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的作用范文

畜牧业的作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畜牧业的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畜牧业的作用

篇1

1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对现代畜牧业的支撑作用,夯实了农民就近就业的企业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将发挥自身优势,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

1.1科技支撑作用

通过集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科技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构建成果转化基地。

1.2人才支撑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是关键的因素。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坚持两个层面开展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立足职业教育的根本,实施高职层次的畜牧人才培训计划,依托示范基地进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畜牧人才;另一方面实施继续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计划,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数字化资源升级再造,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优质智能化资源培训包”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难以集中统一学习的问题。农民依托云教学大数据可以在田间地头、养殖基地随时随地完成学习活动,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受时空限制,做到全覆盖,让更多农民受益。

1.3服务支撑作用

依托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加强服务体系和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大力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2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扩大了农民就近就业的范围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畜牧业要围绕提高标准质量、提高养殖效益的目标,搞好产业规划,高层次布局。按照“以地定畜、总量控制、突出重点、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是现代畜牧产业的发展方向。探索多种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更多小农户与现代畜牧业的有机街接,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畜牧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畜牧业,加快发挥畜牧业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作用。

3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保障了农民就近就业的利益

农民最熟悉的生产方式就是种养殖业,农民最能依靠的资源也是种养殖业,只要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养殖模式,这无疑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发挥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的作用,通过开展校企、校校等深度合作,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农民深度融合的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疏通就业创业渠道,与政府和企业一起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订单养殖模式,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4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在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中的作用,拓展了农民就近就业的途径

依托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畜牧业产业链条的生产组织,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加强职业院校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并扶大扶强,引导其从单一养殖向服务加工、市场营销、畜牧观光旅游、全程社会化服务方面转型,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和农民就近就业的途径。同时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宣传推介产品,引导畜牧业生产进入现代畜牧业发展轨道。

篇2

现阶段,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畜牧业发展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畜牧养殖工作中,确保畜禽健康、科学的养殖离不开兽医的帮助,他们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对畜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兽医服务能力、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兽医服务及其发展现状展开分析,进而对提升兽医服务能力的作用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其他动物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兽医服务能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作用

近些年,动物卫生工作的不到位使动物疫病问题频繁发生,为基层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畜牧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为了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节奏,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基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和兽医应加大动物卫生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力度,提升兽医服务能力,普及动物防疫相关知识,消除疫病传染源,控制其传染途径,将动物卫生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进一步加快我国畜牧业的经济发展。

1兽医服务的概述以及发展现状

1.1兽医服务的概述

兽医服务及动物医疗服务,对动物之间的疫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1]。同时,动物医疗工作者也可以采用先进的动物医疗技术和方法对禽畜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可以说,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兽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若想促进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和其方式的转变,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就应该尽可能的提升兽医的服务能力,使其为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重要保障。

1.2我国兽医发展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兽医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兽医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形势来看,兽医服务与畜牧业的发展难以很好的相契合,实际上,兽医服务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其难以与发展迅猛的畜牧业相适应。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畜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发展速度忽高忽低,迅猛有余,后劲不足[2]。现阶段,相较于畜牧业的发展,兽医事业相对落后,国家农业部门已经充分掌握这一情况,并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兽医服务质量和能力,以期能够带动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其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因此,加强兽医事业的发展,增强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提升兽医服务能力

对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产生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并不断向经济模式靠拢。农业也逐渐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下,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业,其发展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而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兽医服务属于核心部分,其发展能够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其服务模式的转变能够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提升兽医服务能力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提升兽医服务能力是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

3.1提升兽医服务能力,符合时展的需求

无论是最原始的农耕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若想完成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据时展的角度来看,提升兽医服务能力应该以满足时展的需求和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为准则,进而使畜牧业发展方式向着更符合时展和市场供需关系的方向进行转变。

3.2建立健全的兽医监管机制,增强兽医服务能力

为了督促广大动物医疗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相关部门就应该加强对其日常服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加快兽医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兽医日常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充分保障,进而为保证畜牧业食品安全提供重要前提。在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将源头监督管理当作兽医监管工作的关键性任务,并对畜牧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方式进行有效控制,要求兽医具有增强畜禽抗病力的能力,使畜禽疫病发生概率和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要求他们尽量减少兽药和添加剂的使用量,对畜牧业产业发展的源头实施疫病控制,进而提高畜禽的免疫力,使其能够抵抗一定的疫病[3]。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对机制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对畜禽由诞生到加工的整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逐渐扩展监督和管理的范围,为其最终覆盖畜牧业发展的整个流程奠定基础。

3.3加快兽医防疫体制的建立,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了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兽医防疫体制应该具有实效性、科学性以及先进性,并符合我国目前畜牧业的发展节奏和特点。在满足规模养殖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散户养殖的需要。因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兽医防疫体制的建立,使动物防疫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以及高效化。同时,加大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促进兽医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动物医疗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为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其中肉类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所以,动物的防疫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动物疫病得以有效防治控制的重要前提,为保证肉类食品安全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保证动物健康离不开广大兽医的辛勤努力,因此,只有提升兽医服务能力,才能使我国畜牧业得到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炎坤.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2]李嘉.基层兽医防疫体系现状和服务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石漠化;草食畜牧业;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主要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及建设农用水利、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以达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草食畜牧业工程就是从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草地生态建设与发展草地畜牧业相结合,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草地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建设中保护生态的目标。根据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笔者分析了发展草地畜牧业对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的作用,为下一步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的草地畜牧业项目的实施提供些许参考。

1 广西石漠化现状、成因及其危害

广西岩溶土地分布广阔,岩溶地貌发育典型,范围涉及河池市、百色市、桂林市、崇左市、南宁市、来宾市、柳州市、贺州市、贵港市、梧州市等10市76县(市、区),位于N22°11′~25°18′,E106°20′~110°01′之间;广西岩溶地区规划范围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787万hm2,其中岩溶土地面积8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6%。岩溶地区石漠化现象普遍,危害十分严重。

1.1 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广西现有石漠化土地238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6%;潜在石漠化土地186.71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2.4%。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3.53万hm2,占10.0%;中度石漠化面积65.91万hm2,占27.2%;强度石漠化面积13.04万hm2,占55.2%;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8.05万hm2,占7.6%。石漠化导致岩溶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丧失,成为广西头号的生态问题。

1.2 石漠化成因分析

石漠化是在自然岩溶过程基础上人为因素叠加所造成的,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石漠化监测结果,因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毁林开垦、过度樵采、滥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因素导致石漠化土地的面积148.5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62.4%;因灾害性气候和地质灾害导致石漠化面积6.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8%;因其他自然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82.81万hm2,占34.8%。

1.3 石漠化主要危害

石漠化危害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状况恶化,部分石漠化地区生存条件丧失;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加剧贫困,阻碍区域经济发展。据调查,广西岩溶地区平均每年受洪水淹没的耕地达3.4万hm2,粮食减产2.56亿kg,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被迫弃耕的农田已达0.8万hm2,岩溶地区饮水不安全人数达440多万人。

2 广西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草食畜牧业工程实施

2008~2010年,广西区在都安、大化、环江、凤山、田阳、田东、平果、天等、柳江、忻城、马山、平乐共12个县实施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33227万元,其中草地畜牧业项目投资4005.19万元,占12.05%。项目实施3a,共完成草地建设2162.97hm2,棚圈建设71819m2,青贮池建设16489m3,购置铡草机1355台。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的改善,同时对岩溶地区草食畜牧业建设起到科技示范作用,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3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草食畜牧业工程的主要模式及成效

