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学学科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学科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CAI Xiaoming, LIANG Suhua, LIU Y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Medical genetics is a set of teaching, research, health care as one of the disciplines, theory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th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strategy must reflect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need: Refining discipline direction, creating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discipline talent, improve academic prowess; build discipline platform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coord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ultivate discipline results.
Key words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是医学与遗传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整合医学遗传学相关教学科研各方面的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科学研究,推行产学研相互融合,提升医学遗传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从遗传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检测、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①②③
1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现有问题
学科建设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是高校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但目前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引领作用,在学科方向的凝练上无法兼顾学科的特色和稳定性,不注重培养医学遗传学学科带头人,忽视培养学术后备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合理的学科建设发展机制。④⑤
(1)学科基础薄弱。医学遗传学在医学院校是基础学科,结构单一,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方式都服务于临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同方向的研究梯队,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基地、教学实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更谈不上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2)学科层次不高。与医学院校其它学科相比,医学遗传学学术队伍、科研成果和学科基础条件方面相对较弱,学科带头人、学科人才相对短缺,存在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果不集中、不系统,学术论文质量偏低,学术活动层次不高等现象。(3)学科经费不足。由于大家对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认识不足,医学遗传学经费较少是学科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包括教材、教学、人才、科研等诸多方面,有的也存在经费利用不合理等现象。(4)学科沉淀不够。在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相应的学科建设保障政策和措施不够系统,重视、认识不够,加上学科起步晚、底子薄,资源有限且过于分散,没有主攻方向,无法突出学科优势,在学科内部相应的管理制度也缺失,没有统一规划,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学科建设缺乏历史沉淀,缺乏学科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自身的学科文化和特色。
2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策略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因学校特点、资源特点、时间性特点、人才特点等不同而有差异,学科建设策略不是约定俗成、一成不变的,需要认清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深入研究社会发展需求,采取重点发展、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的发展战略,体现学科的创新性、特色性、系统性、综合性。
(1)创新性策略。一是人才创新。充分融合临床妇产、检验、肿瘤等方面人才,拓展医学遗传学团队视野。二是内容创新。医学遗传学学科内容复杂,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发展快、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广泛,因此,在学科内容上要相互参透。三是教学创新。主要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四是科研创新。科学研究是学科的立足点,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2)特色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特色以人才为根本,不同院校有所差异。一是教材建设特色,如编写各种规划教材等;二是教学改革特色,如医学遗传学精品课程等;三是科研特色,如临床疾病遗传机制、肿瘤遗传控制研究等。
(3)系统性策略。一是医学遗传学学科定位,主要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二是学科规划,根据现有资源条件,认清自身特色,重点突出优势。三是组织实施,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障学科顺利、健康发展。四是学科评估,构建学科反馈和评估机制,塑造学科文化,为学科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4)综合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最终是满足社会需要。一是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医学生打下坚实的遗传学基础,同时,培养高层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二是科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医学遗传学相关未知领域进行攻关,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三是服务社会,利用遗传学学科研究成果,从遗传的角度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
3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措施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推进创新,树立正确的学科发展观,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育学科团队,创造优良的学科环境,主要体现在政策轻松、生活宽裕、学术宽松,为学科团队营造和谐的学科氛围。
(1)凝炼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一是学科方向,紧紧围绕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遗传学临床理论、人类遗传病、遗传学知识运用等方面,集中优势,靠团队自身的努力,塑造学科品牌方向。比如,在痛风遗传机制、骨髓瘤遗传控制等等方面突出优势。二是打造学科特色,主要依赖于学科群体,扩大学科群体的影响力,丰富学科内容,提升学科质量。比如医学遗传学国家级教材主编,省级重点学科、医学遗传学硕士授权点建设等。
(2)培养学科人才,提升学术实力。一是对医学遗传学青年人才进行培养,努力打造创新和进取型的学术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激发团队创造才能和教学研究热情,增加研究成果。二是重视拔尖人才,用以支撑学术梯队,形成学科优势,创建学科品牌。比如,培养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国家级学术带头人等。三是加强学术管理,经常性进行人员及学术交流,开阔团队视野,利于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四是增强学术团队意识,促进合作共同攻关,提升学术实力和影响力。
(3)构筑学科平台,增强科研能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资金来源多样性,为科研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比如,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等。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研究方向。比如,各种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所等联合开放共享。三是发扬学术精神,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建立良好的、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四是研究信息公开,科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研究,支持特色性、地域性相关研究。实现科研数据和资料的共享,增强科研能力。
(4)协调教学科研,培育学科成果。一是理顺教学、科研侧重点,协调发展,由于评定职称等切身利益,学科团队人员都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甚至有上课时数、数量规定,为了完成任务,部分学科人员背离了学科目标、研究方向,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以服务学科、服务社会为导向,进行机制创新,改变科研评价标准。二是鼓励产出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让学科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潜能,研究出适合学科和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教学成果,服务社会,促进知识、能力和技术的融合,完成成果转化。
4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
近年,我校医学遗传学被评审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医学遗传学被评定为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医学遗传学是我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我校也是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单位,连续主编医学遗传学本科教材(现已第三版),因此,体会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如下:
一是保证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协调好学术队伍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科带头人和其他普通成员之间、普通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需要彼此尊重、相互支持、真诚沟通、宽容共进,建立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应避免学霸思想,鼓励每个人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个人的学术见解,对于学术分歧不打压、不歧视,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⑥
二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管理主体作用。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渊博的知识、高度的思维水平,在人格上心胸开阔、自由民主、勇于创新;学科带头人要开拓视野,制定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引进、培养和储备人才,使学科建设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⑦
三是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学科队伍的总体数量、高级职称比例、博士学位比例、年龄分布、知识结构等要合理。多数正高职人员年龄应在50岁左右,同时还应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或副高级职务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均无断层现象。⑧
四是完善学科各项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淘汰和监控,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激励机制。经费使用建立预算、拨付、使用、监督机制,保证学科专项经费能够充分发挥作用。⑨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20131230)
注释
①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杨俊宝.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12-214.
②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母波.《医学遗传学》趣味教学法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2.129(7):166-167.
③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医学遗传学PPT制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3.130(9):72-73.
④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20.
⑤ 王晓华.阻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江苏高教,2010(4):75-76.
⑥ 郭贵养.论大学学科建设的十个转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7-19.
⑦ 关少化.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11(5):36-38.
