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地理》(人教版)中国地理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配乐展示最近朋友的QQ空间里的旅游照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红土地、江南水乡山水秀丽景观等。
自主学习、知识特征1
师:展示自学要求,1.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2.找出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归纳地形特点。3.分析南方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被特点。
生:阅读教材图文,完成自学要求,并在课本中标注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而熟悉教材,梳理系统,形成基本的知识脉络。
[1.1图说南方―位置]师:展示南方的位置地图。
生:从两个方面回答:海陆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纬度位置:低纬度。
[1.2图说南方―地形]师:展示南方地形图。
生:说出南方主要的地形区,并从地形种类和东西部的差异上分析南方地形的特点并得出结论: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设计意图是明确分析地形的方法。
[1.3图说南方―气候]
师:展示《中国气候图》《广州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气候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温度带图》。
生:1.说出南方的气候类型。2.以广州为例说出南方主要的气候特点。
3.依据干湿和温度带图概括南方气候湿热的总特点。
4.依据干湿图分析出南方降水的内部差异及原因(海陆)。
5.依据温度带图分析南方地区气温的内部变化特点及原因
(纬度)。
设计意图是感知南方的气候特点,并理解位置是决定气候特点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
合作研习,重难释疑1
师:展示冬季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气温的差异,并动画展示四川盆地的地形和冬季风的分布图。
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结果:四川盆地北部的高大山脉阻挡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对四川盆地的影响,所以较温暖。
设计意图:认识地形(差异)加剧了南方气候内部的差异。
[1.4图说南方―植被]师:湿热的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又有怎样的影响?展示南方的植被。
生:南方植被为常绿,主要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解释“常绿”的原因。
[1.5图说南方――土壤]
师:展示:红土地、紫色盆地和喀斯特地形图片及介绍,并联系东北地区黑土地是在气候冷湿条件下形成的。
生:欣赏图片并阅读图片旁边的注释。设计意图是感知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课堂小结]师:展示总结南方自然环境包括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特点的表格。
生:同桌商议答案并回答。
[过渡]师:南方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也使当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景观。南方还处处有美食呢!展示南方各省区的美食图和竹筒饭、菠萝饭的图片。
生:设计意图是感知南方众多的美食及其原因。
自主学习、知识特征2
师:展示自学要求:
1.水田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分析)
2.平原和山区水田农业分布有何差异?
3.找出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林木、水果有哪些?
[2.1图析南方――水田农业的分布]
师:展示:《南方农作物和农产品分布图》和平原地区、山区的水田种植图。在山区,人们是如何发展水田农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哈尼梯田的介绍片(哈尼梯田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果)。
生:平原地区:集中连片,山区零散分布。设计意图是感知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和人地协调发展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2图识南方――农作物]
师:展示:水稻、油菜、甘蔗图片。生:判断并分类(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2.3图识南方――经济林木]
师:展示:茶、橡胶、竹图片,并介绍中国十大名茶(九种分布在南方地区)生:辨认主要的经济林木。
[2.4图识南方――水果]
师:展示中国主要类型的水果图片:如柑橘、菠萝、香蕉等。
生:选出属于南方的水果,并通过查找南方主要水果如柑橘、香蕉和菠萝的分布地区,得出南方水果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合作研习,重难释疑2
师:南方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湿热,使南方地区的美食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请把这些食材如莲藕、椰子、竹笋的主要分布区(海南岛、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进行连线。并提出问题:自然环境对食材分布的影响有哪些?生:完成三种食材与主要分布区的连线,并解释原因。设计意图是感知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拓展升华、说影响
师:展示拓展内容:地方名吃:馕坑肉、鲅鱼水饺、麻辣鱼等,并请学生选出属于城市如乌鲁木齐、成都、青岛等城市的名吃。生:选出乌鲁木齐、成都、青岛的特色名吃,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理解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反思】本节课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参与度高,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足之处:如若再将讲解的时间压缩,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实践的时间就更好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区位;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88-02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学生首次接触,重点不是概念而是学会分析应用。所以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确立为综合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同时,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在以学生学为主体,老师教为主导的指导前提下,主要采用案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区域比较法。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启发。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结合必修-自然地理部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探究,归纳基本规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关于教学过程,首先要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讲解农业概念,导入正文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师提问,角色假设】教师:现在各大网站上流行一款游戏——开心农场,假设我们把软件升级,能在各处选择农场地址,如果你是农场主,你会种植什么作物?打算将农场选择在什么地方?进行选择时考虑了哪些因素?讨论各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1回答):我要在家乡山东滨州种植棉花,因为这里光照充足,盐碱地多,有充足的水源,我还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
