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5: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当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实践,而后勤为大学劳动教育课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每个学期必要的劳动实践或者勤工助学进行管理与服务,感受服务和劳动的艰辛,和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环境氛围熏陶,为今后走上社会,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实施
关键词:通风;实训;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超过了70%,而且这种能源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仍将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煤矿采掘机械设备也朝着大型化现代化方向不断更新和发展,开采速度的加快使得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逐年攀升,给国家和个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各种矿难事故中瓦斯爆炸及煤与瓦斯突出在这些事故中占到三分之二,是世界上煤矿瓦斯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煤矿技工学校是为煤矿企业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人才的学校,是煤矿储备和培养各类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此期间加强学生对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就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我在学校一直从事通风实训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我结合实际摸索出一些关于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安全管理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引用实例深化安全教育
现代教育早已不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而学生也早已不再满足老师站在黑板前喋喋不休的说教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引用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
比如,瓦斯燃烧事故、瓦斯爆炸事故,通过让学生了解基本生产情况和事故发生前的各种预兆以及事后的事故分析,最后让学生总结瓦斯爆炸的原因,得出煤矿瓦斯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发生:(1)空气中瓦斯浓度必须在爆炸范围内;(2)必须有高温热源;(3)瓦斯-空气混合气体中的氧浓度大于12%。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安全防护知识,要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和瓦检员操作规程,防止瓦斯积聚与超限(瓦斯浓度超过规定限值),防止引燃火源,防止瓦斯爆炸事故扩大。通过身边案例的教育,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对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注重实训操作的规范性
1.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指导实训教师应熟悉我校有关实习工作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训工作中严格执行。
(2)指导实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能力,能组织全程实习活动。
(3)认真做好实训准备工作,熟悉实训大纲和了解实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按照实训大纲的要求,做好实训教材、教学资料、参考资料等的准备工作;在实训前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实训大纲,明确实训目的和要求,向学生布置写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
(4)实训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
(5)全面负责,教书育人,安排好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包括形势教育、热爱劳动教育、热爱专业教育等),要随时了解学生在实训中的思想表现,严格要求,科学管理。
(6)实训结束后,让学生提交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并认真批阅,对学生实习成绩给出实事求是评定。
(7)实习结束后,及时向教务部门提交学生实训成绩单。
2.对实训学生的要求
(1)明确实训任务,认真了解实训大纲,做好实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进入实训场地必须按实训要求着装,操作前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防护用品。禁止穿裙子、短裤、背心等上岗操作。
(3)服从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的安排,实训过程要集中精力,专心听讲,严格按要求实训,努力提高专业操作技能。
(4)爱护实训设备及工器具,保持工作场地整洁,用过的工、夹、量具要摆放整齐,丢失及非正常损坏的物品要按有关规定主动赔偿。
(5)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注意设备操作及安全用电,不得擅自操作。未经允许,严禁操作电气开关。
(6)实训结束后,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习笔记、实习报告。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通风实训过程中,要了解和掌握便携式瓦检仪和风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为了能让学生灵活、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我尽可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搜寻一些关于瓦检仪和风表结构的三维动画,自己构思并让学生参与制作一些反应矿井安全的简单动漫。
在实训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模拟矿工上班工作的所有环节,如何正确佩戴仪器,如何交接班,如何测量风速、检查瓦斯填写记录等,教学方法采用分组比赛,或集体讨论、分组比赛,不仅能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荣誉感。
总之,我们在通风实训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条件尽量创设适合、方便学生训练的环境,为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而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观念超前,个性鲜明,多才多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日益下滑的综合素质和普遍欠缺的人文素养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缺乏人文素养不仅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高职教育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但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人文素养不仅表现为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优雅的气质等。但当今的一部分大学生,虽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往往茫然失措;不认真学习,反而花钱大手大脚,追求享乐,丧志;过分张扬个性和自我,道德意识淡薄;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考虑自己的不良行为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的不良影响;更有一部分大学生考试弄虚作假,忽视诚信。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2.1来自家庭的影响
如今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很多父母只注重给孩子物质条件的满足,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很多独生子女自私自利、心胸狭~、唯我独尊、目中无人。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今后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
2.2复杂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成为很多人为人处事的衡量标准,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很多大学生只关注读书学习,只关心将来能否找到理想工作,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对民族的存亡无动于衷,终日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对周围的事物都麻木不仁。
2.3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学生选课时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等必修课外,多数学生都会选技能性、应用性的课。他们注重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
3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迫在眉捷。高职院校必须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此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积累、进步的过程,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校园氛围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学校的整体环境、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之外,也要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运用到校园氛围中,可以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用文化设施的形式投入到校园建设中;也可以将师德建设、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运用到校园设施的建设。
