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学重点范文

小学教育学重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教育学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教育学重点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汉字;教师

小学的教学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志向,学习读、写、听、说,学习数学的各种基础运算和简单的公式模型,同时也能使我国的少年从小就接触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以后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现在大多数小学来说,语文课占教学比重相对较大,因为语文能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够增加汉字储备,学习句式语法等知识。小学的语文教学为小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学生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汉字,更多的诗词文章,了解语法句型,增强其表达、阅读和背诵能力。我们中国人讲究说汉语,写汉字,这两样都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小学语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并且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给学生们。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课前备课,再把书本上新出现的文字讲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记忆或者背诵文章段落,通过作业和课前考查等形式让小学生完成课堂所布置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大纲都有所改善和调整,教学的工具也有了时代的特点。但是总体上看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压力过大。小学生,大书包是现在小学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的压力过大。虽然现在一直提倡“小学生减负”,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作业量一直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多写、多背诵,所以课堂上讲完教学内容,老师会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如,新学的汉字、词汇每个写十遍,文章背诵段落抄写,诗句抄写等等。很多小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写到很晚,而学习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这种“填鸭式”作业教学,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使小学生为作业而苦恼,小小的肩膀背着大大的装满作业本的书包,有着很大的压力。

2.课堂气氛沉闷。语文往往是被认为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生原本应该是天真快乐的,在语文课上也应该是积极踊跃、欢声笑语的状态。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孩子们很少有轻松愉快的感觉,有的只是冰冷的文字,严格的考试,老师的督促和检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是在维持好课堂纪律的同时照本宣科的讲授课本内容。小学生没有课堂的自由,不能够与老师形成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二、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1.减轻学生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小学生本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负担,作业的数量在慢慢地侵蚀着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天真快乐,学习能力强。如果只是一味的用枯燥的课堂和繁多的作业来对其进行语文教学,那么必然会使小学生的天性很快泯灭,沦为作业和考试的奴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只有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样老师也就没有必要留很多的家庭作业来填补课上的不足。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上文提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小学生又怎么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应该就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老师开心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课上,老师与学生融洽相处,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课下,小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这样学习才不会疲惫,教学也不会显得机械僵硬。

3.鼓励式教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还不懂事,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更愿意听到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应该包括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的鼓励式教学。这种鼓励不是一味的赞扬和夸奖,而是在孩子学习比较出色的时候,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给他们学习下去的精神动力。这样比一味的惩罚效果要好的多,也能使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三、结束语

教学的重点除了课本的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都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但是关于教学的形式和课堂的氛围却常常被忽略。少儿是祖国的花朵,教育需要从少儿抓起。只有健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快乐学习,开心成长。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很重要的帮助,只有抓住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篇2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构成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大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相关人员等。一句话,只要是关心中小学教育,并开展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研究的人员,事实上都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研究队伍的多元化壮大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和力量,也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但在这里,我们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小学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中小学教师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他们对中小学的情况最了解、最熟悉,也最有发言权,并且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他们从事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这也就使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但在过去,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现实“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职业角色被无限放大,而研究和探索的职能与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和弱化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充当的往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素材的提供者,研究成果的佐证者、运用者和消费者,出现了所谓的由“高校教授包办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不良现象。这种研究旁观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不仅弱化了他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而且还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际效能。所以,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这种多元化应该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研究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真正确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而言的。根据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控制性的教育研究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两大类。所谓控制性的教育研究,主要是指在教育研究中采用人为干预的方式,通过控制或改变某些研究变量,导致一定预期研究结果的产生;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则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自然和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无须改变任何变量的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类型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不用专门控制其他变量因素。而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即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大都是他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并非是研究者头脑中主观臆想和逻辑推导出来的;二是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即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基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并且完全寓于其中的;三是研究目的实践指向性,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直接指向于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性等。应该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学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里开展的教育研究等区别了开来,而且这一特点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性。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形态和价值取向而言的。从成果形态和研究的价值取向来看,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应用研究等。前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新体系、新原理和新理论等,从而形成了对教育的新认识。这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教育学科的构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而后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形成了某些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和新方案等,其价值取向的侧重点在于实践应用性和指导性。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也涉及到有关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还是属于教育应用研究的范畴,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主要不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发展有关教育的理论,而在于体现实践应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应用的品质可谓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有人就指出:“中小学教育研究因其性质而与学术界搞的教育科研有一定的区别,它更多的是应回答教育应当‘怎么办’的问题,要解决的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途径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突出的是其实用价值和实践性,强调的是其‘形成性’和‘改进功能’。因此,其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扎根于教育实践,进行的应是应用研究,而不应追求纯理论研究。”[1]也有人认为:“‘实践取向’是中小学教育研究最为核心的特点……从问题到建议,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核心线索,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2]这些论述都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特征作了很好的注解和说明。

