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范文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物理科学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

篇1

一、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

二、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

课外小实验是由老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实验。如果实验取得成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从而消除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三、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能力,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学生学习物理感到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把所学过的知识用来研究具体物理问题。通过课外小实验或观察性实验,可以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亲切,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可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耐心、毅力

有些实验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如:观察液体的蒸发、扩散和室温变化等现象。不适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只能在课外进行,这些实验需要进行持续的观察、对比。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耐心、毅力等优良品质是很有作用的。

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等。课外小实验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小实验来迅速地接受新的信息,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六、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通过课外实验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课外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既经济又科学,变废物为器材,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篇2

关键词:初中生;高中生;物理知识衔接

作者简介:边桂萍(1974-),女,吉林省柳河县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吉林省骨干教师,吉林省第十二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第五批创新拔尖人才.大多数初中学生刚升入高中时普遍反映物理学科存在着衔接不畅的问题,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对物理的具体学习方法和内容模糊不清,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笔者在近几年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同行们在教学过程别注意.

一、初中和高中的不同

1.教材方面

(1)初中教材:a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要求学生掌握的少;b定性的多,定量的少;c教材难度低,趣味浓,一般由实验或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现象总结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2)高中教材:a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指导;b定量研究多,计算量加大;c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加强与提高,不仅运算量加大,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

2.教法与学法方面

(1)初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教学内容要求相对低,教师课堂更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课堂容量少,进度慢;b对重点概念及规律反复讨论达成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c习题类型少,变化也不多,且多数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得上,造成考试时往往只要记住分式,做好笔记,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2)高中状态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容量大;b知识要求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

二、刚步入高中后学生的困惑与问题

1.教材方面:a大量的数学与物理结合,大量的物理过程推导,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b学生知识储备不够.数学教学进度跟不上物理教学需要,学科间的不衔接给学生数学工具的运用带来了困难,加大了物理学习的难度.

2.教法与学法方面:a很多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b很多学生养成只想硬套公式,而没有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c很多初中学生的学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

三、对初中和高中教学的改进建议

1.教材方面:

a强化初中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解方程组能力的要求;

b弱化初中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

c要求学生提升初中简单三角函数的运用能力,熟练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计算及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极值运算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平移、截距、斜率、图形所围面积等知识.

2.教法与学法方面:

a中考命题要与高考命题的导向接轨;

b初中教学,必须改变死记硬背的习惯,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c加强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力;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初中;创新;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70-01

一、初中生需要创新

在实验课堂里,传统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再适用,不需要古板的依旧按照教材中的说辞去学习物理,而是要有多样化的实验操作、活跃的思维来学习。在目前的实验课上,大多数内容都是按照书本写的过程来进行,老师首先写出实验目的,学生看着老师进行一遍实验,然后学生自己进行一遍实验,最后采集数据写报告上交。这样的实验课非常扼制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起辅导的作用,应该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去探索、去实验。怎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物理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探究的过程去获得知识。而在我们课本上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部分有很多小实验,这些我们都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去做,做好了以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果。老师还需要及时发现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些课外书籍,开阔他们的视野,学习更多的科学观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充分利用初中课堂的实验探究,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把抽象的物理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与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提高初中实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学生需要有观察目的

在每一节实验课上,都有它既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这需要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有目的有针对的去做。实验虽然开放创新,但也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去做实验,那样只能是浪费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在每一节实验课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教师要及时揭示实验原理

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因此实验课同样注重实验原理的解释。

3、实验过程要简便

实验仪器和操作需要尽量的简洁明了,实验越容易,越有效果,得出的结论和推论能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研究压力效果的决定因素这一实验中,就可以选择非常简单的实验仪器,双手和铅笔。铅笔一头尖一头平,用手按住上下端,可以明显感受到尖头带来的压强更大,所以能快速准确的得出结论:压力确定时,受力面积小的,压力作用越显著,压强越大。

4、显著的实验现象非常有效

实验现象需要非常明显,有些实验课是在教室里上,老师在讲台演示实验的时候,由于座位的远近,后排同学有可能看不清实验现象,这就导致课堂实验效果不够好。比如水的沸腾实验当中,需要观察气泡的大小,水是无色液体,不容易观察,同时气泡上升速度很快,也难以发现气泡的变化。对此,可以把水的颜色进行调整,加入紫色试剂,把烧杯改成长筒试管。这样水的颜色和试管颜色能进行区分,长筒的试管能够延长气泡的上升时间,提高了观察效果,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可以结合投影仪,让远一点的同学通过投影看清实验现象,也能加强实验现象的明显效果。