3.2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院校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和管理模式,建立起学生参与的人文素养培养机制。要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进步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活动小组等;让学生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如运动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同时,学校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3完善课程设置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和综合课开设的较少,导致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高职院校应多开设相关的人文素养课,如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和实践类等课程,多开设选修课,让学生能够学习到多种课程,同时也能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文活动,从多方面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4加强实践和劳动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高职院校应通过改革课程设置,为学生增加实践类课程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投入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切实体会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此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可以联系企业、社区、组织等,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形成固定的、多元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人文素养对其人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高职院校多方面的努力,以及学生自身的进步,必定会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升道德素质、综合素质和感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陶冶审美情操,帮助学生发展成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追寻自己人生的价值。这既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同时也能够完善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在我国经济形势处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竞争性、开拓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职业意识、既懂技术技能又懂管理理念的准职业人。面临新的形势,结合目前高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何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自我完善、知行合一的人才,是进行课改、助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使高职学生职业目标明确、职业理念正确、职业精神高尚,这样的目标如何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逐步渗透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重点使用的教学方法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使用项目教学法是保证学习效果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是源于现今是一个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社会。项目化教学方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十八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工读教育,之后十九世纪的美国开始展开合作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才在当今社会提出了项目化教学这一理念。项目化教学更加的注重实践,它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激励他们的求知欲,克服了传统上课的沉闷无趣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其中所蕴含着的理论知识都得到了运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正在积极开展的教学模式。
1.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授课中讲授部分比重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并且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是其最大的特点。而当前老师的授课方式中,纯讲理论知识无疑占用了交大份额的学时,把实践性教学任务安排高质量的在教学规划和设计任务中完全实现有一定困难。这种授课方式难以符合学校培养学生的要求和目标,并且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只了解理论,实践技能过于空洞,不能胜任社会的工作。学生代入感较差,很多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法,都沦为学生一厢情愿的想像而已,不能亲身体会。1.2.2实践部分缺乏足够重视虽然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在学习《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是有着部分实践环节安排的,可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重视。在高职的课表和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时分为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而真正操作起来,理论教学的时间会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会减少,而这门课程比较抽象的理论无从实践,就显得更无用,也更难透彻理解。所以不足够重视实践的话,即使侥幸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不会运用,更不能达到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任务中了。1.2.3案例选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旨在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为日后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奠定基础;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巧,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职业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能力。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课程是按照类似的教案进行讲解的,先是开始理论教学,之后再看实际的例子,虽然最后也是有案例的讲解,但是这里的案例却具有局限性,可以当做教师案例的一般都是那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这些企业在这上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并不代表类似企业运用这种方式也会取得成功,再加上这些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适用的,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即使学习了案例,也不无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知名企业的成功也如神话故事一般。而且案例的时效性比较差,比如在管理学课程中高频被使用的联想集团的成功案例,已经是10多年前的成功经验了,放到如今,恐怕依然是一份无法复制的成功。1.2.4课堂规模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以公共选修课开设,尤其在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常常为合班大课,课堂学生人数为80人到160人。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学生的状态,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学习状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即使有互动也无法掌控全部课堂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堂氛围难以把握全局。由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大,知识点众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注重了教师的“教”,但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受课程时数限制,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未能将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分析,讲不透彻,学生自然理解起来也更困难。由于合班课程人数较多,也很难采取除课堂讲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较差,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用好项目教学法
在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大量知识点按约定俗成的顺序讲授,我们还是常常可以在一个项目中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在不同学习情境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一个项目融会贯通。虽然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不像工科一样循序渐进的特征那么明确,但是重新整理项目的知识点,加以科学组合,运用于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从新的切入点更清晰的领会其含义。重新排列知识点,融入项目教学法,虽然任务量巨大,但是意义非凡。这些知识点,即使没有必然的先知先学的顺序,却因为重复使用,而变得掌握熟练;因为和别的知识点组合使用,而变得理解更为深刻;因为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而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寻找典型性项目,由简入难,从涉及少知识点到高技能要求。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引导学生、带领学生、指导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时,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获得阶段性成果无可疑是对学生强大的鼓励和肯定,也带来对下一项目攻克的跃跃欲试。
2.2实践教学环节立体化设计
