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内部审计策略范文

内部审计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内部审计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内部审计策略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1日

完善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意义深远。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已日趋完善。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开发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等问题,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管理发展进程缓慢。毫无疑问,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探索内部审计管理策略是高职院校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建设,完善审计制度的紧迫任务。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涵义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监督,评价本校及所属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济管理有效性的过程。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能够反映校内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提高校内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达到促进校内审计管理,提高高职院校综合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一)内部审计有利于营造高职院校民主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严谨的办学作风,民主的政治氛围,和谐的校园环境都反映着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使财务管理公开化、透明化,这是极大程度尊重广大教职工民益的表现。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正是维护教职工个人权益,营造民主校园环境的有效手段。

(二)内部审计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审计制度的开展。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也同样促进了我国教育审计制度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促使审计法规的现实化、合理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保障了审计法规的有效执行。

(三)内部审计降低了高职院校的腐败现象,保证了资产安全。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经济案件的频繁发生,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实施迫在眉睫。高职院校的权利划分缺乏制约和平衡导致部分院校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对管理进行内部监控,对经济进行强效综合治理,防患恶性经济犯罪,健全防腐体制的重要途径。只有进行彻底的管理,强化内部审计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高职院校腐败现象,从而保障高职院校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障资产安全。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国家教委对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比较重视,并通过制定相关规定突出教育审计的作用与地位,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明确内部审计法律责任等。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究健全内部审计管理的措施,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缺少全面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所以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设备资源、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不断健全内部审计管理。但高职院校的领导以及教职工对内部审计仍缺乏主观的、全面的认识。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较为注重内部审计的监督特性,片面地认为审计就是对财务的强制性监督管理。所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难免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忽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与潜在职能。高职院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客观分析内部审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加强内部审计的管理与建设,提高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低导致了对内部审计实施的重视性不够。高职院校一直把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要工作目标,而忽视院校内部审计的完善。实际上,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只有具有完善的管理,雄厚的办学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与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方法落后。高职院校目前内部审计的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内部审计的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线,缺少高级的绩效审核、管理审核等先进手段。传统的审计方式注重对资金的支出核算,而忽视事先预算的重要性及经济活动实施过程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不利于高职院校对其经济活动的准确审计监控,也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化的内部审计强调的是审计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要服务于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因此只有掌握先进的内部审核方法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平衡发展。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主要以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为主,而内部审计需要工作人员要掌握财务支出、经济效益、基建维修、经济责任、预算决算和内控制度评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内部审计要想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才能精确审计工作,减少审计失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策略探究

(一)以国家审计法律法规为依据,创造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环境。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审计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高校内部审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法律法规,以保证为高职院校实行内部审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完全可以以法律为后盾,开展适合自己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高职院校想要不断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离不开校领导及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充分认识,只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职员工的积极贯彻才能为内部审计的实施创造和谐的环境;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监控组织。任何工作有效性的实现都需要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高职院校涉及的部门多,自然更离不开审计监控组织的有效监督。

(二)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优化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管理结构。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者要洁身自好,以清正廉洁的精神领导校审计人员强化内部审计,完善校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实施是否有序,开展是否顺利,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管理结构是否规则清晰,权责明确;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校领导的个人素养、道德观念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而后者所占的比重更为突出。因此,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时刻坚持道德底线。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正可谓:“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组织都要坚持长足学习才能保证自己的不断成长。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从起步时间就不占优势,因此高职院校要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通过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五、结语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开展有其内在动力,提高高职院校经济水平管理、优化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突出高职院校管理特色等因素都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但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使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策略的探索,使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建设。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探究策略

完善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意义深远。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已日趋完善。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开发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等问题,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管理发展进程缓慢。毫无疑问,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探索内部审计管理策略是高职院校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建设,完善审计制度的紧迫任务。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涵义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监督,评价本校及所属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济管理有效性的过程。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能够反映校内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提高校内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达到促进校内审计管理,提高高职院校综合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一)内部审计有利于营造高职院校民主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严谨的办学作风,民主的政治氛围,和谐的校园环境都反映着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使财务管理公开化、透明化,这是极大程度尊重广大教职工民益的表现。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正是维护教职工个人权益,营造民主校园环境的有效手段。

(二)内部审计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审计制度的开展。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也同样促进了我国教育审计制度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促使审计法规的现实化、合理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保障了审计法规的有效执行。

(三)内部审计降低了高职院校的腐败现象,保证了资产安全。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经济案件的频繁发生,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实施迫在眉睫。高职院校的权利划分缺乏制约和平衡导致部分院校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对管理进行内部监控,对经济进行强效综合治理,防患恶性经济犯罪,健全防腐体制的重要途径。只有进行彻底的管理,强化内部审计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高职院校腐败现象,从而保障高职院校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障资产安全。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国家教委对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比较重视,并通过制定相关规定突出教育审计的作用与地位,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明确内部审计法律责任等。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究健全内部审计管理的措施,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缺少全面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所以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设备资源、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不断健全内部审计管理。但高职院校的领导以及教职工对内部审计仍缺乏主观的、全面的认识。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较为注重内部审计的监督特性,片面地认为审计就是对财务的强制性监督管理。所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难免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忽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与潜在职能。高职院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客观分析内部审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加强内部审计的管理与建设,提高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低导致了对内部审计实施的重视性不够。高职院校一直把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要工作目标,而忽视院校内部审计的完善。实际上,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只有具有完善的管理,雄厚的办学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与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方法落后。高职院校目前内部审计的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内部审计的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线,缺少高级的绩效审核、管理审核等先进手段。传统的审计方式注重对资金的支出核算,而忽视事先预算的重要性及经济活动实施过程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不利于高职院校对其经济活动的准确审计监控,也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化的内部审计强调的是审计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要服务于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因此只有掌握先进的内部审核方法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平衡发展。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主要以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为主,而内部审计需要工作人员要掌握财务支出、经济效益、基建维修、经济责任、预算决算和内控制度评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内部审计要想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才能精确审计工作,减少审计失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策略探究