5、注意力是关键

从心理学讲,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实验本身要有很强的吸引力,有新奇的实验现象,所以实验的设计最好与生活现象“相反”,在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做两组对照,第一组大小两个空试管,小试管放入大试管,把大试管调转,小试管在其中下落。得出小试管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向下落。第二组实验,大试管中放满水,在进行第一组的过程,发现小试管往上升,这时学生感觉非常意外,急切的需要知道原因,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时候给出解释,指出大气压的存在,效果会比较好。又比如奥斯特的小磁针实验,在通电导体旁边放置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初中学生对这种“凭空”产生的力会非常感兴趣,也会让他们的思维开放,这样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记住与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

6、分成小组效率高

班上学生人数比较多,一个班往往有50人左右,我们可以将班级分成小组,一个小组45人,分工合作,但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完成实验非常的快速,处理数据也非常的好,有的同学可能要稍微逊色一点,这需要老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分组要分得恰当,能取长补短,通过同学之间相互配合,互帮互助,达到快速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的效果。

初中生依旧有着发现生活科学的天赋,经过有趣实用的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好实验探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松华,伴震环.谈设计物理演示实验的原则.丽水专科学校学报,1999,(05).

篇4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63-02

物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物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即使教师认真备课,但学生学起来仍然比较吃力,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支架式教学能够通过搭建一些列的概念支架,帮助学生降低探索的难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提升了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支架式教学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基础,通过多种方法有序的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知识技能,并逐步提升其发展水平,近三十年来,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国外教学中比较流行。支架的原本意思指的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脚手架能够形象的比喻成建构主义中教授与学习的理念,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在老师不断教授、不断引导的作用下逐渐构建知识,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的是引导与协助的作用,教师只需要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提出一个适当的概念框架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去理解知识、建构知识,这与传统的直接灌输式教学是有很大不同的[1]。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共分为支架搭建、情境进入、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评价诊断等5个环节,以下从这5个环节出发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支架搭建中的应用

支架搭建主要指的是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围绕着当前物理学习的主题,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分解开来,按照“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来建立概念性的框架,在框架中有着许多个节点,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创建出学习的情境来。

例如在讲解压力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教材上的压力示意图,分别归纳出有哪些种类的压力,不同种类压力的不同特点,同时教师可以创设几种不同的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准备几个气球,用力按压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或者教师可以将铅笔的一头削尖,让学生的两只手分别按在铅笔的两端,感受压力变化。通过这样的支架搭建就能够将“压力影响因素”以及“压力作用效果”等知识巧妙的搭建在支架中。

(二)情境进入中的应用

情境进入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之前设定好的情境中去,通常来说要引入的情境是整个支架的某一个节点。

例如,在讲述滑动变阻器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以滑动变阻器原理为依据制造的可以调节灯光明暗的台灯实物,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现场操作,在不断调节旋钮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台灯明暗变化,之后再出示互动变阻器,讲述一下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并将其串联到带有小灯泡的闭合电路中,通过滑动滑片,来观察小灯泡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使其能够自主思考,滑动变阻器和调节亮度台灯的关系。

(三)自主探索中的运用

自主探索指的是在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物理情境之后让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去探索情境中所蕴含的物理问题与物理原理,探索的过程首先要有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学生在自主探索开始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给予适当的提示,最后争取让学生无需教师引导就能自己在整个框架中不断攀升,不断积累构建相关的物理知识[2]。

(四)交流合作中的运用

交流合作指的是学生之间针对探索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学生通过互相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将学生自身的探索结果不断整合,从而实现对物理知识正确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探索之后,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

