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数字信息化范文

企业数字信息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数字信息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数字信息化

篇1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管理;数字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284-02

一、前言

四川电力建设三公司是一家注册资本过亿元、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能力超过10亿元的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公司拥有国家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等资质,是我国电力建设行业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

公司历来重视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先后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银奖、国家科学进步奖等荣誉称号。

二、实施背景

四川电力建设三公司近年来大力开拓电源与非电源建设市场,所承建工程遍布国内各省及海外,工作面数量多、分散范围广、信息交换量大,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内容与工作量陡增,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考验。

按照国内同行业传统的工程项目经营管理方法,大量的管理对象与管理内容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资源来实现。同时,传统方式的管理活动执行效率不高、执行效果不佳、信息流通不畅,成为了制约公司进行多点项目管理的瓶颈。

为此,公司积极为突破企业管理上的瓶颈寻求出路。公司认为,必须改变公司传统的手工式、纸质式办公管理模式。公司先后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拟定了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并逐步开展了具体的建设工作。

三、内涵与做法

1、内涵

电力施工单位企业管理数字信息化的内涵及核心是在实现在线协同办公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管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定义各项管理活动的整体要求,规范各项管理活动的核心输入输出数据,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所有数字信息化的管理数据,均通过互联网在线传递,管理层可随时掌控企业总部与各分支施工项目部之间的信息交换,了解第一手施工动态及经营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良好的保障和依据。

2、成果做法

考虑到国内电力施工企业在分散管理、异地同步管理、数字化管理方面的需要,公司在该企业管理数字电子信息化系统中融合了较为丰富的协同办公功能和内容,包括有:公文管理、新闻管理、邮件管理、工作流、数据报表系统、档案管理、人资管理、物资管理、项目跟踪系统等功能模块,全部功能均能满足异地分布式操作。

该企业管理数字信息化系统的核心是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电子信息化。因此,特别对其量身订做了数据报表系统和工作流系统。

报表系统满足了公司对全司各部门、各二级单位的核心管理要求,实用性极强。这是由于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工具都是各类报表,比如财务报表、工资报表、工程量报表、物资使用报表、设备购买报表等。传统上这些报表均由纸质办公实现,而且需要层层审批、签字,效率比较低下。同时各类报表的汇总、统计也比较繁琐。而针对企业电子信息化实际需要而开发的报表系统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报表系统模块的设计理念如下:1、报表格式要统一,报表准确度要高,同时更利于以后的统计汇总工作;2、报表可灵活实现流程管理。有的报表在实际中强调及时性,不需要复杂的流程审批,就可将其设置为无流程报表,填报者填报完毕,审阅人员即可立即在线审阅;而有的报表需要流程化,则可以按照实际要求设定其填报、递交、审批流程,实现流水操作;3、权限要精细化管理。所有报表填报、审阅均可精细化到某个部门、某个人,同时报表的每个字段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具体权限分配,这样可满足企业对核心报表数据的保密l生要求。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1 管理活动标准化

四川电力建设三公司是一家典型的电力施工单位,各个工程建设项目分散在国内外各地,执行管理职能涉及层次较多、涉及人员较广,管理活动实施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给企业执行更高层次的管理决策带来了极大困难。公司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经过调研、讨论后,决定首先从规范公司管理活动下手,梳理公司各级管理流程,拟定公司各项管理活动执行标准,做到有章可循。

本项工作借助公司前期已经开展的企业标准化活动成果,以公司职能部门、二级单位为主导,各自梳理本单位的管理职能,以活动为节点、以活动执行主体为流向,绘制管理活动标准流程图。各部门、二级单位的管理活动是公司行使管理智能的基础和构成,也是公司总部掌控各工程项目部的主要工具。将这些活动规范化、流程化,可以起到明确管理责任、严格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的多重作用。

以公司经营部行使的分包商合同管理职能为例说明。该职能要求各施工项目部定期检查分包商履行其分包合同的情况,把检查结果报送到公司经营部。经营部将每项子任务都明确到人,并就检查方式、报送方式做出硬性规定,统一检查结果的统计口径,使得每个环节相互衔接,排列有序。下图所示为公司“分包商合同管理”标准流程图:

管理活动标准化在具体实施时,分为了以下几个步骤:

①公司各部门梳理各自职能与职责,形成职能范围报告;

②公司领导、各二级单位负责人对职能范围报告进行评议,形成职能范围划分决议;

③公司各部门根据决议将部门职能职责分解、细分,划分成最小工作单元;

④公司各部门为每个最小工作单元设计对应的标准工作流程;

以上步骤可用下图表示:

2.2 管理活动数字化

管理活动的数字化是指在上一步形成的标准工作流程基础上建模,利用各流程的属性、指标来描述该项工作,利于对其进行科学的决策判断。上一阶段管理活动标准化的结果是公司主要管理活动按各自特点分解成了固定最小工作单元,而对这些最小工作单元进行是否完成的判断就需要由本步骤实现。同时,依靠本步骤还可以更进一步考量各工作单元效果的优劣程度。本步骤的执行依据是各专业管理人员多年的从业经验和工作总结。比如,考量施工项目部的现场施工进度可以通过计算施工计划节点完成率来进行,考量分包商合同履行情况可以通过开工日期、完工日期、实际完成报量等细致的数字来进行。这些考量指标的设置都是经过了各职能部门反复讨论的,是集合了广大一线管理人员多年管理经验的精华,保证了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

下面以“施工完成情况考核”这项基本工作单元的数字化来进行说明。该项管理工作执行数字化过程如下:首先由职能部门分解该项管理活动,将其划分成“施工产值统计”、“施工实物工程量统计”两个基本工作单元;之后分别对“施工产值统计”、“施工实物工程量统计”两个基本工作单元进行数字化。其中的“施工产值统计”,确定其数字化指标为:年计划产值、年实际审定产值、开工累计审定产值、工程里程碑节点完成率等。“施工实物工程量统计”,确定其数字化指标为:土石方实物工程量、砼实物工程量、金属结构安装量、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主材消耗量等。将这两个基本数据单元数字化后制作成excel图表,截图如下所示:

2.3 管理活动电子信息化

在第一步、第二步工作之后,公司有了规范的企业管理活动执行模板,有了科学准确的数字指标衡量系统,但是还缺少一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将衡量管理活动的数字指标及时有效地传递给相关管理人员。也就是说,要传递的对象是数字化指标,传递的要求是及时、准确。要满足以上要求,利用现达的网络技术是最佳的选择。将考核指标安全的到互联网上,再给相关管理人员适当的操作权限,完成相关数据的上传、下载、修改、删除、汇总等操作。此种方式即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电子信息化。其技术核心是数据报表系统的报表模板和权限分配设置。

2.3.1 数据报表模板

数据报表模板是各个基本工作单元数字化之后的基本模板。可以把它理解为拥有各项衡量数字指标的空白表格。它一旦被确定了,也就意味着相关数据报送人必须根据其格式要求、内容要求来进行数据的组织和输入、报送。模板的电子化采用前台EXCEL录入、后台转入MYSQL数据库的方式实现,灵活而方便。

2.3.2 权限分配设置

根据实际的管理要求,各个管理活动会有不同的参与人,且这些参与人的角色、职责都很有可能不相同。因此,企业管理数字电子信息化系统的权限必须进行详尽的设置、分配。对每一张数据报表模板,都进行非常细致的填报人员、审阅人员设置,确保同一个模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如下图所展示的某一个模板的权限设置过程:

由于该数字信息化系统交付使用后,操作者是企业的员工,他们无须掌握复杂、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只需经过短暂的应用培训,即可熟练掌握该系统的相关操作。该系统的所有模块、功能均是可视化操作,操作性强,界面友好,用户无须输入任何命令、代码,只需像操作日常力公软件一样即可。