以工科专业为例,在高职3年的学习中,有很多次到企业生产现场去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将这些到企业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合并。比如大一的学生去企业中进行职业目标岗位认识性教育的时候,可以完成《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企业类型识别、企业文化认知等知识模块的实践环节的学习任务;再比如,专业课到企业生产现场了解工艺流程的时候,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生产运作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等内容合并完成。这样既提高了专业课程现实任务的完整性,又能生动的将管理学知识使用到现实工作任务中。将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比较适宜的实践部分整合成系统化、体系化的综合教学模块,让学习任务更贴近企业工作实际。根据此设想,我们做了一次简单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部分实践环节的合并探索。《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目视管理、定置管理、5s管理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生产车间及冲压设备认知、冲压设备运行环境及生产现场认知结合在一起。利用到企业中去完成实践环节的机会,从一进企业的标志标示、到进入车间的设备工位安排、生产区域划分、生产看板运用、5s宣传牌及执行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一一讲解,到了设备运行的区域又补充进去质量体系中关于流程部分的知识点;然后由《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师讲解关于设备的及其运行的知识;从物料需求、领用,到工具摆放、使用,再到工艺流程衔接,由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和模具设计教师共同完成这部分的讲解,使学生在该情景下多视角,立体化感知,形成更为主动融合的学习体验。后又将分组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疑惑。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鲜,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单向的教,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发问、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学,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较为轻松的实现转换。在此次尝试中发现,除了企业管理课老师和模具设计老师外,如果再加入一位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效果将更值得期待。可以预期的是,企业人员将把企业种种做法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融合其中,可使学生同时感受真切的企业文化、职场氛围。
2.3优化案例教学法
尝试使用经典案例和时事案例结合的方法。使用陈旧案例,考验教师专业素养的积累和发展性思维的功力。当时当日的决策,若放在当下,会有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又会因哪些调整而变得事半功倍。这都需要通过教师对管理学原理和管理方法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加之科学合理的判断推延,无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更大程度地挖掘管理学科的实用性,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更有探求的愿望。时事案例能体现出时代特色,又能引起学生共鸣。选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一门课程教学的改革不能看一章一节,也不能就课论课,应放在专业、行业、社会的发展中去看,应从学生所学所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角度去看。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把自己的一门课上好,我们还应尽量去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去考虑。助力职业成熟、助力个人成材、助力社会需求,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韩冰.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李卫平,宋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3]唐文武,王汉青,王志勇.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关键词: 高职院校AI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Adobe Illustrator是一个基于矢量的大型绘图软件,在本文中我们简称为AI。它是数字图形设计类课程主要的学习软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使用Adobe Illustrator所提供的具有突破性、富于创意的选项和功能强大的工具,能完美地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提供无限的创意空间。但是由于缺乏大量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大多数没有真正参与到平面设计行业中的学生来说,平面设计软件看似简单,却难以很好地应用,更不要说创作理想的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是我们为人师者考虑得最多的问题。这关键在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培养学生的美感;如何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拓宽学生的视野,利用丰富的资源不断充实和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AI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实用性强、艺术创造性强等突出特点,深受学生欢迎。但面对AI知识点的“繁、杂、灵活、多变”等特点,短时间内掌握并非易事。为了方便学生快速理解Adobe Illustrator相关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笔者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工作,认真分析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若干教学方法,经过实际的教学检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上好第一节课
戴士弘教授在他编著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指出,课程的第一节课很关键。第一节课,教师应抛开传统的概念概述,引入设计界的优秀作品和各届的竞赛获奖作品,并介绍其高品位的价值定位。最好的效果,就是在学生睁大眼睛和感叹声中引入简单的色彩原理和简单的软件介绍。教师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学生对AI的重要性有切身感受,这样就能为整个课程的后续内容提供认知动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种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问题,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任何教学方法有其特定功能及运用范围,也有局限性,只有将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单单指向于“教”,而且涵盖“学”在内,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案例的选择多是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有益。
教师通过案例的准备、案例的设计、案例制作等过程,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使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能发光的目标。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但是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理论加简单实例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容易造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课程的学习片面,往往死学死记,只掌握了少数几个实例,却无法活学活用,无法培养创造力。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其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追求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达给学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该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而是引导者、指导者、监督者。
在AI课程设计中,我们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海报、儿童图书等设计,从中学习和掌握AI课程的原理和素材处理、制作,以及具体操作。学生具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具体而明确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在自己动手设计实践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完成项目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的实际大小进行人数分配,组员分工明确,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项目教学法又称“跨学科的课程”,是相关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项目教学法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对各门相关课程融会贯通,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审核项目的选取等。
虽然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十分有效,但是它也是有适用范围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发展水平和教学条件来选择何时采用该方法。因此结合案例教学法,吸取其他教学法的长处,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必要的。
3.实践环节
AI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院的专业必修课提供了一定课时量的实训环节,这是对本门课程的一个综合应用和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更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开拓创新。通过实践,笔者将课堂所学知识有机地灵活地运用到项目制作中去。实训环节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笔者仍然认为短短的实训只是室内的设计和制作,还需要出去参与实际项目的实践,可以将实训加入到合作的公司正在开发的项目中去。
4.结语
在设计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对平面设计软件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性了解不够,没有切身体会。这一点直接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下降,不愿主动学习这门课并加以应用。而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很好地融入社会,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而且熟练掌握了AI图形设计创作及处理技巧,从而提高平面设计综合素质。设计类课程虽然各有不同,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但是我们的目标是相通的,那就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2]刘晓艳.案例教学法在Illustrator软件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包装,2009.3.
[3]李红霞.高等职业院校《Illustrator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机械管理开发,2009.4.