(一)以国家审计法律法规为依据,创造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环境。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审计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高校内部审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法律法规,以保证为高职院校实行内部审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完全可以以法律为后盾,开展适合自己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高职院校想要不断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离不开校领导及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充分认识,只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职员工的积极贯彻才能为内部审计的实施创造和谐的环境;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监控组织。任何工作有效性的实现都需要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高职院校涉及的部门多,自然更离不开审计监控组织的有效监督。

(二)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优化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管理结构。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者要洁身自好,以清正廉洁的精神领导校审计人员强化内部审计,完善校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实施是否有序,开展是否顺利,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管理结构是否规则清晰,权责明确;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校领导的个人素养、道德观念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而后者所占的比重更为突出。因此,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时刻坚持道德底线。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正可谓“: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组织都要坚持长足学习才能保证自己的不断成长。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从起步时间就不占优势,因此高职院校要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通过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五、结语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开展有其内在动力,提高高职院校经济水平管理、优化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突出高职院校管理特色等因素都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但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使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策略的探索,使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国内上市公司不断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通过建立审计委员会等方式来强化公司的内部审计。但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匮乏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众所周知,内部审计是第三方的监督机构,需要对公司的各项行为进行监督,这往往需要一定的独立性。然而,国内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非常差,一些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由财务部门进行兼职,这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还容易受到管理层的利益牵制,这主要是因为部门设置上没有能够实现制衡。

第二,内部审计的地位不够明确。在很多上市公司的部门设置中,内部审计是设立在财务部门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这种部门设置方式使得内部审计的地位没有得到有效明确,导致其在工作开展中缺乏相应的地位和权力,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第三,内部审计的方法相对滞后。目前,国内对上市公司进行内部审计的方法仍然停留在以账目为基础的审计方法,通过查错防弊的方式来发现问题,这与当前最新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第四,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尽管当前财务会计人员非常多,但真正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却非常欠缺。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审计、会计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而且还要熟悉所在行业上市公司的运作模式,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而真正具备这些方面的审计人员在国内非常少。

二、完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所存在的这几方面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完善对策与建议:

第一,改变内部审计的运作模式,强化其独立性。内部审计通常有三种运作模式,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需要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通过董事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从而越过上市公司管理层,减少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纠葛,以更好地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

第二,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赋予审计部门相应的职责。上市公司应当由董事会层面通过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同时,通过内部审计制度赋予审计部门相应的职权,明确其在上市公司内部的地位与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内部审计部门强化对其他各部门的监督,从而防止公司风险的发生。

第三,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现有的内部审计方法虽然能够发现上市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财务问题,但随着公司环境的变化,一些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也日益加强,这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改进当前的审计方法,从原先单纯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与事中的审计相结合,账目审计与计算机信息审计相结合,并且引入风险导向的审计体系,将审计工作贯穿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从而加强对公司风险的预警。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审计对策

一、健全审计体制,加强审计独立性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独立、垂直的审计管理模式。设立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银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全行内部审计工作。各分行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和审计岗,主要负责对分行各个部门经理及支行行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与业务经营的专项审计,并完成上级审计部门要求的审计任务;其次,建立明确的内部审计章程,确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地位、组织架构、职责权限和报告路径等;再次,确保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并根据授权进行管理,同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的审计人员,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最后,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管理层不干涉的情况下进行自由的审计工作,确保其拥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确定审计重点,拓宽审计领域

首先,商业银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银监会的管理要求,遵守关于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内部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全面质量管理和考评制度,提高审计质量;其次,审计机构应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在年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本行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编制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第三,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全局观念,对经营管理、经营行为、经营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的同时,对全行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有关问题提供咨询服务,改善本行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有效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创新审计方法,引进计算机审计技术

随着金融市场飞速发展,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扩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引入先进、科学的审计技术,比如说加强对审计项目管理方法、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满足金融业务活动,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应技术对各类庞大的金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对信息进行及时的识别、获取、加工、应用,实现对有关信息的优良管理,审计信息传输网络化,审计过程电子化。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有助于内审部门的审计工作更加健全、完善,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高效的、科学的实行其职能。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到计算机辅助审计,内部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但目前商业银行的计算机审计系统主要功能还是执行查证业务,所得到的数据在来源与结构方面都比较单一,仅具有一些核心基础业务的数据信息,而严重缺乏其他一些业务系统及综合经营系统、经营分析报告等非数据信息。与此同时,审计系统正在逐步由查账的方法向分析的方法进行转变,通过建立合理的审计模型,对各种经营业务审计指标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与评价,使审计人员不仅能履行在审计工作中纠错防弊的监督职能,并且可以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做出全面的、合理的的分析、评价,从而提出有建设性的管理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运用科学化、系统化的内部审计方法来使内部审计工作高效的起到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四、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涉及领域广泛,因此,对于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专业性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一)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再教育和再培训。内部审计人员要尽可能的体验不同岗位工作,了解银行业务的品种,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各业务会计数据处理的关系,各项规章制度,银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定期开展全体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知识和业务的学习,增加对内部审计目标认识的统一性和必要性,所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是当代内部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培训

在面对崭新的新型业务和发展的挑战,使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对审计环境的风险意识,审时度势地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宏观金融政策和局势,重点关注高风险业务领域和项目的审计。因此,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使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熟练掌握审计专业的新型技术水平,加强计算机等先进的审计研究工具,大量地运用分析性程序,合理的做出审计结论以及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的建议。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商业银行对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商业银行不仅要做到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再教育、在培训,而且商业银行应该提供优越的条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吉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和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3,04:58-59.

[2]罗明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2011,14:144.

[3]张静.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防范措施[J].企业导报,2011,06:123-124.

