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调研的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中人均收入很低、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温饱问题、需要社会关爱和救助的特困户,包括鳏寡孤独、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或残废致贫、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以及其它因素致贫的农村特困户。
(一)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全市农村共有个113个乡镇,2614个村委会,116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73万户,总人口270.03万人,目前,共有各类弱势困难群体8.54万户、30.3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05%、11.25%。
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或残废致贫,全市共有2.94万户、10.4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30.91%、34.43%;二是因为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共有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9.63%、29.55%;三是因为自然灾害致贫,共有1.8万户、6.8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1.08%、22。61%;四是因为鳏寡孤独和其它因素致贫,全市共有1.27万户、4.52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14.87%、14.88%。
从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情况看,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导致其不愿意或者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又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劳动力质量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困难,这又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2、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外出务工难,家庭经营开展难,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3、偶然因素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全市农村弱势群体中,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残废、生大病和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致贫的有5.43万户、25.8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63.58%和85.20%。
(二)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大量的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8.74万户36.3万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弱势群体。二是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的约有4万多户、18万多人,覆盖面仅达到全市农业人口的7.05%和6.6%。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四是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全市因家庭成员生大病致贫的农户达到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农村弱势群体总数的29.63%和29.55%,而因病致贫的农户由于需要资金较多,难以得到民政部门的救助。
(四)扶持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民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要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用于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5、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整体素质。据调查,有很多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问题,加强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议减免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非义务阶段教育所需的资金,各级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承担社会义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关键词:弱势群体;特俗服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12-02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其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病患、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而今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地城镇化,农民工也被纳入弱势群体的概念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弱势群体既有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有精神层次的追求,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弱势群体更需要精神方面的鼓励和关爱。作为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本馆深刻意识到在目前社会环境下精神层次的探索是对未来稳定社会环境、培养下一代的基础。而具体则体现在让弱势群体到良好的环境去读书,去拓阔视野,从知识上充实自己。而对未成年人、儿童的启蒙教育,图书馆则肩负着更长远的意义。
一、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必要性
1.关怀弱势群体的读书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未成年人的数量约有人口基数的19%,少年儿童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而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在如今信息化高速发达的时代不免会感到迷茫与困惑,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正确价值观和读书习惯是图书馆服务管理的重点。而另一方面老年人约占人口基数的10%,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作为图书馆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阅读生活,并提供一个场所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某些残疾人、下岗工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具有物质生活欠缺、精神迷茫等特征,积极推动满足其精神面貌也是本馆的工作重心。所以图书馆为弱势群体的特殊服务必须得到重视,因为正是这些形形的人群组成了我们的社会。
2.坚持公益原则,为弱势群体服务。在《图书馆服务宣言》中:“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公益图书馆应向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务。这一要点不能以性别、职业、身体差异、年龄差异为借口,应更人性化地为全体公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快捷、人性化的读书环境。作为文化气息浓厚的公共场所,图书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特殊需求,如提供人性化的咨询服务、宽敞明亮的阅览室,空调、网络等设施则保障了读书者对舒适环境的需求,简化并有效的借阅流程则方便弱势群体将书本带回家。各种活动的举办,有效提高了社会各层人士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二、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具体措施
1.公益图书馆的收费。弱势群体在财富、社会地位、知识、生存能力等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存在不足,处于劣势,他们的生活质量在物质上得不到保证。而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收费则增加了甚至抹杀了弱势群体的读书欲望,如何降低甚至减免收费,是图书馆的天职,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图书馆是公益机构,早于20世纪90年代,我馆已意识到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并积极开展为福利院老人送书、在节假日组织少年儿童读书日等活动,开展在乡镇周边地区为农民送去相关农业书刊、提供讲解等服务。而如今随着国家政策对弱势群体的着重关注,图书馆也已经几乎是零门槛为社会公民进行服务,所以从收费管理上,可以说如今的图书馆几乎可以免费地为所有弱势群体服务,并且我馆积极开展相关服务的宣传教育,对我馆员工进行服务培训,使得热忱服务成为我馆最重要的人文标志之一。
2.增强服务意识。图书馆面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也应有特殊的服务特色。首先要对弱势群体的心理进行分析,在服务态度和语言表达方面,一定要热情谦和,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提供一些上门服务、阅读服务等等。从硬件设施来讲,图书馆应该建立无障碍通道,备有轮椅等设备,在书库的走道设计上要保证残疾人的方便,并且提供网络、电脑等现代化设备,尽一切能力去完善图书馆的建设。在软实力上,应积极主动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培训班,不仅仅在读书中使弱势群体得到精神上的安慰,更是要全方面地针对各种人群的不同需要,合乎各种人群的利益去组织活动。要让弱势群体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切身问题,增加活动交流心得,增强生存的信心。
3.图书馆员工的素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具有乐观积极、乐于助人等特质,人与人的交流中能够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相关专业的培训则是良好提供服务的基础,如何划分、分析具体弱势群体的切身精神状态,并加以引导,介绍其阅读相关书籍也是评判一个图书管理员业务熟练的标准。今天少年儿童的精神状态是重中之重,由于我国家庭结构的特殊构成特点,少年儿童可能背负太多的升学压力,课外培训等活动也使少年儿童精神负担甚重。图书馆应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特性,对少年儿童的图书进行详尽分类,并提供建议供学生参考,培养少年儿童的读书习惯,在未经引导下的少年儿童可能对大千世界有些迷茫,正确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防止学生误入歧途。我馆更是推荐少年儿童多读经典著作,从经典中读历史、读人文,并且尽量避免选择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典文学著作,从而让少年儿童以读故事的心态,去了解人文历史,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潜移默化地让少年儿童觉得读书是有趣的,而不是父母、老师安排的任务,让学生自发地去读书。
图书馆员工的素质不仅体现在人性化的服务,也应更好地拓展自身的社会洞察力,在不同领域做出不同的成绩。比如在少年儿童的阅读生活上,以上建议以少年儿童作为图书阅览的参与对象,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样在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如农民工这一群体,也需要更详尽的分析和作为。农民工这一名词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产物,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县城去寻求物质的丰收,而据我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农民工的心态以及相关复杂的家庭环境情况更加值得关注,农民工带来的子弟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不同于城里的孩子,农民工子弟大多害羞,并且意识到与城镇孩子的差别,我们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农民工的子弟,并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自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社会的同时,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人口已达13.7亿,而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说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而我国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近六成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和全国水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年轻人向城市的流入,这一比例还会增大。老年人群体属于生理性的弱势群体,农村老年人又由于各种各样的内在或外在原因使得其缺乏劳动能力、经济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很难通过常规渠道来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1]。因此,农村老年人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能够“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受到了政府、社会和家庭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问题分析
在农村当中,老年弱势群体获得的支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社会支持,另一类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前者的支持主要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社区正式组织的帮助等,后者的支持是指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涉入老年人生活较多的家庭成员、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提供的支持[2]。
本文主要从家庭、政府、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来分析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的支持主体地位受到动摇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家庭支持不仅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基础,也是其社会支持网的主体。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它在所有的社会支持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也体现在老年人的个人选择之中。“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农村尚未改变,在老年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和最先寻求的往往是家庭的协助,只有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才会寻求其他途径的支持。但随着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再加上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等,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的家庭成员更少了,这必然会动摇家庭养老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能够获得的赡养资源,使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陷入劳动负担沉重、经济困难、照料缺失、精神孤独等困难之中。
(二)政府支持相对太弱[3]
目前来看,政府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主要是以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这些保障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经济困难、保障其基本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城市相比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外,各项保障政策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覆盖面还很小,并且保障水平非常低。而目前面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主要是政府供给的、救济型的敬老院,面向的只是农村中的“五保户”,很多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并不具有入住资格,而且各项设施与服务与城镇中的福利院、养老院相比较落后。再加上农村文化建议滞后,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难通过公共文化活动来获得满足。可以说,我国政府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相对于城市来说政府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相对太弱。
(三)社区养老支持的缺位[3]、
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是建立在地缘和亲缘关系基础上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区成员支持,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区的邻居、朋友等提供的支持;二是社区组织支持,即具有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村委会、老人协会等提供的支持。首先从社区成员的支持状况来看,由于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自身的消极求助心理、社区成员提供帮助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老年弱势群体从社区成员处获得的支持力度十分微弱。其次从社区组织的支持状况来看,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建设滞后和意识上的忽略等原因,使得我国目前多数村委会的职能非常有限,仅限于组织实施国家政策,在解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养老问题上的角色出现了缺位。而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需求程度较高的老人协会由于其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等硬件支持障碍,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限制,使得不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难以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只能从农村较为活跃的宗教组织中寻求精神依托。
(四)其他社会力量支持极少
在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方面,除了家庭、政府和社区外,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帮助,以弥补家庭、政府以及社区支持的不足。但在城市发展较为普遍的慈善捐助、志愿服务、民办服务机构等,在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获得其他社会支持极为有限,并不能弥补家庭、政府和社区支持的空白。
三、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必要性
据统计农村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问题,势必在不远的将来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4]。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及养老观念的转变等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地弱化,家庭养老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需求;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缺位,其他社会力量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太少,使农村养老面临风险,使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对未来养老的预期不确定。这些都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发出了挑战。因此,在了解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合理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途径,对于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提高生活质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平稳过渡到人口老龄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五位一体地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面对庞大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要使他们的养老问题得以真正的解决,既不能单纯依靠老年人的家庭,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某一支持系统,而是需要发挥家庭、社区、政府、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综合力量,共同采取可持续的、有效的措施,五位一体地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以家庭支持为基础