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及选题范围的大小而言的。从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来看,教育研究可分为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中观教育问题研究和微观教育问题研究三种类型。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并不完全排斥宏观教育问题和中观教育问题的研究,但其主要应该是一种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就是要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之所以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都是一些具体而微观的问题,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相对于宏观和中观教育问题,中小学教师对微观教育问题更能有效把握。正如有人指出的:“课题的选择应大小适度,但一些教师甚至校长在选题的时候往往贪大求全。如‘素质教育浅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等。这样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太大,范围太广,大了就容易空,大而空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适合做课题。即使感到该选题有一定意义,但研究该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具备。”[3]根据中小学教育研究这一特点,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研究时就不宜求大、求全,而应从自己身边的问题入手、从具体的问题入手、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并达到以小见大的研究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与选题范围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并不意味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一定大;相反,充分挖掘小问题中的教育意蕴,同样也能体现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五、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问题的地域和学校属性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无疑需要探讨那些基本的和带普遍性的教育问题,这是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都有共同的属性、特点及规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为中小学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和帮助。但中小学教育研究更应该关注那些具有独特性的教育问题,这是由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或者说,每所中小学与其他学校相比较,可能都是不相同的。这些带独特性的因素就构成了每所中小学独有的个性化教育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基于校本的研究了,这就是校本教育研究产生的主要依据及缘由。如果说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主要是中小学的共性问题,揭示的是有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中小学教育研究则彰显出了浓郁的校本性特点。这种校本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师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力量是本校的教师;二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本校教师都亲身经历过的;三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提高本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的研究,即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本校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提升。中小学的这种基于校本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本校遇到的特殊和个性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研究的有用和有效;同时,还可充分体现本校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等。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主要体现和反映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有人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了如下界定:“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并把其基本理念概括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4]。

六、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行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而言的。根据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不同,教育研究还可分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行动研究。教育的行动研究主要是指“教师在自身所处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后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实施,从而改进实践,提升实践知识和获致专业理想的过程”[5]。“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育问题,特别是学校教育问题,其主要的研究人员是教育实务工作者,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改进教育的工作情境,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并促成教育实务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教育行动研究的焦点在于即时的应用,强调实务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6]有人进一步对教育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比较:理论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是“改进教育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置身教育之外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置身教育之内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为了教育的研究”[7]。尽管教育行动研究发端于西方,但由于教育行动研究更符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及操作模式引进介绍到我国后,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

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草根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而言的。在这里,我们借用了“草根”一词来概括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草根”一词来源于英文Grass Roots,原意是指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现在的“草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强势的政府和决策者相对的弱小势力;二是指出生卑微,收入寒微。显然,在这里我们用的是其引申意思。如果说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开展的宏大教育研究属于“高大上”的话,那么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则带有浓厚的“草根性”特征。当然,在这里所谓的“草根性”也只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普及性、平民性、基层性和原生态性等特征。如从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来看,他们研究的大多是中小学中的原生态教育问题,属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见,甚至是最简单和大家都习以为常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缺乏修饰、提升、升华和加工;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他们采用的大都是一些常规性的研究手段和方式,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是比较粗糙和缺乏专业性的;从研究的基础来看,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主要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概括、总结和提炼,缺乏从事研究的深厚理论功底等;从研究的表达来看,他们对研究过程及成果的表述是直接、朴素的,甚至是直白的,似乎欠缺学理上的阐述和提升等。所有这些都是“草根式”教育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这种“草根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接地气”。只要开展和运用得当,这种“草根式”的研究同样具有无穷魅力,一味贬低“草根式”研究的做法事实上并不科学。

八、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从属性和服务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比重和地位而言的。要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这一特点,我们还有必要把大学的教育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作一比较。一般来讲,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种社会职能。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能,而且高校的科学研究对提升其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此,科研及成果就成为了评价高校教师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工作在高校全部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则不同,尽管从事教育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当前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但中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和讲解,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继承和掌握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并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达到社会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教育研究不可能成为中小学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也决定了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从属和服务属性。即中小学的教育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的授受、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明确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否则一味地让中小学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撰写和,甚至用所谓的研究,冲击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则完全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初衷和目的。当前,就有人提出,要把中小学教师从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教育研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应该讲,这种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

总之,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本质和规律,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要悟,雷顺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02(8):57.

[2] 唐彩斌.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J].人民教育,2014(22):79.

[3] 贾霞萍.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冷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

[4]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3.

[5] 陈慧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15.