篇5

【关键词】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

一、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受传统人文因素和传统理念的影响,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很不容易,特别是民营企业目前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不乐观,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需要加大力度予以引导。

1. 内部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导。在内部审计的理论方面,如内审的目标、职能、原则等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体系

2.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财务工作重视,没有设置内部审计职能或没有开展实质性内部审计工作的企业大量存在,有些内部审计机构的日常工作履行财务职能,或者只限于费用控制业务的审批。

3.内部审计工作一般是从财务会计工作中分离出来,审计队伍全是财会人员,缺乏经营管理复合人才,很难独立全面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工作难度大。

4.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审计方法简单,审计风险大;内部审计工作只有财务稽查,分析、确认、咨询、评价能力不足,跟不上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没有发挥内部审计的应有作用。

5.一些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受老板、老板娘及其亲属的控制,成为维护“家族集团”利益的工具,往往使审计工作抓小放大,失去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很难独立地、全面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6.对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监督和服务积极作用的认识不足,对如何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更好地改善企业管理,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缺乏统一的组织定位。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在完善和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发展上,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赋予其更大的权力,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目标,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和相关素质,扩展内部审计范围。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工作,充分发挥作用。我国内部审计模式的确立应将目标定位转向管理审计,将监督融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增值服务。

2.明确内部审计工作思路,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在于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系在一起。

3.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组成,加强业务培训,促进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上,关键是注重审计人员的构成,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要求审计人员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要抓好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达标上岗制度,加强岗位培训,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4.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规范与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应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职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促进内部审计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5.拓宽内部审计领域,拓展内部审计作业领域。内部审计不仅要实现观念上的突破,要重要的是实现内部工作上的突破。凡是加强企业科学管理,防范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和事项,都应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范畴。如财务收支审计,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审计等。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加强,公司治理的逐步完善,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将上升为主要的审计目标。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离不开内部审计,同时也给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机遇。内部审计通过创新理念,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为优化公司治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孔庆霞.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篇6

关键词: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高校内部控制在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管理办法,可以为高校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办学效率和效果以及资金资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在高校内部控制面临着巨大管理漏洞的情况下,在高校管理方式、办学理念、后勤服务日益变革的形势下,如何从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的角度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和审计策略的完善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高校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目前高校在内部控制中应用的仍然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运行)》,这项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是2001年的,在高校快速变革、管理日新月异的当下早已陈旧、过时,在观念和操作可行性上都已经非常落后。高校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基本知识匮乏,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具体来说,很多高校在建设学校时盲目进行项目投资,投入大量的基础建设资金,过分重视校园规模的扩大、设备设施的先进性和校区建设,导致自身蒙受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得自身陷入到债务危机中难以自拔,最终这部分资金缺口还要国家财政补贴才能填补。

第二,高校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督机制。高校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其和企业一样在运营的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比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学生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招生风险和就业风险等等。大多数高校的内部监督和控制主要以内部审计为手段,但是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着天然的缺陷难以克服,它在运行中并不健全,存在很多权责分配不明确的现象,所以并不能完全客观、有效的评判高校运行状况,内部监督风险较高。

第三,内部控制方法单一。很多高校的内部控制理念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层面上,这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和原则,其主要目标是纠错和查弊,其控制范围局限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范围之内,难以实现事前控制。内部控制中有很多体现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的理念,比如绩效考核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分权控制和现代信息系统等等,这些在高校内部控制中很少见到。

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制度呼吁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围绕着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总体目标开展的,全面梳理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流程和关键环节,将风险管理纳入到组织运营全阶段的一种管理方法和理念。全面风险管理在内容上涵盖了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构筑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理财措施的选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构建。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全部都贯穿着风险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坚持以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和传统的内部控制相比具有如下突破:

第一,控制目标发生变革。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查错和查处舞弊上,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合规性、资产的安全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运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则将高校的运营效率、运行效果、组织目标的实现考虑其中。我们不难发现新的内部控制目标和传统的内部控制目标相比具有视野更开阔、内容更深化的特点,从长远来看,更加适合高校的办学要求和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二,内部控制主体实现突破。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主体主要是指高中层管理者、会计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全面风险管理将高校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内部控制主体的范围之内,每一个师生员工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履行内部控制制度。

第三,内部控制时空范围发生转变。传统高校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在空间上关注重大事项和异常事项,在时间上关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主体实现了全员性的突破,那么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内部控制在空间上实现了全方位的控制,在时间上实现了全过程的控制,内部控制可以覆盖所有的盲点、死角。

第四,高校内部控制方法实现更新。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在方法上比较单一和枯燥。全面风险下的内部控制方法实现了多样化和多元化,更加强调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权责分配、授权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等等,这些内部控制方法往往被综合运用,相互借鉴,能够将所有的内部控制对象纳入旗下。

三、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

90年代是我国市场经济腾飞和高等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校的各项办学业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办学的资金来源也突破了单一财政支持的模式,实现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所以高校收入不再单单是财政拨款,也存在着校办企业收入、科研课题收入、学费收入和捐赠收入等等。另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校和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愈加频繁和紧密,银行为高校提供了大量的贷款,高校在使用办学资金上获得了更多的使用权和管理权,高校内部存在着大量可控资金。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高校要做好事前控制,进行详尽的预算安排和预算编制,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听取高校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高校内部各个关键的资金使用点和控制点进行强化和分析,以最优的控制成本进行最合理的预算安排,让资金使用保持在最安全的范围之内;其次,高校要进行事中控制。高校内部应该形成权责分配明确、职责划分明晰的内部监督机制,对于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义务进行清晰的规定,在会计处理中坚持适当的职责分离、恰当的授权审批、充分的会计记录和内部核查原则,做到不相容职务都分离开来,对于那些重要的会计岗位,应该做到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负责,财务人员应该实行岗位轮换制,让财务人员做到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有效遏制舞弊,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强化。高校应该对各项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和学习,将与资金使用和资产使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学校收到的预算经费,财务负责人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严格遵守预算要求,对于现金流量的变化应该编制日报表、月报表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分析实际资金使用和预算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及时解决漏洞,防患于未然;最后,高校应该做好事后控制工作。事后控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审计的监督和稽核上,高校内部控制应该伴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并且要随时随地关注自身办学状况的实际需求,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在一起使用,经常地检查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状况,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四、完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及措施

第一,高校应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理清自身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尽早推行高校法人主体制度。另外,高校应该将管理重点下移到各个二级院系,增加各个院系的权责范围,将各个责任中心应该遵守的制度和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书面契约规范,契约中要将业绩指标下达给各个经济责任人,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在和绩效挂钩的基础上实现对各个院系和负责人的约束和制约,将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高校决策层引领内部审计机构,使其具备独立的审计定位和监督权力,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打分,让内部控制质量获得提升。

