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水利水电工程创新创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自专业设置以来,领导曾多次外出调研,组织省内专家对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进行评估和总结。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本专业是吉林省为数不多的水利类专业之一,目前我省只有长春工程学院开设,每年毕业生仅150人,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吉林省供不应求。(2)本专业的主要不足:实习经费存在明显的不足,校外实习场地基本缺乏,实验设备不到位,导致部分课程实验以计算或设计代替,致使实习内容以及时间大打折扣,缺乏综合的实训项目,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专业的发展机遇
挑战与总是机遇并存,新办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发展适逢建专业以来最好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为了配合我省提出“粮食增产百亿斤”计划,我省计划在全省开展六项水利重点工程:中部城市松花江调水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引嫩入白”工程、老龙口水利枢纽、大安灌区、四湖沟水利枢纽工程,从而对水利人才的需求大增。(2)我院于2011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校增大了对各专业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力度。
三、教学和实践的改革
只有认清了专业的优势、特色与不足,才能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各个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从而力争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上新台阶、新水平。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基本知识和工程能力的有机结合,主要培养面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校的水利水电工程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应以现场施工技术应用和管理等专业岗位为主,构建合理实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调整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把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突出以专业的核心知识为中心线,以能力锻炼和就业导向为本合理设置课程,构建实具有实用技术的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打破原来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各项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根据水利施工企业一线的技术进步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课程体系模式,突出工程能力的培养,打破原有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新的课程体系模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选修及综合实训,以上五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来看,个人建议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前提至第六学期来教学,第七学期主要是选修课,这样调整才能保证重要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从2011届学生的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出于毕业找工作或考研的需要,往往在第七学期几乎放弃了与自己考研或就业不相关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即使在校也是心不在焉,从而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专业课的教学时间作出适当的调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找工作或是考研复习。
(三)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实验设备不足或是根本无相关的设备,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根本无法按时在实验室正常开出,有的即使能够开出也因为设备数量不足和实验环境的限制达不到实验预期效果。为此应结合“国家和省财政实验室专项”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强化实习、实践工程能力
实习是学生对各种水利工程设施建立感性认识,并运用专业知识来对各种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再认识并深化理解、升华专业知识的重要步骤,尤其是毕业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工程专业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
1实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方面,随着近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力度大大降低,致使实习地点较少,实习时间短,即使到达一个实习地点也仅仅是看与听,几乎没有让学生在实习现场动手操作,不能深入理解水利工程的特点与功用;再加上实习高水平讲解人员少,实习学生人数较多,只能所有学生一起参观、听讲,加之实习内容少,项目单一,致使实习效果不理想,没有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实习实践教学成为形式,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实践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学科的实践教学往往需要与很多大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直接联系,作为教研室教师具有局限性,联系起来很不方便,从而影响了实习的顺利安排和实施。
2实习实践教学中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方案
2006年我国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先进的理念已融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成为“五位一体”评估体系中重要组成,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高校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近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担当起为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培养人才的重任。2013年我校提出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定位,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制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2009年和2015年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于2013年也通过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也在积极准备中。如何在工程和创新创业双背景下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深入贯彻工程教育的持续改进理念和要求,也贯彻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学校制定的新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本文结合我校水利类专业2014版培养修订工作进行了探索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比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教育认证是在自愿前提下开展的,是工程教育质量的最低要求,属于合格评估。正因为是合格评估,所有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就应该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基础上,建立适应自己学校定位、学科优势、人才类型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保障”等教育教学理念,无论是否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否是工程教育类专业,其思想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都有积极借鉴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规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新常态对高等学校赋予的历史使命,是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3]。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我国独创,在20世纪中叶美国高等学校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随后日本、英国也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创业教育[4]。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心所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无疑是人才培养中核心内容。通过以上内涵分析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地方。下面进一步来分析。第一,二者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师素养养成为目的的教育过程,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需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最新的工程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主要内容包括[1]:具备识别复杂工程问题应具备的数理化和工程基础知识、掌握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或设计出满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伦理的解决方案;具有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应用现代工具对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预测和评价等能力;具有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主要培养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知识、能力、素质,侧重于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潜能的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第二,培养模式并不存在矛盾。工程教育强调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更重视面向具体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即重在实践育人,重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5]。第三,教育的层次不同。工程教育是根据行业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最低要求,是学生步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基本要求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二者层次不同,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要大于工程教育。第四,二者面向的本科专业类型稍有差异。工程教育主要是面向工科专业,同时也包括一些需要培养工程素养的专业,而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专业。第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思想完全一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的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行业基本要求,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最低要求,体现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对社会的适应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工程教育基础上,更加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者应该深度融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等。
