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文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

篇1

关键词 林业高效发展;江西;现代营林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23-02

0 引言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营林技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以“免耕”和“免炼”的现代营林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江西林区中,创建了许多省级示范点,通过创建现代营林技术样本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让相关人员能够进行现场观摩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进而为江西省培训了一批现代营林技术人才队伍,并且还要求各个营林耕地技术能手深入到江西省其他地区,进一步的推广的现代营林技术。同时,江西省还将现代营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纳入到了国家重点营造林工程项目的绩效考核中,对江西省现代营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 基于林业高效发展的江西现代营林技术应用的意义

1)现代营林技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措施。气候变化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是创建生态文明的严峻挑战。从长远意义来说,江西省应用和推广现代营林技术,能够为我国创造更大的排放权,是除了工业改革之外,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方法之一,该种方法能够显著的增加江西省以及我国现代森林的总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适宜生活环境的同时,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为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加广泛的空间;

2)现代营林技术是江西省繁荣生态文化的源泉。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林业不仅仅可以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成果以及生态成果,并且还能够在繁荣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帮助人们树立“植树用树、以林抒情、借树寓意”的林业文化,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以及形成保护生态行为规范,为推动江西省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文化提供更多的动力;

3)现代营林技术是江西省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林业是仅次于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资源,并且具有可降解、可再生、绿色环保等特点,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江西省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现代营林技术,能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林业经济循环体系,保证林产品以及其他生态产品能够满足江西省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江西省林业经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4)现代营林技术对维护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与森林是现代陆地最重要的两个生态系统,在飞生物界与生物界之间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交换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营林技术能够加速江西省林业发展的速度,创建更多生态体系更加健全的生态林业区,这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以及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江西省在林业高效发展的背景下,应该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现代营林技术,进而维护生态安全,以此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

2 基于林业高效发展的江西现代营林技术的应用

1)现代播种技术。种子想要发芽首先应该打破休眠,但是种子在自然条件下打破休眠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还会导致种子在没有发芽时就已经死亡,因此,现代营林技术中的播种技术至关重要。现代播种技术能够对种子进行处理,帮助种子做好发芽的一切准备工作,以此促进种子能够快速的发芽,有效的缩短种子打破休眠的时间以及留土的时间,保证播种的种子能够几乎同时发芽、出苗,这样还能够有效的预防病虫害以及动物等对种子造成的影响。现代播种技术包括以下几种为:首先是撒播,该种方法不用整地,播种后也不用覆盖土壤,种子在的状况下发芽,该种方法的成本较低,并且工效很高,在播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双行或者单行,可以是间断的,也可以使连续的,该种播种方法使用户灌木的树种以及个别的乔木树种;其次是穴播,该种方法按照一定的穴距以及行距进行播种,当播种完毕后应该覆盖突土壤,然后进行填压,该种方法的用工量相对较少,并且操作非常简单;

2)现代种植技术。现代种植技术是现代营林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其一,分植技术,分植技术的优点在于成活率非常高,能够有效的节省育苗的成本,并且该种种植技术操作非常简单,其要点就在于保持营林地较高的立地条件,但是该种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适用于柳树、松树以及杨树等树种;其二,苗木种植技术,该种技术是目前现代营林技术中最常用的种植技术,该种种植技术在移植苗木时会在苗木的根部包裹一层泥土,这样不会破坏苗木的根系,以此保证苗木根部的水分平衡,保证苗木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为了推广苗木种植技术,还应该实施苗木工程,对现有的苗圃进行改革和创新,促使江西省苗木工程向市场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培育全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促进江西省林业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是林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如果林业区发生病虫害时不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将会给林业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江西省在发展现代林业时,应该重视现代营林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现代营林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天敌防治技术,通过利用大自然中的食物链关系,以大自然中生物特有的相生相克的特点,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消灭林业区中的病虫害,例如具有“捕鼠大王”之称的猫头鹰以及“树木医生”的啄木鸟等,通过病虫害的这些天敌,对防治林业区的病虫害具有十分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二,机械物理防治技术,机械物理防治技术指的是隔绝高温处理技术、遥感技术、人工诱杀以及捕杀等,机械物理防治技术的优点在于即不破坏食物链,又不会污染环境,但是其缺点在于成本相对较高,并且防治病虫害的效果也相对有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其三,除了上述的技术措施之外,还应该加大调查力度,强化对林业区病虫害的防治力度,通过加大宣传能够帮助江西省的林业部门及时、准确的了解林业区病虫害的类型、组成以及发展趋势等,通过分析病虫害可能对森林资源造成的损害,然后制定相应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办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尽可能的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还能够有效的降低防治成本。

3 结论

总而言之,在林业高效发展的背景下,江西省应该将现代营林技术作为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现代营林技术,为江西省创造更好的营林产业,进而推动江西省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企业战略决策教授K.Andrens首次提出SWOT分析法,它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抓住影响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进行整体分析,简单、清晰、针对性强,常常被运用于管理决策的各个领域。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挑战)。

二、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顺应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把握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

(一)优势分析

1、节能减排态度明确且坚定,再加上国家立法保障,使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变得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n-/再生能源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2、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下,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针对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总量控制、市场准入等限制性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研发和转化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节能减排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成效卓越。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下降明显,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这些无疑将成为未来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巨大优势。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目前为止,河南省已经完成了三批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通过积极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已经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

(二)劣势分析

1、环保意识仍很淡薄。河南省人口众多且环保意识淡薄,使得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且污染治理较为困难。再加上河南省正处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得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状况的每况日下。2、高碳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河南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粗放型的能源利用路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难以根本扭转,这无疑将长期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3、清洁能源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河南省煤炭、火力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占绝对优势,比重达到89.9%左右。清洁能源相当匮乏,新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和发展还没有起步。这些将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清洁发展机制被引入了《京都议定书》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这无疑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开展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提供最好的契机。2、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得到鼓励和推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鼓励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的节能、环保等项目的立项、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工作中实行减税和免税的优惠政策等。3、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国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技术转让和国际合作的形势逐渐转好4、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实施。人们对绿色产品选择倾向越来越明显,促使企业在生产工艺和原料选择上日益趋向于低碳。这些条件都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四)挑战分析

1、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气温升高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安全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气候变暖加剧了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的频发,严重的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也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2、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政府在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或措施,但还很不完善。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常常脱钩。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来约束和限制公民的行为。3、激烈的区域竞争正在展开。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河南省完成生产总值2309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8%,但郑州市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生产总值排名却有所下降。可见,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河南省必须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在低碳经济建设中凸显优势,赢得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三、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及无碳能源,是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低碳及无碳能源在增加能源供给的同时会减少碳排放,因此,对低碳及无碳能源的开发可以调整能源结构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

河南省应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轻碳排放压力。河南省发展林业和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和碳汇研究,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农作物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造林模式和种植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明显的生态固碳系统。

(三)强化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

河南省能源技术领域主要存在利用率低、碳回收技术落后以及替代能源使用较少的状况。因此,河南省能源技术近期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为主,加强碳回收,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为辅。

(四)制定合理的低碳经济法规

篇3

关键词:林业 绿色山东 基础作用

前言 林业的基础作用是自然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林业经济所生产的产品大多绿色环保、无毒、循环可再用,同时林业经济在当今绿色循环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纵观时代的进步、听取群众的心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们党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前进的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关乎民族未来实现和谐社会的的长远大计。

一、 推进林业改革 创新绿色发展

近年山东经济发展飞速,在全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了优良的作用,我省人民艰苦奋斗在省市建设中树立了一些典型。为了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我省紧抓山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特色经济区的建设机遇,大力推进对林业的改革建设,目的是使山东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林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更好的创建它。发展绿色山东是一个新起点、新平台,从而更加突出了它的迫切性。如今,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土地面积日益减少,更有甚者,伐树建屋、平地造楼,使得林业改革举步维艰。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结合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同时我省政府拥有前瞻的眼光,为了改变现状,决定致力于林业改革与经济建设上,使其完美的结合让我省再创佳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山东政府下达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湿地保护等一系列发展林业的政策,并且取得了可观的进展。但为取得更大的进展,林业改革必须坚持下去,因为山东省的森林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薄弱,可持续发展必定是一条很长很艰辛的道路。虽取得了成就但切不可沾沾自喜,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居安思危,结合因地制宜的理念,实施更有力更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人类、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共创活力绿色山东。

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山东

林业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对象又是自然保护的重点项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林业起步。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又要明白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道理,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森林做为林业改革建设的重要主体,链接着诸多自然生物与生态环境。我省森林覆盖率相比较其他先进省份匮乏,土地荒芜、沙尘暴情况严重,这就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建设美丽山东从这里起步。

首先,建立绿色山东是时代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富裕了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但随着物质得到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的享受。然而经济的进步令我们高兴与激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警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尘天气等等自然灾害。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我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创建绿色山东等事宜,同时国家林业局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我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的高效生态经济区着力开展林业改革,增强对林木、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建设,从而在“蓝黄”两域发挥林业的基本作用和实现它的更高价值。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建设,我们应大力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改革建设,给山东创建一个绿化带,呈现活力新山东。

其次,建设绿色山东实现优化经济结构。一林业、农业不可分割,应统一结合。发展草木花卉、果林种植等经济产业,既可以提高劳动人民的土地利用率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可带动其他花卉果蔬展览、食品加工、畜牧养殖等一系列的链式产业,既丰富了我省经济产业结构又提高了人们就业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林业带动相关旅游业的发展。山东有山有海,拥有大量的丘陵和滩涂,这就为林业提供了发展建设的场所,这里可以开设草木花卉、林场绿化、生态旅游等绿色场地,这可以成为匆匆城市人的休闲好去处。可以想象,身处安逸悠闲的大自然中是多么的快活舒畅,不但是可以疏散身体的疲惫还可以得到精神的放松。说不定,未来几年这将成为精神营养的补给圣地。由此可知,这里隐藏巨大的潜力,通过林业改革可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林业的产业链多、种类齐全、资源多元化可再生、便于加工、无毒、无公害等实质性的优点,这可串联众多产业的发展,我们既可以开展小型经济产业有可以建设大型相关公司企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现在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还可以实现经济的有效优化增长。

再次,建设绿色山东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必经之路。近年,由各方面的数据可知,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已不再具有先前的活力。绿色逝去变成灰色,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警告着我们。酸雨、沙尘暴、泥石流、全球变暖、山川融化等等,都在向我们传递信息——爱护地球,热爱自然。林业属于生态自然的重要部分,我们更应好好利用,切不可无视自然规律,要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对环境友好的宏观解释。然而,创建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还是很漫长的道路,我们要在日常点滴中做起,更应拿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劲头,坚信未来会因我们的创建更加美好。因此我们在植树造林的时候,更应杜绝滥砍滥伐,加大监督力度,增强对林业的保护,创建绿色山东,才是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创建和谐社会。

最后,建设绿色山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强调尊重自然、顺应其自然规律、爱护自然。 在党的指导方针上,我们要明白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在实现道路上,我们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节约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目标追求上,我们要努力建设美丽山东,为山东人民创造良好绿色地生活生产环境,为全球自然生态安全奉献力量。在时间跨度上,我们还需要长期艰巨的创建过程。既要紧抓工业文明建设的“必修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路。相信在山东省委、政府的带动下,我们会做得更好。

三、加大工作力度进度 推动林业扎实稳定开展

近来,山东省林业改革建设取得了又快又好的进展,受到了国家政府、国家林业局等外界的好评,这些和从事林业职工的辛勤劳动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尽管实现可观目标但仍不能放松警惕,我们仍与党要求的生态环境相差很大距离、与我省经济建设有很大距离、与人民的物质需要、绿色生态需求有很大距离,然而这些并不让我们望而却步,反而我们冲劲十足,为我们的美丽山东而奋斗。当然在一些方面我们还有弱点,森林防火扑火能力、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加强,园圃基础设施正着力建设,为实现新山东更上一个台阶。希望国家林业局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惠利,同时增加在水系生态建设、种植花卉驯化、山区林业绿化发展、湿地保护和恢复等的帮助,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携手创建绿色山东。

总结

林业经济效益对社会经济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我们应实现在传统林业经济到现代林业经济的转变。坚持林业改革,发挥林业基础的价值,使其适应现代的需求。在林业基础建设方面,我们不仅需要国家、山东省政府相对应的政策、项目、资金等,还需要人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迎来一个新山东。

参考文献

[1] 路经波. 夯实林业基础 提升对全市发展的贡献率[N]. 本溪日报. 2011-04-02

[2] 梁剑,张良廷. 万州: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完善林业基础保障[N]. 中国特产报. 2011-04-20

[3] 铁铮本报记者 李凝. 北林大:为灾后林业重建献计献策[N]. 科技日报. 2008-02-26

[4] 建雷,张珂. 我省将走林业强省之路[N]. 云南经济日报. 2006-01-13

篇4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商业模式创新

对策与建议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缓解我国能源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发展生物质能源前景广阔,方兴未艾。然而,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就开发湘西州永顺县生物质能源,笔者认为,必须破解难题,创新生物质能源开发商业模式。

一、当前生物质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生物质能具有产量大、可再生、可储存、碳中和等优点。理论上生物质是可行的替代能源,但实际应用并不尽如人意。

(一)原料成本之困――原料涨价

一是能量密度低,原始成本高。与其他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相类似,生物质的能量密度低,需要大量的土地。在倡导种植非粮作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的“非粮”、“非耕地”路线下,产量和能量密度都低于普通粮食,原料成本还是很高。不管是否与民争粮还是与粮争地,目前的生物燃料的原料成本都很难控制,无法摆脱对补贴的依赖。

二是物流不经济,中间成本高。此外,生物质物流也很不经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收集、储存、运输,在生产出洁净能源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甚至污染环境,很难形成闭合的能量循环系统。

