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篇1

关键词: 新课标 新体系 新理念 新要求 新教材

目前中学生对生物学科没有清醒的认识,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通过暑期集体再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我深深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收获颇丰。我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引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有效进行。下面我就此谈谈看法,要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深入解读新课标的新体系,解读三大理念,构建三维新目标,解读新教材体系。

一、解读课程标准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新理念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审视,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以探究生物学科为主要内容,初步构建了十大主题。让生物学科更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从教材内容上删去了繁、难、多、旧的知识,同时更新了一些内容和思想。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关注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开展实验、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等,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重新解读三大新理念

学生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探究生物学科知识,构建生物教学新的知识体系。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要真正把理念解读透,把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要想提高学生素养,特别是生物科学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参与生物实验活动,了解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合作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生物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改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生本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生物操作实验,乐于动手、动口、动脑探究合作,不断丰富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途径,提高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解析三维目标新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被新课程标准定位为自主学习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同时注重学生情感的倾注,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对问题的看法及价值的取向。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信息传递的、互动生成的基本知识。学生经过操作、实验、探究等活动,发展多种能力。此时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合理地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人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再认识,逐步提高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树立师表形象,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四、解读新教材知识体系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以人类与生物圈为主题,重建初中生物教材体系,在知识结构上更贴近生活,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和接受能力等方面,教材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一起探究,动手实验操作,对相关数据的整理、综合应用、总结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知识形成过程,形成较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新教材,对教材要能深入浅出,对各章知识结构了如指掌,引领学生不断探究,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五、精讲精练,提高课堂实效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标准 解读

中图分类号:Q-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71-01

《2017年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全书6大部分。各部分分别为: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评价和实施建议。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部分就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展开了精辟的论述和说明。生物学能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应让学生学习孟德尔身上坚韧的性格、善于观察事物以及从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到研究多对性状的科学方法。以“学科素养为核心”“课程内容少而精”“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为基本理念,相比以前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该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生物实验室设备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要求学校生物实验室设备的提高,评价的观念也需发生改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相比之前课程标准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中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学习生物课程使学生在多方面提升自己,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终身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结构

设计依据包括: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生物必修与选修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基于科学教育成果和生物学教改经验,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高中生物学课程分为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两个模块;选修Ⅰ部分有《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和《生物技术与工程》三个模块;选修Ⅱ部分涉及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及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的多个拓展及校本课程模块。必修学分为4学分,每个必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需18学时,共72学时,建议在高一学习。每个选修Ⅰ模块为2学分,每个选修Ⅱ模块为1-2学分,同时开设多个选修模块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课程内容

必修由原来的3个模块减为2个模块,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将原来的《稳态与调节》变为选修内容,选修内容增加,选修Ⅱ部分更多的是与生活相联系,与学生今后的生活以及工作关系更为密切,对校本课程更加重视,给予很大的自,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及学校特色开发课程。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中学生的选择机会增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方向学习,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机遇,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发展。

五、学业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依据生物学核心素养及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学习后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新的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改变了课程标准在高中生物学教师心中的地位,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工作有了具体的要求,如果不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将难以把握重点学习内容,难以进行有效教学。同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具体,便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变得积极。

六、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部分,分别在教学与评价、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教材编写、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重要建议。相比之前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四个方面提出的实施建议,在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上给出了明确建议,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核,主要围绕其四个维度进行考核,同时对地方与校本课程更加重视。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具体明确。教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的依据性更强,选修内容增加,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都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思想。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 要:通过对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中生物学科情况的比较,从考试形式、比例、题型、范围、命题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课改前相比,生物学科在理综考试中的比值有所增加,生物试题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生命科学时代前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钻研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经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15个省、市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据的则是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在两种类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题,本文将对全国各个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学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题型等方面做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一、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的特点

新课标实验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纲版的考试大纲也已经向新课标的目标要求靠拢。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学科情况比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苏和海南以生物单科试卷形式考查,江苏卷满分为120分,海南卷满分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学“拼盘”的理综试卷形式考查,理综试卷总分大多数为300分,只有山东为240分。这样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缓解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来以理综形式来考查是大势所趋。从三科比值来看,未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理综试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为72分,占总分的24%;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中,广东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总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总分的30%。从整体来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在整个理综试卷中,还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学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值得欣慰的,也体现了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物教师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生物试题类型及命题特点

除广东理综卷有2个双选,江苏单科卷有5个多选以外,单选和非选择题是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题型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从命题特点上来看,各省、市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生物教学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体现生物科学时代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试题内容尽量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3)通过概念图、装置图、实验流程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形式,从基本、核心、重点等知识领域,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的能力、识图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图表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后,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在各个省市的试卷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对策

1.以课标为本,夯实基础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代热点

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点问题,关注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新观点。2010年广东试题中的气候变暖与碳排放,江苏试题中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等等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试题的出现是对新课程的较好体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技能、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

