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教学设计范文

农业教学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教学设计

篇1

初中《地理》(人教版)中国地理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配乐展示最近朋友的QQ空间里的旅游照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红土地、江南水乡山水秀丽景观等。

自主学习、知识特征1

师:展示自学要求,1.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2.找出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归纳地形特点。3.分析南方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被特点。

生:阅读教材图文,完成自学要求,并在课本中标注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而熟悉教材,梳理系统,形成基本的知识脉络。

[1.1图说南方―位置]师:展示南方的位置地图。

生:从两个方面回答:海陆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纬度位置:低纬度。

[1.2图说南方―地形]师:展示南方地形图。

生:说出南方主要的地形区,并从地形种类和东西部的差异上分析南方地形的特点并得出结论: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设计意图是明确分析地形的方法。

[1.3图说南方―气候]

师:展示《中国气候图》《广州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气候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温度带图》。

生:1.说出南方的气候类型。2.以广州为例说出南方主要的气候特点。

3.依据干湿和温度带图概括南方气候湿热的总特点。

4.依据干湿图分析出南方降水的内部差异及原因(海陆)。

5.依据温度带图分析南方地区气温的内部变化特点及原因

(纬度)。

设计意图是感知南方的气候特点,并理解位置是决定气候特点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

合作研习,重难释疑1

师:展示冬季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气温的差异,并动画展示四川盆地的地形和冬季风的分布图。

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结果:四川盆地北部的高大山脉阻挡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对四川盆地的影响,所以较温暖。

设计意图:认识地形(差异)加剧了南方气候内部的差异。

[1.4图说南方―植被]师:湿热的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又有怎样的影响?展示南方的植被。

生:南方植被为常绿,主要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解释“常绿”的原因。

[1.5图说南方――土壤]

师:展示:红土地、紫色盆地和喀斯特地形图片及介绍,并联系东北地区黑土地是在气候冷湿条件下形成的。

生:欣赏图片并阅读图片旁边的注释。设计意图是感知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课堂小结]师:展示总结南方自然环境包括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特点的表格。

生:同桌商议答案并回答。

[过渡]师:南方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也使当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景观。南方还处处有美食呢!展示南方各省区的美食图和竹筒饭、菠萝饭的图片。

生:设计意图是感知南方众多的美食及其原因。

自主学习、知识特征2

师:展示自学要求:

1.水田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分析)

2.平原和山区水田农业分布有何差异?

3.找出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林木、水果有哪些?

[2.1图析南方――水田农业的分布]

师:展示:《南方农作物和农产品分布图》和平原地区、山区的水田种植图。在山区,人们是如何发展水田农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哈尼梯田的介绍片(哈尼梯田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果)。

生:平原地区:集中连片,山区零散分布。设计意图是感知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和人地协调发展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2图识南方――农作物]

师:展示:水稻、油菜、甘蔗图片。生:判断并分类(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2.3图识南方――经济林木]

师:展示:茶、橡胶、竹图片,并介绍中国十大名茶(九种分布在南方地区)生:辨认主要的经济林木。

[2.4图识南方――水果]

师:展示中国主要类型的水果图片:如柑橘、菠萝、香蕉等。

生:选出属于南方的水果,并通过查找南方主要水果如柑橘、香蕉和菠萝的分布地区,得出南方水果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合作研习,重难释疑2

师:南方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湿热,使南方地区的美食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请把这些食材如莲藕、椰子、竹笋的主要分布区(海南岛、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进行连线。并提出问题:自然环境对食材分布的影响有哪些?生:完成三种食材与主要分布区的连线,并解释原因。设计意图是感知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拓展升华、说影响

师:展示拓展内容:地方名吃:馕坑肉、鲅鱼水饺、麻辣鱼等,并请学生选出属于城市如乌鲁木齐、成都、青岛等城市的名吃。生:选出乌鲁木齐、成都、青岛的特色名吃,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理解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反思】本节课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参与度高,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足之处:如若再将讲解的时间压缩,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实践的时间就更好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业区位;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88-02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学生首次接触,重点不是概念而是学会分析应用。所以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确立为综合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同时,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在以学生学为主体,老师教为主导的指导前提下,主要采用案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区域比较法。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启发。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结合必修-自然地理部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探究,归纳基本规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关于教学过程,首先要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讲解农业概念,导入正文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师提问,角色假设】教师:现在各大网站上流行一款游戏——开心农场,假设我们把软件升级,能在各处选择农场地址,如果你是农场主,你会种植什么作物?打算将农场选择在什么地方?进行选择时考虑了哪些因素?讨论各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1回答):我要在家乡山东滨州种植棉花,因为这里光照充足,盐碱地多,有充足的水源,我还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

(学生2回答):我要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水稻。因为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承转】两位同学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二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总结一下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大家都知道我们沾化冬枣很出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课件展示沾化冬枣小材料}:以沾化冬枣为例,影响其《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那里地形平坦,气候适宜,降水适中,关键是土壤(盐碱地)特别适合冬枣生长,再加上有丰富的劳动力。

{课件展示沾化冬枣产业发展方向小材料}:沾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冬枣之乡,冬枣飞向许多大城市,而且远销国外,并且就地发展观光农业,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发言):因为交通条件改善了,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拓展了广阔的市场,市场遍及全国甚至国外。

