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能医疗市场需求范文

智能医疗市场需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能医疗市场需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能医疗市场需求

篇1

“主播哪里人,主播是山东的。”“主播好美,谢谢,喜欢的话可以点击左上角关注。”“谢谢×××送的太阳花”,如果有人送礼物,她会念出网友的名字表示感谢。有时互动的网友少了,她就随身边电脑播放的音乐,哼唱着歌。由于声音甜美,歌声吸引了不少网友来送礼物。同时在线观看的人数不知不觉涨到7800多,她的直播在当时被顶上了热门第一。

这位女主播的账号名叫“Cassie默默”,粉丝称她默默。默默所在的直播平台叫“一直播”,正式上线还不到一个月,它近期正试图通过明星直播资源的导入,在移动直播的红海市场中,赢得空间和机会。

据艾媒咨询统计,在中国有近200家类似一直播的在线直播平台,这些平台正在向移动端转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盯上移动直播这门生意的平台已经有超过80家,其中包括映客、花椒等独立直播平台,依托微博社交资源的一直播,YY、腾讯、乐视、小米等大玩家,在游戏、财经、体育等细分领域,也涌现一批垂直直播平台。

“从中国互联网过去十五年的数据来看,差不多每一两年会产生一个百亿美元的机会。今年比较明朗的是移动视频直播是百亿美元的机会,还能再产生百亿美金机会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但是我们也在一直关注。”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在分答平台上回答用户的提问时曾这样说道,他在去年11月参与投资了中国最早的移动直播平台映客直播。

朱啸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以前PC直播相对来说是以公会控制的专业、半专业主播为主,他们经过培训,在家有专业设备。“现在移动时代是全民直播,吃饭、上班、过马路都能直播,移动直播的市场规模预计将是PC直播的十倍以上。类比PC端直播平台YY的市值是30亿美金,再加上其他一些直播平台,移动直播的市场规模应该在300亿-500亿美金。”他说。

在新百亿市场竞速中,谁能胜出?

“无聊”的需求

与其它直播平台大同小异,一直播上的礼物包括“太阳花”“法拉利”“游轮”等。最便宜的太阳花需要10金币,约人民币0.14元。最贵的是游轮,需13.14万金币,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两千。主播收到礼物后的提现比例是三比七(主播获得3成,平台获得7成),映客等平台也基本如此。

“我才玩直播一个月左右,提现可能有七八千吧。但这是不固定的,下个月如果没人给你刷礼物就没有了。”默默说。朱啸虎则透露,主播通过共享自己的时间和才艺,在平台上月入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大有人在。

“我觉得很多人有这种需求,就是确实很无聊。”朱啸虎表示,在映客上有很多一二线城市的主流用户群,他们的消费能力很强。有些金融精英,确实本身压力很大,会通过这个来消遣。

凯鹏华盈中国主管合伙人周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PC直播时代同样存在愿意高额打赏主播,高额购买游戏装备的人。但他们是直播用户群中占很小百分比的特定人群,不能代表直播最大部分成员的共性。

“上一代的互联网用户经历的是免费互联网,不愿意为任何东西付费。现在年轻一代的用户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的用户行为习惯跟欧美、日本用户很像的,愿意为了一点点快乐而付费。移动直播平台的大部分用户还是小金额在打赏,获得沟通的快乐,这跟游戏时代摆一些装饰性的道具一样。”他说。

但这桩生意在大众眼中仍稍显暧昧。6月2日,北京市有关部门宣布,已确定了北京市第一批违规主播黑名单,共涉及六间房、花椒、映客等9家直播平台,40名主播被永久封禁,违规的主要原因是内容低俗涉黄,甚至涉毒涉暴等。

“当然应该遵纪守法,大平台才养得起专门做内容监管的人,这对于直播平台来说可能也是个门槛。但我觉得低俗的东西其它渠道也挺容易看到,人们不是为了低俗的内容而看直播,他们最在乎的还是沟通互动。”朱啸虎说道。有直播领域创业者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有实力的公司,不用靠违规的内容来吸引眼球。”

平台混战

映客上线于2015年5月,并在11月获得赛富基金领投,金沙江创投、紫辉创投跟投的数千万元的A轮投资。2016年1月,映客再次获得昆仑万维领投的8000万人民币的A+轮投资。映客公关总监邓唐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映客的下载量已经过亿,日活跃用户达到千万级别。

竞争者多在今年上半年进入移动直播领域。小米直播从去年开始筹备,在今年春节后正式立项,3月中旬首播。“小米的软件和硬件产品都是基于移动端,现在直播又处于风口之上,小米毫无疑问会在这样的机会中发掘自己的生长空间。”小米互娱副总经理林梦说。

“我们从去年就决定做直播,但当时的市场环境还没有成熟。今年初我们看到移动直播的势头开始凸显,就从2、3月份开始重点布局,在5月13号正式上线了产品一直播。”一下科技创始人韩坤说道。

一下科技成立于2011年8月,一直在移动短视频领域深耕,旗下已有“秒拍”和“小咖秀”两款视频应用产品。2015年11月,一下科技完成新浪微博领投,红杉资本、韩国YG娱乐等跟投的2亿美金D轮融资,它此前的投资者还包括晨兴资本、凯鹏华盈中国基金等。

垂直细分领域的直播平台,也有不少在今年获得融资。今年1月底,乐视体育宣布3亿元收购体育主播平台章鱼TV。3月15日,游戏直播平台斗鱼TV宣布获得腾讯领投的B轮超一亿美金融资。

“PC时代的直播模式就做得不错,YY、9158等都已经上市。移动互联时代手机有随时随地的特性,这让市场的爆发力比以前大了好几个量级。另外,小咖秀、秒拍等短视频产品,也对用户行为进行了培养。”周炜表示。

“在直播平台上的90后用户群体很高,他们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现在手机拍摄视频包括美颜的效果都很好,4G网速也很快,流量资费很便宜,WiFi环境也更好了。这几方面加在一起,就到了移动视频直播的爆发点。”朱啸虎分析道。他认为,直播平台的用户越多体验越好,有非常典型的网络效应。

林梦认为,小米有两亿多用户,产品在移动端仍存在优势。据了解,小米直播目前的版本仍是针对核心米粉用户,未来将向所有用户延伸开,不排除小米手机中会自带小米直播APP的可能性。

“目前的秀场模式已经存在小小的瓶颈期,用户对打赏模式、主播审美会有一定的疲劳。我们认为未来内容会在移动直播领域有更大的爆发机会,小米也在尝试做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比如电竞类、体育类、媒体类、科技类等。”她说。

如果是纯秀场模式,一些年龄大点的用户可能不那么接受。但有意思的内容、更多的新鲜事,是不分年龄段的,大家都有需求。即便是在秀场直播领域,小米也不是单纯追求漂亮的主播,更关注的是主播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态度。

映客也在内容方面做新的尝试,来促进用户沉淀。5月31日,米未传媒创始人CEO马东携米未传媒艺人入驻映客,并进行了直播秀。在那次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中,总观看人数达到661万。“这是一种有前期策划的直播内容。”邓唐斐说。

一直播比映客晚了近一年,但韩坤认为,产品的优势在于微博平台的支持。用户可以在微博内看一直播,自己直播时会同步到微博主页。有成熟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微博,公司的其它产品秒拍、小咖秀,都为一直播提供了入口。

“目前的直播大部分以秀场直播为主,但如果全是美女说段子,这种模式可能无法持续。一直播希望直播正在发生的、用户感兴趣的事情。”韩坤说道,比如一直播的用户群体包括有六七千万粉丝的明星,微博秒拍上能够创造有价值内容的达人,有发现热点能力的媒体记者等。

“一直播可以通过秒拍、小咖秀的产品矩阵产生用户沉淀,另一方面,一直播也鼓励大家都去直播,但它对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资源使用得更多,粉丝有忠诚度,明星是自带流量的。”周炜曾参与到对一直播的投资中,他这样评价道。

但朱啸虎认为,在细分的游戏直播、新闻直播、体育直播中,头部的明星资源很重要,很多用户奔着这个去。但在移动直播大平台的较量中,究竟是讲究头部效应还是全民直播,是很重要的差别,目前来说形势并不明朗。

“一直播借助于头部资源存在优势,但明星能不能长久播下去是未知的。全民直播过程中,如果一个小主播觉得能赚到钱,他就会一直播下去。”他说。

新资本游戏?

