为每堂课的重点,一味重视语法和句型的讲解与操练,似乎只有学生掌握了语法,说出来的英语才“正宗”,殊不知,没有一定量的词汇输入,学生语法学得再好,句型框架学得再多,学生们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长此以往,学生们学成的英语便演变成“哑巴英语”;语法学得好的同学也只是暂时地能应付考试,却无法领会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可以交流的快乐。这不得不说是词汇教学的一个误区。
2、学生学――重机械记忆,轻深层记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专门抽出时间进行词汇教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经常采用的词汇教学模式就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检测反馈。只要求学生能默写出中英文,似乎也就达到了词汇教学的教学目标。殊不知,这只是对词汇的浅层记忆,无法熟练到能加以应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词汇的处理不够恰当,也将导致学生只会机械记忆单词:他们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地讲解词汇的词义、拼写及各种用法,把英语单词和汉语意思笼统对应,或简单举例,缺乏对构词法知识和词的文化内涵的讲解,更不善于把词放在一定语境中讲解。殊不知,这又陷入了词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交际,并在使用中真正掌握这门语言。这是语言教学中所要贯彻的教学原则,词汇教学也不例外。
3、教学反馈――词汇量不足,对词汇学习渐失信心。分析上述的“教”与“学”,可以想象大学生们的词汇量,当他们做各类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时,就开始感叹自己的词汇量不够,因此他们就忙着背单词,有同学甚至在背词典,但收效甚微。这使他们万分苦恼,有的对词汇学习乃至英语学习丧失信心,有的甚至采取完全放弃的态度。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词汇已成为部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其实,词汇教学还是有其策略的。词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能单位,一旦忽视了词汇,英语的学习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英国著名外语教育家Harold E.Palmer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起点应该是词汇,而不是语法。在掌握了基本词汇后,才能练习组词成句,才能进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训练,从而真正掌握语言。
二、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了英语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我结合自身教学和学习词汇的体会,提出以下词汇教学方法:
1、在词汇学习中渗透西方文化。所谓以文化为背景,就是在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转变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部分词义的演变规律,彻底解决纠缠不清的词汇问题,并产生词汇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授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语时,要注意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其文化色彩。例如,在学习单词“individualism”时,教师向学生讲解西方对于个人主义的理解和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的不同,西方人崇尚实现个人价值,提倡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西方并不是贬义词;而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的,是只追求个人而不顾全整体利益的自私的行为。通过这样的讲解,会使学生在文化的背景下理解和掌握一个单词,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
2、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词汇小游戏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词汇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授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更加活泼的方式,例如,可以采取词汇接龙、猜词等游戏。我在自己的词汇教学过程了也采取了许多不同的方式,发现效果很好。通过小游戏的方式,我发现,同学们学习词汇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且掌握词汇的效果也有了很大改进。
3、充分拓宽学生的词汇学习渠道,利用多种辅助手段教授词汇。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还应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采用制作幻灯片的方法,在幻灯片中可以制作词汇的英汉意思连线、单词和英语含义连线、反义词及同义词连线等多种题型。幻灯片活泼多样化的特点,让学生排除了对词汇学习的抵触心理。另外,通过观看“希望英语”和“走遍美国”等电视及影像资料,也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词汇。
4、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词汇考核。在平时的词汇考核中,教师要松紧结合,不能一味的采用简单的听写的方式,可以适当的在考核中变换形式,例如,针对一个单元的单词,前8个采用根据汉语含义写英语单词的办法,中间6个采取根据英语读音写出单词和汉语意思的办法,后8个采用根据英语含义写出单词的办法。形式的变化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使枯燥的听写变得有趣,同时也可以在每个板块之间加入一两分钟的复习时间,使学生加深对单词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5、强调学习过程,区分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高职的学生,英语基础各不相同,有的班差距还非常大,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水平比较平均的班可以集体采取统一的方法,而对于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班级,要采用不同的对策。以我本学期教的一个建筑专业的高职班为例,这个班学生在上学期英语期末考试中,有19人不及格,班级不及格人数是全校最多的,当我给他们上课时发现,有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很不错,而有一部分同学基础很差,甚至放弃了努力,我采用了课堂照顾大多数,课后辅导差生的方法,课堂上按照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设计课堂授课环节,课后对于后进生进行单独测验,让他们分阶段掌握词汇,把战线拉长,让他们重新找到学习词汇和学习英语的信心。