(教师适当引导):是的,交通、科技的发展开拓了市场,并且随着冬枣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努力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冬枣文化,形成了集观光、游园、采摘、品尝于一体的游玩项目。(配图片)

【承转】可见,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的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过渡】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中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知识拓展】播放视频《珠三角的基塘农业》,从而引出世界上不同类型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篇3

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意见解读:①本条标准旨在要求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分析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条件,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地理问题;②“举例说明”说明案例教学法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因此可开发师生身边的课程素材,阐述农业地域类型问题,以体现生活性与应用性。③本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因此需运用辨别、组织、归因等认知策略,以身边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载体,并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对人类基础产业――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评析,通过学习此部分内容,为公民科学认识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必备知识。

知识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两个教学因子。其一,农业区位因素,即阐述农业的概念及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其二,农业地域类型,即解说农业地域的概念及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是学习“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准备,“农业地域类型”是对“农业区位”的具体化应用。

三、学情简析

本节内容面向高一学生,这一群体由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组合而成。通过预学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农业的概念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因素,75%以上学生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变化,说明此群体已具备关于农业的感性知识。然而通过与学生座谈可知,他们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知之不全,对于农业地域的概念与特点知之不深,部分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对农业背景知识的直观感知不多。因此,本节内容教学立足于教材的前提下,还需搜集和生活关联紧密的农业图文素材,以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农业景观图片,说出农业的概念与农业区位的含义;通过阅读桑蚕养殖农业发展的材料,归纳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并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通过读图和交流,培养学生读图和表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图文转化能力;通过运用农业区位原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家乡具体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培养学生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培养热爱祖国和家乡的地理情怀。

五、重难点与方法媒体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评价农业地域形成的区位条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湘教版教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黑板。

篇4

关键词:动物医学;实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12-0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应遵循的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一、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我校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建立了以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课程是医学专业的基本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在课程实验中必须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形态观察、临床应用等技能。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不但要讲授传统实验方法,也要融入新的方法,以便学生毕业后适应现代养殖业对兽医专业知识的要求。综合性实验是我们制定“721”培养模式确定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在所有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授之后,在学生进入临床教学实习前要开展的一个综合实验性实践教学环节。“九五”期间主要是五大临床课程的综合实验教学;“十五”、“十一五”期间拓展到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在“十二五”我们调整教学计划,把综合实验教学学院统筹管理,制定以传染病诊疗综合大实验和普通病综合大实验两大环节,根据疾病调整教学资源,使我们教学更接近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对临床基本病例的诊疗处理能力。临床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必须进行的两个实践环节,时长接近一年,要求学生到基层养殖场、兽医站、动物门诊、研究所、药厂、防疫站、动检所等单位,对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接触、了解、解决、分析、总结的实习,最终培养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兽医人才。“十二五”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以课外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科创实验、拓展训练、企业班等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了解畜牧业发展需求,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

二、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情况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在“十一五”基础上重新调整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及各课程学时比例,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夯实理论基础知识、规范实验操作规程、强化综合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临床实习要求和标准,形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教学为主,课程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实习、临床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为辅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该系体在保证专业课程理论学时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科学论证,结合国外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兽医发展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721”培养模式,即学生有7个学期的课程学习、2个学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1个学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习。近年来,我们又把大学生科创训练、社会实践调查、专业拓展训练、校企合作实践班纳入教学体系建设当中,形成全方位综合实践训练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实验教学方面,每一门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坚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各门实验课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作为切入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达到强化理论知识的目的。统筹设置实验课程,精选内容,整体设计实验项目。

2.综合大实验课程,改革原有的以“专业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病例”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以传染病综合实验和普通病综合实验为主的综合性大实验训练模式,突破原有生理、生化、药理、病理、微生物、寄生虫、传染病、内科、外科、产科、中兽医等以小实验为单位的实验课程体系。学生在综合性大实验时,各教研室教师集中在一起上课,学生独立对具体病例完成其“发生、跟踪、诊断、治疗、预防、总结”的“5+1”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达到身临其境的实践教学目的。教师只是负责指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引导,真正体现出综合实验的内涵。

3.教学实习与毕业实习阶段,学生有一年的实践训练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加强教学与生产和科研的相互渗透,尽可能将科学研究实践中的技术方法转化到实验教学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实验,使实验教学内容更贴近现代科研实践水平,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现状、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如新的仪器投入本科教学、新的检测手段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实验教学内容中。同时,注意“产学研”合作教学,先后与生泰尔、沈阳和丰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及4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让学生了解一线生产需要,在实践教学中直接从事企事业生产工作,一方面是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适应社会。同时,还开设了中心创新项目、院内开放基金,让有能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通过课题的形式提高实验设计思路,使实际处理问题能力得到锻炼。

三、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效果分析

实践教学的效果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情况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每年就业率在省内处于前列,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能够在工作岗位或临床实践中有效应用专业知识;二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强,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基层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都是单位的一线骨干,很多用人单位对我学院的毕业生评价较高;三是学生在单位发展较快,短期内能够得到重用,归功于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精神。

2.家长、学生对兽医专业的评价。91.3%的家长对动物医学学院的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实验室建设感到满意。从学生高考报志愿和学校新生录取情况看,学院生源好,生源质量高,“十二五”期间动物医学专业一批次一次性录满,录取分数线远远高出黑龙江省的控制分数线。

3.在辐射示范方面,动物医学专业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认可得到了同类院校的认可,现在全国各类农业院校借鉴我院的培养模式,又将四年制培养模式改为五年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也参照我们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利,肖建华,张建涛.适应执业兽医制度考试要求调整本科教学相关内容[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08-109.