4.适当训练,勿入题海

要适当增加训练而不陷于题海之中,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生物学科和广大生物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课程、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高考复习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模式等等,对于广大生物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2010年高考各省试题及答案汇总.http://12edu.cn/gaokao/st/sj/2010060/460269.shtml.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生物 教法学法

高中推行新课程改革几年来,通过自己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现谈谈自己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一点体会。

1.全国统一的 “一标”

高中课程改革后教材趋于多元化,一本教材统领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为此教育部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学科统一制定了各省市必须严格按照执行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对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均有相关的说明和要求。课程改革要求一个地区(省市)必须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在备课前,必须认真全面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解读,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用好“课标”服务于教学。

2.高中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

以人教社生物学科教材为例,旧教材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的学习是分成了必修上、下册和选修全册共三本教材的学习内容。而新教材是把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生物学知识分成了六个模块,其中必修三个模块,即必修1《公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三个模块,即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旧教材侧重于学科本位的思想,以至于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与学生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的情况,如有些内容仍显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体现出生物科技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编写多采用注入式写法,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不显著等。这些都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新版教材在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筛选和编排内容,恰当地确定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较好的实现了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有效统一。教材在《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生命系统的视角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新版教材正是从生命系统的视角,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生命系统自身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由于教材的三个模块(必修)涉及不同层次上生物学的知识,核心主题不同,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观点等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生命系统这个大框架下又分为三个子系统。

三个必修模块选择的都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不同点是增加了许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新教材每一章节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这就是“本节聚焦”。通过本节聚焦,教材很清楚地告诉学生这一小节中我们要干什么,具体应把握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每一节知识里都有让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内容――“思考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新教材的编排更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教师的教法不同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为基础,以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教学方法呈现出如下的趋势和特点:①教学方法的启发性,②教学方法的“学法化”倾向,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研究化、实践化和体验化,④教学方法综合化和多样性,⑤教学方法主体化和个性化,⑥教学方法现代化,⑦教学方法心理化倾向。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合理运用教学原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犹如两条不断流淌的小溪,两条溪流的交汇点,就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共鸣点。

4.学生的学法不同

篇5

关键词 补救教学 学情诊断 病因分析 补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补救教学”要求发现并筛选出有生物学学习困难、未达预设学习目标或学业成就低的学生,诊断其问题所在,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重新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补救教学活动,以期提升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最终实现整体学业目标达成。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采取的步骤和策略。

1 甄选补救教学实施对象

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的对象为未达成学习目标,在生物学科上学业成就低的学生。因与其他同学相比,这些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业成绩较差,故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通常无法获得成就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随堂观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及各阶段测验分数以及其他的学习指标的综合分析,进行学业成就的诊断评估。

低成就学生往往具有以下表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内容漠不关心,反应迟缓;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经常迟交或不交作业,甚至抄袭作业;测验成绩较差;学习主动性缺失,自信心不足,甚至厌学等。

2 开展学情诊断

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并非简单地重复教学,而是带有对特定补救对象的个性化的辅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补救教学时做到“对症下药”。因此有效开展补救教学需以准确的学情诊断为基础,准确地找到学生的困难所在并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

2.1 查找病灶――检视学习困难所在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根据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去由于主观情意因素导致对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外,其所具有的生物知识结构、生物学习技能和思维习惯等认知因素有着关键的作用,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练习反馈,便可迅速判断学生的症结所在。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涉及生物学核心概念或重要概念的内容,教师需要用心琢磨学生问题症结之所在。例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由于这一概念涉及内容多且抽象,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就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学生不理解能量流动的原理”。学生可能不理解物质和能量的关系;也可能无法理解某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和呼吸量等量值之间的关系,进而难以理解和建立单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模型;也可能无法理解和建立以食物链为途径的在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模型。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检测,从而对学生的困难之处更加精细的定位并分析成因。

结合课标分析教材,精细地解读和剖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内容,其学习目标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目标一:阐述单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

目标二:阐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

目标三: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及其成因;

目标四:举例说明利用能量流动规律在人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目标五:绘制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这五个目标层层递进,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究竟在哪一个层次产生了困难,这还需要教师针对每个目标O计一些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测验。笔者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问题串(所选用教材为人教版高中“稳态与环境”模块)。

按照上述问题的解答情况,教师分析学生答题内容,还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追问,就可收集到有关的信息来判断学生的问题所在。

2.2 寻找病因――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目前部分高中学生无法达成学习目标、生物课程学业成就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2.1 学生的主观情意因素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生物学科学习非常糟糕的学生,语数英三科的成绩却一直很优秀,说明这些学生学习能力是比较突出的,但由于学习动机与高考科目紧密关联,在江苏省高考模式和高校录取方式中,生物学科做为一门选修科目成绩只需达到一定等级而并不计入高考总分,所以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并不很在意;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受兴趣、爱好所致,他们对与生活联系较多的内容感兴趣就学得较好,而对于无法直接观察、接触或体验的抽象内容往往就毫无兴趣,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也就无法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因为高中学习任务繁重而压力大,产生厌学情绪导致生物学学习困难等。