着力营造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出现了学校管理得心应手,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喜人景象。班主任素质较以前有明显提高,常规工作科学规范,德育科研工作走上科学化、正规化轨道,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一、抓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
构建健全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机制,注重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力求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真实、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利用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指导班主任加强德育活动课和值周小结的管理和指导,提高活动效率,加强对年轻班主任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处事能力,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本学期,我校班主任就班主任工作的技能与技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校、区两次的班主任论坛工作,第一次论坛以《用爱弥补缺憾》为题,针对我校六年级一名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的女同学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效果非常明显,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的认可,并被推荐到区里进行观摩。为了能够在全区班主任面前有个真实的讨论,我们仅用了一周时间,又准备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的班主任论坛,参加论坛的12位班主任老师畅所欲言,就如何关爱身边的弱势群体、单亲孩子以及那些沉迷网吧的学生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受到与会的教育局领导及各校校长、班主任的一致好评。
这两次论坛,使我校班主任老师干劲倍增,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如何呵护身边那些特殊的孩子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确任重而道远,有信心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带着母亲般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发现那些真的、善的、美的音符,帮助那些特殊的孩子,让更多的学生在我们的身边感到幸福和快乐!
二、德育阵地
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好德育阵地建设,形成德育工作的载体。
1、规范升旗。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校领导的国旗下讲话,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冲锋号。学校紧紧抓住这个教育阵地,认真组织好每次国旗下讲话:具体做到形式规范。围绕重点,结合实际,使讲话内容第系列化、专题化、儿童化,体现针对性、系统性、严肃性、灵活性。
2、队室是少先队活动的重要阵地。我校队室始终保持市标准化队室称号,大队部是全国红旗大队。
3、开展“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拓宽教育渠道,构建社区教育网络,探究新时期德育工作有效途径。我们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期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的举办,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家长的自身素质,转变了部分家长育人观念,沟通了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进一步促进、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实效。
现在,家长学校已成为我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交流的桥梁,融洽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良好局面。
4、宣传阵地。红领巾广播站采访、撰稿、播音等工序有条不紊。每天中午,“时事讲台”、“校园新风”、“红领巾新闻”等内容都吸引着学生。这些来源于学生的作品生动、活泼,弘扬了正气,鞭策了后进,激发了全体学生上进的热情。使“红领巾广播站”成为了我校有力的思想教育阵地。
“黑板报、橱窗”更是吸引广大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展示特长的好处所。每月一期,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学生中不断涌现出的“小能手”们的制作、绘画、书法、习作等作品;“活动剪影”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留下了他们文艺演出、故事演讲、各项竞赛、游戏活动等身影;“知识之窗”向学生们介绍百科知识、人文地貌……这些内容,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拓宽了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德育教科研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对教科工作的认识。针对很多老师认为教科研是负担这种现状,我们充分利用教科工作会议,告诉老师我们要走“科研兴校”之路,只有坚持科研兴教,才能占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同时我们努力抓好科研常规管理,结合新课程的实践研究,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抓好典型示范,实施课题牵动战略,科研工作才有生机和活力;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才能发挥科研工作的积极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
2、加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定期召开教科研研讨会,会上各教研组长交流工作经验、探讨新学期工作思路,落实了学期教科工作任务,使学校教科工作能规范、有序地运作。一部分中青年教师正在逐渐冒尖,形成了一支青年科研骨干队伍,一些骨干教师已感到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了,要保持优势,唯有继续努力。
3、制订有利于教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为使学校教科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队伍中来,使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为使学校教科工作有其行动的方向。
4、加强课题管理。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有条不紊地实施。举办课题成果评选活动,督促老师及时总结自己的科研经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科研成果评比,调动教师参与德育研究和实施课题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德育教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
5、市级德育先进个人、区级德育科研先进个人、德育科研课题先进个人评比公开、公正、公平。
四、德育渠道
1、学科渗透。德育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德育核心地位的关键。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和谐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理想信念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了唯物辨证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了国际化意识和爱国情感,在科学、社会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保意识、国防意识等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全民健身意识,在音、美教学中渗透真、善、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3、上好思品课,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学校配备好思品教师,安排一部分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思品课教学,摒弃思品课是“搭头课”的旧观念,杜绝挤占思品课的现象。要求思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布置适量作业,并及时批改。同时要求各科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