【关键词】超声医学;学科;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89-02
随着超声医学的建设和发展,超声已经不仅仅被应用于临床诊断,超声治疗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治疗手段。超声技术可以与一些强势学科进行有效合作,可以在介入治疗,手术影像检测评估,以及生育学的超声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学科在承担诊断和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医疗科研,甚至医疗教学等重要任务。
相对于一些临床学科,超声医学是一门全新学科,是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部门而形成。但是其与医院的一些其他辅助科室比较,超声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十分突出的。随着超声医学与临床联系越来越紧密,超声医学学科已经实现了多领域渗透。从医院进行超声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超声学科的建设的根本在于有效进行科室建设,实现诊疗科研的严格管理,以及优质服务的全面突破。
一、超声医学学科的建设重点在于科室建设
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命名。在超声科室的命名中需要考虑的是超声功能的涵盖,即使是乡镇小医院也不能简单地命名为B超室,因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三维甚至于四维彩超也已经被引入了县乡医院,所以在科室命名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另外超声医学已经脱离了简单的诊断功能,目前已经与临床治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各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都与超声密切相关,所以通常情况下可以将科室命名为超声科。
超声科室的有效建构是超声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超声学科与临床联系日益紧密,诊疗与教研需要紧密结合,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多数医院在超声科室建设中结构分散、系统性差,加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造成了设备资源的很大浪费。我们需要有效建设完整的超声科室,实现人力、物力最大程度上的结合。对超声科室的建构可以从检查、治疗和教研三个方面有效的推进。
超声学科的建构中需要具有全科素质的团队领导者,科室主任可以从院内外聘请具有威望的中青年专家担任,因为中青年人才更具有发展潜力和魄力。在设立科室主任和副主任的基础上,可以设立诊断和诊疗、教研组长,实现对行政和业务的有效领导。超声科室的一般性工作可由超声医师,以及超声技师联合完成,医师进行诊断和操作,而技师进行录入和报告的出具工作。超声科室还需要数名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观察。器械工程师可以选聘专职或者兼职都可以,但是需要保证检修的快速和及时。在超声科室的技术配比中需要高、中、初级互相合理配合。
二、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临床管理
从医院的建设角度来说,各学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临床的有效应用。超声医学的学科建设需要紧密地和解剖、生理和病理科室联系在一起,积极拓展超声和基础医学的联系。在临床诊疗中需要用规范医学条例来指导医生的患者意识,以及科研意识,在临床上做到有品质和有内涵。在全面理顺本学科建制的基础上,超声医学学科需要积极地进行跨学科协作。超声诊断是临床的前置环节,而临床可以有效的对超声诊断形成验证,所以超声临床需要建立严格的随访,以及反馈机制,超声医师下病房,以及参阅诊疗意见都是必要的。在超声学科的临床上,不仅仅需要增强科室内部的凝聚力,还需要有效的增加医院内部的向心力,以及与患者的亲和力。
超声医学学科的临床建设关键在于保证医疗质量,全面地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积极推进超声医学的临床治疗。又快又好地完成超声诊疗的关键是减少预约,基本上做到“零预约”。在超声临床的建设中积极突出超声介入治疗,有效发挥超声在治疗中的引导作用。全面推进超声介入治疗在造影,引流和造瘘临床上的应用,突出超声在评估和靶向穿刺方面的特色。超声学科临床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及时地解决临床问题,积极地推动和使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紧密的联系学科前沿,为患者解除疾病所带来的苦难。目前对于医院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在超声介入诊断、肝脏移植、临床诊断分析、男子不孕不育和风湿疾病诊断中做精做细。
三、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亮点在于优质服务
从客观角度来讲,因为各个地区的医院层次、以及软硬件设施具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说超声医学在学科建设上基本上难以一整套办法全面推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其实各个医院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却是相通的。超声医学的学科管理在于便捷性,因为超声检查是一项普通的医疗检查,所以说做到快速、便捷是服务的关键。超声科室的服务应该说具有两重性,其一是对患者的服务,其二是对临床的服务,所以有效的实现与医院,甚至于多所医院联网是关键。通过局域网可以进行有效的预约和排号,通过超声的信息管理可以实现临床医生快速了解结果。通过远程网络患者可以挂号,疑难病历可以得到快速的协助诊断和处理。
超声科室的服务还在于超声医师诊断结论的快速生成报告,对一些非常规的病例可以由高级医生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治疗和诊断。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大型的数据库管理,便于网络的直接调取。超声科室可以与医院的网络联系,最终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患者公平的排号就诊,对特殊的病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计划安排好超声技师和临床护理人员。超声科室还需要开设必要的临时观察室,以便于一些小风险治疗项目可以在门诊进行直接的治疗,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24小时观察。
四、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在于科研和人才
我们之所以说超声学科建设的未来在于科研和人才,是因为超声医学的未来应用空间和领域是十分广阔的。虽然目前超声医学还局限在临床诊断上,在临床治疗上也逐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依然有很多需要提升之处。在科研方面最主要是要将科研工作与临床紧密结合,良好的科研可以带动学科发展。在提高超声诊断质量的同时,我们需要重点发展射频消融,超声辐射力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超声医学还需要与多学科实现联合攻关,与临床科室和纳米材料科室紧密合作。还需要积极的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有效地将科研成果向适宜的三级以及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输送,推动超声在介入、造影,以及肿瘤、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促进乳腺靶向造影,以及纳米级造影剂的申报,转化和应用。
另外,在超声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有效借助平台力量,加大选拔力度,培养重点人才。要将院内培养和院外联合培养结合在一起,努力为超声医学人才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待遇上要向青年学科领军人物倾斜,鼓励青年医生申报各种创业基金,以此为超声医学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和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1] 赵佳琦,章建全;借鉴戴明循环理论增进超声医学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年01期
[2] 王鹏,褚洪光,孟春荣,李倩;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J];中外医疗;2012年01期
[3] 刘守君;加强超声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J];现代医院管理;2005年01期
[4] 杨益虎;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21期
[5] 何林丰;对我区超声医学工程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技;2000年06期
目前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处于白热化状态,当然医院也不例外,要想医院获得可持续性发展,首选就要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将详细探讨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并提出有效的建设和管理对策,促进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对策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了重点,并且也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主要是因为该建设有助于医院内涵建设的提升,并将医院品牌树立,同时促进人才的培养,使人才队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临床医技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人文素质,进而推进医院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1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路
1.1明确医院的发展方向,将技术短板清除
例如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肿瘤、疼痛和老年病进行学科建设,同时实现消化系统内外科融合、心脏中心建设的融合,院前院中危急重症的融合、神经内外科的融合。
1.2与医院的特色和实际融合
也就是整合医院的自身优势,将亚专科建设及早布置,如建设骨科医疗中心等,同时针对重点学科进行科研协作群及其科研团队的构建[1]。除此之外,在业务上也要立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
1.3重视学科带头人和储备人才的培养
将具备创新意识、勤于专研、吃苦耐劳的人才选拔,并将其作为学科建设的领头羊,同时加强后备人才的选拔,保证在学科建设上凸显水平一流、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优势,进而为患者提供廉价、高效、优质、方便、安全的服务。
2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2.1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加强政策倾斜
也就是将弹性管理加强,同时进行相关保护制度的建设,促进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实行。再者就是将管理机制健全,促进管理力度的加强,并将重点学科领导小组设立,并以各种途径进行顶尖人才的培养进而选拔,由领头者进行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建设。除此之外还要将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将科研经费和政府专项拨款更多的争取,并且拓展融资渠道,保证最近能够满足科研的需求[2]。除此之外还要将相应的实验室设立,并且将设备购置齐全,为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将院内资源配置优化,将合作机制强化
要想将医院重点学科的竞争力提升,并且将省级研究课题和国家级研究课题承担,并且获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加强合作。一是院内科研合作,也就是将重点学科的“龙头”效应充分发挥,借助医院的优势和特色进行物力和人力的统筹,将新技术和新业务开展;二是将优势学科群建立,对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实现学科间互补互利和学科的低成本发展,同时也促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3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
要想将医院的发展战略落实,就必须对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将定编定岗制度推行,将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明确区分。还有就是将大量的人才吸引,进而共同致力于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充分发挥领头者的作用,对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构建良好的科研平台,推进科研事业的发展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4结合院外多渠道
也就是在技术上向国内外先进单位学习,做到扬长避短,进而使重点学科在技术上获得发展。同时整合商业,将院一企合作模式推行,以此来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将成本降低,进而促进社会效益和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
2.5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建立健全
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重点学科建设领头者的选拔,并且保证考核因素的全面性,如人际协调能力、道德品质、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在进行相关人才选拔的时候,还要注重优势互补,当领头者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帮扶,并且加强实践锻炼。并且带头者来要明确权、责的关系,将两者明确区分的同时,还要将其细分,如建议权和决定权等,并将任期目标管理实行[3]。对于创造利益、技术引进和课题立项必须将具体的要求提出。同时将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使更多的学科接班人和青年技术骨干被培育出来。并且加强科技人员的交流、学习和进修,进而加快学科梯队建设。
2.6借助疾病诊治建立学科链
疾病的诊治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和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了诊治链,同时也是学科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可将市二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发挥,实现临床和科研的协作,并且将学科间的网络联系加强,使学科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推进学科的共同发展。
2.7将重点学科品牌效应树立
带动其他学科及其探索发展道路是重点学科建设承担的发展使命,要想将重点学科的建设步伐加快,就必须将医院各级人员积极组织,使其共同思考和献计献策,将重点学科有计划的制定和发展,并且将其纳入医院管理的范畴,在管理上推行长效动态管理,也就是优先发展重点科室,优化组合发展受限科室,强力扶持有潜力的科室,以此来实现重点学科品牌效应的努力创建,推进各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并且以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来促进医院学科的整体发展。
3结语