虽然近年来,在农村家庭支持的主体地位受到动摇,但家庭仍然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养老的核心。要以家庭支持为基础来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就要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即从经济支持和孝老教育两个方面做起。在农村子女应当尽可能地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定期给予父母生活补贴。此外在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需要时应及时给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经济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传统的孝老教育也必不可少,子女应该不断增强自身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步增强家庭意识,强化家庭观念,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尊老孝老的文化传统美德,加深全民居家老人的理念。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政府应当在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中担当着不可规避的责任。政府应当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来保障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除了要加快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如建立门槛较低、设施完善、收费合理的养老院、敬老院等,使有需求的老年弱势群体能够入住。此外,政府还应当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议。在经济方面,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减少劳动力的外流,增加农村剩余(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8页)劳动力在家附近就业的机会,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有稳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足够的资金为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精神慰藉。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完善农村的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安全隐患。而在文化方面,不仅在农村要配备完善的娱乐健身器材,还要扶持老人协会,推动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农村普法活动和“孝老”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意识和子女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意识。
(三)以社区支持为依托
农村社区既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熟人社会,也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社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尤为重要。包括村干部在内的社区成员应该提高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关爱意识,在农村成立各种自愿组织,如成立帮工、照料和慰问小队或团体等以充分发掘社区成员的潜力来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帮扶。对有集体经济能力的社区要努力为特困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现金、粮食等经济援助,不断完善社区的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同时还应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并依托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普遍欢迎的老人协会来组织下棋、打牌、传统文艺表演等各种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而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可以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入住或上门照料服务。
(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除家庭、社区和政府外,其他一些社会机构、组织、团体、个人等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关怀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学术机构和媒体等通过研究、报道等方式来呼吁政府和社会重视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非正式组织可以通过发展诸如提供小额信贷满足老年人的付款需求、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等项目来援助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医疗机构可以在农村社区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老年人的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对于其他社会志愿团体、企业、个人等可以通过捐助、慰问等方式加入到关爱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行动中来。
(五)以老年弱势群体的自助互助为原则[5]
社会支持的最终工作目标是协助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建立起一个适合其个人的社会支持网,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这个网络实现自助。社会各界应当尊重、提倡和鼓励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实现自立自助,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使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由纯养人口部分转变为自养或作贡献人口,如在农村实施老年劳务储蓄,提倡低龄老年人在为高龄老年人提供自愿服务的同时,把其服务时间储蓄起来,到自己年龄逐渐增大的时候便可支取同样的服务。同时,社会和农村老年弱势群休都应当转变养老观念,养老不能单纯依靠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发挥老年人自身的力量,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和养老文化。
参考文献:
[1]东波,颜宪源,陶志刚,马露霞,姚云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周庆刚,董淑芬,李娟.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和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4-61.
[3]叶敬忠,贺聪志.寂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5-262.
[4]高灵芝.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4(06).
关键词:普通高校 弱势群体 体育教育
1.前言
在体育教育范围内谈及的“弱势群体”,是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是单纯指那些身体素质不是很好、体质发育不是很健康的那一类群体,其共性就是大多在体育运动项目测验中处于劣势地位。高校学生的身体强健和心理健康与否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中开展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的研究,试探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高校弱势群体体育开展现状
2.1体育兴趣偏低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就足以说明兴趣的重要性。体育兴趣就是指人们本能的、自愿的想去参加体育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体育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表明,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对于体育健身的兴趣普遍偏低,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行为方式就是上体育课,课后能够继续坚持锻炼的人少之又少。其实,这主要是他们心理上的自卑在作祟。他们偏执的认为自己远不如那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能像他们一样出色的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因而对体育锻炼产生了恐惧,也不愿意加入到班级或团队中来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2.2被动参加体育活动
被动的进行体育锻炼,是体育弱势群体的一大显著特征。大部分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除了正常的、不得不进行的体育课程之外,很少有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更不用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了。对于他们而言,离开体育课堂也就意味着体育活动的彻底结束。其实,他们中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愿意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他们希望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原本的身体素质状况,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来获得自我挑战的快乐体验。这一小部分人是值得所有弱势群体学生学习的。
2.3高校重视程度低
无论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件设施上大部分高校都未能给予体育弱势群体足够的重视。所谓的“硬件设施”就是指“物”,即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等。所谓的“软件设施”就是指“人”,即“教师”。高校的教学场地、教学器材没有广泛的照顾到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没有为其提供专门的场地和器材,而是主要面向普通高校学生设计的,使得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客观环境去进行锻炼。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的素质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过于呆板等严重影响了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此外,部分教师对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不够重视,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让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感觉不到关爱,发自内心的抵制体育课的学习与锻炼。
3.关于高校弱势群体开展体育活动的思考
3.1引导弱势群体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体育教师要努力挖掘弱势群体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向,并不断培养他们形成新的、切实可行、符合自身条件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树立体育锻炼意识,进而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改革教学体制,为体育弱势群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应抓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的给予弱势群体学生一些鼓励、表扬和关爱的话语,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
3.3高度关注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当今社会各界较为广泛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体育又是学生情商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因而,高校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适时的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与关爱,让他们体育会到与人交往的快乐,逐渐的融入到集体中来参与体育锻炼,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4提高师资质量
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溶于无形之中、潜移默化的。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课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4.高校开展弱势群体体育的展望
4.1融入休闲体育
弱势群体学生之所以不愿意投入到集体体育锻炼中来,最主要是因为体育运动剧烈对抗这一显著特征使得他们对体育运动敬而远之,休闲体育恰好弥补了体育运动项目的这一大不足。休闲体育既能满足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需求,又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还便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情感,真可谓一举数得。因此说,休闲体育是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佳途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适合自己的休闲体育活动,有利于扩大交友范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4.2实施交叉型体育教学模式
交叉型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交叉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针对学生学习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交叉型教学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各种教学模式的最优项,帮助学生达到健身锻炼的效果。教师在帮助其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要注意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标准人才。
4.3实施情感教育
体育教师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载体。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针对性教学,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爱的力量并学会关爱别人。
5.结语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起,正不断被丰富、发展和完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弱势群体的出现,改进了以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促进了体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阳光、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4)
[2]李秀华,刘成.近年来我国体制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孙荣会.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5)
【关键词】传媒市场化;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传媒业逐步步入产业化,然而,人们似乎更多的只是看到了其正面影响和光明的一面,而未对其负面的影响加以深入的思考。用西方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来看,传媒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来就没有给一般的社会大众带来福音,综观西方大众传播业的发展,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商业化、私有化之后,就以市场原则取代了公共服务原则,大众传播业作为文化业部门而不是公共服务机构的角色也就日益凸现。①我国的情况虽然与西方不同,但是传媒市场化的发展也给受众的利益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对于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弱势群体。
一、传媒市场化及其影响
1、大众媒介的话语霸权与商业利益
从字面上来看,话语不过是对于事物的论述,任何大众,只要具备言语能力,都可以拥有话语权。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经济地位所导致的阶级冲突以至阶级统治,使得话语也要依照一定程序说出口,这个程序包括受到控制、挑选、组织和分配。而话语所包含的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以及构成陈述的逻辑、句法、语义等都是由权势提供的,因此,出现话语霸权问题。②
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通过传播直接、正式的信息,在大众心目中树起无可替代的权威。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霸权一直存在,只是随着传媒市场化的深入,其背后的商业利益成为媒体利用话语霸权实行控制的最大驱动力,传媒竞争的加剧使媒体想尽各种办法吸引受众的眼球,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2、传媒娱乐化趋势
在近二十年来我国传媒改革的进程中,伴随着传媒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产业性质日益凸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勃兴,媒介市场与信息消费观念的兴起,我国传媒业在新闻理念、大众传播理念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媒介实务上最为重要的影响就是催生了一股传媒娱乐化的热潮。③
其实,娱乐本无可厚非,娱乐是现代紧张生活的调节剂,也是大众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然而,一些媒体却为了激发受众的欲望、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而提供娱乐,或为了娱乐削弱了媒体首要的告知、解释新闻的功能,说到底还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这样一个泛娱乐的时代,传媒热衷于把所有的节目和时段都以“娱乐”的形式加以包装,传媒的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
二、传媒市场化对弱势群体利益的损害
所谓弱势群体,按有关学者的归纳,就是“相对于主流群体而言,他们在政治上无权势,缺少社会支持网络,经济上日益贫困,文化心理与自身价值不被认同,自信心低落。”④传统意义上,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老弱病残者和无劳动能力的依赖人群,但那些在劳动市场和生活资源、机会分配中由于竞争力较弱、综合能力较低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群体,如妇女、非城市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和失业、下岗人员等,也被纳入到弱势群体的体系中来。
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的主体结构是一个由国家支持子系统、群体支持子系统和个体支持子系统组成的结构系统,媒体在此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保护和援助弱势群体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媒体通过专门渠道的报道和宣传,可以激发起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唤起包括弱势群体人员在内的全体公民的维权意识,以及对不公正现象的憎恨心理和对社会公平的强烈愿望。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弱势群体由于在社会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占有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他们无法主动获取畅通的渠道接近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随着传媒市场化浪潮的进一步加强,促使媒介将注意力更加偏离他们,继而转向能为其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强势群体”或“精英群体”。此外,即便媒体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关注,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不尽如人意甚至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的地方,应引起人们的深思。