(五)评价诊断中的运用

评价诊断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自我评价、是否完成对物理知识的建构以及对学习交流小组做出的贡献等。这种评价能够让学生找出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其主要核心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而不是直接的给出答案,初中物理知识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变化,对学生的学习支架做出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科学探究 实验器材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各层次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从宏观的天体运动和微观的粒子运动,离开了对它们的观察和分析,将无从研究。物理实验可将自然现象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摒弃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揭示事物本质。如在两千多年以前阿基米德就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浮力变化的规律即阿基米德原理;1820年奥斯特关于电流磁场效应的著名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罗兰实验不仅表明运动的电荷对磁极有作用力,而且启示电流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从而使人们对电和磁有了新的认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是物理学前进的动力,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物理实验密不可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好动好学,对未知的领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却有限。教师要利用积极的方面,克服消极的方面。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物理教学内容和物理实验有机结合,适当地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这是今后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促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验教学离不开器材,尽管学校配备了很多器材,但离完全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要求还有距离。师生要共同制作实验器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加深他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特别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如何改进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自制实验器材谈谈做法。

一、满足学生好奇心理,提高学习主动性

利用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器材,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由于是利用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成本比较低,还能变废为宝。不少初中生十分喜爱物理实验,总觉得物理实验是很神秘的,但通过自制实验器材,他们发现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科学实验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这就消除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神秘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感觉很新鲜,符合好奇心理,有利于提高创造能力。

二、提高教学效率

自制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原理,掌握物理规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与气压有关的知识时,可以用玻璃杯、硬纸片做一个纸片托水的实验。虽然这是最普通的一个小实验,但能向学生说明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再如,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时,可以在离桌边2~3cm的地方放一枚铝质硬币,在硬币前10cm左右用直尺架起一个栏杆,高约2cm。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可能跳过栏杆。用力大小不一样,硬币跳得高度不一样,说明当急速的气流经过硬币上方时,那里的气压就低,下面的空气便把硬币托了起来。上升的硬币碰到由嘴吹过来的补充气流就被吹过了栏杆。

物理中有些原理只凭教师讲解是说不清的,如果多动脑筋,做实验,就能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透彻理解物理原理。

三、丰富课余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学完杠杆知识,可以布置学生自制一根小杆秤,并将自制的小杆秤带到班级中评比,看谁做得精致、精密。又如,学完物体的浮沉条件知识后,组织学生利用铅笔、细铁丝、水、盐和油等材料,自制一根密度计,并利用自制的密度计测量酒精或其他液体的密度,看看谁制作的密度计更准确,误差更小。再如,学完有关温度知识,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有关常用温度计的结构,让学生自制一根温度计。学生回家后,寻找到的玻璃管型号是不一样的,因此,将自制温度计带到班级,会发现有的玻璃管内径比较小,有的比较大。然后将学生自制的温度计同时放在盛有温水的水槽中,请学生观察每支温度计里液柱上升的情况。结果发现,内径小的温度计,液柱上升的快而高。通过分析讨论,学生掌握了温度计的结构,理解了温度计的原理,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促进探究教学的开展

篇6

【关键词】初中 物理教师 学科教学知识 现状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4-01

近年来“学科教学知识”话题热度逐渐增高,这与教育部面向应届生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直接相关。因为专业学位的导向为专业实践,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应用与实践,重点突出职业性与专业性之间的结合。因为教育硕士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会对后续的教学管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物理教学中相关理论研究

一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教学内容存在决定性的作用。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增长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技能,并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此外,其目标还在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冒险的科学态度。三是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特点,自然界的物质和这些物质之间存在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中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科学概念,形成了一定的物理技能,为物理学习提供了相应的心理准备。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涵义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指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并通过演示、举例等途径将学科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一理论首先由舒尔曼提出,这一观点提出之后西方研究者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对舒尔曼的观点进行修正,强调学生个体在了解知识的过程需要扮演主动的角色。总之,学科教学知识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将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以一种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特征

学科知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虽然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学科内容不同,但是都是指向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传授,与主题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二是反思的实践性。教师的反思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同时连接假设、实践以及修正,使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不断发展。三是情境性。教学不能脱离具体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将教学现场的特点充分反映出来,情境性非常明显。

三、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调查

1.研究方法

调查资料由3所学校组成,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4所学校中担任物理教学任务的教师,统一填写问卷调查表。围绕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通过问卷法、交流访谈法获得资料,并将研究问题绘制成表格。

2.调查工具

文献研究法是主要的调查工具,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之后与自己教学经验相结合对学科教学知识调查问卷进行编制;excel是主要的处理工具,通过excel软件对本研究进行处理与分析。

3.调查实施

问卷共有16个问题,第一部分是对象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是不同纬度下教师物理知识、教学知识等的调查,以下是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细目表。