6、注重词汇学习方法。英语词汇数量庞大,每年新增的单词数目非常可观。母语为英语的正常成年人的平均词汇量为40000个,某些专业领域人士的词汇量甚至能达到200000个。了解他们如何记忆单词的方法,需要把握英语本身的构成的一定规律。当学习者灵活掌握了构词法,词汇量也就随之增加。构词法一般有前缀、后缀、转化、派生等。在词汇讲解中,利用词根词缀法或发音拼写的方法教学生把复杂的单词简单化,例如,“in,mis,dis”等否定前缀,“en”做后缀使形容词和名词动词化,“port”这个词根表示“搬运”,“transport”是“运输”之意,“export”是“出口”之意。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探索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这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维友.英语词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D.A.Wilkins.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5]唐瑜.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法初探.中学教学参考,2010,(19).
[6]王珏.浅谈多媒体英语词汇教学.校园英语(教研版),2010,(2).
Abstract: The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funds, facilities, staff and running situation of the 6 staff sports associations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like association members solidifying, small member covering area, insufficient funds and lack of space.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propaganda, vigorously promoting training, expanding membership, expanding sources of funds, searching for school field human support and constructing multi-leve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taff sports association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关键词: 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体育协会;现状
Key word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taff sports associ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307-02
0 引言
高校教职工作为社会上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对促进教师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体质状况以及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提高科研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教职工体育协会作为学校教职工们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活动的组织、实施方面有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对教职工协会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体育协会的建制、经费、场地设施、指导人员以及活动开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推动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体育协会的进一步发展。
1 现状
1.1 建制状况
成都理工大学现有篮球、足球、健身舞、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六个教职工体育协会,全部隶属于学校工会,在每个协会成立之初,只要求简单陈述了协会的成立宗旨以及设置了协会的基本组织机构,但并没有严格要求各协会制定详细的章程和规章制度,协会开展活动中尚缺乏理论基础和依据,随意性比较大,而协会内部的管理也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会的制度建设,强化其规范管理。
1.2 经费状况
经费是协会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不论是组织开展教职工的常规活动,还是活动宣传、协会的日常运行以及场地设施的投入等均需要协会经费的直接支出。[2]据调查,成都理工大学校工会对每个教职工协会的专项支出为2000元/年,再加上每个协会依据自身情况而规定的会费(如网球协会会费为200元/年,健身舞协会为20元/年),就基本构成了每年协会活动经费的全部来源。另外,在协会代表学校教职工参与社会比赛或进行展演活动时,校工会也会投入一部分经费给予支持,但数额较少,导致协会中有些活动负责人自掏经费的情况比较常见。总体而言,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协会的经费来源渠道还比较单一,经费数额也远远不足以支持协会组织较大型的的活动。
1.3 场地设施状况