篇3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武昌区南片,生源大部分来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生家庭环境比较差,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教育非常薄弱,大部分学生家长都不能辅导孩子甚至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

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就跑过来跟我说,王某某的头被打破了,我一看,他的额头上有一道口子,我吓了一大跳,以为他是跟同学发生矛盾时弄伤的,赶紧把他带到办公室,经过询问,才知道是他妈妈打的,原因是他昨天的家庭作业有很多不会做,他的妈妈就认为是他在学校没有好好听讲,所以狠狠地打了他。

他走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的错,大部分孩子的家长根本不能辅导孩子,当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责骂甚至动手打孩子。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孩子有多委屈,有多难过,有多恨这些难题。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每天都在思考,我应该带给我的孩子们什么样的小学学习生活。

通过观察、与同事们交流,与家长交流,我渐渐认识到一个事实,我们这里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很多学生将会走进社会。从事一些底层工作。在他们漫长的人生中,也许小学生活将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因此,我不禁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带给他们的小学生活,对他们,对一个人是何其的重要。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一颗善的种子。

因此,我想给他们一份快乐的童年学习生活。让学生回家能够自己独立、轻松地完成作业。

我认真地备每一堂课,在课前将学生的作业自己做一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与原因,将其放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留给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都是非常简单,非常基础的题,绝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力争让学生能感觉到数学学习的轻松与简单,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肯定,得到表扬,得到更多的欣赏与疼爱。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儿童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才会乐于学习。

二、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他们变得更聪明了,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每一次的解决问题,虽然,我都会在课堂中讲解,但是,我鼓励学习以画思路图的方式将自己分析问题的过程写下来,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开始让学生来扮演“老师”的角色,来讲题,我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包容不同的意见,让每个站起来的孩子都得到认可,感受到被尊重,体会到思考的快乐。渐渐很多孩子讲题时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他们也因此赢得了学生们阵阵发自内心的掌声。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做法,一个学期,两个学期……学生在课堂上开始渐渐变得热情洋溢,他们要说,迫不及待地要站起来说,因为这些问题对他们而言变得简单了,使他们形成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因此他们会做、敢说。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

在数学活动中,当个人独立探索有困难时,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与同伴合作,交流。我想?@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更是需要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方法”的培养。在数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造小组合作的条件,培养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倾听同伴的发言的习惯,以及在合作中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往往会出现“方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虽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它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放手,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用表扬和赞美肯定学生的思考,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优化,对不在同一层次上的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体验与感悟。

(三)教会学生去做一个热心、耐心、慷慨的人

篇4

一、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意义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现实中有着很强的必要性。首先,初中毕业生的年龄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学生基本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体系中,不仅有专业知识的教学,也有基本素质教育,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音乐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可以为广大小学提供高素质的音乐师资力量,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使自己胜任小学音乐教师的职责,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而且其自身的素养、爱心以及职业认同感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实际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培养显得较为盲目,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方向感,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2.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上的课程的设置较为笼统,基础课程较多,而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学力度不够,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培养的音乐教师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要求。3.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案。高校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的设置没有针对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教学方法落后,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音乐灵感的激发,教学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出热爱教育、文化基础知识和音乐专业水平都较高、教学能力较强以及对音乐教学有颇深研究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从而为小学音乐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小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首先,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师德修养和求真务实精神都是对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其次,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有较高水平的音乐表演、音乐鉴赏和音乐创造能力。第三,能够胜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是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相关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其课程体系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由于六年制学校的学生是以初中生招生为主,学生没有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需要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改革。课程的优化要把握几项原则:首先,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有针对性,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之上。第三,教学课程要讲究实用性,六年制日程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取消或减少不必要课程的开设,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音乐专业技能课程方面的开设,比如音乐演唱、舞蹈表演、钢琴表演和中外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开设。除此之外,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和付出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教学任务。教师的培养不能只依靠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 明确的教学任务能够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其音乐实践能力。

2.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有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日常教学才会有所依据,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教学内容的具体化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编制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规范课堂教学,优化教学体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3.创新教学方法。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教学方法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接收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 电化教学;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4-0137-02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体育教学也落实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电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轻松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改变了体育教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注重个性特长的发挥。

1 整合教育资源,改变教学观念,全面落实电化教学理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推广与使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类比赛的视频或者技术指导的讲解光盘,全方面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灵动学生的思维。尤其是通过国际级、国家级大赛上颁奖仪式的视频的播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斗志,变艰苦的体育训练为愉快的课外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运动兴趣,从中体验体育活动的快乐。这种教学方式,多媒体的视频效果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空洞的说教远比不上媒体呈现的活灵活现的技术动作。通过图片或者动画展示使学生形成运动表象,加上体育本身的魅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有关体育的理论性知识时,教师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的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机械地听。教师改变了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进行自学,把找到的资料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遇到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比如在学习有关操场的周长、乒乓球的台面、篮球场的长与宽、篮板的高度、乒乓球与篮球的直径,以及羽毛球等球类、田赛、竞赛等的发展简史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对每项数据或者参数都感兴趣,这样教学易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学会很多课外体育信息,同时掌握很多学习体育的方法和途径,如通过网络、电视媒体、社会生活等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科学落实新课标理念。

