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18-01
1.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涉及的内容非常广。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认读生字、分析文章结构等现存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要突出语文学科审美性与人文性的性质,重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光凭已有的经验来教学,这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让教学陷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做一个科研型教师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要求,有着必要性与重要性。因此,我们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与创造者,要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认为,要做一个科研型教师,就要多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养成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要注重积累,不要等到用时才读。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搬教材的原文,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教教材的教材观,实现用教材教。因此,在平时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准确而全面地掌握,要对教学顺序与教学主次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使教材更加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更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其他书籍。教师不仅要专,更要博,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博采众长,多看"闲书",如经典名著、富有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等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这样教师才能厚积薄发。
2.做一个创新型教师
要更新观念。最主要的是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即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起新课标倡导的“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提出要将创新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新课程标准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要真正落实创新教育,就需要认真学习这些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与课堂,并将这些理论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完善,以真正达到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与落实。
其次,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能动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课堂教学中闪现学生智慧与创新的火花。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者与学生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积极的教学活动中来,并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再次,设计开放式教学。传统教学是封闭的,教学只是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只局限于对教材的教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标准答案的,这样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整合教材,开放教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而提出个性化见解。
3.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叶澜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再优秀的教师,再精彩的课堂,也难免会有瑕疵,如何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勇于面对问题,深入反思,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的习惯,做一个会反思、善反思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进入最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3.1 在学习中反思。学无止境,我们的教学也无止境。我们要在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加强反思,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在学习中反思,并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最先进的符合学生学情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3.2 在实践中反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反思,除了要总结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之外,还要认真思考哪些目标顺利达成,哪些没有达成,没有完成的原因在哪里;教学中哪个环节最精彩,哪个环节学生参与意识最强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对以后的教学进行优化与改革。
3.3 在借鉴中反思。现在各学校都非常重视让教师观摩优质课,以使教师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教师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教师进行反思,由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对同一教学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教学表现,我们在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案例时要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切忌不分教学对象的盲目照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角色,做一个科研型、创新型与反思型的教师,不断实现自身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教学中身心愉悦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苗淑芬,樊荣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转变[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10).
[2] 金树培. 深化课程改革:教师践行三策略[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9).
[3] 柳佳丽.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质之我见[J]. 学周刊,2012,(24).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灵充满了童真、童趣,而他们的主观意识双比较弱,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把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如某个学生喜欢种花,他可能不需要老师的指引,就可以想方设法把花种好,假如老师强求他种树,那效果就和种花截然不同了,如果老师稍加导引说,“种上的这棵树可以开漂亮的花”,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去种好树,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衔接思维能力,效果就肯定很好,如要教学中《猴王出世》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西游记》吗?(大多数学生都可能看过),那你们觉得哪个人物最有趣呀?(大多数学生可能说孙悟空)那你们想知道孙悟空的来历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你们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用激趣的语言,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性
有人这样说过:“学生天生就是诗人,只要用发现的眼睛和温暖的心去拔动他们的心灵的琴弦,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个性的言语,就如汩汩清泉,奔涌而出。”大多数小学生都具有向师性,他们特别能希望与教师友好接触,但又常常有惧怕心理,只有教师用情感去敲响他们的心扉,去开辟他们的思维空间,这样相对于生搬硬套的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学我们母语的一门科学,其中就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除了用自己的行动作表率外,还要用语言加以阐述,用赋有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升温,特别是学生感到困惑或尴尬时。小学课堂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性格理念的形成乃至对学生今后人生的选择,课堂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显然,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为学生的性格、理念及人生道路的形成和选择制定了航标,而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沿着这条航线行驶,因为他们的心中,老师是神圣的,老师指的路就是他们应该且必须走的路。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语言多给学生升温,促使并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形成。因此,我认为如果把教师比喻成一棵盛开的桂花树,那学生就是一群蜜蜂,散发的香气越浓,吸引的蜜蜂也越多,此时的蜜蜂会不辞辛劳的、拼命的采蜜、酿蜜。
三、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
这一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学知识与培养能力要有针对性,首先,语文知识本身是相互连贯的,从知识宏观构成来说,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微观构成来说,是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篇,其次从学生的认知来看,是按从认识到处理到应用,到再认识再处理……的模式循环提高的,从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一个班集体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基础、见识面的广度和先天带来的因素都是参差不齐的,这与学生的生存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种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基于这样诸多因素,作为教师来说,不但要把语文文化知识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学生个体,即因材施教,正如爬楼梯一样,上得了第一梯的学生,教师就引导他爬第一梯,上得了第二梯的,教师就引导他爬第二梯,绝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知识,甚至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运用好教学语言。
四、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鼓励性
