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学重点范文

小学教育学重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教育学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教育学重点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汉字;教师

小学的教学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志向,学习读、写、听、说,学习数学的各种基础运算和简单的公式模型,同时也能使我国的少年从小就接触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以后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现在大多数小学来说,语文课占教学比重相对较大,因为语文能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够增加汉字储备,学习句式语法等知识。小学的语文教学为小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学生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汉字,更多的诗词文章,了解语法句型,增强其表达、阅读和背诵能力。我们中国人讲究说汉语,写汉字,这两样都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小学语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并且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给学生们。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课前备课,再把书本上新出现的文字讲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记忆或者背诵文章段落,通过作业和课前考查等形式让小学生完成课堂所布置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大纲都有所改善和调整,教学的工具也有了时代的特点。但是总体上看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压力过大。小学生,大书包是现在小学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的压力过大。虽然现在一直提倡“小学生减负”,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作业量一直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多写、多背诵,所以课堂上讲完教学内容,老师会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如,新学的汉字、词汇每个写十遍,文章背诵段落抄写,诗句抄写等等。很多小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写到很晚,而学习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这种“填鸭式”作业教学,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使小学生为作业而苦恼,小小的肩膀背着大大的装满作业本的书包,有着很大的压力。

2.课堂气氛沉闷。语文往往是被认为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生原本应该是天真快乐的,在语文课上也应该是积极踊跃、欢声笑语的状态。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孩子们很少有轻松愉快的感觉,有的只是冰冷的文字,严格的考试,老师的督促和检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是在维持好课堂纪律的同时照本宣科的讲授课本内容。小学生没有课堂的自由,不能够与老师形成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二、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1.减轻学生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小学生本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负担,作业的数量在慢慢地侵蚀着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天真快乐,学习能力强。如果只是一味的用枯燥的课堂和繁多的作业来对其进行语文教学,那么必然会使小学生的天性很快泯灭,沦为作业和考试的奴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只有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样老师也就没有必要留很多的家庭作业来填补课上的不足。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上文提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小学生又怎么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应该就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老师开心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课上,老师与学生融洽相处,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课下,小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这样学习才不会疲惫,教学也不会显得机械僵硬。

3.鼓励式教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还不懂事,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更愿意听到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应该包括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的鼓励式教学。这种鼓励不是一味的赞扬和夸奖,而是在孩子学习比较出色的时候,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给他们学习下去的精神动力。这样比一味的惩罚效果要好的多,也能使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三、结束语

教学的重点除了课本的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都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但是关于教学的形式和课堂的氛围却常常被忽略。少儿是祖国的花朵,教育需要从少儿抓起。只有健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快乐学习,开心成长。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很重要的帮助,只有抓住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篇2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构成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大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相关人员等。一句话,只要是关心中小学教育,并开展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研究的人员,事实上都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研究队伍的多元化壮大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和力量,也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但在这里,我们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小学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中小学教师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他们对中小学的情况最了解、最熟悉,也最有发言权,并且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他们从事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这也就使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但在过去,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现实“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职业角色被无限放大,而研究和探索的职能与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和弱化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充当的往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素材的提供者,研究成果的佐证者、运用者和消费者,出现了所谓的由“高校教授包办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不良现象。这种研究旁观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不仅弱化了他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而且还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际效能。所以,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这种多元化应该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研究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真正确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而言的。根据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控制性的教育研究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两大类。所谓控制性的教育研究,主要是指在教育研究中采用人为干预的方式,通过控制或改变某些研究变量,导致一定预期研究结果的产生;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则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自然和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无须改变任何变量的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类型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不用专门控制其他变量因素。而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即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大都是他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并非是研究者头脑中主观臆想和逻辑推导出来的;二是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即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基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并且完全寓于其中的;三是研究目的实践指向性,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直接指向于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性等。应该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学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里开展的教育研究等区别了开来,而且这一特点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性。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形态和价值取向而言的。从成果形态和研究的价值取向来看,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应用研究等。前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新体系、新原理和新理论等,从而形成了对教育的新认识。这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教育学科的构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而后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形成了某些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和新方案等,其价值取向的侧重点在于实践应用性和指导性。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也涉及到有关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还是属于教育应用研究的范畴,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主要不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发展有关教育的理论,而在于体现实践应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应用的品质可谓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有人就指出:“中小学教育研究因其性质而与学术界搞的教育科研有一定的区别,它更多的是应回答教育应当‘怎么办’的问题,要解决的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途径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突出的是其实用价值和实践性,强调的是其‘形成性’和‘改进功能’。因此,其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扎根于教育实践,进行的应是应用研究,而不应追求纯理论研究。”[1]也有人认为:“‘实践取向’是中小学教育研究最为核心的特点……从问题到建议,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核心线索,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2]这些论述都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特征作了很好的注解和说明。