通过调查了解,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网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会员对学校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最高,原因在于学校的体育部门支持力度比较大,在每周规定的时间内都专门划拨了固定的场地以满足学校教职工体育协会的需求;其次为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和篮球协会,由于其活动时间有时会与学生的上课或课外活动时间发生冲突,其协会活动有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而由于学校没有为健身舞协会提供单独的活动场所,健身舞协会便随机利用校园内的公共场地以组织开展活动,但由于其活动开展时会经常放音乐等特殊因素,会影响到学校其他办公人员,因此,目前而言,场地对健身舞协会活动的影响是最大的,据统计,在过去的一年中,健身舞协会已更换场地不下于4-5次。
1.4 指导人员情况
对各协会负责人的调查研究发现,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体育协会的指导教师基本上都为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但都没有任何报酬,是志愿服务的;但由于各协会会员参与活动的随意性比较大,使指导教师在对会员进行技术指导时经常缺乏连贯性和科学性,以致于协会的培训始终达不到更好的效果。
1.5 活动状况
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协会组织开展活动方面一般分为常规活动和专项活动,在常规活动方面,基本上由协会出面与学校体育场馆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以落实好每周协会会员练习的时间和场地,为会员做好常规活动的前期服务工作;而在专项活动方面,网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以及健身舞协会等会统一组织相关会员进行集中管理、培训和练习,以服务学校对教职工体育锻炼的宣传、培训、比赛等活动以及代表学校参加社会比赛等;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的专项活动则更多的关注于学校的联赛杯比赛等(基本上为每周1-2次,持续一学期左右)。
2 教职工协会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2.1 协会成员固化 协会会员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一般都掌握着基本的专项技术,这样就会使无基础的教职工很难参与进协会活动,以致被挡在教职工体育协会的门槛外,不仅造成了体育锻炼人群的死角,也严重影响了协会新成员的加入,造成了协会内部成员的固化现象。
2.2 宣传推广不足,覆盖学校教职工较少 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成都理工大学六个教职工协会成员总人数为217人,不足学校全体教职工的10%,协会成员人数的偏低严重制约着教职工协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加强协会的培训力度,以增加会员人数,增强教职工体育协会的影响力。
2.3 资金不足、场地匮乏 资金和场地是协会有效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对协会负责人的调查得知:开展活动资金的不足和有限的活动场地是影响协会开展活动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和组织的高度重视。
2.4 人力资源尚有短缺 教职工体育协会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协会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两部分。对协会负责人的调查研究发现,成都理工大学教职工体育协会作为一种刚起步的学校内部的体育组织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还没有形成自己较固定的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者队伍,有待加强和壮大。
3 建议和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狠抓基础技术培训活动,尽可能多地吸引教职工参与协会活动,扩大协会的会员人数,以促使协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更有效地服务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
3.2 扩展资金来源,寻求学校多方面支持。在建议学校校工会提供更多活动资金的基础上,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社会商业赞助以解决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另外,建议学校加快体育场地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充分利用学校相关体育部门的人力资源,为协会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3.3 多层次创造活动交流平台。学校教职工体育协会不仅可以与学生相应的体育协会加强联系,交流心得,以取得共同发展;而且可以创造条件走出去,参与校际间、校企间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比赛、培训、展演以及座谈会等各项活动,以扩大教职工体育协会的影响力。
3.4 加大协会人力资源的巩固和培训。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当认识到教职工体育协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是提高协会有序开展活动,提高教职工身体素质的内在动力,需要重视并加大对教职工体育协会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力度,不断提高协会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能力。[3]
参考文献:
[1]王清,郑贺,杨继星.安徽省高校教工体育协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7):95-97.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XXX
作为本次观摩会的承办方,非常感谢教育厅民教处的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倾情关怀和帮助!我县正值致力于打造XX乡民族学校、推进民族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关键节点,教育厅在我县主办这么一个规格层次高、规模场面大、意义深远的壮汉双语学教学现场观摩会,这是对我县教育工作的莫大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XX县教育局对教育厅领导表示我们最衷心的感谢!同时,对传经送宝和现场观摩的兄弟县市区的专家、老师们,表示我们最热烈的欢迎!
