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产品信息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产品系指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运输量等较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
第三条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农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第四条商务部委托有关组织(以下简称受委托组织)负责*农产品进口报告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核对等日常工作。
第五条进口《目录》项下*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以下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向受委托组织办理本企业基本情况备案。
备案内容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名称、企业海关代码、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和统计负责人姓名与签字等。
第六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填报《*农产品进口报告统计报表》(格式见附件),报告事项主要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联系人、联系方式、商品名称、商品编码、贸易方式、贸易国(地区)、原产地国(地区)、合同号、合同数量、合同船期、装运港、预计抵港时间、实际船期、装船数量、进口报关口岸、进口数量和实际抵港日期等。
对外贸易经营者应通过相应电子报告系统向受委托组织进行报告。如无法通过电子方式报告,可下载报表传真报告。
第七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在下述情况发生后三个工作日内履行进口报告义务:
1、签订进口合同;
2、货物在装运港出运;
3、货物抵达目的港;
4、报告事项发生变更。
第八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严格遵守规定,及时、准确报告有关进口信息,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
第九条受委托组织应向商务部报告*农产品进口的信息情况,并提出建议。
第十条商务部定期在商务部政府网站“*农产品进口信息专栏”对外《目录》项下*农产品进口信息。
内容为:预计进口数量、预计货物到港时间、实际装船时间、实际装船数量、装运港、原产地国(地区)、主要口岸进口情况等。
第十一条受委托组织根据海关、质检相关数据核对*农产品对外贸易经营者报告情况,向商务部报告结果。
第十二条对外贸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农产品有关进口信息的,商务部应向国家统计局通报。
统计部门依法对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处以行政处罚后,商务部可以禁止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自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期限内从事有关的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对外贸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的,商务部按照《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公告办法》的规定公告,并通知海关、税务、质检、外汇、工商等部门以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中介组织、银行等单位。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可向商务部举报对外贸易经营者虚假报告进口信息的行为。
第十五条商务部及受委托组织有关人员应当为履行进口信息报告义务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保守商业秘密,不得向任何企业、机构和个人透露对外贸易经营者报告的信息。违反上述规定的,依照《外贸法》第六十五条及《货物进出口条例》第七十条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本办法适用于《目录》项下以各种贸易方式进行的*农产品进易,包括由境外进入保税仓库、保税区、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区等。
第十七条《目录》、受委托组织名称以及*农产品进口信息周期由商务部以公告形式。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关键词: WebGIS; 名优农特产品; 信息化跟踪; ArcGIS Server; Web ADF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3-26-03
0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凸显,农产品生产作为食品供应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其安全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目前,具有市场开拓潜力和突出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有几十种,如蚕桑、葡萄、杨梅、干果、蔬菜、食用菌等,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其中葡萄栽培面积超过了30万亩,品种达数十个。
面向主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研究和构建农产品质量跟踪与溯源技术体系,对提高农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加强政府的监管能力,满足消费者知情权,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将起到重要作用。名优农特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将以浙江省葡萄产业为例,利用信息化技术及WebGIS技术对名优农特产品的生产进行全程信息化跟踪管理、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名优农特产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主要分为三类:消费者、生产者和监管部门。消费者通过在系统里输入农产品的条形码,可查询到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如所属品种、农产品等级、采摘及包装日期、种植户等。生产者可以利用系统记录下与农产品种植相关的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如农药喷洒情况、施肥情况、灌溉情况等,在遇到生产问题时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和技术服务等栏目获得帮助,同时,网站为生产者提供最新的农业资讯,便于农业生产者及时把握市场行情。监管部门通过系统可以掌握农户的生产情况,在出现农产品安全事故时,便于及时介入调查,迅速响应。
1.1 系统体系结构
针对系统用户多且分布区域广的特点,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进行开发和部署。系统共分为四层,分别为:Web浏览器、Web服务器、WebGIS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Web浏览器充当客户端角色,主要负责将用户请求提交到Web服务器,并对Web服务器的处理结果进行显示。与系统相关的所有数据与服务均保存在服务器端,从而实现了系统中数据与服务的统一管理。Web服务器、WebGIS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均属于系统的服务器端,其中,Web服务器用于WEB应用,WebGIS服务器用于地图服务,数据库服务器为整个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和数据检索服务,按存储的数据类型不同分为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系统采用动态网页开发技术,编程语言采用C#.NET,Web服务器采用微软的IIS 7.0,WebGIS服务器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 Server 9.3,数据库服务器则使用SQL SERVER 2008,客户端采用IE 6以上版本。WebGIS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本系统是基于WebGIS设计的,一方面系统具有查询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所有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信息,属于溯源系统中流入市场前这一环节的信息;另一方面系统还包括种植管理、信息查询以及用户间的交流等功能。根据用户的特点和需求,系统主要包括用户操作、信息查询、过程跟踪、用户交流、地图展示和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其中,用户操作、信息查询、用户交流和地图展示模块对所有用户开放,生产过程跟踪模块记录生产过程中所有农事活动以及环境监测结果,使用对象主要是农户及环境监测人员,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对系统的管理,使用对象是系统管理员和数据维护人员。系统按角色分配用户权限,保证系统的安全。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如图2所示。
⑴ 用户操作模块
用户操作模块提供了用户登录、用户注册和个人资料编辑功能。用户登录后,根据不同的权限设置显示不同的菜单结构。用户注册模块专门针对消费者,农户与监管部门账户均由系统分配。个人资料管理功能用于修改登录用户的个人资料,如登录密码、联系方式、真实姓名等。用户注册功能还提供了用户验证,避免系统中存在同名用户,并通过对登录密码进行加密保证用户账号的安全。
⑵ 信息查询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了下列功能:用户能够通过农特产品安全条形码查询农产品质量等级属性信息,了解与该农产品相关的种植管理信息,如肥料、农药、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种植户、产品文化等详细信息;种植户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如何管理地块和作物栽培要点,例如如何施肥、病虫害如何防止、植株如何修剪和果实的收获存储措施等。该模块涉及的内容具体包括:葡萄品种信息查询、肥料信息查询、农药信息查询、气候信息查询、种植户信息查询、技术服务查询等。
⑶ 过程跟踪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为农产品生产建立数字档案,对农产品的种植与收获进行全面的信息化跟踪管理。在该模块中需要根据农产品条形码编码建立各批次农产品的生产档案。按照生产标准和规范,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并记录从播种、移栽到施肥、用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情况,使主管部门能及时掌握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所有农事记录与综合信息。此外,该模块还记录生产过程中所有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环境因素信息,如水源、大气、土壤等信息。
⑷ 用户交流模块
该模块实现了系统与用户、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将系统的使用情况、意见与建议进行反馈或留言。为了使系统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该模块同时提供农产品信息功能,用户可以在该模块需求信息并留下联系方式。当用户遇到技术问题时,还可以在此模块求助信息,由技术专家不定期对问题进行解答。同时系统还可以一些关于农产品方面的最新消息,方便用户及时准确地把握农产品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方面的信息。该模块必须是系统注册用户才能使用。
⑸ 地图展示模块
系统GIS功能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地块地力状况、农产品种植情况、交通分布状况。其中,地块地力状况利用地图展示某个区域地块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全氮量、全磷量等信息。农产品种植情况则通过地图直观地反映某个区域的农作物分布情况,如农作物种类、上年农作物产量、种植户信息等。在系统中提供交通分布状况图主要为了方便采购商和投资者提前规划出行线路、交通工具等。地图展示模块除了实现基本的地图操作如地图漫游、放大、缩小等功能以外,还提供图层查询、空间测距、信息统计等扩展功能。
图层查询功能主要是指农产品空间与属性信息的双向查询机制;信息统计功能可以帮助管理者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内的信息,实时统计出某个区域的葡萄种植情况,如种植户数量、葡萄产量等,以图表形式直观显示;空间测量功能主要有面积和长度测算两种,分别用于测量区域面积和两点之间的距离。
⑹ 系统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账户管理、权限分配和数据维护。此模块专门针对系统管理员和数据维护人员而设计。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添加账户,并为账户分配相关权限。为了限制系统使用人员,种植户的账户信息由系统进行初始化分配,不需注册,但种植户可以在登录系统后进入用户操作模块进行个人资料的修改,监管人员的账户也由系统管理员进行分配,其他用户可以自行注册。数据维护人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更新系统数据,系统数据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数据维护人员主要操作的是随着葡萄季节更替需要不断更新的数据,而对于相对固定的数据如种植管理方法、葡萄文化等数据则无需修改。
1.3 数据库设计
存储地理信息数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空间参考数据(如位置、地块),即图形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用来直观表现空间特征的位置;另一类是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对应,用来描述空间特征属性的数据[1]。
⑴ 属性数据库设计
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相对应,用来描述系统除空间信息以外的数据。在设计属性数据库时,需要依据数据库设计原则,对系统使用的数据进行抽象,生成E-R图,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数据库设计对于系统非常重要,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并有助于提高系统的执行效率。
根据系统需求,我们对系统所使用的数据进行抽象,确定了数据库逻辑结构。系统共包含十三张数据表,有地块信息表、地块种植情况表、农产品信息表、种植户信息表、农药使用情况表、肥料使用情况表、气候信息表、用户权限表等。其中,地块信息表用于存储地块的土壤信息,包括地块编号、所属地区、土壤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等字段,该表中的地块编号与地图数据中的地块编号对应,该表可以反映地块的基本形状、质量等级,为土壤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⑵ 空间数据库设计
对于GIS软件而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空间数据库可以存储的数据类型包括:点、线、面等空间数据,在该阶段需要收集空间数据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存储。农产品信息系统空间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划信息、条田、土壤类型、水系、道路等。在明确了所需数据的基础上,首先需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数字化,然后进行空间数据入库。
