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的含义范文

畜牧业的含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畜牧业的含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畜牧业的含义

篇1

关键词:草地;林地;畜牧业

1 畜牧业的含义及作用

1.1 畜牧业的含义 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畜牧业是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好国民经济就必须发展好农业,以此类推,要想发展好农业就必须发展好畜牧业。畜牧业就是通过动植物之间的能量转化,将一些我们人类不需要的东西转化成对我们人类有用的东西。

1.2 畜牧业的作用 畜牧业的作用很多,第一、畜牧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肉质鲜嫩的肉、奶、蛋类等各种动物性食品。这些食品都是人类每天必须食用的,保证了人类工作一天所需要的能量供给。第二、畜牧业为很多工业企业提供了原材料。比如一些毛织品,皮制品。畜牧业为这些工厂提供了最为天然的羊毛,山羊绒以及各种上等的动物皮。这些货真价实的原材料为这些工业企业获取利润提供了保障。第三,畜牧业还可以带来外汇储备。碎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我国自己人民的需求,还可以将一些畜产品出口到国外赚取外汇。这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第四、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一些畜牧业加工行业应运而生,这些行业的产生直接提高了就业率,减少了我国失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了就业率,促进了消费水平进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五、一些植物的腐烂以及动物的排便等都可以作为农业种植中不可多得的养分,这些都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对农作物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且,将这些东西转化成有机肥料还大大的减少了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降低了农作物的成本。第六、通过发展畜牧业,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将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且动植物提供的有机肥中的养料是那些化工产品所不能提供的,很好的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不仅成本低而且收成好,这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七,促进了一些牧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得各民族间更加的团结一致。

2 草地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2.1 草地的现状 草场给草地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草场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畜牧业发展的好坏,草场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认为条件也相对的制约着草场的发展。这些原因导致草场的生态结构失去了原有的平衡。草场的植物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对畜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草场的植被一旦被打破平衡,要想恢复原有的植被茂盛程度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在单位时间里,草场的植被生产效率相对比较低下。

2.2 草地的能源提供情况 草场植被相对较矮,不利于有些高大的动物觅食。因此导致了草场不完全利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常常一部分牧草已经被消耗完正在进入更新阶段,而另一部分的草场却因为没有被利用慢慢的变老枯萎。失去了利用价值,这对畜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资源上的严重浪费。草地只适合给一些体型较小的动物生长,

3 林地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林地里大多种植者相对较高的植被,可以提供更多的可食性牧草。经调查研究,植被高的牧草更容易被动物采食,且高度大的植物相对于那些低矮植物在重量上也有一定的优势。一颗高的植物往往抵得上很多矮小的牧草植物,提供给动物的能量液是相对较多的。动物在林地里觅食更容易吃饱。而且林地的采食程度也比较完全,高的植物可以供给体型大的动物食用,较矮的植物可以提供给体型小的动物食用。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林地的品种多而齐全,可以满足很多动物对不同植物的要求。这些都说明林地可以很好的提高单位面积里草的生产能力,为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进而提高了能量的转化速度。使得动物为人类提供的东西也增多。这些都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4 畜牧业发展遇到的困惑以及解决办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林地有着更好的载畜量,而且林地比草地有着更好的恢复能力。可以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里提供更多的牧草产量,因此开发林地对畜牧业更加有用,当然最好的就是开发有林草场。这样的话就可以兼顾所有动植物。生物链循环是动植物生活的最佳环境,更适合动植物的生长。

5 结束语

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收。畜牧业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发展好农村经济就必须要搞好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主要通过动物和植物间的能量交换来取得人们所需要的东西。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无非就是要良好的自然条件,既适合动物的生长同时还要适合植物的生长,要求要有丰富且质量好的植被资源。哪种植被更适合发展畜牧业,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并得出了结论。草地的整体情况不如林地,林地相对而言更适合发展畜牧业。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解决草林相争给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困惑。

篇2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发展对策;青海果洛

改革开放以来,果洛州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治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好局面。但是,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社会经济的推进,本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现将果洛州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总结如下。

1果洛州畜牧业发展现状

1.1畜牧业主产区的畜牧业地位被淡化

随着三江源、整村推进、阳光工程等惠民工程的实施,政府工作重点移到项目建设上,无形中降低了对畜牧业生产的认识,放松了对畜牧业的常规管理。

1.2畜群结构不合理,品种体质退化,生产性能下降

果洛州马、牛、羊比例为1.7∶57.4∶40.9,牛的数量比羊高16.5个百分点,降低了畜群的周转速度。土种选育和杂交改良工作滞后,自1984年牲畜承包到户后,种畜控制在一家一户的范围内,长期近亲繁殖,导致品种体格变小,生产性能下降,成年母牛平均体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99.70 kg降至现在的134.14 kg。

1.3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畜牧业工作淡化后,松懈了草原、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专业人员调动工作岗位、转业现象普遍,放弃草原建设、畜疫防治,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现象严重。

1.4以草定畜理念模糊,工作不扎实

生态畜牧业是在划分草场类别后,通过理论、科学核算确定承载牲畜数量后,保护安全利用草场的基础上进行轮休放牧,最后达到以草定畜。但果洛州地区对以草定畜缺乏宣传,模糊含义。过载放牧、草场退化、欠载牲畜、浪费草场产能等现象普遍存在。

1.5产业结构单一,对畜牧业的拉动不力

畜产品加工企业少,且仅是一些简单的粗加工,处于提供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地位,无力推动畜牧业生产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商品化。

2对策

作为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地区,为提高畜牧业效益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必须调整畜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地位,集中力量发展生态高效畜牧业,努力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传统型向现代型、生态型畜牧业转变[1]。

2.1强化产业支撑,发展生态高效现代畜牧业

一是加强调整畜种结构,因地制宜地调整马、牛、羊的比例,增加周转较快的羊的数量。在相同面积的草场上饲养100头牛(折合400只羊单位)和400只羊,在出栏、死亡、畜产品销售正常的情况下,4年内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牛为9.5万元、羊为15.6万元,养羊是养牛收入的1.6倍。二是提高优良品种比例,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畜种改良、土种选育等实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良种畜、改良畜、防止近亲繁殖,努力提高良种生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2]。三是加强畜群结构调整,提高母畜比例。提高适龄母畜比例,以此带动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的全面提高,提高经济效益,力争将牛、羊母畜比例分别提高至55%、66%的最佳点。

2.2深化牧业改革,谋求新思路

通过先试点后推广,逐步开展牛羊育肥、舍饲、半舍饲养羊、两用暖棚(夏季种蔬菜、冬季养羊)等工作,利用好牲畜幼仔的生长优势,出售育肥牛、羊、羔羊、牛犊,进行牲畜的反季节出栏销售,进一步提高牲畜商品率,减轻草场压力,减少牲畜损亡,加快周转。逐步改变目前收入结构单一,发展潜力不大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一条既适合本地实际,又可增产增收的生态型、效益性畜牧业路子,提高畜牧业效益,增加牧民收入[3]。

2.3加强动物防疫工作

增加乡镇兽医人员和民间兽医,落实劳动报酬,组织注射各类疫苗,提高疫病防治的科技含量,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真正效益。

2.4加大草地投入,提高产出效益

草地是畜牧业的基础,一是要做好草地保护工作,加大执法力度,禁止乱垦、乱挖破坏草地现象的发生,保护草场围栏及草原基础设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加快退化草场的治理工作,继续争取三江源、退牧还草项目,实施草场围栏封育、黑土治理、灭治鼠虫害工程,使草场植被恢复,并可持续利用;三是加快草场流转,逐步向专业合作化方向发展;四是大力发展饲草种植,在适宜种植地区选择优良场地,发展饲草种植业,建成饲草料基地,以抵御灾害,确保发展[4]。

3参考文献

[1] 孙莉,赵言文.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73-76.

[2] 欧一智,黄国勤.论鄱阳湖区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4):114-118,121.