2 通过电化教学与体育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大大改善体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综合实践和合作探究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1 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主要是以形象思维的传授为主。设置教学情境有利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肢体协调能力的训练中,设置了生活中的过树桩的场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融入体育活动之中。尤其是那些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更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体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以生动形象、色彩多变、动画或音画作品等多种方式展现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学习体育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小学生体育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2 利用多媒体模拟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体育课中活跃课堂气氛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将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游戏设置巧妙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投掷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投掷动作技术视频,再进行场景设置,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让学生充分理解视频中动作的技巧。随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10人一组,每组站成两排,面对面站着,由第一排的第一个学生把球掷给和他相对的那个同学,接到球的同学再把球掷给对面的第二个同学,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位同学把球接到手,游戏结束;看哪组用的时间短;掉球一次扣一分。教师设置好比赛规则后,用多媒体展示技术要领,并适时加以解释说明,或加以强调,这样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很集中,对动作技术要领掌握较好。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和视频示范,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培养浓厚的兴趣。

3 通过体育专题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

新课标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有效地优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的技巧,提高学习效能。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同时是师生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在电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大胆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动作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包办学生课堂上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例如,在团体操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节拍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可以快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和技巧。尤其是那些连续性、配合性的动作,学生通过观察视频,深刻理解其中的动作技巧,再通过自己的模拟练习,很快达到熟练的程度,学习效果很好。尤其是电子白板的应用,教师把要讲解的动作制作成图片,利用白板展示给学生,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轻松掌握动作要领,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4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体育教学难点

电化教学手段能进行视频的暂停、回放、慢放等设置,有效解决体育教学中的过程性讲解的难点,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活跃了课堂氛围,规范了学生的动作标准。把那些语言难以形容的动作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进行跳跃项目、投掷项目、体操项目等过程性体育教学时,很多环节教师用语言是很难描述清楚的,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过程展示,能帮助学生清楚地展示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控制播放的进度,或者进行暂停设置,使学生对某个动作观察得更仔细,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篇6

关键词:小学教学;创新能力;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66-01

创新教育的原则仍然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发展对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实践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局限于教材,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应该提高自身创新教育理念,从点滴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是开拓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课堂上每一个章节的教学传输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放弃以知识讲授为宗旨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都要改变,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采用多媒体、广泛吸收信息,积极尝试,大胆突破,形成创新性教育教学原则。

1.1 教师要营造和谐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竞争合作班风,创设开拓进取创造性思维环境。首先,要增加学生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其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唱配角,而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力求学生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能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和谐氛围及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开拓想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课内外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想法,不仅如此,老师还要尊重并采纳他们正确的合理的见解和主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逐步让他们自己学会管理自己,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1.2 教师要排除对创新认识的误解。每每提到创新教育,我们更多的老师往往想到的是脱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随便商量、讨论,说得怪异出奇就是创新,结果课堂教学乱成一团,教学过程一盘散沙,老师缺乏正确诱导,学生迷惑不解又不知所措,这样就会由一个极端误入另一极端。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的新思路都是创新,这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教材,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在兴趣盎然的共同探索中,紧密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努力发现。通过这样的途径,就会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1.3 教师要激发启示学生发现问题,单独或者共同分析问题,最后圆满解决问题。通过集体(老师和所有学生)或者单个(个别学生)的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他们学会了知识,锻炼了自身,又提高了动手动口相结合能力,这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创新。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众所周知,不管何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2.1 教师要利用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因材施教,因人质疑。针对一些学生乐于了解的有趣现象,让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学生们当然兴趣就会提高,求知欲自然会增强。

2.2 教师要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有所表现,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激发了,创造能力一发而不可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3 教师要运用数学中图形,培养学生的兴趣。现实生活中大量图形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的是依据数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它们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穿插一些美术的知识,使几何图形知识与生活产生共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2.4 教师在数学发展中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的童年趣事、学习过程,研究某些定理、公理所产经历的过程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讲一些学生爱听的趣人趣事、数学杰出人物在科技中的贡献,数学某些结论的来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发展的历史,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教师要鼓励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势头

3.1 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要经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好!、"很棒!、 "太好了!"、"有进步!"等等表示教师的鼓励和赞许。

3.2 教师要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处于好奇。在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判断失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诚恳承认并且改正错误。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情感教学 思考

小学生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情感特征的群体,他们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里体验着情感,表现着情感。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让学生领悟语文中所蕴涵的纯真、善良和美好。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造出情感教学的浓厚氛围,让语文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更灵活、自然、贴切地把血丝带入课本中感悟其中的情感呢?以下是我结合几点说说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要准确找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正确实施