ArcMap[2]提供了地图数字化的完整途径,通过数字化与生成新要素,实现图形要素的数字化,在建库的过程采用统一的坐标系进行配准,利用ArcMap可以进行各种编辑操作,通过编辑,可以使数字要素更好地表达空间地理实体,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直观的地图表达。属性数据与地理数据的连接通过共有的属性地块编号实现,根据需要加载相应的属性数据。
2 系统实现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系统采用、JavaScript、AJAX(Asynchronous Java-
Script and 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ArcGIS Server、SQL Server等技术,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其中,开发平台采用Visual Studio 2008,系统中的地图服务依托ArcGIS Server进行与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中保存在Microsoft SQL Server中,并通过ArcSDE(ArcGIS的空间数据引擎)实现用RDBMS管理空间数据库。同时,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优化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传输,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往返,系统还使用了基于.NET平台的AJAX类库。
2.1 WebGIS技术
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WebGIS是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基于桌面或局域网的GIS相比,WebGIS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3],一是平立性,由于WebGIS使用了标准的Web浏览器访问地理数据,任何Web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Opera、Mozilla Firefox等都可以方便地访问到WebGIS数据,以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二是优化的负载分配模式,WebGIS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基础性、全局性的处理交由服务器执行,而对数据量较小的简单操作则由客户端直接完成,这种计算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对客户端的要求,并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形成合理的负载平衡。三是操作简单,WebGIS操作简单,用户不需要专业的GIS软件培训,仅使用Web浏览器就能实现丰富的地图操作。
按照服务器和浏览器在WebGIS系统中所承担任务的多少,可以将WebGIS系统分为两类,一是基于服务器端的WebGIS(Server-side WebGIS),另一类是基于客户端的WebGIS(Client-side WebGIS)[4]。基于服务器端的WebGIS把GIS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任务都放在了服务器端处理,服务器端将处理完成的矢量图形转换为WebGIS浏览器支持的图像格式传递给客户端;基于客户端的WebGIS则在客户端安装了支持地图操作的插件或控件,使得WebGIS浏览器也可以支持矢量图形,完成相关的地图操作。系统采用了基于服务器端的WebGIS开发模式,以有效减轻客户端负担,但对服务器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2.2 ArcGIS Server技术
⑴ ArcGIS Server简介
ArcGIS Server[5]用来构建企业级应用的平台,GIS功能在服务器端集中实现和管理。同时,它也是一个服务管理器,用来管理各种地理数据,如地图、定位器、各种应用软件对象。ArcGIS Server充分利用了ArcGIS的核心组件库ArcObjects,并提供基于工业标准的网络服务,是基于企业级GIS应用程序的综合平台,同时它提供了创建GIS应用程序和配置服务的框架,并实现了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可视化、空间分析的功能,它还是一个服务器对象管理器,用来管理各种地理数据。ArcGIS Server系统体系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和ArcGIS Server服务器。
⑵ ArcSDE空间数据引擎
ArcSDE(Spatial Database Engine)即空间数据库引擎,是ArcGIS for Server的核心部件,作为一种连接GIS 应用程序和关系数据库的中间件技术,它使得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可以方便地存储并管理空间数据[6],这些关系型数据库包括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IBM DB2和Informix等。ArcSDE体系结构相当灵活,支持多用户编辑。通过ArcSDE技术可以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各种空间数据,如地标、街道、河流、地块等,并提供空间管理功能,如空间数据查询、空间数据分析等。本系统使用了ArcSDE 9.3作为空间数据引擎,存储并管理相关的空间数据,并利用ArcGIS for Server地图服务。
3 结束语
本系统基于网络平台提供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并将WebGIS技术应用到系统中,在一定程度上为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通过该平台,可以详细记录种植户的各项生产活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与信息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农产品安全条形码查询到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增加对农产品的信赖度,同时便于监管部门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追溯。本系统的实现有助于农户更加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对于保护农民利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减少食品安全事件有积极的作用。在后续的工作中,需要对本系统的地图服务功能进行完善,并着重加强地图分析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继明,钟美.地理数据库的建立流程与方法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
2004.2(5):30-32
[2] 吴静,何必,李海涛.ArcGIS 9.3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方俊.基于WebGIS的农产品检测管理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D].江西
农业大学,2011.
[4] 李本新,易增林,万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研究与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2):l13-115
[5] 何正国,杜娟.ArcGIS Server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1.1产品结构分析
从宏观上该核产品结构可分为管、单元和台三大部分,其中每部分又包含若干部件和相应的零部件。通过对产品的详细分析,得出产品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的种类,焊缝数量,零部件及焊缝的编号和标识。为了方便对产品的管理和对零部件查询,制定了产品结构树,体现了零部件、原材料、设计图号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为产品质量信息的查询功能的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为质量信息的查询提供可行的结构树查询方式。
1.2制造工序分析
对产品制造工艺和工序进行了充分解和分析,掌握的内容和分析情况如下。(1)产品涉及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机械加工、酸洗、干燥、组装、焊接、尺寸检验。每个制造工艺又可细分为若干个详细工艺分支。(2)产品制造主要工序包括:原材料复验、零部件加工、组装焊接和检验、焊缝理化检验等。(3)产品生产和制造具体业务工作以工序传递卡和工作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开展。每张工序传递卡包含若干个制造工序,任务传递单主要针对检测任务。
1.3制造过程业务流程分析与规划
对生产品产工作业务组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绘制出产品制造过程业务全局流程图,展示了生产线的各个工作组成和内在关系,完整直观地展现出了产品制造的总体业务。
2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信息数据规划
对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整理和系统所要实现功能的分析和业务数据模型建立,为软件的详细设计和编程的快速实现和调试奠定了基础。
2.1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是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载体,是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根据产品工艺和工序流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和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对每类记录报告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对同类报告进行了统一管理。
2.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制造业务过程的质量信息单据和数据进行总体规划和逻辑设计,为软件编制过程的数据逻辑关系和数据流设计的提供输入。结合产品业务信息单据进行分类规划,建立了系统的数据模型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关联关系图。
3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
根据对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业务过程流程和质量信息需求分析,结合产品制造过程全局业务和纲要性数据关联关系,在与客户进行详细沟通交流基础上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十大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3.2系统功能说明
(1)物料出入库管理库房管理包含物料出入库信息记录和库存物料情况查询。业务工作由原材料首次入库、复验后原材料入库、原材料放行、原材料外协加工出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原材料出库、焊丝领用、零件入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零件出库和中间产品出入库组成。(2)生产计划管理提供生产计划管理功能,辅助用户编制和查询各种生产计划。业务工作包含制定季度生产大纲、制定月生产计划、制定周生产计划、将周生产计划下发到具体生产部门、接收生产日报、接收生产周报、变更生产计划、下达临时生产任务和考核生产计划执行率。(3)任务单工作任务单工作包括:原材料材料和零部件复验。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制定任务单,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获取工位的任务单完成任务单工作信息。完成之后,用户记录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系统将任务单保存。(4)传递卡工作传递卡工作为生产的核心业务,工序人员通过传递卡流程完成部件及整台的全部生产任务。在工作传递卡的单个环节中,用户通过系统记录下工作开展信息,单个工作环节中所产生的信息包含有清洗记录、烘干记录、检验记录、组装记录等。(5)不合格品控制通过不合格信息提示,系统能够辅助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流入到下一步工序。在某个传递卡工作环节或任务单工作中,如果质量信息不合格,系统将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信息查询产品信息状态。(6)生产信息查询生产查询任务包含:产品的生产信息查询、生产记录查询、生产报告查询、任务单查询和零件合格信息查询。通过输入某一产品台的编号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7)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生产关键参数的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形成工艺人员定制的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关键参数包括制造成品率、焊缝合格率、检测数据分析等。统计分析项目包括:百分比统计,平均值,极限偏差等,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给出。(8)工装检具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各类工装检具和计量设备的电子台帐管理,辅助人员随时了解设备及检具的工作状态,并提前实现检具设备的送检提醒,实现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管理,对过期未送检的检具进行报警提示。(9)文档管理对各种文档进行管理,提供文档录入功能、文档维护功能和文档查询功能。文档包括:管理程序文件、生产质量文件、操作规程、检验规程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文件。管理用户的基础信息和用户在系统中所具有的各种权限,对现有用户进行维护。用户权限分为系统菜单权限、工序传递卡的对应权限,可以给用户添加和修改权限。
4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软硬件结构
系统采用服务端为核心的思想实现,所有的软件功能将在服务端实现,用户通过客户端连接至服务端使用软件,服务端驱动客户端从而向用户提供各种功能服务并且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软件功能部署在web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连接,服务端向用户提供基于IE6的软件功能,从而实现了以服务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开发实现涉及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Web服务器,Tomcat6;客户端浏览器,IE6。软件实现技术为java/servlet/xml/javascript。硬件结构运行平台满足基于网络的桌面工作站和服务器框架结构,工作站的数量根据具体用户工位数量确定。
5结论
关键词:课程设计;课程改革;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孙俊(1978-),男,江苏泰兴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镇江?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江苏大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KT2011526)、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A2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56-02
