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工匠精神的培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匠精神的培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匠精神的培育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1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职业文化之一,比对现代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对职业发展的理解与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一共有两点,一是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素养,这两点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敬业精神是指的热爱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进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献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发自内心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专注于事业,就像老一辈的医生和教师一样,他们干一样爱一行,注重于在岗位上寻求个人价值。职业素养,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从事的职业上形成的观念与内涵,对于工匠而言,其职业素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没有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工作上的事能见微知著,运用所学知识与一切办法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2影响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与办学水平等影响,职业教育难以有效在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且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是从企业发展和市场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经哼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在现有升学机制下进行深一层的学习,且多数群众都认为职业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资源显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业本身缺乏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对岗位就业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职业精神评价、激励以及惩罚机制,以致于员工在招聘是多数采用量化考核指标。职业教育也难以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在校内教育和实习中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氛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职业教育自身的影响。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在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足,及时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差异逐步缩短,但是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论的影响,多数都是以企业当下发展为教育背景,缺乏企业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认识,那学生有怎么能适应岗位工作发展呢?可持续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职业精神培育难以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影响有限。(3)学生发展影响。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发展中的融入,对于学生而言有利无害。但是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和文化因素等难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中深造,所以其学习目标定位在“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上,这样的观念导致学生尤为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与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明白其内涵的价值,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优良的学习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质,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就必须意识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全面渗透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反思与策略

3.1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高端制造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缩短与强国之间的差异,缩短中国产品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基于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既要为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又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工匠精神技工队伍,以促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业就会陷入发展困境。经济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也要实现创新与升级,才能使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依据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调查发现,全球中超出200年发展历史的长寿企业中,由日本与德国囊括前两名,这是因为这两国企业注重于传承工匠精神经,尤为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将精益求精当做是职业价值追求。但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长久利益的关注,更为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难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所以从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为人才培养途径中,思想引导和实践认识规划滞后,导致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不足。

3.2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的实习以及就业观入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用思想教育引领学生正常的认识就业,树立优良的择业观与发展观。实际教学中应引入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校园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典型示范以及榜样激励,从而展开职业精神的培育,加强学生的责任感。第一,职业教育应借助企业与社会资源,坚持提升教师的素质,依据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在校内营造优良的风气。职业教育应狠抓师德建设,建立校外进修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与校外挂职中,借助这些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做好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道德等宣讲教育,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第二,合理应用各种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应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工匠精神的全方位渗透。鉴于此,职业教育应大力引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入工匠精神,实现人才的职业性教育目标。现阶段有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应实现课程体系以及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训环节,进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创建优良氛围,保证工匠精神内涵能渗透到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为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环节中提供相应的制度性保障。制度的建立还能克服机制体制上的障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理念下,实现工匠精神的全面的渗透。第三,借鉴国外教育经验,促进职业教育精神培育。职业教育应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潜力的培育与挖掘,但我国职教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经验不足,需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国内外的工匠精神理念比较相似,将国外培育经验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中,能优化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具体的可借鉴日本“职人文化”和德国“工作伦理观”,注重企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展现,借助合同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保证专业教学、实训课程等与企业文化、岗位工作融合,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篇2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05-04

2016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再次引起热议。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生产产品的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改善技艺的职业态度,更是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技术、创造新成果的职业信念与职业追求。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人才培养的方式、场地、评价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职业精神、创新能力,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选择,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诗经・卫风・淇奥》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的“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痛柚;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些正描写了古代工匠在进行工艺产品制作时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技艺追求和专业精神。传统工匠制造器物不同于现代大规模标准化的机器生产,主要是凭借其技艺、个人对产品的严格要求,不计劳作成本地追求每件产品臻于至善,对产品赋予了个人情感和精神,使每件产品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工匠精神最初体现在拥有高超技艺的古代工匠身上,工匠对技艺的卓越追求,对最终的产品负有最终的责任和全部的热情。[1]”现代工业机器生产彻底瓦解了传统工匠对技艺的追求,标准化制造的产品是一个由材料组装而成的冷冰冰的器物,不具有生命力。现代的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它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这些职业道德品质……‘工匠精神’对工作、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更像是一种人生信仰,它将人生的意义、价值、成就感、荣誉、尊严,寄托在产品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的完美感中。[2]”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一种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于工匠个体,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执著、创新与奉献等优良素质;于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独特品质。[3]”

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

为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要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要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40%以上[4]。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推动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转变。以3D打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工程等为标志的技术变革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核心支撑。智能制造的突出特征在于信息与物理的融合,也就是物联网、服务网与生产制造的紧密结合。在智能化制造的工业时代,人的智能胜过体力上的要求。人是技术的创新者、掌控者、使用者,而不是像以往的工业革命一样人成为机器生产的附庸,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中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具有“匠术”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更需要具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钻研创新的“匠德”品质,才能突破技术含量低下、产品质量低端、发展战略滞后等困境,实现精品制造、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追赶欧美制造强国。德、日、美是世界上的制造强国,其产品做工精细考究,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精品理念和员工的工匠精神。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实现职业教育本质和功能的重要内容

现代学徒制是在古代学徒制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形式而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具有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等特征[5],是一种以教育为首要功能目的的社会制度。职业教育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模糊了作为教育培养人的本质要求,就业功能掩盖了人的发展功能,“引向教育目标狭窄化、教育行为单一化的道路上去”[6]。现代学徒制作为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使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达到高度的融合。内在技术文明结构之中的职业教育,应具有与工业文明相同步的精神价值追求,这不仅是新工业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职业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展中实现自由发展的自身诉求。此外,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不仅要教授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还担负传承人类文明的重担,尤其是各行各业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工匠精神作为人类共有的职业精神和文明,理应在现代学徒制中培育与传播。

(三)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

传统学徒制是通过师傅传授知识技能给徒弟,未形成专业技术理论,徒弟只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实践、感悟与总结。师傅在将传统技艺传授给徒弟的同时,其对技艺的潜心研究、专注精神也感染着徒弟,在此过程中积累形成了工匠精神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工匠精神是技艺人将理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精神,并以此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工作过程中,力求做到技艺与器物的精益求精,在不断追求技艺中实现人的精神超脱与精神自由,实现以技传道、道技结合的理想状态。因此,从传统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发生发展来看,学徒制是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载体和有效途径。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的批量生产,传统学徒制退出历史舞台,工匠精神也随之淡化。现代学徒制是国家为解决现代工业生产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而产生的,发达国家把现代学徒制提高到发展人力资源的战略高度。德国是一个品牌强国,德国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与其学徒培训的工匠精神培育是分不开的。正如有学者总结德国经济发展时所说:“近两百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是‘工匠精神’――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远远超越了对利润的角逐。[7]”面对全球再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在引领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与质量,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现代学徒制应有的时代任务。

三、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全民价值共识

在我国,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体力劳动者一直处于被贬抑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氛围中,体力劳动者难以建立职业自豪感,工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在当今就业市场中,普通工人仍然没有得到应用的尊重、平等的待遇。面对社会现实,只有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让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获得相应的尊重,才能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全民共同价值理念。国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全民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敢于突破就业体制,让普通工人与公务员一样工作得体面、受人尊重。对品德高尚、技艺卓越的能工巧匠在评职晋级中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一线普通工人的技能大赛,奖励优秀,推动创新,让工匠精神在全民中起示范引领作用。