第二,高校应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我国政府颁布了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高校内部审计》,它对高校的办学管理、科学研究、物资采购过程、资产房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环节的风险评估进行了制度性的规定,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办学状况,将风险评估工作恰当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积极开展是对风险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是财务预防措施的第一步。在这里,笔者认为高校风险评估工作的范围应该展开来讲,不能仅仅针对会计领域进行评估,应该对高校内部管理全过程进行评估,包括科研、教学、基础设施、后勤、资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只要是能够影响高校正常运转的方面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的风险按照发生的概率和重要性程度进行类别划分,对那些需要优先控制的风险应该率先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第三,高校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活动。高校最高管理层应该对管理的方向和政策负责,具体的管理部门对详细制度进行规定,高校在同一的公众平台上消息,那些已经公布的制度应该在高校内统一执行,统一遵守,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此进行管理,预测学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将之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绩效应该进行评价和考核,并保证评价结果是公正公开的。

第四,高校应该加强信息沟通与反馈。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职责、权力和宗旨,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找到自身提升组织效益和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将自身工作定位在咨询和服务的基础上,处理好与被审计部门人员良好和谐的工作关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难处,从实际出发解决各种问题,将高校内部审计环境控制在和谐范围内,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采纳和内部审计建议的高度接受。简化内部信息反馈渠道,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并修正系统。

第五,高校应该重视审计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规章、增强审计管理的意识,确定合理的内部审计目标,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学校纪委组织应该进行廉政建设和排查工作,对审计意见的执行状况进行调查,审计结果问责机制要建立起来,确保每一次的整改建议和方案都落实到位。

诚然,高校内部控制在现阶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探索在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提升途径,从加强内控环境、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加强内部控制活动多个角度来实现内部控制度的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黎,赵东星.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9.

篇7

一、内部审计概念

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做出了新的定义,即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义体现了不同环境下对内部审计的不同要求。

二、集团型所属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已成为集团型企业改善管理水平、改进运行机制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探索集团型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工作越发迫切。南京地铁2005年一号线开通运营,运营公司作为分公司运作,2009年运营分公司组织架构调整,财务部增加了审计职能,变更为财务审计部。2012年,南京市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运营公司由分公司改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集团公司资产部是内部审计管理机构,对所属公司的内审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自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来,运营公司紧密围绕集团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和内部审计目标,在集团的审计指导和运营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促进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当前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

内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的企业将监察与审计机构合并,有的企业则在财会部门中设立审计人员,有的甚至不设置审计机构和人员。而且大多审计部门与企业内其他部门处在平行的地位,使得内部审计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工作开展时会受到诸多牵制,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二)内部审计工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企业精细化管理要求,集团型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也不断完善,但有些尚未形成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以及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为集团型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实施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三)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足

内部审计专业人员缺乏,审计技术相对落后是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重要问题。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包括审计、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但大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明显会计人员偏多。虽然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丰富,但在管理会计、风险管理等方面知识不足。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十分重要。

四、企业内部审计完善策略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受公司经理层领导;二是受企业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三是受经营层及董事会的双重领导。以国外相关经验研究,内部审计所属的领导层次越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越好,因此第二种管理模式是相对较好。这要求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选择内部审计人员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与选用,在审计工作中尽力提供良好的内控环境,并予以足够的支持,及时与相关责任人沟通和交流,确保相关审计信息能及时传达给企业管理层,为进一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同时,集团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可在集团企业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下,设立审计部门,负责对集团所属企业的审计部门业务指导、管理和监督。所属企业审计部门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工作机构,向公司总经理和集团公司审计部门提交审计报告。

(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体系

集团型所属企业应按照相关内部审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促进内部审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同时,应建立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由事后评价控制转向事前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实施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队伍建设及专业培训

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他们有专业的工作技能以及丰富的审计理论,熟练掌握企业管理理论相关知识及熟悉企业运作,以此来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优化内审人员组成结构。还要对内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适应企业经济环境变化。

五、总结

篇8

(一)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经阶段

从世界审计发展史看,政府绩效审计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增长,经济资源与需求矛盾的日益尖锐,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审计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欧美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截至2005年,开展绩效审计的工作量高达80%以上。欧美工业化国家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已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内容、目标、标准和方法、程序、审计报告等做了规定,并制定了审计指南,但各有不同。由此可见,政府绩效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审计的必经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共开支不断增加,公共管理的复杂性日益显现,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不断增强,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显得格外重要,政府绩效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因此,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也是海关内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是加强海关内部管理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海关职能实现方式也在不断地调整,根据当前国际贸易的形式和海关的管理结构,一项业务的办理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内部流转的环节较多,协调性事务不断增加,必然会影响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新一届的海关总署党组提出了/四好0工作目标,2013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要求完善海关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各直属海关/四好0绩效管理制度研究,在此情况下,海关内审部门也要围绕/四好0工作目标,开展绩效审计研究,提出绩效审计的实现途径,评价绩效管理制度是否可行合理,考核评价机制是否有效落实,为提高海关管理绩效,更好地实现/四好0目标服务。另一方面,从海关近年来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看,直接违反规定的案件不断减少,而用工作效率换取不正当利益情事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可以进一步加强监督,发挥事前预防的作用,防范廉政风险。

二、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现实基础

(一)合规性问题呈现减少的趋势,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近年来,海关构建风险管理机制,推进大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各领域加强职能监控和检查,有效控制了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专门审计监督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海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督察等监督工作,发现和查处了大量违规情事。从审计监督的结果看,商品归类、减免税等领域的合规性问题呈下降趋势,发现的问题多涉及新的商品以及非海关审批权限所致,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基础;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结合部0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了现实需求。

(二)海关内审体制不断规范健全,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

近年来,海关相继出台了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督察、内部控制等内审领域的署级规范,海关内审的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不断创新,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关内审法制、组织、评价、队伍体系,为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各领域逐步形成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权威的标准

内审部门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要运用相关领域的考核评价指标,一方面评估考核评价指标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予以评价。在当前海关系统,有的部门已经建立了或正在研究制定本领域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并逐步予以完善。这些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确立,为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检查评价依据和权威标准。