3.1 “林+草+农作物秸秆+畜+沼+果(菜)”模式

石漠化地区环境恶劣,人地矛盾严重。试点项目实施3a,施行“林+草+农作物秸秆+畜+沼+果(菜)”模式,林下种草共105hm2,以每公顷年产鲜草10万kg计,年产鲜草1050万kg,结合利用农作物秸秆1750万kg,年可圈养育肥出栏肉牛6200头(可饲养肉羊约3万只/年)。牛(羊)粪便用作沼气原料,沼气供农户生活用能,沼肥施用于果(菜、草);项目区群众在林地种植牧草,种草后的林间草群丛生,增加林地植物覆盖度11.2个百分点,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实行牛羊圈养使滥牧、过牧现象得到遏制,减缓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有利于石山灌丛草地的保护与休养生息;沼肥施用于果(菜、草),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农牧业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牧业同步可持续发展。林下种草,解决了农民养牛用草料问题,植被得到恢复,科学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喂牛羊,减少了空气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广西现已实施退耕还林面积97万hm2,退耕地有一部分坡度相对小,土层较厚,从而为种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若实施3万hm2林草间作,平均按年产量45t/hm2计算,共可产鲜草135万t,结合利用农作物秸秆135万t,可增加饲养量300万个羊单位,对广西区草食畜牧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退耕还草,冬闲田地种草,推行舍饲圈养饲养技术,发展草食家畜”模式

广西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特点,而坡耕地每年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是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开展25°以上的坡耕地人工种草种植牧草,发展草食家畜,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而且又可使农户获得可观的收益。据测定,坡度为5°的农田,每年流失15t/hm2;20°的坡耕地,流失31.5t/hm2,而有草地植被的24°的坡地可避免冲刷和土壤流失。若实施人工种植皇竹草、桂牧一号等多年生高产牧草,以8.25万kg/hm2计,补饲蛋白质类精料0.1~0.15kg/只·天,每年可出栏肉羊50只,可获纯收入30000元/hm2,若种植玉米,收效最多只能在9000/hm2·年,种草养羊比单种玉米可增加纯收入21000元/hm2,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通过种植多年生高产牧草,实施牛羊等草食家畜的舍饲或半舍饲,是避免草山草坡遭受破坏的一项重要措施。

广西冬闲田地资源充裕,可用于开发冬季种植的耕地约203万hm2,若每年用6万hm2种植高产牧草,平均年产鲜草按9万 kg/hm2计,可产鲜草540万t,另补饲蛋白质类精料0.1~0.15kg/只·天,可提供饲料达590万个羊单位(或118万个牛单位),既可缓解人畜争粮争地,又可使天然草地得到有效保护。

3.3 “野生杂草,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推行舍饲圈养,发展草食家畜”模式

广西区水热资源充足,尤其适合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草地资源丰富。经调查,全区可利用的草地面积有655万hm2。由于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丰富的草地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地利用,任其一岁一枯荣或樵采烧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区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约5500万t,只有约700万t用于饲喂家畜,绝大部分也被烧掉。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区域,根据各项目户条件和能力,规划饲养8~12头肉牛或20~30只优质母羊,项目规划配置有饲草机械、青贮池、家畜栏舍及种植牧草。试点项目实施了3a,第3年至目前,已有约20%的项目户,自备电动三轮车或微型小气车,至交通较便利的山坡上割杂草,经过物理加工,发酵4~7d再饲喂;不同的季节利用不同的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甘蔗尾叶、玉米秸秆、稻草、黄豆秆、花生藤、苜蓿渣、黄豆渣等,经总结,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可以用到总饲草量的60%。每个饲养户年可获利36000~50000元,达到致富的目的。充分利用野生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增加了饲料来源,降低了饲养成本,同时结合家畜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适量补饲精料等舍饲圈养技术;产出的农家肥可提高农作物和草地产量,从而达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

4 结语

人为因素是岩溶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逐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行为是生态修复的关键所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资源,改变传统的散养方式,推行家畜舍饲圈养,既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又能提高养殖业生态效益。广西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实行植被恢复、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六大措施,而草食畜牧业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其他几个环节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对巩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已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4.1林下种草

增加土地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

4.2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

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4.3为农户提供上好的沼气原料

解决农户生活用能需要,节约薪柴,保护森林资源,亦即实现节支增收。截至2012年底,全区户用沼气池总量达395.1万座,沼气入户率达49.3%,据调查,一个8m3沼气池每年可满足一个4~5口农家的炊事用能需要,每年可节约薪柴2.5t,相当于每年保护1333.3m2森林资源,同时每年可实现节支增收1550元。

4.4解决了项目区域群众生产、生活的经济来源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把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也将成为稳定广西脱贫致富与改善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规划编写组,张菁.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J].草业科学,2008(9).

篇4

[关键词] 现代畜牧业 机械化特征 发展建议

所谓现代化畜牧业是把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完善的结合,通过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安全的畜产品,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企业或农户得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机械化

实践证明:利用机械及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可实现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促进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统计,2010年陕西全省加工玉米秸秆饲草大约800万吨,仅此一项直接为农民增收约8.5亿多元。

工作量:在自动饮水、人工投料、人工干清粪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熟练工人饲养250~300头、20kg~120kg的后备猪;在自动饮水、自动投料、水泡粪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熟练工人饲养500~800头、20kg`120kg的后备猪、并负责疾病治疗、按照防疫程序进行疫苗注射、驱虫保健、转群及统计工作,协助技术经理搞好种猪选择培育工作。对发病猪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显而易见,机械化可以改善畜牧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条件,提升生产经营规模、技术水平,减轻从业者的劳动轻度,增加畜牧养殖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业,实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推广应用成本、市场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率,提高竞争率。

因而,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现代畜牧养殖业,选择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机械化应优先贯穿在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如:饲料生产加工与储备,良种的培育、饲养,畜产品的加工,检疫检测、消毒防病治病,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装备设施。实现现代工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善结合。

二、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美国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在养牛方面,从拌料、投料、挤奶到牛舍冲洗等几乎全部机械化;在养猪方面,从种猪、仔猪、饲料、育肥到销售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也都很高;养鸡方面机械化程度就更高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澳、新两国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几百头牛的小型农场只需要1~2个人经营管理。

荷兰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牧场从饲料的耕种、收割、青贮到舍内供水、给料、温度、通风、挤奶、清粪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尤其是饲养管理全部由电脑自动调控。畜禽粪便送到大田或草地。对于施入土壤中过剩粪肥脱水加工成颗粒状肥料。

日本奶牛、肉牛饲养和养鸡、养猪业都实现了集约化与机械化。

进入20世纪以来,以工厂集成化栅(散)栏养殖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性控技术、奶牛DHI测定技术、TMR技术、牧场电子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是提升现代畜牧养殖发展水平的新模式。

三、陕西现代畜牧业发展特征

1.家庭分散养殖逐步退出

据统计,全省养殖农户由2004年的868.3万户减少到2009年的335.1万户,减少了62%;以生猪饲养为例2009~2010年就有63%的散户退出。

2.规模养殖迅速发展。2010年全省共有规模养殖场4851个,其中2006年以来建设的2811个,占全省规模养殖场总数的57.9%。

3.社会资本成为投入主体。据调研2008年以来,全省新建的养殖场80%都是业外人士投资建设。80%的投资都是社会资本投资,全省新建种猪场的社会资本占投资总额的98%,新建奶牛场的社会资本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8.7%。