样本确定之后,调查问卷通过电子档的形式发送给每位物理教师,一周之后回收,问卷回复率非常高,同时说明了结果的可靠性。

4.数据统计处理

从问卷中得到的数据资料首先由物理教师本人进行阅读和检查,从检查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回答与施测标准相符合,同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

5.调查结论

首先,初中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体系不完善。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物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把握不够准确,会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一些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很容易会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由此来看,教师应该注重物理教学各方面知识之间的融合与转化,逐步完善学科教学体系。

其次,教师学科知识的发展受到教师教龄的制约。教师随着教龄的不断增加,知识结构的转化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因为教师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就必须将教学策略等方面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这个转化过程对于教龄很高的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三,培训开展力度不足。一些教师对培训并不认可,接受培训的人数并不多,这就说明在职培训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进而使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得到满足。

最后,教学中教师的反思意识有待加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反思的环节,教学是一个积累、转化、融合的过程,如果教师满足于已经形成的认识,就很容易会使其发展停滞下来。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自主反思意识进行进一步加强。

四、结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专业发展的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具备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信念。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涵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针对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展开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峰,刘岚.新疆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调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2]肖春梅.少数民族聚居地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8).

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问题导学”;组织及实施

初中物理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来说,有着一定的抽象性特征,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对此,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地使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保障相关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以及实施的有效性。

一、“问题导学”教学问题的设置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要培养与素质学生自身的问题探究与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解决能力,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形成。对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问题,基于问题设置的层次与导向、趣味与实际原则,有效地构建相关物理问题。对此教师在物理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通过案例以及情景构建的方式提出各种物理问题。例如,在进行摩擦力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就是设置如下问题:在玩滑梯的时候,小丽穿的是新皮裤,而小红穿的是旧皮裤,那么谁下降速度较快?这种基于生活实际开展的趣味性问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物理知识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以及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一根线上悬挂上一定的重物,在向上拉拽线的时候,线断掉的同时重物也就掉了下来,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为什么线会断掉?W生在思考之后,就会给出因为拉拽的作用、重物的重量等答案,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然后就可以使学生有效地理解物理知识。

二、“问题导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第一,课前问题的有效设置。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工作开展中,设置一个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方向,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动能、势能以及机械能相关物理知识的讲解分析过程中,教师课程开展之前,可以提出:你认为什么是动能?生活中有哪些动能例子?你了解势能么?等问题的设置,明确学生的预习方向,避免学生盲目开展预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各种问题的提出,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便于相关物理活动的开展。

第二,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式设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以及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设置各种引导式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如果教师不优化课堂问题,利用固有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就会懒于思考,单纯地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知识的理解。对此教师要通过系统的问题设置,将其始终贯穿在整个物理课堂之中,逐层深入的设置引导式问题,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讨论,加强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发现与探究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小组活动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合作学习与“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融合,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有效地塑造学生自身的交际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速度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深度的教学问题,有梯度地设置教学问题,如:如果火车与自行车面对同一方向行使,那个速度快?学生就会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就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适当引导,提出问题:“如果用物理量表示这个速度”,学生就会根据教学内容给出答案。

第三,课后学习中的“问题导学”应用。“问题导学”不但可以在课前以及课中应用,也可以在课后开展。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以及对相关物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有针对地设置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开展,巩固教学知识,加强学生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功率知识的讲解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功率应用,这样就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对功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

综上,“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明确教学方向,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有效地践行了新课程改革教育思想。对此,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要灵活地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问题导学”模式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7:75.

篇8

一、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物理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不要把学生当成“容器”强行灌输,要根据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成功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近科学。真正使课堂“活而不乱”。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实效性。

1.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认真备课是关键。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将教材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要考虑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

2.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物理课精心设计的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有趣的故事、新奇直观的课堂实验、科学家简介、物理学史故事、歌曲、谜语、经典题的练习、以及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等作为新授课的引言,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比如:电生磁的引入,上课时我先用一个小魔术,用以一个密封的小盒子使静止的小磁针发生旋转,让学生去猜,并由此引出奥斯特实验。进而进行一定的探究引导,这样的导入让学生难以忘怀,对物理学科充满兴趣。

3.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设计问题精心构思,问题少而精,要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学的要求。要难易适中,问题有梯度、宽度和深度。教师提问语言准确,亲切和蔼,尽可地运用物理学科术语。