教师的任务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这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指出哪些做法是较好,哪些做法是不恰当的,应当怎样做,也就是说,教师的语言要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进步与提高。如果教师一味给学生找不足,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反之,如果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想方设法发掘学生的亮点,那效果就更佳了,哪怕是一个细微的优点,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但是,只是表扬和鼓励会让学生得意忘形。那么,我们采取怎样的办法来指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呢?可以采用“打一耳光鞠一躬”的办法,即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用亲切、委婉的语言,用建议的语气提醒学生,既达到指正的目的,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精心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基础。要追求备课的高质量,必须按照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备思路、备方法,做到“五有”。“五有”即为: 1.脑中有“标”:新课标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开学初,各年级教师应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所教年级的具体要求,同时又要了解相邻年级课标的要求。做到目标明确。 2.胸中有“本”: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编排、知识结构,前后联系,以及编者的意图,教师都必须融会贯通系统详细的掌握。 3.目中有“人”: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备课时务必充分考虑学生情感因素的个性差异和学生的接收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 4.心中有“数”:上完课后,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要清楚,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个性的,哪些学生会有问题需要辅导,心中要有底。 5.手中有“法”:在重点探究时,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历年来考试中热点问题,易错问题等,在分析讲解时,要精心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效率授课是对教师从效率和质量两个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要求教师做到“五为五突”。
1.“五为”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实践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态度情感能力为目标,这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而提出的要求。(1)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落实教学的每一环节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能根据学生的表情、发言、动态驾驭课堂,随机应变,从而控制教学每一环节,而不是自己唱主角学生当观众。(2)学生为主体: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是服务员,是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支持,教学过程一切为学生,使学生会学然后再学会。因此要求教师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课堂中学生是主人,教师应着力考虑的是如何使主人活动的更好——学得更好。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不包办代替,遇到障碍时,教师适当地给以铺垫,做好服务工作。(3)动手实践训练为主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通过实践加以理解和巩固的,只从理论上了解很难把知识记住及应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使学生进一步实践强化训练,教师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编变式训练题、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等形式进行有效训练。(4)创新思维为核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对事物、对知识有他们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朝着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方向走。因此课堂教学要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类问题,组织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5)态度情感能力为目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是使学生得到情感培养,即育人。因为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从未知状态到达全方位提高态,全方位提高状态就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不但要培养其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从态度、情感上也要得到体验和提高,否则就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奋斗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索。教师意识到小学语文不能完全局限在课本里,我们应在不脱离课本的基础上,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及知识的运用。同时,在新课标的实施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其教学方法必须进行调整。而开放性课堂教学是新课标的产物,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实效。为此,笔者就开放性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以下探讨:
一、设计开放性教学目标,提升教师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因此,要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基础,使学生正确运用语文知识,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的人际交流交往能力得到锻炼并得到提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效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提升教师观念,提升课堂实效。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需要一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去探究语文的世界。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应设置开放性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将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适应新课程标准,进一步结合新课标,培养小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课堂实效。
二、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兴趣
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性教学,由于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初级阶段的重要性。可以说,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及课堂兴趣直接影响孩子学习语文的态度及其思想。新课标要求教学资源整合优化,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比较局限,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认知语文知识,就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展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丰富化。改变以往的简单引导学生认字、组词、背诗、模仿造句等等,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语文知识,用语文知识表达内心的感受。深化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以生活及社会熟悉的事物做背景,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结合生活体验写出对秋天收获的喜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秋收活动,然后做课堂引导,使学生应用课堂知识并结合体验进行写作。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挖掘有效信息,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更改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新课标要求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动态过程。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必须更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能随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我们要采取“开放性”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张扬。班级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背景,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及想法各不相同,基于以上特点,我们采用“开放性”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我们会得到千万种答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结合生活,让教学充满乐趣
知识源于生活。我们要将课堂教学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使语文课堂成为展现学生能力的课堂。我们要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使其有时间去接触生活,进行实践。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学生在生活中寻求知识,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同时,通过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
新课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同时,要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写作、语文实践三个板块系统整合于生活,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自己组织活动、小品、短剧等形式,使课堂形式丰富多彩,不断强化课堂知识,提高学习动力,从而让语文课充满活力,让课堂充满乐趣。
五、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评,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监督作用,同时有效地评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进行全面的评价。因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因材施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正确的位置,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实施开放性课堂,首先要树立教学目标,提高教师意识,更改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于新课程标准下开放性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创新,以使其不断更新与完善,从而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服务。
参考文献:
[1]余道友.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7):72.
