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这一角色很像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主持人自己并不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而是千方百计地让现场的来宾和观众畅所欲言,而且也不追求最终形成统一结论。当然教师的角色与主持人也有差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于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与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二、在新的学习方法上注入人文精神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于是小组合作,游戏活动,现场表演等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流行,然而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赶潮流而追求形式。那么我门的教育应该寻求一种怎样的方式?我们把目光转向了――人文精神。什么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人文本质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曾对此作出精辟而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初中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
三、注重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作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语文,更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语文学科而言,一般学生对它的兴趣不高,认为只是单纯的记忆课本知识,没有情趣,教师也只是讲解课文内容,没有新意,学习兴趣极度低下。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方式,运用新颖教学策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头就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引出课题,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学生被深深的吸引,好奇心增强,有了探索知识的渴望,怀着一种高昂的激情去学习,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在讲课时同时要注意教学语言。语言要幽默风趣,充满激情,不断提高自身语言素质。学生们听着教师有趣的讲解,对学习更加有兴趣。
四、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化严重
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高效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完善和修正,教师需要加强对于教学手法的灵活使用。对于当前先进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需要避免盲目模仿。这是因为,先进的教学模式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总结、探究和实践而得来的,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求活、求新、求变。如果直接拿来使用,急于求成,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过分强调语文教学气氛
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初中语文课堂也逐渐焕发了生机。但是,当前有一种不好的趋势,课堂的活泼和热闹程度成为了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教学中,这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最终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如果每节语文课中都强调活跃的学习状态,学生会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会干扰学生理解难度高的学习内容。教师往往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那就是对于思维、语言的训练以及对文本的解读,没有关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
(三)忽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提倡了研究、合作、自主的教学模式。一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过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字词的翻译和解释,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搜集资料来完成,但是对于理解性的、知识性的系统内容还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掌握。
二、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不仅仅是讲解教材内容,这需要明确“用教材教”的教学思路。所谓的用教材教,指的是以点达面,举一反三。教师可以重组或者整合教材内容。根据文章主题思想、文体等集中教学语文教材内容,应用自学、略读、精读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作者的观念和情感。比如在讲解鲁迅的文章时,可以把《社戏》、《朝花夕拾》等文章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整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文章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初中语文教师在关注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主体性,尽可能地平衡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而在和学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智慧的启迪。在现代的师生关系中,需要学生和教师互敬互爱并且相互尊重。初中语文教师具有独有的机会和条件,他们可以把教材中积极和正面的能量传导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养成对于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并且产生一定的语文学习兴趣。这种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方能够开放地交流,并且沟通效率较高。
(三)应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课改要求,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只能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同时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领导都对课堂怀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到了最后往往看不到效果。当前,需要深刻反省语文教学评价方案,其中包括教学方式和当前课改理念是否相符,是不是符合现代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发展性、开放性、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有没有应用适合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的三维课程理念,是不是结合了技能和知识、价值观和态度、方法和过程。教学评价应避免出现印象式、个人化的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和观察,用事实作为评判标准,并且应用学术研究以及理想的态度去观察相关的问题,要突出教学评价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要求落实的过程中,相应的学习模式以及教学模式都有所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可以在气氛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获得实用的语文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并且应用有效策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明煊.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
[2]刘心强.构建“乐学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J].快乐阅读,2015,(20).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效率;兴趣
新课程目标指出: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过注重教师的言传为主体模式。强调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舞台尽情的发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强调从中学生的学习实际、爱好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脚步已经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怎样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无限多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任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有了明确的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至关重要,“爱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师比较喜欢,有较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所教的课程特别感兴趣,并特别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要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吸吮知识的乳汁。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和知识点,只考虑把完整的知识讲授和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认真分析本节的教学的三维目标,仔细学习并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研究。根据自己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从导入、设问、活动、训练、课件等环节设计好教学过程。还应考虑与学生交流的语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对活动参与的程度、是不是刚上完体育课等等细小环节进行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课外知识向课内延伸。如学了《新闻两则》,要求学生深入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观察,去采访,捕捉闪光的人和事,写成新闻报道稿,投给学校的广播站。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新闻写作知识,还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了调查与采访能力。只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生活,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效率的高效。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发展语言的空间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艺术性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能力,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而又井井有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着手开发学生的潜能。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应该在课外开拓发展语言的空间。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赛,或者进行普通话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给学生创造一些开拓语言发展的空间,充分挖掘语言能力的潜能。
总之,我们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真诚关注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这样才能使微弱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做,知难而上,相信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多元评价手段,多给学生鼓励,给他们多一点爱心,相信他们,去赞美他们,我们绝对相信,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王丽莉.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6(4).