一、“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简介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为基础,同时将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集为一体,是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江苏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为主干的学科,力求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应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吸收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便毕业生能在通信、金融、电力部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还可以在政府机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江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2个学分共30个学时,包括24个学时讲课学时、4学时实验、2学时上机。这门课的教学任务有:掌握“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基础理论,即信息、系统、组织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即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熟悉“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工程技术,即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则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运行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数据库、数据库访问应用技术等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改革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新兴学科,知识更新比较快,所以必须适时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
在“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上,删除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比如信息的概念、计算机技术(软件、硬件)基础,补充VB编程工具、管理系统开发软件的介绍。
在授课教学方式上,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课堂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录像、动画、图片效果及网络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现场录像,使学生课堂内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这些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讨论式、提问式方式中可提高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
可以构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网络资源库,便于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的方式灵活复习和巩固该课程的学习内容。网络资源库的内容包括多媒体资料和知识单元资料,多媒体资料包括授课音频、授课视频等,知识单元资料包括试题习题、答疑资料、电子课件等。
三、配套课程设计
1.配套课程设计的目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当今大学,已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目前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规定的少学时内掌握知识,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
按原先教学计划,有4学时的实验与2学时的上机,这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角度来讲是远远不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基础之上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Visual Basic环境下,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配套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动手机会,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操作环节,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问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开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将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完成课程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过程,撰写一份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3]另外,通过课程设计,学生会在设计过程中学会调整自己,相互交流,与同伴合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课程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在软硬件上的要求如下:硬件环境上,处理器为Intel Pentium 166 MX或更高,内存为32M以上,硬盘空间为1GB以上,显卡为SVGA显示适配器;软件环境上,操作系统为Windows 98/ME/2000/XP。
要求学生掌握Visual Basic知识。VB中的“Visual”的含义是“可视化”,指的是一种开发图形用户界面的方法,所以VB被称为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B的功能十分强大,它可以实现Windows的绝大部分功能,如多任务、多文档界面(MDI)、对象的链接与嵌入(OLE)、动态数据交换、动态链接库(DLL)、子程序的调用等,尤其是动态链接技术,使得VB可以调用Windows系统的各种资源。
VB是在结构化的BASIC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因此是更出色的结构化设计语言,其具有友好的VB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易学易用的应用程序集成开发环境,在该集成开发环境中,用户可以设计界面、编写代码和调试程序。以上VB的特点,也使得学生能够很快熟悉掌握并能运用。
3.课程设计注意点
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其如何思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4]在课程设计中,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对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课程设计答辩时,要求学生详细说明设计中碰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检查学生课程设计的结果是否达到要求,给出考核成绩。
4.课程设计实例
为了让学生巩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较好地运用Visual Basic编程工具,教学安排中设计了实际工程实例要求学生完成。例如要求学生利用Visual Basic编程工具建立一套汽车轮胎产品仓库管理系统,完成产品入库、出库等环节。通过该课程设计题目的完成,锻炼学生应用Visual Basic的能力,能熟练应用数据库技术,如建立数据库、用ADO技术访问数据库信息,最后打包成一个可执行的应用成品文件。
四、科研教学相结合
学习“产品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学生能具有独立编写VB程序的能力,具有编写管理系统的能力。这不但为学生毕业之前的毕业设计环节打下了基础,而且还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院也可以构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平台,以创新科研立项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极大激发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五、结论
本文对“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增加VB编程工具、VB与数据库访问等内容介绍,使学生能掌握当前流行的编程应用软件。本文的探讨,力求提高学生创新性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劲东,姜遇姬,吕辉.管理信息系统原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翠玲,孙晓荣.《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4-66.
(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许昌 461000)
(Xuji Metering Limited Company,Xuchang 461000,China)
摘要: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产品可靠性设计理念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从可靠性设计流程标准化、潜在缺陷分析、可靠性应力分析、可靠性测试流程标准化、设计评审审核、经验数据累计等几方面为用户提供了一整套技术有效、管理科学的可靠性技术体系。该系统旨在规范可靠性设计和测试流程、提高可靠性设计效率和产品质量。本文通过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向用户全面阐述了该系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架构、产品开组成以及技术特点。希望能通过本文的介绍,向大家展示一个基于可靠性的产品开发体系模型,给设计人员在产品可靠性设计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
Abstract: RMS5000 product reliabil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a se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reliability design theory of product, and the system can provide a set of reliability technology system with effective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liability design process, the analysis of potential defect, the analysis of reliability stres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liability testing process, design review audit and experience data accumulation. The system is designed to standardize the reliability design and test procedure and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desig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product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the design idea, design architecture, product composition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to the user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graphics and text. The article hopes to show a product development system mode based on reliability and provide more help for the design personnel in product reliability design.
关键词 :预计失效率;MTBF;可靠性预计;电能计量
Key words: the expected failure rate;MTBF;the reliability prediction;electric energy metering
中图分类号:TN94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179-04
作者简介:李志鹏(1985-),男,河南长葛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系统软件、通讯及测试技术;梁巍(1983-),男,河南上蔡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用电采集市场技术支持;马晓东(1985-),男,河南许昌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软件开发。
0 引言
伴随着国家智能电网系统的升级改造,市场对电能计量产品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得到应用,电能计量产品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系统越来越复杂,这些也必将导致产品发生故障的概率越来越高,产品的可靠性越来越差。在电能计量行业,随着产品集成度和智能化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已无法满足现代产品在可靠性方面的要求。从而迫使设计人员不得不从可靠性的需求角度重新思考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正是基于以上因素考虑,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设计团队,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开发设计完成了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
1 系统分析
1.1 需求分析
为了减少产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故障概率,提高产品可靠性。该公司设计团队结合实际情况,并经过长期的需求调研和分析,最终形成了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
经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得出,一个正确且高效的产品可靠性设计体系需要包含规范的设计流程控制、合理产品设计方法、科学的潜在缺陷分析机制以及严谨的测试方法和审核机制等。所以我们需要将上述关键因素有效地融入到系统中去,以求可以引导设计人员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其次,在产品可靠性设计过程中,最经常应用的就是可靠性应力分析计算,它是可靠性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在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中,必须体现对元器件、模块、产品的应力分析计算功能,实现开发过程中各阶段失效率和MTBF[1]的计算与审核,并可进行独立于开发流程之外的单一元器件、模块或者产品的可靠性应力分析。再次,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应体现对测试数据和历史经验的存储管理,一方面便于数据的追溯查询,另一方面为新产品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和经验依据。最终,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是一套集数据管理、潜在缺陷分析、可靠性计算、测试数据管理、审核评审于一体的解决方案。