4.畜牧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时代。就规模养殖来说,目前建设1个1000头规模的奶牛场需要投资2000万元,建设1个万头的肉猪自繁自育场需要投资1200万元。

5.现代高科技广泛应用。生猪集成栅栏养殖、奶牛散栏式饲养、DHI测定、TMR饲喂、奶牛性控、胚胎移植、电子管理等代表当今世界畜牧业生产最高科技水平的生产技术正在全省应用推广。

然而,全省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据统计,畜牧养殖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配套机械相对较少。“十一五”末,畜牧养殖机械拥有量为29.37万台,其中,饲草料加工机械28.57万台,畜牧饲养机械0.43万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0.37万台,机械化加工饲草800万吨。当前的畜牧机械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挤奶设备为例,全省奶牛的总存栏量约为60.5万头,而机械化挤奶设备仅能满足约13万头奶牛的需要,缺口巨大;饲草(料)加工机械总体较少,加工数量明显不足,其它的饲料搅拌、自动饲喂、自动饮水、温湿度调控、粪便清理等机械数量与实际需求差距更大。

四、几点建议

1.我省各级农机和畜牧主管、专业技术部门应紧密协作,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十二五”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以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为目标,积极采取加大补贴、项目扶持等措施,为畜牧养殖企业(农户)做好选型、宣传示范,力争畜牧养殖机械化装备水平实现重大突破。

2.应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研制和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畜牧养殖机械装备。应用于我省畜牧养殖业,促进畜牧养殖业现代化进程。

3.应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中,畜牧养殖机械分为十三类,从秸秆饲草(料)收获、加工,生猪产仔、禽蛋孵化繁育保育设施,自动饲(喂)料与饮水设施,畜禽舍温、湿控设施,畜禽养殖消毒、防疫设备,粪便清理脱水加工设备,畜产品的采集加工(剪羊毛机、挤奶、贮奶、冷藏)设备等,品目繁多。结合我省各地实际,加大宣传力度,选优推广适宜本地的畜牧养殖机械,落实好国家对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这一惠民政策。

4.应强化现代畜牧养殖示范(点)区建设,针对畜牧养殖生产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适用机械。立足秸秆饲草收集、加工青贮机械、饲料粉碎机械、挤奶设备、自动饲喂机、粪便处理机械等新技术设备。实现奶牛、生猪的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

5.力争信贷政策的扶持,努力保障我省畜牧养殖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企业(农户)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富的、安全的、高质量的畜禽产品。在解决从业高投入、成本高、风险高的同时,达到提升全省畜牧养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中的机械化装配水平。使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促进我省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6.以提高畜牧养殖从业人员的管理养殖技能水平为目标,注重培训畜牧养殖机械操作使用技能人才,是畜牧养殖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能有效利用,发挥最大效能。

篇5

现阶段,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畜牧业发展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畜牧养殖工作中,确保畜禽健康、科学的养殖离不开兽医的帮助,他们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对畜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兽医服务能力、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兽医服务及其发展现状展开分析,进而对提升兽医服务能力的作用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其他动物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兽医服务能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作用

近些年,动物卫生工作的不到位使动物疫病问题频繁发生,为基层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畜牧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为了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节奏,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基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和兽医应加大动物卫生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力度,提升兽医服务能力,普及动物防疫相关知识,消除疫病传染源,控制其传染途径,将动物卫生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进一步加快我国畜牧业的经济发展。

1兽医服务的概述以及发展现状

1.1兽医服务的概述

兽医服务及动物医疗服务,对动物之间的疫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1]。同时,动物医疗工作者也可以采用先进的动物医疗技术和方法对禽畜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可以说,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兽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若想促进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和其方式的转变,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就应该尽可能的提升兽医的服务能力,使其为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重要保障。

1.2我国兽医发展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兽医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兽医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形势来看,兽医服务与畜牧业的发展难以很好的相契合,实际上,兽医服务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其难以与发展迅猛的畜牧业相适应。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畜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发展速度忽高忽低,迅猛有余,后劲不足[2]。现阶段,相较于畜牧业的发展,兽医事业相对落后,国家农业部门已经充分掌握这一情况,并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兽医服务质量和能力,以期能够带动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其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因此,加强兽医事业的发展,增强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提升兽医服务能力对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产生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并不断向经济模式靠拢。农业也逐渐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下,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业,其发展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而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兽医服务属于核心部分,其发展能够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其服务模式的转变能够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提升兽医服务能力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提升兽医服务能力是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

3.1提升兽医服务能力,符合时展的需求

无论是最原始的农耕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若想完成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据时展的角度来看,提升兽医服务能力应该以满足时展的需求和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为准则,进而使畜牧业发展方式向着更符合时展和市场供需关系的方向进行转变。

3.2建立健全的兽医监管机制,增强兽医服务能力

为了督促广大动物医疗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相关部门就应该加强对其日常服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加快兽医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兽医日常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充分保障,进而为保证畜牧业食品安全提供重要前提。在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将源头监督管理当作兽医监管工作的关键性任务,并对畜牧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方式进行有效控制,要求兽医具有增强畜禽抗病力的能力,使畜禽疫病发生概率和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要求他们尽量减少兽药和添加剂的使用量,对畜牧业产业发展的源头实施疫病控制,进而提高畜禽的免疫力,使其能够抵抗一定的疫病[3]。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对机制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对畜禽由诞生到加工的整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逐渐扩展监督和管理的范围,为其最终覆盖畜牧业发展的整个流程奠定基础。

3.3加快兽医防疫体制的建立,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了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兽医防疫体制应该具有实效性、科学性以及先进性,并符合我国目前畜牧业的发展节奏和特点。在满足规模养殖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散户养殖的需要。因此,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兽医防疫体制的建立,使动物防疫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以及高效化。同时,加大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促进兽医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动物医疗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为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其中肉类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所以,动物的防疫工作是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动物疫病得以有效防治控制的重要前提,为保证肉类食品安全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保证动物健康离不开广大兽医的辛勤努力,因此,只有提升兽医服务能力,才能使我国畜牧业得到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炎坤.荆州市现代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2]李嘉.基层兽医防疫体系现状和服务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篇6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要求,结合“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活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以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有幸成为扶贫大军的一员,在全国如火如荼的扶贫热潮中,本人就畜牧业精准扶贫浅谈自己的观点,以便业内交流,共同寻求扶贫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畜牧业;精准扶贫;脱贫;致富

1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贫困户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意识落后,文化水平低,不善于学习,缺乏劳动力,缺技术,缺资金,缺少致富的路子,消息闭塞,没有发现和开发自身优势。许多贫困户存在于农村,中国农业从业人员较多,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是脱贫的一条好路子,也是一条切合实际,长远发展的路子,主要以转变农村传统养殖方式,走科学养殖的脱贫之路。

2畜牧业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

2.1防疫

防疫是畜牧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保障,“防重于治”一直是畜牧工作的疫病防控理念,在畜牧业发展中相对成本较低,效果最佳,是畜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在广大农村,规模户实行自主免疫,散养户实行强制免疫,往往科技意识落后,贫困户是最难接受防疫的,经常成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组的“钉子户”,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制约了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2.2养殖方式

在扶贫工作中,首先要对各村组户的情况及当地条件优势传统习惯进行深入的了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适度规模,适宜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通过调查,目前农村有大量的秸秆、天然野草、可开发利用农田种草,发展草食兽驴、牛、羊、兔等,可极大地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利用家庭半劳动力,发展家庭副业,规模以中小规模、家庭养殖为主,做到投资小、回报高,让贫困户做得了,做得好。使种养业有机结合,逐步增加收入,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及早脱贫致富。

