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程监理市场规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程质量检测是指对工程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的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的合格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一)工程质量检测业务我们划分类别如下:
1.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业务
2.工程桩基检测业务
3.工程测量业务
4.工程监测业务
(二)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类别范围
1.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业务是指对工程建设所使用的材料进行检测的业务,主要包括:原材料(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掺合料、砖、塑料排水板、土工织物)品质检测;混凝土、砂浆的物理、力学和耐久(抗渗、抗冻、抗腐蚀)性能检测;钢材力学、工艺、化学性能检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防水材料、粘接材料品质检测;土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等。
2.工程桩基检测业务是指对工程桩的动、静载检测(桩承载力、沉桩应力、桩完整性),桩身质量检测等。
3.工程测量业务是指对工程建设中所需的地形和构造物几何尺寸数据进行的测量,包括地面测量、水域测量、地下管线测量、洞室测量和其他测量。
4.工程监测业务是指对工程建设中所需的地质和实物的物理指标数据进行的监测,包括监测基准网、变形监测、土体回弹分层沉降监测、建筑物倾斜监测、建筑物裂缝监测、深层侧向位移监测、应力应变监测、空隙水压力监测。
二、开展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的必要性
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工程质量的关键手段。一个工程实体或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检测这种手段得以实现,监理企业开展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监理企业开展工程质量检测业务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为基本建设提供保障。工程质量检测是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基本建设中强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质量管理中也应遵循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采用科学而可靠的检测数据来说话,防止单纯凭主观经验来判断的做法,检测工作也就成为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在工程质量保障中质量检测工作又占有重要位置,担负着重要职责,它借助于测试手段对材料,构件及单元工程,按规范标准与要求进行检测,并做出合格与否的判断。因此,检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质量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监理企业开展工程质量检测业务可以促进监理质量管理职责作用的发挥。工程监理的质量管理职责突出的是质量流程、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状态分析方面的职责,但质量控制的基础数据还是来自于质量检测,积累质量检测数据可以帮助监理企业更好的掌握工程质量状态,从而增强监理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控制作用。开展工程质量检测业务后监理企业就可以将工程质量管理延伸到“测、比、判”等环节,依据更加详尽的检测数据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作出处理,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情况作出安排,既增强了监理企业的质量管理职责,又充分发挥了质量检测结果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3.监理企业开展工程质量检测业务可以提高工程质量检测的公正性。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要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必须要完善检测手段,保证其公正性。从目前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来看,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均,有的检测机构过度追求利润,随意简化检测流程,这势必使检测数据失去准确性,还有的检测机构丧失职业道德随意修改检测数据,这给工程质量管理带来了难度,建筑市场需要公正的,对基本建设高度负责的试验检测机构提供科学的、准确的检测数据,来保障基本建设的发展,同时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多创优质工程。
三、天津港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的市场规模分析
对天津港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的市场规模分析按照我们划分的四大业务类别来进行分析,也就是分别对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业务、工程桩基检测业务、工程测量业务和工程监测业务进行市场规模分析。通过对天津港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的统计计算,市场规模在6千万左右,各业务比例也有所不同。
从发展趋势看除工程测量业务不稳定外,其它三项业务都有明显的增加,增幅最快的是工程桩基检测业务;从所占比例看,份额最大的是工程监测业务,份额最小的是工程测量业务。
(一)工程桩基检测业务的市场规模分析。
桩基检测业务主要包括大应变和小应变检测,它的市场规模在2011达到878,705元,2012年达到9,462,639元。
(二)工程测量业务的市场规模分析。
测量业务主要包括地面测量和水域测量,它的市场规模在2011达到1,616,849元,2012年达到497,341元,出现市场规模不稳定的情况。
对测量业务再进行细分,发现目前天津港市场的测量业务主要在地面测量和水域测量业务上,而水域测量业务比例比较大。
(三)工程监测业务的市场规模分析。
工程监测业务主要包括岸坡稳定监测和软基处理监测,它的市场规模在2011达到30,166,276元,2012年达到42,365,031元。工程监测业务是工程质量检测四个业务类别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业务,达到4千万以上,占天津港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69%。
五、工程质量检测业务市场准入条件分析
(一)开展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的总体条件。无论开展建筑材料试验检测、工程桩基检测、工程测量、工程监测业务的开展都需要技术监督局CMA认证(计量认证)。
(二)开展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业务需要交通部质监总站颁发的水运材料资质等级证书,等级越高试验的种类越多。目前公司具有材料丙级证书,建议升为材料乙级(省级质量监督站负责审批)。
(三)开展工程桩基检测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工程桩基检测业务需要交通部质监总站颁发的水运结构资质等级证书。目前公司具有结构乙级证书。
(四)开展工程测量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水域测量业务需要具备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海洋测绘甲级及以上资质。测量业务资质门槛较高,行业跨度较大。
(五)开展工程监测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工程监测业务需要水运工程结构甲级资质(含甲级增项:地基)或水运工程结构乙级(甲级增项)。
监理企业可通过增加和提升资质来满足监测市场的准入条件。
六、工程质量检测业务发展建议
(一)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业务的发展建议。监理企业开展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业务不仅能为工程建设质量提供更可靠的保障,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二)工程桩基检测业务的发展建议。监理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适时来开展工程桩基检测业务。
根据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G)预测,到2012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会达到420亿美元;到2013年,云计算服务开支将占整个IT开支增长幅度的近1/3。而Gartner更是大胆预测,到2013年,云计算市场规模有望增长到1500亿美元。IDC则预测云计算的增长速度将是传统的IT行业增长率的六倍。目前,国内外政府、企业都对此给以极大关注。根据赛迪顾问的报告,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的阶段,市场规模从2009年的92.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6.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4%。
从全球发展态势来看,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为全球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到2012年预计将达到1072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1768 亿美元。科技部公布的首个部级云计算规划《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表明,“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国内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元到1万亿元。云计算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云基地”,不仅仅是云计算技术的空间载体,更是云计算所带来的产业创新和转型的结果。“IT技术产业的服务化,将是我们未来产业服务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基础设施及服务,软件及服务,平台及服务,未来云计算中心将会类似于自来水公司的概念,用户以较低廉的费用,随时随地按需使用资源,而不需要购买和拥有软硬件系统,这个现在看来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国外各大厂商也强化这方面,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产业转型当中,特别是企业十分关注的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的这一番话,揭示了云服务背靠的产业大背景——信息服务业的新业态。
2012年12月初,国务院最新出台的《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十二五规划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将对信息服务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积极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服务延伸,推动产品制造与软件和信息服务融合、制造业与运营业融合。”把握ICT融合(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趋势,应当大力发展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及搜索、应用商店等新兴业态;开展好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加快“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发。
在信息服务业的光谱中,云基地可谓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业态,被誉为“中国云计算时代坐标”,云基地品牌和试点活动已深入全国各地,北京亦庄云基地、北京中关村云基地、上海云基地、硅谷云基地争相绽放。
具体到云基地工程的建设,有数据显示,在2015年之前,云服务基地的工程建筑规模有望超过100亿元。
2012年,“中国云基地”项目在京启动。其阶段性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三、百、十”,因此又叫“三百十工程”:即在未来三年,计划投资100亿元,在全国优先选择10个城市建设云基地。
就国内云基地的工程而言,大都集中在50万平方米左右的建筑规模,投资额在2亿-10亿元左右。除了上述十座城市的云基地建设需求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除西藏和新疆外,目前已经提出或业已制定云计算发展计划的地方政府已覆盖了其余30 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推广和普及,相信未来至少会有20个大型的云基地工程项目。然而需要提示的是,云基地的建设热潮也许随着云计算产业的成熟将逐渐冷却,例如,云计算应用成熟的美国,在经历了需求暴增期之后,数据中心的数量从过去1100个削减到现在的300个左右。 “智慧谷”云服务基地项目是迄今北京市最大的云计算研发及应用产业园区,是国内首家智慧城市云服务基地。项目占地面积48亩,包括4万平米的云服务中心及其配套设施,总投资3亿元,分两期建设,预计2013年年底投入运行。
此外,成都双流县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物联网产业园内,一个占地200亩、拥有50万平米机房、承载着5万个机架的现代化IDC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将建成运营。该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人民币,主要包括西部IDC业务集中承载中心、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三网融合、物联网、大型数据灾备中心等若干子项目。项目将在2015年前建成运营。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监理;解决策略
【引言】: 监理工作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其无论是在提高工程整体质量,还是控制投资及工程工期方面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效的避免了建设过程中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益。然而,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急需要相关人员解决。
1、目前,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工程监理市场行为缺乏规范性