[2]周娣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情境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1、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2、课堂开放而无度。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78-01
1.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2.营造探究性教学氛围
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探究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同学们,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请你给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3.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会掀起一个小,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悠美。这一训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4.初中语文课堂合理使用多媒体的策略
4.1立足语文,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因素。教学是一种传播,根据传播学的研究,传播过程中有所谓的“杂音”,如果“杂音”一多,势必对主要信息产生干扰,造成信息的失真。因此,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与教学主题无关的步骤与材料。一般说来,一个课时的课件页面转换不能太多,页面的转换不能过快,音频、视频、动画的使用要适度,操作要简便容易,教师在使用时要熟练自然,最佳的结果是让学生不觉得教师是在使用课件。否则的话,则会适得其反。
4.2以生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特有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同,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映。如果我们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给他们的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时,反而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天性,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5.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新课改实施后,情感教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只要不断完善情感教育,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融入情感教育,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高尚品质以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改善当前的语文教学水平。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情感因素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学生、教师以及教材,因此情感教育当中的主要因素与学生、教师以及教材有着密切联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包括对教学内容以及语文教师所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在课程实践中获得的心灵、情感体验,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感魅力以及情感素质,表达与体验教材当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对初中学生流露的情感与态度。从教材方面来看,情感因素包括课文当中隐含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2.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情境,以营造情感教育氛围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所收录的课文均融入了作者的丰富情感,语段之间句句关情。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保证教师情感、作品情感以及学生情感能够实现有效融合。首先,教师应熟读作品,了解作品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并同时对作品情感进行领悟,以便可以将作者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授初中课文《孔乙己》时,语文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孔乙己本应该叫什么”从而创设出悬念情境,当产生悬念时,学生就会更积极的阅读小说,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对作品情感进行点拨,让学生带着情感因素鉴赏作品,从而顺利实施情感教育。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更好的激感。应用多媒体真实再现教材中的精彩内容,让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刺激,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充分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信息,并深受启发。如此一来,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有趣。
2.2深入剖析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以改善情感教育效果
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认真备课,在备课时深入挖掘以及钻研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并深刻领悟文章中的客观思想因素。唐代的白居易认为感动人心的前提是唤起情感共鸣,而在现代情感教育中也可以借鉴古人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文当中的情感进行点化,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找出情感的共鸣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使自身情感体验得以增强。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篇章主要包含三种情感因素,即大自然情怀、爱国情怀以及生命的赞歌。例如在教授课文《春》以及《死海不死》等文章时,可以对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等情感因素进行挖掘;而在教授《枣核》以及《最后一课》等课文时,则可以对爱国情怀进行培养,以便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深入剖析文章中流露的父子亲情,教育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并学会关怀他人以及爱惜自己。总而言之,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剖析、挖掘,对于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重视。
2.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说”、“写”练习,以培养丰富情感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影响因素 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54-01
针对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历史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课程内容等因素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历史传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介质;课程内容是语文教学的躯干,它是语文知识传播的重要枢纽;而教学理念和方式则是教学实施的手足,是灵魂支配和躯体运作的实现,因此历史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理念方式三者结合,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1 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
1.1 历史传统
作为语文教学,其必与历史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它是民族母语教育的必要措施,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措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每个民族的母语教育都逐渐形成了特色,具有自己独特的母语教育方法论和母语课程观。语文教学,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存在,而学生则是接受文化传承的受体,历史传统则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是国家的灵魂,初中语文教学则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传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