2.3充分利用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目前养殖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种、料、管、防、训”,同时销售、引种、服务也要与生产相结合,信息化时代,既要养好也要卖好,经济效益才能最大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需要有量的支撑,所以农村贫困户采取的以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政府给予经济、行业服务等政策支持,让养殖合作社引入种、扩繁后交给贫困户饲养,扶持以技术服务,最后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可获得更大效益,或以公司+农户,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政府将扶持贫困户的资金,以合作入股的方式,由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合同,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督者参与,完成养殖方式合作的实施。

2.4畜牧部门的导向作用

加强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疫病防治,产品加工,商品销售,深入扎实推进工作重点、区域布局、组织模式,促进养殖主体、模式、品种、技术、规模转型,促进生态特色畜牧业发展。加快从“粗放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营造良好交易平台。加强畜产品加工交易,让畜牧产业成为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良好,改善民生的支柱产业。

2.5畜牧业生产转型

畜产品已经产能过剩,依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精神,目前畜产品供给需要进行自我革命转型,人民生活日渐丰富,需求由量到质,由普遍消费心理转为更高层次消费心理,绿色、健康、环保,创新将成为时代主题,畜产品加工业将依据消费者需求调整生产结构。

2.6加强监管

畜牧业生产中动物卫生监管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加强畜禽饲养、投入品的使用、畜禽产品等方面的监管,从源头抓起,保障肉食品安全。

3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3.1政策宣传

首先肯定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脱贫,走共同富裕之路。扶贫是国家号召,各地方、各部门、各级政府及贫困户几者之间共同参与,找方法、寻路子。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政策福利,更要发挥工作人员,特别是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政府负责找项目,贫困户要学习经营管理方法,因地制宜地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项目,做到做得了、做得好,量体裁衣,稳中求发展。

3.2业务培训

以村为单位,组织养殖专业户和贫困户,进行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并以帮扶形式,由懂科技、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户带动贫困户,讲课内容力求通俗易懂,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并要常态化,避免形成科技培训走形式,做样子,要让贫困户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技能,进而成为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3.3实践操作

在实际工作中,建设贫困户与规模养殖户携手互助,在实际工作中作具体的看、做,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学以致用,从卫生清洁、消毒、配料、饲喂、防疫,档案记录等所有相关工作都要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等技术培训好后再依据各自特产、爱好,选择适宜的可发展项目。

4目的和意义

在充分利用现有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宣传发动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养殖积极性,依据各村、各地、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定适宜的养殖项目,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促进自身造血功能,达到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7

:主要分析畜牧业的角色在农村振兴和畜牧业的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是高品质、绿色的发展,本文从经济支柱,和工业的发展,绿色创新、人才,等等,为畜牧业的重要价值在农村振兴战略做简单的分析,并对畜牧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畜牧业;农村振兴;推动作用;

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农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目前分散低效的畜牧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调整、优化和改进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战略。

1.畜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农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和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目前,城乡差距最大、矛盾最明显的体现在经济上。只有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在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在农村经济中,种植业和畜牧业一直是最重要的两部分,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此外,畜牧业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而且是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产业。因此,农村畜牧业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实施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农村振兴中,畜牧业的地位不可忽视,为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此外,畜牧业发展和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作物处理进展,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更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绿色,为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留住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人才,作为一个国家促进战略实施提供更多层次和支持。

2.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畜牧业发展策略

不是农村畜牧业发展的不足在于规模和现代化,显得非常混乱,开发效率低,很难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振兴农村需求的战略,必须积极构建一个更为科学、规模、现代化、标准化的新工业体系。,应当依据县为基本单位,对该县农村畜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稳定经济发展的主线,鼓励广大农民致力于开发建设,重视畜牧业,农村集体经济,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畜牧业的问题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由县地区城市一步一步深入结构优化程序,进行宏观调控和布局的措施,与重大项目的驱动力,促进大规模、现代化当地畜牧业的发展,逐渐合并小农户,形成广泛的集成,大众文化区域,建设真正的科学意义的现代化畜牧业产业。同时,畜牧业发展的规划必须基于数据的着重点是指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的波动变化,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在强调技术创新的背景下,畜牧业的发展也应该融入更多的绿色技术,逐步向智能化方

向发展,以更加智能化的形式打造绿色的农牧循环发展走廊。

未来,畜牧业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链必须得到有效延伸和扩大,否则单一的短产业链将无法有效满足农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际需要。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畜牧业产业链还应延伸到农作物加工、肉制品加工、生物技术开发等方面,共同打造绿色、创新、优质的产业链,大幅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农村畜牧业发展,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农业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外,如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农业资源,创建种植、育种、旅游在一个集成模型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当地畜牧业和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文化,等等。

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在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以科学、合法、合理、地方务实的方式做好防控工作。(1)落实地方基层防疫部门建设。投入足够的资源,做一个好工作在管理机制和基层防疫部门的工作计划,执行采购任务的设施和设备,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引进专业人才,促进防疫的有效改善基层防疫部门的水平。(2)基层防疫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当地畜牧业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引用当地防疫的经验,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和练习系统的责任,我们应该全面开展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普及和教育在农村畜牧业,稳步推进检疫和防疫工作,不断提高防疫水平。

3.

畜牧业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柱

畜牧业与种植业、加工业、流通和服务业相联系,是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广大农村地区,自古以来有“可怜的猪”的传统,畜禽养殖业一千年来一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在这个领域,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畜牧业产业过剩的变换食物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商业化,导致后续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振兴的首要要求是“产业兴”,即必须以经济为支柱,畜牧业是最直接、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农业农村部直联直报的平台显示,根据南漳县规模超过931农场,包括全省大城镇——武安镇和九集镇施沟村、王花园村、武安镇跑马岗村等大量的畜牧业和大城镇和农村,村庄的畜牧业作为第一产业在许多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2018年,南漳县畜牧业产值达到近61亿元,占总额55%以上的农业产值占总农业产量的一半以上,使其成为主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畜牧业具有进入门槛低、覆盖面广、投资见效快、商品率高的特点。它非常适合农户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4.

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

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和畜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持,而农村地区受经济、文化、待遇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了解决人才的问题,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落实相应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1)加强畜牧人才的培养,积极吸收优秀人才,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线员工职业素质培训计划,全面增强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2)改善农村畜牧业基层一线人员的待遇,加强思想教育,建立健全职业体系,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5.

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求。不能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老路,推动粗放型经济向精细化经济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应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注意点不使用回收,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动畜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完全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环境,为振兴农村综合实力战略的实践。今年以来,薛城区充分发挥生态畜牧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农村振兴战略,努力促进转变畜牧业发展,档案和升级,目前,质量兴牧,绿色发展,效率优先的畜牧产业发展模式已基本形成,为美丽的国家建设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推进畜牧业转型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切实把握区域内畜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并大力扶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卫生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猪育种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山东鲁南重建项目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导致农业农业循环模式的普及,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一二三融合,全面促进装备升级的牲畜和家禽农场,努力实现畜牧业和谐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全区有大型畜牧场57个,新建养殖、循环利用、农牧业等示范场25个以上。初步形成了植、养、牧一体化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模式。

总之,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畜牧业。只有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构建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绿色的产业链,才能有效打造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优质产业。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搞好产业规划和分布,全面延伸和扩大产业链,注意防疫和控制,构建高质量的专业团队,坚持绿色发展,并提供一个可靠的驱动力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孙恒宏。乡村振兴背景下对畜牧业发展的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01):94-95.