直播平台最现实的盈利模式,仍是打赏模式。周炜表示,很多自媒体也在微博、微信上通过打赏获得收入,只要主播本身不低俗下流,打赏是很正常的模式。直播平台通过广告、电商模式盈利,也有可能出现。

韩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打赏公司也会做其它尝试。比如主播在平台上讲股票,可能会收课程费用。很多明星、专家的直播内容,可以演变为秒拍视频的内容播放,通过贴片广告、广告冠名等方式获取收益。

从技术层面来讲,直播基本功能的实现并不是特别困难,产品的核心点仍在于为用户提供流程、清晰的连接,与之相应的是昂贵的带宽成本。

“大家都能看到直播赚钱,但坦率来讲直播的成本也很高,很多小直播平台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很难撑下去。”韩坤说道,服务器带宽是一直播目前最大的成本,带宽流量有峰值和低谷,但公司只能按峰值带宽买,这意味着公司全天使用的都是峰值成本。目前公司秒拍加上一直播,一个月需要的带宽成本至少在三千万。

一直播有微博、秒拍等资源的支撑,但对其它很多平台来说,市场投入获取用户,通过薪水、补贴获取主播,也是笔不小的费用。此外,随着腾讯、乐视等资本雄厚公司的涌入,留给创业公司的时间越来越短。

“移动直播未来会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跟强有力社交媒体结合的平台,比如一直播。陌陌推出的直播功能也有机会,因为视频需要媒体进行更好的传播。另一种是做得特别好的独立直播平台,也存在机会。”周炜说道。

他认为,直播未来可能会成为标配产品,但小米直播、乐视直播会不会成为直播中最强劲的势力,仍不确定。从PC端直播转型移动端的团队,有运营直播的经验和用户群。但PC互联网团队和无线互联网团队的DNA有很大差别,真正转型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映客CEO奉佑生近期曾提到,映客会成为像微博、微信一样重要的社交应用平台。朱啸虎表示,有这种可能性,但移动直播实在太新,映客真正火爆也就半年时间,未来究竟能做成什么样还需要观察。

篇2

(讯)最新的《2013年中国信息化一季度形势分析与走势预测》报告称,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驱动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我国信息化步入智能和移动时代。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100亿元。

该报告分析说,从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交融发展正在构建无所不在、物人共享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精准、可视、可靠、智能的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覆盖所有城市要素,并延伸到社区、家庭和个人。

截至2012年底,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65亿元,同比增135%。报告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达1100亿元。而随着企业的积极投入和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市场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在搜索引擎、数字内容、电子政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应用领域云计算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赛迪预测,我国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67.3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74.12亿元。

报告预测,今后我国信息化发展将呈现几大特点: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驱动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走在国际前列,在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领域也具有较为成熟的应用;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需求将迅速膨胀。(来源:中国网;编选:)

篇3

【摘要】机器人是典型的智能产品,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正日益从工业领域扩展到国防军事、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助老助残、救援救灾等其他领域。目前,智能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呈现新特点,技术进步呈现新趋势,产品研发呈现新热潮。发达国家正以此为契机,纷纷对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进行战略部署,以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反观我国,传统机器人及关键部件技术总体薄弱,产业面临空心化风险;智能机器人部署不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可能被进一步拉大;机器人市场需求激增,但同时面临产业安全风险。为此,我国应该加紧部署智能机器人战略,建立技术创新载体,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明确产品发展方向,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抢占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的下一个制高点。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 战略部署 差距 竞争

【中图分类号】 TP24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4.011

机器人是典型的智能产品,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正日益从工业领域扩展到国防军事、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助老助残、救援救灾等其他领域。由于智能制造推动生a方式变革,人类对于智能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智能机器人的作用日益凸显。发达国家纷纷对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进行战略部署,以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因此,我国应抓住这一契机,加紧部署智能机器人战略,抢占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的下一个制高点。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市场需求呈现新特点。智能机器人是一种在人类生产、生活环境中能与人自然交互并协同作业,具备精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机器人。它与传统机器人不同,不依靠事先编制的程序,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能在非结构环境下完成动态、复杂、灵活、精细的作业,实现多机协同,成为人类的助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工业机器人无法适应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等需求。此外,目前的服务机器人尚处于产业化孕育期,不具备相应的智慧和思维,无法满足医疗护理、助老助残等社会需求。因此,人们对于智能机器人的需求愈加强烈。

技术进步呈现新趋势。第一,提升学习和适应能力。在当前的系统环境中,可以容忍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途径是示教。一个执行任务的机器人需要观察人类工作环境多次,通过重复执行相同的任务学会模仿人类。另外,机器人系统通过“迭代学习”技术提高自身的速度和可靠性,进而超越人类的适应性。

第二,提升建模、分析、仿真、控制能力。建模、分析、仿真和控制能力是复杂系统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为了充分改进设计制造系统,模型和仿真技术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并结合搜索和优化技术,在生产制造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仿真操作。

第三,提升控制和计划能力。机器人未来将需要更先进的控制和规划算法,来处理具有更大不确定性、较宽公差和大量电流自由度比的系统。这可能涉及到将机器人的手臂末端效应器放置在移动基地。一般机器人可能具有12个自由度,但极端拟人化的人形机器人可能有60个自由度。新的规划方法需要结合新技术,例如数学拓扑和近期规划,从而能够有效地搜索强大的高维空间。

第四,提高感知能力。为了监控工作进展及周围情况,未来的工厂机器人需要改进其感知系统。除了任务监控之外,机器人应能够检查子装配体和产品组件所花费的时间,以避免浪费时间和资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更好的触觉传感器和图像理解方法,传感器必须能够构建起零件的几何模型和物理模型。

第五,构建新的机制和高性能驱动器。机器人发展历来注重机械传动器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和分辨率等性能指标。但如果机器人被用于一些新兴环境领域,如纳米和微观尺度操纵下的环境、对材料敏感的环境以及与人类共享的环境中,就需要对机器人的驱动机制和材料选择进行重新思考。

第六,发展人机交互能力。制造业工作环境需要重视人类的相互作用和机器人的安全性。任何涉及人机交互的活动必须能提供有利的改进结果。考虑最终用户的需求而设计的机器人系统不仅更安全,而且更具成本效益。简单、明确的接口和可以观察到的、透明的行为使得人类与机器人能够实现协同工作。人类和机器人都需要容易理解的意向指标。

第七,提高建模与陈述能力。新的制造机器人必须能够与人类共享空间,并且能够学会通过经验来提高工作效率。要支持这样的学习能力,机器人必须利用灵活、丰富的观察技能并通过模仿人类来自主学习新技能。

第八,提高科学测量的能力。为了保证机器人的研究成果,需要加强生产车间底层的测量工作,并以此评估科学进步和技术转让的效果。科学测量的广泛因素包括基本的计量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参考工件和数据、参考架构以及关键技术投入标准。

第九,发展“云机器人”与自动化制造系统。制造系统需要与复杂的、动态的、高维的环境进行可靠的传感和交互。2010年,“云机器人”的新范式出现,它要求将管理以及处理数据转移到云。“云机器人”至少在五个方面显著提高了机器人性能:一是提供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括图像、地图、对象数据的几何形状和机械属性;二是基于样本的统计建模和运动的需求计划实现大规模并行计算;三是机器人之间共享成果、轨迹和动态控制;四是人类共享“开放源码”的代码、数据、设计、编程、实验和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气高涨的ROS系统;五是实现问题检测,并按需完成人类诊断。

产品研发呈现新热潮。目前,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智能机器人进行了研发并形成了相应的样机或产品。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美国的Rethink Robotics生产了“具有常识”的Baxter,KUKA开发出人机协作机器人,瑞士的ABB生产了双臂机器人,丹麦的Universal Robots生产了协作机器人UR10等。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美国的iRobot生产了Roomba系列清洁机器人,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生产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日本的软银生产了家用机器人Pepper。

发达国家纷纷进行战略部署

日本的战略部署。2015年1月,日本国家机器人革命小组了《机器人新战略》,制定了日本实现机器人革命的三大战略目标和拟实施的六大重要举措,明确了未来五年的战略行动计划。六大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关注技术和标准,具体推进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构、驱动、控制、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同时还要关注没有被现有机器人技术体系纳入其领域的创新。日本未来五年战略行动计划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对机器人产业影响重大的技术。