5、重视开展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成立了《xx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树立全人生指导,全人格提升的心理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模式。找准学生的精神需求,开发和设计教育内容,保证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的开放时间和正常运行。利用校园墙报、黑板报、校刊等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卫生知识教育,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保证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6、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师生群体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提高学校群体素质这一根本目的,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效能。我们从办学观念、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校训、校徽、校歌、校风、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在省示范化小学创建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征集校徽活动,分发征集方案两千余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极大的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爱校热情。在这同时学校还加大投入进行校园设施建设,校内有甬路、鲜花、绿地、松柏,精美橱窗,数十幅儿童宣传画,11米的文化长廊,激人上进的人性化语言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7、狠抓常规管理,加强检查督促。
为了抓好学校的教室、卫生区的的清洁卫生工作,保证师生有一个整洁、卫生的环境,我们注意从小事抓起,从身边事抓起,从每一个学生抓起,扎扎实实,确保成效。我们还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让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检查监督。同时,我们又采取量化积分的方法,确保评比的公正、公平、公开,使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不断上台阶。在具体操作上,学校大队部加强督查,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及时批评教育、通报扣分。最后以班级常规管理积分作为文明班级和优秀班主任的依据。
8、加强法纪安全教育,提高文明自律水平。聘请法制副校长,邀请区司法局、富区监狱来校作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通过每学期的常规纪律教育和典型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和交通法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此外,学校与各班主任签订《班级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落实通学生来校的安全工作,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承诺书》,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学生"关注安全、关注生命"行为的养成。
五、存在不足:
1、对学生的各种安全教育长抓不懈,特别是自我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的教育。
2、"教书"与"育人"之间得关系还须进一步理顺。
3、部分学生的文明自律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4、树立全体教师皆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思想,使全体教师能共同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严要求、高标准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服务规范 服务质量
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倍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是一条促进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的经营主角是当地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土地、庭院、作物以及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做为吸引物,为游客服务。和其它旅游方式一样,服务依然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产品,包括硬件服务和软件服务两方面。服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软件服务质量的水平又决定着服务质量的高低。软件服务质量就是服务态度,其中规范服务是形成良好服务态度的基础。规范服务又称服务标准,它是由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的某项服务应达到的统一标准,要求从事该项服务的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标准进行服务。乡村旅游的服务规范,笔者认为就是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标准,即经营者为游客提供的一切乡村旅游服务必须按照相关管理部门的服务标准统一进行,主要包括服务过程规范、内容规范、要求规范、考核规范、监督控制规范等。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历史上属于较晚开发的地区,原始的自然风光、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是黔东南资源的主要特色。目前黔东南旅游的定位及宣传,始终围绕着“民族原生态”做文章,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世界旅游组织用5个“最”评价黔东南: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最集中、最具多样性、最具吸引力。而中国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肖潜辉等考察黔东南后,赞誉“黔东南的乡村旅游已具备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条件”、“以西江、肇兴为龙头的黔东南乡村旅游已走向了世界”。
黔东南州的乡村旅游发展,正探索着一条独具特色的模式,即以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以自然村寨为依托,以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目的,以露天博物馆为形式,以村民参与为载体。这个模式是个具有国际概念的新的乡村旅游的模式,它以乡村旅游为依托,形成了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的机制,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于是一批以歌舞型、节庆型、建筑型、传统手工艺展示型、民俗型等为主题的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体验旅游和乡村度假旅游等多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应运而生,丰富了旅游内涵,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旅游体验。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07年,黔东南州开展乡村旅游的接待户达到12488户、乡村旅馆从130余户发展到380户、乡村餐馆从50余户发展到2171户、乡村手工艺作坊从390余户发展到5631户、旅游运输从业户从10余户发展到1562户。全州有25000多农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以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为主的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南花苗寨,各方面的基础很差,发展起步晚,却成熟较快。这个曾经不通桥、不通路、不通电,人均粮食不到300公斤、年收入不到500元的贫困苗族村,到2007年,接待中外游客8.1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750万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90余人,间接就业人员达380人,人均收入3180元,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49.1%。
在黔东南州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村寨的乡村旅游开始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旅游产品形式单一、重复雷同,服务质量低下等等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服务不具规范性。尽管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服务规范文件,但黔东南州的乡村旅游几乎没有规范服务,服务质量令人担忧。
1.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的主要问题
1.1没有规范的意识,服务随意性大。
在黔东南州的乡村旅游中,经营户绝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从事乡村旅游带有盲目性,没有经营规划也没有服务意识,更没有规范化服务的意识。在家庭式的经营中,从老板到服务员都是自己家里人,随意性很大,个人认为怎么方便就怎么做,完全没有从游客的角度考虑。在镇远县桂花村的一户“农家乐”中,笔者曾指出其客房地板打扫应该按规定进行处理才符合服务要求,可是经营户却认为地板不影响客人住宿而拒绝学习。
1.2规范标准不科学,落实困难大。
黔东南州一些管理部门也制定并了乡村旅游的服务规范,但其中的很多内容是参照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规范制定的,明显不够科学和适用。标准的内容也复杂细碎,一个关于餐具摆放的内容就有十多条之多。规范化服务的标准用词用语也晦涩难懂,书面语、专业术语过多,在具体落实时难度较大。一些农户对规划化服务的培训意见很大,反映说“听不懂”、“那样做没用”,使得乡村旅游服务规范无法推行。
1.3管理不规范,规范性执行不力。
相关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的认识不到位,仅把规范化服务简单理解为干净卫生、对客人热情、不欺客宰客等,同时还抱有对农民身份的经营者没有必要要求太高、游客有吃有玩就好的态度,在工作中对规范化标准执行的检查力度不大。即使发现问题也睁只眼闭只眼,不追究不惩罚;管理部门也没有强行要求经营者进行培训,组织培训的没有对效果进行验收……这些自然造成乡村旅游经营者对规划化服务标准的忽视,使规范化服务在乡村旅游中根本没有体现。
在旅游服务中有个公认的定理:“100-1=0”,说的是在服务过程中任何一个失误都会导致整个服务的失败。服务规范就是优质服务的基础,没有服务规范就无从谈到服务质量,没有服务质量乡村旅游就无法发展。