在承揽监理业务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的情况或者业主不经过任何渠道私自的雇佣监理单位,系统内形成了同体监理的现象。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从而使得工程监理具有的优势无法得到良好的发挥。实际中,部分监理单位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基本上还处于母体的副业状态,既不属于独立核算的范畴,也不属于自主经营范畴;更有部分是挂着监理单位的牌子,在接到监理任务时就临时的组织人员,在没有监理任务时,就将这些人员解散,这样将大大的降低了监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心。
1.2监理服务取费低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待遇较低,难以聘请到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并且也难以留住专业人才,严重的制约了监理单位朝着高智能、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其次,建立企业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监理单位受到资金的局限,因此,没有能力购买各种先进的设备,实际工作效率较低,为了对成本支出进行控制,致使监理服务工作不到位,这对于监理单位的整体素质及工作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阻碍了监理行业持续良好的发展,当前,虽然我国工程监理业的规模已基本形成,但是监理取费标准却低于国际的取费标准,阻碍了工程监理行业持续良好的发展,进一步阻碍了监理行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1.3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根本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安全的监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中具有的重要性,实际工作中也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办事。还有部分监理人员没有对各项技术安全措施进行全面的审查,也没有及时的查找现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隐患的存在。由于没有及时的发现问题,最终使得工程竣工后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1.4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
实际中,有的工程总监理工程师同时兼职很多项目的总监,有的监理单位没有一套工程监理内容和程序,也没有明确各个监理人员的权责,从而导致了部分监理人员实际工作中本应进行检查时不检查,本应旁站监理时没有进行旁站,更有甚者从不过问工程是否合格就进行签字。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所制定的监理法规体系还缺乏一定的严密性,相应的监督管理力度还不够强等因素所造成。
2、建筑工程监理完善的解决策略
2.1提高监理人员素质
监理工作能够有效保障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所以监理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施工管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勘察能力和工作询问能力。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规定,有效保证施工质量。
2.1.1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应该尽量挽留高素质管理人才。对监理单位的技术型、多样型人才应该重点培养,提高竞争力,为单位发展奠定基础。
2.1.2监理单位工作人员在平时监理工作中应该注意不断累积经验,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于每道工序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可以实现预警,在随后的工程建设中认真检查,有效落实工作。
2.1.3监理单位可以定期培训监理人员。总监理工程师应当在监理方式、业务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等具有相当造诣。另外应该积极培训监理工程师,提高其业务素质,制定科学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水平。
2.2加强监理单位自身建设
监理单位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监理资质,充分展现承揽监理工程的能力,有效控制工程投资、质量、进度。监理单位还应该强化资质管理,要求监理单位必须自主经营、能够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严格监理单位的资质管理,是保证监理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监理单位资格管理的法规,使其能够进行科学管理,成为自我约束的独立的市场主体。
2.3完善监理市场
为了有效加强监理工作,必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理市场。我国监理市场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健全的监理法规作为监督保障。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在建筑监理市场展开调查,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补充漏洞,严格抓好相应的法律政策。保证建筑施工监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还应该依据建筑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制定相应的招标准则,选择资质符合条件的监理单位完成建筑施工监理工作。
2.4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构建
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及监理工程师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和对在场的监理工作人员进行考勤制度的管理、惩罚制度的管理、业主的评价管理制度。将不同的工作分类,坚持为业主负责、为施工单位的工作理念,保证建筑施工安全。
2.5加强监理服务水平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良好,所实行的监理取费办法与标准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建设监理的实际需求。所以,应尽快改进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建筑市场准人和清出制度。资质管理过程中,应将宏观调控监理队伍规模、监督管理市场行为作为主要手段,在企业资质审查年检中融入违法违规行为内容,这对于规范与制约企业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凡是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必须严厉惩处,情节较严重的,应撤销资质证书。规范市场准入制度,不得使用资质过低的监理单位,以此避免素质低的监理单位通过压低监理费用来承揽业务的情况发生。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能够满足业主的投资收益,保障监理工作全面健康的发展。国家必须根据监理市场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理市场。必须根据我国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正确引导我国工程监理行业逐步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工程监理 监理机制 质量控制
1 引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化建设在各个行业迅速发展开来,信息工程建设出现种种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各类:
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应用的基本需求;
工程进度拖后延期;
项目资金使用不合理或严重超出预算;
项目文档不全甚至严重缺失;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需求一变再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扯皮、推诿现象。
面对如此纷扰、复杂的问题,工程建设的管理者需要一整套工程管理程序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使整个项目建设始终处于可控状态,确保建设投资的有效性。工信部等相关国家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工程管理措施和技术规范要求,包括:制定和完善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制度;推行项目经理制度;推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制度等,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开展确立了标准。至此,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被正式引入了工程建设中。
2 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引进监理机制,这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识
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引进监理机制,这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识。“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市场规模大约是5000亿元。这其中,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将是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信息工程监理的工作概况起来包括四控、三管、一协调。四控即信息工程建设中的质量、进度、投资和变更控制,三管即合同、安全和信息管理,一协调就是组织协调工作。
质量控制是监理工作的重点,贯穿了从工程招标到项目验收整个过程。众所周知在工程建设每个阶段都有其工作重心,相对应的监理质量控制在每个阶段也有了其工作重点。招标阶段,编制招标文件、选择施工单位是本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围绕这个工作中心监理会提供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协助编制或审查招标文件、协助设备选型、参与评标和定标过程、协助合同谈判与签约。项目设计阶段,设计单位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目标,甚至会决定整个建设项目的成败,消除设计文档的缺陷,协助提供优化的设计方案这是监理工作的重点,协助建设单位组织专业人员评审工程设计方案、审核测试验收方案,确立工程过程中的各个重要里程碑。在实施阶段,让项目时刻处在监理控制中,保证项目向着目标一步步健康地推进,监理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保驾护航。建立完善的工序控制程序,严格工序间的交接检查,进行相关阶段的测试、验收,严格行使质量监督权,组织现场会议,及时分析通报质量状况,协调有关单位之间的业务活动。通过这些措施,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可控性,推动项目按照既定目标发展。作为信息工程建设的最后环节——工程验收,监理需要审查验收资料,监督验收过程,监督完成项目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培训。通过工程建设中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确保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符合标准规范,使工程建设质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息息相关,工程建设质量能否按照要求实现,决定了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工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进度。对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协调和掌控是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进度的控制需要审核、确认工程总进度计划和设备采购计划;协调分解总进度计划为阶段进度计划;定期检查工程进度情况,现场监督施工进度;全面开展工程进度的动态管理,及时纠偏;一旦总工期被突破后要协调采取补救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机制来保障工程按进度进行。
项目变更时工程建设中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变更请求,尤其是需求变更,需要采取谨慎对待的态度建立基线,明确变更策略和规则;及时对变更请求进行评估;如变更确定实施,需把变化融入到项目计划中并及时变更消息。对于工程变更要做合理的控制。
工程建设中具体的合同、信息管理等措施手段,让信息工程建设每个环节有迹可循,确保工程的可控性、均一性、可追朔性。监理单位以第三方公正、独立的身份加入,可以有效地避免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扯皮、推诿现象。面对信息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大大缓解了信息化建设业主的压力。规定了某些项目必须采用工程监理制,如: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的信息系统工程;使用国家政策性银行或者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定需要实施监理的信息系统工程;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的信息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的信息系统工程;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实施监理的其他信息系统工程。
3 小结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信息化工程监理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IT项目监理虽然短期增加了项目的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监理的存在提高了项目成功的比例,降低了社会净资产的流失。监理的规范管理方法、手段和流程,保证了项目的质量,降低了项目维护费用,从而降低了项目的运营成本。因此,IT项目监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大型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也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徐全平,葛乃康.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简介[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4).
[2] 李奇明,刘家国.信息化工程监理的几个关系探讨[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学术版,2004(5).
[3] 徐维科,祝宇林.论信息化系统工程监理制[J].信息技术,2004(12).
[4] 李海威.信息化工程监理平台的解决方案[J].广东科技,2008(14).