(二)技术瓶颈之困――第二代技术仍存在不确定性

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转化成本高、效率低。液体生物燃料存在关键转化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离产业化尚有一定差距;固体成型燃料加工设备的能耗较大,约在90-100千瓦小时/吨,原材料收购价格波动大,季节性因素导致收储难;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存在无成熟的生物质类洗焦废水净化技术,燃气热值低,气化机组运行连续性差,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我国大中型沼气、固体成型燃料以及生物质直燃锅炉设备的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现有项目多停留在中试阶段,且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

(三)政策支持乏力――政策反复裹足不前

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受原料高成本的影响,大部分生产企业需要额外的补贴、税收优惠才能赢利或生存。但目前政策补贴不够完善。生物质能源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在多种能源产品和规模上未给予明确的支持和指引。有些政策补贴起点过高,如财政部《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8]735号)仅支持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年消耗秸秆量1万吨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导致多数企业无法得到补贴;有些政策设计不完整,补贴仅针对直接生产环节,对消费能源产品的终端用户则没有补贴。

(四)商业环境不成熟――销售不畅、融资困难

一是缺乏系统的产业链。生物质能的开发还需要高效率的商业生态链条。首先种植环节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之后还需在收购、调配、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整合。生物柴油的原料问题突出,废弃油脂的收集、运输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地沟油”等废弃油资源的利用率仍然较低。培育高含油量和高生态适应性品种是生物柴油的关键。遗憾的是,中国的生物柴油产业在初期没有打好基础,各地盲目种植油料树木,品种单一,形成“南方只有麻风树、北方只有黄连木”的局面。而大面积单一树种增加了虫害等问题,造成产业环境恶劣;而且,按照现有的信贷标准,树木种植不能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木本植物种植周期长,投入大,若没有商业银行贷款支持,企业很难独立承担,造成融资困难。

二是商业模式难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技术略为成熟的主要是糖淀粉制燃料乙醇、植物油或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农林废弃物制固体颗粒燃料、沼气利用等,但其中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成本优势)的并不多。

二、创新永顺县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开发商业模式的建议

要解决生物质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就湘西州永顺县而言,要在湘西州永顺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上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巩固成效,解决问题,消除制约因素,创新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商业模式,把生物质能源开发做大做强。

(一)以价值理念模式创新,实现企业、农民、政府多方共赢

一是要树立民生理念。湘西州永顺县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用凯迪独有的“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民争利”的发展理念,用“规划一个片区,培植一个产业,改善一片生态,致富一方民众,发展一地经济”的系统工程,用“两个农业项目支持三个工业项目”的完美组合,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创造“地方有税收,部门有作为,农民有收入,员工有回报,企业有发展”的多赢商业模式。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是要树立共赢多赢理念。湘西州永顺县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公司的高新技术、雄厚资本和当地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为原则,以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为目的,在平等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建立以节能、降耗、减排为主的绿色能源环保型企业,实现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永顺经济社会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将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项目建设为互利多赢、协调一致、可持续滚动发展的有机统一体。

三是要树立“两型”企业理念。湘西州永顺县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以现有的薪炭林、农林废弃物等资源为切入点,以宜林荒山荒坡及现有灌木林、低效林等林地资源为发展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以及高效开发,以示范基地建设联动农民参与,以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初级产品利润回归农民,促进工业原料保障以及农民增收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企业、农民、政府、国家多方共赢。

(二)以发展模式创新,解决商业环境之困

湘西州永顺县凯迪电力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创新的经营模式+高技术壁垒”发展模式,与传统试点生物质能电厂项目相比,凯迪生物质发电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为公司拥有较强的技术壁垒,采用全球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而使用该技术达到超高压等级的企业全球仅有三家,因此凯迪电力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生物质发电的领跑者。

能否稳定成本,是生物发电的关键,也是市场对公司最大,忧虑。凯迪生物质电厂采用创新商业模式即“‘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模式实现了‘能源植物和农林废弃物一电能和燃料一灰渣一有机肥一有机农林产品’的完整的闭环流动循环经济体,公司不但符合目前国际 国内低碳、环保、节能的趋势,而且生物电厂盈利能力较高,内部收益率达8%-12%。”“三级燃料保障体系”商业模式,能够对燃料供应量、价格有较好控制力”。

(三)以技术模式创新,解决技术瓶颈之困

湘西州永顺县觊迪公司在广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结晶煤燃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循环流化床技术开发和研制工作,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其中以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防止设备碱金属腐蚀技术为重点。技术的不断成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适合中国资源状况的技术经验积累,为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加强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林科院的合作,加快生物能源良种及新技术的推广速度,配合开展高产、稳产、多抗优良新品种的选有,以及生产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新技术,依托林业科技推广网络,推广生物能源优良品种,建立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突破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装备的制约,加强产学研组合,组织联合攻关。

(四)以经营机制模式创新,解决政策扶持之困

一是构建管理机制。要实行科学规划,稳步实施,采用核心基地和周边面上分散基地相结合,以万坪镇为中心,向周围乡镇辐射,以能源林基地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式,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农户自愿、乡村牵头的原则;坚持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高产化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依法有偿、互利双赢的原则,全面推进我湘西州永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二是构建政策资金投入机制。政策投入机制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逐步从建设投资补贴为主转向原料补贴、产品补贴、消费补贴和投资补贴四管齐下。一要加大生物质资源开发补贴力度。二要完善生物质能源产品的市场准入、监督和价格补贴。三要制定生物质能源产业专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物质能源行业,扶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三是构建持续发展机制。坚持“不与农争地,不与民争粮”的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探索适应湘西州永顺县县情的发展模式。前期,优先利用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推进生物质燃气、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发展。中后期,合理开发边际土地资源,积极稳妥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扩大生物质能资源基础;推进纤维素液体燃料产业发展,显著增加生物质能在清洁能源和交通燃料供应中的比例。选择适合湘西州永顺县县情的产业化道路。一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努力创造出适合湘西永顺县县情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模式,使生物质能源企业能够不依靠政府补贴而依靠自身的赢利能力发展壮大起来。二要根据湘西州永顺县不同地理环境、资源禀赋、能源需求等特征,择优、择需、有重点地扶持和推广相应的产业化工程,形成合理的生物质能源发展布局。三要完善支持企业发展多层次金融体系,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生物质能源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激励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四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引导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在维护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永顺实际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商业模式,即农户+合作社+公司。从而确保基地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高寒地区;林下经济;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

1实验区概况

实验区位于地处天祝县西南部的赛什斯镇,属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在2040~3770m之间,主要大山有桌子山、棋子岭、天马岭、吐鲁坪、喜鹊岭、三宝山等。总人口1.24万人,3207户,其中,少数民族总人口为2513人,占总人口的20.2%。大小牲畜约3万头(只),属半农半牧区,2011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2636元。总土地面积4万hm2,其中林业用地1.4万hm2。林业用地中,有林地7500hm2,疏林地80hm2,灌木林地6500hm2,未成林造林地147hm2,无立木林地73hm2,宜林地13hm2,森林覆盖率28.88%,活立木蓄积量42万m3,境内矿藏、森林、草原、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人流、物流、信息流,十分畅通便捷,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2实验区基本条件

2.1立地条件

赛什斯镇地域辽阔,矿藏丰富,矿种和矿化点多,有天然水源涵养林1.4万hm2。其地势北坡山势陡峻,南坡地势平缓,一般海拔2600~4874m;2600m以下为中低山荒漠带;海拔2600~3000m为中山区,水土热条件适宜乔灌林木生长,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海拔3000~3700m亚高山,主要植被类型为灌丛草原;3700m以上发育为多年冻土,上游山地森林生态圈中:土层为高山灌丛;中层主要是云杉林、圆柏林、山杨林组成建群树种,低山伴生灌木林和野生动物,下层是草地、苔藓、地衣;上、中、下三大系统组成森林生态系统。境内水源充足,有大通河、古城河、大滩河等内外流河,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

2.2气候条件

实验区系冷龙岭北坡余脉,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北坡山势陡峻,南坡地势平缓,年平均气温-0.4~1.8℃之间;林区最高气温1.8℃,年降雨量300~500mm,相对湿度50%~70%,年蒸发量1000~1234,无霜期90~100d。

2.3基础条件

近年来,天祝县赛什斯镇在推进集体林权综合改革的同时,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实现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辖区林地多、盐碱沙地和水肥条件等区位优势,充分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按照“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管理模式,采用林下种植、养殖和种养殖相结合等方式,建立以林为主,农、林、牧合理配置,长、短期相互结合,生态经济、特色产业和谐发展的林业多目标立体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双赢的新路子。据统计,全镇共有28户发展林下养殖业,其中林禽19户,总计养殖鸡、牛、羊、猪20万余只。

作者在天祝县赛什斯镇设立标准地,对比分析林下养殖模式与家庭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其设立的实验标准地面积约6.7hm2林地,每1.3hm2 1个单个试验地,共4个。具体经营中进行相互循环,相互协调,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合理利用。具体经营模式为:在1、2、3、4地密植野生菌类与落叶披肩草,在保证部分材料的同时确保备用地的有效收入,同时用围栏对4个试验地进行分割,确保养殖物合理应用。在保证林下养殖饲料的同时,也保证了退耕还林区的火灾隐患。

3结论

林下养殖是目前发展林下经济的一种模式,经过对比家庭养殖的分析,林下养殖与家庭养殖相比,林下经济模式优于家庭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更明显,食品更安全,发展更迅速,林下养殖其经济效益从大到小依次是养鸡模式>养羊模式>养猪模式>养牛模式。所以最佳的养殖模式是养鸡模式,对森林的影响最小;据调查,林鸡比一般肉鸡市场价高1倍以上,还能产蛋。养鸡排入林地的鸡粪又可以为森林添加肥料,树的生长速度比以前快得多。

3.1在高寒地区发展林下养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促使农村农林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林下养殖的迅速发展,还将会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经营管理本领,必将产生更多的农民技术员,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3.2在高寒地区发展林下养殖,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而林下集约化经营又会反过来促进林业生产,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3.3在高寒地区发展林下养殖,符合现代人对食品无公害要求的标准由于林下养殖禁止喂养各种含添加剂的饲料,利用农村闲置的林间空地饲养动物,主要以采食林中虫子、草类以及饲喂玉米等谷物等食物,充分激发了养殖动物的野性,其肉质好、鲜嫩、肉味鲜美,大大改善了产品品质,增加了畜禽产品商品价值和安全性系数,深受消费者欢迎。

参考文献

篇6

高峰竹柳(是原美国竹柳的更新替代林木品种),是由北京高峰竹柳研究院的林业界的专家学者经过长达三年的科技攻关,在保留原美国竹柳各种优良特性的基础上成功推出新一代速生竹柳品牌,现已申报国家专利和商标品牌。

高峰速生竹柳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材质优良、可高密度种植等诸多优点,从其诞生始起就一直受到林业专家及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优良超速生新能源树种,同时也受到想要快速致富的众人们追捧。

湖北江夏区河脑镇的有一个4000亩的湖滩地,以前是一座一眼望不到边的烂泥地,因为不能生长庄稼,所以一直以来都闲置在那里无人问津。后来被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用较低的价格拿下了这些荒地,然后全部种上了速生竹柳成材林,现在这些树木已全部成活,过去一个一望无际的滩涂地现已全部变成了一眼看不到边的绿色海洋。据统计,每亩湖地里的树木每年都能产生效益15600多元,六年以后这片湖地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2个亿以上。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面对这样的场景都忍不住地感叹,万里常青公司为林业界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提出这样设想:在烂泥地里栽种1000亩速生竹柳,六年后将为社会创造财富1个亿,这在林业界应当算是一个奇迹!

为了做大做强高峰竹柳这一品牌,万里常青公司在北京注册了北京南昆高峰竹柳研究院。2011年2月20日,万里常青公司又与湖北武穴企业家王总签署了开发湖北江心洲,联合造林业4万亩的协议;2011年3月3日,与中国数农集团签下联合培育1000亩速生竹柳种苗,造林100万亩的战略合作协议。

为把高峰竹柳做成一个产业链,万里常青公司日前又联合湖北的知名企业家张昌梅女士投资1000万元,在当地租了4000亩湖作为育苗基地,用育出的种苗在荒废地上种植大面积成材林,然后用成材林生产板材、生物能源颗粒和纸桨,走循环生产和林业产业化之路。目前,万里常青公司正在进行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生产试验,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社会的最新技术成果。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是利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与木粉,经分子层次聚合生成,采用挤出、模压、注射成型等常规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板材、型材和产品。这种新型板材不吸水、不变型、不褪色、不老化、不腐蚀、不霉烂、不虫蛀,节能环保效果好。

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的主要成份是木粉,该木粉则是由“高峰竹柳”造林中幼林抚育大树修剪产生的枝条或竹柳大树成材加工剩余的枝叉加工而成,也可以高密度种植高峰竹柳,以小径材制成所需的木粉材料供聚合之用。为此开辟了一条竹柳木材加工新途径。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其特点和优势表现在:

首先,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到废物利用。因为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全部使用竹柳小径材、树木枝条、加工剩余物、废弃物,节约竹柳成材和优质木材,将竹柳木材的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都聚合进了新材料中。使用和损坏后的木塑聚合材料,可以全部再生利用,是一个全回收、全循环、全利用、全环保的项目。

其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回报的优势。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0.6吨竹柳木粉和0.4吨废旧塑料,就可以生产出一吨产品,目前国际市价格最高达28000元/吨。一个年产 10 万吨木塑材料的企业,可利用竹柳 6万 吨,利用废旧塑料 4万 吨,相当于从垃圾中捡回25 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节省水泥、钢材分别为40 万吨、替代塑料和铝材分别是8万吨,这是木塑产业发展对循环经济的贡献。

再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改变了商品林的生产方式,由长时间周期性生产向短期林业种植业转变,可实现竹柳当年种植当年受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开展竹柳规模种植。把林业、木材加工业、废旧塑料回收业也聚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社会系统工程。

