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效农业灌溉范文

高效农业灌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效农业灌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效农业灌溉

篇1

关键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56

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节水建设在新疆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在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的作用

由于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结合了当今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技术,并以先进的科技配套设做为辅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新疆地区传统的老式的农业用水方式与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发展。

1.2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式发挥的作用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一些地区通过高效节水技术通过膜下滴灌建立起的节约型种植模式,解除了资源短缺和市场竞争束缚,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与生产潜力优势,如通过先进的灌溉系统,可以使传统的人工作业实现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升灌溉劳动生产率,使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种植结构得到创新,最终实现新疆地区农田灌溉现代化。

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发展现状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基于特殊的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目前,新疆农业主要靠水利灌溉为典型的灌溉农业作业方式,因各方面重要性的显著体现,受到当地农民的接受和认可,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将会得到普遍应用与推广。

2.1 灌区建设方面

农业节水是灌区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根据新疆目前拥有的大小河流是以及河川径流总量,为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提供了应用基础。在灌区建设上,全疆农业总灌溉面积增长近6.5倍,各种配套渠系建筑物如水闸、排水渠均有所增加,鉴于此,大大提高了渠系利用系数。

2.2 水资源利用方面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随着农业需水量和自然生态总缺水量的不断增加的利用现状,以及当地工业化建设与人居、自然环境的需求情况,农业节水建设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保护与合理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农、果作物种类普及性方面

2.3.1 农作物

新疆采用滴灌灌溉的农作物已由原来单一的棉花、葡萄、果树等少数作物扩大到辣椒、番茄、土豆、玉米、甜菜、打瓜等所有特色经济作物。近几年,阜康市、沙湾县、博乐市等地开始了小麦、玉米滴灌试验示范的规模化管理与规划,滴灌技术适应灌溉农作物种类不断扩大。

2.3.2 果树

一些果树发展区如干旱的吐鲁番地区,基于其水资源紧缺、种植作物主要为葡萄、灌溉水平较低等特点,实施并进行了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的试验研究,成龄葡萄的灌溉定额由地面沟灌的1300m3左右降至800m3左右,在保证果品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节水效果也非常显著。

3 新疆农业节水技术发展主要模式分析

3.1 以大田棉花膜下滴灌为主导的技术模式分析

膜下滴灌的节水灌溉模式在棉花生产中具有很强的节水增产效果,可有效缓解投资资金短缺或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在新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它主要是将传统滴灌技术与覆膜种植技术进行的一种有机结合,在配合高密栽培、水肥耦合等农艺技术的同时,用新方式延伸和细化以往的传统地膜栽培技术的另一种节水形式,实现了棉花单产产量的提高。

3.2 规模化的自压喷灌技术模式分析

新疆的自压喷灌技术模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昌吉州的木垒、吉木萨尔县,阿勒泰的吉木乃县,哈密的巴里坤、伊吾县等广泛采用这种形式。基于新疆地区天气和地形优势的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压喷灌运行成本低廉,节约用水量高达30%左右,成本核算后,每667m2可节约50~60元的费用。

篇2

引言

新疆地区节水的关键主要是农业方面,促进其节水技术的大力发展就能够促进新疆地区农业的可持续进步与发展。如今,社会经济进步神速发展迅猛,然而,水资源依然十分稀缺,必须选择高效的灌溉技术来促进农业节水,这是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因此,必须做好新疆地区的农业节水灌溉工作,使新疆的农业能够保持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1 重要性

在新疆地区,无论是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还是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农业的节水建设工作都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农业的生产力发展,对新疆地区的农业进行节水建设工作融合了比较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以及具有先进性的一些科技配套设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疆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和用水方式的转变,使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得到最大限度的促进;它可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新疆地区的农业进行节水建设工作可以促进新疆地区农业水利进程的现代化,新疆一些地区结合节水技术所进行的膜下滴灌使其建立起了节约型的种植模式,使得资源短缺的危机以及市场竞争的束缚得以解除,优化了相关的生产要素,使农业的生产潜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可以结合灌溉系统的先进性,将人工作业转变成机械化作业,最终促进农业灌溉的效率与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2 新疆地区农业的节水灌溉现状

在灌溉建设这方面,农业节水属于其重要的核心内容,新疆地区大小河流与河川径流的总量为平原区提供了地下水开采量的应用基础。从灌区建设的角度出发,全疆农业灌溉的总面积增长了将近6.5倍,排水渠和水闸等各种配套渠系的建筑物也有所增加,使渠系的利用系数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对水资源进行利用的这方面,对新疆地区的农业实施节水灌溉可以促进其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这也是促进社会尽发展的有效战略措施。现如今,农业的需水量、工业建设的需水量、自然环境和人居的需水量等都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总水量的短缺,然而,农业的节水建设工作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及生态水的保护。在农作物和果作物等种类的普及性这方面,目前新疆地区的农作物已经越来越丰富,主要有葡萄、棉花、果树、番茄、辣椒、土豆、甜菜和玉米等,它们都是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近年来,许多地区也已经开始了玉米和小麦等作物的滴灌试验,并且对其进行了规模化的规划和管理,适应农作物种类灌溉的滴灌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在一些果树的发展地区,实施高效性的农业节水滴灌技术,不仅使果品的产量与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还收到了比较显著的节水效果。

3 新疆地区农业的节水灌溉发展

3.1 膜下滴灌技术

在节水灌溉的模式里,在棉花的生产过程中,膜下滴灌技术不仅能够实现较好的节水效果与增产效果,还可以有效缓解投入资金短缺以及劳动力不足等情况。它主要是覆膜种植技术和传统滴灌技术、高密栽培农艺技术与水肥耦合农艺技术等的结合,用较新的方式对传统的地膜栽培技术进行细化与延伸,是一种新的节水形式,提高了棉花的单产产量。

3.2 自压喷灌技术

自压喷灌技术在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昌吉州的木垒、哈密的巴里坤、吉木萨尔县和伊吾县等地区。与常规的灌溉相比,自压喷灌技术得益于新疆地区地形优势与天气条件的影响,其运行的成本比较低廉,其节约用水量能够达到30%左右,大约可以节约50~60 元/667m2。

3.3 地表水加压、地下水与地表水混合加压的滴灌模式

如今,滴灌设备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这使得地表水加压、地下水与地表水混合加压的滴灌模式进入了示范的规模化阶段,并且效果良好。为了给农业节水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还采用二水统调统管的滴灌技术模式,实施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混合加压,并且大面积地促进地表水加压这一滴灌模式的实施,进行二水的统调统管,使地下水的超采区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篇3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对策

我国新疆东部农业灌溉用水量是最多的,在总体水资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需要实施农业中的节水灌溉技术,这样可以减少我国新疆东部用水紧张和工农业用水之间的供需矛盾。在节水灌溉技术中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并采用一定的措施和管理方法,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来合理、科学地运用水资源。