这里就是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信息工程监理专业委员会(IESSC)的大本营。自2006年葛康组建IESSC并担任其主任以来,绝大多数小型会议都在这里组织召开。
当然,用不了多久,随着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组织(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分会)的挂牌成立,IESSC――这一“过渡性”组织终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不过,葛康认为,IESSC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进行理论的研究、标准的制定,尤其是硕士学位以上的人才培养等。“一个行业不能没有学术,越是不敢搞学术,行业越是会落后,就越起不来。”葛康说。自2004年起,IESSC举办了两次信息工程监理的大型学术会议,十多次小型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质量较高的论文集,为从事信息工程监理从业者们提供了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
5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他手捧《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总则》。作为信息化工程监理6大国家标准的第一部分,此标准已出版配套《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总则理解与实施》一书,2007年,该标准还被翻译成英文,延续着葛康的行业国际化理想。“还有三本与标准配套的实施指南丛书也将于近期陆续付梓出版。“他指着另外五本信息工程监理行业国家标准说,”标准比较枯燥,需要短小精炼:而书就可以收纳一些有弹性的问题、争论,是知识的扩展。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国内较早研究信息工程监理行业标准、规范的专家,葛康被视作国内信息工程监理行业的领头人。他认为,推动信息工程监理行业发展,不过是顺水推舟的事情。采访中,这位已过“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老者,对数字依然保持着极大的敏感,他能够清晰地记起行业的每一个重大文件编号和每一次重要会议的日期。
应运而生
总结金融危机的诱因,监管的缺失使华尔街被千夫所指。“华尔街要有监督,就不会出这么大纰漏。美国拿出这么多钱去补贴大银行,它们的高管照样拿很高的分红,就是因为监管不到位。”葛康表示,“任何行业没有监督就危险了,信息工程同样如此。”
国外权威机构Standy Group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失败和有疑问的信息化项目达到65%以上。葛康告诉记者,“与建筑工程相比,信息工程监理往往都是隐性的、柔性的。客户有怎样的需求,需求到什么程度,很多东西都不好量化,很多细节问题是看不见的。”他表示,“信息化项目更容易出现问题,而它的高风险,决定了必须要做好风险控制。”
事实上,这一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散见于部委和地方的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
1996年,国务院的《质量振兴纲要》里提出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重大项目实行监理;2000年,北京市的《北京市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规定,重大项目的建设应该实行监理;2002年,国家发改委的《振兴软件产业纲要》又要求,国家重大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而最具标志性的,当属2002年原信息产业部下发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这是信息工程监理首次受到信息化主管部门的重视……
国家标准的出台,也为行业的诞生找到了依据。葛康告诉记者,当初在制定信息工程监理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时,也是受建筑工程监理的启发。2007年,国家标准的6个分册陆续出台,构成了一套信息工程监理标准的依据。它们分别对应于信息化工程的几大门类:软件工程,通信布缆工程、电子设备机房工程、信患安全、网络工程等。
此外,在资格依据方面,部级和地方分别形成了对于机构的资质和对于个人的资格认证――“双资”认证。而国家发改委颁布的2D07年670号文也提供了信息工程监理比照其它系统工程的监理进行收费,暂时构成了信息工程监理行业的取费依据。
“随着物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工程投资越来越大,起码也有几千亿,这为信息工程监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投资将来越来越大,而项目成功率越来越小,那还得了?”葛康对行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早在1997年,在自己作为业主单位的信息化项目主管的胡晓阳,就引入了信息工程监理机制,那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信息工程监理实践了。两年前,当他作为北京国研信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研监理”)的总管时,还曾担心行业太窄,不过,今天的他也早已转变了观念:“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工程发展特定的重要细分行业,信息工程监理的行业前景将会变得非常广阔。”
胡晓阳表示,“由于政府、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人才基础薄弱,项目管理知识和经验欠缺,因此行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同时,在信息社会,任何业务的建设和发展都要与信息化关联,信息化工程会越来越多,对信息工程监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很大,对信息工程监理是个机会。”
现在,随着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日益提升,信息工程监理环节已成为信息工程项目追求高成功率的关键。从而,葛康对信息工程监理也有了新的理解:不是监督管理,而是监督理顺。“对项目的完成情况、预期效果、投资预算等实现即时监督,并帮其理顺。”由此,监理内容中“协调”作用就很重要。
成长的烦恼
任何行业的诞生过程都不是帆风顺的。2001年,葛康在加拿大温哥华写他的第一部监理专业著作《信息工程建设监理》时,也曾对行业发展有所悲观――“没准,将来一阵风就把它吹跑了。”
如今,回忆起往事,葛康感慨颇多,“尽管行业开始主要是政策推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市场行为了。当然,行业只有短短8年的历史,的确有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之处。”
人们对监理在信息工程项目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不足,是其首要制约因素。“国内不少人并不知道有此行业”,足以反映其窘境。对此,胡晓阳可谓感受深刻:“现在,国研监理最大的客户主体还是在政府,一些大型企业也逐渐开始引入监理机制。无论是从工程合规性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监理还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
中国的信息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所走的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不同路径――由电子政务推动社会信息化,再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在政府非常强调项目管理,将重大信息工程管理统一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由此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但电子政务并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企业信息化工程将来必定要引领潮头,未来监理的客户源将会更广。”胡晓阳说。
在信息工程监理取费方面也是值得商榷的。目前,信息工程监理取费标准参照的是土建工程监理。然而,土建监理明确规定是施工过程的监理。而信息工程监理则不同,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全过程监理,包括招投标的准备阶段,包含了设计、施工、开发阶段,测试、验收等完整的阶段。这意味着信息工程监理职能和任务更多,取费标准中并没有体现出它们的不同。
关键词:施工监理;项目管理;不足;发展;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going efforts to promote, significant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showing a good development trend, the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began to projec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This article first to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are briefly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of, and then to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and finally on how to bet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of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adequat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施工监理也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监理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监理水平也越来越高,但随着项目管理外延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施工监理已经不适应现代项目管理的需要,积极创新施工监理模式,以适应现代项目管理对施工监理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我国大力实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条件下,既给施工监理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认识,总结我国施工监理项目管理发展现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推动项目管理科学发展。
一、施工监理和项目管理的内涵
(一)工程监理的内涵
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关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承担其项目管理工作,并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包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活动。
(二)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合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更好的实现项目建设目标。
二、施工监理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
随着监理行业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很多有实力的监理企业已经开始向项目管理转型,一大批监理企业对服务目标、管理体系、人才结构、服务措施等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积极创新监理模式,拓展管理资源服务,主动参与施工项目“全过程”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施工监理项目管理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梳理并不断加强认识。
(一)项目管理认识不足
尽管项目管理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我国也大力开展了项目管理方面的宣传,但很多业主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对项目管理的内涵、意义、作用等认识不足,很多都没有开展代建工作,尽管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一些代建项目,但财政、发改等部门对项目管理单位缺乏有效的认同感和信任度,很多时候不接受项目管理。还有一些业务认为项目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因而尽管采取了项目管理的方式,但也只是将一些简单式、基础式的管理交给监理企业,很多重要的决策和管理仍然由业务操纵,监理企业只是承接了业务应该承担的风险。
(二)项目管理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很多监理企业已经开始向项目管理转型,但大多数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素质还不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很多监理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局限在施工监理方面,无论是服务功能还是组织结构,都无法满足项目管理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项目管理服务需求,岗位职责不清、程序文件不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监理企业项目管理工作。而项目管理人才匮乏则更为突出,监理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普遍缺少具有较强管理能力、技能水平、经营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很多监理企业尽管接到了项目管理业务,但由地人才不足只好放弃,这已经成为制约监理企业开展项目管理的最大瓶颈。
(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我国大力推行项目管理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我国很多监理企业已经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项目管理方面的专门法规,既出现了一些指导性文件,也有《建筑法》等作为法律支撑,但对项目管理的规定较少,导致很多监理单位在探索和创新项目管理过程中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因而很我项目管理单位工作范围、责任权利、服务取费都不够规范。比如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特别是工程总承包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但一些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又出台了地方法规,限制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三、新形势下施工监理项目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创新项目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更好的推动我国施工监理项目管理的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全新的项目管理理念。各级政府应大力加强对项目管理的宣传力度,使财政、发改等部门对项目管理有新的认识,推动政府投资实行项目管理,同时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引领和带动项目管理的发展。业主应从有利于施工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放胆、放手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确保施工项目管理到位。
(二)建立项目管理体系
监理企业要抢抓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机制,从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为开展项目管理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监理企业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抓紧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由“单纯监理”向“项目管理”转变,着力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载体,满足项目管理的需要。大力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建设,监理企业应针对未来项目管理的要求和趋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设计、质量、成本、技术、施工等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
(三)完善项目管理法规
国家应从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当前项目管理缺少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实际情况,将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中,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组织编制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为我国项目管理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商会的重要作用,抢抓我国政府简政放权和“政府购买公务服务”的机遇,将相关职能下放给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推动我国项目管理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进程。
