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范文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

篇1

10月12日,学习贯彻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宣传工作会在盘县召开。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忠出席会议并讲话,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朱征明主持会议,委党组成员、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周承洲就学习宣传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作全面工作安排。

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作精神安排部署,进一步凝聚全系统思想共识,迅速将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进行广泛宣传,大力营造社会关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会议指出,学习好宣传好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是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省卫生计生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全省卫生计生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迅速掀起学习热潮,进一步加强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加强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做好舆论引导和管理,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

全省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充分认识宣传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准确把握宣传内容,结合本地实际,从会议文件中读出工作目标、压力、干劲、成绩。遵循宣传规律,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创新宣传思路,强化宣传措施,着力提高宣传工作水平。全面贯彻坚持突出主线和重点,大联合大宣传思路,集中爆发式宣传与深入持久宣传相结合, 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宣传精品“四项原则”。重点围绕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医疗扶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与大健康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等重大工作,宣传全省各级的创新举措和工作进展成效,宣传基层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亮点,营造浓烈的宣传环境和氛围。积极争取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协调动员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力量密切协同、鼎力配合,群策群力抓好宣传,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坚持经常抓、长期抓,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弛而不息,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受众的特点和喜好,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扩大宣传影响力。

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既要把握正确的的舆论导向,又要力求生动活泼,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增强宣传的实效,将工作抓紧抓实。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统筹抓好新闻宣传、环境宣传、理论宣传、社会宣传和文化宣传,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宣传合力,为学习宣传贯彻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精神营造浓厚氛围。抓好着力加强新闻宣传、着力打造环境宣传、着力推进理论宣传、着力做活社会宣传, 着力抓好文化宣传“五大任务”,开辟专栏,深耕新闻信息内容,拓展新闻宣传路径;打造交通要道宣传网、乡村标语宣传面、人口健康文化园(院)宣传点。主要领导要出思路、提要求、给支持, 宣传干部要注重学习、保持清醒、认真用心,开展宣传活动要重策划、搞协调、出精品, 与新闻媒体合作要讲方法,多沟通、有耐心, 宣传工作阵地建设要重建设、重制度、重使用, 宣传工作要有成本、有投入、多投入,扎扎实实把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的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共同推动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大改革、大发展。 (责任编辑/哈文丽)

篇2

在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医疗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弯路之后,新医改明确了政府主导医疗卫生事业的正确改革方向。而各级政府承担医改之重任的前提就在于改变“社会福利开支浪费了社会资源,降低了经济投资能力和生产力”的传统理念,树立医疗福利政策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人力资源战略需要从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而劳动者的健康则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优势的基础条件。医疗服务效果直接保护社会劳动力和节省社会劳动时间,从而间接地创造社会经济财富,因此保障人民健康当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投资。

医疗保障对于社会经济财富还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道理很简单,医疗保障的完善将使个人因此少了后顾之忧,从而把自己存储的“救命钱”转化为日常消费,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专家曾算过一笔账: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如果个人每年缴纳200元,国家补贴100元,一旦生病住院,该保险可支付近一半的账单。因为该政策,居民可能就会从原来自存的1000元“救命钱”中拿出500元消费。这就是保险分担风险所生产的“乘数效应”作用。

在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较低。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呢?

第一,需要改革地方政府及官员的绩效考评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直接影响其行动取向和行为策略,因此,有必要加大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状况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由此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重视。

第二,不妨逐步将医疗保险转变为健康保险,并逐步加强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要责任。医疗保险是一种事后的、被动的,以化解治疗成本为目的的制度安排;而健康保险则是以维护健康为目的,以事前预防为主要方式,具有较强主动性的制度安排。因此,地方政府有责任将公共资源投入到公共卫生宣教、疾病排查、流行病防治等健康保障的领域,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

第三,充分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中央政府应当继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指导和帮助地方政府开展好健康战略投资。

篇3

关键词:居民;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权益

1前言

新时期强化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对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创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医疗保险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同时还关系到每位居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做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非常必要。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这为日后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作为医疗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从宏观上对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切实发挥档案管理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

2医疗保险的特点概述

当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从另一方面而言,影响了居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强化管理才能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还需要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医疗保险档案是开展医保工作的重要资料,价值较高,其特点包括:

2.1广泛性

医保档案与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关系可以体现在参与医疗保险人员的信息、报销凭证、付款凭证等。医保档案内容的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处理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质量。

2.2重要性

医保档案关系着参保人切实的权益,只有做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医疗保险档案内的文件真实可靠。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较高的档案管理水平能够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1]。其中最重要的是医疗档案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数据的真实性,为医疗事业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3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工作不扎实

我国参与医疗保险人数在逐年增加,相应我国的医疗保险档案数量增多,档案管理人员也在迅速增加。参保人员人数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以及医疗卫生提高了认识。医疗机构在收到参保人的信息后,要进行及时归纳与整理,这样才能让医保工作顺利推进。当前,部分医疗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工作不扎实,没有较高的责任意识,这会使得医疗保险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缺失,或者在医疗保险档案移交的过程中出现差错。

3.2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水平提高不仅需要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还需要配套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当前部分医疗机构的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遵从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得医疗保险的档案管理制度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进行真正的贯彻落实。如果在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缺乏健全的管理措施很容易导致参保人档案不健全、医疗保险档案没有最大化的利用[2]。除此之外,档案管理人员如果依旧按照之前的经验开展工作,很容易导致管理的权责不清、任务不明的问题。所以,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定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4新时期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强化策略