(四)海关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05年,海关开始探索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在前期试点和学习先进审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海关自身特点,于2007制定了《开展海关管理审计的指导意见(试行)》,用以指导全国海关的绩效审计工作。经历了最初的试点后,至2012年,已对多个海关开展了管理审计,另外,许多绩效审计的要求分散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审计、业务督察的相关规定中。通过绩效审计实践,海关基本理清了开展绩效审计遇到的主要问题,取得了一定经验。2013年,海关内审工作目标中,增加了绩效管理的标准,要求在内审工作中,围绕绩效管理要求,检查资金使用、进出口监管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揭示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

三、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首先,存在/依法行政0教条化的倾向。目前,海关已经从1998年腐败案件的阴影中走出,在十六字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很好地发挥了各项职能,但是与此同时,有的执行者,甚至于有的管理层又走进了/机械执法0的误区,有的认为海关就是执行部门,只需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实现工作目标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效率、效益的问题,投入成本与实际产出是否成比例不是海关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对绩效审计的理解还不统一,一方面,我国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大多是/舶来品0,有的理论著作甚至是纯粹翻译国外的著作,同时冠以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绩效审计等全新的名字,还提出了/5E0、/6E0等诸多内容,而对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符合我国政府管理实际情况的绩效审计理论,则是较少涉及;另一方面,深圳市、浙江省的政府绩效审计走在了前列,其实务做法具有指导意义,但至今未形成一套国家颁布的绩效审计准则,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对绩效审计理解的不一致。再次,有的审计人员对开展绩效审计有/畏难情绪0,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评价时,往往难以找到问题的依据,最终的结果是相关不良绩效的问题作为审计建议提出,内部审计人员也多由此对开展绩效审计产生/畏难情况0,希望能在相关规定完善后再开展绩效审计。

(二)绩效审计机制不健全

首先,绩效审计制度不健全,限制了包括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在内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大家都在摸索着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多少成文的规定,《审计法》及相关规章也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和法规审计而做出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考虑绩效审计的特殊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7年实施了《经济性审计》、《效果性审计》、《效率性审计》等关于绩效审计的内部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做出了一些原则的规定,但是这些准则一方面由于机构的原因,并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地位,只能供海关参考,另一方面其规定较为原则和理论化,对绩效审计具体操作实施的指导性并不大。海关总署自2005年至2007年在海关系统开展了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试点,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制定了指导意见,该意见对海关内部绩效审计起到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但由于无成熟审计程序和标准可以借鉴,该意见并没有对海关绩效审计的标准以及评价指标的获得予以规定,因此,该意见对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理念启蒙作用远大于其实务指导作用。其次,绩效审计的开展方式有待明确,审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它在审计方式和审计方法上与传统审计有着明显的区别,海关目前的审计还大多停留在合规性审计阶段,使用的审计方法多为报表审查法、流程记录检查法等方法,并不能充分揭示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亦无法对绩效问题做出有效的评价。

(三)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一方面,不同部门对某一项业务的考核有重复,都根据自身监控范围制定了评价指标,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的计算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指标计算结果出现差异,内审部门在使用相关指标时,被审计单位常常提出异议,有时会出现内审部门无法做出评价或做出的评价难以得到被审计单位认可的情况;另一方面,指标应用的公信力有待行政高层的确认和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各部门的考核指标在本业务领域的适用比较顺畅,但内审部门在把相关指标整合成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被审计单位整体情况时,则需要得到行政高层和总署各部门、各直属海关等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在现行行政体制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协调、逐步推进的工作。

(四)现有海关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首先,绩效审计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资料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评价能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这就对绩效审计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海关内审部门作为海关一个新生部门,内审人员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对开展绩效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其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评价水平离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差距。其次,海关对内审人员的绩效审计业务的培训还需加强,近年来,海关系统每年都要举办内部审计培训,主要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题目开展内审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大多是工作任务的布置,合规性审计的方法和技巧,并没有针对绩效审计理念、绩效审计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再次,绩效审计师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绩效审计师需要经过海关多个岗位的培养,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管理、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海关对绩效审计人员的培养缺乏长远的规划,对绩效审计师与传统审计师的区别没有研究,这种缺乏人才储备和规划的情况都不利于今后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

四、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并树立绩效管理观念,建立行政绩效管理模式

海关做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施垂直管理,其管理结构较地方政府而言相对简单,总署和直属海关机关做为管理者,隶属海关做为执行者,更容易树立绩效管理的理念并在工作中予以贯彻实施,从而为绩效审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首先,在顶层设计时,要有绩效管理理念,决策者在做出决策部署时要考虑投入行政成本与产出的关系,在制度设计和方案制定时,尽可能地优化行政资源配置,从行政管理的开端确立绩效审计的理念。其次,执行者要根据管理层的决策部署,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最经济的成本实现海关决策目标,并将执行中遇到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向决策管理层反馈,进一步完善优化执行机制,只有在绩效管理的理念下形成良好的上下联动的绩效管理机制,才能为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开展绩效审计的起点更高。再次,监督者要适时介入到海关行政管理的流程中,及时发现纠正管理中存在的绩效问题,以利于决策者及时修正管理目标,执行者及时完善执行措施,提高行政管理绩效。

(二)建立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制度,为绩效审计开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当前,/依法行政0、/按章办事0的理念已深刻贯穿于海关各项工作中,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制度,那么,开展系统化、经常化的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工作就是一句空话。虽然《宪法》、《审计法》并未提供明晰的上位法支持,海关可根据自身管理情况和形势需要制定海关内部的绩效审计制度,规定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开展的原则、范围、评价标准、方法、程序等事项,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海关内部的上位法依据,海关内审部门出台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操作规范,广泛征求海关各部门、各管理层级的意见,重点就评价标准等事项交换意见,这不仅是规范制订过程,也是宣传绩效审计理念,使绩效审计得到海关内部广泛支持、减少实施过程中阻力的过程,通过内部绩效审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海关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将绩效审计融入到海关传统审计中,开展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