1、在信息面前的不平等导致话语权的缺失
从人类社会有信息传播开始,信息传播权力的拥有和行使就不是平均地掌握在每一个社会成员手中。而媒介的市场化进一步造成了公众在信息面前的不平等。出于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传媒在很大程度上过分依赖发行与广告收入,如此一来,几乎所有媒介在受众定位时,都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转向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而收入少、消费能力弱、社会地位低的广大弱势群体就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众传媒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排斥,使他们基本上处于失语的状态,导致话语权的缺失。
所谓话语权,是指每一个公民都有出于对个体自己或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考虑,将自己的诉求、建议和意见通过大众传媒表达出来的权利。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当一个群体无法通畅地向社会表达自我时,实际上也就是失去了其话语权而无法确立在社会中的地位。
2、弱势群体置于被娱乐的处境
上面谈到了在传媒市场化下弱势群体失语的现实,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只是这种关注在传媒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当下,违背了媒体的初衷以及对其报道的真正意义所在。媒介市场化的问题也正在于走向市场的媒体把受众看作消费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着力于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媒体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原则以及新闻职业道德,放弃了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拿一些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来看,总是处于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且以负面报道为多,不能做到冷静客观,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化、冷漠化的报道。传媒市场化下,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甚至不惜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将他们的形象任意地歪曲,同时,媒体努力从各种信息中提取娱乐的元素,一味地迎合受众的低级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媒体本应担负起的责任。
3、媒体“越位”,“代表”弱势群体说话
在传媒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媒介逐渐引入商业机制,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将受众看作是消费个体,而且由于电视的收视率和报纸的发行量等受众规模直接关系到媒介的商业广告的利润,因而媒介还经常采用收买受众的方式来扩大其在受众中的影响,这种对于受众的收买方式之一就是把自己打扮成社会公众的代言人,他们经常强行代表社会公众发言。⑤
不可否认,弱势群体相对于一般的公众,拥有更少的接近媒体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可以代而行其权。众所周知,媒介说话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一些媒体为了自己的“卖点”而大肆炒作,这不仅没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反而是对其利益的损害。
三、传媒市场化下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
1、使弱势群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福柯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⑥当农民工、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无法通过大众媒体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他们的话语空间就受到限制,话语长期被遮盖、误解和扭曲,加之敏感、脆弱的心理,很容易造成与社会的对立以致暴力、自杀等失范行为,成为社会潜藏的危机。作为现代传媒的受众,他们应该有平等利用传媒的权利以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话语陈述。因此,扭转弱势群体的话语弱势,使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弱势群体自身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引导媒体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注,必要时可用法律的形式对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进行有效保护。其次,要提高弱势群体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水平,培养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主动充分地运用各种媒体传达利益诉求,同时,也要强化弱势群体的相关法律意识,维护自身的权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媒体要搞好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工作,弱势群体理应成为大众传媒关注乃至关爱的对象。作为全社会的守望者,大众传媒身负重任,其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改变弱势群体在信息拥有量与媒体资源使用上的弱势地位,为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实际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努力帮助他们有效地使用媒介表达意见、诉求利益。
2、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简言之,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表现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人文关怀,不仅是传媒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传媒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媒体是公众舆论的代言人,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专业水准,提倡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尤其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更要加强人文关怀,提倡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报道新闻,洋溢对人性的美好追求,努力地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①郝雨,《传媒市场化对受众的威胁——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得到的一些启示》,《新闻记者》,2004(10)
②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2
③郑根成:《传媒载道——传媒伦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27
④张和清、向荣、高万红:《弱势群体的声音与社会的介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
⑤郝雨:《媒介批评与理论原创》,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53
⑥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9
关键词 学业型弱势群体 高校辅导员 教育对策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Counselor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Academic Type Education
BIE Qianqian
(College of Ar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n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college vulnerable group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Vulnerable groups, including school type, due to its weak position on the school so that they have experienced in the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frustration and inferiority of the severely affected. College students school-based counselors should focus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ulnerable groups, analyze the causes, educational measures proposed to change the weak posi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ealth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chool-based vulnerable groups; college counselors;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career guidance
0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弱势群体”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现。高校弱势群体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基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这些大学生在经济上、心理上、身体上、学习上存在着单种或多重困难,引发他们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等负面影响。高校弱势群体的存在给高校的管理和学生的成才形成了一定的压力。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导师,要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重视、发现和引导,针对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形成原因,建立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干预机制,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
1 高校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的,是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体力脑力状况、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的低下状态而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从广义上讲,高校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心理、生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①
2 学业型弱势群体及其心理分析
目前,高校教育虽不以“分数论成败”,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对学生的在校成绩的要求较严,仍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资本和条件。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就业时成为弱势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学业型弱势群体。
造成一些大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因素很多,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重要人为因素,包括学业需要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欠佳等。②在经过紧张的高考竞争,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以玩乐、沉迷网络来弥补高中生活的艰苦;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志愿填报时目标不明确,或目标不专一,在选择专业上,没有认真考虑,甚至有的是家长代替选择,随意性很强,这就造成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乏味;新环境人才荟萃,有些学生从高中时的“鹤立鸡群”变成了大学中的“平庸之辈”,对他们来说各种评优、评奖、担任职务的可能性不大,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陷入被动学习中;还有一些学生是禁不住校园外多元化现实世界的诱惑或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急于挣钱,实现“价值”,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这些非智力因素给学业型弱势群体带来的可能具有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自卑或自负、意志力较弱等。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的会因为学业成绩比别人差,怀疑自己的能力,看不清自己的人生目标,陷入自卑、自信心下降的抑郁状态;也有的学生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更大的天赋在别的领域,不屑于自己专业,总是沉浸于自己的想象,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从而陷入自负中;还有对考试结果的担忧,对学业、就业影响的担忧,都会使他们常处于焦虑、紧张不安之中。这不仅给学习带来影响,而且还会损害身心健康,导致情绪障碍或精神疾病。同时,学业成绩不良还带了严重负面的后果: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甚至会导致在学生中出现更大范围的诚信危机。
学业型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作用不但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加了育人难度,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3 学业型弱势群体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学业型弱势群体的成因是复杂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而且每个个体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所以帮助手段也应该是综合的。其中高年级学生中弱势群体数量要高于低年级学生。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增加,专业学习任务加重,难度加深,而在大一、大二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他们很难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此外还要面临各种技能考试,让他们感觉压力很大却很无助。尤其这些弱势群体到了毕业阶段,专业技能差,动手能力弱,无法准确地对自己定位,对就业担忧,导致这些大学生更加的彷徨和苦闷。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负有管理、教育、服务的职能,是与大学生联系和交流最直接、最经常、最全面、最丰富,因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是最广泛、最深刻、最久远、最积极的。③辅导员应重视高校弱势群体,发现问题后积极引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改变他们面临的不利客观环境的同时,增强他们对社会、别人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提高这个群体的大学生自身应对学习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借助学校关爱、国家救助、社会支持、家庭扶持,帮助他们走出低迷、无措的境地。
3.1 学业规划、就业指导
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认为考上大学是他们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和表现。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才发现人生坐标需要重新定位。针对这些问题,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大学生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换言之,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④辅导员应该帮助学业型弱势群体及早的设计自己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
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刚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目标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专业近期及长远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学业管理,使学生通过对自己每天、每时每刻的学习计划与安排,通过品德修养、智力开发、身体锻炼及其他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确保其完成学业并能成长为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帮助其确定人生阶段性的学业目标、事业目标,督促其进展,进而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资金等)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并多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发挥弱势学生的潜能,增强其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找到合适机会,让他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学生找到自己光芒之处,在成功中获得心理满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临近毕业的学业型弱势群体,做好就业规划,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人才市场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查找差距,并督促自身改进不足。在了解学生“弱势”的同时,也了解他们的长处何在,及早地为他们做好就业规划。加强学生群体择业观、就业观的指导,帮助他们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促进其就业时的心态调整,避免在就业时可能出现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3.2 学风建设、心理干预
学业型弱势群体整体的提高,不仅要有主观努力,还要有客观的外在条件。加强学风建设,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高校辅导员应重视课堂内外的紧密结合,营建温馨上进的宿舍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术研讨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为取得好成绩提供前提和基础条件。
面对学业型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学生的心理预防和调整工作,结合弱势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他们的情绪障碍,并适当地进行认知干预,努力维护和促进弱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发现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协助高校其他部门建立起一条心理危机应急处理的绿色通道,预防己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一步发生激变。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真诚、关注、尊重的态度认真聆听学生心声,运用询问、鼓励、释意、支持等技巧正确而广泛的获取信息进而疏导。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把它们变成学生乐于接受并愿意置身其中的活动,并把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 结语
解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成效。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错综复杂,需要我们全社会,呼吁共同关爱大学生弱势群体,完善一些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构想、措施和建议,以改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注释
① 魏虹,龚育.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1:84.