1.2 系统架构设计
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基于VS2010开发平台和SQLServer2005数据库[3]进行设计开发,该系统主要划分为三层逻辑结构,分别为应用层、数据处理层和数据存储层。下面针对系统的逻辑架构进行简要说明:
应用层:应用层主要面向终端PC用户,该层向用户展示系统成熟的功能模块集合,主要包括信息库管理、项目管理、可靠性预计、测试管理、系统管理和个人信息;用户可通过应用层直接操作并感受系统功能,该层是实现人机互动的窗口。
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主要由Web应用程序组成,包括Web、数据交互处理和数据库接口类库,是该系统的主体组成部分,系统的所有功能操作都在数据处理层完成。
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储层以SQLServer2005数据库为载体进行数据存储过程处理和数据存储,为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它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经验数据,使系统数据具备了可追溯性,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1.3 系统组成
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客户需求和实际操作需要,将系统划分为七大功能模块,分别为:信息库管理、故障处理、评审审核、开发流程管理、测试管理、可靠性预计、系统管理和个人信息,如图2,下面对功能模块做简要介绍:
①信息库管理:负责存储与可靠性相关的经验数据,为可靠性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或者符合新需求的成熟产品和单元模块,并可进行潜在缺陷分析。主要分为资料信息库、产品信息库、模块信息库、元器件信息库和DFMEA信息库。
②故障处理:该功能模块主要用于搜集产品在测试、生产及应用阶段发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失效分析,从而帮助设计人员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该功能模块的故障处理子功能和故障验证测试子功能的实现可通过开发流程管理模块和测试管理模块实现,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③评审审核:该功能模块为本系统的统一审核接口,所有设计阶段和测试阶段的流程审核都在此功能模块呈现并完成,该功能模块权限只对行政主管和技术主管开放,具有高级权限。主要包括项目立项审核、产品组成审核、模块审核、产品结果审核、测试申请审核、测试方案审核、测试报告审核。
④项目管理:该部分向用户清晰地展示了整个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流程,并对设计流程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规范,为用户提供基于可靠性设计原则的设计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自上而下的产品组成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可靠性应力分析[4],在用户进行产品设计过程中。系统会引导用户对产品组成设计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可靠性目标确立,同时会对每一个阶段的产品组成和可靠性预计结果进行审核,只有当审核通过时,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该部分可最终输出模块设计主体信息报表、模块设计详细可靠性数据报表、产品设计主体信息报表和产品设计详细可靠性数据报表。
⑤测试管理:该部分包括一个测试流程管理和一个测试资料信息库,在测试流程管理中,只有当关键流程节点审核通过后,才可进行测试流程中的下一步工作。测试资料信息库主要负责可靠性测试方案、测试记录和测试结果的管理与查询,可实现上述文档的上传、下载、在线浏览和删除操作。该模块相当于可靠性测试经验数据库,是经过所有设计项目经过测试流程层层审核和实际验证之后累计而成的。
⑥可靠性预计[5]:该模块为独立的可靠性计算工具,可进行独立的元器件可靠性预计、模块可靠性预计和产品可靠性预计,它依托系统数据库内部强大的元器件应力系数,根据元器件种类的不同和实际的市场需求,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元器件应力系数,再依据元器件应力分析法预计出元器件的可靠性。单一模块的可靠性预计可根据已计算出的元器件预计结果套用可靠性预计模型得出,产品的可靠性预计与模块可靠性预计类似。将产品内所有模块的预计结果代入可靠性预计模型计算得出。
⑦系统管理:主要包括角色管理和用户管理两部分功能,为系统用户提供权限分配,为系统常用的功能管理模块,其中角色管理中包含页面访问权限管理和操作权限管理功能。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关联相关角色,一个角色可对应多个用户。
⑧个人信息:主要反映当前登录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信息浏览、系统提醒和修改密码三部分。
2 关键技术及实现
2.1 强大的元器件应力分析参数库
元器件应力分析参数库为本系统的可靠性应力分析计算提供了基础运算参数。本系统依据《GJBZ 299C-2006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将涉及到的所有元器件的应力分析系数全部录入到本系统的数据库中,形成了强大的元器件可靠性参数库,系统内部又融入不同类型的元器件可靠性计算公式,在进行可靠性计算时,可根据不同的元器件类型,将不同的可靠性失效率系数代入到相应的元器件可靠性计算公式中,从而计算出不同类型的元器件失效率,并依据已得到的失效率λ,运用MTBF=1/λ[6]计算公式得到元器件的MTBF。在本系统中,除元器件应力分析之外的上层对象(单元模块和产品)失效率则是在已知的元器件失效率基础上进行二次计算和三次计算得到的。例如:单元模块可靠性计算中,单元模块失效率就是将模块内部所有元器件失效率进行二次相加得到的,系统通过这一计算方法,计算出单元模块失效率,并依据单元模块失效率,计算出单元模块的MTBF,产品的失效率和MTBF亦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所以元器件应力分析参数库是系统内部所有对象进行应力分析的基础。它为本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提供了参数支撑和有效保障。
2.2 经验与成果的重复利用
在产品的可靠性设计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验证的成熟产品或者单元模块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经验数据也会不断累计。针对到这一情况,系统专门设计了数据管理模块,用来累计成熟的产品数据、单元模块数据和历史经验数据等,数据管理模块的主要作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管理和存储成熟的设计对象(包括产品、单元模块),以便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可直接引用满足新需求的产品或者单元模块,通过这种设计成果再利用的方式达到提高设计效率、节约设计资源的目的。二是经验数据的再利用,系统通过不断累计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经验资料和DFMEA数据,丰富可靠性参考数据,为设计人员在设计开发工作中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参考资料,有利于用户提高设计质量,扩展设计思路,更有利于设计员有效地避免之前的设计缺陷。达到设计更优的目的。
2.3 信息提醒审核机制
本系统运用消息提醒机制处理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使信息交流快速高效。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产品设计阶段的审核信息传递中,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系统通过信息推送的方式将审核信息提交给相关审核人,审核人登录系统后可第一时间看到提醒信息,并及时处理。该消息提醒机制的工作原理是:信息发送方将信息内容、审核人ID、信息状态以提交审核的方式存入数据库表格中,在信息审核方,审核人登录信息后可根据自己的用户ID和指定的信息状态实时扫描该数据库表格信息并提取相关信息查看和处理,整个信息处理流程以数据库为传递中枢,保证了数据传递的安全性。审核方对信息的实时扫描和提取,也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流动和处理。
3 应用数据分析
使用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预计出的智能电能表的CPU及部分辅助单元的可靠性失效率,如表1所示。
CPU及部分辅助单元总共有6个元器件,其工作失效率等于6个元器件的工作失效率之和,即其失效率等于0.2756 ×10-6/h。
使用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前后,三相智能电能表故障类数据对比,如表2所示。
4 结论
伴随着国家智能电网[7]的不断推进,智能用电领域对产品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在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随着产品可靠性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关于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也将得到不断扩展和持续更新,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在此背景下,将不断优化、丰富完善并积极迎合市场需求,期望为行业内的产品可靠性设计和技术研究做出自己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金伟娅,张康达.可靠性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8-93.
[2]刘浩.DFMEA在通讯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2):78-80.
[3]王秀英.SQLServer2005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
[4] 张增照,潘勇.电子产品可靠性预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3.
[5]张增照,潘勇.电子产品可靠性预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4-121.
关键词:信息产品,营销理念,网络营销
在网络时代,信息产品应采取什么样的营销方式,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1信息产品营销的概念
谈到信息产品的营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卖信息,也就是最终把信息销售出去并实现盈利。其实,这种理解比较狭隘。笔者认为,只要是为了一定的商业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及提供的信息服务等活动,都可以叫做信息产品的营销。信息产品的营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直接的盈利为目的,也就是大多数人理解的卖信息。在这种方式中,信息和服务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即信息产品的生产部门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产品,并提供合适的信息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要,用户要使用这些信息产品和服务,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信息产品生产部门藉此来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如网上软件的营销就是这一类。另一种是辅助营销,即信息产品生产者为扩大自己信息产品的知名度,面向社会传播与信息产品有关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信息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如市场调查、售后服务等都是这一类。
2信息产品的消费特性
信息产品的消费同一般的物质产品的消费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1)个性化需求增强。在市场消费中,消费者可挑选的产品较少,个性往往被压抑。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个人的愿望出发,挑选和购买信息产品,个性化的需求明显增强。
(2)注重信息的购买行为。在网络时代,消费者购买产品注重的是产品的品牌和蕴含的信息,明智的消费者希望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交流,全面了解产品,并以此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3)注重购买技术的行为。在网络时代,消费者大都希望对自己所需的产品进行广泛的选择,时间和便利性已成为购买行为的关键,人们越来越青睐于通过电子的手段来获取信息产品和服务。
(4)消费心理稳定性减弱。在网络时代,新事物不断涌现,消费心理受其这种因素的带动,稳定性降低。同时,在心理转换的适度上,趋向与社会同步,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3信息产品进行网络营销的理念
在传统的营销中,信息产品的生产者遵循的是市场导向,由于技术手段的制约,他们无法了解市场中每位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更无法针对某一位消费者来设计产品。因此,信息生产者只能依据消费者大致相同的需求,通过市场调查设计产品,最终把产品通过广泛的销售渠道推向市场。这样,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就被生产者忽视了。进入网络时代后,营销面对的是买方市场,主动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以市场为导向已不能完全适应,营销的理念应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正是信息产品的营销特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行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网上进行交易,部分中间流通环节被取消,既节约了交易成本,又可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从而大大节约了营销的费用。网络营销不仅使生产者了解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个性需求,而且使生产者作出获利最大与方便顾客的决策,从而实现满足个性化需求和获得最大利润的两个目标。
4信息产品网络营销的实施策略
(1)信息产品的品牌策略。信息产品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其中核心产品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是信息产品的品牌,能够实现消费者购买时追求的效用和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通过网络营销的交互方式,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提高信息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效益和营销效率。在网络上,信息的搜集成本明显降低,用户很容易找出同类信息产品的价格对比情况,因此,谁想获得同行业其他竞争者的超额利润,只有通过确定信息产品的品牌,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增加品牌的附加值,才能使用户的注意力由价格差异转向产品差异。