美国的战略部署。2011年,美国公布了《国家机器人计划》,计划每年对人工智能、语音和图像识别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提供数千万美元的支持。2013年公布的《机器人路线图》指出,未来要攻克的机器人关键技术包括:非结构环境下的感知操作、像人类一样灵巧的操作、装配方面的适应性和可重构性、能与人类一起工作、具备在人类生产或生活真实场景中的自主导航能力、能自动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备人机交互能力、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等。

韩国的战略部署。2014年8月,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了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计划,拟投资26亿美元支持智能机器人开发。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18年,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从当前的22亿美元增加到79亿美元,机器人公司从402家增加到600家。计划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服务型机器人,例如灾难救援和健康护理机器人等。此外,政府提出要鼓励国内企业加快实现与机器人产业的融合(参照日本软银集团的案例)。

欧盟的战略部署。2014年,欧委会和欧洲机器人协会下属的180个公司及研发机构共同启动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欧委会将共计投资7亿欧元,协会将共计投资21亿欧元,共同推动机器人研发。2014年底欧盟的《地平线2020计划》提出要向机器人领域新增1.02亿美元的投资,支持相关研究和创新,推进感知、人机交互、机电一体化、导航等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发展。

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传统机器人及关键部件技术总体薄弱,产业面临空心化风险。据日本机器人协会分析评估,中国的机器人技术总体落后西方发达国家约20年,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人机对话、医疗机器人、感知测量、移动控制等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智能机器人所需的关键部件,如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控制器等,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像精密减速器这类部件几乎由日本的Teijin、Harmonic两家公司垄断,售价居高不下,这直接推高了我国机器人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我国机器人的发展面临着只能依靠加工、组装的产业空心化风险。

智能机器人部署不足,差距有被进一步拉大的风险。我国虽然在传统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在信息网络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方面仍然十分滞后。互联网企业在发展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意识不强,百度公司虽然已经作出机器人相关技术研发的部署,但尚未与传统机器人企业形成合力以共同推进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如果不能抓住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机遇,任由国外公司(如谷歌)建成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系统平台及技术标准,我国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将更加被动,技术方面的差距有被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激增,但面临产业安全风险。随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速度的加快,机器人市场需求正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态势。自2013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机器人市场。经测算,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增长。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拥有数量)仅为23台,远低于韩国的396台、日本的332台、德国的273台。

然而,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机器人缺乏品牌认知度,最大的机器人企业年产机器人也仅仅只有千余台。目前,机器人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据,瑞典ABB、日本发那科和安川、德国库卡等知名企业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近90%。仅发那科一家的机器人产品就在我国占有23%的市场份额。随着国外机器人企业纷纷将我国作为生产基地,自主品牌生产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中国机器人产业安全风险凸显。

接下来,笔者将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为例,用具体数据分析中国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源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前期对资本、资源的投入转变为技术创新与效率提高。在提高制造业效率时,装备水平的提升成为首要着手点,日本上世纪80年代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高速成长就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例证。中国现阶段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期较为相似,在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方面也呈现出相似性。

在人均GDP方面,虽然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低于日本80年代的数据,但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即以北京、天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重庆、河南、安徽为样本的区域。这些地区2011~2012年的人均GDP算术平均值为8935美元,2012~2013年为9880美元。在人口增长方面,中国现阶段的人口增长率约为0.5%,而日本1980~1981年和1981~1982年的平均值分别为0.76%和0.71%,人口增速较为相似。在人口结构方面,2013年中国0~15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为17.5%和9.7%,日本1980~1981年相同数据的平均值为23.42%和9.16%,这说明中国未来面临的劳动力短缺的程度高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但中国的人口存量大,人口流动性要高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综合判断,现阶段中国的人口趋势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似。

在1980~1981年和1981~1982年两个阶段,日本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的平均年销售量分别为1.9万台和2.1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2台/万人和43台/万人。在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两个阶段,中国国内市场工业机器人的平均年销售量分别为2.3万台和2.9万台,机器人密度分别为20台/万人和24台/万人。中日两国在相应时间段内的销售量和密度均相差不大。从经济、人口、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等方面来看,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环境与日本1980~1982年间的市场环境非常相似。20世纪80年代,工业机器人在日本蓬勃发展。自1980年到1985年,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由768亿日元增长到3023亿日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5%。以日本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接下来,笔者将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进行预测。根据日本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及保有量数据,1985年日本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约为9.3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密度为99.28台/万人。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平稳,至2013年达到5258万人。受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应因素的影响,假设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上升到6000万,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密度将会达到日本1985年的水平(与《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目标相当),届时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约为60万台。

根据IFR的数据,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约为13.3万台(不考虑老旧工业机器人更新),至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总需求量约为46.7万台;此外,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寿命约为12年,因此到2020年,中国在2008年之前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将全部更新完毕。根据《中国工业机器人2011年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至2008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约为2.73万台,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安装数量和更新数量合计为49.43万台。根据IFR的数据,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为3.65万台,保守估计,2014~2020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5.1%。

乐观估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各细分领域的密度将达到2008年韩国的水平,届时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将达到83.36万台。根据IFR的数据,至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总需求量约为70.01万台,加上2020年前需要更新的2.73万台,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安装数量和更新数量合计为72.74万台。因此可以乐观地说,2014~2020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3.3%。

下面,笔者将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进行预测。根据IFR数据,工业机器人的主机价格约为35万人民币,加上软件、设备和工程费用的系统价格约为105万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预计2014年至2020年间机器人的主体价格为30万元,系统价格为90万元。因此,至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主机的市场销售额将在1482.9亿元至2182.19亿元之间,完整应用系统的市场销售额将在4448.7亿元至6546.57亿元之间。根据成本占比法估计,减速器的市场规模将在489亿元至720亿元之间,伺服系统的市场规模将在370亿元至545亿元之间,控制器的市场规模将在148亿元至218亿元之间。

最后,笔者将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的需求量进行预测。通用工业机器人一般有4~6个自由度,需要分别使用4~6个电机和减速器,其中伺服电机的占比约为90%(交流伺服电机65%,直流伺服电机25%,步进电机10%),RV减速器约占70%,谐波减速器约占30%。预计在2014年至2020年,RV减速器的市场需求量在138万台至305万台之间,谐波减速器的需求量在59万台至130万台之间,伺服电机的需求量在177万台至392万台之间,控制器的需求量在49.43万台至72.74万台之间。

多方协同推进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

当前,我虽然在传统机器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信息网络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方面仍然十分滞后,这可能造成我国的机器人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出现代际的拉大。为此,我国应该加紧部署智能机器人战略。

建立技术创新载体。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发展经验,研究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推进格局,推动人工智能、自动化、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融合创新,集中攻关智能机器人的共性关键技术,为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研发对智能机器人发展影响重大的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传感与识别系统技术、柔性关节、高集成一体化关节、模块标准化体系结构等机构技术、执行与控制技术、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技术、安全技术、自组装与自修复技术、自主学习与智能发育技术、人机友好交互技术、意图/需求理解技术等。同时还要关注没有被纳入现有机器人技术体系的创新,为研制智能机器人提供技术储备。

明确产品发展方向。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要注重柔性制造,使工作部件能够简便频繁切换,机器人能够轻松安装并随处移动,满足小批量或者定制产品的生产需求;另一方面是发展价格低、通用性强、功能多的机器人。目前,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方向一是发展教育、通信和娱乐等机器人;二是推动机器人在批发、零售、酒店和餐饮业的应用;三是发展应用于护理行业的移动辅助、排泄辅助、老年痴呆患者照料和沐浴辅助等机器人以及应用于医疗行业的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

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整合产学研用标准化技术力量,激发企业参与制定、修订标准的积极性,逐步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机器人标准体系和认证规范,研究制定基础共性标准、通用技术标准、性能和检测规范、安全标准、通信控制标准、设计平台标准。统一架构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开发能实现机器人必备功能的通用软件平台,为全球化标准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篇4

可穿戴设备正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除了创业者和投资人,政策方面也在关注。国家发改委的《实施移动互联网及4G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中,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亮点被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扩大,这种以往更多令人联想到医院、疾病等概念的可穿戴设备正渐行渐近,走向普通人。

可穿戴设备时代到来

一颗芯片,放置在随身的手环、腕表、眼镜、戒指上,它就可以测量和记录你的全部健康数据,如运动量、睡眠深度、血糖、血压、体检结果、治疗效果等,并传输到后台,为你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这颗芯片,就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芯片背后,是通过软件支持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数据分析及处理功能的体系。