2.提高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的思考
2.1多方渗透,努力提高服务规范意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黔东南州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普遍没有优质服务的意识,服务规范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要使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服务规范意识。如通过培训,普及服务质量标准,整体提高服务质量;年终时,对服务规范意识强、经营效果好的农户进行表彰,推出典型;带领乡村旅游经营者外出学习取经,重点学习服务规范;对率先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的经营者进行奖励……经营者服务规范意识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必须要让经营者看见或亲身体验服务规范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才会愉快地接受, 自觉地实施。
2.2结合特色,科学制定服务规范标准
标准制定好是用来实施的,因此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切实可行。乡村旅游服务与其它旅游服务一样有着综合性、直接性、情绪性、应变性、艺术性等特点,但还有自身稳定性差、娱乐性强、乡土气息浓厚等独特之处,所以乡村旅游的服务规范必须符合乡村旅游的实际,与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不能完全等同。如乡村旅游服务中对餐具的摆放,就不能按照酒店摆台的方式进行。另外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执行人的水平,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标准不要过于繁琐,用词用语要考虑通俗易懂,操作规程的设定要简单易行。服务规范的制定还要考虑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如可以增加特殊食品加工展示、民族歌舞等内容进入服务质量标准,这样的服务规范一定会受到广大经营者的欢迎。
2.3加强管理,加大监管服务规范力度
服务质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就必须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针对服务质量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办法或条例,出台科学合理易行的服务质量标准,建立规范实施过程监督的制度,并在监督中对实施加以指导,真正将监管落到实处。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加强旅游服务标准的建设,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发挥乡村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走特色、规范、规模和品牌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统钎 等著,《乡村旅游:理论·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M】2008年版。
关键词:全人教育理论;模型;德育;技工院校
作者简介:章勤芳(1963-),女,江西南昌人,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浙江省技工院校教学业务立项重点课题“技工院校学生职业人格状况调查及培养研究”(编号:1-13),主持人:章勤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1-0040-04
准确地说,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全人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全人教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其实质是相似的,即大多数观点认为全人教育指的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核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它强调被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致力于追求被教育者智力、素质的提升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且强调让被教育者首先学会做人。通俗地讲,全人教育就是一种将人培养成“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道德、素质高、有知识、有能力、能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它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可以说是人类教育的最佳状态。
全人教育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全人教育具有整体性,不仅要求被教育者的学习成绩好,还要求其素质、身体条件好;第二,全人教育具有发展性,它强调的是被教育者的长远发展,不仅只看重其在学校的表现,也不只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它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动态过程;第三,全人教育具有转化性,旨在将一种外向的教育转化成为内在的变化,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受教育程度有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能与社会、环境、他人、自然融合的人,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技工院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围绕着“你认为目前技工院校的德育存在什么问题”笔者抽取了本校335名学生(其中男生185人,女生150人),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认为造成目前技工院校德育收效甚微的原因主要有三类,其中认为对德育缺乏重视的占32%,认为德育教学模式陈旧的占51%,认为德育缺乏实践的占17%(见表1和图1)。
(一)片面的职业教育观导致对德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认为对德育缺乏重视的学生(占总比32%)中,有占总比17%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时少,有占总比15%的学生认为德育在考试中比重较少。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被片面地认为就是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让学生找一个赖以生存的饭碗,受此影响,一些学校更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将德育课时一减再减,且多列为考查课,平时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追求等深层次的引导和教育。
(二)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德育教学缺乏吸引力
在认为德育教学模式陈旧的学生(占总比51%)中,有占总比10%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教师在教学中以自己为中心,忽略学生的内心需求;有占总比19%的学生认为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落后,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普遍存在;占总比22%的学生认为德育教学课堂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德育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三)缺乏实践致使德育效果欠佳
认为德育缺乏实践的学生(占总比17%)中,有占总比6%的学生认为案例融入少,有占总比11%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少,可以说这占总比17%的学生看问题比较深入。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价值、高素质的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而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德育实践至关重要。但目前的一些技工院校,就像是一个“模具加工厂”,教师似乎变为了“机器操作员”,学生则成了被批量生产的“模具”。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因为社会实践课耽误时间、浪费精力,所以不太愿意开展社会实践课,以致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实践性不强,主动性、创新性和社会参与性也逐渐丧失,难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二、全人教育在技工院校德育中的价值
(一)矫正教育目标,弥补学生的人文素养缺陷