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 教材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美丽的景色、生动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操的情操。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当然,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

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人物的形象,写景状物的意义,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向理情认识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创造情境,以境生情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积极思维、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情点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传递给学生,并且要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教师在备课中要下功夫。在讲课时,要饱含激情,用各种手段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就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要主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

三、延伸拓展,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语文借助语言文字创造了形象,体现了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这些美离开了情感是行不通的。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与学生们的理想追求同在。

此外,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总结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键是教师,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推动着教育方法的革新,还推动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微电影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并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助推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科学使用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微电影;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助推作用;策略研究

引言

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而言,由于教育教学工作者并没有对中小学生群体的独特性进行科学地分析,这样就增加了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为此,本文以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使用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网络微电影的信息针对性差

微电影在中小学教学使用的过程中,并不能与课本内容形成统一性,导致使用微电影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严重浪费教学时间。原因是很少有微电影是专门根据教学内容拍摄和制定的,部分微电影的内容甚至是与教学内容相违背的。如果使用这些微电影进行课堂教学辅助,只会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观和学习意识还比较薄弱,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2.微电影未真正融入教学

根据目前的网络信息调查结果,微电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中小学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微电影的结构类型中,并没有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十分契合的微电影种类,限制了微电影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结合;第二,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没有将微电影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影响了微电影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密切结合程度,不利于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微电影并未真正融入教学的问题现状,将会制约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进步。

3.未用学习的心态观看微电影

学校引入微电影教育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启发和教育学生,但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微电影的传播作用,也没有用学习的心态观看微电影,导致微电影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微电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与学习者的心态密切相关。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微电影教学的重要性,就很难实现微电影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面对学生未用学习的心态观看微电影的问题现状,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解决。

二、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助推作用分析

1.微电影使微电影使中小学的教育工作更加高效

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使用,可以使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例如,微电影《明天,你好》是非常符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培养和教育目标的,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学生在观看微电影的同时体会到奋进、拼搏的思想,从而达到了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目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效率。

2.微电影使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更加生动

微电影除了可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使中小学教学工作更加生动具体。如果学校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这样学生很难感受到学校的良苦用心,也不会认真地去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然而,通过微电影的辅助教学作用,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具体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微电影《选择》讲述的是学生在家长的潜意识指导下,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人生的选择,容易束缚自己对梦想的追求,这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主选择的重要性。

3.微电影使中小学的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微电影的引入还可以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最基础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诚信素质。为了实行这一教学目标,学校往往会采取大量的教学指导和教育课程,但实际上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而借助微电影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例如,微电影《谎》是专门针对家庭诚信教育的一部微电影,学生通过观看这部微电影,可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提高诚信道德素质。

三、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发展策略

1.加强微加强微电影内容的针对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学校在选择教育微电影的时候,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微电影内容的针对性。选择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相一致的微电影类型,与教育内容密切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微电影的教育推动作用,达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效果。

2.建立教育教学的微电影库

要使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推动作用,还需要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的微电影库。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教育课程的设置,安排与课程教育内容相符合的微电影内容,从而提高微电影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微电影所传递的教育思想。

3.加强学生学习心态的培养

学生是开展微电影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学生认真地了解和分析微电影,才能通过微电影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学到更多的知识,接受更全面的道德素质教育。在这个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微电影获得更多的教育和教学指导,提高学习素质。

四、结束语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的理解,提高相关素质。然而,微电影在教育教学应用这方面还要接受很多考验,还不够成熟,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促进微电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科学应用,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作者:秦德高 刘锋 单位:滁州市第六中学 滁州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侯锡彪.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微电影的发展导向探析[J].传承,2014,(12):34-37.

[2]吕艳萍.解读微电影的传播特点与未来之路[J].东南传播,2012,(4):45-50.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电化教育;应用策略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同存的,电化教育技术在为现代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隐患,如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了教程内容的实际性;信息安全度有待提升;不良信息诱惑,影响学习成果等。因此,电化教育技术仍有待改善。

一、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辅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学生对此件事兴趣的浓厚度。针对电化教育技术而言,生动形象的图文视频,动画音频等教学形式的充分设计,不仅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也是培养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在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成果。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广泛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材知识为主要讲解要点,很少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识视野的开阔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建构。通过电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增加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在利用该媒介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信息的虚假性,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与困惑,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3.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般来说,单一死板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语文学习而言,语言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锻炼是教学的关键点,而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叠加。语文作为众多学科学习的基础,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着重于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并加强文字理解能力,以致于在日后的学科学习中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利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电化教育技术作为新兴时代的产物,通过视频录制,图文浏览,动画观赏,课件展览,以及音乐的欣赏等形式,在一改以往教学形式的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高效性。