总之,数据报表系统是一种较好的“工具”,通过它,可以将数字化了的企业管理活动安全、快捷的在网络上传递,依据既定权限,实现专人专阅、专人专办。

此外,工作流模块也完全根据企业实际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日常的带审批性质、流转性质的经营管理工作,基本都可以通过数字工作流来实现,简单的如公司发文、情况报告,复杂的如合同会签、项目审批等。数字化工作流同样是企业办公电子化的重要内容,一改过去企业传统的纸质报告、电话催办、人员催办等方式,既节约了大量力公经费,也节约了大量时间,可明显提高企业生产率。

2.4 搭建信息化基础平台

信息化基础平台是公司所有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承载平台和支撑平台。该平台必须满足高稳定性、高效性、多业务兼容性等要求。在实际中,公司信息平台后台采用了MYSQL+PHP代码编程技术,前台采用了面向终端及用户的可视化设计与操作技术。

MYSQL这种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可分散存放,支持多线程,为多种编程语言提供了API,支持多种服务器平台;PHP语言,是一种在服务器端执行的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运行速度极快,代码执行效率高,占用系统资源少,支持多种服务器平台。

2.5 建设信息化前台

前台的建设采用了面向终端及用户的可视化设计与操作技术,为广大的使用者提供了最便捷、最有效的使用方式,紧密结合公司协同力公系统,形成企业管理数字信息化系统。

企业管理数字电子信息化系统整体利用国际互联网实现B/S架构,实现快速、准确、稳定的使用效果。无论使用者是在国内国外,只要有互联网,即可通过系统指定的网址访问该管理数字化系统。

四、实施情况与效果

1、实施情况

实施该成果无须投入太多资金,视情况改善公司原有的服务器、交换设备、光纤线路等即可,另外还有少量学习培训等费用支出;

在项目调研与分析阶段,公司信息化建设小组和公司各业务部门对业务需求、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在项目设计与实施阶段,项目组负责人和项目组工作成员根据前一阶段的分析结果,确定了项目的实施计划,拟定了项目的技术方案,对过程控制、范围控制、质量控制、时间控制、成本控制等开发中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在项目应用与推广实施阶段,公司由点及面,逐步在各职能部门、分公司、分布在国内外的各施工项目部进行了推广应用。

本项目成果推广应用后,全公司在国内外的各个项目部均顺利使用上了本项目成果。

2、实施后效果

(1)项目建成后,收效良好,迅速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结为一体,成为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强大工具。公司大量传统的纸质办公、电话办公被数字化办公代替,全公司内部信息交换十分活跃,平均每月报表、公文、信函等的数据增加量高达5G。此项可为公司节约大笔差旅费、会务费、耗材费。

篇2

出版企业是从事图书、期刊出版活动的单位,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2家(包括副牌社33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21家(包括副牌社13家),地方出版社361家(包括副牌社20家)。省级出版企业通常拥有出版资质、发行资质,下设行政部门、出版部门、编辑部门以及物管部门和公会等。

二、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

数字出版的产生是互联网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对信息传播技术的又一次革命。电子阅读摆脱了纸张的限制,具有移动性、便携性、内容丰富多彩、操作简便、更加前卫等优势。截止到2010年,据粗略估算,全国网民每天共花费约十亿小时的时间用于网络浏览,这为网络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借助于网络应用扩大的环境,创造了行业发展神话,在短暂的年份里就做到了产值翻番、市场扩大、手机阅读APP普及等。

可以说,包括我国出版企业在内的全球出版产业,目前都处在一个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暂时并存的时代,而未来必将面对传统出版被数字出版取而代之的现实。现阶段,由于国内出版企业在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中遇到较大阻力,因而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与数字出版营运商协同合作来作为转型的模式,于是也决定了传统出版企业在内部业务流程和对外市场协作两方面都需要进行革新,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必须要经历的转变。

三、出版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在政府政策扶持的条件下,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引进信息化技术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与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成形,维护信息化发展与扩大的政策环境、保障体系等越来越稳固,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融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实情况表明,把信息化技术引进新闻出版行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实践中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整体效果良好,产业管理与实力不断增强,升级转型平稳过渡,数字出版应用稳步进行。

我国政府在慎重考虑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即努力朝着网络交互广泛、资源共享机制成熟、业务合作深入、两化深度融合及具有全国产业标准的目标前进,此外,还应在技术支撑之下,着力挖掘信息资源,提升产业行政管理、改革发展、对外交流及社会服务水平,强化信息技术对数字化产业推动作用,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出版企业信息化战略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决策层的有力领导和支持。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是来自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导向和大力推进,在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的意义之后,出版企业的决策层对此高度重视,并将信息化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中去。

2、发行渠道。传统出版企业多拥有成熟稳定、遍布各地的发行网络,如新华书店发行网络。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中,掌握着庞大细致的地面发行网络的传统出版企业,可谓手握着传统出版的生命线。

3、经验优势。出版社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积累,拥有一批经验丰富、业务熟练、资源广泛的资深编辑和相关业务人员,在生产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信息化带来的出版周期缩短、节奏加快的压力,能够保障图书产品的质量不受影响,提高产品竞争力。

4、价值链成熟。我国出版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和发展,拥有较为成熟的价值链体系。策划―组织―编辑―印刷―发行,每一个环节都积累了丰厚的资源和经验。

(二)弱势分析

1、对当今图书市场的掌控力在减弱。当今图书市场正在飞速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对于越来越多元化和数字化的图书市场,传统出版企业的市场掌控力渐渐因为新兴文化公司等的冲击而减弱。

2、固有观念与信息化发展需求存在矛盾。传统出版企业通常存在管理理念和模式陈旧的问题,以往面向计划经济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组织模式、营销策略均面临落伍的险境,成为制约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3、新型人才匮乏。具备新兴知识储备和强大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企业迅速发展的高效助推器。传统出版企业在此方面有所欠缺,人才多为传统型,业务熟练但创新不足,且理念较为陈旧,面对当今市场显得滞后和无从着手。

(三)机会分析

在领域市场中,如果企业具备竞争优势,则可以将环境机会转化为营销机会,进而利用营销机会获得营销成功。就出版企业而言,即可提高图书产品的销售,占据图书市场份额。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形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信息多元化,中外思想既有高度融合也有激烈碰撞。人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对信息、文化强烈的需求,这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潜在市场。

2、政府对出版事业一向有扶持政策。这些扶持政策包括政治、经济、人事等方面。

3、在移动设备飞速进步的同时,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从传统方式逐渐向碎片式阅读转变,也成为出版企业转型的机遇,乘势向数字出版靠拢,逐步过渡为信息化社会下的新型复合型出版传媒公司。

(四)威胁分析

1、企业原有的软硬件设备与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兼容性存疑。企业中现存的硬件配置和财务、发行、库管等软件配置是否能与信息化战略实施完成有机融合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疑问。

篇3

[关键词]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市场化;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 F27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31-03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一个科学的部署。总理在2012年两会的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论是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还是应对国际经济发展低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必须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一、 必须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技术创新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将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商品,而这要由企业来完成。因此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1.企业在创新的投入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是企业最主要的创新投入。据统计,2010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和科研人员的数量均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和科研人员的数量的70%以上,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

2.企业的创新绩效不断提高

企业在获取国家科技创新、科技发明奖和专利申请等方面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2010年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36%,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的数量、销售收入不断上升,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

3.中央企业是推进自主技术创新的国家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1个重点突破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在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的参与率分别为29.5%、13.5%。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等领域取得了众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有64家中央企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企业,5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有24个由中央企业牵头或组建。

从创新投入和产出来看企业已处于我国创新的主体地位,从而较好地促进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关键在市场化和产业化