[2]肖建华,高利,张建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11):141-143.

[3]范宏刚,高利,魏萍,肖建华,张建涛,王洪斌.面向执业兽医与官方兽医认证制度的动物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3,(5):16-19.

[4]高利,肖建华,张建涛,范洪刚,王洪斌.适应执业兽医考试制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24):44-45.

[5]李景峰,东彦新,胡宗福.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28(6):687-688.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沼气池;修建;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生活富裕的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无疑揭开了生态家园的崭新一页。

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题目是“生态农业――沼气池的修建与管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经营与管理》第五章第二节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沼气能源型生态农业,此模式是农业部重点推广的现代化农业模式。为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的良性循环,确定沼气池的修建与管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三位一体、互相渗透的教学目标。

鉴于学生原有对沼气池知识的粗浅了解,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沼气池的工作原理和沼气池修建流程中的施工环节为教学重点,沼气池的故障检测与排除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我所授课对象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了解生态农业的含义,掌握基本原理和技术,使用过教学平台,是农业信息化改革的拥护者,但对沼气池的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系统掌握相关知识。鉴于此,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以任务驱动作为学习和小组讨论的主线,采用演示教学法和模拟训练法分别演示、模拟沼气池的施工过程,以此扫清理解障碍,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情境导课等7个教学环节。课前布置学生下载公共邮箱里的导学案,结合教学平台的资源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感知,利用导学案引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课

课堂由一则新闻视频引出农村修建沼气池的好处:沼气池把动物粪便、秸秆等各种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分解转化产生沼气,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家园的纽带。沼气池这么好是如何修建和管理的呢?学生带着这种强烈的探知欲,进入到知原理、探新知的环节。

环节二:探索新知

沼气池的工作原理常以复杂、晦涩的文字方式呈现,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运用工作原理进行修建和故障排除造成障碍。为此,通过flas对其工作原理动态展示。单击动画中的结构按钮,在沼气池的正剖面图上依次将各部位名称及需要注意尺寸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单击气压水按钮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动态过程:此时阀门关闭,随着发酵间产生沼气增多,贮气室气压增大,压迫发酵间料液进入进出料管。单击水压气按钮时学生同样可以看到动态过程。动画把复杂的通篇文字直观、动态地展示给学生,解决了这一教学重点问题,为沼气池修建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学难点扫清知识上的障碍。

环节三:运用新知

沼气池的修建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实际场景演示,学生对其了解只能处于表面层次。为此,应引入修建视频为学生营造实地修建氛围。通过视频学生不仅可以观看修建流程,而且还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声音和步骤提示清晰地提炼出沼气池的修建过程,沼气池的修建流程主要有选址、拌料、放线挖坑等,这种方式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单单用视频观看施工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应借助模拟实训软件模拟沼气池的施工建造。以建8立方米较为常见的无活动盖底层出料水压式沼气池为例,结合图纸输入发酵间和水压间半径的标准数值后,对施工工具进行选择,选择错误则会有错误声音提示且不可进行施工,选择正确方可进行施工,并以剖视图的形式将深埋地下不易被人们看见的部分清晰、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整个系统引导学生模拟沼气池的施工建造,使学生完整、直观、明了掌握施工全过程及各项技术指标,深化施工环节。软件人机互动的功能,不仅利于教师做中教,而且也充分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教学重点,为教学难点做好理论知识铺垫。

环节四:巩固新知

利用交互动画完成学生对沼气池修建流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如果选择错误则会有正确答案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正确答案提示重新选择,每步操作过关后方可进入下一步骤的检测,这样的交互功能充分实现了学生的做中学,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上为突破教学难点沼气池的故障检测与排除做好准备。

环节五:拓展新知

沼气池的故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单用文字描述和实际检测均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先以故障引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对故障检测与排除的思路,再向各小组抛出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时的常见故障,如一些与工作原理和修建流程相关联的故障问题,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结合教学平台中的资源对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进行讨论分析。资源库中的大量相关资料,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多种教学素材,满足了不同学生及教学过程的需要。在师生、生生讨论中做到教学相长,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突破了教学难点。

环节六:自我总结,综合评价

教学尾声,学生在平台中完成个人自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做以点评,通过查看各项统计结果,及时知晓教学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从而突出了平台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环节七:课后延伸,提高能力

本节课的作业是登录中国沼气网查找沼气池其他故障和生态农业模式的相关资料,并发送到公共邮箱中。教师对学生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并补充到教学平台中,扩充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图片、文字、视频、Flas、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辅助教学,拉近了学生和施工现场的距离,破解了地形复杂进不去、施工流程难再现、时间材料高消耗、缺乏经验不安全等众多难题,化繁为简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将继续不断将这种教学模式加以完善,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凌解良.信息化环境中的互动物理教学探究[J].江西科学,2005(3).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数据流;B/S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6980-06