2.2.2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因素

2.2.2.1 生物学科思维能力不足,学习方法单一

有些学生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产生这样的疑问:课堂上也认真听讲了,教材也认真阅读了,重要内容都背出来了,怎么考试还考不好?其实这就是由于他们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了分析过程,学而不思,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被动阅读和记忆,这必然会造成无法适应生物学学习。生物学尤其是高中生物学重在阐述生物的内部本质和规律,以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认知生命系统的精彩与奇妙的表象的同时,还能运用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来探究和分析内在的原理和规律。因此学生所具有的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生物学科素养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有着决定性作用。

2.2.2.2 生物学科知识不完整,认知结构缺乏整体观念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以多个模块进行呈现的,但模块与模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以先前知识为必要的基础。但有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不会去联系原有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不会从整体层面上去把握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联系,造成他们割裂地去认知各种生物学概念,把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静态化处理,从而给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和原理造成了困难,学的内容越多,堆积的知识越杂乱。

另外,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教师教学方法不匹配、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对于图表的阅读能力欠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等诸多因素都会造成学生对于生物学学习的困难。

3 精心设计,实施补救

综上所述,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不尽相同。因此,补救教学需因人而异。

对于由于情意因素而导致高中生物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培养他们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改变他们对生物学学习的态度。

对于由于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原因导致的生物学业成就落后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业状况后,根据学生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产生困难的成因,针对性地设计和调整原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切合学生的需求开展补救教学。

3.1 生物学科学习策略补救教学策略

学科思维习惯不良、学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也会比较差,往往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这部分学生进行一些学习策略的训练,通过补救教学,在改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例如,有些学生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习时,不知道教材到底要说些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分析:(1) 神经系统调节要实现什么目的?(2) 何为神经系统?(3) 神经系统是如何实现对生命活动调节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了对刺激的反应,那么相关刺激引发的兴奋是如何在神经元以及神经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记忆策略中的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开展概念图的解读、填空和绘制等学习方法都可以有效帮助这部分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及其知识结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整体性观念。

当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习策略训练融入补救教学过程,以期最终让学生能够脱离教师的辅助,灵活运用学习策略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来对生物学科学习进行自我补救。

3.2 生物学知识结构完善化补救教学策略

知识结构完善化教学是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方式,主要是针对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不完整、学过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甚至毫无认知、知识点漏洞较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前后知识联系较强的新课内容时往往会出现理解障碍,他们需要梳理生物学知识结构,补充缺漏的生物学概念,帮助构建知识框架,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针对这类学生开展补救教学,教师需根据问题测验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和补充,重新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储备、梳理知识结构。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中,部分学生在“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个概念的辨析上存在错误,一方面是由于遗忘了“同化作用”概念,需要补充这一概念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从整体上思考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导致“摄入量”和“同化量”概念混淆。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来帮助学生认知新的概念。如:“某位同学吃了一碗米饭后,米饭中的能量是否都进入到人体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化为以下问题:① 吃入肚子里的米饭中的能量会不会全部被人吸收转化成人自身的能量?② 排出的粪便中是否含有能量?③ 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人还是米饭?其中的能量将会为哪一类生物所利用?④ 人吃米饭摄入的能量和人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是什么关系?⑤ 输入人体的能量是指摄入量还是同化量?⑥ 人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有哪些用途?这六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清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动态地把握单个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

3.3 以生物学认知方式补救教学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众多学生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势必在教学方法和部分学生的认知方式上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因此,需要引导部分学生及时而适当地学习生物学认知方式来补救教学。在进行补救教学时,教师需要整合教学资源,重新设计教法,在鼓励和保护这些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信心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一方面让其能以自己擅长的认知方式来学习,以期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针对喜爱做实验的学生,教师可以开设生物实验校本选修课程,增加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机会。一方面要逐步纠正或弥补学生学习的缺陷,如针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阅读的方法,逐步教会他们学会阅读。如应用KWL策略训练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关于这个科目或主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Know)?我想知道什么(What)?在阅读和回答问题结束时,我学到了什么(Learned)?

总体而言,“补救教学”可依据下列程序(图1)。

可以说,高中生物学补救教学是一种“评价―教学―再评价”的循环过程。在补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基本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对补救教学对象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持续测量,开展动态评价,分析参加生物补救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情况以及生物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的发展情况,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补救教学对象和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 教学效率 四个注重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课程,其目标与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构建有趣而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注重”出发,改进生物课堂教学策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一、注重学生求知欲的激发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活动总是由个人的认知需要引发的,教育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和提高学习者参与的兴趣。求知欲与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最好的老师。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适度适时且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行之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看书学习还是开展具体的实验活动,笔者都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探究、交流,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新陈代谢”这节内容时,笔者抛出了如下问题:①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②新陈代谢是如何实现的?其过程中包含哪些方面的代谢?③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面问题的逐一解决,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掌握了新陈代谢的概念。再如讲授近亲结婚的危害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摩尔根、达尔文一生中最遗憾、最伤心的事是什么吗?在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被激起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讲述了两位科学家与表妹恋爱、结婚、生子,并最终导致其子女夭折、患病、痴呆、不育的惨痛事实。学生兴趣盎然,神情专注,若有所思。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引领学生学习了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懂得了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缘由。