自主技术创新的起点和终点是实现创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一项创新的技术最终是否能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于它能否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是变化的,企业处在市场的最前沿对于市场的变化最敏感,理解最深刻。因此在技术创新的选项上能够紧扣市场的需求。适合市场的需求的技术创新,是否能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还要看能否顺利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这就要靠企业来进行。企业具有把握技术和产品的综合能力,具有产业化的能力。对于重大的创新技术具有推动产业链发展的能力,从而使重大自主技术创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1.必须加深对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认识

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在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往往能实现技术领先,但是,也往往容易重视技术,轻视市场,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与市场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化的能力就更难提高。在传统的科研体制下,由于观念和企业对科研人员的考核等原因,企业的科研人员在技术研发出来后,往往更关注申报奖和申报专利,而忽视了技术转化为生产能力,技术止于试验室。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长时间占用大量资金。技术创新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尽快实现产业化,企业很难得到回报。依此下去,企业难以承担巨大的研发经费。继续投入企业将拖跨,减少投入或不投入,技术研发无从谈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所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技术必须要市场化和产业化。企业始终是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主体。

2.不断提高企业自主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能力

当前,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产业化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有关的资料,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说明我国企业的技术产业化运作水平不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始终是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运作水平决定了其产业化的速度、效益和规模的高低。因此创新企业必须要提高自主技术的市场化与产业化能力。

篇4

[关键词]工业电气自动化 数字技术 创新 应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12-01

一、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数字技术日渐成熟,不断被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体现在不同方面。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利于简化工业操作环节,最大化提高“人力、财力、物力”利用率,避免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动态控制各方面运营成本。数字技术的应用利于简化工业生产人员操作流程,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难度,只需要借助计算机控制程序以及相关按钮便能进行一系列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质量。同时,和传统技术相比,数字技术更具优势,能够有效弥补其具有的缺陷,光纤网络、互感器不断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利于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确保工业各生产环节有序进行。此外,在数字技术作用,可以智能化控制工业各生产环节,自动化检查与修复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出现的故障,最大化降低故障发生率。在实际工作中,工业生产人员可以在同一时间下达不止一项生产操作步骤,不需要多次使用电气设备,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利于提高生产整体效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相应地,下面便是数字技术作用下,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示意图。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主要应用于科学的计算、信息的管理、^程的控制、计算机的辅助系统、人工的智能、网络于通信等方面。而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其主要应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辅助系统。而数字技术的辅助系统包括计算机的辅助检测、计算机的辅助管理、计算机的辅助制造、计算机的集成制造、计算机的辅助维护等等系统。其中计算机的辅助测试是利用了计算机进行自动化来测试工作。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是将计算机的技术和原来应用技术相互而融合、相互而渗透形成了新兴测试的技术,其具有定量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由于计算机的辅助测试系统具有各方面优点,所以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其得到很广泛地应用。

二、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途径

1、优化操作系统

在创新应用数字技术过程中,企业要意识到优化程序化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这是最大化提高工业生产效益的关键点。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企业要全方位准确把握工业电气自动化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优化完善电气自动化操作系统,注重其更新升级,要根据操作系统、硬件设施特点、性质等,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实现有机配套,促使二者相互作用,更好地发挥操作系统多样化作用,可以自动化“控制、识别”海量信息数据,实现程序化操作,提高信息数据利用率,更好地作用下工业各生产环节中,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充分发挥操作系统多样化作用,有效实现程序化操作,全方位动态检查各生产环节,实现无人操作模式,降低工业生产中人力方面的支出,也能为工业电气朝着全面化方向提供有利的保障。

2、优化利用虚端子技术

就虚端子技术而言,建立在传统二次回路基础上,可以全方位动态“控制、检测”工业电气设备装置,促使各智能终端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相互作用,顺利反馈信息数据。在创新应用数字技术中,企业可以将虚端子技术巧妙应用其中,充分发挥其多样化作用,动态控制电气设备线路连接状况以及开关具体操作,科学管理信号,动态控制生产环境测试数据信息,最大化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企业可以准确把握虚端子技术特点、优势等,将其巧妙应用到对应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中,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关等,促使线路跳合闸高效衔接,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二次回路缺陷,加大对信号的管控力度,全方位动态测试系统运行温度等,促使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中跳闸保护、在测控遥控等功能顺利实现。

3、注重智能终端的应用

在运行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光纤多样化作用,加强智能终端、间隔层二者之间的联系,实时“采集、控制”海量信息数据,充分发挥智能终端多样化优势,更好地作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为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做好铺垫。同时,企业要根据各方面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智能终端设计重心,优化设计跳闸、监控现场信号等多个方面,也可以加大智能终端双重功效方面的设计力度,优化设计智能终端,科学配置智能终端,确保其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加大其利用力度。进而,促使数字技术得到更好地应用,不断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计算机平台自动化、通讯智能化水平有效提高,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企业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自身电气自动化发展限制,客观分析数字技术多样化优势,将其巧妙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加以优化创新,优化操作系统,注重智能终端的应用,优化利用虚端子技术等。以此,促使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刘太学.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及其创新浅谈[J].山东工业技术,2016,20:42-43.

[2] 艾沙江・艾力,阿不里克木・吾甫尔.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20:154-155.

[3] 李炜怿,成洋.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技术与市场,2015,12:155-156.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涵义的概述

1.e-HR国内外研究综述

e-HR英文全称是“electronic human resources”,一般直译为“电子化人力资源”,是网络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应用形式。U.Rrimer,认为,所谓e-HR,即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Kathy Brayant认为e-HR,就是可以自动处理很多核心程序。Edward?ELawler 等人在其著作中认为:信息技术e-HR 有着巨大的潜能,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人力资源服务的管理和行为方式。Kathy Brayant 认为,计算机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替代文件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使用e-HR 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并把它的管理方式带入互联网时代。

国内最初对于e-HR 的认识和国外的基本上趋于一致,研究较早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乐阳认为,e-HR 即电子人力资源,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际上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全面解决方案。邹玉霞认为,e-HR 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郑大奇认为,e-HR 就是指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任何利用或引进了各种IT 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可称之为e-HR。安忠、吴洪波指出,e-HR 中的“E”不仅是“Electronic”,即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更重要的是“Efficiency”,即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效率是e-HR 的根本目的,而电子化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1.2 CIMS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许多学者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定义。派德瑞、德斯勒、诺伊等人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定义为:收集、处理、存储和信息以支持决策、协调、控制、分析及可视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关组件的集成系统。而小舍曼等人认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 己经超越了简单的存储和更正信息,其应用的范围已扩大到诸如编制报告、预测人力资源需求、战略计划、职业生涯和晋升计划,以及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及实践等领域。诺伊等人提出了通过结构重组、业务外包、流程再造及新技术的运用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有效性的问题,并且还分析了常见的几种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

另外还有很多国内学者从其他的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

范大路阐述了基于CIMS 的人力资源管理,指出了管理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及挑战。曾建权等阐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框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和策略。常晋义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主要通过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等部分组成。肖慧等立足中小企业,提出了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的思路。高翔等指出只有当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有效要素融合时,其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才是有价值的,并探讨了信息技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廉凯分析了企业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以及如何选择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我国企业CIMS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目前来说还不成熟,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还处于比较粗糙的阶段,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李军华、谭洪波认为目前我国企业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虽在减少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规范化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基本上处于事务处理的水平,偏重于对人员数量的静态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没有充分得到利用,所做的工作一般是记录、检索、统计、生成各种图表等内容简单、低技术性的随机事务。祁东月也认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实施于较单一的业务处理,如: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人事管理工作逐渐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取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特殊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不断发生变化,人力资源部门每个专业都使用着不同的单机版软件,数据库由各个专业人员自己维护。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随着管理模式的变化,软件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二是维护量大;三是每个专业的软件都只能单独录入和计算数据,造成工作重复,各专业数据不准,无法达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