二、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

1.通过视频、动画、图文信息的浏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以板书授课,学生笔记的形式,完成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在此种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很难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符合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然而,利用电化教育技术这一教学形式,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利于帮助学生通过所搜集信息的整理完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欢乐的泼水节》一文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课程的安排:形式一,通过对云南地区傣族人民的这一传统节日的视频观赏,帮助学生了解傣族文化,如傣族人民选择庆祝泼水节是希望纯净的清水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因此,清水作为神圣的产物,受到该民族人民的普遍珍惜与爱护;形式二,通过对该歌曲《快乐的泼水节》的欣赏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此同时,音乐能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形式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模式,帮助学生通过情景模式的合作创设,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加深对云南地区傣族文化的了解。2.通过师生课件制作,相互合作形式,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从古至今,任何仁人志士的文化素养都是在自我学习与对知识的推敲琢磨中逐步形成的,学习不可一蹴而就,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书本就可获得,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浓厚的知识学习兴趣,以致于在往后的学习中能够不厌其烦的进行积累;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其知识完善度;最后,要善于思考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学以致用。通过课件制作讲解的教学形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以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比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庐山的云雾》一文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课件,并通过课堂上的展示讲解提高其对知识的掌握度。学生在备课时,可以参考一下几个要点:(1)云海的最佳观赏时间和地点:是每年十月份到次年五月份,在锦绣谷和龙首崖都可以浏览到相关景色;(2)“不识庐山真面目”诗句的由来,作者是出于怎样的心境:由于云雾的诡异奇特,天气忽晴忽雨,珠峰的忽隐忽现等,还是作者本身心情的跌宕,与外界关系不大;(3)在游览庐山时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学生参考这些要点进行信息的搜寻,不仅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

【结语】

通过视频,动画,图文信息的安排,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师生课件的制作改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讲解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通过情景合作模式的进行,并利用电化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技能,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培利.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

【2】王雪清.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5)

篇10

本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作为中心展开讨论,从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方面出发,探索了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策略,希望能为学生的安全锻炼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安全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体育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授课环境基本都是在室外操场开展,不可控性增大,这就往往造成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出现。因此做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凸显的尤为重要。

一、小学体育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1.小学生的特定特点

小学生一般的入学年龄在7-11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天真活泼,比较好动,并且身体发育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但在力量方面还比较弱;肌肉和骨骼由于生长期比较容易拉伤和变形;爱动,好奇性强,自律能力较差。

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现状

第一,体育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运动、器械)或其它各种因素,伤害事故(尤其是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成为了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由于安全的可控性较差,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因此,有不少学校、教师取消了应有的体育活动、禁止了一些器械性的运动项目,导致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情况普遍存在。

第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社会未来的发展,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学校体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体育活动的增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频率。

第三,体育项目风险及赔付率高,目前我国还没一家专营体育保险的机构,目前也只有保险公司兼营体育保险业务,而其工作重点多集中在竞技体育保险方面,学校体育保险并没纳入重要环节,这将不利于学校体育保险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原因

1.学生缺乏安全性意识

一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不成熟,因此对于安全的意思并不可能完全的理解。二是,在训练准备阶段,小学生出于好奇都会不按照要求来做,最终导致器械操作错误,或者准备不充分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三是,很多体育老师采取“放羊”式管理,这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教学场地安全性不足

小学的体育课程开展教学往往是在室外的操场进行,需要场地和器材的支持,但很多学校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城市中的小学1/3不达标,而农村小学1/2以上都不能达到标准要求,这样的不规范,只会导致危险性的增加。

三、关于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安全性的思考

1.加强学生安全意识

一是,要将安全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上;在每一节课上,都要重点讲解安全问题,给学生奠定安全意识。二是,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好事故案例讲解,让学生真实看到影响安全的因素,形成立体的感受,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安全意识。三是教师必须强调体育课的纪律,让学生树立良好意识,服从指挥及安排,要做到“安全”警钟长鸣。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课上的第一负责人,需要给学生提供安全保护,但人数上的差距使安全保护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方面,要强调课堂纪律,做好学生表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体育委员及班组干部的作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充当教学的帮手。

3.做好安全隐患排查

一是,体育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要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维护、使用和安全情况,至少每周一次按学校器材、设备列表记录检查结,还必须要做好课前检查安全工作。三是,要及时保养、维修与拆除。定期保养,注意器材、设备的防锈、防腐蚀、上油、上防锈漆,保证教学设备的安全性。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及组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安全系数较大的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田径方面及球类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样的,比赛、分组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的单双杠、爬杆等运动安全系数就比较低。可以说,合理、科学的教学安排及教学方法是防范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5.加强安全技能培训

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体育老师安全技能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日常业务素质学习时间,安排体育教师在校医的指导下,加强学校体育安全技能培训与学习,对常见的学校体育安全问题能熟练处理,具有本能行的反应。三是,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体育安全意识和处理突发体育安全事件的能力,形成校园内部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

