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利发展研究范文

水利发展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水利发展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水利发展研究

篇1

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

主办单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408

国内刊号:11-4655/TV

邮发代号:2-78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关键词: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city and climate change, water conservancy faces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will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in aspect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how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s discussed, 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V5

我国共有 100 多个重点易旱县市,大多数省份都有需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县市。全国易涝耕地面积大,流域内一遇较大降雨,又会有大量客水涌入各大涝区。同时以风蚀、洪涝、人们的过度开垦等行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破坏着农业生产环境。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多数河套地区低洼易涝,洪涝灾害严重,长期以来危害着农业生产生活。因此县市级的水利工程建设十分重要。

1 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做好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施工虽然与一般土木工程有许多相同之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而水利工程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是将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因此必须认识到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料,完成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在于:

1) 水利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2) 水利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

3) 水利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他水域施工,需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

4) 水利工程要充分利用枯水期施工,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必要的施工强度,有的工程因受气候影响还需采取温度控制措施,以确保工程质量。水利工程施工,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2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主要方面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工作包括项目施工期间的管理措施,以及项目完成后采取的竣工验收管理措施,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工程项目负责人、承包方、监理工程师三方施工管理工作,形成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以期达到降低造价,保证进度,提高施工质量。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并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确切实施工程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过程的管理。

2) 施工期的工程施工管理主要为审查并确定分包单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技术措施、施工进度计划和资金、物资、设备计划等。执行工程承包合同,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批准的工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检查安全防护设施。核实完成的工程量,领取工程款,整理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资料,处理违约事件和索赔。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

3) 最后在工程完工后,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工作涉及到环境、工业、农业、电力、交通、城建、等诸多领域。并且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鉴于每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因素都各不相同,所以自然因素对工程的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能决定工程的成败。其次还有人为因素,其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军事背景及参与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态度、协调配合能力等。上述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都对水利工程的实施具有很大影响,是我们在工程建设中不得不考虑的范围。我们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3 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3.1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是城市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洪涝标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完善的洪涝预防设施是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兴建必要的城市防洪设施,加强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城市区域的排水能力,避免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首先,结合排水布局现状,按照分散布局、就近排放原则。合理地划分不同的排水区域,铺设排水管网,缩短水路,提高排水效率。其次,要理顺内部排涝水系,治理内部排涝河道和排水管网。保证内部排水畅通。对排涝特别重要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第三,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以重涝区治理为重点,以河道整治、泵站扩容、管网铺设为主要手段。全面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及排涝能力。此外,还要保护现有河塘和水面,增加城区雨水调蓄能力和排泄能力,消除内涝。

3.2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充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做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因此,必须采用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保障城市良好的水环境。首先,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做到多节水、少调水。其次,采取多种手段控制水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尽可能降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生活污染实行雨污排水系统分流等措施进行防治。第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节水新技术,建立节水型农业,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加大渠网改造,实施耕作制度的改革、革新施药、施肥方法以及广泛应用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第四,建立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标准。加大国家有关污水处理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制订并推行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的强制性标准,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促进水污染防治。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施绿化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特别要加强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全面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加快退耕还林。其次,加大旧城区的改造力度,将其改造成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在城区内实行垃圾袋装化,统一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封堵过去居民住宅的垃圾道,取消新建建筑的垃圾道,对城区生活垃圾实行专人专车收集和集中处理。此外,要严格控制城市河湖水污染,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将河流两岸建设成为城市绿化带,增加水体生态区之间的纵向联系,增加固土保水与涵养肥力,增加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改善水文循环,稳定洪泛范围,改善河床基质与水生植物布局,净化水体,降低水土流失。

4 结语

水利工程兴建时,对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既有兴利除害有利的一面,又有淹没、浸没、移民、迁建等不利的一面。并且一般规模大,投资多,技术复杂,工期较长。为此,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必须从流域或地区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减免不利影响,收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最佳效果。这样不仅利国利民,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篇3

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大力开拓市场,提高投标报价水平,增加成本控制力度,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创新发展战略等是水利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

在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

首先应学习集体企业、个体企业那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人事、分配制度,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党委实施人才战略的大好时机,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新机制,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引导和优化职业生涯发展,建立科学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其次,企业在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增强忧患意识、拓展企业竞争能力

1、加强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施工单位形象和信誉的体现。在双河干渠衬砌工程的施工中,由于工程量大、工期短,工期与质量的矛盾相当突出。对此,东营鹏远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制定了创优规化,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质量责任制,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并通过其它措施的配合,使工程初验被评为优良工程。

2、强化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员工形象

在外地施工中,参建各方对施工企业印象相当重要,如果参建方接触到的职工说话粗俗,举止粗野,便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工作将趋向被动。因此员工的形象是企业形象的基础,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双河干渠衬砌工程施工中,东营鹏远工程有限公司对项目部职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工程顺利完工。

3、文明施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实践证明,文明施工,良好的合作,就可能事半功倍得到最佳效益。在濮阳台前河道整治工程中,我们同各单位合作时,诚实守信,决不损人利已,在土场划分中,就主动让出了一部分,其它两单位都给于了良好的评价,至工程完工,一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同时主动牵头在施工中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爱护当地的一草一木,在当地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重视价格资料积累,提高投标报价水平