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管理者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手段,把信息管理和人力管理业务充分地结合,使人员管理更加集中、科学、更加符合目前现代企业的需要,既提高了管理效益,又能使人力资源的应用效益达到最大化。真正地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综合性高且开放的管理新模式。但就目前来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研究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一、信息化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人力集中化管理。目前,很多现代化企业都初步建立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员工基础数据的科学化管理,能够按照人力资源管理需求进行科学分类、做好人员统筹分工,在企业使用时能够做到人尽其能,真正实现了企业集团化管理,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企业是真正的受益者。

(二)有利于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现代企业集团对人员的要求,需要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要求,那就必须构建现代化组织机构,如果不借助信息化管理,尤其是对于有上万名员工的企业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事。而随着信息化人力资源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将使现代企业管理部门从上到下职责明确、信息顺畅、督查有力,对于企业集团的高效透明的规范化运转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如何发挥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现代企业集团中岗位的职责要求中更为明显。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上岗、转岗一体化的流动管理体系,能够使员工结构分配进一步的优化,同时也真正形成有效的管理竞争机制,促使每一名员工时刻把自己的职责与企业发展做到结合,通过平台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更好地细化考核制度,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从形式到实质都能使每个员工在信息化平台中能够对自我工作有一定科学评价。真正做到自我评估科学化,避免了人为操作的随意性。

二、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力度还不够。缺乏管理者对人资管理信息化的支持与资金投入,是当前人资管理信息化遇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尽管人资管理信息化降低了企业在人资管理方面的成本,但是由于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须自行开发或是购买信息化方面的软件产品,这个过程则就需要注入一定的资金。但对于一些小型企业而言,要在人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注入资金,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比较低。目前,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很多现代企业集团也初步引入了信息化系统,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但是只是建立了平台,使用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研究还不是很深,有的是仅仅运用了信息化平台的基本功能,而并没有对平台的功能进行深度开发。尤其对比如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科学规划,如何对员工工作实绩进行有效分析,如何实现人力资源自助服务等内容没有应用。

(三)信息管理软件产品比较简单。目前在软件市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确实不少,但是能够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的软件还远远达不到需要,特别是一些软件仍然局限于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而没有从现代科学管理入手,仅仅是标着高品质的管理软件,但是其根本上仍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架构,实现不了现代企业集团的真正管理需求。再就是很多软件更新慢,不兼容,有的企业为了节约经费,也就不再去升级改造,最后的结果往往平台成了管理者的摆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管理人员素质能力较低。从目前现代企业建立信息化平台的需求来讲,必须要求平台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能够适应信息化平台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就是要根据企业需要,随时能对平台程序进行必要的开发和应用。但实际上,信息化平台的管理者却很少人能够具备这些要求,仅是掌握了基础操作能力,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仅仅是个初步的,层次非常低,当然这与管理者的要求有关,没有充分重视平台的管理,同时也把高层次的人才运用到企业其他的岗位上,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五)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起步于发达国家,而我国要发展人资管理信息化,则要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因素上,充分借鉴国外有关人资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优点。而实际上,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们的一些企业则是“人治”大于法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本来认识上就很不到位,制度建设也不健全,即使有了制度也很难坚持,“领导说了算、关系说了算”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也就还很难站在信息化建设的高度去更好地应用,能够真正地充分发挥每一名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

三、提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策略

(一)从思想观念上要更加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势需要,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层必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应用建设,除了在资金上增加投入以外,还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平台建设之中去,通过对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参与,也充分地对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全面地了解,也才能真正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要真正实现人力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本土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适应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拿来主义”,多多地引进外国的先进经验是必须要做的功课,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企业管理与外国企业管理的差异,对于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自身企业需要实际情况,既有借鉴,更要创新,符合我们现代企业需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也才能更好解决现代企业在张海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研究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实现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提供全面有序、动态前瞻的解决方案,也才能保持现代企业旺盛的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要有效调整组织结构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司的管理层次大大减少,扁平式、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将成为多数公司的组织形式。作为信息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价值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使原有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引起部分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必须根据企业战略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可能会涉及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业务流程的改变,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因素。另一方面,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结构进行调整。由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后,人员的层次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原来主要从事重复劳动的管理人员,现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上。因此,企业要进行新的工作分析,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提拔、培训等计划。

(四)要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素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能否真正地发挥,关键还是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具体的操作使用者。从管理层的角度,必须要掌握信息化平台设计的原理和核心的东西,从操作者的角度,必须要掌握信息化平台的操作技能,能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程序的设计。因此,要加强企业人资管理信息化建设,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既要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具备丰富的IT经验。所以,我们现代企业要拿出一定的财力物力加大对管理层和操作人员的培训,以协助管理者和操作者转变价值观,适应组织目标,让企业员工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的培训教育,以帮助他们适应系统变化,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开展。

四、结语

综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现代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我们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要更加重视建立健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帮助现代企业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变革和提升,也从而真正应对环境变化带给企业的诸多挑战,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更高的业绩目标、更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明亮.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2(2).

[2]吴少华.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趋势[J].商业管理,2012,10.

[3]刘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篇7

关键词: 企业;办公自动化;发展;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120177-02

办公自动化是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一种应用,它通过对新近科学技术的运用,使得办公活动以人以外的各种办公设备来完成,并将办公人员同这些办公设备构成一定的信息处理加工系统,以满足某些目标的实现。办公自动化其主要目标是使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提高人类的生产、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并辅以一定决策确保更好效果的获得。

1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需求分析

在考虑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库选择时,既要符合企业的规划方针,同时坚持体现企业办公自动化的特色,争取将协同办公系统成为庆元县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系统:一是辅助软件“办公助手”,实现办公人员实时信息交换,与办公系统集成,与手机短信集成,实现待办事项的实时提醒,它同时具备与QQ相同的其它功能;二是办公门户网站,集中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出入口,逐步实现一站式登录;三是单位内部通用办公系统,实现单位内部文件起草、审核、签发、传阅电子化;四电子文件交换平台,基于国家相关电子文件交换标准,实现文件安全可靠、实时动态互换;电子版式和电子印章系统,统一电子文件格式,保证电子文件的权威性;六是电子文件库,实现电子文件按权限查询;七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基于国家档案管理标准,实现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网络化。

协同办公系统涉及面广,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大量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数据信息资源的实时服务特点,要保证网络、系统、数据的安全,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防止单点故障,对信息应充分保证其安全。要把整个系统要有周密的系统备份方案设计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对系统主要的信息实行自动备份,以保证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的补救,并设有系统自动恢复机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数据丢失,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高可靠性。

2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设计与发展新技术

整个网络主要是采用交换式的体系结构。电信机房的核心交换机主要负责数据的快速转发和交换,与县企业信息中心核心交换机通过百兆光纤互联。同时,电信机房的核心交换机也作为外部行政单位和远程乡镇的汇聚交换机。信息中心核心交换机负责行政中心所有的信息汇总。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信息中心核心交换机的端口镜像功能对网络流量进行流量监控,检测非法网络行为。每幢办公楼设置一台大楼汇聚交换机,汇聚交换机负责相应大楼所有用户的接入汇聚,百兆与信息中心核心交换机互联,最终通过接入交换机提供10/100M接入到桌面。

由于部分接入单位情况有所不同,很多单位垂直系统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也有很多单位与企业日常工作业务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只需完成企业收发文工作。如果对这些单位都采用相同方式接入,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对不同情况的接入单位采用不同的接入模式,以达到最为合理的互联效果。