(2)信息产品的定价策略。采用网上营销,传统的定价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用户更能接受的以成本来定价,并依据成本来组织生产和销售。通过网络,可以预测用户的需求以及对价格认同的标准。用户通过网络提出接受的成本后,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便可根据用户的成本提品的设计方案供用户选择,直到用户认可后再生产和销售。另外,还可以在网上公布行业定价规定。
(3)信息产品的促销策略。利用网络,可以采用PUSH的方式来推售信息产品,吸引用户,这是由传统推式促销螺旋式上升后发展成的一种新模式。以亚马逊公司的促销策略为例:该公司对每个用户的购物记录、兴趣爱好等均有记录,并在积累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用户的购买倾向,作出购买预测;然后,当公司发现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产品时,通过电子邮件向用户发出信息。这种基于顾客需求的PUSH策略,既避免了用户因无关促销信息太多而产生厌烦情绪,又可在传送有效信息的同时,表现出对用户的关心。
(4)信息产品的渠道策略。由于网络营销的商流方式是先进的,因而要求物流方式也要先进。网络营销面对的买方是大量而分散的,且单位时间的交易量少,这就要求物流也要分散化。在交易中,必须通过信息流,把商流和物流很好地联系起来。可采取的措施有:①设立产品展示区,将产品图像进行电脑技术设计,通过形象的声、影、形、色等,将虚拟的产品展现在上网用户面前。②选择合适的销售,作为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③开发网络结算系统,将网上销售的结算与银行转账系统联网,使消费者能够轻松地进行网上购物与网上结算。
(5)信息产品的安全策略。由于网络的自由性与隐蔽性,使得网络营销也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如货币的网上支付、用户私人的信息保密、信息产品不被篡改等。针对网上交易的这些不安全问题,需要大力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5信息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网上的信息产品营销将更为普及。
(1)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将日益完善。随着网上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合同的法律地位及系统安全、企业信用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再加上金融网的建设,网上银行得到普及,信息产品生产者和顾客将在网上完成从寻找贸易合作伙伴到谈判、成交的全部过程,并通过与网络相联的金融网完成电子支付。
(2)网络营销的内容将更加广泛。通过网络不仅可以进行软件、数据库的营销,而且网络图书馆将异军突起,网上咨询也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网上购物及比较购物将大受欢迎。由于展示信息产品的网上商城的大量涌现,网上购物将成为一些人购物的首选。网上商店的大量涌现,不仅在不同行业之间展开竞争,而且往往在相同领域同时有数家对手,同时提供相同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同时,由于比较购物网站和大量的网上商店相联,在比较购物网站上,消费者只要输入自己需要的产品名称,网上就会立刻显示出该产品的所有提供者以及价格、交易地点等,用户可以进行比较,迅速做出选择。
(4)网络营销的过程将具有可控性和针对性。我们可以描绘出未来广告蓝图:有这么一种软件,当一浏览者上网后,它能自动把其资料传递给广告
商,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爱好、所属地区、所进入的网站等。根据这些资料以及他正在游览的内容,广告商就可以从备选广告中选出他乐意接受的广告发送出去,于是这位浏览者就会在当前的页面上看到这则广告。
(5)网络营销在方式上将向完全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随着技术和环境条件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将蓬勃发展,支付和配送都将在网上进行,并且网上交易将完全由智能来完成,不需要人的参与。由于智能具有思考、推理等和人相似的功能,所以,选购、讨价、还价及成交过程,就可在信息产品生产者的智能和消费者的智能之间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朋.21世纪营销大变革.销售与市场,2002(4)
2韩明光.网上营销模式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9)
3王方华.论知识营销.图书馆,2002(1)
1总体设计思想
本系统采用B/S结构,这种结构不需要管理人员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只需要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系统,使用方便,响应速度快,便于数据的存取,成熟开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操作界面友好、形式多样,能充分满足管理人员的人性化要求。
2系统功能在分析了我院的仓库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又有若干个子模块。对上述的系统模块中主要的模块进行简要说明。
(1)入库管理模块:入库产品信息的录入及入库单打印。
(2)库存管理模块:库存信息的查询,产品的入库和出库数量及金额情况。
(3)出库管理模块:产品出库信息、产品出库记录查询、产品退货信息和退货记录查询。
(4)统计报表模块:产品的入库、出库和退货统计、打印及信息的导出。
(5)系统设置模块(a)基本信息设置:设置添加产品后是否打印,查询时每页显示的记录数,入库出库一次可以添加多少产品,员工是否可以查看自己的操作记录。(b)员工管理:添加、修改、删除员工的信息,可以查看员工的详细信息。添加员工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该员工具有本系统中哪些模块及子模块的操作权限。可以通过筛选部门查找员工。(c)员工部门管理:添加、修改、删除部门信息。(d)部门管理:入库产品所属部门的管理,包括添加、修改和删除部门信息。(e)产品大类管理:添加、修改、删除产品的大类信息。(f)产品小类管理:添加、修改、删除产品的小类信息。(g)系统登录日志:查询管理登录系统人员情况,包括登录的用户名、时间和登录的IP地址。
二.系统功能实现
1产品入库子模块
产品入库子模块的功能分已有产品入库、新产品入库及打印入库产品信息。可以添加产品的数量、选择入库产品的部门、产品的供应商、入库时间、经办人及产品的备注等信息,具体信息如图二所示。
2入库记录查询子模块
入库记录查询子模块主要是用于查询产品入库的记录信息、打印入库信息的报表、修改入库产品信息和删除入库产品信息的记录。产品信息查询的主界面如图三所示。查找入库产品信息,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条件搭配进行搜索。
(1)按时间段查询入库产品信息。
(2)按时间段及产品所属部门查询入库产品信息。
(3)按时间段、部门及产品信息的某个字段进行查询。通过上面的不同条件组合可以得到产品的信息,包括入库编号、入库时间、经办人、供应商、入库数量、入库产品的金额及具体的入库产品的信息。
3退回公司子模块
当产品已经入库后,出库前发现产品出现了问题或想更换或退货,这时就需要使用退回公司子模块处理。通过该模块选择已入库的想要退货的产品信息,输入产品的数量、价格、所属部门、供应商,以及添加备注等相关信息后,就可以退货,并打印退货产品信息。本系统实现了图一的所有功能,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介绍入库管理模块的产品入库、入库记录查询子模块和退回公司子模块。
三.系统运行效果
本系统于2011年12月上线应用至今,运行状态良好,效果显著。
(1)降低用工成本。应用本系统后只需一个人就可以进行库房产品的入库、出库、盘点等管理工作,不再需要人工记账的方式进行管理工作,减少了3个管理人员,并减少了账本等材料的使用。
(2)提高查询速度。通过本系统只需要、输入查询条件,就可以快速找到想要的库房产品信息。工作效率是人工查找速度的十倍以上。
(3)降低工作误差。人工统计库房产品信息可能出现错误,而通过使用本系统可以迅速准确的统计库房产品的数量,不会出现错误,为下一次的产品采购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
四.结语
关键词:制造企业;产品生产管理;效益
一、当下我国制造业生产管理概述
对于我国的制造企业而言,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管理包括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的计划、组织或和质量控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范畴和涵盖内容有了进一步扩充,多层次的产品计划和运行管理内容将企业的产品战略、工艺创新、采购制造和最终配送等环节内容全部涵盖,为整个产品服务提供了新的价值管理评测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当代的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可以视为对于传统企业生产管理的延伸扩展。
伴随着管理范围的扩展,传统企业管理中的直线式职能与生产机构进行重新结合,多与大型生产制造工艺相适应,而在制造产业品种多源、批量缩小的新趋势下,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表现出了层次扩充、环节增加、渠道拓宽、速度减缓以及生产效率和产品适应性下降的情况,在这一趋势下,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体系出了更多的信息化、扁平化和虚拟数字化。在此之中,金字塔模式的信息传递无疑是传统层级式命令下达的创造性发展,多元化的网络构架也让生产组织的管理出现了新的创新。而企业各部门所负责的项目子任务往往也能利用虚拟信息技术实现优势领域中的独立运行,并能在必要时完成合作协调。
二、当下我国造业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1.生产现场状况管控失效
在制造企业中常有出现的情况是销售部对于交货时间的处理失当,由于缺乏准确的时间概念,往往造成交货时间滞后,从而不利于销售、生产部门间的合作和科学化的结算,甚至造成用料多少发生严重偏差的状况,产生生产部门与采购部门的管理无序;而生产部门则可能无法清晰的把控对应的生产线,导致配件安排错位,其最终结果可能影响产品的最终组装。总之,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对于生产前线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否则一旦出现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就有可能造成内部部门间的混乱管理、客户流失、资源浪费以及人力和原材料的无谓浪费,并产生仓库积压。
2.管理程序不对接,工作效率底下
不少制造企业管理部门距离生产现场有相当距离,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具体的生产状况和设备运行时,则需要前往生产现场。当需要了解物料状况又必须前往仓库,这种较长距离的往返会对管理人员造成很大压力,不但会影响工作效率,也容易滋生差错。对于生产人员而言,有时甚至需要在成百上千个配角中进行精密操作,除非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否则不可避免出现用料失误,甚至影响工作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如做染料时需要仔细分辨颜色,长时间工作造成流泪不止)。为了避免这类操作问题生产企业往往只能依靠外请技工,无形中造成了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
3.不注重管理细节,监管缺失
在许多制造企业中,一条生产线由多个工序组成,每个工序又由多个工位组成,每个工位又需要多个人负责,这种多生产线、多工序、多工位和多工人的负责机制中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力的状况,进而影响产品质量,造成一些列后续问题。当面对问题时,管理者往往又无法及时准确地查明问题原因,从而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导致质量问题不清楚、原材料浪费问题找不出对应环节,有关责任也无法追溯。
4.缺乏成本节约和控制观念,浪费严重
制造企业面临的浪费问题一般包括时间浪费、搬运浪费、库存浪费、工序安排不当造成的劳动力浪费、工时浪费、由于产品缺陷造成浪费、操作人员安排不合理造成浪费。针对这些浪费问题,树立成本节约和避免不必要浪费的思想观念意义重大。由于缺乏相应的节约理念,就会导致员工缺乏节约积极性,没有产品质量观念,甚至不去主动维护设备。加之生产线上的产品更换周期性等问题,导致企业成本进步加大,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此类现象如不能及时杜绝,将造成生产管理粗放、管理机制落后、部门之间责任不清,分工不合理。不但不能推广科学的生产改造经验,更可能造成生产管理上的恶心循环。
三、加强制造业产品生产管理的对策
1.优化管理程序,提升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国内的制造企业中代工的生产模式占据多数地位,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价格上涨等挑战性因素,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面临出现脱节的危险。因而需要有关管理人员做好管理程序的良性引导,发挥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性作用,优化管理程序,将精益化的产品提升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生产中的管理效率,开展相应的准时化产品加工,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指标,在平准化的基础上以市场带动生产。
2.注重衔接得当,加强现场管理
生产管理流程作为一项前后联系紧密的工作,每一个管控环节都需要有关内容的合理衔接,一旦出现基础不牢或者协调失当的情况,则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浪费情况,破坏生产效率。要依据制造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构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管理方式,依据相应的管理目标加强品质管理与设备维护,做好生产流程中的细化优化管理。
3.加强监管,实施日常监查活动
为了避免生产管理中的细节问题影响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对应的监查工作。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具体措施,明晰每月普查的内容,并在重点时间点或是重点环节实施重点审查。注意发挥盘点工作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按照一定的单位和流程针对日常生产的中问题进行解决,并在检查中设置相应的循环环节,进而以不定期的循环频率提升对于常见问题的管控力度,相关检查工作由主管人员直接指令进行监查,重点针对市场投诉和QA问题。当出现重大问题时,水平展开调查的监查管理活动。
4.做好成本费用预测,树立节约理念
对于生产管理中的长期战略而言,科学化的成本预算同样在生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与此同时为了杜绝生产原料的浪费现象,加强员工素质教育,树立节约观念同样必不可少。企业应当在充分考虑自身技术水平和生产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立节约为核心的知道思想,合理预算出成本目标,为最终核算提供有力依据,实现经济效益。这就要求相关制造企业在制定产品预算时对自身企业产品的具体状况有清晰的把握,并根据相应的市场份额和销售状况,综合考量产品的生命周期。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追求成本压缩,则可能适得其反,缺乏对未来状况的预判,导致成本失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制造企业规模庞大,制造业取得长远进步的同时,随着劳动力价格提升、能源资源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加剧等我,国内的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和管理水平优化转变的新环境。因而在这一背景下,就必须采取科学的生产管理手段,发挥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程伟华,滕爱国,蔡晶晶,赵俊峰.生产管理系统设备模型的设计[J].电力信息化,2010(01).
