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新时代的来临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变革环境,这也对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们就更应该去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学习最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为更好地教育学生做出努力,促进化学教育的进步。首先,教师们应该了解时代的特色,知晓教育的本质意义,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其次,教师们应当注重其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做新时代教育界前沿的教师;最后,教师应当推进个人的教学创新,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同事的沟通不断促进教学实践设计的创新。由此,教师才能够通过努力不断推进化学教育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地位

(一)有利于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学生个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学习的综合素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身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凸显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引入核心素养有利于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在核心素养引导下的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一些化学现象,或是完成了部分化学公式的推导,因而化学实验促进了学生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其对化学知识的研究深度和拓宽了化学学习的思维。这对于高中生们的化学学习及相关知识的理解背诵是非常具有实质意义的。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十分巨大。它主要是将学生们所经历的学习活动和经历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推进过程中,核心素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些化学实验的进行过程中,教师总是会教育学生们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课结束时直接收拾东西了事,并未去发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有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在其他同学正在做实验时就已经把所有的实验都做完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同学进行实验的均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小片天地之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个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因此就需要教师们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先进行实验示范,然后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形成小组进行实验,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就无法顾及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而学生们不适应教师的教课方式或是上课走神,很容易就引起实验课上的小磕小碰,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产生危害。因此,教师们不能总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范围内,应当经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去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学校教育对于实验的认知不够深在许多高中的化学学科培养计划中,一直忽略了实验课堂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学校将实验课改为化学知识教学课,从而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方针的偏差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教育,在其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遭遇滑铁卢,因此,学校对于学生化学教育方针的科学制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教师努力挖掘教材,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于是教师们就应当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例如在教授各类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各类反应的特点及相应的化学公式,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当提前将知识点做一个精炼的总结,让学生们有一定的印象;其次就是去进行相应的安全事项的提示,向学生们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们的人身安全;最后,注重实验对于学生知识渗透的重要性,努力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以此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课堂体验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好的课堂交流就是有来有去的互动,所以教师们应该了解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并学习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展示。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一下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让同学们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此类化学反应的神奇之处,让同学们能够判断实验的正确发展方向,以此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课堂体验,从而能够推进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三)以学生为本,合理采纳学生建议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成为重要的发展观念,而将其落实到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中,就变成了“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的能力,在课下空闲使能够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关心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动态,让学生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筛选出部分比较好的建议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最终得出最有效且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实现教学同时展相结合。

(四)学校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学生们可以获得极为精彩的课堂体验,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教学方针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当正确把握学生的教学方向,提出与时代相称的化学学科培养方案,促进教师去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课堂的教学设计创新,提高学生们的化学综合学习能力。这样在学校的整体的领导和支持下,相信教师会努力提供最佳的化学实验课堂,而学生也会拥有最佳的实验课堂体验。

篇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关于 “核心素养”的热潮实质上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然而当前高中化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加上教师进入职场以后,其思维模式、品格性情慢慢固定下来,当时展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时,许多教师消极应对或无能为力。因此,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其从“知识教学”转向“素养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目前,学界认为胜任力是指在某一岗位中,可以把表现优异和表现普通者区分开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教师胜任力包括教师知识、能力、人格特点以及动机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它能将绩效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分开来。对于胜任力理论的系统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1968年,美国教育办公室出钱资助了8个教育改革项目,用来研究探索教师的胜任力因素。2000 年,Hay Mc Ber 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报告中提出了高效教师的5种胜任特征。1996年,在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根据教师胜任力标准(1996)实施的全国教学质量项目中,为新教师开发设计了一个胜任力框架[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这要求化学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胜任力,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主要包括“转化的智慧”、“实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理想”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 转化的智慧

教学胜任力的提出,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一个好的化学教师。优秀的化学学者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化学教师,知识的渊博并不意味着就有能力把知识传递给学生[2]。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着转化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化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教师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化学学科知识,包括化学内容知识、化学认识论知识等;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情况,包括原有水平、认知困难等;以教学法知识,包括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等作支撑。

2. 实验教学能力

实验教学能力是化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科学探究实践是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强调用实验方法学习和研究化学[3]。教师要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实验的功能和价值。具备熟练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等,并能够开发高质量的实验探究课题。

3.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化学教育教学重点,思维教学的重要性远大于知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艺术,有思想、有智慧,以良好的思维品质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教给学生化学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灵活变通、迁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品质的化学思维能力。

4. 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要能够开发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学资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潜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对已有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进行改进。在实验教学中也要树立创新意识,改进实验。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有自己的创意和特色。教学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师较高层次的胜任力。