4.1强化管理制度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单位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强化管理经验。档案管理并非是一个短期、静态的过程,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动态性过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应该顺应时展的趋势,将数据管理平台尽快引入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这才能让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3]。作为医疗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始终树立学习的心态,切实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积极向优秀的同事学习,发挥医疗档案工作自身的优势性。

4.2加强信息建设

随着互联网信息进步,信息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作管理过程中。医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资金同时还需要较好的硬件处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好独立的档案管理室、配套相应的管理设备、引入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推进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4]。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定期维护计算机设备,更新病毒管理软件,从而保证数据真实可靠,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奠定基础。最后,医疗卫生保险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配套相应的服务设备,例如添置打印机、除湿器、空调等。保证档案室的干净,对于档案室的设备要进行定期检修。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在档案的编码上,这将有助于医疗保险档案顺序化。

篇4

河北省涿鹿县卫生局爱卫办,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摆在卫生系统各级领导面前的新课题。该研究通过对医德医风建设重要性的阐述,分析了目前医德医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

关键词 ] 医德医风;建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085-02

医德医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的灵魂。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对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充分认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

1.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作为基础。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来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就必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切实处理好医患关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努力塑造“白衣天使”良好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推动卫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俗语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卫生事业同其他行业一样,也要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和行业的规范要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就是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医德医风的起码要求是职业道德,是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要尊重患者,对患者负责,规范医疗行为。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一种动力,它促进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痛苦,去钻研业务,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从而促进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推动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深化医改工作的重要保证

医疗卫生工作不仅要立足于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根本目的,而且还要不断适应医疗卫生工作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启动,要正确处理解决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问题,就必须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恪守祝职业道德,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始终贯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这一根红线,为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道德保证。

2医德医风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卫生系统的医德医风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受社会环境、患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自身因素影响,部分医务人员不讲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医德观,不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吃拿卡要收红包等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①制度执行不严格。社会反映强烈的药品回扣和红包等医德医风建设的突出问题,虽有“九不准”规定等规章制度,但一些单位执行起来不够严格。②部分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以商品交换的原则来看待医患关系,医德缺失,医风不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使命,③职业道德教育滞后。一些医疗机构用主要精力抓经济效益,淡化了社会效益,放松了医德医风教育。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医德医风状况如何,是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大事。以提高优质服务为保障,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3.1加强组织领导,增强抓好医德医风的责任感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关键在于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必须将其纳入医院的工作计划常抓不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新时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要统一认识,落实责任,切实抓好医德医风建设工作。广大医务人员要从我做起,严格自律,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以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无畏的精神,认真履行白衣天使神圣的职责,使得行业作风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3.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

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体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更要认清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②鼓励倡导医务人员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真正做到医德高尚、廉洁行医。③建立医务人员医德档案。通过个人自评、科室初评、单位总评、卫生主管部门监督考核等方式,将医德考评制度与医院管理工作相结合,把医德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相挂钩。④强化法制教育和意识,认真宣传贯彻卫生法律法规,广泛开展法制纪律教育,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医务人员做到认识上明确,思想上重视、行为上遵守,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综合素质

3.3规范医疗活动,增强使命感和自觉性

①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执行制度相结合。对医德医风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制度、纪律规范约束医疗行为,使之更好地为患者服务。②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要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的教育,杜绝收受红包、回扣、吃、拿、卡、要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积极营造廉洁行医的良好氛围。③坚持把医德医风教育与选树先进典型相结合,积极选树医德医风高尚、医疗技术精湛、群众口碑良好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激励医护人员自觉遵守医疗规范,增强工作的自觉性。

[

参考文献]

[1]苏娜.浅谈加强医德医风建设[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3-14.

[2]窦文建.浅谈加强医德医风建设[J].医药前沿,2013(32).

[3]杨康正.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J].健康必读,2012(8中旬刊).

[4]杨伟琪.当前医德医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7):244-245.

[5]刘瑞.新时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8):56.

篇5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相互关系;供给结构

[作者简介]寇艳春,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师,硕士,江苏镇江212003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16-03

近年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建立一个需求导向型的供给制度。许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在了解和掌握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对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进行了排序,得出了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但很少有基于公共产品相互关系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进行一些分析。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开展研究,笔者从众多的农村公共产品中,选择了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水利灌溉系统、农村道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农村电信服务等)、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主要是指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三个部分作为本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的内容。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1 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英国、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基础设施在区域内的配置,还是在空间上的扩展,都是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主,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先。只有当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配置才会逐步展开。不但如此,基础设施必须在时间上先于其他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在建设上先行一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为在工业化初期,只有运输业等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才能有助于消除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促使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并不是基础设施的附属物,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生产技术的创造者;最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缺乏水源、没有“电、煤、气”设施的地方能居住生活。正因为如此,“那些双重身份者(具有消费者和投票者双重身份)将选择最能符合他们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模式的社区”。因此,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一定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地方,也必然是人群聚居的地方。伴随着人群聚居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推动该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该地区接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对基础设施产生更大的需求,有力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说,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那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否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呢?我们以1982~2004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为依据,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 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一般回归模型:

依次将集体固定资产投资(G)、教育经费(J)、医疗卫生费用(Y)三个变量带入模型,得到如下检验结果(见表1):

2 Grange因果检验结果与分析。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表1所示。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在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过程中,在优先发展某种或某些公共产品的同时,还应该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

三、偏相关关系分析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公共产品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如何,这就需要通过三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加以说明。

1 偏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的具体算法是:分别固定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中的一个变量,然后计算出其他两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以此类推,计算出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偏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