1 系统需求

某农业类高职院校是一所集农业、畜牧业、管理、计算机类学科和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本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生产第一线,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学院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但由于本学院的专业跨度较大,涉及的实践内容种类较多,不同专业对实践教学管理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导致在实践教学的管理上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设计和开发一个适合于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

学院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即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验,是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的,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实验的地点主要是校内实验室;实训,是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设计的,以实训项目为单位,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实训地点主要是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设计的,包括短期教学实习、顶岗实习,主要指校外实习,实习地点主要是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等;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是毕业前的短期实践项目,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按一定方式分组,由指导教师总体负责。

2 系统登录数据流

登录时进行权限验证:从角色定义表中读取各自角色权限,与用户输入账号比较并确定其权限,将权限数据加密后发送到各数据管理功能模块。图1为登录系统时的数据流图:

说明:用户账号必须加密存储;非匿名用户的账号都不能是Windows 2000和SQL Server 2000的真实账号。各功能模块必须、也只能通过系统总控模块的调用才能加载执行。

3 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流设计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实验管理模块、实训管理模块、实习管理模块、毕业设计模块。

3.1 实验管理模块

3.1.1 数据流字典

参考文献:

[1]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国家标准GB8567-88)[S].

[2]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书编制指南(国家标准 GB 9385-88)[S].

篇7

1 教材处理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其实是两个内容,笔者在处理时将二者进行重组。按我的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提出与溶液配制属于解决问题层面的问题。而浓度计算则是纯技术层面问题。从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分析,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本节课在提出并理解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后。马上进入溶液配制环节,进行仪器的选择与设计、操作流程的设计等,从而使课堂内容紧张有序并使学生充满期待。而浓度的计算内容则放在后续课中进行。这样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①学习概念(物质的量浓度);②认识新仪器(容量瓶);③探索新方法(配制方法)。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从广义角度理解浓度的含义。初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和使用价值。

(2)探索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和技能。认识容量瓶的实用价值,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一般步骤。

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医院“血常规”检验单中的一些数据,归纳浓度的含义,复习质量分数。

(2)通过分析质量分数使用的局限性,设计物质的量浓度。通过选择仪器,提出设计新仪器,并最终完成溶液配制方法设计。

(3)通过电脑动画模拟仪器问的变换,展示“需求”与“创新”关系,加深学生对设计原则的理解。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整节课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使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动力”。

3 教学过程

4 教学后记

进行公开课教学,试讲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如何试讲,都不可能完全复制。教师的教学设计动态性越强,这种情况就越明显。本节课授课情况在不同班级就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班级同学可能不用教师鼓励,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完全正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如果一带而过,那就可能是重点不突出或难点突破不够。如果随声附和再说一遍,则是缺乏针对性。笔者采取的措施是,不动声色,问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面面相觑,没人主动回答,随后我叫了一位同学,问问他有什么想法。同学说,和前面同学的想法一样。我让他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结果相去甚远,暴露出了很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前面内容作了着重强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应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的体现,但其能够得以实施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

篇8

农业院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实地学习,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内容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前我国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断重视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前农业院校实习基地大都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建,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索解决。

一、农业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问题

对于农业院校学生而言,实习基地是其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接触先进技术设备锻炼动手能力,但是对实习企业来说这一点几乎无法得到保证,二者间的矛盾是农业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一切问题的根源。

(一)实习企业的忧虑。企业之所以能够与农业院校达成合作期目的自然是从合作中受益,这种实惠一方面是能够得到高校的科研支持,另一方面就是能从实习学生中得到人才甚至劳动力支持。然而令实习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忧虑的是大量实习学生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实习生食宿问题都会给企业加重负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加剧了接收学生实习工作的难度,学生本身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学习工作态度不一而足,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很多时候企业宁愿选择关闭接收高校实习生的大门,给农业院校教学实习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实习企业的担忧还包括在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上可能无法满足实习生和高校的需求。一般来说,农业院校教学实习的企业其生产品种大都比较单一,而学生实习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复杂的课堂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供需矛盾。比例来说,淡水鱼类苗种场接受农业院校水产相关专业学生实习,但是其实习内容主要集中在鲤鱼人工繁殖上,只有水产养殖专业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帮助。

(二)实习学生的困境。农业院校的实习学生由于本身就是以学习的态度出现在实习企业,因此在多数实习企业是得不到真正一线操作机会的,再加上行业内部竞争让一些农业企业内部存在保密条例,实习生根本无法接触产品配方和生产技术,其实习多数情况下就是走走过场。由于企业内部对商业机密的保护和对实习学生管理操作经验的担心,再加上大四学生本身也很少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农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很少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样以水产养殖业为例,在海参、鲍鱼等价值较高的水产养殖产业中农业院校实习生基本处于外围,承担单一的体力劳动,对学生的实习造成不利影响。

(三)农业院校的困难。在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农业院校也有其自身的困难,其中最突出的是用于实习工作上的经费非常紧张,农业院校每年计划用于实习环节的经费相对于学生实习工作的实际需要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由于经费困难所带来的办事难使得高校很难为学生安排能够开展实际操作的企业,很多时候所谓实习只能沦落为参观。正是由于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农业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学生实习工作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名存实亡。