一、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

1、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就是通过最小的用水量来达到最大的产量,在节水灌溉中包括在灌溉中的节水措施以及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其他措施。

2、节水灌溉技术

在我国新疆东部运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喷灌、滴灌、低压管灌、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等等,首先是喷灌,通过运用管道把压水传到需要灌溉的区域,再利用喷头把水分散成小水滴,让这些水充分地洒入到田地中,在对田地间的作物进行灌溉。其次是是滴灌,滴灌是运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大概约为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者滴头将水送入农作物的根部进行灌溉,这种方法适合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或者温室大棚中,在一些比较缺水的地方也可以对大田作物进行灌溉。运用滴灌不仅可以节水、节肥、生工,还能保持土壤中的结构,改善品质和增产增效,同时也能够控制湿度和温度。第三是低压灌溉,通过利用管道将水直接在田间进行灌溉,这样在输送的过程中减少水资源出现蒸发和漏水的现象。采用低压软管输水灌溉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水资源,还能节省物力、人力。最后是节水型地面灌溉,在一些比较平整的田间,不断的改进灌水畦的规格,让灌溉的区域更加地均匀,这样来达到节水的目的。由于传统的地面灌溉灌水不够均匀,蒸发量也比较大,地面中的土壤也比较容易形成板层。

二、农业节水灌溉中存在的不足

1、节水灌溉的灌溉技术水平不高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灌溉水的利用率整体都比较低,和发展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技术方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在喷灌技术中,由于喷头和一些其他设备的型号和规格都比较小,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没有较强的耐久性,在灌溉中喷灌的也不是特别的均匀,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导致了喷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其次是滴灌技术,滴灌的系统造价比较高。由于一些杂质、矿物质的沉淀会造成毛管滴头堵塞,对滴灌的均匀度也不能够更好的保证,这些都是目前大面积运用和推广滴灌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滴灌中也存在着相应的优点,但是,由于滴头的流道较小,滴头易于堵塞,而且滴灌灌水量相对比较小,这样长期以来就容易造成盐分积累等问题。

2、节水灌溉中的投入不到位

由于在节水灌溉中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满足节水灌溉的需要。农民的经济条件也有一定的限度,没有较高的资金投入能力,国家和相关的地方部门的补助也不是很多。

3、农户的节水意识不够

在农业的灌溉中很多都是采用的以电计量,由于水价比较低,一些农户没有较强的节水意识和节水观念,也没有意识到水资源缺乏将带来的严重性,这就会造成农户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出现了一些浪费水资源的状况。

三、加强节水灌溉发展的措施

1、加强对节水灌溉设备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在农业方面进行节水灌溉,就需要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也进行改进,不断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来研究各种新的技术设备,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让节水灌溉技术持续发展。

2、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资金投入

由于农民的经济有限,收入不高,国家和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资金的投入,尤其是一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存的节水灌溉工程。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来筹集节水灌溉资金,让节水灌溉技术更好的运用。

3、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

为了让节水灌溉技术更好地被应用,就需要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让农户意识到水资源的有限和紧缺的问题,同时也需要让农户知道节水灌溉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农户也不断地树立节水意识,来促进节水灌溉更好的实施。

结束语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系统、长期的任务,将传统的灌溉技术向现代灌溉技术转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就需要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在运用节水灌溉技术中的节水意识,不断研究新的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而让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大庆,姜红.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17).

篇4

关键词: 高效节水;诱致性技术选择;要素资源的稀缺性;灌溉技术

1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现状研究

宁波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城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5亿立方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宁波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作为用水大户,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普遍比较低。

1.1 农业用水量变化情况 在农业用水方面,对于宁波来说,主要包括农作物、林业和水产养殖业,以及畜牧用水等,其中,用水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农作物灌溉。气候、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及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灌溉用水量产生影响和制约,因此每年的灌溉补给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农田灌溉用水量方面,1980年全市约为12.02亿m3,占全市年用水量的86%;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及推广使用节水农业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在社会总用水量中,农田灌溉用水量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到2013年农田灌溉用水量为5.73亿m3,占用水总量的32.4%。

1.2 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现状 截止2013年,在总供水能力方面,宁波市水源工程由解放初期的3亿立方米增加到21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83.38千公顷,有效实灌面积达到180.5千公顷,其中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09.54千公顷,占55.2%。随着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各县区(市)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一大批农业节水灌溉设施投入运行,重点开发并推广应用管道灌溉、渠道防渗、滴灌等节水增效工程技术。到2013年底,全市节水灌溉总面积达82.13千公顷,其中喷微灌面积4.61千公顷。

1.3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模式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主要模式有工程性节水灌溉技术和非工程性节水灌溉技术,其中非工程型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水稻薄膜灌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节水型畜牧业发展模式,本文对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喷微灌技术[1]进行重点介绍。

在目前农田灌溉中,渠道防渗是主要的输水方式,采用混凝土U型渠道、预制空心板梯等防渗技术,由于糙率小,流速快,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该灌溉技术利用小于0.2MPa的水压力,将水通过管道直接送到田间进行灌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在运输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通常情况下,水的利用率超过90%。在河网提水灌区和自流条件好的灌区,低压管道输水应用范围比较广,但是,在成本投入、灌区要求方面,这种灌溉及时要求比较高。

喷微灌是现代高效节水的有效灌水技术,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和安装在管道上的喷头、滴头、微喷头、滴灌带等特制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直接输送到土层和作物根部的灌水方式,具省水、节能、精量、适应性强等优点。2010年-2014年期间,全市微喷设施累计收益面积307526亩,投入总资产共计5.98亿元。

2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存在问题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农业节水政策机制不完善。目前,农业节水政策机制建立,给全市农民带来很多政策,同时对农业节水也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也存在些小问题,节水补偿政策只能让很少一部分农民收益,大部门农民要建设节水设备,要花费很多成本,跟农业收益慢有很大矛盾;也有县区对于节水补偿没有及时落实,长期耽误农民投入农业再生产,不利于农民以水资源配置来调整种植结构,激励农民发展节水。②节水建设与管理体系不完善。节水工程建设投资渠道多,建设标准不统一,节水工程实施后难以衡量节水工程的实际效果。③水资源管理手段不先进和灌溉技术选择不到位。目前,许多灌区农业用水计量措施设施不到位,由人工完成水资源的使用、管理、计量、监督,缺乏高科技支撑。同时对于灌溉技术选择不明确,整体上停留在前面所述模式,未对实际的灌区情况、农作物类型、水源方式、投入资本及经济社会效益等综合评价上进行精准选择模式,导致存在用水浪费现象,投入太大,收益太慢等问题,影响农业节水实施和贯彻落实。