最后,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途广泛,现已被应用于包装运输领域中、车辆船舶领域中、建筑材料领域、室内装潢领域、军事领域等,它将在众多领域和范围内取代木材、钢材、水泥、塑料等常规材料,因此,第三代木塑聚合材料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必将引发一场世界性基础材料领域的革命。节能与减排成了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件大事,如能把高峰竹柳这个品牌做成一个产业链,就可以带动更多人们投入到植树造林这一行动中来,让大量的荒山、荒地、浅滩千百倍地增值,改善环境,创造财富。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纸张、架材、板材等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繁育栽培速生竹柳具有很好的经济前景。而且实验证明速生竹柳还是个“吸毒解毒”的治污能手,因此种植竹柳可以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此我们衷心祝愿高峰竹柳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高峰竹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凯旋城1号楼2栋1403室

电话:010-5927 3183 158 5558 2853

香港公司地址 :香港九龙尖沙咀厚福街3号华博大厦18楼1806室

电话:00852-23682122

00852-33673126

皖阜阳公司地址:阜阳市经济开发区申寨社区政务大楼1-3楼

电话:0558-2220627 2226697

400-088-2853

手机:15855582853 15955852853

篇7

1.1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

三十一团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东北边缘位于巴州尉犁县境内。南至塔克拉马干沙漠东北边缘,北临库鲁克塔格沙漠南缘,两沙漠交汇点最近处不足2km。塔里木河的下游近30km河道贯穿其中。由于解放以来几次大的农田开垦活动,使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每年由于沙漠侵蚀农田的危害性日益加剧,自然环境沙化现象使得团场大面积农田被迫撂荒,加之日益频繁的沙尘暴的发生,已严重制约了团场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对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沙漠化侵袭严重

团场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东南部的库鲁克沙漠极端干旱,纯属沙漠景观。塔里木河从2沙漠之间流经,注入若羌县境内的台特玛湖,近10a来,孔雀河干枯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频繁,2沙漠之间已有百余处汇合,大有合拢之势,绿色走廊濒于消失,等待挽救。

1.3风灾沙害严重

由于两河来水剧减,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气候恶劣,干旱少雨,风灾沙害严重,全年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蒸发量是降雨量70倍左右。由于团场紧邻塔拉玛干沙漠,每年春夏的大风、风沙和浮尘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1.4林业资源衰退严重

2河下游,土地盐渍化严重,荒漠林、草植被长期缺水,出现大面积死亡;林草野生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沙漠面积扩大。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团场干部职工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林业发展,就没有农业的丰收,要生存发展,要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团理念,把生态戍边作为屯垦戍边的基础,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团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保护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生态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基本前提。只有提高认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保护力度,使团场全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投入人力、物力扩大建设生态区,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治理并举,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2.2加强生态保护力度

加强公益林管护建立各项生态资源管护制度,签定公益林管护责任书,保证公益林管护4个到位,即做到管护措施到位、管护人员到位、管护经费到位、管护责任到位。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和野生资源免受破坏,恢复发展公益林的长期生态效益,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绿色植被的违法行为。积极发挥林业站的各项职能作用加强林业站对管辖区域的监督、管理,制定林业生产阶段目标管责任制,依法治林,严禁乱砍乱伐林木,严禁破坏自然植被、野生资源。加快对人工防护林的建设,做到耕地林网化、道路绿荫化、城镇花园化的环境格局。

2.3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环境、经济、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要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在原有基础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严禁毁林开荒,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植树种草的成活率;要保护好现有的防风林带,禁止乱砍乱伐;要扩大生态保护区范围,在各自然保护区,划出一定面积作为缓冲过渡区,确保保护区的安全。

2.4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

加大生态经济林的建设,合理调整和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以林养林,加强管理。生态经济林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对团场农田起到防护作用,也提高团场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5科学的开展植树造林

在靠近农田较近的荒地,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抗风、抗旱、抗碱的植物种植,改善农田环境,对棉花种植起到保护作用。生态林种植的树种主要以耐盐碱、抗干旱、生长快的乔灌品种为主载品种,主要以胡杨、沙枣、红柳等容易成活的品种,形成乔灌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既能保证防风基干林的形成,又能达到保护农田、改善环境的效果。

2.6有效实施节水灌溉造林

节水滴灌造林,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地、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独特优点,可避免人为沙化、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是防沙治沙、控制土地沙化的新途径,是一项集防沙、治沙、开发沙地资源、扩大绿洲、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于一体的技术。

2.7加强森林有害生物病虫鼠害防治

篇8

摘 要:我国在历史发展的阶段中,在国际会上已经采取恰当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下对推动成像规划理念的转变工作,是当前相关部门值得思考的一个话题。随着成像规划理念的不断深入,一定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从而采取节约资源以及调节能源两个方面来探讨此话题。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乡规划;理念转变;分析

由于气候变化作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主动应对气候变化,无论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也是推动城乡规划理念转变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给相关人士,供以借鉴。

1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从应对气候变化的本质上看,应当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应对气候变化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绝不能仅仅就环境v环境,就能源讲能源,而应该且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推进,也只能靠共同发展来解决。

需要强调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应当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坚持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一方面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前,国际能源供需不均衡的区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甚至于产生国际社会的冲突。各国经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能源市场格局变化与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

城乡规划工作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转变城乡规划理念、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性,应当统筹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 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理念研究城乡规划理念的转变

2.1 新的发展模式下城乡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从以往的角度来讲,相关部门在生产的时候大部分都会倾向于怎样控制排放情况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当前在面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笔者建议相关人员要依赖于消费的角度去对新型产业进行不断研究,研制出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行业,这样就不能仅仅只对消耗情况引起重视,还需要从消费理念做好深入分析,从而对资源环境问题做好详细的分析。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城市规划的理念来说,应当遵循系统原则的方向发展,并且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城市规划的发展做好认真的分析,不管是在编制方面还是在管理工作中,都需要尽可能将消费形式以及政策手段不断优化。

无论是对城乡编制还是在实际施工的时候,仅仅呈现出单一的概念以及原则的认识是不科学的。应当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倘若只是倾向于某一单一目标,那么不但不能处理好问题,而且还会存在炒作的嫌疑。在这里笔者建议,系统原则作为城市规划理念的原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一定也是系统的。

2.2 清洁生产、绿色经济、概念辨析

绿色经济是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强调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资源的相互依赖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在全球经济危机时,联合国环境署呼吁制定全球绿色协议,鼓励各国政府支持本国经济向“更绿“的经济转型(UNEP,2008年10月22日)。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清洁生产是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最基础的工作,是长期以来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在不同角度讨论地球容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在经济活动中注重防治生态过度恶化带来人类和自然界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的过程。无论是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还是循环经济,都是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起来,通过污染防治、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3 能源结构调整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将主导城乡规划的理念转变

3.1 促进城乡规划的理念转变的具体行动

第一,对经济结构及其能源供应方式加以优化,从而促使其得到低碳生产的效果,利用产业结构调节以及发展形势的转变,能够维持经济增长以及就业机会之间的联系。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处理好新型产业发展中具有的限制,积极促使新型产业可以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将低碳能源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升,促使城镇化发展中可以使能源效率得以优化。

第二,从建筑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当始终坚持以绿色建筑为主的理念。尽可能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灵活使用太阳能等可以再生的资源。相关人员需要对经济政策及其市场体制进行深入探讨,并把新型能源朝着有发展前景的方向发展,最大程度使用区域可再生能源具备的优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无论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在材料的使用方面都应当使用可再生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3.2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理念

随着当前城镇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不管是对城市也好还是对镇也罢,所消耗的能源数量一直上升。处理好城市、镇发展中所产生的能源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依据城、镇的实际性质以及功能进行确定,对其评估手段以及指标系统加以明确,充分了解城镇生产以及消费的具体情况,从而找到问题原因,给出科学的评价方法,减少资源过度的消耗。积极促使使用新能源的试点工作。不断开发新能源产业,从而建立一个清洁的能源系统,最大程度发挥出城乡规划的价值,有效落实新能源推广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而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即使得到主题研究的结果在实际落实中会使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然而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需要处理好城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鼓舞规划人员行动起来,不断的努力,做好反思,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妥善面对气候变化下所形成的新挑战,确保城乡规划工作可以达到前瞻的效果,为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长松.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规划编制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6(01).

[2]沈发兴,王伟峰,杨扬.国内低碳风景园林发展述评[J].南方林业科学,2015(04).

[3]王睿,陈筠婷,满宁生,邱一桓.广西农村沼气发展规划途径探求[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9).

篇9

他,是谁?

他就是极富传奇色彩的花甲老人——高峰。

一位中国老汉的种植梦

从当初的注册资金10万元到现在的年产值过亿元,这个过程他只用了两年。“我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得不感恩一节特别的树棍——高峰竹柳。”对于今天的成绩,高峰老人如是说。

2008年,高峰先生注册了阜阳万里常青苗木生产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速生经济苗木的推广和培育。2009年公司以自主研发的速生苗木“高峰牌速生竹柳”为抓手,主打“创新”和“科技”牌,把植树造林变成一个暴利行业,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高峰竹柳一千万亩大造林”热潮。数以百计的人依靠种植高峰竹柳实现了年入百万的财富梦想,同时又满足了为生态建设和子孙后代造福的精神需求。

自2012年起,万里常青公司开始将发展的重点转向造林和高峰竹柳产业化,现在高峰竹柳能源发展规划、高峰竹柳制浆造纸工程正在积极筹划中,预计2014年全部实现公司产业化,高峰竹柳生物化工、高峰竹柳木塑聚合材料生长线将全面启动。

进入2013年,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确定了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决定把名贵中草药种植、速生经济林培育、农林循环经济模式创新等领域作为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同时每年又投入近千万元资金组建一批高规格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不断把科技元素注入传统种植行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国务院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政策法规部课题组考察安徽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后认为实现农民增收,最大的开发潜力应是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通过市场经营以及农民合作经济方式的转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模式;北京消费经济研究课题组考察安徽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运营情况后得出结论:阜阳苗木公司将资本运营理念、企业运行机制、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营销手段非常娴熟地嫁接在一起,成功地联合农村、农民种植竹柳,使其形成竹柳产业,是一个引导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新实践。

三年来,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社会各届的赞誉及国家党政机关和国家林业部门的认可和肯定,自2010年以来,公司连续多次获得了“全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品牌企业”、“中国著名品牌”、“第九届中国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安徽省重质量守诚信优秀示范单位”、“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2012年安徽省双诚信企业”等多个荣誉称号;公司董事长高峰本人也分别在植树造林行业、生物质能源研发及利用等多个行业获得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十大新闻人物”、“第九届中国诚信建设十大杰出企业家”、“2012年度影响力人物杰出创新企业家”、“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2012年安徽省十大创新人物”、“安徽省企业双诚信个人”的荣誉称号;高峰老人倾心人类健康产业、带领一方百姓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感人事迹分别在“中华爱国国典”、“居庸关长城中国爱国功德榜”上面镌刻保存。

几年来,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不仅在经济方面得到了发展,在社会效益方面取了骄人的业绩,并受到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多次表彰!公司董事长高峰多次在他的演讲中提出:挣钱的方式有很多,有些财富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甚至是血泪,而有些财富的背后却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要坚持只挣那些背后是一张张笑脸的财富!植树造林、林间套种、中草药种植、开发鲜花和高氏蜂业等等,这些全都是关注人类健康和改善人类生态的朝阳产业。这样的财富就是一种背后透露着笑脸的财富,也只有这样的项目才会把赚钱变成一种享受。

进入21世纪后,真正的商机在农村,特别是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美丽中国梦的提出,在农业、林业、生态、绿化、能源等相关产业将因此受益,未来几年在这些领域将有数万亿的商机正在孕育。只有把企业的发展置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寻找突破,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路!当前大力发展绿色和健康产业,将是一条充满着鲜花和财富的光明大道!

高峰竹柳的生长特性

高峰竹柳是一种生长快、抗性强、材质优的新能源树种,被业界称为最具市场前景的苗木新宠。

刚栽下的竹柳小苗生长一个月以后,即开始表现出明显的速生性特征。在土地条件适宜,水、肥管理跟上的情况下,10公分的竹柳幼苗一年可生长到高达3.5—4米,地径2—3公分以上。平均5年即可轮伐或齐伐,5年生竹柳单株高度可达18米以上,胸径20公分以上,单株材积达0.4立方米以上,和一般树木相比其生长周期大大缩短。

只要是在能浇灌水的地方栽培,成活率一般均能保证在95%以上,即便是在当年7月份以前栽植12-15公分高的小苗,当年秋季也能长到2米以上。

高峰竹柳的栽培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一、育苗出售。育苗就是把竹柳插节截成10至12公分的长度(一定要选实木壮苗作插节),株距、行距按50x15公分,每平方米可以栽13到14株,每667平方米可育8000株以上,也可以按40 x15公分栽植,每亩可栽一万株,当年可长到4米以上,按阜阳万里常青公司公布的收购价,每亩当年也可收入2到3万元。

二、生产把材。把材就是杈把、铣把等把子用材,每根长1.2至1.3米,粗度为3.5公分的把子市场价格为4至6元左右。行距、株距按50x20公分栽植,每亩可栽种6600株,生长两年每株的粗度就能达到4公分以上,高度可达到8至10米,每株速生竹柳可出把子5至6根。照这样计算每亩可产标准把子4万根,如果按每根把子最低4元计算,栽培一亩地的速生竹柳两年的产值也能达到8至10万元。