(二)设立师资标准,在教师言行中寄寓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指学校与接收企业签订学徒合同,学徒在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指导下获得岗位特定技能,实训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徒期间取得合理报酬,结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资格的一种培训制度。[8]学徒按照一定的标准完成培训,在学徒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师傅都是学徒培训的实施主体,工匠精神必将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

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徒关系是一种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徒弟与师傅同吃同住,徒弟视师傅如父母,师傅的一言一行、职业态度、技艺追求熏陶、感染着徒弟,师傅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技能。而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追求都影响着学徒。直接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因此,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都应有标准要求。学校教师应是“双师型”素质,具有企业经历,掌握职业岗位的核心技术技能,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之中;而企业师傅应该是企业中的专业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不仅能够将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徒,还能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追求熏陶感化学徒,学徒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工匠精神,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职业道德。在瑞士,企业教师应具有州或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培训人员的资格证书,而学校教师也应达到规定的任职资格要求。除了相应的学历背景要求以外,培训人员都必须各自达到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署规定的相关教育学培训要求。德国的《企业教师资质条例》对企业教师的知识能力、行动领域能力、职业基本素养等做了详细而严格的要求。只有教师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徒,实现现代学徒制传授技艺、传承文化的功能。

(三)重构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课程是学徒学习技能和传承文化的载体。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是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是融为一体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线索的课程结构,其培养的是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工匠精神应融入典型工作任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在理论课讲授中应融入职业岗位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分析不同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而实践课程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肥沃土壤,“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在教学里讲技术训练、在作业本上做顶岗实习,这类人才的培养只有接地气,让专业与行业企业近距离对接,学生才会有真知真学,学生的职业信念、专业情感、学习动因、知识能力储备等离不开实践课堂。[9]”学徒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真切体会职业岗位需要耐心、细心,需要对工作认真负责,将这些职业品质自觉得内化为职业追求,在实践锻炼之中逐步养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吃苦耐心的工匠精神。

(四)规范现代学徒制管理,以规矩树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在规范和标准的制度下进行的,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及规范的管理作为保障。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有国家资格框架,德国“双元制”对学徒制标准、获取职业资格、企业标准、学徒管理及考核等都做了规定。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制度和管理仍不完善,所以,首先要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职业资格框架,将学徒培训与职业资格等级融通,在资格框架体系中,学徒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需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否则不能完成学徒培训。其次,制定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管理规定,包括学徒的招工、招生,学徒在企业的管理,校企双方的职责,学徒的考核,学徒的薪资待遇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学校、企业与学徒能够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学徒才能自觉遵守工作规章制度,养成守时、负责、刻苦、创新的工作态度,以制度、规范来约束和激励学徒,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五)通过校企文化渗透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涉及学校与企业看似冲突实则相互融合的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在文化内涵、功能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又存在相同的特征。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可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宣传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可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战略目标,企业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敬业精神等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在思想政治课、法律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中融入工匠精神。在校园中开展工匠精神活动,可开展优秀企业家讲座,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J].江K教育,2015(11):20-22.

[2]张昭阳.东北振兴尤其需要“工匠精神”[N].吉林日报,2016-03-29(4).

[3]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

[4]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5]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6]徐涵.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6(5):5-8.

[7]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8.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04-02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思想精神,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综合效果,培养更多社会与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也能够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强化自身技能的重要意义,为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优秀思想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工匠精神内涵及本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工作质量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工匠们以其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不断雕琢产品,改善产品质量。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注重专业精神的渗透。

专业精神具体包含专业技能水平、专业职业素养等,需要坚持“追求完美”的思想精神,坚定工作理想,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工匠精神的本质

工匠精神的本质为职业道德,可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员工品质。工匠精神理念下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

1.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每一位员工均需要遵守企业或者职业相关规定,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责任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勤于劳?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思想内涵。工作中需要在深入分析职业特点、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做一行、爱一行,诚实守信,乐于奉献,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3.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合作是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在职业工作中,员工需要坚持与人为善,积极与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还需要坚持团结互助的思想作风,合理安排工作,彰显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工作的重要价值。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

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目标,而制造业的灵魂是工匠精神,故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均离不开工匠精神。基于各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若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比如德国,作为著名的制造强国,其工作中坚持着“精益求精”的思想理念,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坚持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指导活动中,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优质思想品质、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

(二)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市场发展动态、市场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性研究,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模式。工匠精神中各项职业特点、本质要求等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具体要求,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职业教育的效果。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第二课堂教育中,能够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坚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思想作风,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

(三)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从业者均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会使高职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对自身的工作发展、学习状态以及提升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划。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学生精神发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三、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及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等方式,使每一位高职学生均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促进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爱迪生、富兰克林等世界级的工匠大师将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工匠精神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生产建设的发展。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指导活动中,需要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从工匠精神教育、工匠技能指导以及工匠专业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指导,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学投入力度,基于工匠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并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课外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多个渠道、多个角度认识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热爱钻研的工匠精神。

(二)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专业课是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需要将专业课作为教学活动重要基地,需要在明确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特点、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为高职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专业课、小班教学指导活动等,科学设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计划,将这一教学计划和专业课教学融合起来,依据专业课程的不同特征,循序渐进地渗透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细节、专注专业,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与思想培养,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坚持工匠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趋势等,灵活开展任务驱动活动。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或者合作任务,学生需要坚持工匠精神,认真地完成任务,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等密切相连,在检验学生工匠精神体会情况的同时,也能够为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三)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渐形成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积极影响,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等,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

首先,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企业知识、职业素养的教育活动,与优秀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各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融入实践工作、职业工作中,以便于更好地彰显工匠精神,形成专注、敬业的优秀品质。

其次,在企业专业实训中,需要坚持学生实际工作实践与职业素养相互融合。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工匠精神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相互联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工作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与发展目标。

篇4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教育 实习实训 工匠精神

一、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精神系统,自2016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渐渐成为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素质及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一个完备的精神系统,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某一门课、某一个培训即可获得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培养。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快餐化生产、消费泛滥成灾,接受技能训练的技术工人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难以形成匠心驱动,缺失钻研琢磨的耐心。作为担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这一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既有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又有助于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二、在实习实训环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专注。

实践出真知。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教学阶段论工匠精神的培育,多是感性认知,只有在实习实训环节动手真做,才能掌握真本事真技能。

大量实践证明,在实习实训环节,认真刻苦练习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实习实训的同学。认可是实践者对职业价值的内在肯定,进而升华为热爱,是孕育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这种认可是一切职业素质、匠心产生和巩固的基石。缺失了对实习实训的参与和认可,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失去了最初生发的根基。

在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专心致志。迈入社会职场前的实习实训阶段,是促使高职学生专心致志的最后阶段,也是面向岗位最直接的阶段。实习实训教学在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广大学生的同时,应将对待技术和工作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1]。对工作的认可和专注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中认可,在实践时专心致志,这样的学生在被录用后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其积累起来的口碑也是对院校最好的宣传。

(二)有利于帮助职校学生对接企业和岗位。

职业素养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工匠精神。初入职场的职院学生对企业、岗位都非常陌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适应每一个环节工作、每一道工序流程。实习实训教学为他们提供了仿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精益求精之前,事先做到驾轻就熟。