对于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而言,在工程量上较大,且具有长期性,同时还必须依靠各方的扶持和支持。而作为医院,必须明确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路,再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加强政策倾斜,将院内资源配置优化,将合作机制强化,结合院外多渠道,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借助疾病诊治建立学科链,将重点学科品牌效应树立,这样才能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宋美昕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促进学科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8:236-238+242.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状态和水平体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加快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适应新形势下药学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药学专业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不仅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与医疗质量、甚至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药学专业,面对日益增加的各种挑战,药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水平成为制胜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当前强化药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药学学科的办学宗旨是面向医院、药厂和科研院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面临的迫切问题是:随着高等教育质量观念深入人心,学科结构如何应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为药学专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一)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药品是关系人类健康的特殊商品,以服务广大群众的需求为市场目的,它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诸多方面。因此,药学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应具有制药和管理知识的交叉性。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面性,即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基础性,即以药学应用能力为目的的理科人才素质的培养;融合性,即药学与管理知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
目前,各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竞争,而教育质量是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中心、以教学资源和服务为支撑、以教育产品质量为体现的完整体系,而学科体系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高等医学院校主要依靠自身已有的学科资源,学科体系的竞争力在实体上表现为专业、课程及其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在学科建设上就是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和资源建设三个方面的规划和发展能否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因此,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就是要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使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最有效地利用资源。
二、提高药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方式
根据药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药学的专业定位,在药学学科建设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满足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药学学科的建设必须体现时代特征,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就业所需的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最终体现为稳定学科的招生规模。
(二)制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特色的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专业建设工作的宗旨。由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及教学模式的创新,都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因此,制定出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成为关键的问题。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药学人才,这一定位既符合市场人才需求,也切合学校发展实际。这个目标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把教学内容的设置、本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现有的药学专业教学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有些差距。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足够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药学发展的前沿知识。
(三)建立健全的学科结构和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学科建设是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包含主干专业和辅助专业在内的完整的专业构架,这些专业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学科的基本单位组成的课程群,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教学内容体系是以培养目标为指针,在知识获取和实践能力提升上具有合理的分工和比例。对于药学专业人才来说,知识体系主要由基础理论知识、药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三部分组成。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药学专业人才在知识体系上的交叉性。
(四)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主干教师,他们从事组织、服务和研究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背景,紧跟所属专业的发展步伐,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二是聘请的专家学者,他们一般是本学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者,利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平台为学科发展服务。药学学科建设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项目和参与重大课题的机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研究空间,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增强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五)创建自我创新机制
学科的生命在于创新,尤其是在这个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学科体系会随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但学科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持学科的负责人也容易产生一定的惰性。因此,对于学科的发展而言,必须克服这些弊病,形成一套自我更新发展的机制。创新学科发展的理念,就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即结合学科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评估学科自身的运行情况,并适时进行调整。更新机制的核心在于评估反馈机制,前提是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六)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成果的转化
学科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同时,要重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教学的质量保证意识、专业的科学定位意识、学生为本的主体意识、国际化接轨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教育创新意识等理念作为药学学科建设的出发点,研究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药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目前,全国多所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药学专业,基本上满足了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目前的学科结构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学科建设没有近期、中期、长期目标的分解,对外部需求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学科结构建设不能突出重点,缺乏品牌意识和创建品牌专业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现有学科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从学科整体发展的层面评价学科的运行情况,包括学科特色、招生规模、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等。
(三)相同学科内各专业没有实现课程的共享,彼此过于强调专业特色,而忽视学科内的相通性,造成资源重复建设,浪费情况严重。
四、药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与目标应用能力相对应的课程新体系
以药学专业人才目标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与现代药学应用型人才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软件和实践教学基地等,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这些改革,使课程体系中的各门理论、实践环节课程均为专业方向目标能力而设置,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性、特色型、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优势开展实践教学,完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教学改革为核心,实践教学注重吸收社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能力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建设高标准的教学实验条件,达到“教-培-研”三位一体的理想实验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而且可以通过培训创收,还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学术研究。其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总体安排,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践阶段、综合实践阶段、生产实践阶段,各阶段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和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使学生的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不断深化,达到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制药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体系、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拥有一批应用型教师。培养应用型教师主要有几个途径:一是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药学实践经验,还了解社会对于药学人才的能力要求;二是输送教师到社会兼职或国内外培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三是聘请社会技术人员兼职开设讲座或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四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努力,积极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考试,增强教师的应用能力。
总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学学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今后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为培养现代制药产业需要的高素质药学应用人才而不懈努力。
1 新时期军队疗养院疗养与康复的作用地位
1 . 1 新时期军队疗养院保障形势和任务 未来几年, 随着武器装备、战略谋划、战术应用的研究向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国家权益、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非军事行动日益常态化,生物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我军广大指战员将会承受更多、更复杂因素的影响,承受更多的身体和心理负荷,这对疗养与康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疗养院在做好卫勤保障工作,以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1 . 2 国内外 疗养 和 康 复在战 伤 时 的 应用 据统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伤员重返前线的比率最高,主要原因是法国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应用自然疗养因子和人工物理因子治疗伤员[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各类疗养院均接受伤员疗养治疗和康复,军人病员有 90.3%重返岗位. 近年来,美国提出"全生命周期保障"和"全谱卫勤"的观念,实现"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救勤务"并重,构想对"全维卫勤"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启示[ 2 ]. 我军的疗养康复工作是从最初的荣军医院开始的,为促进官兵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3 ].
1 . 3 新时期我军疗养和康复在卫勤保障中的作用 疗养院作为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医疗机构,面对 21 世纪疗养院根据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要积极发挥疗养和康复的作用,就必须掌握广大官兵身心健康保障的需求,利用疗养地优势,把握为部队服务的创新手段,增强广大官兵机体的健康体能,提高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紧张及生物节律紊乱引起的亚健康状态,治疗和康复部队的常见病、多发病,从而发挥疗养院由平时的"保健康"扩展到战时"保打赢"的职能作用.
