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议范文

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议

篇1

2010年青岛市已经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的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接近大众化水平。如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我们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青岛教育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型。

第一,构建政府主导的工作推进机制。青岛市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规划实施。市委市政府在《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完善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体系”。2011年以来,青岛市致力于构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专家指导体系和考核体系,先后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标准》《青岛市中小学数字智慧校园建设标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年)》等文件,成立了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青岛市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纳入对区市政府教育重点工作和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考核指标,市、区市、学校三级联动,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第二,构建多方参与的设施建设机制。青岛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向全市覆盖。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接入青岛教育城域网,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中小学教室全部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青岛还探索企业参与机制,与青岛伟东科技教育集团、华师京城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开展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空中课堂、未来教室等建设,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到2016年,青岛市中小学将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第三,构建以应用为驱动的资源共享机制。青岛市加快构建优质数字资源开发、应用与服务的机制,全面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应用工作。在青岛,部分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可以通过智能教室连线课堂,成功实现“专递课堂”教学同步展示,让农村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青岛还积极开展翻转课堂和电子书包应用试点,通过构建“微课知识树助学系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系统和自适应作业测评系统等,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让信息技术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下,以公平优质为导向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青岛逐步建立。青岛市已经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杂费、作业本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享受学习、生活费用全免费教育。到今年年底,青岛85%的中小学可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70%的幼儿可在公办和普惠幼儿园就读。青岛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度在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名。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发生新的变革。青岛正在制定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方案,努力打造创新之城、活力之城。我们将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一卡通)中心管理平台,探索以大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方式,构建“数据支撑、智慧互联、优质均衡”的青岛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青岛将致力于实现三个延伸,推动教育的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普及。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延伸。以推进国家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建立覆盖各类教育的信息化标准,推动设备配备及应用实践,尤其是重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教育、校际教育差距。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延伸。以青岛开放大学为依托,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和“青岛全民学习网”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推动终身教育开展,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助力。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领域改革延伸。大力倡导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引领,建设未来教室、培养未来教师、发展未来教育的理念,以数字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全面推动数字应用在教育各领域的普及和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驱动力。青岛市已投入3.7亿元,推进数字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将覆盖85%的学校。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信息化促公平、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选择。我们建议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形成新的共识,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建议共同推动全球范围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互联网技术突破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和时空的局限性,推动优质资源向更广区域覆盖,让学习者都能享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篇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徐沛东在2015年两会期间提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培养孩子的艺术素质,但每个时代都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有各级少年宫和文化馆,现在变的更家庭化、个性化,有些家长互相攀比,花了很多钱,负担很重。徐沛东认为,要加大社会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力度,不能光靠家长。应该由国家来负责,不是盖几个图书馆,弄些设施就可以,而要真正的把实际有用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习。徐沛东还建议,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是好事,针对特殊的艺术天才,可以特殊培养。

二、让中小学音乐课“活起来”

在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意识里,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等同于“唱歌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打着节拍唱,学生跟着教师唱,毫无新意可言。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反而会增加学生对艺术的厌恶和排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而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让课堂“活起来”,要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让音乐课堂焕发活力。

(一)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寓教于乐

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智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和表现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寓教于乐,展示才华。

(二)为音乐教学注入鲜活气息

篇3

成效显著 契合未来学校发展

据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仰协介绍,2012年,成都进入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行列。

“建设教育云平台,将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信息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移动学习需求,塑造新型的工作学习模式”,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表示。

未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校人人通”将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地长足发展。

据成都市教育局吕信伟介绍,近年来,成都通过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政策,增加了政府教育投入,提高了学校教学仪器装备标准;通过打造“三通两平台”、 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据了解,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基本实现网络满覆盖、学校全接入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市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整体普及率为77.4%;成都市已经有20余所城乡中小学正在积极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2012年10月,成都市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智慧教室”,随后,7个试点中小学校纷纷落地并开展教学实践。学生在“智慧教室”里能实现课堂多媒体互动、e化评量与诊断分析,以及无缝导入云教学平台,契合了教育科技和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

成都教育“云”中起舞

吕信伟表示,根据2013年正式实施的“宽带中国”国家战略,成都正进一步修订完善成都市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其政策框架,检测与评估政策实施和目标达成效果,发展教师ICT能力,培养学生电子能力,创新学习方式,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移动学习。使成都教育适应,并有力支撑中国城市化。

同时,未来成都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以师生服务为核心,以“校园云”平台为基础,构建起一站式登录、一站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的智能个性化“云桌面”。实现师生应用数字终端多方式、多形态覆盖,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全面优质化,基本实现数字校园普及,实现校园网网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

“到2015年,成都将完成500名技术装备管理干部、2000名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培训;同时,培养能从容应对未来校园、未来教室数字化工作和学习的未来教师。”吕局长表示,2014年,成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参培率达到100%,考试合格率不低于85%。2015年,5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

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优秀人才

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都江堰国际论坛了《成都市义务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2012:创造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报告分为七个章节,反映了成都市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情况,与国际社会分享成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方法和经验,共同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报告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政策背景和宏观环境、成都ICT基础设施建设、ICT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ICT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成都ICT发展差距与工作建议以及ICT成都愿景等七个章节的内容,显示了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未来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拟形成以下共识:信息技术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以及信息化应面向的群体。并据此提出了倡导及建议: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全球化公民;积极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制定本国(地区)标准;运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建设开放性教育资源,推进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建立教育信息化指标、定期收集数据、实施ICT政策评估。

报告提出,未来成都的教育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

实现成都教育梦

成都市作为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从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让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学有良教、品质卓越”的成都教育梦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实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提升工程,2012―2014年,成都市级和区(市)县两级财政将投入26.2亿元,到2014年生均设备值小学提升到约3600元、初中(含九年制学校)约3900元、高中约5800元。

二是打造“三通两平台”,300多所学校完成校园有线、无线双网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到2014年,中小学生机比将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多媒体系统到班比达到1:1,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开展师生个人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试点工作,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师生实名制,支持网上协作、多方互动和虚拟化教与学的“网络学习人人通”;构建“成都教育云资源平台”和“成都教育云管理服务平台”。

三是广泛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

四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篇4

关键词: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展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78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无线网络、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电子书包、3D打印技术等前沿数字化设备迅速进入教育领域,逐步走进了学校课堂。

教室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教室存在着效率低、互动差、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问题,因而,为了更加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智慧型教室应运而生。现代信息技术为智慧教室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支持个性化学习、交互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智慧教室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实训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思路。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智慧教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结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教育理念构建了各种不同特点的智慧教室。苏州市中小学未来教室的建设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交互式、探究式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1“智慧教室”PK“传统教室”

1.1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室

传统教室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格局和规划与百十年前的教室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仍然是一排排的桌椅面对着黑板,老师一边讲授知识,一边在黑板上写粉笔字,学生用着统一印刷的教材,边听讲边记笔记,整个教学是以教师为学习的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学习效率低下、师生互动不佳、学习资源匮乏、缺少个性化辅导等,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进行小组互动、探究式学习等,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场科技与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未来教室应运而生。