在实训实训环节,掌握了基础的操作步骤和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后,职校生在进入企业后方能尽快实现品质追求。没有一项技艺是一朝一夕之功,熟能生巧。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企业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都不尽相同,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有很大差异。直接进入社会的职校生很容易被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非精雕细琢让产品提质升级。企业的价值观不明确甚至偏差,最终导致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自觉的引导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价值认知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强化对岗位、对职业的认知,使得他们明确工作方法和意义,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高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理论最终需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外,还须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源中获得成功。任何一个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严谨负责、吃苦耐劳,具有某项技能,亦即看中每一位员工的匠人品质。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实习实训教学中,在高职学生心中埋下“匠心”的种子,为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提高竞争力增加砝码。

经过实习实训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技术上取胜外,更要通过锻造工匠精神,在品质上取胜。把好入职关,尽可能地选择实习实训阶段业已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员工,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秉持对工作的初心、敬畏的职场新人,不仅使得企业技艺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使得企业重新审视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形成企业的卓越品质和独特精神文化。

三、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土壤。

工匠精神,旨在培育,重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2]。德国、日本是世界制造强国,也是知名的职业教育强国,他们很早就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领域。

虽然我国已发出“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的呼声,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产品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广阔的土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契合。

高职教学的就业导向性特征突出,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着重体现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实践性特征有着更充分的体现,以岗位为参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在教学组织中,可以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形式灵活多样[3]。

高职实习实训教育过程中,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一味地传承,在创新创造方面也比较重视。在现代化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四、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级技师作为我国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理所当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高级技工无不具有“工匠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必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着力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让“工匠精神”教育成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为学生参加工作后成为高级技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交互与一对一推送特性,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订制、项目化真实案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获得国家或省技能大赛大奖的未来工匠人才。

(二)狠抓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师工匠精神培养。

古语云“学高为师”,在时代呼吁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技高为师”成了社会赋予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大匠示人以规矩”,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精神,既是“匠人”,又有“匠心”,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既是教学领域的“老工匠”,又是技能传授的“老工匠”。

就现有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渠道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培训机构,大多数是在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引进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人才,然后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成立教学团队。然而,这种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仍然属于单向的浅层合作,教师不能深入学习技术,企业技术能手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未来,要不断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加深校企合作的层次,让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接受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接受教师培训,双方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培养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

高职实习实训课程,面向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把工匠的精湛技艺能力与学生的实训联系起来。

用工匠的工作精神设计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以获得最佳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用专业修身、用敬业做人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训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总结中胜任自己的工作。学生可以走进实习实训基地或到企业现场,利用场景模拟,和一线技术工人直接接触,身临其境;也可以通^技术手段,开发课程实训APP,让学生独立或组织一个小组参与到相关行业的实操中,亲身实践,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高度凝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理念,树立职场人员必备的素质和水准,将匠人追求的卓越作为从业的理想与信念。

(四)营造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强调“文化润校”的大背景下,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园内树立“匠人”,传播“匠心”;在实训室张贴相关行业著名的高级技师的工作照和事迹介绍;聘请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高级技工等到校作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亲身体会、真实故事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以“泛在”优势,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吸收高职学生关注工匠知识,自觉培育工匠精神;高端技能人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向高职学生展示职业技能水平,开展精神层面的互动沟通[4]。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体系。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一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23).

[2]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

[3]贾敏.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培训,2016,11(22).

篇5

关键词:工匠精神;政工工作;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源自于我国古老的手工行业,因此作为优良的传统美德历史悠久,也成为了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手工业的没落使工匠这一角色逐渐淡出了历史,但是“工匠精神”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原则被传承了下来,它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被丰富了,还包括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作为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撑,应该得到培育和弘扬。尤其作为企业政工人员,更需要培育“工匠精神”来提高本职工作的使命。

一、培育工匠精神与政工工作的联系

(一)立德树人是政工工作的责任

政工工作的任务是提高组织内员工的各项素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首先,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也是立德树人的目的,两者之间具有着共同点。如工匠精神要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锲而不舍的品质,以及工作踏实,遵守规章制度等,这些都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其次,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价值与立德树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工匠精神重视道德要求和品质规范,尤其强调职业道德,倡导爱岗敬业、遵守纪律,重视楷模的树立和榜样示范,有弘扬与传播中华美德、激励人们加强道德实践、促进道德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同时,工匠精神包含心传体知、师徒相传的内容,既重视技能、技艺的传授,也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它寓“教”与“育”于一身,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工匠精神有突出的实践特征,它崇尚劳动,并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实践劳动,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彰显和实现,它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激励、指导和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二)传承民族精神是政工工作的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与理想人格的塑造。近代以来,中国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并贯穿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而工匠精神既蕴含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也凝结着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工工作要肩负起传承中国精神的职责,就应该重视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以更好地促进中华美德的承继,以及中华文明的延续。我国人民向来崇尚辛勤劳动,并把此看作是做人做事的本分,是兴家立国之基础,而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勤劳与进取,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格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此外,工匠精神还代表着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鼓励人们在敬业、精业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新,体现了中国精神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并为中国精神作出了时代性的表达与诠释。

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创设优良的文化氛围

精神的生长需要优良的文化氛围,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需植根于优秀文化。以文化涵养工匠精神,这是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首先,要打破不利于工匠精神发展的文化氛围。其一,要转变陈旧的观念,正确地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地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人们也随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农本工末”,工匠及工匠精神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这直接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发展。其二,要克服固有的刻板印象,客观地评价工匠及工匠精神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就有轻视体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者的传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在当代中国,很多人仍然对“工匠”抱有一定偏见,认为它是沉闷死板、不懂变通、不够灵活的代名词,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其次,要积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围。其一,要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增强工匠精神的说服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太多凝结和反映工匠精神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建筑、雕刻、瓷器、刺绣、历史资料及企业文化等,形式多样,要重视挖掘、利用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以向人们展示和传递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其二,要合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提高工匠精神的吸引力。西方一些国家是工匠精神发展与传承的典范,其文化产品也很能代表和体现这一精神,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进一步彰显工匠精神的魅力与价值,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二)开展内容丰富系统的职业培训

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教育尤为关键,特别是职业培训,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有着突出的作用。学校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要转变“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实践”的观念,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积极开设系统的职业课程,包括专业技术的学习,能力与素质训练与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试应聘技巧的传授,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规划、管理与评价,等等。要重视把工匠精神所凝结的“专业”“敬业”“精业”“创业”的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它所代表的认真勤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持之以恒、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通过制度的构建支撑工匠精神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发挥政府服务职能,而且也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相关 配套制度的完善。要完善我国用人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打破就业体制,破除固有的体制障碍,

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提高工匠的就业环境与职业地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受到很大冲击,传统工匠的手工诙逐渐被流水线生产所取代,很多独门技艺都已失传,工匠精神也在一定意义上失落,工匠的地位因此也为人们所忽视。基于此,政府应该关注这一群体,并对现代工匠及相关技艺予以法律上的保护和政策性的支持,以提升工匠的职业威望,鼓励手工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促进人们自觉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工匠、重视工匠精神的观念。其次,要完善奖惩制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净化社会环境,促进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发挥制度的警示、监督、激励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并细化职业道德规范条例,赏罚分明,鼓励创新,对于先进单位及个人,也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支持,以榜样示范、评优评奖、竞技比赛、产品展览等多种形式,促进业内交流,以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支撑作用,切实保障工匠精神的有效传递、培育及弘扬。

三、结语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要求对本职工作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体现出敬业的精神,这是各行各业所推崇的职业品质。作为企业的政工工作者,要时时刻刻践行“工匠精神”,加快政工工作的创新,以工匠的姿态对待人和事。我们要把这种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政工工作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仪雅.论政工工作的理论彻底性问题[J].现代交际,2016(19).