② 韩月山.大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非智力因素调查分析[J].文教资料,2009:210.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弱势群体就业;服务体系;路径优势
就业关系到个人的事业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更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不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特征主要是由政府承担的促进就业的行政职能,由公共财政提供就业支持和保障。非政府组织作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在對现代经济社会的就业调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保护弱势群体,特别是解决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完善弱势群体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完全可以作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意译(英文缩写为NGO),是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非政府组织的概念驳杂不清,也被称为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對这个概念所指称的對象范围也各不相同。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符合以下特征的组织,就可以被认为是NGO:组织的营利不做二次分配的公益团体;所从事的事业具备公共利益性质。接受政府主管机关在赋税上的优惠或减免;在行动上具有中立性,且不受政治的影响;成员大部分为志愿性,亦即大多属于义工;是登记在主管机关登记下的合法的公益财团或社会法人。
(二)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弱势群体,也被称为弱势社群或弱势族群,是一个与社会优势群体相對而言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對其定义并不统一。一般来说,是指那些由于信息不對称、经济力量的差距、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或者制度影响而造成的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他们在财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甚至是无权、无势、无人脉关系、无发言权。具体到就业领域,可以称之为就业弱势群体,包括那些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求职困难、就业不稳定的人群。在我国一般是指以下五种人:下岗职工、残疾人、妇女、农业转移劳动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三)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服务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劳动力市场机制,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一种劳动力市场制度,发挥着促进劳动力供求均衡,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降低劳动力交易成本的功能。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包括各个层次的公营和私营的就业服务机构,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四项主要内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曾介绍说,我国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基本建成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一般来说,世界各国为解决就业问题所使用的两大手段政府和市场。但是,公共就业服务领域,两者都存在着失灵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非政府组织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参与进来,并与政府和市场两大手段形成有效互补和互动,从而有利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非政府组织完善弱势群体就业服务体系的优势
(一)视角更微观,针對性强,更能满足弱势群体的多元需求
政府考虑到行政成本,决策更多地是从宏观层面考虑,相比之下,非政府组织视角更为微观。弱势群体各自不同的状况往往显得比较零碎,需求比较多元。非政府组织具有非官方、草根性和民间性的性质,能更能深入基层,更好的接近弱势群体,从水平角度以平等的眼光与社会弱势群体的交流,细致了解不同弱势者个体的具体疾苦及其内部分化,照顾到弱者的情感需求,给予弱势群体鼓励、关爱、尊重、信任甚至陪伴在内的情感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从而能更真实全面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更充分的信息,避免工作视野中的盲区。
(二)体制更灵活,行动迅速,更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
政府因为受到严格的制度的规范,在面临新情况时难以迅速作出很大的调整。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的自治组织,不同于政府机构权力等级制的运行原则,与政府相比,它没有复杂的程序,灵活性和适应性比较强,能独立决策并快速行动,这使得它在扶助弱势群体的过程中,能将各种现有条件,如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个体需求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并根据这些既定条件来确定发展战略、行动策略、工作计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富有革新精神,其内部的创造潜力更易面對新问题。另外,非政府组织选择性强,目标瞄准机制完善,能专注于某一弱者群体的某一类需求,并以之为目标,开展一些针對性较强的项目,这样能降低进行弱者权益保护的边际成本,提高行动效率,重新激活公共事务领域中被政府组织所遗漏的“治理盲区”。
(三)渠道更广泛,消耗较少,更能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
不谋求私利,追求公益,有良好的社会形象,非政府组织容易使人产生信任感,比起政府和企业来更容易获得社会的捐赠。此外,非政府除了能获得本国政府的资助外,还有其他获取资助的渠道,如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社会个人的捐助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非政府组织能够能独立的实施自己的计划并保持自己的价值取向,避免受制于某一利益集团,从而更好地为维护社会弱者的权益而发声。其次,由志愿精神、自治精神主导着的非政府组织,其运转和行动更多地依靠自主行动、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自治机制,运行成本好少。最后,优良的自律管理,自觉维护信誉的意识,较强的风险责任感和较强的动员能力,更利于避免能有效避免权利政府容易出现的权利寻租、贪污和浪费现象等。
三、非政府组织完善弱势群体就业服务体系的路径
(一)直接提供工作岗位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组织存在形式,需要不断地补充劳动力来维持其日常工作运转和进一步发展,这样自然而然就提供了一些工作岗位。加之我国對非营利的公共事业机构创造一些额外的工作岗位是鼓励和支持的,给予了资金、税收和就业政策方面的多种扶持,因而非政府组织可以多举办各类生产经营网点,更多地直接安置失业人员。此外,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蕴藏着就业机会也逐渐增多,有学者将社区公益服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事务类,主要包括在地统计、经济普查工作、老年人、残疾人信息工作等;二是管理类,主要包括民间调解、法律援助、协管员队伍管理等;三是服务类,主要包括独居老人照顾、老年教育、社区医疗服务、社区文体等。非政府组织可以立足于社区服务,承担起这些只能,这样既能提供公益,又能提供大量工作机会,吸纳就业。
(二)提供职业中介服务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目前缺乏像公益环保、希望工程等社会力量的自发中介组织来提供公益性人力资源中介服务。非政府组织可以深度利用本身在信息获取上具有自主性和多渠道的特点,充分挖掘社会组织的就业服务中介作用,从而专业、优质地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职业介绍,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有效克服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對称问题,降低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参与竞争的成本,进而提高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效率。此外,非政府组织可以专门设立网络职业介绍中心,强化信息资源共享,甚至可以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分析制度。
(三)提供小额信贷、融资服务
非政府组织本身是小额信贷的先锋和开拓者。它们的出现是为了填补银行不能有效地为穷人服务的空白,它们的优点在于,它能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服务于更广泛的人群,为弱势群体和穷人提供金融服务,一般而言,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是不愿意做的;在我国,中国国扶贫基金会和社科院在县级成立的扶贫社是最有代表性的从事小额信贷的非政府组织。还有一些国际组织相继在我国开展了一些小额信贷项目。有调查表明:截止2008年,中国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只有300家左右,且中国的小额信贷项目和机构主要以扶贫、妇女、儿童发展为目标,所以扶贫性的非政府小额信贷协会在扶持弱势群体就业和创业方面还大有可为,可以先建立储蓄和信贷小组,以从事信贷业务为核心,开展为弱势群体创业提供信贷和融资服务。
(四)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和咨询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深入基层,充分了解各类就业群体的就业诉求,并给予灵活调整,使得就业服务具有针對性,可以进行就业服务“早期干预”,预防失业;实施就业需求预测。再加上,从事就业服务的社会组织专业化优势明显,有利于针對市场上特定就业群体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指导何培训服务,从而提高特定群体的就业水平。如,针對新增劳动力、残疾人、4050低技能人员等就业弱势群体等展开就业能力提升训练,针對应届毕业大学生开展见习计划、针對失业寻求再就业人员开展转业训练等。非政府组织还可以发挥就业咨询和服务作用,为弱势群体和用工单位出谋划策,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劳动者协会组织能够为劳动者提供有关权益和福利等方面的服务,妇联为妇女在就业方面遇到的性别歧视、平等待遇等问题提供相应的服务。
(五)开展劳动权益维护
弱势群体就业难,实现就业之后的自身劳动权益维护更难,具体包括:工资低,时常被拖欠;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社会保障缺乏,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因而,非政府组织可以有针對性的为弱势就业群体提供劳动权益维护,具体的方式有:职业安全教育、法律援助、休闲娱乐活动组织、企业社会责任呼吁等等。还可以利用社会组织保护劳资双方劳动权益,影响、监督劳动权益保护方面的公共政策的输入与输出,在社会范围内扩大劳动权益保护的政策效应,规范劳资双方行为,保护弱势群体法定利益。
(六)充当智囊,为决策者提供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新兴的非政府组织大多是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社会团体,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汇集了很多的行业精英,他们目光锐利、思维深刻,具有较强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對具体问题的进行有针對性地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對于社会发展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建议,有时候他们的意见要比政府部门的调研结果还要贴合实际。在完善弱势群体就业体系这个问题上,非政府组织可以继续充当智囊团角色,提供有效和合理的参考意见,针對就业市场进行市场分析,能向政府反映和申诉弱势群体的意见,可以并向政府提供完善弱势群体就业服务体系有重大意义的决策意见。
参考文献
1 徐向峰,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 叶必锋,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促进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 刘英,非政府组织介入大学生就业服务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18)
4 司琦,非政府组织NGO對就业促进作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5 艾小婧,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03)
6 刘昕,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外包体系:制度设计与经验启示[J],江海学刊,2008(03)
7 陈治民,试论公共就业服务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J],中国商界,2009(8),P179-180
8 张超,浅论非政府组织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2012(3),P231
9 李公达,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P40-42