多年来,技工院校德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学校只是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德育的主要部分,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成为一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意义。而全人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社会参与能力、道德等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必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理想人格的确立,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大有裨益,对矫正目前技工院校的德育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以人为本,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智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道德水准、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课外活动等常常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典型的重成绩、重考试、重技能,轻素质、轻综合、轻全面发展,师生之间难以建立平等的关系。全人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人”,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仅强调对学生知识、文化的教育,更强调对学生的个性、人格、道德的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全人教育可以促使技工院校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结合实践,提高技工院校德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使教育产生价值,并且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的被称为是教育”。全人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性,所以技工院校的德育仅满足于传授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理论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德育融入生活,加强其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社会参与等方式,使学生在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德育的成效才得以真正体现。
三、技工院校全人教育模型的构建
(一)技工院校全人教育模型的构建
构建“技工院校全人教育模型”,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四个步骤:第一,运用概念目录列表或名词性短语找出问题领域中的候选概念,由于学生的智能、人格和情商均会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产生影响,所以本模型的主要元素有:人、智能、人格(基本人格和职业人格)和情商;第二,通过对四者关系的梳理和分析,绘制清晰明确的概念图形;第三,为概念添加关联关系,模型中的箭头线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四,针对影响人全面发展的元素,分别添加更为详细的培养内容关键词,使学生的人格、智能和情商均达到理想的状态,全人教育才能够实现。通过梳理和分析,最终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技工院校全人教育模型图”。
(二)学生素质及相关系数分析
通过抽取本校335名学生(其中男生185人,女生150人),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对德育的看法”、“希望从技工院校中学到什么知识”、“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展开了调查,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德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专业课成绩好就行,德育属于辅助科目,没有硬性要求,不必多花时间和精力。尽管如此,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素质高、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根据该调查所取得的基础数据,笔者将学生的德育的重要性作为本次分析的因变量,而被调查对象的性别、专业和性格作为自变量,建立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如表2中列出了变量两两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等于0的一个单尾显著性概率的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083、0.059、-0.95,表明学生认为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决定着自身的素质。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所以表4中移出了性别、专业、性格等自变量,从而建立了综合素质和学生体能、智能与人格之间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表5中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257,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显著性的关系。所以说学生的体能、智能,特别是人格对于学生能否成为“全人”有重要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学生德育实效,主要应从学生体能、智能、人格三方面入手。
四、技工院校德育中融入全人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人格及职业人格的培养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具备“完全人格”的人。根据表2中对技工院校学生素质及其相关系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生的人格,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坚持“先做人,后学习”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职业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基本人格的培养,将道德、信仰、法纪、兴趣、性格等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其次,要注重对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培养,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等内容放在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今后适应职场环境,以阳光心态度过幸福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智力、知识的全面挖掘
1.加强跨学科的知识互动和整合。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图2的模型分析和表2-5的数据分析来看,影响学生道德水平和素质的因素很多。也就是说德育是一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其辐射性很强,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所以,技工院校的德育应注重加强跨学科的知识互动和整合。如:教师在讲专业课的时候,可以融入环境保护的内容、“7S”训练等;在语文、礼仪等学科的教学中,可以融入社会学、伦理学、人际学、管理学、逻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可以说德育无处不在,只有在各门学科中均融入德育,才能拓展其教育的范围,使德育时时、处处触及学生的灵魂。
2.加强对学生智力的挖掘。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和学生自身的天赋有关之外,教师的引导和挖掘也至关重要。如果德育面狭窄、功利性过强、文化陶冶不足,那么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其潜能也难以发挥出来。以全人教育为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完全发展,应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学生的智能、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让他们自由发展,全面发展。
(三)加强社会实践力度,体现学生的社会价值
全人教育强调人的完整性,社会是人生存、生活的空间,所以德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实践场所。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技工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更要创造机会和条件,为学生争取更多与综合素质提升、道德强化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社会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真实的案例供学生在课堂讨论、分析和学习;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灾区献爱心”、“山区送希望”、“环境保护志愿者”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全面、能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德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以全人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教育工作已在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现代职业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提高。毫无疑问,将全人教育理念应用于技工院校的德育,使德育渗透到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值得技工院校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文杰.全人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36-39.
[2]唐红亚.“全人教育”视域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1-83.
[3]方荣春.从全人教育理念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思路[J].科教导刊,2012(19):46-47.
[4]赵蓉,蒋建平.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生态道德观教育研究[J].文教资料,2013(18):79-80.