二、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深入、透彻地理解生物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知、熟悉并掌握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传授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不仅要求教师设法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还要求教师优化教学环节,精心启发、指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和科学逻辑对感性材料、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解读、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进而形成概念,作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帮助学生运用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答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依托和前提。生物学科尤其应注重实效如下三方面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和演绎;③比较、分类和类比。譬如讲授“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章节的内容都要依赖离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讲授“遗传的基本规律”,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个别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尝试解读现实生活中的更多现象,从而融会贯通地领会遗传的基本规律;讲授“细胞的结构”,务必要引导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和类比,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使学生对细胞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最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三、注重学生生物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操作、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生物实验教学正好承担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任务——生物实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直观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通过探究,透彻地体验、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可以发现生物高考加强了对实验相关内容的考查,这种考核发挥着鲜明的导向作用。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方法、步骤、原理等诸方面进行尝试性的分析,进而提出假设,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验证假设。在实验中,教师既要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又要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原因的查找,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大有裨益。譬如,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较为迅速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尽管在方法和步骤上都按照要求开展实验,却迟迟发现不了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笔者便通过提示引导学生寻找原因:A.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B.是不是没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所导致?C.是不是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D.是不是由于质壁分离时间太长而造成了细胞的死亡?等等。这些提示好比一根魔杖,指引着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有效整合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因为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真切、直观地展示或呈现每个实验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实验操作的要点,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奥妙,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譬如,关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课本主要以文字形式介绍了实验的原理、步骤及实验的结论。但遗憾的是课本上缺少了图片资源,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实验原理,很难想象叶绿体色带的分布。而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实验人员的操作过程。通过对展示的观摩,学生很快掌握了实验的操作要点。此时笔者趁机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总之,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师由“口头讲实验”向“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的正确方向转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策略

2012 年1 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别强调了要“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在内容标准的10 个主题中筛选并呈现了50 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做了具体描述[1]。例如,细胞的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种概念表述方式的变化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少而精”,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围绕重要概念组织教学,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重要概念”的解析

此次颁布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重要概念”一词与以往我们理解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重要概念”不仅包括了概念的关键语词,还有概念的本质内涵,甚至概念的拓展。因此,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是一个陈述性语句,是对概念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也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程度和教师教学要突破的目标。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对于生物这门学科来讲,它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概念的前面加上“重要”两个字,特别强调这些“概念”是处于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非常重要。新课标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的理解和阐释。重要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内容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

1.组织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感性认识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接受和理解需要以一定的事实或感性认识为基础。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常常也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接受需要以具体的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2]。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些事实或者感性材料融入课堂活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重要概念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重要概念。

例如,关于学生对器官概念的形成,教师可以先给出实物菜豆的叶和果实,并指导学生按顺序去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分别找到叶和果实中相应的组织。然后教师再给出实物生活状态下完整的菜豆植株,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观察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由于成熟的菜豆植株的六大器官比较明显,并且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熟悉的常见植物。所以,学生经过对菜豆植株的观察和思考,就容易对植物器官的功能和分类产生直观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这些事实性知识进行抽象或概括,进而建立起“多种组织构成且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即器官”这个概念。

2.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层探究在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剖析现象背后的规律,帮助学生把重要概念从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逐步达成对重要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建立起重要概念之后,教师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点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深入地探究,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层理解,实现主动探究和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

3.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迁移运用教师向学生传递重要概念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运用重要概念来解释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解决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经验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学生构建起重要概念后,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运用。

例如,学生在建立起动物的先天和学习两个重要概念之后,教师提供“印度狼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根据先天和学习的特点,分析“印度狼孩”的一系列行为。在解读狼孩行为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先天是动物生下来就有的,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而学习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印度狼孩”这一现象,促进了对“动物行为”这一重要概念的迁移运用并加深了理解。

4.建立概念体系,完善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分解整合

篇8

一、从课程标准和两种教材中汲取丰厚学养

(一)准确解读课程标准

各学科课程标准充分体现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等;课程标准还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教师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无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师,都要结合教材认真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改背景下本学科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对课程标准有关本学段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有精准的把握。

对于高中教师来说,除了准确解读本学科本学段的课程标准,心中始终还要存有高考这个目标,尤其在高三阶段,为了把学生顺利送入理想高校,每一年的高考考试大纲也应该成为一个必须要认真研读的不是“课程标准”的“标准”。

(二)深入研读两种教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载体。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准确解读课标和考试大纲,深入研读高中教材,把教材读懂读透,这是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把教材读懂读透了,才能做到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仅仅研读高中教材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研读相关的大学教材。