投标报价是反映企业综合素质和对市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指标,且在评标时往往报价所占的分值较高,为此,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施工企业来讲,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对投标报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工程在招标阶段还无法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只能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结构特征,借用以往类似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投标报价。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搜集就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还必须立足于企业以往工程的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竣工决算等资料;为保证其合理性,就必须将竣工决算价与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预算价进行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造价资料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吃透定额章节说明,然后合理地套用定额。对现行定额中的缺项部分,在参考其他专业定额时应注意控制定额水平,做好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反映工、料、机等定额消耗量。二是编制预算时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对标书中已明确指定的材料设备和分包项目不要做任何更改,对这些项目进行定向询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非指定产品和分项项目上,在其上面下功夫,挖潜力,重点研究。三是在预算造价出来后,进行成本分析,这是报价前不可缺少的一步。如果简单地按照预算造价乘以下浮率进行报价,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它的特定环境,应根据企业现况和该项目的特定环境,分析计算实施该项目所需要的工、料、机等成本消耗,经过上述三方面工作,再考虑竞争对手的投标策略和本企业对承接该工程项目的优势和弱势,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合理的报价,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和单价。

四、增加成本控制力度

工程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施工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管理水平,不同的工程施工特点,制定详细的成本管理方法,突出成本控制内容,如大型土石方工程,应着重在机械设备费、油料消耗量的成本控制。同时,施工企业要结合财务年度、月度预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财务部门通过分析各种费用支出情况,提出各种费用的使用计划数,努力降低管理费用。加强班组定额划块管理,合理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施工班组的工作效率。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和质量水平

企业要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迅速在企业内部倡导和鼓励全体员工学科学、用科学,钻研技术的良好风气;设立科技风险、奖励基金,制订科技奖励实施细则,调动广大技术工程人员和员工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结合水利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班组长的工程管理水平,把企业建设成为具备一流的工程管理水平、一流的施工技术、一流的机械装备、一流的工程质量和一流的售后服务的管理型企业。

篇4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天然分布状况,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求,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开始主动地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除害兴利而修建水利工程,以便控制水流,防治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调节,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1、传统水利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

 

近30年来,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水利工程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1)自然河流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河流上建设的大坝切断了河流廊道的横向联系,造成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大坝将河流拦腰斩断,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阻断了鱼类的洄游路线,淹没了河流原始地貌,引水式电站还造成坝后脱水段,河流的生境被严重地破坏;堤防和防洪工程的建设将河流与其密切相关的漫滩、泡沼、湿地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切断,导致它们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自然河流纵向和纵向连续性的改变和破坏,导致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

 

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迫使大量受影响地区的居民迁移,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引发社会为题,也增加了迁入地区的生态保护的压力,出现新的环境问题。

 

(2)跨流域调水,给生态系统造成重大损害,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由于跨流域调水打破了河流水系的自然格局,可能出现超量调水、超量用水的情况,对调水河流水文情势和水生态环境带来改变;同时长距离输水的人工河流沿途土壤盐渍化、沼泽化问题,也可能出现,以及受水区引发水生态问题,在以往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一些失败的教训。

 

2、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念、内涵和研究内容

 

水利工程引发的生态问题,迫使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进行反思,促进了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的结合,从而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2.1 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念

 

2.1.1 尊重自然的理念

 

自然河流形成的河流地貌和形态是河流长期发展与演化的结果,也是河流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平衡状态。河流地貌与河流形态的外在稳定,保证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秉承尊重自然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尽量保持河流地貌和形态的自然状态,2O世纪8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的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以及“亲近自然河流”的提法、“多自然河川计划”,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拆除以前在河床上人工铺设的硬质材料,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重塑河流生态环境,使受损的河流生态得以修复。

 

2.1.2 人类与生态共享水资源的理念

 

水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保障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生态要素。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和动植物的依存关系不言而喻,要维持人类的生存,就要维护好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立与生物共享水资源、与生态共享水资源的理念,在满足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维护生态健康用水量。

 

2.1.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87年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人类在总结自身发展历程之后,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就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可提供的服务前提下,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内涵包括保护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强化水资源管理。即水资源的开发不能超过水资源自身的承载能力,就是指水资源总量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水质和水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情况下的水资源开发;有限的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实现最佳分配,使水资源本身、生产结构布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互动和协调,最终达到一种大体上的平衡;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2.1.4 依靠自然恢复能力的理念

 

生态工程所涉及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的概念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反馈机制,也就是使生态系统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并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以此保’汪生态系统功能发生最低程度的变化。生态水利工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态工程,和传统的水利设计相比,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设计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的动机,要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辅以适当的人工干预,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

 

2.2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其研究内容

 

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中,研究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生态水利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水循环与生态系统:利用水文学和生态学的原理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分析水文情势变化与生态系统演变之问的内在规律;确定水环境条件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模拟水资源与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2)生态水利规划与设计: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最大承载力,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符合生态安全的水利建设规划与设计方案。生态水利规划涉及水资源、环境、生态和水利等多个学科,在规划过程中,强调运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实现水资源的持久利用。

 

(3)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在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经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提出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累积生态学效应的评估和预测方法、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的技术和工程方案。生态水利强调以预防和保护为目标,采用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流域生态系统。

 