受智能手机销售疲软影响,三星已经加快可穿戴设备和无线接入的家用电器两大类产品的研发步伐。苹果推出的iPhone6Plus威胁到了由三星盖世系列主导的大屏智能手机市场,而小米和联想等竞争对手也在依赖价格优势蚕食着三星的市场份额。因此,三星将继续推出新产品来应对在智能手机市场遇到的严峻挑战。三星将斥资15.6万亿韩元(约合150亿美元)在韩国兴建一座芯片制造工厂,以此来满足智能手表、健康监测设备等可穿戴互联产品的动力需求。

继乔布斯之后,苹果公司现任掌门库克终于推出第一款属于自己的“革命性”产品――Apple Watch。针对运动需求,这一系列预计面市单价为300多美元的Apple Watch专门推出两款健身新应用。库克说,这将改变人们的健身方式,比如设置运动类型、设立目标、记录数据、记录心跳、测量热量消耗、锻炼时间和距离等。

“果粉”一如既往地追捧,很可能使百花齐放的可穿戴领域变更格局。可穿戴设备在业内被称为继电视、PC、手机之后的“第四屏”。世界范围内,谷歌、苹果、三星等各大科技厂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中国国内也由百度、华为、TCL、小米等公司牵头,颇有掀起一场可穿戴设备革命的势头。小米了价格低至79元的智能健康手环,已经打起了价格战。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环、智能腰带、智能头盔、智能纽扣等。分析人士认为,医疗卫生、信息娱乐、运动健康是热点;产品功能方面,互联、人机接口、传感将是必不可少的功能。

据互联网权威咨询机构艾媒咨询最近的《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崭新的商业模式

在细分领域上,健身医疗等初级领域仍然被研究机构看好。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健身和医疗是当前最被看好的细分领域;据百度的《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研究报告》指出,运动和健康监测成为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核心需求。

可穿戴设备涉及到硬件和软件,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上,一是直接卖硬件赚毛利;二是硬件产品上面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三是通过收集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配合云计算技术,向特定企业售卖云端数据。

通过卖硬件赚毛利是比较传统的做法,硬件产品具有天然的现金流,大量硬件产品的售卖可以获取巨大的利润。比如,小米手机售卖了300万到500万部手机,而小米手机相关配件销售2013年达到6亿销售额。除销售智能手表外,可穿戴设备公司还可以附带销售配件设备如DIY的颜色、蓝牙耳机、充电底座等外设,可能有意外的收获。

另一方面,硬件设备的市场环境竞争激烈,作为创业型的新兴公司在没有大销量的情况下受到上游厂家的挤压,成本上升,需要应对多方面的威胁,光靠硬件赚钱成为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奇虎360董事长周鸿曾经说过,未来硬件不赚钱,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来盈利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通过硬件产品上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做增值收费是一种倡导的趋势,比如亚马逊卖的kindle平板电脑几乎成本价出售,但是它依然可以从用户买书、买视频、买游戏、买各种各样的服务中赚取大量现金。比如,未来的智能手表可以通过公布一部分表盘,然后对另一些精美的表盘进行收费类似的模式。

通过手机用户的个人相关数据,结合大公司的云计算技术,向特定的企业售卖云端的数据或者自己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推荐相关的服务,是一种各大智能手表厂商都比较看好的模式。智能手表具有贴身的特性,可以收集用户运动、睡眠、心率等身体特征数据,基于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实现精准的推送健康相关产品的消息,从中获取分成。

国内产业现状分析

业内人士认为,可穿戴设备成为科技及医疗器械领域重塑产业格局的重要机会。在医疗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包括诊断、监护、治疗、给药等环节,都有可能全面实现智能化。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曾指出,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的新技术或将全面颠覆传统医疗器械和医院治疗的商业模式。

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华南的制造业产业链比较完善,整条产业链从原材料、方案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比较完整和成熟。不过,华南的这些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从硬件开始创业的不少厂商缺少互联网思维,不明白怎样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增值开发,也不太明白构建设备背后数据挖掘的价值。

可穿戴设备市场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行业应用、社交平台、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环节。不同的创业公司从不同的切入口进驻掘金。各地也开始在各个细分领域进行产业布局,但到目前为止,可穿戴设备产业初步形成的两个地区,只是深圳和上海。

深圳今年将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精密检验检测仪器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作为未来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发展。深圳市长许勤表示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产业的战略意义,加快完善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前瞻把握未来市场需求,抢抓机遇,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规划,深圳将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深圳在电子信息产业、通信设备、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体制等方面的优势,瞄准网络化、智能化、精密化的趋势,大力培育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中国目前最大的智能穿戴公司――上海果壳电子有限公司自2013年推出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表后,9月上旬,果壳智能手表二代面世,该款智能手表也是世界首款圆形智能手表。

除了果壳以外,欧孚通信、云蚁科技等也将可穿戴视为未来的蓝海,推出了系列产品,国产智能穿戴正在浦东落地生根,有望在新一轮IT变革浪潮中弯道超车。据百度《可穿戴设备用户需求研究报告》显示,果壳智能手表已经占据7.4%的市场份额,是唯一入榜的国产智能手表品牌。2014年3月,果壳的订单量突破30万台,超过美国pebble智能手表28万台的出货量。

果壳这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一个“山寨”的拐点。果壳电子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全球排名第七大智能穿戴厂商,在智能手表领域按规模计算,果壳电子位列全球第四。

篇5

我国传感器行业近几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超过20%,未来将在物联网、汽车、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产业的需求拉动下,呈现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传感器市场的现状,从技术层面和应用领域层面提出了未来传感器行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感器 技术发展 应用趋势

中国传感器的市场近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20%,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专用设备。目前我国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已经多达1700多家,所生产的产品覆盖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检测、安全保卫、家用电器、医疗诊断、交通运输等领域。传感器在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现代们学技术突飞猛进则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感器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也将在市场需求额推动下大幅增长。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在物联网、智能化浪潮等的推动下,将达到1200亿元左右。

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应用领域方面,都将呈现崭新的趋势。

1 技术发展趋势

从技术发展来看,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利用新的理论、新的效应研究开发工程和科技发展迫切需求的多种新型传感器和传感技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

(2)侧重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利用集成电路微小型化的经验,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的微小型化中提高其可靠性、质量、处理速度和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充分利用已有微细加工技术与装置的做法已经取得巨大的效益、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例如:80年代进口一套AE传感器及其住处预处理硬件的成本已被降至原来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使我国经“七五”和“八五”攻关的产品化系统处于无力竞争的地位。后者采用独创的宽带高精度AE传感器和厚膜集成电路预处理硬件,但其成本仍比国外先进的产品高数倍到数十倍。在微小型化中,为世界各国注目的是纳米技术。

(3)集成化。进行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集成,它包括:传感器阵列的集成和多功能、多传感参数的复合传感器(如:汽车用的油量、酒精检测和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复合传感器);传感系统硬件的集成,如:信息处理与传感器的集成,传感器―处理单元―识别单元的集成等;硬件与软件的集成;数据集成与融合等。

(4)研究与开发特殊环境(指高温、高压、水下、腐蚀和辐射等环境)下的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系统。这类传感器及传感技术系统常常是我国缺少的一类高新传感技术和产品。

(5)对一般工业用途、农业和服务业用的量大面广的传感技术系统,侧重解决提高可靠性、可利用性和大幅度降低成本的问题,以适应工农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保证这种低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6)彻底改变重研究开发轻应用与改进的局面,实行需求驱动的全过程、全寿命研究开发、生产、使用和改进的系统工程。

(7)智能化。侧重传感信号的处理和识别技术、方法和装置同自校准、自诊断、自学习、自决策、自适应和自组织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发展支持智能制造、智能机器和智能制造系统发展的智能传感技术系统。

2 应用趋势

从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来看,未来传感器在以下几大领域的应用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2.1 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传感器先行

在科研、产业和政府的合力之下,全球汽车智能化升级的浪潮正奔腾而来。当下的智能汽车仍处于产业链发展由第一阶段(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向第二阶段(汽车制造商与电信运营商、汽车电子厂商、软件厂商影响力此消彼长)过渡的初期,短期内需求增长最为确定的零部件主要是智能感知设备,尤其是包括摄像头、车用雷达在内的各类传感器等。