5. 教育理想

现实教育工作中地位待遇问题、准备化学实验要额外投入很多时间精力以及对工作的倦怠感等严重影响化学教师的教学热情,他们只能做低层次的知识传递工作,这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格格不入的。化学教师要有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强烈的教育信念以及价值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教育事业目标,才能有激情构建高效教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使教师体会到成就感和信心,获得教书育人的满足感,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化学教师要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职业境界。

二、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途径

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进行培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深入研究化学课程知识

教师对化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决于化学课程知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化学课程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即将颁布的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研究化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与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学业质量标准等,把握体现化学学科本质的特征的知识技能、基本观念、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资源。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如知道特定课题教材的编排情况及编排意图,知识的产生方式以及内容特点,可利用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哪些等等。要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必要时还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

2. 提升实验素养

现实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实验教学弱化的程度相当严重,存在对实验认识理解不透、不理解实验操作的原理、操作不熟练等问题。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必须加强培育其实验素养。加深对教材实验的理解,分析该实验对突破知识点的作用,透彻理解教材设计和选择该实验的意图,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和价值[4]。还要从对课本实验的理解转移到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这个方向上。

3. 善于反思交流

积累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后记;观摩教学、跟同行或专家交流讨论,反思不足。如在每次教学之后进行教学反思:学习任务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是否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积累的同时重视思考,达到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重新认识。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教学胜任力。一开始,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一些教学问题、教学困惑点或兴趣点,这样的反思是较低层次的、零散的。通过与教学理论或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操作的验证磨合,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再总结,使教学反思达到系统思维的高度,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化学教学实践操作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 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相当一部分化学教师认为“教学与教学研究有冲突”、“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找不到合适的研究题材”。教学理论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无法从“碎片化”的经验层面上升为具有前瞻性的、成体系的教学实践理论。化学教师一定要看到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与教学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当外在的化学教学理论被教师理解和内化,并结合教学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便逐渐形成了化学教师的个人化学教学实践理论,经过升华和重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研究力对其他胜任力起催化作用,如果其水平不高,其他胜任力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5]。

5. 加强拓展性内容知识的学习

篇3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优化;价值观念

引言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历史理解以及简式素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有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学科教育特色,紧密依托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之后,形成具有历史特点的思维品质以及关键成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

一、准确设置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明朗

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的指向标,所以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沿着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轨道,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前进,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目标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技巧和历史学习技能以及知识转化能力和情感态度进行教育教学的提升。教师在目标设置的过程当中也要根据学生在具体学习中的知识掌握状况和知识掌握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设计。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唐朝经济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强化学生在分层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联想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思路,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强的时间性,需要学生在学习和思考当中养成良好的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且在稳扎稳打当中努力的探索和前进。教师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读懂历史并且理解历史,思考历史当中的深层次价值,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唐朝经济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在网络上搜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PPT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性的教学,教学生展示唐朝城市的布局,并且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经济发展,使学生通过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做唐朝当时的向导,引导其他同学在聆听当中感悟,当时唐代经济发展的盛况。教师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学习和养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并且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保持自己的观点,逐步的转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三、加强核心素养宣传力度,提高教学专业性

教师在历史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当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的拓展,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意义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蕴含的深层次韵味。教师要在核心素养教学时增强自身的专业性,这位教师在教学当中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学习心态,每一名历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内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开拓自身的思维,在历史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了解教材当中每一个细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动态教学当中,强化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在学科探究当中的核心素养养成。只有教师对于历史教材以及学生两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够在教学当中游刃有余的把握,学生以及教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掌握扎实的历史学习概念,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历史观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核心素养。

篇4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 化学史 化学史教育功能

2016年9月13日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解为包含科学精神在内的六大素养,并将科学精神的内涵解构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

1核心素养视阈下科学精神的内涵

要为科学精神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和对科学下定义一样,是不切实际的。在不同的领域,学者们对科学精神内涵都有各自研究。陈伟山基于“互联网+”教育将科学精神的内涵概括为:追求实证性、具有理性和创新性;胡佳飞等在研究翻转课堂实践中将科学精神定义为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另外,还有学者结合化学史等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总结发现,科学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且不同学者科学精神内涵的理解大体一致。其核心要点包括:求真、创新精神、批判、探索、和理性精神。

时至今日,学者们对科学精神的讨论仍未停歇。随着当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又赋予了科学精神一些更加具体的内涵。新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并对每一要点的具体内容作了阐述。

科学精神是核心素养中六大素养之一,因此,在新时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而化学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学者们长期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 化学史的科学精神教育功能

2.1利用化学史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首先要做到尊重事实和证据,具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如思考问题时主观臆断,实验中马马虎虎、观察不仔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缺乏实证意识等。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化学史,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崇尚科学、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品质。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上的胜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氮气时发现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离出的氮气质量不同,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没有放过这千分之一的微小差别,更不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他尊重实验结果的细微不同,并与拉姆塞合作,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最终通过大量实验于1894年发现了新元素氩。