篇3

关键词:新疆;现代畜牧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59-01

生态保护在二十一世纪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是产业能力增长,都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而在中国新疆地区的草地畜牧业已经开始出现草地面积大规模退化的现象,寻找现代畜牧业的新型发展路径刻不容缓。我国新疆地区一直是畜牧业的产能大省,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传统畜牧业的冲击,传统畜牧业的一些客观弊端不断暴露出来,经济增长方式滞后、科技水平与当今经济不符以及产业的动能逐渐降低等。

1 现代畜牧业的经济内涵

现代畜牧业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含义:它是指畜牧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出现的,就是说它是在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技术应用于畜牧业之后才出现的;是指现代畜牧业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内容和标准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畜牧业的内涵也会不断的扩大 。

现代畜牧业就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和装备及经营理念武装,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优质生态、高产高效的产业。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特征。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畜牧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开展集约化条件下的畜牧业生产体系中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全面而又系统地进行畜牧业生产活动,使畜牧业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和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

2 现代畜牧业的意义

整个世界经济体制都在变革,原有的传统经济体暴露了很多经济上的弊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跟不上当今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便为新型的现代畜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要求原有的小型个体生产要逐步转换脚步融入到发展迅速的大型经济市场,要求原有的脱节的经济链条要重新扣紧,形成系统规范的产-销一体经营模式。畜牧业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滞后,固步自封的发展模式。作为连接工业和农业的中间链条,畜牧业发展要真正思考新型经济下的发展步伐,才能产生与时代同轨的经济效益。

3 新疆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对策

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尊重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不顾现实的超越,更不能消极滞后。实现新疆从畜牧业大区向强区的转变,打造全国最强的畜牧产业体系,建成最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新特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是优势,发展现代化是方向,科学技术是支撑,保持和发扬区域特色是关键,强化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是保障。

首先,要重视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就当今社会经济体制而言,有机畜牧业不仅能最大化的优化产业结构体系,也能真正意义上改善畜牧业所带给土地的压力,缓解一直存在于家畜饲养和草地利用之间的矛盾,而且这样的经济机制也能很好的诠释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与环保的有机结合。并且,就我国经济而言,有机商品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好,市场潜力越来越大,这也是有机畜牧业的重大商机。积极促进有机畜牧业在新疆地区的发展能合理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产业模式。因此,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和扶持是建立健全新疆畜牧业发展的路径之一。

其次,当今社会已经大规模引进“标准化”一词。各行各业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标准化企业文化,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手续、标准化企业礼仪等。而现代畜牧业也同样需要标准化的行业要求,地区应全面推行标准化的畜牧业养殖。在现有畜牧业中树立行业的标杆效应,规模化标准化的完成产业链的构建,大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将标准化的规模养殖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逐步树立产业的品牌效应,联动效应,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篇4

[关键词] 畜牧兽医工作 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S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01-01

一、畜牧兽医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含义

从根本来说,标准化管理就是为了确保最佳秩序管理能够实现从而采用的标准统一的工作流程。其工作流程抱愧定制并且试试相关标准编制等。在统一标准下,能够切实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使其操作流程规范化,最终达到生产目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标准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要求会随着社会实际需求而发生改变并且不断完善,从而切实解决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促进我国社会进步。

二、充分认识畜牧兽医工作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畜牧兽医工作是推广畜牧兽医技术以及动物防疫体系的根本所在,更是畜牧兽医系统的基层,承担着管理畜牧生产,预防,空以及扑灭动物疫病,对动物检疫监督以及技术推广等重要任务。对畜牧兽医工作标准化管理,不仅能顾加快推广畜牧科技的步伐,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更是落实畜禽标识加挂,养殖,免疫档案建立,动物疫病报告等重要措施,能够对大型动物疫情发生的关键进行预防与控制,持续推动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公民身体健康。

三、实现畜牧兽医标准化的主要措施

1. 加强政府干预

国家要重视加快畜牧业标准化进程,制定统一的标准化要求,宣传畜牧业标准化对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提高畜牧生产企业对标准化程度的理解和重视,自觉将生产、管理的标准化考虑到企业决策中。

2. 完善畜牧兽医标准体系

实现畜牧兽医标准化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畜牧业工作的规划、实施、监督。畜牧业相关的事业单位为企业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制定标准化细节,促进标准化工作落实到位。为促进畜牧业发展进程,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标准化程度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的畜牧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不能够满足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规模标准和质量标准无法达到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要求。实现畜牧业标准化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计划进行,将生产标准细化到每一个生产细节。例如,控制有毒物质的检测标准、残留量来规范农畜产品安全;制定农畜产品生产标准以保证生产过程的规范、合理,生产质量达标;规范畜牧业生产技术,结合畜牧生产的自身特点,进行技术推广工作,使各个畜牧业发展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

四、建设内容与标准

对畜牧兽医工作标准化管理建设内容以及标准可以由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队伍以及机构建设。领导层人员需要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经验。同时需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动物防疫等业务知识学习。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激励制度,将工作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第二,规范办公场所与设施建设。畜牧兽医工作需要具有环境整洁相对独立的场所,并且具有诊断化验室,办公室,设备物资库等建筑设施,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第三,强化制度建设管理。需要建立起明确的畜牧兽医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将与工作相关的技术标准,组织体系以及法律法规等编汇成册,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责可究,有档可查。并且管理层需要向社会公布相关举报监督电话,利用社会监督职能促进畜牧兽医工作标准化管理能够更好更快,公开公正的发展下去。

五、结语

总的来讲,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大事,所以必须实施畜牧兽医标准化,相关部门要加大重视程度。具体来说,我们应当在提高各个层面的认识的基础上,健全畜牧兽医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畜牧兽医标准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不断加强监督检查,从而实现畜牧兽医标准化,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最终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转贴于论

参考文献

篇5

1.1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特点

1.1.1生物转化与自然增值

畜牧业生物资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发生自然增值,其价值通过人类劳动与自然增值共同作用形成。同时随着畜牧业生物资产的成长,其价值也在不断增加,直至达到繁育年龄,价值达到最大。之后随着畜牧业生物资产的老化,价值逐步降低,直至为零。

1.1.2多样性

在畜牧业生物资产中,不同种类资产具有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乳用牛为例,可以将乳用牛划分为犊牛、育成牛、青年牛、成年牛、淘汰牛5个成长阶段,而蛋鸡则可以被划分为雏鸡、育成鸡、产蛋鸡、淘汰鸡4个成长阶段。同一畜牧业生物资产在生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命体态,使得价值差异较大。

1.1.3地域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导致同一种类但生长在不同地区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存在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如以体格健硕的西门塔牛为代表,西门塔牛多处于海拔较高,拥有清新山地环境的瑞士,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西门塔牛的发育较好,产出的牛奶营养丰富,其价值也较高。

1.1.4季节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如奶牛的泌乳过程。正常情况下,16~25℃为奶牛泌乳的最佳温度。但是夏季高温酷暑时节奶牛厌食,精神萎顿,牛奶产量下降。而到了冬季,严寒同样会导致奶牛泌乳量下降。总之,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随季节的变化也会有较大波动。

1.1.5周期性与流动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差异较大,如肉鸡的生命周期为1~3个月,而奶牛的生命周期则长达6~8年。同时,处于不同周期的畜牧业生物资产流动性也不同。如肉鸡、肉牛等消耗性生物资产在出售时价值一次性转移,因此流动性也较强;而蛋鸡、奶牛等生产性生物资产价值随着产出品的逐步转移,非流动性较强;但是这种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蛋鸡可以改变用途用作肉鸡出售。

1.1.6风险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风险。任何一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都与周边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对畜牧业生物资产来说,草场的沙化、疾病、瘟疫等,都会使得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下降。二是市场风险。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可能会受到社会热点以及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以禽流感事 件为例,人们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无论该家禽企业是否感染到禽流感都拒绝购买,使得家禽类生物资产的价值在很短时间内迅速下降。

1.2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综合分类

不同种类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具有不同特点,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不同,价值差异较大。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规定,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同时按照生物资产成熟与否,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但是对于畜牧业生物资产来说这样的划分是远远不够的。应结合会计准则和畜牧业生物资产特性进行综合分类。首先,对畜牧业生物资产按照生物资产生长发育周期规律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一年生生物和多年生生物。如上文中提到的家蚕,生命周期仅为短短的40d。如果家蚕是以生产蚕丝为目的而持有的,按照定义应该作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显然,生命周期短于1年的家蚕列示在非流动资产中并不合适;因此,应将一年生生物全部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流动资产中列示。其次,按照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种类及利用方向进行划分,如鸡可以划分为肉鸡与蛋鸡,其中肉鸡全部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流动资产中列示。最后,按照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生长阶段划分,如蛋鸡可以划分为雏鸡、青年鸡、产蛋鸡、淘汰鸡。将雏鸡与青年鸡作为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产蛋鸡作为成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同样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而淘汰鸡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列示在流动资产中。