1.高中教材的研读

深入研读高中教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须抓住教材的关节点,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1)研读的必要性。一线教学中之所以会产生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读透教材的缘故。例如关于“胞吞胞吐是否属于跨膜运输”的争议,其实在教材中是有隐约表述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在介绍了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之后,有这样一段过渡文字:“载体蛋白虽然能够帮助许多离子和小的分子通过细胞膜,但是,对于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的运输却无能为力。可是大部分细胞能够摄入和排出特定的大分子。这些大分子是怎样进出细胞的?”紧接着开始介绍胞吞和胞吐的内容。由此过渡句不难作出如下判断:胞吞胞吐确实属于跨膜运输。由此可见,用心研读高中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抓住关节点研读教材。既然研读高中教材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心去研读呢?笔者以为,高中教材研读应抓住以下关节点。

第一,结合课程标准,从总体上准确把握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章节的基本内容、学习意义和教学建议。如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并在课标的“实施建议”中对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提出了四点要求:①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②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③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④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教师只有准确理解这些要求,才能恰当组织探究性教学活动。一些赛课中出现的不顾内容特点滥用探究性教学的做法,大多是没有正确领会课标要求所致。

第二,研究每一个课时的所有内容,包括导语、栏目、图表、文本、实验等,并特别注意研究导语和过渡句、过渡段,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为例,教材在“问题探讨”中展示了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来认识半透膜的作用,为本节讲述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打下了基础;“本节聚焦”以3个问题呈现本节的核心热荩提示本节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对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提供指导;“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则通过“资料分析”呈现,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这就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编者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到了知识的层次演进、环环相扣,而且注意到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要求。关于过渡句、段的作用,我们在“研读的必要性”中已有所表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研究课外作业和试题。对于大量的课外作业和试题,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会做”即可,而应从编者的视角去分析和评价这些习题的真正价值,弄清其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例如生物教材中每章后面的“自我检测”中都有“画概念图”的要求,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画概念图的方法,而且是希望学生养成画概念图的习惯,以利于学生及时梳理所学过的知识,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检验、促进并反思自己在精读教材时对教材的理解,实现对教材更深入、精准的把握。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为例,教材中出现了“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句子,这是否意味着不同代谢状况的细胞中核孔的数量会不一样呢?教材没有进一步解说,但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却有“随着细胞类型的不同和细胞生长阶段的不同,核孔数目有较大的差异”这样的描述,显然,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描述更精准,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考虑到目前的高中教材有多个版本,各有优劣,教师在深入研读所使用的材之前,应对其他版本的教材有个基本的认识,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各个版本教材的特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适当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图形、表格、案例等教学资源,为自己深入浅出教学“添砖加瓦”,便于学生更为精准地理解教材内容。

2.大学教材相关内容的研读

研读相关内容的大学教材,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1)帮助学生加深对高中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在进行高中教学的过程中,从落实新课标的能力立意考虑,教师很有必要研读相关学科的大学理论教材,从中汲取更为丰厚、专业的学养,以利于自己有的放矢地对高中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可补充的内容就有不少,包括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四个层次、蛋白质的变性、溶酶体的发生、生物膜的发生与转运、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核孔复合体、细胞周期长短测定方法、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光呼吸、奢侈蛋白和持家蛋白、干细胞的类型等。

新课程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需要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方能应对。高中教材是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编写的,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重点选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因为部分内容的描述过于简单,导致学生理解上的诸多困难。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1节关于静息电位的描述,只有这么一句:“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至于静息电位为什么是“内负”,教材中没有相应说明,致使学生很难看懂该章节后面的练习题中出现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图形,并因此多有误判。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可在大学教材中选取相应内容做出补充,比如在杨秀平主编的大学教材《动物生理学》第2版第28页就有相关的论述。

(2)衔接高考应试需要。近年来,不少高考题的素材来自大学教材,这提示中学教师要适当选用大学教材的有关内容来拓展教学。以遗传变异类知识为例,近几年部分高考题已经涉及单体、缺体和平衡致死系等现象,如果教师授课时曾经补充过相关知识,就能有效减轻考生对题目的陌生感,进而提高答题信心和答题效率。

二、从优秀教师身上传承专业精神,从同事的教学案例中发展专业技能

(一)从优秀教师身上获得专业引领

我校每个学科教研组中都有不少优秀教师,他们教学水平高,教学风格各异,都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可挖掘的“优质资源”。

优秀教师的精神品质是特别需要青年教师认真学习的。优秀教师善于学习与创新,对教学有着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而且能在工作中感受到职业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是他们持续创新不竭的动力源泉。

优秀教师的课堂应当成为青年教师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理想殿堂。优秀教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研究透彻,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重组教材,选择最恰当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真正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对于遗传定律的教学,优秀教师可以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从“减数分裂”切入,先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的传递规律,再过渡到产生配子的类型及子一代自交或测交的后代类型;还可以从分析典型现象切入,再过渡到非典型现象;等等。

(二)主动开放自己的课堂,请求名师或同事诊断、引领

青年教师可以主动邀请其他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来听自己的课,或者请求同事协助拍摄自己的课堂录像、请求同组教师评课,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包括内容教学不当、讲台站位不当、没有关注到教室的某些角落等,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多听课,善于从同龄人的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