2.2 主要原因分析 针对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存在问题,主要从以下二方面进行分析:

2.2.1 农业节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导性选择分析 农业技术变迁是资源禀赋稀缺程度决定的不同供给弹性资源的相对价格的诱导反应,也是对现代农业要素相对价格下降的反应。同样,水资源的稀缺会诱导节水灌溉技术的变迁,资本的投入、相对价格便宜的节水设施产品诱致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遵循着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施莫克勒-格里克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对诱致性技术选择做出很好地解释,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技术是由节约日益稀缺的生产要素和具有更大市场需求诱致而产生了技术创新和选择[2]。

宁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市场需求的诱致性技术选择,在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需求的市场诱导下,科研部门、企业等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创新,通过科研、试验和推广取得了相对价格适合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产品。节水灌溉设施产品相对较低的价格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快速的大面积推广。农户遵循成本和收益的原则,用资本代替传统的灌溉技术,选择了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但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初期也遇到很大阻力。只有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采用,企业生产的节水产品才能达到最优惠的价格,并且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交易费用及节水设施及产品的应用成本才能降低到最低。

2.2.2 农业节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导性选择分析 农业技术的选择行为一般遵循要素稀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3]。宁波体制虽使得农业所处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但是,宁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仍然受到要素资源稀缺性诱导,以水资源和农业产品为主的稀缺要素资源诱导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变迁。农业基地遍布宁波边远区的各地,许多农业合作社建立在偏僻山区,地处风头无水,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水资源非常稀缺,要素资源的稀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宁波农业生产(特别是果业)一直面临水资源和劳动力短缺的困境,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有效地解决了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宁波对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的选择最主要是解决山丘水资源稀缺,可以说水资源日益稀缺加速诱导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近些年气候极端变化,在发展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抗争过程中,节水水源,兴修水利,发展节水灌溉,则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解决水利灌溉的建设中,宁波为适应不同时期对稀缺水资源的需求,在经济可接受的程度下发展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其目标都是为节约日益稀缺的水资源,节水灌溉技术朝着更加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变迁。宁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以水资源和劳动力稀缺为主要稀缺要素资源及其它要素稀缺共同作用诱导反应的结果,要素的稀缺和要素价格变化致使宁波市及农业基层生产部门和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产生了诱致性技术选择。

3 政策与建议

3.1 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发挥稀缺对行为诱导

3.1.1 合理配置农业用水,监督农户节约用水 宁波市政府、水利局和其他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通过水资源的配额限制诱导灌区地方政府推行节水灌溉,采取节水行为,引导和推动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一个区域或灌区的农业水资源配置合理,水资源稀缺性能诱导政府、农业基层组织、农户等采用更加节水的灌溉技术以节约稀缺的水资源。

3.1.2 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开展农业高效节水 建立节约水量交易机制,构建交易平台,利用水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农户,对节余水进行交易,保障农民在水权转让中的合法权益,从而推动农户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政府引导和监督灌区水权交易,构建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监控的水权交易体系,促进灌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3.2 优化相关制度和环境,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

3.2.1 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制度环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国家应制定和完善农业节水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性制度限制和规范农业用水。宁波依据国家农业节水有关法律、法规,部署各县区农业节水措施,依法治理和整顿浪费水资源行为,加大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

3.2.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依据我国和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构建宁波市县乡多级多层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机构服务能力,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提供良好服务。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加大对乡村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服务力度。鼓励节水灌溉技术设备供给企业建立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加强与农户面对面的技术服务。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作物耕作后“产学研结合”服务,鼓励农业科研单位、高校从事与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引导和扶持各类与节水灌溉技术相关合作组织建立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和提升合作组织的节水灌溉技术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蔡伯元,奕永庆,等.推广先进灌溉技术,加快节水农业发展[J].宁波农业科技,2012(2):21-23.

篇5

关键词:节水灌溉;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具有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特点,农业生产全部依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由于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新疆的水资源在地域和时空分布上极度不均,与水资源需求极不匹配,因而,形成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特点。季节性缺水突出,春旱情况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由于缺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湖泊干涸,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利工程设施薄弱,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工程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效益低下,灌区内综合灌溉定额居高不下,水资源浪费严重。

新疆正逢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同时对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新疆农业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占总引水量的95%以上,而目前灌区渠系防渗率还不高,田间节水尚未全面推广,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节水型农业,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大力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工作,才能缓解新疆缺水矛盾,这也是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制约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

1.水资源严重缺乏,用水矛盾突出。水资源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农业用水总量紧缺,供给能力增长有限。新疆干旱,蒸发量大,降水稀少,单位面积产水量只有4.8万m3/km2,不足全国的1/5,水资源十分紧缺。新疆是灌溉农业,工业发展、城乡发展用水量迅速增加,除伊犁、阿勒泰富水区之外,其它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很多地区靠挤占生态水来满足需求,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就现有的灌溉面积长期以来都处于不充分灌溉的状态,季节性工程缺水十分严重。因此,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

2.领导的重视。对于发展节水农业,领导一般都很重视,层层下达节水农业任务指标,抓节水农业样板,但却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就是对农民缺乏深入的节水宣传教育工作。这里的思想距离是:领导层对于发展节水农业的思想阻力普遍认识不足。

3.农民缺乏高效节水灌溉的观念。农业是节水农业的主力军,农民对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迫切性还认识不足,水价较低,农民自行采用引渠灌溉、沟灌、串灌等灌溉方式,无需投人过多成本,缺乏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浇水越多越增产”的错误认识根深蒂固,以及无偿用水在农民思想上形成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须珍惜”的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4.节水灌溉的配套综合管理不完善。(1)工程管理。由于历史原因,新疆水利建设始终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投入严重不足,欠账太多。主要表现为河流众多,缺乏骨干控制性水利工程,多数已建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工程设施老化,效益降低。在这种水利设施条件下,难以实现灌溉所要求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实时调高效利用和保证供水。因而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建设。(2)组织管理。①政府行为,现行各灌区“重建轻管”的思想还有一定程度存在,农业供水管理体制还有待继续健全,在灌区内还未真正作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政策措施不到位,节水政策、激励机制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等尚处于滞后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与管理, 导致了生产部门及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淡薄, 不利于节水工作实施。②农户行为,虽然政府支持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农户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如果采用新技术不仅不会提高收入,而且还会增加劳动力投入,那么农户做出的理性选择是仍然采用传统灌溉技术。政府行政干预下实施的新技术只是起到临时的“示范”作用。

三、影响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主要因素的对策

1.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管理。要切实提高和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与力度。制定节水灌溉总体规划,并从全局出发,合理规划经济布局。明确节水灌溉的重点地区、技术与环节,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农业结构;要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奖励节水,惩罚对水资源浪费的责任者。制定鼓励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贷款、贴息等金融政策。