2畜牧业生物资产估值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按照我国新颁布的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估值技术目前有三种,分别是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不同的估值技术下估值的结果差异较大。现实中没有一种估值技术是绝对完美的。同时,不同类别的畜牧业生物资产个体差异较大,价值波动明显,这必然会影响估值技术的选择。通过对不同类别畜牧业生物资产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估值技术的特点,对不同类别的畜牧业生物资产估值技术的选择如下。

2.1成本法———未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

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生产能力之前,属于未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通常这一阶段的投入较大但是没有产出或产出很小,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未来收益难以确定,不具备采用市场法与收益法的条件。但同时满足成本法应用的4个条件(被估值资产与重置资产具有可比性、被估值资产历史资料容易获取、被估值资产形成的各种耗费是必须的、被估值资产可再生或可交割),因此对于未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更加适合采用成本法。成本法是指在现行的市场条件下,重新饲养相同或相似畜牧业生物资产所需要的成本减去各种合理损耗作为被估值资产的入账金额。具体成本法的应用以蛋鸡为例。首先将雏鸡和青年鸡从蛋鸡中剥离出来;再按照品种、外表特征、饲养时间等标准进行分类;之后归集成本,以现行市场条件为基础计算取得雏鸡的成本及后续饲养费等费用,扣除正常的合理损耗。完成成本归集之后进行成本的分摊,可以按照蛋鸡的类别、数量等比例进行分摊。

2.2收益法———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

具备持续生产能力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属于成熟的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其预期收益、获得的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以及获利年限可以预测并以货币计量。满足收益法应用的条件,适合采用收益法进行估值。收益法是指在对成熟畜牧业生物资产预期未来收益额、收益期及折现率估计的基础上,将各年预期未来收益额折算成现值并加总的估值技术。收益法的应用基础是确定收益额、折现率、收益期,下面延续上文中蛋鸡的案例来确定收益法的应用。1)收益额的确定。蛋鸡的收益额等于1年内所有收入(鸡蛋销售收入、鸡粪处置收入、淘汰鸡的处置收入)减去成本费用(饲料费用、医药费、工作人员薪酬等)。其中蛋鸡的成本费用相对固定,并且可以参考往年的会计资料,成本费用的估值难度较小。而对于收入的确定就需要综合考虑产蛋量、蛋重、市场中鸡蛋的供求状况,未来鸡蛋业的发展趋势等因素。以产蛋量为例,当蛋鸡具备生产能力后,第1年的产量最高,第2年下降15%~20%,第3年下降15%~25%,由此对蛋鸡的收入产生较大影响。2)折现率的确定。折现率由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构成,无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可以从国家的数据或市场数据中取得,而对于风险报酬率的确定是折现率确定的难点。蛋鸡在生长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应动态地分析蛋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风险报酬。可以借助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风险报酬率。3)收益期的确定。对于蛋鸡剩余寿命的确定,一般正规的蛋鸡饲养部门在蛋鸡出生时都会进行记录,如系谱记录、活体标记编号等。通过查看这些记录很容易找到蛋鸡的出生日期,以此推算蛋鸡的剩余寿命。如果没有记录,或记录不完整也可以通过辨别蛋鸡的体型、外貌等生理特征来判断蛋鸡的剩余寿命。

2.3市场法———消耗性畜牧业生物资产

处于淘汰期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及其他消耗性畜牧业生物资产,企业持有的目的是在1年内或1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此类畜牧业生物资产大多拥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市场中可以找到相似资产的交易价格,如种畜、肉畜、肉禽市场,因此适宜采用市场法。市场法是指利用与消耗性畜牧业生物资产相同或相似的生物资产的价值,参照市场交易环境及价格进行估值的技术。其隐性含义是在一个有序的市场中,通过对比调整相似生物资产的价值来确定被估值资产价值。延续上文中蛋鸡的案例,可以从中国农业信息网和畜牧兽医等网站查找蛋鸡的价格,并根据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此作为蛋鸡的入账价值。

3结束语

篇6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为了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局党委及时召开会议,结合畜牧工作研究制定了畜牧党委“五查五看五树立”活动方案。确立了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制约我县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和“我为通河畜牧发展献一计”活动,推动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二、精心安排,细致工作,扎实开展讨论活动

4月21日我局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参加的全体干部大会,传达活动精神,明确工作目标,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确保了工作任务的落实。党委中心组、机关党支部、中心党支部也分别召开了讨论会,领导干部带头,全体党员干部围绕制约通河畜牧业发展方面问题,分别就思想观念、群众观念、发展思路、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党员干部积极踊跃发言献计,查找不足,并对照先进深刻反思促进思想解放。

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大讨论活动成果显著

活动中局党委通过集中讨论和向干部和基层群众下发了征求意见信等形式,共查找到制约畜牧业发展因素8条,问题3点。其中,制约畜牧业发展因素主要有:发展畜牧业资金不足;科学养殖技术含量低;规模化程度不高;防疫水平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不高;畜产品质量偏低;领导重视程度不高;环保意识不强。查找出的问题包括畜牧系统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及时为老百姓解决生产实践中遇见的各种困难。畜产品安全问题是老百姓关心的主要问题,需要在中长期解决。思想不够解放,开展工作力度不够等3条。

四、解放思想,破解难题,确立整改和发展思路

通过学习活动,全体党员干部和班子同志形成了广泛共识,对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加深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班子全体同志经过反复梳理调研,确立了今后畜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既:要以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优质化为目标,紧密依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提档升级,加速畜牧强县建设步伐。要继续强化畜牧业扶持政策,巩固大鹅产业主体地位,加快发展肉牛、生猪生产。要加快实施名牌战略,精心培育打造绿色畜产品品牌,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要继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完善以良种繁育、动物防疫为主的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检测体系,确保投入品及畜产品安全。强力推进草原改良和退耕还草,大力发展饲草饲料和饲料工业生产。

一是要着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就是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创新理念,增强机遇意识,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实现产业化新突破。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特别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增强畜牧业发展的拉动力。按照龙头企业基地一体化、城乡与工农对接、一二三产业联动的路子,构筑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民形成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次,要实现养殖方式新突破。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提高建设与管理水平,促进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经营转变,逐步实现品种优良化、粪污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制度化、产品优质化、管理科学化的标准化生产。再次,要实现科技进步新突破。畜牧业希望在科技,潜力也在科技。要加强畜牧业重大技术攻关,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发挥科技对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支撑作用。

二是要着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发展的潜力在畜牧业,而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在质量安全。当前,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以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畜产品优质安全。要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防止畜产品质量事故的发生。要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发挥行业、合作社的行业自律作用,提高全社会畜禽养殖道德水平,规范健康养殖行为,保证畜产品卫生安全,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兽医公共卫生安全。

篇7

关键词:工业化 内蒙古 草原经济

一、草原经济的含义与特点

草原经济内涵是在草原上进行一系列的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总称。由于草原所涉及的范围较大,进而除了草原区域的经济行为外,还包括利用草原上的各种自然资源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对于草原经济的特点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最主要的是草原经济是以具有再生性的草地生态资源为基础而发展的经济,进而草原经济可以被划分为特色经济;其次,草原经济还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生态经济,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不但会影响着草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对草原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草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其附属资源的完整性为目标;最后,在草原经济进行的同时,一定要以发展绿色产业为目标,不能进行传统的高污染的工业模式。

二、内蒙古工业化对草原经济影响

以内蒙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阶段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后,认为内蒙古工业化对于草原经济的影响主要包含了农业、畜牧业以及旅游业三大模块。

(一)内蒙古工业化对农业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在内蒙古工业化模式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在积累了工业资本的同时,为当地的农民工打开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对内蒙古的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内蒙古工业化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保证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此外,工业化的发展还对内蒙古当地的农业产生拉力,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当地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在这种形势下需要通过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满足农业的实际需求,进而带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2.负面影响