4.课堂教学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反馈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这样可以对本节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既避免学生死记,教会学生怎样应用。

三、认真进行课后反思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课后反思,可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日臻完善。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沟通更加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同时还要对及时对教学亮点的总结,把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使以后的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 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现代教育理论代表美国杜威曾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这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要特别注重培养与社会直接接轨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因为我们知道,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就是既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程技术能力。所以,要想适应社会话的要求、达到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应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理实一体化的作用和要求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教师思考、应有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中职学校教师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和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有效地组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从学生的感兴认知入手,能够直观地、真实地将学科知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从中体味收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2.把抽象、枯燥的学科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操作,能够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地提升为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3.把实践操作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今社会的发展形势,符合中职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中职学校培养“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人才”的要求。同时,某种程度上,对于促进教师的课程发展,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等方面,也是一个很大的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主导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那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只能流于形式,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耽误学生的学习。所以,应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1.教师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里所说的准备, 是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设计好自己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学情,设计好教学过程;结合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等。2.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地总结才能够不断地突飞猛进。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首先要看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其次看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要的是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物流产业已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现今社会对物流技能型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产生了巨大变革需求,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物流管理课程知识,又要学生学会物流规划的实践知识,还要学会利用最新的物流课程技术进行最优化运作的本领。

(一)把握教学模式,研究课程内容。理实一体化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中职学校应该更以训练学生的技能为中心,教学中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同时,结合物流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可推广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物流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市场导向。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更新课程,紧跟市场需求。

(二)充分利用资源,建设课程队伍。中职物流主要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理实一体化很明显地增加了实践性的课程,此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已有或者可以有的资源,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者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校来说,应配置一个大型的物流实训基地,内部设施设备应与一般物流企业基本一致,包括货架、叉车、传送带、POS机、打包机等,同时还应配备一个电脑实训中心,为运输仓储中的单证制作及传输提供技术保障。这样完全实际景象的基地,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有了场地,必须要有课程的教师队伍,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对于建设“双师型”教师,可以将原课程理论教师、实习教师合理配置,使其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做好课堂评价,做到课堂高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是通过我们所采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评价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基本技能的获得。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过程中,衡量的标准是“会”还是“不会”,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学生能否获得初步的、准确的操作技能,而不是以技能是否“纯熟”作为衡量的标准。二是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理实一体化淡化理论教学,并不等于是抛弃了基本知识的要求。也就是说理实一体化教学不能替代教学计划中的综合实习,否则会造成教学知道思想的偏颇,使整个教学环节出现漏洞。

总的来说,中职物流管理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给此课程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理实一体化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做到的很多。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课程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这就使得每位老师要去钻研业务、通过实践操作来提升自己的课程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自学质疑 精讲释疑 讨论排疑 练习解疑

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我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守旧的错误观念和不当的教法、学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及其能力的发展。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值得教师工作者深入探究的问题。启发式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广大教师关注。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对如何将启发式教学更好地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探讨。

1 精讲释疑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引起了疑惑,产生了疑问。有的虽经老师巡视时的个别辅导已受到启迪,但大多数学生仍有不少问题须通过老师点拨的精讲而得到解决,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精讲,与一般的讲课不同,它不是照本宣科或少讲,而是在学生通览教材并经一般性思索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讲解。因此,要用精炼而概括的语言把重点或难点讲透。须知,对学生在自学中遇到而难以解决的问题,若不讲透,可能会使自学落空;不管学生是否弄懂,讲得过细,也不给他们以思考的余地,可能又重新回到满堂灌、注入式的老路上去,使自学流于形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在学生所掌握的全部知识储备中把解决面临疑难所需要的那些知识抽取出来,通过精讲来启发他们进行灵活的应用。教师讲得精,学生听得也就认真。其实讲得过多,学生的大脑兴奋点更不易集中,不易抓住要点,讲得精,可以破除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习惯,也可以克服他们阅读不思考、自学不质疑的毛病。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惜话如金,从不多讲、乱讲,而用精讲来提高时效的。

2 练习解疑

练习的过程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解答新疑难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解题练习并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抽象出来的概念与规律进行反思,使前后知识相互挂钩衔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知识和迁移,解题就是练习,就是解疑。为此,课堂教学时,物理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引导他们明确解题思路,即要求能正确理解题意,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灵活地选择有关概念和规律分析、推导,达到问题的解决;还要指导学生善于以物论理,能简要地运用语言文字。对于格式、步骤、单位选用、取值方法等都应规范化,以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 讨论排疑