作为青年教师,不仅要听优质课,更要研究同辈人的家常课,而且要善于从同事家常的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所谓旁观者清,青年教师在观摩同辈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别人课堂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学习优点、反思不足,进而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同样的不足、以后如何改正。对于课堂中的有些问题,青年教师由于自己知识、能力、见识和经验的不足未必会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语言嗦、思维混乱、口头禅过多等,这时教研组组织的听评课活动便可以帮助他们认清不足,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尽量避免。

三、从互联网和专业期刊中获取学科前沿动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一)盘活互联网资源,为我所用

互联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对于生物学科来说,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生物备课大师、高中生物组卷网等网站中都有丰富的课件、微课、教学案例和各种备课资源,K12教育论坛中的“生物教学论坛”还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很多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网络研修得到化解。但是,互联网上的有些内容缺乏科学性,需要认真甄别,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B细胞增殖分化是否需要淋巴因子”,网络上就出现了与教材提法相反的观点,我们不能盲目选择信或不信,而应结合专业书籍认真研究、甄别,此外,还可以设法从本学科权威专家的解读中去求证观点的真伪,便于自己去伪存真。

(二)用好专业期刊

专业期刊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效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师益友。以生物学科为例,适合中学教师阅读的专业期刊有《课程・教材・教法》《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等,这些期刊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前沿,兼顾教育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倡导学术争鸣与创新实践,注重新课程资源开发与考试评价研究,全方位展示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为指导一线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中学生物的科学性具有相对性,生物教师犯科学性错误的可能性比其他学科的教师要大得多,如果在教学中出现一点科学性错误,就会被“一票否决”。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性问题呢?一线的生物教师们心里没底。《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刊载的胡继飞教授《关于生物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了三个观点:1.中学生物的科学性具有层次性;2.中学生物的科学性具有情境性;3.生物教学不能滥用科学性原则。这篇文章教会了生物教师如何处理此类问题,把握好生物教学科学的“度”。

四、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从学生中采集优质的课程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高中生知识面广,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看问题的角度通常异于教师,他们不断提出新问题促使教师思考、学习、进步,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甚至超越了教师。当“师不必贤于弟子”时,教师要学会挖掘学生中的优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课程内容。例如,生物教师解答遗传概率问题时大多采用分解相乘法或者配子相乘法,这两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繁琐,部分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讨论基因频率,再用基因频率的方法计算子代的概率,整个运算过程简洁而清晰。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问题事件中生发出新的课程资源。比如教师在应对自己未曾经历的学生问题或者难以给出解决策略的教学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开展课堂探究,也可以把问题留给学生课后去研究,或者自己在课后亲自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再给出答案或者解决策略。教师记录下以上问题解决的过程及从中汲取到的经验教训,可能会因此升华出新的教育思想,使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总之,高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来源有很多,研究课标和教材能使高中青年教师获得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养分;互联网和专业期刊能使高中青年教师开拓视野,提高认识,更新知识;身边的同事和学生是高中青年教师不断发现和完善自我的强劲动力。高中青年教师应不断拓展并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断学习、积累,吸收、内化,并为我所用,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自己尽快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篇9

由于当前以考试为中心的引领作用,从社会到家庭,乃至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给生物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探索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生物教师要更加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其中也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关爱学生,使学生敞开心灵,有了爱心,就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才能在师生的互相解读中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爱老师,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奠定感情基础。

2 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少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来自于力求全面发展,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的知识占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3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生物教学

教师的价值绝不是体现在你所教的学生得的分数有多高,录取上级学校的人数有多少,而在于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教师的行为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负责任。虽然生物学科没有升学的外在动力,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5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

6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的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

情境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时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讲“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考虑植物体内的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等能否用同样的原理提取?能否找到无毒性的溶液分离提取这些色素,用于食品加工?这样,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从而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篇10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资源、开掘、素质教育。

引言:当前,随着全省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我校的高中生物教学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物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传统的生物教学仅局限于课堂上,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教师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匮乏,课堂教学太显机械化、单调化,使得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一直不高。基于此,积极有效的开掘并充分利用一切潜在的校内外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于生物教师来说是切实可行且很有必要的。

1.我校生物教学资源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将生物教学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将生物教科书及标本模型和挂图等直观教具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仅仅围绕教材进行,生物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学中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缺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使知识成为课程资源的唯一内容,忽视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我们忽略了除教材以外的校内外的各种生物教学资源(如校园、实验室、农田、苗圃、动植物园、博物馆等)。例如学校所在城区的县图书馆、博物馆、森林公园(如浮来山等)等周边的自然环境亦可以用于生物学科的教学。

2.开掘生物教学资源的意义

立足本校实际,积极开掘和充分利用生物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本校生物教学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和大自然,去积极适应社会。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今天,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生物教学资源。

2.1.开掘生物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和实践为主的自然学科,学习生物学会与形形的生命打交到,从宏观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吸引着学生们去探求去寻知。而利用各式课外的生物教学资源都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些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生物资源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生物课的教学内容。