2.2 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拉动传感器需求

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两大因素驱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而家用服务机器人相对于人工成本的上升正显现出越来越高的性价比。未来以e-皮肤为代表的高智能化零部件投入机器人生产制造将大大提升单个机器人使用传感器的数量。叠加机器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相关传感器未来几年的增速有望远远超过工业机器人行业或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增速。

2.3 可穿戴设备:巨头竞相布局,传感器点石成金

全球几大消费电子巨头纷纷抢占可穿戴设备市场,其中以谷歌眼镜为首的综合智能终端最具平台潜质,很可能成为继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平台”预计到2016 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100 亿美元。传感器已成为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的点金石,是硬件产业链上机会确定性较强的一块领域。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会拉动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

2.4 物联网:政策大力推动,传感器基础必备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已经进入到实际运用阶段,并且随着我国近几年物联网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关于物联网各种发展专项资金的突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出现井喷式的发展,而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上游的传感器,并且传感器是整个物联网产业中需求量最大和最为基础的环节,将随着物联网的逐步普及,未来将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拉动。

我国传感器行业市场进入壁垒比较低,市场竞争激烈,整个市场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企业如何能够从众多的竞争对手对手中脱颖而出,迅速的占据市场份额。关键就看企业能否掌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并且迅速布局下游应用领域,取得先发优势。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紧贴市场脉搏,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快速发展的下游应用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传感器行业研究报告[Z].2012.

[2]安信证券.安信证券传感器行业研究专题[Z].2013.

[3]前瞻网.2013-2017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Z].2014.

[4]新华网.智能传感器发展趋势分析[Z].2013.

篇6

的智能养老服务。SWOT的分析。南京市

·

的《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与老龄化事业发展纲要》显示,2013年至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从120多万增加到141多万,就老年人口比例而言,从18.78%增加到20.85%[1],如图1所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南京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延长,深度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1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籍及其比例变化(单位:%)

,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南京市的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压力。智能养老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不足,为当前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养老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并大量挖掘,借助计算机、服务器、信息管理中心、移动终端设备等物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2]。

1.1优势分析

1.1.1丰富南京市养老服务内容

的传统养老服务有基本生活服务,如在南京市的膳食援助、沐浴援助、医疗援助、紧急援助、清洁援助和步行援助,但老年人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安全、优质、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加入现代养老技术元素可以使养老服务全方位、立体化。例如,智能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智能手镯、一键通话等智能养老产品24小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收集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智能养老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APP手机社交平台,老年人可以与亲友在线交流,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还可以向智能养老信息平台提交其过去的职业、技能等信息。这不仅充分利用了老年人的资源,也使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基本生活服务的不足,而且更注重精神服务需求

1.1.2提高南京市养老服务的效率

南京市养老服务的信息沟通主要依靠线下,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需求方很难迅速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由于缺乏养老机构的信息来源和线下实地考察,养老服务机构容易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通过智能养老服务应用信息平台,可以在线展示各公司的服务内容介绍、图片、视频等用户评价。老年人或其家庭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公司,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匹配效率。同时,供应商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订单信息,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例如,南京市浦口区通过虚拟养老院的建立,依托信息平台和第三方运营,加强线上数据流和线下服务落地,提供更便捷的养老服务。综上所述,服务供需双方都可以通过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降低各自的成本,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1.2劣势分析

1.2.1投资成本高,利润难。

养老服务业的早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养老院等传统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或使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养老服务。对于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其服务产品(如智能服装、智能家电)在远程医疗的研发(等)将消耗巨大的资金。除了早期的研发,后期的设备和软件调试、维护和编程,以及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都将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高昂的成本使得老年人购买的服务价格昂贵。这不仅是引出了老年人的参与,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难以迅速收回成本。

1.2.2缺乏产品技术标准。

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它只是在一些领域的试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商业模式全国化,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是市场上政府对智能养老产品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不同地区的产品差异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不兼容,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指导将阻碍产品研发和经验总结,不利于产品优化和推广,也制约着智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1.2.3

专业服务人才短缺y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据调查,从事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只有不到20%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使得养老行业人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姆式护理。社会期待的是更全面的人才。除了服务知识外,他们还应具备医疗、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1.3机会分析

1.3.1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数量多,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强,客观上促进了养老市场的发展。此外,老年人也经历了生活财富的积累。同时,他们有家庭作为物质经济的后盾,有隐性消费能力。此外,社会进步将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预期寿命将不断增长,这也表明养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稳定性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3.2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

南京市政府向养老服务业释放优惠信号,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包括预留养老建设用地、补贴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等,这些政策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所有资源进入养老产业,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如表1所示。

1.3.3技术有助于智能养老的发展

·

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有助于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借助技术手段,为当前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促进社会养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科技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金融业,也有很好的成功示范作用。借助其他地区或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总结成功经验,避免一些错误,帮助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

1.4威胁分析

1.4.1智能养老服务的接受度较低。根据

的主观分析,由于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等因素,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心理接受度较低,对高科技产品的排斥。客观上,一些养老科技产品确实有着复杂的使用方法,不考虑老龄化问题。甚至一些所谓的智能养老产品“玩概念”在市场上也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这不仅无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对智能养老的抵制,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接受和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和产品。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率低,只有少数老年人了解智慧养老相关概念,接受智慧养老服务。

1.4.2政府法律法规缺失

智能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法规尚属空白。一方面,虽然政府了有关智慧型养老的标准文件,但大多是建设性意见,没有实际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统筹、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对于使用智能技术的养老服务,政府仍然关注传统养老服务可能带来的问题,没有及时补充智能养老服务的监管内容。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损害老年人和智能养老服务企业的权益,降低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2.1改进养老服务产品核心竞争力

表1南京市利好政府政策总结(2015-2019)

在“银发潮”背景下,养老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智慧型养老企业应积极把握优惠政策,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发挥智能养老的固有优势,注重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给予精神关怀,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在产品服务层面,养老企业应充分调研养老服务市场,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形成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开发的产品,企业应加强营销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老年人信赖的养老品牌,拓展和细分智能养老服务市场。

2.2改变老年人的认知方式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要让老年人接受并愿意使用智能养老服务,最大的障碍是老年人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首先呼吁老年人的子女帮助他们建立求知欲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高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恐惧,让老年人拥有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区在为居民服务时,可以开展老年人应用科技知识的宣传指导、培训课程等活动。第二,研究人员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产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适应科技,让产品成为“傻瓜化”。最后,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对网络安全环境的监管,改善老年人网络的生活环境。

2.3提高人才培训团队的规模和质量

针对智能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应及时拓展与智慧养老服务业高度相关的学科,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系统实施分层人才培养,充分满足智能养老服务行业需求。政府要做好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落实养老服务生助学金、降低学费、设立专项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2.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为整个智能养老服务市场,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智能养老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智慧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用资本力量反向推动管理规范化、效率提升,智慧养老产业的科学治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智慧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充足的资本动力。

参考文献[

篇7

传感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车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和自动调节都运用了传感技术。在车辆及其零配件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工序以及出?F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传感技术采集并传送到计算机集成系统之中,通过集成系统的判断来进一步处理,从而顺利的生产出客户需要的产品。能否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率的生产模式的关键就是需要具备成熟的传感技术。目前,国际上最有效且使用较广泛的传感技术是光电传感,其结合光学和电学原理,可以对多个引起光量变化的因子进行检测,并对其记录。例如:在汽车产品结构件生产过程中,一个结构件经过某一道工序时,由于钻头使用时间过长,结果使产品孔径偏小,在它经过下一道工序之前会有检测系统,产品通过红外光线时,由于孔径太小会反射更多的光线出去,传感器接收到信息后传送到集成系统,再通过集成系统的判断,最终对其做出特殊的处理。此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各大行业之中,在工业、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2 柔性制造系统在企业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柔性制造系统主要由自动控制系统和物料运输系统组成,通过这两大系统配合可以完成汽车产品的及时有效的调度、运输、生产的整个过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人性化,对于不同产品系统会选择指定的设备以及运输工具,整个过程不需要人的参与,完全自动化,这不仅可以对多种产品进行大批量的生产,而且有着很高的效率,可以根据客户及市场的变化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还可以合理的分配人力设备等资源,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利润。