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及选题范围的大小而言的。从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来看,教育研究可分为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中观教育问题研究和微观教育问题研究三种类型。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并不完全排斥宏观教育问题和中观教育问题的研究,但其主要应该是一种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就是要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之所以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都是一些具体而微观的问题,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相对于宏观和中观教育问题,中小学教师对微观教育问题更能有效把握。正如有人指出的:“课题的选择应大小适度,但一些教师甚至校长在选题的时候往往贪大求全。如‘素质教育浅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等。这样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太大,范围太广,大了就容易空,大而空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适合做课题。即使感到该选题有一定意义,但研究该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具备。”[3]根据中小学教育研究这一特点,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研究时就不宜求大、求全,而应从自己身边的问题入手、从具体的问题入手、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并达到以小见大的研究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与选题范围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并不意味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一定大;相反,充分挖掘小问题中的教育意蕴,同样也能体现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五、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问题的地域和学校属性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无疑需要探讨那些基本的和带普遍性的教育问题,这是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都有共同的属性、特点及规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为中小学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和帮助。但中小学教育研究更应该关注那些具有独特性的教育问题,这是由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或者说,每所中小学与其他学校相比较,可能都是不相同的。这些带独特性的因素就构成了每所中小学独有的个性化教育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基于校本的研究了,这就是校本教育研究产生的主要依据及缘由。如果说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主要是中小学的共性问题,揭示的是有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中小学教育研究则彰显出了浓郁的校本性特点。这种校本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师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力量是本校的教师;二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本校教师都亲身经历过的;三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提高本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的研究,即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本校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提升。中小学的这种基于校本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本校遇到的特殊和个性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研究的有用和有效;同时,还可充分体现本校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等。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主要体现和反映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有人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了如下界定:“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并把其基本理念概括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4]。

六、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行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而言的。根据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不同,教育研究还可分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行动研究。教育的行动研究主要是指“教师在自身所处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后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实施,从而改进实践,提升实践知识和获致专业理想的过程”[5]。“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育问题,特别是学校教育问题,其主要的研究人员是教育实务工作者,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改进教育的工作情境,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并促成教育实务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教育行动研究的焦点在于即时的应用,强调实务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6]有人进一步对教育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比较:理论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是“改进教育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置身教育之外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置身教育之内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为了教育的研究”[7]。尽管教育行动研究发端于西方,但由于教育行动研究更符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及操作模式引进介绍到我国后,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

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草根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而言的。在这里,我们借用了“草根”一词来概括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草根”一词来源于英文Grass Roots,原意是指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现在的“草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强势的政府和决策者相对的弱小势力;二是指出生卑微,收入寒微。显然,在这里我们用的是其引申意思。如果说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开展的宏大教育研究属于“高大上”的话,那么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则带有浓厚的“草根性”特征。当然,在这里所谓的“草根性”也只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普及性、平民性、基层性和原生态性等特征。如从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来看,他们研究的大多是中小学中的原生态教育问题,属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见,甚至是最简单和大家都习以为常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缺乏修饰、提升、升华和加工;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他们采用的大都是一些常规性的研究手段和方式,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是比较粗糙和缺乏专业性的;从研究的基础来看,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主要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概括、总结和提炼,缺乏从事研究的深厚理论功底等;从研究的表达来看,他们对研究过程及成果的表述是直接、朴素的,甚至是直白的,似乎欠缺学理上的阐述和提升等。所有这些都是“草根式”教育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这种“草根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接地气”。只要开展和运用得当,这种“草根式”的研究同样具有无穷魅力,一味贬低“草根式”研究的做法事实上并不科学。