XX县位于。。。。,是。。。。。昨天大家前往观摩的XX乡民族学校是我县乡镇唯一的一所民族学校。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所学校,主要原因:一是为使更多的壮族孩子享受到党的民族优惠政策,也使民族教育之花根植在我县壮乡的群众心田里;二是XX乡是典型的壮乡,全乡人口约三万四千多人,95%属于壮族,至今保持着优秀的壮族文化传统,开展壮汉双语教学的条件比较优越。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教育厅民教处大力支持,市教育局领导也多次深入学校,给予师生具体关怀指导。这些都极大鼓舞了我们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始终坚持“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十六字方针,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民族教育工作,做到六个优先:“政策扶持优先、领导关注优先、经费支持优先、师资配备优先、教师培训优先、教学装备优先。”市、县各级领导下乡检查指导教育工作时,XX乡民族学校是一个必到的点;师资配备优先考虑,现在的校长就是我们从城区学校派下去的支教校长;教师外出参观培训,只要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双语教学,我们一定有求必应。学校装备也优先其他学校。学校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师生参加省市级相关比赛都曾得过一、二等奖。
这次全省壮汉双语学教学现场观摩会在我县召开,不仅使我县教育事业直接受益,而且为促进我县壮汉双语教学、提升民族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恳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给我们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多多益善。我们将以本次观摩会为契机,把会议的主要精神贯彻落实好,把今天研讨会上学到的经验和体会以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带回去让每一位教师分享,认真做好总结提高工作。我们相信,在教育厅民教处的精心指导和市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在各位专家、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县民族教育工作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71-02
1 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的现状
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的总体状况如下:
(1)三县市农民职业教育供给方式呈现多样化特色,问卷结果显示:56.56%村民在获取知识技术时是依靠自主学习,16%的村民是通过师傅传授获取,10%的村民通过政府供给获取,11%的村民通过到学校方面获取,其余部分的村民则通过其他形式获取。
(2)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粮食种植业、家禽家畜养殖业和建筑业。皖北地区主要是粮食种植教育,皖中、皖南地区主要集中于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业和建筑业。这说明安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没有很大的差异,基本相同。
(3)大多数村民都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按区域考察,皖北地区,淮北市烈山区有18.8%的受访者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蚌埠市有31.7%;皖中地区,舒城县有21.2%的受访者获得了资格证书,而无为县只有11%。皖南地区中,休宁县有10.93%的受访者获得证书,而南陵县略多,达到13.63%。大多数的受访者者认为取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对其就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临泉县有77.35%的样本希望获得资格证书,蚌埠市有60.34%,皖中地区中,舒城县有61.7%的被访者希望获得证书,无为县达到77%,皖南地区中,休宁县和南陵县分别是46.8%和49.47%。
(4)教育经费承担的方面,基于不同职业教育方式,差别明显。
(5)获取职业技术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效果有限。问卷结果显示,影响效果顺着皖北、皖中、皖南向下呈阶梯形分布,皖北地区总体较低,皖南地区总体较高。多数被访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对增加自己收入是有帮助的。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果是肯定的,但增收效果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地域性的差异,皖北地区传统农业占统治地位,职业技术教育很难较有成效的增加农民收入;皖中、皖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习惯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对参与培训者在当地企业就业、开展特色农业、进行特色农产品种养殖有较大帮助,增收效果比较明显。
2 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内容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一些问题:
(1)供给主体的不平衡和局限性。
虽然从总体上看,安徽省农民职业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色,但从上图1我们可以看出,各供给渠道发展状况已显示出不均衡的态势。即,村民自学比例过高,占供给比重多达56.56%,而政府和学校等方面的供给比重就很低,两者总和才21.21%,显然说明了以政府和学校为主体的供给途径发展不足,另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赞助的农村职业教育太少。所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多渠道、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途径。
具体而言,各主体又有自身的局限性:
村民自学形式的职业教育供给,由于受村民自身各种主观条件的制约,在自学的过程中,对新技术知识接受能力和理解深度比较有限,再加之缺乏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所以效果并不理想。
师传的供给方式,受内容限制,只对特别的几种技术有比较好的效果,又由于渠道不畅、资金不足,再加之受就业结果的影响,多数人在思想上对其持有偏见,不愿意接受它。
政府行为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受自身体系的影响和种种条件制约,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内容方面,过分强调农业技术的培训,对非农职业技术的培训则组织不力;操作过程中,由于技术保障环节的疏漏和对销售、管理环节的缺陷,造成项目的失败或产品的严重积压,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等。
学校行为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问题就比较多,包括职业学校教育经费不能得到保障,学校软硬件设施普遍比较简陋,师资力量不足,学校专业设置偏差,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偏于一般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政府为主学校为辅的培训也存在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即培训服务、教学内容等与当地经济发展不适应。而且学校行为的职业教育虽然比较系统,但其实施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且还要有必要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保障。一方面,由于安徽省地区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问卷中,90.91%的走访者只具备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也就是说九成村民不能接受高级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学校等单位所举行的专家讲座、技术示范等活动往往选择在白天,而许多农民在此期间正忙于农活,往往错过听课和观看示范。职业学校的数量比较少,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更明确的从调研结果中观察农村职业学校数量的多少,我们简单做了一个表格,并用各个地区学校数量的期望值来衡量当地学校多少的程度,见表1。