2.加大领导对节水农业推广的重视。为加快新疆节水农业的发展,应尽快制定新疆的节水农业规划,制定好各项建设内容完成的时间表,分解到各地县,由有关部门定期专-项检查,把任务落到实处,作为各级领导考核的内容。

3.大力宣传节水灌溉意义,提高全民意识。加大对节水农业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节水的意识,今后应多统计一些新疆节水农业的统计数据,让社会各届都对新疆节水农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和了解。

4.积极完善配套的综合管理制度。(1)加大对节水灌溉设备和器材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向生产企业提供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国家能够给予贴息支持或适当补助。并将节水设备和产品列人农资产品目录,享受农资产品减免增值税政策,进一步降低节水器材的生产成本,工程管理需要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加大推广力度。(2)采用节水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尽快出台新疆农业节水的激励机制,对节水贡献大的单位和农户实施奖励政策,不能因他们实施节水灌溉和节水管理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要切实抓好人员技术培训,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把节水工程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原原本本地交给农民。以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理念,创建用水合作组织。并建立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和公平竞争的用人政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队伍。

总结

综上所述,新疆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新疆的节水灌溉工作仍然有着许多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合理的发展新疆的节水灌溉产业,是当前摆在各级水利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节水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06.

[2]杜威漩.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水利发展研究,2006(06):62-69.

篇6

一、充分利用灌区内的降水资源

灌溉水资源一般包括降水、地表水(库水或河水)和地下水。以前,灌区一般注重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尽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对本地降水的充分利用重视不够。实际上,对一个灌区来说,直接利用降水供给作物用水,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最好途径。为了充分利用降水,灌区应在雨季前多用井灌,以便腾空地下水库容,有利于雨季补充地下水;同时,应在田间采取耕作保墒措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等农业措施,尽可能做到作物生长与雨热同步,从而提高降水利用率。

二、调整灌区的作物种植结构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适应灌区的水源状况,可以发挥灌溉用水的最大效益。在容易受旱的北方灌区,春季是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所以北方应在满足粮食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压缩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杂粮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稻为需水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目前,在各引河灌区内占有相当的种植比例,因此,在灌溉水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应下大力气压缩水稻的种植面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下,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并提高其品质,增加饲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蔬菜和名优特产作物的种植比例,错开用水高峰,增加产值,是灌溉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方向。在我国西部,一些流域的上游地区盲目开垦,大规模发展灌溉面积,造成下游断流并大面积荒漠化,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这类地区要在留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以水量定灌溉面积,超出水源承载能力的灌溉面积,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三、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

按照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和程度,可将灌溉分为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两种。充分灌溉是指水源供给充足,能够全部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此时的最优灌溉制度应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气象、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土壤墒情等,对农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使其生长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且不产生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这样既确保获得最高产量,又具有较高的水分生产率。而非充分灌溉的优化灌溉制度是在水源不足或水量有限的条件下,将有限的水量在作物间或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确保各种作物水分敏感期的用水,减少对作物水分非敏感期的供水,此时所寻求的不是单产最高,而是全灌区总产量最高或产值最大。

当前,由于灌溉水源日趋紧张,在大多数北方灌区,应该推广应用非充分灌溉制度。对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可以减少小麦苗期的灌水量,一般每亩可减少50立方米。玉米灌水次数少,不宜采用非充分灌溉。棉花可在苗期或絮期减少灌水量,一般每亩可减少50立方米。水稻可以在分蘖期减少灌溉水量或不灌。采用非充分灌溉后,一般单产会有所降低。因此,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应该经过充分论证比较后,在适当降低单产水平下扩大灌溉面积,使灌区总产得到提高。

四、因地制宜地选用节水灌溉技术

适用于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地面灌溉等。当前,我国传统的以沟灌、畦灌为主的地面灌溉面积占到总灌溉面积的97%,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以地面灌溉为主,因此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应作为重点推广应用。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主要有大畦改小畦、长沟改小短沟、平整土地、坐水种等,是投入少、见效快、农民易掌握的节水技术,应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于其它节水灌溉技术,各地应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选择。

五、节水灌溉要与农业综合技术相结合

过去发展农业高效用水,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而没能很好地配套农业增产措施,因此常会出现节水但增产增效并不明显的现象。与工程节水技术配套的农业技术主要有水肥同步供给技术、利用耕作措施调控农田水分技术、覆盖保墒技术、选育耐旱高产品种等。各地应根据不同灌区类型的特点,在大力推广节水工程技术的同时,选用适宜的农业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水分生产率,提高节水增产效益。

六、改革灌区的用水管理

实现灌溉农业高效用水,需要有一整套用水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来做保证。因此需要对现行的灌区用水管理进行改革。

篇7

1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1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对传统的授课方式缺乏兴趣,实验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的环节进行彼此间的交流,锻炼学生思维、沟通、团队、创新能力,并且能够较为完整的使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有一定的提升,实现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向全面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

1.2加强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课程是完整的一个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实验模拟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精神。而实践能力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造成课程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1.3提高应用能力

随着互联网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应用软件作为重要的工具性知识成为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现实工作中会经常使用到已被社会熟知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企业管理软件(如用友、ERP)、数据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等,实验教学环节加强这种工具性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农林经济管理是我国较早开设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长期以来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各高校开展的实验教学也主要集中在计量经济学、会计学、ERP等经济管理类基础学科实验课程,各实验课程安排过于分散,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尤其是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验环节设置较少,难以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

2.2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在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心进行,安装相关的专业软件进行相关程序的设定进行情景模拟试验,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基本操作流程后,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实验教学任务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操作,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虽然这种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各课程实验教学方式单一,造成学习主动性下降,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获得所修学分而尽快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2.3实践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教师都是在获得博士或者硕士学位后进入高校担任专业教师的,许多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在实际工作单位从业,实验经验严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很多实验教学老师均是由专业课程老师兼职授课,专职的实验教师或者是行业内有经验的兼职教师较少,而兼职教师较大的课务压力和科研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实验教学效果。

2.4缺乏评价监督体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评教”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评教”以敷衍了事,使得“评教”体系过于形式化;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督导缺失导致没有客观的评价监督人员,致使督导缺失。

3实验教学对策与建议

3.1完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的过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教学在本科教育阶段,对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应该设计“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学科技术试验偏重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学科基础能力训练;专业基础试验偏重于管理学、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试验环节,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ERP等试验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偏向于农林经济管理多课程试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如农业金融学实验、农业发展规划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3.2提升实验教学课程任课教师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与培养方式逐渐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和教学的主体。而实验教学的改革,就是培养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积极性、主体性和能动性。而这三大特点的发展、学生氛围趋势走向等仍需要课程教师的指引与指导。教师对此的作用和影响至关重要。第一,实验教学课程教师的筛选。应选择基础理论扎实、责任感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实验课教师。第二,革新传统教学,聘请一线专家学者或企业高管参与实验课教学,补齐实验课程教学短板。第三,组建学生“团队”式主体。通过学生兴趣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组间交流”,自查文献、自决问题,使学生在能动性发挥的同时,拓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3建立实验教学考评制度

考评制度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学生实验课程成绩的考核。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任然不高,比如在综合成绩测算时,实验课程成绩权重太小。既不能体现出课程的重要性,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认同性,导致学生对此草草应付。应建立健全实验课考评制度,提高实验课程的权重,使之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性实验设计的权重。第二,对教师实验课程成绩的考核。使用同行专家学者与学生共同给分的制度。专家学者的评分能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传导能力、对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的引导能力等;而学生评分能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效果和对授课老师的认同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8):2015-216.