三、纸浆用材。该种植模式适合浅滩、荒涂等大面积种植,行距、株距按50x50公分种植,每亩可栽种2668棵。生长3至4年,平均胸径可达10至12公分,高度可达12至13米,亩产鲜木材重量约达100吨以上。值得强调的是高峰竹柳材质优良,自然白度可达60度以上,出浆率高于其他传统树种。众所周知现在纸桨急缺,造纸厂对鲜木材的收购价大都在450至550元每吨。高峰竹柳由于出桨率高于其他树种1倍以上,收购价和其他树种相比自然也就高很多,最低由购价每吨鲜料应该在750元每吨,照此计算,高峰竹柳每亩地三年后的产值能达到5万元以上。并且在每次砍伐后第二年又可长出新苗,而且长势更猛,三年后又可再伐,二次砍伐后,产量要高于第一次砍伐30%以上,并可连续砍伐7至8次,被业界称为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四、建筑用材。如作为建房架材来种植,行距、株距应按1米x1米栽植,亩栽种量为667株,一般情况下自然生长五年,每株的高度能达到15米左右,粗度如碗。这样的一株速生竹柳可以出4根架材,如每根按30元计算,每棵的产值就为120元,一亩地就能收入6至8万元。这种栽植模式省时省心,只要管理得当,五年就是一个生长周期。

五、种成材林。该种植模式适宜于行距2米、株距1米栽植,每亩能栽种335棵,前两年可在林中套种其他农作物,第三年还可以种一季冬麦或大麦;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可在树下养金蝉或养柴鸡。到第六年,每株速生竹柳的胸径可达到20至25公分,高度可达20米以上,每株的材积可达0.4立方以上,在黑龙江、新疆种植长势会更好,6年每株可生长0.5立方米,在江汉平原、浅滩湖地种植结果证实,6年每株可产0.6立方以上。如果按市场价每立方800元计,一亩速生竹柳六年后产值可达6至8万以上,如果把每年修剪下来的枝条进行再育苗,每年收入可再增加1万元以上,效益非常可观。

高峰竹柳与木塑聚合材料

目前,万里常青公司正在进行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生产试验,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社会的最新技术成果。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是利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与木粉,经分子层次聚合生成,采用挤出、模压、注射成型等常规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板材、型材和产品。这种新型板材不吸水、不变型、不褪色、不老化、不腐蚀、不霉烂、不虫蛀,节能环保效果好。

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木粉,该木粉则是由“高峰竹柳”造林中幼林抚育大树修剪产生的枝条或竹柳大树成材加工剩余的枝叉加工而成,也可以高密度种植高峰竹柳,以小径材制成所需的木粉材料供聚合之用。为此开辟了一条竹柳木材加工新途径。

和普通木材相比,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还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到废物利用。因为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全部使用竹柳小径材、树木枝条、加工剩余物、废弃物,节约竹柳成材和优质木材,将竹柳木材的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都聚合进了新材料中。使用和损坏后的木塑聚合材料,可以全部再生利用,是一个全回收、全循环、全利用、全环保的项目。

其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回报的优势。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0.6吨竹柳木粉和0.4吨废旧塑料,就可以生产出一吨产品,目前国际市价格最高达28000元/吨。一个年产 10 万吨木塑材料的企业,可利用竹柳 6万 吨,利用废旧塑料 4万 吨,相当于从垃圾中捡回25 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节省水泥、钢材分别为40 万吨、替代塑料和铝材分别是8万吨,这是木塑产业发展对循环经济的贡献。

再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改变了商品林的生产方式,由长时间周期性生产向短期林业种植业转变,可实现竹柳当年种植当年受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开展竹柳规模种植。把林业、木材加工业、废旧塑料回收业也聚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社会系统工程。

最后,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途广泛,现已被应用于包装运输领域中、车辆船舶领域、建筑材料领域、室内装潢领域、军事领域等,它将在众多领域和范围内取代木材、钢材、水泥、塑料等常规材料。

高峰竹柳与生物质能源

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克服能源危机的主要出路。据预测,到2020年,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的比重接近60%,而生物质颗粒燃料则占生物质能利用的60%。

所谓生物质能源也就是利用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常规燃料能源。有机物中所有来源于动植物的能源物质均属于生物质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柳树是林业能源林的主要树种,“高峰竹柳”则是多基因组合杂交的柳树新品种,具有速生、高产、抗逆等优点。作为能源树种每亩可密植1万株,每亩每年生物产量鲜重可达8至10吨,是普通柳树的十倍。在国外柳树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的主要途径是发电,柳树生物质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发达国家用柳树生物质发电已经有20 年以上的历史。将柳树粉碎后制作成生物质能源颗粒和煤炭混合发电,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降低污染50%以上。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最具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前景的新型生物质能源,用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取暖和生活用能,生物质燃料利用率高,便于贮存,无污染。二是生物质工业锅炉,用生物质能替代燃煤,解决环境污染。三是发电,可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据统计,2008年全球生物质颗粒燃料销售量达1.8亿吨,市场规模超过500亿欧元。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以年均18%的速度高速成长,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香饽饽”。

竹柳是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最好的原料。生物质颗粒需求之大,竹柳作为原料种植前景更为广阔。

生物质颗粒燃料发展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但透过国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高峰竹柳”将在生物质能源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峰老人发起的1000万亩竹柳大造林,将可年产生物质颗粒3.25亿吨,相当于年发电量9000亿KWH以上。

阜阳万里常青苗木生产有限公司产品简介

一、高峰竹柳

高峰竹柳是在保留原美国竹柳各种优良特性的基础上成功繁育出的新一代速生竹柳品牌,是阜阳万里常青苗木公司以原美国竹柳母本为基础,经过近五年的试种、驯化和优选培育研发出的新品种。和过去的原美国竹柳相比“高峰竹柳”无论是在长势、抗逆性还是在速生性、适应性等方面都优于原母本,受到全国各地引种户的高度追捧。

栽种一亩高峰竹柳综合效益是栽种速生杨的5倍以上,如计其生长周期比率更高,因栽种速生杨一个生长周期要10年到12年,这个时间可生产速生竹柳两批(而且速生杨柳絮特别多,一到春天满天飞絮,直接刺激人们的皮肤和呼吸系统;但是竹柳属雄性,无飞絮,是最具推广价值的生态树种)。如果从事专业育苗则经济收入将会更高,由于当前高峰竹柳种苗和工程苗都非常紧缺,从事高峰竹柳育苗和工程苗培育最保守估计,每亩地每年的收益至少在1万元以上。

二、碧玉杨

碧玉杨是优秀的速生经济用材林树种,同时又可作为观赏性景观树种,该树的树干通直、顶端优势明显、树皮翠绿如碧玉、光滑不开裂,犹如少女的皮肤。碧玉杨中雄性株占99%,因此无飞絮,内在木质洁白,而速生杨内在木质黑黄。系原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签批向全国范围进行推广的一个速生经济林树种。碧玉杨速生性好;抗寒、抗枯梢能力强,系万里常青苗木公司未来几年重点推广树种之一。

三、野芙蓉

野芙蓉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贵植物,其产品市场前景好、种植效益高、产品应用领域广泛且供不应求,因此野芙蓉项目被阜阳万里常青公司列为重要发展项目。现经过高峰竹柳科技研究院科研人员选优培育,开发出可以在平原和山区均可种植,且比原野芙蓉更加高产抗逆性更强的新一代野芙蓉良种,现命名为高氏野芙蓉。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野芙蓉的果实或花粉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黄酮,在所有已知的含有生物黄酮的生物中,野芙蓉的生物黄酮含量是最高的。其中的生物黄酮可以延长女性青春期,减轻或避免中老年女性更年期综合症,被人私下里称为女性植物伟哥。

野芙蓉除了含有大量的生物黄酮外,还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硒、锌、铁、多种不皂化物等,能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改善心脏血管及微循环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消除人体自由基;具有抗心脑缺血缺氧、消炎镇痛,抗疲劳、抗衰老、抗癌防癌,降血糖血脂等神奇功效。

四、黄秋葵

如果说野芙蓉是关注女人健康的绿色产业,那么黄秋葵则是专门关注男人健康的产业,被称为植物伟哥。黄秋葵又叫做秋葵夹、黄葵、补肾菜,是锦葵科秋葵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秋葵具有祛脂降压、通便、减肥、补肾、壮骨、抑癌抗瘤等功效,原产于非洲,之后进入美洲地区,如今美国南部成为黄秋葵最大的生产地。在韩国黄秋葵被称之为“绿色人参”。

五、长生不老草

长生不老草又名明日叶、明日草、八丈草,今天摘了明天又长出芽来,就是因为具有这种强韧生命力的特性故而命名之。经常食用明日叶的人,长寿者很多,而且到了高龄仍很健康,能像年轻人一样地劳动。

近年来,研究发现明日叶里含有丰富的有机锗,有机锗能参与人体代谢,具有较强的氧化脱氢能力,对肝癌、肺癌、胃癌等血管丰富部位的癌症有明显疗效。另外明日叶里还含有丰富的维持人体健康和防止机体老化所必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而且这些营养成分非常均衡。其中明日叶根茎中含有丰富的天然黄酮和香豆素,这些物质具有抗菌和抗癌作用,据医疗资料记载,近年来有很多尿毒症和膀胱癌患者靠长期服用明日叶得以治,明日叶也因此受到瞩目。

六、高氏芙蓉蜂蜜

高氏芙蓉蜂蜜是利用野芙蓉的鲜花通过蜜蜂的媒介而酿制出的一种蜜,它成自纯天然,无任何的毒素、添加剂等。高氏野芙蓉的花粉中含有大量的雌性激素和生物黄酮。安徽阜阳万里常青公司投巨资选择在污染相对较少的华北平原种植野芙蓉一万亩,放养蜜蜂五千箱,把富含生物黄酮的野芙蓉鲜花和果实作为蜜蜂酿蜜的原料,从而将野芙蓉果实和花粉中所含的生物黄酮通过蜜蜂的媒介作用酿造出功效奇特的高氏芙蓉蜂蜜。

经医学检测,高氏芙蓉蜂蜜中含有极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还含有一种特殊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强的杀菌、排毒、延缓衰老的功效。特别对于中老年女性,其保健功能和抗衰老的功效更加奇特,服用八天就能产生神奇的果,可以令女性青春倒转,重现靓丽容颜!

七、高氏秋葵纯蜜

高氏秋葵蜂蜜是让蜜蜂采集黄秋葵的花,通过生物富集原理把黄秋葵花粉的有益成分全部浓缩在蜂蜜中,从而酿造出对男性有强身壮体,提高身体免疫力的高档生物补品。

如果说野芙蓉是关注女人健康的绿色产业,那么黄秋葵则是专门关注男人健康的产业,黄秋葵又叫做秋葵夹、黄葵、补肾菜、植物伟哥。在韩国黄秋葵被称之为“绿色人参”,著名的葵力健、葵力神、葵力果等补肾药品其成份就是100%的黄秋葵提取物。

药理研究发现,高氏秋葵纯蜜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保健养生。高氏秋葵纯蜜取自纯天然、无任何添加剂成份,常期服用可以更好地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平衡阴阳,对人体内的雌雄激素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并且平和进补,改善肤色,增强人体各项生理基能,特别是可以提高男人的。被称为最安全有效的男性保健佳品。

八、高氏芙蓉秋葵食用油

随着媒体对转基因食用油危害的曝光,市场对健康食用油的需求日益强烈。中国高峰竹柳集团公司选择具有“全球五百佳”之称的安徽颍上县谢桥小张庄大规模种植高氏野芙蓉和高氏黄秋葵,收获野芙蓉籽和黄秋葵籽,通过科学的比例搭配(用30%的黄秋葵配以70%的野芙蓉),压榨出健康的高氏芙蓉秋葵食用油!

野芙蓉籽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黄酮以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具有让女性返老还童的神圣功效;黄秋葵被称为男人的植物伟哥,对男性强身健体功效果显著。经过科学的比例搭配,利用生物压榨技术制成高氏芙蓉秋葵食用油。

高氏芙蓉秋葵食用油取自纯天然,绝无转基因。常期食用可以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平衡阴阳,通过对人体内的雌雄激素起到双向调节,从而平和进补,改善肤色,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是保健养生的上乘佳品,被称为油中之王!

九、猫爪草

猫爪草又名三散草、小毛茛,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性,喜光,也耐阴,喜湿润环境,宜生长于疏松、适湿土壤上,较耐水湿。以块根入药。猫爪草性味辛、平,归肺、肝经。有散结、消肿、清热、解毒的功能。主治肺癌、肺结核、淋巴结核、淋巴结炎、咽喉炎、痔疮等。

据《中国药用植物》中记载:猫爪草可治疗多种癌症、淋巴瘤等,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是中药中抗肿瘤、解毒、散结的一种好药材,被列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发展紧缺63种中药材之一。

1994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有关猫爪草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在会上猫爪草正式被官方接受为药用植物,被誉为给现代人一个黄金般的贡献。

近年来,各大医药公司都在敞开价格收购猫爪草,收购价格一直在每斤90元上下浮动。特别是进入2014年猫爪草市场更加看好,猫爪草大货不易组织,经营户手中有一吨大货者寥寥无几,一般只存有百十公斤,而且货多含杂质,有货的要价态度硬朗,并有惜售之意。因此就按普通的每亩地收300斤计算,种一亩地猫爪草半年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被当地老百姓喻为暴利行业。

十、迷迭香

迷迭香叶带有茶香,味辛辣、微苦,常被使用在烹饪上,也可用来泡花草茶喝。常绿灌木,迷迭香能增强记忆,是目前公认的最具备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迷迭香中的抗氧化成分主要为鼠尾草酸、鼠尾草酚、迷迭香酚、熊果酸、迷迭香酸等成分。迷迭香也常常被摆放在室内来净化空气。

迷迭香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在我国是近几年才有少量的尝试性种植。迷迭香用途广泛,除了烹调时作为香料外,药理上还有缩阴、抗氧化作用,可治疗阴道松弛、神经紧张、胃口不佳等问题。