1.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教学实施的基础依据,然而如何拓展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如何让课程内容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问题均是影响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拓展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两点均要求教师应有更高的专业水平,拓展知识面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更加全面,让学生可以从更多角度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思考;这种不只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方式,其能够让学生养成对事物理解从多角度切入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唯物辩证主义思想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措施。
1.3 教学理念和方式
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理念是否转变、教学方式是否改进。改革实施成功的基础在于观念的转变,如果教学工作者的观念并未有所变化,那么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无从谈起;其次是教学方式的改进,新课改的环境下要求教师实施“创新”教学,但是很多教学工作者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培养成才的,教学方式改进创新的成功实施,对多数的教师而言,其是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针对于此,教师应对新课改下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自我思考,在思考中分析教学方案的制度,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摸索来实现,其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应是教学观念有大幅度的转变,如果只是局部观念的转变,那么并不能有效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2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式
2.1 数子十短则不如奖子一长
作为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善采用合理的鼓励性措施来展开教学工作,其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以及对学习热情的保持。数子十短,则不如奖子一长,特别是在很多基层教学机构,由于这些机构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或者普通的工薪阶层,这些学生受环境、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潜意识存有自信心不足的现象,而作为教学工作者正是促进学生自信心建立的良好导师,如果教学工作者对这些学生中部分个体采取多次反复的否定,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其甚至可能引发学生厌科的现象出现。
2.2 知人善教
知人善教要求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学习进度、学习兴趣等都要做充分了解,通过了解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其培养和发展的机会,通过了解可以对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予以多方面的分析,便于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这样的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多种教学模式结合运用的基础。因此教学工作开展中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对学生学习信心塑立的有力措施,是培养学生对语文自主学习的促进措施,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经验累积,从而能够达成“知人善教”,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保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前提。
2.3 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是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言,“灌输式教学”则是授人以鱼,两者有很好的对比性。传统的灌输教学,大多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官方理解结合来展开教学,其是以“授鱼”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干预了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思考、自我理解,即使教师留有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其也是杯水车薪,无法有效发挥学生对语文的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因此新课改大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引导”,而并非“灌输”,即使在引导工作中存有学生对教材理解不够全面、引导工作时间耗费多等情况,但是“引导”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是学习质地的提升,而并非学习表象的提升。
2.4 教师素质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问题,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细致而又正确的引导能力,而且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魅力素质,这是成为优秀导师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能够在课堂的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在通过学习中,不仅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动力,同时从内心热爱教师,喜欢上老师的课,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助益。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不仅要求学生配合教学,也要求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都有提高,能为语文教学工作开展做好良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韦锦忠.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尝试教学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3):79.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景教学;生活
语文作为所有课程的基础,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当然也是重中之重。新课改的教学将自主、合作、探究纳入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单一的传授知识。主张教学回归生活,教材及试题变得更加灵活。针对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利用情景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都是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形式单一,给学生的感觉很枯燥,不想数学、物理、化学学生会享受做对一道题的成就感,也不像英语那样对于初学的学生有那么多好奇感。而初中生又处在一个人生叛逆的时期,导致初中课堂上,大片学生会直接忽视老师的课堂,直接把课堂变为瞌堂,或是数理化的天堂。