在内蒙古地区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百姓逐步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这对于以农业为生存的农民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工业化还会导致工业员工与农民收入逐渐拉大,进而有很多农民迫不得己卖掉土地来换取一次高额的土地赔偿费来维持生活。农民除了种地之外并没有其他技能,导致他们的再就业趋势十分困难,因此不利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在内蒙古工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建造工厂,特别是工厂在生产和制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排泄物,这些废物会对附近土地资源污染,进而会导致农业减产。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所示,内蒙古的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751.2万公顷减少为2012年的707.1万公顷,耕地面积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农业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内蒙古工业化的发展不但涉及到了农业,同时对于与其息息相关的畜牧业有一定的影响。

(二)内蒙古工业化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在内蒙古发展工业化的多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环境达到了一种非常脆弱的阶段,进而简单的传统的维护方式已经对草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必须加大投入来维持草原的生态平衡。在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为内蒙古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逐步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投入,有助于草原经济的循环发展,最终达到发展可持续的草原经济目标。

可以说内蒙古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大多数是依赖于草原资源的。在草原资源充足的背景下,农民在草原资源中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随着人类的需求逐渐增大,草原资源就会受到人类的超载需求而无法支撑庞大的牲畜数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三化”的现象发生。内蒙古工业化的发展不但增加了畜牧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工业化模式带动了畜牧业产品的加工与生产,使得牧民经济上升一个更高的层次。

2.负面影响

由于草原畜牧业是为草原资源为基础的,草原中的环境以及外界因素都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内蒙古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在工业化背景下人们想要增加日常收入,就会产生过度放牧的行为,进而破坏草原系统的生态平衡;其二,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引进外界前来开发,并且这些企业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过度地开采草原资源,进而破环了草原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在工业化逐渐加深的背景下,还有可能导致草原的水土资源流失。总之,内蒙古工业化的持续发展给当地的畜牧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在保证草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开采。

(三)内蒙古工业化对草原旅游业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在草原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外推力之一。这种外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工业化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六大基本要素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例如钢材、水泥、电子设备以及游乐设备等;其次,工业化还给与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帮助,其中最明显的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在内蒙古地区工业化逐渐成熟的模式下,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同时,工业化为旅游产品的生产与创新提供支持,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速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保证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

2.负面影响

草原旅游业是以草原为基础的。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就会占据草原的空间,特别是在工业化为基础的超载放牧使得内蒙古草原面积逐渐减少。根据我国勘察院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卫星遥感测定的数据中,显示内蒙古的草原面积为7000万公顷,比上个世纪的80年代减少了380万公顷。草原面积的逐渐减少给旅游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其中有很多游客想到内蒙古找到大自然的感觉,但是由于草原面积的减少使得游客另寻他处。

同时,在工业化的影响下难免会出现拜金主义的渗透,在此背景下对内蒙古草原游玩的游客失去了原有的滋味。特别是在工业化与旅游结合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不顾草原旅游业的声誉而乘机大捞一笔。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企业对草原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不但影响了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使游客无法感觉到草原旅游的真正意义。

三、关于内蒙古草原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发展绿色农业

要想进一步提升内蒙古的草原经济发展,首先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在发展草原绿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内蒙古农业中的作用。其中主要包含采用高科技来解决当前农药以及施肥等存在的困境,同时还可以生物技术来对作物的品种进行改良。除了可以大幅度提升内蒙古地区农作物产量外,还会防止病虫侵害。虽然农业是以土地来发展的,但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提升当地农业生产的水平。在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对农民给予支持,例如种植补贴、农用设备购买补贴以及补助等。特别是在内蒙古地区工业化逐渐加深的背景下,在拉大了工业与农业收入的同时,一定要采取补贴的方式来稳定社会和谐的稳定发展。

(二)推广现代模式的草原畜牧业

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在整个草原经济中都处于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下,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继续发展现代模式的草原畜牧业,这也是现阶段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草原畜牧业为我们提供更多利益空间的同时, 一定要注重草原资源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提倡绿色的草原畜牧业经济,追求资源、生态、经济和文化均衡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

现代模式的草原畜牧业不但能够解决传统草原畜牧业处理不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某个区域范围内提升畜牧业的产量,进而提升畜牧业在整个草原经济发展的地位。另外,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其发展核心已经不仅是发展草原畜牧业,而是通过草原畜牧业来带动整体的发展。通过提升牧民的日常收入来缩短与工业化人员之间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以及健康水平。

(三)加强内蒙古地区的旅游业管理

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或多或少给当地的草原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首先,需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在降低重复性建设和改变破坏性开发的基础上,对旅游环境进一步控制,最终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目标。其次,需要对草原文化进行保护,主要是保护内蒙古民族文化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免受拜金主义的冲击变异。民族文化是人文旅游的重要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免受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是草原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保护民族文化,即能维护草原文化的可持续性,也是当前旅游工作的重要环节。

另外,草原旅游业是发展较快的产业,因此在没有处理好旅游收益分配问题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造成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利于的草原经济和谐发展。需要建立合理的机制基础上,保证内蒙古地区人们的公平与正义,达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标。

通过对当前内蒙古工业化与草原经济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草原经济在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应该形成一种和谐稳定发展的模式。总的来说,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谋求经济增长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茶娜.基于循环经济思维的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

长模式研究[D]. 内蒙古大学, 2007.

[2]多金荣.内蒙古生态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

济, 2010(11).

[3]宝音都仍.内蒙古矿产开发与草原生态服务关系实证分析

[D]. 内蒙古大学 ,2009 .

篇8

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畜牧业生产动态,指导和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按照省局的安排部署,20__年5月3日至20日,__县畜牧兽医局组织全体畜牧技术推广员和防检人员对全县的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龙头企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已建成了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县级2家。这些企业分别以种畜禽生产、畜禽产品购销加工和饲料加工销售业等。带动当地畜禽养殖业发展,全县7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725户,其中养猪户2045户、养禽户680户,促进了全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湖北神地公司是我县的一家省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紧紧围绕“种鸡—孵化—规模化养殖—饲料加工—蛋品粗加工和精细加工—产品销售”这一产业链条的建立和延伸做文章,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了全县及周边地区蛋鸡产业的发展。目前,公司与农户建立核心联系户130户,紧密联系户260余户,松散联系户460户。20__年,该公司共孵化供应种苗250万羽,生产供应饲料1.25万吨,培训养殖户550户,清洗加工、销售“咯家果佳”、“神地”品牌鲜蛋5500吨,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走出一条具有__特色畜牧产业化的路子。

2,规模养殖蓬勃兴起 。__县采取措施,通过政策激励、典型带动、服务促动、效益驱动等方式,在市场有利和政策有力的双重作用下,全县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全县共有各类养殖小区31个,其中养猪小区11个,蛋鸡小区18个,养鸭小区1个,养羊小区1个。钱场镇建立了白马、舒岭、茶场等13个蛋鸡小区,现有养鸡专业户1073户,存笼蛋鸡448.4万只,日产鲜蛋202吨,年创产值3.9亿元。目前钱场镇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小区集群。

全县规模化养殖户总的特点是:分散养殖户出栏(笼)比重下降;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笼)比重大幅度上升。据调查,20__年底,全县规模养殖户3901户。其中,生猪规模户1694户,出栏生猪42.81万头;肉牛养殖规模户93户,出栏614头;肉羊规模户93户,出栏肉羊10261只;肉禽规模户25户,出笼肉禽34.2万只;蛋禽规模户1996户,出笼781.64万只。从生猪养殖的结构上来看,出栏生猪50-99头的户848户,占规模户的50%,出栏生猪5.67万头,出栏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13.2%;出栏100-499头的规模户699户,占规模户的41.3%,出栏生猪12.53万,占出栏总量的29.2%;出栏500-10000头以上规模户147户数,占规模户的8.7%,出栏生猪24.61万头,占规模户出栏总量的57.6%。从以上数据比较分析:规模养殖以生猪养殖量100头为分界线,50-99头的养猪户数占一半,出栏量只占一成三;以养殖量500头为分界线,养殖在50-499头之间户数占总数的91.3%,养了规模总量的42.4%的生猪;而养殖量达到500头以上规模户户数占总数的8.7%,出栏了57.6%的生猪。从蛋禽的规模养殖结构来看,存笼500-4999只规模户,户数1491户,占规模户的97.6%,出笼285.9万只,占出笼总数的37%;5000-50000只以上规模中,户数505户,出笼495.7万只,占63%。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情况说明了我县规模养殖中,养殖户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扩大规模,规模养殖户中的大户出栏(笼)量占了半壁江山。预计规模养禽场全年可生产禽蛋12.5万吨。全县规模养殖畜规模户出栏总量禽出栏(笼)数占总出栏数的比例已超过50.4%,规模养殖禽蛋产量占全县禽蛋总产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 。