进一步完善我办弱势群体人员的长效,切实做好城镇贫困居民“低保”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等事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出发,加大社区弱势群体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力度,以解决社区弱势群体人员的生活实际问题为重点,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难有所救”。
二、基本制度
1、建立弱势群体分类。将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分为A、B、C三类,登记造册,发放困难家庭帮困卡,凭卡领取政府补助、临时救济、捐赠衣物调剂以及其他救助方式等。低保人员、五保户列为A类,实施政府正常化补助机制;伤残无劳动力、孤寡老人、大病重病户列为B类,作为进入低保、五保的后续人员;目前无工作但有工作能力的特困职工、残疾人员、病灾户列为C类,实施临时救助。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分类管理使办事处的弱势群体管理工作层次分明,为今后人员的变化动态管理建立了基础,促进社区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科学化。
2、建立弱势群体救助基金配套制度。社区五保户、低保户、特困职工、残疾人员、孤寡老人、病灾户的正常救助与临时救助资金,办事处承担70%,社区承担30%,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3、建立弱势群体的日常认定制度。凡符合弱势群体条件的人员,可随时向户口所在社区提出书面申请,经初审合格,张榜公示后,按月上报认定。社区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作为弱势群体工作监督员,对弱势群体人员审批管理、救助金拨付发放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收集、反馈有关意见和建议。
4、建立弱势群体的年审制度。办事处民政办每年对辖区弱势群体人员逐户上门调查了解,将符合条件的人员,集中登记审核,进行年审,对符合条件的,加盖年审印章。
5、建立弱势群体的管理与服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弱势群体工作列入年度社区目标考核范围,建立弱势群体社区管理目标责任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力争大部分弱势群体通过社区能实现救济、帮扶和就业。办事处对社区实施跟踪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力而未完成任务的,要追究责任。
6、建立弱势群体的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定期入户调查机制,随时了解低保户情况。明确社区、办事处各自在受理、审核、公示、审批弱势群体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时限。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未严守工作程序,超越法定时限、法定权限或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认定等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弱势群体的管理和服务
弱势群体的管理与服务要按照“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的原则。在社会目标上,要达到公平和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经济目标上要达到收支方面的可持续性和对经济增长的激励作用;政治目标上要达到不同人群利益关系的平衡及其连续性。
一是实行总量控制,坚持动态管理。切实做到管理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真正实现动态管理意义下的应管尽管。
对一般低保家庭,在认真落实低保政策的前提下,做好其收入情况跟踪统计、管理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根据其年龄、特长、健康状况,再结合工作的需要,给每个劳动对象都定好劳动工种和劳动岗位,并进行登记造册,目前主要工种有社区的卫生管理、绿化养护、治安巡逻等。每季度对低保人员参加服务的次数和质量进行统计考核,将考核结果上墙公布。对表现突出的低保人员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并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对不服社区安排,连续2次无故不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低保人员,将减半发给当月保障金,连续三个月不参加劳动的,取消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并在半年内不得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低保对象再就业,对积极再就业的低保对象,就业以后,可继续享受1-3个月的低保补助。
对家中有重病及重症残患者,或因其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且学费明显超过家庭负担能力,以及夫妻双下岗并需要供养无收入的高龄老人的家庭,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并视其具体困难程度确定临时补助额度。探索建立限期保障办法,根据居民家庭状况和劳动能力状况,实施限期保障,明确保障期间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到期即可终止低保待遇。
妥善解决特困老人的生活困难问题,各社区要根据调查登记状况,认真组织一次全面核查工作,对特困老人逐一核实,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老人,要确保低保政策全面落实,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一户一人。对五保户供养状况要做好摸底调查,切实落实五保供养政策,针对五保老人高龄多病的情况,要重视解决其基本医疗问题。对于不符合低保和五保供养条件,生活确实处于特困状态的老人,要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有赡养能力而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进行法制与道德教育,实行司法调解,签订赡养协议,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一些“女儿户”老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陷入特困的情况,要对这些老人的女儿宣传《老年法》,使她们认识到女儿同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落实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对无依无靠、生活难以自理的特困老人,各社区要组织开展定期走访、帮扶活动,严防老年人因生活无法自理、生病无人照顾而死亡,甚至死后无人知晓的极端事件发生;对于因病因灾致贫的特困老人,要尽量列入临时社会救济对象,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对特困老人的医疗救助活动,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对由特困老人抚养、在中小学就读的孙子女,要帮助协调教育部门减免其学习费用,使他们不致于因贫辍学。
二是狠抓社区配套资金的到位。低保人员低保金以及临时困难补助资金的来源渠道,以办事处与社区三七承担的方式筹集,资金发放到位之前,社区配套资金必须提前到位,社区配套资金不落实将从预留款中扣除。救助救济资金采取“街管居用”方式,独立帐户、专款专用,由社区申请,经民政、分管领导、行政主要领导签字后划拨,坚持“严格支出,加大收入,控制缺口”的原则。捐赠款物由办事处根据灾情和实际需求,统筹平衡、统一调拨分配,发放救灾捐赠款物应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帐目清楚、手续完备、制度健全,并向社会公布。民政办公室应加强对低保资金及其他临时救助钱物的经常性检查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弱势群体的基础管理。将救助弱势群体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好抓实,建立动态性弱势群体人员档案,做到“家庭情况清、身体状况清、就业现状清、职业技能清、就业愿望清”,同时建立弱势群体增减变化台帐和月报制度。做好弱势群体人员分类资格审查工作,做到严格把关,不虚报,不瞒报。严格进行家庭收入调查,核实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规范申请、评审和资金发放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对弱势群体,不仅要从政治上爱护,从制度上保证,从生活上关心,更要从素质上提高,加强引导和扶持,帮助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培训其自力更生的能力,促使其自谋生路。改进扶持方法,改生活救助为生产援助,使扶贫方式由现金和实物援助为主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援助为主,扩大在技术、项目、培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
五是形成全社会关注弱残的氛围。财政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保障只能解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的医疗、住房等具体经济困难还难以由政府统包。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需要全社会的关爱。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送温暖”、“一帮一”结对等扶贫帮困活动,深入持久地把救助特困家庭的工作做好,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将扶贫帮困纳入各社区目标管理内容。同时,大力宣传表彰助弱济困的好人好事,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
六是全面实施再就业专项援助行动。
1、弱势群体可享受以下再就业免费服务项目:(1)提供政策咨询;(2)提供一次面对面、个性化的职业指导;(3)提供三次基本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4)提供一次减(免)费技能培训机会;(5)提供二次免费求职登记;(6)提供各项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2、弱势群体可享受下列再就业援助:(1)通过劳动力市场,促进有一定市场就业能力的弱势群体竞争就业。劳动保障服务所要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员队伍作用,广泛采集有效岗位信息,常年滚动储备200个左右岗位,只要“不挑不拣”,提供及时上岗;鼓励具备资质条件的社会办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
(2)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帮扶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对由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岗位和街道、社区居委会开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弱势群体就业。同时加强现有公益性岗位管理,对出现的空余岗位,及时补充弱势群体再就业。
(3)对愿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弱势群体,提供优惠扶持政策:一是凭《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减免政策;二是对已领取《营业执照》从事自谋职业的,可享受创业小额贴息贷款优惠政策。三是对在社区内自谋职业的,对添置生产经营性用具确有困难的,给予500元的实物帮扶。
(4)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办事处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弱势群体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寻找就业门路,想方设法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
四、保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办事处成立弱势群体管理和服务领导小组,由办事处党政领导任组长,民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民政办公室、劳动保障服务所、各社区组成,办公室设在民政办公室,具体负责弱势群体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我办弱势群体人员生活保障工作,通过调整保障范围,严格审批程序,实现应管尽管目标,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制度,这既符合广大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又维护社会的稳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各社区和相关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弱势群体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高质量、高标准做好此项工作。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信息服务
1. 弱势群体的构成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与配置过程中,于参与机会的缺乏与自身条件的缺憾而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特殊社会群体。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它包括以下五种人群:第一种是残疾人。有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第二种是下岗、失业职工及进城农民工。第三种是农村低收入人群。第四种是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鳏寡无助人群。第五种是疾病、吸毒人群和监狱服刑人员。在我国, “弱势群体”概念的首次正式使用是在2002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服务。
2. 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开展信息服务的现实意义