[2]白桂梅,李明照.企业网环境下碳素行业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0(06).
[3]白变香,赵霞.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生产管理系统[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04).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管理创新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状况
(一)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信息化水平较之前得到明显提升,但各个主体的信息化程度并不一致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使得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水平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大型农产品加工单位、农产品零售单位、农产品物流配送单位和部分专业化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达到了组织化与规模化的标准。越来越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根据自身优势,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水平突飞猛进。然而,还有部分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规模不大,信息化程度也比较低。例如,部分农业合作机构,因为其规模不大、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信息处理系统通常局限在几台电话、电脑和简单的信息管理设施。这部分供应链参与主体和规模比较大的供应链参与主体相比较,其信息化程度存在巨大差距,甚至可以说其根本就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当前,规模较大的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所占比重并不高,大多数参与主体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综合信息管理水平较低。
(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搜集与信息加工效率取得明显进步,但信息集成度依然很低
信息搜集是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基本单元,而信息加工被视为信息管理的核心单元。目前我国全部省级农业机构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大约有95%地级市农业单位、85%的县级农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都实现了信息化,超出70%的乡镇地区设立信息站。据统计,乡村信息服务站点超过100万,农村信息员超过70万人。①这些部门与人员都会定时对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然后根据特定的模式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然而,尽管信息的采集与加工都形成了相应规模,但信息的集成度比较低。当前,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都是通过采集与加工的二次信息,这些二次信息的集成度有待提升。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传播机制
初具雏形,但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搜集、加工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信息能以合适的形式传送出去。当前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已经出现了传统媒介和新型传播途径相整合的传播体制,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公布的日期、内容已经可以实时传播。②然而,信息的利用率比较低,特别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源自供应链尾端回馈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被农产品生产者所采用。信息利用率不高有多方面原因。第一,信息通过采集加工以后,就会基于固定的信息传送途径进行传播,并没有结合信息应用对象的不同需求采用对应的传送途径,使得信息传送针对性不高,使用价值比较低。第二,信息的传送途径畅通性比较差,以农村地区为例,大部分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传统信息媒介,而传统信息媒介的传送速度比较慢,信息真实性有待提升,而来自新型传送途径的信息,往往需要农民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取信息。第三,大多数信息接收用户忽视了信息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分散的、规模不大的供应链参与主体来讲,其缺少主动接收与应用信息的观念与思想。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间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即在市场交易行为环节,交易双方所了解的影响交易行为的信息有着明显差距。交易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成为受益方,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利益受损。农产品供应链包括多个交易过程,在任何一个交易过程中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例如,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全部参与主体中,位于供应链上游的每个主体,因为有着距离农产品生产端比较近的优势,使得其对农产品供给信息掌握比较充分,而位于供应链下游的参与对象,对农产品需求信息与市场信息掌握比较多。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各个交易主体作为竞争对象,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驱使交易双方都期望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以保证自身决策的精准性。同时,交易双方又都希望对方掌握的信息少于自身。这种心理导致交易双方采用各种办法隐瞒敏感信息,使得本应该公开的信息变成保密信息。上述因素交叉在一起,使得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间产生信息不对称,使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畅性差、信息滞后明显,产生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现象,增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二)农产品供应链出现信息失真与信息遗失现象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有许多信息失真,同时有部分重要的信息遗失。信息失真不仅仅出现了“牛鞭效应”,同时还出现了参与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蓄谋编造虚假信息。③因为信息不能有效分享,供应链中的参与主体在获取下游反馈的需求信息以后,会根据自身的运营状况对需求信息整理、加工,然后将整理加工的信息传送到上游的参与主体中,需求信息在这种从下到上的传送环节会出现各种歪曲,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牛鞭效应”。虚假信息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蓄意伪造的。例如,农产品销售方为了及时把产品销售,往往会在农产品营养与成分弄虚作假,误导消费者,实现自身的目的。重要信息的遗失,从根本上来讲也是由于交易主体的“经济人”存心所为。所有交易主体都期望自身利益最大化,都会刻意隐藏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加上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自身监管体制不健全,导致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遗失情况明显。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内容
在企业以创新供应链管理信息为前提来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供应链过程中,就能充分地管理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协调性,从而提升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水平。此外,充分管理供应链的运行也被视为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之一。在供应链管理信息创新过程中,供应链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基于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思想,农产品的供应从采购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到最后通过各种平台将产品销售到顾客手中,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在这个网链式结构中要凸显出核心单位的价值与各个节点单位之间的互利双赢关系。创新供应链管理最主要的特征是,基于高效信息平台,利用供应链整合功能,各个节点单位之间进行技术沟通、非竞争优势业务外包等,构建竞争的整体优势,进而降低农产品的库存量,保证客户对信息的反馈效率。假如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组织环节视为一个整体,就会发觉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就是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过程:农产品种植户—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售地市场—零售商—购买者。基于供应链的视角来分析,农产品流通即农产品种植用户到农产品批发商,再到农产品加工用户与零售户的有序链条。通过对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分析可知,当前农产品效率低,是因为农产品的生产集中性比较差,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并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单位,同时该核心单位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其核心地位,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协调性极差,各个环节的单位都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缺少团结、统一的思想意识,无法与其他单位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笔者创新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点是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单位可以是该链条中一家或者若干家企业。通常来说,部分单位成为供应链核心单位后,很显然该供应链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是由该单位来负责,其被视为行业的佼佼者。笔者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单位应该是批发市场。通过批发市场来组织、操作整个供应链。核心单位明确以后,就是上游与下游单位的选取与沟通。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创新与应用的建议
(一)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政府机构应该合理筹划,升级产业结构,以此保证市场运行向合理化、规范化等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供应链的优越性。④应该意识到创新与应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完善物流系统、企业系统和市场系统,推动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
(二)发挥行业主管和市场导向作用
把农业视为一个完整的基础产业和竞争行业来经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筹划管理并监管农业资金投入、农业土地要素投入与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等,对农业市场进行规划,发现不法操作要及时纠错,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以市场为导向,以完成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对接为宗旨,实现大生产、大公司、大流通与大市场统一协调发展。
(三)充分发挥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作用
基于供应链信息管理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在产品加工环节,不仅要分析单位内部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要分析供应链对产品成本与服务的作用,将供应商、销售商与农业公司视为一体来分析。基于农产品生产的前提对供应链进行创新,大力发展作为核心单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优势,并与供应商、销售商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使得农业向信息化、集成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
复杂产品研制项目周期长、系统复杂度高、专业交叉、技术要求高。针对大量的不同地域的协同研制、大范围的协调管理工作,需要结合数字化手段对项目计划进行分级分层控制与监控。本文结合实际项目中计划管理业务过程设计了项目研制计划管理的信息系统的架构,并开发了项目计划管理信息各模块功能。
【关键词】
项目管理;计划管理;工作分解结构;产品研制
1、引言
对于复杂产品,如飞机、舰船等项目研制周期长、设计制造工程复杂、产品体积庞大、零部件众多、专业高度交叉,往往需要不同地区的多个厂所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对于如此大范围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使用传统管理体系、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项目研制和发展的需要。进度通常是复杂产品研制项目管理中所考虑的首要目标,进度管理是航空复杂产品研制项目管理的核心。某航空产品为大型复杂航空产品,产品研制项目进度计划管理需按管理层次分级计划管理模式,任务采取层层下发的模式。为了保质保量达到产品的既定目标,完成研制任务,必须对项目进行分层管理、对项目计划进行分级控制,并且必须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项目计划的管理。
2、系统架构设计
为了有效进行项目分级计划的执行与控制,设计开发了搭建在行业专网内部的某型研制项目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项目计划分级分解编制、执行汇报、偏差监控、调整、统计等功能。下图为该系统的系统架构图。该信息系统采用微软.Net平台技术开发,使用应用程序框架和NHibernate对象/关系数据库映射工具等进行开发。该架构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Brower/Server)模式设计,系统采用五层架构:用户前端的表现层、应用服务器层、基础服务层、统一访问控制层和数据存储层。
3、功能模块设计
项目计划管理是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产品研制的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研制产品能够按时保质实现既定的目标,对产品研制项目活动的进度及日常安排所开展的一系列管理过程。项目计划管理作为项目实施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枢纽,统筹项目各方面的建设工作,确保项目各个阶段实施与管理工作的系统与受控。在产品研制项目实际业务过程中,根据集团、项目管理办公室、分子公司、承研单位的实际权责范围,将产品研制项目进度计划进行相应的分解,分为0级1级网络计划、年度计划、专项计划、月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等,各层级分别负责对应的计划,层层分解管理难度。各层级计划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计划层级之间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动态性以及有序性等特点.