(4)生态水利系统管理:研究生态水利系统的监测、评价方法,建立流域生态安全的决策支持系统和预警系统。提出满足生态安全的优化调控与管理措施。

篇5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利现代化;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TV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0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水利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经济的发展也尤为乐观,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良好的效绩,同时在水利行业的运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江苏省靖江市拥有长江水域面积108.9km2,拥有长江岸线50.65km,处于沪宁长江水道的中心地段。同时,为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江苏省委政府1号文件、泰州市5号文件等,靖江市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围绕“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资源水利”等建设,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防洪除涝减灾、水资源安全保障与高效利用、水环境治理与环保等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正是由于区位优势、条件优势和政府主导,靖江市依托水利资源,形成了船舶制造、机电及汽车配件等主要工业门类,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水利发展现状与成绩

水利发展必然提到水利经济学这个概念。水利经济是水利行业各类经济的总称,是国民经济中占基础地位的一种行业经济,是水资源的整合利用、保护、管理以及旱涝灾害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的总和。他包含水利建设中内部及其相关联系的外部的所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水利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企业、环境与民生背景下水利经济的发展。以靖江为例,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水利相关企业收益、水利环境收益、水利民生收益。正是靖江政府长期以注重水环境为前提,结合政策的辅助,才实现了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

水利发展成果:如何评价水利发展水平,目前主要依据水利现代化的标准。水利现代化是指在水利领域利用现代思维转变人类传统水利观念,广泛采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现代工艺设施,新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方法和网络化新型系统装备管理水利,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治防水污染,建立供需协调的发展机制和决策科学化、新型化的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过程。靖江市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步跟上了水利现代化设施配备,从除涝减灾到水生态保护体系,再到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水利管理服务对应的系统设备。本文主要以靖江为例,在建设水利现代化背景下的水利事业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系布局。靖江市充分利用南临长江,北接界河的区域优势,大力开挖整治内部河道,形成县级、乡级、村级三级河道管理体系,纵横交错,互相贯通,并与长江、界河相连的江河一体,融为贯通的水系网络,为城乡供水、防洪除涝、航道养殖以及治理水环境奠定了基础。

2.初步建成防洪除涝减灾工程体系。通过长江、界河等的综合治理,已经形成了以长江和结合堤防为屏障的防洪除涝体系,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高。靖江长江江港堤防长达95.69km,防洪能力达到设防标准。农村80%的区域达到了1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20%的区域达到了5~1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

3.水资源调配能力不断增强。靖江全面实行区域供水,开展了许多水资源调配方面的工程,实现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供给,重要工业和生活供水保证率分别达到90%和95%。在注重用水的同时,靖江市也关注节水工程的开展,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用水效率有所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46%。

4.水生态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取得了初步实效。为加强靖江市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监督力度,对城区河道进行疏浚驳砌,大力实施农村“双清”工程,且为了处理好垃圾问题,以防出现垃圾入水现象,市财政划拨专款用于河道管理经费补助,伴随城区污水处理厂的落成,工业、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率不断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靖江市的水利现代化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投入放在了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实施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更新改造排涝站、灌溉站、防渗渠道等,农田灌排能力不断提高。

二、水利建设取得的效益

水利事业的发展,一定的投入是必要的。当政府投入或者自身融资时,要充分论证投入的产出,即效益。也就是涉及到水利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问题,国家、群体(行业)、单位(个人)三者目标取向理论上是一致的。首先要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水利事业发展的需求,其次是水利行业发展的良性的运行,再次是单位和项目的个人的经济效益。通过近几年的高投入,靖江水利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环境和社会效益。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水是万物之本源,随着人类对于优良环境意识的增强,大家认为现代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必须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皆佳的城市,而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水环境。靖江由于水环境整治滞后于开发,损失了不少亲水经济资源。近年来,靖江市政府在专门派专员前往新加坡学习水管理模式之后,针对靖江水利当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矛盾加剧的趋势,成功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水、治水经验,从污水处理入手,在民众中宣传环保意识,在规划中编制条例,在宏观层面进行机制改革。采取大力宣传人水和谐相处,形成亲水概念。编制并实行《水系综合整治规划》,开展水利机制改革,科学利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城市科学发展。随着靖江水环境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政府工作的大力宣传下,人水和谐共处的新型人水关系形成,水文化理念将逐步扎根于人们的思维之中,形成强烈的亲水概念。同时,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地产价值被提升,并带动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水环境的治理,改善了城市环境,客观上提升了城市功能和价值,以城市增值盘活城市资产,高速地集聚城市财富,并可以以其丰富的经济实力反哺环境综合整治,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2.民生效益。在与水利相关的工业、服务业新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也为靖江市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而在水利经济新局势下,也有许多农民开始了创业之路。同时,靖江市的环境日益优越,人民在追求生活的同时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靖江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零售、餐饮等传统消费市场进一步巩固,文化、养老、健身等消费渐成热点,网络购物、仓储式销售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

3.企业经济效益。靖江依托水利优势,大力发展与水利船舶相关的工业与服务业,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自身优势资源结合,使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成功经济转型,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靖江企业发展的道路。靖江工业生产运行平稳,而凭借水利资源的船舶行业积极转型,先后承建集装箱船、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汽配、电机等传统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和装备投入,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依托港口货源优势,推进“两业融合”,延伸加工、配送等产业链条,“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也已经成为省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伴随开放水平的提高,港口开放功能日益强化。在四大联检机构的正式运行中,建成靖江港进港专用航道,疏港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港口经济的发展无疑带动了外向型经济,引进外资,同时,增加外向输出。