2.1是图书馆的职能之一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拥有较全面、完备的信息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措施。公共图书馆则是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它肩负着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知识信息、提供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职能。利用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弱势群体进行知识援助和信息援助,使其增强生存能力获得一技之长,成了公共图书馆与生俱来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它迫使图书馆对急需改变自身状况的弱势群体,进行信息指导和协作。可以说,开展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也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2.2是公共图书馆的平等理念的要求
平等是民主社会最基本的理念,也是图书馆与生俱来的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写道:“公共图书馆应当随时都可以让人到馆,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的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教育程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现代图书馆五法则中第二条明确写道:“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可见对图书馆而言,平等就是对所有的读者特别是弱势群体人格的尊重。它要求图书馆重视为弱势群体的服务,真正成为大众的图书馆。
2.3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我国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肖希明认为,以人为本的含义就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列宁所说的“一切为读者,为一切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已被确认为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换言之,关怀读者每一种客观的需要、合理的要求,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读者特别是弱势读者给以特别的帮助和支持,为其提供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2.4是图书馆保障信息公平的实践
范并思认为,公共图书馆是一种现代社会特有的机构,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则是建立了一种实现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只要公共图书馆能够坚持基本的公共图书馆精神,社会成员就可能通过公共图书馆得到获取信息机会的公平。而如果公共图书馆能进一步开展针对信息弱者的特殊服务,则它就从制度上实现了信息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机构,它更是一种社会公平的制度,这种制度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和富人一样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2.5是新技术革命的要求
目前,就社会群体而言,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及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普及推广以后,更是为甚。弱势群体因为经济上的贫困,无力购买电脑等上网设备,也无力支付上网费用。加之个人文化素质及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使他们不能同普通人一样无障碍地获取信息资源,成为信息贫困者。1994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将“促进信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可见,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发现了新的信息技术障碍后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2.6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加速发展,弱势群体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他们的存在显然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不相称。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图书馆也不例外,今年图书服务活动周的主题就是:消除数字鸿沟,构建和谐社会。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其文化素质和信息获取能力,增强其参与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可预防减少道德问题和犯罪的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这也是图书馆为构建和谐社会理应做出的贡献。
今后公共图书馆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首先,要呼吁政府加大对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免费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是靠国家财政拨款,大部分的图书馆经费紧缺,要想免费为信息弱势群体服务更是困难。因此经费的投入是重点。在美国,政府就批准发行了高达1.78亿美元的债券,用于修缮28处图书馆分馆和修建4处新的分馆。从美国政府到社会公众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关注,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建立信息弱势群体读者档案库,以便充分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信息弱势群体读者档案库除了包括信息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还应该包括他们的到馆时间、所需信息的种类、所选择的服务方式、满意度等。建立信息弱势群体读者信息库,以确定本地区信息弱势群体的重点服务范围,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建设针对他们需求的信息数据库,建立长期有效的信息服务机制,以便今后将服务更好地推行下去,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第三,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性化服务理念,设身处地地为信息弱势群体着想。对一些残疾人应当考虑到他们如何在图书馆便利地使用文献资源,而不会受到身体缺陷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必须考虑到无障碍设施建设。扬州市图书馆新馆设计时专门设计了残疾人通道,以保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者充分享受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无障碍环境。许多国家都有流动图书馆。在挪威有流动书船,在印度尼西亚用自行车和三轮车提供服务,在南非的一些地方,在没有基础设施的非正式住宅区也有各种形式的图书馆服务。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第四,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在各阅览室、借书处也应设立参考馆员,详细解答文献咨询问题。省级公共图书馆还应设置专业咨询台,由资深的专业图书馆员提供服务。弱势群体大都信息闭塞,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向他们提供关于法律、国家政策、就业、健康等方方面面切关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资讯。也可以将一些读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汇总印刷成各类说明详尽的材料免费提供给读者。
第五,强化社会继续教育职能,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学习班、讲座和培训班。专题讲座与报告会是知识传递与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以专门的知识需求者为对象。图书馆可以根据信息弱势群体最关心的问题,邀请工会、劳动、工商、法律、医疗等部门的专家专门为他们进行专题讲座,对他们进行政策、就业、法律、健康医疗以及娱乐等方面的解答。还可以邀请私营、个体企业的老板介绍他们参与竞争、创业致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冯书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关键词:聋哑人犯罪;分析;意见建议
聋哑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有着诸多不便和劣势,迫切需要社会给予应有的帮助和关怀。就目前的现状看,聋哑人犯罪屡见不鲜,本应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同情的弱势群体,却沦为人们所不耻的罪犯,这样的角色转变是让人们痛心的,也是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和重视的。我县检察院的有关受案数据显示,2010年受理聋哑人犯罪为8件8人;2011年受理聋哑人犯罪9件9人;今年上半年,受理此类犯罪8件8人。就受案数整体来看,聋哑人犯罪所占的比例是小而又小,但从聋哑人这样的特殊群体来说,所占比例是较大的。因此,作为社会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效杜绝和遏制聋哑人犯罪多发问题的发生。本文着重结合检察实践,就聋哑人犯罪的有关情况进行一些比较和分析并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或建议,仅供参考。
一、 聋哑人犯罪的特点
1.监管缺失。聋哑人由于其生理缺陷并不妨碍其正常活动,相对于其他残疾人,更有犯罪的生理条件,且由于聋哑人有正常生活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容易被监护人忽视而脱离或失去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2.案由单一。从我院的受案数据来看,聋哑人犯罪案由主要为盗窃。盗窃本来在整个犯罪中所占比例就是很大的,而聋哑受生理条件的限制,实施其他犯罪较有难度,故盗窃更是成为其作案的一种主要形式。
3.团伙作案。聋哑人由于其生理条件所限,在就业、组建家庭等方面处于劣势,导致很多聋哑人流落社会,居无定所,难以维持生计,有依赖他人生存的需要。他们往往由于彼此身体状况相同、易于沟通而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团体。作案时分工明确,彼此之间配合默契,导致作案成功率甚高。如我院受理的柏某某等5人盗窃案,5人均为聋哑人,流窜盗窃作案多起,盗窃数额达16万多元。
4. 多有前科。我院今年来受理的8名聋哑人犯罪嫌疑人中,有5名有犯罪前科,其中1人有多次盗窃的犯罪前科,1人为累犯,1人尚在盗窃犯罪的缓刑考验期内。
二、办理聋哑人犯罪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1.身份认定上存有重大缺陷。对于聋哑人,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出具鉴定结论,实践中,也只是根据犯罪嫌疑人是否用手语交流来判断。如果户籍在当地的,可以找其家属确认来作为辅证,然而对于流窜作案的聋哑人,受地域限制或有些聋哑犯罪嫌疑人不配合根本不交代其身份,很难获取其他辅证。现实中,虽然模仿聋哑人并非易事,但是由于聋哑人犯罪在法律上有特殊保护条款,其认定程序上就应当要慎重,这也需要司法机构引起相当的重视。
2.语言交流障碍导致办案困难。聋哑人由于语言不通,交流、教育起来非常不便给侦查、审查、审理等环节增强了很大的难度。
3.缺乏相应的帮扶基地。目前,对于未成年人,司法机构有相应的帮扶基地,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都有监护人,而聋哑人,司法机构既没有设立相应的帮扶基地,也没有监护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多聋哑人出狱后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聋哑人犯罪的几点意见或建议
1.强化家庭监控。聋哑人犯罪并不是天生的,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父母、家人与聋哑残人之间应该有更多的沟通,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他们,对他们的过错行为要及时给予制止和纠正,及时发现他们面临的问题并解决处理好,防止他们人产生心理疾病。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在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的和他们沟通,营造温暖、友爱的家庭氛围,使得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家长、亲友也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教育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独立生活,如何正确的看待社会。
2.注重特殊教育制度。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有权利获取教育,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需求,选择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各地政府应当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来保障聋哑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目前不少县市都积极创办了特殊教育学校,都实行了小学至初中的义务教育,有些地方虽设立了高中课程,但也为自费教育。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残疾人因为家庭经济等原因,只上到初中也就是义务教育截止,而高中虽然目前收费也已经大幅度降低,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望而兴叹。而高中举办的课程大多是用来培养残疾人就业技能的。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应该更注重公益性和实用性。让所有的残疾人士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去接受教育,并且学会一技之长,尽可能的自食其力,这才是预防聋哑等残疾人犯罪的有效途径。