根据国际上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海关绩效审计所处环境以及海关内审部门自身的实际情况,目前在海关开展纯粹意义上的绩效审计,时机尚未成熟,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绩效审计融入到传统审计中,开展综合审计,在审计进行的各个环节融入绩效审计的内容。首先,结合目前海关开展的审计项目,在审计目标上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将审计目标由/合规0为重转向/合规0与/绩效0并重。其次,在审计核查中,要在验证/合规0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绩效管理情况。再次,在审计分析评价时,要对绩效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不仅评价被审计对象管理是否合规,还要评价其管理的绩效情况。

(四)创新审计方法,构建形成多元化的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模式

海关在开展内部绩效审计时,应结合海关管理特点,主要以审计对象和操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审计方法,并注重各项沟通结果的运用。首先,以审计对象界定为基础选择审计方法,对海关税收征管、通关监管、保税监管、稽查、企业管理等执法类业务,主要采用效率分析法、风险绩效评估法。效率分析法,是指对海关履行公务所花费的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效率低下的原因(企业原因或海关原因),提出改进海关管理的意见。风险绩效评估法,是指要对海关业务执法行为进行汇总分析,查看是否存在无效执法,浪费海关监管资源的行为和情况。对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后勤服务等为执法业务服务的综合保障类业务,更多的要采用比值衡量法、进度核对法。比值衡量法,主要是对各类财物类数值进行比对,按照年度变化、不同海关同类业务支出的情况进行比对,比较综合保障类工作本身的绩效情况。进度核对法,海关综合保障工作是为海关执法服务的,内审部门要根据预算安排情况对综合保障的各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跟踪核对,查看是否存在影响海关执法的情况,在执法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之间架起一座联系沟通的桥梁,两者能够有效联通,促进后勤保障工作绩效的提高。其次,注重沟通成果的运用,绩效审计的证据除相关单证数据外,更重要的是调查问卷、座谈交流、情况反馈等沟通的结果,这是做出绩效审计评价的重要来源,也是支撑评价结论的主要依据之一。近年来,英国海关实行一种称为/绩效评估0的全新的管理模式,通过签订绩效协议,让所有的员工参与制定所在部门工作计划的全过程,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本部门目标和任务中的作用,而且每个人工作效果的好坏也都可以通过协议的条款来进行衡量,同时也为员工奖惩提供了依据。这种目标明确、公正平等、保持沟通、鼓励参与的全员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五)逐步形成符合海关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权威性

评价标准的确定是绩效审计工作的重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标准。第一,遵循性导向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这类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被审计海关管理制度、被审计项目的中长期计划、被审计项目计划、预算、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被审计海关自定标准、项目合同要求的标准等。第二,指标导向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这种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海关各领域绩效指标和指标的标准值。绩效指标主要指海关各领域制定的用于考核本领域工作绩效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指标必须确定由相应的标准值,这样才能通过审计评价得出结论,指标的标准值可以是被审计海关的历史水平,业务管理平均水平,也可以是业务管理最佳水平。第三,流程导向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典型流程导向的绩效审计,这种绩效审计的审计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最佳实务、最佳案例标杆等。

(六)着眼长远,加强绩效审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篇9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央行为了救市和刺激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货币供给,然而这同时却形成了新的经济泡沫。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进行财政救济,但也导致了新的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加剧企业可持续经营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产品需求的减少和融资难度的加大,使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大。

1、在美国投资的中国公司损失惨重。目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2007年,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于9月17日联合的《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称,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数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该年,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净额为265.1亿元,同比增长了25.3%。在这样巨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下,中资公司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

2、中国出口业在危机中也深受其害。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出口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据统计,我国2008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了21.9%,回落了5.7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了8.9%,回落了8.9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增长了7.8%,回落了16.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和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我国出口也必会遭遇瓶颈。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舞弊动机明显增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停滞,财务状况恶化,这就加剧了舞弊动机的产生。舞弊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二是员工侵占公司财产。从公司外部来看,企业经营面临困难,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入困难、到期债务偿还不了、借贷不能展期、主要客户流失,订单大幅缩水甚至接不到订单、存货滞带,净资产出现负值等,为了获得融资,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各种投机取巧、欺诈舞弊便层出不穷;从公司内部来看,金融危机使得各企业的经营效益严重下降,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益水平,为了保证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各种舞弊的手段也相继呈现出来。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没有真实反映财务信息以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监管不到位都是关键原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其会计准则不断修订的同时,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迫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管的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IIA内部审计标准委员会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为适应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其职能正由传统的监督和评价转向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紧密联系,目标一致且相互衍生,统一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IIA将内部审计归纳为确认活动与咨询服务二位一体,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确认获得广泛的职业经验,形成丰富而可靠的信息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政策建议。(1)确认职能:内部审计师对程序、系统或其他常规事项进行客观评价,提出独立的意见和结论,主要包括舞弊调查、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价、财务、绩效、经营和合规性业务审计等;(2)咨询职能:为审计客户提供服务的咨询或相关活动,其业务性质和范围根据客户的协议确定。

三、从金融危机反思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金融危机又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使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现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当下,我国企业的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企业风险越来越多。为了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早日实现企业的目标,我国各企业在风险管理时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越来越关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既是企业自身所建立的独立评价制度,又是对企业的所有经济项目考察与评价的工作,对企业在今后的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之一是,由于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审计工作的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之二是,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存在时滞性差异,会计在进行信息记录时的用时要多于经济业务的处理,少数的审计内容又是在事后审计的,二审计工作的用时又多于会计在进行记录信息时所用的时间,这样就使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时滞性差异,进而企业内部的审计也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之三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特殊性,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属于企业中的职能部门,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因此,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无法自主选择工作,这就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二)主观因素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之一是企业内部的审计技术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抽样审计造成的误差概率、审计技术的手段存在缺陷、主观分析样本的规模与范围、以及样本的表现特点总结出的总体特点,并对此现象对审计工作的内容做了相应的改进,因此,无论是主观的抽样还是客观的抽样在形式上都具有局限性,进而能够使内在的企业审计风险暴露出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之二是,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致使企业的内部审计与企业的外部审计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进行科学化管理

为了减少企业内部的审计风险,必须对其制度进行科学化管理,这也是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最佳途径。在企业内部建立相适应的经营制度,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以及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时确保科学化的管理,这些手段都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风险。