[2]黄寄梅,刘传菊.关于农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121-122

[3]高集光.浅析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3(9)262.

[4]张恒松,曾艳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109-113.

[5]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2(6):20-21.

[6]郑璇.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43-44.

[7]薛兴利,刘桂艳,尚健.高等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科学2013(8):59-61

[8]汤晓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35-136.

[9]姜长宝.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107-108.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7-02

一、创新“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

1.“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依托行业业务主管部门,携手全省各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局)、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农业经济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与产后营销环节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能力项目为载体设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层级递进、循序渐进的思路,将全学程分为“4+1+1”三个递进的教学阶段组织教学。教学进程与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阶段(1-4学期):专业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分项培训职业岗位技能。第二阶段(第5学期):专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模拟训练岗位操作能力。开设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通过ERP软件和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及工作任务,将农产品市场调研、产品营销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等技能贯穿于一体。第三阶段(第6学期):顶岗实习,进入社会掌握工作能力。运用“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农校+农村+农企+农协+农户”专业办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顶岗实习。

2.“行校结合、校企合作”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确定试点班级。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按照层级递进、三段安排方式组织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内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组织专业实训。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的差异,进行动态调整,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用性加以修正和完善。

3.建设成效。2011年《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教研成果获得第四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研成果获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牡丹江地区高校大学生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双证书”获取率由80%增加到100%。

二、基于农业经济管理流程设置核心课程,实行“双证融通”

1.建设措施。首先,根据毕业生履职能力培养需要,确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其次,基于农业经济管理流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核算、农业企业经营运作和农产品营销四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设置其他专业课程。第三,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实现“双证融通”。按照“经济以社会为课堂,课堂外延与社会融合”思想组织教学内容与安排教学进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采取举案分析、角色扮演、软件模拟、分组活动、任务驱动和现场实做等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第四,“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组织与安排生产实训,以“农校+农村+农企+农协+农户”实训平台为支撑,着重培养学生策划、经营、核算与营销四大职业岗位能力。

2.建设成效。新增国家级精品课《农产品营销》,完成《基础会计》等5门省级精品课建设,完成4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公开发表教研论文36篇,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11项,主编专业教材16部,其色教材4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得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构建形成职业化、综合化和开放性的专业实训平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①社会内化,仿真模拟。引用真实案例,建设模拟经济法庭、商务谈判室和报关大厅等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演练和掌握实际业务处理能力。②虚拟岗位,软件操作。新购计算机227台、专业教学软件26套,设定虚拟岗位,进行经济核算、贸易业务和物流配送等管理程序及方法训练。③“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学校提供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引入星辰速递有限责任公司和牡丹江国恒商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委托经营和教师自营两种模式。④前校后厂,现场实践。学校的农场、畜牧场、校园超市和农副产品经销公司常年开放,满足学生参加生产技术与管理实践的需要。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①依托行业,服务企业。依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经济调查,增加实践经历和体验。与牡丹江德世盟公司、大润发公司等企业合作,学生为其代销商品和进行市场宣传。②携农企、助农协、带农户。依据农业产业化企业产品订单,协助桦川岩顺香谷合作社、海林长胜农机协会等合作组织进行经营策划、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带动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③多方合作,共建共享。依托黑龙江省用友软件公司等企业,与区域内兄弟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多方合作互惠共赢,实行资源共建共享。

3.建设成效。新建农产品营销、农村经济核算和农产品模拟贸易公司3个实训室,扩建农村经济策划和企业经营管理2个实训室,引入星辰速递有限责任公司和牡丹江国恒商务咨询公司2个合作企业。新开发8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多元投资、机制创新、方式多样,建成了功能配套、模拟与实战并举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

四、服务地方经济,辐射带动同类专业发展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USEM就业能力模型;教学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的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质量的评价直接反映在大学生就业情况中。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随着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大学一毕业就能直接去单位报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毕业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开始面临着市场化的考验。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以社会评价尺度为主,即应该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而言就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当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与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出现不一致,社会就会不认可学校培养的学生,出现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高等农业院校内部一般将重点放在农学方面,即重视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针对这些情况,加快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USEM就业能力模型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例如,国际劳工组织(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 overtoon(l998)则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哈韦(LeeHarvey,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2008)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等等。

在国内,郑晓明(2002)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通过对中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者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还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就业能力统一的看法。但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实践来说,一个无法达成共识的理念显然是无法指导实践的。因此,从指导实践的角度考虑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本文认为就业能力不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指向的是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它特指个体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而就业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指一般能力或基础能力。这样一个界定有利于不同的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改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USEM就业能力模型简介

就业能力在国外被称为可雇佣性 (Employability)。并被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英 国学 者 PeterT Knight& MantzYorke提出了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并建立了由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 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可雇佣性 由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以及元 认 知能 力组 成。如 图 1所示,USEM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最终组合成就业能力。

学科理解力是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则是适合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学科理解力和技能对于就业能力的影响显而易见,除此之外,就业能力还包括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班杜拉在 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 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 1998年针对组织行为这一领域给出的更广泛、实用性更强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 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元认知”概念是弗莱维尔提出来的。

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人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或认识过程,选择有效认知或认识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对学生来说,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的认识,来准确地体察和自觉地控制 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主动地有效地发展 自己。而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以求得 自我发展的能力。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就是 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它们在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此 ,本科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加强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能力

(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流向主要分为出国、考研 、考公务员、工作和创业 ,其中真正就业的应该为考上公务员、工作和创业。以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为例,就业情况基本如下。

1、就业率

怎样才算找到了工作?传统意义上,只有签署教育部统一印制的 “三方协议”才算就业。这是狭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但是,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以及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有些大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用人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只能签订临时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事实上,他们已经实现了就业,我们也将其纳入统计范畴,作为广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中,广义就业率的学生数约占其总人数的占90%。

2、专业对口程度

在上述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三年平均为72%,不对口的占23%,空缺的人数占5%。