1.2以“学”为中心的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不再是封闭式的教学环境,而是适应学生学习的一种开放式的、信息化的智慧型学习空间,基于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平台,智慧教室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进行设计,将适合的科技化教具、学具合理地运用到智慧教室中,帮助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智慧教室是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信息技术、空间设计等相关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新型教学环境。国际商务实训室是商贸类学生进行实训的重要场所,但是传统的实训室只有电脑、互联网、模拟实训平台等,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要,构建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是大势所趋,作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全新课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构建设想

来自台湾的《启动学习革命》一书中认为:“未来教室=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电子书包+随意教室+远距离实验室+高互动教室+相连教室”。也有学者认为智慧教室是云端上的教室,包括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白板等,资源都在教育云端上,内容丰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相关文献与案例的研究,笔者认为构建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并围绕这个核心分为空间设计、硬件装备、软件技术、师资力量和个性化设计5个维度,一间创新的国际商务实训室是多学科、多领域相互融合的结果,探究式、讨论式和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更适应时代的需要,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当下智慧教室已经成为了教育信息化时代一个关注的热点,但却存在一个误区,即将智慧教室的构建等同于将信息化技术设备运用于教室中,虽然信息化技术是未来教室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智慧教室的构建还应关注空间设计、师资培训、个性化设计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接下来笔者就以人本为核心,围绕5个维度构建智慧型的国际商务实训室。

2.1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的中心――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考虑到学生的身高差异、学习时间长短、学习形式等,设计出可以调节高度、自由拼接组合、形状各异的创新课桌椅,打破传统的一人一桌一椅的刻板的教室布局,可供个人学习、二人合作学习、多人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而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则不再局限于讲台,可以在实训室的任何地方自由授课,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的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融合。

2.2维度1:空间设计(交互、友好、舒适、现代)

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的空间环境应当有重新的设计与安排,符合学科特点、营造学科氛围、适应学生心理、符合审美要求,创造出最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环境,交互、友好、舒适、现代的空间设计更有利于激发W习的热情、而积极、愉悦的体验则会产生新的灵感与创意。实训室内部的光线、温度、湿度、气味应当设计成可以调控的,可摆放一些绿色植物达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效果。不同的学习区域可以用玻璃隔开,玻璃可以移动,既划分了不同的区间,也使得各个区间可相互融通,自由变换。

2.3维度2:硬件设备

智慧型实训室应当配备各种先进的硬件设备,例如全自动监控和录播系统、电子白板、应答反馈系统、平板电脑、无线投影仪等。利用先进的监控和录播系统,教师可以随时监测和分析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指导、评判和诊断。交互式电子白板结束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时代,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通过形、色、声、光等将讲授的知识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平板电脑是展示教学资源所包含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最佳的方式,拥有轻便灵巧、易于携带、启动迅速等诸多优点,进行课堂练习等互动教学具有较好的效果。教室四周可配备4个无线投影仪,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学生处于教室的任何方位都能清楚地看到电子白板上的内容。

2.4维度3:软件技术

软件是指智慧型实训室平台,除了硬件以外主要由门户、服务、数据、网络等构成。服务网站通过统一的登录服务,支持用户在电脑、手机、电子书包等终端进行登录,享受多种服务。教师可以在管理平台上进行课前准备、课后作业布置、随堂测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可视化的分析报告。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所涉及的网络有4G、3G、Wi-Fi、有线网络等。

2.5维度4:师资力量

对于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的教师来说,仍然面临的是许多操作方面的题,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实际操作演练来让教师真正提升对智慧型实训室的操作水平。通过开展示范性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智慧型未来国际商务实训室智慧型、交互性、开放性和情境性的优势,展现其独特的教学魅力。

2.6维度5: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设计指的是体现教师个性化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关注师生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而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充分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需求,设计巧妙、独具慧心,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教师也应当有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打造个性化教学方案。

3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和工具有待开发和完善

目前,虽然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已经具备了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但是还不能满足各个学科的要求,必须制定合理的规划,协调统一管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和完善,实现多学科的无缝对接和融合。

3.2加强基于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加强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的理论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实验室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研室、教师的共同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完善。可以适当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经典案例和实践经验,探索适合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学新方式与模式。

3.3提升教师对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实训室的直接使用者,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对于新知识学得快,掌握得也快,然而对于年纪稍长一点的教师而言则不易于掌握新型设备的操作方法和要领,这就需要专业的培训,鼓励已经具备了熟练技能的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提升教师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4结语

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便于学习资料的获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优化教学的内容、促进了师生的交流互动,并且具有信息化管理和情感认知功能,在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的中开展的讨论式、探究式、情景式和交互式等教学模式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虽然目前的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在设计应用、教学平台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但是相信智慧型国际商务实训室会成为实训教学的新方向,为商贸类专业课的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将不再是技术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简单辅助应用,而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深入课堂教学中去。“教―学―评一致性”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探索,其实践层面的开展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W、学习和评价环境。通过探究“教―学―评一致性”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开展现状和对其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智慧教育理念分析与运用,形成真正适合于学校实施的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学―评一致性;智慧校园;智慧评价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与实施,学生在课程和教师的引领下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是广大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化在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智慧教育。传统的数字教育是把技术作为工具与教育教学进行应用融合,而智慧教育是用技术营造环境与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融合创新。因此,如何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将我们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与教学同智慧教育环境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是值得我们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

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已有20年时间,把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新境界,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旨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创造具有感知、适配、关爱、公平、和谐特征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实践能力的卓越型智慧型人才。杨现民教授等人将智慧教育环境分为两类,分别包括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学习型智慧城区。本文探讨的智慧教育及智慧教育环境指的是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及相关环境建设。

智慧教育在学校的实施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智慧校园作为智慧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有物联网与环境感知、移动互联与移动应用、基于云平台的教育资源整合与组织、社交网络与学习协作、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智慧课堂与未来教室六大技术载体,每种技术载体又有不同的智能技术工具支持,如云平台下的同步备课、网络评估、知识图谱分析,智慧教室下的学生学习行为过程记录、实时交互评价等。基于以上分析,智慧校园在应用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四类功能:

1.教学者视角的智慧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渗透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或者某一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展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思考新技术形势下如何将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们与我们传统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深度的融合创新。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智慧教学下,教师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在共同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支持下的教师―教师共同体、教师―学生共同体和学生―学生共同体中的一员。在共同体下,教师可以通过检测、讨论、问卷和查阅学习记录对学生进行预评估,充分了解学情,也可以与共同体内其他教师实现同步教研和同步备课,改“游击战”“独立作战”为“协同作战”。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通过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课后教师通过实时检测和课堂学习记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制定下节课的教学策略和进度。

2.学习者视角的智慧学习

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下的智慧学习将真正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并最终促进学习者智慧的提升。