2 物理治疗在疗养院发挥疗养与康复的优势作用
2 . 1 理疗学与医学各领域的联系 科学地应用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当疗学的发展趋势是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军事医学、基础医学、老年学、宇航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的联系日趋密切,疗养院在积极利用自然界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理化学因子和人工物理因子在疗养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 2 自然物理因子在疗养院的优势作用 我国疗养地多位于海滨、山地、森林、湖滨、草原、风景地等,疗养地富含对人体有良好作用的疗养因子,可增强机体的适应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增强调节能力,改善机体的反应性,以及加快生物节律的恢复等,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能起到调节改善作用,促使失衡的机体恢复正常,消除疲劳,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2 . 3 人 工 物 理 因子 在 疗养 院 的 应用特点 (1)预防某些职业病,如矿井、坑道、地铁及潜艇等作业人员的紫外线缺乏症;预防和减轻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 (2)治疗病种>260 种,一种物理因子有多种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作用可相对集中病变部位,与药物联合应用时可有较好的疗效.
2 . 4 理疗学和康复医学在疗养院的应用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的医学专业,不仅是对疾病本身,而是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职业活动上进行全面康复[ 4 ]. 为此,必须是多学科共同协作,必须与各临床专科密切合作,在物理治疗、医疗体育和有关临床上配合应用作业治疗,包括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娱治疗及假肢和矫形支具的装配等都是疗养院采用康复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加快疗养与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3 . 1 建立疗养康复医学学科创新体系 全军疗养院系统经过 50 余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设备、资源和管理优势,具备了与康复医学趋势相适应的发展基础,但是,缺少的是与康复医学发展相配套的学科建设体系. 学科创新体系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实现军地联合、院校联合、各医院、疗养院联手,采取综合发展模式,实行规模化、集成化运作,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进行系统化、网络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实现资源技术共享,重大项目协同公关,优势技术科学整合,强势领域联合开放、流动、竞:请记住我站域名争、协作、集成的运行机制[ 2-3 ].
3 . 2 加快疗养和康复专科建设学科建设要突出特色 ,要以疗养康复技术为基础,以理疗、心理、中医、体疗为技术手段,侧重亚健康状态和对心脑血管病、神经功能性疾病和骨关节等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技术的应用[ 5 ]. 同时,利用专科中心和特色科室的平台,以特色技术带动常规技术,拉动整体科室的协调发展[ 6 ]. 其次,加强康复专科中心向康复专科医院建设发展, 是推动疗养康复医学专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疗养院准备为完成重大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任务的条件.
3 . 3 抓好康复与理疗医学人才培养工程 人才培养工程是学科兴旺的关键:(1)抓好人才来源,建立人才培养体制,巩固院校设立康复与理疗医学本科专业,在医院、疗养院设立康复与理疗医学培训基地, 使院校培养和继续教育相结合,使医学人才源源不断. (2)抓好人才选拔,选拔好领军型人才,一个杰出的领军人才可以占领一个领域的制高点,开辟一个新领域,带动一大批人成长. (3)积极提供支撑条件,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学术研究平台.
3 . 4 强化发展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 医学新技术方兴未艾,各类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与临床医学相比疗养院医学科技在疗养和康复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实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在康复技术、自然疗养因子应用技术、人工物理因子及传统中医等技术的开发应用有待于提高[ 7 ]. 遵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认真论证好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瞄准康复和物理医学科技最前沿技术,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积极抢战技术制高点.
4 选准疗养与康复医学学科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的基础,而医学期刊的发展也会助推学科建设。可以说,医学期刊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医学临床或科研以及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认识到甚至不知道医学期刊编辑对学科建设的作用,而医学期刊编辑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发挥或挖掘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或角色。作为医学编辑,我们只有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才会对医学编辑本身应担当的学科角色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1.1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和孵化的基石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特色都是通过学科建设层面的提升得以体现。在学科建设评价的诸多指标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关键。而医学期刊的可持续、高质量、特色发展不能脱离本学科的发展。首先,学科建设中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医学期刊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奠定基础,没有强大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期刊的特色将是无源之水,其未来发展也将受到很大限制。其次,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的组建为期刊的发展形成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学科领域中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该学科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这为期刊提供了优质的内容。医学期刊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才能寻求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突破点,提出更多的新策略和新途径。总之,医学期刊发展不能游离于相关学科建设。
1.2医学期刊是学科建设的助推剂
医学期刊多以反映临床诊疗、医学科研成果为主,是刊载学科创新成果和科技信息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学科发展的发表者、推广者和推动者,直接影响到学科发展和成果转化,担负着发现和培育医疗科研人才以及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职责。促进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的责任或使命,医学期刊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期刊作为发现、扶持、培养学术新秀的媒介,推动学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以期刊为窗口和纽带,加强和扩大同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可以促进医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医学期刊见证和记录着医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小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积淀中为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基础。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为例,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的关系可窥一斑。神经免疫学是19世纪中期崛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横跨免疫学和神经病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尽管当时医学学术期刊众多,但尚无一本较权威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与神经免疫学相关的杂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于1994年创刊。《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中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坚持以神经免疫学为办刊特色,紧密配合承办学科发展的需要,将期刊的学术发展方向与医院(学会)的学科发展相呼应,刊登了大量神经免疫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通过检索“知网”1994~2012年发表的典型的神经免疫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的文献共901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有493篇。而我刊共刊登相关文献40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59篇,在30多种同类期刊中均排列第一,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神经免疫疾病相关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我国从事神经免疫学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神经免疫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医学期刊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而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学术期刊这个重要的工具和平台。
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除医院学科建设的相关人员认可和支持专职编辑的工作外,编辑在二者的互动共进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医学编辑应该将自己视为学科建设的一部分,提高学科意识,切实融入学科建设的浪潮当中。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除做好传统编辑角色和具备编辑的基本素养外,还需要注重适当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等,多角度提升自己的学科素质。编辑学者化是大势所趋,在学者化的基础上实现更高一层的职业化。如此,医学期刊的编辑才能站在研究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才可能辨别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使刊物成为反映高水准学科研究成果的园地,才能真正融入专业研究领域,进而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发育和成熟。
2.1参与学科临床活动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对日新月异的临床知识没有基本的认知,即使在高学历人才纷纷加入到医学编辑行列的今天,也很难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医院的大环境为医学期刊编辑参与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编辑人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在不影响正常编辑工作的同时,可以参与临床相关病房的查房活动和病例讨论会,这样能巩固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更新知识库,同时锻炼了临床思维,及时了解到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关键问题。《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和《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值得借鉴。该期刊编辑们结合自己分管的学科,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情况下,定点与科室联系,参加医生查房及门诊诊疗等临床实践活动,及时把握学科的新进展,发现新的报道课题,积极从事组稿活动,发现优秀的作者和审稿人,邀请他们对其专业中疑难临床问题作综述,或展望,或制定标准,极大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
2.2参与学科科研
编辑亲身参与学科科研工作是全面而及时地跟踪学术前沿的最直接的途径。目前国内外许多科技期刊编辑多具有特定学科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水平,一些科技期刊的编辑仍从事科研工作,从而具有较强的学术判断力和洞察力,不断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依托医院的医学期刊,具有与医院科研平台紧密结合的优势,医院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均为医院编辑参与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较多可从事科研活动的优势资源。编辑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参加相关学科课题申请或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掌握更多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信息,培养编辑对学科热点敏锐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否则,很容易陷入“见玉不识玉”,守着聚宝盆却不能为我所用的尴尬境地。作为医学期刊专业编辑,可从事的科研活动途径和方向非常广泛,例如参与编辑类科研项目、相关学科的科研项目等的申请和实施。医学编辑在充分了解相关学科专家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学科研究项目牵线搭桥。因此,医学编辑可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多尝试,锻炼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质。
2.3参与或组织学科学术活动
密切关注国内外本专业的学术会议是医学期刊编辑掌握学科研究动态和热点的重要渠道。编辑应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参与重要的学术活动。首先,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不仅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动态,而且有机会和相关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促进感情,进而有利于进行组稿和约稿工作。其次,医学编辑在长期的编审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本学科理论知识、科研设计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编辑经验等,也可以受邀到其学科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这不仅可以加强学术期刊与一线学科的联系,也可以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编辑参与学术活动时应注意要广结善缘,充分与本学科专家学者交流,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另外,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期刊是由学术团体或协会为主办或协办单位,期刊可利用协会或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和人员优势共同开展学术会议,不少知名学术期刊甚至亲自策划组织此类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对当前的学科前沿问题进行讨论,这不仅可以为医学期刊打造品牌,同时也可以推动该学科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展学科交流与碰撞,也为医学期刊的编辑提供大量优质的稿源。
