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艺术学习内容范文

数字艺术学习内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艺术学习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艺术学习内容

篇1

【摘 要 题】数字化时代与文学

【关 键 词】数字化时代/文学/审美思维/仿真

【 正 文】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花朵。每个时代都会培育出自己时代所独有的绚丽多姿的奇葩。文学艺术又是时代的镜像。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就借主人公之口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嬗变发展的模型。”[1](p68)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映显出时代,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1](p58)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高科技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的逐渐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一个拥有60亿人口的世界逐渐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化、数字化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都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化、数字化使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现代,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2](p81)“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2](p90)信息数码图像进入我们的储存、检索、阅读、欣赏、传送的工作平台并显示在电脑的屏幕上,它的快速、清晰、变化多样,给接受者带来了无穷的愉悦和享受。

数与美有着历史久远的关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就把数与美联系起来,将数看作是美的本源,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个音乐的音阶和一个数[3](p113-114)。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字化是建立在0-1的二进制的数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美的创造、美的欣赏和审美教育,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古人无法想像的有利条件。它使歌德、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述的“世界文学”的预言变成了生活的现实。人类在几千年创造的文学艺术珍品,真正成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这给作家、艺术家、美学家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交流、相互吸取融合,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信息数码图像的创造、掌握与普及,大大有益于读者大众的审美素质和鉴赏水平的提高,读者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又可给作家、艺术家创造艺术美以强大的动力,进一步促进文艺的发展与繁荣。

数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图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学艺术这面时代的镜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特征。

1.各种艺术的交融性和审美的共通感。这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当今时代,我们经常可以欣赏到由卫星传送,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精品。卢浮宫的绘画、西安的兵马俑、歌剧《茶花女》、悲剧《哈姆莱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电视剧《三国演义》与《西游记》等等,通过多种媒体,使艺术的各种成分,如声、光、色、画、语言文字交融成一体,从而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这种共通感是我们单纯在书面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无法获得的。

2.作家和读者互为主体,相互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

作家是创造的主体,读者既是接受的主体,又是参予创造的主体,他可以直接参加到文本的创造过程之中。读者与作家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关系。多媒体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独语局面,它给世界带来了一个真正称得起是复调的、多声部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局面。互动性是数字化时代在网上创作、批评、交流、对话的根本特性。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网上的文本使我们有能力进行迅疾的互动。”[4](p166)互动既有同一时间的互动交流,又有不同时间、地点的互动。“非同步的互动在网上的节奏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而不是几天几个月”,这种非同步性的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强化混合媒介的冲击力[4](p167)。

3.文学镜像呈现出多维性与立体化的特点。

在电视或电脑的屏幕上显示出的文学艺术图像本身就是多维的、立体化的。美国学者埃瑞克·戴维斯指出:“电脑、媒体和远程通讯技术正在不断收集、控制、储存和传播着一个日渐庞大的数据流,这无疑建立了一个新的维度:信息空间。这个繁殖力极强的多维空间是虚拟的、网络密集并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广阔而又至高的王国,它是由我们的想象力和技术的表述来调节的。”[5](p114)传统的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阅读鉴赏的方式是线性的由点到线到面,而数码图像艺术则是格式塔式的,具有直观性、整体性。由数码图像建立起来的信息空间,不是一维、二维、三维,而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包括时间维度的“四维空间”。图像显示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以四维空间存在着并给接受者以审美感受。20世纪最后两年中,《泰坦尼克号》通过影响、电视、因特网,创造出了艺术领域的神话般的奇迹。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35部电影和一百多部小说反复地叙说着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因撞上冰山而沉入大西洋海底的故事,但都没有产生通过数码图像显示出的泰坦尼克号那样的艺术魅力。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真正走向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它彻底冲破一切封闭的牢笼。人们能够以超越时空的方式,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向宇宙的星空去搜寻知识和传送信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经不是笑语,而是生活的现实。马歇尔·麦克卢汉明确地宣称:“在瞬时信息的时代,时间(按视觉和切分计量的时间)和空间(统一的、形象的和有周边密封的空间)已不复存在。在瞬时信息时代,人结束了分割性专门化工作的职责,承担了搜集信息的角色。”[6](p180)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联合绘制人类的“生物基因图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着手建立“数字图书馆”。这样以来,不仅关于人类自身的基因构成及其谱系,可以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共享,推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而且人类几千年创造的艺术珍品和全世界的“文化基因库”,同样成了人类共同享用的财富。这对文学创造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福音。

5.数码图像的复制性与仿真性。

数字图像高速、清晰、直接、仿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复制功能与印刷术、照相术相比,也进入了一个全息、多维、具有创造性的新阶段。在发达国家正在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我们看到,它不仅能复制、储存古今中外海量的文化珍品,而且可以制成光盘、VCD、轻便地携带,长久地保存。在复制过程中,适应受众的需要,还可以配上音、光、色、电、图画、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高远深邃的意境。如经数码图像复制显示出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的交响乐章等世界文学艺术珍品,比我们仅仅从诗集、散文集和听音乐会得到的审美感觉,丰富得多。数码图像的复制者的具有创新性的制作,自然会在情感上引起受众对作品的共鸣。

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是丰富多样而又迷人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忘记,数字化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给世界带来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负面效应,那就会陷入一种新的陷阱。为此,《技术帝国》一书的作者特意发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将越来越受制于世界的数字化。”[7](p103)就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讲,有几个问题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1.复制性、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

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独创性。艺术最忌雷同化、标准化、模式化、理性化。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指出:“独创性作品是最最美丽的花朵。模仿之作成长迅速而花色暗淡。……有些作品比别的更有独创性;而且,我认为,它们越有独创性越好。独创性作家是、而且应当是人们极大的宠儿,因为他们是极大的恩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域添上一个新省区。”[8](p82)杨格认为,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永远无法超越蓝本,因为原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们个个“都是独特无二的:没有两张面孔、两个头脑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带有自然的区分的鲜明标记。”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泛滥的结果,使文学界不再是独立特行之士的结合,而是一大杂烩,乱七八糟一大群,出了一百部书,骨子里只不过是一部书[8](p95-96)。复制性和标准化是通过数码图像制作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瓦尔特·本雅明指出:“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9](p84)他还说,“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完全的原真性是技术——当然不仅仅是技术——复制所达不到的。”在数字化虚拟世界中显示出的一幅幅法国卢浮宫保存的艺术珍品,的确非常逼真,然而人们总是还想去卢浮宫亲自欣赏一下大师的原作。因为再好的复制品,也无法表现原作的神韵(本雅明称之为“光韵”),无法表达出原作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具有独一无二的深邃的意蕴。数字化的世界是一个技术世界。“技术世界是能相容的标准化的世界,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既不能发射也不能传送。”[9](p85)对于网络世界来说,技术的标准化是必需的,对于文艺创作来讲,标准化则是与艺术家追求的独创性相左的。

2.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艺术的民族性、本土化的矛盾。

数字化世界,打破了地方的和民族的局限,使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因特网之中。从而,“将地球变成了一个互连或者内连的整体,并不断提高其相互依存性的必要过程。”[10](p207)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使民族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同时,又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个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问题。数字化的进程,运用的是一种二进制的0-1的世界性的语言。仅从使用的工具来说,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民族性、本土化就产生了矛盾。关于这一点,《技术帝国》的作者已经感触到了,他说:“技术标准的复杂化和提高必然意味着:更好,更多!这是技术与文化的第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是文化总是保卫本土的:它总与界限、区域、归属相关联。只有带地方色彩的文化,与地域相关的特性,用自然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根据定义,任何自然语言都不是宇宙的也不是世界的。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比如二进制语言,0和1的语言。不过自然语言不是由什么人发明的,因此不是技术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来说,没有必要一定是可译的:它应该保留某种只能被翻译但并不等同于翻译的东西,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让我们感到难过和痛苦。”[10](p206-207)在数字化世界上,各民族文学的自然语言所保留的诗意的无穷的韵味显然是世界性的技术语言中难以表达的。

3.技术理性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

数字化本身是技术理性的结晶。它与被称之为“美育之父”的席勒所倡导的通过审美教育培养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的人是相悖的。在技术理性指导下的技术决定一切、控制一切的社会中培养的人,马尔库塞称之为“单面人”。当着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结果,“异化的主体为它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有一面,它无所不在,形式多样。”[11](p212)理性得到空前的张扬,而感性和情感的因素则黯然失色。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是没有什么强烈感觉的,只满足于自己干净、简化、经济,也就是吝啬到极点的形象,它会切断我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12](p119)就现实中青少年喜欢看的卡通片,如《猫和老鼠》、《米老鼠与唐老鸭》等,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它们虽然有其趣味性,但对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感,则是意义不大的。至于那些含有不健康因素的、格调低下的卡通片,那就更是有害无益了。

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技术帝国》中有一段讲得很好,说:“今天真正的问题是第三世界中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都被图像技术逮住了,美国化了,他们的文化很像是环游世界的人的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法国人和英国人都属于同一个世界,都说着洋泾浜英语。随后,你会发现,在暗处,有一群被遗弃的人,他们想退回到从前的信仰中去……这一意愿中有某种可敬的东西。“[12](p119)在当今世界,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美国。美国不仅是经济上、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也是掌握信息技术的超级大国。他们利用因特网等信息数码图像技术,极力地在各个领域推行其价值观和新殖民主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手中掌握的数字图像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殖民主义文化与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尖锐的冲突,它与美育建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都是根本不相容的。18世界末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的重要目的,是要消除社会的严重异化现象,培养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技术帝国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文化,不是要消除异化现象,而是要进一步制造更加严重的社会异化现象和人性异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 (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 (波)沃·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 王逢振编译.网络幽灵[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 (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8] (英)爱德华·杨格.试论独创性作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0] (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篇2

案例背景分析:

2012年11月,学校举行了语文、数学年段教学组“优秀团队”评比活动,要求每个年级组派三位教师参加,其中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进行课后反思。十多年没参加教学竞赛活动的我很荣幸地被选中,负责上课这项“光荣任务”。由于这次参赛的教学内容临时通知,又是借班上课,无疑给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幸好在我们六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六年级组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出了一份力。虽然这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对“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感触颇深,现撷取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与分析:

片断一:单位“1”的意义

师(出示数字1):这是什么?

生:数字1。

师: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那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1张纸、1个圆、1个苹果、1本书……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是啊,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如1个足球、1个正方形、1把尺子等(板书: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如1束鲜花、1盘苹果、1堆面包等(板书:一些物体)。像这样的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教室里就能找到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2:一个书包,一个小组里的一些人,一个班级里的一些人,教室里的一些课桌,教室里的一些凳子……

师(指着大屏幕上的物体):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对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用1来表示。为了与自然数1区分开来,我们给这个1加上引号,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分析: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考虑到单位“1”的概念相对抽象,所以我通过问题“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直接把新知引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生活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变抽象为具象,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意义的理解。

片断二:分数的意义

师:请各小组长倒出信封里的学具,组内同学看看信封里还藏着哪些单位“1”。

生1: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

1.布置要求。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分一分手中的单位“1”,你会得到哪些分数?

课件出示要求:

(1)在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方法。

(2)想一想,说一说:你把谁看作单位“1”?你是怎样分的?你又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把什么看作单位“1”?怎么分的?研究出了什么分数?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用1 / 4来表示。

师:谁听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生复述)

师: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

生:是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折出四份,取其中一份):我折的这一份也表示1 / 4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没有平均分。

师:所以,我们在创造分数时一定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谁还创造了不同的分数?