祝智庭教授认为,实施智慧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该具有记录学习历史数据、感知学习情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和学习服务、拥有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智慧性学习活动设计、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等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智慧学习将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记录、评价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为所有的学习记录和学习资源都是开放的,教师作为辅导者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和答疑解惑,所以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根据学习记录(如课堂录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师笔记、学生笔记、课堂实时评价结果等)的自我学习,还可以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体下的智慧评价

没有评价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没有教与学的提高和进步。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把尺子,没有依据目标进行评价的教与学是盲目的。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评价将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而是“师―生”共同体下的评价,评价工具更加多样,评价的维度更加全面。以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学生进行预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经历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个性化地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和交流讨论;课堂中可以结合大数据收集、电子书包、网络学习平台等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前在班级中所处的水平,进而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测验、论坛交流、教学录像回放等手段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并为下节课学习做相应的调整和准备。

总之,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评价将真正实现从单一走向全面,从结果走向过程,是依靠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新型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与准备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与掌握是教师课前备课的核心工作。智慧教育下,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云平台,利用同步备课、集体备课、网上教研、电子教材、精准导学等,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与准备由独立“作战”转为协同“作战”,课前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分享以及精准合适的教学资源不仅保证了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教师在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本身也促进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智慧教育下,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平台,利用网上作业、学习行为分析、知识图谱、学习成绩记录等,教师可以全面准确地分析学情,进而把握教学重难点,实现课堂上的有的放矢。

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通知,具体应该包括课程内容预习建议、学习目标以及学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将会学什么,将会达到什么程度,将会怎么学。学生通过平台预习,并可以与同学或者教师进行课前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课中:基于智慧教室的精准教学和高效学习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中,课堂上对学生和教师行为信息及时地观察、记录、分析和反馈是确保教学和学习始终围绕目标进行的重要措施。智慧教育下,以智慧教室为依托,利用电子书包、云录播、答题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对学生学习行为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反馈,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确保课堂的高效与目标的达成,学生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反馈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如课堂测试成绩、教师建议等,以此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度和方式等做出适当调整。总之,智慧教室下,教师和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及时调整全部是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确调整,不再仅仅依靠于教师丰富的经验和个别指导。

3.课后: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多元评价

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很难做到全方位的基于数据的评价,主要原因在于课堂证据不容易获得与分析。智慧教育下,基于云录播下对课堂的实施记录和分析,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及主动与被动可以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课堂实时测验成绩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等。教师运用视频分析技术也可以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判断,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科学依据,而不仅仅是再依靠于反思和经验。

五、总结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不再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智慧环境的全方位创设,也是对“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学、学习、评价全方位的支持与变革。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智慧教育下“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不仅仅需要智慧环境创设下智慧教学、智慧学习和智慧评价的实施,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改变教学观、学习观和评价观,这才是“教―学―评一致性”能够真正实施的根本所在,也是智慧教育的智慧性之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崔允t,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3]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支撑[J].中国电化教育,2015(1):77-84.

[4]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5]祝智庭,R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校园

近年来,智慧教育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借由“信息化”的翅膀,凭借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开始直飞云霄。互联网+”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从IT(信息技术)时代向DT(数据技术)时代的快速跨越。

“云” 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内容、数据的存储空间和内容及数据服务,是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基础;“网”是“云”与“端”之间的渠道,它使得校园内人人、人物、物物的广泛连接、交互成为可能。不止包括互联网,还包括未来的物联网;“端”即指各类终端设备,是各类教育服务数据的来源,也提供各类数据服务的界面。

在现在这个阶段,学校面临着诸多挑战,智慧校园的目标还远未达成。智慧校园旨在打造一个通道无障碍、平台多元化;知识云存储、交互人性化;自主自觉学、评价智能化;成长求个性、发展多元化。

一、交互性、多元化、智能化云端服务

在家庭,打开手机、平板电脑和家庭ITV,轻轻一触,每一个学生的平时表现、运动情况、学科情况自动呈现,同时给出科学化的改善建议,针对每个学生不足之处的海量的教育资源便会通过推送、点播、直播等方式,从指间瞬间“涌出”;

课堂上,老师所有的教学方式将被记录下来,学生可以复习每天的课程,预习下一次上课的内容;

体育场上,学生的所有运动、心律和轨迹将被记录下来,在配比每天的膳食摄取和睡眠情况进行合理化建议,学生立体化的健康指数将直观得呈现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

办公室里,校方领导打开微信,直接跟教师和家长近期的工作通知和重要活动。同时也可以直接调看校园每一处的平安情况和上课情况。

二、全光速、会思考、智安全的网络服务

漫步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无缝覆盖wifi网络,教师的终端在每一个区域都可以一点登陆,自动漫游;班级里,所有的教学终端都可以单独享有高速光网服务,开展异地网络互动毫无压力;在家庭,学生调用学校的高清视频资源,跟教师进行一对一视频答疑,如同当面交流。同时具备自动安全防御和监测功能,智能省心。

三、绿色、安全、可管、可控、可交互、可穿戴、数据化终端服务

学生端,仅仅通过一个小小的手环就可以进行活动记录,考勤、消费、餐饮、安全、运动等全方位记录;学习过程中,通过可管可控的绿色手机实现在指定的时间使用指定的应用(在线作业、作业试卷拍照、课堂互动、错题本、微课学习。);教师端,可以随时收发作业,批改试卷,收发校内信息,也可以进行远程授课;学校内,可以通过各种智能物联化感知终端,采集学生学习,运动,饮食,健康等各种数据。

通过 “云、网、端”的智慧校园建设,真正实现处处可以学,人人可学,时时可学,打造一个快乐,健康,活力,个性化的学习乐园。

参考文献:

[1]费,袁晓斌.“互联网+教育”对微学习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2015(10).

[2]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

篇7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17-02

1 基本情况

镇海区每年均设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保障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教育技术装备累计资产达1.70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4713.85元。计算机总数10 295

台,计算机生机比3.50:1;2000年,开始建设镇海区教育城域网络,2001年,创建了“镇海教育信息网”,并以“网站集群”的形式构建了全区中小学校园门户网站。2005年,所有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并接入区教育城域网;2006年,全区教育城域网因特网出口带宽升至1000兆;2007年,在全区中小学普通教室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2010年,完成镇海区IDC机房一期升级改造;201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俗称“电子书包”)项目实验;2011年,开展电子班牌实验,探索德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2014年,所有中小学建成校园无线网络。2013年9月,“镇海教育信息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称号。

2 调研情况

共抽取了15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学校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全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发展现状情况如下。

规划先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意识显著增强 2011年1月,镇海区推出县级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即《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镇海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部署,并将2011年定为“智慧教育推进年”[1]。对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所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校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负责制,专门负责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14年9月,全区各学校正在制订新一轮的三年目标发展规划,目前66.7%学校已经完成制订并,33.3%的学校尚在制定过程中。其中,53.3%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46.7%的学校将教育信息化规划体现在学校综合发展规划之中。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校园门户网站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体现,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全区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外可访问的门户网站。学校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工作安排等各项教育管理目标。在现有的校级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是“网上个人存储空间”和“家校互通平台”,两者普及率均为86.7%;其他的有“校园一卡通系统”普及率约为60%,“电子邮件系统”普及率约为46.7%,“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普及率约为33.3%。这些信息应用系统的使用对象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尚未对学生开展相关服务。

