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地理案例;地理思维;培养;实用性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地理是为了用地理,但是学生被困在了理论的氛围中,并没有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难学,从初中就没有打好基础,尤其直接过渡到必修一,内容深了,规律多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进而迷失了学习的方向,找不到学习方法,越不会就越不想学,以致失去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许多学生学不好必修一的内容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学生缺乏地理思维的构建,不会和实际相联系的结果。
一、地理学科的学科性质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看到这两种特性,就知道地理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它和各个学科都有很多联系,但又有其独特性。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地理学科实用性的体现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是很强的,它能让人们把生活的这个地球和世界看得更清楚,分析得更透彻。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地理关注人们生存的地球、环境、人口、资源等,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在单纯学习知识,忽略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案例不能融入生活
地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用到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多,比较广泛,往往对某一门学科不能深入了解,致使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复杂化,没有思路。
(二)地理思维能力不强,结合知识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中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以至于缺少时间和精力去静下心来体会揣摩某一学科的作用,只是为了升学考试的压力,机械地死记硬背一些地理规律,没有在记忆的基础上强化思维,没有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不会用,久而久之,地理思维越来越缺乏。
(三)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不够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从小学就在心中牢牢确定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主科的地位,到了初中高中怎么排地理都是居于后边,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知道哪些是考试要求的需要掌握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但是学生分析问题往往是片面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这一特点,所以,在学生的认知中就形成了学习地理只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使用这一认识,并且又有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很难,就会造成不喜欢学习地理,对地理缺乏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地理就成了学生心中永远的“副科”。
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回归生活的地理思维
在地理学习中,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理论知识,但不会灵活运用,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不足,并且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格魅力,使学生从心里佩服这个教师并且喜欢学习地理,喜欢地理课堂。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不要认为学生的能力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们有兴趣,愿意去做,全身心投入到其中,就一定能逐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作为引导者,创设好情景,加强启发诱导,完善知识结构,适用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其中。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有效教学 新课改
一、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1、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研究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有效教学是指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设计”三大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相同的是,任何一种方式和模式的有效教学都必须强化“有效备课”、“有效指导”和“有效激励”这三大环节。
二、对有效教学的初步认识
1、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2、国内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基础性: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否注重个别差异;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关键词】地理课程,课堂教学,认识总结
1.新课程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程标准在认识区域部分规定,认识国家,提出“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显然,这里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讲某个国家,必须掌握某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等等。而是要求我们教给学生分析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将来,学生走向社会,他会自己独立分析某一个国家的基本自然环境特征就可以。
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要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展开教学。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尽管教材有多个小标题,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依照这些黑标题来照本宣科,必须对教材进行重组。要依照一个主题,展开教学,我们可以以这里的人以什么人种为主?为什么?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们怎样生活?他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出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就是我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是反思和活动的对象
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标,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说的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获得对他们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一些观察、观测、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都有助于学生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学生构建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活动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课程观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如社区环境调查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真正感悟到我与环境息息相关,自己就是环境的一员,自己的行动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而这些内容不是能够通过灌输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学生的反思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来探寻人生的意义。同时,在调查中养成了与人合作、善于表达自己思想、分析、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3.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材不再按照系统地理的方式组织教材,而是让学生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最为教材编写的基础。例如对于大洲来说,过去多是每个大洲都要讲一遍,生怕丢掉那一个洲,而新教材只讲一个亚洲,其他各洲,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自学。
过去的地理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的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权威知识的载体。这种只吸收确定知识的教材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含。是故,新课程十分重视如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十分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地理教材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体系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关注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比如,教材希望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1和谐教学,激发兴趣
根据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乐的课堂环境,映照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和做法,鼓励学生多提问、会分析、敢发言、有激情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并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因此,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情感是成功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值得教师们的关注。再者,地理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例如:讲风蚀作用时,提出新疆地区为什么会有许多的雅丹地貌,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讲授大陆漂移说时,提出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的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他们吻合在一起是那么的天衣无缝?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像推理小说中的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产生一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心理,那么就必须认真钻研,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景,使枯燥知识生活化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强调的理念之一。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因此,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地理,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讲《交通运输网》时,让学生先回答自己做过那些交通运输工具?到过哪些地方?假如你想了解遥远雪域高原的绮丽风光,你想到天涯海角去走一走,你想了解其他国家的异域风情,你该怎样去?假如你是某个公司的老板,你要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你要到巴西去开采铁矿,你要从加拿大进口木材,你选择什么的运输工具?会走那些线路?通过教师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用处,感到知识能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学生会很自然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
3强化探究,引导自学