……

分析:

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通过学具折出长方形的1 / 4,虽然一开始没有说出“平均分”三个字,但我相信他们内心深处是知道的。所以,我问学生“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当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同样多”时,我知道学生是理解平均分的内涵的。于是我故意说出前半句“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学生自然就接上“平均分”了。这样教学,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片断三: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这么精彩,我完全相信大家都能创造出分数。下面请小组合作,把6只熊猫平均分,看哪个小组创造的分数最多,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时间为1分钟。(生操作讨论、记录)

学生反馈创造出的分数:1 / 6、2 / 6、3 / 6、4 / 6、5 / 6、6 / 6、1 / 3、2 / 3、1 / 2……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数。谁来说说3 / 6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3份,用3 / 6来表示。

师:你太厉害了!那2 / 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就是2 / 3。

师:说得真好!可是我有点不明白了,同样是分6只熊猫,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不同的分数呢?(生答略)

师:这些分数的分母都表示什么?分子呢?你能发现什么?

生3: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子表示“份数”。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吗?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怎样分?

生4: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分数。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的“几”,数学上通常用“若干”来代替,“若干份”是个不确定的份数。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

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掌握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组长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让他们人人都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物体创造一个分数,并逐一反馈,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比赛的形式,让组内学生同策同力,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内涵,理解和掌握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课堂中,我摒弃以往数概念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大胆、科学地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从而拓展了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1.立足课堂,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学习资源。

数学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所以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则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因此,我重新整合教材,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等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分数。学生从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等一个物体创造分数,到从4个苹果、6只大熊猫等多个物体的不同角度来创造分数,既深化了每个环节的交流反馈,又提高了他们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表示个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最容易误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动手操作设计,让学生感悟从一个物体到一些物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明白“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教学,分数意义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问题,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分数。这样有效整合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应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3.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基础课教学 教学改革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在中国并不完善,大部分院校由于师资人员稀缺,在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的规范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规范统一的要求与内容;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盲目照搬国内外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形成了现阶段基础教育与后续专业课程教育脱节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利导致学生在就业时无法直接面对工作岗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继续教育。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对设计教育方法沿革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外相关院校优秀教学模式与经验的借鉴,找到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合理方式,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整体学科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一、基础课教学对基于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重要性

国内高等教育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依托于传统艺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而开设。依托于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造诣,辅之以培养其熟练操作各类设计软件的能力;依托于工学学科门类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辅之以适量艺术类课程的培训。本文中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指的是依托于艺术学学科门类设计学类下的专业学科。

与传统艺术学门类的课程设置体系一样,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基础课。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方面来讲,基础课教学为学生未来进行艺术设计提供了基本艺术构思与实践能力,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专业的初始学习兴趣的浓淡,以及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和职业生涯中执行能力的高低。艺术设计以创意为本,除了对学生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还肩负着启迪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重任,是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创意与设计领域的关键。从完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方面来讲,基础课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与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科全面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对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之路,乃至认识教学教育规律都起着前提性的作用。因此,基础课教学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本教学与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与弊端分析

目前,国内各院校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都比较重视,有的院校还专门成立了基础教学部来负责基础教学。绝大多数院校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基础课程体系和明确专向的教学目标,并要求教师结合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然而,作为在我国起步较晚的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中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发展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弊端。作为本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首要环节,基础课教学肩负着联接传统的艺术素养教育与现代的创意设计教育的重任。但是在现阶段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却呈现出以下诸多弊端:

第一,缺乏与专业特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后续教育与就业。一些院校盲目照搬国内外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仍以传统的三大构成课程为主。在教学实践检验中,我们发现三大构成的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方向并不完全适应:三大构成之后的大多数专业课程中很少有手绘的项目,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将基础课所学应用到后续学习与设计中,形成了与后续专业课程教育脱节的问题,更造成了学生在就业时需要再培养的难题,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第二,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与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中还采用传统的苏联或者德国包豪斯学院时期的教学模式,无法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时代性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大多采用相近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相似的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对现代设计所需要的人才的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对专业的媒体特征重视不足,缺乏艺术素养与数字技能之间的衔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仍以传统的艺术素养教育为主,弱化了对学生的媒体意识和数字技能的培训,致使学生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传统艺术专业相混淆,无法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并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出现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困难乃至心理排斥。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多学科与新技术相融合的新兴专业,其专业涵盖内容广,作品表现丰富,形式多样。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既不是传统的三大构成与手绘技能培训,也不是简单的用电脑绘制图形的课程,而有其自身的特性,即艺术与技术的综合性、多媒体融合的表现性、人与新媒体的交互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因此,只有在基础课程的设备上兼顾新媒体的特性,才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未来的数字媒体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中,应努力做到以下措施:

(一)在课程培养内容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好的思维方式会改变学生学习的思维模式,会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求知欲望。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的设定要在前期就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其不但能在知识的理解上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还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从而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重新设定数字媒体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将一些平面专业的思维训练课程,如图形联想、创意课程、字体设计、版面设计等适当引入其中。在授课时也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路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可以在授课前设定主题作业及框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使其独立探索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并在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课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解答学生的问题。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成果的最有效方式,它改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局面,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充分检验了教师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与此同时,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习得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其未来的学习责任心、对艺术求索的进取心也都得到了巩固。

(二)在课程培养方式中强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

数字媒体专业是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对艺术专业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又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理科基础。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尝试把数字化教学方法引进传统的教学体系,将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探索,具有可研究性、可探索性以及非常高的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引入数字化技术手段:第一,将基础课程的作业以一些数字化形式表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重点的必要手段。这种方式在启迪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并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从而以数字化教学手段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第二,实施循序渐进的基础课程练习,在探索科学合理的学科内容和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创作思维方式的终极目标。课程的循序渐进练习表现形式有三种,即以数字化的手段表现图像作品、以数字化的手段表现抽象形态、以数字化的手段创作具有新媒体艺术特征的作品。这三个阶段是一个递进的练习过程,第一阶段可以本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让学生将一些简单的图形图像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内容与主题来完成,注重培养学生再创造的思维与技能;第三阶段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后续课程作为目标来锻炼,注重对学生多维性、交互性的练习。第三,培训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技术,使其在具备基本数字化技术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对综合媒体技术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是本阶段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能力以及对后续课程的辅助学习能力是本阶段的教育内容。

(三)在课程培养目标中明确实践性的终极教学成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对虚拟内容不感兴趣,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设置要以明确的结果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实践项目为主,加大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项目比重。通过“项目带动教学”,引导学生以实践的应用为目标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具体实施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前期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具有目标性,最终达到“以项目带动教学”。将大一新生上学期的基础课程目标设置为在学期末能够完成一项带有目标性的项目,将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向学生传授基础课程知识的同时为其制定学习目标与方向。第二,按照课程教学的实际方向,建立工作室项目责任制,以工作室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强调实践性教学的导向作用,打破课内外界限,搭建校园与产业沟通的桥梁。学校与院系应积极开设各种工作室和实验基地,使其成为学校与社会对接的窗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设计经验并反哺基础课教育,为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第三,在基础课程的检验环节引入市场验收机制,以市场标准检验学生的作品。除了学期考核外,还要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联系,经常性地组织社会从业人员对学生作业做检验,使校园中具有创意的作品能够被应用到实践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王晓芬,陆凯,苑鹏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与软件课教学新理念[J].电影评介,2009(7).

[3]冯文博,罗维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1(6).

篇4

【关键词】新媒介;艺术学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1新媒介语境下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必要性

艺术学理论课程作为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构,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当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当前我国高校的艺术学理论课程主要包含艺术学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等主干课程。与艺术实践类课程相比,这些理论类课程所具备的共同特性是:第一,艺术学理论抽象,趣味性低,学生接受度低,课堂互动性不足。第二,艺术理论类课程教学方式传统,教师较喜欢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学手段较为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媒介技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使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可资利用的新型媒介工具。在新媒介语境下如何更好地改进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将有可能对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实践镜鉴。

2媒介技术的历史演进及新媒介技术介入高校艺术类理论教学的现状

2.1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当代语境下对新媒介技术内涵的阐释

媒介是传递与交流信息的手段与载体。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所使用的媒介突破了身体局限,人类进入体外媒介时代。纸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古登堡印刷机术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进入机械复制时代,印刷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廉价的书籍、报纸、杂志出现,普通民众因此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电话、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出现是媒介技术史的一大革新,电子传播时代,人类信息传播获得了快速发展,人类可以自由获取信息资源。当前所处的社会已经被网络媒介技术、数字媒介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宽带局域网等媒介技术所包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新”其引申义为与旧相反的新出现的事物。质言之也即,“新”的内涵与外延是与“旧”相对而言的,对于任何一种媒介技术而言,“新”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语境而言的,与当时社会所使用的媒介技术只要是相对于旧有媒介技术的革新,那么这种媒介技术在其所处的语境下就可以被称为新媒介技术。置于当前的社会语境下,人们所述的新媒介技术特指那些通过互联网络、卫星与无线电通信,以及手机终端、电脑终端、数字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为接受端口的,可以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传递交流的媒介技术形态。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介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为当前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均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对于高校来说,新媒介技术对整个高校理念与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于高校艺术类教学而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媒介逻辑,它推动着高校艺术教育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以对新媒介技术内涵的阐释为逻辑起点,通过全面分析当前社会语境下高校艺术类理论教学的现状以对之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的。

2.2当前社会语境下新媒介技术介入高校艺术类理论教学的现状

当前在高校艺术理论类课堂的教学当中,新媒介技术的运用现状表现为:新媒介技术成为高校艺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在艺术理论类课堂当中,新媒介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于多媒体教学当中。在艺术学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等主要的艺术学理论类课程教学当中,新媒介技术的运用主要表现在PPT的制作方面。以历史的眼光来进行审视,PPT运用于教学当中对于之前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大的改进,可以使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著名艺术作品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得以呈现,同时也减少了高校教师制作文字文本的时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从更深层次进行考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辅助高校教师完成了素材搜集、文本书写等任务,它无法将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与新媒介技术做深层次的融合。在艺术理论的教育当中始终强调艺术审美价值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仅是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融合无法很好地实现理论育人,“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1]“艺术作为一种人类情感与意义领域的象征符号”[2]艺术审美价值涵养人的目的。因此如何将新媒介技术应用于高校艺术学理论的课堂教学当中对于高校艺术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新媒介技术运用于高校艺术理论类教育还呈现出下述特征:即最新的媒介技术在高校艺术理论类教育当中呈现出显著的滞后性。诸如VR技术、AR技术在我国科技文化产业领域已获得广泛的利用。在博物馆当中,人们可以很好地通过VR技术、AR技术进行具身性的场景体验。博物馆中不便于进行展示的艺术品可以通过这些先进的媒介技术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并为其带来身临其境的实景式体验,使得抽象、枯燥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生动、立体、多维地呈现给受众。这些博物馆因为新媒介技术的使用也使得其成为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起到良好的媒介效果。但是,在高校艺术理论类教育当中更多地只是体现于其对网络媒介技术的运用,所谓的新媒介技术的运用其实主要停留于二十一世纪初所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这种媒介技术,以历史的眼光来进行审视其为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审视,这种单一性的媒介技术的运用是很难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共鸣的,是与当代学生的实际媒介使用水平不匹配的。以现代性的教育思维理念来进行审视,理论类教学虽然是对实践类教学的一种抽象形态,理论源于实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滞后于实践具有约定俗成性。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审视,对于当前所产生的一些新型媒介技术,高校艺术理论类课程当中应该采用一种开放的理论胸襟来予以吸收,而不再是将新型媒介技术视作一种“技术”性的手段而放置于“艺术”理论之外。