二、加强农业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加强农业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高校自身现状出发,重点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合作互利共赢,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与高校教学和谐发展,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实现高校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践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的各自优势,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出路。农业院校可以聘任相关企业领导和优秀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同时本着双方受益的原则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帮助。

(二)内外结合建立实习基地。由于建立农业教学实习基地本身需要很大投入,而我国农业院校用于实习工作的资金投入本身就非常紧张,因此在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时可以按照内外结合的方式,其中主要以社会力量建立实习基地。在与校外企业开展合作时需要考虑双方利益的互补和长期合作的前景,最好选择行业内部龙头企业作为优先合作对象,以其雄厚的资金基础作为建设教学实习基地的保障。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该重视实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环节要着重把握学生能够在实习中得到真正锻炼和收获。

篇9

本节课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放在一节课中,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提出与溶液配制属于解决问题层面的问题,而浓度计算则是纯技术层面问题,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分析,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本节课在提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解决了质量分数应用的不便后,仅对其作简单的理解,随后马上进入溶液配制环节,从而逐步去解决仪器选择与设计、操作流程的设计问题,从而使课堂内容紧张有序并使学生充满期待。而有关浓度的计算则在后续课中进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2、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竞争意识得到了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

[复习]在实际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固体往往要配成溶液才能使用,浓溶液也常常须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满足需要,有关溶液的配制在初中我们就已学习过,即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请大家回忆有关知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配制200 g 5%的NaCl溶液,需要哪些实验用品和进行什么样的操作?

(学生考虑并回答)

(天平、药匙、玻璃棒、小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导入]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也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如果我们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容器和步骤是否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一样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以配制500 mL 1 mol・L-1 的Na2CO3溶液为例来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仪器和步骤。

[讲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首先需要算出溶质的质量:

m(Na2CO3)=n(Na2CO3)・M(Na2CO3)=c(Na2CO3)・V[Na2CO3 (aq)]・M(Na2CO3)=0.1 mol・L-1×0.5 L×106 g・mol-1=5.3 g

[板书]配制步骤:1.计算

[设问]我们用什么仪器来取用5.3 g的Na2CO3呢?

(学生回答)

[板书]仪器

天平(含滤纸),药匙

[设问]所需溶质的质量有了,那么,所需溶剂即水的量呢?我们能否算出它的质量或体积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显然,我们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算出水的量。即我们不能通过用一定量的水和Na2CO3混合来配出所需的Na2CO3溶液。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呢?

[教师]展示500 mL的容量瓶

[教师]这种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请大家回忆实验基本操作中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投影]容量瓶的使用:

1.容量瓶的规格: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

2.使用前须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3.溶液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定温度一致时,所取液体的体积最标准。

4.溶液液面接近刻度线1 cm~2 cm时,须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教师]下面,老师演示配制溶液的过程,大家请注意观察我所用到的仪器和操作步骤。

(教师演示,总结出以下的内容并板书)

[板书]配制步骤

1.计算2.称量3.溶解4.移液5.洗涤6.定容7.摇匀

[仪器]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教师]在熟悉了配制步骤和所用仪器后,请大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1.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2.为什么要将洗涤后的溶液注入到容量瓶中?

3.为什么不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

(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体积)

4.转移溶液时,玻棒为何必须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下?

5.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容量瓶,使容量瓶中的溶液充分混合?

[过渡]

以上我们分析了在配制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若在配制操作中有以下行为,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1.称量时,物体与砝码的位置颠倒。

2.容量瓶内壁存有水珠。

3.定容时仰视读数。

4.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5.溶质溶解后,没有恢复至室温转移。

6.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使所读溶液体积偏小。

[总结]分析误差时,要根据c= 围绕操作行为对n与V的影响来分析。

篇10

关键词:热区农业院校;园艺专业;校内教学实践

基地建设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拓展办学空间的重要手段,是具有教学、科研及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性场所;是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场所;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示范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我院对建设园艺专业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基本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育科研基地为学院自主建设基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距离普洱市区90公里,占地面积620亩。基地最高海拔991.1米,最低海拔863.8米,气候属于低纬山地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212毫米,年平均气温18.1℃。基地始于2014年10月,经过近六年的建设和管理,集教学、科研、种质资源收集、生产示范与科普为一体的现代热带农业基地已初步形成。该基地主要包括热带果树资源圃和示范种植片区、热带经济作物资源圃和示范种植片区、南方药用植物资源圃及热区特色蔬菜资源圃等,收集种植热区“名优特”作物100多种。主要种植园包括咖啡园50亩、橡胶园30亩、茶园50亩、林下药用植物和中草药20亩、热区野生特色蔬菜园15亩、热带果树园200亩。基地内机耕路、灌溉管网、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基地已具备同时容纳120个学生到基地短期学习、生活和实训的基本条件,每年接纳近1500人次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基地为学院实践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较为系统性学习了园艺专业技能和一线实战能力,毕业生受到社会的青睐。