从表2、表3、表4来看,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医疗卫生费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医疗卫生费用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排序。从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是最大的,说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联系也最为紧密。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位于次席。而偏相关系数最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它们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由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一是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而言,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07,而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医疗卫生重要;对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73,而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基础设施重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

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比农村基础设施重要。对于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来说,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在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偏相关系数既定的情况下,要讨论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程度,只能通过比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医疗卫生与同一个公共产品偏相关系数,即通过比较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哪一对偏相关系数大,说明哪一个相对重要一些;哪一对偏相关系数小,说明哪一个相对弱一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0.607小于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0.673,所以,农村医疗卫生比农村基础设施更重要。

篇6

关键词:卫生事业;固定资产;管理措施;对策建议

一、引言

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对医疗仪器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购买过程、使用过程、维修过程、报废过程等进行的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很多方面,涉及到的管理部门也比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是事业单位内部的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保护卫生事业单位内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和使用效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能够降低卫生事业的资产成本,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还能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增加医疗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公益。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增加了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产成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影响了卫生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对卫生事业单位来说,加强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不仅从管理上解决了资源财产浪费的问题,还有力的保证了内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为卫生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理论

(一)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含义

卫生事业单位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一般是指医疗器械、医疗设备以及有关医疗、教学、科研专用设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金额在200元(由于单位不同,此金额可能会有不同)以上的医疗器械,还有一种定义就是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凡是属于单位内部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

卫生事业固定资产管理就是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各个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机构和组织,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固定资产制度,对内部固定资产的规划、购置、验收、登记、使用、维修、调整、报废等过程进行的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要保证内部固定资产的完整无缺和完好程度还要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还需要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客观准确的预测,科学准确的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和折旧等工作。

(三)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负责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由于固定资产关系到卫生事业单位各项活动,所以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特别重要,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需要各个工作人员具备极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优秀的综合素质。

(四)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卫生事业单位进行各项医疗卫生活动的物质保障和卫生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还能够降低卫生事业单位资源成本,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深刻,管理效率低

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单位总体存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认识不到位、不深刻的问题,这不仅仅影响了卫生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还放纵了卫生单位内部资源浪费的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卫生事业单位内部从高层单位领导到中层管理干部再到底层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卫生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不够,监督不严,执行不力。在实际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对单位内部医疗设备和器械的了解不深刻,当出现器械损坏需要维修的情况时,不认真考察汇报就认定为设备报废,管理层干部对下级管理人员反应的问题疏于盘查等等问题,整个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相关人员对待管理工作不负责,不清楚,不仔细。更为严重的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利用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足和漏洞窃取单位利益,出现了做假账,虚报价格,账物不实等违法乱纪的现象,浪费了单位的宝贵资源,严重损害了单位的利益。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执行效率低

国内现有的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不完整,造成了很多固定资产管理上的漏洞,也无法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依据,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执行效率和管理效果。一方面,固定资产规章制度不健全暴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缺乏一套科学合理医疗设备器械购置审批制度,这就导致了部分卫生事业单位在进行医疗卫生设备的预算时虚报价格、盲目预算,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另外,固定资产的维护、调整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由于缺少正确的参考标准和依据而制定出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措施,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另一方面,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不完整,影响了部分医疗设备的维护、分配、调整进度,影响了设备正常的管理效率和设备的正常使用;更严重的是,由于机构的不完整,当出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特殊情况时,处于临界状态下的管理组织对相关情况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执行效率。

(三)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不先进,使用效率低

针对卫生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已有很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可惜的是,部分卫生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仍然使用较为落后的管理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卫生事业单位不断进步,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也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方向,仍然使用旧的管理方法就会出现问题,如一些卫生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时,依然使用较为落后的历史成本法,不管固定资产处于什么状态,在固定资产总账时都是以原价进行处理,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增长,固定资产总额依然不变,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都得不到客观准确的体现,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监管和评价。

四、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要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就要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从思想观念上就要端正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深化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内部从上到下都要深刻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高层领导要重视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针对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要进行严格的处罚措施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中层管理干部要端正固定资产管理的态度,恪尽职守,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认真客观地做好固定资产相关处理的审批和汇报工作;下层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更要严于律己,在努力掌握好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后,还需要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估。总之,只要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各级各部都能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就会安全有效。

(二)健全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针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的不足和缺点,卫生事业单位内部要通过参考国内外同行业的科学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和总结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关于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使用过程、维护过程以及报废过程等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制度化、合理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同时,卫生事业单位内部要加快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完整化、合理化的建设,依据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有条理的建立相关的组织或机构,增减不同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卫生事业单位内部还要成立相关的监督考察机构,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落实相关责任,对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执行效率,降低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流失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优化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在当前的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内部的具体情况,参考同行中优秀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的调整,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上,要认真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大胆地在实际医疗卫生服务中进行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不断的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方法的修改、完善和总结,在实际应用中形成一套适应卫生事业单位本身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单位内部的各个阶层从事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及时的把握国内外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最新方向和趋势,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进行学习交流和总结归纳,及时而准确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理论方面和时间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为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最后,为了促进全国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各个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优秀成绩的单位要积极地推广单位内部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政府要努力的做好这方面的推广和宣传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卫生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从思想上重视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才能保证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服务质量,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凯.如何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2.黄海云.浅析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时代金融(下旬),2011(9).