3、就业地区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已就业的学生中在湖南就业的52%,广东为8%,上海为 5%,浙江为 4%,四川为2%,其他地区为19%。可见,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是在湖南本地就业。

4、就业行业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中,比重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占14%;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分别占12%和10%;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通信业,占 11%;教育文化和传媒业,占 8%;党政机关和社团,占9%;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也有一定的比重 ,其他行业则比较分散。

5、单位性质分布

三大集中分布的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分别占30%、20%和 18%,接着是外资企业、占10%,政府机关9%,自己创业仅占 0.2个百分点。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1、样本采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和许多当地聘用了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企业的高管的约谈;二是针对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已毕业和在校学生发放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试行问卷,并向本校部分已毕业和在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发放100份进行预测,收回有效问卷95份,经分析修订,形成正式问卷。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入到SQL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 SQL语句对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

2、数据分析

(1)“学科理解力”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高管和65%的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

(2)“技能”方面的现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企业高管和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弱,缺乏基本专业技能,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一般需要经过半年至一年时间的培训才能开展工作。

(3)“元认知能力”方面的现状。经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元认知能力。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被动地受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在课堂之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够。

(4)“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而且技能的缺乏、学习能力薄弱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下降,即自我效能感差。

上述情况是根据 USEM模型理论反映出的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弱的问题。

三、以培养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要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拓宽专业知识 、增强专业技能、加强学习能力和提高自信心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可以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四年的本科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教学阶段 、专业教学阶段和职业教学阶段。如图2所示。

1、第一教学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它包括三个模块:基础教学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基础教学模块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模块着重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由学工部承担,主要内容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图2 基于USEM模型的教学改革三阶段

2、专业教学阶段包括专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专业教学模块包括必须的专业课程学习。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是在第一阶段综合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可以满足工作单位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与第一阶段中的有所不同,应由专业教师承担这一工作,把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具体化。

3、职业教学阶段包括职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职业教学模块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或

意向就业单位共同承担。根据就业意向,指导学生学习与工作性质相关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今后工作 的需要。职业教学模块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供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选择。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业由学工部、指导教师和就业(实习)单位共同承担,探讨步入社会后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尽量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 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 LeeHarvey.OnEmployabilitytheHigherEducationA—cademy.2004.

[3]赵付明,张墙玉.高校教学改革要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

[4]冯菊香,冯东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面向大学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6(4).

篇10

关键词:高效性;高效性节水灌溉;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发展高效性节水灌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小城乡贫富差距,保证农村地区现代化工农业高速发展,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切实提高农民的收益,高效性的节水灌溉已俨然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1 发展高效性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1.1 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候需要实施高效性的节水灌溉

宁夏地区虽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但却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在宁夏的农业生产中扬黄、机井和水库灌区更是尤为重要的基地,实施节水灌溉应该符合中央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提倡精神,以节水为中心的工程改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保证农民的收入和民族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减小我国东西部的差距,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2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实施高效性节水灌溉

水浇地的面积过小以及涝旱保收是宁夏现有耕地的问题,农业生产自然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宁夏又十分缺水,少雨干旱,农业生产与灌溉息息相关,没有灌溉,就自然不会有农业生产。同时,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还有灌区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年久失修和严重浪费水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合理地去调配不多的水资源,通过高效性节水灌溉将旱地变为水浇地。

1.3 为了贯彻落实“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和退耕还林,以粮食换生态的指示,要大力实施高效性节水灌溉

大力实施高效性节水灌溉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提升灌区的经济实力,增加灌区的粮食产量,还可以减少水土的流失,改良土壤,保证了山区的退耕还林的进行,其生态环境也会日益改善。[1]

1.4 要想缓解宁夏区的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就应该选择高效性节水灌溉技术

在发展速度以及规模上来说,高效性节水灌溉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相关技术和优点也没有深入民心,因此该项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要想建设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就需要实施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项持久并且艰难的任务,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的越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也就会更好。[2]

高效性节水灌溉是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高效性节水灌溉归根到底是一种科学灌溉和现代灌溉。实施高效性节水灌溉的过程,是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根本。建立节水型的种植结构,是一种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约束来优化生产的配置,要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保护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以确保粮食安全生产,这是一种战略选择。将高效性节水灌溉推广到农业节水工作中,可以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措施。

2 高效性节水灌溉发展路线

2.1切实结合我国现状,使农业发展与优质水资源配置得到结合

目前我国在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上还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部分地区已实现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但是结合我国水资源相对贫乏的现状,相关的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进行综合考虑,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分配,实行分质供水。

2.2 明确出发点

相关的建设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明确,大力加强高校的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可以快速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者在进行相关的设计时,要努力结合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的真题特点,建立相对完善的工程指标,在完善工程利益的同时,在农业分布区较为密集的地区,努力快速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化高效性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对于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的选址问题,必须得坚持几个原则性问题:

2.2.1对于那些相对缺水严重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不是很高的地区,优先选择自流灌溉;

2.2.2对于那些相对的经济发展较快,种植作物多为经济类作物地区优先考虑;

2.2.3干部包括党员在内地区思想较为先进,能过努力积极地支持建设的地区实行优先选择;

2.2.4相对的社会治安较稳定,没有发生过恶性刑事案件的地区优先考虑。在以上地区实现高效性节水灌溉工程工作,会得到地方的群众支持,对于加快相对的建设工作有益的一面。[3]

2.3因地制宜

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差别很大,所以当我们在大力发展高效性节水灌溉时,切记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发展速度上应采用“宜快则快,宜慢则慢”的理念,而且要不能超过当地实际的经济承受能力;在选取高效性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时,可以使用高标准、先进的技术,例如管道式喷灌、微喷灌、固定式滴灌等。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科技含量一般的常规技术,例如:膜上灌、坐水种等,总的来说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取适合的灌溉技术,这样才能提高其高效性。

3 总结

结合当前中国现状,建立相对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综合传统农业灌溉技术以及先进的现代高效性节水灌溉技术,加强这一民生工程的建设,这对于提高农业经济生产效益,节约当前我国相对贫乏的水资源,对于环境的保护,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高静萍,姚萍.对农业高效性节水灌溉问题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11) : 259.