2.2利用化学史树立学生批判质疑的态度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教学的任务并不是让学生简单接受所提供的每个知识,而是在于使他们形成有批判精神,能够检验真理的科学创造能力。化学史对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拉瓦锡没有质疑“燃素说”,燃烧现象的本质就不可能被揭开。为了理清燃烧过程,拉瓦锡没有轻信波义耳和斯塔尔这些极有声望的前辈的结论,亲自做了大量精密实验,从而发现金属燃烧后增加的重量完全来自于空气中的氧,而与所谓的“燃素”无关,进而了燃素说。事实上,早在拉瓦锡之前,普利斯特里和舍勒都独立地发现了氧,然而他们都是“燃素说”的忠实信徒,没有对“燃素说”提出质疑,使得真理从鼻尖溜走。通过这一生动的化学史案例,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迷信权威往往会成为人类进步的桎梏,而且能提高自身批判质疑意识,使他们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3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整个化学发展史是一部化学先驱们不断探索、创造和发明的历史,科学探索和创新推动了化学知识进步完善的进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某个化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轨迹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沿着轨迹去思考,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体会探索的乐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具备勇于探究的精神,首先应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科学家之所以能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离不开他们好奇心和想象力。如在苯的结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凯库勒执迷的研究它的情景:一天夜晚,凯库勒在书房打瞌睡,眼前出现旋转的碳原子。碳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然,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他像触电般猛的醒来,接着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成功的提出了重要的结构学说。凯库勒从梦中得到启发,因而提出苯的环状结构的假说绝非偶然,这其实是他长期探索和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果,启示学生们大胆想象、勇于探索。

应指出,教师在对化学史素材的选择上,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中呈现的有限的史料,而应依托相应知识点充分挖掘相关素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史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极大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地位及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79-93.

[2] 陈伟山.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科学精神培养[J].高教学刊,2016,(09):265-266.

[3] 胡佳飞,王伟,潘孟春,于洋.科学精神培育与翻转课堂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33-34.

篇5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 写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34-02

我国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关注学生语言和知识积累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价值体系,思维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都是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核心素养下写话教学的意义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后,学生学习的任务量明显加大。现阶段,我国的课堂教学安排,还是以教师知识的传授为主,少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支配。教材编写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依据,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愿意去用英语沟通交流,学以致用。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着重要影响。这样就不会对英语产生抵触心理,也利于知识的衔接。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掌握一门语言,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英语,喜欢英语。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领

小学生在接触英语时,是没有任何学习基础的。语言类的学科具有共通之处,不同的是汉语是识字,英语则主要是背记单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可以可以根据单词创设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将学生引入到情景中来,有意识的将单词融入到情景中。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对单词进行细致的讲解。这样学生有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方便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交流的途径。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或者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增强了对学生的思维引领,还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英语表达能力。

2.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想要学好英语,就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首先,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让学生轮流进行课堂演讲,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单词储备。部分学生有着害羞胆怯的心理。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来。从刚开始得畏惧,渐渐变成喜欢。教师需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即使前期说的不够好也不要打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其次,学生的“听”,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运用英语教学,可以用英语解释英语,增强学生的听力能力。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在教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快速阅读。之后与学生共同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课文中的重难点,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从模仿开始,从开始的模仿,到之后进行自己的独立写作。对学生的写作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形成自由,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其次,重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开拓学习方法,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有着超前的意识,科学的方法。教师可以将班级拆分成多个组别,进行小组内部的学习和讨论。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小组成员也要做好分工,每个人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进行交流,最后汇总成一个全面的结果。其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学生一起沟通交流,一起探讨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这种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关注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的教育,要求学生有着良好的文化品格。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学生了解外来文化的途径。英语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了解外国文化,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让学生对外来文化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有选择地学习,而不是盲从。让学生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结合自身的知识,形成完整的学习方法。具备文化沟通的能力,并且具有爱国意识,为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静.浅论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校园英语,2016,(19).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效建议

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核心素养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高中化学教学逐渐开始重视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能够对化学进行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影响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科内容和学科素养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这门学科的发展进步。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总体目标,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清晰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它从高层次、高视野、高境界的角度指导教师进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完美人格的建立,以便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科学探究意识、创新变化观念、模型认知能力、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五个方面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出发,不仅使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得到提升,对高中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

二、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素材都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化学的思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化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应当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及情感知识性特点,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中,更好地体验情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化学教材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最终养成健全人格。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实验探究是学生对化学进行分析推理的重要途径,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应当以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知。高中时期化学实验都是对前人理论的论证,把真理以实验的形式再次重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推理论证能力。例如,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化学的思考,从而总结出催化剂在不同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也不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3.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来获得,而是要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与书本知识进行整合。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太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对学生的传授,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这种后果导致学生解题思路太狭隘,不能主动寻求另外的解决途径去做题,限制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化学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释放学生天性。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学科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等.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