正是企业响应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水利优势,才能开创水利工业与服务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为今天靖江市工业、服务业新型发展做好了准备。

三、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篇6

分析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水利发展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活动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大自然的索取,由于索取过度,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生存发展形成了反制约,迫使人类活动按照大自然基本规律回报自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发展仍然属于向大自然的索取阶段。很多现象证明这种索取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极限,有些方面甚至开始向反的方向发展。环境的污染、生态条件的恶化、频繁的洪水或干旱灾害等都预示了这种平衡破坏的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设计要考虑宏观综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效益。以大坝为例,以往人们多考虑它的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这些都是能够看得见、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东西,而这个工程对上下游的影响(如对河道演变,生态平衡影响),对左右岸的影响(如水位抬高、两岸地下水位上升),对非经济指标能衡量的行业影响都是应该考虑的。

判断水利发展的合理性、综合效益的可靠性等是我们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利工程的布设等是否适合所在区的基本特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往往通过完成工程量的多少来衡量,我们经常说这几年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又增加了多少亩,对于一个区域这些数量指标是否能够保障全区域内系统水环境水生态安全,是否满足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则不得而知。新的水利发展形势下需要研究更加客观、合理的水利发展判别指标。

综合起来考虑一个区域的水战略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防洪与减灾的关系

防洪安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合理的洪水安全标准。但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的安全问题,这就是减灾。要正确处理防洪与减灾的关系,要双重兼顾,做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

3.洪水与干旱的关系

时间上,汛期来水偏多,产生洪水灾害,非汛期来水偏少,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空间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而这种不平衡还时常产生变异。实际上在我国汛期发生干旱、非汛期产生洪水,南方发生干旱、北方发生洪水的灾害情况并不少见。对于发展经济来说,洪水与干旱两者都是灾害。战略决策中要妥善处理好洪水与干旱矛盾的综

合措施,关键在于将时间空间的不平衡调整为相对平衡。

4.局部工程与流域的关系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流域系统内,组成系统的各个因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的宏观影响长期存在,一个工程在一个流域的作用往往影响到相当大的范围甚至整个流域,工程的规划与建设要特别注意这种宏观影响。

5.工程与管理的关系

人类改造自然,现阶段最重要还是通过工程措施,然而工程作用的发挥是通过管理来实现的。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工程措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合理调度、发挥工程的综合作用,在这里要避免工程的重复或者工程运用功能的冲突,甚至对流域综合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6.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以流域内兴修水利工程为例,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形成了新的水资源分布特征,这时,人类调控的程度就需要遵循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大量兴建水库、堤防将流域内一部分水资源更多地拦蓄在河道之内或排洪入海,而使另一部分区域相对干旱或少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湿地流失、湖泊萎缩、植枯等生态恶性变化。因此,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相反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考虑自然基本规律,综合减灾、环境、域内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利发展进程图

7.河道与流域的关系

河道是流域内水体的传输通道,与流域是线与面的关系。大部分水利发展活动离不开河道,河道不畅则通道不畅,但河道不是孤立的,河道的治理作用相当一部分都反映在流域上来,我们在实施治理河道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全局性影响。

8.水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关系

一个区域的水资源量决定了其他行业的开发度,这就是水资源承载力的问题。因此进行区域的水战略布局要了解国家在本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布局,根据水资源的可能最大承载力考虑水资源配置。超出水资源承载力极限的,要提出建议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修正,或者通过必要途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9.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发展全局性目标中,关键是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分析水利开发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实际上,不同区域水利开发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区别的。

10.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篇7

 

一、目前我国中型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硬件设施不完善,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导致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是当前我国中型水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监测硬件不足,比如拦水坝、灌溉渠等监测不到位,水库的管理水平较低,即使有的水库有监测设备,也同样存在监测不完全的情况,而且也没有自动监测和控制的设备,另外,许多中型水库在管理建设过程当中没有建立相应的抗旱应急措施,使得水库的应急人员无法做到应急等。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中型水库的建立主要还是以兴利避害为主,大部分还是以公益性为主,这就导致水库管理环节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管理费用短缺,没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水库就得不到正常的管理,久而久之,水库也就因为无法正常使用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二)单位内部管理混乱

 

中型水库中单位内部管理问题影响着整个水库的发展,因为水库不同地方的具体操作情况不尽相同,所以不同地方的管理方式也应该不同。整个中型水库的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政府的直接管理、电力企业管理、私企管理和事业单位管理。虽然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但是当前我国中型水库的管理仍存在单位职责混乱,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用于水库维修方面的费用少之又少,严重缺失,这样的管理方式最终导致水库工程中维修费用不足,水库的建设成本增加,最终导致水库的管理效率低下,水库也难以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三)水库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从当前我国中型水库的管理层面整体来看,我国水库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为普通技术人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比例整体偏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历都无法满足水库管理对他们的需求,另外,一些管理人员是从基层员工走向管理岗位,缺乏实践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而且自身的岗位角色转换也需要一定时间,做到与时俱进,尽快融入角色,是他们所缺乏的东西。最后,我国中型水库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不够,学习能力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管理层这一步就足够了,其实不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需要拿出比基层员工更大的勇气和学习态度来对待,缺乏危机意识是管理者存在的根本问题。

 

二、如何提高水利工程中中型水库的发展能力

 

(一)落实责任,加强培训

 