篇7

关键词: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较高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和人居环境趋于恶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受到这种发展的影响,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如医院卫生资源利用与医疗服务效率低下,过度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滥用抗生素致使耐药性产生等。在当前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提上议事日程。

1明确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2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要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卫生系统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思路创新、规划衔接和推进落实,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主线、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法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卫生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各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使单位员工在开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4科学研究和确立节约型卫生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

百元卫生材料效益、百元低值易耗品效益。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电耗、万元产值电信费用。办公消耗:职工人均办公费、百元办公费效益、职工人均差旅费、百元差旅费效益。拟采用RSR法、Ridit法、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效能评价。同时,在医院开展临床抗生素药物合理性应用研究,控制药物比例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便利、适宜”的就医环境。主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动态对临床抗生素应用进行监测,高度关注药物与机体平衡的问题,合理应用抗生素,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加强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控制,有效降低药物比例;控制运营成本。目前初步建立了抗生素药物使用、临床合理使用、医院感染率、药控指标等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篇8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三、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要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卫生系统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思路创新、规划衔接和推进落实,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主线、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法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卫生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各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使单位员工在开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3.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单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要从政策、立法、教育、宣传、管理等各环节入手,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医疗卫生单位乃至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一要围绕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人人受益的共识,逐步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把可持续发展与“八荣八耻”观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进行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人人积极参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观念。三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举办讲座、组织宣传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资料、出版墙报等方式,提高认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消费观。

四、科学研究和确立节约型卫生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

百元卫生材料效益、百元低值易耗品效益。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电耗、万元产值电信费用。办公消耗:职工人均办公费、百元办公费效益、职工人均差旅费、百元差旅费效益。拟采用RSR法、Ridit法、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效能评价。同时,在医院开展临床抗生素药物合理性应用研究,控制药物比例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便利、适宜”的就医环境。主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动态对临床抗生素应用进行监测,高度关注药物与机体平衡的问题,合理应用抗生素,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加强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控制,有效降低药物比例;控制运营成本。目前初步建立了抗生素药物使用、临床合理使用、医院感染率、药控指标等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医疗卫生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医疗卫生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个体医疗服务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层次。

篇9

【关键词】公共卫生;方差分析;趋势分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R6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201-04

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扩大城市规模,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城市寻求新的增长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市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随着新区、开发区经济飞速发展,人流物流的剧增,作为城市主要功能及重要的生活配套,卫生事业的发展突现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当前,南昌市拥有新区、开发区区域面积近四百平方公里,占全市5.4%;区域人口约80余万,占全市 17.8 %。2004年南昌市新区开发区主要卫生统计数据:一岁以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82%,每千人扣注册医师数0.41,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0.27,每千人口病床数0.21,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数占全市的1.61%,医疗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2.21,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为14.5元,各项指标均远低于南昌市的平均水平[ 2~4]。

在现有机制体制下,如何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构建符合新区特色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加快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区开发区亟待解决的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1 方法和对象

1.1 对象:于2004 年7 月~2009 年6 月对南昌市三个新区开发区公共卫生运行管理的模式和卫生资源发展状况进行调查;

1.2 方法:

1.2.1 参照卫生部关于社会卫生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统计报表,制定南昌市新区开发区卫生资源状况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查表,由新区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卫生管理办公室和经贸局负责统计上报,对2004~2009年南昌市三个主要的新区、开发区社会卫生资源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进行调查;

1.2.2 应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红谷滩新区与南昌市、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卫生状况指标的差别;

1.2.3 应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2004~2009年红谷滩新新区卫生经济工作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三个新区开发区建立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

2.1.1 由新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下属的社会事业发展局,承担辖区内卫生事业发展工作。

2.1.2 委托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代为管理。

2.1.3 将公共卫生部分委托上级行政部门。

2.1.4 红谷滩新区公共卫生运行管理模式:

2.1.4.1 成立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2004年,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主导,选派市级卫生行政和公共卫生龙头单位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与管委会社会事业发展共同搭建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措施实施的平台―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纳入新区管委会统筹管理。

2.1.4.2 成立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履行职责,形成全区上下共同支持公共卫生工作的良好局面。

2.1.5 实施适宜新区开发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具体策略,构建新区特色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合理规划,积极引入大中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为医疗卫生服务技术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建设重点,以个体、乡医及其它医疗机构为延伸补充,构建新区特色的医疗救治体系,打造新区“15分钟医疗健康圈”;建设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妇幼保健、应急处置、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全区公共卫生的龙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公共卫生服务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责任健康管理医师;构建新区特色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以行政委托为手段,将卫生执法权力以委托方式下放新区,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新区卫生分中心,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员,构建新区卫生监督网络,;构建纵横贯通、立体交叉的公共卫生信息交流平台,开发社区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合作医疗、医院管理系统“六网合一”搭建新区卫生网络平台;将卫生事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将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全面梳理,坚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按服务人口均不低于20元的标准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卫生事业发展的经费逐年增长,逐步建立完善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补偿机制。

2.2 统计分析红谷滩新区、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市四者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否有差别。

表1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是对人均医疗卫生经费的分布描述,县区中1、2、3、4分别代表红谷滩新区、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市,N、Mean 、Std. Deviation、Std.Error、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Mean、Minimum、Maximum分别表示变量的调查数量(样本量),均数,标准差、标准误、95%可信区间、最小值、最大值。

表2为人均医疗卫生费用的方差分析结果,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分别表示变异、自由度、均方、F值、P值;第二列的三个值分别表示组间变异(Between Groups)、组内变异(Within Groups)和总变异 (Total)。

2.3 所有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由表3、表4可见,人群健康状况、健康影响因素、卫生保健因素等相关指标在四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2.5 所有指标两两比较的结果:如表6至表7所示,第2列和3列的1、2、3、4分别表示红谷滩新区卫生办、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市。