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逐渐丰富,主要作为学生的学生证、考勤卡、图书借阅证、门禁卡、就餐卡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购物卡功能。

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目前,镇海区有16所学校正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在这次抽查的学校中,有6所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总数的40%。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科中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水平。

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应用融合,普及率最高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文93.3%,英语93.3%,数学66.7%。“备课”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常使用信息技术的两个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是PPT类教学课件,100%的学校教师会应用到;其它常用的数字资源类型有:电子教案占86.7%,课程视频占73.3%,习题库占46.7%等。以上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身是否便捷、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能否让教师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等等,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水平高低。

3 问题与不足

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数据不统一,阻碍管理信息化深入发展 在现有的校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但由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归口不一,这些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这仍是当前基层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本地资源建设缺少系统性,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 调查中发现,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购买、或者自建学科教学资源。但这些都是以教师个体行为为主,缺少统一的、系统性的设计。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在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苦恼。我区已开始统一规划并实施镇海区的“网上课堂”项目,这是系统性规划学科资源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但目前,仅仅局限于初二、初三的部门学科内容。在学科资源建设中,如何有效实现省、市、区、校等资源建设的联动机制,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先进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相对滞后,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仍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校的电子白板普遍存在功能性浪费现象。各种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教师仍然缺少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尤其是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各个学科都急需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4 对策与建议

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根据镇海全区智慧教育建设目标,到2015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基本普及到每一所中心级及以上学校,校本教材基本实现数字化。在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组织协调下[2],逐步扩大项目实验范围,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协作,给学生以多元发展及评价,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技能。

提升学生正确地应对新的信息来源能力,开创德育信息化新天地 探索网络德育导师制、数字故事、电子班牌[3]等三位一体的德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化融合。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理性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运用数字故事讲述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用好电子班牌,促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2013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4],明确了“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10月,《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5],明确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这两个国家级文件的出台,为县市区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各学校要积极贯彻两个文件精神,认真梳理学校原有的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数据的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恩德.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2011―2013年宁波市镇海区智慧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12-13,16.

[2]尹恩德.2010―2012年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教与学区域发展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53-54.

[3]尹恩德.电子班牌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41-42.

[4]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关于印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函[EB/OL].http:///news/

篇8

关键词:农村教育;思维;境界;建议

一、“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二、校长的思维和境界决定学校的发展

作为校长,对一个地方的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有着特别的影响。校长只有站在国家、民族、孩子前途命运的高度、时代的前沿,综观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洞悉国内教育改革的态势和取向,以战略的眼光、前瞻的思维、超前的意识、开放的心态、进取的精神,从宏观战略上作出合乎教育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决策,

从微观战术上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安排,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办好教育、办好学校。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有用的人才,

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不能仅仅盯住某些指标(如升学率、竞赛获奖人数等)而忽视长远办学目标。校长要着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树立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同时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校长必须致力于教育管理的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改变传统“刚性”为主的管理方式,大力倡导“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思想和方式。尊重和依靠教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为教师的成功搭建平台,达到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用思想的力量感动人、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三、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1.准确把握教育方针,明确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当前全国自上而下对教育方向和目标的认识“大而空”,没有全面、准确、完整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培养了大批“书呆子”“啃老族”。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大部分高中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只注重智育,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其他的基本忽略。对德育、体育、美育等在思想上、行动上不重视。为了进入升学率高的高中、初中,中小学跟着起舞,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出现偏离。学校培养的多是考试型人才,而缺少合格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首先能生存,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再为社会服务,成为接班人。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连生存能力都没有,何谈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学校办学思路

学校要有所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和规划。规划就是方向、目标、措施、保障。这个规划必须是前瞻性的,符合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的。学校规划的制定必须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讨论,这样的目标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教职工的支持,能够凝聚力量,调动落实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规划的制定还应征求和接受专家建议和诊断,让规划具有科学性、发展性、创新性、实践性。学校规划一旦形成,就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方向、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贯彻执行。如果学校是一艘航船,发展规划就如指南针,全体师生既是船员又是旅行者。有了指南针,航船、船员和旅行者才会一帆风顺,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3.创建学习型学校

创建学习型学校,要摒弃以人为工具的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师生创造自我实现的环境,尊重个性,提倡多元化,鼓励自由选择,把师生的发展当作创建学习型学校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创建学习型学校,第一,激励师生确立个人愿景,追求自我实现,并将师生的个人愿景融合、协调成学校的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进而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第二,组织个人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团体学习;第三,构建同学习型学校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学习型学校的架构是扁平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权力距离极小,信息在组织成员之间自由流动;第四,引导全体教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以成功的体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对农村教育的建议

1.建立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的长效机制

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待遇等方面与城市差距大,农村每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涌向城市,导致农村教师缺编,教师结构不合理。一些乡镇中心小学音、体、美课程设置流于形式,甚至不得不请代课教师,导致办学水平低,群众不满意,其他学校问题更突出。建议从待遇、职称、住房、医疗等方面建立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的综合配套措施。

2.对农村学校的建设应统一规划、集中投入

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很大,但是具体怎么投入,投入多大,往往缺乏长远规划,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撒胡椒面,投入很大,效果却不明显,建议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投入一校,改变一校。

3.建立教师成长平台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只有解决好教师问题,教育才能真正发展。因此,必须建立教科研平台、优秀人才评选平台、学习交流及培训平台。让教师有出路、有成功、有动力,从而热爱这个事业。

篇9

尽管本年度“来自实践的报告”系列专题重点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变革教与学的实践经验与做法,但编辑部尽量从“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这样的人”等立意出发策划选题,因此站在时代前沿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教育有识之士都成为了我们的约稿对象。回望这一系列的专题文章,不乏充盈教育智慧的观点与思想在熠熠发光。本文撷取的这些思维火花,在不同的专题中或交相辉映,或碰撞融合,共同映照出在理念与思想层面的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

翻转学习与教育的“结构性变革”

前不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在《当代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六大新动向》一文中谈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产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形态的改变,将会成为21世纪教育的最大变革。

这一动向已为许多国家所关注,而最早预见这一动向的是美国2010年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在该计划中,美国政府指出,“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要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而要实现这种“结构性变革”,破题之举是“重新设计教育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体系结构,以便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来提高学习成果,使时间、金钱和人力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平板电脑教学、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应用中,我们或许已能窥见“教育结构性变革”的端倪。