一、规范的语言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上课时,语文教师要力求做到语音准确,使用普通话教学,力戒方言、土语混杂,南腔北调并存;二要口齿清楚,吐词流畅,戒含糊其词,疙里疙瘩;三要抑扬顿挫,节奏适宜,力戒语调沉闷,快慢适度;四要表意严密,言出意达,力戒茫无主题、东拉西扯。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运用语言规范化,才能使学生的语言逐渐趋向规范。
二、形象的语言
形象的语言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表达,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即在课堂上善于把握教学的语言技巧,运用比喻、排比等修饰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师生双边互动的效果。教师应瞄准文学作品的精彩处,乘势而入,或稍微加工后进行描绘,或美读,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联想翩翩。
三、感人的语言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好每一堂课,如果带着麻木的表情授课,其语言或者呆板,或者声嘶力竭,这样的课堂缺乏感染力不说,还会使学生反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只有把饱满的激情融于她的每一堂课中,语调要多变,抑扬顿挫,或庄或谐、或激昂或感伤、或亲切温和、或欢快流畅。形成她独特的教学风格,用以激励、诱发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随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自然而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幽默的语言
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要善于运用双关、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学生在发出愉快笑声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许多教育家、优秀教师都主张课堂语言要尽量风趣幽默。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坚持“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不仅使优秀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使后进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受到鼓励,获得克服困难的兴趣和信心。
追求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目的不是停留在调剂课堂气氛,而是为了造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更好地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让师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五、启发性语言
善诱、启发应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自得”。能产生这样效果的教学语言就是启发性语言。
比如教学《种瓜得豆》一文,我这样导人:“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诠释了。”当我让他们自己在书中找答案,于是他们便马上去看书,不一会就找出了答案。我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个转基因技术是怎样种瓜得豆的吗?”孩子们开始了读书,还在小组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结果,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启迪,重点就凸显了。
六、激励的语言
激励的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的语言。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
(1)要巧用,在提问中,能常说:“谁能”“谁来”“谁愿意”等激励性的语言,定会激发学生思考,发言的欲望。
(2)要真诚。真正的赞美是溶入血液的,用充满感情的言语评价学生,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在评价学生时,充满真诚地说:“太好啦!我发现了你很有勇气!”(情不自禁地竖起拇指)“你读书很会思考,老师喜欢你这样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真诚的赞美,让学生思想得到了净化,学会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面对当今社会的需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也做了多次改革,然而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口语习作教学的基础,最新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对于新时代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识字写字教学部分作了变动,实行“识写分开”,提出了“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字,其中2500会写。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要求“多认少写”。所以,老师要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变化。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特别是具备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认识到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时代在识字写字教学上要有所创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标;识字写字教学;变化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多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针对很多方面做了较大调整变化,认真研究学习新课标对于改进教学、推进课改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在“识字写字教学”的部分主要有一下变化:
一、调整识字量
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整体要求不变,但各个学段“会写”的字数有变化。也就是说,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第三学段则增加400个。
调整之后各学段的“会写”字任务更能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有利于更好的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识字教学任务偏重,特别是“会写”的任务偏重。因为,在字的音形义里面,字形教学为主要矛盾/新课标调整后,减少了第一,二学段的“会写”任务,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有很多时间做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基本熟练地掌握了偏旁部首/汉语拼音/间架结构/查字典等等,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一些“会写的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不重,还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重视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汉字也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标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第二学段(3~4年级),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第三学段(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新课标在三个学段都提出了让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要让学生有主动识字、喜欢学习汉字的愿望。上课的时候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汉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式来学习汉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可以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发展了组词造句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当我们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那么乏味的事情了。
三、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在新课标里,强调了“写字姿势要正确”。第一学段(1~2年级) 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教学建议部分,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端正、正确、整洁。书写姿势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方法创新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识字写字的要求应该不同。语文教学在不断改革,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新课标更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明白在新课改中要做什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进行创新教学。用同一方法去教学是不能把识字写字教学搞好的,所以在课堂上要有创新意识。这里的创新就是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上要有创新的胆识。课堂上有“不确定性”,这是创新的土壤,课程的可变性的东西太多了,课堂教学毕竟不是公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也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语言、教学切入点。教师教学时的再创造是学生想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给学生做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只是点拨一下,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再去创造。“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相互进步,教师不要当教学的支配地位,教师可以从教学上解放出来,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新课改教师要有“下岗”意识,让学生觉得教师在课堂中越来越不重要了,这样就很好,以学生为学习的主导。