另外,20__年,全县共建成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猪舍105栋,是全县规模化养殖中出现的亮点。

3,中介组织已经起步。近年来,在县畜牧部门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 2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其中有11家生猪专业合作社 、9个家禽专业合作社、6个家禽养殖协会和2个其它养殖中介组织。各类中介组织均已在民政和工商部门办理了登记和注册,建立了办公场地,完善了和规章制度,管理有序,运转正常。29个中介组织网络养殖户485户,带动农户3658户,发展生猪、家禽和蛋品运销大户24户,上年为全县运销生猪32万头、家禽85万只,禽蛋1.2万吨。

4,畜牧业地位明显提升。

20__年,全县累计出栏生猪85.01万头,出笼家禽710万只,生产禽蛋4.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3%、3.6%和30%;出栏肉牛1.39万头,出栏肉羊6.6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7.8%和1.4%。其中,规模养殖占出栏总量的50%以上。20__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16.086亿元,比去年增长60.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比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畜牧业养殖效益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畜牧业贡献增加320元。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继劳务经济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畜牧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县畜牧业正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最大的实际是生产水平仍处于传统的分散小农户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同步,最大的风险是动物疫病和市场波动,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问题:

1,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畜牧产业化已成为热门话题,但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畜牧产业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有的人误把畜牧产业化当成“筐”,包罗万象,什么都往里面装,使发展畜牧产业化成为口号,流于形式。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业、养殖观念、方式和方法还是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和好的运营方式仍然运用的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少数散养户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参与意识。

2,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据调查,目前全县的养殖户中大的规模户懂技术、善管理者居多,而散户中畜牧业劳动力老年化比例上升,文盲半文盲占20%,小学

文化约占45%,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到30%。因而,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一部分养殖者还缺乏认识和把握能力,对调整结构,推进畜牧产业化缺乏参与意识。具体表现有三:1、盲目性。不考虑市场需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会做什么,按自身意愿从事养殖业。2、盲从性。不少农户自主经营的能力差,养什么主要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养什么怎么养自己照搬。对经营活动陌生,没有市场经济意识。3、现实性。多数农户在调整结构、推广畜牧新技术方面缺乏分析决策能力,必须亲眼看到别人养殖获得效益后才相信,致使产业化发展缓慢。

3,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县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中,仅有一家生猪屠宰企业和2家蛋品初加工企业,牛羊等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偏少,而且生产能力不足。加工企业仅限于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除神地公司蛋品形成品牌以外,其他产业没有形成品牌产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带动农户能力较弱,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大。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国内仍有发生,病原污染面较大,外来疫病威胁日益严重,养殖风险加大。

5,规模养殖环境污染需要改善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 。由于畜禽所排泄的粪便较多,而且一部分是直接排到圈舍外面,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成本过高,养殖业主难以承受,大多数业主选择牺牲环境赚取利润,这种跟地方和环境保护者的冲突必然反过来影响畜牧产业化的进程。6,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前,我县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会不断提高。去年的猪肉市场风波,说明畜牧业具有鲜明的“四性”,即:食品的安全性、产业发展周期性、应对风险脆弱性、产品供给敏感性的特点。随着畜产品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采取多种措施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三、思路与对策

(一) 思路

畜牧产业化是畜牧业一体化的简称。它是畜牧市场化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包含畜牧生产中“产供销一条龙”的各个环节市场化。近年来,我县一直坚持不懈地抓创建全省畜牧大县的工作,积极引导畜牧业家庭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传统畜牧业走向市场,全县畜牧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县畜牧工作总体思路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增加总量,确保安全,创新机制,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生产方式上,坚持以畜牧企业为龙头、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省内外两个市场,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结构上,坚持南北发展战略,以生猪、家禽生产为主体,加快发展草食牲畜;坚持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积极构筑具有__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二,对策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畜牧业的重点,作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领导专管,业务部门专抓,负责产业化工作的协调、组织、检查、经费的落实和使用,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各产业化领导小组对畜牧业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一是在规划上要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城镇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建设规划的需要,把养殖区域划为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合理规划区域养殖用地。对适养区开展环境评价,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确定区域畜禽养殖数量,建设养殖小区。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发展养殖小区和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这样既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又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推进畜牧产业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二是要进一步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处理技术和种草养畜,充分发挥草食畜禽污染少的优势,来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压力。三是种养结合,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径,实现农牧双赢。在农业生产区和基地进行种植的同时配备适度规模的养殖业,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来源,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同时农作物作为青绿饲料可以补充养殖业,降低养殖成本。四是多种形式消纳养殖场的排泄物。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形成猪 —沼 —果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畜禽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已经由生产性、技术性问题演变成为社会性、政治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性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动物防疫工作就是抓畜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监测和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建立长效防控机制。长效机制的建设首先要解决队伍的问题,__县率先进行兽医体制改革,“ 防治分离,以检促防”的改革思路得到赞同,“以钱养事”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人员的待遇大幅度提高,解决了机制中“人”的问题。另外,优良小区优质畜舍的建设也是重要环节。要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新模式。养殖小区建设要大力推广 “六统一分 ”(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圈舍建设、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分户饲养)。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养殖场,使畜舍设计合理的养殖小区成为全县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彰显优质畜舍(如养猪150模式)防制动物疫病,抵御养殖风险的作用 。

3,要把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要与工业强县战略有机结合,以畜禽产品加工增值增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为着力点,重点扶持神地科贸、绿丹禽业、龙王畜牧、县人工授精中心站、弘源饲料等企业做大

做强,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资金扶持、市场服务、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形成供种、饲料加工、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按照县委“项目至上,招商为先 ”要求,立足我县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我县种源、饲料、兽药生产和畜牧食品加工业,形成完整的畜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快速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兴办畜禽专业市场,发展市场服务中介组织。要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畜牧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设。

4,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实行规模化养殖的提档升级。在技术推广上,要加大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的力度,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切实抓好科技示范户建设,加大培训的力度,不断地更新培训的方法,使课堂上讲授的新知识、新技术落实到养殖实践之中,并迅速获得成效。要加强对公益性事业畜牧技术推广员的考核力度,考核既要细化到考核目标管理的各项指标,又要细化到考核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个人,细化到“推广员为他们做了什么事,他们取得了多大的收益”这个点上。对个人素质较低的养殖户,推广员要结成帮扶对子,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在推广的目标上,要把规模养殖的提档升级作为总体目标。我们在生产调查中发现规模化养殖有6大好处: 1,从投入成本上说,购进的饲料原料量大、价低,每头猪可降低成本50元左右。 2,从安全卫生上看,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确保人畜安全。3,从产品质量上来说,推行规模化养殖,有利于实行严格的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4,从生产效率上讲,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5,从产业结构上说,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6,从抗风险能力上看,规模化养殖,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以对产品进行及时地调配供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所以在现有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促进提档升级;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传统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5,逐步推行畜禽期货,规避市场风险。近年来,社会各界提出了一系列运用畜禽期货手段规避肉食品市场资源风险的建议。畜禽期货实行“先卖后养”,既能实现畜禽套期保值,又可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去年“猪价风波”以来,一些养猪户和企业对生猪期货的期盼溢于言表,他们呼吁,国家应尽快推动生猪期货上市交易,给新农村增添致富的平台,稳定生猪市场,改变困扰政府多年的“农民养猪难”、“卖猪难”的尴尬问题。__县是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畜禽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对畜禽期货进行试点,用金融的手段为农户和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保驾护航,规避市场风险。

篇9

本文以新疆塔城地区—齐巴尔吉迭牧区为研究主体,以哈萨克牧民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将哈萨克族传统民俗尝试性地分析在牧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民俗理论及文献研究、运用民族学中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相结合,对塔城地区齐巴尔吉迭这样一个小型的从事畜牧业的哈萨克社区进行调查,来了解当前哈萨克牧民的经济情况以及现有保存的传统民俗。以此来加工分析找出民俗对哈萨克族牧区经济的影响,最终得出民俗与哈萨克牧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关系。