篇6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工匠精神

2020年11月,总书记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再次指出“要加强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可见培育工匠精神时不我待,这是基于国家总体战略布局提出的战略计划,是完成我国工业转型、实现工业强国的现实需要。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我想将工匠精神嵌入职业道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如果把职业道德比作一个人的人体,那么工匠精神则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种对事业崇高的价值追求,如果职业道德是低阶位素质要求,那么工匠精神就是高阶位素质要求,工匠精神一定饱含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但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一定具有工匠精神,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讨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

二、多元培育:拓宽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职业道德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普遍认为是职业院校的一门课程,其实不然,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娃娃抓起,贯穿于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从孩童的启蒙教育到入学后的品德教育再到入职后的企业文化熏陶,都可以一贯到底并植入工匠精神。

(一)依靠家庭启蒙教育,培植工匠精神基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是开启孩子心智的摇篮,作为家庭最基本成员的父母更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成长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习惯、工作态度、职业操守、意志品质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孩子的血脉并伴随终身,最终内化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基因,为孩子的成长、学习及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品质基础和职业道德。钟南山院士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在接受一期访谈节目时提到自己能够从医并在医学道路上取得一定成绩离不开父亲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可见家庭教育会像基因一样植入孩子的身体,为孩子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并达到事业巅峰奠定良好的品德基因。

(二)依托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夯实工匠精神理念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为行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学生精湛的技艺,更要夯实职业道德理念,培育恪尽职守的从业意识、精雕细琢的品质意识、携手互助的合作意识、苛求卓绝的完美意识,这种情感一旦树立就会形成意志、思想、灵魂并驱动个体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最终实现自我。当前职业院校普遍重技能而轻品德,非常不符合现代企业用人理念,现代企业缺乏的也正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领军人才和企业员工,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充满活力并长久不衰。

(三)依赖企业学徒制度,内化工匠精神精髓

传统的工匠精神是基于学徒制的手手相授、口口相传而传承下来的,师傅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技艺手法、品德意志、追求完美的精神传授给徒弟。到了现代社会,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工厂和企业所取代,企业要想发展壮大、经久不衰,就必须要发扬工匠精神,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并不断创新、发展、完善,为此,企业要有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育机制以及技艺传承机制,企业要吸引来人才,留得住人才,并形成成熟的、具有一定内涵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并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精神和文化中,让员工将个人的前程和宿命自觉与企业的前程和宿命融为一体,同进退、共荣辱,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领军人才的言传身教下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追求执着、完美、创新、协作的精神品质。

三、文化滋养:增强对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繁衍不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没有断代的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可见文化的力量不可磨灭,要培植工匠精神必须以文化为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建立积极的示范标杆,确立合理的体系制度,以价值文化、榜样文化和体制文化涵养工匠精神,增强对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和行动自觉。

(一)培育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文化

好的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指引人们做出合理的行为并产生好的积极的结果,相反错误的价值观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去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学而优则仕”“农本工末”等思想的长期影响,对于劳动有差别化认识,将不同职业分成三六九等,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人们对自身职业认同感的差别化,虽说“行行出状元”,但是在工作环境差、收入低、职业荣誉感不强、社会评价低的职业上,个人的发展动力明显不足,更不会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上刻苦钻研并达到极致。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一要大力倡导职业平等、劳动光荣理念,坚决破除职业等级壁垒;二要推行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制度;三要倡导创新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培育支撑工匠精神的榜样文化

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尚英雄、尊崇榜样的价值导向产生的现实效应必定是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必定是一个有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的民族。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事迹至今仍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们在宣传模范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伟大精神,比如“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包括我们今天要谈的工匠精神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精华之所在,我们要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大力弘扬这些精神,形成一种普遍的、自觉的、公认的、内在的社会价值导向,并在这样一种具有积极的、正能量的价值引导下,社会个体成员相互模仿、监督、推崇、传承,最终内化为血液里、骨子里的东西,我们才可以称我们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

(三)培育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

好的制度之于良法,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要培育工匠精神,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招录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打破过去唯学历论、唯学术论、唯出身论、唯资历论等不合理的用人招录评价机制,实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德才兼备、突出实绩的用人机制。二要坚持劳薪相适应原则,薪资的多少要跟劳动的强度、危险系数、社会贡献等参数挂钩。三要提高市场和产品准入制度,对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坚决淘汰出市场。四要完善市场监管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产品实行质量跟踪和溯源工作,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制度,倒逼生产者和生产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五要完善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原创产品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进一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造积极性,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工艺和质量,出新品、出精品,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利可图,无市可入。

四、活动引领:促进工匠精神的自觉践行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有效手段,要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让个体在工匠精神指导下实践,在基于工匠精神的实践中完成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体验工匠精神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价值,形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行动自觉。

(一)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专业实践,以赛促德、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技,促进工匠精神的自觉践行

学校内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展不同形式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德、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你追我赶、顽强拼搏、合作共赢、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达到德技并修、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

(二)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强化理论成果转化,促进工匠精神自觉践行

校企合作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将理论成果尽快转化为科技成果的便捷途径。企业要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生产经验、管理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同样可以把最新学校理论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用实践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学训结合中塑造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篇7

本期主题论文围绕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与途径、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工匠精神”对教育教学的启发进行阐述,论述“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姚金荣)

【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构建,是把“中国制造2025”从宏伟理想变为现实的时代使命,是职教改革的迫切要求。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构建要以创新德育保证,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以打造技精德馨的职教队伍引领,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49-02

【作者简介】解泽国,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16)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

纵观人类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工匠精神”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匠在特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境界下工作,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化过程中获取新的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又由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仅在客观技艺上不断精进,而且在主观情感认识上不断升华,最终完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对自身精神家园的建构需求。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进一步完善和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培养大批生产一线急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时代的呼唤

从国家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培育的基座部分。随着国家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着我们加强职业教育特别是五年制高职教育,让更多产业一线技术工人得到系统的教育,使质量为上的要求内化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理念。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优秀工匠们的共同奉献,“工匠精神”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要把“中国制造2025”从宏伟理想变为现实,就需要倡导“工匠精神”,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如果说“互联网+”是让五年制高职教育踏上先进技术手段的“风火轮”,“工匠精神”则是为其插上精益求精的价值观的“垂天之翼”。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教改革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尚处于窘境之中,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多,实用技能少,实践教学环节至今尚处于非主流或者次主流地位。长期性的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导致日渐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培育“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以创新德育为保证

将学生的德育目标分解成“社会人”和“职业人”两个维度,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理想和信仰,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围绕德育目标的二维分解,培育二维德育团队。以年级为单位组建横向团队着力保证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目标的达成,以专业为单位组建纵向团队致力于学生专业成长过程中德育目标的达成。围绕将“学校人”培养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人”和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的目标,开展符合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德育活动,通过长期有效的浸润和熏陶,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以深化校企合作来促进