篇11

【关键词】高效节水工程;节水灌溉;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们国家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迅速,在水资源短缺的吐鲁番地区,农业发展面临极大制约的情况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本文研究高效节水工程运行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阐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同时实现农作物产量高产,在意识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管理办法,从政府到民众,都应该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应该为工程的运行提供一系列服务,探索节水工程管理体制,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长久效益,促进农业的发展。

一、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吐鲁番地区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同时我地区又以农业为主,农业发展一直受水资源短缺限制,近年来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对节约用水,实现农业优质高产意义重大【1】。

(一)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能够有效缓解水资源矛盾

在高效节水技术以前的农业发展中,普遍采用大水漫灌这种非常浪费水资源的灌溉方式,这样有限的水资源肯定不能满足所有农业灌溉需求,造成农作植物因干旱而低产。近年来,我国在很多区域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在很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大力兴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善沟渠等灌溉区的灌溉配套设施,改变了农田灌溉模式,提高了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上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现了增产增收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大力推广,解决农业发展中受水资源限制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同时,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经济作物发展迅速,能够极大增加农民的收入【2】。比如采用滴灌技术,使得农田土壤水分在作物生长期内保持在利于作物生长的水平,这样作物可以非常便利地获得水分、养分等,土壤水分适宜还会有利于作物保持体内的能量,能够保证作物产量的提高。

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措施

(一)重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县级政府部门管理,县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足够重视高效节水工程的管理,下属的各乡镇就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由乡镇相关部门领导担任的小组组长,其他均是负责水利、农业等相关工作的人员,领导小组要到田间视察高效节水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出现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工程修复,时刻保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正常运行,这样,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就有了责任明确,执行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健全节水工程管理体系,完善相关制度

各县级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条例等相关规章制度,使所有的节水工程管理都有据可循,对农田节水工程运行管理进行科学的指导以及促使其达到规范化【3】。同时还可以将节水工程管理工作列入乡镇领导工作考核内容里,并制定详细明确的考核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督促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更加有效。管理制度要能够调动相关管理者的积极性,将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把一些运行良好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作为先进示范点,突出其示范作用,并对其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区域内节水工程发展更加良好,提高社会各方面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的积极性。

(三)控制水权交易,探索管理机制

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期间,对水资源的管理具体办法是,制定用水量标准,超额的不补,剩余的归自己,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的水资源可以自行支配。鼓励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受益区农民探索新的工程管理机制,可以农民自己组织成立农协会进行管理工作,使用“一事一议”的办法就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议、解决,以及向工程受益人筹集资金用作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维修经费,确保工程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为群众带来效益。

(四)加强节水宣传,提供相关服务

通过开展节水活动,电视广播媒体等途径宣传节约用水以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工程运行管理上要注意的地方和相关使用技术,编制相关手册分发到各家各户【4】,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教育和引导农民参与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中。

健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服务体系,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宣传、指导,解决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还应该在相关部门设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服务点,保证灌溉设施需要的各种零配件能够及时进行配送,政府应该鼓励当地灌溉工程所需要的设备生产厂家扩大生产,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供优质产品。

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意义重大,在管理上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体制。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不仅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上的水资源矛盾,还实现了农业的优质、高产,对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的意义,所以应该高速重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政府要重视,做到有专门负责机构,为工程运行提供一系列服务,用户要提高节水意识,意识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技术以及掌握工程管理办法,以确保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正常运行,能够持续发挥效益,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依斯拉木江・买买提,依明・吐尔松.抓好节水工程管理提高用水效益[J].大陆桥视野,2013,(2):78,82.

[2] 张国庆.浅谈高效节水工程的运行管理[J].甘肃农业,2014,(23):129-130.

篇12

“十二五”末我国高效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状况

《实施方案》中的高效节水灌溉主要指的是喷灌、微灌、管灌(管道输水灌溉)等灌溉方式。《实施方案》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效节水灌溉事业呈现出发展社会化、技术集成化、建设规模化、应用大田化、服务专业化等特点。各地各有关部门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项目,促进了高效节水灌溉事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灌溉面积10.81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有2.69亿亩,高效节水灌溉年节水能力约270亿立方米,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但是,到“十二五”末,我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约占灌溉面积的25%。受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用水方式粗放等因素制约,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河北、新疆、天津、内蒙古等省(区、市)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重较高,分别为78%、59%、51%、47%、45%;湖南、广东、安徽、江西、、四川等省(区)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重较低,分别为0.5%、2%、4%、4%、4%、5%。

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1. 建设目标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到2020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69亿亩左右,占全国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32%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4亿公斤,新增年节水能力85亿立方米,同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2. 主要任务

《实施方案》提出了工程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两项任务。

(1)工程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其中: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015万亩,喷灌面积2074万亩,微灌3911万亩。在耕地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672万亩,其中大中型灌区新增3200万亩,小型灌区新增1868万亩,纯井灌区新增3604万亩;在非耕地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28万亩,其中牧区600万亩。

从各省(区)下达的建设任务来看,新疆、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等五省(区)的任务量较大,分别为1200万亩、1000万亩、1000万亩、950万亩、650万亩,总量达4800万亩,占到“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近一半。

(2)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实施方案》明确,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田水利改革的“牛鼻子”,统筹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一是创新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建设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二是建立健全运行管护机制。明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制度和经费,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管护机制等。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通过分级制定农业水价、探索实行分类水价、逐步推行分档水价,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四是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等。

区域布局和技术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自然条件迥异,水资源禀赋千差万别,种植结构繁杂多样。《实施方案》根据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等四大区域不同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因素,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分区发展重点和技术模式。《实施方案》中东北地区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东部;西北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和中西部;华北地区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六省(市);南方地区指长江沿岸及其以南的各省(区、市)。

1. 区域布局

“十三五”期间四大区域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布局状况如下:

(1)东北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4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260万亩、喷灌面积855万亩、微灌面积725万亩。

(2)西北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3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517万亩、喷灌面积188万亩、微灌面积2125万亩。

(3)华北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98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2074万亩、喷灌面积430万亩、微灌面积476万亩。

(4)南方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50万亩,其中管灌面积1164万亩、喷灌面积601万亩、微灌面积585万亩。

2. 技术模式

(1)东北地区在旱作区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发展滴灌、喷灌技术,积极采用抗旱坐水种等措施;在有规模化耕作条件的地区集中连片发展大、中型机械化行走式喷灌。

(2)西北地区要优先在内陆河区、传统井灌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地表水过度开发或供用水矛盾突出的灌区,在加快骨干输水渠道节水改造的基础上,田间因地制宜地推广滴灌、喷灌、管灌技术;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区,适度调减灌溉面e,维护生态安全;在草原牧区,根据水资源条件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场。

(3)华北地区在地下水超采区严禁新增灌溉面积,严禁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科学开展地下水源置换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微咸水、再生水等;在纯井灌区和井渠结合灌区以管道输水灌溉为重点,结合水肥一体化发展喷灌、微灌,推广用水计量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灌溉用水量与地下水位双控制;在地表水灌区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管理便捷的高标准管道输水灌溉,条件成熟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喷灌和微灌工程建设等。

(4)南方地区在传统地表水灌区,积极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在丘陵山区兴建的“五小水利”工程中,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在丘陵坡地的果园、茶园、设施农业区等高经济附加值作物区,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技术;在糖料蔗种植区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技术等。