中国高峰竹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凯旋城1号楼2栋1403室

电话:010-5927 3183 158 5558 2853

香港公司地址:香港九龙尖沙咀厚福街3号华博大厦18楼1806室

电话:00852-23682122 33673126

皖阜阳公司地址:阜阳市经济开发区申寨社区政务大楼1-3楼

电话:0558-2220627 2226697

财富热线:400-088-2853

手机:15855582853 15955852853

篇10

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方便、快捷、舒适、安心的生活环境,让人们能够更加恣意地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困扰——垃圾。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人类都会产生垃圾,像生活垃圾、餐饮垃圾、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以及其他影响环境的垃圾废弃物,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废弃物,是当前摆在社会各界人士面前的一个难题。然而,换一种角度来思考,也许就能变废为宝、找到垃圾的价值所在。比尔·盖茨曾经用简单凝练的一句话来概括垃圾的作用——“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日前,国务院下发的《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资源循环利用是一项重大工程,是当前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领域,到2015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产值1.5万亿。另外要建立现代工业品与商品回收体系,到2015年,建成我国重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再制造产业初具规模,资源再生加工利用能力达每年2500万吨,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达每年4亿吨。建设50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支持回收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污染治理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废弃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到2015年,形成资源再生利用能力2500万吨,其中再生铜200万吨、再生铝250万吨、废钢1000多万吨、黄金10吨,实现产值4300亿元。

目标是前进的灯塔,是指引行业发展的新方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态势喜人。《规划》的颁布为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指明了道路。

建筑垃圾“旧貌换新颜”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需要消耗很多资源的,同时导致了很多垃圾的产生,如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城市生活垃圾在卫生填埋的过程中,会产生含有沼气的填埋气体,如果不加以收集处理,除了会带来火灾及爆炸等安全隐患外,其内含的温室气体,更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生活垃圾的危害如此重大,那么那些高楼大厦建造过程中剩下的废石废料、钢筋水泥呢?这些体积庞大、不易处理、同时又蕴藏着很大价值的建筑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同时也是耗能大国,回收利用剩余资源,能够有效地缓解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景无限广阔,近几年的发展更是如日中天,当前的大形势更是给循环利用增加了压力、提供了动力。

我国是世界上年新增建筑最多的国家,由此产生大量建筑垃圾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环境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给城市带来一系列压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些建筑垃圾同样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合理地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起来,就会给社会、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

早在2005年,建设部就颁布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居民应当将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收集,并堆放到指定地点,建筑垃圾中转站的设置应当方便居民。对不按规定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罚,以此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

但这些只是强调建筑垃圾的回收,并没有对回收之后的利用进行规范。其实建筑废料、建筑垃圾浑身都是宝,只要技术先进,按照一些列工序就可以实现“变废为宝”、“旧貌换新颜”,成为建材大家庭的新成员。

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重新为建筑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制备诸如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以用于制作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粗细骨料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层;利用废砖瓦生产骨料,可用于生产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建筑渣土可用于筑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对于废弃木材类建筑垃圾,尚未明显破坏的木材可以直接再用于重建建筑,破损严重的木质构件可作为木质再生板材的原材料或造纸等;废弃路面沥青混合料可按适当比例直接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废弃道路混凝土可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配制再生混凝土;废钢材、废钢筋及其他废金属材料可直接再利用或回炉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玻璃、废塑料、废陶瓷等建筑垃圾视情况区别利用。这都使得建筑垃圾再生具有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使用范围广、环境与经济效益好的突出优势。

石块混凝土“脱胎换骨”

一位建筑垃圾处理厂的技术人员给记者描述了废石料混凝土处理时的情景,建筑垃圾进入机器进料斗后,先接受一次粉碎,变成直径80毫米以下的碎块,然后通过磁选设备挑出其中的金属碎片。紧跟着二次粉碎,碎块直径缩小到40毫米以下,最后到达移动式筛分机,筛分出三种物质,分别是直径在10毫米以下的回填土,直径10毫米到20毫米的细骨料和直径20毫米至40毫米之间的粗骨料,通过三条履带传出。这样经过筛分,除去杂质,形成一定粒径要求的建材原料,然后按级配设计要求在原料里添加水泥和粉煤灰等辅料,加入一部分水后进行搅拌,通过制砖设备,形成不同的建筑产品和道路建设产品。其中,细骨料可以制成实心砖、路沿石等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粗骨料可用作地面铺设的基础材料;回填土则可以直接应用到回迁楼建设中。

由此看出,建筑垃圾废料,是放错地方的“黄金”,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废石、废土,经过回收利用之后,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近两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逐渐走上了良性轨道,一些企业的规模早已摆脱原有的小规模、粗放型生产模式,逐渐成长为现代化、机械化的大企业,为本行业的产值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不少地方政府也在建筑垃圾方面做出了表率,取得了“经济环保”双赢的好成绩。

重庆市就是典范之一,2010年,重庆市建材行业共吸纳利用工业和生活废弃物1400万吨,同比增加两成。固体垃圾65%以上都被循环利用,变成了建材行业的各种资源。“十二五”期间,重庆建材行业每年吸纳利用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将超过2000万吨。为实现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伟大目标,重庆市在进一步降低建材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依靠企业窑炉煅烧工艺温度很高的特性,大力推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回收的产品包括,一些化工厂搬迁后留下的被污染土壤,还有采矿行业产生的煤矸石、废矿渣、粉煤灰等,这些固体垃圾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置,就只能掩埋或抛置,不但会占用大量土地,还极易形成二次污染。回收以后,再生成各种建材产品用于市政建设,既节约了成本又保护了环境。

重庆建筑垃圾处理工作非常出色,深圳也不例外。当前,随着城市旧城改造力度加大,一批批崭新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建筑垃圾到处堆放,老城区的改造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据统计,深圳每年产生1000万吨建筑垃圾,长久以来都是用填埋的方式处理,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占用了大量耕地。在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深圳提出了“十二五”建成绿色建筑之都的畅想,预计减排二氧化碳649万吨、回收利用建筑废弃物2406万吨。

深圳市相关部门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建筑工地上回收的建筑废弃物都很大,首先用建筑垃圾粉碎机将这些垃圾变成颗粒小的砂石,接着进行筛选,把不同规格的砂石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强化处理工序,将筛分后的砂石投入专用设备中,经碰撞产生好的“粒形”,砂石的粘合度、使用强度就会大大提高。然后再对再生砂石进行清洗。再生建材产品,颗粒较大的砂石在行业内称为“再生粗骨料”,可以替代采石场开采的石子;颗粒较小的砂石称作“再生细骨料”,又叫“机制砂”,可以替代天然河沙。相关部门表示一吨建筑垃圾经过处理后,百分之七十为粗骨料,其余百分之三十为细骨料。相对于天然砂石,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加工成本虽然略高于天然砂石,但是经过检测,这些再生建材完全可以替代天然砂石,甚至优于天然砂石,细骨料还可以制成彩色砖、植草砖、透水砖等环保砖。同时,可缓解建设用砂石的短缺现状、遏制乱采滥挖,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恰逢“十二五”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各大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着眼于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垃圾归“零”大势所趋

新的楼盘建成之后,残留的建筑尾料成了困扰开发商的首要问题。因为体积大,占据了很多土地资源。如果运走,又要花费高额的成本。这时一种新的处理方式:“现场回收、当场利用、生产回收利用一体化”成为业内一颗璀璨的明珠。“零垃圾”概念由西方发达国家在20多年前提出,它把以往的垃圾资源回收同以消除垃圾为理念的工业重新设计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废弃物完全作为再生产的原料,完全不丢弃。在这个概念里,一件产品如果不能被回用、再建造、再刷新、再组合、再循环或堆肥处理,它就需要重新设计,或从产品目录上去除。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25年前仅有20%的市政垃圾被循环利用,如今已超过50%。

上个世纪之前的建筑废弃物处理方式基本都是填埋,资源循环利用率几乎为零。

“零”垃圾,即垃圾处理一体化的实施,在我国已早有历史。

1992年6月,北京城建集团一公司先后在九万平米不同结构类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回收利用各种建筑垃圾840吨,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使用面积约3万平方米,节约资金4.5余万元,垃圾回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近几年,河北一家公司成功开发出一种“用建筑垃圾夯扩超短异型桩施工技术”,在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这项技术是采用旧房改造、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碎砖瓦、废钢渣及碎石等建筑垃圾为填料,经重锤夯扩形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并采用了配套的减隔振技术,具有扩大桩端面积和挤密地基的作用。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500~700kN。经测算,该项技术较其他常用技术可节约基础投资25%左右。这就使得原有的建筑垃圾不仅不浪费,还创造了经济效益,节省了成本,可谓“一箭双雕”。

建筑垃圾透水性好,遇水不冻涨、不收缩,是道路工程难得的水稳定性好的建筑材料。建筑垃圾颗粒大,比表面积小,含薄膜水少,不具备塑性。透水性好能够阻断毛细水上升,在潮湿状态和环境下,建筑垃圾的基础垫层,强度变化不大,是理想的强度高、稳定性好的路用材料,如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的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将粗细骨料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道路路面基层。建筑垃圾较其他建材而言,所具有的优点正是当前建材缺少的特点,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取建筑垃圾之长补建筑材料之短,达到兼容并蓄的良好效果。

南科大项目首现“零排放”

深圳南科大建筑垃圾现场是全国首个建筑废弃物“零排放”示范项目,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将产生的6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约合100万吨)通过现场再生处理利用的方法,回收利用,创造综合效益近亿元。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圳市住建局、城管局、建筑工务署及南山区政府利用招标的方式引入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进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引进移动式破碎制砖工厂——建筑垃圾破碎处理设备和建筑垃圾制砖机,将建筑垃圾现场破碎、筛分、制砖,废砖废水泥全部制成了再生骨料、实心砖、空心砖、彩色荷兰砖、透水砖、植草砖等15类绿色再生建材产品,这些产品将全部回用于南科大、深大新校区建设。

在建筑废弃物堆成的大“山”旁,一座移动式的破碎机站 “吞入”大小不一的混凝土块,从侧后方两个出口“吐”出来的却是沙状的细骨料和稍大颗粒的粗骨料。前者将被制成实心砖、空心砖等再生建材产品,粗骨料则用于地面基础材料,全部现场用于校区建设。“按传统处理方式,这批建筑废弃物全部外运填埋,需占用土地6.67公顷。大量建筑废弃物的运输车辆还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压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循环经济产业政策。”深圳市住建局局长李荣强如是说。

经测算,南方科大建筑废弃物采用现场处理的方法,可节约土地资源约6公顷;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转化率90%计,可减少天然砂石原料消耗60万立方米;可节省建筑废弃物外运及填埋的处置费用4000多万元;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

南方科大是深圳首个建筑废弃物就地绿色消化、再生利用的项目,建筑废弃物转化率达到90%以上,它的成功运行,将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创新的模式。建筑垃圾、废弃物,通过一系列的处理转变为新型建材,其实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摇身一变”,也能成为建材行业新成员。

秸秆化身外墙能手

节能环保显高招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能耗大国、建筑大国,建筑材料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中国43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9%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即使是新建筑,也有95%以上仍是高能耗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世界上气候条件相近国家的两三倍。这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中国建筑的高能耗,与使用的建材关系很大。目前仍占中国墙体材料总量70%左右的粘土实心砖,由于保温隔热性能差,使得中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5倍。窗户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3倍。

近两年来,各建材厂家、科研院校一直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工作上围绕“节能、环保”作文章,开发的新型节能环保幕墙和断热窗等节能产品就得到很好的应用。秸秆建材具有的利废、环保、再生、节能等突出特性,在市场上已经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在国家禁止粘土砖生产、循环经济、环保节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系列国策推行展开的今天,秸秆建材的广泛使用,为上述政策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保证。新型环保健康的秸秆人造板材将是今后我们建材行业大力发展的方向。

作为全球农业大国,我国每年所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数量惊人,由于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作物秸秆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当前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或者焚烧,但是这样不仅浪费土地资源破坏土壤结构,而且还会污染大气,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其实秸秆的用途非常大,将秸秆进行加工处理就能改变原有的性能进而转型成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对农作物秸秆的研究较国外晚。在80-90年代,我国南方己形成利用蔗渣制造硬质纤维板、刨花板的工厂体系。近年来,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先后对此项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利用麦秸、稻秸、棉杆等非木质材料作为人造板的原料,制造出刨花板或中纤板。其物理力学性能达到国家有关人造板的标准技术指标。随着技术与生产的结合,近几年国内涌现出大批生产秸秆板材的厂家,产品除了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外,也大量直销海外市场。

浙江省舟山市伟丰墙体工程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秸秆利用综合性公司,是一家集新型墙体材料研发、生产、墙体安装、成套墙体自动化生产设备研发、制造为一体的高新产业结构链企业,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该公司的钢丝钢架农作物废弃资源芯板是当下非常受欢迎的建材产品。生产该产品的全自动焊接编网机组可按资源分布状况生产各种类型的资源墙体材料,可利用“绿色环保”农作物的废弃资源研发填充料,如:稻草、麦杆、高粮、玉米杆、棉花杆、树枝、杂草等粉碎成纤维状或粉粒进而配制成质轻、防火、防水、防霉、保温、隔热、隔音的墙体填充料,只要挤压成长方条形状的填充料都可在自动焊接编网机组上进行生产板墙体系列产品。

谈及秸秆综合利用制成墙体板材的工艺,何总经理告诉记者,早在很久以前公司的领导层就注意到了这个节能环保、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何总表示,在我国发展此类产业有非常有利的条件:原料非常丰富,建筑材料用途很广,前景广阔;当前我国正是倡导“节能、环保、利废” 的关键时刻,国家政策扶植力度很大。

伟丰公司的一位技术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转化的人造板与之前的建材相比所存在的优点。