说明:平均等级(期望)一行计算方法是,每个地区,相对应平均等级乘以相对应数量相加后,除以这一地区整体样本数量。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总体来看,认为当地职业学校比较少的人数比例之和高达49.73%,认为适中的人数比例是30.54%,也算比较高,这说明大多数受访者的意见集中于比较少和适中之间;从各个地区的情况来看,各区域受访者对当地职业学校数量的评价几乎无差别,皖北、皖中、皖南依次为1.73、1.67、1.68,均介于1和2之间。这些数据反映出安徽省农村职业学校在数量上对社会的满足程度还是偏小的,农村职业学校的建设重视不足,需要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
(2)政府教育管理体制过于集中,政府职业培训的内容的不合理和区域不平衡。
①我们在调研走访中觉察到,一些政府出现管理越位、缺位的现象。现存治理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政府垄断,而有一些关系密切的部门处在了次要和边缘化的地位;治理方式也是单一的直接行政手段;教育管理的决策过程也是政府内部封闭式、非程序化的进行,决策评估也使自我评估、自我调整。向这些管理体制中出现政府权利过分集中的问题,阻碍了以地方为主的统筹管理体制的推进。
②从村民自学包括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村民对知识技术的需求已经由传统农作物种植转向经济作物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建筑业方面,即由传统农业技术需求转向新农业技术和非农技术需求。而政府方面依然把供给的主要内容放在传统农业技术方面,这虽然有助于推进示范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职业分化的现实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有差距。
(3)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执行情况很差,主要是因为这个制度仅仅得到政府的认可,在市场求职过程中只作为一个参照,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认可。
3 对策建议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我简单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
要解决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现存的各种问题,首先要结局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①充分认识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处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取决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或职业素质,因此,我们要高度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走政府支持、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道路。
对农村职业教育实行市场竞争调节与政府保护政策相结合的办法,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三农”建设。
③农村职业教育要兼顾当地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兼顾当地是指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培养的毕业生要能够走出去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建设做贡献,完成技术经验的积累后,再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2)继续实施供给体系多层次、多元化协调化发展。
首先坚持农民职业教育供给途径的多元化,然后在已初步形成体系的基础上,立足新的目标体系,进一步发掘潜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新体系:
一方面继续坚持统筹办学方针,加大对政府供给渠道的调整,进一步发挥其主导与指导作用,切实发挥各涉农部门应该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广泛发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支持和赞助农村职业教育。各级政府也可以牵头组织村民成立兼有合作社性质的互助协会或者专业团体。
职业学校的培训教育方面,内容上各地区尽量开办课时短而流动性强的培训班,创新教育方式。在重视学历教育方面的同时,也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承担起包括“阳光工程”在内的农民实用技能、文化素质、创业能力等培训,还可尝试与相关涉农企业联合办学,以产学研一体推动农民新技能的掌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实现农民切实增收,全面承担农民的技能培训这一重大任务;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学校教育的采取倾斜政策支持师资培养。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和学校在这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3)政府应该转变工作重点,改革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的作用。政府应当从民生的高度扶持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政府应把扶持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民生工程,合理组织安排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政府在继续加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实施力度的同时,适当提供非农产业类职业技术的培训与教育,合理组织安排传统农业与非农产业教育,针对不同的教育培训群体,制定专门的培训科目。另一方面,想为村民办事就要多接触村民,想解决问题,首先要能了解到问题。政府可以专家为首成立多个工作小组,定期到各村部推广科技生产知识、开展讲座、询问农业生产情况等,收集村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后再反馈给村民,切实做到全面覆盖、以村民为本。
(4)注重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
学校内部自身建设,必须做到,一要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准确定位自己的培养目标;二是学校专业设置要体现特色与优势,课程设置要合理,科学的选取教材;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5)针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问题,我认为规范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过程,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结业后颁发能够证明其参训过程和参训合格的资格证明证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谷小勇.主要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的兴起及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8,(8).