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相关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离不开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工匠习惯”和培育“工匠精神”上的作用。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甚至“大国工匠”来校做“工匠精神”专题报告,配合学校开展“弘扬工匠精神,成就职业理想”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从那些成功的“工匠”身上真切地体会到,“好工作”是指那些可以让你发挥最大潜能的工作,是你的一举一动都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工作。组织师生走进合作企业参观、实习,直接感受体会“5S管理”等规章在保障产品质量和涵养“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打造技精德馨的职教队伍为引领

使他们中倡导“技精德馨”的教风,并引导教师以虔诚的“工匠精神”和严谨的专业态度去身体力行,营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育人氛围。让“工匠精神”深植于每一名职教人的身上、心中,使他们形成对精品意识的坚持和追求。通过培养职教队伍“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坚信“虽小道,必有可观焉”,以做好一个“教书匠”的平常心,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坐定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教书育人的极致化境界,每天都在创造,感动于自己的创造,醉心于更新的创造,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而自豪。“工匠精神”会让师生产生心灵与思想上的共鸣,为教育教学提供动力支持和精神保障,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师成为“工匠精神”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四)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践

在学生中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活动。如举行“发扬工匠精神 做高技能人才”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比赛,组织优秀毕业生事迹宣讲会,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优秀工匠,锤炼高尚的职业道德,练就扎实的职业技能,……把“工匠精神”定为五年制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落实到德育、师训、课程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中,锻铸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让高级技工在高职学生中“热起来”,凸显“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的领军作用。通过“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评选和命名活动,展示他们的职业风采、职业作为,让高职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称号带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及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激发高职学生学习技术、钻研技术的饱满热情。

(五)以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

篇8

>> 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浅谈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浅论如何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探索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浅议金庸小说与大学生“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浅析辅导员的工匠精神 浅谈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深度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培养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 浅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素质冰山模型理论视阈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技术哲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本质特性及其培育策略 浅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职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 高职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弘扬工匠精神 勇攀质量高峰 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EB/OL].中国政府网,2016.http:///guowuyuan/2016-03/29/content_5059557.htm.

[4]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http:///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5] 庞溟.阅读的逻辑: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读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篇9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0-05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了8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w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工匠精神”随即引发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1]。它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各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情况,笔者通过网上随机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01份,参与者包括职业院校教职工、学生、毕业生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

调查显示,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看,7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等基本内涵。从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来看,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紧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53%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和“白领至上”的错误思想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直到今天,在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和职业观念造成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困境,对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束缚。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升学机制缺乏开放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数无法进入高一层次深造,加重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 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实现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流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的诸多约束。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自身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招聘员工的标准多为对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虽有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小。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于无法进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各系部及学工等部门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促进“两个结合”

按照《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坚持德才并举,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

(三)坚持“三项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在培养途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增强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在培养途径上,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与塑造职业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不守承诺”等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时避免简单说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使职业精神入心入脑。

2.在队伍建设上,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增强培育效果。

3.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确立问题导向与系统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针对性。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和落实相关环节的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实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领工程。通过设立意见箱、倾听日,调研,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大胆进行思政课改,鼓励申报思政课题。以校园讲堂、班团会为主要阵地,通过主题讲座、创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教育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教育引导。

2.立德强能工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教师不仅当好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过教师专业技能传授、职业人格感染和身体力行示范等多个侧面,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重视团队合作,鼓励师生走进企业,⒂肫笠导际醮葱潞脱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承办技能大赛,开展模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真实的操作流程演练,让师生较全面感受企业氛围,丰富职场经验,提高对职业精神的感知,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地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企业文化讲座,让企业精神走入校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提高人文素养。进行文化体验,突出文化育人,实现教育感化和激励。

4.舆论引导工程。发挥以院报、心理报、橱窗、广播、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构建学院、部门或系部、班级三级新媒体矩阵,形成校内宣传倡导工匠精神的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同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立体宣传、深度宣传、持续宣传的良好态势,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五个环节”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细化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3]。

1.基于工匠精神推动思政教学创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召开思政课改座谈会,加强思政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于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把评价重点转变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考核和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践行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教育导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1)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如,经过调研归纳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养目标规格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的意识;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将以上要求体现在其专业核心课程《天棚装饰施工》的教学目标中,要求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甲方、监理等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心施工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体现在实习实训中。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工匠精神。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企业“6s管理”融入维修实践课程中,把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体要求作为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做到“作业现场物品工具有序摆放,作业期间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畅通,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工具箱责任到人定位放置,机器设备定期保养到漆见本色铁见光,旧件整齐摆放,废件及时处理,桌椅地面整洁”。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3.基于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学院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创造条件。如在与新能源公司合办的化工工艺专业新奥班,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程,落实到工学结合、产教一体、准员工管理、半工半读、项目化教学、合作式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学习、练就职业本领,更要用企业的价值理念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努力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

4.基于工匠精神细化日常行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1)打造精神文化。_立“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笃学、奋进、雅行、和谐”的校风和“理实相融、学以致用”的学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长期坚持。

(2)夯实物质文化。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增加行业企业文化标识,提升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养成与环境协调的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根据培育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

(4)践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

四、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得到了互相促进、同步提升。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mm,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自治区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梦,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就个人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的成才梦。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篇10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09-04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关系

2016年,我国政府首次把“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对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工匠”一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是指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依此谋生的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出现。2016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总理在国家质量奖颁奖晚会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同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讲述了8位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为了国家、社会所倡导的主流精神。这种精神实质上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消费者个性化消费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有着对传统内涵继承与发展的新内涵,主要包括尊师敬业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求实创新的进取观念等。“尊师”是中国古代传统职业观念的延续,它要求工匠尊重老师,尊重技艺;“敬业”要求工匠热爱自己的岗位,认识自己职I的价值,踏踏实实地工作;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直接表现,工匠们需要抵制外界的干扰,凭借专注与执着从平凡中脱颖而出,要求工匠们以高超的技术和专注的精神完成每一道工序,追求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求实创新是新时代最需要强调的一点,要求工匠实事求是,做好每一个产品,又要在这种稳定中超越自我,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求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时代需要高水平的工匠,职业教育就是大批量工匠的直接来源。而培养高水平的工匠,需要以工匠精神为导向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就是课程建设。从广义上讲,普通教育是培养所有公民的基本的、共同的素质基础的一种教育,需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来进行,以保证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与技能性活动的劳动者的教育类型,其课程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因此,在课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

职业学校有更多的空间自由开发课程,尤其是在校本课程方面。职业学校应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优秀工匠。

二、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嬗变

(一)课程由重知识到重技能,最终向培育工匠精神转变

近二十年,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习得的过程。伴随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产业升级与转型,一些职业学校纷纷脱离原来赖以生存的行业,转由教育部门管理。由于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普遍偏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技能的培养,造成了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的状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积极促进开展校企合作,并为企业行业合作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在这种背景下,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理念逐步形成,并在实践层面得以展开。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产业升级与转型,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我国工业产品的品质与质量提升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职业人的“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与技能性活动的劳动者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不仅应鼓励学生进车间实习,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中形成严谨认真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体现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基础课程是指体现基本知识、理论、文化水准的课程,它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如数学、英语、语文、体育等。素质课程是指使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必须获得的思想道德、法律、健康等基本素质的课程,以保证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是指充分体现职业性要求,把对接产业、接轨行业、服务企业、面向岗位作为基本依据,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的工作所必需的工作知识与工作技能的课程。实践课程是指让学生身处或模拟或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自动手操作将所学知识内化深化,掌握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