【关键词】

哈萨克民俗;牧区经济;传统生产方式

本文中作者对所搜集的文献和书本进行思维加工,从中认识到有关民俗习惯的理论知识和民俗习惯的基本特征,了解到民俗习惯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文献借鉴引用了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和民俗学、人类学研究者们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文章中阐述了民俗习惯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功能。对塔城地区齐巴尔吉迭社区牧民调查和研究,进一步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

1 牧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哈萨克族具有特殊的民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民俗习惯有以下基本功能:凝聚功能 激励功能 规范功能 评价功能。

2 牧区经济发展概况

2.1 新疆畜牧业的概况

60年来新疆牧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前后累计向国家提供了商品肉畜2亿头,羊毛134万吨、各种皮张3亿多张,为新疆和全国人民生活的改善及全国畜种的改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6年与是1950 年相比,牲畜存栏由1135.9万头增长到5339.71万头,增长4.7倍;年出栏牲畜由175.2万头增加到4063.52万头,增长23.19倍;商品畜由14万头增加到5193.83万头,增长370.99倍;肉产量由4.93万吨增加到158.21万吨,增长32.09倍;羊毛产量0.68万吨增加到9.62万吨,增长4.15倍;牛奶产量由2.1万吨增加到179.81万吨,增长了85.62倍。

2.2 民俗与牧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个民族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影响力最为重要的是内部因素,而这个内部因素就是一个民族传统的民俗习惯。其中有一下有力作用:

(1)民俗会对旅游业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

(2)民间娱乐业手工艺术品销售、餐饮也会对经济发展有益

(3)民俗消费的最大特点,就是相似的消费在短期内大量集聚,形成强大的经济效应。

观念的落后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守常观念严重;普遍重传统、而不愿意冒风险;生产与生活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差、有较重的依赖思想。缺乏竞争、商品、科学、开放意识。

3 哈萨克族民俗对牧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3.1 哈萨克族牧区现状

哈萨克族牧民现阶段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分散居住,在市场经营中牧民户掌握市场信息难、饲养什么靠感觉,生产的畜产品多了卖不出去,少了又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2 哈萨克传统民俗习惯在牧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3.2.1 传统礼仪开销大

哈萨克族仍然重视民族传统的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尤其是婚礼、割礼、葬礼等仪式都要隆重举行。虽然知道人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不允许按照传统习俗来举行,当地的人就为了尊重和保护传统而欠债举行这些礼仪。

3.2.2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传统的流通习惯基本上堵住了畜产品获得较大资金收入的渠道,还保留和遵循着古老传统的游牧生产经营习俗进行畜牧业生产。

3.2.3哈萨克族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哈萨克畜产品虽然品种多但加工的数量少,缺少能带动作加工业,而且加工技术落后,缺乏对产品的深度加工能力,未形成对产品的深度加工能力,难以使产品形成经济势能,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哈萨克族传统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并进入市场。

3.2.4 市场竞争、商机意识薄弱

不了解市场信息,不注重市场规律,不考虑长远利益,饲养什么靠感觉,牲畜和生产的畜产品多了卖不出去,少了又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2.5 劳动力分配和利用自然资源意识低

大部分牧民家庭男的外出放牧,妇女在家做家务有个别有商业意识的家庭妇女会从事加工业或手工来增加家庭收入。

畜牧业是齐巴尔吉迭社区的主导产业,为了更好的发展畜牧业和 牧民收入的增加,成立了畜牧业养殖办公室,提高了优质畜产品质量。小学校舍饮食安全等安全隐患进行摸排整治。加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实施基本药品零差价制度,解决广大牧民看医买药的困难。

4 促进哈萨克牧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调查中发现虽然当地政府对改善牧民民族经济的增长和牧民生活条件的工作力度很大,在物质条件和环境设施有了比以前很多大的变化,但当地的哈萨克牧民还是存在着问题,这主要是在牧民自身价值观的不同、自身素质差、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够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调查和查阅各种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资料总结出一下方面的改善牧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改善不良习俗来促进经济发展

牧民由于风俗习惯、宗教、思想观念等原因,外出经商和务工少,牧民收入中来源于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比例较低。

4.2 转型哈萨克族传统经济经营方式

生产方式一般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4.3 转型消费方式与消费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牧民应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科学技术,以适应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更多的资金运用到扩大再生产、科技学习和文化教育上积极走进市场,掌握信息,不断改变传统生产习俗中与现代畜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

4.4 进一步展示民族特色、传统民俗活动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积极发挥天然草场、民族风情、绿色食品、自然风光等优势,将民族传统民俗融入到旅游业,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激发旅游业的投入,以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文化习俗来吸引外界旅客,发扬草原牧民民族的精神,传播草原文化。

4.5 建立手工艺产业群,打造手工品牌,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5 结语

我们应该把这些又传统即独特的资源作为一种实现现代化的资源或工具来面向市场,就是通过发展旅游业的形式来实现牧区牧民们的文化开发、创新、振兴,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从而可以推动该民族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娜拉.新疆游牧民族社会分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苑利,颓军.《中国民俗学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协调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55-02

1 草地资源是从事畜牧业各民族的基本生存资源

草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草地不仅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其丰富多样的再生资源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祁连山以西、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国牧区122个县(旗),半农牧区有137个县(旗)。在这些牧区中草地类型多样,共有7大类,22个亚类,有各种牧草3000多种,人工栽培牧草数十种,许多种牧草产量高,抗逆力强,营养丰富。同时,还分布有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数十种,名贵药材和珍贵经济植物数百种。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着占全国1/3以上的大牲畜和绵、山羊,每年生产大量的畜产品,支援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草地资源作为从事畜牧业各民族的基本生存资源,事实上已经被赋予客观含义:既是物质资源,又是精神资源,是其安身立身的场所。此外,草原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是21世纪我国重点开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可见。草地资源是上天赐给西部人民的宝贵自然财富,是从事畜牧业各民族的基本生存资源。

草地资源传统的利用方式形成草――畜――人的自给,草地居民经验性地循着已经建构的草原生态伦理维系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农耕方式对草原的渗透率先改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秩序,清代对内蒙古的大面积垦殖导致了草原的大面积退化和沙化;当代工业文明对草原植被覆盖下的煤藏资源的发现,再一次给草原生态体系不祥之音,工业文明对草原生态的不当改变,事实上加深了草原的生态危机。如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草原退化率为15%,80年代达到39%,而进入21世纪,则已是73.5%。当畜牧业利益遭受农耕及工业利益的侵蚀时,草原居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便随着提出。

2 草地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2.1 超载过牧

超载过牧是我国草地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也是我国草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合理的放牧制度下,牲畜对牧草的采食不会影响牧草的生长发育及再生,但如果载畜量过多,超出草场的负荷能力,畜、草之间就会失去相对平衡。在超载严重的草场上,牲畜为了得到足够的饲草,必然要在草场上频繁采食,过密放牧加重了对牧地的践踏,频繁采食使优良牧草无法恢复生长,牧草受到严重的机械损伤,尤其是一些优良牧草受到的影响就更大,最终导致生活力下降,生物产量减少,牧地草质变劣。草地的超载放牧和不合理利用,必然导致草原程度不同的退化。

2.2 农业对草地资源的侵占

农业对草地资源的侵占主要表现为草地垦荒。草地垦荒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一种短期行为,其结果必然是“一年荒,两年打粮,三五年变沙梁”。这是由于耕作破坏了草地植被,松散了生草土层,松散的沙质土地在干旱的风沙中极易受风蚀,每当季风来临,疏松的细沙土随风而起,成为沙丘的物质来源;同时,开垦缩小了草地面积,增加了草地的家畜负荷量,从而引起草地植被的退化。1958年-1973年内蒙古两次开荒热,累计开荒草地210多万公顷,换来130多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西部牧区草地40多年来累积开荒670多万公顷,如果按开1公顷荒地会使3公顷草地沙化的比例算,仅牧区开荒就造成2010万公顷草地沙化。

2.3 露天采矿

采矿活动破坏和侵占大量土地,造成水土流失。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各类废石、废渣、尾矿的堆放也侵占大量土地。矿山表土剥离通常忽略了对可耕种土壤的保存,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植被破坏后,受风力水力的侵蚀加剧,大片土地出现沙化。此外,矿山选冶排出的酸性废液、洗煤废水污染浸蚀着矿区周围的土地,导致大片农田荒芜损毁。西部地区普遍财政吃紧,在目前的生产力条件下靠牧业发展潜力不大,一些地方领导把眼光投向开采矿产上。殊不知采矿尽管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草地资源的破坏尤甚。随着露天采矿设施例如道路、建筑物的增加,在原始的自然景观中引入了人工成分,从而加大了草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需要在特定生存环境条件下生存的动植物种可能减少或消失,同时,人为的践踏、采集、垃圾排放也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