保障措施和市场投资需求

篇13

关键词: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区概况;效益分析

引言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对传统灌溉方式的创新,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早在2011年,水利部陈雷部长在有关部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意见”上批示“举全部之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此为契机,全面开启了高效节水灌溉工作的进程。为加强“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领导,河南省水利厅成立了“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2013-2017年]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1项目区概况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多年平均降水量979.20mm,蒸发量1498.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存在差距,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项目区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灌溉主要依靠开采浅层地下水的平原井灌,是典型的纯井灌区。区内机井多为20世纪90年代所建,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善、配套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灌溉工程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使灌溉水源不足,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涉及3个乡镇8个行政村。区内土地肥沃,群众对发展节水灌溉,特别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高。结合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建设要求和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现状,本着集中连片、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统筹规划的原则,依据当地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工程建设布局、规模和形式,以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为目的,根据项目区地形、作物种植情况,确定采取何种灌溉方式。

2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

2.1.1计算依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国家计委1993年7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采用的主要参数:按《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规定,社会折现率采用12%,财务基准率为10%。2.1.2经济效益分析该项目工程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农业灌溉效益,按有、无项目对比进行计算,其间接效益未予计算。在计算时采用分摊法计算工程效益。2.1.2.1增产效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促进项目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0万hm2。年可增产粮食450万kg,粮食每公斤按2.20元,则年增产效益可达990万元。根据有无项目作物种植结构及产出投入按水利分摊系数0.35考虑,增产效益为346.50万元。2.1.2.2节水效益项目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0万hm2,工程实施后综合节水达20%~30%,年可节约水量270万t,每吨按1.00元计算,则项目区节水效益为270万元。2.1.2.3节地效益与土渠灌溉相比,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0万hm2按节地3%计算,项目区可节地9×10-3万hm2,以单产效益指标推算,年节地效益为380.70万元。2.1.2.4省工效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后,按每公顷年省30个工日,每个工日40元计,则年省工效益为360万元。故项目实施后年效益:B0=1357.20万元。

2.2社会效益

2.2.1减灾、防灾,增加农民收入旱灾、洪灾、涝灾等是影响项目区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项目实施后,田间灌排工程配套标准提高,可提高灌溉供水保证程度,减轻旱、涝灾害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农业措施实施,推广抗旱、防风、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可提高作物本身的防灾、抗灾能力;林业项目实施,进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四旁植树等,林业措施发挥效益后,将减少风沙危害,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资源。2.2.2减少水权冲突,化解水利矛盾项目实施后,损失水量减少,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增加,可减少工业、农业、城镇生活之间、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用水矛盾,减少水权冲突,促进社会稳定。2.2.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扶持资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不仅可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而且可带动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各业发展又为加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促进了交通运输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工增值,以工补农,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项目区经济发展将为当地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作出重要贡献。2.2.4增加社会稳定因素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水利矛盾的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都将不断改善,因此,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区域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建立SIDD试点并组建供水管理组织(WSO)和用水者协会(WUA)将改变管理机制,改善水资源管理,负责项目建设、实施、运行管理,并按成本供水,负责回收水利投资成本,达到管理运行,使水利固定资产保值,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灌区的成本回收。

2.3生态环境效益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缓减项目区水资源的紧张局面,将水利用系数由0.45~0.65提高到0.70~0.85,降低农作物的灌溉定额。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缓解了区域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灌溉用水量的减少,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适当将水资源转移到工业及生活中,提高当地的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市灌排条件、土壤及耕作条件都将得到改善,灌溉用水量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也随之减少,地下水超采漏斗区水位得到回升,维护当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灌溉水量是按农作物的生长期不同时段对水的需求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技术更合理、更科学,有利于水份、养份均匀实时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中,便于作物吸收,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还能减少灌溉过程中无效入渗和蒸发水量的损失。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节水模式由低效落后向高效先进转变,种植结构由高耗水作物向低耗高产高效作物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种植分散经营向设施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转变。进一步完善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要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农田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所迫切需要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由于采取了综合的节水措施,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项目区内作物及时灌溉得到保障,扩大了灌溉面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极大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还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艾兴军,靳和平.旱田高效节水灌溉效益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8).

[2]秦海霞,李永刚,韩献中,王艳平.中牟县高效节水灌溉规划建设效益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1).

[3]侯云.玉门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效益分析[J].甘肃农业,2014(16).

[4]段鹏.豫北区域高效节水灌溉经济效益分析[J].创新科技,2014(16).

[5]刘永禄.济阳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效益分析[J].山东水利,2013(10).

篇14

加大区、地、县三级财政投入力度,从2009年起,自治区决定由财政拿出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采用财政贴息支持高效节水建设。2009—2011年,区本级累计投入农业高效节水建设专项资金16.32亿元。二是整合财政资金。自治区财政以高效节水建设项目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积极整合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各项农田水利建设相关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三是吸纳社会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吸引农村合作组织和农民用水者协会自筹资金、企业对农户实施高效节水进行补助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支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资金管理

(一)创新节水工作机制。一是突出工作重点。主要抓好斗渠以下田间节水措施,着力推进管道输水,重点推广地膜覆盖等地面节水技术,选用抗旱作物品种,提高作物节水抗旱能力,降低亩均用水量。二是坚持以点带面。各地根据本地农业区域的特点发展节水灌溉,选择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节水技术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喷、滴、渗灌及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主要方向,先示范后推广。三是节水与增收并重。注重工程节水措施与农业节水措施及管理节水措施相结合,节水农业技术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通过选择成本低、效果好的节水技术和推广优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切实做到既节约水、又增加农民收入。

(二)切实加强资金监管。一是严格实行报账制。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任务和内容,按照工程进度及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达项目建设单位,封闭运行。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金,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规定办理。二是严格项目考核制度。根据项目目标任务,与项目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义务及考核办法。三是严格项目规范管理。落实项目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现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标准化操作和规范化管理,创造公平竞争、手续简便、制度透明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

(三)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建立高效节水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加强棉花节水滴灌运行和增效管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服务管理、高效节水运行管理模式推广等一系列制度,推动高效节水灌溉管护工作。推进高效节水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合作社+专管人员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专管人员管理、村组+专管人员管理、水管单位+农户管理、公司+专管人员管理、农民联户管理、承包管理、大户或私人农场自行管理等节水灌溉与经营管理的融合模式。

坚持整体推进,确保共同受益

(一)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十一五”期间是新疆自治区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累计投入农业高效节水建设资金80多亿元,新疆地方工程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3211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53%,其中田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00万亩,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23.7%,占全国高效节水面积的80%以上。农业高效节水建设正向着粮食作物、设施农业、优质高产农业等纵深发展,建设形式开始实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有机结合,建设管理开始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高效节水,成为引领我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