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一)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根据我校“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和“双一流”建设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则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构建起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与通识教育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行业需求,实行分类培养[6]。同时,将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的理念和要求融合,贯彻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三个方面。专业目标包括基本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培养目标分别包括学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专业目标分别包括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三个方面。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培养。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应养成的素质也分别按基本和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掌握知识和能力既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要体现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要求。譬如: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结构合理,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得到工程制图、力学分析、工程计算、工程测量、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基本训练。掌握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水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水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开发、水利防灾减灾和水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能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三)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学科特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修订原则,整合课程资源、厘清课程边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支撑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通识类课程学分占到41%左右,其中数理化类课程学分占通识类课程的总学分的40%左右;集中实践教学每32学时计1学分,占总学分的21.8%和21.3%,再加上理论课附带的实验课学时,则实践教学学分超过30%;同时,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建立了较为宽广的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业规划、工作方向选修,选修比例50%左右;同时在专业课又分为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体现分类培养。2.优化选修类通识课程,加强诚信与社会责任感教育。按照国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教育的要求,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第一,按模块化开设人文素质课。具体分为“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5个模块。每个模块又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每位学生在每一个模块内至少修1学分的课程。第二,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由学术造诣高的教授来承担,讲授的对象面向全校学生,不限定专业,内容以科技创新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习惯、对科研研究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信念,并通过教授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潜心学习。第三,抓好课外人文素质教育。开设讲座等活动,每年要举办100场素质报告会,即“百场素质报告”。先后邀请李岚清、李肇星、李开复、于丹等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做报告,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地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国家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满天星交响乐团来学校演出。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以科技支农、环保宣传等等这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打造了田园使者、村主任助理等等这样一些品牌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团队专门开设《职业素养提升》等课程,不定期举行就业大学堂讲座,聘请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做出成绩的毕业学生开展讲座,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参与度。3.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强化数理化、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同时,增加管理和环境类课程。目前数学类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线性代数》(2.5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学分)。物理类分为《大学物理》(5学分)、《大学物理实验》(1.5学分)。计算机类课程开设《计算机基础》(2.5学分)、《程序设计基础》(VB,3.0学分)、《MATLAB与工程计算》(1.5学分,其中实验16学时)。每个专业均增加《工程化学》(2学分)、《水利法规与工程伦理》(1学分)两门课程。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增加《农业水利工程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1.5学分)、《工程项目管理》(2.0学分)等管理课程;对于水文与水资专业增加了《水化学分析》(2.5学分)、《水化学分析实验》(1学分,32学时)、《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课程设计》(1.0学分)、《水务管理》(1.5学分)等课程。
(四)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平台
除加大实践教学学分外,更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顶层设计。具体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压缩培养方案额定总学分到160学分,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素质提升归并到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纳入培养方案,在额定学分外最少再完成8学分。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本科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按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三个模块分别计算学分,并建立了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第二,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好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教学,开设新生研讨课、创业类通识课程、科学研究方法、学科专题等课程。加大创新创业计划资助,每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用于创新创业计划资助,覆盖近50%学生。积极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不仅支持学生参加校外各类学科竞赛,同时打造学院的“一院一品”竞赛项目。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且至少参加一项创新创业训练。第三,搭建创业平台。学校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与陕西微软创新中心、韩国惠人集团、北京万学集团、陕西荣华集团等单位深化合作,借船出海。同时,学校大力组织创新创业论坛,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三、存在问题
新的培养方案已运行2年多,工程教育的理念逐渐在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体现,持续改进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成绩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与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存在冲突。专业认证中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是依照全体学生的成效来评价,但目前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分类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较多课程供学生选修,部分学生也许不会选修某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规定的课程,造成知识结构的残缺。另外,实行分类培养模式中,学科势力强的专业则设置了研究型人才定位,其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从管理层面有何解决办法,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创业教育方面。目前在学校的不同层面还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清,片面割裂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还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还不能够很好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双创性师资短缺、创新创业课程质量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样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曹震,刘震.进阶循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6(3):20-23.
[4]刘隽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现状与突出的问题[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2):1-4.
[5]李志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0-34.