草地资源的不当开发导致的草地资源退化、枯竭,其危害性显而易见。从全国的角度看,损坏了重要的生态屏障,恶化整体的生态环境;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损坏了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削弱了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效应,恶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而对于世代从事畜牧业的居民来说,则是家园的荒芜,生存根基的瓦解,牧歌成为了挽歌。

3 利益关系的协调

3.1 掌握西部草地资源开发的限度

草地资源开发的限度来自于其资源本身的生态阀限,超过这个阀限就超过了草地资源的承受能力,严重时草地生态系统便崩溃。草地开发不等于草地开垦。西部草地资源尤其是内蒙古、甘肃、宁夏西部、南疆以及河西走廊一带,不宜开垦草地为人工草地,即使开垦应须有灌溉条件。而在农牧交错地带、荒漠绿洲以及在具有较适宜的自然条件的地方要加大力度开垦退化的天然草地为人工草地或半人工草地。对于不宜开垦地带或地区,其草地资源开发应体现在合理利用草地和放牧条件的改善上,严格控制载牧量,真正做到退耕还牧还林还草,制定绿化荒山、荒地一系列政策,各级政府投入资金鼓励农牧民治理沙漠,改造荒山、荒地,并让农牧民得到实惠。

3.2 注重草地资源生态功能的开发

草地资源以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保持水土、绿化美化环境等景观资源和环境效应而产生生态价值。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最迫切的课题,环境产业即将成为21世纪新兴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很差,甚至恶劣,但青藏高原东部可建立大面积的高寒草甸自然保护区,新疆的伊犁可建立三叶草草原自然保护区及南疆沙漠地带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在内蒙古高原的锡林郭勒已建立了一望无际的冰草草原自然保护区等。这些自然保护区都是中外游客良好的旅游圣地,也表现出我国特有的草原风貌,而且保存了西部草原物种的多样性。

3.3 草地资源生产功能有节制的开发

开发就要扩大产品的产出。畜产品的扩大产出绝大程度上取决于草产品的扩大产出,即增加草产品产量是关键。整个西北生物量小,草原盖度低,提高牧草产量除了大力种草建立人工草地、饲料地和补播、飞播改造低产量的天然草地外,扩大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和建立混合饲料、配合饲料、蛋白饲料工厂企业是不可忽视的,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农业、工业副产品等饲草料资源。扩大草、畜产品产出的数量,至关重要的是提高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效率和尽量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损失部分,还要注意牲畜品种的改良,改变传统的和现行的放牧制度,加快畜群周转搞季节畜牧业生产。

3.4 完善草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退牧还草通过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三种方式逐步恢复草原生态。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地率先进入生态补偿框架。国家通过对牧民粮食和饲料的补助,扭转过度放牧对草原的压力,有效地协调了牧民的生存发展利益问题。但要持续地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维护草地资源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还必须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要严格限制草原垦殖行为,二是要严格控制草地征用规模,并且对草地征用及所造成的生态损破给予足额补偿和认真落实生态修复的责任,三是草原补偿费应真正用于草原建设,不得以各种借口挪用占用。

参考文献

[1]龙远蔚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原丽红,朝克.草原文化中生态思想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向度[J].中国民报,2009,8(28).

[3]郭选政,赵德云,张江玲.新疆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与综合治理对策[J].草食家畜,2001,(9).

篇11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SPSS;农业总产值;统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2.026

“三农”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而衡量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总产值,将多元统计方法引入农业总产值分析的研究不但可行而且是科学的。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总产值进行判定,力求对农业布局的合理性和农业发展潜力提出评价与建议。

1 资料来源与处理

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选取全国各省和直辖市及自治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四个指标变量是:X1=农业、X2=林业、X3=畜牧业、X4=渔业。借助SPSS算法进行主成分分析:

2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用的降维技术,主成分向量的协方差矩阵;其中,即。总方差中属于第主成分的比例为称为主成分的贡献率。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称之为的第主成分得分,平均主成分得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成分特征值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四种农业产值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上表列出了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结果显示,由于前2个特征值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83.6%,大于80%,较好地反映了原始数据集的特征,故选取前2个特征向量进行分析。

3.2 主成分系数

提取方法:主成分。

(1)第一主成分:由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可知,所考察样本协方差的特征值均为正值,各变量的系数在0.6~0.9之间,呈较均匀分布,反映出四种农业总产值在各省农业生产中为一般发展水平。 (2)第二主成分:第二主成分表达式中,所考察样本协方差的特征值既有正值亦有负值,X1、X3的系数为负,X2、X4的系数为正,正负系数的和较接近,结合各变量的含义,第二主成分表示农业、畜牧业总产值与林业、渔业总产值的对比。(3)各省主成分得分情况。

由第一主成分Prin1的得分可以认为:农业生产整体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为山东省,河南、江苏等地次之。显然,山东省农业经济多年来一直位于全国第一,山东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算最高,但是农业产业化相对完善,把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后的附加值很高,农业生产整体发展水平最低的三个省份别是、青海和上海,吉林省农业整体水平居于中游。

篇12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70—05

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普遍追求,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体系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生态移民是为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按照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进行的移民,移民规模为10 142户55 774人,涉及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从2004年开始至2010年基本完成搬迁。自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国内外专家及其他理论工作者,在对三江源进行科学考察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就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移民与环境保护关系,移民权利保障、社会适应、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所有这些都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指导。但他们缺乏从整体上对三江源生态移民作通盘考虑,所以难以达到解决生态移民问题的标本兼治之效。从长远来看,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的建构,是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迁”目标的根本之策。那么,在如何把握生态移民实际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生态移民社会福利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建构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的对策措施,就显得重要而迫切。

一、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现状

社会福利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尚有不同看法和理解。美国学者巴克尔主编的《社会工作词典》把社会福利定义为:第一,一种国家的项目、待遇和服务制度,它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医疗的需要,这些需要对维持一个社会来说是最基本的;第二,一个社会共同体集体的幸福和正常的存在状态。在我国,这一概念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社会福利既是具体的社会服务制度,又是社会共同体的存在状态。作为一种存在状态,社会福利表征着社会共同体良好的幸福的生存状态。作为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和”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旨在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教育、医疗服务以及社会工作和个人社会服务。那么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现状如何呢?

(一)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方式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三江源生态移民原先大部分生活在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气温低,降水少,空气稀薄,日温差大,大部分地区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千百年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大部分牧民至今仍然没有摆脱以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牧民迁移至城镇周围,形成新型聚居村落,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方式由以放牧为主向非农转变。文化生活方面,移民前由于受所处环境限制单调而贫乏,移民后可以看报纸、杂志、电视而且还能上网,闲暇生活逐渐丰富。居住方式由游牧走向定居,饮食结构及衣着打扮也都更多地趋向城里人方向转变。

(二)住房、学校、卫生所和社区等社会福利设施得以建立

根据《总体规划》,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为生态移民建设户均45m。住房一幢和120m。畜牧业生产用畜棚一座,现已经基本完成搬迁入住,另有搬迁补助费每人400元,移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与此同时,在各安置点,按照所在区人口增加状况,对一些基本福利设施进行了扩建或新建。如对迁入人口在1500人以上的城镇,建立小学1所,卫生所1处,迁入人口规模在1500人以下的在原建制学校校舍和卫生所基础上进行扩建。在移民规模多于100人的定居区设立社区管理机构,配备相应设施,包括办公室、治安室、娱乐场所等,使移民不仅上学看病变得十分方便,而且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三)生态移民技能培训有了一定成效

生态移民迁进城镇后,基本失去了原来以畜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就必须转产转业,但三江源生态移民普遍缺乏从事非牧业产业的生产技能。为此,青海省三江源办广泛开展了舍饲和半舍饲畜牧业技术,人工饲草种植、机动车辆驾驶、摩托车修理、蔬菜种植、藏毯编织、纺纱、环卫、家政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技术培训。截至2007年6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累计培训农牧民及转产牧民6000人,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2000余人。从培训效果来看,相当一部分牧民经过牛羊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后,提高了生产技能,养殖效益显著提高,极大促进了农牧民增收。经过转产转业培训的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外出打工、经商、开展修理等,收入也逐步提高。