篇8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把农业作为根本行业的人口大国,为了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农业、畜牧业必然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无不例外,岢岚县农作物的种植在农业中占有主要地位,畜牧业一直都是作为辅助业务存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各类食品的需求飞速增长,于是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几年来,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明显。某些畜牧业的发达地区,畜牧业带来的现金收入已经占到农民现金收入的50%左右,进而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岢岚县农村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岢岚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人口约8.4万,境内有耕地78万亩,林地面积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9%,天然牧坡14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6.5% ,占地面积广阔,环境秀美,水源充沛,草地丰富,气候适宜,被称为“天然养羊牧场”,因此,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优势。岢岚县有着悠久的养羊历史,于是有了“骑在羊背上的岢岚”“三晋绒山羊第一县”之美誉。

从改革开放到现今,岢岚县很多任任县长和县委书记,依据岢岚县的发展状况和地域优势,领导换但是岗不换,始终把养羊业作为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全县农民致富之路的重要途径。在上世纪,80年代岢岚县提出了“抓住两个蛋蛋(山药蛋、胡麻)四条腿腿(养羊)、实现勤劳致富”,从辽宁盖县引进了绒山羊进行改良,迈出了养羊业里程牌的一步。90年代,倡导“举龙头,治山头,抓羊头”,使得养羊业进一步扩大,有了量的突变,全县饲养绒山羊的数量达到40万只之多,“骑在羊背上的岢岚”从此省内外闻名。21世纪以来,岢岚县很好地抓住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项目区建设的机会,很明确的提出了“生态先行、圈放结合、优化品种、协调推进”的发展战略,把畜牧大县的目标转向生态强县建设的目标。为了把岢岚县绒山羊品牌全国知名,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提出“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培育一流种羊、建设中国绒山羊第一县”的目标,大力开展绒山羊的品种改良,从原来的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畜牧业多项指标一直保持全省第一,成为实实在在的“三晋绒山羊第一县”。2010年,岢岚绒山羊改良整体效果明显,被农业部和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羊品种改良先进县”“畜牧产业化先进县”“生态畜牧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11年,全县有改良的高产绒山羊3万多只,饲养量达到50万只之大数,畜牧业总产值达3亿元之多,养羊为主的畜牧业成为了农民脱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进而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一县一业先进县”称号。

与此同时岢岚县委、县政府为了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将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推进岢岚绒山羊新品种认证工作。省市农业畜牧部门多次指导下,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下,把县种羊场作为主阵地,把辽宁盖县绒山羊作为父本,把山西吕梁黑山羊作为母本,采用高效育种、高效繁殖调控和平衡营养调控等技术,经过“杂交改良、横交固定、选育提高”三个阶段,新品种培育不断有新的突破。

在近三十年的探索实践中,特别是在畜牧业的转型中,岢岚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着“一县一业”的思路,依据 “科技兴牧,促农增收”的原则,推进科学技术、政策制度、山头龙头,文化产业四位一体发展,努力把养羊业做的更大更强更新。

二、畜牧业对岢岚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把“一县一业”作为加快全省特色现代化农业的切入点,对于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三十年来,岢岚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当作致富的主要突破口,从指导思想、领导精力、资金投入、物质保证、技术培训上真正转向畜牧业。目前,全县的畜收业已经由恢复性发展转向以效益促发展的新阶段,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支柱产业。

1.畜牧业是岢岚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

农村经济涵盖了多个行业,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系统,,它包括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工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服务业等多个方面的行业。其中很多行业受到地理环境的约束, 农民只能生产经营部分行业,只有种植业和畜牧业能覆盖农村的家家户户。而种植业很大程度上会受地理环境的限制, 以岢岚县农村为例,,岢岚县处于山区之中大部分耕地都属于坡地,种植现代化难度大,只能靠天吃饭,于是导致种植业收入较低。于是加快发展畜牧业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岢岚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看, 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保持上升的趋势。2012年以来,岢岚县绒山羊饲养量约46万只,每年出栏17万只,以羊为主的畜牧业总产值达2.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182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左右,真正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钱袋子”产业。例如,岢岚县高家会村的养殖大户徐荣贵养了110多只羊,一年下来能收入4至5万元,同时县里推广养殖的绒山羊已被列为全国第三个绒山羊新品种,这就意味着徐荣贵的羊以后更加值钱了。

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 对肉类、禽类、蛋类、奶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所以,畜牧业的前景非常可观。这些年来不少农民的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来实现的。岢岚县畜牧业主要以养羊为主,赶着羊群奔小康是农村很多农民的必选之路,同时畜牧业收入占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充分使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必然能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为种植农作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从古到今,农业都是中国人民的根本,首先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种植业、畜牧业必然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首要行业。虽然随着我国畜牧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产业的兴起,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是很重要的。

畜牧业的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增长,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农业革命在全球开展, 使农业从资源型向现代化转变, 全球谷物年总产量50 年来增长了31 倍之多。农村种植业一直以来坚持着“种子、化肥、农药”这样的道路。在谷物总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上化肥必然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土壤耕作层的结构因为过多地施用化肥而遭到了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受到影响。因此生态农业的时代必将到来,生态农业必须要育种、育土、育人相结合。除采取工程措施育土外,有机肥的施用非常关键,这时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就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畜禽粪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如果快速发展农村畜牧业, 实现人均一头猪,加上养牛、养羊的发展, 把青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还田, 就可以为粮食生产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机肥, 这样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 还可以实现畜禽多、肥料多、 粮食多, 粮食多同时使畜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下去, 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农村畜牧业劳动力投入少,收益大

一直以来农村都是以种植农作物为生,过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在岢岚县这样的山区地带,地理环境不是很适合种植农作物,但是,种植业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近些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农村种地相对较少,需要的劳动力也急剧下降,一家两口人种少量地的同时就可以大量的发展畜牧业比如养羊,特别是岢岚县大力推广的绒山羊,这样节省的劳动力就可以从事别的工作行业,从家庭收入来讲比以前只种地翻了俩三翻,同时多余劳动力还可以为家庭收入增加可观的一笔。这样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总结

篇9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篇10

关键词:林木种苗;林业;可持续发展;作用

1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有助于提供充足的苗木来源

森林在区域气候调整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现如今全球气候环境逐渐严峻的条件下,国家尤为关注林业建设,已经把林业当作目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伴随着全国各个地方广泛开展造林工程,所需苗木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对苗木质量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从造林工程的基础阶段入手,增强对林木造苗工作的重视程度。把林木造苗工作做到位,加强苗木的培育和管理,从当地气候环境特点以及苗木的生长习性出发,培养出优质的苗木,进而提供充足的苗木来源,确保林业建设获得长期稳定的苗木供应,顺利贯彻落实造林计划。

1.2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只有坚持加强林业种苗的建设力度,这样才可以真正促进我国林业进步发展。若林业种苗质量不符合标准,就无法保障我国林业良好发展。林木具备净化空气的效果,因而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帮助我国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对受灾区域来讲,大面积林木种苗可以更快速地帮助地区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条件。

1.3有助于完善林业的产业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做好林木种苗的管理工作,建立起完善的林业发展体系,进而充分确保林木种苗的数量以及质量,为发展绿色林业做好准备工作。优质的树木种苗作为确保出产优质木材的关键,一定要确保林木种苗质量满足林业发展需要,提高林木种苗的成活率。伴随着最近几年我国林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的林业管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林业生产的长久稳定性。