然而实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可以直接改变这一状况,情景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活跃,所有人都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彻底改变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然而情景教学的方式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就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情景教学才能将情景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最佳,才能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教学设备的完善,多媒体的运用在初中也是比较广泛的了,教师如果学会合理利用,尤其对于语文教学可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初中语文中,许多的古诗古文、现代诗歌都比较抽象,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初中生,根据课文朗读以及词语的解释去理解作者的感情、故事的背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然而直接学生字词意思,或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作者的感情,学生只能背住去应付考试,然而对提高学生自身语文素养毫无意义。例如,《乡愁》这篇文章,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找一些相关图片,配上缓缓愁思的音乐和深情地朗诵,展示给学生,模拟一个作者余光中当时所处的一个环境,让学生试着去体会诗人的各种思念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教材上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节目表演的形式创设情景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许多现代文,课文较长一起朗读一遍要花费半节课时间,估计大家也快睡着了。有故事的段落,老师可以让学生编排成话剧的形式在课堂上来表演,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回去主动熟悉教材,学习字词,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
二、突出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很多的脑海里应该都还存有这样的画面,老师在不停的念,学生在不停的点头(打瞌睡)。对于初中生,这样一个争强好胜的年纪,语文给他们的感觉是,不用学这些都懂,但是在考场上,总是觉得又不知如何下手。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就像是在被灌输知识,对于早已厌倦的教学模式,早已不敢兴趣了。
新课改下倡导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旧教学模式的学生被灌输知识转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道路。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不能够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建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知识确是学生自己获取的,填鸭式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厌倦,失去学习语文的动力与激情。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兴趣,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参与讨论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自己探究、体会获取知识。
三、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环境
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环境,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建造一个轻松愉悦、开放型的语文课堂,在师生互动的欢乐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为丰富,学习知识的速度回更加的快。说道建造语文教学环境,一定少不了的就是人文环境,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常常忽略的这一点,以至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着一种人文的教学环境下,更容易感受到课本中作者的情感,更易融入到语文的课堂和文学的氛围,才能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四、让教学回归生活
语文本来自生活,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早已看不见生活的踪影,留下的确实枯燥、机械的生字、词语及各种老师对我们的训练。老师、学生、家长注重的都只是一个最后的结果――中考、高考的分数,以至于在题海战术下,学生都变成了答题的机器,然而真正的语文我们学生又掌握的多少,说到语文文学素养,又有多少呢?
语文,作为一门生活化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就是生活”这一理念。学习就是生活,主张现代的教学应该回归于生活,初中语文教师作为语初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设计者,应该注意将语文课程将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语文魅力及其人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改变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使初中语文更生活化。
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的。让教育回归生活,不仅仅是让初中语文的课堂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同时也是让学生在生活学会学习。语文本来自于生活,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存在语文只要细心的体会与感受,你会发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怎样做到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初中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感受语文的魅力呢?老师可以用的方法很多,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到一个有画面有声音的世外桃源,让学生亲身去体会那种幽静,从而更能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文字的魅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同学们带到那远古时候的康桥,感受作者的不舍之情。除了课堂的之外,老师也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郊游,让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只要细心体会,都可以感知到语文的魅力。
教育,任重而道远,初中语文教学也是一样,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华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J].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学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75-01
新课改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已全面推行,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已并不再适应于当下,并积极加入到全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中来。笔者走访了周围的一些学校,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误区,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 盲目保持师生距离,认为过于接近不易管理
很多老师认同“严师出高徒”的理论,而实际上确是这个理论并不适用于当下。笔者曾劝导过周围的老师要去主动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可是很多老师却表示他们也曾想过去接近学生,可是却又担心,与学生的过度接近会使得学生“不听话”、难管理。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要求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可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感,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但这个良好沟通,并非是要与学生做“哥们儿”,课上课下可以没大没小,感情有了,学生也彻底耽误了。笔者认为,与学生的这份感情,更应该看做是一种亲情,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恩威并重,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学生有心里话会选择对你说时,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2 反对学生自由讨论,感觉任由发展是不负责任
如果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传统教的教学,肯定是一把戒尺,三尺讲台,先生本分讲课,学生认真听讲。那种教学模式,虽已不复存在,而其姊妹版仍然存在于各校园中。许多教师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课上应该是老师亲力亲为,全程为学生负责。其实不然,素质教育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教师“授之以渔”,而非简单的“授之以鱼”,将课堂交由学生可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其个人能动性。将课堂交由学生,也并非全然由学生管理,教师在其中应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在熟练掌握大纲要求,并熟记重点与非重点后,在学生的自由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应给予适时的引导,以使学生能够按照既定方向发展。