(四)打造项目管理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项目管理作为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行业,监理企业要想更好的推动项目管理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队伍。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不惜血本”引进人才的理念,通过“待遇引人、事业引人、感情引人”的办法,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整合,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重新进行定岗,并大力加强项目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监理企业开展项目管理奠定人才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入实施,施工监理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施工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都要进一步加强现代项目管理的认识,特别是要对当前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推动项目管理创新,使施工监理项目管理走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持续化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周凤翔.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的关系[J].中华建设,2013(03)
[2] 李大东,郑军辉.浅谈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8)
[3] 将正雷.提高工程监理项目管理质量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4] 黄雅喜.建设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分析与接轨[J].门窗,2013(11)
1.优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和趋势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因此各市场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必然面临两个市场的竞争的: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考内到国内经济管理体系实际并未完全松懈这一现实,对企业而言,国际市场的竞争比国内更为激烈和残酷,因为在国外竞争,无论你是何种性质的企业,都不会有兜底--没有人会为你的失败买单。但是这也是机遇之所在,国际市场规模程度大、成熟程度高,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都远远超过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奋斗的目标都是赢得国际市场,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同国际接轨”,我们终究是要走向世界的,在目前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二带一路、以及亚投行的建立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的背景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外建筑市场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总体上仍然存在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建筑工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必然会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针对性地优化建筑工程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2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国际市场经济竞争越发激烈的,而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因此必然导致一大批资质优秀的国外建筑工程企业进军内地,从而给我国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国外同行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卓越,会计核算严格,员工队伍素质优秀,这对管理模式本就不高的本土建筑工程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但压力就是动力,正因为目前国内建筑工程企业与世界其他优秀国家的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的位置,我们才应该及时优化和创新本土建筑工程企业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国家大力改革管理体制,放松企业经营管理,深化市场改革;企业自身不断学习和引进新的管理制度和理念,尽可能地创新管理模式,力争在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2.1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建国以后,中国建筑监理制度从确立到实行大致经历了下述四个阶段:1949年-1979年为第一阶段,特征为政府单向行政监督和施工单位自我监督相结合。第二阶段是80年代初期,政府专业监督与建筑企业自我监督相结合;第三阶段是80年代后期以后,是建设监理的萌芽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段,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从西德和日本传入我国,得益于世界银行增加对中国大型工程建设的信贷,相应的理念在中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从此以后工程监理的主体愈发向市场主体自我监督倾斜,而相应的咨询工作也做同样的变动,这个过程同我国经济管理的市场化趋势大致相当。第四阶段是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遇的压力,由于资金融通和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原因,不少企业没能顺利度过这次寒冬,因此,看得见的手,国家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运行,4亿投人救市,评价这一大规模的国家宏观投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从市场的手中夺回了一大部分话语权,因此,在工程监理和咨询方面,又重新频繁地看到了国家的身影。
2.2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咨询落后。和国外相比,我国内地现代意义的工程咨询起步晚,直到1993年才成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国内建筑工程公司,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仍然很低,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和技术体系所拥有的水平严重不符,成为制约“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重要障碍。以世界200家顶级工程咨询公司今年来的市盈率做参照对象,2015年这200家企业纯收入达到1240.5亿美元,而中国不到100亿美元。并且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是,从1993年开始到2015年,中国本土工程咨询公司针对国外服务对象所得收人增长趋势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具体而 言,从1993年到2008年是呈上升趋势,且这16年的平均增长率均高于30%;但从2009年开始,这一趋势开始逆转呈现急剧下滑的状态。从上述数据可见我国工程咨询业目前仍然相当落后。二是支持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走向成熟的体制不够完善,给我国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造成了限制。我国目前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面,从项目设计、过程管理、工程建立、项目责任制等方面来看,政府部门的限制都比较多,难以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来运行,也即是说国家体制的不够成熟阻碍了我国建筑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目前,我们建筑工程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情况随着国家各项制度的改革已经有所突破,但国内的情况却开始令人担忧。例如,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不少业主巳经走向了迷信具有“外国资质”或是“国外背景”的公司或是人员。这一现象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开展咨询模式整合和优化的过程中,必须扎实把握国内市场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形成本土特色。
深入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制度性的障碍,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不够健全确是主要障碍性因素。我国本土大型(技术强劲,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公司并不少,但由于国家体制控制严厉,我们并不完全允许带有公有性质的企业出去“赚外快”,也是受体制所累,迄今为止,我们并未培育出一批知识体系完备,外宣能力强劲的对外咨询队伍。这给我国建筑工程企业改进和优化项目管理模式造成了极大阻碍。
3.优化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途径
3.1强化工程监理、增加设计部门的介入程度
如上文所述,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发展使得我国本土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面临严酷的竞争,并且在两个市场都呈现出不利的态势。具体表现为:本土企业的工程咨询,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咨询服务范围过于局限在施工阶段,有的甚至仅仅只是停留在值班性的施工质量监理阶段;而对项目全貌有较深人了解的设计单位却对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基本不介人。这和国外“一条龙”式的连续性监理完全不同。这导致我们人为地将本该流程化、一体化监理的工程咨询活动条块分割了,导致设计规划院、建设监理单位各行其是,缺少协调配合,从而降低了行业竞争力。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应该加大设计院对项目的介人深度。将设计院打造成为“同一单位,两批人马,统一目标”的存在,在进行项目监理的过程中,一批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另外一批人则负责驻扎在施工现场,严格按照设计本单位设计队伍的项目规划监控施工进程。必须指出的是:这两批人马的配合与互动是事关整个项目云总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管理层必须以项目作为终极目标,加大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以实现整个设计规划院的良序运行,使之与国际工f咨询专业化发展相适应,促进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
3.2建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责任制
由于“制度一旦盈利就必然存在自我强化的倾向”,因此在短时间内要改变中国目前以单位为项目履约主体的现状并非易事,然而我们同样认为这并不是我们可以就此不做改变接受现状的理由。和上述我国流行的单位法人制相比,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总工程师负责制在整个建工工程项目的咨询服务过程中效果更佳,并且它也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笔者建议向国外学习,建立合乎中国实际的工程师责任制。也就是说,和业主签订合同的不是事业单位,而是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工程师。工程师是独立于设计院、规划局以及相应施工单位的独立法人,业主对他们的信任源自他们个人的能力和征信。合同签订以后,由总工程师依据合同规定,分别同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院、规划局以及施工企业签署相应的合作合同,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来履行合约。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革新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的道路,是一个参照旧有路径,逐步修正,而最终实现根本性改革的过程。剧烈的变革,必然导致事权混乱,而国内的工程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还没有达到一力承担设计、监理、施工等全程工作的管理和推进能力,并且管理视角的转换也会导致业主和其他主体角色混乱。与另辟溪径相比,沿着旧有模式缓慢变革,可能要容易得多。因为无论何种改革,都必将导致既有利益得重新划分,而改革之初,由于前途实际不够明朗,因此除了少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之夕卜,几乎绝大部分人都是会加以反对或最多是不反对但也不支持的。一步到位的优化模式,并不适合当前国内任何行业的革新,建筑工程项目咨询相关的管理由于利益涉及广泛,就更加如此了。就技术操作层面来说,存在国内工程师能力不够的,合同其他方变向逐利,以及国家监管成本大大增大等问题。因此,笔者主张在原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从提高建筑师的综合素质开始,逐步推行工程师责任制,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渐进式优化。
4.结语
归结起来,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既定实体在业务上由点即线再向面扩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管理向全面管理,深度介人转变的过程。目前,我国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的优化方向是:工程师责任制下的系统化、专业化、一体化的协作模式。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上述趋势并非是去业主化的管理模式。我们所有的工作,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最终的指向都是业主的整体需求。在目前国情和行业环境下,笔者个人认为,推行一种渐进的管理模式创新是可取途径,也就是短时间内允许单位负责人和工程师负责制同时并行存在,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最终实现工程师责任制成为项目管理模式的核心。
关键词: 建设工程;监理;程序;控制
1 建设工程监理控制程序及依据
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制定监理工作程序, 使工程项目监理工作做到程序化、规范化, 保证监理工作质量。监理工作程序必须符合委托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的规定内容;必须符合工程项目的专业类别、工程特点等;监理程序应当体现主动控制和事前控制的要求;应当符合国家建设工程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监理程序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
工程项目监理工作依据为:
1) 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有关工程建设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有关规定。
2) 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 。
3) 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4) 工程施工图纸及有关的设计文件。
5) 工程项目《监理规划》与《监理实施细则》。
6) 国家标准《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7) 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8) 国家标准《现行有关土建、安装工程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9)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0) 承包单位编制并经总监理工程师批准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或施工组织设计)。
11) 其他涉及与本工程的有关文件。
2 建设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监理工作内容
2.1 组建高效的监理机构并及时进驻现场
监理单位签订《委托监理合同》后,应及时按照投标文件要求组建项目监理机构。
2.2 编制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监理机构人员在总监理工程师的领导下,依据委托监理合同、施工合同、设计文件、编制工程项目《监理规划》。
《监理实施细则》依据已批准的《监理规划》要求,分阶段编写,用以指导相关专业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操作, 确定监理工作应达到的标准。
2.3 认真学习合同文件、参加设计交底
监理机构人员必须参加各专业的设计交底,了解熟悉本专业的施工图纸及设计文件,掌握关键部位、特殊工序的工程技术与质量要求。
2.4??审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或施工组织设计)
3??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控制
3.1 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是建设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做好进度控制工作,能够保证建设项目按期交付使用,并及时发挥投资效益。但由于建设项目又存在着影响进度的诸多因素,因此,监理工程师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具体进度控制措施: 为实现进度控制, 监理工程师必须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认真制定进度控制措施,以保证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目标的实现。进度控制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
3.2??质量控制
(1)熟悉质量控制原则
监理工程师要以施工图、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技术规范、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为依据,以主动控制为重点,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
(2)掌握质量控制内容
1) 督促承包单位认真审查施工图纸, 发现问题, 及时汇报、解决。
2) 监督检查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的落实情况。
3) 检查承包单位是否按照审批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组织施工。