1、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机制

我国的内部审计协会属于各个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的一种自律组织,其作用是各个企业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都能给予正确的评价与指导。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协会对其内容的传播都必须快速的进行,也应符合国际审计工作的要求。并且在加强审计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多注重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机制,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为今后企业的内部工作创造一个新格局。

2、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

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职责是,建立适合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以及审计报告等制度,在制定审计计划与方案的时候,必须确保制度内容的严密性,在建立审计工作程序中时刻关注企业的动态,在对企业内部项目进行审核时必须确保其流程的准确性,并且在企业内部风险审计工作中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在企业风险评估的理论中,分析并总结出经验,在企业未来的内部审计风险工作中树立良好的榜样。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有效的进行。财务的相关信息都符合企业的标准,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为了彻底完善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各企业必须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以此促进企业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增强人员队伍的建设

1、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建设为了彻底完善我国企业内部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必须对新引进的人员进行相应的考试,确保其自身都具有专业的知识理论;其次对不同的审计工作进行科学的分配,确保最大化的使用资源;最后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审核制度,并定期对所有相关的工作者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对积极主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人员进行奖励,以此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若想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才能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审计手段与专业技术,依次减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第二,丰富企业审计人员的培训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适当鼓舞审计人员与不同企业进行业务中的交流,培养审计人员的正确的工作理念,依次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企业内部审计一直存在于企业审计项目中,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永远不可能为零,但是,对于企业内部的风险人们也不用很畏惧,因为,人们有时间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容以及特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归纳出风险来源的因素,以此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作者:李生强 单位:武警安徽省亳州市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

[1]李荣.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2)(05):156-157

[2]宋易霖,李玉红.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6,02(09):80-81

篇11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职能 现状 改进建议

现代内部审计是基于验证和报告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监督治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分析、评价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促进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在我国,如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舞弊和浪费,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做出及时调整,以使我国的内部审计最大限度地适应我国目前特殊经济形势的需要。

一、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状况

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在动力不足。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遵循按需自愿的设置原则。我国的内部审计基础较薄弱。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心理上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观念,积极性不够,抵触情绪较大, 表现在内审机构人员东拼西凑或随意撤并、精简,许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极不稳定,力量单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第二,内部审计监督权低置。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而该职能要有效发挥,主要取决于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是否恰当。一般内部审计机构隶属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越强,职能发挥得也越充分,反之则越低。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要么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要么与其他部门合并设置,内部审计只被作为经理人员对下级单位财务、经营的监督手段,仅对经理人员负责,即使直属于董事会,也因董事与经理人员的高度重合而使董事会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企业管理层蓄意操纵财务报告,在企业内部控制权被扭曲的情况下也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因此,监督与确认的职能难以有效地发挥。

第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监督机构要发挥作用,高地位和高独立性相当重要。现实中,我国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都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工作,内部审计人员既受经营者领导,又受聘、受雇于经营者,不可避免地为经营者意志所左右。这样内部审计很难对经理层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监督和评价,很少对企业本级职能部门的业务进行监督。因此,评价确认职能的作用领域非常有限。

第四,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向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内在功能也随之增强。 但是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与西方国家成熟的经营管理内部审计模式有一定差距。这种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经营管理、 加强法制观念、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特征的要求。

二、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应采取的策略

第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在运作规范的企业,可以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也使管理者认识到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制约管理,而是帮助其进行更好的管理。 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实行专职化, 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稳定性。

第二,为了使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必须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设置在审计委员会下。Moeller(2005)指出,内部审计已经不再是管理层的“耳目”,而是组织中的独立耳目,其对内部控制等事项的评估有利于审计委员会履行其对董事会全体、股东、公众的责任。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再设置在董事会下,而应该设置在监事会下,这样设置不仅使监事会有了实施监督职能的信息资源,而且提升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关键是合理界定其权利和职责, 这是关乎内部审计控制和治理过程是否充分、 运行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第三,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内审人员需要具有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 系统的组织管理知识、物资采购和管理知识、工程管理知识、 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公共关系知识,同时有较高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此外,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法都在不断地发展, 内审人员应注重内部审计理论的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确保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内部审计不管从制度设计还是从具体实践上都还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在制度上的支持和指导,保持内部审计高度的独立性以及客观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利用内部审计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降低风险。

(林淑君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叶美婷单位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

(1):69-75.

[2] 程业炳.关于内部管理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技术经济,2005(02):36-37.

[3] 王光h,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

[J].审计研究,2006(2):29-37.

篇12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经济环境,国家对农村金融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不断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自身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日常运营,进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就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内涵及目标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进行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监督,评价各项会计业务活动的关键,同时也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方法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经营活动,治理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及时发现其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可以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落实,合理控制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波动范围,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协调银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科学管理和合法经营的手段,但在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并没有达到良好的审计效果。

(二)内部审计工作风险控制不到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审计人员的疏忽,无意识的发表了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二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审计职业风险,指由于除了审计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之外的原因给农村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在取证,查证和定性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的取证风险指的是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所得到的审计证据不当或不充分所造成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的查证风险指的是内部审计工作在核查中出现漏洞,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使得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业务受到影响,增大审计结论的偏离幅度。

(三)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但目前很多的农村商业银行中的审计人员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相关专业的,而是从银行其他的部门调至审计部门,虽然他们对于银行的运行或者其他工作内容有较多的经验和业务能力,但农村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后才能有效进行的工作。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否独立的对于其他的各部门进行审计工作关系到银行自身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银行通过提高审计的独立性能够保障其处理问题时的公正,客观。总行设立审计委员会,并要求分支机构对其负责,提高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其次,可以聘请银行以外的专业人员对审计委员会提供咨询服务,由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定详细的审计流程,职责,从而提高其独立性,促使农村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发挥出自身的职能。