2.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功能

(1)教学功能热区农业院校园艺专业教学作物主要面向热带果树、热带经济作物及蔬菜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以较小规模进行集约化栽培,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施齐全的实习场所,可以满足园艺专业教学实践对热区植物生物学特性观察、树种品种识别、生长发育规律、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和整形修剪等内容的要求。“园艺植物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苗圃学”“专业综合实践”等课程和专业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部分或全部在校内实践基地完成,基地成了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

(2)科学试验与研究功能园艺专业的教师往往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校内实训基地在满足平时教学实践内容的同时也为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场所,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科研活动,既拓宽了视野、激发了专业兴趣,又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试验技能及其科技创新能力。做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效果,使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

热区农业院校园艺专业要实现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如果校内缺乏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得不到系统的专业操作训练,就会引起教学质量的下降,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目前,我院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在资金投人、制度建设、专任教师配置、规范性操作以及与各专业教学体系结合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篇11

一、弄清分层情况,找到着手点

首先弄清楚学生属于哪个层次,将学生按学习情况分成A、B、C三层,然后统计出各层次学生所占班级人数的比例。我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C层为接受能力差、作业困难的学生;B层是智力因素较高,但上进心不强,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这种学生学习潜力最大;A层的学生有较高的智力因素,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到练习等各个环节都分层次安排。这样便于教师及时有效地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次作业设计和辅导。

二、分层目的

分层前必须做好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分层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缩小与他人的差距。分层作业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作业在内容上安排较合理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各得其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关注了每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三、具体布置

首先是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一般来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他们掌握了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进一步发展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也要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使他们也能有所提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应布置基础性的作业,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C层学生解决问题时,只要学会本课基础知识,做对基础题,就可以得到“优”;对B层学生,要求做对所有题,就可以得到“优”,并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题目,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必须又对又快地做完题,且要做到举一反三。例如,在布置《胡杨》一课的作业时,我首先把作业设计成三段:基础题、选择判断题和综合思考题。对C层学生,做对基础题,就可以给“优”;对B层学生,做对所有作业,就可以得“优”;对A层学生,必须做全对,而且作业干净整齐,对综合题有自己的见解,能举一反三,才能得“优”。对B、C层学生,我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些题目让他们做,做对了就给他们加分。他们从日益增多的成功中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对A层学生的作业采取分类评价,课堂作业时,我让他们比做作业的速度,比作业的准确性,比作业的思维质量,通过分类评价在A层学生中形成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过程中梳理、完善自己的思路,发展、开拓自己的思维。这样设计作业,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既杜绝了做不完作业或不做作业的现象,又全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四、评价与激励

1.分类评价学生的作业。对A层学生评价从严,对B、C层学生评价放宽。在奖励上主要设两种奖:一是优秀奖,二是进步奖。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对于C层的学生,只要比上一次作业(基础题)多对2个小题,就给予奖励,这是进步奖。对于B层学生,只要掌握了上次还不会的,也给予奖励;对于A层学生,只有每次做全对,且有自己的见解,才给予奖励,这两项是优秀奖。这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目标中找到了快乐、自信,切身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篇12

【关键词】农业高校 实践教学基地 管理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要求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高校应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重要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积极研究并探索新形势下的建设模式及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21世纪人才培养、功能定位明确、设施先进和机制灵活、管理科学规范的高等农业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其必要,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职业培训的需要,提高基地建设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江西农业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对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机制作一探讨。

一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过连续多年投入,形成了农业科技园、园林花卉、动物生产与繁殖、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工程等一批类型多样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食品工程基地——南昌三康食品厂,通过了国家QS认证,具备配套生产设备,能够承担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科研中试和人员培训等任务,并为市场提品,是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农业科技园拥有大面积的生产实验田和省级作物品种改良基地,坚持教学、科研、示范、生产相结合。生物工程基地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楼和中试楼。中试楼拥有50~1000 L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8套及与其配套的下游工程设备和检测设备,不仅满足了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还能进行中型规模的发酵试验。园林与艺术学院的花卉盆景实训基地设有组培室、花卉繁育室、栽培室和盆景园等。技工实习基地配有数控车床、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等先进的车、铣、刨、磨、钻、焊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实习和岗位培训的需要。江西农业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自建设以来,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以及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并存在以下问题:(1)建设指导思想和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对基地主要职能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2)投资来源单一,投入不足,设备配套率低,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没有形成良性循环;(3)进入基地的教学和科技人员少,安排学生生产劳动和岗位培训较少,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上发挥作用有限;(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外技术服务少,忽视经济效益,基地日常维持经费紧张;(5)缺乏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缺乏规范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和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二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基地建设只有建立在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长久稳定。当前,校外基地建设由于多方面原因越来越难,企业积极性不高,校外基地多数为临时和短期的,不稳定,实践教学质量也不高。因此,必须提高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明确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教学环节的基础设施,依托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日后的工作岗位。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的窗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坚持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并举,达到二者和谐统一,形成良性循环。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与类型