理论与实践毕竟是有距离的。因为实践过程的每个环节总会受到干扰或影响,从而生成许多新的问题。不少人发现,实践翻转课堂似乎并不像预想中那么顺畅。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⑨——翻转课堂真的“落地难”吗》中,我们聚焦了翻转课堂本土化的问题与困惑,并给出了一些理性的分析与建议。其实,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②——中小学,慕课来了》中就已经提到,翻转课堂的先锋——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贝格曼和萨姆斯意识到大家对翻转课堂的一些误解并作了澄清。他们指出,“课前看教学视频,课堂上完成练习作业”是翻转课堂1.0版本,教学视频并不是翻转课堂的全部。进而,他们将翻转课堂重新定义为翻转学习:“翻转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直接教学的行为从小组学习空间转移到了私人学习空间,而小组讨论空间变成为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学习场所。在这个场所,学员们将概念应用于实践,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主题,而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

这个定义更加明确地阐明,翻转课堂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翻转了教学的流程这么简单,它让学生更有效率地完成知识的简单传递这个过程,而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让师生有效地运用课堂互动时间开展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

当然,翻转学习的实施一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试想,既然学生在接受知识传递之外的时间增加了,那接下来,原本不受重视的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等课程,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校可不可以多开几门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一节课必须40分钟吗,可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变得更有弹性?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必须得到教室里进行吗,可不可以到实验室或者博物馆,甚至是咖啡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是不是也该相应地做出调整了?翻转学习对教育的“结构性变革”还刚刚开始,它将成为一个有力的支点,撬动起来的可能是未来学校课程的变革、学校管理的变革,甚至于整个学校形态的改变。

未来的教育是线上线下的融合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接下来的“双11”,天猫商城更是创下571亿元的交易天量。马云在电子商务上的成功,吸引了人们对互联网变革教育关注的目光。

来势汹汹的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随着2013年C20慕课联盟的成立,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其对基础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教育系统内外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在线教育。那么,未来的教育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走势如何?在线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将带来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⑩——在线教育:学校“围墙”内外的突围》中,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指出,线上线下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线教育在知识的获取、简单技能的训练上对学校教育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是学校教育除了教学,还有育人功能、人的社会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深化以及其他能力的成长,不太可能被在线教育替代。

这一观点已逐渐成为教育体制内外所有人士的共识。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②——中小学,慕课来了》中,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同样指出,翻转课堂这种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模式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在2014年10月举办的“解放教育——互联网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新东方总裁俞敏洪也在大谈教育之“道”,即“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国民”。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给出了对教育之“道”的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明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不仅中国,近年来新加坡、法国、新西兰等国家也纷纷关注和强调价值观的教育,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已成为各国发展教育的共同之举。这也是本刊策划《来自实践的报告⑥——家校合力构筑健康网络生态培养未来数字公民》和《来自实践的报告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中小学网络德育生态》的初衷。

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方向

在翻转学习中,教师们发现,如果能将讲授的内容录下来,他就不必在不同的班级重复讲授同一内容,从而将自己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主要精力用于设计精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互动、深入思考和深度体验。这种“把计算机能做的事情交给计算机来做,而计算机不能做的事情必须由人来做”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明智而高效的。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⑤——走向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课程再出发》中,华东师范大学王荣良教授在分析计算机科学课程的指导性理论——计算思维时,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更多的是因为教育教学过程涉及人的学习机理等心理、教育学科,还不能被抽象为可计算的模型。

王荣良指出,目前的机器计算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而是基于一种构造性的可计算模型。如果学生通过受教育能够知道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那么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就可以清楚什么工作是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什么工作必须由人完成。因此,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科学教育,不仅有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也对未来的每一位社会公民有所助益。

他还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人靠拢,使用门槛越来越低,基于操作技能教学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少,因而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科学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变革,是课程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当然,引入计算机科学教育,不是简单地引入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引进学科思想,需要依据计算机学科的层次结构以及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科核心概念、学习要求做出慎重的研究,从而通过使用和解剖计算机来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学科思维和方法,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吴向东在本期也撰文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应用而改变的,来源于图书馆系统的信息素养难以承载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要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数字文化生活。江南大学刘向永博士则在综述了国际上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给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重新确立计算机科学课程独立的地位与体系”的建议。

信息技术从促进机会公平到结果公平与质量提升

公平与质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恒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提出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新要求。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勾勒出智慧城市的发展蓝图,也推动着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进一步发展演化。当多样化智能学习终端日益普及、可租用的网络环境能够轻易获得、师生在网络互动中生成的各种资源已逐渐成为师生外化知识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数字校园的内涵与任务将发生哪些变化?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①——寻找“北京经验”》中,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李奕委员从公平与质量的角度阐述了他对数字校园发展内涵与趋势的思考。他认为,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实施,高水平的教育机会均等将由社会性公共服务平台来提供,而在学校层面,数字校园建设的焦点应从提供教育机会均等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转变。

李奕认为,数字校园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因而,数字校园建设需要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旨,回归到教育实践中,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直面用户的需求,用为优先,建为选择,实实在在地提升教育质量,为学校师生的和谐发展服务”应成为下一阶段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特征。其中,应关注三种理念:一是新型的环境观。数字校园的硬件环境可以通过租赁服务的方式建设。二是新型的资源观。资源是生成性的、个性化的,资源汇聚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个体面临的实际困难,生成性的资源成为支持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三是新型的应用观。应用是一种高水平的服务的实现,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过程。

最好的公平是教育结果的公平,即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因材施教始终是教育者的梦想。班级授课制度解决了让大部分人接受教育的问题,但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发展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等提供了可能。这实际上是更大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之举。

面向21世纪,培养数字时代的创造者

对于物联网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经常会听到“环境越智能,人越傻瓜”的质疑声。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如此。华东师范大学蒋鸣和教授曾指出:智慧教育不仅关乎技术的智能化,也包括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参与。他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智慧起来,教育也不可能智慧。

首都师范大学孙众老师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②——中小学,慕课来了》中也发出过同样的感喟。她认为,技术的本质是要为教育服务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关键在于让学生成为创造者,而不是消费者。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而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为教育带来新的达成方式。如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多种数字故事创造工具、音视频创意工具、思维表达工具、合作交流工具,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数字时代的创造者,而非消费者。她指出,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而且人的发展是从知识的积累到情感的参与到价值观的养成的一个长期的、累积性的过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技术的应用真的是在帮助学生考试升学,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化视野和领导能力?她希冀人们将信息技术不仅用于变革教学模式,还应有力地触动教育模式。

无独有偶。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老师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⑤——走向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课程再出发》中提到,学生由于“被推送”而使用越来越方便的信息技术产品时,会丧失选用者的主体地位。基础教育应该让学生不只是获得方便层次上的满足感,成为“被推送”的人,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去选择、去驾驭,从而获得个人实现层面的满足感。他倡导并践行创客教育,在中小学掀起了一股“创客热”。

篇10

关键词:智慧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已从单纯技术设施的集成化,提升为整合了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我国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部分之一,是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强调的是校园内的智慧教育,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智慧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主体,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整合、共享区域内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教育资源和应用系统,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二、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我国智慧教育建设,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智慧型教育环境”。