其实合作学习的模式早已在很多学校展开,并已收获了较大的成效。合作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通过自己与同学的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很多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程度地提升,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众多兄弟学校的肯定。
3 错误使用奖惩措施,毫无成效反而适得其反
使用奖惩措施是对学生管理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然而错误的使用奖惩措施却有可能造成适得其反。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对成绩较差的进行批评看似并无不对,但这个批评与嘉奖也是有学问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月满则盈,水满则溢”,此话不假,在对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时,也要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并督促他们改正。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要一味的批评指正,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提问时的积极参与,又或者作文写作中一句恰到好处的语法运用,都可以作为赞美的依据,我们的课堂上不应该缺少赞美。这样,成绩较好的学生不会因为教师的表扬而骄傲堕落,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因为得到了老师的鼓励而对自己产生信心,从而不甘人后,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 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板书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多媒体教学方式已被送进了越来越多的教室之中。部分教师便产生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心理。
确实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板书教学存在多种优点。它的形式不再单一,内容变得多种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更容易牵引学生的视线,把握住课堂。可是同时它也存在很多不足。过于“精彩”的课堂内容往往使学生抓不住这节课的重点,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都很兴奋,却不知道到底学到了什么。
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进行合理的有机整合,在讲解重点部分的时候,一定不要吝惜粉笔,将重点部分在黑板上简单地勾画可以让学生更有印象,在课后的复习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教师认为过多的板书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其实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安排的课时让我们有足够充足的时间对课本有一个系统的讲解。
5 质与量侧重有偏差,学生耗时多却鲜有成效
笔者曾对自己的班级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学校教育之余,都在外面报了很多辅导班。除了课堂常规科目辅导之外,还有例如舞蹈、音乐、奥数等等多种。这些学习内容的增多,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后来又对学校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大致情况亦是如此。
然而很多教师并未对其学生生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往往在课下布置很多作业,学生自然没有很多时间去完成,往往不经过太多思考变忙于下笔写完去做另一科目。这样的练习虽然“量”很大,但却并无实际意义。
相反,笔者更注重课后作业“质”的重要性。笔者从没有让学生在课下去完成太多的作业任务,往往布置的作业都很简单。在同一类型的问题上我们无需做太多的练习,做一两遍让学生对此类题目的解题方式有个大概了解,并及时加以总结便足以应对此类问题。我们应该让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他们感兴趣的方面,以获得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课堂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初中语文教学教育改革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主题是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这种新局面,教师不仅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应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文化修养,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新教学。
一、对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有哪些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初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岗位责任不明确
语文是学校教学课程的主要科目之一,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应该严格把守对语文教师的征集条件。然而,在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中学,由于师资匮乏。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同时兼任数学教师、历史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这样一个多重身份的职位,会使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责任表现出混乱与不明确的现象。
2.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评估、自我检讨、自我改进
对于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少主动进行教学的反思、检讨、评估和改进,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学效果考评以及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比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面对教学课堂上学生反映少,课堂提问不积极,作业上效率低,遇到学生迟到旷课或是考试成绩下降等问题的时候,没有去反思教学模式是否出现问题或是学生是否适应,也没有去找出改善出现状况的方式方法,而是任之发展。同时,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不善于自我反思,很难准确掌握学生的动向及进行自我提升,这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较低。
二、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反思等方面着手,从而推进初中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
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2.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许多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束缚。而作为教师,应该发现问题同时转换教学模式,通过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角色性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媒介及高科技产品与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拉近师生关系。通过以上努力,除了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外,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
3.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有时候都没把握准方向和重点,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讲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三、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适应改革