物理知识不仅是物理科学的结论,而且包括物理思维的过程。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给他们一个议论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交给他们自己去解决;经过教师引导、点拨后能解决的阳题,也尽量交给他们去解决。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能促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潜心思考,提高使用参考书和工具书的积极性;也能逼使他们在教师精讲过程中独立分析,提高为取得讨论发言权而积极寻找理论依据的自觉性,讨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激疑”,善于提出适量的表面矛盾,让他们深思,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跳起来摘桃子”的心情,从而激发出深入求知的兴趣。

篇11

一、更新教学理念,营造民主氛围

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学态度、行为和教学方式,而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又决定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所以教师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前提,是落实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师要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应倡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学中,注意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二、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文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设计,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并进行知识构建,积累自主学习经验,学会学习与创新。

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导学案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导学案。精心编写导学案,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确定科学的“导航仪”,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性更强,内容更具体,方法更科学,效果更明显。

三、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培养自学能力

研究表明,预习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知识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探究过程。

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问题形式提出来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精心编写预习提纲,做好预习的布置、指导、检查和反馈工作。

四、精讲精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精讲”是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只讲重难点、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而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坚决不讲。“精讲”必须有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

“精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以练习为手段,及时当堂训练、巩固和检测。课堂练习当堂完成,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力求少而精,做到难易适中,富有针对性、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五、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为此,笔者提出如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达标测评。

“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以问题形式设计导学案,学生先浏览问题后,阅读课本再完成相应的练习。

“合作交流”是让前后两座位上的学生(3-4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完成或者吃不准的问题。

“精讲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况,讲评前两个环节中难以理解和有争议的问题。该环节最为重要的是把握好“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能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篇12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非所学 教师培训 课程设置 分析研究

初中物理“教非所学”教师,是指正在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但在职前和职后教育中学习的却是非物理专业的教师。从目前我国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师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初中物理“教非所学”教师所占据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虽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国家有关规定,但是由于“教非所学”,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先天性不足问题还是存在的,影响着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研究“教非所学”教师培训原则,探讨“教非所学”教师培训策略,提高“教非所学”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非所学”教师培训原则

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非所学”教师培训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初中物理“教非所学”教师培训质量。第一,教材为基,课本为本。在“教非所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教材为基、课本为本,只有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游刃有余的进行学习。第二,问题为核心。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可以使得教师在“教非所学”教师培训中充满好奇心,从而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要有针对性。“教非所学”教师培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不同水平与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为教师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与材料。第四,开放性。开放性也是初中物理“教非所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原则之一,培训不仅要求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对物理学科的历史和学科前沿领域知识进行介绍,又要密切联系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教非所学”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及教学建议

1.初中物理学科知识。对于初中物理教师来讲,他们不仅需要对基本的初中物理知识进行掌握,不仅需要对其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贯通,而且还要对初中物理前沿知识以及更高层次的知识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初中物理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尺度,尽量减少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性错误。初中物理学科知识课程包括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以及重点概念的把握。首先,初中物理知识体系。通过对初中物理教师讲述物理学的基本知识,理清初中物理基本脉络,使教师对初中物理教学有深入的了解。其次,物理教学指导思想与方法。通过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概念以及观念,加强初中物理教师的认识。同时与物理实践相联系,使教师对初中物理学科的了解与认知不再空洞。最后,重点物理概念以及规律的认知。对初中物理基本知识概念,包括能、功、温度、热量、场、质量等概念,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研究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进一步的发展,这样可以为教师的进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2.初中物理教学研究。通过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课程设置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心理学、教育学、教材等基本知识内容在实际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教师对心理学、教育学、教材的实践运用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为教师的初中物理教学提供理论基础,而且还可以为教师实践教学提供反思途径。首先,初中物理教材研读。在初中物理教材研读过程中,教师先可以进行准备性工作,准备好之后再将所学心得通过教学的形式演讲出来,从而增强自身对初中物理教材的理解,通过集中讨论交流,提升物理教师的知识获取以及运用能力。其次,初中物理常见知识梳理。在初中物理常见知识梳理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梳理出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师通过对物理知识的解答,进而引起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升自身物理教学水平。