为了实现外地出差的员工能够远程登录到政务网,查阅企业部门相关信息,及时下载和上传办公信息,进行远程办公,考虑通过拨号路由器的方式实现远程拨入功能。拨号路由器一端连接防火墙,另一端连接公用电话网(PSTN)。这样,只需为拨号路由器配置数门普通电话线路,而外地出差的员工只需要配置普通拨号MODEM即可实现远程移动办公。在必要的时候,系统管理员也可以通过拨号路由器进行远程管理。

结合企业各个部门开展协同办公系统的现实需求,对网管系统功能既有一般的共性的特点、也有个性创新性的设计:

1)故障信息过滤:要求通过对大量故障信息的分析,去除了大部分无实际意义的故障信息,同时对事件关联技术筛除重复与成对事件,与前台报警界面手工过滤可以大大减少很多无用信息,提供给管理员的故障信息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2)实时的故障告警:把收集到的故障信息能实时地报告给管理员,即使管理员不在管理工作站上,也可通过声音,电子邮件等形式尽快的通知管理员,以便管理员及时的处理网络故障

3)可自定义的多种故障告警方式:告警系统需要具有分色图表显示、声音、弹出式窗口、电子邮件等多种告警形式,因此故障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报告给网络管理员,可以预定义每个故障事件的报警形式,还要针对不同大类的报警事件设定不同的报警形式。

4)可定制的事件属性:根据网络运维实际情况预定义故障事件级别,系统初始预定义三级故障事件,包括一级故障(必须立即处理)、二级故障(在较短时间内必须处理)、三级故障(一般故障,可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同时可定制事件属性,包括可设定故障的告警响应形式,严重程度,显示颜色等内容。

5)查看和管理日志:记录下管理员登录、注销(相当于锁定)、退删出告警系统、增设备记录,修改故障告警方式,删除故障记录,标记故障记录为已处理等的管理动作,比如,并且能够根据管理员设置的时间范围显示相应的日志记录。

6)安全管理:提供用户管理功能,控制限制用户对一些功能的访问。用户分为两种类型,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它们两者的权限是有差别的,管理员可以创建普通用户,并可以修改自己注册的资料,而普通用户不能创建用户,只能修改自己的注册信息。

7)设备和端口实时监控:对管理的所有IP设备和设备上的所有端口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报告它们的运行状态,比如设备的“正常工作”、“连接不通”,端口的“正常工作”、“故障状态”、“人为关闭”、“无法访问”等,并且以红灯和蓝灯的形式显示状态;可以通过弹出式菜单对网络节点(即IP设备)进行删除、修改、查看目前状态等操作。

8)设备管理:对于本系统所管理的所有设备用户都可以在设备列表、设备状态树、设备分组树、网络视图中通过弹出式菜单进行定位删除、修改、查看目前状态等操作;这些操作的结果是一致性的,比如用户在设备状态树中删除了一个设备,那么该设备也就在设备列表、设备分组树、网络视图中被删除了,达到完全同步。

9)设备分组管理:用户可以将所有的设备进行无限分组,但是分组名称不能相同,系统初始化时有一个默认分组的default组,它包括了所有还未分组的设备;对于每个分组用户可以删除,但是如果该分组下还存在设备就应该不允许将它删除,更改它包含的设备,用户还可以添加分组。

10)网络设备的网络视图:将所有设备以图标形式呈现给用户,也实现了状态的实时变化,如:图标、提示文字的变化表示它的状态变化。

11)网络设备的状态视图:当用户要求查看某一设备的目前状态时,该视图给用户呈现了该设备的一些有用的基本信息和它的端口的实时流量图;用户还可以有选择地查看一些端口的流量。

12)网络节点自动发现:该功能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IP子网掩码位数、起始和终点IP地址和只读的共同体来自动地发现可以连通的网络节点;由于采用了线程技术,避免了查找IP时独占资源,此时用户可以进行其它操作。

13)网络设备的定位:如果管理的设备较多,用户要求一步定位到目标IP设备进行操作,该功能就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定位,用户只要输入正确的IP地址即可。

14)报表统计功能:按故障等级、故障源和设备类型统计故障信息,实时生成相应故障统计报表。

15)故障信息处理:提供故障信息的处理,包括删除故障事件,标记为已处理,查看详细内容,查看关联事件等,通过这些操作,管理员可以了解故障信息相关的详细内容。

16)支持设备多样:Cisco全系列路由器和交换机,Juniper全系列路由器,Foundry全系列交换机,Alcatel Omini交换机,港湾系列交换机,并可灵活根据用户的实际网络设备定制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办公自动化,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办公自动化的质量和创新将成为一个机关发展分水岭或里程碑。近年来,办公自动化系统越来越重要,成为支撑着公司的创新的重要方式。1)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便于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者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提升办公自动化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将更多精力投入办公自动化战略中;2)形成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将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的特殊性在系统功能模块中表现出来,该系统的开发对其他分公司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先锋带头左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工作顺利地进行,还能让人力资源管理效应得到良好的提升。本文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变革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应用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企业要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应用工具,其与组织效应结合后,能够为企业带来长久的业绩。因此,加强信息化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1.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1.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应用。其各种信息数据,以及处理程序已经逐步向自动化的方向运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软件较多。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对人力资源的系统进行设计时,其信息的标准会出现不协调。这就导致其在资源共享上效果会极差。大部分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其在智能化以及适应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部分企业甚至尚未形成一套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就必然会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同时要统筹兼顾,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方面,要不断地加强信息化建设。同时不断地更新以及完善,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变动以及整理。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1.2企业信息化专业人员匮乏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通常会较为侧重于管理方面,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相对匮乏。而且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下,很多企业不注重信息化工程的发展基础,没有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意识。而且从成本上看,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大量投入,必然比人力资源管理所投入的更多。所以很多企业都采取以人力为主,信息为辅的方法进行管理。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工程推进缓慢,从而影响整个企业发展的主流。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应当充分吸收新鲜的血液,将信息化技术全面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一些信息平台,例如:赶集网、58同城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这种网络化的智能招聘,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为企业提供就业人才。在系统管理方面,应当科学引进信息化专员,逐渐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转移到信息化管理的趋势上来。

2.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全方位的应用

2.1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企业要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招聘成本,就需要企业建立起拥有科学的分类,功能强大的企业网络,企业合理利用企业网络对应聘者的筛选工作进行高效快速的处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向公众提供网络申请服务,以及利用网络完成一些面试工作,以此利用建立起来的企业网络快捷地完成工作,降低工作成本,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进入企业为企业谋发展。

2.2加强信息平台与人力资源的结合企业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能够不断前进发展的基础,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员工灵活配置资源、个性化的培训得到保证。企业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可以方便企业员工利用网络进行随时随地地学习,随时对疑难点反复学习,以不断增强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以最终能够顺利完成高标准的工作任务,员工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将成为员工效力于企业的最强战斗力。

2.3加强自主服务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企业内部的服务自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开放。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日常进行的一些活动可以方便快捷的高效完成,比如在日常的上传下达的各种精神文件,以及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建设的调查问卷活动等都可以由网络技术的应用来高效顺利进行。网络技术为员工提供的自助便利就是,员工可以用网络管理员为用户分配的员工使用权限进行一些对自己需要的信息实现查询活动,比如员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查询某个月份的企业内部招聘信息、福利情况、绩效考核、人事政策、培训课程以及休假情况等内容。由网络技术带来的自助便利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开放和谐轻松,使员工工作的更舒心,以更好地为企业工作,为企业创造财富。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增进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其可以明了企业的发展,更了解员工的需求,人性化的满足应该需求可以使员工更认真地工作,以通过工作效率。利用网络增进企业之间通过邮件进行的交流,而企业员工之间也可以使用免费的网络通信软件进行即时的沟通。