A社会卫生事业发展主要评价指标策略应用后红谷滩新区与其他开发区同期比较。

B社会卫生事业发展主要评价指标策略应用后与南昌市比较。

2.6 趋势分析的SPSS实现过程。公共卫生费用随年份的变化趋势进行直线模拟,复相关系数(RSQ)为0.928,自由度(d.f.)为4,检验量(F值)51.60,检验P值0.002。截距为0.667,偏回归系数为12.861,如下表所示。

复相关系数表明该直线直线回归趋势可解释公共卫生经费随年份变化的92.8%。b1为回归系数,表明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变化的量,该值为正,则因变量为增长趋势,该值为负,则因变量为降低趋势。本趋势方程中表示每增长1年,公共卫生经费增长13.857万元,该趋势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2.7 红谷滩新区与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评价指标分析结果。红谷滩新区主要评价指标中人均医疗卫生经费、医疗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高于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人均医疗卫生经费、出生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一岁以内儿童计划免疫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数、医疗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高于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公共卫生策略实施后,与其他两个同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价指标比较,红谷滩新区区部分指标有较大发展。

2.8 红谷滩新区与其南昌市主要评价指标分析结果。从红谷滩新区实施创新适宜的公共卫生策略后,其社会卫生事业发展主要评价指标与南昌市总体指标的比较可见,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红谷滩新区高于南昌市,表明红谷滩新区人口健康状况已超过南昌市的总体水平;安全饮用水普及率、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与南昌市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红谷滩新区健康影响因素、卫生经费投入已达南昌市水平,对辖区的安全饮用水设施建设和卫生工作的重视有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一岁以内儿童计划免疫率、每千人口注册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每千人口病床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数、诊疗人次数、县区住院人次数、医疗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红谷滩新区仍低于南昌市,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公共卫生策略实施后,红谷滩新区卫生事件发展的部分评价指标已达到南昌市的水平,卫生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纳入全市的统筹规划。

2.9 红谷滩新区自身增长趋势分析。除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三指标呈负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外,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数量、流动人口、当年财政卫生拨款、卫生事业费、公共卫生费、中医事业费、上级卫生专项补助、卫生建设基本投资、医疗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平均期望寿命)均为正值,随时间(年份)呈增长趋势;其中除流动人口、中医事业费、乡村医生三类模型拟合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红谷滩新区实施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后,人群健康状况、卫生保健、物资资源、财政投入等随时间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3 讨论

新区开发区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对新区开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工作责任制[ 6]。计生、卫生、财政、人事、科技、药监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形成各级共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3.2 进一步提高加强对新区开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是卫生问题,而且是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是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各部门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加快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抓好公共卫生工作。

3.3 建立财政投入和补偿的长效机制,保障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卫生事业经费必须向公共卫生倾斜,确保疾病监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业务的运行经费。

3.4 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城乡一体”的原则,积极推进新区开发区公共卫生运行机制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快新区开发区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体系、人才培养社会支持体系,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卫生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威、肖红茂、符艳,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社会卫生状况综合分析 ,《江西医药》2007,42(10):931~932

[2]Xia WANG;Dan-hong LIU;Ke-qin RAO;et al .Defining Chinese National Health Indicator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ttributes.China Digital Medicine; 2006,1 (01):38~41

[3] 2004年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昌市统计年鉴

[4]Sun Yuwei;Zhao Zhongtang;Li Shixue; An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Effectiveness of New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Shenzhen Bao an District;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2006. 05

篇10

关键词:公共卫生支出绩效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一、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不足卫生事业是一项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事业,政府应进行必要的投入与管理。然而近年来虽然我国卫生事业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绝对数在增加,但相对数在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卫生事业中的投资一直处于较低的层次,甚至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只占世界卫生总支出比重的3%,用世界大约3%的卫生资源去解决世界上22%的人口的健康问题,这无疑是个很大的压力,也会影响医疗卫生项目的效率的提高。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构成了卫生总费用的投入主体,卫生总费用在稳步增长的同时,政府社会卫生支出却在逐步下降,而居民卫生支出却在急速攀升,三者之间比利不协调,存在明显的失衡。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从198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1/5到2003年攀升到的超过1/2,同一时期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却从36.2%下降到17/2%,平均每年降低约1%,见(表1)。这种情况在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基本卫生医疗方面的过度市场化降低了社会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意愿。财政投入总量的不足和投入主体结构的失衡是导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绩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也带来了城乡医疗水平的差距,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等诸多的问题。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卫生投入结构不合理首先,从卫生事业费的投入结构来看,中央财政支出在卫生事业费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与1999年相比较,中央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国家财政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重由2.59%下降到1.49%,下降了1.1%。而地方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国家财政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也从1991的97.41%上升到2000年的98.51%。其次,注重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机构的投入相对较弱。1999年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是预防与妇幼保健机构补助总和的4倍。尽管医疗机构的补助明显高于公共卫生与预防机构,但在医疗机构中政府补助在全部费用中只占少数,在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尽管政府补助相对较少,但占其全部费用近1/3。即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的政府补助虽然少,但在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机构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严重失衡 目前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卫生资源在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配置不均衡。首先,卫生费用分配存在严重的城市倾向。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总量低,而且城乡之间分配也极不公平。20世纪90年代,虽然城市拥有的卫生总费用只是略高于农村,但因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所以人均卫生费用在城乡之间差距很大。其次,体现在人力资源上。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和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分别占53%和36%,在贫困地区比例更大。而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大都是大学学历,而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最后,体现在卫生条件和卫生基础设施上。农村卫生条件差,很多地区乡村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差,经济效益差。1999年农村卫生厕所人口覆盖率只有24%,城市则为68%,安全饮水人口覆盖率农村仅为66%,而城市达到94%。另一方面卫生资源城乡与地区间配置的严重失衡导致卫生保健水平差距极大。从总体趋势来看,城市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始终在不断改善,而农村各项指标今年来的改进却不容乐观。农村儿童发育迟缓患病率和城市相比,差距由1990年的4.6倍扩大到5.5倍。这说明卫生资源的严重失衡,直接导致城乡和地区间卫生保健水平的差距。