隔热、保温、节能,是农作物秸秆建材的首要特点。轻型人造板若作为墙体材料其重量是砖墙的1/10,而传热与导热几乎是砖墙的1/3~1/20,其中5.8厘米厚的稻草板相当于56厘米厚的砖墙,3.5厘米厚的水泥刨花板相当于25.85厘米厚砖墙的热阻值。规格200毫米厚的墙板,保温系数高于370毫米粘土砖墙4倍,取暖热耗降低4倍,取暖成本减少4倍。每年可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大大降低取暖支出。生产传统的墙体材料粘土砖,每万块粘土砖消耗标准煤约1.53吨,占建材行业总生产煤耗约50%。假设如果以生产砖的煤耗作为1,则人造板中的稻草板约为0.27,水泥刨花板约为0.38,植物纤维的碎料板约为0.47。河北省宣化县绿环新兴建材厂生产的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每平方米耗电0.142度,耗水1.5升,不用一克燃料。每平方米中电、水的成本1元。与其它的墙材比较,其产出量与能耗比是极低的。所以从节能要求出发发展人造板作为墙体材料应用中的一部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隔音是农作物秸秆建材的另一大亮点。建筑设计中的隔声主要是针对空气声与固体声,用轻型人造板做隔墙时要求板材容重大且要有一定的厚度,这样声波衰减也较大,隔声效果就越好。德国采用人造板做内隔墙(单层)时其厚度不小于16毫米,做外墙时不小于18毫米,防止固体声应采取双层结构(中空结构)或在双层中填充填垫物,以达到隔声的目的。

秸秆建材的重量轻是原有建材无法企及的优势之一。秸秆人造板相对于混凝土、砖石结构材料而言是轻质材料,它的容重一般为430~1300 千克/ 立方米。人造板所构成的复合墙板几乎是粘土砖墙体重的1/10。轻质墙体材料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自重,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减少建筑物的基础处理费用,降低造价,节约运输费用。据统计,目前每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的建筑材料质量约1200~1300千克,而采用人造板和复合墙体材料,其质量约为80千克左右,大大减轻了房屋的整体质量。

秸秆建材还有一个非常有利的优点便是施工快捷。秸秆板复合墙体材料,可采用装配式施工,按图制作,便捷按装,加快了施工速度,减少了材料的堆积面积,促进了文明施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支持为秸秆人造板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为秸秆板的广阔前景铺平了道路。当前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在实施,许多普通刨花板和中密度纤维板厂将面临原料的供需矛盾,市场竞争能力下降。未来十五年内,预计秸秆人造板的年需求量将超过3500万立方米。显然,我国的秸秆板材的生产具有广泛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废水回收,建材迎来新材料

日前,复古建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铜材料装饰的门窗市场悄然兴起,各种合金产品的使用也越来越与时尚、环保结合起来。

电镀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业,其产品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同时电镀行业也是当今我国三大污染工业之一,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镍、铬等重金属废水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电镀企业已达到2万多家,其每年向环境排放的废水多达4亿吨。随着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宏观政策的推行。以及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水资源的匮乏导致水价格的不断提高,要求电镀企业寻求一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的新工艺、新技术,来实现电镀废水的循环利用。

电镀是利用化学和电化学方法在金属或在其它材料表面镀上各种金属。电镀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器制造、轻工、电子等行业。电镀废水的成分非常复杂,除含氰(CN-)废水和酸碱废水外,重金属废水是电镀业潜在危害性极大的废水类别。根据重金属废水中所含重金属元素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含铬废水、含镍废水、含镉废水、含铜废水、含锌废水、含金废水、含银废水等。电镀废水的治理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重视,各国研究机构研制出多种治理技术,通过将有毒治理为无毒、有害转化为无害、回收贵重金属、水循环使用等措施消除和减少重金属的排放量。随着电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目前,电镀废水治理已开始进入清洁生产工艺、总量控制和循环经济整合阶段,资源回收利用和闭路循环是发展的主流方向。

惠州东江废物综合利用基地是废水回收利用的典范,目前该基地有含铜及含镍废物处置和回收利用两条生产线和废水处理系统,年处理能力超过4万吨。其中含镍废物处置回收生产线是东江环保自行研发创新的连续处理回收工艺,相关技术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处理效果及回收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记者采访了东江环保的一位负责人王丽萍女士。王女士介绍说含各种重金属的污水通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回收利用,例如含镍、锌、铝等元素的废水经过回收提炼出金属用品可以用于门窗合金的制作,例如防盗门的门把手、橱柜的拉手等等。

另一方面,含铜废水可以通过萃取、置换等方法提炼出金属制品铜,进而用于日渐兴盛的古典建筑——板材的生产。同时,含铜的电镀等工业废水可以通过加入化学成分,处理制成铜盐等一系列产品,用于建筑木材的防虫防腐。废水,原本是危害极大的物质,但是经过物理化学等处理方式之后,变成了为建材行业服务的新产品。

建筑垃圾体积庞大,难处理的缺陷使之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的硬骨头。但是与之相反的生活垃圾,虽然不似建筑垃圾那样笨重,但是因为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杂乱无章,反而成为政府更加头疼的问题。如果这些垃圾同样可以回收利用,那么创造的效益可想而知。其实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早已走上正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前最夺人眼球的要数生活垃圾转型,成为新型建材。

地沟油不上餐桌上墙面

地沟油,这个名词大家并不陌生。其危害,更是众所周知,以致出现了“谈地沟油色变”的状况。“地沟油”还有一个学术化的名称,那就是废弃油脂,包括工业用油、垃圾油、地沟油、潲水油、下脚油等,餐饮业、食品加工业是废弃油脂的生产大户。这种废油脂不仅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和市民生活,而且还会造成大面积的水体污染。过度使用的植物油如果不加以处理,继续作为食用油使用,将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废油脂的回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废弃油脂危害大,但其实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只要经过国内先进设备及先进技术高塔分离处理,就可以转化成各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广泛用与树脂生产、医用、建材等各个领域。

记者从艾迪森化工公司朱玉峰经理那里了解到,废弃油脂经过加工会产生很多可再生的资源。其中一项就是油酸,这种产品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建材领域,它可以应用于工程塑料、油漆、涂料剂等不同领域。另外,它还充当于木材的防腐添加剂,与原有的添加剂相比无论是环境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更胜一筹。另一种产品是硬脂酸,广泛用于橡胶生产及日用化妆品等。艾迪森化工公司的朱经理还告诉记者在废弃油脂经过在加工时,会产生很多下脚料以及废物残渣,这些也是非常有利的资源。该物质被称作植物沥青,又称为黑脚,是脂肪酸及油酸生产过程中残留的下脚料。朱经理介绍说,在利用废旧油脂生产脂肪酸或油酸时,首先要做的是对植物油脂进行水解,然后进行脱水、脱气制得粗脂肪酸,粗脂肪酸或半成品油酸蒸馏时残留的下脚料即为植物沥青。其主要成份为油脂、脂肪酸及蜡等。这类产品主要用于生产铸造粘结剂、橡胶软化剂、水泥预制隔离剂、黑色印刷油墨、沥青涂料、涂料、表面活性炭、皮革助剂及重质燃料等等。

植物沥青的用途十分广泛,仅仅是作为铸造粘结剂,它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铸造用粘结剂主要分为有机粘结剂和无机粘结剂两类。前者使用中产生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后者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存在着较大缺陷。这就使得使用生物原料来源的植物沥青来制作铸造粘结剂,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以前被大家所诟病的地沟油,也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这样不仅解决了人们餐饮的后顾之忧,同时也给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型的建材。但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这方面还需加大科研力度,降低转化成本,真正地实现物美价廉、变废为宝。

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增大

我国始终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同时国家政策的颁布也为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从2002年通过的《清洁生产促经法》,到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到2009年1月1日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再到今年颁布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景十分明朗。

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非常明显,各地方政府也不例外。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这方面的政策支持比较突出的便是上海。自2009年开始,上海市就颁布《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扶持暂行办法》,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专项资金来扶持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补贴方式采取一次性“以奖代补”的资助方式,即企业的生产设备已经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并投入生产了2年以上,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为当地增加了税收后,再依一定程序以报告形式向上级申请节能资金奖励或补助。资助标准按照企业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与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相关部分投资总额)的20%执行,单个项目资助总额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杭州市2006年就开始施行杭州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从政府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投资额在40万元以上、节约率达到5%以上的节能、节水、节材、减污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根据实施项目先进性程度和实际投资额按以下标准安排资助:一般项目,按投资额6%资助;达到省级先进的项目(经专家评审确认,下同),按投资额8%资助;达到国内先进的项目,按投资额10%资助;属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项目,或达到国际先进且效果特别显著的项目,按投资额15%资助。单个企业或单个项目的当年最大资助额控制在100万元内。

大连市对企业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目,按照实际投资总额给予不超过6%的专项补助,重点项目和重大示范项目按照实际投资总额给予不超过10%专项补助,单项补助资金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各地优惠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表率,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各项社会产业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虽然垃圾全身是宝,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的能源现状不容乐观。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从2005年7.7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15.2亿吨,综合利用率由55.8%提升至69%。截至2010年,中国煤矸石、粉煤灰、钢铁渣、尾矿、工业副产石膏的综合利用量分别达到4亿吨、3亿吨、1.8亿吨、1.7亿吨和0.5亿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量达到1.4亿吨。

尽管中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但必须清醒看到未来在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业废气和废水、典型生物质废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中国尾矿累积堆存量已达百亿吨以上,每年仍以10亿吨的排放量增加,而年综合利用率只有14%,未来循环利用任务仍很艰巨。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的负责人李士龙先生告诉记者,当前,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的关键原因是产业规模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大,国家的回收体系不是很完善。平常的回收要依靠原有的物资局以及一些个体户的简单回收,不成体系,更谈不上完善的回收系统。要想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完善的回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说明,在资源循环利用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11

一、外部性的内涵

在现代经济学中,外部性概念是一个出现较晚,但越来越重要的概念。自从马歇尔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庇古从“公共产品”入手,提出了征收“庇古税”作为纠正生产负外部性的方法;奥尔森从“集体行为”入手,分析了外部性问题具有“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地消费公共产品;科斯从“外部侵害”入手,分析了负外部性问题;诺思则从“搭便车”问题入手,分析了正外部性问题,认为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的原因;博弈理论则从“囚犯难题”入手,揭示了外部性问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内在矛盾,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不一致。总之,对外部性内涵的理解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当一个行为人的行动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行为人的环境时,便有外部性存在;第二,外部性是这样一种事件,它将可察觉的利益或损失加于某些人,而这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或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第三,当某个人的行为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是配置公共产品资源市场机制调节不足的必然结果。

外部性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广泛影响,最严重的外部性影响当首推环境污染。工业化所带来的外部性已成为全球的公害。工业污染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损害人的健康,总而言之,危及人类的生存条件。自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振聋发聩的报告以来,世界上对环境污染的损害发表了浩如烟海的报告和专著。印度果伯尔的毒气泄漏事件,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使世人谈核色变。土地的盐碱化、沙漠化和酸雨的影响,给全球粮食生产能力和人类生存条件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远不是外部性问题可以包容的。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成为各国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对外部性缺陷的纠正

虽说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超越了外部性的研究范围,但它毕竟是外部性的表现。外部性的影响或作用不是通过市场纳价格机制反映出来的,它妨碍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时是完全排斥市场,或者扭曲市场价格。由于外部性的作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即使在没有垄断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也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外部性的范围愈广,市场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就愈小。既然外部性非由市场机制而起,那么市场机制对外部性的矫正也就无能为力,因此,必须借助于市场以外的力量来加以干预和纠正。

通常采用纠正外部性的措施可分为四大类。即经济措施、法律措施、政府的行政措施和社会措施。

经济措施主要是征税。目前各国政府最普遍采用的控制污染的措施是征收污染税。根据“污染者付钱原则”对那些外部性产生者(污染者)征收相当于外部不经济性价值的消费税。但是,这就需要确定最佳排污量,就是说社会到底能忍受多少污染量。这不仅是个复杂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有关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的经济效率问题。总之,标准不易掌握。

另一个最常见的抑制外部性的措施是征收“消费税”,但以“货物税”的形式征收。主要对烟、酒、石油产品这三种货物征税。因为它们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外部性影响。世界银行的高级专家甘地说:“很多国家对这三种货物都课以重税。它们的税率通常为零售价的60%~70%,有的国家烟、酒的税率更高。”

法律措施是解决外部性问题最有效的常规办法。期蒂格里兹说:“运用法律系统解决外部效应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在这个系统下,受害者有直接的利益。承担着执行法律的责任,而不是依靠政府来确保不发生外部效应。很明显,这个系统更有效,因为可以为受害者比政府更愿意弄清有害事件是否发生。”当然,法律手段也有其局限性。如诉讼成本高,拖延时日,有些当事人非到不得已不上诉,等等。

行政措施是指政府的强制干预。当采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不能纠正由外部性引起的资源配置不当时,就要由政府出面采取行政调节。政府调节机构将确定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行政指令生产者提供最优的产量组合,调整电力和石油化工等高污染工业的生产布局,严格限制厂址的选择,有时还可指令把产生外部性和受外部性影响的双方厂商联合起来,使外部性“内在化”。在公共资源领域和市场上,有些发达国家正在建立含有行政计划因素的制度框架,例如,强行建立限制捕鱼区。规定渔网每平方米的孔数和制定其他一些规则以减缓这些公共资源过度使用造成的无效率现象。又如规定在公共场所不准吸烟,强制私人小汽车安装消除污染的设备等等。不可否认,在消除外部性方面,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措施是指道德教育,或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或通过大众传媒,树立文明礼貌和乐于助人的道德风尚等等。

三、我国的经济外部性效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相应采取的对策

我们高兴地看到,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要求的方针政策、行动和措施走向前台,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GDP、将环保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等理念意见逐渐走出理论探讨务虚的阶段,逐步走向生动而具体的实践;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了政府责任的落实,加快了治理进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在政策措施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我国现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经济的规模和速度、重化工业的结构以及高耗能强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着更大压力。

目前,我国外部性负效应对生态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速度加快。由于过度采伐和开发,造成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如长白山地区,建国初森林覆盖率为82.5%,现在已锐减到14.2%;沙漠化面积每年以2100平方公里速度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

2、空气污染状况严重。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为30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高达387微克/立方米。1996年全国城市二氧化硫的浓度平均为79微克/立方米,已有16%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150微克/立方米)。酸雨降水污染普遍加重。