6.做好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工作管理,提高防控体育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应急处置突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体育安全事故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安全事故知识和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增强师生的应急能力和安全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体育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预案可以随时启用,并能保证有效运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安全作为基础,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做好“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篇11

一、经典教育的定义

所谓的经典,就是一些永远不会过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被关注,反而会因为时间变得愈加的晶莹璀璨,时间不会让经典蒙上灰尘,只会给它增添更多的光辉,经典的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且,经典作品就是可以经得起我们反复读、反复推敲的作品,我们每一次读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比如说,《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人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经历都在研究这本书,甚至出现了“红学”。

经典教育就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经典作品的选段,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接触到经典,感觉到经典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也不要把经典束之高阁。经典教育就是强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文中经典的教学。比如说,小学语文中的一些古诗词,像《望庐山瀑布》、《出塞》,还有我们学过的一些文言文,以及《三字经》都是一些经典,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和领悟的过程就是在接受经典教育。

二、经典教育的好处

1.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最好的途径,就是多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接受经典教育,也可以在课堂外接受经典教育,学生可以自己主动去阅读一些经典,比如说中国的四大名著、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小说、《茶花女》、《呼啸山庄》等都是可以的,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名著的时候,肯定就会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思考、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思考,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扩展我们的知识面

只要是读书都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更不用说阅读经典了,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还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让我们也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可以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因为知识是非常渊博的,学习知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是一只井底之蛙,但是我们要选择让自己的井口可以变得更大一些,能看到更大的天空,视野也变得广阔。

3.健全学生的人格

经典文学中塑造了很多比较经典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有一些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品质,经典文学中还有一些比较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和这些好的品质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可以感悟到这些精神和品质的美好,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说,学生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就塑造了一个不怕困难、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主人公,学生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被这个主人公所感动,然后自己自觉地拿自己和这个主人公做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正。

三、怎样进行经典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教材中的经典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窗口,让学生爱上阅读经典的窗口,老师要在课堂的经典教育中起一个比较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悟到经典的魅力,让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经典,而且,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经典,比如说,要先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要去了解这个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老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阅读经典,抓住一些零碎的时间去阅读经典,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知识都是自己以后生活和学习中的养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经典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可以适当地慢一些,放慢节奏,认真品味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让学生可以学习,然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把文章中自己比较喜欢的语言总结下来,以后翻看会比较方便,而且做笔记是为了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学生还可以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这个习惯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口语教学;问题;对策

恕我直言吧,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像教小学语文那样注重音标、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完全为了考试而做大量的词汇、题型训练,对口语训练只是“蜻蜓点水”。这种现状完全背离了语言学习的初衷,有人戏称这种教育为“哑巴”式教育。如何看待和改变这一教学“短板”?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从教与学两方面看英语口语教学“短板”的成因

1.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重视不够

一是课堂口语时间安排上不足,大多数教师课堂口语训练的时间均在10分钟以下。二是口语训练方式单一。“一问一答”多,利用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情境引导的很少。三是组织学生与学生开展口语训练的教学活动极少。

2.多数学生对开展英语口语训练主动性差

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标准是:能听会写就行,会不会说不在意。课下基本没有口语交际活动,有些学生在口语训练中存在心理障碍,认为自己“没能力”“怕丢人”“怕出错”。

3.口语训练的氛围不浓

目前,在中小学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口语不过关,用英语教学英语的不多,因而师生间、生生间见面说英语没有形成风气。大多数学校没有积极为“说”英语而搭建平台。

4.现代化教学工具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从一些学校的教学实践看,上课时也用录放机、投影机等,也制作一些“课件”,但在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恰当运用上差距较大。一些电子化的教学工具多运用于“公开课”等教学演示活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未能体现出来。

二、从现行初中英语教学测评、教学评价看英语口语教学“短板”存在的症结

从目前中小学教学现状看,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建立和实施系统化的评价体系。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也不健全。据了解,很多初级中学日常很少进行“形成性评价”,而是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习成绩上,即“总结性评价”上。笔者曾对某市部分学校的期末英语试题进行列表分析看出,听、读、写都有分值占比,唯独没有“说”的考核。不难看出,各类考试指挥棒中“说”(口语学习效果)的考核的缺失,是长期以来中式英语口语“短板”存在的主要症结。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目标与要求中规定,学生应:“能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并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就熟悉的题材,利用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情境提示,根据要求进行表述和表达;能讲述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小故事并参与简单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活动;能在日常交际中运用《日常交际简表》中所列内容,就熟悉的话题进行交流。”但普遍存在的是评估、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考核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却忽略了口语部分,这不能不说是教学评价机制上的一大缺失。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大多数师生认可了这样一个现实:学什么考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学了不一定考,不考的大多数学生肯定不去学。