柔性制造系统是一项先进且高度智能化的技术,其中自动控制系统又可分为信息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可以对汽车零配件产品进行大批量的集中生产,无需人工操作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数字控制系统则可以检测产品各项参数是否符合规格标准,再配合物料运输系统,流水线生产模式以及自动运输来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将生产模式推向高度自动化。与此同时,柔性制造系统是一种有着高自动化的先进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合理分配人力设备资源,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可以合适分配设备的使用率,有着一套完整的人性化的系统,遇到生产故障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影响其他产品的生产;2、运行灵敏,且可靠性强,可适用于多种产品的同步生产中。

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汽车企业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计算机集成系统是集先进制造技术、敏捷制造和虚拟制造于一体的集成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就包括各种先进的、不断改进与引进的新的技术,且能够对现有的汽车制造技术进行优化,对汽车零部件生产设备的能力及时效进行更新和创新,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实现高自动化、高效率的生产模式。

敏捷技术是一项非常专业性的制造技术,敏捷制造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生产技术、组织方式及管理手段。敏捷制造技术将柔性生产技术、技术、知识、劳动力与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灵活管理,这三个要素集成在一起,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可以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实际做出快速响应。

虚拟制造等于对汽车产品制造的一种试验,当客户需要生产某种特定的汽车产品时,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数据模拟,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出一个产品模型,然后再总结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如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通过虚拟制造能够在模拟生产过程中顺利解决相关系列的问题,那么此汽车产品就可以进行正常的大批量的生产,走向市场。相反的,如果没有虚拟制造,只会让汽车生产商盲目的生产产品,在实体产品试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继而进行优化。这样的制造方案并不会考虑到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同时也会大大的提高生产风险,给汽车制造企业带来损失。所以说,虚拟制造是一种可以对产品成本进行预估算、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投资风险,可以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的一种先进技术。

4 工业智能机器人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在企业智能机械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最为高级的目前就属工业智能机器人,这种智能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比较高,而且很多智能机器人可以完成多个功能动作。智能机器人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主要技术有机构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就目前而言,通过对我国安徽省很多企业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其在2016年智能制造项目方面总投资达到了77.3亿元,项目完成之后可以帮助智能制造类企业销售额增加到196.4亿元,实现净利润收入19.6亿元。随着工业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我国很多企业已经装备了智能机器人,比如东风汽车公司、上海通用汽车等大型汽车生产制造企业,这些汽车企业在智能机器人应用方面已经经历了工业2.0、3.0乃至4.0的进程,使得汽车各个零部件的运输能够在智能机器人的工作下更加迅速的完成。通过对智能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以及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智能机器人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智能机器人能够利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复杂的工作流程;第二个特点就是可以自动的识别信息,并且获取重要的信息资料;第三个特点就是智能机器人的工作精度比较高。

篇8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在全球所占份额已超过了40%。在如此高的基数下,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增长速度放慢亦属正常。与此同时,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新的热点正不断涌现,市场格局与竞争态势也随之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正处在重新洗牌的关键节点上。

回顾2013年展望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将继续围绕以下几大热点领域进行剧烈的变革。

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随着智能终端、宽带网络以及应用服务的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正日益普及,国内的产业化进程也随之不断加快。

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4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4G时代的真正到来。而此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化专项的通知”,对产业链各环节的产业化做了整体部署。综观国内外,半导体市场中表现靓丽的企业,如高通、博通、展讯、锐迪科等,大多已投身于移动互联网领域。可以预测,2014年移动互联网仍将是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中表现最抢眼的领域。

二、智慧城市的建设。随着国家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的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成为国内各级政府关注与投资的热点。

2013年,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已经确定了两批共计193个地区入选“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名单”,随着各地在智能医疗、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安放、智能社区、智能市政等智慧城市各个应用领域重点工程建设的逐步展开,对各类有关信息获取、控制与存储、通信与传输等方面的芯片需求将迅速增长。

三、智能制造的兴起。放眼全球,“新工业革命”正悄然兴起。智能制造作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目前正呈现爆发式发展的态势。3D打印、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和工业控制等诸多领域均成为当前工业与信息产业界关注的热点。智能制造对芯片的需求也已远远超出了工控机的范畴,正向各类嵌入式系统延伸。代表两化深度融合方向的智能制造,无疑将是未来国内外集成电路市场需求中新的亮点。

篇9

关键词:物联网;物博会;异构网络;发展报告

第五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以下简称物博会)于2014年9月25日至27日在无锡举行。博览会期间,新华 (无锡)物联网资讯中心了《2013-2014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

报告分析认为,2013年以来,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全球物联网应用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领与方向。

报告认为,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

1 初步建立“纵向一体”的政策体系,“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

国家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工作要点”等顶层政策架构,与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制定推出,初步建立了“纵向一体”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成为趋势,“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导发展”渐入佳境。

2 产业高地加快崛起,产业协同全面推进

中国初步形成了涵盖芯片、元器件、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等各产业环节、产业门类,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联网产业聚集区,产业协同深入推进。201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 000亿元,预计2016年总体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3 产业创新的“引领效应”进一步彰显,惠民应用不断深化

报告认为,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深化,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等基于物联网的创新技术已成为传统工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民生领域,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融合应用不断涌现。截至2014年8月,中国交通、物流、环保、医疗、能源、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已近千亿元。

4 创新技术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加快孕育

伴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加快孕育,建设内涵全面深化。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发展正加快步入智慧信息互通互联、智慧技术协同集成、智慧产业快速崛起、智慧服务高效便民的新时期。

5 无锡物联网应用提档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全国领先

篇10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樊会文认为表示,当前我国信息化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制约发展。第一,网络提速赶不上应用需求。第二,网络运营与增值服务的矛盾初现。第三,信息化“花架子”工程时有暴露。

樊会文称,在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信息化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

市场需求将取代政策引导驱动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走在国际前列,在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领域也具有较为成熟的应用。截至2012年底,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第二季度,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城市被列为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城市。随着企业的积极投入和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市场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在搜索引擎、数字内容、电子政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应用领域云计算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赛迪顾问预测,2011―2013年,我国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67.3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74.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1.5%。预计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

篇11

全球半导体业大发展

飞思卡尔半导体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RichBeyer发表了前瞻性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我们即将走入“智能互联”时代――人与人、人与物智能互联,这依赖于半导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半导体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深化应用,全球半导体行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特约参会的未来学家Hugh Herr就美国正在研究的生物工程与半导体结合,以及半导体技术在医疗等行业的应用进行演讲,吸引了无数观众。Hugh Herr本身是一名运动员,一次登山事故让他失去了双脚,是采用飞思卡尔芯片技术的假肢让他重新站立起来,并且可以像常人一样健步如飞。他介绍,美国的前沿研究正在研究在人类大脑中植入芯片,让行动不便或失明的人通过意念指挥行动。目前,很多最新的研究已经在小白鼠身上试验成功,并正在一些高位截瘫的病人中试验,相信不久之后就能在医疗行业应用。

会现场,一台安装了飞思卡尔芯片的智能医疗机器人,以很快的速度移动到主持人旁边,现场检测主持人的血糖状况,并给出医疗建议,这一前瞻性的实用医疗技术让人大跌眼镜。

RichBeyer先生认为,未来半导体技术将逐渐走向深入的行业应用。

未来5年平板电脑

将超PC

RichBeyer认为,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5年内智能平板电脑将取代传统的PC,而且平板的应用将不只局限于“平板计算机”的模式,未来包括打印机或是一些家用电器,如电冰箱等产品,也都会具有类似平板计算机的功能。

“这一结论并非我个人的想法,不少权威业界人士以及独立分析机构都有类似的想法。”例如,Gartner最近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到2015年,智能手机用户将达100亿;10年内,全球半数人口将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上网;5年内,平板电脑有望取代传统PC。

为了迎接这一趋势,飞思卡尔从去年开始涉足平板电脑并成立了相关的部门。在去年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飞思卡尔推出的新型智能平板电脑备受关注,同时也展示了内含全新QorIQ系列多核应用处理器的多款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

工业转消费,硬件转软件

飞思卡尔原来是摩托罗拉旗下的半导体部门,2004年从摩托罗拉分离,2006年被黑石集团、TPG资本和凯雷集团等财团出资176亿美元收购。今年5月26日,飞思卡尔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重新上市,这为公司募集到了大量资金。

“飞思卡尔的业务主要由消费和工业市场两大块构成。其中,工业市场占据了销售总额的90%左右,尤其在汽车电子领域,飞思卡尔是美国汽车行业的最大芯片供应商。”RichBeyer介绍说。但是,随着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日益火爆,飞思卡尔开始从工业市场向消费市场转型。“目前,消费电子产品只占公司销售总额的10%,但我们的嵌入式半导体产品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电话、网络和消费电子产品中,如众所周知的亚马逊Kindle、索尼Reader以及中国的汉王等电子书都采用了我们的应用处理器,苹果也采用了不少专利。未来,消费电子尤其是平板电脑,将是飞思卡尔重点关注的领域。”他说。

篇12

[关键词]物联网 电子标签 智能物品 产业链分析

一、物联网概述

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后,人们即使远隔重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一些有识之士就琢磨,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各种物品,能不能把物品也接入网络呢?