地方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定位是:承担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和相关科学研究、中型试验、岗位培训任务,以及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农科基地还要承担农业科技示范以及青少年素质教育任务,利用学校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实现基地设施现代化、品种良种化、栽培规范化、技术先进化、环境园林化,成为展示农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将农科基地建设成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试验、科技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重要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要准确,要有所侧重,不能搞大而全或小而全。基地建设要注重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强调专业化和设备的配套性与先进性,提高投资效益,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境专业劳动和岗位培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按照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习和实训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其功能定位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生产型基地。生产型基地具有独立法人和经营资格,其建设主体多元化和筹资方式多样化,可由学校、企业或校企联合设置,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生产性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基地具备生产市场产品的条件。同时,基地还可以承担教学实习、科研中试以及技能培训的任务,承担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使基地真正具有生产、教学、科研和培训功能。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基地运行的良性循环。(2)科研中试型基地。以学科的研究基础或优势为基础,建成开放式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功能为科学研究、中型试验、技能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学生参与项目科学研究,以基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3)教学实习型基地。主要承担课程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和专业劳动,基地具备企业生产的设备、工具、环境,可以模拟生产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任务。

三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讨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管理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实现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引入市场管理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如何加强基地建设立项和规划论证,明确功能定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如何建立评价考核体系,积极吸纳学生进入基地生产实训,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在完成对学生实训任务的同时,如何主动面向市场、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等。

新形势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前提下,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以保证基地的设施能够长期地维护使用和持续发展。针对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地方农业高校办学经费的相对紧张等情况,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管理机制应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而灵活多样。

篇13

关键词:C语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10000-00

1 引言

C语言是目前国内外最广泛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它具有丰富功能、表达能力强、使用方便灵活、执行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强等优点;既能实现高级语言的功能,又能完成汇编语言的功能[1,2]。它具有较强的系统处理能力,可直接实现对系统硬件和外部接口的控制。因此,它被广泛地用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3,4]。同时在高等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中《C语言程序设计》也被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中。然而笔者在讲授该门课程后发现:每堂课的教与学目标不够明确,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考核方式也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多数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仅仅掌握了它的基本语法,所学知识不够系统,缺乏开发、创新能力;该课程跟自身的农科类专业很难结合,拿了学分却不知道有何作用。针对以上情况,本学年在讲授该门课程过程中,笔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由教师选择一本教材,依据大纲逐章讲解说明,课后布置练习、作业,统一安排上机实习,学期末进行复习、考试。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主动汲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教师作为教学的另一方,实际上也处于以完成教学进程计划为目标的被动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笔者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没有对照程序清单讲程序,而是从分析问题入手,继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给出算法,最后编写出完整的程序。其中最关键的是每一步都采用与学生一起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德国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倡导的教学理论,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完整的项目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善于获取他人经验的能力以及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完全了解项目流程,真正提高编程水平。

笔者在课程讲授开始,演示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吸引学生注意的“拼图”游戏程序,并向学生提问:如何实现它?然后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实现的基本思路及实现这一思路存在的问题。接下去就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新的知识点介绍,再由学生上机实践,直到问题解决。这个过程实际上将学生由被动的学转变为了主动的学,通过每次给出的项目,引导出新的知识点,然后讲解并实现。在上机实验教学中,利用项目教学法,精选一些有趣的习题:如“猴子分桃”、“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等多个实例来组织基本语法、函数、基本语句的学习,掌握累加器、累乘器、质数、最大公约数、累乘求积等必须掌握的程序段的编写。这些改革重视程序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收效很大。

3 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内容并不存在深奥的理论,相互之间缺乏逻辑推理关系,更多的是一些与硬件系统有关的输出格式的规定,以及各种数据类型、语句、函数等的定义、使用说明等。这些内容的讲授不适宜采用课堂黑板教学方式。原因是:对于不同的语言、甚至同一语言在不同机器上,这些规定都不尽相同,而且缺乏知识含量,对此加以机械性地讲授,将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教师也会缺乏激情;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除了把一些语法精要介绍给学生外,还要辅之于一定的程序示例讲解,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示例程序语句越来越多,黑板书写要占用太多的空间和时间。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设在教室和实验室中的多媒体设备,进行现场编程,使同学们全程参与程序的调试过程,同时使用演示课件来进行语法知识点的学习。这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结合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知识更容易,能力提高也更快。

4 加强本课程与农科专业的联系

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讲授的对象主要是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管理、园艺、林学等农科专业的学生,寻找合适的切入口将程序设计与农科专业相结合,是《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中应该着力改革的内容之一。

例如,针对农业机械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计算复杂,涉及到不定方程组、多元、非线性方程的求解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等,计算量大且难,同学们对这类计算仍采用手算,花费大量的时间,且易出错。一方面是学了不少程序设计的知识,而另一方面在复杂的专业课计算中又采用手工计算。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与应用相脱节的状况,在教学中可把相关知识引进到本课程教学和上机实习中来,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更提高了本课程作为工具的应用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融会贯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理想境界。

再如,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要,将一个规模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核心实例“农业信息管理系统”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该实例涉及农业、信息、管理、编程等综合知识,而且讲授过程是从小到大、随章节的展开而逐步成长,使其呈现为逐步进化的多个版本。首先用最基本的概念和最简单的结构,给出该系统的第一个版本,以后每学习一个章节,都对该系统提出新的功能和结构上的要求,并用该章介绍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对它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和结构上的改进。每一章得到该系统的一个增强的新版本,每章要学习的内容都十分明确。为达到设计目标,学生从第二堂课开始,就可以积极投入对该系统的调试、改进的实践中。而这个实例也很好的将学生的专业与程序设计结合到一起,达到了课程与专业结合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单纯理论与知识的传授不仅抽象,而且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托专业知识,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编程能力,锻炼了学生自觉的规范意识和团队精神,加强了认识和运用数据的能力,强化了软件工程的概念,提高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查阅资料的能力等等。