3.1网络图计划管理
0级网络计划是航空产品研制项目的顶层计划,也是总体研制单位1级网络计划的基础,包含了产品研制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节点要求,反映了产品研制总体进展的重要考核节点。系统实现了对0级1级网络计划的编制、分解浏览等功能。
3.2年度计划管理
年度计划是指导航空产品研制项目当年实际执行的指令性计划,是以1级网络计划为基础,针对里程碑目标的计划分解,围绕当年年度目标而制定的各类计划。系统实现了针对年度目标的编制、修改等功能,以及年度计划的编制、上报、审核、、进展登记、完成情况审查、浏览查询等功能。
3.3专项计划管理
专项计划是涉及重大试验、技术攻关、重要研制工作的专项协调工作计划,为协调多个承研单位的协同工作起着重要作用。系统实现了针对专项计划的编制、上报、审核、进展登记、完成审查、浏览查询等功能。
3.4月计划管理
月计划是以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协调计划为依据,进行逐月编制的月工作计划。计划内容为本月的研制活动工作内容、完成要素等。针对强调时效性的月工作计划,可以根据需要分解到周工作计划。系统页面如图5所示。在计划管理的过程中,范围基准是计划编制和执行的基础,所以计划的合理编制、监控和执行要以产品WBS为基础。没有WBS分解,易造成计划内容的随意变化而失去作用。此外,在产品的研制项目管理过程中,还需配合各类项目管理制度,注意各类模板的积累,形成项目成果,在经验模板基础上进行各类计划的编制,省事且质量高。
4、结语
在复杂产品研制中,随着技术条件要求和系统复杂度不断提高,给项目的进度计划管理带来更大挑战。本文结合实际业务,在层次网络模型基础上,开发了产品研制项目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各层级之间的计划管理关联互通,在实际运用中较好的监控了项目中各类计划的执行,极大的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促使管理方法更加系统和科学。
作者:孟庆浩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哈罗德科兹纳.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第10版)[M].杨爱华,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卢向南.项目计划与控制(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电子信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当今国际市场形势复杂多变,很不稳定,只有在对电子行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于电子信息行业重点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握,注重电子行业长远产业布局以及项目规划,同时需要加强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完善研发创新项目的管理,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创新,加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的研发特点以及企业发展战略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特点
伴随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电子信息产业的管理理论也日益完善,其管理体系也逐渐的从宏观理论开始向微观理论发展,并且运用到实际行业当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会成为未来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因为电子信息产业具备更新速度快、周期短、风险大以及技术要求严格等等特点,所以电子信息产业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的研究非常重要,电子信息产业的新产品研发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种特点,首先是在电子信息研发项目当中MIS系统、电子商务项目以及ERP项目的研究发展,都属于复合系统的项目,在每一级任务之中,都包含大量分项目;其次是在资源有一定限制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受其束缚条件较为多,电子信息研发项目不单单是要对研发单一项目进度进行资源要求考虑,而且还要重视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这时候,就需要最大化的利用时间、冲突和投入等对研发项目管理措施等等。
(二)实现企业长足发展的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内部情况以及外部条件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发挥自身优势,规避自身不足,给业企在长远发展的道路上出谋划策。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大致包括目的、步骤、切入点以及方式方法等等部分,更具其目标制定可划分为稳定型、紧缩型以及发展型等等战略模式,这与技术战略有着一定的联系。发展型战略就技术这点朝着延伸综合以以及技术相关研发方向发展,使用这种战略方式的企业多数为先进型企业;企业稳定型战略主要是在技术进行被动、防范以及追踪升级等路线发展,稳定型战略较为适用于追踪型企业;企业紧缩型战略的制定主要是从技术性战略朝技术产品发展,然后在进行重组整合,其主要使用企业是代替和追踪型企业。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同,他们的技术战略也就不一样,技术战略的科学合理和稳定性强,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让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电子信息行业来说,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将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不可或缺的。电子信息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基本就是以技术战略为中心点开展的,在研发项目确定以后,再对其研究开发项目进行规划和实施,进行深入剖析,从而选择最优的管理模式,让新产品能够顺利的开发成功。
二、电子信息新产品开发研究的计划和项目管理措施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计划
电子信息企业应该明确自身情况,对于企业业务发展走向以及战略制定有明确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中找准自己定位,进一步确定电子信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计划,做好企业五到十年之间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方向规划,最大化的达到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的持续型与创新的有序性,在电子信息产业当中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专门进行对企业新产品研究开发计划和技术制定,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预计该领域技术、竞争力和业务方面的改变,可以使用德尔菲法对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且对其技术战略和项目进行规划,再把进行创意项目的研讨以及对方案进行审核,就信息技术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就项目文件的审核和变更等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还应当组织与之相对应的培训机构以及技术讲堂,借此来确保新产品研发项目的万无一失。
(二)电子信息新产品研究发展的周期
在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研发流程极为关键,,可以依据研发过程,把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市场调查与预计、项目创意和评估、立项论证以及新产品规划与流程等等。在项目进行中,创新和立项是重中之重,在立项之后,可以更具项目管理理论与新产品的特性结合,然后再把整个产业流程进行规划,项目设计生产方法让产品具有多能力化、比如组合产品、辅助产品等等。在新产品立项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战略的高度一致性,先进创新性与可行性一致,遵守市场优先的准则,这样有利于新产品项目使用价值的掌握,以及新产品研发条件和选择方式的综合考虑。
(三)电子信息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的团队管理
对于新产品的研发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依照新项目的组成形式对团队进行职能划分可以分为职能、项目以及矩阵等组织,在这当中,需要强调职能组织对客户要求的重视。在项目组件当中,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组,使用最为符合的人选,深入了解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以及缺点,培养项目团队合作精神,并取得有关部门的一定支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严格遵守矩阵模式,组建电子信息新产品的项目团队。
参考文献
[1]刘洪.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项目战略规划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117.
[2]何军.解析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J].电子制作,2013,(6):101.
[3]王鑫.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子信息企业产品研发项目的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
但产品创新仍存在一些阻力,影响了商业银行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也阻碍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长远发展。这突出表现在重规模扩张、重存贷款指标的考核等传统思维在商业银行管理者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产品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足;产品创新仍然以产品为导向,没有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忠诚度和核心价值创造程度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创新的层次较低;现行管理体制和内部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品创新的活力;产品创新的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效率较低,难以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风险意识薄弱,与创新配套的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商业银行对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现阶段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处理好产品创新与业务发展的多方面关系。
处理好与业务流程再造的关系
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整合优化业务流程。
一是要形成“前台营销服务完善,风险控制严密、资源配置高效,后台保障支持集中”的业务运行架构。当前,无论是公司企业还是个人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已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不再局限于简单传统的业务和服务。面对同一客户的多种和综合化需求,银行必须将过去看待客户的视角从行内各个独立分散的部门提升到全行统一的层次。应该建立定向服务高端客户的工作团队,满足高端客户差异化需求。建立有效的客户与银行沟通渠道,将客户的需求与意见能有效及时地反馈到本行的决策与后勤保障部门,适时地提升客户的服务需求。
二是要积极配合业务单元制转变的试点工作,推进管理机构的扁平化改革,简化管理层次,以提高运行效率和加强内控。业务单元设置应打破目前按行政区域设立的做法,设立片区执行官,提高一级分行之间的配合协调,更有利于为高端客户提供服务。各一级分行也要根据客户及业务的分布,派出经过培训合格的客户经理到基层行加强业务指导营销。
处理好与产品开发传导机制的关系
金融产品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开发,就需要建立一个好的产品开发机制。
一是要构建新产品开发的高效传导机制。总行在自上而下推进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的矩阵式管理和业务单元制试点同时,要适度肯定分行的积极性,加强总分行间的信息传递,适当给予具备条件的分行开发新产品的权利,进行一定的产品创新试点,为总行的产品创新提供案例和摸索经验。
二是要加大产品开发的财力投入。各行要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加大产品开发的费用投入,确保产品开发项目费用支出,确保产品开发项目责任人的奖金兑现,确保产品开发项目专利权。
三是要在开发产品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商业银行间的产品同质化决定了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必须不断创新银行的产品。产品创新的基本点:一要贴近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发展而提升;二要尽可能地使创新产品能够获得客户的高度依赖性,减少同业的同质化新产品对本行的冲击;三要借鉴同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处理好与激励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关系
建立起鼓励创新、鼓励贡献的考评激励体系,强化配合和贡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
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重视业务规模和交易量的考核方式,建立鼓励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和讲求产品贡献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开发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争取实现对产品经理、客户经理贡献度双重计算的量化考核办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强调互动配合。
计财部门作为全行业务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的制定者、考评者及中间业务综合管理者,责无旁贷。计财部门应联合各经营部门、产品开发部门、后台支持保障部门等以例会、实地学习等方式进行经常流,跟踪各业务条线最新的业务动态,及时理顺产品创新目标和.资源配置的关系,最有效地达到激励支持作用。
处理好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树立坚固的风险一收益理念,正确处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是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率的永恒的课题,是银行效率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银行正常运营的折损承受点之所在。
一是要实现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统一。把创新与风险控制都当作自己的责任,实现创新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完善内部新产品开发管理程序,规范完善新产品开发的业务流程。产品创新要有需求发起、设计、立项、开发、测试、投产、后评价、定期更新等各个阶段,要进行科学的风险估值、测算和风险定价。
二是在市场营销中要树立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尤其是做好对产品消费者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防止出现纠纷给商业银行带来声誉风险。
三是条件成熟的商业银行要在风险成本化的基础上,考虑不同资产价值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与资产的非预期损失直接联系。在数据积累充分、参数设计合理的条件下,能够提供良好的测量和引导风险的工具,运用经济资本考核,量化各类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处理好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树立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克服对产品市场营销的片面认识,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大营销”格局。
一是在产品营销方面,要坚持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一体化营销的思路,发挥商业银行产品的整体优势。设立不同的产品经理,对本行的系列产品进行集中开发创新和管理。同时,加强部门间、产品序列间的人员沟通,做好内部营销的同时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进而挖掘和创造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
二是在营销实践中,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网点营销、客户营销发展成为综合营销,我们目前需对符合业务单元制运作的银行产品服务进行单立核算考核,在此基础上,银行一般应委托广告公司将该产品进行品牌包装管理,在营销产品的同时营销产品的品牌,建立起客户对产品的高度认同和依赖。