[2]谷小勇.杨凌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廖其发,等.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在对保定三所高校学生的普遍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个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创新性地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新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社会工作作为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门新兴专业,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和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简述
这次调查是采用个案访谈法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工作者通过和被调查者的面对面交谈和询问,了解被调查者关于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通过询问、对质、澄清等专业方法挖掘个案的深入内在想法,以达到真实、客观的调查效果。
本次个案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下:
张某,女,20岁,现华北电力大学大三文科学生,家住农村,共青团员。
二、个案调查状况及简单分析
(一)关于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开展形式的个案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当被问及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开展形式时,被调查者谈到,“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专业思政老师单方面进行课堂讲授,是以书本为基础进行主要思想政治知识的教授,不太涉及课外的社会实践和时政政治知识。”
可以看出,她对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可程度并不太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传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并没有很好体现。再次,未能构建起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模式。
2、社工视角下的简单分析
一方面,社会工作以案主需求为工作方向,充分尊重案主自觉。这种以案主作为主体,充分尊重案主的个性和个别化的发展需求的思考理念,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上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它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意见和实际需求,以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很强调的一点就是进行沟通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案主社会功能的提升。作为为国家未来的现代性人才灌输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能够把握住社工这一原则,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原则进行借鉴和实践,其意义重大。
(二)关于所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对响应机制的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根据调查者叙述,当代的大学生在高校中还是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不适的,但被调查者在提及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时却表示,“在学校期间各个方面的压力虽然是比较大的,但我们学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开展的还不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疏导与帮助。”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高校心理调节机制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新问题,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及其他特殊心理需求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学校的专业心理调适人员和调适机构组织设置仍不完善,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3、社工介入的简单分析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介入渠道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发挥,利用专业的个案、团体、社区工作方法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将个人、群体、社会的因素和资源实现整合和优化利用,促使这一体制向更专业、更有效地方向建立和发展。
(1)首先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集中灌输为主,忽视教育对象之间个体差异的工作方式。其次是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要借助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分享来实现教化与改变目的。再次要将社区工作方法积极引进进来,以此来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2)专业人员队伍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关键。一是要坚持不断将优秀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选拔、聘任到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建设专业化社工队伍基础;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联合起来,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发展本校社工力量。将学校的社会工作学生也纳入这一体系,作为本校的学生,他们更能清楚直接的认识到问题所在,提出实际的中肯建议。
三、结语
通过本次的个案访谈调查,笔者认为被调查者对其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认可度较高,但仍然指出目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等不足,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的基础上,创建形式多样、主动灵活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提升思政工作的内涵和效用已变的很有必要和可行。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片面向全面扩充,教育内容不应再局限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关的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被重视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由部门覆盖向社会覆盖渠道转化,以此建立和完善一种能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群体包括边缘人群、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由宏观向微观领域拓展,由关注形式向关注使用转变,由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童长英.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6-68.