一、对接市场需求,选优选对专业
学校立足涉农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新变化,坚持“多条腿走路”,做强做大传统专业,培育新专业。
如充分利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的趋势,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以及汽车美容与装潢专业,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几年来,培养了4 000多名实用型汽修人才。又如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开设水利水电专业,培养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红河州具有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条件。学校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新开设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与储运等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专业,今年还准备申报养老服务专业,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还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百城千校、百万英才”电商人才培训的合作协议,着重培养学生外贸实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外贸企业就业机会。学校围绕市场需求,以推动城镇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培训为重点,定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6年共计培训16 000余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业务骨干和熟练工人。
二、接企业岗位,推进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学校通过教学实习、工学交替、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与弥勒唐氏特种养殖场、福建冠捷科技集团等省内外多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了云南牛牛牧业、鑫驰汽车修理厂等2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采用订单培养,与企业合作开设冠名班,与蒙自老寨乡政府、天安果业公司合作的“苹果班”,与厦门冠捷集团合作开设的“冠捷班”,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学生,为学生毕业后迅速投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学校与国内30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办学,与 10余家省内龙头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使学生与用人单位、学校与社会之间互惠共享,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三、对接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
依托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职业教育实现高效办学的最根本保证。学校以红河州发展“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为契机,充分发挥人才、科研、教学资源的优势,积极担当政府与社会改革发展的“智囊”,为地方政府提供行业规划和技术咨询服务。通过生物组培、高原山区苹果种植、畜牧养殖、玉米良种等“四大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先后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的到怒江进行产业调研,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到大理剑川指导苹果种植等活动,并主动为州内外县市提供团队技术咨询服务,得到社会好评。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刘 红(1989—),女,东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项目编号:DYCB12004)的研究成果。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必要性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机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为持续的、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和规格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如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课程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缺乏实训基地等。
(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与劳动力市场对其大量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加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已迫在眉睫。
(三)2010年10月,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高职院校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文件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职业培训促就业[2]。
二、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与实践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首批批准设置的一所以水利类为主,兼有建筑、机电、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等专业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2007年,正式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在立项建设期间,安徽水利水电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突出的是: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五双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推动了学院教学改革建设与发展。
(一)实行“五双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发展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双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双纲导教”、“双师执教”、“双堂施教"、“双向考核"、“双证就业”。“双纲导教"是指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分别用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双师执教’’是指既具有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任教;“双堂施教"是指在理论课堂与实训场地组织教学,理论课以课堂为主,实践课以现场为主;“双向考核”是指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相结合;“双证就业"是指毕业生持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五双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相长,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双证就业”制度的实行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大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着力开发“精品课程”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的一个桥梁,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事关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1.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水院针对基层一线人员缺乏现状,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学院注重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针对水利行业及安徽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标准,制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开发模式。
2.“精品课程”的开发。截至2011年,学院已修订了49个专业的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83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了核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建设了46门优质核心课程,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成精品课程8门,如由孙敬华编制的“机械制图”课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成精品课程24门,如工程CAD、VB程序设计、数字电子产品的分析与制作、工程力学等,其中3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6门,出版国家教材50余部。精品课程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3]。
(三)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互惠双赢
校企合作是连接学院与企业的纽带,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严抓不懈,并把深化校企合作作为促进学院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开放办学,紧贴市场脉动,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双赢发展。2011年,学院与合肥金德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2012年12月,与北京华奥公司签订水利科技园,此项协议的实行将为师生提供更好的科研及生产实训平台,有利于学校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教育改革;2013年1月,安徽水电学院与上海中锐集团正式合作。校企双方合作意义重大,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学院快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累积校企深度合作的经验,探索和创新校企、校际合作体制,形成多元合作、互惠共赢、充满活力的校企合作机制,搞好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等。
(四)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1.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院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学与分组教学、个体学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项目导向法、情境体验法、实例解析法等组织教学,理论实践并进,“教、学、做”三位一体。注意结合校内外典型案例进行现场教学,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受到工程实践教育,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空间思维方法的训练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2011年学院新建校内实训基地8个;改建、扩建校内实训室(场、车间)12个,校内实训室、场、工厂数达到147个,开发实验(训)项目240个。新建水利园、施工技术实训场、工业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中水处理厂、水文气象站、测量技术实训场等8座校内实训基地,扩建城镇建设专业实训中心、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中心等12个实训中心。实际建成室内实训室面积达36746m2、室外生产性实训场地面积达68900m2,为学生实训锻炼提高了可靠的硬性保障。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院依托行业企业,新建42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8个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好、行业认可度高、接纳能力强,涵盖城镇建设、给排水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城市水利、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此外,还建设了一批“引入式”和“融入式”实训基地,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3]。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促进了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