自2010年起,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台了智慧教育的发展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思路各不相同。上海在智慧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条是智慧教育应用的研发,先后提出了“数字教育工程计划”和“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并且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2013年,上海建成全国首个100G主干教育宽带网,开通了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网上公益课堂、高校 “跨校认证”等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远程共享。广州以“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中心” 为重点,研发了天河部落、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系统、中高职虚拟商务中心等一大批特色应用项目。南京市在确保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事业单位全部静态10M以上光纤接入的基础上,建成了资源总量达到3T的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Moodle平台”、“教育博客”、“小学数学万用拼图”、远程网络教研等教育信息化技术,还实现了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9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在线办理。宁波更加注重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强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最具代表行的是“191网校”项目,宁波市教育部门组织拍摄了宁波本地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座,推出“网络公益家教”“名师大讲堂”等专题栏目,内容紧贴新课改的重点难点,创新了网络教学模式。

三、智慧教育建设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智慧教育”是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衍生发展而来的,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也尚无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智慧教育基本体系架构。2.忽视“软实力”的发展。国内智慧教育的建设都在比拼校园网络普及率、教育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的建设,但是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才培养、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等“软实力”的发展。3.“信息孤岛”难破解。在省、市、县,每个教育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市区之内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造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4.教育体制保障问题。由于智慧教育提出的时间比较短,目前仍存在着原有的教育评价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与智慧教育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1.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在智慧教育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保障

智慧教育建设工作的开展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能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发展方向和策略。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整体工作。首先,建立智慧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智慧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源头上避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其次,保证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持续增长,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确保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有效性;再次,建立教育工作问责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提高建设效益

一是以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促进校际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三是采购绿色环保IT基础设施,打造绿色IT新产业。

3.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效用低下一直是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新“瓶颈”。首先,关注用户需求,建设精品数字课程;其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再次,制定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

4.创新师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方式,深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应用

智慧教育是智慧的人和智能的技术的互动,没有了人的作用,再智能的技术都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互动网络建设,增强学校对社会、社区的服务功能,设立“信息技术社区服务日”、文明上网监督家委会等,鼓励学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篇11

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身处基础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信息化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动向,新特点,努力做好小学教育工作。一、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二、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三、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分析;四、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培训问题;五、教育信息化家校互动。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建设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身处基础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信息化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动向,新特点,努力做好小学教育工作。

1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信息化时代将是智慧教育时代,智慧教育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结合起来,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信息化的边界,推出了全新的智慧教育概念,集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

在国家大力倡导“三通二平台”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成为主流趋势,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课堂录制的基础上实现多方互动?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初步完善,目前教育信息化已逐步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以应用和资源建设为主的阶段。

智慧教育要求学校快速建设大量的精品课堂和互动教室,建立视频服务应用平台,以录播技术、大规模跨平台互动技术、跨平台直播技术、跨平台点播技术为核心提供以校园内部为主,辐射周边地区、偏远山区的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同时通过网络与教育云平台对接,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推广。

教育信息化使得互联网上的多个教室可以同上一堂课,并将课堂实况同步录制下来,供互联网用户现场直播以及课后点播的系统,互动系统可实现在授课过程中本地教室与远程听课教室之间的同步授课,以及实时音视频互动交流。互动过程能够同步录制,真实展现互动教学场景,同时也支持上级领导、专家对于精品课程的远程观摩、点评、学术交流、教研和对口援教等活动。

2 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从学习水平结构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自我发展性评价以及教学有效性这四个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和分析。采用先进的测量学、统计学及目标分类法对基础数据的深度挖掘,横向比较、纵向跟踪教学质量,实现对教学质量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和反馈。让家长和学生随时了解学生在年级、班级中学习的进步状况;让教师随时发现自己所教班级在整个年级中的实际状况,分析班级在整个学业阶段的教学质量进步状态,通过对知识点的分析,随时了解教学目标达成度,可随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监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

3 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分析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教学及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教学质量分析的目的在于客观评估教与学的现状,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问题并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出有效可行的改进措施,因此教学质量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是多方面科学精细化分析,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分析。

二是教学质量分析应能分析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状况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状况。通过每次的试卷质量分析,应能反应试卷的难度、区分度、效度、信度。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质量分析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三是教学质量分析更应侧重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和学生个人学习质量的进步分析。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应从通过跟踪各次考试的平均分比值、优良率比值、及格率比值及M值比值等多方面反应出教师在教学质量在年级中什么时间是进步的,什么时间是退步的,然后找出原因,找出问题所在,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个人也应从年级班级的整体走势跟踪和标准分跟踪及各次的个人成绩与班级年级的差距跟踪,及从个人学习能力的跟踪可以正确地分析出学生何时进步的,何时退步的,可让家长参与寻找问题所在,达到提高学业质量的目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可借助安脉教学软件,本软件专注于教学质量分析,帮助学校有效的监测和反馈学生学业进步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水平。

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涉及到学生、家长、教师、领导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因此教学质量分析,应从深层次的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通过细致的教学质量分析和教学质量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

4 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培训问题

教师培训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系统主要针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教师管理、网上报名、班级管理、课程申报、学分管理、结业管理、用户管理、系统参数设定八个模块。培训教员可网上培训课程,进行对学员网络课程的学习和管理;学员可进行在线练习、作业的提交和对教师的意见反馈,可进行校本培训学分、基础型培训学分、发展型培训学分、研究型培训学分等的鉴定及查询和统计,可实现各类教师和干部培训要求学分的自动判定功能。

5 教育信息化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包括学校动态信息、学生调查表、班主任反馈信息、家长反馈信息、班级留言、学科讨论、心理咨询、互动聊天、友情交流等部分。家校互动模块让学校、老师、家长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和老师、学校进行及时、方便的沟通;学校可对学生在学业中的各种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查,探索和研究学生学业与学科和教师关联度;家长可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校的表现、及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等信息,并可把自己的相关建议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学校,使家长、学校、老师的沟通更加紧密,实现学校、老师、家长三者之间的互动。

作者简介

郭仁越,女,现为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篇12

学校现有教职工34人,招生覆盖四村一社区。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346名,幼儿班2个,学生57名。80载沧桑岁月,厚重了学校的文化。培养出了一大批诸如艾道淳主任等在各行各业卓有建树的优秀学子,学校先后获得“市级安全文明校园” ,区级“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文明单位标兵”“特色教育学校”等殊荣,办学水平多次被评为区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不但狠抓了学校内部管理,而且在硬件设施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随校舍改造工程同步推进的班班通设备和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下面我将这项工作的具体情况给领导们做个汇报:

一、关于设施的配备情况

近两年里,在区教委、区技装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高标准的完成了智慧校园的建设。

1. 学校所有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及投影仪,投入资金39万元。

2. 学校所有的教室和功能教室安装知识点测评与学习系统(畅言智慧课堂系统),投入资金20万元。

3.学校所有学科教师配备教学平板电脑,投入资金15万元。

4. 学校微机室完成了英语听说模拟考试系统的建设,同学们可以在计算机教室完成在线的英语考试,投入资金2.5万元。

以上四项,总计投入资金76.5万元。

二、关于设施的使用情况

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山区,各种信息同城区比较,相对闭塞,但智慧平台的建设,将学校各自独立的资源及服务系统进行了统一,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但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实现了平台软件和学校硬件之间的无缝对接,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1. 落实主体责任,实行专人管理