八、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从属性和服务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比重和地位而言的。要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这一特点,我们还有必要把大学的教育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作一比较。一般来讲,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种社会职能。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能,而且高校的科学研究对提升其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此,科研及成果就成为了评价高校教师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工作在高校全部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则不同,尽管从事教育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当前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但中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和讲解,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继承和掌握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并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达到社会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教育研究不可能成为中小学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也决定了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从属和服务属性。即中小学的教育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的授受、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明确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否则一味地让中小学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撰写和,甚至用所谓的研究,冲击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则完全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初衷和目的。当前,就有人提出,要把中小学教师从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教育研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应该讲,这种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

总之,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本质和规律,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要悟,雷顺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02(8):57.

[2] 唐彩斌.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J].人民教育,2014(22):79.

[3] 贾霞萍.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冷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

[4]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3.

[5] 陈慧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15.

篇3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武昌区南片,生源大部分来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生家庭环境比较差,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教育非常薄弱,大部分学生家长都不能辅导孩子甚至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

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就跑过来跟我说,王某某的头被打破了,我一看,他的额头上有一道口子,我吓了一大跳,以为他是跟同学发生矛盾时弄伤的,赶紧把他带到办公室,经过询问,才知道是他妈妈打的,原因是他昨天的家庭作业有很多不会做,他的妈妈就认为是他在学校没有好好听讲,所以狠狠地打了他。

他走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的错,大部分孩子的家长根本不能辅导孩子,当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责骂甚至动手打孩子。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孩子有多委屈,有多难过,有多恨这些难题。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每天都在思考,我应该带给我的孩子们什么样的小学学习生活。

通过观察、与同事们交流,与家长交流,我渐渐认识到一个事实,我们这里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很多学生将会走进社会。从事一些底层工作。在他们漫长的人生中,也许小学生活将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因此,我不禁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带给他们的小学生活,对他们,对一个人是何其的重要。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一颗善的种子。

因此,我想给他们一份快乐的童年学习生活。让学生回家能够自己独立、轻松地完成作业。

我认真地备每一堂课,在课前将学生的作业自己做一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与原因,将其放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留给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都是非常简单,非常基础的题,绝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力争让学生能感觉到数学学习的轻松与简单,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肯定,得到表扬,得到更多的欣赏与疼爱。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儿童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才会乐于学习。

二、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他们变得更聪明了,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每一次的解决问题,虽然,我都会在课堂中讲解,但是,我鼓励学习以画思路图的方式将自己分析问题的过程写下来,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开始让学生来扮演“老师”的角色,来讲题,我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包容不同的意见,让每个站起来的孩子都得到认可,感受到被尊重,体会到思考的快乐。渐渐很多孩子讲题时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他们也因此赢得了学生们阵阵发自内心的掌声。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一个学期,两个学期……学生在课堂上开始渐渐变得热情洋溢,他们要说,迫不及待地要站起来说,因为这些问题对他们而言变得简单了,使他们形成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因此他们会做、敢说。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

在数学活动中,当个人独立探索有困难时,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与同伴合作,交流。我想?@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更是需要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方法”的培养。在数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造小组合作的条件,培养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倾听同伴的发言的习惯,以及在合作中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往往会出现“方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虽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它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放手,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用表扬和赞美肯定学生的思考,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优化,对不在同一层次上的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体验与感悟。