3新媒介技术应用于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策略

(1)打破传统课程教学将媒介工具辅助工具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让新媒介技术真正走入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的课堂。在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需明确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教学并非是单纯通过借助新型电子设备以快速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理论课业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观念,艺术学理论课程也并非是将理论类课程与新媒介技术的浅层次堆叠。触摸媒体、桌面视窗、智能媒体在课程当中的简单应用,将教学内容以音频、视频、文本、图像的形式加以展现并不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因之真正触发学生利用各种媒介真正地将枯燥、抽象的艺术理论课程予以具象化,这种教学思路模式是存在诸多问题的。要想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就要从思路上做彻底当前“云计算”“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新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要在艺术学理论的课程教育内容当中与这些最新的媒介技术做深度结合,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鼓励他们运用新媒介技术通过短视频制作,在课堂上积极互动,革新与改变。新媒介技术的特色在于其互动性强。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同时也是普通受众的一部分,普通受众无论是对于智能手机终端还是智能显示屏,以及互联网媒介技术,乐于接受,学生与新媒介平台有着高黏合度,在高校艺术理论类课堂中,教师发掘新媒介技术的交互性、可参与性是重要的。要积极利用新媒介技术所衍生的抖音、西瓜短视频、哔哩哔哩网站以及在学生群体当中广受欢迎的智能化媒介终端,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这些新媒介技术做深度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学习。(2)积极利用新媒介技术将抽象性强的艺术理论类课程变得具象化,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实操性的实践类课程相比,艺术理论类课程以其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著称。自从艺术学从美学当中分离出来之初,就决定了其与美学之间存在天然联系性。如何将抽象的艺理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视频、图像、文本或者图形甚至是动画,对于艺术理论类课程的学习是重要的。比如在艺术史论课程的讲解当中,会涉及对具体作品的讲述,这就需要教师确立起新媒介教育的思维理念,将新媒介技术融入对作品的讲述当中,使得艺术史论当中所涉及的年代久远、历史悠久的作品生动起来。如大英博物馆曾使用3D媒介技术将中国的山水画《秋林读书图》打造成三维动画。在艺术史论的讲解当中不仅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媒介资源进行教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利用新媒介资源共同梳理史论知识。(3)结合门类艺术学科特征,利用新媒介技术促进艺术理论类课程的“个性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艺术理论类课程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在艺术学门类下又包含戏剧影视学、美术学、音乐舞蹈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等一级学科,同时广播电视编导、数字传媒艺术等众多二级学科的存在使得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艺术学理论的知识偏向与接受力是有差异的。艺术学理论类课程是艺术实践基础上的升华,对于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学好该门课程,用他们熟悉的艺术语言来进行理论的讲解是达成其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将智能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新闻机器人“张小明”“腾讯翻译君”“腾讯微信智聆”等新媒介技术融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艺术理论类课程的讲授当中其效果必然好于枯燥的理论讲述,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对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数据挖掘,勾勒其爱好图谱,将AR、VR、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艺术理论所涉及艺术作品的图像转化与处理当中,将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3]更好地培养起相关专业同学的理论思维与观察能力,以促进其深度学习。将新媒介技术应用于高校艺术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当中,对我国高校艺术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实践镜鉴。

【参考文献】

[1]宋芳斌.李格尔与福西永的形式主义思想及其“视觉性”溯源[J].四川戏剧,2018(6):58-62.

[2]李晓燕,甘锋.杜威传播思想的再审视及其当代价值的再评估[J].新闻界,2018(10):46-55.

篇5

创意产业的“发动机”

随着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紧紧依赖数字媒体并结合文化资源,以新的姿态迅猛发展。在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突显了其作用。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就像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极大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其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广告制作、多媒体开发与信息服务、游戏研发、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人工智能、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现实等领域,并涵盖了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层面。就其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媒体发展对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体必然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新的热门课程,它是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是从各门学科中提取相关要素而综合起来的系统学科。数字媒体学科包含美术、音乐、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艺术基本元素,还包含了出版、影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又用到了计算机和信息等工程技术,这些元素的合理搭配组合构成了数字媒体的学科体系。

多样化的数字媒体教育

世界各地的数字媒体教育呈现多样化,各高等院校都根据自身的办学风格和专业优势来开办这一学科课程。对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几所大学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数字媒体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形态:以计算机图形图像为基点的数字技术院系,以创意艺术为目的的数字艺术院系,以及以实用工具为需求的数字应用院系。集中办院系时机不够成熟的学校,大多数都设立大学的数字媒体或数字艺术中心。上世纪末新媒体很热门的时候,美国就成立了由各个大学新媒体中心组成的全美高校新媒体中心协会。各校的新媒体中心提供师生上机接触新媒体的技术设备,满足辅助教学需要,为其他各门类学科建立公共平台。

由于整个数字媒体相关的创意产业都缘起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得益于高等学院的科研成果,因此这些有长期科研积累的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型专业的建立往往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这类学院里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的犹他大学的数字运算学院,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和数字媒体界,几乎每一位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都出自或在某种方式上与这所学院有特定的联系,如从该院前身走出的Adobe、Netscape、WordPerfect、E&S、Pixar、SGI等十多家工业巨头的创始人。像这一类的学校还有:纽约理工学院的文理和传媒学院计算机图形系,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尖端运算中心,普度大学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系。他们的课程一般强调计算机图形图像理论、算法运算原理、人机交互界面和广泛的艺术应用。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艺术与设计高端运算中心,为学生开设动画生产、运动表达学、形态直观学、计算机图形史、数字摄影、三维虚拟环境、连续画面情节开发、互动式艺术媒介、手绘动画动感学、音乐多媒体、连续动画、艺术家和设计师编程概要、数字媒体生产与合成等。除了教育及科研外,该校也为动画界输送了大量的骨干人才。

普度大学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系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美最好的电脑图形业界的参与者、管理者和领头人。该系在师资、教辅、学生的多样性、教学、求知和奉献方面都走在全美前列。该系将专业分为四个方向:互动多媒体、动画技术、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可分别授予理学士和硕士等学位。

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的数字媒体中心设在艺术学院,为哥大提供一块艺术创意和知识更新的园地,以展现哥大利用前沿技术获取艺术成就的雄厚实力。数字媒体中心提供的教学内容有:三维建模、电脑图形设计、物理计算、动感图像、编程、音响编辑、视频效果、网络动画和网页设计等。中心建立了五个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一个对所有艺术学院开放的公用电脑机房、两个对视觉艺术学生开放的视觉创意工作室和电脑编写室、两个只对电影专业高年级和研究生开放的高端影视工作室和电影剪辑室。中心还为全校举办不定期的,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各种讲座和短训班。除了艺术学院之外,哥大还有其他九个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的中心(所):高新技术与信息管理中心、新媒体教学中心、信息处理研究中心、数字化经济和机构研究中心、远程信息研究所、远程通信研究中心、国际科学信息网络研究会、数字政务研究中心、教师学院教学技术所、艺术史数字媒体中心、虚拟信息研究所等。

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本科生不强调专业分工,课程的重头戏在于创意设计,有关数字媒体的课程包含在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课程中。学校强调为师生提供科研和实践的机会,因此专门设立了数字媒体中心来为所有的艺术学院师生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中心备有齐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专用教室、数字和模拟音频视频转换和输出设备。

纽约大学(NYU)电影学院历来在美国高校排名中高居榜首。NYU还有电影学院,包括电影史、影评以及市场运营等科系;有表演学院,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另外也有美术学院。它的数字媒体专业,是比较前卫的数字艺术学科,渗透在各个艺术传媒领域里,艺术学院的各个院系都要开设一两门数字媒体的相关课程。纽约大学在电影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设立了数字媒体的本科及研究生学位课程。在继续教育学院,数字传媒学士学位的专业方向分为:数字广播和远程通讯、电脑动画和视觉效果、电影和数字视频生产,总学时为130学时。数字影像设计理学硕士也是为了满足数字媒体、数字娱乐和设计专业的广泛需求应运而生的。纽约大学成立了尖端数字应用中心。研究生的课程分三个模块:(1)数字媒体的理论、哲理、历史等基础课;(2)进一步的理论课和与自己兴趣和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3)毕业论文和演示带。研究生学习两年修满42学分。纽约大学注重培养研究生对技术、创意和审美的深入理解,这些对于数字化生存是绝对必要的。毕业的去向为艺术家、设计师、科学数字影像专家、剧作家、电影人、三维模型建筑设计师、雕塑家、画家和工业设计师、研究艺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学者。纽约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交互式传媒专业,是研究生水平的前沿科系,它在研究和设计方面,以交互式为主干来探讨新媒体、运算媒体和镶嵌运算。该系强调试验与动手能力,看重创意而不是电脑技术,将注意力集中在交互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开发新的传媒形式,开拓面向社会应用的物理运算、交互式游戏、多媒体技术、音频、视频等。

在艺术或设计学院中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有:南加州大学的电脑动画系、达拉斯艺术学院、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等。

在设计类学院类别中比较典型的是哈佛大学,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有数字媒体方向的硕士学位,主要课程有:数字媒体、雕塑动感学、视觉信息学、互动空间、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基础、互联网与建筑、设计技术、整合设计等。在其他专业方向也多多少少要学一些数字媒体的主要课程,如建筑产品设计专业就要求修互动空间、艺术与科技、建筑与数字媒体、设计中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工业生产等。进一步深入研究可在博士阶段,从而获取设计学博士或哲学博士。

麻省理工学院的传媒艺术与科学系是其著名的建筑设计学院的一部分,它分博士、硕士和本科公共课三个层次来进行数字艺术教育,强调科研和实践。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媒体实验室工作和获得资助。蜚声全球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人才资源,大胆创新并全方位开放办学理念,为全世界数字媒体领域的精英提供发展平台和学习机会,取得了全球瞩目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总体来看,大部分学校的数字媒体和动画本科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为两年。

数字媒体专业的本科培养方向主要是为学生从事数字媒体专业传授技巧。研究生的分工较细,如属于交互式技术范畴的互动媒体专业,它的教学将呈现给学生一套多媒体的基本框架,包括电脑操作、网络操作系统、音乐音响录制、像带制作以及艺术理论等。

电脑动画专业方向的教学主要传授给学生电脑动画制作中物体建模、人物模拟、动画表演以及特技效果的基本原理。该专业着重于电脑三维图像在娱乐圈的实际应用,传授娱乐圈开发游戏、商业广告、动画短片及故事片的制作过程的全部知识。利用全新的电脑技术,学生将学到当今现代动画制片厂通行软件和硬件的实际操作技巧。指导学生把现实的物体和运动转变并建立为虚拟模型、动画人物以及电脑特技。综合课程将辅以学生创造专业动画短片的能力。其中包含动画制作、加工图像、虚拟模型库等用以展示学生的专业水准。专业的目标是提供学生必备专业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技术技巧,使得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影视制片、后期制作、游戏设计制作、高艺术水准网页设计制作和多媒体的专业工作岗位。

学科特点

数字媒体这门新兴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数字化、交互式、立体三维、视频、声音、图像和文字等多媒体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办学模式既可以是新建院系,也可将课程分布于现有相关学科体系;授予的学位既有文学、艺术学,又有理学、工程学、文科、艺术类的,涉及到影视、设计、创意;办学的层次既可包含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也可以是非学历和跨学科学历。