要想进行水库的有效管理,加强水库的安全管理是第一步。(1)建立相关的安全责任制度,领导带头,员工落实,安全问题,人人有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责任就要落实到人,赏罚分明,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模式,从客观上来加强水库员工的安全意识。(2)加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培训,多开展安全主题的讲堂,让水库员工明白安全责任大于天,使每一个安全管理人员都明确安全管理的措施和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本身的安全意识,这是从员工的主观思想上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二)协调管理水资源的分配

 

水库一方面要保证农业干旱时期的用水,另一方面还要与周边的用户进行沟通和协调,在农业灌溉用水和用户生活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上,从大局出发,保证用水的同时,还要保证水库的蓄水,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对水库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调配,保证水库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想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无疑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水库高层要在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知识技能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不仅要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本身的思想态度进行调整,企业根据自身发展为员工制定一个培训体系和制度,全方位提高他们的知识、作风和品行。

 

我国水利工程中的中型水库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型水库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就我国当前中型水库的发展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篇8

 

水利工程是人类通过工程措施或行为,来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水利工程最初被人们用来防洪、提供稳定的水源、缓解或防止农作物旱涝渍灾害、提供清洁能源和水利旅游景点(如修建水库、人工湖泊等)等,这主要体现了水利工程的资源性、经济性与社会性。而生态水利工程则更强调水利工程的主要服务目标是生态。生态水利工程是现代水利的标志,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

 

一方面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应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与功能。在设计阶段,应当将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置于重要位置,并作为设计的制约因子,使水利工程能满足适宜的生态水文过程要求;

 

另一方面是生态水利工程应强调工程选址、布局、施工过程的环境友好性与经济性。防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环境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在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被严重干扰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必然会干扰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过程,而生态水利工程防止了工程作用下的生态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 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在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二是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三是施工阶段的任务。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 标准以内;最后一点是施工后期的任务,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景观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

 

3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与理论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与理论,我国已有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例如,学者董哲仁曾提出生态水利工程的五项基本原则。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还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路线。首先,重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的结合。其次,识别工程可能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能准确识别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并在工程规划阶段予以充分考虑。但当前许多水利工程的设计很少或没有考虑流域生态敏感点这一点。再次,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实现水 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当前尤其是应与水污染防治工程进行有机结合。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的挑战与阻力。为了减少旱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进入下游湖泊或天然湿地,可以在进入湖泊或湿地的过渡带设计生态处理沟渠或氧化塘。而水田排水沟渠可以在植物生长季节充分蓄水,利用人工沟渠湿地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在缺水地区种植水稻,特别是在开采地下水种植水稻的地区,应当进行以水量高效利用与水质净化为目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

 

4大型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

 

以黑龙江省最大的湿地—扎龙湿地附近的“三江平原近期防 洪治涝工程”和“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两个国家“十一五”重点大型水利工程为例,论述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见的难点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本项目共涉及10个流域。工程类型主要为堤防工程和涝区工程。其范围东起乌苏里江、西接梧桐河流域,南至兴凯湖,北临黑龙江,区域内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支流梧桐河、嘟噜河;黑龙江及其支流莲花河、浓江河、鸭绿江;乌苏里江及其支流别拉洪河、挠力河、穆棱河、松阿察河等河流。另外,区内还有小兴凯湖以及中俄界湖大兴凯湖。

 

作为三江项目,环保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其难点之一。分区分片实施的建设项目,在环评中都应逐点逐片落实评价内容和环保措施。即使同样的活动内容实施到不同的地域上,其发生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从而针对性也就成为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灵魂。环境敏感点的识别即工程与保护区的关系,是该项目中的又一难点,在三江项目涉及的流域众多,并且项目初期的设计中有很多工程伸入到自然保护区,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细致工作,把自然保护区和工程项目逐个流域地对比界限,把伸入到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程全部撤出来,从而减少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区域环境功 能状况分析中,评价范围的界定也是其难点之一。在三江防洪治涝工程中,工程比较分散,每个流域都有。在一个流域内农田和自然保护区村屯相互镶嵌,如果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的范围来确定,则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将被划分到其内,若影响范围涉及敏感点时,应把整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在内,最后采取了几个流域放在一起来确定评价范围。

 

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许多问题不是短期能明了和掌握的。只有长期的监测、观察、研究,才能逐步找到规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以工程过可行性论证为终点。这是由生态环境影响的累积性、渐进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的,更是由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特点决定的。所以要长期跟踪评价。

 

5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保护生态,还要改善生态,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涉及范围广,对生态影响往往具有宏观影响、区域性影响的特性,即使同样的工程建设到不同的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今后还要注意和具体工程结合来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做好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要充分了解和正确处理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必须正视和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看到负面影响的同时,更要看到正面影响,对正面影响,要努力开发、扩大其效益;对负面影响,则应尽可能限制和减免它。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两江一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干流沿岸灌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佳木斯: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

 

[2]刘正茂,刘景瑞,夏广亮,等.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恢复方案设计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23(5):7-10.