3.健全社会保障。聋哑人因生理条件所限,在入学、就业、婚姻等方面势必存在劣势,政府和社会应当建立保障残疾人的体系和关爱环境,完善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就业的社会救济保障机制,提高残疾人的素质和就业率,解决其工作、生活、婚姻等问题,防止残疾人因生活无助而走上犯罪。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就业单位吸收残疾人就业,并让残疾人能够与健康人同工同酬。社区、村民委员会对本社区的残疾人应设立专人跟进,关爱本社区的残疾人,对他们生活、家庭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
一要集中开展驻村入户调研工作。按照县委安排,局机关领导干部近期要深系村、帮扶户集中开展驻村入户调研工作。从现在起到春节前,每名领导干部驻村入户不得少于4次,在帮扶户家中住宿调研不得少于1次。并适时由村、村包抓领导组织各村25户帮扶户开展座谈交流,听取他们对帮扶活动的意见建议。活动结束后,局办公室将如实汇总调研情况报送县委活动办公室。
二要切实抓好弱势群众帮扶工作。局机关全体领导干部要着眼解决困难群众脱贫难、过冬难、五保户看病难等问题,从最需要帮扶的贫困人群、从应该关爱的留守儿童、最应该关注的农村五保户等弱势群体帮扶做起。在我局前期留守儿童、失独老人、困难群众摸底的基础上,及时与镇村进行对接,每名领导干部至少要帮扶其中一户,帮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三要认真抓好节前安全排查。局机关全体领导干部在节前要深系村逐户排查群众(尤其是留守儿童及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取暖设施安全情况,并做好造册登记,杜绝煤气中毒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要帮助制定增收措施。局机关全体领导干部要重点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内容,深系村、帮扶户,坐上炕头与村组干部及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要带着信息,带着责任,从农民的角度、农民的立场总结近几年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经验,探讨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和问题,研究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和措施,积极帮助村组制定好2014年发展规划,为促进农民增收服好务、尽好责,推动活动见成效。
关键词:单亲母亲;困难;社会工作;帮助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13-02
家庭是孕育生命的第一站,是带给生命最简单却最美好的幸福的天堂,父母便是这天堂中呵护我们、爱惜我们的天使。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使也有折翼的时候。面对丧偶、离异等导致家庭破裂的因素,单亲母亲比起单亲父亲,或许承受了更多。来自生理、心理、社会的种种压力,让昔日美丽的天使妈妈不仅折断了翅膀,更是徘徊在煎熬与痛苦的边缘。本文就将针对单亲母亲的困难,利用社会工作科学的助人方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单亲家庭现状
单亲家庭包括四种形式。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婚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分居式单亲家庭。目前,对于全国单亲家庭的数目统计尚没有较新的数据,中国1982年的单亲家庭率为12.59%,其中以分居式单亲家庭为主(9.26%),丧偶式单亲家庭次之(2.95%),离婚式单亲家庭最低(0.38%);1990年单亲家庭率为7.58%,其中仍以分居式单亲家庭为主(5.28%),其次为丧偶式单亲家庭(1.78%),离婚式单亲家庭仍然最低(0.53%)。
单亲家庭相对于正常家庭本身就有着很多的困难,更何况是单亲母亲支撑起的家。总体来看,这些困难可以分为十大类:⑴经济困难收入太低,入不敷出64%;⑵保障困难孩子未参加任何保险34%;⑶育子困难教育投资少46%;⑷就业困难年龄大,不好找工作62%;⑸再婚困难因为孩子问题62%;⑹养老困难家里有需要赡养(经济资助)的老人58%;⑺生理心理疾患自己身体有病需要常年治疗40%;⑻社会歧视,随时感到亲朋好友对单亲母亲的怜悯和同情85%;⑼升迁困难得不到机会100%;⑽家庭暴力离异一方经常回来纠缠自己和孩子90%。
二、社会工作微观措施
社会工作中,所谓微观就是指个案工作,即以一对一的方式,社工直接接触案主,帮助案主解决困难,提升案主能力,促进案主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就单亲母亲而言,最适合方法应该是自助小组。但对于心理问题或者情绪困扰较为严重的、无法参与小组活动和讨论、主动提出希望接受个案辅导的单亲母亲则比较适合个案工作。而针对单亲母亲来说,最合适的个案服务模式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因为这种方法不但关注案主的生理问题、心理动机,更重视案主的社会因素。对于单亲母亲这种面对内心和社会双重压力的弱势群体来说,社会工作者要定期与案主保持接触,了解案主的情绪状况,适时给予疏导,协助案主稳定情绪。还应联系民政、妇联、公安等相关部门,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整合资源以缓解案主的经济压力。
三、社会工作中观措施
严格来讲,小组工作应该属于微观社会工作,但是因为单亲母亲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其自助小组势必会依靠社区展开,因为只有这样才较容易召集和管理案主。所以在这里,我把依托社区的单亲母亲自助小组定位于中观社会工作。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能够为单亲母亲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工会、妇联、社区组织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人、亲友、同事、邻里等,当然,单亲母亲本身的相互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单亲母亲工作坊的建立就是帮助单亲母亲建立非正式和正式的支持网络的载体,促进单亲母亲与支持系统的互动。
单亲母亲自助小组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单亲母亲寻找社会资源,结识更多的朋友,找回自信,达到适应社会、自我成长,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单亲母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帮助单亲母亲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给单亲母亲以支持和帮助。具体目标:(1)形成单亲母亲社会支持网络;(2)开展对单亲母亲的关爱活动;(3)对单亲母亲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4)为单亲母亲提供沟通、交流和宣泄的机会;(5)在单亲母亲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6)学习、研究和交流工作经验。单亲母亲虽然往往不愿与人过多交往,但是在自助小组中,因为大家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在这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气氛中,小组动力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而一些单亲母亲的经验也可以带给其他组员最有效的建议和帮助。这也就是自助小组对于单亲母亲最大的优势。
四、社会工作宏观措施
相对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侧重于政策和行政的方向,也就是说把入手点提升到全社会的高度,此时的服务对象不再是个人或者十几个人,而是把单亲母亲作为一个整体,针对该群体普遍面临的困难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和加强家庭建设。应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关注离婚率升高、单亲家庭增多现象,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摆脱困境。舆论部门应大张旗鼓鞭挞婚姻家庭领域的消极现象,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利于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进步。
除妇联、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支持、救助外,应利用民间和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力量,大力发挥第三部门和社会志愿者的支持作用,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积极发展专门为弱势群体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母亲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的慈善机构,使其从个人的、分散的和不规范的方式向正式的、组织化的和规范化的方式转变和发展,从而使支持弱势群体特别是单亲贫困家庭和贫困母亲的慈善事业的宣传、集资和实施工作更加合理、有效。
支持单亲母亲家庭的社会政策,应引入社会性别观点,针对单亲母亲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以就业扶持为中心的相应政策和措施:一是再就业扶持政策和服务应向弱势群体中的单亲母亲家庭倾斜,如在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贷款、收费和税收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应对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者有所倾斜;二是应考虑单亲家庭的特殊困难,调整救助标准;三是制定针对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在保险办理、养老金发放、医保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对单亲贫困家庭和贫困母亲给予适当放宽。
加强精神扶贫是提高单亲家庭母亲素质和应对现实困难能力的首要任务。应大力倡导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精神,引导单亲母亲转变观念,自立自强。社区、妇联等可多组织单亲家庭成员的学习、交活动。有关部门应对单亲母亲的职业技能和劳动技能培训,岗位求职等提供服务与方便。
可在城市成立单亲贫困家庭或单亲贫困母亲协会,组织单亲家庭参加社会活动,如辅导、讲座、参观、游览等,增强单亲家庭成员的生活信心和韧性;可以在社区成立“单亲俱乐部”或“单亲贫困母亲俱乐部”,以关注成员精神和心理的抚慰为重点,倡导自助互助、同伴支持,整合有不同需求及不同服务资源的单亲者及其他互助资源,共同为改善单亲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做一些实事。
单亲家庭的递增,不仅使当事人面临经济和精神等方面的压力,而且也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孩子。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资源重新分配明显地向年轻人、高学历和高技能者倾斜。承载亲职重负和社会世俗压力的单亲者尤其是单亲母亲家庭往往面临福利水平下降、心理和社会适应困扰加剧等问题,这些人沦为弱势群体或弱势地位的可能性更大。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在欧美国家一直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关注的焦点是从社会心理、社会支持角度给予该类家庭成员以公平的社会地位及待遇。但在我国,与此相关的问题并未引起学术界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尤其是这方面的经验研究比较缺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鸿雁.中国当代单亲家庭问题研究[D].1996年6月
[2]]曾毅等.上海、陕西、河北三省市女性再婚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3,3:1-6
[3]唐文军.单亲母亲的处境与需要[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彭凤萍.城市单亲妈妈生活、就业状况个案研究――以长沙市某社区为例[J].理论前沿,2009(03)
[5]陈桂蓉.单亲家庭文化建设的缺损与修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6]李玲.单亲母亲家庭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后论文集[D].2008
[7]徐安琪.单亲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J].社会学研究,2003(0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弱势群体; 关注
小学生生性活泼,求知欲强,对新开设的语文课极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难度的递增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变淡,学习进步不快,从而在课堂上谨严慎行,于是,这部分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这一“弱势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与其他学生享有同等的待遇,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他们将来的学业。
做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总有这样的感受,上课时当大部分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时,始终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任务,甚至有个别学生每一小步都跟不上节奏。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全体学生,而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该如何去教学?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还要首先揭开“弱势群体”这个“结”。那么怎样认识“弱势群体”?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让“弱势群体”一同前行呢?