[3]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

篇7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苯酚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得到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需要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桥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一是化学观念,通过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原理、观念、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能量观、化学史观、物质转化观、物质变化观等;二是化学思维和方法,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决定性质、物质变化守恒等,形成分析、判断、综合、抽象和推理等化学学科思维形式;三是实践创新,该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形成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科学精神,这方面的核心素B表现为具有学习化学科学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现以《苯酚》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苯酚》安排在苏教版选修5专题四第二单元第2课时,与已学且具有相同官能团的《醇》安排在同一节,为结构、性质的对比学习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凸显“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化学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认识醇和酚的异同点;了解酚的命名及物理性质;掌握酚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含酚废水的污染情况及含酚废水的处理;通过对乙醇与苯酚以及苯与苯酚化学性质存在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感悟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苯酚的危害性及处理策略。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素质教育;教学品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0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01

一、问题提出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把核心素养作为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1]。王红、吴颖民认为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2]。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称其为“核心素养”,就在于这些素养不是一般性的,而是最必要、最关键、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对其进行长期的培养,国家课程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学科课堂将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深刻懂得:只有努力追求课堂教学品质,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为重”,才能真正让知识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软件硬起来、硬件软起来。

二、追求怎样的化学课堂教学品质

1. 思想上有高度、有厚度

课堂教学展示的是一种专业精神,是以教师的学科能力来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而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化学学科思想可分为社会化学思想和化学思想方法两方面。前者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观点:化学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正确看待化学学科对人类生存的双刃剑角色,化学是各类自然科学发展必需的科学基础,绿色化学是化学学科的STS思想,也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后者是在化学概念认知过程、知识规律总结与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结构与性质、宏观与微观、量变与质变、定性与定量、变化与平衡等思想方法。

高品质的化学课堂要求化学教师加强对自身日常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规律的凝练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推动,不断追求思想上的高度和厚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生活素材、情景设计、化学史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形成理科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应当做好社会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精神养成的宣传员、倡导者和塑造者,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人类生存危机意识和科学生活习惯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促使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想及化学思想方法。

2. 目标上有维度、有梯度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3]。落实到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可以分解为三个维度:授之鱼(知识与技能,是给学生一杯水,属于第一境界――知识奠基);授之渔(过程与方法,是领着学生去找水,属于第二境界――需求导向);悟渔识(价值观与思想,拥有寻找水资源的见识,属于第三境界――价值创新)。同时,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有适当的梯度,我们可以通过具有逻辑性的、有梯度的问题引领目标的实现方式并满足不同学生的内在需要。

如在《化学1》“氯气的性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有梯度的问题:

(1)观察一瓶纯净的氯气,你能描述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吗?

(2)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你能预测氯气的哪些化学性质?请说出猜想的理由。

(3)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来证实你的预测。

(4)氯气的以上性质与其存在和用途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回忆、猜想、验证、思考,认识氯气的性质(这是双基,是“鱼”),形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这是过程与方法,是“渔”),初步体验性质决定用途和存在(这是价值观,是“渔识”),在目标设计上既为不同学生搭建了一定思维梯度的探究平台,又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整合”。

3. 内容上有深度、有宽度

知识的深度和宽度是相对的,深度主要是基于知识点而言的,对于中学生而言,要达到的深度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有深度的课堂是有内涵的,是能够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的,课堂上要有思维的碰撞; 而教师对课程内容拓展的宽度是一种再创造,不同的创造,不同的宽度,效果是不一样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当于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和推动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所以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既应该包括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智力因素的挖掘,也应该包括学生的探究创新与合作交流、表达评价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只有平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宽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达成高品质的课堂教学。

如在《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锌―铜―硫酸”在不同条件下的演示实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原电池是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紧接着通过Flas演示原电池内外电路中带电微粒的定向移动,从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电流产生的本质原因,并通过电极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在深度上进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随后通过以下一组实验现象(图1)的对比与分析,学生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理论探究,同时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加以训练,对不满足条件的装置如何改进展开讨论,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原电池装置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给出分组实验条件,请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设计音乐贺卡电池、水果电池等,由学生亲自动手合作探究,进行创新运用,并请学生展示成果,其他学生对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这一学以致用环节在教学宽度上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

4. 形式上有向度、有限度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也就应该删繁就简,凸显平实、充实的品格,彰显简约之美。也就是说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优化教学设计,追寻形式上有向度而内蕴上有限度的化学课堂,教学环节尽量做到自然易懂,完整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结构科学严谨、主线鲜明、板块突出,可以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向度逻辑顺序进行探究创新,但同时在探究内容上注意不超越限度。如在《化学2》“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问题模块进行探究:模块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模块二,从定性的角度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模块三,从定量的角度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模块四,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模块五,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探究结果;模块六,对实验探究进行评价与反思。[4]学生经历了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从实验数据出发,建立数学图像和模型,在模型认知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到定量的完整认知过程,不仅优化了教学设计过程,更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5. 过程上有效度、有信度