应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创新教学理念并在日常教学中锻炼、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和组织能力。应在教学活动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有效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开展立体教学,提高教学前瞻性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应注重创新教学理念,构建立体的教学模式,让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势互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仅有45分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会显得紧促,无法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对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逐步提高预习能力,发挥其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使课前预习活动向课堂教学有效延伸。通过预习活动,学生能掌握基础性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点引导、点拨学生解决疑难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开展预习活动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制定好预习目标,以此作为学习的第一环节。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将科学高效的预习方法逐渐传授给学生,日积月累,不断提高预习的效率。最后,教师应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将在预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摘录下来,以便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听讲,提高课堂学习成效。
二、开展自主教学,提高教学启发性
在新课程改革推广以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学习的过程已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重点设计出探究思考题,供小组研究分析。如开展《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组探究思考题:(1)文中是如何展现济南冬天的“温情”的?(2)文中的“响晴”一词表达了什么意思?(3)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可不可以把“声”字去掉?(4)对于雪后的山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5)水为什么是“温情”的?(6)文章结尾有何特点和作用?学生在这一组思考题的引导下会深入地开展小组探究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应积极地发挥自身启发、点拨的作用,侧重在重点和难点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应紧抓文章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开展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辅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样不但能提升教学成效,而且能强化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三、引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生动性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充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了提高教学生动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例如,当开展建筑类课文教学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因素,学生对于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缺乏直观感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一些从网络中搜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音资料,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也提高了。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所以也就没有真实的直观感知,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口头讲解,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播放一些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或是专题片,学生的直观感知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容,使课堂教学成效稳步提升。
四、开展专题活动,提高教学思想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专题活动,对于营造学习氛围和渗透思想教育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我开展了“英勇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搜集一些横渡长江和敌人展开英勇战斗的事迹或是相关的人物,并安排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和探讨,学生了解到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思想上深受震撼,为提升思想教育成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注重培优补差,提高教学互补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需要教师均衡地推进教学工作,一方面需要强化培养学习优秀生,设置难度较大的课堂提问,激发优秀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优秀生勤于动脑、深入探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困生提出一些有关基础性内容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有学习的成功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针对各层面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学习标准,尽可能地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让他们各有所得,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新教学理念,整改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才能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谭林燕.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教师,201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自然就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育人目标要求,这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时,“核心素养”成了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下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要想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核心素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核心素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
因此,“核心素养”是学生一生发展所必需的素养集合体,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各学段、每一门学科的协同努力。唯有这样,学校才能培育出一名又一名高素养的合格人才。由此看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由某一门特定学科或几门学科来完成的,而是由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共同来承担、实施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只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一味地满堂讲、满堂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然后就是大量、机械的抄写、记忆,使得学生苦不堪言,没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学新思路。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当学生真正形成了这些品格和能力素养,我想语文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核心素养”并不是飘在空中的浮云,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各学科素养共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系,就如同参天大树深植于大地的条条根系一样。