1 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弱勢群体”
所谓弱势群体,实际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从智力因素方面来说,是思维能力相对滞后,基础知识差,特别是技能掌握差的那些学生;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来说,主要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差,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那些学生。不论哪个学校里,无论在哪个科目中,弱势群体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的学生中有极少数是在这个范畴内的,那么在这极少数中,我们又如何去引导他们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思索很久。在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只有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弱勢群体”,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方法,才能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情。
1.1 天生音质不好,语感不强。语文课上有一部分学生一开口说话就会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口齿不清楚,发音不标准。几次下来,他们情绪波动大,思想包袱重,从此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从厌学语文到最后放弃语文。
1.2 缺乏朗读热情、不善言谈。这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爱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做事谨慎小心。他们在课堂上几乎不举手发言,也不主动参与语文朗读、游戏、表演,即使表演也是很拘谨,脸涨得通红,说话声音小。
1.3 学习态度端正但反应迟钝。一部分学生喜欢学习,态度相当端正,只是因为接受能力差,反应慢,前一课内容还来不及消化巩固,又要学新课了。“夹生”地勉强跟着学下去,以致产生恶性循环,慢慢地步入了“弱勢群体”的行列。
1.4 学习不自觉,表现较随意。此类学生平时不努力,成绩都不理想,对英语文学习也抱无所谓的态度,语文课上有时调皮捣蛋,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反感,在语文活动中受到排斥,最后被课堂彻底抛弃,成为“弱勢群体”。
2 如何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弱勢群体”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不仅仅要关注优秀学生,更要关注“弱势学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像《纲要》中说的那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老师则扮演“拐杖”的角色,扶着学生、引导他们将语文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的认知结构,通过训练形成技能技巧,把知识技能转化成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来。当我们听到一位成绩优生的精彩发言而报之以灿烂微笑的同时,对那些答非所问、音调低沉的“差生”更应给予精神上鼓励和肯定,我们要学会用“你虽然答得不准确,但你已经动了脑筋”、“你能行”、“你也不比别人差”、“我们期待你下一次的回答”等语言来激励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让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让教师蹲下身来“俯首帖耳”与弱势群体交流,让他们抬起头来享受阳光的温暖,让课堂成为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的殿堂。
2.1 激发“弱勢群体”的上进心和学习欲望。 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让他们明白,掌握语文是现代必备素质。其次,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榜样教育,第三,用兴趣调动“弱勢群体”,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2 树立“弱勢群体”的自信心。 据了解,大部分学生“落伍”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自信心不足。所以,在平时的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造让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扬起“我能行”的风帆。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先赞许,尽量做到“坏话好说”,“硬话软说”。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对于学习困难生,我会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 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2.3 加强辅导,教给“弱勢群体”科学的学习方法。“弱勢群体”落后的原因之一是对上知识没有更好的理解和及时的复习巩固,时间越长,困难也越多,正如“滚雪球”。我们教师对“弱勢群体”的转化,就是要阻止和分解这个雪球。教师要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对他们加强辅导。久而久之,学习方法掌握了,成绩也会有所提高,使他们从“弱勢群体”的行列中慢慢走了出来。
2.4 注重差异,分层施教。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既照顾到全体,又照顾到个别,特别对“弱勢群体”格外地关注,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潜力。
针对“弱势群体”自控能力差、集中精力时间短、学习不积极的特点,作为教师,在符合课标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尽量避免他们“难消化”的现象,使他们较容易达到目标,有了成就感,逐步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其次,我们还要为他们设计最基础的问题,特别是在复习检查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时,多让他们回答问题,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作业和考试方面,要灵活多样,为他们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让这部分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看到成绩,找到不足,各人有了自己的定位,在各自的基础上再得到优化,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班里的“弱势群体”,教师千万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使他们满怀兴趣和信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尤其对于小学生,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弱势群体”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宽松和谐、学生喜爱、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环境;注意及时性的鼓励和启发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兴趣;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就能充分的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让其能“享受”学习生活。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注意了层次差异,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与语言文字撞击的火花,才能使他们在语文求知欲望中体验到收获的快乐。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关注班里的“弱势群体”,是改革大潮下每个教育工作者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研究》.张希希.
[3] 《生本教学》.郭思乐.
[4] 《给教师100条建议》中的第22章.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自觉实践“XXXXX”重要思想,切实重视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特别是为经济困难学生、农村贫困青年、下岗青年、进城务工青年、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等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弘扬团结友爱、扶贫帮困的道德风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敬老院,我团支部于在20XX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20XX年2月8日,在我支部团支书的组织下以及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到苏州虎丘区横塘敬老院进行走访慰问活动,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与老人们度过快乐的一天,同时让广大同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学习,献出了爱心,调动了同学们的热情,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们的前往,受到了老人们的热烈欢迎,不大的院子里坐满了老人。看着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们,大家都有种说不出的激动。大家都尽心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有些没节目的同学,就在台下为老人们捶背按摩,有的还给老人剪指甲。或许是我们的热情点燃了老人们的激情,一位老爷爷也上台为我们表演了他的拿手节目,还有位老奶奶讲了对我们的寄语,她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我们大家都牢牢记下老人的话,心里很是感动。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有老人给我们提出意见与建议,例如,节目应该多些与老人有关的,老人爱好的,还有就是不太浓的方言节目老人无法听懂等等。总之,就是活动应多位老人考虑,这样才不失活动的意义。并且老人们希望我们可以经常来这和他们互动,拉拉家常,不要因活动而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给老人带去快乐和慰问的同时,也让我们同学们更加懂得如何去照顾老人,关心老人,如何尽自己的能力去让老人开心;也让我们明白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继承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到实践之中,献出爱心温暖社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和关心他人。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活动主题:严冬送温暖,爱心促和谐,关爱弱势群体,发扬雷锋精神。
活动时间:20xx年12月23日
活动地点:津港里社区
参加成员:
为了响应学校团委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的号召,充分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雷锋精神深入贯彻到青年学生群体中,深化中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激励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充满爱心、关爱老人、孝敬老人,尊敬师长,积极向上,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展现志达学子的良好形象和一流的的素质。我班团支部在20XX年12月23日参与了严冬送温暖,爱心促和谐,关爱弱势群体,发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活动的准备工作:
1、召开团支委会议,讨论活动计划,初步确定活动方案。
2、召开团支部全体团员会议,广泛收集团员们对活动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3、向校团委沟通汇报,最终确定活动计划。
4、与学校附近社区联系,确定送爱心的低保户孤寡老人。
5、到超市购买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作为慰问礼品。
6、确定慰问领队发言人,打好慰问腹稿。
活动的主要流程:
20xx年12月23日中午,高一七班团员代表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须品在津港里社区集合,准备参加严冬送温暖,爱心促和谐,关爱弱势群体,发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人员到齐后在社区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到了孤老户加进行慰问。慰问结束后,全体团员有序的返回了学校
活动意义和收获:
通过活动可以表达我们对老人们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他们生活的不容易,懂得了青春的短暂,激励了我们,让我们更好的利用时间,在短暂的青春中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愉悦,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发扬这一传统美德,这次活动使志愿者们了解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也给老人们带去了欢乐。提高并培养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德意识,也是同学们从老人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道理不仅仅知道占有,而是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用心去温暖他人,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日月更迭,相信不变的是我们对老人的那份真诚的祝福,今后的我们会尽可能多的去关心这些老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爱的火花将照亮这美丽和谐的社会!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为开展“百万中小学生春节感恩活动”,切实培养学生尊敬长辈,感恩亲情的良好行为品质,在寒假到来之时,我校积极开展“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感恩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1、放假时学校做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在信中,除要求学生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假期安全等内容外,还特别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加强对孩子个性养成的教育,教育孩子要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做有良知的人,树立起以后努力工作,回报社会,汇报父母的信念
2、布置学生注意积极参加春节期间的大拜年,赏花灯等传统民俗活动。
3、开展感恩留言活动,按教育局要求,我们正在放假,就以校讯通的形式将要求发至学生家长手机上,学生家长督促学生上“文明网”完成任务。
4、开展“一日帮父母做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帮父母做一件事,开学后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谈帮父母做事的典型事实,并谈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