(三)教会学生去做一个热心、耐心、慷慨的人

篇4

一、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意义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现实中有着很强的必要性。首先,初中毕业生的年龄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学生基本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体系中,不仅有专业知识的教学,也有基本素质教育,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音乐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广大小学提供高素质的音乐师资力量,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使自己胜任小学音乐教师的职责,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而且其自身的素养、爱心以及职业认同感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实际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培养显得较为盲目,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方向感,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2.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的课程的设置较为笼统,基础课程较多,而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学力度不够,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培养的音乐教师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要求。3.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高校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的设置没有针对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教学方法落后,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音乐灵感的激发,教学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出热爱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和音乐专业水平都较高、教学能力较强以及对音乐教学有颇深研究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从而为小学音乐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小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首先,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师德修养和求真务实精神都是对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其次,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有较高水平的音乐表演、音乐鉴赏和音乐创造能力。第三,能够胜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是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其课程体系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由于六年制学校的学生是以初中生招生为主,学生没有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需要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改革。课程的优化要把握几项原则:首先,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有针对性,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之上。第三,教学课程要讲究实用性,六年制日程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取消或减少不必要课程的开设,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音乐专业技能课程方面的开设,比如音乐演唱、舞蹈表演、钢琴表演和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开设。除此之外,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和付出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教学任务。教师的培养不能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 明确的教学任务能够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其音乐实践能力。

2.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日常教学才会有所依据,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教学内容的具体化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编制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规范课堂教学,优化教学体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3.创新教学方法。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教学方法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接收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 电化教学;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4-0137-02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体育教学也落实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电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轻松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改变了体育教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注重个性特长的发挥。

1 整合教育资源,改变教学观念,全面落实电化教学理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推广与使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类比赛的视频或者技术指导的讲解光盘,全方面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灵动学生的思维。尤其是通过国际级、国家级大赛上颁奖仪式的视频的播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斗志,变艰苦的体育训练为愉快的课外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运动兴趣,从中体验体育活动的快乐。这种教学方式,多媒体的视频效果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空洞的说教远比不上媒体呈现的活灵活现的技术动作。通过图片或者动画展示使学生形成运动表象,加上体育本身的魅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有关体育的理论性知识时,教师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的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机械地听。教师改变了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进行自学,把找到的资料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遇到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比如在学习有关操场的周长、乒乓球的台面、篮球场的长与宽、篮板的高度、乒乓球与篮球的直径,以及羽毛球等球类、田赛、竞赛等的发展简史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每项数据或者参数都感兴趣,这样教学易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学会很多课外体育信息,同时掌握很多学习体育的方法和途径,如通过网络、电视媒体、社会生活等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科学落实新课标理念。

2 通过电化教学与体育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大大改善体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综合实践和合作探究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1 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主要是以形象思维的传授为主。设置教学情境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肢体协调能力的训练中,设置了生活中的过树桩的场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融入体育活动之中。尤其是那些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更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体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以生动形象、色彩多变、动画或音画作品等多种方式展现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学习体育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小学生体育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2 利用多媒体模拟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体育课中活跃课堂气氛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将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游戏设置巧妙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投掷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投掷动作技术视频,再进行场景设置,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让学生充分理解视频中动作的技巧。随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10人一组,每组站成两排,面对面站着,由第一排的第一个学生把球掷给和他相对的那个同学,接到球的同学再把球掷给对面的第二个同学,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位同学把球接到手,游戏结束;看哪组用的时间短;掉球一次扣一分。教师设置好比赛规则后,用多媒体展示技术要领,并适时加以解释说明,或加以强调,这样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很集中,对动作技术要领掌握较好。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和视频示范,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培养浓厚的兴趣。

3 通过体育专题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

新课标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有效地优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的技巧,提高学习效能。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同时是师生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在电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大胆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动作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包办学生课堂上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例如,在团体操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节拍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可以快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和技巧。尤其是那些连续性、配合性的动作,学生通过观察视频,深刻理解其中的动作技巧,再通过自己的模拟练习,很快达到熟练的程度,学习效果很好。尤其是电子白板的应用,教师把要讲解的动作制作成图片,利用白板展示给学生,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轻松掌握动作要领,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4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体育教学难点

电化教学手段能进行视频的暂停、回放、慢放等设置,有效解决体育教学中的过程性讲解的难点,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活跃了课堂氛围,规范了学生的动作标准。把那些语言难以形容的动作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进行跳跃项目、投掷项目、体操项目等过程性体育教学时,很多环节教师用语言是很难描述清楚的,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过程展示,能帮助学生清楚地展示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控制播放的进度,或者进行暂停设置,使学生对某个动作观察得更仔细,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