从目前所调查的十几所学校的数字媒体课程的设置来看,无论是数字媒体的哪一个专业,其确定的核心基础课程都是非常相似的。这些核心基础课程是各个数字媒体专业方向都必须掌握的一些入门课程或初级课程,该类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字媒体专业领域,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不同专业方向的高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各个学校首选的数字媒体核心基础课程虽然在内容等方面有各自的特色与侧重点,但在以下几门核心课程的设定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分别是:图形技术和动画发展史、图形基本理论、美术和色彩学、三维技术、光影艺术、动感规律、行业法规等。从课程的结构来看,正规大学有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还有选读的课程。各个学校的数字媒体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的门数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等有很大的差异,但基本上都包括以下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1)核心课程包括史、论、技、规;(2)专业课程强调精、练、作;(3)选读课程则突出一个泛字。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作出如下概括总结:核心课程包括数字媒体相关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基础理论Introduction课程;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通用原理、技巧、技术和行规。虽然各个学校的数字媒体发展方向与特色不同,但就其给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类的导论性课程来看,还是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基本上涵盖了数字媒体研究中的几大主要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数字媒体的各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为以后选修某一领域的扩展性的高级课程,或在该领域的继续深造打下了基础。

综合来看,各学校都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本学科几大主要研究领域的引导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选择。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特点,为本校的数字媒体本科生开设了各具特色、内容广泛的较高级的专业方向课程,提供了比较充分的选择余地,也为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媒体学科进展提供了保证和资源。学生根据学校的要求,自己的兴趣,以及指导教师协助,来选择相应的课程。

就业倾向

美国公司选拔人才非常重视团队协作及团队融合,除了个人品质外,了解和遵守规则、规范也十分重要。从业人员都必须明确自己的位置以及在这个位置上要遵守的团队规则。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学生到了社会,站上了岗位,迈入了行业,走进圈子时,已经懂得怎么相互交流和配合。

数字媒体的专业技术课程,是该专业的精华所在,必须要精学多练,创作大量习作,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专业课程要求掌握和精通专业技巧,有大量练习的机会,规定足够的课程量来做一些Project,学期末和毕业要完成大一点的项目。各个学校课程的名称和叫法各有不同,而且有些课程相互涵盖,覆盖的面不一样,目的是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适应的能力。

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在课程的选修顺序方面有一定要求,通常都规定某门课程所必须的先决课程。在课程的选定方面,学生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由于数字媒体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各学校非常重视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知识建构,要求学生完成除学校规定的通识类课程外,还要完成指定的相关必修课程。各个学校数字媒体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所指定的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略有差异,但大体上是从计算机科学系列和艺术创意系列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很多学校的课程设计,很明显是根据已有的自身条件来偏重某个出路。有的学校建立了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广告设计专业偏重广告创作的行业取向。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按照学生毕业后可能担当的特定职务来定位,如与影视相关的有设计、导、编、演、辅等。他们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老师则可以开设个别辅导课,以便学生可以专心学一些按职能划分的专业课程。

总结

通过对美国具有代表性大学办学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如下特点:

首先,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通识类课程、导论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其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本系(专业)和外系(专业)的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再次,办学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同院系之间可以联合设立与数字媒体相关的交叉性专业,并联合授予学位。

篇6

1.1 大数据时代给中学美术新媒体教育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对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为青少年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美术能力、视觉素养与媒体素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过去所依赖的教学工具和机构也将作出改变:数字媒体全面取代原本的纸质以及电子媒体,电子教科书、数字化讲座、网络学校等都将提供大数据时代的青少年个性化学习的途径,促进教育体验的多元化发展。大数据让人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变了。在当前这个大数据时代,将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数字科技促进着人们的交往、娱乐和工作,在影响着青少年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大数据时代的青少年无时不刻不在接触着各类数字媒体,并通过数字技术开展学习。他们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熟练地人鳌⒒袢≈识;他们能驾轻就熟地玩转网络空间、浏览网站,在虚拟的情境下与他人开展在线合作、进行沟通,提高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1.2 大数据时代对美术新媒体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

大数据带来的是新的传播方式、新的认知方式、新的沟通方式。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传统美术教育的模式、内涵和定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固有的美术观念和教育形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美术的生存空间跟它的审美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的美术教育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还不够,它与当代艺术和各个门类的艺术的关系还比较少。它没有跟今天的时代联系起来,包括理念、科技手段和前沿的艺术。如今的美术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更需要理解中小学生是如何进行美术学习的,哪些经验能帮助他们连接已知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哪些教学变化能保证他们达到共同的目的――获得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和交流必不可少的美术素养。我国的美术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整个社会对审美人格的培养是薄弱的,有缺陷的。大数据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数字技术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影像,学生有创造、使用、解读影像及运用影像进行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需求,学校应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的技能,去理解和解决当前大数据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初嘉指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人都必须{度依赖视觉素养,视觉素养已成为当前世界生存和交流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而视觉艺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接受学校视觉艺术教育,人类将无法辨识与理解各类图像(影像)所传递的讯息,而一个不会使用图像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人⒛岩越行优质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也无法为社区及社会做出贡献。美术新媒体教育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生活技能。

2 大数据时代中学美术新媒体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中学美术新媒体课程实施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新媒体艺术是美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学习领域,是运用影像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化及互联网络资源表达观点、思想和情感的新兴的艺术形式。通过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新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高中美术新媒体教学在当前的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中所处的地位非常低。受应试教育影响,美术课堂在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大部分学校都未按照教育部要求完成规定的课时量。随着美术课程改革对于新媒体艺术的不断重视,新媒体艺术课程内容在中学美术教科书中的比重相应增加,课例内容覆盖摄影、电脑美术、新媒体艺术欣赏等领域,符合当前美术学科的发展趋势及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需求。然而迎接大数据时代,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对新媒体艺术的重视程度还十分欠缺,在美术课程标准与中学美术教科书中,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条例与课例内容还有待于增设,在教学中新媒体艺术的学习领域还有待于拓宽,新媒体艺术作品的鉴赏课程与教学的比重还有待于加大,不能够根据新媒体艺术独特的艺术视角以及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欣赏方法,从媒介、创作手法、表现主题、美学观念、思想内涵等各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和阐释。此外,美术课程标准与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鉴赏的评价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新媒体艺术学习进行评价。

2.2 中学美术新媒体课程资源匮乏

课程资源的拓展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大数据时代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美术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延伸到了课外、校外,所以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美术学科课程改革中,教师资源匮乏是一个比较紧切的问题,多数学校专职美术教师通常重点辅导美术专业特长生,并不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相关工作,部分学校甚至还没有专职美术教师,美术课通常由其他教师通过兼职的方式实施,直接影响到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资源的拓展已成为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美术新媒体课程实践性很强,为了保障美术新媒体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各所学校根据自身需要,专门安排特定面积的美术教室,健全完善美术新媒体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设备和器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中美术课程各模块的教学工作在常规的教室里很难顺利开展,需要准备专业的美术新媒体教室,以便学生开展摄影、摄像、设计、软件绘画等各种美术实践活动,提升美术新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多数学校配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可是专用新媒体美术教室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并不能真正实现提升美术新媒体教学效果的作用,大多数学校不能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配备美术新媒体教学所需的器材与设备,没有给教室配备足够的美术新媒体教学设备,往往只是把常规教室当做美术教室在用。大数据时代,高中美术新媒体教学的课程内容信息量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备课时要收集丰富的素材、查阅大量的资料,实际教学中只有少量的美术新媒体教学配套的教辅资源,大多数美术教师仅仅可以获得有关美术教材,其他教辅资料很少配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授课需求,这就急需学校为教师配备多样的新媒体教辅资料。

2.3 教师新媒体专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在大数据时代,中学美术教师对于新媒体艺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但了解和认识的程度不高,同时教师虽然对新媒体艺术抱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关注程度还比较低,也不会主动去参观各类新媒体艺术展览、了解最新国韧獾男旅教逡帐醴⒄苟向。中学生和美术教师都对新媒体艺术具有较高的兴趣,也认为在中学美术课中增设新媒体艺术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在当今的美术课和美术教科书中,新媒体艺术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几套美术教科书上甚至还没有新媒体艺术的课例,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美术教师的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自身对新媒体艺术缺少足够的了解,对于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分类、创作、鉴赏及教学方法都比较陌生,对于各类电脑软件的运用也并不熟练,不能熟练地使用各类数字软件,在教研活动、新课程培训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新媒体专业知识也比较缺乏。好多学校还不能做好对高中美术教师的新媒体培训工作,普通教师很少有培训机会,往往只有骨干教师才有机会接受培训。即使少数能够保障美术教师新媒体培训的地方,在培训内容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培训大多只注重理论,忽视课堂观摩研讨以及案例分析等实践内容,教师对高中美术新媒体教学的理解比较肤浅,不能很好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数美术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没有积极性,很少开展与新媒体关系密切的教研活动,活动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教研活动往往很空洞并无实质内容,教师间关于教学方法的探讨也不深入,有时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安排教学工作,很少有人针对某一具体的美术新媒体教学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3 大数据时代中学美术新媒体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提供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性、交互性、大众性等为其主要特征,运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符合时展及艺术革新的趋势。由于新媒体艺术需要创作者具备较宽广的艺术视野和丰厚的跨学科知识,同时还需掌握专业的数字媒体操作技能,对于美术教师来说,了解和创作新媒体艺术,将是对其固有知识(绘画、雕塑、工艺等)与观念的一种更新和延伸。过去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授,而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应是课堂中的参与者,教师必须转变他们的身份,成为一名课堂中的学习者,这种转变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对于新媒体艺术教育来说,美术教师需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吸收相关的学科知识,学会各类数字媒介的创作方法,运用一系列创新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在美术教学中积极运用新媒体设备和技术,并通过学习逐步提高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程度与教学能力,提高新媒体艺术创作与课程开发、教学实践的能力,实现个体的成长及专业化发展。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理解信息、熟练运用媒介和数字化手段的数字化素养技能是21世纪必备的三大技能之一,有效选择和利用数字媒体及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交流,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美术教师应具备比艺术实践技能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要鼓励美术教师学习各类其他的专业知识,同时发展与艺术家和其他科目的教师的合作能力,还要根据当前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媒体等开展艺术教学,切实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新媒体艺术教学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需要学校领导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支持这一创新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提供各类教学设备、数字资源的支持。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是成功开展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重要保障。我国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在职美术教师进行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培训,完善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搭建新媒体艺术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为切实提高我国美术教师的新媒体艺术素养而不懈努力。

3.2 探索美术新媒体教育的评价方式与成就标准

从新媒体艺术学习评价的成就标准来看,国外的媒体艺术课程标准分别从能力水平、知识、技能与态度等方面提出媒体艺术的学习成就标准。成就标准的模型呈现一种多维的立体结构,既有纵向类属层次的划分,又有横向结构要素的分解;既有水平层级的规定,又有具体事例的说明。这种评价模式使得对于指导相关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实施以及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操作性。我国当前的美术新媒体教育尚缺乏较为规范、成熟、值得参考的学习成就标准。因此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教学及其研究中,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媒体艺术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成就标准,探索我国新媒体艺术的评价标准,从创作技术、作品主题、艺术语言、思想内涵等各方面对学生新媒体艺术学习开展有效评价。就新媒体学科独特性与价值来讲,过去的学科的评价的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要求,新媒体教学评价对评价手段和内容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制定完善的新媒体评价标准,完善高中美术新媒体课程的师生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开发用于评价美术新媒体教学效果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的新媒体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校领导、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以新媒体教师自评为主的评价机制。