3、江河水质污染加剧。近年来,我国废水排放量一直高达350亿吨左右,其中80%以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据2004年统计报告可知,我国七大水系的413个监测断面中,有41.6%的断面满足地表水三类标准;30.5%的断面水为4~5类水质;超过5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占27.9%。珠江、长江水质较好,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水质较差。全国近岸海域246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49.6%,三类海水占15.4%,四类、劣四类海水占35.0%,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6.9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3.2万平方公里。对15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表明,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96.4%。现在,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23立方米。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4、固体废物危害加大。199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量达6.2亿吨,其中70%产自城市工厂,1996年增加到6.5亿吨以上。工业垃圾处理率不足20%,综合利用率为4.3%,其余大部分堆积起来,累积堆存占地5万多公顷,其中一些有毒废渣已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5、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全国有7000万人口饮水困难,因缺水影响农业产量约200亿公斤,影响工业产值1200多亿元。在全国500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会处于“强增长”阶段,对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性负效应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一、优先开展资源环境核算,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重化工业高速发展时期,应该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统计指标应该更好地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这样才可能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年以来,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有关绿色GDP指标体系的研究和试行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加紧这一工作的同时,应优先开展对资源环境的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以便能正确衡量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正确衡量发展成果和政府政绩。同时,还应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等有利于落实正确政绩观的制度,使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官员的个人政绩不至于与长远的人民利益相悖。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应当研究制定对开展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生产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以扶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各地税收征管部门要按照有关文件,严格贯彻执行已有的税收减免政策。通过生产环节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的目的,完成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第三、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建立“谁治理、谁受益”制度。污染者付费,是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的重要基础条件。应合理确定污染治理的收费标准,逐步达到补偿合理成本略有盈利的水平,以实现“谁治理、谁受益”,并通过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领域。

篇12

关键词 上海经济;直接物质投入;市内物质消耗;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10-06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之一,而进行物质流核算和分析是循环经济发展和管理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本文尝试对上海经济的直接物质 投入和市内物质消耗进行初步的核算和分析,以便促进上海“十一五”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

1 方法和数据来源

关于国家层次的物质流核算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成果,并且欧盟统计局也已经为国家层次物质流核算了标准化的方法[1]。而地区或地方层次的物质流核算研究目前公开发表的成果还非常有限[2~6] ,并且采取的方法也不相同。尽管有人已经对上海开展过类似研究,但由于该研究成果存在重复计算、难以验证等问题,因此本文决定采取新方法对上海再次开展物质流核算和分析。本文采取的核算方法主要依据的是欧盟统计局的《物质流账户及指标――方法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这一方面是因为该方法比较成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获得的结果可以与国家层次的物质流核算研究结果相比较。但是,由于地区层次的物质流核算比国家层次的物质流核算存在较大困难,上海统计资料又具有自身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在进行上海物质流核算时不得不采用一些估算方法。

1.1 市内开采

上海市内开采的生物质项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1993-2006)中“主要年份农副产品产量”和“主要年份林业生产情况”相关数据,其中包括前者的“农副产品”项下的所有项目――粮食 (包括大豆)、棉花、油料、蔬菜、西甜瓜、蚕茧、水果,“水产品”项下的“海水产品”,与后者的“林木采伐”。其他如“畜禽产品”项和“水产品”项下的“淡水产品”等均不计入。“林木采伐”是以立方米计的,把它转换成干木材重量,换算关系采用:0.4 t/m3[7]。蚕茧产量由于缺乏1993、1994与1998年的数据,采用1992-1995年和1996-1998年年平均增长插值法补齐数据。

上海市内开采的矿物仅有建筑材料中的普通粘土(用于制砖),数据来源于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制订的《上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分会提供的《上海市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行业调查报告》(2004年11月)和文献[8]。但是关于普通粘土开采量的重量直接数据只有来源于《上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的2个:1996年的915万t和1999年的435万t。获得的间接数据为来源于《上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和文献[8]的1996、1998-2002年的实心粘土砖和新型墙材产量数据(单位均为标准砖)与来源于《上海市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行业调查报告》的实心粘土砖产量数据及其占全部墙体材料的百分比(85.17%)。这样从《上海市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行业调查报告》获得的数据可以简单地算出1991年的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4.99亿标准砖。为了从间接数据估算出普通粘土开采重量直接数据,本研究假设生产每标准砖的实心粘土砖和新型墙体材料所需要开采的粘土为一定量,那么根据1996年和1999年直接数据和间接数据,就可以算出每标准砖实心粘土砖所需要开采的粘土为5.3 kg,每标准砖新型墙体材料所需要开采的粘土为0.8 kg。然后,再根据各年份的实心粘土砖和新型墙体材料产量,推算出其所需要开采的粘土量。即使如此,1990-2005年间还有相当数量年份的数据缺乏,这样不得不采用插值法、外推法和主观估计法。本研究中,根据1996年的普通粘土开采量为915万 t以及算得的1991年的普通粘土开采量为1 567万 t, 算出该期间年均普通粘土开采量减少130.4万 t,然后外推获得1990年的数据为1 697万 t,插值获得1992-1995年的数据。考虑到2003-2005年上海建筑业发展迅速,所需墙体材料数量巨大,即使存在技术进步和政策限制因素,普通粘土开采量也难以减少,因此该期间就简单采用2002年的数据。

1.2 进出口

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上海的进口既包括从外国的进口,也包括从国内外省(市)的进口(本研究指从国内外省(市)调入上海的物资),还包括输入近海开采的资源。考虑到由于统计数据、时间和资金的局限,采用加总法核算上海的进口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本研究采用货物运输量估算上海的进口。

货物运输量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2003、2006)的“主要年份货物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包括进口货物运输量和出口货物运输量,这样只要能估算出进口货物运输量相对于货物运输量的比例,就可获得进口货物运输量。然后再直接把进口货物运输量当作上海进口的物质就达到了目的。本研究把港口货物吞吐量中的进港货物量与货物吞吐量的比例当作进口货物运输量与货物运输量的比例,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进港货物量数据来源于《上海工业能源交通统计年鉴》(2005),由于缺乏2005年数据,2005年进港比例是根据1995-2004年进港比例年均下降1.04%外推而得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大致等于水运、铁路和民航三种运 输方式的货物运输量,因此把进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直接运用这三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运输量应该不成问题。而这一比例能否同样运用于数量相当大的公路货物运输量需要进一步证明。

根据文献[9]对沪宁高速公路花桥(镇)―昆山段运输量的研究,2004年一天从花桥到昆山的运输量为101 966 t,从昆山到花桥的运输量为46 566 t。花桥镇紧靠沪宁高速公路上海出口处,因此花桥―昆山段的货物运输情况可以看作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货物进出上海的情况,这样可算得沪宁高速公路上进出上海的货物占货物运输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686和0.314。而通过沪宁高速公路进出上海的货物占上海公路货物运输量的近1/5,因此沪宁高速公路货物进出比例在数量上应该比较接近于上海公路货物进出比例。把沪宁高速公路上进出上海的货物占货物运输总量的比例与2004年进港和出港货物量占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比例是比较接近的,仅仅相差5个百分点。所以,把进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直接运用于上海公路货物运输量应该是可行的。

出口的估算方法同进口相似,即把出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直接运用于上海公路货物运输量。

2 结果和分析

2.1 上海物质流核算结果

依据《导则》,并采用以上方法对上海物质流进行核算获得的结果归纳在表1。

从《上海人口与计划生育年鉴》(1999、2000、2002、2003、2005)可获得上海常住人口数据,其中缺乏的1998年数据取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从《上海统计年鉴》(2006)可获得上海市户籍人口数。这样,根据表1就可获得上海的人均DMI和人均DMC指标(表2)。

从《上海统计年鉴》(2006)可获得1990-2005年的GDP数据和GDP指数。根据它们就可以求出该期间以2005年不变价计的GDP。然后再根据表1,就可获得上海的物质投入生态效率指标(见表2)。

2.2 上海物质投入分析

2.2.1 绝对量指标

把生物质也计算在内的上海市内开采在1990-2005年不仅绝对量上年趋减少(见表1),占直接物质投入的比重更是从1990年的10.84%下降到2005年的2.05%。可见,上海物质自给率非常之低,经济发展严重受外来资源影响。上海市内开采占市内物质消耗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18.81%减少到2005年的4.96%。因此,上海生态赤字年趋严重。

从物质总量变化趋势看,1990-2005年上海DMI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从1990年的20 354.49万 t,增长 到2005年的45 564.95万 t,15年间DMI增长了1.2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53%。特别地,在1995年至1996年有一个大跳跃。DMC在1990-1995年总体上稳定增长,但是与DMI同样跳上1995年至1996年的台阶后,开始趋于稳定,且略有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上海的港口效应,即周边许多地方通过上海出口,且这种出口增长快速。由于这种效应的存在,在上海循环经济管理中,用DMI指标比DMC更为合理。

2.2.2 人均指标

从人均DMI来看,无论是按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来计算,上海人均DMI在整个1992-2003年期间都比国家人均DMI(1995-2003年)高得多(见表3)。2003年上海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8.38倍,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10.69倍。上海人均DMI无论是以常住人口还是以户籍人口计算,在1992-1995年与发达国家中的低水平国家(日本和美国)相当;在跳上1995年到1996年的台阶后,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基本维持稳定,与1992-1996期间的发达国家比较,处于较高的水平,高于德国,但低于最高的荷兰。可见,当前上海的人均DMI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如果与同样为重要港口城市的德国汉堡大都市区相比,上海人均DMI还是要低一些。

上海的人均DMC与人均DMI变化有所不同(见表4),在1990-1995年期间,人均DMC增 长的势头要比人均DMI大一些,但在跳上1995年至1996年的台阶后,人均DMI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而人均DMC却开始下降。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的人均DMC在1990-1995年低于德国、日本、荷兰、奥地利,但在1996年达到了日本和荷兰的水平,不过还是低于德国、奥地利。此后,由于上海的人均DMC持续下降,近年已经完全低于发达国家1990-1995年期间的最低水平,尤其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C降幅更大, 2005年几乎回到1990-1995年的水平。如果与同样为港口城市的德国汉堡大都市区相比,上海的人均DMC变化幅度比较大,而汉堡大都市区在1992-2001年始终比较稳定。在90年代上半期,上海人均DMC与汉堡都市区相当;在90年代下半期,上海人均DMC高于汉堡大都市区;在2000-2005年上海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DMC继续高于汉堡大都市区,而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C接近于汉堡大都市区。总的看来,上海的人均DMC比发达国家要低一些。但是要注意到前面已经提高的港口效应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依靠国内开采为主的国家[12],因此通过上海港口出口促使上海DMC快速下降,而上海本市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耗并未下降。

2.2.3 生态效率指标

上海物质投入的生态效率指标在1990-2005年随着[CM)] GDP快速增长变化相当大(见表2)。以GDP/DMI为例,1990-2005年期间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2005年比1990 年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到6.3%,1990年直接物质投

入产出为803.58 元/t,2005年直接物质投入产出达到 2 009.04元/t。但是1995-2003年上海直接物质投入产出低于国家直接物质投入产出( 见图1),与汉堡大都市区比较,差距更大(见图2),2001年上海每吨直接物质投入产出约 为汉堡大都市区的22.11%。

3 讨 论

上海市内开采的普通粘土由于数据缺乏,较多地采用了估算,其数据准确程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进出口核算中,把进出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例直接运用于货物运输量,把由此求出的进出上海的货物运输量当作上海的进出口。这种方法与逐项加总法相比,其优点是简单方便,花费少量时间和精力就能求出原本需要大量核算工作才能获得的进出口总量,尤其是其中的外省(市)进口量。但是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数据准确性取决于运输量单个统计数据与对进出口比例估计的准确性,存在一定风险;其次,货物运输中可能存在水产品,这种方法没有予以剔除,因此存在高估的可能。还有,没有进出口单项物质数据,无法掌握各类物质在进出口中的份额,也无法计算进出口物质相关的隐藏流和间接流。

在上海市直接物质投入的燃料项核算中发现一个国家层次物质流核算中不存在的新问题,即从1999年开始,在《上海工业物资能源交通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中记载着一次能源生产量数据,但实质上这些能源是来自于上海近海的平湖油气田,开采地并不在上海的行政边界内。因此根据《导则》,它不能算作市内开采,可是它也不属于从国外进口或从外省(市)调进。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属于地区物质流核算的有待解决的新问题。本研究把它归到进口,但是命名为“近海进口”,既不属于国外进口,也不属于外省(市)进口,这样有利于明确生态责任。

4 结 论

本研究依据欧盟统计局的《导则》,并针对地区层次物质流核算的困难和上海的实际,采用了一些估算方法对上海的物质流进行了初步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

(1)上海直接物质投入1990-2005年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15年间增长了1.24倍, 2005年达到45 564.95万 t。物质自给率非常低,经济发展严重受外来资源影响,市内开采占直接物质投入的比重从1990年的10.84%下降到2005年的2.05%。

(2)当前上海的人均物质直接投入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2003年上海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8.38倍,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10.69倍。1996年后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已经高于在1990-1996年发达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的德国。

(3)虽然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最高,但是物质投入的生态效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1995-2003年上海直接物质投入产出低于国家直接物质投入产出。与汉堡大都市区比较,2001年上海每吨直接物质投入产出约为汉堡大都市区的1/5。

由于地区物质流核算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统一的方法,而上海目前也还相当缺乏物质流核算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因此本研究地采用了一些估算方法,这使得本研究获得结果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Eurostat.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M]. Luxembourg: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2]Best Foot Forward Ltd. City Limits: A Resource Flow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Greater London[EB/OL], 2002. 省略 /downloads/complete%20 report.pdf.