要增加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效度和信度,关键要做到:通过探究落实知识的生成,通过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化学1》“氯气的检验”分组实验中,理论上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其原理是Cl2 + 2I- [=] 2Cl- + I2,I2遇淀粉显蓝色。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了试纸先变蓝色后褪色的现象,便会感觉到很是疑惑,此时老师如果避而不谈便会使所学知识大打折扣,严重削弱课堂的效度和信度,所以我们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原因推测,在推测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意见。意见一:可能是因为过量氯水的漂白性致使褪色;意见二:可能是因为过量氯水将碘单质氧化致使褪色。结合学生的这两种意见,教师可以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大家通过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结果学生设计了如下两组对比实验。实验一:向一褪色的试纸上再滴加碘水,观察现象;实验二:向另一褪色的试纸上滴加淀粉溶液,观察现象。通过这样的质疑、猜想并巧妙运用生成性资源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顺利证明了意见二的正确性。以上过程通过证据推理和实验探究既加深了学生对氯气检验的理解,提升了课堂的效度和信度,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意识等科学素养的提高。

6. 情感上有温度、有热度

当学生离开学校时,他们如果带着“渴求知识的火花”“浓厚的学习兴趣”“质疑的学习精神”,他们随时“愿学”“会学”“满脑子问号”,那就是最好的学习素养,而情感则是学习素养的重要因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搭建起交流、沟通、合作、探索、分享、展示、评价的平台,营造平等、和谐、尊重、包容的教学氛围。组织各种形式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从做中学,让学生能产生自己的观点,并主动表达自我立场和结论,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适时发挥评价的魅力,巧妙地运用评价,通过有温度、激励性的语言,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诱发其学习动机,进而达成学习目标,并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保持长久的化学学习动机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我们每一位化学老师都应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对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在心里种下核心素养的“种子”,主动做一名努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品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众里寻他“十二度”,让核心素养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4-1(7)

[2] 王红,吴颖民.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追求知识的加速跑[J].人民教育,2015(7):21

篇9

摘 要: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为例,从师生教学困惑、归因分析、策略探讨等几个方面阐述核心素养视阈下化学用语的教学改进,提出“化学方程式”单元的认识模型和本单元认识素养形成的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定量计算;教学策略;单元结构化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学化学核心素养是:中学生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以基础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载体的化学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及由此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相关品格,即中学化学核心素养。

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测评学生是否具备了核心素养:能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认识定量研究对科研生产生活实践的价值;根据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问题提出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题3,从课题内容上看,无非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和未知,然后列比例计算,似乎没什么难度。可是在近几年的中考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目的得分率较低,这个结果远远超出老师的预期。

二、调查结果

1.教师教授本课的困惑

授课时教师根据化学方程式定量方面的意义,引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列出数学比例式,本以为很简单的一项技能训练,可学生解题时仍然错误百出,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2.学生学习本课的困惑

3.原因分析

本课题在课标中所属的一级主题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二级主题是“质量守恒定律”,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要求有:“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可见,课标试图通过该课题的学习,发展学生以下认识:化学变化的认识从定性上升到定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物质在“量”的方面存在的必然联系,实现对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体会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不仅丰富了化学反应的内涵,还初步形成“物质的变化观”和“化学的价值观”等基本学科观念。

囿于教对课标、教材内容内涵及学习价值挖掘深度所限,教师对本课题形成了片面的学科理解,片面地把本课定位为初中化学一项重要的计算技能,教学目标确定为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尽快熟练掌握这项技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知识、技能作为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必须通过活动体验、情境创设,建立知识结论和发现过程的联系,建立知识结论和学习者的联系,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的价值观,从而使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作用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4.教学策略探讨

(1)构建“化学方程式”主题的认知模型,进行单元整体结构化设计

王云生老师指出:“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习惯于依照章节顺序设计教学,注重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忽视知识间内在联系,学生获得的是没有加以结构化的、碎片化的知识,章节复习基于以应试为目的的知识整合,很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中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难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学科教学形成了以知识点、重点、考点为中心的‘三点一测’的教学模式,教师工作、学生学习负担重,虽对提高应试成绩有一定效果,但难以全面落实学科素养的培养任务。”

针对“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价值以及师生教与学中存在的困惑,构建“化学方程式”主题的认识模型,力图促进学生定量认识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模型,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学生核心概念(化学方程式)认识素养的形成途径如图3所示。