三是防止和克服好产品不愁销的片面认识。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就是产品的需求管理。而银行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往往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看到自己的产品质量好,看不见市场需求在变化,缺乏对市场的追踪调查,对客户购买行为的变化缺乏了解和引导,结果是好产品不注重升级换代也会脱离市场。
四是要防止和克服产品高位定价的片面认识。当前有些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增大,讲求双赢,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策略不够灵活,有些方面与市场变化及需求有差距。导致部分业务与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明确本行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价,集中资源形成整合营销,建立“大营销”格局。从而使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通过树立鲜明的市场形象,培育客户的特殊偏好,真正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处理好与人才开发的关系
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服务永远没有止境。新产品开发和市场的占领依靠的是全体员工,业务管理的本质是创新而不是适应,因此在人才开发中注重和鼓励员工创新,在未来的竞争中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钢铁产品;质量检验;信息化管理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科学管理和分析技术的产物,实现实验室的信息管理,使得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使得实验室获得更加精确的数据。通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能够采集数据,对任务进行分配,对钢板外观质量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有效的判别,保证质量结果进行科学、准确。同时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强度,减少质量成本,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员与建设。
1检验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要使钢铁产品生产做到高质量、规模化,需要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够自动化的采集数据,并做好数据的传输,使得检验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结合ISO/IEC17025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1]获得认可。准确的接收质量检测任务,将结果准确的反应出来,并应用到生产系统中,使得生产工艺更加科学,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生产成本得以降低,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2钢铁产品质量检验信息化管理设计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结合到一起,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融合质量管理等内容,使用信息技术、测试技术以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等,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使实验室的业务流程进行改善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满足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后续的自动化生产发展。
2.1设计信息系统
将客户作为中心内容,建立检验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得客户的钢铁产品质量检验需要得以满足。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分配、检验以及判定等检验体系,实现一体化发展。实现精细化管理、检验以及操作体系,使其满足质量管理体系,与客户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自动的将数据项目进行导入、登记以及管理。结合业务流程严格操作,对样品进行分别包装和管理,对结果进行有效的审核,对于质量检测项目的过程出具质量证书等,集成信息。
2.2设计信息系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将理化实验室管理作为中心内容,对数据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人为因素、环境、方法、仪器、试剂等,使用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技术等,形成分布式的体系,使得网络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检验、以及共享等,使得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顺利推进。结合钢铁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系统功能进行设计。对产品标准进行检验管理,结合检测标准等科学的选择、使用设备,做好检查、控制维护管理工作,对标准样品进行管理,结合生产计划形成质量检验的项目。将检测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使得检测报告顺利生成,在实验过程中对样品的需要的分析方法进行确定。全过程进行试样,检测结束后,自动化的生成报告,并进行打印、传递以及管理。对台账管理进行检验,使其满足质量标准和实验室要求。将分析器中的数据传输到系统中,[2]防治转录过程中出现问题。若仪器不能自动化的采集,将人工录入的数据进行合成,结合采集数据生成记录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此外还需要对设备、数据采集以及安全等进行管理,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与合成,保证数据更加安全。
2.3设计软件功能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开放性的软件平台提供给用户,结合实验室的管理规范,科学的进行设计,对实验室进行检测和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MES中接收到相关的信息,利用接口系统,采集设备中的数据,使数据能够自动化的处理和传输,实现实验室管理,结合互联网等实现数据的与共享。
2.4技术方案
结合互联网构筑技术的实现方式,利用B/S结构形成三层应用软件结构体系,也就是客户层、业务的逻辑层以及数据库层。客户层能够为用户提供接口,在浏览器和客户端等中进行运行。业务逻辑层能够实现业务数据的存储与取出,该层次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Web服务器、IEP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数据库层,能够储存数据信息的储存,使用大型、关系型等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库的储存[3]。
3钢铁产品质量检验信息化管理的成就
3.1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
要将成分化验数据与自动化的冶炼模型进行对接,在炼钢的过程中能够够对合金配比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其成分得以优化,减少炼钢的成本支出,使得钢的命中率得到提升。自动化的在线测量表面的不足和尺寸,使其物理性能能够得到及时的反应出来,科学的调整轧钢的控制参数,有效的应用控轧控冷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使其更加合格,也使生产工艺设备的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2实现高效实验室管理
利用程序化的形式,对质量检验和管理流程进行规范,结合ISO/IEC 17025标准体系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使得实验室的综合检测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建立质量监督信息化平台,使得质量理化检验工作取得好的效果,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
3.3实现可靠性数据
自动化的对数据进行采集、上传、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记录,防止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出现问题,对数据行为进行有效的修改,在客户心中能够形成好的信誉和形象,使得市场竞争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强化。
3.4实现规范化的检测
形成样品流转程序,实现流程化的检验工作。样品进入到实验室中,需要做好登记工作,对任务进行分析,结合计算机技术对任务以及岗位等进行分析,并确认。分析结束之后,需要将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由审核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审核,并。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钢铁产品的质量检验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使得工作和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对钢铁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测,使质量结果更加准确,真正实现信息化的建设。
作者:吴超 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石横特钢厂
参考文献:
[1]薄洪光,张书冉,刘晓冰,杨静萍.广义过程集成的钢铁产品质量控制管理模式[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05):60-65.
[关键词]企业 新产品 研发管理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要点。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最重要的主体地位。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只有把握住新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导权。
一、企业应正确认识并重视新产品研发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历程还相对较短,相当多的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认识还停留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市场造势的阶段。然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已有许多企业逐步加强新产品自主研发并采取合作等方式快速了解、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新产品研发管理方法,迅速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国内其他企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使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加强新产品研发管理的重要意义。
莱钢集团一直将新产品研发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方面大力倡导自主研发,以工艺结构调整为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新产品自主研发力度,加强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开发生产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先后与10余家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开发,为新产品的研发节约时间,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还成立了专职研发机构――莱钢技术研发中心,并实行研发项目首席研究员制度,激励广大技术人员不断提高研发工作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成为全国统一的市场。企业要开发本企业、本行业的新产品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经过认真反复论证,以免一哄而上,重复开发,一旦供给大于需求,则将导致产品滞销,企业受损。
二、莱钢集团加强新产品研发管理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新产品研发管理工作从新产品立项、研究到开发,再到生产和销售,需要规范而又协调的工作流程。目前,莱钢集团新产品研发管理的主要流程是:先由研发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生产现场的勘察,研究确定具体研发项目,然后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研发项目管理主管部门,由其组织莱钢各专业相关人员先行进行审查论证,看是否有进行实施的必要,对通过的研发项目再由其提交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论证研究,科学技术委员会最终确定研发项目是否予以立项。规划部门对同意立项的研发项目下达投资计划。研发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研发项目负责人员与各生产单位开始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与试制。财务部门按照研发项目分类进行费用的归集与核算。销售部门对研制出的新产品根据用户需求统一进行销售。
整个研发过程从立项、实施到竣工验收,都经过相关部门严格把关,协调配合,规范操作,核算与管理流程较为紧密。但研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问题,使新产品研发存在着研发失败的风险。
客观方面: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抢先研发成功进入市场,推出同类新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较为困难,投资成本较大;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较快,新产品开发步伐赶不上科技发展速度,使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就夭折;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与当初考察论证情况相悖,导致研发生产的新产品无市场需求,迫使企业的新产品面向范围更小的目标市场。
主观方面:部分研发人员工作作风拖沓,以致新产品研发周期过长,市场已被竞争者占领,失去最佳销售良机;对市场前景的估计过于乐观,看不到不利的市场因素,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导致决策失误;目前研发新产品的销售主要是由研发中心人员负责联系用户,再由销售部统一进行销售,但由于工作性质不同,研发人员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也就制约了新产品的销量;对新产品的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工作,目前尚不规范,没能形成具体详细的分析报表与相关资料,对所研发的新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难以预计和准确把握;在研发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设备配置等原因,部分项目研发技术我们还需要与外部人员进行合作,除支付数额较大对外合作费的同时,还加大了技术保密的难度;技术上不过关,有的新产品对技术要求甚高,但企业技术能力有限,使产品质量不能保证;企业信息渠道不够通畅,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本行业不够先进,从而失去了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三、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有不少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或者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预测和论证,以致新产品研发存有或多或少的风险。为加快企业新产品研发速度,保证新产品研发质量,充分发挥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结合莱钢集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管理工作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应深刻意识到新产品研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需求又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强掌握市场信息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对新产品研发做出正确决策,激励研发人员积极开发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或短线缺门的新产品,这样才能有助于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大力降低成本。主要从研制的技术路线、产品结构、使用材料、工艺改革等方面挖掘潜力,以低廉的成本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迅速形成大批量生产,提高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