1.4有利于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逐步受到关注,各地林业建设如火如荼。现如今,林业种苗数量与需求量都在不断上升,国家一定要对林木种苗的质量提出高要求,不仅要确保林木种苗的数量,而且要保证林木种苗的质量,如此才能够推进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林木种苗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林业事业全方位发展,更好地缓解我国的环境气候问题。此外,林木种苗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我国快速培育出优质品种,推进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

2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配置策略

2.1依法采种科学培育

在培育林木种苗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采种引种。应该优先选择当地乡土树种,如果条件许可,还要建立起采穗圃、骨干苗圃,加快繁育良种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在林木种苗培育时,要科学合理应用育苗专业知识,培育出具有高质量、种类多样的优质种苗。要积极创新,主动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增强林木种苗的培育质量,提高育苗效率。

2.2政府引导及市场需求

在展开林木种苗培育过程中,始终坚持按照“严管种子,放活苗木”的培育原则,为林木种苗的建设提供分类指导,增加公共财力的投入力度,从而为培育出更多更良好的种苗提供助力,真正提高绿化苗木在苗木生产当中占据的比例。另外,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当中加入林木种苗资源、培育、生产与推广工作,加强政府对林木种苗的调控力度。

2.3建立健全种苗培育制度

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林木种苗生产水平会对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因而一定要加强对林木种苗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一是采种引种根据国家法律规范展开,将登记台账工作做到位。二是增强林木种苗培育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从而展开专业培训。三是一定要做好骨干苗圃规划设计工作,将工作人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四是做好林木种苗的检疫工作,检疫不符合标准的苗木不允许销售。一旦苗圃出现检疫性病虫害,要立即上报林业部门,全部苗木就地销毁。综上所述,为了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林木种苗基地的建设水平,加大基地建设规模,从而实现林木种苗经济效益与生态建设共赢。

2.4新建基地和现有基地共同发展

林木种苗生产与培养一定要针对目前已有的种苗基地展开良好的改造与扩建,对其展开科学的巩固完善,不断提高林木种苗经验管理水平,培养出良好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严格根据我国现如今林业建设的规划要求,建设全新的林木种苗培育基地,加强新旧基地之间的配合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多样化林木种苗的生产目标,充分满足现代化林业建设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2.5突出重点,做好统筹规划

林木种苗的管理水平直接对林木种苗的生产质量产生影响,通过提高林木种苗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防范意识,建立起良好有效的责任管理体系,进而贯彻落实到林木种苗的各个建设环节。另外,伴随着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行,促使林业建设工程规模逐渐扩大,林木种苗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一定要合理地扩大林木种苗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推进林业良好健康发展。

篇11

关键词: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企业需要

公司要在市场上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正确的战略和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法,技术的创新,好的战略、绩效管理方法将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战略就是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的过程,那么战略管理目标的源泉是什么呢?谁来指引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呢?

海尔在创业之初形成的是“生存战略”,战略的特征主要是敬业和危机感。为了发展,公司开始对前身青岛冰箱厂裁员,对社会的公益事业极少关心,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海尔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敬业报国的中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忠”就是回报,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回报用户、回报社会和国家;积极参加慈善事业。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海尔集团用于社会教育事业、对口支援帮扶、扶贫救灾助残,以及用于公益事业的物资总价值达到5亿余元。世界著名IT企业微软公司依照年度计划对不发达国家的公司进行捐赠,这让我们不得不对该企业肃然起敬;但是,当我们听到微软垄断案的时候,反垄断主义者立即就将矛头指向微软。2010年04月16日,华尔街传出重磅消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指控美国高盛集团(GS)涉嫌欺诈投资者。

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这些企业是怎么了,为什么一会儿大大的提倡对社会的贡献,一会又做一些不为所有人称赞的事情。难道仅仅是为广告效应吗?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战略管理改进的动力是一种主观能动性,说得更深入一点,这种动力是企业需要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战略管理目标主要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需要

对一个组织来讲,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了。企业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生存问题,是眼前能否存活下去的问题,决策不仅要着眼未来,更要着眼现在。企业的生存需要是企业的基本需要。如何获取更多的资金和利润,企业如何才能维持,这就是企业的生存需要。

在石狮以及晋江等地区,每年都有不少服装加工厂宣布倒闭,这些倒闭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小型加工厂,在工商部门的登记册上,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名字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企业,偷逃税款的也是这些小厂。由于开办服装加工厂门槛低,有二三十万元就可以创办一家加工厂,租几间面积不大的民房做生产车间,买几十台甚至几台平车,招十几或几十个工人就可以开张生产了。在石狮及其周边地区,像这样从事服装加工的百人以下的小加工厂有成百上千家之多;在淡季时,大厂想不到他们,他们不得不到处求人找单来做,即便是工价低到赔钱,他们也都抢着做;他们认为等到了旺季,他们就成了大企业争抢的目标,旺季时一定能赚到钱。然而,随着政治、经济、自然等各种情况的急剧变化,小加工厂“受宠”的情况似乎越来越少,对他们而言,淡季在不断延长。就拿这两年来说,金融危机下,许多小企业再次出现断单、面临生存危机!一些小厂被迫提前停产,关门大吉。作为石狮以及晋江等地区这些小企业来说,获取利润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他们的战略管理目标很简单,就是如何创造利润,产品质量无须耐用,只要能创造利润维持企业生存就行。

那么大企业呢?生存力是始终不可忽视的核心问题。在险恶的市场环境中,生存永远是企业的命题。从投资到管理,从用人到市场开发,稳健的财务政策、慎重的决策、务实的业务计划、稳扎稳打的基础建设和管理等等,都是支持企业生存关键因素。如何获取更多的利润,就是大企业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DELL公司最早的时候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管理体系,DELL本人开始也不进行什么管理,DELL公司在开始的时候,他们是用拴在绳子上的订单卡来进行订单管理的,是依靠人员每天的手工统计操作,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DELL公司的当时的战略就是企业生存。

二、安全需要

企业安全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保障,如不受竞争对手欺压,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有份额等。战争中,军队为了自身安全都会设计将敌军打败。商战中也是这样,企业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跟同类产品企业竞争。

市场这块大蛋糕资源是有限的,企业若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就需要与其他企业竞争,企业的战略管理主要目标是如何抢占不多的市场分额。而大企业则主要面临同样大企业的竞争,其战略目标更多的是瓜分和保住产品在市场中占有份额。大小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管理手段是不一样的。

如何才能获取更多的资金和利润,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呢?不同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就必须结合自身安全需要定位制定正确的战略管理目标和正确的战略管理。每个企业都要依据自己的目标、资源和环境,以及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来制订竞争战略。

大品牌大多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但是由于资金和能力有限,自身的安全需要,大品牌也无法顾及所有的市场,因此他们的重点都是从最重要的市场开始,逐步向二、三级市场发展,作为中小企业可以把大品牌不是特别重视的市场甚至是空白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战场,避免了与大品牌在主要市场的正面交锋,同时也攻击和占领了对手的薄弱环节。沃尔玛百货商店首先进军小镇,占领小镇市场,再逐渐向美国全国推进就是成功的例子。

三、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是企业在社会中的一部分,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企业和社会交往需要彼此同情、关怀、互助和赞许。

台湾潘氏集团从事高尔夫事业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社交需要,潘氏集团在台北林口建设了第一家东方高尔夫俱乐部――东方(林口)高尔夫乡村俱乐部,邀请了美国著名的高尔夫设计公司GOLF PLAN U.S.A的创始人及设计大师Ronald Frean对台北东方进行了设计。该俱乐部是台湾最为尊贵的国际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为台湾政商名流最常聚会的场所。目前在台湾仍占据重要的社交地位。