4) 审核承包单位报送的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质量保证措施。
5) 审核承包单位报送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用前的各种支持性文件。
6) 检查确认承包单位报送的测量放线成果。
7) 考核承包单位的试验室资质及人员配备, 是否满足工程项目需要。
8) 查验承包单位进场材料、构配件、设备等各种支持性文件是否齐全。
9) 检查承包单位的现场计量设备、测量设备是否经过法定检测部门滤定合格。
10) 监督检查承包单位对施工过程的全方位、全天候质量检查情况。
11) 认真对工程项目的隐蔽部位验收, 对分项、分部工程及时进行质量验收和评定。
(3)监理对质量控制的方法及手段
质量控制方法是监理工程师认真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表和报告; 监理工程师加强对现场施工质量的监督和检查。质量控制手段, 主要是拒绝签字、严禁下道工序施工、拒绝支付工程款、责令停止施工等。
3.3??投资控制
由于建设工程投资数额巨大、投资差异明显、投资确定依据复杂、投资确定层次繁多、投资动态跟踪调整等诸多因素。因此, 加强各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十分必要,在施工阶段应做好如下方面的投资控制。
(1)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投资控制目的是为了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因此,监理工程师必须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合理地确定投资控制目标值。
(2)投资控制措施
建设工程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 对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仅仅靠控制工程款的支付是不够的, 应该从组织、经济、技术、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控制投资费用。
(3)控制工程计量
计量是工程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 项目监理机构对承包商申报的已完成工程量, 要进行认真核验。
(4)加强工程变更管理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由于复杂环境条件的变异, 经常出现工程量发生变化、施工进度变化等诸多问题, 而引起的工程变更内容。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相关合同条款, 认真审查变更项目的成立条件。对于符合变更条件的, 还应该认真审核变更工程量及变更单价或总价。
(5)索赔控制
索赔是工程合同执行中, 由于客观环境发生变化而履行的一种约定义务, 索赔是在工程实施中一种常见事情。因此,做好索赔控制是整个工程投资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任何原因引起的索赔, 都应该按照合同条款、索赔规定认真审核, 索赔意向成立后, 还应认真审查索赔的内容、工程量及价格。
3.4??安全控制
(1)监理组织安全控制
监理机构按照相关规定组建安全职能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工程项目的全部安全工作;监理机构的全体人员要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认真履行《委托监理合同》规定的监理安全职责;认真审查承包单位编制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划”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安全方案。
(2)对承包商的安全控制
督促检查承包商成立安全组织机构情况;督促检查承包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情况;督促检查承包商合格安全人员的配备情况; 督促检查承包商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检查承包商是否严格按照审批的安全专项方案组织实施。
3.5 合同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大, 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转型必将给市场交易带来新的问题, 加强市场经济管理、规范市场经济运作, 就必须要有严格的建筑市场合同管理制度。在建设工程中, 监理工程师要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 为规范建筑市场奠定基础。
(1)合同管理的方法
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律、法规;设立合同管理机构,配备合格的合同管理人员;建立合同管理目标制度。
(2)监督、管理合同的有效实施
依据施工合同约定,对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
(3)合同争议的调解
应当了解合同争议的全部情况,包括调查、取证;召集双方就争议内容进行协商。
关键词:工程监督;质量监督;完善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化步伐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施工项目不断增多,人们对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着对国家,对人民生产生活以及财产安全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切实提高和促进建筑行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水平。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了当前工程质量管理的形势和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工程质量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工程质量监督在政策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同地区的政策存在差异。工程质量监督不仅需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条文也可以参考地方性有关政策,由于各个地区的发展不相同,所制定的地方性政策就有较大的差异性和浮动性。这就造成在监督的时候没有相连续的、健全的法规政策为执法依据。第二,法律法规急需和实际的工程相接轨。市场化的经济下,工程建设的变动性较大,工程质量监督需要跟上时代化的进程就需要有切实的、跟实际工程连接性较强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依据。第三,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制定有待加快。科技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在工程建设领域,这样在监督管理的时候就需要有相一致的配套的标准和规范来参照。
2、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任务逐渐增加
工程建设市场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建设工程总量迅速增加,因此势必会造成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任务量的增加。同时,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尤其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不同区域建设工程市场对质量监督工作的要求存在差异,从而增加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难度。另外,地铁、高速铁路等大型、新型工程出现也增加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任务难度。
3、工程监理机构经费不足
建筑工程监理机构对工程质量的保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多数监理机构都是通过自收自支的形式来解决机构的经费问题。建筑工程的监理经费是由工程建设单位直接给予监理公司的,但是有的建设单位为了能够降低成本,通常不会根据相关规定给予费用,而是提出优惠要求,甚至有的优惠比例非常大,使得监理公司没有办法对接到的任务配对足够的人员。也有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拖欠监理机构的费用,给监理机构造成非常严重的经费不足问题,导致监理机构无法正常工作。
4、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从法律的角度看,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直接影响执法的可操作性。现行有关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缺陷是监督机构执法不到位的直接因素。除此,质量监督和执法部门之间不是一体化的建制。工程质量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有着特有的技术要求,对于法律条文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限制工程质量的日常监督工作由质量监督机构来完成。但是其真正的处罚执法却需要有特定的执法部门来做,这样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就会使得执法力度大大折扣,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性和权威性。
二、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措施
1、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对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法律地位以及法律效力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施工图纸审查、质量检测等环节的工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总体看来,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并未涉及到有关质量监督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等。对此,立法需要做到:
(1)对现行法律进行一定的补充完善,使工程图纸审查、工程质量检测,竣工验收等各环节的工作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同时增加有关质量监督从业人员的法律规定,规范职业资格鉴定以及从业人员注册等制度,明确人员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法律规范性。
(2)加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正如前文所说,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工程建设市场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一些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很难与当地具体市场相适应,对此,各地要针对当地建设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法律规定,从而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完善工程监督的体系建设
监督机构作为特殊的机构,既需要有工程施工实践经验的人员又需要有一定管理知识、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熟练运用的人才。监督机构的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离不开相应的高素质、专业性的人才队伍。积极的引进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团队的整体能力,也要增加和相关机构和教育部门之间和合作,为机构人员提供和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增强人才队伍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加强内部制约,严格制止寻租的行为。建设部门直接的联动管理机制,一方面监督工程质量,另一方面要监督自身员工的行为。
3、强化人员培训
首先,加强对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大量工程质量监管工程师队伍,来满足现代化工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培养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监管能力。其次,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切实加强职工培训。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重点工作是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相关的技术培训,尤其是重点岗位,操纵重要设备的,更应该取得上岗资格证方可开展工作。同时施工企业要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在建设领域的应用。加强技术变革,提高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效率。
4、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执法力度
只有对工程建设中的隐患和违法行为严格执法,才能够形成一定的威慑力,也才能体现监督机构的执法作用。执法过程中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明确违规违法的程度和处罚力度。此外,也可以建立企业的诚信档案记录,来作为企业考核的一种补充机制。在企业涉及工程违规的时,要详细的记录到诚信档案中,在工程招标、企业年终考核个、都要参看诚信档案,这就对其违规行为的惩处不旦旦是短期的整顿和罚款,而可能涉及企业成长的整个过程。
5、拓展工作范围,转变工作重心
在过去,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监督部门往往要对建设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层层把关,然而,工程建设是一项涉及到材料、设计以及勘察等在内的复杂工作,因此质量监督只关注施工企业难免会顾此失彼,所以质量监督工作应该扩大工作范围,转变工作重心。
质量监督部门要关注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个部门,包括建设、设计、建立、材料供应、设备租赁以及施工企业。通过抽检、定期检查等手段确保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得到保障,从而使得工程建设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6、引进现代化技术
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想得到保证,采取科学的质量监督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科学技术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在市场经济中,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引进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先进的监督手段不仅能够保证工程质量监督的有效性,能够提高工程的科学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手段的现代化、法律化,与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工程质量监督是保障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我国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建设市场规模扩大、问题增多等新形势下,推动工程监督工作的发展十分重要。对此,各监督机构应采取正确对策以推动工程质量监督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作为工程建设中的关键基础环节,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安全性与可靠性。但是,现今岩土工程勘察有很多问题存在,本文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受到影响的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质量;问题探究;解决对策
岩土工程勘察属于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属于结构环节的设计依据。工程质量的基础是勘查工作的质量,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质量是由勘查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的。因而深入地分析探讨当前影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相关因素,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影响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有关问题原因分析
1.1操作不规范
作为建筑市场中的关键一方,勘察市场的规范以及工程勘察结果质量直接受建设单位的法律意识、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建设单位存在着操作不够规范的现象,甚至个别建设单位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恶意压低勘察造价,不择手段地利用最低价中标。在实际勘察过程中,不惜违背客观规律,一味地缩短勘察周期,导致勘察工作的资金运作紧张,时间过于急迫,进而使勘察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例如,某市一工程项目,100余个孔的钻探工作仅用3d时间即全部完成,并将勘察报告提交,如果该工程建设以这种报告为施工依据,必然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
1.2市场不规范
按照建设部的相关规定,现今勘察单位被从低到高划分为丙级、乙级、甲级以及综合甲级的资质等级。勘察单位过多,是由于行业主管部门不能适应目前的形式以及勘察单位资质门槛太低造成的。现阶段,我国勘察市场中从事工程勘察业务的企业单位超过14000家,这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勘察企业单位。一些勘察单位的工程勘察技术人员缺乏经验或根本毫无勘察经验,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基础条件非常差,个别单位甚至根本没有稳定的办公场地与合格的土建试验室。而一些勘察单位成立所谓的“分院”,即派出一、两个人员,实行承包制。还有一些挂靠单位名义的个体户,只需交纳一定的费用,这些个体户就摇身一变,成为某某勘察企业单位下属的工程分部。而在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尤其是国家重点基础工程项目中,虽然名义上工程是由哪些资质高、名气大的单位承接,但实际上层层转包的违规现象普遍存在,现阶段我国一些重点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这很大程度上是层层转包关系所引起的。个别地区甚至还出现了职业的业务介绍中介,明目张胆的收取所谓的工程介绍信息费。现今勘察市场出现“粥少僧多”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勘察单位的数量增长速度过快,超出了现有市场规模与需求的增长。因而部分勘察单位,尤其一些经营规模小或挂靠的个体户,为承接业务不惜采用恶意低价的手段,从而导致了勘察市场的恶性竞争,相互压价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某工程项目,勘察费用按照国家收费标准应为200余万元,但是该工程仅以90万元的价格被三家勘察单位瓜分,价格如此低廉,连勘察的成本预算都不够,工程勘察质量的低劣显而易见。