3.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模块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知识运用提升自身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运用能力。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大类型:教学观摩、说课评课、典型案例分析。作为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课程,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实践模块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物理知识,实践运用知识脉络,提升物理知识实践运用水平。在物理知识实践运用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实践指导与督促下,教师通过积极反思,可以使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知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充实。

综上所述,在对初中物理“教非所学”教师的培训中,通过学习新课标和解读教材,可以拓展相关学科背景知识并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通过教学设计,连接相关教学和学习理论,可以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及其应用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说课、评课活动,可以提升学员的教学水平。“教非所学”教师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性部分,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培训弥补“教非所学”教师的先天性不足,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笔者写这篇文章,希望为“教非所学”物理教师教学培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创新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求新、求变的基础上的,创造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明白这一点,就要探究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物理学科的创新力。说起创新,很多人就会觉得与自己没有关系,认为那是大发明家、大科学家的专职,实则不然,从延伸意义上区分,创新可以分为三种。即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创新都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因此,教育者要从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做长远规划,在物理教学与学习中重视创新能力的训练,以期物理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应用领域

1.对定义、定理和公式的理解。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的学习,定义、定理和公式是基础,只有正确的理解并记忆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保证后续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定义、定理和公式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上,引入在生活中常见的器物、现象和新科技产品等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是物理学习中进行创新的重要内容,这种建立在新颖的学习方式基础上的学习不但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对物理场景的理解。物理课程是学生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接受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在面对疑问和难点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在物理教育实践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生缺乏对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做合理想象的方法和能力。对此可以采用先行模仿,然后逐步实现能把实际问题分解为物理模型、物理图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独有偶,物理教材中隐含了大量的虚拟场景,很多结论的得出离不开对场景的想象和建构,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物理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平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再认识能力,学会在虚拟的场景中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为简便解题寻得一个最佳路径。

3.对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和化学课程的教学是与实验同步进行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对学习效果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应用的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改变实验中所用器材的大小、长短可以改变实验的最终结果;改变实验发生的条件将会影响实验的性质;更新实验中使用器,会使实验的结果更加精准等等。尝试不同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意义非凡。

二、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1.结合社会和生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和学生要善于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知识的应用途径,将知识和应用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讲授“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节的时候,可将学生的坐姿和眼睛离书本的距离作为引子,让学生知道眼睛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要看清近处的字,就要通过睫状肌来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要是学生的离书本太近,就会造成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过度疲劳、调节能力变弱。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自己就能领略教师的意思和通过调整看书的距离和时间等个人自行改变保持视力、防止近视的发生。

在教学中,这种引入现实问题的做法被经常采用,但最终讲课所要揭示的道理是经过学生亲自思考后才真正知道的,学生开发和体验了创造,是在具体学科学习中创新意识的生动体现。

2.加强学科之间关联学习,奠定物理学习的多学科背景

每一门学科都不可分割的与其他学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物理学科的数学性很强,坚实的数学知识背景和优秀的数学素养能够很好的为学习物理服务,对物理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如:一个体积为V的长方体放入水里,静止时长方体能浮在水面上,现将它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去,再把它的剩余部分放入水里,若要求长方体剩余部分静止时,露出水面的体积V′与长方体的体积V的比值为最大,则长方体的密度为多少?解题思路:两种情况下,露出水面的体积与浸在水里的体积比值不变;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由力的平衡、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列方程并构造数学模式求解,如构造Y=ax2+bx+c(a≠0)或构造(a-b)2≥0等。这种方法打破了常规,是问题的解决打开的赞新的思路。

3.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在认识问题中收获新知识

新课程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很高的要求,逆向思维或者求异思维便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思维的倡导下,要求学生能够从问题的相反方向寻找答案,这种方法在现实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也收获颇丰。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同样能起到显著效果。例如,在欧姆定律这一课时,课本中给定了它的定义式是:R=U/I。如果我们将这个结论潜心研究,就会发现一些新的推导公式:I=U/R,U=IR。这是发散性思维运用到物理学习中最简单的事例,但是揭示的道理是深刻的。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4.不断深化物理知识的学习,增强创新自信

学习是需要不断重复和翻新的,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每一位学习者才能收获知识,以及懂得如何更好的学习,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学习取得进展的根本力量。人类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在学习过程中确立和增强的。在学习中认识到创新带来的优势,与此同时,这些外在的优势会进一步带来自信心向更高层面的发展,依次循环,将会创造良性循环的学习境界。、

虽然,创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名字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最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中也经常被谈及。然而,要真正付诸行动、转化为个人外在的行为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初中学生想要在物理学习中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先思考、后践行,把一切理论真正落实到行动,使物理课程的学习更加生动、灵活和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廉忠辉:《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年10月.