三、提升英语口语教学“短板”的一点思考

“语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间断的使用之中。”学语言就是为了使用语言。“说”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为了使中学生学成的英语不再是“哑巴英语”“考试英语”“学不致用英语”,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尤显重要。提升“哑巴式”英语教学的“短板”,我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以下四个改变上:

1.革故鼎新,改变重“听”重“写”不重“说”的理念,从“认知式”到“运用式”

“思想、理念的变革是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先导。”“英语是实践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实践证明,学习英语,‘说’至关重要,它代表了对一门语言的感性掌握和运用,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因此,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将英语教学作为应试教学的功利思维,树立“口语只有在语境中运用才能掌握”的新理念。

如果说,我们把诸如音标、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称为“认知式”,那么,就把“通过运用、交流,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学习语言目的的方式”姑且称为“运用式”。走出“哑巴”式英语教学困境首先应从“认知式”转变为“运用”式。

2.“主体”回归,改变中式英语教学中教师只顾讲,学生只顾听的教学方法

“口语能力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在情境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正如学游泳一样,讲得再多,如果不让学习者下水,恐怕他永远都不会游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因此,教师要在带领学生“游泳”上下功夫,课堂上尽量用英语教英语;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口语交流,以便在“人为的语境”中加强口语练习,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而提高口语技能。

3.健全机制,改变各级英语考试中只考听、读、写,不考说的回避性做法

“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形式,考试形式要包括听力测试,笔试和口试。”“要积极创造条件,将口试列入学期、学年考试项目。”“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应包括听力、口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要改变“哑巴式”英语教育,必须改革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口试缺失的问题。英语教学中,“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只有对口语交际能力实施评价,才能引起各方对英语口语运用能力的重视。今后在各类英语考试中应探索将口语纳入必考项目。从有关资料看,江苏省英语口语已被纳入中考项目之一,分值为10分。在高考中,口语测试也正在被逐渐推行。

4.借力给力,改变单一乏味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是利用音像效果,突破课堂教学启发引入关。常规教学上简单的一句导入很难做到,如果借助多媒体,提供声情并茂、图像清晰的图画,可使学生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二是化静为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多媒体具有将动画、图形及图像变换的功能,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以“再现”生活,使人身临其境。它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可使平铺直叙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学习过程,增添学习趣味性,也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三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视、听、读、写、说的综合练习小环境,有效解决课余缺少口语训练的难题。只要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师就能创造性地将教材生活化,使教学情境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敏.改变哑巴教育探寻英语学习的本意.陕西日报,2009-07-29.

篇13

一、新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5.反思教学评价

篇1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感教育;以人为本;思考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古训有“亲其师,信其道”,告诉教师们要让学生有效地接受教诲,首先要做到情感上被学生接纳,人格上得学生尊重。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情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情感教育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是人的一种机能,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指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好恶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对学生来说,情感总是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和学习成绩的好坏。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努力把情感教育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在学习数学时的感情需要。在课内外都要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特别是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这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三、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培养的策略

(一)无私的爱心是情感教学的基石

崇高的师爱是教育学生的基石,它具有巨大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能使学生动心,动情,产生积极进取的力量。只有爱学生的人,学生才能真正接受他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我的一点感悟。霍姆林斯基还说过:“要象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以人为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纯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我们加倍呵护。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是学生普遍的心理要求。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心理状态和个性以及对学生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而情感是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数学课上教师的一个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目光,一句和蔼关心的话语,一声发自肺腑的赞扬或激励,都会在学生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涛,引起共鸣,师生间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这种感情的共振会激发学生极强的学习动力,犬大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尤其对后进生会有超常的效应论文怎么写。因此,数学教师首先需要的一点就是热爱和琳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普遍感到一种温暖和关怀,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发展个性。“感之以情,授之以趣”,为发展数学学习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正确评价学生,捕捉学生学习数学的闪光点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与否,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觉。成功与表现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利用每个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适当的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自身的潜力,这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大有益处。学生来源总是参差不齐,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能经常得到正面评价,那么就会感到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同步增强,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会更加强烈。相反,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公正的评价,就会产生一种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更减弱。为此,数学教师必需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正如马卡连卡所说:“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是要鼓励他的好行为。”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应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其点滴进步,让他获得成功的满足,激发起学习热情。

(三)重视师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中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两个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者在教育过程中是辨证统一的。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情感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我们首先应当把握当代学生心理表现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正确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努力体会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力求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情感上的沟通。其次要善于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对于程度好、进步快的学生,要大张旗鼓地表扬。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徽笑,都能让学生激动不已,都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得到极致的发挥。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必须选择适当的策略,并有机地结合和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决不能穿靴带帽,硬性拼凑。情感教育实施方法具有多样性,有待我们去研究、摸索,只要我们能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