5 充分利用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笔者将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历年等级考试真题等教学资源传到网上供学生自学,并利用电子邮件、本院网站的交流园地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沟通渠道与环境。而且,学生通过在线测试系统可以随时考核自己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

网上学习、网上答题、网上测试等过程一改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真正感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具有选择权,因而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新颖、有趣的网络学习可以做到每次完成作业后不仅可以知道对错,而且还有排行榜,这就强化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网络教学与传统面授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学校是教师“要我学”,在网上则是“我要学”,而这种角色变换带来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网络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它是网络和新型教育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汇集了优秀教师和计算机高级人才智慧的基地,是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应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广泛地采用。

6 改革考核办法

C语言课程所有考试均实行考教分离。这不仅促进了任课教师对教学的精益求精,而且也给了教师充分发挥、施展个人教学才能的空间。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包括笔试和实验考核。为了强调实验考核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没有通过实验考核,则课程成绩直接记为不及格。实验考核采用上机考试和平时测验相结合的方式,上机考试使用能自动组卷和评分的考试平台,平时测验包括课后作业和随机检查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上机实验的时间,随机抽查学生的实验程序,并要求按规定修改程序,充分利用“考试指挥棒”引导和督促学生平时多编程,编好程。

7 结束语

根据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特点,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应寻找和农科专业合适的切入口,强调以程序设计和实验为主,充分利用网络,并通过课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学生不但要掌握高级编程语言的知识、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更重要的是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灵活应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教学的目的和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薛小锋.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析[J].福建电脑, 2004,(1).

[2]张敏霞.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4,2.

[3]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谭浩强.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篇14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25-02

引言

研究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对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乎农村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农村家庭的幸福,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对其矿业学院、力学与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和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的大四毕业生施测大学生就业风险调查分析问卷,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在2001―2015年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已从114万增加到749万,毕业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26日共同的《社会蓝皮书:2014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显示,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失业率高达30%[1]。

从以上这些不同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全国大学生数量所占比例中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其自身的背景、社会资源匮乏、人际交往薄弱等因素,从而导致其在就业层面与非农籍大学毕业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就业情况也日趋恶化。“就业难”问题一直长期困扰着农村籍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来到城市念书的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即使无法就业也很少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农村孩子拼命苦读考上大学,毕业后却难以找到工作,从而助长了“农村孩子读书无用”“读书不如早点出去打工”的思想。农村籍大学生“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刺痛了多少脆弱的神经,处在“就业难”形势中最困难的环节,农村籍大学生慢慢地成为了社会当中的“特殊”群体,使得农村籍大学生向上流动的通道进一步被堵塞,造成阶层固化,这无疑给了那些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农村大学生一个不小的打击。

二、社会资本占有劣势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表现于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而对于农村籍大学生来说,社会资本是影响其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从文化背景来看,社会资本占有的劣势能够影响就业市场,与我国传统文化特点是密不可分的;从市场环境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过度竞争”与“低效竞争”并存的市场;从社会环境来看,不同社会资本占有的主体凭借自身在特定社会资源占有方面的优势而进行权利交换,进而造成了社会“权利泛化”现象[2]。大学生能够凭借其自身或家庭社会资本拥有量多的优势,就能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就业风险。因此,对于农村籍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家庭背景的特殊性造成的社会资本占有劣势,造成了其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比其他群体更多的就业风险,其预见风险认知水平也明显低于非农籍大学毕业生。

三、规避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户籍改革的力度,去除限制毕业生流动的条条框框,促使农村籍大学生自由流动和公平参与竞争。其次,政府应该通过法律和政策建立一系列与就业市场相匹配的制度,强调公平秩序和法治精神,以规范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就业的秩序。如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加大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保护力度,以促进平等就业,惩戒就业歧视。同时,进一步完善公正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竞争。另一方面,完善就业信息渠道、构建就业信息平台和加强信息服务等措施,可以使大学生本人以比较低的成本或比较简单的方式掌握完全的就业信息,这有利于促进农村籍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能与其他群体在社会中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可以平等地获取就业信息。

(二)开发学校社会资本,缩小校间差异

1.设立就业信息平台。高校每年举办的双创会、招聘会是各校毕业生信息流、人才流的有效载体,提供公平、公开的就业信息和服务,是农村籍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拓展就业方面的社会资本。

2.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和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室。在课程改革、教师培训、集体备课及指导内容上进一步完善,探索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对学生择业、职业生涯规划有促进作用的一门重要课程。结合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要结合毕业生思想教育来进行;要将课程和讲座、报告、座谈、咨询、测评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全面的就业指导和择业教育,促进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做好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个别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在政策、经济、情感等各方面给予他们倾斜和帮助。高校要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完善“一对一”帮扶机制,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服务,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力争帮助他们在离校前落实就业岗位,实现自己的目标。

结语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农村籍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存在的特点,分别从国家、学校和个人层面形成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的具体措施,规避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