3.3 加强对于新媒体艺术课程的研究

新媒体艺术体现了当前国际艺术发展的趋势,中学生和中学美术教师均对新媒体艺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但了解和认识的程度都不够高。很多学生不能真正在各艺术门类中清晰地辨认出新媒体艺术作品,而教师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关注程度也比较低,缺乏对于国内外著名的新媒体艺术家、艺术作品的了解和关注。大数据r代美术教师要多参观各类新媒体艺术展览,及时了解国内外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同时应积极吸收国内外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中的前沿研究成果,拓宽自身的艺术研究视野,还应主动参加各类中外美术教育会议,在交流与讨论中提高自身的新媒体艺术教学和研究能力,加强对新媒体艺术本体的研究。为顺应大数据时展的最新趋势,在我国的中学美术课中应增设关于数字摄影、数字微电影、数字动画、电脑美术、新媒体艺术鉴赏等新媒体艺术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媒介素养、信息处理、学科知识整合、合作探索等综合能力。中学美术教师需在关注传统艺术(绘画、雕塑、版画、设计、工艺等)的基础上,加强对于新媒体艺术本体的认知,理解新媒体艺术的作品形态、创作方式、构成元素、思想内涵,了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发展趋势,为开展新媒体美术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美术教师应养成主动钻研、学习新媒体艺术本体知识及电脑软件操作的技巧,掌握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方法,学会创作各类简单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篇7

高校的通识教育内容是数字游戏教育内容的重要基石。结合各高校特色,它能起到扩展视野,启发设计思维,提高人才素养的作用,也是高校游戏设计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南京艺术学院来看,艺术门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有利于培养人才的艺术素养,如了解民族舞蹈史、舞蹈欣赏等知识可以增强舞蹈动作、编排等知识内容,学习乐理知识可以对声音设计有更好的理解,学习戏剧理论和剧本写作可以帮助编写游戏剧本。在通识教育中,自然科学基础对数字游戏教育有很好的帮助,能够培养数字游戏人才的基本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数字游戏的专业教育是游戏设计创作的主体组成部分,包含与数字游戏相关的学科基础、学科专业方向和专业实践训练三个部分,反映了专业基础、专业技法、综合实践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综合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各学校通过大量的学术交流、讲座、社团以及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人才的社会视野、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数字游戏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的学分学时分配

数字游戏设计的知识体系在学分学时的安排中应注意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之间的总学时数关系,保证必修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间的平衡,知识单元内学习与单元外学习的平衡,达到既重视技法训练,又提高能力和素养的目的,实现人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其中,必修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在知识体系中处于同等地位,必修知识单元是数字游戏专业知识学习的基本部分,而选修知识单元是在必修单元外进行多元化的补充,各个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设计实践的需要选择多样化的单元内容,并最终反映到他们的设计和能力当中。在表一中仅仅列出了必修部分的学分学时分配,选修部分没有列出。

在学分学时的安排上,1学分通常在16至20学时之间,1学时为45分钟。通识教育的知识单元内容通常在1至2个学分,安排24至40学时数,综合教育的学术活动内容也可以通过学分系统进行管理和引导。在专业教育中,学分的分配随着实践学习单元的增长而提高,通常从2学分提高至3学分,一些综合性单元有4至5个学分,保证知识单元的学习强度和间隔。根据表一所示,完成数字游戏基本必修单元内容,需要2196学时,共12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为756学时、35学分,专业教育为1440学时、90学分。

数字游戏的专业教育结构

数字游戏设计的专业教育内容围绕阶段性、创造性、学分制三个方面的目标展开,体现高校数字游戏设计的专业特性和教学规律,反映数字游戏在人文、艺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高度融合。(参见表二)

首先,将数字游戏设计知识领域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整合,实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繁复的多个阶段循环,有利于培养人才创作游戏作品的经验和兴趣,增强设计的整体性思维。例如,将游戏基础理论创作的知识内容和基础性的技术内容安排在同一阶段内,使创作构想与技术实现具备条件,以理论创作为引导,技术工具为辅助,让第一阶段的知识内容获得整合;在此基础上,学习学科专业方向的策划与管理内容,提高设计方案的规模和团队创作的条件,借助美术与技术合成课程提供创作的技法手段,进行第二阶段至第三阶段的专业知识整合,实现较为复杂的设计作品。阶段性的专业创作既可以通过独立的创作单元实现,又可以用知识单元内的课题形式进行,还可以以竞赛、年度创作等形式完成。

其次,创造性的目标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放在主导地位,实现不同阶段的知识整合。以创造性目标引导技法表现和设计实现,从而使创造性要素贯穿于数字游戏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在具体的创作中,创造性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论创作与技术合成两个知识领域,如理论创作中采用自上而下的创作方法,将整体创意展现在设计方案中,然后寻求技术方法上的表达和实现;而与之相反的是技术合成领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根据技术的表达手法和能力,提出合适的创意构想,再进行技术实现,两者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此外,在其他专业知识领域中,创造性的目标以局部创意为主,通过短而小巧的创意目标加强技法表达的多样性和课题的灵活性。

再次,在专业知识体系的学分学时安排中,专业知识内容需要必修和选修学分共同完成。其中,必修的知识内容是限选性的,选修的知识内容是弹性的,任选的,可根据知识整合的需要进行补充。根据阶段性安排的要求,在第一阶段,可设置每个知识单元的必修与选修学分相同;在第二和第三阶段,设置每个知识单元的必修内容多于选修内容1至2个学分,相应增加16学时到40学时,保证核心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第四阶段,毕业设计单元增加至5到6学分,通过充分的学时数完成知识内容的整合设计。

数字游戏的专业实践训练

数字游戏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组成,培养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在设计实践方面,专业实践训练是锻炼数字游戏设计人才核心技能的主体,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践三个组成部分。实践训练分别以单人或团队方式进行,基础实验安排单人的独立课题,保证个人的基础能力得到锻炼;专业实验设置稍具规模的综合创作,添加小型团队的合作方式完成课题,加强团队合作的训练内容,培养人才在设计中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产品的能力;实验室项目和企业实习项目以实际设计流程和要求来锻炼人才的综合设计水平。具体实践训练安排如表三所示。在数字游戏设计的实践训练体系中,实验室充当重要的角色,通过实验室平台整合实践项目和实验环境,为人才培养创造必备的条件。在综合创作中,创作所需的测试与研发设备可在实验室中完成,通过实验室的技术指导提高人才的实践水平。

篇8

其艺术学科积累近百年历史,地位独具、历史悠久、学术之风优长,一批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如萧友梅、李抱尘、贺绿汀、洪深、老志诚、焦菊隐、卫天霖、吴冠中、张肖虎、蒋风之、启功等曾在此任教或学习。创建于1915年的手工图画科与音乐教习班乃中国高校艺术原初创建学科之一;复建于1980年的艺术教育系为中国重点高校艺术教育兼公共艺术最早建制;1992年改建之艺术系,是中国重点高校复合型艺术创建性学科之始;2002年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学科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新兴学院,成为包容艺术学理论、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美术学、书法学、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等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学科群。

学院设有国家首批“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高校首批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现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音乐与舞蹈、美术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电影学为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获批全国首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建有教育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各本科专业均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院训,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个性化和体验性教学环境。学生充分享受国内艺术学科影音舞诗书画相互交融的艺术氛围。学院倡导人文关怀,鼓励艺术个性,其优良学风和深厚传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来此深造。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中国大学研究生专业排名中,戏剧与影视学近年来一直位居前列;在其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电影学、舞蹈学专业连续多年名列前三名,音乐学、美术学等连续多年名列前七名。学院创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到2014年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和外国留学生等,致力于培养艺术创作与研究能力并重、人文与艺术素养深厚、具有国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了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毕业学生职业分布广泛,遍及文化、艺术、传媒、创意、教育等相关领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学院重视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换培养机制。每年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攻读艺术类专业学位。学院多年来得到社会有识之士捐资助教支持,香港爱国人士田家炳先生捐资修建艺术大楼,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和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院并承担由教育部、文化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两部三校联合实施的“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每届从三校共选拔21名新生组班。2015级实验班将在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新生中经过二次选拔出7名学生加入动漫实验班,采用名师指导、小班教学、工作室制、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第一学年教学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第二学年教学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第三学年教学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第四学年学生回到本校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创作(设计)的联合培养方式,实现三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动漫实验班”是导师指导下的开放式“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意、强实践、宽视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三校一体、四年一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

现设有七个本科专业: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美术学、书法学、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

电影学专业

该专业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独立设立的影视类专业,为我国影视传媒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该专业设有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第二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学术硕士、艺术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深厚的人文积淀,积极探索复合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力图为我国影视传媒行业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开阔视野与进取精神的高端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影视传媒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理论学习与艺术创作并重,课程设计以电影、电视为核心,兼顾文学、新闻传播与新媒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主攻(主修)方向,以备将来更有针对性的深造与就业。历届毕业生中多数通过保研、考研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其他学生多进入(中央及省市)影视公司、电视台、报纸、网站、广告公司等各种影视传媒机构,从事编导、记者、管理、营销等工作。

该专业主干课程有:电影概论、电视概论、影视语言、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照相与实践、摄像与实践、影视编剧、影视剪辑、电视新闻采编、纪录片制作、电视节目制作、大众传播概论、电影批评与研究方法、经典影视片解读、影视策划等。

音乐学专业

该专业具有近百年音乐教育历史,音乐大师贺绿汀、张肖虎等都曾任教于此,并创作了“游击队之歌”和“宝莲灯”等载入中国音乐史册的重要作品,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学专业方向包括钢琴、声乐、器乐和音乐学理论,现已形成本科、学术硕士、艺术硕士和博士阶段完整的高等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本专业旨在培养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及其他相关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系崇尚个性化发展、科学化培养与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学生教学、科研和舞台表演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使学生既达到专业音乐院校的表演水准,又具备综合型大学宽泛的知识结构。历年毕业生中许多赴国内外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有的进入教育机构、出版公司、电台电视台、传统与新兴媒体、音乐制作和演出单位等音乐产业机构就职。

音乐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包括:音乐表演(钢琴、声乐、器乐),中外音乐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计算机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教育、舞台艺术与实践等专业课程。

2015年器乐方向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四种乐器进行加试。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具有近百年美术教育历史,以北京师范大学实力雄厚的文史哲大文科为依托,具有多学科支持交融的优势,文化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专业基础、拓展专业技能,在人才方面具有良好的综合学科背景及开放的学术氛围。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提供优秀生源,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艺术机构和创意设计机构等提供从事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具有小班教学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两部三校“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实行学生入校后择优遴选组建,进行动漫方向培养。

美术学专业与艺术设计学专业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意识的联合招生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后通过一学期的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通识专业课程培养之后,根据学生意愿与导师意见最终完成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分专业工作。

美术学方向主干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造型基础、创意思维、设计概论、中国画、油画、美术教育学、创作实践、专业考察、新媒体艺术等。

艺术设计学方向主干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造型基础、设计概论、创意思维、中外设计史、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草图、摄影、软件基础、字体设计、书籍设计、信息图形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

按照国家招生政策,2015年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实施分省来源计划,在以下省份招生:北京、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山东、辽宁、内蒙古。

舞蹈学专业

舞蹈系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综合人文背景和浓厚学术气氛,在中国舞蹈教育和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前列,现设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及舞蹈史论六个课程方向,独立培养的本科、硕士、艺术硕士在国内外舞蹈大赛中荣获各种奖项。2010年建立了“开放式教学理念”引导下的现代舞蹈教育科研体系,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注重专业文化教育与专业技巧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表演、教学、编导、管理“四位一体”式的高级舞蹈创意人才。学生兼备舞蹈艺术实践、舞蹈演出市场管理、舞蹈教育和理论研究的知识与能力,可以在各级文化单位、大专院校、以及艺术机构,从事舞蹈教学、创作、研究、策划、管理等工作,是中国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主干课程有:舞蹈表演与实践、中外舞蹈教学法、中外舞蹈文化史、舞蹈艺术理论、编舞技法、即兴创作、剧场创作、舞蹈艺术管理学、多媒体舞蹈等。