3结语
1我国医学人文学的简况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医学人文学得到了很多高校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已经走过了“探讨其重要意义”的阶段,其重要性已经被医学教育界普遍接受。[2]山东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院校设置了医学人文学博士点。但是在我国的医学学科门类设置中,至今没有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及相关内容设置,国内这些院校的医学人文学学科都是作为医学交叉学科来设立的。显然,相对于医学人文实践发展的迫切社会需要而言,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是薄弱的。
2我国医学人文学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医学人文学学科与医学学科门类其他一级学科的关系问题目前我国将医学人文学学科作为医学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来设置,在具体进行学科设置时,往往忽视了医学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中的其他一级学科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单向的、忽视了分支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缺乏与医学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的医学人文学科设置无法充分发挥医学人文学在医学发展中的“规范与引领”作用,甚至与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2.2医学人文学内部各学科群之间的关系问题按照目前的学科设置,医学人文学的各学科被分散在哲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大学科门类中。这种以知识源流为学科划分依据的方法,虽然能反映出分支学科与母体学科之间的衍生关系,却在实际上割裂了医学人文学科基于特殊研究对象的学科整体性。如医学伦理学与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等诸多分支学科有着种种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这种以横向联系而不是按纵向梳理构建学科群的方法更适合于跨学科发展和交流。[2]因此,医学人文学各学科之间的种种必然联系迫切要求将各个学科从原人文学科中分离出来,建立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群,从而更好地促进医学人文学学科的发展。
2.3医学人文学学科设置的规范化问题医学人文学涉及哪些学科,贺达仁将医学人文学划分为6大类4个分支约118门课程;[3]张大庆主张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杜治政认为医学人文学应该由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史、医患沟通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群构成,其核心价值是维护人类生命尊严和人的权利。由于没有明确的学科设置政策,使得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定位、科学体系结构、学科培养目标、学科业务范围以及学科课程设置等相关工作缺乏规范化建设,对学科的长远、科学、健康发展都十分不利。
2.4医学人文学学科发展理念问题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发表了《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标志着人类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正式诞生。为医学人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确立了核心价值理念———医学人文关怀。这一观念正在改变着世界医学教育的样式。但是,目前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和医学教育者对此还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已经建立的医学人文学学科的描述和培养目标中,尚无关于医学人文学科理念和医学专门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精准表达。
3我国医学人文学学科设置和发展的建议
由于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根据当代医学发展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我国医学人文学学科设置及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增设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
3.1在医学学科门类下,增设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主要是运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分别从人文和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及医学中的各种相关问题,同时又运用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医学的角度研究与人的生命、健康有关的人文和社会问题的相关学科的总和,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该一级学科主要研究范畴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①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提高学生判断善恶、荣辱的能力,正确把握医学实践的道德原则;②医学哲学是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将思维方法与思维形式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才可能逐渐把握各种医学对象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③医史学是医学各学科的高度综合,也是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高度综合,医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总结,任何医学成就都不可能在割断历史的情况下取得;④医学法学主要以医学领域的法律现象和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现代医学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不断物化的环境下,通过医学法律制度来对医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也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⑤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它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⑥医学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医疗领域中的社会角色、角色关系、角色行为、角色流动、医疗社会组织的交互作用以及医疗领域与整个社会生活的互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按照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首先设立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然后在通过学位授权审核的高校,进行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招生和人才培养。设立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明确学科范畴,不仅可以大力促进该学科的自身发展,而且还可以对临床医学等其他医学相关学科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
3.2明确医学人文学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具体表现为: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系统掌握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对国际和国内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科技哲学、方法学等知识及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的知识理论体系;在能力结构方面,培养对人文思想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进行原创性研究、发现和解决实际人文医学问题、指导他人成功从人文角度化解医学困惑以及为医疗卫生决策和管理提供建议的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诚信正直、有社会责任感和求实创新精神、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的人文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3.3夯实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基础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理、法、药体系的重要环节,方剂学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临床各科的教学质量及临床实践。该文分析了方剂学学科建设现状并对方剂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理性思考。
【关键词】 方剂学 学科建设 人才建设 发展目标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临床各科的教学质量及临床实践。因此,科学而合理的建设方案对研究方剂学学科显得尤为迫切。
1 方剂学学科建设现状
从全国范围看,不同等级、不同地区的方剂学学科,其发展水平及地域影响参差不齐。有的发展水平很高,但有的却处于学术水平不高、科研综合实力低下、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出现的状态。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方剂学教研室共有在编教师6人,承担着全院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方剂学》教学任务。从职称结构来看,副教授 2 人,讲师 3 人,助教 1 人,呈现出职称结构偏低;从学历结构来看,硕士 3 人,本科 3 人,学历层次不高;从年龄结构来看,25~30岁1人,30 岁~45 岁4 人,50~60 岁 1 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由于广西中医学院地处西部,属老、少、边地区,学科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固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课题立项,更谈不上研究成果;近年来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受阻;加上年年扩招,教学任务急剧增加,教师几乎成天忙于教学之中,导致近几年来科室老师无法去医院临床或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状况,若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方剂学学科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落后状态。
2 方剂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2.1 人才建设要搞好学科建设,人才是第一要素,是关键。在人才培养上应从远处着眼,应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带头人。
2.1.1 青年教师培养① 培养青年教师临床素质。中医学的经验性决定了中医教学必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决定了要成为合格的中医教师,必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要求青年教师上岗前,必须具有 1 年以上临床经历。同时青年教师每周不少于8个学时的临床诊疗时间。② 依靠科室内新老传帮带,指导、督促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③ 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相关现代新知识、新技术,以弥补知识结构之不足,为方剂学学科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知识结构及智能储备。④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以改善学历结构。
2.1.2 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带头人根据学科性质特点及整体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引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工作中起着领衔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在学科发展的困难时期,挑选一位具有发展中医事业强烈使命感,既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又勇于开拓,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可加速本学科建设。
2.2 学科建设
2.2.1 强化教学研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强化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对教材、大纲、教法的熟练程度。通过课程的立项研究,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同步建立 CAI 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案例式教学,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刻板、信息量少、效率低的缺陷,把教师和学生从有限的课时内忙于板书笔记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这样一方面可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还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教与学的积极性、互动性、创造性,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本科生建立案,并建设本科生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促进教学。
2.2.2 明确主攻方向,形成学科特色
长期以来我院方剂学学科基础薄弱,人员较少,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固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课题立项,未能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方剂学要结合本院既有的学科特色,发挥中医中药特长,迅速确立学科研究方向,这已成为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经过多方反复论证,制定了依靠地方政府扶持壮医壮药的政策,明确了以壮药开发与临床前研究为主攻方向。围绕主攻方向,申报和开展一批相关的各级课题,以课题支撑学科,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新的特色。
2.2.3 配备好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硬件
学科建设与发展既需要软件以充实内涵,也需要硬件来支持。一方面积极争取学院经费,建立实验室,逐步添置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争取配套资金充实实验设备,促进科研的深人开展;同时由学院提供平台与药厂进行横向联合,共同开发新产品。
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以现有的省重点、市重点、院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争取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为契机,以创建一流的大学附属医院和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为目标,突出特色,确保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构筑学科基础平台,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拉动相关学科发展,积极构建学科群,从而大力推动学科整体发展和医院综合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根据医院总体定位,结合医院发展实际情况和学科的基础和条件,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我院学科建设分为两个层次:
“支持起步层次”,该层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相应的学科建制,明确建设方向,推进我院整体学科建设,促进我院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架构,属于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
“重点建设层次”,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科研项目较多、层次较高、科研成果较多的学科作为重点来发展。该层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练学科方向、培养和遴选学科带头人、逐步构建合理的学科梯队、争取高层次的科研课题、活跃学术氛围。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倾斜,促进重点学科快速发展和壮大。重点建设层次学科被确定后,逐年评估,优胜劣汰。
通过上述两个层次的建设,到20__年,着重建设院级重点学科4~6个,市级重点学科3~4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积极筹备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二、学科建设内容
由学科建设办公室牵头,重点抓好学科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引进、条件建设、学科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并与科研部及教务部合作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及学术交流的工作。学科方向应从学科原有基础、现有优势及当前发展趋势出发,选准“目标”。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主要作用:①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制定本学科建设规划,确定本学科建设目标和重大科研项目;②培养接班人和建设学科技术骨干队伍;③疏通和开辟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④把握全局,积极发挥重点学科建设效益的辐射作用。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学科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为目标,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优劣。加强条件建设和优良的学科管理机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学科建设的任务
今后五年,医院围绕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把学科建设放在全院工作的首位,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院学术地位、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要解放思想,勇于挑战,把我校学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着力抓好科研方向凝练和人才队伍建设。各学科要在现有科研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凝练好科研方向,使每个学科建立起2~5个研究方向;同时注重各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各学科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规划,大力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层次和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并要大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效益。
3.抓好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活动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过程,是形成学术梯队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也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医院知名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各学科要解放思想,挖掘潜力,内联外引,争取各级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要抓紧完成现有课题的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质量,产生科研成果。医院实施科研监督和评估,完善和加大科研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教职工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4.完善和提高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今后五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在现有本科及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兄弟院校相关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工作,锻炼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为适时申报博士培养授予单位和学科授权点奠定基础。
5.加强学科服务体系建设。学科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及科研平台的建设,学科服务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保证。此外,还要加强图书资料文献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学术交流渠道的建立。要加强国内外相关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校学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学科建设措施
加强学科建设是医院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为确保我院学科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带有全局性的关键工作。
1.学科建设实行院、科二级管理。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指导学科建设规划的制订,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协调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包括教务部、科研部、人事科、
财务科、总务科、物管办等管理部门)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2.做好学科点的布点规划。医院启动学科建设工作后,应按照现代医学学科布局完善我院相关学科体系,搭建学科建设框架,这是我院学科建设实施整体推进的首要环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学科建制,明确学科建设方向。
3.做好重点建设学科的筛选工作。在完善我院相关学科体系的同时,需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遴选数个学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
4.抓好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将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或倾斜政策,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到20__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15名,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5.加强科研工作。在科研项目申请、审批和科研基地建设方面要明显向重点建设学科倾斜。争取利用3~5年时间在重点学科中培育出一批相对稳定而明确的科研方向,扶植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立有效的科研工作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制度。力争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和造就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
【关键词】体育学科;强化;建设;有效性;对策
一、我国体育学科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校体育任务不全,学科研究缺乏认识,新型学科无法创立
全国体育院(系)编的各类体育理论教程,根据学校体育的目的,提出了4大基本任务。它的提出,对指导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它忽视了我国大学的科研功能,因此,对我国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客观上起到了消极作用。大学是我国创立新学说,创建新学科,传播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培养人才的基地。可见,大学体育的任务和中学有区别,它除了学校体育4大任务外,应还既有担负体育学科研究和促进体育学科发展的任务,又有担负进一步完善体育学科体系,创建新学科和新学说的任务。大学体育教师立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前哨,对发展和创建新学科更有条件。例如,普通院校如何创建学校体育学、体育健身学、知识分子体育研究学、体育法规学、城市体育学、农村体育学、体育人口学、比较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老年体育研究学等等。
1.2技术传授包揽课堂,学校体育以竞技为导向,体育学科格局难成
我国传统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侧重于对学生本身的体育完成标准与最终测量结果的一些认识,考察的是学生本身体育学科技术使用能否完成技术标准的要求,但是对学生本身的素质构成和身体素质的分类并不明显,也没有提出相应的素质成长发展方式,教学素质大多数院校都没有针对性的给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普通院校与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上强调重复,教学任务相似,在方法上缺乏创新管理,大同小异,模式一切照旧,没有创新性,增强体质的口号变成了最终的陈旧模式,降低了学习的动力,大多数学生甚至无法掌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只是认为体育课就是一项游戏与运动结合的课程。让体育学科的教学与其原本建设的目标相差甚远,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宗旨上的创新,对趣味性掌握不足,体育任务教学的目标设置不清晰,教师也没有研究动力,甚至在教学内容上停滞不前,没有方式的创新,相比其他学科的建设差距变得更大了。
1.3没有发挥高校优势,体育科研人员合作不够,体育学科发展缓慢
体育科学是一门以多学科为基础的科学,这些学科包括生物学、生理学、医学、数学、力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而体育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与上述科学相互结合和渗透就可以产生许多子学科(派生学科或分支学科)。例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统计、体育应用数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等等。院校具有门类多,科研队伍实力强、科研设备条件好,科研潜力大,能承担国家比较重大的研究课题,并能产生重要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些优势,我国文、理、工、农、医各类新型学科大多数都是由院校发展和创建的。也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和特点,大学,特别是全国重点大学,在发展我国的体育学科建设方面应该而且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我国体育界在体育学科建设上并没有发挥大学这些优势,不太重视体育学科建设和研究。国内从事体育科研和体育实践的人员与大学其他学科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少,且兴趣不大。
二、加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的一些对策
2.1提高体育学科建设和认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体育科学要发展,首先必须增强大学各级领导对体育学科建设的认识,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要加强体育学科建设的宣传和指导,把体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到议事日程上。为了搞好学科建设,要做到组织落实、机构落实、经费落实,研究方向和学科带头人的落实。
有一条经验值得提倡,清华大学于1994年初成立了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科研中心,中心包括了校体育教研部、力学系、电机系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精仪系康复工程研究室以及校医院。中心聘请了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博士担任主任。同年底又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并把体育和健康列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就促使了该校体育科研与各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体育学科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创新体育学科的教学设想
第一、正确处理体育教学、训练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院校体育的任务不仅是体育理论教科书上提到的那4个方面的任务,还应该为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创立新学科,新学说做出贡献。因此,要处理好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与体育学科建设的关系。
第二、选拔体育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学术梯队,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学术梯队结构的合理性与学科带头人的远见卓识及超群才能是体育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创新思想,民主作风以及活跃在本学科前的造诣深厚的带头人,还要善于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因此,体育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小组与杰出个体的有机结合。对选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要逐人做出培养对象,优先送到全国重点体育院(系)或理工科院校进修或出国深造。给他们创造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的条件。使他们获得学科前沿的信息,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同时要逐步地使体育重点学科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形成一支资质聪慧,富有才华,进取心强,有协作精神的学术梯队。
2.3实行倾斜政策,稳定体育师资队伍,重点投入扶持
重点体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要列入学校、省(部)或国家重点发展规划。在培养、选送,职称、住房、出国学术交流优先考虑。重点体育学科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专著出版、学校或省(部)、国家要拨专款予以资助,做到经费单列。国家、省(部)的体育攻关项目首先考虑将任务交重点体育学科完成。建立学科发展奖励制度,对创建新学科和新学说的专家要实行和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获得金牌一样的奖励标准。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学科建设检查和评估制度,利用学科评估来不断发现体育学科存在的动态问题,并及时采取各项措施予以解决,完善好体育学科建设的有效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秉彝.论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科学,2010(05):55-58.