3.结语

企业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对现存和潜在客户进行分析、对员工的薪酬体系进行评价、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考核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很好地吸收现存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软件的优点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二次研发,将会取得更大的效果。与时俱进的采用先进技术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员工满意度、利润等诸多指标,从而促进企业的业绩可以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1]李忠阳.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信息系统工程,2010(09)

篇9

关键词:煤炭 企业 信息化 建设 数字 矿山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4-0253-01

随着我国的煤炭能源的加工、利用技术的日益成熟,煤炭在清洁能源技术利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提高,使得其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的地位不可动摇。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沁水鑫基煤业有限公司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必须及时进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探索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矿山的发展,引进生产自动化、安全监测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

1 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学基础

信息化应用的经济学基础是边际成本法则,即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之下,边际成本随着分工专业化的程度而降低;拓展信息化是指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改变交易范围,观察到的成本变化,或者是改变成本观察的交易范围变化。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与研究,要通过效率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应出信息化的1+1>2这一“倍增器”的本质特征。

2 数字矿山的简要介绍

数字矿山又称为智慧矿山,它是建立在矿山数字化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它以能够完成矿山企业所有的信息的准确整理和采集、智能化服务、自动化的操控、可视化的发展、规范化的集成、网络化的传输为主要的工作目标。(1)智能化的服务。智能化的服务是针对人工服务所提出的。(2)自动化的操作。(3)可视化的展现。(4)规范化集成。

3 煤炭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数字矿山的发展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3.1 建立矿井数据自动采集和更新系统

矿山数据的基本特征是动态变化和多源异构,因而,必须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建立起不同的数据采集系统。对于固有信息的采集,可以针对矿井测量、地质勘探所产生的基础数据,如钻孔、水文、测量、地质等,进行图纸矢量化的处理,建立起信息化的地测管理系统3DGIS数字矿山系统支持下列几种基础数据的采集:(1)根据采掘工程平面图,手动采集数据生成三维图形。(2)根据地测数据库,自动生成三维图形。(3)自动识别CAD图纸,生成三维图形。

3.2 煤炭企业要加大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

煤炭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数字矿山发展方面,要注重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比例,力求保证企业在数字建设方面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撑。企业单元技术投入应该向着集成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煤炭企业在技术投入方面,应该由过去的注重短期效益、单元技术方面,向着全局的、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倾斜,尤其是关注信息集成与整合方面的投入,应该由单纯的战术层面的投入,转向决策层、战略层、战术层的重点综合。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信息编码;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

1 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我国企业尤其制造业企业都在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掀起了信息化浪潮,通过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这是件好事,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际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失败案例,企业花了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企业信息化不仅没促进企业的工业化,而且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一个最突出的原因是信息化的数据不准确、不及时。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数据出了问题信息化的决策必出错,基础数据的不完整性导致了我国信息化的悲剧发生。企业信息化中信息编码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信息化系统,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是基础数据。计算机只有在数据准确、完整、及时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可能带来致命的错误的结果。可以说基础数据是信息化系统运行的依据,而基础数据建立的前提则是一定要有信息编码技术的支持,随着信息化在制造业企业的应用,关系到企业成本的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信息编码

(1)信息编码的定义

信息编码就是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计算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前提是要进行信息分类。信息分类就是根据信息的属性、特征,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区分和归类,建立相应的分类、排列顺序来管理和使用。

(2)信息编码的重要性

信息编码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编码可以实现有效地管理原材料,从而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信息编码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DSS)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信息编码是企业信息化中克服出现“信息孤岛”的关键。

(3)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

唯一性: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不因时间、地点等因素发生变化。

不变性:指在整个信息系统周期内编码不能发生变化。

扩展性:应有备用代码,可以产生新数据。

简短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短明确,能减少差错。在实际中尽可能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码位标识编码对象。

含义性:代码应有助记符的特点,便于记忆和填写。

(4)信息编码的种类

无含义代码:有顺序码和随机码两种,这种代码的编码长度短、存储量少、不影响发展扩充、方便录入,提高录入速度;同时不便于记忆。

有含义代码:信息代码代表编码对象,其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含义,如体现事务对象特点的特征码、由多个代码段组合在一起的复合码等都是有含义的编码。

(5)信息编码的分类方法

线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面分类法是将所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又可以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项目。

3 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1)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的分类方法

根据物资材料信息的特点,应采用线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可使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直观、形象、节省长度,易于使用人员掌握,在企业信息化各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使用者尤其是物资管理部门接受。

(2)物资材料信息编码结构形式

物资材料信息按类别分为六大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机电配套件、铸锻毛坯件、配套标准件、国外购买件,并按所属仓库类别、大类、中类、小类四级组成物资材料信息查询结构树。这样形成的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就比较科学。

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前两位(仓库类别)为:

10:金属材料

20:非金属材料

30:机电配套件

40:铸锻毛坯件

50:配套标准件

90:国外购买件

物资材料信息编码共15位。如图示:

A、B、C、D:表示类别表区域,E:表示数据表区域。

A(2位编码):表示仓库类别。如:“10”为金属材料,“20”为非金属材料等。

B(4位编码):大类:按材料属性分类,如:金属中1070表示钢铁。

C(6位编码):中类:同一属性不同材料种类,如:107001表示重轨、107002表示轻轨、107003表示大型型钢等。

D(8位编码):小类:指出各种材料的规格范围,如:10700340表示普通圆钢的规格范围等。

E(11位或15位):(数据表区域)按牌号、规格大小进行排列。

篇11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自组织;演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24-02

一、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特征过程

系统的自组织原理表明: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内部要素的某些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可能得以放大,从而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更强烈的涨落,经过一定时间的自发的调整,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系统中的各个目标通过其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作用,使技术创新的各项目标从无规则性、信息量小、功能弱的无序状态与结构,逐步转变为有规则、信息量大、功能强的有序状态与结构。

1、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定向评价性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除了符合一般系统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当目标错位发生时,它的定向评价性能有效地防止和控制由于目标错位所引发的随机性选择过程。

这种通过分析目标错位的涨落对技术创新活动影响的好坏做出选择性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总结推广可以复制的经验。通过结果评价评估技术创新项目的价值,激励创新活动向更高目标推进;另一方面,可以明确责任,客观准确地评估出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潜在的可能阻碍技术创新活动的因素,从而及时、准确地进行校正,使得那些能适应内外部涨落且不断得到更多的内外部协作与支持的因素,得以被选择为目标系统定向评价的主导因素,防止出现盲目的、随意性的选择。

2、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全面导向性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全面导向性,首先体现在它可以将系统中各项目标整体导向为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目的,防止系统内部各项目标由于分别导向自身的目的而造成目标的选择与设定的分散和决策上的混乱。

首先,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技术创新目标导向仅反映着一个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市场目标仅反映着市场需求,其他目标也仅反映着自身导向,它们的自身导向都不可能单独做到实现创新的目的。目标系统的导向性则不同,它的导向性是将系统中的各项目标统一规划,有机连接在一起,对各个目标进行全面的引导,最终使技术创新目标转化为效益成果。

其次,全面导向性同时也是实现目标系统的定向评价性的保障。这是因为,当目标系统做出了有选择性的定向评价后,目标涨落形成的随机的选择过程也不会马上结束。尽管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跟随定向评价后所选择的方向,在整体上形成了某种不可逆的正向涨落,但是由于在这个正向涨落形成的过程中,同样会在其技术创新活动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产生出大量新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使参与正向目标涨落过程中的各个目标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不断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同样会使系统内部的某些局部仍然存在着反向涨落的不稳定因素,不能排除它们之间发生目标的分裂、异化形成新的反向涨落的可能性。