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该专业是国内最早的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之一,并始终走在数字媒体教育的前沿。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活跃的创意思维、娴熟的数媒技能、敏锐的产业意识。十年以来,大量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动漫、游戏、网络、影视、广告、出版等文化创意行业,许多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展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成长潜力。

课程体系以影视特效、动画、网络及互动媒体的技术与创作为核心,兼顾产业与营销实务,学生可全方位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各门类实践技能和前沿动态。课程中还设置有专业采风、产业调研、专家讲座、专业实习、毕业创作等环节,力求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产业创作紧密结合。学生每年均有到境外大学交流学习机会。

两部三校“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实行学生入校后择优遴选组建,进行动漫方向培养。

主干课程包括:数字媒体概论、影视语言、摄像与实践、影视制片管理、音响创意设计、数字视觉特效、数字内容创意、动画基础、角色动画设计、新媒体设计、网页设计、媒介传播、社会化媒体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品牌营销策划、网络游戏研究、项目实践等。

书法学专业

该专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悠久的书法教育历史和人文学科传统,秉承启功先生的学术精神与艺术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底蕴与书法艺术修养的高级人才。注重深入艺术传统,汲取前人学术智慧,涵养情性,领会经典,培养创造力。学生毕业后可在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编辑出版部门、文博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中任职。

主干课程有书法概论、书法史、古代书论、篆隶楷行草理论和技法、汉字学、文艺美学、篆刻学等。

2015年计划招收艺术类本科生137人。

一、艺术类招生专业及人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招生人数

科类

学历

学制

招生地区

130202

音乐学(钢琴、声乐、器乐<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方向)

26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205

舞蹈学

30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303

电影学

30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401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24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北京、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山东、辽宁、内蒙古

130405T

书法学

11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16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二、招生对象及条件

1. 符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有关报名条件。

2. 舞蹈学专业考生须于1995年9月1日之后出生,身高不低于160cm。

三、报名

1.网上报名: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0日,所有招生专业及专业方向报考者均须登录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admission.bnu.edu.cn/admission)“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注册,并按要求上传照片,填写、提交、打印《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艺术类招生报名信息表》。

2.缴费方式: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0日进行网上缴纳:电影学、音乐学、舞蹈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四个专业报考者须网上缴纳初试费100元/人;书法学、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两个招生专业报考者须网上一次性缴纳初、复试及三试费共计260元/人。缴费办法参照《网上缴费办法》进行,逾期不缴费者视为放弃考试资格。凡通过电影学、音乐学、舞蹈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四个专业初试考生,现场缴纳复试费80元/人;凡通过复试考生,现场缴纳三试费80元/人。

3.确认考试: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0日,音乐学、舞蹈学两个专业报考者须登录网上报名系统自选初试时间段,书法学专业根据报名缴费时间系统自动安排考试时间,各专业考生都必须通过网络报名系统打印准考证。电影学专业、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报考者无需自选初试时间段,缴费成功者2015年2月4日开始打印准考证。

4.特别说明: 所有专业均不得兼报。

四、专业考试

1.考试要求:请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艺术类招生考试准考证》、《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艺术类招生报名信息表》。按指定时间、地点参加专业考试。

2.考试时间、地点等信息:

考试专业

专业考试时间

考点地址、联系电话

备注

①电影学

初试:2月23日上午9:00-11:30

复试:2月26-27日

三试: 3月1日

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艺术楼教七楼、教九楼(具体时间、地点初试以准考证为准,复试、三试以发榜通知为准。)

010-58809248

010-58807962

2月25日:9:00—16:00办理复试手续及收费;

2月28日:9:00—16:00办理三试手续及收费。

初试、三试为笔试。

②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初试:2月23日下午13:30-16:00

复试:2月26-27日

三试: 3月1日

③音乐学(含钢琴、声乐、器乐<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方向),④舞蹈学

初试:2月23日-24日

复试:2月26日-27日

三试:3月1日

2月25日:9:00—16:00办理复试手续及收费;2月28日:9:00—16:00办理三试手续及收费。

⑤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2月25日

北师大邱季端体育馆

 

⑥书法学

2月24日—26日

北师大田家炳艺术楼

3.考试内容及分值:

1) 电影学专业

初试(满分250分)

复试(满分300分)

三试(满分200分)

a)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笔试150分);b)新闻述评(笔试100分)。

a)才艺展示(100分)

b)构思阐述(200分)。

作品分析(笔试,200分)

说明:

(1)“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中外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2)“新闻述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给定的新闻报道现象进行评论和解析。

(3)“才艺展示”:个人代表性的艺术特长展示。

(4)“构思阐述”:在规定的构思时间内,按照题目构思情节完整的故事或者创意。

(5)“作品分析”:观看一段影视作品,按照要求做出书面分析;或对指定的文学作品进行书面分析。

2) 音乐学专业(钢琴、声乐、器乐<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方向)

初试(满分200分)

复试(满分300分)

三试(满分250分)

a) 钢琴方向:

1. 三声部以上复调作品一首

2. 奏鸣曲快板乐章一首

b) 声乐方向:歌曲一首

c) 器乐方向:(自带乐器)

1. 乐曲一首

2. 练习曲一首

a) 钢琴方向:

1. 技术性练习曲一首

2. 乐曲一首(勿与初试曲目重复)

b) 声乐方向:歌曲一首(勿与初试曲目重复)

c) 器乐方向:(自带乐器)

1. 乐曲一首(勿与初试曲目重复)

2. 现场视奏。

(一)乐理与音乐常识(150分)1.乐理笔试(90分)。2.音乐常识笔试(60分)。

(二)视唱练耳(100分):1.练耳笔试(70分)2、视唱面试(30分)。

3)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A.素描(300分)。B.速写(150分)C.色彩(300分)。

说明:

(1)由学校提供考试用纸。

(2)绘画工具与颜料自备。

(3)“素描”为4开半身带手写生。

(4)“速写”为8开场景速写。

(5)“色彩”为4开色彩创意写生。

4) 舞蹈学专业

初试(合格/不合格)

复试(满分550分)

三试(满分200分)

a) 舞蹈基本功(含身体软开度,旋转弹跳等技能)。

b) 自备剧目表演(音乐自带CD,剧目时长不超过3分钟)。

c) 即兴舞蹈(现场播放音乐)。

a) 技术技巧组合(200分,包含跳、转、翻等技能;无需音乐)。b) 自备舞蹈表演(200分,音乐自带CD,剧目勿与初试重复,时长不超过3分钟)。

c) 模仿能力(150分,考察舞蹈学习能力)。

笔试:舞蹈作品分析(考察学生舞蹈艺术常识和文字表述能力,字数不低于800字)。

5)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初试(满分200分)

复试(满分250分)

三试(满分300分)

笔试:

1、文艺常识:中外艺术、文学基础知识问答。 (100分)。

2、形象绘制:将图片中的人物照片绘制成速写造型 (100分) 。

a) 面试:构思阐述: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题目构思情节完整的故事,并现场讲述(100分)。

b) 笔试:故事创作:根据命题用画面或文字描述故事情节。(150分)。

面试:1、现场问答(100分)。2、才艺展示:现场展示个人才艺(美术、电脑或其他特长展示)(200分)。

6)书法学专业

A.临帖(对临指定碑帖,250分)。

B.创作1(楷书,将指定文字写成书法作品,250分)。

C.创作2(篆、隶、行、草任选一种,不得为楷书,将指定文字写成书法作品,250分)

说明:

(1)由学校提供考试用纸、毛毡、笔洗。

(2)考生自备毛笔、墨汁和墨碟。

(3)不允许在卷面上打格、盖印章,不允许做任何标记。

五、录取原则

1. 考生均须参加本省组织的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文化课考试)。

2. 各专业依据考生初试、复试、三试的专业考试成绩(满分750分),由高到低发放合格资格。考生须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网上报名系统”(admission.bnu.edu.cn/admission)查询考核结果,我校不再以其他方式通知本人。

3. 对舞蹈学专业考试成绩前三名,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考试成绩前两名、书法学专业考试成绩第一名,音乐学专业钢琴、声乐、器乐各方向专业考试成绩第一名,若考生文化课总分达到所在省份同科类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即予录取。

4. 对上述第3条录取原则所列考生之外的下列专业(含方向)考生,加设文化课单科(按满分150分计)和总分录取控制分数线。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语文不低于80分、外语不低于70分。

电影学、书法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语文、外语均不低于90分。

音乐学(含钢琴、声乐、器乐方向):外语不低于70分。

舞蹈学:外语不低于50分。

上述各专业(含方向)考生的文化课总分须达到所在省份同科类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电影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文化课总分不低于考生所在省、区、直辖市同科类(文/理科)一批本科控制线的90%.

5.根据教育部规定,2015年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 向) 编制分省招生计划,其余专业(含方向)均不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根据往年生源情况,2015年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只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山东、辽宁、内蒙古八个省份招生。在保证合格考生所在省份均有招生计划的前提下,根据各省校考生源情况分配各省份分专业(含方向)招生计划数。

6.文化课考试和专业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按其文化课考试成绩(不分文理科,满分750分)和专业考试成绩之和计算综合成绩,分专业和专业方向按综合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7.综合成绩相同的考生,按照专业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8.所报考专业(含方向)有省级统一艺术类专业考试的,考生必须参加所在省份 的艺术类专业统考并取得专业考试合格证,方能按上述录取原则录取。

六、学费

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我校艺术类学生学费标准为:美术学(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专业)专业10000元/学年,其他各专业(含方向)8000元/学年。

七、 联系办法

1.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电话:010-58807962

网 址:admission.bnu.edu.cn

篇9

摘 要:中等艺术学校的英语听力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其意义和价值日显突出。为了加强对中等艺术学校学生听力教学的理解和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方法和教学策略上研究英语听力的基本要素,分析英语听力理解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常见的听力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等艺校;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随着《中等艺术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全面实施,广大艺术类英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听力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符合教学规律的听力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加强中等艺术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使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提高中等艺术类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策略

1.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听力基本功首先因包括掌握基本的朗读知识,要想听懂,先要读好。音节、重读、意群、连接、失去爆破等。例如:I had to get up at six every moring.在这个句子中,get up at 连读,而six显然是本句最重要的词,读重读,有时,句子的停顿正确与否,也将影响对前句的理解。除此之外,还要学生朗读句子,跟读录音,让学生体会英语的语音、语调、重读、弱读、意群、甚至韵律。听力能力基本功还应包括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如速记,即快速、扼要地记下一些关键词、数字等,这对构建整体框架,帮助理解很有必要。

2.正音正调,使学生过好语言关。造成学生听音困难的原因之一是英语与美音的不同。许多学生能听懂answer,但对一句Answer my question,please.感到大惑不解,甚至经常发生理解完全相反的现象,例如:

Woman: I wish you could give me a hand,or I could’t finish the job before supper.

Man: I can’t do that,Mr.Smith told me type some letters.

Question:Did the man promise to help the woman?