篇9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简单称呼便是小农水,主要包括那些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兴修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以此来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主要的便是一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第二种便是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以此来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小型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地区性的气候一般都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但是有的地区在修建完小型水利工程之后,那些原本是陆地的地方俨然变成了水体和湿地,由此使周围环境变得湿润,使局部的小气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对气温的影响,由于下垫面性质发生了改变,由此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气温发生变化,使得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同时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现象越来越明显。

2.对水体的影响

小型水利工程修建之后水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河流中原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在水库中长期停滞之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会对航运造成影响,水库的水温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水质也会变差,尤其是水库的沟岔中极易发生污染;在水库蓄水后,伴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也随之增大,水汽、水雾也会增多。库内水流流速减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之间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展能力,从而使得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库内水流速度小,透明度增大,这就十分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坝前储存的水,因藻类大量增长会导致富营养化;再加上原本陆地上的植物由于被淹没和腐蚀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与此同时还会释放出沼气和大量的二氧化碳,最终造成温室效应;悬浮物和大量垃圾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已变得根深蒂固,如果其中包括难降解的重金属,最终会形成次污染源。

3.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

大部分疾病比如说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等直接或者间接都与水环境有不小的关系。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水面增大、流速减慢,因此一些水生生物极易滞留并且滋生繁衍,最终产生各种传染病威胁人体健康。

4.对环境的影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的时候需要开山挖洞,极易造成尘土飞扬,由此而来的粉尘会直接威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悬浮物含量较大,如果没有对这些水进行处理让其直接流入江河之中,那么会极易造成下游水质下降,从而影响城市和居民用水,有时还会造成淤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废渣和料场开采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亦或是耕地,在工程结束之后又不能得到复垦和绿化,这会对地貌景观造成威胁同时还会破坏植被。

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同时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极其有利于解决农业污染问题,还十分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最终为农民谋福利实现农民增收,这是一项革命性措施。与此同时,还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还要扶持节水灌溉典型,使防渗渠系配套更加完善,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用这些措施来配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2.要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改革,这对农田灌溉、排涝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迫使灌、排技术标准的研究要更加深入。

3.要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经常性浮出水面;同时,水土流失还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 发展目标;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以及水利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对国家现代化、水利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的研究,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和近年来一些地区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可以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建立现代科学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才的现代化。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具体措施

1.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代化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和发展,建立一个良性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维护公众利益、提供基本水利保障的职责。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就是要

1.1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妥善处理水库公益职能和经营职能的关系。既要承担起公益性水利保障的职责,又必须纳入公共财政支付,保证经费渠道

周转畅通。

1.2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加大水库管理部门内部改革力度,确立一个精干高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水利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核定管养经费,实行管养分离,定岗定职,科学管理,规范运行,更好地保障水库长期安全可靠地运行。

1.3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水库维修养护体系;在稳步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基础上,水库管理部门内部实行管理与维修养护人员分离,维修人员和养护人员的工资分别按照维修、养护工作量和定额标准计算。同时将维修养护部门与水库管理单位分离,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择维修养护企业。推行工程维修养护规范化管理.水管体制改革。

1.4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

1.5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2.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现代化

随着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弊端的出现和高新水利信息手段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趋势日益显著。只有不断积极探索管理创新、推广管理新技术、引进先进管理设施、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才能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解决方案通常是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测遥控技术以及图文视讯技术,建立专用的通信传输线路、信息采集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实现雨情、水情、旱情信息的实时监测,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上级指挥部门,突破防汛信息和指挥调度的时空限制,使工作人员可以在调度中心及时获取基础信息,从而对防汛方案、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水利调度做出准确及时的决策。

3.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现代化与信息化制订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引进、推广使用管理新技术,引进、研究开发先进管理设施,改善管理手段,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推进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依托信息化重点工程,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改造和替代现有设备,改善水利管理条件;加强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自动化程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测、预报和决策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4.水利工程管理理念现代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优质的工程建设和良好运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人民提供可靠的防洪保障和供水保障。树立公平公正的意识.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水利建筑市场规范有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与运行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要高度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挥。

5.现代化的管理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水利人才队伍,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

国家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利也要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也必须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水利现代化水平,今后必须继续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治水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充分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创建和完善一个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保证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完好,确保水利工程各项功能的顺利实现,长期高效的发挥水利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翟浩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现代水利建设[J].水利发展研究,2007(1):4-10.

【2】刘会民,基于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7-29.

【3】刘洪义.加强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利用[J].内蒙古水利,2010,,03:84-85.

篇11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研究

农田水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效节水灌溉则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节水灌溉工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有效开展。因此,要理清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设计人员在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时,没有对工程项目内的土壤、种植结构、水质情况等进行认真的勘察,主要是依赖以往的资料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节水灌溉工程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以至于很多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主要原因是节水灌溉工程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缺乏足够的配套资金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节水灌溉工程内的种植结构也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现象,主要还是以春种玉米秋种小麦的传统种植方式为主,缺乏相应的高效农业,即使有,覆盖面积也比较少,使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了整个灌溉区的经济收入。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具体发展思路

2.1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我国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时,要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树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设思路,促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科学地统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积极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在水资源的具体分配上,要始终坚持对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对配额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原则,使每一个用水单位的农田灌溉用水量和每一个灌区的农田灌溉用水量非常明确和具体。并努力让各用水单位和各灌溉区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他们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将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地运用到每一个最需要利用的地方,实现高效用水的最终目的,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2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有利于带动整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特点,对各项主要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实行农业连片或分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这就需要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时,要进行合理、科学地选址,主要遵循以下比较重要的原则:对不能进行自流灌溉的地面高低不平并且严重缺水的地区,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且种植的农作物一般是经济作物的地区,对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的地区,对社会治安整体状况较好的地区等有优势的地对进行优先选择。在这些地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能够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的整体效果,对周边地区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3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因此,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效率。要努力加强节约用水的灌溉工程技术、灌溉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技术等传统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要积极引入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3.1根据生物技术研究而成的比较方便的调控灌溉技术