二、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自适应调节机制

在明确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自组织演化特征的前提下,健全和完善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处于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运行的自适应调节机制,能够使对技术创新目标的选择与设定更具有可操作性。

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运行的自适应调节机制反映了一个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控制活动或者控制过程的能力。是防止因目标错位而导致创新失败的有效措施。

企业的自适应调节机制,实质上是使企业自身得到自动调节以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自我调节机制,而把这一机制和具体的目标问题相结合,它应该主要具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和对外部环境目标进行有选择的识别和鉴定,并进行调整、维护,保持动态平衡的目标适应功能。

这一自适应调节机制整个功能的运行和控制可以分为7大环节:①目标搜集②运筹分析③目标选择与设定的推演④目标方向合理性审查⑤附带效应评估⑥批准目标的启动和实施⑦目标实际运行效果与程度评估。

①目标搜集:目标的搜集首先要确定目标搜集的主体。现阶段可以考虑设立一个目标运行与控制管理小组,负责目标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小组应由决策层内至少是一名副职直接管理,并直接对决策层负责。成员应由技术研发、技术设备、市场销售、人力资源、财务、采购物流、后勤保障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以保证执行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对于一个跨职能、跨部门、跨专业人员所组成的目标分析小组来说,应该在明确工作职责和具体分工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各个部门、人员的目标选择与设定问题的衔接和相互融合的管理上,统筹兼顾各个部门的利益,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下属部门本身目标的实施情况。其次,企业内各个部门应该把本部门实际可能的目标的选择与设定方向与决策层的总体方向相结合,制定出大致的目标规划,包括备选方案,列举大致的目标的清单和选择栏目,并统一上报给专门负责目标分析与处理的机构以供参考。

②运筹分析:在初步制定出可供选择的总体目标、各个部门目标后,目标分析小组应该对目标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所选目标的战略、战术价值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会如何?目标结构性质、子目标的功能是否起足够的支撑作用?一旦和实际不符合是否有备用的可选择方案?如果出现矛盾,是否具有维护并进行适时调整的功能?在分析中,要着眼于在应急突发性问题出现时,从总体目标到各个部门目标的柔性能力是否能应对复杂的情况。

③目标选择与设定:很多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是不缺乏技术创新思维和创意,而是缺乏能够鉴别创新想法、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想法的目标选择程序。所以目标分析小组应该将所制定的总体目标和各个部门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选择程序,并进行技术化推演合成。在电脑模拟推演的过程中一一标明或者计算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段、所需要的技术设备、人力资源、规则决策等形成精确定位,进行目标选择和设定。

④目标方向合理性审查:建立和完善目标的选择与设定策划信息数据库,从中调取和当前企业所制定和执行的各项目标相类似的“目标群”信息,并进行相互比对,集中查找所制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企业实际能力,比如实现其目标的技术研发能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考量。

⑤附带效应评估:当前很多企业强调的一体化的技术创新管理,易使每一个环节出现失误或者问题都会影响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活动,越是先进发达的企业越是敏感和脆弱。所以尽量减少目标选择附带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因素的评估就成为重点关注的方面,要对任何可能造成某一部门目标实施过程或者相关支持目标弱化或失效的选择进行二次检查,如果认为该目标评估结果失败率很高就不应该作为实施目标。

⑥批准目标的启动和实施:目标符合要求以后,最后被列入最优先的执行目标的清单当中,由最高决策层负责向各个部门发出贯彻的命令。

⑦目标实际运行效果与程度评估:即使是经过了比较精确的定位分析或模拟试验以后,也不能完全消除误差,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目标的不确定性因素,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仍然还会出现一系列新的情况和变化,所以还要进行效果与程度的评估。由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性与时间的密切相关性,可采用分目标评估法,即“对技术创新评估可采用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多环节、多因素的目标系统进行暂时分离的评估方法”。先分段进行,最后统一合并,将结果与目标相对比,确保在不做出大的调整和改变的情况下,向管理者报告潜在的偏差以采取提前补救行动,以此保证目标系统的协调有效运行。

三、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信息沟通机制

从理论上说,如果决策者们能够与一线的员工在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上有实质性的妥协或者谅解,那么就能在目标选择与设定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技术创新成果溢出效应的最大化,使(转下页)决策者与员工之间实现双赢。但是实际情况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员工感觉同决策层隔离,特别是在对发展方向的意见递交和表达时,决策者们往往认为他们善于听取意见,而员工则坚持倾向于不同意见。而且一旦目标确定,那么负面的意见和反对的声音就会被明显地抑制或者弱化,决策的总体方向也会倾向于向赞同其信息方向流动。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建立决策层——技术研发层员工之间的发展方向战略对话机制。这种对话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高层决策者与基层研发人员对于目标选择和制定的全方位交流。

其次是建立“技术创新——目标选择与设定”问题培训和教育机制。可以通过开展案例式教学活动,让员工更广泛的程度上,参加到技术问题或管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增强管理决策人员和普通员工对技术创新的目标问题实现共同研究、共同参与的意识,让普通员工有更大的知情权,让他们认识到,尽管每个人对发展战略、本部门或整个企业所提出的创意和意见是有限的、渐进的,但所有的努力加起来其影响是深远的。最终,在决策层和普通员工之间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上达成实质性的谅解和妥协。

篇12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45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程度较高的信息化社会,搜集、加工和应用数据资源会更迅速、更高效,并且能够使在此社会中的个人、团体、组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得到更好的协调与发展。信息化是一个前进、改革的过程,人们在不断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重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且使信息技术再次得到提升与创新。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进行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革新,逐渐打破过去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了更为先进的管理意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信息量巨大、运转迅速的硬件以及先进的、前沿的信息技术软件,通过灵活运用最新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知识,有效利用企业内外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使命。

1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我国信息化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应用阶段有三个,分别是初级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内部信息化向外部信息化的过渡阶段。

首先初级阶段是信息化技术最初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运用的最初时期。这个阶段的首要特征是:信息化技术仅仅用来参考上级相关部门的标准编写制订工资计划,制作电子表格,各种企业内部消息等具体的、细小的事务上面,信息化技术发挥作用的范围特别小,其得到利用的程度也特别小。

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阶段,这是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首要特征是:企业把劳动力当作企业生产、营利过程里的一个单独存在的部分,信息化技术用来促进企业的劳动力得到更好的安排,降低公司的运转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利润。

最后是内部信息化向外部信息化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首要特征是: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管理中,企业更高频率、更多次数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数据,使得企业的生产投入进一步减少,生产效率逐步提升,企业对内对外的管理、经营方式也得到变革。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度大大地提高,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也逐步拓宽,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中的地位得到了更大的认可,信息技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大。

2信息化技术对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走向一个更高阶梯。具体来说,信息化技术对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有以下3种:一是信息化技术通过搜集相关数据,打造网上管理系统,为工作人员搜集、分析相关数据,帮助企业管理层作出更高效、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决策的准确率,降低决策的错误风险;二是信息技术通过给人力资源管理者创建各种平台,如风险管控、数据共享等平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了他们在核算薪酬、制作表格、撰写文档、通告等各种烦琐的工作上需要投入的时间,确保他们可以将更多精力和心思放在更重要的管理或者领导工作上,如员工开发与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这样更有利于个人、团体、组织的成长;三是信息化技术通过给企业工作人员创建各种平台,使得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企业动态,知晓企业各项规范、制度,同时也能在平台上进行个性化操作,和企业、企业管理者实时互动。这些平台包括员工信息查询平台、员工自助管理平台等。

3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信息化技术主要应用在人才管理、绩效评价、薪酬管理三个方面。