关键词:应用型;项目教学法;传感器;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张鹏(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吴东艳(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78-02
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其主要特点为:培养对象的地方性、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培养体系的社会性以及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现代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应用性”不只是对现有工艺、技术、方法的传承,更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拓展和创新。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黑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提出了培养“立足地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把黑龙江工程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在该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学院课程应能充分体现“应用性”。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特性和应用技术,是一门内容繁杂的交叉学科,涉及物理学、电学、磁学、力学、光学、声学、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知识密集性强,内容离散性大,应用性较强。[1]长期以来,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传感器定义的讲解、公式的推导、原理的分析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传感器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实际工程中传感器的应用方法所知甚少,甚至是在学习完传感器课程时,无法正确理解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在传感器课程授课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既能在学习传感器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传感器的应用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而满足“应用型”本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由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独立组织和实施项目工作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所用项目应具有一定难度,项目当中所涉及的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等工作,均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在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同时学习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项目教学法是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在参与实际工程应用项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二、传感器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
在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从实际工程应用项目中选取部分内容并将其融入到授课内容中,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虚拟工程项目供学生实际操作。下面以“锅炉水温温度测量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准备
温度是工业控制中主要的控制参数之一,其检测和控制在冶金、化工、食品、民用及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和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本科院校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作为温度检测用的各种温度传感器的特点、原理及使用方法被规定为重点讲述的内容且分配了较多的学时。在大纲规定的各类温度传感器中,铂电阻因其具有稳定性好、温度测量范围宽、抗震动、抗冲击等优点成为了温度检测领域中一种常用的温度传感器。因此,项目以铂电阻的应用为主线,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利用所学传感器制作温度测量传感器,当传感器测量温场的温度数值发生变化时,传感器输出当前温度所对应的物理量。在项目实施前,通过将现实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工业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实例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铂电阻的测温原理、铂电阻的分度表;铂电阻的驱动电路设计、铂电阻的非线性补偿;铂电阻传感器的结构及安装方式。
2.项目设计
项目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某厂供热锅炉水温控制系统。准确的温度测量是实现精确温度控制的前提,项目以某厂供热锅炉水温控制系统中锅炉水温温度测量子项目为虚拟工程项目展开。指导教师作为甲方水温测量项目需求,学生制作小组以乙方身份,根据甲方提出的测量任务,进行工程技术方案设计,并以甲方工程承包商的身份进入现场实施工程项目,以综合考察学生的项目分析能力、项目设计能力以及项目实施能力。
温度传感器的输出通常为模拟电压信号和模拟电流信号,考虑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度传感器工作环境相对恶劣且测量仪器远离传感器,需要较长的传输信号线。若以电压信号传输较长距离,容易受到电磁噪声干扰;若以电流信号传输,则不易受传输线长度的影响,因此,项目选取4~20mA电流信号作为传感器的输出,提高被测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抗干扰能力。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如下:使用铂电阻测量锅炉水温,测量精度为0.2℃,测量范围为1~2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为4~20mA;传感器使用直径为Φ10的带密封螺纹不锈钢管作为铂电阻保护套管。
3.项目实施
项目设计完成后,学生依据项目的技术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全面的工程设计与实施工作,主要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项目的方案制订、传感器驱动及测量电路的设计与制作、电路的调试、铂电阻与保护套管的安装方式、现场实测调试、撰写项目总结报告等工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项目实施所需的场所、技术设备等必要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技术讨论,养成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项目制作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需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向学生提供建议。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寻找失败的原因。
4.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阶段主要包括项目成果展示和考核两个部分。在成果展示过程中,首先由学生项目小组中的一个或多个代表就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调试等各阶段进行讲解,然后现场演示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参与成果展示的观众范围可以按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全班学生、一个专业的学生或者学生家长、企业代表等。
教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对小组中的每位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对项目中的亮点进行说明和表扬,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并依据项目实施全过程给出学生成绩。项目的考核应充分体现公正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有:综合素养的考核,主要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包括项目方案的设计能力、技术资料的查询能力、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能力、器件的选型能力、查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项目总结报告的考核,主要包括报告撰写的认真情况、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项目成果的考核,主要包括项目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传感器的实用性、项目演示情况等。
5.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后,教师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得失,对项目本身及项目相关过程文件进行修订。同时,思考将项目结果运用到新的或类似的任务或项目中的方法,确保学习过程的延续性。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在项目教学法执行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工程项目选择的合理性
项目教学法的执行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对该课程相关的工程实际项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所选项目最好能从教师做过的实际工程项目中选择且尽可能全面包含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同时,项目的难易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决定,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欢并接受,并可用某一标准公平的给予评价。
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基于项目的主动知识构建过程,是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则负责为学生项目的完成创造情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项目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去完成资料的收集、分析。教师要起到组织和监督的职责,以和学生平等合作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进行设计,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传统的传感器教学中,偏重于对传感器理论的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与传感器的实际应用结合较少,因而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尽量选取学生熟悉且在市场上常见的传感器作为工程项目实施对象,并以项目的工程应用背景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小组间竞争,通过阶段性分组评比,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对学生培养的新要求,对实践性很强的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的授课过程进行了改革,探索出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实践表明,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鹏, 吴东艳,张凌志.“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传感器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9):68-69.
[2]张愉.CDIO项目教学法在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4-56.
[3]冷芳.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