旧中国的许多民族资本企业都把“产业报国”、“实业报国”作为企业最高目标。天津东亚毛纺公司提出“若不效忠国家,要我做什么”的原则,确定企业最高目标――公司之主义为“以生产辅助社会之进步”;上海银行的“三大行训”反映了企业最高目标――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天津永利碱厂的最高目标则从企业口号中反映出来――实业救国,科学救国。

对今天的台湾潘氏集团和海尔集团来说,他们的战略管理目标不仅仅再是以前的很简单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地,他们在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施战略管理时,考虑到了企业跟社会的互利和企业的责任。海尔集团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定为企业最高目标,就是企业社交需要的最好的体现。

四、尊重需要

企业的尊重需要,就是企业要求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同,即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

企业如果需要长久不断的发展和保持产品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他就需要社会对他企业自身的品牌给予认同,IBM、麦当劳、耐克、联合利华、索尼、通用电气等,这些公司的品牌,已经成为他们驰骋市场的力量。在中国企业中,鄂尔多斯、长虹、联想、捷安特等,也已成为他们所在企业市场成功的先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公司还在花费很大精力精心管理和投资品牌,让它变得更加强大。因为他们都知道,品牌是他们今天在市场上成功的最佳保障,品牌决定着他们生意的结果。

我国目前不少发展中有潜力的企业,已经逐渐在经营自己的品牌,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制定不同的战略来寻求和获得社会的认同。社会青岛信达荣昌置业集团是由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股东发起设立,总资产近90亿元,公司总部在北京,下辖成员企业23家,现在的青岛信达荣昌置业集团提出的企业愿景是“打造受人尊重的企业、营造受人尊重的产品、锻造受人尊重的品牌”。

五、自我实现需要

企业的自我实现需要指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企业在社会中真正感到自身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我们通过观察那些成功企业的企业使命,相信不难发觉这一点。

微软――让每一张桌子上、每一个家庭中都有一台计算机,都使用微软的软件。索尼――改变生活状况,引入新的娱乐方式,提供新时代的技术和数字概念,与国内产业携手合作,通过承诺优质服务拉近与客户间的关系。松下――我们的使命是制造像自来水一样丰富的价廉物美的产品。我们以此摆脱贫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幸福,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宝洁――提供名优产品,真正改变客户的日常生活,这是宝洁的使命。

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1960年在给惠普员工所作的演讲中指出:企业生存理由触及的是一种除了赚钱之外的,公司存在的更深层次的理由。帕卡德说:“我想讨论一下公司为什么存在的根本原由。换句话说,我们在这里是为了什么?我想很多人都以为,公司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赚钱,这是错误的。尽管这确实是公司存在的一个重要结果,但我们要深入下去,去发现我们存在的真实理由。通过调查,我们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群人联合起来,并以一种机构的形式存在,我们称之为公司,从而完成一些单独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显得陈腐过时,但它却是根本)……你可以环顾周围(整个经营世界),并发现人们好像都对赚钱感兴趣,而没有其他兴趣,但其深层的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要做一些事情的渴望:创造一种产品,提供一种服务。概括而言,是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六、结论

企业建设和发展中,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战略管理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战略管理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管理决策、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等等,这些战略管理模式都是来源于企业当前的需要。

企业作为一个活体来说,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对企业经营发展不同的理解和需求,这是非常客观存在的一个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无法逾越的过程。做个简单的比喻。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饥、渴、性和其他生理机能的需要,当一个人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安全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产生。一个企业开始为了生存,就得通过不同的战略和企业管理方法获取资金链和资源来维持企业生存。当企业在生存中为了自己生存需要,就产生了安全需要,如何有效使用战略排挤竞争企业,如何占有瓜分市场分额。当这些需要获得满足了,企业也开始把利益反馈给社会,参加公益事业,开始为社会办学、修路,开始为社会尽义务,开始提倡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等。前两点企业需要我们可以说是企业被动的改变,而后三点企业需要是来源于企业已经基本上获得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后,而主动开始或被动的。回过头来看前面企业五点需要,这些我们均不难从发达国家企业的血泪发展史和我们国家企业中看出,也不难理解出为什么企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决策和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的管理者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企业当前的需要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需要是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它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战略目标生长的土壤。

篇12

【关键词】:如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导言】: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现代畜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在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职能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地发展畜牧业所具备的天然优势以及畜牧业发展目标,积极从政策与资金、质量监管、产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好支持与引导工作,从而推动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针对畜牧业的发展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得我国畜牧业逐渐转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畜牧育种技术手段的革新以及先进品种引进,我国畜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畜牧业也逐渐从家庭养殖逐渐过渡到了规模养殖、专业养殖阶段,这使畜牧业的整体布局得到了优化,进而提升畜牧产品质量,为相对应的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产品,且相对应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提升。此外,也使畜牧养殖饲料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打入国际市场。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尚未重视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在实际发展畜禽养殖业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品种的引进与改良,却忽略了对遗传品种资源的保护。第二,在畜牧业疫病防治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具体的疫情防治得不到落实,导致疫情的发病率普遍偏高,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步伐。第三,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现今许多的科技手段都很难在畜牧业中实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第四,产业化程度总体偏低,尚未充分发挥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中轴作用,且畜牧业总体生产能力偏低。第五,畜牧商品的质量问题凸显。此外,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滞后性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与挑战。

2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的主要措施

我国“十三五”期间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政府把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好,给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现代畜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解决畜牧业发展关键问题。

2.1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和公共财政投入

政府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的持续、健康l展,积极运用国家对于畜牧业发展的各种支持政策以及专项资金,让下发的专项补助资金、农机补贴、以奖代补资金等真正落到实处,给养殖业带来实惠。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掌握国家对畜牧业的项目投资倾向,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做好项目审批与规划,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来源,完善信贷资金使用模式,为养殖户发展特色畜牧业提供有力的保证。根据自身区域畜牧业发展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与本区域畜牧业龙头企业集团合作,努力打造绿色安全健康的畜牧业品牌。

2.2强化疫病防控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政府统一建设信息平台,确保重大疫情及时通报、有效信息及时共享。畜牧业生产经营者利用畜牧业信息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到疫病防治新方法、国家政策导向、市场供求等信息,可以使信息直接传达到饲养防疫的最基层,资源共享合理安排生产。通过平台积极宣传《动物防疫法》、《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和细化岗位职责。政府也应改变执法手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同时,不仅要关注畜牧产品有没有病害,更要重视其是否绿色健康,是否存在药物残留过量。政府应与畜牧兽医、质量监督、工商物价、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建立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生产销售环节中的假冒伪劣行为。

2.3利用循环农业带动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依靠循环农业来带动,把畜牧养殖与农业种植结合起来,把畜牧养殖废物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促进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利用秸秆畜牧、“青储”等多种方式降低畜牧喂养成本。用畜牧业产生的粪便生产沼气,再对沼气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为畜牧生产提供能源。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畜牧污染治理新模式,合理规划,力争实现废物无害化处理。政府结合布局、技术、经济、社会可接受程度等多方因素,推进无生态负效应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可以设立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分片管理,对畜牧业生产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争取做到环境良好。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畜牧业正迎来变革的新契机,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政府的主导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企联手打造高品质畜产品基地、提升畜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构建畜牧产品品牌影响力、打通多层次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同时,政府要加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合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用合理的布局、科学的发展目标,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实现以现代畜牧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济民.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4,21:25-27.

[2]孙芳芳.以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5,01:51-52.