一是人才管理方面。一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者都遭遇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发挥员工的最佳潜能。通过建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者能够清楚地掌握企业人才的总体概况、人才结构、人力特点等,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状况,更好地实现员工与岗位的匹配,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充实企业人才资源,拓宽企业人才选拔方式。人才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和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完美结合,信息技术在推动企业人才管理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是企业绩效评价方面。过去企业的绩效评价方式是十分落后的,大多数时候都需要手写。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绩效评价效率低下,耗时多,公开程度低,不能迅速地为管理者或者员工提供评价结果,对员工的考核也比较片面、单一。而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通过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平台,形成了一套综合性高、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在这种体系下面,对每个人的评价是全面考察了各种因素、多方综合了各个评价主体意见的。换句话说,绩效考核的结果是综合了该员工的同级、上级、下级,甚至包括该员工的客户、专业的评价人员、员工本身的,是360度全方位的。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绩效评价结果才会更加客观、准确,才能够成为激励员工的有效方式,才能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走向专业化、战略化的道路。

三是企业薪酬管理方面。对很多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着一个非常困难的难题,即如何在薪酬统计标准不一致时快速、准确地为不同身份、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计算薪酬。过去企业通过电子表格、计算机逐一计算的方式早就不适合不断壮大规模、企业员工不断增加的现状。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企业创建了薪酬管理系统,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只需要将不同的薪酬统计标准设置固定的套账公式,接着将各个员工设置到其对应的套账类型上,最后只需要输入各个员工的实际工作时间、补贴、报销等相关具体数据就可以得到其最终报酬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套账公式是随着企业政策或者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要注意实时调整。

4结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得益于信息化的进步,信息化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如何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协调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依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涉及信息内容管理、软件体系结构、通用组件开发、系统实施维护、应用服务集成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立足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不断地研究,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雪,刘洪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11).

篇13

1. 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1.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应用。其各种信息数据,以及处理程序已经逐步向自动化的方向运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软件较多。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对人力资源的系统进行设计时,其信息的标准会出现不协调。这就导致其在资源共享上效果会极差。大部分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其在智能化以及适应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部分企业甚至尚未形成一套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就必然会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

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同时要统筹兼顾,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方面,要不断地加强信息化建设。同时不断地更新以及完善,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变动以及整理。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1.2企业信息化专业人员匮乏

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通常会较为侧重于管理方面,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相对匮乏。而且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下,很多企业不注重信息化工程的发展基础,没有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意识。而且从成本上看,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大量投入,必然比人力资源管理所投入的更多。所以很多企业都采取以人力为主,信息为辅的方法进行管理。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工程推进缓慢,从而影响整个企业发展的主流。

针对以上情况,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应当充分吸收新鲜的血液,将信息化技术全面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一些信息平台,例如:赶集网、58同城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这种网络化的智能招聘,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为企业提供就业人才。在系统管理方面,应当科学引进信息化专员,逐渐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转移到信息化管理的趋势上来。

2. 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全方位的应用

2.1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

企业要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招聘成本,就需要企业建立起拥有科学的分类,功能强大的企业网络,企业合理利用企业网络对应聘者的筛选工作进行高效快速的处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向公众提供网络申请服务,以及利用网络完成一些面试工作,以此利用建立起来的企业网络快捷地尧成工作,降低工作成本,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进入企业为企业谋发展。

2.2加强信息平台与人力资源的结合

企业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能够不断前进发展的基础,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员工灵活配置资源、个性化的培训得到保证。企业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可以方便企业员工利用网络进行随时随地地学习,随时对疑难点反复学习,以不断增强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以最终能够顺利完成高标准的工作任务,员工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将成为员工效力于企业的最强战斗力。

2.3加强自主服务系统的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企业内部的服务自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开放。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曰常进行的一些活动可以方便快捷的高效完成,比如在曰常的上传下达的各种精神文件,以及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建设的调查问卷活动等都可以由网络技术的应用来高效顺利进行。网络技术为员工提供的自助便利就是,员工可以用网络管理员为用户分配的员工使用权限进行一些对自己需要的信息实现查询活动,比如员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查询某个月份的企业内部招聘信息、福利情况、绩效考核、人事政策、培训课程以及休假情况等内容。由网络技术带来的自助便利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开放和谐轻松,使员工工作的更舒心,以更好地为企业工作,为企业创造财富。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增进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其可以明了企业的发展,更了解员工的需求,人性化的满足应该需求可以使员工更认真地工作,以通过工作效率。利用网络增进企业之间通过邮件进行的交流,而企业员工之间也可以使用免费的网络通信软件进行即时的沟通。

结语

篇14

【关键词】 油田通信 无线通信系统 数字化 建议

在新世纪的油田建设中,企业从石油开采现场数据采集和现场生产运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消防无线通信技术的远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并且建立了数字化的油田无线集散控制系统构架。在整个健全的通信系统中,企业主控站作为整个数字化油田消防系统工程的核心,掌控着油田开采设备的现场生产运行管理,实现了GPRS终端通信、数据库管理、数据显示、账户管理、定时巡检等等一些列辅助功能。

一、我国石油企业消防无线通信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油田的迅速发展,油田日常消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油田企业消防通信措施中,各种火灾因素不断地增加,火灾防患防不胜防。同时由于联合作战的区域比较大,传统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和手段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及时的预警反应,且在遭遇火情时候不能够实现一呼百应的作战效果。

二、系统设计原则

(1)安全性。从技术角度来进行安全方面的防护包括了网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等几个方面。网络、系统、数据库这三方面的防护措施主要体现在防火墙、网络监控、病毒监控、数据库权限管理等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之上。(2)先进性、可靠性。数字化的消防无线通信系统指挥系统采用了先进成熟的产品、软件,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保障,并且结合先进的指挥调度模式,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其次范围涉及到了所有厂区和油田监管部门、消防部门以及辖区内所有工作居民,避免出现系统缺陷、不稳定性等影响安全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高度的可靠性。(3)可拓展性。对于油田消防无线通信系统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不断补充过程,通过日常的检修与维护工作进行不断地完善。在进行系统的设计时,将油田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以及长远的优化发展进行综合考虑,保障了系统的拓展性。并且系统的设计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实用性,能够适应日后的不断扩充。

三、油田消防无线通信系统的架构

3.1 基于GSM的无线通信网络

GSM就是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通过无线电波来传送数据的一种通信方式。GSM移动数据业务包含了电路型数据业务和分组型数据业务,而且在第一阶段提供的9600bps一下的数据业务都是电路型数据业务。新型的分组无线业务是基于现有的GSM网络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其主要为高速数据通信而设计,充分利用当前的所有移动通信网设备并且进行相应的软硬件升级,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网络逻辑实体。

3.2 延伸到支队、中队的通信网络

所谓的二级网络就是指代油田项目连接到消防支队、中队的网络建设,是现场指挥员、参谋元以及参展中队、支队之间建立的通信网络。但是该网络的使用具有其独特之处,通信的范围不是很大,并且容易受环境以及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使用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看干扰性能好、工作稳定可靠地电台进行无线的网络通信。此网络结合GPRS的全球定位系统和GSM的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在消防车辆、支队、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传递,将车辆调度、卫星定位等相关信息采取双向传递的方法进行管理。

3.3 灾害处置现场战斗网络

通过无线通信系统进行参战成员之间的有效通信,能够实现高效的灭火作战。并且通过无线通信系统的战斗网络可以迅速的进行险情单位的信息检索,并且根据相关的气象、地理信息来充分利用消防资源,适时制定出最佳的行动方案,方便水与驾驶员、指挥员与水、指挥员与供水车之间的网络通信,进行战斗员的有效指挥。同时现场战斗网络还能够迅速的模拟出火情单位的重点防范位置,方便现场指挥员进行火灾中重点保护位置的引导,能够实现快速的控制火灾,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