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可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在长期性的应试教育观念作用之下,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一直以“照本宣科”模式为主。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仅处于被迫性接受知识的状态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与新课程标准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引入,如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当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问题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本文即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小学语文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单单能够实现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合理提升,同时,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而言也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现阶段的新课程标准作用之下,小学语文教学除面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外,还需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这一点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常规教学方式的作用之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型地位,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有所忽略。学生被灌输的思想往往是“尊师重道”、“严守纪律”,尽管实现了纪律上的严明,但在学生发展与进步方面却无从实现。反过来说,为了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人格的完善,以及个性的发展,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的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2)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对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将学生主体教学理念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可得到有效促进,使学生具备更加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主动意识融入学生的行动上、学习上,最终确保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以及平衡性。
二、小学语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措施分析
为了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当中充分的体现出来,使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就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为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地位,决不能单单依赖于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授,更多地需要将传统意义上,过于枯燥范围的课堂转变为一种更加轻松与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与教师能够共同完成学习的任务。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多的鼓励学生,树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信心,能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自己,展现自己。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在对学生相互之间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当中,应当始终坚持“平等”、“爱护”、“尊重”的基本原则,使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的情况下,教师不应当直接否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反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路方面发展。并且,对于个性相对沉默的学生,还应当努力为其创造表现的机会。
2.教学活动中体现分层性的基本原则。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分层性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分别设置最低的教学限度、以及最高教学限度。其中,最低的教学限度是指确保全体学生都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防止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成绩较差的学生。而最高的教学限度则是指确保优等生能够融会贯通的学习任务,通过对知识难度的合理提升,使学生能够具备克服挑战,完成任务的欲望。而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而言,则可以在教学限度范围内自由发挥。结合自身情况,留足发挥的空间,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从而达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3.问题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相适应。在有关课后作业的布置过程中,教师需要尽量选择设计性、自主性的作业,以达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目的。学生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知识结构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之上,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任务。一方面,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主体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充分激发,进而达到缩短教师与学生相互距离的重要目的。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引入新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学理念的背景之下,实现了对小学生意愿以及个性的充分遵循,这一点与小学生特殊年龄阶段好奇、好玩、好胜的天性是充分吻合的。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就要求学生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合理改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参与学习的浓厚兴趣。本文就小学语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作业的开展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各方人员通力合作,确保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积极与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赵静.开放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初探[J].学科教育,2002,(1):15-18.
[2]李英杰.缩小城乡学生小学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2,(6):17-21.
[3]吴锁俊.让课堂活起来――浅谈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5-26.
以学科课程为基本格局的现代学校,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重要的任务是学科教学,其教育职能也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学科教学胜任力应该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或评价、选拔教师时,学科教学胜任力理应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所以有人认为“我国教师职业属于专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尚且无法把整个教师职业称之为专业特征明确、专业要求鲜明的行业。”[8]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诸多的培养课程或评价指标均缺乏学科的具体要求,在对教师培养和选拔时,学科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被忽略。如不立足学科,以学科教学为基本立场,教师的专业化永远无从谈起。
比照MeClelland和Spencer的胜任力研究[9],我国研究者做了这样的界定,教师胜任力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将工作绩效高的优秀教师与绩效一般的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特有的和内在的特征,是教师个体的动机、自我概念、知识、能力、行为、情感及其人格特质等在特定情境中的综合表现。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指教师这一特定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它是针对教师职业表现和任务要求形成的一组特征。[10]尽管我国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问题尚有争议,这样的界定已基本达成共识。这些研究在对教师胜任力的构成因子进行具体表征时各有不同,但均注意到了教师教学的知识与技能。除了前面提及的李英武明确提出的“教学胜任力”外,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优秀教师胜任特征”中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罗小兰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教学智能”中有“教学技能、专业知识”。这里的“专业”除教育教学的专业外,还应包含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学科的专业。在现行学校课程体系中,没有空洞的教育教学,只有通过具体学科完成的教育教学,因而,教育教学的“专业”最终也是通过学科教学的“专业”体现出来的。