2.2.开掘生物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新课程标准理念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的过程。通过开掘生物教学资源,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除教材外,学生还可以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为自身的生物学习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3.开掘生物教学资源的形式和途径

3.1.以生物新教材资源为主

新教材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开掘新的教学资源,并没有降低教材的主体地位,它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一切教学资源的核心。新教材通过大量增加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的内容,突出生物教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朴实。

3.2.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校本教学资源是完成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可利用的校本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学校图书馆、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生物园地等教学资源。教师在利用这些校本资源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这些教学资源具有其它教学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

3.3.积极开发当地环境资源

依据学校周边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自然环境资源的潜力,可以很好地推动一个地区生物教学的顺利进行。开发当地环境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

3.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资源,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自主学习和交流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课堂授课中运用幻灯片、投影仪、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利于创设独特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我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要立足本校实际,积极有效的开掘利用各种生物教学资源,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实现生物三维目标的教学与创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

篇11

关键词:生物 教学

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从社会到家庭,乃至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给生物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探索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生物教学

教师的价值绝不是体现在你所教的学生得的分数有多高,录取上级学校的人数有多少,而在于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教师的行为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负责任。虽然生物学科没有升学的外在动力,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2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其中也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关爱学生,使学生敞开心灵,有了爱心,就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才能在师生的互相解读中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爱老师,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奠定感情基础。

3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少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来自于力求全面发展,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的知识占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5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 转贴于

6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6.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的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

6.2情境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时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讲“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考虑植物体内的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等能否用同样的原理提取?能否找到无毒性的溶液分离提取这些色素,用于食品加工?这样,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从而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6.3教师要运用“语言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复习“心脏的结构”时,要求学生把前一节课画的心脏结构简图拿出来,结果好几位学生紧张地在抽屉里乱翻,我很生气,因这是特意布置要夹在书里放好的,这节课还要用这张图学习“血液循环”,本想批评一顿,转而一想,批评只能使学生更紧张,更想不起放在哪,于事无补,不如幽他一默。“可能有几位同学忘了把自己的心放在哪儿?别急,慢慢找!不然,这节课就上不了了。以后可别这么粗心大意,连“心”也忘了带了!”在同学一片善意的笑声中,我又说“把‘心’带来的同学先复习一下心脏的结构。”让学生把心收了回来。用比喻加强记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因素,把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描绘,恰如其分的比喻,恰到好处的姿态和富有感染力的神情讲授出来,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窥其貌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关切。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12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 方法

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从社会到家庭,乃至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给生物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探索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生物教学

教师的价值绝不是体现在你所教的学生得的分数有多高,录取上级学校的人数有多少,而在于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教师的行为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负责任。虽然生物学科没有升学的外在动力,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其中也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关爱学生,使学生敞开心灵,有了爱心,就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才能在师生的互相解读中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爱老师,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奠定感情基础。

三、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少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来自于力求全面发展,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的知识占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四、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

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研究教材,科学的制定好学期生物实验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

2、情境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时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讲“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让学生考虑植物体内的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等能否用同样的原理提取?能否找到无毒性的溶液分离提取这些色素,用于食品加工?这样,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从而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篇13

一、重大方向、思路和内容框架保持稳定

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宗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框架及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保持稳定,不作颠覆性的改变。即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课程基本理念;以“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为课程目标;以“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构建包括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及健康地生活等10个一级主题的课程内容基本框架。2011年版课标保持了实验稿课标的理念鲜明、目标明确、框架新颖、内容简明、结构合理等特色。

二、修订要点及说明

1.补充和完善“课程性质”,彰显科学课程本质

实验稿课标是以“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等阐述“课程性质”的。它仅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学以及课程的宗旨,未阐明生物学课程的本质、价值、属性和教学特征。

2011年版课标在说明“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不仅说明了生物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还强调“科学工作过程”与“科学工作结果”是生物学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鲜明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程属性,以及在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的课程任务,强调了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后,2011年版课标概括地指出生物学课程宗旨是:“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2.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体现科学课程要求

实验稿课标以“行为动词+术语”的方式表述了教学内容和范围要求,但无法体现不同年级的教学深度。因此,2011版课标在保留实验稿课标“行为动词+术语”表述方式的同时,根据实验稿课标“内容标准”的教学要求,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主题中筛选并呈现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形式表述。例如:

在“科学探究”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011版课标将“隐藏”于实验稿课标相应主题的教学要求中的重要概念以陈述句的形式直接地、清晰地呈现,使之与课程知识框架高度吻合。在课程文件中出现“重要概念”,是2011版课标的重要变化,是生物学课程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体现了国际科学教育倡导的“少而精”(lessismore)的教学原则。

2011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了“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指出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定义、作用及教学中应采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总之,在课程标准中呈现重要概念,对教学的指导和要求就更加明确了,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教学深度和广度;并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和应用概念;便于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实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3.增加有关动物类群,契合生物多样性主题