不同国家的地理,一般通过一个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来展示该国的地理概貌,如果每一个国家都一成不变的讲授,学生难免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答案。例如:在讲《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时,提出我们汉语为什么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使用广泛而不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我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为什么自己的宗教没能够在世界上发扬光大?于是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又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者,要加强自学。自学是学生提高地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主要有以下步骤:①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内容。②分析教材,提出问题。③教师及时评析,提出要求。④整理笔记,写出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增强了自学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成绩。即使他们将来离开学校,对他们今后自学能力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4图文结合,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地图是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的,最牢固的,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大部分的地理知识都能在相关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要求我们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接合,把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够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并从中准确地而有效地提出需要的信息。也有部分同学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到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不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费力耗时,枯燥无味。
在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时,首先做到图与图、图与文之间的转换:尽可能的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种图形上去理解和掌握,不要凭空去背去记,学会图文之间,图与图之间的变换。例如,拿到一幅定等高线地形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递变规律中读出坡度,山脊,山谷,盆地,高原等,进而提出该地如果进行修路、建大坝如何选址,对温差的综合利用,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等提出一些看法。同时,加强地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系统性。例如:讲《俄罗斯》时,把它的地形、气候、河流、国家、城市、植被、工业、农业、人口等综合讲析,并且把它和美国、日本、巴西、印度等国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记忆。经过这样的训练,将地理埋于心中,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成为一幅生动鲜活的地图,脑中的知识就可以在地图中随意的舞蹈。
摘 要: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就地理学科而言,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地理事象、原理和规律,更是思考如何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探讨这些地理事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自觉获得地理知识,同时让学生的地理技能得到训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让地理成为学生心目中有趣、有用、好用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 地理课堂 地理美 多媒体教学 自主探究
为了响应中央新课程改革政策,我校在近几年中大力推行新课改政策,并通过开设“公共课”等活动增强政策实施效果。在对近几年有关地理教学模式的探讨分析过程中,我认识到如果要顺利实现地理新课标希冀的目标,不仅需要地理老师对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教学资料如《地理环境新课程标准解读》仔细研读,还需要端正自身教学态度,充分扮演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的角色,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主动探索。此外,在新课程教学推广之后,我有幸聆听了由市教研室主办的地理观摩课,从而充分意识到通过新课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小组相互合作能力。然而,在看到新课改带来的优势的同时,我也观察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这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1.地理美的缺失
地理的美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领悟,才能够发现的。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能通过探索宇宙的奥美,回溯地球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而发现欣赏地理学科的美丽。然而,由于在实际地理教学中,老师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应试分数的基础上,反而忽略地理学科的本质,忽略地理学科的地理教学、地理创造之美,令地理课堂成为枯燥乏味的应试课堂,从而不仅没有办法将地理课堂的美丽充分展现出来,更无法借此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其希冀通过自身将地理的美传递给学生,则需要不断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具体而言,第一,除了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以做到博学多才,从而针对学生日常教学中提及的问题仔细回答,让学生在得以解惑的同时建立起对教师的敬佩之情。第二,对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师更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将已有教学资源整合优化[1],并与学生一同解决生活问题,令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知识应用能力。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智慧教学、科学教学的方式打造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快速掌握相应地理知识及最基本生活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地理学科的本质[2]。
2.“做秀”的课堂气氛
在颁布的《新课改标准》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因此,对于某些教师而言,他们往往会盲目在课堂上增加探究学习部分,由于没有充分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理念,从而造成课堂气氛虽较为活跃,但探究活动质量却远远没有达到理想标准,甚至以形式化活动加以形容也不为过。更重要的是这种“作秀”般的探究活动不仅错误理解了新课改探究理念,而且由于在开设的探究活动中缺乏对学生自身想法的关注,不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与认知能力的区别性,使学生在没有办法充分吸收、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进一步形成厌学、退学的心理状态[3]。有鉴于此,我以为教师在发现学生面临难题之时,应先鼓励其积极思考以寻找到解决方法,并在适当时机采取小组讨论法协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从而成功推动学生不断发展与进步。
总而言之,我们在探究活动进行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状况,严格遵循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并依据讨论活动的开展与否对学生的座位进行适当调整。此外,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提倡民主探讨、自由探究,更要端正自身态度,允许学生对老师进行提问,进而大大增强学生探究热情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教师不仅将最好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展现个性与实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黑板空白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地理教师开始借助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因此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师教课的主要工具,传统黑板教学几乎不复存在。多媒体教学具有黑板教学不具备的趣味性、生动活泼性,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并通过以境助学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加快学生理解速度,使教学效率借此大大提高。换言之,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利用是势在必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会事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制作课件,没有与学生商讨,没有考虑学生想法,从而让课件制作缺乏合理性。由于大部分教师很少利用黑板进行教学,一堂精彩的课程过后,没有在课堂上留下丝毫痕迹,也没有办法让学生继续回味课程详细内容。
综上所述,我以为虽然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但依旧不能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手段,而应该将两者结合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在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动手能力,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顺利,教学更高效。再者,在地理课堂上以边画边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能分阶段展示各类地理要素,从而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事物特征的同时,进一步牢固掌握所学相关知识[3]。
4.泛滥的表扬
是不是有时觉得学生像瓷娃娃,温室里的花朵,受不了任何挫败?原因就在于过多泛滥的表扬,长时间表扬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失去本有的喜悦,这样的鼓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而错误的回答,要明确指出不足,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只有在客观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用地理思维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5.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参与式学习,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4]。新的课程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但是离课程标准要求的自主探究仍有不小的差距。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到的东西僵硬、呆板,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更谈不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获取知识[5]。如开展课外实践,让学生以新课内容为背景,在实践中有观察、有操作、有问题、有思考,产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后续学习动机。这种做法打破过去以课本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形式,将只是成绩好的少数人的活动变成全体参与的活动。
6.结语
地理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会学生学习地理为目标,而不是以让学生学会现成地理知识为最终目的,这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地理课上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地理事象、原理和规律,更应思考如何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探讨这些地理事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在探讨、研究过程中自觉获得地理知识。地理新课程的另一要求是用已有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解释本来不明白的现象和地理问题,并且寻求解决办法,让地理成为学生心目中有趣、有用、好用的一门学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家清.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探讨[J].地理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