在这四类课程中,基础课程与素质课程要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学校适度调整。专业课程应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切实联系起来,尽量构建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情境,增加学生对工作的认同度,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应科学设置,一般应将学分比例向实践课程倾斜,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三)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基本内容的课程

工作过程是指在职业或工作岗位上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知识的概念由德国职业教育学者费舍尔首先提出:工作过程知识是在一个工作程序中为获得最终的工作成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的综合体,它通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或者整合而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只是简单的由学科理论知识拼凑而成,而是整合了实际的工作经验,能够切实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操作的知识,即所谓的工作过程知识,这是职业教育培养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内容。

从其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杜威为代表的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活动中心课程论以学生生活和兴趣为基础,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在工作过程知识中,它体现为要求学生对整个工作有系统的、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工作过程知识又是隐含学生日常的实际操作中的知识,注重实践和直接经验。从另一个角度看,工作过程知识又带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实际工作场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建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使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知识。

三、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工匠精神不单单指精神层面,还可衍生到知识层面、技术层面。培养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需要更新职业观念、拓展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术。针对这个目标,职业学校需要更新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观念,引入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

(一)更新师生教育观念

课程开发首先遇到的障碍最可能是主体主观层面上的抵制,因此必须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观念。首先需要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教师要更有信心、更认真踏实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其健康发展,不能因为生源质量不理想而敷衍了事。学生要建立起学科自信,热爱自己的学科以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打好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其次,教师与学生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与差异性,聆听学生的需要,从“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要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甚至课程开发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再次,师生应转变“重知识,轻技能”的理念。教师在开发课程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生活,提供给学生真实的操作训练情景,课程评价避免过分注重笔试分数的倾向,加大实践操作分值。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

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课程开发中,教师是主体人员,因此,开发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引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学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集教育者和企业员工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教育科W素养和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与专业操作指导能力。这类教师已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内化,对专业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课程开发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也能对课程按计划实施。除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外,“双师型”教师也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素质,帮助学生厘清职业发展规划,使他们形成尊重师长、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

加强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能根据劳动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要来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有企业中优秀的工匠作为技术顾问指导。通过校企合作,能开发提供给学生工作现场体验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对未来工作环境的感性体验,获得未来工作切实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适应性。借助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可以推广现代学徒制,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工匠、行业大师来校为学生讲课、指导,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创新力。

四、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形态――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发展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牵头、整合相关的校内外资源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类型,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新课程运动。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1986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首次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这股校本课程之风从基础教育吹到了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战略高度规划了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职业教育办学的未来走势,为校本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

(二)职业教育与校本课程

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校本课程开发。职业学校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在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仅提供国家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校本课程有其独特的灵活性、多样性、整体性和差异性。相对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包括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企业等,主体不仅参与开发过程,还能提供及时的反馈,以便对校本课程做出适宜的调整。

校本课程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一,教育与经济紧密相连,学校能灵活地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针对市场需求来开设校本课程,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学校能根据本校实际环境和学生实际需求来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尊重师生差异。第三,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必然是学校和企业,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行业和学校课程资源等来开发一些适合学生选择的课程,能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开拓职业视野,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普通教育相对职业教育更为注重广泛的知识普及,注重教育公平。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自由度受限,多是发展“课外兴趣”的轻松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因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能将校本课程进一步深化,是专业课程的具体化、本地化,切实拓展学生的职业知识,提高其职业技能,完善其职业理念。

(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如培养具有“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品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在结合自身特色、了解企业需求、吸取教师建议、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指标。

其次,深入工作领域,确定职业性质、核心知识与技能。这项工作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交流能力,因此,主要由实际工作领域专家带领,与课程专家、骨干教师共同调研、分析、归纳完成。

再次,将上一步总结的内容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这项工作主要由资深课程专家带领完成,按照工作过程内在联系组织各个学习领域,针对不同专业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大体由基础课程、素质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构成。

最后,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前进的过程,课程评价为下一步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反馈信息,使其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身的优劣与合理性、教师实施校本课程教学的质量、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实际达到的水平等。课程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包括企业、课程专家、教师、学生等。

总之,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向职业教育本质精神的回归。职业院校必须厘清与传统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关系,以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主要内容,以校本课程为具体形态,通过更新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观念,引入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的途径来开发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培养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合格工匠。

参考文献:

[1]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6,18(2):45-48.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27-30.

篇11

关键词:创业能力;工匠精神;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5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广泛,大学生创业形式和创业路径日益多样。各类高校和地区出台了众多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大学生创业的便利性大为提高。但是,由于创业本身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创业的不成熟性,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依然较低。学界对于大学生创业研究沿着内外两个路径展开,外在方面关注创业教育、创业机会、创业环境等要素,内在方面则关注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等要素。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外在因素的改变较为容易,但大学生创业内在因素的提高则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现有的创业能力研究主要从个人特质角度、机会角度、管理角度进行研究,而很少涉及产品生产或者服务提升等创业对象的研究,创业能力研究的基础不扎实。目前国家大力倡导个性化生产、品质提高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指向可以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相融合,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创业能力研究。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待探索,需要从创业教育、创业绩效等角度入手,探讨可行的研究路径。

1 文献综述

1.1 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业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Shepherde在研究中指出,教育可以降低创业者、创业团队在创业时于管理层面的“死亡风险”,有经验的创业者或者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准创业者,将会有能力提高新事业在其它两方面的存活能力。创业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创业教育模式的推动。创业教育的研究关注创业实践和创业活动的开展。Fiet指出,应该发展并向学生传授日益成熟的创业教育理论,传授的方式应该强调在“做中学”;Gorman等认为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角色扮演和学徒计划,重点关注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及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结合。有学者将创业教育指向“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认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并不是教导学生去开办一个企业,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学界从多个方面尝试构建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商光美提出构建以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环境体系、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体系框架。王占仁指出构建包括价值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内容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杨娟将创业教育体系的边界进一步扩大,认为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微观的创业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中观的创业实践支持服务体系,宏观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创业能力的提升。柴旭东提出创业教育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活动,能力提升是实践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邹建芬认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作用,把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应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之中,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的实践、创业教育的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

1.2 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视角多样,学界已从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胜任力等角度研究了创业能力。(1)企业家精神维度。龙勇和常青华认为创业能力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相关的概念,表明了在企业家精神指引下管理企业的方法、实践以及决策风格等,是企业家精神在更为一般的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创业能力可以用创新嗜好、风险偏好、先于竞争对手积极行动的能力这三个维度来测量。(2)动态能力维度。徐萍平和叶伟巍运用Teece动态能力概念,创造性地利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动态市场竞争力、创业组织领导力”三个维度诠释创业动态能力内涵,并运用“创业影响因素――创业动态能力――创业绩效”的路径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动态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内在核心要素,其中创业组织领导能力尤其关键。(3)胜任力维度。对于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创业胜任力与企业的创建、生存或成长风险显著关联。木志荣认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可以分为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个维度;根据对511名具有创业意愿的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最重要的创业胜任力分别是: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的企业家精神、胜任力等视角已包含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通过整合重构可以探索出创业能力的划分维度。