这种涵盖了教育教学和具体学科相关内容的,关于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实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说法,即“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学科教学知识”即PCK,是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概念提出后即引起学界的关注。这一概念拨开迷雾,把教师素质结构中一个一直没有明朗化,但又的确存在的那个地域清晰地勾勒出来,楼台尽显。尽管舒尔曼在研究中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对PCK的理解,一些学者也赋予了PCK新的意义,但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即PCK是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知识。PCK概念提出后即得到认可的原因,就在于它精准地看到了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科知识对教学知识的建构作用,以及建构完成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知识,正是这种新的知识直接左右着教师的学科教学活动。如果说学科教学知识的存在已得到证明,那么,“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假设,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学科教学能力是存在的。事实上,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一般的教学技能外,不同的学科更需要不同的教学能力,这就是学科教学能力。”b[11]它是指以学科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融合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教学技能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定学科的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的存在实际上是不难证明的,例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学审美教育能力就是一种典型的学科教学能力。这种能力是以教师自身的文学审美知识和文学审美能力为基础,在运用语文教学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往往能更好地将自己鉴赏作品的方法和感受转化为教学内容,能更恰当地组织和选择符合作品特点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体现了学科的特点,是学科教师胜任力的核心,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有了区别,是教师顺利完成学科教学活动的根本保障。因而,以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为核心进行学科教学胜任模型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师范教育中的“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实际上也是做的这种努力。这门课程从最早的“××学科教授法”、到“××学科教学法”、“××学科教材教法”、再到“××学科课程教材教法”、“××学科教学论”,名称的变化直接体现了这门课程研究内容的变化,由最早的研究教,到研究教和学,再到研究教、学、教材、课程,视野不断开阔,内容不断丰富,学科理论体系的逐步建构,探讨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的问题。我国今年初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专业知识”板块已明确使用了“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概念,并对其内容做了罗列。2011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部分,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的概念,但在 “教学知识和能力”这一一级指标下,设有“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项二级指标,而这四项二级指标下的多项三级指标均属于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范畴,仅以高中教师考试标准为例:
不难看出,其中“学科知识”下的三级指标主要是学科教学知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三级指标也均立足学科立场,教学实施中的多项指标离开学科也无法衡量。“掌握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分析学生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准确说明所选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等等,标准要求考核这些教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科教学能力。由于这些标准不涉及具体学科,因而很难对学科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做准确的描述。而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却是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这种考试的核心除了学科知识外,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考察也应当具有学科特点,才能真正考察出学科教师应有的素质。通过学科教学胜任力独立建模的方式,对各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进行具体的表征,能更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培养和教师资格认证提供参考,为建立一支真正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供参考。
三、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理论建构――以新入职语文教师为例
国内明确以“语文教学胜任力”概念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其中有以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语文教学胜任力建模的成果。这里暂且撇开“小学”二字,因为同一学科内部,大致的胜任特征类别是可以相互参照的。该研究同样是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小学语文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表征了小学语文教师的21项胜任特征,并将这21项胜任特征划分为六个维度,依次为服务意识、成就动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关系技巧和个人特质。该研究立足语文学科,力求凸显学科教学胜任特征的语文性别。在进行胜任特征分类时,设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语文学科性别极为明显的胜任特征类别。其中专业知识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基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发现、修正与内化等复杂的过程所建构的知识,或者说是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动地表现出来的、为达到有效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知识与特点;专业技能表征为聆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能力。[12]显然研究者力图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科知识与教学活动融合之后形成的那种新的知识和能力。但与我们所理解的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仍有差距,一些表征也还值得商榷,比如将专业技能表征为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笼统的语文教学能力,显然还没有真正挖掘到语文学科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
本研究所称“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是指,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潜在特征,它能将合格的与不合格的语文教师区分开来。“胜任特征”是其中的某一项胜任力;“胜任模型”是这些胜任特征依据一定规则进行的聚类总和。
国外有学者将教师胜任力分为基础胜任力和鉴别胜任力,我国也有研究者将教师胜任力分“基本”、“娴熟”、“优良”、“卓越”等四个层次进行表征[13]。这种不同层次的划分,更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可以更为客观地评价教师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表现,更便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高专业水平。本研究旨在观察合格的新入职语文教师的职业表现,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寻找使之在入职之初便成为一名有一定绩效的语文教师的关键因素,以便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语文学科教师提供课程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也为语文教师准入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资格考试提供参考。本研究的观察点是新入职教师,只针对这一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进行建模,并且这里所指的不是教学绩优者的胜任力,而是合格者的胜任力,因而本研究中的学科教学胜任特征特指“合格胜任特征”。