篇14

本人从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现在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经常出现以下一些情形:1. 由于学校考核机制的原因,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主要看学生的试卷成绩,而要提高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最快的途径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然后讲解、记忆,这样就陷入了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尴尬境地。2.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室的配置虽然基本到位,但是后期更新和添置难以保障。3.物理课时数的安排略显不足,一周三节课的教学时间很难保障物理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以九年级上学期为例,共需完成分组实验就有17个,而一学期以二十周计算,物理课也只有六十节左右,要花17个课时来完成实验就显得力不从心。针对这些情况,本人认为在物理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微课,通过微课不仅可以将课堂外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它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知识,还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微课,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微课的制作和选取要做到“精?简”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和制作一些视频,对一些实验的操作如果比较成功,也可以适时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处理。视频要短小精悍,一般只要几分钟就可以显示一个完整的实验,例如做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在课堂上动手实验时可以需要时间较长,有时一节课也可能完成不了,因为我们要观察水吸热升温的这一过程,一开始加热时水温度升高的比较慢,后来升温变快,最后要沸腾时升温又慢,如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这一完整的实验难度比较大,要观察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必须要用温度较低的水加热,而酒精灯产生的热量也较少,所以在上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和微课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视频对该实验进行一个充分的预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视频在家中尝试着完成这一实验,然后将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该分组实验,实验效果将会大大地提高,当然该微课视频不宜过长,如果过长,不易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微课只是对实验课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物理学的基础就是实验,我们不能用微视频来代替物理实验,不能通过观看微视频而取消了学生做实验的权利,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我们还是一定要让学生共同实验、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对一些物理知识或规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微课只是感观,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某一问题有一浅显的认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慢慢地淡忘了。例如,我们在教学苏科版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节时,这是一个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在微视频上也可以通过动漫演示,只需要轻轻地移动视频中的蜡烛,就可以轻松地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但是这一重要的物理规律如果让学生只通过微课就能解决,那也是有背实验之嫌。因为学生在鼠标移动之间很难完成这一个很深刻的探究过程,而如果动手做的话,我们不仅能深刻了解,还能进一步拓展一些其它知识,如用凸透镜直接观察窗外的景色,你将会看到一棵倒立的树呈现在你的眼前,那么你的印象将会极为深刻,你可以直接用手遮挡住一分部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也可以上下移动蜡烛,观察成像情况,虽然学生可能做的蜡烛油满桌,但是通过其亲手操作,有许多结论可能终身难忘,那么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用微课进行预习,使上课时有目的性的去完成这一验证性的实验,不至于在动手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在动手实验后也可以用微课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个总结归纳,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对实验结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三、微课可以集中呈现物理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合理地利用微课将物理实验中呈现出的各种各样问题集中展示出来,发现问题的根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地主动性,激发学生物理思维,与此同时也可以对于演示实验中教师使用的一些教具不是很直观或清楚,有些抽象的物理情况不容易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这些演示实验、抽象情况制成幻灯片再配上旁白,这样实验过程和原理就变得十分清晰和直观,对于一些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实验,通过控制一些物理量,从而引起另一物理量变化,通过微课可以使其由抽象枯燥变得形象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微课应该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要

我们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一般都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展开,知识的拓展和发散都非常有限,他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我们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对实验的讲解,一般可以分为实验原理的讲解,仪器使用和原理的讲解,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几个部分,例如初中物理第二章第一个微课就应该重点讲解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而在以后观察水的沸腾和探究冰、蜡烛熔化特点时就不必再次介绍,但是学生如果在后面的学习中知识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可以自行将前面的微课再看一次,直到弄懂为止。所以学生通过微课可以更加清楚物理实验操作的规范,同时思考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瑕疵和不足,另外也可以帮着学生复习和回顾物理实验的步骤,加强对实验的理解。

五、认清微课特点,更好地给物理实验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