[2]邵伟德,马楚红.体育学科分类体系的科学性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10(01):100-102.
关键词: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独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从概念上讲,学科交叉逐渐形成一批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科学领域的进步,交叉学科正在逐步向综合科学发展。在医科大学中,独立学科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突破,应该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而不是仅仅作为单一的课程来对待。本研究主要对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展开分析,现做如下综述。
一、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方案
(一)交叉学科的形式
就交叉学科本身而言,其独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医科大学的研究水平,并且扩大医学领域的研究范围,输送更多的人才。基于现实需要的考虑,交叉学科的形式可分为3个层次:核心学科、紧密层学科、外延层学科。核心学科作为我国的重点培养项目,必须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的学科。以分子生物学为例,该学科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在医科大学中,分子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大分子(核算、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突出表现为对人体神经活动的机理探索,对癌的发生研究等等[1]。紧密层学科主要是由核心学科的内涵联系紧密的若干学科组成,该形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并自主探究其中的联系。外延层学科主要是核心学科与紧密层学科联系松散的外周学科。
(二)交叉学科的内容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应从多方面入手,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医学学科的内部,应向多种学科进行拓展,深入研究,将各个领域的相关联系摸清楚,为将来的医学发展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研究认为,交叉学科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学与自然学科的融合。以细胞生物学为例,该项交叉学科体现在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主要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各种生命规律[2]。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细胞生物学有利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并且在发现新物种和探究古老物种方面,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细胞生物学还能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特别是染色体,这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各种先天疾病的治愈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第二,医学内部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学科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当代医学的发展,将医学内部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健全了交叉学科的研究体系,同时可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治疗中,提高治疗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第三,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以生态学为例,该项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属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典型结合。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3]。
二、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成效
(一)通过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学科层次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现实工作中,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最终的成果却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从我国的情况来分析,通过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学科层次和水平获得了全面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和技术也有较大前进。例如,2003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以来,积极致力于医学与诸多学科的融合。学校特设了Med-X基金,以此为纽带,通过项目合作,实现了两校技术平台和科技资源的共享,大幅提升了科研实力,拓宽了科研领域。“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项目,是复旦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申报成功的2002年“973计划”项目[4]。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之所以选择复旦作为合作伙伴,就是因为看中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与医学院结合后的研发实力居于国内前列。枫林校区宋后燕教授的分子医学实验室就是在两校合并后,得到科技资源的支持,成功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通过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学科专业覆盖面进一步拓宽
除了上述的成效外,我国还通过扶持新兴的交叉学科,促使学科专业覆盖面有了更大的拓宽。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为例,该学校的新型交叉学科――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属于一种全新的研究领域。近五年来,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方向,负责863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攻关课题3项,获部、省级等各类奖50余项,专利10项(其中有2项为美国发明专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累计达700余篇,综述性文章100余篇,编写各类专著、教科书和参考书20余部,其中主编的《物理药学》、《靶向给药制剂》属填补国内空白的专著。主编的《药物化学》等教材为全国规划教材。
三、总结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在理论上、实践中都获得了非常大的积极成果,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提高各方面的工作水平,促进医疗技术的提升,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06(05):73-77
[2]陈君,彭成华,赵智涛,夏旭.独立医科大学多科性发展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4(03):42-44
【关键词】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10-01
上海地区现代的院前急救运作已被称为“上海模式”,对于其整体建设而言,除了加强具体急救操作方面的实践外,急救体系的学科建设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本文从上海急救系统建设国内一流急救中心的定位出发,为我市未来的院前急救学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1.1 院前急救的专业性: 由于当代医学理论和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院前急救本身的学术含量也日趋提升。急救医学作为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由于其涉及的学科交叉和研究积淀有限,目前是现代医学发展中亟需发展的重要一环。面对院前急救工作抢救生命职责的重要性和综合研究的专业性,加强院前急救的学科建设自然是开展院前急救工作和丰富院前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1.2 院前急救的复合性: 院前急救不仅是重要的医学学科,更是重要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其学科建设本身包括医学研究、组织管理、社会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于院前急救的学科研究,既要坚持一线抢救和临床实践,也要兼顾组织调度和管理模式。院前急救的相关参与者,包括管理者、调度员及一线急救人员,都需要积极进行经验总结,投身于自身相关的学科研究中,实现院前急救整个体系的理论发展。
2.上海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现状
2.1 学科建设成就显著:上海的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基本形成了结构丰富、组织完善的体系。为了实现科教兴医的战略,市急救中心以及各区县急救中心将学科建设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开展急救实践和相应课题的研究。各家单位在相应的专业课题、临床研究、组织管理、急救调度、专业讲座、业务培训、专业研讨、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大力投入,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我市的医疗系统很重视院前急救学科研究的成果生成,无论是《上海院前急救》学术刊物的创办,还是急救系统历届学术交流年会和各类研讨会的论文集合,以及各类共建、培训教材的翻译、整理和汇编等,都体现了对上海院前急救整体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项目的结题,体现了上海院前急救学科研究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2.2 研究水平有待提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上海的院前急救学科建设较之部分发达地区,起步较晚,底子相对较薄的现状不容忽视。这固然与院前急救研究整体发展较为滞后、相应的学科资源有限相关,更重要的是相应的学科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处于较为缺乏的状态。
上海的院前急救学科研究中,高级职称人员较为稀缺,研究生学历员工数量不多,相关的学科带头人、医苑新星等人才培养项目开展较少。这体现了整体学科建设的人才在数量上和分布上都处于较低的状态,存在着发展水平较低和发展相对不均衡的现状。面对各个区县急救中心科研人才的缺乏,相应的学科建设研究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人才和队伍建设来实现整体的发展。
3.上海院前急救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面对上海院前急救学科研究取得的成绩和现有的不足,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和相应的指导思想,更好地推进上海地区的院前急救学科建设。
3.1 更新急救观念: 上海院前急救学科建设中,要突出急救观念的不断更新,实现科研观念的创新和突破。对于急救链进行统一的思考和重塑,完善急救中心、医院、社区等多方的配合,实现院前急救的综合救治管理。面对院前急救本身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相应的急救操作和医疗实践要创新和提效,不受到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积极开创更为高效的救治和转运方法及体系。要改变院前急救就是简单处理和转运入院的观念,进一步拓展院前急救为病患服务的空间,实现院前急救自身价值的提升和功能优化。
3.2 积极实现转型: 在进行院前急救的学科建设中,要积极实现院前急救的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向分类救护的转型。将病患按照病情状况进行合理的分类救治是我市院前急救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院前急救学科建设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其次要实现内部管理和调度的合理转型。院前急救的通讯调度和管理模式建设,是有别于其他医疗救治部门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机制实现急救模式的现代化转型,是需要着重研讨的核心学科课题。再有,实现急救人员身份的合理转型,通过合理的培训和引导机制,促进整个急救小组的能力提升也是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通过对于院前急救从模式到具体操作多方面转型的思考和探索,为院前急救的学科建设不断丰富内涵。
3.3 加强队伍建设:对于院前急救的学科建设,必须抓住人才这个核心。面对上海各急救中心医师人才的缺乏,不仅影响到了急救工作的开展,也极大的影响到了学科研究和建设。因此,加强队伍院前急救学科建设,必须建立起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机制,保证科研人才的合理配置。无论是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相应的与医学院的人才委培等,重心是实现学科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使得科研队伍有着充足的梯队供应。同时,要加强对其他科研和医疗单位的合作,通过人才的合作和共享,扩展学科建设的人才来源和人才模式。通过完善队伍建设,使得院前急救的临床实践到学科研究都能够有优秀充沛的人力供给,从而更好的持续性的开展学科建设。
4.结语
院前急救的学科建设,不是简单的理论研究,而是与急救工作紧密相连的发展探讨,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展和丰富院前急救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才能使我市的院前急救工作更上一层楼,为我市乃至全国的院前急救体系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华强,解放思想、突破思考、改革创新、认清需求——浅谈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院前急救系统第四届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1-2.