(2)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活动流程如表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化学方程式计算中蕴含的学科观念和思想,形成对本课题的学科理解,在帮助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变化观”和“化学的价值观”进行渗透和理解,帮助学生体会定量计算的学习价值,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在现代高中教育阶段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及化学能力培养方面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为能够更好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应当以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作为入手点,积极选择合理策略实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可使学生化学综合能力及素质得以有效提升,使高中化学教学及学生能力均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一、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成及内涵

在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言,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科学探究及创新意识、变化观念以及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及模型认知能力,还包括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能力、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仟,这五个方面均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通过在这五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不但能够使其化学素质及能力得以提升,并且能够使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这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及意义。

(一)科学探究及创新意识

通过在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可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在解释、发现以及创造与应用科学知识方面,科学探究属于一种必要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提出更加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积极探究。另外,其还能够以问题及假设为出发点,将探究目的确定,对探究方案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较好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可使学生在探究中加强合作,对于一些异常情况能够较好表达自身看法。

(二)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

这一方面所指的就是可使学生对物质不断运动及变化的实质能够充分认识,使其能够了解化学变化应当以一定条件为前提,并且要符合一定规律,还能够使学生对化学变化本质充分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可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变化具有一定限度,可适当对其进行调控。此外,还应当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对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应用将实际问题解决。

(三)证据推理及模型认知

对于这一方面而言,其主要就是使学生能够具备证据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一定证据基础上,对于物质物质、结构及相关变化给出可能性假设,并且通过分析推理进行论证,可使学生在观点、结论及证据三者之间构建逻辑关系。另外,还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可通过分析及推理等方法对研究对象本质特点加强认识,还能够认识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关模型,可运用相关模型对化学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探究化学现象本质以及规律。

(四)宏观辫识及微观探析

该方面所指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次对物质多样性进行认知,并且能够对化学物质合理进行分类,能够从元素、分子及原子水平对化学物质加强认识,可形成正确物质组成观念,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及微观相结合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且将其较好解决。

(五)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

这一方面主要就是要求学生形成求实、严谨态度,能够形成积极探索米知知识的意识,对于化学知识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作用及意义能够清楚认识,可形成绿色化学观念,可正确判断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热点社会话题。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有着非常实质性的可实践的内涵要素。众所周知,学习科学本身就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和认知过程。以现有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现象和本质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具有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的科学精神。而社会责仟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化学史的介绍、化学事故的解析、环境恶化原因的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仟感。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有效策略

(一)加强化学探究实验教学

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其实质为以实验探索及分析推理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探究属于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应当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依据,在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化学教学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然而,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而言,大多数并非为获得新发现而进行设计,基本上都是对前人实验进行重复,通常情况下,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探究的完成都是以教师知道实验结果而学生不知道实验结果为基础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各种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选择可行有效的探究主题,教师及学生共同对探究过程中进行规划以及实施,从而使学生探究意识能够得以形成,并且也能够对学生证据推理及模型认知进行培养,最终可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得以形成。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严密性、敏捷性以及创造性与整体性进行培养,从而可使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得以形成。例如,在对“氯气的性质”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依据自身理解及相关实验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氯气性质的相关实验,由于该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教师应注意对其进行严格指导,避免危害学生健康。通过自主探究,学生逐渐形成探究意识,具备一定探究能力,最终具备科学思维品质。

(二)进一步强化概念及原理教学

在化学学科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及原理属于最本质内容,在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可起到基础作用,并且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可起到工具性作用。在高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化学教师在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也应当对基础知识教学加强重视,若米能够对学生在基础概念及原理方面较好教学,则必然会导致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缺乏根本。在当前高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保证所选择教学内容能够对化学基础知识逐渐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比较有利。例如,在对化学物质分类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将物质分类基本方法掌握,使正确物质分类观念能够得以形成,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分类思想进行应用,从而对元素、分散系以及化学反应类型等相关概念更加深入地理解。在对典型元素及物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使学生掌握化学物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其能够逐渐形成元素观念及微粒观念,在此基础上对更多元素及物质加强认识,最终形成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素养。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类型不同的各种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对类型不同的各种化学反应本质特点进行准确把握,使学生变化观念及守恒观念能够得以建立,使学生能够对化学反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动态分析,从而可使学生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能够得以形成。

(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其与人们生活及社会生产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化学专业的不断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生产方式均发生很大变化。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及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较好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能够养成科学精神,最终可对其社会责仟感进行培养。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保证所创设情境具有真实性、情感性及知识性特点,并且还应当具有较强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融入教学情境,更好体验情境,最终可使其正确价值观念及社会责仟感能够形成。化学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实际社会现象,并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使其树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决心,最终形成较强社会责仟感。

三、结语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对象 过程 方法 收获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表面形式的课程改革回归到教育本质,即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抓住育人根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成长为根本,向学生的未来成长方向前进。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放大了化学的应试,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素养培养。初中化学老师长年经营于一个年级的教学当中,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注定了教师自身素养很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不少初中化学老师不能将化学教学建立在大学科领域去培养学生的学科r值、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