(学生2回答):我要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水稻。因为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承转】两位同学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二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总结一下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大家都知道我们沾化冬枣很出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课件展示沾化冬枣小材料}:以沾化冬枣为例,影响其《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那里地形平坦,气候适宜,降水适中,关键是土壤(盐碱地)特别适合冬枣生长,再加上有丰富的劳动力。
{课件展示沾化冬枣产业发展方向小材料}:沾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冬枣之乡,冬枣飞向许多大城市,而且远销国外,并且就地发展观光农业,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发言):因为交通条件改善了,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拓展了广阔的市场,市场遍及全国甚至国外。
(教师适当引导):是的,交通、科技的发展开拓了市场,并且随着冬枣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努力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冬枣文化,形成了集观光、游园、采摘、品尝于一体的游玩项目。(配图片)
【承转】可见,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的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过渡】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中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知识拓展】播放视频《珠三角的基塘农业》,从而引出世界上不同类型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意见解读:①本条标准旨在要求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分析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条件,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地理问题;②“举例说明”说明案例教学法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因此可开发师生身边的课程素材,阐述农业地域类型问题,以体现生活性与应用性。③本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因此需运用辨别、组织、归因等认知策略,以身边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载体,并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对人类基础产业――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评析,通过学习此部分内容,为公民科学认识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必备知识。
知识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两个教学因子。其一,农业区位因素,即阐述农业的概念及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其二,农业地域类型,即解说农业地域的概念及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是学习“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准备,“农业地域类型”是对“农业区位”的具体化应用。
三、学情简析
本节内容面向高一学生,这一群体由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组合而成。通过预学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农业的概念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因素,75%以上学生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变化,说明此群体已具备关于农业的感性知识。然而通过与学生座谈可知,他们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知之不全,对于农业地域的概念与特点知之不深,部分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对农业背景知识的直观感知不多。因此,本节内容教学立足于教材的前提下,还需搜集和生活关联紧密的农业图文素材,以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农业景观图片,说出农业的概念与农业区位的含义;通过阅读桑蚕养殖农业发展的材料,归纳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并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通过读图和交流,培养学生读图和表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图文转化能力;通过运用农业区位原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家乡具体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培养学生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培养热爱祖国和家乡的地理情怀。
五、重难点与方法媒体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评价农业地域形成的区位条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湘教版教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黑板。
关键词:动物医学;实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12-0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应遵循的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一、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我校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建立了以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课程是医学专业的基本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在课程实验中必须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形态观察、临床应用等技能。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不但要讲授传统实验方法,也要融入新的方法,以便学生毕业后适应现代养殖业对兽医专业知识的要求。综合性实验是我们制定“721”培养模式确定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在所有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授之后,在学生进入临床教学实习前要开展的一个综合实验性实践教学环节。“九五”期间主要是五大临床课程的综合实验教学;“十五”、“十一五”期间拓展到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在“十二五”我们调整教学计划,把综合实验教学学院统筹管理,制定以传染病诊疗综合大实验和普通病综合大实验两大环节,根据疾病调整教学资源,使我们教学更接近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对临床基本病例的诊疗处理能力。临床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必须进行的两个实践环节,时长接近一年,要求学生到基层养殖场、兽医站、动物门诊、研究所、药厂、防疫站、动检所等单位,对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接触、了解、解决、分析、总结的实习,最终培养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兽医人才。“十二五”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以课外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科创实验、拓展训练、企业班等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了解畜牧业发展需求,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