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的核心是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同时也包含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胜任力。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甚至决定其合格不合格的胜任力――一般教学技能。按照Spencer的胜任力“冰山模型”理论,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教学技能应当属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胜任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胜任力则属于水面之下的隐性胜任力,它们在学科教学胜任力中主要体现为学科教学专业性向和学科教学效能感。学科教学能力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运用一般教学技能和学科教学知识而形成的,是实现有效的教学的核心;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向和效能感则是保证学科教学能力有效发挥的基础。
据此理解,我们以有效的语文教学为目标,从理论上初步构建了语文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胜任特征群,即:一般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技能、学科专业性向、学科专业效能感。这些特征群大体呈现这样的关系:
构建起语文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理论模型,下一步研究中编写的语文学科教学胜任力词典才会更具针对性,最后筛选出的新入职语文教师胜任力特征才能真正具有学科特点,才能真正具有鉴别力。这是本研究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该理论模型也有待在下一步的实证研究中加以证明和修正、完善。
参考文献
[8]李玉华 林崇德.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及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8(1).
[9]马欣川等.人才测评――基于胜任力的探索.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83.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因此我们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的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它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直接使用;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或学会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那么,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
二、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学科资源整合的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你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网络与语文学习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有的可作为学习前的准备,有的可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可作为学习的拓展……改变语文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永远流淌的活水。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那么贴春联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春联有哪些内容,它又有哪些特征呢?”时值春节将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高,通过网络,愉快而生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也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把学习语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作业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式、层次性、个性化的作业,其练习效果比传统的要好,是传统的作业方式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通过带有娱乐性的、不断给以肯定的作业形式,能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到一种成功,感受到一种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开拓解题思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如进行写作训练,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作为命题要素。然后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写作,给了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如苏教版第七册《动物园的晚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有关动物的资料、图片,并以局域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新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相比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更强的生命力。特别是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有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并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进程,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辅助教学时,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发现:与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课件的制作难度要远远低于挂图、投影,而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加明显,教学效果也更好。因此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有效构建当前小学语文学科的“新课堂”。
一、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减轻教师备课压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教师备课压力。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用投影胶片绘制了“五彩池底”、“五彩池水”等图案用来帮助学生了解五彩池缤纷多彩的原理,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而且画废了多张胶片。有时画得时间长了,眼睛有点花,稍微松口气,手一抖就画废一张,还得重头再来。这位教师曾在事后向我倾诉其中的艰辛。而这种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情况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基本不会发生。同样是教学《五彩池》一课,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课件,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数码采集设备把书上的配图直接存入电脑中,节约绘制的时间,另一方面绘制“五彩池水”(轮廓)时,电子绘图软件允许教师反复的修改和完善,这些都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以教学《秋天的雨》一课为例,运用传统的辅助教学方式时,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会使用投影或者挂图展示淅淅沥沥的雨幕中,五彩缤纷的美丽秋色。有的教师就绘制了多张投影片,其中一张绘制的是许多“小雨点”(水滴状空心图案)从空中落下来,另外几张有的是金灿灿的银杏叶,有的是红彤彤的枫树叶,有的是紫莹莹的葡萄串。教学效果也确实不错,但是因为没有动态变化,课堂气氛并没有达到顶峰,而且正如之前提到的,由于制作的数量和难度都不小,不仅画废了多张投影胶片,还耗费了三天的时间。这位教师的精神固然可贵,然而她的大量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绘制投影胶片上,令人颇有事倍功半的感觉。
而另一位语文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辅助课件时,先是使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找到了需要的制作幻灯片教学课件所需的枫叶、葡萄、银杏叶等图片素材,然后把它们一一插入到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中,又自己用PowerPoint软件自带的绘图功能画了一个小雨滴,并通过“复制-粘贴”的方法把这个小雨滴变成了一片小雨滴,再运用PowerPoint软件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的加上一个动态效果。“秋天的雨”的教学辅助课件就制作成功了。后来这位语文教师又从网上下载了一首轻柔舒缓的钢琴曲,前后耗时不到一个小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空前高涨,特别是朗读文中的经典段落时(课后需要背诵),因为有配乐,学生感到特别新奇,纷纷请求教师给一个朗读的机会,后来教师不得不临时加了一个全班齐读的环节,而这时有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完整的背出该段文字了。这节语文课毋庸置疑是成功的。可见如果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够保证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效率,还能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气氛。
通过一系列对比,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的构建小学语文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云龙,陈建东,叶东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效性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5(3)