Abstract: Academic pacesetter discussed fiv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related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on how to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provincial key discipline of "Social Medicine and Health Management". Among these, condens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establishing "discipline special zone",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m construction are the core.
关键词: 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实践体会
Key words: key disciplines;disciplines construction;practical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41-02
0引言
学科(disciplinary)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而学科建设(disciplinary development)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构建发展规划、凝炼发展方向、组织创新团队、重组技术力量、合理分配资源,规范学术行为,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等诸多推进学科发展的行为。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于2006年江西省政府学位建设办公室批准为省级“十一五”重点学科,该重点学科亦是江西省乃至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学科,属管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120402),依托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建设与管理。该重点学科建设5年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全体学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近5年已招收硕士研究24名。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级课题和省级课题8项,厅级课题15项,完成“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课题和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共11项。主编论著、教材6部、副主编3部、参编5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研究成果曾在《江西日报》、《中国医药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网站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我作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现将对该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汇报如下:
1要明确学科概念,理清建设思路
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学科带头人来说,首先是要明确本学科的概念或定义,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能,结合本单位或本部门的技术力量和学术优势,勾划出本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本学科的建设思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是由“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两个学科组合而成,两个学科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交融。社会医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特征及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社会卫生有关问题,探究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制定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措施,促进和提高人群身心健康、社会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医疗卫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是研究卫生事业现状、发展规律、科学管理和评价理论及方法,保证卫生安全,预防控制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卫生法规、卫生政策、卫生监督、卫生经济、卫生资源、卫生计划、卫生评价、卫生服务、卫生人力、卫生组织中的卫生服务研究与评价,区域卫生规划理论和操作性研究,医院管理的研究与评价;工业卫生管理、乡镇企业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卫生监督执法等。
如何勾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其建设思路是学科带头人的首要工作。我根据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术特色和技术力量,挖掘全校与本重点学科建设有关的学术力量,结合学科建设“金三角”(高水平的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学位建设),构建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建设思路见下图。
2要认清建设意义,明确建设任务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切建设工作的灵魂,因为它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主题,不仅是统辖我学的中心工作、龙头工作,而且也是助推各院(部)的基础工作、核心工作。其任务包括确定学科方向、选拔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调整学科机构、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氛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主要是为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服务,为预防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对特殊人群心理减压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指导,为政府在卫生领域方面作出决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江西建设这样一个重点学科,对研究江西4400多万人民的卫生管理问题、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问题,对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提高江西人群的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要组织创新团队,凝炼发展方向
我校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部)而言,我认为要建设好一个重点学科首先是要建立学术或学科团队,因为学术团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载体,学科发展必须以学术团队为依托。如何建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团队,这是我与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首先考虑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把所学专业相近、研究方向基本相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研究基础的学术骨干教师,组成不同的学术组织即创新团队,根据其研究方向和前期成果特色,凝炼成若干个研究发展方向,争取逐步发展成为二级学科、以达到完成一级学科的建设目的。凝炼研究方向要瞄准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卫生管理的需求,将科学研究与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需求联系起来,主动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和政府部门服务,帮助政府部门解决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当地政府或行政部门的支持,这样研究方向才能落到实处,得到可持续发展。本重点学科在建设的第一年已凝炼出三个研究发展方向,即卫生管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王素珍教授)、卫生经济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袁杰教授)、医学心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余琳教授)。经过4年研究与学科建设后,现已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逼近,已凝炼出4个研究发展方向,即药事管理、卫生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医学教育管理,目前已在这四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4要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年度计划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制定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总目标为:突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特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卫生事业管理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卫生管理人才;以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政策研究为中心,突出医药卫生经济和药事管理研究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成果能更好地服务卫生事业,为实现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作出贡献。5年来本学科建设紧扣这一总体目标,为要保证学科建设卓有成效,不仅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5年发展规划,而且还要制订好了为实现发展规划的历年年度工作计划。学科发展规划只有付诸实施,才能产生实效。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规划本身的合理性,更取决于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对学科建设规划目标进行分解,每年应完成的任务,认真落实年度计划的可行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规划一旦制定出来,就要着手付诸实施,把年度计划工作落到实处,逐年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学科建设的5年规划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才能达到。
5建立“学科特区”,加强队伍建设
(一)学科发展模式雷同,特色优势不够突出
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多数的资源都安排给中医药学科,建立了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的学科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逐渐扩展到药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当中,最后才衍生出农学、管理学等新兴学科。所以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中,管理学科所受到的重视远远不足,很多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追求大而全的效果,却忽略了学科特色的形成。就中医药院校的学科总体情况来看,中医药学科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其它学科的影响,但因为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也导致学科特色没有得到良好展现,管理学科的又是得不到展现。
(二)学科资源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因为其发展还不够完善,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建设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般而言,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了学生质量的高低。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专业教师的引进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较多管理学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都会选择财经类院校或一些综合类院校就业,很少有管理类人才愿意直接到中医药院校就职,这也大大增加了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资源的发展难度。
(三)专业建设基础薄弱
现如今,很多综合类大学的管理学专业已经有了较多的进展,因其起步时间较早,又有较多优秀的经验借鉴,所以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则因为其起步时间较晚,仅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专业建设的基础性条件不能与其它管理学专业进行抗衡,所以其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
(一)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模式逐渐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更是需要不断更新相关的学科建设模式,整体而言,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要有充足的创新意识,在法律法规及相关策略的推动下,逐渐形成智库组织平台。这一平台要主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探索相关政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选择,为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
(二)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针对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不断提升中医药院校对于相关管理学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基础,组建相应的教学科研团队。中医药院校管理者要更加严格地遴选、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明确学科带头人在中医药管理学科方向的重要责任。完善学校学科管理结构,注重师资团队年龄的结构化和稳定性,实现学科背景的多样性。
(三)凝练学科方向,合理配置资源
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过程中,会严格根据相关的管理学科发展需要,凝练学科方向,实现管理学和中医药学的紧密结合,围绕中医药管理学的方向,加大重大项目的主动设计。同时要根据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相关特点进行布局,合理规划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加强研究机构等相关建设,给予相关学科配置相应资源,充分发挥研究学科阵地的重要优势,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