所以,我认为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目标应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关注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

在这种教育期望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彰显四个关键特征,以满足教育本质的现实需求。

一、明确的教育对象和内容

化学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学生,教学改革,是为了改掉现存的不合理的部分,剔除功利的、浮躁的追求,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和修正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从现存的实践出发,回到“人”这一主体对象,才能确定改革的真正目标和方向,也才可能开展有效的改革。

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化学学科知识、核心思想和基本概念等这些更是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部分,开展教学首先当围绕这部分进行。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物质的转化、分类及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物质间相互转化,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能量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核心学科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可就事论事,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原子论、分子论及元素周期律的发展,透过整个研究进程就发现互相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更看出化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对人类进步做出的推动。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近年来各种教学模式甚嚣尘上,洋思、杜郎口以及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等,大量无效的讨论引入课堂,热闹之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活动把改革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淆,模糊了课堂教学方法与目标对象的不同。

化学教学当回归本质,形式模式不重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提高兴趣和培养能力。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一是实验教学。实验可以增强学习兴趣,现场体验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过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化学教学不能只是讲题。化学课堂除了讲题应该还有其他很多知识需要传授。比如化学历史、化学与社会、优秀化学家故事、化学发展等等,包括各种化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即使做题也该是在情境之中完成,而不是孤立的为做题而做题。

三、高效而明晰的教学过程

彰显教育本质的化学课堂教学,其过程应该是高效明晰的,目标明确,对象清楚,没有太多的形式和炒作,也不需要过度的复杂机械。简洁的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去除修饰,平淡是真,顺应学习规律,老师做好引导。其次,明确具体的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根本。第三,把握基本的核心要素,适合是最好的选择。

四、愉悦的感受,合理的学习收获

每件事情都有其自身规律,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要让师生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或者沉浸在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要自然。这种自然的感觉使人精神轻松、身心愉悦,既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师生水平的更好发挥,核心素养的自然渗透。

一堂课完成后,不是首先看教学进度完成与否,而是回顾本节课自己讲授了什么?学生收获有什么?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在本节课如何得到了体现?

篇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各级教育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初中化学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策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成?槟壳拔夜?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和目标。

一、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化学学科中最具学科本质的素养,现阶段我国的化学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

(1)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在化学学习中,学生要有全面整体的意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探索和分析问题。

(2)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初中化学要培养学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生长变化规律,掌握平衡思想。

(3)证据推理和模型认识。初中化学要培养学生按照证据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模型的基本认识。

(4)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化学实验是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创新意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初中化学通过实验教学等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从核心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从化学的核心概念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常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化学概念、特性、反应、公式等,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内容,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不够透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转向对化学核心概念的讲解上,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化学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找出现在所学知识和之前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表征,从而围绕可迁移的化学核心概念构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解“气体制取、检验、净化”的有关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记忆有关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方式等内容。拿我们非常熟悉的为例,它们都是我们生活别常见的气体,无论是在性质、功能还是制取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教师可以在讲解二者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总结归纳出O2和CO2的相关性质和原理,找到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核心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和水平。

2.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种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的开动脑筋,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兴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小段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化学实验现象,然后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观看完回答。这种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对之前知识学习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化学实验。具体来说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简单的给学生介绍一下将要做的化学实验的相关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标,以及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之后让学生根据步骤一步步进行试验,最后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对于一些比较难或者步骤比较多的实验,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遍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篇13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实验;课程设计

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具备复杂性、多样性、跨领域性特征。欧盟在21世纪初就指出要以核心素养来代替读写文本的技能;日本修改相关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提出DeSeCo计划,确定包括阅读、沟通、学习、创新、思考等多方面能力的核心素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培养是一种趋势。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又能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化学实验课程设计

化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对化学有着科学认知、有着浓厚的兴趣、解决问题能力、基本职业素质、化学创新思维等。在化学实验课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2.1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动学习和做事往往效果比不上因为兴趣爱好而从事某项活动。化学是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在高职院校,由于教育设备和师资缺乏,限制了化学实验的开设。在初高中阶段,学生往往依靠教材上的知识和实验数据去学习化学,实验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做,学生没有亲自做实验的机会。这导致学生长期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动手能力差,不敢动手做实验,缺乏实验兴趣和经验。在高职阶段,很多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都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因此,在高职化学实验课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顾自己做实验,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实验内容也不能照搬课本,而应该在讲解化学原理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解释化学原理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喜欢化学,培养化学素养。