[2]陈兵.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29)
一、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要在生活中关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这就要求我们应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善于观察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和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才会乐于敞开心扉,乐意听从我们的教诲,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以前有好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冲激,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不单单指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主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教学《鸟儿的侦察报告》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鸟儿的知识,课堂中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教会了他们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还为上课奠定了基础,可谓一举多得。(二)本文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来写的,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因此,教学中师生精心准备,把这篇文章编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三)本文是以鸟儿的身份发回的侦察报告,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教学中我抓住了鸟儿对话的语气,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四)注重合作探究。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析讨论:从四份侦察报告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为什么鸟儿会遭到迫害?你有什么感想?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真正了解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几千年的教育被素质教育的春风一吹,把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人们吹醒了,他们明白了教育需要创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于是,人们意识到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应改为启发诱导式教学,更要求我们应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努力做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仅如此,素质教育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法学法。如《黄河象》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此,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弄清科学假想,而是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大胆实践,共同讨论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并编成故事。之后,学生把自己创编的故事再与科学家的假想相比较,从而感受到了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严谨性。
四、博览群书,拓展知识结构
小学语文教师担负着全面地塑造儿童心灵的任务,他的工作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小学教师在文化素质方面的特殊要求,不仅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知识和才能,还要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还应掌握一些数学、科学、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知识,知道一些人生哲理,清楚了解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了解现代科技新发展,总之,教育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做到博览群书,以提供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活水,
五、有效、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指示,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全校领导和教师应重点思考的课题。这种现象在大城市中好一些,在农村表现突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量大于质,不太注重学生的理解消化程度,对语文的素质教育没有建立正确的理念,教学模式陈旧,在教学效果上难以突破。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领悟不透彻,没有对语文教学进行正确的定位,由于并未针对性的教学,所以导致效果不明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课堂氛围不活跃。
小学语文教师在毕业后就投入了教学工作,后续教学经验虽然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一部分教师本身的国学功底较差,这对语文的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新课程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文化素养水平偏低的状况,更需要解决,为了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拓宽了不少,不仅在课堂获取到课本知识,而且在网上也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关系,还可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讨,这样可以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转变传统的传授教学理念,加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多进行互动,在指导小学生的同时强化自我知识,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2.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这是素质教育一直强调的话题,但是现在很多教师以为上完课就完事,并没有对课堂的效果进行关注,也没有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需要良师益友,加强与他们的交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当然需要教师对度进行把握,不能过于放纵。另外,在课堂后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外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更加亲切。
3.加强自身的国学知识
现在小学生的教育比较繁杂,很多辅导班,有英语的、奥数的、唱歌的、跳舞的,但是系统的国学教育却比较缺乏,所以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社会上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小学教育是基础,只有语文教师具有对应的国学知识,才能担任教授小学生国学的重任。
现在一些小学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国学课程,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有必要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国学学习,还要与小学生共同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集体荣誉感。
4.加强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素质教育更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必修课程,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功。小学语文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学习,基础一定要打牢,才能应对更加全面、系统的初高中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就要强化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要丰富自己的写作水平,对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太小,无法对文章进行比较深刻的理解,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尽量用简单、诙谐的语言把中心思想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也要培养他们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在课外,语文教师要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有些老师觉得没有必要专门进行写作的教学,其实不然,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要加强小学生的文化底蕴,首先就要强化语文教师的写作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
现阶段,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没有完全根除,素质教育的理念在逐步渗透,就更加要求教师加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促进自主学习,在与小学生的良好互动中,改进教学方式,形成主动、协调的课堂秩序。只有教师能够不断完善,加强文化素养,就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