(二)提高审计风险的重视程度1.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首先应该对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取一定的样本,要分清审计主次,增强审计样本的合理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其评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首先需要了解被审计对象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商业环境,地理位置等,这些对于对象各部分数据的影响相对较大;其次,应该充分了解其业务方向,能力和规模,以便确定审计的重点;最后,应该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展开调研,提高样本的代表性。2.健全审计风险控制体系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能否较好的控制其风险关系到审计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制定内部审计的标准和尺度,严格控制审计风险,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归类,总结,量化,并进行统一评价,对于不同的审计对象设定不同的制度,确保审计标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降低审计的风险。

(三)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流程首先,应该扩大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审计工作的内容,尤其是新出现的业务和产品应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审计工作;其次,应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要不断进行审计的技术创新,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采用更加优化的系统和模型进行审计工作,完善审计机制和体制,明确隶属机构,职责权限并建立审计标准。

(四)重视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内部审计效果的关键,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对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程度的重视。首先,必须要使审计工作人员提高审计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应该加强对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充分了解银行内部和银行外部的状况,还应定期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较好的人员给予奖励,以提高审计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五)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还能使审计更加规范化和精确化,因此,应该重视审计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定期更新数据和进行系统升级,提升审计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可知,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对于银行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而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效益。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才能使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推动当地经济的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黄金金.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J].经济视野,2015(02).

[2]林贻波.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新财经:理论版,2012(10).

篇1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国家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对于审计工作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审计工作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属于外部的审计工作,真正能帮助企业发展的还需要建立内部的审计,只有建立更全面更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让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到极致,才能体现它更有价值的作用。

1、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审计工作开展的因素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人都是老员工,工作能力有限受文化水平的影响,对于审计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审计任务。审计工作是结合会计工作,各种财务的管理和审计审查于一体的复杂性的全方面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与政治文化基础,对法律知识也掌握一些,才能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任务。我们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中有大多数的员工都是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审计的工作不能进行合理的处理安排。这类人员在单位工作的时间较长,年龄都偏大,缺乏创新创造的能力,不能胜任高难度的审计工作。还有一些事业单位还没有设立审计部门,由纪检监察人员来兼职审计这项工作,这就严重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使国家审计工作质量大大降低。(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把具体的工作任务制度化,审计工作划分得不细致,从而降低了审计的工作效率。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现状只是对财政收入支出进行审计,对财政收支不准确,不明确的问题做出指点和修正等事项。仅仅是等事情发生了之后进行监管,缺乏预防事情发生和防治事情恶化的具体办法。行政改革进程对于审计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要人性化的处理,把预防防范工作做好,使工作人员可以按照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更有效率。

2、完善内审法制和内部机制,找到解决内审问题的有效办法

2.1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内部审计的制度体系

要想使内部审计工作更有执行力,就必须依赖国家审计法律法规来对内部审计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之内,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使员工更好履行自己的审计职责。单位内部设立规章制度使员工可以按照职业规范来参照自己的行为,把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实现法制化。把内部审计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法制化的规定,使法律法规更加健全,更好的实现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

2.2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开展,审计工作防患于未然,审计激励制度更加完善

(1)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来开展工作,不依附于其他部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可以直接与高层领导进行工作上的沟通,不经过其他人员实现工作的独立完成。对于不能实现审计独立机构的单位,我们可以让专人进行审计审核的工作,由专人全权负责。工作上的计划要保证独立性,与其他部门没有联系,互不干涉。保证工作的独立开展,工作人员原则性更强,避免于别人产生矛盾和利益牵扯。(2)内部审计工作中要提前进行防范,把可能存的问题的事情避免、杜绝其发生。要把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事情发生了之后积极控制局面,把风险降到最低。要把审计工作中感觉有漏洞和有风险的事情及时向领导予以沟能反映,使审计工作做到提前控制。(3)内部审计要完善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可以认真工作,享受自己应得的待遇,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使人员的能力、工作的表现与工薪挂钩,建立赏罚分明的审计机制。鼓励审计要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使审计工作更有力的完成。使工作人员之间公平竞争形在良性循环,共同把审计工作完成得更出色。

2.3为了审计工作的任务更好地完成,我们要获得领导的支持,更好为单位发展努力

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成功完成,我们的审计工作要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鼓励。我们可以通过宣传内审的各方面作用,使更多的理解我们的工作,知道内审工作的必要性。一是要让领导层的人员对内审工作充分重视,内审工作对单位发展起到的重要性,确保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让被审单位对审计工作充分的了解,了解内审工作的督促帮作用,而不是为了应付而进行的工作。内审人员要把自己的工作实效突出出来,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工作特性和个人能力。内审人员要敢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为单位的利益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可借鉴的意见。体现内审工作的价值作用,更好的引起管理部门对内审的重视,为了内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4让内审工作具有独立权威性,起到内审工作的监督作用

篇14

首先,内部审计文化是一把“量身尺”。文化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和控制渗入到每个审计人员的行为和思想深处,形成“内控”机制,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时,与制度文化有关的各种内部审计制度、规范、纪律也是一种有形约束,规范着审计人员的行为。其次,内部审计文化是一味“稳固剂”。文化可以激发人们产生认同感,形成一个上下同心,和谐一致的团队。和谐的内部审计文化能够促进审计人员增进了解,能够愉快地共同开展审计活动,进行改革创新,使内部审计部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同时也提高了审计部门的执行力。最后,内部审计文化是一个“助推器”。文化总是没有边界的,社会在进步文化也在更新和改进。内部审计文化集中反映了审计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念,指导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做什么?如何做?从而使其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不断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有效地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

二、文化视域中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内部审计

在我国起步较晚,认识不够全面和到位,且独立性不强,再加之内部审计文化的底蕴比较薄弱,内部审计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落后、审计缺乏客观性、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不高、审计质量低下、评价有误、建议不当等等,所以有必要从以下几个层面予以分析。

(一)精神层面:纠正内部审计的观念误区人们通常认为内部审计只是对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的一些收支行为进行的记账活动,有些领导还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对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发生了错位。事实上,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的主要力量。所以,从认识层面上应该正确认识内部审计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制度层面:强化内部审计制度的可操作性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有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内部审计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制定了许多内部审计准则和条例,但并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导致这些法律法规的操作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三)行为层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足够的经验和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而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一些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还存在法律空白。为此,内部审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教育,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同时内审人员自身也应该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从而改善现有的知识结构,减少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