[3]Hammer M, Giljum S. Materialflussanalysen der Regionen Hamburg, Wien und Leipzig(working paper in German)[EB/OL].SERI,2006. seri.at/index.php?option=com[JX*2]-[JX-*2]docman&task=search[JX*2]-[JX-*2]result&search[JX*2]-[JX-*2]mode=phrase&search[JX*2]-[JX-*2]phrase=PE.MAR&Itemid=39.

[4]徐一剑,张天柱,石磊等.贵阳市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12): 1688~1691,1699.[Xu Yijian, Zhang Tianzhu, Shi Lei. Material Flow Analysis in Guiyang[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2004,44(12):1688~1691,1699.]

[5]黄和平,毕军,李祥妹等.基于MFA的区域经济系统物质代谢分析――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为例[A].邓楠.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上册)[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04~110.[Huang Heping, Bi Jun, Li Xiangmei, et al. Material Metabolism Analysis in Regional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 Based on MFA: a case of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A].In: Deng Nan(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y and Environment(VolumeⅠ)[C].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05:104~110]

[6]黄晓芬.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3:112~137.[Huang Xiaofen. Research of City Green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Resource Productivity[D].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06, 3:112~137.]

[7]张璧光.我国木材干燥技术的创新途径与发展前景[J].中国林业,2001,(05A):14~16. [Zhang Biguang. Innovating Approaches and Evolving Directions for Timber Torrefying Technologies in China. Forestry of China, 2001,(05A): 14~16.]

[8]沈明,张德明.上海“禁实”提前实现目标[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3,(7):7~8.[Shen Ming, Zhang Deming. Achieving Goal in Advance in Forbidding Solid Bricks in Shanghai[J]. Wall Material Innovation &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 2003,(7):7~8.]

[9]陈荫三.高速公路运输量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5,18(2):94~98. [Chen Yinsan. Study of Freeway Transportation Volume[J].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05,18(2): 94~98.]

[10]Matthews E,et al. The Weight of Nations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es[M].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2000:59,73,85,99.

[11]李刚,张彦伟,孙丰云.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39~44.[Li Gang,Zhang Yanwei,Sun Fengyun. Study on Material Req uirement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System in China[J].China Soft Science, 2005,(11):39~44.]

[12]陈效逑,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17~23.[Chen Xiaoqiu, Qiao Lijia.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J]. Jou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 15(1): 17~23.]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 of Shanghai's Economy

QIU Shoufeng ZHU Dajian2

(1. Public Economy and Finance Department,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108,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篇13

关键词:产业集群;曹妃甸新区;高层次人才;人才集聚

基金项目:本为为201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项目(课题编号:JRS-2012-304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集群的曹妃甸新区高层次人才集聚战略对策和措施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0日

曹妃甸项目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河北省“一号工程”,其发展建设颇引人注目,而作为支撑曹妃甸工业区加快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也必然备受关注。

一、曹妃甸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比较优势

按照高层次人才流动趋向和流动规律,高层次人才主要流向大量资本投入、大规模产业聚集、创业发展环境好和具有宜居生态环境的区域。某一区域具备以上条件越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大。曹妃甸拥有天然的优良港址、广阔的岛后滩涂、便利的交通通讯、充足的电力和能源供应,这些都是吸引国内外投资的有力砝码,加之目前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国内产业和国际资本投资正由南向北移动,京津产业向河北扩散,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新的部署以及临近京津这一人才资源宝库等优越条件,使得曹妃甸已经具备了吸引大量资本投入的比较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加。

(一)区位优势。曹妃甸毗邻京津两大城市,距唐山市中心区80公里,距北京22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秦皇岛170公里,交通便利发达。从国际海运看,距韩国仁川港400海里,距日本长崎680海里、神户935海里,与矿石出口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海运航线十分顺畅。“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腹地广阔有支撑”,曹妃甸在建设深水大港,发展临港产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港口是曹妃甸发展的最大优势。曹妃甸拥有深水岸线69.5公里,岛前500米水深即达25米,深槽水深36米,为渤海最低点,不冻不淤,是渤海沿岸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曹妃甸港区吞吐能力将达到3亿吨,吞吐量将突破2亿吨,正在朝着国际化、大型化、现代化功能完善的综合性贸易大港迈进。岛后滩涂广阔且与陆域相连,既节省了征地、拆迁、安置人口等成本,又可为临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说曹妃甸工业区已经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区位优势。

(二)资源和产业优势。唐山市工业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已形成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产业群,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曹妃甸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依托。京津的巨大人才储备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也为曹妃甸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通过正在建设的蒙冀铁路,联通华北、西北等广阔腹地,可为发挥港口优势,做大临港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全国电力、能源等供应短缺,外商和国内投资将更加重视电力、能源等供应条件好的区域,而曹妃甸功能定位中的“北方国际性能源、原材料主要集疏大港,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和“大电能工业”将是吸引国际国内投资的有力砝码。

(三)时机优势。改革开放初期,国际资本投资方向主要在我国南方,而且呈现出一一对应关系,如:欧美主要投向我国的上海,日韩主要投向我国的山东和天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聚集,国际产业正在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国内产业也由南向北移动,国际资本投资已经打破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一对应关系。21世纪以来,国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环渤海区域,不少国际资本正在投向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要打造北方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为曹妃甸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支持提供了可能。为环渤海区域的曹妃甸吸引外资促进发展带来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京津冀乃至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北京实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及天津建立北方的金融、商贸、信息和技术中心的定位,从某种程度上讲都离不开河北和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曹妃甸新区高层次人才集聚战略基本模式

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的曹妃甸新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河北、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巨大带动作用和深远影响。曹妃甸新区的规划目标是建设成为以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科学发展示范区。从区域发展过程角度来看,曹妃甸新区经过了区域发展论证阶段,已经进入区域整体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并逐步走向产业结构体系形成阶段。

曹妃甸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工业区,现阶段的高层次人才聚集模式是政府牵引型人才聚集模式。具体来说是以政府行政力量为主导牵引下,服务类组织优化人才环境为拉动力量,不断提升重点产业核心企业的人才吸引力,三种力量交互作用形成了曹妃甸工业区现阶段的人才聚集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以曹妃甸新区管委会为代表的各级政府组织机构。这类组织承担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的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等政府角色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海关、商检、边防、海事、土地、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所设置的派驻机构,这些组织机构为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在曹妃甸新兴工业区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组织机构在新兴工业区人才聚集过程中,通过政府行政干预力量或政府政策规划引导作用,将各类企业或组织机构以及相关人才引进曹妃甸工业区发展,这是现阶段曹妃甸工业区人才聚集的政府牵引力量。

(二)曹妃甸工业区公共服务类组织机构。这类组织承担着工业区开发建设过程的行政服务、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区域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对构建曹妃甸工业区的人文生活环境、提高园区公共服务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类组织将进入园区内发展,并持续优化曹妃甸工业区人才环境,对区域人才聚集起到了拉动作用。

(三)以首都钢铁集团为代表的各类企业。区域内各类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聚集的基础是企业在一定空间上的汇集。有研究表明,区域人才聚集与开发与区域内重点规划发展的产业相辅相成,了解重点产业的人才配置和需求成为提高区域人才聚集力的前提。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四大产业是曹妃甸工业区主导产业,而重点产业中的核心企业是形成产业聚集的关键因素。在区域发展初期,重点产业的核心企业的发展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核心企业的发展过程对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的需求构成了曹妃甸新区人才聚集的关键力量。

三、基于产业集群实现曹妃甸新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对策建议

(一)加紧编制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成立人才规划编制小组,广泛征求国内外人力资源专家以及首钢、唐钢、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精心编制曹妃甸工业区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包括人才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规划的编制要树立新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要与河北省和唐山市的“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相协调;要借鉴吸收国内先进开发区(工业园区)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的优点。

(二)推动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开发一体化发展。近几年,京津冀三地对人才开发一体化已形成“共识”,人才开发一体化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京津是全国最大的人才、教育、科技、信息等资源宝库,曹妃甸工业区应当积极参与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合作,并借此补给自身发展建设所需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在遵循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开发一体化基本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京津曹三地的实质性合作,如三地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北方高层次人才市场曹妃甸分市场;建立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积极参加“环渤海地区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实现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等。

(三)抓住机遇,打造曹妃甸高层次人才强力磁场。在曹妃甸工业区设立“高层次人才特区”,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给予必要的改革试验权。同时,利用国家打造中国北方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大好机遇,借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的经验,积极争取国家在曹妃甸的优惠政策支持,如税收、海关、用地优惠政策,建立保税区政策,外资项目特殊审批权政策等做足沿海大文章。曹妃甸工业区的沿海区位优势,除了发展工业产业外,营造宜居生态环境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产业也是形成高层次人才磁场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适当调整曹妃甸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工业区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服务能力,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将其建成“中国北方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科学发展示范区。

主要参考文献:

[1]牛冲槐等.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J].中国软科学,2006.4.

[2]孙健等.中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3.

篇14

关键词:优缺点比较法;扬州;绿色经济;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49 -02

一、优缺点比较法的概述

所谓优缺点比较法是指直接把各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列在一张表上,对各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到最后方案。优缺点比较法的操作:罗列出各个指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按最优、次优、一般、较差、极坏五个等级对各个指标的各个特点进行评分,对每个指标的各项得分加总,得分最多的指标为最优结果。

二、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2014年,扬州绿色经济发展迅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新增规模化经营田15万亩。创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6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工业上新能源和新光源等一系列低污染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产值2810亿元,同比增长15.5%。服务业中物流、软件与信息、现代金融、商务、文化创意与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完成增加值728亿元,占服务业比重47.3%,扬州支柱产业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60亿元,增长17.7%,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三大产业绿色经济成果显著,但扬州绿色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农业上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工业上绿色产业比重较低;服务业中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没有完全开发,旅游业的附加产业也没有得以延伸等。

三、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指标分析

本文参考了江苏绿色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的特点,也咨询了相关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指标,即“资源稀缺程度”“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 绿色经济推广程度”“政府宣传力度”,并将这些指标结合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这五个影响指标的等级。

(一)资源稀缺程度分析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面积为6638平方千米,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较为全面,迄今已发现矿产资源16种,矿产地76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13种。其中天然气储量居全省前列。扬州水资源总量大,水质较为优秀,还是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称。扬州是拥有25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例如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的遗址、明清私家园林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人文资源是扬州发展的基础保证。因此,扬州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二)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农业上,扬州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基础建设成本也低,自然灾害少,基本能够旱涝保收,高产丰产。工业方面,扬州的工业不是很发达,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扬州的南面。水资源丰富,但北面的水经过城区后没有形成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使得城区南面的水域污染严重。而且仪征化纤的重工业也沿江分布在城南,空气污染也比较厉害。服务业方面,扬州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停留在表面,历史文化名城的优秀潜力还未挖掘完善,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较低,还有较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扬州急需面临解决的问题。因此,扬州在资源利用程度上总体能力低。

(三)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2014年,扬州积极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7.89亿元,可比价增长11%。人均GDP 82654元,超省均780元,占全省GDP的5.5%。2014年全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市区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1。虽然扬州整体发展水平还未达到苏南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总体上扬州经济发展较为良好,三个产业比例相对适宜。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实力在日益增强。

(四)绿色经济推广程度分析

扬州在绿色经济推广上还有很多不足。并且还有很多严峻的问题需要解决。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不足,现代农业建设缓慢,新建高标准农田总量较少,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不足等;二是低碳技术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传统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所占比重还是较大,新兴产业增长缓慢,比例较小。民众对于绿色经济了解比较片面,绿色产品还未完全融入到民众传统消费观念中。因此,扬州绿色经济推广程度比较低。

(五)政府政策推进度分析

扬州市政府重视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组织了相关单位大量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扬州市主导产业未来预期的绿色经济路线图。提出了在重点绿色经济发展领域上推广绿色经济技术,将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工作密切结合,统筹发展的方针。同时还成立了扬州市绿色经济工作领导机构,研究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规则。此外,政府还出台相关政策,对整个产业加以引导,并加大宣传。同时制定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大金融体系以及资本市场对环保、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将信贷资源向低耗能的企业和项目倾斜,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因此,扬州绿色经济的政府政策推进程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扬州绿色经济各影响指标等级排序:政府政策推进度>资源稀缺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绿色经济推广程度>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四、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扬州绿色经济的影响指标的分析和对比,要保持较好的“政府政策推进度”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资源的稀缺程度”很难突破,因此,大力发展扬州绿色经济可以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绿色经济推广程度”着手。

(一)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农业上提高机械化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普及农业知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的化学农药残留,为市民提供健康的农产品。合理地处理农业污水,农业污水中常常含有较多的农药,常常容易造成水体的污染与富营养化,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多采用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工业上加速产业改革,逐渐淘汰资源利用率底低、效益低、污染高的企业。加速企业升级转型,由初加工转变为深加工,让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更多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一味地以牺牲资源与环境而代价。服务业上,着重挖掘扬州悠久历史的潜力所带来的旅游消费的附加值,将旅游与休闲、娱乐、美食、文化、人文等因素结合起来,使得联系更加紧密,民众更加方便。

(二)利用现代传媒扩大宣传,提高绿色经济推广程度

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靠企业的参与、政府的扶持还不够,更离不开民众的关注与鼓励。如今,民众的绿色环保意识日益提高,参与到绿色经济中来的意识需要增强。公益广告、宣传单发放、重要的节日倡议等形式不符合时代的进步。新媒体的运用则可以促进宣传,微信、微博公众号的广播影响范围既广泛又快速,又可以一些活动让民众参与进来,正真寓教于乐。同时将绿色经济宣传走进公园、走进社区、走进学校,真正的将绿色经济传递到每个市民的生活当中去。

参考文献:

[1]王仁文,宋伟.泛长三角地区绿色经济效率评价与排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3).

[2]谭军. 用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发展[J].群众,2015,(03).

[3]李月等.湖南省14市州绿色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协调度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4]刘倩,郭晓梅.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导报,2015,(09).

作者简介:

沈王仙子,女,江苏高邮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