这段对话里can’t在英语中读【k】,在句子I can’t do that,中,【t】要失去爆破,这样学生就会误听成I can do that,导致大相径庭的答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对照英语与美语的一些关键性区别,同时还列举大量的关于失去爆破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模仿、训练,掌握两种发音规范,并形成一定的语感。在此基础上,进行语音整体的训练。

3.捕捉重要信息技能的训练。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后快速浏览材料,捕捉以前从卷面上得到的信息。二是改进记忆法,即听短文前先浏览备选答案,了解题目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然后抓住中心注重头尾,边听边记下与主题有关的关键词、短语、时间、数据等,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长句或短文的听写训练,以提高学生对长句的记忆,这对听短文特别重要,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长句的记忆能力和反映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能力不同,对长句的阅读速度也不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读解长句的能力。

4.对数字和简单推算的训练。数字是制约学生听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较长的数字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疏漏而导致含糊不清。因此,让学生掌握听懂数字的技巧很有必要。

5.重点句式的训练。在听力中,学生常会碰到一些句式,例如:否定(部分否定),否定前置、虚拟语气、条件句、比较式、转折等,学生们平常运用这些句式都容易出错,更不说听音了。如何对付这些句式呢?常言道:熟能生巧。一旦学生非常熟悉并能运用这些句式,为此要求学生熟悉这些句式,并牢记这些句式及其音形。

6.激发学生的听音兴趣。让学生听英语故事,说英语笑话,唱英语歌曲,都是激励学生听音的有效方法。除了直接的措施外,还应注意到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听音的主动性,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方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学习活动来说,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听力教学之前,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材料,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活动,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教学环境等等。

7.背景知识。听者对有关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可影响其理解的质量,缺乏应有的背景知识通常是理解失败的主要因素。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话题,理解的难度自然增加。

8.听力技巧。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由于听者未能掌握相关的听力技巧,如:gist listiening,focus listening,inferring predicting等等,因而不能很好的理解听力材料。

二、培养英语听力能力的常见教学策略

教师听力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品质。所谓听力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操作模式和技巧。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1.标题探索(Title exploration)。该活动用于训练主题听力技巧,其教学步骤如下:

根据听力材料拟定几个主题;介绍听的任务,使学生在听的时候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大意上;教师播放听力材料;学生根据听力材料选择适当的标题。

2.概括选择(Summary choice)。概述是文章主题的概括,可以在听之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听完后总结文章大意,可采用概述选择的方式,即给学生提供几个关于文章概述的选项,组织学生根据所听内容,选择其中一个最符合该文主题的句子,步骤与主题选择相同,只是选项不是标题,而是对文章大意的概述。

3.复式听写(compound dictation)。复式听写是获取最具体信息的教学策略。听之前,教师可将听力材的焦点、材料的关键所,或听力材料的技巧性部分挖掉,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部分。

教学步骤如下: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听力材料的关键词或关键内容挖空,抽调的可以是单词、短语或完整的句子;将挖空的材料分发给同学,交代听的任务;教师播放的听力材料;学生在听的同时将缺少的部分补上;反馈。

4.听与画(listening and picture)。“听与画”可用于描写性文章的听力,学生将所听到的描述用简单的图画表示出来。听与画的活动可以由教师朗读,也可以由学生朗读。这种活动对学生写的能力要求不高,只要听懂即可,绘画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将大体的位置,情节等表达清楚即可。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选择难度适合学生的材料;教师播放录音,或读给学生听,或由学生读;学生在听的同时完成绘画;学生相互比较对照自己所画的图画。

篇10

---记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新教师岗前培训之心得

传媒与艺术学院 李计亮

教师是一个不平凡的职业,特别是普通高校的教育及研究事业更是如此。它是我迈向新征程的起点,也是我绽放新高度的开始。

2013年6月,我在南京艺术学院顺利毕业,并取得了艺术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成为一名教师。“教师”一词任重而道远,对我而言梦寐以求也不为过。之前,我放弃了江苏省某设计研究院年薪10万的工作,皆因“教师”是我不舍弃的追求。为此,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就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参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设计全集》2卷;采访、编辑20余万字《三人行:速泰熙、杨志麟、刘佳访谈录》;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设计项目、学术活动多个;分别在南京艺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学院讲授展示设计、网格设计、界面设计等课程。同时,还担任了研究生会部长、副主席等职务,获得了补充专业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

2013年8月,我参加了南京邮电大学新教师岗前培训,非常有意义。难掩兴奋,终于要以教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训短暂且宝贵,内容丰富且动听:有教育管理者威信之树立和教育艺术、人事管理、教学及教育管理、教学过程组织及课堂教学艺术、教学多媒体操作、教学科研的信息资源利用以及学生工作的思考与分享等讲座。在前辈们的经验介绍中,使我的思想更加明确,使我的知识更加丰富,使我的信心更加强大。

一、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对教师的职业充满了热情。

南京邮电大学是专业特色非常鲜明的高校,传媒与艺术学院又是集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的学院,以技术与艺术进行整合在国内高校当中是少见的,突出了学院发展的专业优势,独一无二。在这次培训中,副校长叶美兰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于教师的职业传达给我们以“肯干、实干、能干”为原则,以布道的《生命不再等待》的启示为契机,从“大学精神”、“大学尺度”的角度要求我们苦练内功,搞好科研。这正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身份进行不懈努力的追求。

二、认真巩固知识尺度,踏实苦练教学内功。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在《教育管理者威信之树立和教育艺术》的讲座中,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感受颇多。专业尺度与教学内功的提高离不开自身修养的培育。首先,树立道德威信,其次,把握专业威信。两者都是威信效应的基础,也是沟通的艺术。人事处副处长陈春玲与教务处副处长唐加山老师也分别从人事管理、教学与教务管理方面传达了更多的认识,做教师、做教育务必踏实苦练。

三、教学是一门艺术,笃行是一种坚持。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认识思想、提高思想的艺术。理学院的毕岚和传媒与艺术学院的霍智勇老师分别从授课、多媒体教学方面做了深入的经验报告。印象较深的是霍智勇老师的授课风格,在“声、情、形”并茂的演说中,讲究互动,很有特点。让我丝毫没有机会转移注意力,这正是我们教师内功的见证。让我在“大道至简”中笃行。

四、为师重道,践行并茂。精益求精,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做到慎思笃行,我还有许多地方要学习,并将以前辈们为榜样,恪守职业道德,刻苦钻研。在教学工作中努力丰富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生活的爱护者、交心者。图书馆倪娟和学生处处长许公权老师也让我在科研信息搜集与学生思想方面获得了更多认识,这对于我们都是非常恰当的指导。

付出是必然的,知悟更是一种提高。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中我会尽可能做到应该做的,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新风格,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收获知识。我希望成为一名问心无愧的教师。

最后,感谢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感谢所有演讲的老师们!

篇11

熊美姝,女,湖北武汉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与动画系讲师,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王昌文,女,四川广汉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与动画系讲师,主要从事动画研究;

唐雪莲,女,重庆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与动画系讲师,主要从事动画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媒体时代下本土动漫发展方向研究》(项目编号:13SKF09);2011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流行文化下网络动漫发展方向研究》(项目编号:K2012-57);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2010-104)成果。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学习手段和学习方式的探讨也在不断进行。对于学习的有效与否就有“李克东难题”的热议,该“难题”对教育界的学术研究提出了质疑,该问题的讨论引起各界教师的重视,那就是教师应该多关注所研究的内容实质上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能够引导一线教师具体怎么教,学生具体怎么学的具体行动上。基于此,作为从教8年的专业教师,对艺术专业的《动画后期合成》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此与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些经验。

一、课程特点

《动画后期合成》是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与动画系动画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质很强的课程,课程综合讲述影视动画合成软件、后期特效软件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合成软件、后期特效软件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各种类型特效制作;动画作品的合成与输出。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动画后期合成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动画视觉特效以及影视镜头合成的设计能力,为今后从事动画合成、影视后期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更新快,软、硬件版本升级快

学软件的人都知道,目前市面上影视相关的软件更新速度有多快,软件更新快带给广大用户当然是利好的消息,但是,对于学校教学来说却有巨大的困难。第一,针对新的软件,新的功能,课程内容也要做相应的更新,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这对教学的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软件有中文版和英文版,因为英文版的兼容性更好,我们在教学中选用的是英文版软件,这对学生的学习上无疑又是新的障碍。

(二)课程内容综合性较强,市面上没有非常合适的教材

动画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各大高校都在摸索着教学,这也形成了目前市面上没有非常合适的教材。另外,由于该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极强,不仅要求有影视剪辑的相关内容,还要有后期特效处理的相关内容,并且是结合动画制作相关领域来实现的。在操作上也要求在机房进行授课,知识点多而分散,而且需要有实际的案例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进而将理论转化到实践中,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外化的显性知识。

(三)因材施教,鼓励艺术创新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艺术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但是对于计算机等的基本理论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将动画后期知识与多媒体技术知识相结合。另外,该课程的另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外,还能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构思新颖、具有一定艺术审美风格的作品。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引导这些差异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自编教材,学内容

我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就开设了动画专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集结学院动画方向教师,集体编写了动画后期合成的教材――Premiere Pro & After Effects影视动画非线性编辑与合成,该教材于2012年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被纳入"十二五"普通高校动漫游戏专业规划教材。该教材被业内评价为普通高校影视、动画等相关专业的首选教材,同时也是广大影视动画工作者学习影视动画后期编辑与合成的最佳参考书。该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影视动画艺术和后期编辑与合成技术紧密结合,采用边讲解后期编辑与合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功能和原理,边熟悉软件相应的工作界面、编辑工具、菜单命令和功能面板的使用,通过107个“动手练习”和27个来自教学一线和科研的精选案例的创意构想、制作参考流程图和具体操作,生动系统地讲解了Premiere Pro和After Effects影视动画非线性编辑与合成的艺术规律和软件技能,为动画教学的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教学方法探索

结合《动画后期合成》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设计应用便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观念上,将传统的“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思想,转化为“学教并重”的教学观念;在教育思想上,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改革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1.案例教学法

该课程涉及到premiere和After effects两个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在课程的学习中,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选取案例,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案例操作中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操作技巧及其功能。因此,对于案例的准备与精选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所选的案例素材可以是来自于网络的,也可以是自己实拍创作的,甚至也可以是教师个人参与项目的内容。例如,在学习After effects渲染输出这个部分,我们就拿出自己参与制作的“嘉陵摩托项目”中的汽车模型序列作为素材,导入到After effects中,让学生练习将实景与虚拟模型进行特效融合的技术处理。

2.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知识点设计相应问题,以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或教师点拨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After effects中的“运动追踪”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从网上搜索了一个国外“牛人”制作的特效片段放给学生看(如图1)① ①视频来源于优酷网http:///,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特效运用我们现有所学的技能应该如何实现,学生们回答有用抠像的,有用照片贴图的……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似乎觉得都比较难于实现,于是便引导学生们寻找视频中的穿帮镜头(如图2),又给出了国内的学生模仿拍摄的相框特效的成片(如图3),将今天的话题顺利的引导到了“运动追踪”这个知识点上。同学们通过观看,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都想一试身手挑战这样的特效制作。另外,在讲完“简单跟踪”,进行“透视跟踪”的练习的时候,先让学生套用刚才的步骤制作,但该方式不能按原来的操作一次完成以此设置陷阱,再次激起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通过问题的逐步引导,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点的思考与探究,比老师直接讲授操作演示教学效果更好。

3.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让学生在某个具体“项目”的驱动下,以项目的逐步开展为流程,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在项目中完善思路,巩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动画后期合成》课程的学时数为64学时,针对动画产业的后期制作来说,这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利用项目开发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一些大赛的选题组队进行创作,这样,每个团队都会有个明确的项目主题,从确定策划,到原画、后期制作合成,整个流程就是一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通过项目开发,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巩固与拓展,可以动手实践学到很多课堂外的知识。同学们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互相督促完成任务,通过项目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基于此,我院学生组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动画学院奖等多个国家级大赛中获得奖项。