1.3 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对于工匠精神的关注主要来自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从报告中可以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容包括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个性化生产、注重品质品牌等方面。万钢认为,工匠精神涉及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是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工匠精神的理论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实践方面普遍认为德国和日本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国家。

大学生创业能力与一般创业者能力有区别,学生在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创业网络等方面有其前天的弱势,大学生创业演进路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由此形成的创业能力有先天不足之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兼顾学生成长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工匠精神研究,力图使大学生创业中具备工匠意识,进而演变为企业家创业。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需要结合创业教育相关理论,从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等前因变量入手,探寻创业教育各个模块对创业能力的作用路径,并用创业绩效来实际检验创业能力培养的成效,通过梳理前因和结果,打造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形成有效的培养策略。

2 体系构建

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有三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分别是创业教育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绩效模块。其中创业教育模块包括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精益制造、服务意识等内容,创业能力模块包括敬业度、创业学习、创新能力等内容,创业绩效模块包括创业意愿、创业成功率、二次创业率等内容。

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大学将创业内容和工匠精神相融合,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强化个性化生产和柔性化生产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精益制造等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将品质提高和服务提升等内容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其后,高校可以通过各类创业活动有意识提高学生的敬业度,让敬业精神成为学生创业的主导意识,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投入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学习能力,将技能操作和学习创业知识想融合,以技能实践贯穿创业活动;深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创新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工匠精神在创业活动中得到展现。最后,检验创业能力的成效。通过学生技能水平、服务能力、创业成功率、二次创业率等指标来反映创业能力培养的结果,再根据结果的指向将相关内容反馈到创业教育模块,改进创业教育的内容,形成创业能力培养的循环。

3 培养策略

3.1 敬业度的养成

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员工的敬业度。敬业度一般用来衡量员工对组织的投入程度。敬业度影响了企业的顾客满意度、企业利润、组织绩效等方面,创业过程中员工的敬业度是预测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现有创业教育中关于学生创业敬业度的关注度不高,敬业度的教育更多杂糅在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中。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敬业度通常认为已隐含在创业愿意、创业动机等领域,无需专门讨论。但是创业活动的难度更高,产品和服务的前瞻性和独特性更强,尤其需要学生对于创业过程的投入和奉献。因此,对于创业敬业度培养的内容需要专项研究和讨论。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专题向学生讲解敬业度养成,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习惯;可以通过创业实训,让学生切实感受创业投入感和奉献感,理解创业过程的艰辛;可以通过创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方法。

3.2 创业学习的强化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创业能力还表现为创业学习,创业学习通常表现为经验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有初始学习、经验学习、模仿学习、搜寻与顿悟学习、嫁接学习等五种形式。学生创业学习一方面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另一方通过实际创业活动来达到。高校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机会识别、创业企业运营、创业融资等课程内容使学生获得基本创业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大赛、创业社团活动等实践项目来巩固和深入创业技能。掌握初始技能之后,学生在其后创业活动中会根据实际的创业环境、创业项目、创业困境来不断的学习和反馈。创业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只有学生具备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实现创业的工匠精神。

3.3 创新能力的拓展

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创新体现在产品品质、服务质量、流程改进等方面,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工匠精神的创新需要创业者精益求精、持续探索的改进产品和服务,做到精益制造、精细服务。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嵌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精细的技能、精致的服务、持久的投入、真诚的奉献,这些能力的养成既需要课程教学中的讲解,也需要创业实践活动的训练。将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通过工匠精神相串联,学生可以在创业初始就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打造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使创业活动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4 总结

工匠精神是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有力工具。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从创业教育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绩效模块等三个方面入手,形成能力培养的体系,体现大学生创业的特点。能力培养方面需要从敬业度养成、创业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切入,抓住工匠精神的内涵,将精益求精的精神注入创业能力。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创业能力将有力的推动大学生向精细型创业、差异化创业方向发展,塑造大学生创业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D.A.Shepherde, E.J.Douglas and M.Shanley. New venture survival:Ignorance, External Shock,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5-6.

[2]JO,Fiet.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3]G.Goman, D.Hanlon,W.King.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A Ten-Year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7,(3).

[4]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5]肖龙海.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3).

[6]商光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8]杨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

[9]柴旭东.隐形知识视野下的大学创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10]邹建芬.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研究[J].江苏高教,2012,(6).

[11]龙勇,常青华.创业能力、突变创新与风险资本融资关系――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3).

[12]徐萍平,叶伟巍.基于动态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13]崔毅,李伟铭,黎春燕.基于创业胜任力的竞争优势模型分析――以中小创业型企业为研究对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4]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篇12

摘要:在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的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艺术类大学生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发展战略以来,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成果显著。成都大学也积极相应国家号召,成立相关部门、颁布政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孵化园培育创业团队等。作为高校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见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而在培育艺术类大学生如何创业、怎样创新的的同时,更应当传递“工匠精神”。自古以来便有“独具匠心”一词,“匠”是基础,体现的是基本功和专业程度;“心”是提升,体现的是灵感创意和特色创新。只有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独具匠心”的境界,才能真正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做实、做牢。

一、工匠精神的阐释

传统意义上来讲,“工匠精神”体现着传统手工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而现如今则代表着大众应当追求的一种实践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传统意义

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的是真善美境界,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面:“强而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走出个人的“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外,古代的劳动者们的精湛技艺通过身体力行口口相传、人人相知。教授者向受教者传授技能并树立“规范”与“标准”;受教者通过对教授者指导内容的领会、感悟以及对技能无数遍的重复和磨炼,将其技艺达到完美。长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师徒”的关系,久而久之达成了默契,从而在学习和使用技能过程当中,严格遵守“规范”与“标准”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技术、方法、风格。使得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在师徒相处之中,师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徒弟。徒弟观察与体会师傅的言行,从而始终保持对技艺的严苛要求和对道德的不断完善,使自己从技艺上和思想上都达到工匠之标准。

如今,传统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体现。劳动者对于产品的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精神始终存在。

(二)工匠精神的现代意义

现代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手工劳动者,而是普世大众的精神追求和行业标准。除了继承传统精神之外,还应当包括:一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现代经济环境下,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上到科学家、工程师,下至普通群众,都要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工匠精神,在精益求精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西门子公司总裁曾说过:“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正是这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推动着西门子公司永葆活力,在诸多挑战中屹立不倒。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的要求自己。呼吁“不撞南墙不回头”、“钉钉子”、“一根筋”的执着精神。三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心无旁骛、一丝不苟、戒骄戒躁、久久为功,把平凡的工作做的不平凡。就如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一样,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本职工作的敬业态度。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第一资源。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大学生是现代和未来的人才储备主力,而艺术类学生更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对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是个人价值实现的现实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会不断提高自身发展需求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是人生中应当始终追求的目标,是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特点的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要有与其追求相匹配的品质和能力。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动力,鼓励学生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生涯规划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基于学生个人特质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创业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就要不断更新理念。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体系,逐步实现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理论知识、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和发展力的转化。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高校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束缚,创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加速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速度。这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目说闹匾环节,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需求。同时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工匠精神是高等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转型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对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中国新阶层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初巧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发展的重要信念和实践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多元化,从而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创业友好型经济发展环境。工匠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活动中持之以恒的思维观念,在就业过程中更快摆脱进入体制拥有"铁饭碗"的传统思维,在工作岗位上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完善,不仅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更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效益。培育工匠精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支持和引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结语