经过探索,这个愿望实现了,使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利,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这就是物联网。把物品接人到网络,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网络得到物品的相关信息、把信息传递给物品以及远程控制物品。要实现这些目标,物品就要具备以下基本功能:采集信息、接收信息和发送信息,并且接入到互联网,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换。物品本身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这就需要在物品上安装一些电子元器件来实现上述功能。

物品上安装传感器可以感应到周围的环境,比如光、温度、力度、位置、图像、声音等,传感器感应到的这些信息,就变成数据存储起来,这就是感知信息,也可以说是采集信息。物品上安装电子标签,叫做射频识别技术,简称RDID,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芯片加上天线,简单地说,这个天线可以接收和发送无线电波,它可以把传感器获得的资料变成无线电波发出去,也可以把接受外来的无线电波变成数据。电子标签还有编码,每一个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当它接入到互联网中,就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

有了传感器和电子标签,物品接入到互联网中,就可以采集信息、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人类和其他物品进行信息交流。物品上面安装的电子芯片一般还集成了软件程序,具备处理信息的功能。更有甚者,将传感器、电子标签与物品本身的自动化系统融合,那么,人们通过网络发送信号就可以调动物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各项工作,远程控制物品的目的就实现了。这种物品,也叫做智能物品。

由上述介绍可知,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向物质世界的延伸和扩展,人和智能物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物和物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

二、物联网的应用

任何新技术,只有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卓见成效,才能检验出这种新技术的价值。

物联网这种技术的应用,业内人士预测,它能够带来一个万亿元产业。与此同时,当它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建设方面,能够提升城市运转效率,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舒适。物联网就是互联网向物质世界的延伸,在任何领域,只要对智能物品有需求,物联网技术都可以应用到其中。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智能物品。比如煤气灶上面安装传感器和电子标签,当煤气泄露超标的时候,这个智能灶具就会向主人发送报警信息,主人接到报警,向智能灶具发送一条短信,智能灶具就会关闭煤气阀门。

比如有小偷试图破门而入。智能门窗就会向主人发送提示信息,主人可以向警察求助,及时抓获一无所觉的小偷;或者向智能门窗发送一条信息,控制门窗上的喇叭发出警告,吓退小偷。这些都属于智能家居的用途,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许多专业的服务日常化。

再如在不远的将来,有车而不懂修车的人,在家里就可以对自己的爱车进行常规体检。在汽车的一些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连接到一个电子标签上,传感器可以感知到汽车的各项指标。车主只要将手机在汽车前面一晃,就可以接收到汽车传感器得到的指标,再将这些指标发送到专门的汽车网站,比如汽车厂商或者维修厂建立的服务网站,网站收到这些汽车指标数据,马上就可以对该车进行检测,检测的结果立即发送到车主的手机上,车主一看。就知道自己的爱车有没有故障、隐患。

可以说,有了物联网,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用到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智能物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与这些智能物品“对话”,还可以远程控制这些智能物品做事。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物联网的应用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等。

1、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产品融合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使各种家庭设备通过智能家庭网络联网实现自动化,通过中国电信的宽带、固话和3G无线网络,可以实现对家庭设备的远程操控。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提供舒适宜人且高品位的家庭生活空间,实现更智能的家庭安防系统,还将家居环境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

2、智能医疗

智能医疗系统可以借助简易实用的家庭医疗传感设备,对家中病人或老人的生理指标进行自测,并将生成的生理指标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护理人或有关医疗单位,真正解决了现代社会子女们因工作忙碌无暇照顾家中老人的无奈。

3、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产品包括对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和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前者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K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后者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实时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的业务,将分散、独立的图像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对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存储和管理,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提供一种全新、直观、视听觉范围延伸的管理工具。

4、智能环保

智能环保产品通过对实施地表水水质的自动监测,可以实现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预警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5、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公交站点设置传感器和电子标签,对公交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公交调度信息数据的和多媒体数据的功能;以手机为平台、以移动网络为媒介,通过特定的技术实现完成凭证功能,用手机实现电子票务功能;结合卫星定位技术,将车辆的位置与速度、车内外的图像、视频等各类媒体信息及其他车辆参数等进行实时管理。

6、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打造了集信息展现、电子商务、物流配载、仓储管理、金融质押、海关保税等功能为―体的物流信息眼务平台。其以功能集成、效能综合为主要开发理念,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为主要交易形式,建立了高标准、高品位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为金融质押、海关保税等功能预留了接口,还可以为物流客户及管理人员提供一站式综合信剧报务。

7、智能工业

在物联网的发展中,工业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基于泛在网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等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幅提高制造效率、

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工业的新阶段。从当前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来看,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产品设备监控管理、环保监测以及能源管理、工业安全生产等方面。

8、智能农业

智能农业产品通过实时采集温室内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土壤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对大棚温湿度的远程控制。

三、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应用广泛,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正在快速扩大,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高科技市场,5-10年后,物联网可能会大规模普及,届时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比例将高达30:1。

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需求增长明显,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物联网目前实质性内容不多,产业多集中在传感器和电子标签领域,但是,物联网的产业链远远不止于此,具体有如下几个类别。

1、传感器和身份识别

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物品也叫智能物品,智能物品上面装备了传感器,就是具备感知能力的元器件,也是整个物联网的触角。身份识别,就是电子标签系统,这使得智能物品具有了网络身份标识,它向网络发送消息,网络就知道是谁发的,知道它的身份,网络里面的消息就可以准确地传送到某个智能物品中。只要是智能物品,必须装备这些元器件,这是需求量最大的一块,不过这里的技术门槛相对其他环节要低,以后将面临完全竞争。

2、通信设备供应

目前的互联网,是人与人交流的网络,一旦它的触角伸到物质世界,需要接人的对象将猛增,而且增长速度会很快。所以,物联网业务的广泛开展必将对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网络的升级、扩容、优化、融合势在必行。而这种需求对上游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来说,意味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3、系统集成

针对某项服务建设一套物联网系统,涵盖制造业、网络建设、信息服务等,它涉及到众多的技术和行业,系统集成的市场需求巨大。而且,规模的系统集成商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很有可能掌控上游供应商,也就是说,那些制造企业需要仰仗系统集成商的―个个工程。

4、网络运营服务

篇13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人形迷思;传感;监控

不久前,日本本田公司(Honda)知名的ASIMO人型机器人上台担任指挥,带领底特律交响乐团演出百老汇音乐剧“梦幻骑士”中的名曲《The Impossible Dream》,全场演出乐手与观众皆报以热烈掌声。而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脚实验室研究员赫尔的下半身看起来就像机器人,他是一位双腿截肢的残障人士,正研究如何以金属杆取代骨头、用精密的计算机电路板代替腿部肌肉功能,研发出以人造肌肉驱动的假肢。

自1970年产业用机器人大量运用在工业生产,如汽/机车、机械、半导体等产业之后,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与应用趋向多元化,再加上过去十年来人工智能与传感技术等的进展,驱动了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来临,机器人与我们的生活,甚至身体也更加密不可分。

服务用智能机器人为产业推手

国际机器人协会(IFR)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调查分析指出,2003到2006年累计机器人需求达220万台,有三万种的应用产品出现;自2004至2007年间服务用智能机器人之产量将成长为670万台,在机械控制技术渐趋成熟的情况下,家务用机器人跃升成为主流,占总产量之61.83%,居于第二位的教育娱乐用机器人占37.25%,从2012到2020年,机器人市场总值保守估计可望达到800N2500亿美元之间,主要成长的领域将是非工业领域――尤其是玩具、交通、健康和老年人护理等服务用智能机器人,与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而“机器人”这个概念,也从模拟人的行为或形体,扩展成能学习并以自动化方式取代某些人类行为的装置。