(三)利用好工作室和课程设计,努力开发第二课堂

艺术专业培养重在创作,学生的知识建构除了课堂的练习,大量的需要参与到实际的创作和设计工作中来,尤其是要与当下的市场需求接轨。因此,我院从2008年起,陆续建立了多个工作室,以一些具备研究设计开发实力的教师领队,由全体专业学生组成专业工作室团队,以导师小组的方式运行工作室。在导师的带领下,以各式各类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全程直接参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目前,我院成立的有交互设计研究所、动漫技术研究所、虚拟现实与空间设计研究所、数码艺术设计研究所和影视创作研究所。这几个研究所就是在原有工作室的基础上,开辟专门的工作场地,配置相应开发软、硬件,激励学生参与实质项目的机构。

除了工作室,课程设计也是一个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极有利的手段。课程设计开设时间为每学期中期时间,学生会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专业相关的创作和设计,这个过程也能够在即使没有大赛驱动的时候,将课程内容以项目或任务的方式进行开发设计。《动画后期合成》课程在授课期间,也会将相关知识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内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四、课程考核方式

动画后期制作本身就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因此《动画后期合成》的考核也不能单纯的以期末考试来定性。我们针对该课程的综合技术性,采用了过程考核(20%)+作品考核(30%)+期末考试(50%)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过程考核,考评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练习的表现和能力,同时也涵盖了在期末大作品开发过程中的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20%;作品考核是指期末以团队按项目主题设计创作的作品,该项评分涉及到各个工种的单项评分,因此在作品提交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团队提交策划和项目成员任务清单,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则是期末卷面考试,卷面考试主要以考察学生对动画后期合成的相关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动画制作流程的掌握程度,该项内容占总成绩的50%。

五、教学反思

(一)授课时间有限,精选教学知识点和案例非常重要。

篇12

摘要:图书管理是图书馆事业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图书情报事业稳步向前发展的关键。图书馆工作在现实社会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分析了艺术学校图书管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叙述述了目前艺术学校图书管理信息服务工作的现状,提出诸多提高艺术图书管理信息服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艺术学校;图书管理;素质;服务质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得到广泛应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如何接受挑战,抓住机遇,提高艺术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快捷便利的优质服务,是艺术学校图书管理读者服务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艺术学校图书管理的重要性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任,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图书馆事业,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遵守《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艺术学校图书管理长期以来担负着为本校师生整理和提供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服务的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打破传统的、静态的被动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完善和发展艺术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服务工作,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主动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推进本地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

1999年12月22日,江总书记视察北京图书馆,充分肯定了图书馆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讲话后。图书馆建设正式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学校的应试教育也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模式转轨。“依托信息渠道,培养自学能力”成为时下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一切的发展,都使得图书馆的全面建设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1世纪是学习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民族才会强盛,国家才能更加富强。对教师而言,生活在知识经济年代,单靠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接受的学校教育只能受用一时,不可能受用一生。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科学的思维、科学的工作和科学的能力,掌握摄取新知识和利用有关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人曾提出未来的文盲将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图书馆不仅是向公民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良好的信息素质将是公民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的时空条件下,有效地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质。

二、艺术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

长期以来,学校图书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缺编,服务方式单一,手工操作绩效薄弱等状况。加之,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思想的影响,图书馆员划归校勤人员,面临工资待遇、职称福利等同教师行业相比普遍偏低,工作积极性受挫,心理上的失落感带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足,专业人员大量流失的状况。

多数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没有进行过图书馆专业培训和计算机培训,对本专业的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知之甚少。加之知识和阅历深浅不一,在文献信息开发、组织能力方面差异很大,致使编辑的专题信息资料内容肤浅,实用性差。加上服务手段的落后,不能用网络技术开发文献资源,使读者对艺术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服务能力产生怀疑。

三、艺术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策略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对各种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艺术学校图书管理要想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信息服务意识,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所以,要把图书馆建成开放、动态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以主动、开放的服务意识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把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引向深入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改变传统的以馆藏印刷版为主体的信息提供,扩大信息服务的内涵。

篇13

【关键词】艺术设计 课程体系 办学机制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美国文化宽容开放的思想体系,吸收了大量原本服务于欧洲的优秀设计人才,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在美国得到了新一轮的推动和发展;加之美国自身经济的发展特点,推动了从建筑设计领域开始,直到整个工业设计领域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本文通过笔者的考察体会,尝试从局部的观察点入手,拓展分析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结构、规模和现状,从中探索值得我们借鉴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手段。

波特兰艺术学院(The Art Institute of Portland)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是该地区规模较大的艺术设计学院,具有较深的传统学术背景。学院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现有学生约2000人,主要开设设计(Design)、媒体艺术(Media Arts)、时装(Fashion)和烹饪(Culinary)4大类专业,致力培养个性化的创新型设计人才,能分别授予艺术学士或理学士学位,部分专业可选修副学士学位,以丰富办学层次。

一、专业设置

(一)设计

设计专业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向,涉及的具体学科十分广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视觉审美观,以更好地表达设计理念。

1.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艺术学士、副学士;

2.广告设计(Advertising)——艺术学士;

3.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理学士;

4.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艺术学士;

5.设计可视化(Design Visualization)——艺术学士;

6.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理学士;

7.室内设计(Interior Design)——艺术学士。

(二)媒体艺术

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宗旨是把音乐、电影、电视、网络和游戏等多种艺术元素集合到创作中去,把学生的创造才能与科技手段有机地整合起来,注重表现现代生活的特色和气息。

1.数字电影与电视(Digital Film & Video)——艺术学士;

2.游戏艺术与设计(Game Art & Design)——艺术学士;

3.媒体艺术与动画(Media Arts & Animation)——艺术学士;

4.摄影与设计(Photography & Design)——艺术学士;

5.视觉与游戏编程(Visual & Game Programming)——理学士;

6.视觉效果与动画(Visual Effects & Motion Graphics)——艺术学士;

7.网页设计及互动媒体(Web Design & Interactive Media)——理学士。

(三)时装

时装专业紧跟世界潮流,特别重视研究各种时尚元素的变化规律,让学校教学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1.服饰设计(Apparel Accessory Design)——艺术学士、副学士;

2.服装设计(Apparel Design)——艺术学士、副学士;

3.时装营销(Fashion Marketing)——艺术学士。

(四)烹饪

烹饪专业的特色是将艺术、技术和技能相互融合,让学生拥有成熟的烹饪制作和管理技能。

1.烹饪艺术(Culinary Arts)——副学士;

2.烹饪管理(Culinary Management)——艺术学士。

二、办学特色

(一)复合型的培养计划

作为综合性的艺术院校,波特兰艺术学院强化文化基础在整个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设计必须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造能力,并反过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学院开设的文化科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社会、写作和自然科学等等。通过学习相关的人文知识来充实教育内涵,致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专业基础教学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造型基础训练外,还包括地区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专业发展史和个性发展论等特色课程,力求从多方位来塑造扎实的艺术素养。

专业设计教学强调以个体学习与团体协作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师是顾问,学生是主体;鼓励学生走自主研究的道路,探索技术和技能的形成规律;重视在各类教学环节中依托电影、电视等媒介手段来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实践教学。

学院鼓励学生在专业体系之间协调发展,灵活的选修计划能够促使学生朝“多面手”的角色转换,有效地拓展了就业空间。

(二)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两大类,教学要求都相当严格,但通过加倍努力,学生也可以提前获得学位。

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所有学科共分12个分级教学阶段,每阶段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之间相互交替,并逐步提高教学深度,具体如下:

1.专业设计类课程有:平面设计原理、计算机图形入门、数码图形设计、初级排版设计、高级排版设计、初级网页图形设计、中级网页图形设计、包装设计、图像处理、视觉传播原理、创作原理、数码布局设计、媒体绘画、图形符号和标志、出版设计、企业形象和标志设计、高级设计等。

2.专业基础类课程有:绘画、色彩原理、组合表现、环境图形设计、图形设计史、插图艺术、基础摄影技术、艺术个性的培养、19世纪到20世纪的艺术、从洞窟艺术到教堂艺术等。

篇14

艺术设计具有比较高的立体意义,三维空间的展示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但是在传统的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平面的图纸上,不太便于除了设计者以外其他人的观看和理解。尤其是对于绘图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平面的线条并不能将他们的思路和想法完全展现出来,因而教师也无法完全把握学生的设计内容,严重影响了其对学生的指导和修正。数字化时代,一些三维软件如3DSMAX等可以真实模拟设计场景,给人以直观的空间感觉,甚至还可以预演最终的动态结果。这在设计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学生便捷地观看他人的设计,并取长补短地修正自己的设计,同时还慢慢改变着学生的审美趣味,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欣赏水平,对于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二、数字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一)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艺术不同于数学和物理等理性学科,它没有太多必须遵守的规矩和不可更改的定理,它的表现形式是多变的、新奇的和无重复性的,越有创新力的创意,越能够创造出非同寻常的艺术作品,因此在艺术设计中想象力是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灵魂,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创作的激情和设计的动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除去天生部分之外,更多地是通过后天锻炼所得到的,数字化带来了更大范围的知识领域和创意空间,任何创新的想法都可以借助软件来验证可能性并得到实现。数字化时代中,网络的应用可以使创意实现横向交流,当面对一个设计主题时,设计者可以借鉴之前所接触到的创意来启发自身的想法,从而实现集众家之所长的效果。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数字化的这一特点,不断提出新的设计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然后与优秀的创意做出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二)拓宽学生视野

艺术不是局限性的,艺术的想象更是天马行空,不会给人以漂浮之感,只是会让人们觉得空灵而又美妙,才会更加抓住人们的心灵。设计者视野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艺术设计的广度,如果设计者对设计内容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入,那么他就会采用最不会出错的设计方式,这样虽然可以避免重大失误的出现,但是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会显得平凡而又缺乏灵气,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随着数字化互联网的应用,让世界变为了一个整体,即使人们想了解地球另一端国家的文化,也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资料,这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有关欧洲教堂建筑艺术时,可以带领学生在网上寻找相关的文化和宗教信息,帮助理解设计的内涵,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相似的作品就能够独立分析,在接到同样内容的设计主题同样可以以所了解的知识为依靠来进行相关的设计活动。

(三)便于沟通和交流

艺术设计活动不能闭门造车,否则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但缺乏生气,还会显得与社会背景格格不入,设计者之间的沟通并不意味着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完全公开,而是将自己一部分的思路展现出来并分析反馈的情况,然后做出调整。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即拥有比较广泛的市场接受程度,因此不可能完全抛弃外界而仅仅在自己的思路上完成设计工作,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设计能力还不够成熟,更加需要通过交流来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于学生的人数众多,有时候导致教师无法一一作出指导,即使能够兼顾到每一个人,那么指导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来进行交流,比如在学习设计中东宗教艺术作品时,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介绍给当地的居民,收集他们对于作品的评价,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方式。

(四)解放双手,提高设计的效率

艺术设计虽然不是一项能够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活动,但是艺术同样具有保质期,如果一件艺术作品的设计时间过长,即使它的创意十分完美,也会逐渐被社会潮流所抛弃的。而如何才能够缩短艺术创作的周期,最合理的解决法就是缩短绘图和模拟的时间,这就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软件。解放双手,抛弃直至绘图的设计方式,将数据和信息录入电脑,在软件的协助下尽快地模拟出结果,从而为后来的修改省下时间。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