二、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情况
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在“十一五”基础上重新调整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及各课程学时比例,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夯实理论基础知识、规范实验操作规程、强化综合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临床实习要求和标准,形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教学为主,课程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实习、临床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为辅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该系体在保证专业课程理论学时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科学论证,结合国外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兽医发展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721”培养模式,即学生有7个学期的课程学习、2个学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1个学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习。近年来,我们又把大学生科创训练、社会实践调查、专业拓展训练、校企合作实践班纳入教学体系建设当中,形成全方位综合实践训练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实验教学方面,每一门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坚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各门实验课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作为切入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达到强化理论知识的目的。统筹设置实验课程,精选内容,整体设计实验项目。
2.综合大实验课程,改革原有的以“专业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病例”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以传染病综合实验和普通病综合实验为主的综合性大实验训练模式,突破原有生理、生化、药理、病理、微生物、寄生虫、传染病、内科、外科、产科、中兽医等以小实验为单位的实验课程体系。学生在综合性大实验时,各教研室教师集中在一起上课,学生独立对具体病例完成其“发生、跟踪、诊断、治疗、预防、总结”的“5+1”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达到身临其境的实践教学目的。教师只是负责指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引导,真正体现出综合实验的内涵。
3.教学实习与毕业实习阶段,学生有一年的实践训练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加强教学与生产和科研的相互渗透,尽可能将科学研究实践中的技术方法转化到实验教学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实验,使实验教学内容更贴近现代科研实践水平,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现状、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如新的仪器投入本科教学、新的检测手段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实验教学内容中。同时,注意“产学研”合作教学,先后与生泰尔、沈阳和丰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及4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让学生了解一线生产需要,在实践教学中直接从事企事业生产工作,一方面是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适应社会。同时,还开设了中心创新项目、院内开放基金,让有能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通过课题的形式提高实验设计思路,使实际处理问题能力得到锻炼。
三、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效果分析
实践教学的效果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情况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每年就业率在省内处于前列,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能够在工作岗位或临床实践中有效应用专业知识;二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强,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基层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都是单位的一线骨干,很多用人单位对我学院的毕业生评价较高;三是学生在单位发展较快,短期内能够得到重用,归功于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精神。
2.家长、学生对兽医专业的评价。91.3%的家长对动物医学学院的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实验室建设感到满意。从学生高考报志愿和学校新生录取情况看,学院生源好,生源质量高,“十二五”期间动物医学专业一批次一次性录满,录取分数线远远高出黑龙江省的控制分数线。
3.在辐射示范方面,动物医学专业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认可得到了同类院校的认可,现在全国各类农业院校借鉴我院的培养模式,又将四年制培养模式改为五年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也参照我们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利,肖建华,张建涛.适应执业兽医制度考试要求调整本科教学相关内容[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08-109.
[2]肖建华,高利,张建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3,(11):141-143.
[3]范宏刚,高利,魏萍,肖建华,张建涛,王洪斌.面向执业兽医与官方兽医认证制度的动物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3,(5):16-19.
[4]高利,肖建华,张建涛,范洪刚,王洪斌.适应执业兽医考试制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24):44-45.