1.3技术滞后,手段单一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勘察单位依然是以传统的钻探取样为主,动力与静力触探为辅,室内试验也停留在传统的常规试验上,勘察手段十分单一。相较于国外发达工业国家。我国的勘探手段与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尤其是室内与室外的岩土测试技术,只有在重点基础工程或大型工程项目中才会使用三轴试验、水压力孔隙测试、载荷螺旋板试验、波速现场试验等较为先进的勘探技术。岩土工程勘察手段与技术的单一滞后,加之试验设备仪器未及时维护更新,老化问题严重,造成岩土工程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客观性、真实性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使岩土工程的整体勘察质量下降。
1.4轻视勘察工作
我国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设计,轻勘察”的现象长期普遍的存在着。建设单位往往忽视了勘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目前,我国相关的条例法规中明确指出了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要地位。但一些建设单位往往对勘察工作敷衍了事,认为勘察工作就是“打孔、取样、画图”,不需要投入什么成本物力,工期与费用越少越好。长此以往,勘察工作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勘察质量必然受影响下降,表面上建设单位的建设工期加快,勘察费用降低,但实际上却大大增加了工程的风险,使投资方的利益受损。
1.5诚信不足
勘察企业单位缺乏必要的诚信与信誉,是我国岩土工程勘察习惯性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现阶段,勘察单位、公司缺乏诚信主要表现在编造虚假资料、勘探点深度、数量未达到相关勘察标准与规范的要求等方面。
2解决岩土工程勘察质量问题的对策
2.1规范市场秩序
由于进入岩土工程勘察市场的门槛过低,使得勘察资质被一些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混乱的勘察单位取得,造成了市场的规范管理工作开展困难,恶性竞争屡见不鲜的局面。因而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门槛,严格审查勘察单位的资金注册、技术水平、设备仪器、管理体系等是否合格,从市场中剔除那些不符合基本规范的勘察企业单位。推广和普及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利用个人执业资格和企业资质双重手段,更好地实现对勘察市场的规范管理,从而使勘察市场整体勘察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岩土工程勘察市场的监管力度,采取不定期或定期抽查制,对市场内的勘察单位进行检查。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2013年共查处16952家违法违规的建筑单位,其中从事工程勘察的企业单位为8671家,比例达51.15%。这说明规范勘察单位的市场行为是规范我国勘察市场的关键工作。我国相关管理部门首先应严查违规分包、弄虚作假的招标行为;其次确立科学的招标制度,合理规定勘察费用与工作周期;最后严查挂靠、无证或越级勘察行为,取缔非法勘察单位勘察资质。
2.2增加技术投入
国家相关部门在规范市场秩序、制定规范条例时,还需有意识地引导勘察单位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及时更新勘察设备仪器。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勘察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勘察工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是我国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勘察单位应主动地创新技术,更新设备仪器,通过勘察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勘察市场的良性竞争。
2.3完善勘察质量监理机制
我国于1988年正式建立了工程监理制度。这二十余年间,监理制度在我国的工程建设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工程建设质量得以不断提升。但当前我国的监理制度主要实行于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中,在工程勘察部分还缺少正规的质量监理机制。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完善勘察质量监理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勘察工作出现布置不合理的问题。尤其在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问题的外业工作过程中,利用监理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这一问题。现阶段,勘察监理机制已经开始在我国部分大型工程与重点基础工程项目中实行,如铁道部建设函[2002]434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中,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项目,在项目的初测和定测阶段,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监理工作必须严格执行”。
2.4培养和引进人才
作为科技型行业,勘察行业中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第一资源。因而,勘察企业单位应加强对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优化企业内部人员结构,组织勘察人员定期开展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积极寻求与先进勘察单位的合作,深入开展学习交流,吸收先进勘察技术,学习掌握先进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创新适合企业发展的勘察理念与勘察方式。
2.5构建信用体系
勘察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在勘察行业发展与改革中的推动作用。以会员单位为基础,行业协会为主体构建自律信用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企业的信誉状况,建立公开制度与企业信用档案制,定期评估勘察企业单位的诚信经营状况。
3结束语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提升,在规范市场、完善监理、构建信用体系、培养人才的同时,还需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突破和创新技术理念,才能够真正地促进我国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友朋 单位: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光来.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相关问题及对策[J].地球,2016(4).
[2]王国田.岩土工程勘察质量有关问题及对策[J].中华建设,2016(3).
[3]杨学义.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相关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7):108~109.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全球信息产业“服务”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国内外关于信息服务业的内涵和分类体系尚未达成共识,信息服务业尚缺乏国际可比性和统一性,对信息服务业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信息服务业的定义
1997年美、加、墨三国联合制定的《北美产业分类系统》第一次将信息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规定信息业包括四部分:出版业、电影和音像业、广播电视和电讯业、信息和数据处理服务业。2007年该系统把互联网出版发行归并到其他信息服务中,这样信息业既包括信息生产、处理和活动,也包括使用可利用的信息和信息技术进行更有效生产的各项活动,强调信息的可传播性和服务性。
我国较为重视信息服务业,并将其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将信息产业分为五个部分: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信息相关服务。前两者属于制造业,不在服务业范畴,因此本文认为上述后三者是信息服务业的内容。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信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从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产品或服务的行业。
二、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形成动因
(一)内在动因
1、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社会发展初期,信息活动处于最简单的直接交流阶段。随着生产知识的丰富和生产技能的提高,社会的信息活动开始进入到积累和交流阶段。而当人类跨越到信息化社会以后,信息便成为现代生产的要素之一,信息服务业应运而生。而信息生产力作为推动近代生产力的一个构成要素,其功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演化为新一代生产力的主体,使人类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2、产业结构的变革。在产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全球的产业结构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大变革。工业化后期,在信息革命冲击下,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脱工业化”的特征。一般机械、重工业的生产增长放慢,计算机制造业、金融、贸易、网络等一系列以信息、知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超过工业生产的比重,逐渐形成了新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而信息服务业作为其重要分支正逐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获得飞速发展,其效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是信息服务业产生及壮大的根本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信息载体、信息工具和信息内容上增强了人类信息能力,信息载体促进了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信息工具增强了开发与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信息内容扩展了信息服务业的范围和服务方式,这些都促使信息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外在影响
1、国内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国内环境无非是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①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其发展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②信息服务业发展态势直接受到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家经济稳定、发展潜力大,则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就相对较高;③社会环境对信息服务业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社会群体的价值观、文化素质、世界观、方法论等都会影响到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社会成员如果重视信息产品和服务,有投入到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热情和理念,就有助于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2、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当前,发展与融合、调整与变革成为全球大趋势,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欠发达国家的信息服务业产生和发展来说影响很大。随着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通信网、计算机网与有线电视网加快融合,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这个充满商机的信息商品市场中占领一定的份额,就必须加快推动本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三、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较快,已经取得了相当成绩。主要表现为:
1、软件业增长速度加快。2009年全国软件服务业收入为9,513亿元,是2000年的16倍,软件出口185亿美元,是2000年的46倍。
2、通信业发展快速。2009年电信业务总量25,681亿元,增长14.4%。全年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7,580万户,达到142,111万户。固定电话年末用户31,36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1,17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0,191万户。年末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6,10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94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79.9部/百人。
3、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互联网上网人数3.8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3.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09年互联网市场的总体市场规模达1,834.5亿元,同比增长31.99%。中国境内网站的数量达323万个,平均每个域名下大概有120个网民。互联网基础服务市场规模达到812.1亿元;互联网应用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22.4亿元。
4、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在我国与信息技术服务相关的企业中,有17,018家通过双软认定的软件企业、3,142家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234家获得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的企业、3,600多家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从总体上看,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等服务业务收入已占全行业收入的40%以上。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快速,其增长率高于经济平均增长率,但是我国信息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诸方面的问题。
1、法规、政策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适应。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制度与法规的严重滞后导致了信息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使得国内信息市场缺乏竞争机制,不利于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例如,我国有一整套保密制度,但却没有信息公开法,造成信息服务业既面临经济上的风险,又面临由保密问题出现的政治上的风险。另外,我国现有的信息管理体制使我国信息服务业存在多头管理和部门壁垒,体制比较突出。在产业发
展和政策制定上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制约了信息服务业发展及对周边产业的带动作用。
2、研究活动较为单一,统计数据缺失。信息服务业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当前关于信息服务业的研究活动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由于对信息服务业分类的认识尚未统一,国内外对其没有一致的数据统计。
3、信息服务业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还普遍偏低,企业规模小,这恰恰增加了交易中的成本,不利于信息市场的管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我国信息服务业到2008年底,50万元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为9,926个,占总项目的2.8%;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159.5万人,比上年增加6.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1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7%。如此小的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很难参加国际竞争。