这个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农作物生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发现农作物的主要生理周期,让农作物逐步适应在特定的生理期内进行亏水生长,进而控制农作物的疯涨,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实现高效节水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2.3.2利用3S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S技术,利用这些现代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利用3S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作物在某个阶段最适合进行灌溉,从而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3 结合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

将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全程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实时监测农作物内的水分,以及土壤水分,然后经过计算机的精密分析,实施变量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4重视并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制度,村组和乡镇协助进行管理,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并促使其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3.结语

水资源紧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而且关乎到国家安全。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其用水量约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 70%以上, 但其平均利用率只有40%左右。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减少灌溉用水量的前提下满足灌溉需要,同时把节约出来的水量用于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生态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

【参考文献】

[1]王玉娟,吴欢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9).

[2]滕金福.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

篇12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产值的不断增加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水利经济发展的合理与否事关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保障。下面,笔者对当前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首先,当前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思路过于陈旧。由于深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树立市场竞争的意识,导致其无法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资金不足。其次,水利经济的发展体制不合理。就目前来说,我国水利经济体制中存在着“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导致很多水利企业都是事业性质的企业。因此,这些企业无法直接进入市场,也不能进一步加快我国水利行业的生产、交换以及分配等。再次,水利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较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导致水管单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周转困难,造成经济状况疲软。同时,水价的定位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水利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思维分析

尽管当前我国的水利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水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某些限制性因素,例如水利经济的发展体制不合理、发展途径不完善。为了加快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创新当前的水利经济发展工作。针对此问题,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当前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一)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

思路指导行为,只有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我国的水利经济才能获得更进一步地发展。新时代下,我们必须创新水利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相关人员必须从当前水利经济的体制、经营状况、市场前景以及环境的方面出发,从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及高度出发,在保障用水量供给稳定的情况下,合理布置区域内的水利产业。水利经济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做好水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的系统发展。另外,还要加快推进水利经济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动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水利经济的发展任务方面来看,工作人员应该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地区的电力行业,并充分发挥水利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还要帮助一些水利基层单位加快脱贫的步伐,促进水利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水利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进一步优化调整水利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促进行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第二,要加强水利经济体制的改革,理顺水利经济中的各种关系,提高水利行业的经济效益;第三,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加快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高水利行业的凝聚力及创造力。

(二)创新发展途径,突破发展瓶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也大有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也在日益提高。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对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水利建设的防洪安全方面、供水安全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等。加强水利建设,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水利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创新水利经济的发展途径,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要大力挖掘水资源的经济潜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其次,在水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的现代化,提高水利经济发展的效率及效益。

(三)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发展实效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当前我国水利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水利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创新水利经济的发展机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体制改革,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水价成本测算,使灌溉水价达到成本水价,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并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水价制度,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工作的落实。第二,水管单位要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积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有助帮助,在税收政策上能够给予最大优惠。同时利用地方的信息、资源渠道,加强合作,实现收入的增长等,拓宽水利经济的融资渠道。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水利经济干部队伍。总之,要创新水利经济发展工作,必须努力提高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这是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必要途径。

三、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水利运行机制 可持续性发展 水市场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现代社会最为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总的来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局面,为了解决西北地区用水困难的问题,国家制订了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的充沛的水资源通过人工渠道或改道输送到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和地区。从历史发展来看,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曾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典型的温带气候环境,水资源绝对能够自给自足,但是随着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环境破坏和支流断流,导致黄河流量急剧下降,水土流失问题更是使得黄河水患连年不觉。水利工程项目能够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利用,在保障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同时,更能够消除水患,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水利运行机制需要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一、当前水利运行机制的局限性

水资源是当前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物质,也是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所在,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善或者水资源缺失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更是不可计数。正是由于水资源的巨大社会影响效应在当前的水利运行机制中,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水利运行的长远效应,甚至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永久性的损伤。

1)水利运行投资体系缺失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水利项目都是国家重点投入、重点规划的基础项目,也由此造成了水利项目完全国家投入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固然能够保障水利运行和水利规划的有序性,但是受制于国家政府预算,水利运行一直难以真正发挥实际效用,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涉及面广、施工周期长、维护成本高,如果没有民间资本的投入,很难真正正常营运。

2)水利运行市场化程度不高

从本质上来讲,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一直是公共基础项目,其承担了大量的公共任务,管理经营中也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计划性,水利项目预算中很少涉及到水利项目的运营方案,缺少市场操作的水利工程项目很难真正在水价调控、水利市场管理和水循环管理上发挥作用。

3)水价波动频繁,市场观念落后

目前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有明确的单价,甚至在用水高峰时段还会出现议价环节,水利工程往往是地区性水资源的核心管理机构,它对于水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水利运行管理机制中,没有发挥这种效应,也没有体现出水利运行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运用、水资源经济价值保障上的重要价值,这些都是水利运行市场化观念落后的典型表现。

二、基于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

正是由于水资源的战略性意义以及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我们需要在水力资源运行管理中重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提高水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并且要立足长远发展,制定水利运行可持续性机制,造福于后世。因此,针对当前在水利运行管理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内容有:

1)健全水利运行的市场管理机制

水资源不仅仅是生产生活必需品,更是具备经济价值的高附加值商品,因此在水利经济运行管理中,建立健全水利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管理十分必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原则,以稳定水市场经济为目标,建立符合我国水资源开发现状的经济运行体制。从水利工程项目的立项招标开始,明确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责任、公益性目标和经济运行方案,使水利经济的发展同时兼顾社会性和经济性,保障其日常运营的可持续性。

2)水价合理调控

水资源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巨大,要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市场稳定性,就必须制定水价的合理调控机制。其一是要保障正常的水需求,通过水利工程的蓄水和放水,保障水资源需求方的正常水需求得到保障;其次是要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控制,对于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要进行严厉处理;再者是要对水污染问题进行防治,控制毒害废物废水的排放。要实现水利经济运行的上述三个功能,可以在水价管理上实现阶梯性水价和附加水价,对于水资源浪费严重的行业和个人,进行水价处罚机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完善水利经济运行中的投资渠道

要真正发挥水利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就必须扩大水利项目中市场资本的份额,建立起一个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和企业运作有机结合筹资办水利的新举措。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和强化水利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化行为,扩大水利运行的经济效益,提高水利运行的市场投资吸引力。政府要重视对水利项目的政策扶持,提高水利项目的银行贷款额度和市场准入机制,建立水利项目建设的专项管理资金,并对水利运行施行高效的股份制管理,扩大水利经济运行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三、总结

水利事业是农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防治水利灾害的有利方法。我国传统的水利运行机制中,普遍存在投资力度和投资多样性不足、水利市场功能单一、水利市场意识淡薄和水价调控混乱的局面。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水利运行机制中合理优化水市场分配机制,实行水价市场调控制,透过明确水利项目的具体要求,扩展水利投资渠道,建立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篇14

水利是对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基础公益性事业,水利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利经济发展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利是指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管理、保护的基础产业,加强水利研究与摸索,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损耗与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以来,节能环保作为全世界关注的命题之一,节约资源、能源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稀缺的紧张局面。现阶段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水资源匮乏、管理方法与模式过于落后、水资源分布不均等。我国属于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的国家之一,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此种情况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基础的水资源供应难以保障,再加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深入,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城市、人口和谐发展的关系,自然灾害发生率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损耗。我国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土流失等问题愈演愈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低下。

2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现状

2.1 当前我国农村水资源利用的情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的深入,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明显,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较低,人口、水资源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田生产的粮食持续增长,但农田有效灌溉率却逐渐降低,人们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田种植水平与技术,来达到基础的农田生产需要。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较低,农业生产需求依旧难以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不断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的矛盾,工业发展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需水量持续增加,人们生活用水量每年平均增加3%,农业用水量则无明显变化,再加上近几年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在年均用水量持续递增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损耗量将持续增长,直至2030年约达300亿立方米,不少地区农业生产将出现无水灌溉的情况,南水北调工程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若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农业生产必将走向困境。

2.2 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经济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证农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在农田水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持续增加,但水利建设成本却远远小于其产出,会出现此种原因是因为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田水资源灌溉利用率约达30%,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仅占发达国家水资源灌溉利用率的一半,归咎其原因,发现我国农田灌溉中节水能力不足,发达国家在灌溉农田时采用先进的灌溉工艺与技术,而我国农田灌溉仍采用传统的土渠,致使我国农田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仅占其农田生产量的五分之一。我国水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利用,且节水效果不太理想,造成大量的水资源的损耗,我国部分地区属于降水量少的干旱地区,在转变灌溉技术后,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但相关的农业技术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还需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摸索,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应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主要目标。

2.3 水利管理不力的危害与现状

我国水资源的损耗不断加剧了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水资源污染、地下水减少等情况,致使水土流失面积持续扩张。我国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全国各地基本存在此种问题,水土流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但降低了土地性质,易于引发旱涝灾害、泥石流,地下水下降很容易发生水库淤塞,难以保证水库的基本效益,水资源污染降低了有效水的利用率。水利管理不善,易于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削弱了农业生产环境,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

3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3.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质量,首先加强水利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使农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利灌溉问题也比较突出,例如灌溉技术落后、灌溉面积减少、管理水平不足、水资源有效利用率降低等。早年修建的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工程,基本无法满足日常的灌溉需要,通过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来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使水利经济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具有人多、地广、水资源匮乏的特点,农田生产是农村人民主要的生活来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持稳定的农业生产,减少自然灾害,提高农田水资源有效灌溉率,实现农业生产稳定的经济效益。

3.2 创建良好的农村水利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利管理能够创建一个便利、和谐的农村环境,加大节约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促进农村水利的经济建设。我国农村具有居住不集中、道路通畅性差、传播知识条件差等特点,农村水利使用不当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大部分农村人民缺乏节约水资源意识,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环境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水资源的质量,还需加强对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中应注重水资源质量,转变传统的农田种植方式,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另外还需加大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在保证农村生活条件的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

3.3 促进水利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有效措施

在农村水利建设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水利管理,促进农村水利的持续发展,建议引进市场机制,以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主要目标,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水利改革与管理,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对现有技术的研究与摸索,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发水利项目,通过多渠道引进水利建设资金,还需加大对水利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保证水利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加强农村水利管理,大力宣传节水环保知识,使其树立节约水资源意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能够将节水环保落实到位,从而促进水利管理的规范性、持续性、有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