二、公共卫生支出绩效审计的目标

(一)终极目标:健康公平健康公平指每个人都应有公正的机会发挥其全部健康潜能,任何人都不能被剥夺机会。卫生保健公平涉及到卫生服务提供、卫生服务筹资和利用三个方面,均具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方面的涵义。卫生服务提供中的横向公平是指具有同样卫生服务需求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服务,纵向公平是指卫生服务需求多的人比卫生服务需求少的人应获得更多所需的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筹资公平中的横向公平指具有同等支付能力的人应对卫生服务提供同等的支付,纵向公平指支付能力高的人应当多支付。筹资公平性的本质在于避免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卫生利用公平中的横向公平指同等需求的人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相同,纵向公平是指卫生服务需求越高的人可以获得高效的卫生服务。可见健康公平是针对卫生服务的供需双方而言的,不仅要求卫生服务的供方应提供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卫生服务,而且要保障居民获取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直接目标:卫生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和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卫生财政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严重不均,形成了卫生财政能力的纵向不均衡。体现在卫生系统主要的事权在地方政府,级次越低的政府财力越低,承担的任务越多。而转移支付制度是消除卫生财政纵向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采用拨款或补助的形式弥补地方卫生财政缺口,可以实现卫生财政能力的均等化。由于卫生经费的政府投入主要是以地方财政为主,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各地的卫生财政能力参差不齐,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程度不同。而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使各地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或产品所耗费的成本不同,再加之我国财政体制不健全,从而形成卫生财政的横向不均衡。而公共卫生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特征,所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仅可以使资金从相对边际效用较低的地区转移到资金需求程度更高、边际效用更高的欠发达地区,实现各地区财政能力的相对均衡,提高财政资金的总体使用效用、增加社会效益和福利。

(三)基本目标:保证居民获取大致相同的基本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临床服务是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一揽子的基本预防和医疗服务。根据提供服务内容的多少,进一步分为最低限度的及必需的两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理论界关于基本卫生服务共识:首先是确认获取基本卫生服务是每个居民应有的权利。其次,基本卫生服务仅是当今众多医疗诊治技术中有限的干预措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最后,这些干预措施不是随机选取的,而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和特定的技术确定的,是政策的决策者、医疗专家和社会公众代表共同选择的。政府必须借助于对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干预卫生资源的分配,确保低收入人群和脆弱人群能够获得必要的基本卫生服务,在救助的层次上体现公平。

三、公共卫生方面支出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公共卫生支出评价的框架 目前,根据各国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特殊产品的范围和前述对公共卫生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政府提供公共卫生产品的范围应包括:基础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教育与科研。根据对政府公共卫生支出范围的假定,在具体的绩效审计中,将按照如下的层次展开见(图1)。

(二)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如重要性、全面性、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之外,根据公共卫生的特点,还应结合公共卫生支出评价自身的特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总体性原则。公共卫生支出同政府的其他支出一样讲求社会总体效益,整个过程设计的投入和耗用,不仅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和多个环节,也涉及公共卫生固定资产的形成和公共卫生防御能力的增强,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其他部门等。所以,公共卫生支出的评价中,不能仅限于政府支出本身的直接效用,还应从社会经济活动总体出发,把政府资金的支拨与耗用放在提高社会综合卫生素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二是多层次性原则。公共卫生范围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公共卫生支出的多样性,进而形成了公共卫生支出效果的不同层次。评价公共卫生支出效果要从整个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总效果、中央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效果、地方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效果等多角度出发,展开多层次的分析和评价。三是非重复性原则。如果一项评价内容已经在分类指标中得到反映,那么在综合指标中就不应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指标,以免重复评价,影响结论的科学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根据上述公共卫生支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各层次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按照指标体系的性质为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设置了两类指标,即基础指标和评价指标。前者包括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后者包括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有效性指标。这两类指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综合见(表3)。

(四)公共卫生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为了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质量控制法、调查法、问题解析和碰头会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及观察法。本文采用合成指标计分的方法来对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即是通过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并将各个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然后通过对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不同权重,根据一定的指数合成方法,计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具体的步骤如下:首先,确定指标权重。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研究的一种通过有控制地反馈有效收集专家意见的办法。根据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由相关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和分析判断来确定指标权数,通常采用专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类后,将每个指标进行中为数和上下四份为数的运算,将运算结果再次征求专家意见,最后确定出各类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这种多层次分别赋予法可以避免大量指标同时赋权的混乱和失误,提高评价的简便性和准确性。具体步骤是: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关系将评价指标层次化。采用专家咨询或根据研究人员经验判断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出判断矩阵。假设确定第B层指标的权重,B层指标中的B1、B2、……Bn是隶属于上层指标Ak的下层指标。bij(i,j=l,2…n)表示Bi对B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现,通常bij取1,2,3,…9及它们的倒数。具体含义以T.L.Saaty的1―9标度法表示见(表4)。对于任何判断矩阵有:bii=1.bij=1/bji;bij>0。判断矩阵的值可以根据客观数据、专家意见、分析者意见综合得出。最后计算各层指标相对权重。计算各指标的权数Wi的公式:bij=bij/∑bkj;wi=∑bij;wi=wi/Zwi