实验稿课标在“内容标准”的第八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无脊椎动物部分仅提及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部分仅提及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缺少许多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动物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为了让学生对生物界的全貌有较全面的认识,避免对动物类群重要性认识不足,增进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为学习生物进化内容打基础,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该主题中增加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类群以及两栖类和爬行类等脊椎动物类群。删去“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中“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的表述,在“具体内容”中将“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改为“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删除了“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代之以“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

此外,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内容”中将“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调整为“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调整为“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改为“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加了“为班级或家庭中的植物浇水、施肥”、“调查当地有关食品安全的实例”、“收集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等活动建议;删去了“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活动建议;将“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将每一主题中的案例统一置于文末的“附录1教学与评价实例”中,删去“案例: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在“附录2学习目标的说明”的知识性目标动词中,补充“写出、估计”;删去“撰写”等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中补充“进行、制作”等行为动词。适当调整或降低学习要求,适合7~9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2011年版课标还进行了一些细节性的修改,如删去实验稿课标题目中的“全日制”,将“生物”改为“生物学”等,使得2011年版课标更具“学术性”。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具体内容标准”改为“具体内容”等,以及个别字、词、句的删、补等调整,使得文字表达更规范、科学,易于理解或更具可操作性。

4.完善“评价建议”,重视检测知识目标的达成

2011年版课标“评价建议”在保留实验稿课标的“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等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利用好纸笔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在编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体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同时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提出:在具体操作时,除了采用笔试外,还要重视采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

三、强化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贯彻2011年版课标精神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点。

2011年版课标首度在课程文件中出现“重要概念”一词,何谓重要概念?它明确指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重要概念的外延较一般的概念更广,它不仅是概念,还可以是原理、规律和理论等。重要概念一般抽象程度较高,属于上位概念,是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它能够有效地组织起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和其他生物学概念。若用雨伞来比喻的话,伞把代表的是事实,伞柄是主题,而张开的伞面则代表重要概念,它涵盖了所有信息的。故重要概念又称核心概念(keyconcept)、基本概念(fundamentalconcept),主要概念(majorconcept)等。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2011版课标中所列的某一主题的重要概念,结合该主题“具体内容”的要求及活动建议,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并将生物学重要概念(生物学概念)确定为每一节课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目标之一。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图片、图表;观察演示实验、观看视频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生物学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启发思考等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建立正确的生物学概念;理顺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概念有深层理解;进而能够在新情境下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生物多样性”主题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生物形态、结构特征等生物学事实性知识;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术语、生物学概念定义,这样的教学会扼杀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导致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丧失。同时,纸笔测验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而不是考查枝节的、零散的知识,或单纯的生物学事实。

总之,生物学概念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做科学”——“学科学”——“理解科学”,即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绘制图表、制作模型、做实验等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通过讨论、解释、表达、评价;积极开动脑筋,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形式建构科学理论或知识;学习并应用有关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因时间推移造成遗忘的是大量的生物学事实,而生物学重要概念会保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内化成为生物科学素养,指导其在生产、生活中做出科学的决策。

本文是笔者对2011年版课标的学习体会,借此与同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刘恩山,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汪忠、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刘恩山:《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修订思路和要点》,《生物学通报》2012年第3期,第33-36页。

6.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教育学报》,2010年第1期,第57-61页。

7.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生物学通报》2010年第7期,第40-42页。

8.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中学生物学》,2011年第1期,第3-5页。

9.刘恩山、刘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与探究性学习》,《生物学通报》,2004年第1期,第27-29页。

篇14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优化

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从社会到家庭,乃至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给生物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探索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生物教学

教师的价值绝不是体现在你所教的学生得的分数有多高,录取上级学校的人数有多少,而在于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教师的行为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负责任。虽然生物学科没有升学的外在动力,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2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其中也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关爱学生,使学生敞开心灵,有了爱心,就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才能在师生的互相解读中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爱老师,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奠定感情基础。

3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少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来自于力求全面发展,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的知识占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5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

6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6.1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实验教学的结果如何将势必会影响到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效果,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广大生物教师而言,在学校生物实验室从无到有建成之后,教师就有义务,有必要利用好生物实验室为生物教学服务,通过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生物实验活动的调控者,指导者,其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自己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

6.2情境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时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3教师要运用“语言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复习“心脏的结构”时,要求学生把前一节课画的心脏结构简图拿出来,结果好几位学生紧张地在抽屉里乱翻,我很生气,因这是特意布置要夹在书里放好的,这节课还要用这张图学习“血液循环”,本想批评一顿,转而一想,批评只能使学生更紧张,更想不起放在哪,于事无补,不如幽他一默。“可能有几位同学忘了把自己的心放在哪儿?别急,慢慢找!不然,这节课就上不了了。以后可别这么粗心大意,连“心”也忘了带了!”在同学一片善意的笑声中,我又说“把‘心’带来的同学先复习一下心脏的结构。”让学生把心收了回来。用比喻加强记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因素,把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描绘,恰如其分的比喻,恰到好处的姿态和富有感染力的神情讲授出来,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窥其貌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关切。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