[5]李景峰,东彦新,胡宗福.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28(6):687-688.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沼气池;修建;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生活富裕的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无疑揭开了生态家园的崭新一页。
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题目是“生态农业――沼气池的修建与管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经营与管理》第五章第二节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沼气能源型生态农业,此模式是农业部重点推广的现代化农业模式。为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的良性循环,确定沼气池的修建与管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三位一体、互相渗透的教学目标。
鉴于学生原有对沼气池知识的粗浅了解,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沼气池的工作原理和沼气池修建流程中的施工环节为教学重点,沼气池的故障检测与排除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我所授课对象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了解生态农业的含义,掌握基本原理和技术,使用过教学平台,是农业信息化改革的拥护者,但对沼气池的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系统掌握相关知识。鉴于此,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以任务驱动作为学习和小组讨论的主线,采用演示教学法和模拟训练法分别演示、模拟沼气池的施工过程,以此扫清理解障碍,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情境导课等7个教学环节。课前布置学生下载公共邮箱里的导学案,结合教学平台的资源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感知,利用导学案引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课
课堂由一则新闻视频引出农村修建沼气池的好处:沼气池把动物粪便、秸秆等各种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分解转化产生沼气,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家园的纽带。沼气池这么好是如何修建和管理的呢?学生带着这种强烈的探知欲,进入到知原理、探新知的环节。
环节二:探索新知
沼气池的工作原理常以复杂、晦涩的文字方式呈现,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运用工作原理进行修建和故障排除造成障碍。为此,通过flas对其工作原理动态展示。单击动画中的结构按钮,在沼气池的正剖面图上依次将各部位名称及需要注意尺寸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单击气压水按钮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动态过程:此时阀门关闭,随着发酵间产生沼气增多,贮气室气压增大,压迫发酵间料液进入进出料管。单击水压气按钮时学生同样可以看到动态过程。动画把复杂的通篇文字直观、动态地展示给学生,解决了这一教学重点问题,为沼气池修建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学难点扫清知识上的障碍。
环节三:运用新知
沼气池的修建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实际场景演示,学生对其了解只能处于表面层次。为此,应引入修建视频为学生营造实地修建氛围。通过视频学生不仅可以观看修建流程,而且还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声音和步骤提示清晰地提炼出沼气池的修建过程,沼气池的修建流程主要有选址、拌料、放线挖坑等,这种方式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单单用视频观看施工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应借助模拟实训软件模拟沼气池的施工建造。以建8立方米较为常见的无活动盖底层出料水压式沼气池为例,结合图纸输入发酵间和水压间半径的标准数值后,对施工工具进行选择,选择错误则会有错误声音提示且不可进行施工,选择正确方可进行施工,并以剖视图的形式将深埋地下不易被人们看见的部分清晰、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整个系统引导学生模拟沼气池的施工建造,使学生完整、直观、明了掌握施工全过程及各项技术指标,深化施工环节。软件人机互动的功能,不仅利于教师做中教,而且也充分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教学重点,为教学难点做好理论知识铺垫。
环节四:巩固新知
利用交互动画完成学生对沼气池修建流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如果选择错误则会有正确答案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正确答案提示重新选择,每步操作过关后方可进入下一步骤的检测,这样的交互功能充分实现了学生的做中学,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上为突破教学难点沼气池的故障检测与排除做好准备。
环节五:拓展新知
沼气池的故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单用文字描述和实际检测均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先以故障引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对故障检测与排除的思路,再向各小组抛出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时的常见故障,如一些与工作原理和修建流程相关联的故障问题,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结合教学平台中的资源对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进行讨论分析。资源库中的大量相关资料,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多种教学素材,满足了不同学生及教学过程的需要。在师生、生生讨论中做到教学相长,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突破了教学难点。
环节六:自我总结,综合评价
教学尾声,学生在平台中完成个人自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做以点评,通过查看各项统计结果,及时知晓教学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从而突出了平台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环节七:课后延伸,提高能力
本节课的作业是登录中国沼气网查找沼气池其他故障和生态农业模式的相关资料,并发送到公共邮箱中。教师对学生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并补充到教学平台中,扩充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图片、文字、视频、Flas、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辅助教学,拉近了学生和施工现场的距离,破解了地形复杂进不去、施工流程难再现、时间材料高消耗、缺乏经验不安全等众多难题,化繁为简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将继续不断将这种教学模式加以完善,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凌解良.信息化环境中的互动物理教学探究[J].江西科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