[2]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6-57.
[3]王海伟,李绍伟.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文教资料,2007,(7):45-47.
关键词: 会展专业 英语教学现状 改革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民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的渴望,基层单位、生产第一线、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迫切要求,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必将不断增设高新技术岗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会展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截止到2007年,展会数量超过4000个;主营展览公司3800家左右,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展览会的直接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各大城市纷纷将会展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而会展经济又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天津滨海新区,一个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迅猛前进的经济新区,是东北亚地区通往欧亚大陆桥距离最近的起点,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陆路通道的节点,也是华北、西北以至于中亚地区最重要、最便捷的海上通道的节点。无疑,天津滨海新区具有启东开西、承外接内,辐射华北、西北、东北亚、中亚的强大战略功能。此外,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一直把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作为增强城市载体功能的重要措施,在全市大力推进会展经济发展。近年来天津成功地举办了天交会、中国天津啤酒节、PECC博览会、全国建材会、房地产交易会、天津汽车展、北方自行车展、环渤海区域中日韩经济合作发展论坛暨国际零部件配套经贸洽谈会等84项国际性、全国性和全市性的大型会展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对内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这些展会适应市场需要,为买卖双方及时搭建了交易平台,显示了极好的发展前景。
在行业高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奇缺的背景下,我院于2007年开设了会展专业,大力培养会展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迅速发展,我院还为会展专业专门开设了会展英语课程,以将学生打造成为一名综合素质的高级会展人才。
一、我院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概述
以2007级为例,我院共招收会展专业学生人数93人,开设英语课程共4门,其中包括:实用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会展英语。
1.会展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会展专业的学生为秋季招生,学生多为高中毕业,因此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生源地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哑巴英语”的状态,不敢说,说不出。然而,作为一名具备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会展人才,英语的听、说、译在日常的商务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经研究特开设了实用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会展英语等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会展专业英语教学所用教材
其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系列教材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和教学改革的成果编写而成,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本书每册共8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包括听说、读写和实用技能训练三大板块的内容。听说部分围绕每单元的主题,并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生活和毕业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听力与口语方面的专门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知识的吸收率,由原来的“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通过大一一学年的深入学习,学生能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如打电话、问候、看病、旅游、购物等。
对于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我院专门开设了英语听说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此课程应用《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上海外国语出版社出版。本书每册内有十六个单元,每单元由四部分组成。
会展英语是专门为会展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所用教材为我院教师主编的“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讲义。“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分为“读”和“说”两部分。本讲义的编写宗旨是在学生掌握英语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使用英语进行会展管理与服务的交际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会展业各部门、各环节以及整个流程中的策划、管理、营销、接待等实施人员应具备的英语沟通能力;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综合文化知识和国际会展业的背景知识;介绍欧美有关会展业的先进理念。针对实际工作需求,按照国家会展流程,通过大量练习,帮助会展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地开展国际会展业务。
“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内容涉及会展业和世博会概况、会展策划、会展融资、营销、谈判、公关服务、展台设计、搭建、物流、安保、财务、会展信息管理、会展文案及会展后期评估等领域,同时为读者提供了相关知识。
3.会展专业的英语教学目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找到自己合适的社会定位,英语对于一名专业会展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在大学三年的时间内,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能够独立进行日常生活对话,处理商务交际、谈判、合作等专业领域的英语交流。会展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术语的广泛理解和掌握也是进行流利英语交际的基础,因此,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专业知识也是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
1.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展英语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有很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坚实的英语基础,更要有一定的会展专业知识,才能将英语与会展相结合,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然而,很多学校教授会展英语的教师是英语专业的教师,没有任何会展方面的知识,甚至以往没有与展会有过任何接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仅限于“教授”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因此,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教师。
2.教育理念需要整改
很多教师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把知识教给学生的过程。这种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该摒弃。教学,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并且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该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会展专业的英语教学应该侧重于实际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大量的模拟场景练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