各层指标的权重均可通过同样的方法获得。由于公共卫生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大类仅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类,数量较小,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这相对于德尔菲法更为准确。其次,对合成指标和成分数的计算。在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后,就可以方便地应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合成指标的和成分数,计算公式为:指标综合得分=∑Wi×Di/∑wi

其中:Wi、Di分别为测定指标的权重,得分∑Wi=1

四、公共卫生支出绩效提高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支出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劳动力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在由市场提供存在效率缺失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应该尽量发挥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成为最主要的投入者。为此,要加大财政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要完善对医疗机构的补助,加大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但要注意的是,医疗卫生供给水平的提高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相适应,其适度的标准是既保证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又不致过度消费有限的资源。

(二)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成本收益较高的项目 调整政府行为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在成本收益较高的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一些纯粹的公共卫生项目应由差额预算拨款逐渐地恢复全额预算拨款,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合理进行预防共作管理,为居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构筑第一道防线。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1993),在世界范围内,政府可实施的绩效成本比较高的卫生公共干预领域包括:幼儿疾病免疫、学生卫生服务、家庭计划生育、消减烟草和酒精消费计划、环境卫生、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而最为有效的医疗服务包括:母婴保健、计划生育、肺结核化疗、性传播疾病控制、对幼儿期疾病病例的管理,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所差异,取决于各国疾病情况和卫生系统的状况。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公共医疗卫生要先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最基本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诊疗,随着今后经济和财政能力的逐步提高在逐步扩大保障内容。另外,应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财政事前防范支出的比例,从而提高这部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提高危机管理的应急能力。完善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利用。

篇11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会计理念

本文通过分析医院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在医院体制的更新中进一步了解医院的会计理念,从新形势下,完善医院的会计制度,其最终为了实现医院的高水平服务质量做出重要的保障以及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各项制度都在不断的完善,为了更好的加强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2009年4月在我国由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的提出了关于实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以及对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这项意见的提出能够为新形势下医院的改革方案以及各项改革的需要,进行更加明确得指导,有助于公立医院的财务、会计的各项管理制度作出有效的措施,能够在医院的开支以及收入中进行科学的预算决算。能够加强医院的管理体制以及各项机制的运行。其中在1998年的医院会计制度中,逐渐的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医院背景下的改革体制了,对于目标以及实施措施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因此,对于新的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无论在会计的技术方面或者是会计的方法上都要求不断的更新,能够提出更多的新思路。这样对于医院会计新理念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就应该对医院的会计制度以及医院的会计理念进行重新的调整,不断的改善会计的技术以及会计的方法,对于《征求意见稿》的产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2、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以及更新的具体表现

2.1在新会计核算的制度中,《征求意见稿》中对于财政国库存集中的支付改革,对于“财政应返还额度”的规定。在新会计核算的制度中,国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制度中会计的理念体现出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根据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中,体现出来的是对于当前的收入仅通过当期已经取得的收款权利作为主要的依据,具体的权责发生制是在特定的会计期间中体现出来的,表现在医院的财务状况中。

2.2 在《征求意见稿》中,还增加了“长期股权投资”以及“长期债权投资”的账户。对于长期股权以及长期债权的账户中,能够体现医院在财务状况的活动中的核算状况。能够了解到医院在正常运行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投资的发展状况。这些设计债权以及股权的经济活动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进行具体执行的措施。

2.3《征求意见稿》中具体的规定了固定资产。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中,通过对单位价值进行分析,能够体现到医院会计理念的重要性。其中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对医院的核算进行具体的规定,及时的反应医院的会计信息是否正确、真实。另外在会计制度的更新项目中,对于累计折旧有了具体的规定,能够及时的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每月计提折旧。这样就能够及时的反应医院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状况。并且能够分析出固定资产在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有形损耗以及无形的损耗。从而出现了对于有形损耗的计算方法,包括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以及选择折旧。在计提折旧中,固定资产使用的是有效年限内的分摊。其中产生的折旧费用要计入各个会计期间的成本费用。这些固定资产的折旧都作为医院会计核算的重要项目。

2.4在《征求意见稿》中,对于预计负债的具体规定。对于预计负债指的是:医院对于因事或者是有事项产生的现实义务或者是已经确认的负债,在预计的负债中,包括了过去发生或者是交易的事项,这些事项产生的结果最终是由未来不确定的事项进行最终的决定。在医院的会计制度中,常见的事项是未决诉讼的医疗纠纷问题,对于会计制度中,预计负债的增加,能够反应医院的会计理念,使得医院经济活动中的资产负债表在核算的过程中更加的可靠、更加的真实。

2.5在《征求意见稿》中,合并了关于医疗、药品的收支核算,规定了具体的成本核算。在具体的收支核算中,能够完善药品以及各项医疗器械的成本核算,并且规定各项管理费用不再进行分摊。这就明确的规定了药品的进销差价以及对于药品的收入核算进行具体的会计科目的处理,合理的规定了药品的价格,不断的完善医院的医改方案以及各项服务的指标。

2.6明确的规定了预算的执行状况并且加强了信息化的管理方案。对于医院内部的现金流量表、以及预算等各项信息化的数据处理,在医院会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做出了信息化的处理方案,能够及时的根据医院的会计资料和会计的技术方案对预算进行编制并且执行控制以及业绩的评价,进行系统化的实行医院的预期目标,最终达到高效、准确的处理会计的信息,提高了医院的会计管理措施,认真的完成医院规定的预算执行状况。

3、总结

本文主要的根据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以及具体制度的更新,以适应医院的会计理念,进一步完善现代医院的会计要求。在发展中推进现代化医院的服务要求,提高医院的会计管理措施,为加强我国新形势的医院作出重大的变化,在制度和理念中不断的进行完善,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珊珊,张宏彪.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分析[J].中国外资,2010(14).