一、跳出因“分”评价的误区,建立多种评价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因“分”评价。当前,教师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进而预测他们的未来,认为优等学生就是有理想、有希望的,在行为和性格方面均优秀,而分数低的学生自然成了“差生”,就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因而给予冷淡、讥讽与歧视。这样,分数高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成了“完人”,分数低的学生永远受到老师的歧视。所以,在建立评价内容的时候,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较强的审美能力、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的发展。
1.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知识;是否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具有一定需要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 注重对学习兴趣的评价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自觉性等就无从谈起。学习兴趣的评价,应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通过评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亲自去感知、记忆、理解、体会、思考和探索学习规律,理解知识的实际运用,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从而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如果学习动机端正了,就会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3. 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科的门类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初中阶段所开设的课程门类较为齐全,每门课程都有很多知识点,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则很难在“结果”检测中过关,当然,“过程”检测也是不合格的。所以对学习方法的评价,要从学生静听、善读、爱看、会写、勤检查等方面入手,重点放在勤检查的评价上。以语文学习的“勤检查”为例,这个“查”包括两个内容:一查工具书。字典是无声的老师,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工具书装进书包,带进课堂。学生对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可通过字典来解决。二查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如作业完成后,必须从头到尾仔细检查。还要查上课是否准备好了学习用品,放学时是否有东西遗忘在教室里,从而还可以把这种自查的好习惯迁移到生活中去。不管是查工具书还是检查自己的作业,都要做到勤查,勤查才能达到勤学的目的。
4.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会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学生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畅所欲言。例如,关于学生自学后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以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是唱歌、舞蹈,也可以是一个手势、眼神。学生在合作讨论时,各抒己见,议论纷纷,能促使学生相互学习,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使课堂呈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远远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往过程和审美过程,还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个性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
三、走下神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单方面强调教师的神圣与崇高,而忽略了学生的尊严与人格,学生是人,是一个有感情、有理想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未定型之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因此,教师不能按照某种抽象的公式性的条理办事的审判官那样评价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摒弃那些冷嘲热讽、谩骂等形式的学生评价,而带之以鼓励、表扬、欣赏式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准确的回答,每次认真的作业,每次好的表现,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话、一个赞许的眼光,都是极大的鼓舞。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越来越高。学生是人类的宝石,尽管他们还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石头,但终将成为闪闪发光的宝石。所以,走下神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重新认识评价意识,是做好学生评价的前提。
四、突出过程,重视对非学业因素的评价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不仅仅表现在对知识的习得、解题能力的建立等方面,还表现在关心他人、互助互爱的道德意识的形式、意志品格的强化,主动探究、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可贵的人文精神的建立,动手、动脑习惯的养成,终身学习愿望的确立。对美的感受程度等诸多方面,绝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所涵盖的,过分依赖一次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全面的。对于那些无法进行书面测查的内容,如语文的朗读背诵、口语交际、数学的动手操作、体育艺术的技能等,要不惜人力物力多标准地进行评价,要打破考什么教什么的观念,树立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要坚持培养那些无法测查、但对学生一生中起积极作用的学习兴趣、自信心、行为习惯等,也可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学会学习、做人。教师不能因为“做人”不考试,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不教学生做人。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然,对这些非学业因素的评价不是天天、时时、每节都要有的,而是当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掌握达到一定的程度觉得有感而发时,就可以进行描述性的评价,并记录下来装入记录袋里,也可以写在作业本上,也可以报告单的形式反馈给家长。
在语文教学之中,学习评价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检测的动态管理方式,是教师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科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1 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2 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3 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4 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76―01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地展示自我的风采,超常地张扬自己的个性,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1. 小组讨论形式运用不当。新课程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是体现团队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聊天机会。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讨论中,需要老师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否则,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2.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其一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二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活动方式单一。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地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3. 信息技术运用泛滥。主要表现为: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致使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从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取消了老师、学生动笔,动口的权利。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