我校自智慧平台建立后,为了高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学校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明确了一名副校长分管智慧平台工作,由教导主任主抓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师主抓技术支撑和平台维护,后勤主任负责资产管理和设备送修。

2.创新培训方式,教师学有所得

智慧校园设施刚一到位,我校及时与区技装中心和科大讯飞公司一道,就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多次交流。对教师在智慧平台的使用上,进行了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教师在使用中的情况及培训需求,既有教师面上的全员培训,满足教师培训共性的需求;也有某个方面的具体指导,满足教师的操作实际,做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机结合。

3.明确使用目标,人人参与应用

学校对全校34名教师明确了使用目标,全体教师在临空智慧教育平台上注册了账号,进行了网上的研修培训,全体教师都能在平台上下载电子教材、教学资源,学校也要求凡在教室、功能室上课,均要使用智慧平台,同时做好班班通使用登记。教师的“教、学、考、评、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均要求在平台上完成,学校进行的定期检查。

4.有效利用科研,提高课堂效益

为更有效的提高智慧平台使用效果,学校专门申报了区级科研课题《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策略教学研究》,把研、训、教融为一体,最大程度的提高运用水平及教学效果。目前,我校全体教师都能利用教师机上课,教师能在教室的任意角落控制教学,能有效地避免教师在讲台上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的不利因素。通过信息化教学,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5. 充分整合资源,做到共建共享

智慧平台实现了教学、教研资源的汇聚共享。学校有计划的将教学课件、课程设计、一师一优课、微课等资源充实完善,教师将优选后的课件、资源为己所用,避免了教师们重复制作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并让老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师还通过空间将自己的资源进行分享。不仅能促进教师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与讨论,还可以汇聚到校本资源库或资源中心,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辐射。

6. 加大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师尽力用好智慧平台的同时,学校还将智慧平台向部分有条件的家长进行开放,家长通过平台账号,与教师、孩子互动,实时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接收学校通知信息。通过此种方式,争取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三、对智慧校园工作的一些建议

1.增加网络的带宽。学校现在使用的城域网由于建设年代较远,带宽只有10M,只能满足一间办公室一台计算机,一个网点。现在每个教师都需要平板下载资源,再加上教室、微机室的几十台电脑同时上课,网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下个资源往往要等上好几个小时。为确保使用效果,现在急需加大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对校园的覆盖范围,教室要有网点,办公室每个老师要有网点,并保障有足够的带宽进行支撑。

2.加强设备间的技术融合,促进设备的高效使用。我们要打破各种设备之间的各自为主的现象,加强各种设备的技术融合与支持,让老师们更加方便、高效地使用一体机、投影仪、平板电脑等设备来为教学服务。

3.建立设施设备的使用保障体系。当设施设备出现故障时,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提高设备使用效果。如果一旦出现故障,迟迟没法处理,很容易造成设备的闲置。

篇13

一、明确职责,细化分工

学校的管理涉及很多方面,在细化具体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在每学年的岗位聘任方案中,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对全体中层干部的具体分工以表格进行概述,从部门、职务、岗位人数、主管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兼管或分管工作、兼课情况(教学)、每学期听课数等方面进行细化。

一是在换位中思考,教育服务日常化。从2004年起,学校吸收并运用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结合教育行业本身的特点,积极进行ISO9000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注重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精心设计并实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现代学校章程和现代学校形象设计书,逐步提升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二是在变革中突破,目标管理明确化。围绕闵行教育“优质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大背景,在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后茶馆教学、电子书包、美国《健康与幸福》课程、外教进课堂、游泳进校园等各大区域推进项目的同时,学校努力尝试各项工作的整合,加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目标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员竞聘上岗,积极创建数字化校园,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强化目标管理,加强校务、党务公开,专门设立效能处,定时、定点、定人对全体教工进行工作效能考核。

二、团队合作,齐头并进

团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领导逐步深化“教育服务”理念,努力为师生搭建各种发展平台,引导教师渐渐从业务型向专业型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是在思想中提炼,师生发展人本化。学校结合“以人为本,智慧育人”的办学目标,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师德建设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疏导结合、点面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平台,努力促进每一个人的多元化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系统,尊重人格,给教师发展的空间;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真情投入,以诚相见,知人善任。注重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为师生的发展提供服务与帮助。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二是在信息中提升,智慧校园数字化。从硬件的逐步完善到软件的不断开发和深化,一个个数字化校园研究项目由点及面地开展起来,通过“特色类”(龙文化的现代传承)、“小小神龙”(智慧家校互动平台)、试点类(基于电子学生证的学生自主管理平台建设)、实验类(电子书包、学生成长空间、教师发展平台建设)等项目的整合实践,为教育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三是在品牌中深化,让“龙文化”特色化。十几年来,学校积极打造“龙文化”特色教育品牌,在“龙文化”特色课程的构建过程中,通过“说龙、画龙、写龙、做龙、刻龙、识龙、侃龙、舞龙、唱龙”等探究活动,积极弘扬“龙”的团结合作、开拓奋进、与天和谐、造福人类的精神,逐步深化民族精神教育,提升学校的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的多元发展。

三、搭建平台,助力发展

一是在创新中建构,教师成长梯队化。学校通过“青蓝工程”“七彩工程”“多彩工程”进行教师的梯队建设。2004年,学校只有一名区语文中心组成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现有中国教育学会会员2人,上海市教育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上海市德育实训基地培养对象、市少先队工作学会会员、市辅导员中心组成员、区教导中心组成员等各1人。另有十几名教师的公开课或录像课在全国相关比赛中获奖。

二是在反思中重建,社校互动经常化。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作为闵行区家庭教育现代化试点校之一,学校定期与社区或家长进行有效互动,向其征询学校发展建议、教师工作评价等。家长对教师的无记名评价直接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中,以从侧面帮助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素养。

三是在开放中融合,循序渐进国际化。“龙文化”是我校的特色发展项目之一,以往都是美国、日本、哥伦比亚等国,以及香港地区或兄弟省市的师生来校进行交流互动,或者学校师生参加在本地举行的全国或国际交流活动。随着国际理解教育的逐步深化和各级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我校师生于2011年5月被推荐到香港参加“名校名师优质生汇香江活动”;2015年7月,校舞蹈队的学生跟随中福会少年宫赴德国演出;2015年6月1日,英国诺丁汉大学师生来校一起参加“六一”活动。这些都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舞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成效反思。不断完善

各条线负责人在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团结合作,积极发挥着条线管理的积极j生与能动性。各条线负责人不仅自己逐步成为某些领域的骨干,而且其所分管的工作屡获佳绩,同时也带领着师生一起成长。

一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成长舞台广。学校涌现出“上海市当代小先生”“上海市优秀少先队员”“闵行区优秀少先队员”多名,学生们经常活跃在艺术、科技、体育等多种舞台或竞技场上。每年的校园吉尼斯大赛、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学生更是全员参与。近几年,学校先后参与或举办区级以上研讨、展示50多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500多人次。学生设计的“双龙腾飞易拉罐龙柱”获得国际中小学生艺术节创意特等奖。

篇14

关键词:教育均衡 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Abstract: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o show the teacher in no external executive orders and group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premise of from the teacher's individual, developing inner consciousness, through self-reflection, self design, in order to enrich the life, rich experience, to broaden the thickening culture, in order to realize sel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update for the purpos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of four measures, namely: the planning, building education goals; Learning, rich education wisdom; Practice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skills; Research, sublimation education concept.