[2]周红娟,王燕子,石爱梅.基于新形势下的医院会计制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1(26).

[3]徐祖英,程慧建,邓军.医学科技进步绩效评估的方法[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9(18).

篇12

[关键词]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较高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和人居环境趋于恶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受到这种发展的影响,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如医院卫生资源利用与医疗服务效率低下,过度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滥用抗生素致使耐药性产生等。在当前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三、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要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卫生系统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思路创新、规划衔接和推进落实,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主线、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法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卫生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各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使单位员工在开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3.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单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要从政策、立法、教育、宣传、管理等各环节入手,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医疗卫生单位乃至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一要围绕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人人受益的共识,逐步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把可持续发展与“八荣八耻”观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进行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人人积极参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观念。三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举办讲座、组织宣传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资料、出版墙报等方式,提高认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消费观。

四、科学研究和确立节约型卫生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

百元卫生材料效益、百元低值易耗品效益。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电耗、万元产值电信费用。办公消耗:职工人均办公费、百元办公费效益、职工人均差旅费、百元差旅费效益。拟采用RSR法、Ridit法、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效能评价。同时,在医院开展临床抗生素药物合理性应用研究,控制药物比例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便利、适宜”的就医环境。主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动态对临床抗生素应用进行监测,高度关注药物与机体平衡的问题,合理应用抗生素,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加强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控制,有效降低药物比例;控制运营成本。目前初步建立了抗生素药物使用、临床合理使用、医院感染率、药控指标等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篇13

关键词: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较高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和人居环境趋于恶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受到这种发展的影响,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如医院卫生资源利用与医疗服务效率低下,过度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滥用抗生素致使耐药性产生等。在当前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三、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篇14

1.医疗机构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性概述

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基础,其承担着防病、治病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神圣职责。[1]医疗机构的档案编研人员充分考虑归档建议,保证医疗档案的工作质量对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支持,促进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方便档案资料的上网查阅和信息共享工作,进而防止档案的丢失,实现对医疗档案材料的综合分析和利用,使档案材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最终丰富档案信息的资源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为医疗机构档案编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医疗机构档案编研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缺乏专业的档案编研人才,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医疗机构的档案编研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因而档案信息资料的归类比较混乱,使得医疗机构专业的特殊性不显著,使得档案管理人员不熟悉医疗机构的编研工作,加上对医疗机构的归档工作不准确、不细致,使得医疗机构的专业档案流失问题严重。不科学的医疗机构档案编研工作,使得工作人员将档案资料随便放置,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编研工作。此外,医疗机构缺少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和借阅制度,未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缺乏完善的医疗管理体系,使得档案编研工作流程混乱、不科学,极易造成医疗机构档案编研的流失问题。

2.2档案信息材料存放地点不明确

由于医疗机构档案信息材料的存放地点不明确,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的文件摆放杂乱无章,有的档案材料甚至连基本的档案盒子都没有,使得档案材料随意乱放,极易造成档案文件的流失,使得相关人员查找档案文件十分困难。尤其是含有临床经验总结、医疗成果、中药炮制、医案原稿、专题材料和其他相关的重要资料缺乏收集,珍贵的档案极易混乱和导致流失。

2.3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绝大多数医疗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使得档案编研工作的管理者普遍忽略档案信息资料的整理,医疗机构存在单位小、人员少、杂事多的问题,使得档案编研工作十分不科学。尤其是医疗机构的日常工作十分不到位,只注重医疗机构的业务技术管理工作,而忽视了档案管理这一重要环节的编研管理,不利于我国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提高。

3.提高医疗机构档案编研工作效率的策略

3.1培养专业的档案编研人才,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的档案编研资料比较少,使得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十分不稳定,尤其是缺乏相关档案编研的医疗知识。医疗机构应当着手培养专业的档案编研人才,以县级主管部门为主要依托,管理医疗机构辖区内的档案资料,充分考虑到县级的档案编研主管单位,明确管理本县辖区医疗机构档案的分工,积极配合县级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的编研工作,使得各医疗机构能够有效配备兼职档案编研人员,科学完善县级档案编研人员的技术指导和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而能够及时的将档案进行科学分类,上报到县级以上的档案主管部门。[2]这样既可防止档案的丢失,也有利于县级主管部门对档案材料编研工作的综合分析和利用。

3.2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明确档案信息材料存放地点

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医疗机构的档案信息材料的编研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明确档案信息材料的存放地点,加大在卫生事业服务方面的工作,尤其是计算机方面的运用范围已经包含在医疗机构的各个系统之内,因而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当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立和管理完善档案信息材料的存放工作机制。同时各医疗机构也应当积极抓住机遇,放眼未来,开展档案编研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努力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医疗机构的信息编研建设的同步发展目标,共同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共赢,进而使档案资料能够得到及时便捷的查阅,最终实现档案编研的现代化建设。

3.3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对档案编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医疗机构的档案编研人员应当进行培训,提高编研人员的档案意识和专业素养: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科学方式提高档案编研人员的科学素养,严格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性强的特征,定期对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使档案编研人员树立起档案管理的意识。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当积极宣传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性,重视档案编研工作的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档案编研制度和编研工作流程,使得档案编研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