篇13

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随着经济发展,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增长的需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小农经济也开始加速向商品经济转化,在农户家庭养殖这一基本事实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畜禽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牲畜与人争空间。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环境较差,粪便满地,臭气熏天,蚊虫肆虐,污水横流,造成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影响了村容村貌。

2、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约束。农区家庭养殖方式,不仅是生产生活环境的问题,畜牧业发展到今天,即使朴实的村民能够忍受长年累月的气味和粪便污染,但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却难以满足。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房前屋后的家庭养殖及放养已经没有扩大生产所需要的空间,农民迫切需要有足够的饲养场地扩大畜禽生产,增加出栏量,提高收入。

3、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受利益驱动,部分养殖户会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的畜产品。在过去几年间,“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接连不断,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是传统养殖方式下,利润追逐和道德法律冲突问题频频发生,加之养殖户高度分散,难于管理,不能保证上市畜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4、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畜产品是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加入WTO后,希望畜产品能够增加出口。但由于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难以形成加工出口要求的规模,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加工业和出口竞争。

5、疫病防治困难。由于大量的分散饲养,难以有效的防止交叉传染、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

6、难以抵御市场波动风险。传统养殖方式,不能预测和适应市场变化,无法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畜禽业的整个产业波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在吃饭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粮食生产特别是满足十多亿人的口粮问题就是最大的目标。一旦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保证人们口粮供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食物上的多种需求,就成为新的目标。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所以,在中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也将是我国畜牧业在未来几年里发展的大趋势。

在未来几年、十几年,我国肉类和禽蛋产品将长期保持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格局。与肉类产品和蛋产品相反,我国奶产品则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肉类、禽蛋的增长速度将越来越趋缓,在肉类结构中,猪肉比重继续下降,禽肉和牛羊肉比重持续上升。而奶类产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未来十几年,中国人的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时期。城市有很少一部分人消费已饱和、甚至出现量的减少,但这只是食物之间的品种替代,而从整体上看,仍处在稳步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的“上升”阶段,特别是牛羊肉、禽肉、液态奶和乳制品、水产品,还将出现迅速增加的态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大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肉类和蛋类消费将会出现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农村奶类消费的现实需求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年,但潜力会更大。

篇14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对策;探讨;鹤庆县

鹤庆县是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全县畜牧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丰收、供应充足,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但总体上看,畜牧业发展区域优势不明显,农村劳动力没有充分利用,融资难、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竞争力弱等状况,仍然存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规划(2016-2020年)》,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如何加快鹤庆县畜牧业发展。

1畜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畜牧业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6年全县肉类产量达55000t,牛奶产量10998t,禽蛋总产3267t;出栏生猪55.24万头,出栏肉牛3.51万头,出栏肉羊15.01万只;人均肉类占有量为196.95kg,人均禽蛋产量11.70kg;人均牛奶产量39.38kg。

1.2畜牧业产业地位提升

2016年鹤庆县畜牧业产值132603万元,占农林牧渔业的53.75%,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撑起“半边天”,对于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市场供给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做了贡献。

1.3品种改良全力推进

通过实施“良种良法”,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猪、牛的改良面分别达95%、70%以上。近年来,始终坚持“以改促繁、以繁促发展”的方针,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健全。截止2016年末,全县共建牛冻精改良站(点)47个,猪人工授精站(点)2个,牛冻精改良2.4万头,杂交改良猪3.2万窝。

1.4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经调查,2016年全县有出栏猪200头以上的86户;出栏牛50头以上的9户,出栏肉羊200只以上的3户,饲养奶牛5头以上的221户,10头以上的140户;饲养肉鸡5000羽以上的4户;蛋鸡5000羽以上的4户,1万羽以上的3户;鸭5000只以上的2户,兔500只以上的12户。全县坝区乡镇生猪和奶牛出现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的态势,并逐步引领山区乡镇肉羊和肉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以坝区辛屯、草海、云鹤、金墩3镇1乡为主的北部生猪、奶牛养殖示范区、以松桂为主的奶水牛养殖示范区和以西邑、黄坪、龙开口、六合3镇1乡为主的东南部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带。

1.5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推进

农业产业扶贫力度加强,广大农民群众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积极投身畜牧业。1.6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基本建成建有县级生猪交易市场1个,大牲畜交易市场1个和8个乡镇级牲畜交易市场,8个集贸畜产品交易市场。

2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供求结构性失衡

在品种结构中,猪比重大,牛、羊比重低,蛋禽规模养殖比例偏低,畜牧业产值中生猪占72.28%,牛仅占7.89%,羊仅占5.31%;猪肉占肉类总产的82.57%,牛、羊、禽合计占17.43%;产品结构中,肉类产量较大,奶产量低,蛋产量较少。生产结构不均衡,不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还对畜牧业转型升级、集约化、现代化进程带来诸多不利。

2.2区域优势发挥不力,优质化畜产品生产能力弱

山区乡镇草食畜发展潜力巨大,而受交通、劳动力、养殖技术、市场信息等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坝区乡镇拘于生猪养殖传统而探索优质高效畜牧业动力不足。

2.3融资难,投入不足,制约畜牧业发展

过多依赖国家政策性补助和项目资金投入来发展畜牧业,民间资本,银行融资不足,导致发展畜牧业存在局限性,也出现专业人才不足和示范作用不够的现象。

2.4养殖和畜产品深加工落后,抵御市场能力弱

龙头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示范家庭农场不多,千家万户散养比重较大,特别是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生猪、肉牛、肉羊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以火腿、猪肝鲊为代表的腌腊制品加工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以“地摊货”出售,品牌意识淡薄,制约畜牧业提质增效。

2.5动物疫病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

鹤庆县地处滇西北,畜禽饲养和流通量大,每年跨区域、长距离运输生猪、牛、羊等在30万头以上,加之具有便利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网给疫病传入传出的几率增高,动物疫病防控压力日益加大。加之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条件相对较差,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给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加大,疫情风险已成为畜牧业最大的风险。

2.6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养殖污染能否得到有效处理,实现与生态保护协同已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又一问题不可回避。

3对策探讨

3.1调结构,促发展

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畜牧业政策措施,切实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在山区加快草食畜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山地草原和林间灌木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肉牛、肉羊养殖比重;在坝区巩固生猪产业的同时,利用洱海保护、欧亚奶牛养殖在鹤庆建设养殖基地的契机,引导奶牛养殖向集约化、适度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引导蛋禽养殖上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

3.2抓品牌,显效应

对本土传承下来的品牌,如“六合土鸡”、“鹤庆猪肝鲊”、“草海生态鱼”、“甸南柳蒸猪头”等传统畜牧业品牌,政府要加以引导,合理开发并加大投入,在宣传、促销、深加工、集聚合并等方面出台地方支持政策,引进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改良加工工艺,创办产业园区,提高地方品牌知名度。

3.3建市场,兴产业

整合涉农资金加快销售环节市场化建设,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兴建一批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打破现有零星的以乡镇农贸市场为主的交易格局,通过政府立项支持和引导,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在县城周边,交通便利的地方兴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搭建销售平台,吸引外商采购,促进产品流通,引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良性产业发展格局。

3.4推技术,创效益

不断加强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猪、牛人工授精改良面,肉羊引种及种公羊异地串种工作,及时开展本地土鸡资源保护工作。逐步提高乡村防疫员、冻改员的财政工资补贴标准,培养更多乡村畜牧兽医从业人员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培养一批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牧场经营者、科技兴牧人才。

3.5扩融资,促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