Keywords: education equilibrium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统筹城乡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硬件资源的均衡按照教育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年内将逐步实现。而作为教育均衡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的专业素养,城乡教师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广大农村教师亟需加大教师专业成长步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期国家教育均衡目标的早日实现。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设计,以充实生活,丰富经验,拓宽加厚文化底蕴,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为目的。这个成长过程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经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成为名师,有的终其一生却碌碌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乡教育差距将逐渐缩小。

一、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因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日益凸显。作为走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一种必然选择,专业成长越来越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然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教实践十几年、几十年,专业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呈弱化和缩水的趋势,仍存在只增教龄不增水平的现象。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难道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想成为优秀教师吗?非也。笔者认为,是这样那样的主客观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轨迹。

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是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内因。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或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放弃了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追求,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在平时工作中,他们对遇到的问题不去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习惯靠惯性工作、生活。在沉重的生活、工作负担下,他们放弃了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材内容、新的教学手段的钻研学习,往往浅尝辄止。一年四季忙碌于常规性事务中,不思锐意进取,惰性黯然滋长,教学热情越来越低,最终教师这一岗位仅仅成了谋生的职业手段,而非为之奋斗终生的壮丽事业。

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是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外因。目前,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极其薄弱。一是受机构改革的冲击,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编制只减不增,教师结构出现断档,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可谓少之又少,以至于一些地区的学校形成“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办学窘境。二是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农村出现了众多的“麻雀学校”,形成了有限教师办无限教育的局面,教师疲于应对各种事务,无暇顾及专业成长。三是城乡教师的不对称流动,造成大量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使得农村优秀师资更加稀缺。

如今,一些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仅能满足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拆东墙补西墙或使用代课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同伴互助的氛围难以实现,而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而且,由于办学条件捉襟见肘,许多学校房舍紧张、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教师没有机会学习使用互联网查资料、制课件,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等,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环境。“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里的世界很无奈”。久而久之,农村中小学教师成了井底之蛙,集体走向平庸。

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是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原因。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缺乏科学而合理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目前,农村中小学量化管理风行,教师的一切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工作绩效,统统被量化积分,与职称、荣誉、待遇挂钩。毋庸置疑,量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办学行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个性。为了不被扣掉为数不多的工资,老师们不得不教死书、死教书、拼时间、搞题海,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舞弊,奔命于荣辱得失间,无暇顾及教学科研。

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即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要么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使得专业成长成为一句空话。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也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缺少课改专家面对面地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各级教科研机构,在次数有限的下乡督导检查中,“督”得较多,“导”得较少,教师听到“不能怎样”的要求较多,“应该怎样”的建议较少,使得自己无所适从、穷于敷衍,最终难成教育教学的明白人。

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难题,任重道远且刻不容缓。它对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要想在短期内彻底改善农村师资和办学条件,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有立足眼前基础,把管理好、培训好、使用好现有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作为突破口,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让农村教育舞台上多涌现出本土化的骨干教师,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的面貌才能焕然一新。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八字”措施

如何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是我们农村教师正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有效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应采取“规划、学习、实践、研究”的八字措施。

1.规划:构建教育目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活着必须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只有有了自己的目标或者信念,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有激情。在城乡统筹教育大环境下的农村教师,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当前的严俊形式和自身存在的不足,认识到提高专业成长对自身发展和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意义。审时度势的重新规划自己今后的教育目标,为早日实现教育均衡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只有不同阶段的教师都必须构建一个符合自身成长规律的教育目标,加快实现教育均衡才可能实现。如:新教师几年成为合格的教师,青年教师几年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能手,中青年教师几年成为区级或者市级的骨干教师。这些职称和荣誉都有了的教师的目标又是什么?那就是争取成为教育名师、研究型教师或者专家型教师!只有目标明确了,我们的努力才会有动力,有方向。作为农村教师中的一员,在2008年秋季开学时,我为自己拟定了一个三年发展规划,目标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做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影响并带领身边的农村教师一起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为实现教育均衡做贡献。

2.学习:丰富教育智慧

“广泛的阅读”、“仔细咀嚼”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学习能不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很多教师常常是包班或者身兼多门学科,教育教学压力大,因此在繁忙的教育教学之余,很难也很少抽出时间来思考和学习,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鉴于这样的现状,加强学习,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就必须提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中来。每天抽点时间看一些专业的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的经验文章或者高品位的文学书籍,以此来充实我们农村教师的教育智慧,缩小和城区教师之间的差距。陶继新老师在《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中这样写到:“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读了大量的书,大量有品味的书。”作为农村教师中的一员,2009年,我读过的书有《读点经典》1-12辑、《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肖川)、《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决定成败的50个习惯》、《校长管理内参》、《电教世界》、《今日教育》等书籍和杂志30余本(册)。2009年8月,我申请成为重庆图书馆的读者,免费使用该馆的数字资源,极大的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和质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有效的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3.实践:提高教育技能

“深入探索”、“自觉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的主要途径。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发挥效益。课前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课中运用所学的教育智慧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及时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失,教研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交流好的技巧和经验,在实践中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技能。加快实现教育均衡,提高教师教育技能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不至于在教育城乡统筹环境下落后呢?广大农村教师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尽可能的利用现有资源上好规定的课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是我们当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农村教师中的一员,我在仅有10台计算机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术特长辅导,还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摄像机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制作视频课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争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研究:升华教育理念

教学和研究是教师工作永恒的两个主题,没有研究的教学,是一成不变的呆板的,只有开展了研究的教学才会赋予新的生命。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可以促进教师对教育深入的思考,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作为农村教师中的一员,2008年,我参加了学校申请的省级重大课题《运用农远资源提高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08-00-04);在课题的统领下,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以自己为研究对象的《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并于2009年5月正式开设blog.省略/liulaoshi_81/manage/?&fromMail的博客,以博客的形式对我的专业成长进行行动研究和质性研究。博客中《做怎样的教师》和《我写的文章》2个栏目均为原创。目前每天的访问量平均超过100次。

朱永新说,每天写一千字的反思,坚持三年,你就能成为名师。相信我们广大的农村教师,只要做好规划,加强学习,积极实践,认真研究,坚持三年,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加快实现教育均衡的愿望一定会实现。三年后,一大批农村教师一定能迅速成长起来,适应统筹城乡教育的需要,成长为优秀的教师群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