服务用智能机器人具备有多重传感系统、远程监控、警报通知及多媒体导览等功能。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所订分类标准,服务用智能机器人可依照使用目的区分为类,其中最被看好的机器人应用为医疗、居家服务以及娱乐等应用。

目前市场上医疗用机器人,仍是以操控式机械手臂加上显微影像显示系统所结合操作、共同使用之手术型机器人为主。目前最新的是由美国IS(Intuitive Surgical)公司所制造的机器人内窥镜手术装置“达芬奇系统”。优点在于可大幅降低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问题,并进入一般医师手部所无法伸入之器官组织;此外,配合视频传输与影像显示技术的进步,可望能进一步实现远距手术。医疗用机器人的进阶应用之一则朝向让机器人成为人体一部分――人机――体的方向迈进。譬如正在发展中的人工心脏、视网膜、能接收神经信号的智能型假肢等,让身体因受伤或生病而出现功能缺陷的人,可以有更多替换或矫正的选择。此外,康复与看护机器人的需求也随着人力不足的问题而增加。

居家服务机器人为目前推展最顺利的机器人产品之一。全球吸尘器每年需求量为6000万台,预估智能型吸尘器机器人将占总销售量的1.6%。现阶段独占鳌头的美国机器人大厂iRobot长期以来与美国国防部及太空总署合作,看好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便从军事用途机器人跨足居家服务机器人,更与Clorox共同研发Roomba的进阶机种Scooba――除了吸尘功能外,还具有拖地功能。去年9月iRobot在纽约举办数字生活展上又推出了两款新机种,一款是可在雨天进行户外打扫的机器人iRobot Looi;另一款则是可通过镜头与麦克风进行远程沟通的iRobot ConnectR,让使用者可对家中环境进行互动监控。虽然iRobot尚未发展出多功能的整合型管家机器人,但足可看其出布局居家服务机器人的野心。

在娱乐机器人部分可发挥的空间就更多了。从Sony推出的宠物狗爱宝Aibo,到近期具有情绪表达能力的机器恐龙Pleo,今年暑假燃起新旋风的则是Wall-E。这是由迪斯尼动画消费者产品部门(Disney Consumer Products)准备推出的一系列与最新动画片WalI-E相关的机器人产品。“Wall-E终极机器人”有十个马达可让它自由运动,还可跟着人的声音行走、自动绕开障碍物,并感测人员进出房间,最讨喜的部分是它启动后会说话并随着音乐跳舞,插入iPod或其它的MP3播放器,就会变身成i-Dog或i-Cy动感音乐装置。

种类繁多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创造了高产值,也为背后关联产业创造了新商机。譬如精密机械、零/器件及ICT产业,包括网卡、主机板、控制芯片、软件、马达、电池等相关零组件等,高附加价值的特性,也造就了多样化、且大量的市场需求。

打破“人形迷思”,机器人发展无限广

当机器人与人类生活接触更多时,我们可以发现机器人已渐渐摆脱冰冷的机械外观,研究人员也正设法让机器人具有人类般的感知能力,如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情绪传感,并能有相对应的回应等。除了人形机器人,机器人的型态还开始因应其不同的需求,出现更多可能性。一旦打破“人形迷思”,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更将无限广阔。

篇14

>> 可穿戴设备市场尚未引爆 2013年,可穿戴设备元年 CES2014,最潮可穿戴设备来袭 可穿戴设备乱局 回归可穿戴设备 改变·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 掘金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来袭 盲人可穿戴设备 掘金500亿美元可穿戴设备市场 可穿戴设备应贴近市场需求 4G点燃可穿戴设备市场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面临爆发 健身监测是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市场 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可穿戴设备期待爆发 可穿戴设备新动向 可穿戴设备“硬”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关键字:可穿戴设备;CES;智能手表;智能手环;Android Wear

DOI:10.3969/j.issn.1005-5517.2015.2.002

2014年是可穿戴设备发展历史上不平静的一年。从年初CES上的无限风光,到年中各大卖场的少人问津,再到年底的黑色星期五抢购潮,可穿戴设备历经动荡后更显无限生机。2014年可穿戴市场经历了下面几个重要事件。

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的高科技产业年度CES大会上,可穿戴技术走到了台前,各大厂商纷纷推出新产品,是2014年可穿戴设备热闹的开端。Pebble展示了其金属腕带的Steel智能手表。索尼、英特尔和Garmin的智能手环都在此次大会上齐齐亮相,CSR的智能蓝牙珠宝为早已拥挤不堪的秀场更添一抹高大上的光芒。

4月可穿戴市场开始进入低谷,Nike宣布放弃穿戴硬件,70人的Fuelband硬件团队中,有大约55人被裁减。

5月智能手环和手表销售不旺,BestBuy产品陈列规模减少。

6月可穿戴市场再次升温,谷歌发表AndroidWear和Google Fit,LG和三星的Android Wear手表开始在Google player预售。

7月小米79元的低价小米手环。

9月苹果Apple Watch,并将到2015年一季度正式销售。

11―12月Mot0 360开始在北美热销,各大可穿戴设备公司纷纷备战黑色星期五和圣诞季销售。

长期跟踪可穿戴市场研究的公司Canalys2014年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预测也是几经变化,一波三折。

在2014年8月的报告中,Can alys把可穿戴设备分成基本型和智能型两种,基本型是手环类似的产品,主要是记录身体运动的状态,而智能型可以安装第三方的应用软件。Canalys指出相较2013年同期,2014年上半年全球增加了684%。在基本型市场上Fitbit和Jawbon依靠其广泛的渠道成为销售量最大的两家。在智能型市场上三星依然是老大,第二季度三星了Gear 2,Gear 2 Neo和GearFit三款产品,7月三星其第15款穿戴产品,也是第一款Android Wear智能手表Gear live。Canalys分析师DannielMatte预测借助Android成熟的商业操作系统,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可以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

2014年9月苹果了大家期待已久的Apple Warch,Canalys在9月的报告中对2015年可穿戴市场做出更为乐观的预估:相较2014年市场将增长129%,达到4320万台,其中智能穿戴设备将大幅度增加到2820万台,基本型的可穿戴设备将达到1500万台。Canalys分析师Danniel Matte更看好Apple Watch,他预计2015年智能穿戴市场的推手将是苹果,Apple Watch的用户界面设计得更加精致,把健身、医疗和个人通信多种功能集成在一个设备上,让人们更愿意佩戴。Canalys在9月的报告中也注意到中国超低价格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比如小米手环在市场上的销量和影响力也不容小嘘。

2014年11月Canal绐出了2014年Q3的可穿戴设备销售报告,摩托罗拉凭借Mot0 360单个产品取得了15%的市场份额的好成绩,凭借精巧的设计,Moto 360成为最受市场欢迎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产品。三星依然占据52%的市场份额,但是这是三星凭借16个产品机海战术的结果,如图2所示。Canalys分析师Daniel Matte虽然继续看好Apple Watch,但也承认Android Wear平台虽然年轻,但将会成为除了苹果Watch OS以外的另外一个热门的可穿戴OS,成为设备开发商的重要平台,Android Wear依托18亿Andoird手机的市场占有率,未来在市场会有进一步的成长空间。

纵观2014年可穿戴设备发展已经大幅超过了传统PC和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国外分析机构和专业人士普遍看好2015年可穿戴市场。美国Macquarie Securities分析师Ben Schachter 2014年底撰文说,“我们将见到更多的健身智能装置、健康管理监测工具以及智能眼镜,明年将是个起步”。从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形态看,Gartner预估,2015年将有一半配戴健康手环(即Canaly报告中的基本型)的用户转戴智能手表。2015年全球健康手环销售量将从2014年的7,000万支减至6,810万支。在智能手表市场上,Forrester预测,Apple Watch将是亮眼明星,预期将有更多的Apple Watch App问世。但是分析人士也承认,来自Android和其他品牌的智能手表竞争者也将愈来愈多。据市场数据公司Statista的一项调查显示,穿戴设备市场在2015年将会创造71.4亿的销售额,比2014年的51.7亿增加了38%。

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应用主要有三大热门领域:游戏和娱乐、信息交互和健康医疗。其中,健康医疗更可能成为可穿戴设备的大热门,可穿戴设备的近期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在医疗保健领域的推动。IDC预测,2015年医院将迈入数码化时代。到了2018年,65%医院和疗养院的互动沟通将透过移动装置来完成,其中多数将使用穿戴设备上的App做遥控健康监测,还可提供虚拟的医疗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