2.2化学实验课上注重方法

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缺乏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久而久之会对化学学习产生困惑甚至厌倦。化学实验课上注重方法,不仅是学生学习方法,还有教师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再讲解化学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3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才能进步,在当今社会创新人才更受欢迎。在核心素养中,创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化学实验课程中要注重创新。第一,教师要创新教学思维。有的教师每年的教案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导致很多学生提前知道教师的讲课方法和风格,听课时没有新鲜感。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上重视创新教学思维,使教学内容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意识。第二,教学方法也应创新。例如,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课,教师补充,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创新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创新思维深入学生心中。

2.4重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化学知识可以解释很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自主分析,通过动手做实验找答案,从而理解化学原理,培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在化学实验课上,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采取奖励、创新教学方法等手段。

2.5注重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

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往往采取死记硬背方式,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标,忽视了化学学习过程。因此,在化学实验课上,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并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教师起指导作用。例如,让学生到污水处理厂,了解化学知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并讨论为什么要处理污水、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才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6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利用化学知识违法犯罪的事例。例如,“地沟油”就是动植物油经污染后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学变化,产生对人体有重毒性的物质,砷就是其中一种,人一旦使用砷含量较高的“地沟油”后,就会出现消化不良、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再如“苏丹红”等,也是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来牟利,严重危害他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化学实验课堂上,除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外,还应重视其道德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引入相关事例,让学生看到滥用化学知识的危害,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化学知识的用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做一个有素质的大学生。

篇14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三重表征;核心素养

什么是化学基本观呢,本人认为学习者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自我构建以化学视角认识事物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称为化学基本观。化学基本观并不是以现成结论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是内隐于事实、概念、原理等具体的化学知识及其体系中,伴随知识层次的推进而发展、而深化。可以说,化学基本观是化学基本思想和方法在自我头脑中的综合与提升,是化学学习最终目标和对化学认识的最高境界。

在课堂上重视“化学基本观”就必须注重过程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老师轻视学生“过程体验”,把化学教学变成纯粹的“纸上谈兵”;有的把理性的化学教学变成了简单的“识记性教学”;有的“演示基本应付,分组几乎不做”,“画实验”、“讲实验”;更有甚者在电脑上“看实验”等现象存在不少。这些做法必定扼杀学生主动体验、感知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能因为客观实验条件困难或者“抢进度”等原因而放弃“过程体验”。化学教学本身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让学生多动手尝试、积极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过程中丰富个体体验,提升体验的质量和内涵,形成自己的“化学基本观”。例如在讲授“金属的防护和废金属回收”时,可提前分组布置学生在家带来生锈铁钉及新铁钉以备实验之用,一部分同学到回收站调查金属回收的一些情况。课堂上,找几位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学生与几个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学生进行对比展示汇报,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原因。通过全体学生自主交流,很自然就知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老师进行教学拓展,请学生再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理由是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对铁锈生成的原因和防止铁锈生成的方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在轻松的探究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他们“化学基本观”。真正实现化学课标要求: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观察、记录化学现象以用数据处理等,了解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等。所以重视“化学基本观”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

不管什么学科知识的学习,若干年后具体知识或许会被遗忘,但是该学科特有的思维习惯、思想方法会烙印在脑海中,并不夸张地说或许会伴随其一生。所以说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对具体知识本身的追求产,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运用事实、发展观念,形成思维。“三重表征”思维能力是化学学习过程中,自我构建、自我转变形成的核心能力,当然是化学课堂教学必须落实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知道学习化学与化学研究,不仅要从宏观现象上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观察、描述,而且还要从微观结构上进行解释,只有如此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于宏观上的物质不是每一样都可以拿到眼前用手触摸与体验的。即使可以让我们触摸与感知,但在学习与研究中还是不方便甚至不现实,所以我们还要运用抽象的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自我构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在三者之间自由灵活地转化。这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化学科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的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即“三重表征”思维。这也是化学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所倡导的。

虽然中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但单一的“识记性的教学”化学教学已根深蒂固,老师与学生没有真正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培养等去寻找原因,结果把化学学习变成了“枯燥性的点滴记忆”。其结果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思考问题所必须的“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所以从“三重表征”思维入手,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例如在讲授“奇妙的二氧化碳”时,首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学习的重点,激发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归纳其物理性质,然后重点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再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同时布置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把实验探究、观察讨论、小组合作交流融为一体。增强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最后通过微视频介绍二氧化碳和干冰的用途,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真正落实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有效的“事件发生器”。整节课,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置疑中伴随着“三重表征”思维的建构,课堂教学效果当然显著。

化学老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化学教学要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内在意趣投影于化学实验,吸引学生在化学实验的感召下开展学习活动,通过个体或团队的探究,使得隐含的知识和方法等逐步、整体地显露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建构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把化学教学从“掌握一种知识的化学”转移到“建构一种思维方式的化学”上来,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于课堂。

【参考文献】

[1]衣敏之.几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