4、吸引外资数量和力度不够。信息产业是一个国际性很强的产业,必须在广泛的国际合作中才能取得快速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信息服务业国际合作不足,吸引外资能力不够。2008年末登记外商投资的信息服务业企业为63,084个,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14.5%;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为1,286个,占项目总数的4.7%;外商直接投资额为277,479万美元,占总投资额的3%。这与我国电子行业、汽车行业在吸引外资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一点在信息服务业中也有明显体现。东部地区信息服务业职工达86.6万人,中部地区30.1万人,西部地区27.7万人,仅东部地区就占6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东部地区为1,125.1亿元,占43.9%;中部地区为568.7亿元,占22.17%;西部地区为871.3亿元,占33.97%,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差距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四、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
信息服务业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领域紧密相关,是促进社会各个部门相互结合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必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因此,解决信息服务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促进其迅速稳步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宏观调控对信息服务业的管理。首先,完善信息服务业法律法规。政府应及时公开非密信息,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有效地丰富社会信息资源;其次,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再次,加大政府投入,改善投融资环境。在政府设立的产业引导资金中,保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信息服务业,为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以及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建立投融资体系、培育新型业态、扩大市场应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提供资金支持。
(二)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信息服务业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尽快形成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国际品牌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关键在于加快机制转换和结构升级,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另外,要加强研究开发,不断推出新产品投放市场,并能形成产品系列,创立有规模效应的国际品牌,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也随之不断扩大,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可增加地方财政收人,带动当地建筑业、建材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饮食业等诸多产业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房地产投资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影响收益的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因此,房地产业属典型的高风险产业。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具有特殊性,因此,小城镇房地产投资除了具有一般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独特个性。
一、小城镇房地产投资风险特征分析
1.居民有效购买力风险。尽管全国范围内,小城镇人口众多,市场较大,但是单个小城镇市场规模并不大,消费群体有限。目前小城镇居民多数是从农村致富后迁移到城镇居住的,他们要么没有住宅,要么当前住宅环境较差,对住宅的需求较强烈,需求量较大,但是这部分人由于家庭收入结构单一,一般没有持久性收入,收入水平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购买能力极易受到市场变化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有效购买力风险。
根据国外的经验,房价一般为居民家庭收入的3~6倍,发达国家为5~6倍,中等发达国家为4~5倍,发展中国家为3~4倍。2005年1~10月,我国商品房每平方米平均售价为3009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按2005年全国城镇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3.2平方米来计算,售价为25.03万元,是户均年可支配收入(户均按3.4人计算)的7.02倍,超过国际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因此,我国城镇居民的有效购买能力不高。
另外,由于来小城镇居住的农民大多没有享受住房公积金政策,国家商业银行住房消费贷款也极少在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实施,因此他们就失去了住房公积金和贷款制度对提高他们有效购买能力的帮助。
2.规划风险。开发商拟在某地进行房地产开发时,都要与当地规划管理部门进行沟通,详细了解区域规划和城镇规划,因为区域规划和城镇规划的修订将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成果的价值。但是,目前我国有的小城镇还没有建设规划,或者虽有规划但只是“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而已,没有严格地按规划执行,主观随意性较大。有的小城镇,城镇建设纯粹是长官意志,随着长官的变化,建设规划和思路也可能会变化,城镇规划的主导作用会失去,有的小城镇虽有规划,但是规划也不尽科学合理,随时都有修订的可能。
这种无规划或不严格执行规划,将可能会导致房产与城镇规划中的功能分区不符,生活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相互混杂,建筑风格与周围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不协调等,从而失去区位优势,影响房产的价值,带来投资风险。
3.房产投资类型单一风险。不宜投资组合降低风险。所谓投资组合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方案,按照不同的比例额度构成的一个复合体。上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马利维茨率先提出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并广泛地在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金融业中加以推广和运用,成为一种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决策的有效方法,投资者常奉行一句格言:“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美国等国方国家中最为流行的“投资三分法”等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思想。
房地产投资组合是利用多样性来分散风险,通过开发不同房地产产品和不同的投资方式的组合,以求得单位风险水平上收益最高或单位收益水平上风险最小。小城镇房地产需求,主要集中在居民对住宅房地产的需求,需求愿望强烈且需求量较大,但是对大型商铺、旅馆等房产的需求并不明显,造成房地产开发商不宜采用投资组合来降低风险。
4.消费习惯风险。在大中城市,由于城市市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城市居民来自不同地方,一般不易形成比较统一的消费习惯。我国地域广阔,小城镇众多,但各小城镇居民绝大多数为当地居民,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传统和观念各不相同,多数小城镇的消费者都有特定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如果投资者开发的房地产与当地的消费习惯不一致,可能会造成滞销。
5.开发企业自身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影响到开发活动的每个阶段,这也是开发的一个比较大的风险。在小城镇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多数是从原来的建筑企业或农村的建筑队转型而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素质低、资金实力弱、技术人员少、开发经验不足等问题,有的甚至是无资金、无技术、无队伍的皮包公司。在投资决策、项目建设施工以及销售管理过程中,作出的决策有时不合理,很可能给项目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带来比较大的风险隐患。
6.公众干预风险。这是由于某项房地产的兴建,影响到周围居民的利益而使公众自觉地进行干预,阻止该项目的发展,从而可能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各种形式的损失。小城镇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复杂,土地权有的属国家所有,有的属集体所有,属集体所有的土地,形式也不一样,因此获取土地需支付相关的费用不尽相同。另外,原土地上的附着物产物类型不一,形式多样。因此,获取土地时赔付过程复杂,经常出现各种经济纠纷,影响项目正常进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小城镇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
1.广泛收集信息,做好可行性研究。科学决策。决策是指在若干个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做工作的质量,最终决定投资决策的质量。众所周知,房地产投资决策所涉及的金额较大,一次投入后,要较长时间收回,并对投资者产生长期的持续影响,而且投资决策一旦被实施,就很难改变,或者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拟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全面的论证,以减少投资决策的盲目性。
在投资决策阶段,一般都要通过做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进行决定。因此,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决策意义深远,它是对拟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分析,是房地产及任何其他投资项目前期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目前,我国很多开发项目的研究报告,只是投资者申请立项时的例行公文,缺乏科学分析和市场需求的有力支持,而且虚假和不实成分较多,达不到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有的作用。市场上的“烂尾楼”、“空置房”和官司缠身的项目大都是决策失误造成的。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截止2000年10月,城市人口不足50万的三亚市共有120多宗“烂尾楼”。这些由于缺乏科学决策而形成的“烂尾楼”,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小城镇规划也是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投资者一定要详细了解小城镇的建设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和当地规划主管部门和政府机关加强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小城镇的建设思路,保证房地产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
2.不可盲目追求特色和档次。开发规模不宜过大。小城镇消费者收入不高,承受的价格随能力较低,大都属于一次置业,注重的是住宅的居住功能,对住宅的特色等辅助功能不是非常关注,因此不要盲目追求特色,以免增加成本,从而从价格上影响居民的购买欲望。小城镇居民对开发项目接受较慢,因此,每次开发规划不宜过大,可以采取分期开发的方式,逐步投入资金。投资者要充分考虑我国住宅方式、消费观念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时掌握国家小城镇房地产发展状况,使投资项目在功能设计、结构安排、新材料、新能源的运用上,能不断满足消费市场的特殊需求,保证投资开发项目与消费市场的需求保持一致。
同时,必须考虑市场购买力,找到最佳的价格定位。小城镇房地产价格较低,利润空间相对较小,降低每套住宅价格主要靠减少面积。从中央政策来看,2006年5月17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点意见》(简称“国六条”)中提出,“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广大城镇居民购买力并不强大,需要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
3.提升企业自身素质。加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开发企业要理顺企业体制,广开资金筹措渠道,提升开发实力,引进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开发企业要高度关注工程质量,要实行项目监理制度,聘请工程监理公司对项目施工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项目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绝大部分投资者或开发商并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直接从事项目的管理。因此,有必要聘请有资质的工程监理队伍对项目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方面督促施工方严格履行施工合同,对项目工期、质量实行严格控制,对材料设备等资金成本进行严格监管,并加强施工现场经济签证,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和工程成本。
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度,从房屋的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全程都要加强管理,确保质量。要向消费者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促进潜在消费群体的消费。
一、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市场分析
对工程咨询业进行市场分析是我们开展工程咨询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下面从需求市场和供给市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需求市场分析。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工程咨询的需求总量相对于建筑业发达国家而言是比较小的。我国的建筑企业基本上不从事工程咨询业务,主要由工程咨询单位来做。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1850家甲、乙级工程咨询单位总收入达到223.8亿元,处于一种稳步提高的态势,但整个行业的产业增加值仍然很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个:一是工程咨询行业是朝阳产业,但我国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初期;二是我国工程咨询的收费比较低;三是由于客户对工程咨询的实质意义和带来的乘数效应仍未认识到;四是与我国工程咨询行业的历史因素有关,我国的工程咨询企业基本上都由国家计委智囊机构转轨改制而来,有的甚至尚未与政府部门脱钩,带有官商色彩,市场开拓的动力严重不足。
尽管我国国内工程咨询服务市场现实的需求还比较小,但潜在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这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横向对比分析,有的国家工程咨询产业的增加值已占国内GDP的千分之一,而我国只有万分之一,显然这个上升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2)另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2002年公布2001年度世界200强国际工程咨询设计承包商的国际收入统计,我国已有11家企业进入200强,已占入列企业数的5.5%,但这11家企业国外营业总收入为1.56亿美元,仅占200强国际总收入176.5亿美元的1%还不足,只及排名第30位的法国一家公司的营业额。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所占份额虽不大,但其上升空间是非常大的;
(3)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以及对工程咨询业认识的提高,都将增加工程咨询市场的需求;
(4)按照国家经贸委2002年的《工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咨询机构资质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咨询的业务范围的规定看,其中有关工程的部分,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我国建筑业开展工程咨询供给市场分析。我国的投资咨询机构大体上由以下几类组成:
(1)原国家部委直属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勘察设计研究单位,通过延伸业务转型而来;
(2)原各省市厅局直属的勘察设计研究单位,通过转型而来;
(3)为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形势需要,依托国家综合计划部门或金融机构而成立的综合性投资咨询单位;
(4)根据前述同样的需要,依托省市综合计划部门或金融机构而成立的综合性投资咨询单位;
(5)来自社会其它部门,以合作、合资、集体等形式组建的咨询单位。
目前,我国投资咨询单位(也称工程咨询单位)已有4000余家,从业人员达30万人,其中大企业仅2%左右,从业人员占20%左右。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到整个建筑业从业人员的1%.这个低比例的供给很明显不能满足整个建筑业未来工程咨询服务的需求。工程咨询服务市场在不久的未来将有很大一块市场空白,而外国的工程咨询单位将会是这个市场的争夺者。
外国的工程咨询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进入我国,特别是一些靠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贷款资助的建设项目,工程咨询服务基本上由国外的咨询公司主导。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规模引进和利用外资,外国工程咨询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大。两年前,美国路易期。伯杰公司及荷兰鹿特丹海事公司就参与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的决策咨询工作。所以,就工程咨询的政府采购而言,事实上已经部分对外开放。
转贴于