艺术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以拓展训练为载体,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团队协作意识,还应该不断去内化严谨、敬业、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训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所得、所失,不断创新,不断的完善自己,逐渐形成凝神专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等职业院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7-02

2016年全国“两会”中,“工匠精神”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国务院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软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业精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确定符合当前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好的工匠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世界各国,工匠精神无一不在,奔驰、西门子等德国老牌工业家族享誉世界,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他们重视手工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认真、敬业的匠人,树匠心,成匠人。

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2 中职物流专业引领“工匠精神”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定位如下。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物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流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物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帮助物流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物流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2)坚持明确目标,搭建通道。坚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物流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宽物流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

(3)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坚持以赛促教、知行合一。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协调中职 物流技能大赛,用大赛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5)坚持用“工匠精神”为引领。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坚持用工匠精神指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物流职业人要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工匠品质。

3 体制保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始终

弘扬“工匠精神”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要落实到实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改革,用精神引领,用行动证明,用心去做人才培养工作。

3.1 精神引领,将“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专业建设理念之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过程中,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质,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就是物流职业素养的体现,要完整地描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3.2 课程建设要融入工匠意识

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程,而忽略了课程与素养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课程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却依然很多课程未能在情感目标上得以落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将物流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中,融入岗位中,每个物流岗位均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和对应的素质要求,以优秀的物流工匠为范本,在课程建设中就要融入人才培养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 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第一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最有效的支撑。在第二课堂,要充分组织职业活动,利用有效活动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教学、实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要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培养。

3.4 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习

早晚自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大好时光,要充分安排任务要学生完成。比如,阅读、朗诵、诗歌、练字、写作等等,充分结合工匠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5 以赛促教,让工匠精神融入大赛

技能比赛是鉴定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技能比赛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工匠为要求评判学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技能不仅仅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比素养,让知识、技能、素养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

3.6 加强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将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流的工匠大国,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人文教育有深刻的内涵,我们用“金斧头”、“寿司之神”等故事感染学生,我们用《大国工匠》等节目激励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工匠的深刻认识。

4 结语

“工匠精神”点燃职业教育的灵魂,这是一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方向,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之源。职业教育人应该勇担重任,用工匠精神引领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秦凤.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同行,2016(9):323.

篇14

摘要: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育“工匠精神”,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经济文化大国,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我国由经济文化大国向经济文化强国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仅是对于国家社会的一种进步与迫切需求,对于学生本身更好的适应社会也是一项巨大的好处。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培育

引言:

在二零一六年的三月五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匠精神”。这是国家政府在教育方面完成一次重大改革,意味着国家对于技术性人员的需求已经十分迫切,本论文就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具体方面进行分析。

一.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社会本质性的需求

工匠精神在官方意义上的解释为: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支撑下,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于世界物质进行客观化的改造,从而获取一种新的认知,同时在主观意识情感方面完成一个升华,最终达到通过技术对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进行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具有高能力与高技术的人才,满足社会在这方面的缺失,对于社会多方面人才需求进行一个补充,这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然发展要求。

(二)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政府在全面实现“中国制造2025”之后,对于高端型技术人员有着一个极大的需求,这仅仅是在国家层面上的需要,从二十一世纪发展以来,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急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动一系列的企业改革与进步,这一方面的体现就在于时代对于工匠技术人员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工匠精神”可以说是对于技术工匠培育的“导向盘”,“工匠精神”的提出与应用,极大化的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一个匡正,为学生在技术学习的价值观上精益求精,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时代在急速地发展,而在这背后必然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正是时展的原动力,是时展的主力军,只有在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的共同努力与奉献之下才能最大化的提高我国在制造企业等方面的质量,更好的切合时展的高端要求。

(三)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发展途径

现如今我国的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出现一个共同的弊端:理论方面往往是具有极其优厚的知识储备,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之后进行具体的实践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理论知识多,实践能力弱,这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一项必须要改革的项目。实践教学一直处于一个不被大力发展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对于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的增加,导致了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

长期以来教育体制与产业要求不相匹配的尴尬局面必须要改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职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方面上。

二.中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方法

(一)通过创新意识与道德教育为根本保障

在职业教育的教育过程中给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将学生对于技术发展上面的理想与信仰最大化的挖掘出来,同时在技术学习与职业规划理想方面做好协调,不能单独发展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的内容,全面发展达到最终目标。

在学生的分类与组建方面同样也要多下功夫,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事实证明单一个体的工作效率是远远低于团队合作的效率。因此在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应当多加培养,在学生年纪作为一个单位协调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单独列出一个团体,培育学生在专业化技能方面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作出补充,同时也是为了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相互补充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

(二)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作为保障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根本性目的还是为了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最终输送到有关企业单位工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学生学习阶段进行尝试性接触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好处,这一点是具有先进性的。通过在企业中请出一些具有高端技术的技术人才进入校园,参加一些知识性的讲座,以及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理想的辅导等活动,使得学生进一步的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最主要的一点,目前许多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找工作困难的尴尬局面,在职业院校这种学位并非很高的教育学院学生很难得到自信,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接触可以使得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程度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师生共同走进企业,真正的感触一些工作,在能力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好处,同时在学生的心理方面引发一种触动,更加确切的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要求。明白自己未来所想要的工作岗位,贴切的了解自己的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差距,才能够在下一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在教职工技艺与德育方面规范引领

在教职工的技艺方面以及品德方面规范也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教职工是最主要接触学生的人群,所以很多技能方面以及品德价值观也会不经意间传递给学生。提倡“技艺精深、品德优馨”的教职工理念,在教职工身上规范化,才能进一步的引领学生。

教职工通过对于“工匠精神”的虔诚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研究技术方式身体力行,在爱岗敬业,育人子弟方面做出明确积极的态度,使得“工匠精神”具体化的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工的身上,形成一种对于技术的执着探索与追求的精神。

通^教职工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而引导式的教育学生,而摆脱传统教育对于知识与价值观“强加式灌输”方式,做好“领路人”的工作,成为学生的榜样与目标,引导学生的向往与学习。

(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实践

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是书面的片面之言,也不能单单是高高在上的信仰,它应该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中来,确确实实的在生活学习之中得到发展。

故而,在学校应当举行一系列的有关活动,譬如“发扬工匠精神,实现技能进步”等方面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这不仅仅是在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与了解方面大有裨益,同时在为学生培养一些综合性的才能,包括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好处。

通过活动确切的落实“工匠精神”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并且适当的将其具体化为教学任务,落实到学生技能学习,教职工备课教授考察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中去,并且举行一系列的选举,选拔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并且授予他们一些荣誉称号以及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使其成为学生追寻的榜样,进一步的展现出其风采与职业操守。

通过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并且引导他们去追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更大化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与追寻欲望,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广泛宣扬于学校之内,让“工匠精神”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培育学生的自豪感的来源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文涛. 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88-192.

[2]许润. 浅谈当代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J]. 科技创业月刊,2017,(01):5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