(五)重视基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重视基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学院重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熏构建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熏以科技文化基础类课程、社会活动类课程为依托?熏通过开放式的教育环境?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及创新创业意识?熏增强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熏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竞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2011年学院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机器人”、“芯片级检测维修与信息服务”两个项目荣获二等奖;13年学院管理系举办“博弈杯”象棋大赛,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同年3月学院开展第九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目前,学院正积极准备2013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筹备会。通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与竞赛,真正做到以赛促建、以赛促技、以赛促学,培养了学生创新协作精神以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三、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与实践的启示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启示:1.多元互动、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互动协作;同时,借鉴“五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相互促进。2.项目导向、自主开发——打造精品专业课程。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基础,设立专业课程,实行“以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等课程开发模式,开发精品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深化合作、校企共建——完善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和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要在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共同合作。同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技能掌握,岗位适应提供锻炼场所,为学生“理论学习——理论实践——岗位实训——入岗就业”打造一条龙服务。4.文化育人、以赛促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在重视教学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加强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竞赛,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协作精神;密切校际联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等。
如何走出一条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办学路子,顺利地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其独特“五双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以能力为根本,就业为导向”宗旨,大力加强基地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学院将通过不懈努力,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榜样作用,大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广西大学(GuangxiUniversity),简称“西大”(GXU),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市。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广西大学放假时间公布_广西大学教学建设,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广西大学放假时间公布广西大学放假时间是在7月31日,暑假开学时间是在9月3日,暑假时长35天。
广西大学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4月,广西大学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61项;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8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27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2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新闻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农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越南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林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矿物资源工程、农学、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轻化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工商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林学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程互动推动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国家级精品课程:木材学、家畜寄生虫学、化工热力学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病毒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木材学、化工热力学、兽医寄生虫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动物寄生虫学与公共健康卫生、碳减排与低碳生活、科技建材构筑美好生活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彩调剧”。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哲学、汉语国际教育、日语、广播电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包装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植物保护、林学、工商管理、音乐学、汉语言文学、翻译、广告学、化学、车辆工程、园艺
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林业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矿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轻工与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科(公管、教育、外语)综合实验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林业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生产与调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中心:轻工与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力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创新创业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地方院校矿业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农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经济与管理复合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假期打工的防范意识:1、防止中介的诈骗
有一些非法的中介机构,抓住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高额的中介费却不履行合同,不及时地给大学生找到工作。对于中介要看清中介是否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或进行网上查询,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与执照现相符(应看其执照正本),最好到有资质、信誉好的中介找工作,而不要去小中介。
2、确认用工单位的合法性
对于自己满意的工作,在正式工作之前一定要确认用工单位是否具备法人资格,是否具备工商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是否拥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如果没有合法的执照、固定的营业场所等,一定不要同意工作。
3、不轻易交纳任何押金
当用工单位以管理为名,收取一定数额的押金或保证金时,要谨慎,以防缴纳后,被单位以各种名由扣留,不予返还。如果确实要交,应将费用的性质、返还时间等方面明确写入劳动协议,以免被随意克扣。
4、防止陷入传销陷阱
本来是以销售人员的名义上岗工作,公司却让应聘者如法炮制去哄骗别人,有些同学在高回扣的诱惑之下,甚至不惜欺骗自己的同学、亲戚、老师和朋友。结果是骑虎难下,最终只得白搭上一笔钱,使自己的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同时,通过同学或朋友介绍找工作的大学生,也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陷入传销陷阱。
5、不抵押任何证件
当用工单位要求以学生本人的有关证件作抵押时,一定要拒绝,谨防证件流失到不法分子手中,成为非法活动的工具,证件的复印件也要谨慎使用。
6、不到娱乐场所工作
娱乐场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常常有不法分子出没。为保障人身安全,尽量不要到酒吧、歌舞厅等一类的娱乐场所工作。
7、不做高危工作
有些工作危险系数高、劳动强度大,如建筑工地、机械零件加工等工作,容易发生意外,学生身体容易受到伤害,尽量不要从事此类工作。
8、要签订劳务协议
有些用工单位在学生工作结束时以各种理由克扣学生工资,侵害学生利益。大学生应在工作开始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协议,协议书一定要权责明确,如工资额度、发放时间、安全等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方面一定要在协议中详细说明。
9、女生不单独外出约见
有的女生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比较差,在对方约见时,不加考虑就去见面,有时会遇到危险。建议女生不要单独外出约见,尽量不要在夜间工作,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和同学结伴外出工作。
10、防止网上欺骗
有的个人或者小公司在网上信息,要求应聘者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工作,比如翻译、创作等。然而学生从网上把邮件、创意等内容发过去以后,就会被告之不能采用,其实他们已经利用了学生的信息或智力资源,但是在网上很难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