与其他行业比较,我国工程咨询服务市场的开放比较早,还是主动的、积极的,开放的进程也是连续的,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我国加入WTO,外资工程咨询服务的进入,受到国内工程咨询市场规模及市场发育程度、投资环境、行业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速度不会太快,短时间内所占领域毕竟也有限。如果建筑企业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开展工程服务,进行事业新组合,将是这块市场的强有力的争夺者,并且会大有作为。
二、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功能定位分析
在工程咨询的市场争夺中,建筑企业应该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定位于以从事能给自己的主业带来乘数效应的工程咨询为主。所谓乘数效应的工程咨询,是指那些会引起建筑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张,建筑业附加值大大提高的工程咨询业务。
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并拓宽业务。
1.横向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长期以来,开展工程咨询服务的项目很少,主要集中在国家计委审批的项目,同时,我国开展工程咨询服务的公司业务领域也非常狭窄。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工程咨询的业务范围必须拓宽。一是在服务好国家发改委新建项目的同时,还要服务好技改项目、科技项目及财政投资项目。二是要转变工程咨询的服务观念,将服务政府为主向服务市场为主转变。工程咨询服务要多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扩大工程服务覆盖面。三是积极服务于政府投资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建设是政府投资、造福于民的事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投资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这一块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2.纵向前后拓展,向全过程服务延伸。目前工程咨询主要为建设项目提供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或评估服务,服务范围过窄,今后建筑企业可凭借在工程咨询方面的智力优势,延伸工程咨询的业务链,实施从项目规划和策划——项目建议——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审查——工程造价咨询——招投标——工程监理——项目后期评估等全过程服务。
建筑企业在开展工程咨询业务以后,应该继续跟进,争取获得其后的施工业务,那才是关键所在。
三、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是与其成长的过程和在成长过程中从事的业务紧密相关的。也就是在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先天能力。建国以来,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以建设单位自营方式为主。这一阶段,设计、施工力量十分薄弱和分散。所谓自营方式,就是建设单位自己组织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自己招募工人、购置施工机械、采购材料,自己组织工程项目建设。
第二阶段,从1953年至1965年,学习苏联模式,实行以建设单位为主的甲、乙、丙三方制,甲方(建设单位)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建,乙方(设计单位)和丙方(施工单位)分别由各自的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建设单位自行负责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具体管理。设计、制造、施工任务分别由各自的政府主管部门下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许多技术经济问题,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协调和负责解决。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4年,大都以工程指挥部方式为主。许多大、中型项目的建设,采用工程指挥部的方式,把管理建设职能与管理生产的职能分开,工程指挥部负责建设期间设计、采购、施工的管理。项目建成后,移交给生产管理机构运营,工程指挥部即完成历史使命。我国有很大一批项目是在以上几种管理模式下建成的。直到现在,工程指挥部模式仍有比较深远的影响。
第四阶段,是学习国际通行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式阶段。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相应的工程服务业务分别由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单位来承担。虽然建筑企业只进行单一的施工服务,但是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并没有丧失。
总之,从建筑施工企业的产生、成长的过程和从事的业务以及经验的积累来看,其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是先天形成的,并且得天独厚。
四、我国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进入”分析
1.没有技术上的缺陷和人才上的不足。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是先天形成的,不存在技术上的缺陷和人才上的不足。也就是说,即使工程咨询有进入上的技术壁垒,对建筑企业来说也是不存在的。
2.没有资金上的壁垒。在建筑业产业内开展工程咨询业务,一般并不需要任何新的有形资源的投入。这与建筑企业没有多少流动资金和融资能力薄弱的缺陷不存在冲突。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网融合;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5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102-02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明确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三网融合技术逐渐成为了新的技术亮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投入。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人才,一方面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支撑,另一方面也将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相辅相成。
1 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此次会议明确提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第一次将三网融合发展路线图清晰地摆在大家面前。2010年7月确定的第一批12个试点城市目前三网融合的推广工作进展顺利。
三网融合试点的顺利推进,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更是人才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三网融合后的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将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而这其间不断涌现的大量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都需要更多合适人才来助推。
根据国外经验,三网融合后的市场规模将是单网发展的3倍,随之而来的人才需求量也将呈现同步增长。可以预见,融合后的人才需求增长将远超3倍以上。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估算,三网融合在未来3年内包括投资与消费在内的市场规模将高达6 000亿元以上,由此带来的人才需求量可见一斑。
人才需求量的暴增,并不代表所有通信和网络人才都符合三网融合后的人才需求。技术的融合化发展,使得单一技能的人才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更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性人才。相对于以往各自为政的发展时代,三网融合后的这几个领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技能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要求。
2 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2.1 高职三网融合人才岗位群
三网融合发展至今,技术已经成熟,大部分企业人才储备也在逐步完善中,新增就业岗位主要属于原有就业岗位的增员及职业技能的扩充,其中技术类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如下几类:
(1) 通信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三网融合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2) 通信工程监理:主要负责对三网融合工程项目的质量管控;
(3) 通信网络管理员:主要负责三网融合运营设备的调试与维护;
(4) 接入工程师:主要负责用户三网融合业务的开通与维护;
(5) 网络安全管理员:主要负责保障网络中的信息安全。
2.2 三网融合人才职业技能
就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而言,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毕业生很难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因此,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应先对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进行细化,然后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上述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具体可细分为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
(1) 专业基础知识模块:
熟练掌握数据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基础知识,包括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熟悉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及技术、网络互联、网络布线、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三网融合的基础知识,包括光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软交换技术等。
(2) 职业技能模块:
具有三网融合工程勘察、设计、优化和概预算的能力及常用测试软件、网络规划软件、优化软件、概预算软件的使用能力。
具有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与施工组织能力。
具有常用三网融合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维护能力。
具有三网融合业务的开通测试及使用、业务开通阶段的线路测试能力。
具有FTTH常见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
具有三网融合末端安装与维护的能力。
具有根据网络安全需求制定及实施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3.1 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共建、共享、共赢”的长效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最大的难题是“校热企冷”,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投入校企合作,但企业参与的动力和热情明显不足。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把要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校企合作的双方秉着合作互利、互惠互赢的目的而开展合作,只有这样合作才能长久坚持下去;以合作育人为模式,校企合作的成功依赖于一个理想的合作模式,对企业和高职院校来说公共的目标就是合作育人;以合作办学为机制,通过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争到更多的资源,这样就才能办更好的高职院校,更能提升为行业、社会及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合作就业为目标,通过订单式培养等合作途径,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输送了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真正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网融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只有和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或者通信工程公司联合办学,才能走上三网融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
3.2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网融合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交叉应用性学科,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力推广学校与企业联盟,让高职院校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技术研发中。不仅能够提高科研成功转化效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又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掌握企业的技术发展动态,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融合的产学研相结合可以走自己的特色之道,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工程公司、实验实训室、“企业孵化器”等多种模式,为很多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为通信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3.3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教育是典型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就业机会与岗位。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办学思想,从三网融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培养在三网融合技术生产、设计、工程中需要的各种高级技能人才。
三网融合的技术特征,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能够掌握通信专业的基本技能,还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广电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于是,三网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就需要综合光传输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VOIP技术、视讯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IPV6等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只有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三网融合行业。
3.4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大的特色与优势,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企业与行业的支撑。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出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会与行业脱节。三网融合技术技术具有更新快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应紧随技术发展新动态,培养更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2) 课程设置应注意职业技能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比例的合理性,防止课程设置中本末倒置。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不能像社会培养班那样只开设专业技能课程,但是也绝不能降低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必须在兼顾文化基础课程的同时适当提高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
(3) 课程设置上应以一个至两个岗位群为主干,同时辐射与之相关的多个相近的岗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5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创新和促进教育改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成为了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在高职的三网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
(1) 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合理应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重点抓教学过程、方法,加强技能训练,提升教学的实用价值,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起带头作用。
(2) 强化教学研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为每门专业课程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实用价值。
(3) 创建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网上学习平台,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的特征,积极运用和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平台上来,培养其良好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