(四)后续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三江源移民属于生态移民,由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引发。要实现移民“迁得出,稳得住”的目标,就必须有稳定持续的收入做保证,而稳定持续的收入增长是建立在产业发展基础之上的。为此,在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过程中,当地政府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除发展现代畜牧业外,着重发展二、三产业。总体来看,发展后续产业势头良好。从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收入构成来看,主要有:生态畜牧业,每户年收入大约0.2万元;中藏药材采集业,年收入0.2万—0.8万元,收入占移民收入的20%~30%;商贸饮食服务业,年收入0.6万—1.2万元;农畜产品加工业,年人均收入增加600元。而劳务产业,受移民素质、劳动技能等因素的影响,移民务工人数只是零星的,收入较少,移民每天务工的收入20~30元。

二、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移民生活水平较低

虽然三江源生态移民迁入地诸条件优于迁出地,但仍未出三江源区,仍是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据《总体规划》,贫困人口占三江源区牧民总人口的75.5%,三江源生态移民大都为无畜户或少畜户,90%是贫困户。移民进入城镇后,居住环境虽然有所改善,在项目实施期内有国家补助,按人均计算收入并不会比原来有所降低,但日常生活费用如水、电、燃料及食物等明显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冬春季节的取暖问题并不能完全保证。还有转产后由于受移民自身能力所限,就业困难极大,导致长期无所事事。总之,改变牧民千百年来遵循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件艰难的工作,有时这往往比教会一种生产技能更加困难。

(二)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发展程度低

三江源地区2005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区内生产总值的54.2%、16.7%、29.1%。在农业总产值中,牧业占66.3%。近几年来,虽然着力发展二、三产业,但其比例变化并不十分显著。由此可见,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主导产业是传统畜牧业,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所占比重很小。第一产业中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基本的光热条件;第二产业受地理、环境、牧民素质等条件制约,发展空间和前景也不大;第三产业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所占的比重很小。畜牧业是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主要的经济和生活来源。但生态移民后要禁牧、减畜,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已经不能依靠传统畜牧业,而必须从事其他产业。但迁入地普遍存在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特色经济发展薄弱的现象,产业布局不合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经营水平低下。

(三)教育滞后,生态移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

三江源生态移民搬迁前由于居住分散、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许多藏族群众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致使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据调查,三江源区生态移民50岁以上人口大部分为文盲,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上的不足30%;18—50岁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30%,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45%,10%为文盲或半文盲。农牧民的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基本不掌握其他生产劳动技能,甚至大多数牧民不能用汉语交流,导致择业渠道非常窄。当前三江源区民族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师资缺编、基础设施不足、不同阶段教育衔接不畅等。尽管近几年来在不断努力解决,但因投入、创新不够,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缓慢。

(四)对移民文化适应问题缺乏足够关注

在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过分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缺乏对生态移民原生态文化的足够关注。其实三江源生态移民有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其中既有宗教领域的,还有世俗方面的。三江源区人口主体为藏族,藏族全民信仰佛教,宗教气息浓烈,可以说宗教生活是其社会生活的首要组成部分。在迁出地社区,牧民与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寺院和活动点,发生着长久的互动和相互依存关系。牧民迁居城镇后,尽管大部分迁入地拥有数量不等的藏传佛教寺院,但仍然无法满足移民的信仰需求。与此同时,牧民大量迁居城镇后,随着其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民族文化有不断流失、损坏和被弱化的危险。

(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江源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景观资源,又有古老而淳朴的人文景观资源。三江源区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冰川、湿地、湖泊、河流遍布其中,是科学考察、探险、旅游的极佳场所。三江源又是藏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此,由青海省旅游局负责编制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现已通过评审。据此将在三江源地区设立35个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6个重点景区,设计了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科考线路及高原森林生态旅游线路等八条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涵盖了游、住、行、食、购、娱六方面的内容。近几年来已经开始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该区年旅游人数不足全省旅游人数的2%,旅游收入不足全区总收入的3%,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发展。

(六)后续产业仍需着力推进

为推动三江源生态移民适应新生活,使他们走向脱贫致富之路,青海省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扶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但总体来说还显得措施乏力,一方面是发展后续产业的空间有限,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安置模式是以本区域为主,区内自然环境严酷,生态系统脆弱,只是较之生态保护核心区要好一些。因此,这种迁移必然使迁入地自然环境承载超负荷的密集压力。再加上安置区的社会发育程度低、产业发展不合理,后续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其主导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少,优势产业格局未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原因是选择移民点时没有结合特色经济进行研究和规划,所以在培育后续产业方面显得措施乏力。当然,牧民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习惯,也限制了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

三、构建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的基本内容

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包括老年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劳动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和文化福利等方面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一)确立老年社会福利

为了实现三江源生态移民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就必须确立:(1)老年经济保障,即对三江源生态移民中因年老已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护;(2)老年生活照料,指对三江源生态移民中因年事已高而在生活中存在困难的老年人所进行的包括吃、穿、住、行以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照顾;(3)老年休闲福利。即为引导老年人愉快而平静地安度晚年,开展一些兼顾动静态等性质的文体娱乐活动,以增进老年人生活之丰富性。此外,还有如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老年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等。

(二)进一步发展教育福利

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石。一般而言,教育福利主要体现在国民教育方面。教育福利主要有幼儿教育、小学和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从当前三江源生态移民实际来看,今后应着力做好:一是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在三江源地区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移民前基本没有进行,为达到我国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应在建设移民聚居点时要搞好幼儿园规划建设,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二是在确保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采取多种措施,力争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义务教育;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职业教育纳入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三)抓好医疗保健福利

医疗保健福利是使社会成员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享受免费或优惠待遇的一种制度。从三江源移民区实际来看,今后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人医疗保健,主要包括老人健康教育、健康检查,老人医疗费支付制度,在家老人功能恢复训练和对老人实行全方位服务等;二是妇女保健,即为三江源生态移民中妇女提供的如免费婚检、孕产妇优生优育教育以及孕产妇住院分娩制度等;三是儿童保健,主要指为儿童提供的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儿童预防接种等服务;四是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即为生态移民提供的以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的医疗保健,如传染病控制、药品与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重大灾害及事故的医疗救护及处理等;五是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从而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方便、优质、廉价服务,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健康。

(四)搞好劳动福利即就业指导与培训

无论对个人还是家庭,就业是避免贫困和消除个人对政府依赖的可靠途径,是最大的社会保障。为此就必须下大气力加强转产转业培训,培训应按非农安置和仍然从事农牧业生产分别进行。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有舍饲和半舍饲畜牧业技术培训、高效人工饲草种植技术培训以及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如农机具修理技术、驾驶技术等)。非农安置的主要有劳动力转移培训、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培训、劳务输出培训、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培训等。培训方式应根据移民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牧民的素质决定了让其一下子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采取其能够接受的方式,如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区或示范户,以现场教学为主,将集中授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真实事例和手把手的培训方式,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更广大范围推广和普及。通过培训使之能适应现代畜牧业生产,能从事二、三产业,使其收入不断增加,从而达到“能致富”的移民目标。

(五)加强三江源生态移民文化保护与建设

为了满足三江源生态移民精神需求,今后要加强文化建设,如修建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广播电视电台等文化设施,保证移民户广播电台(尤其是藏语广播电视)的正常接转,以不断满足移民日益增长的现代文化需求。与此同时,可按照移民意愿,适当修建一些寺院,以满足移民群体的宗教需求。此外,政府可通过组织赛马节、艺术节等活动,调动移民参与多种形式的文化创建活动,这有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六)加快后续产业发展

根据三江源区域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育特点,其后续产业的发展应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移民后仍然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后续产业以提升和改造传统畜牧业为主,今后要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和饲料草加工业,特别是加大优质牧草的种植力度,以解决舍饲圈养的饲草需求;通过引入新的畜种和改良原来畜种发展现代养殖业,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非农安置的后续产业发展要:一是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如汉藏药材、各种畜产品、藏毯以及保健饮料加工业;二是在加强商品交换、城乡交流的基础上,搞好商贸流通,在促进发展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如暖棚维修保养、家用电器维修以及洗浴、缝纫、理发等涉农(牧)服务和生活服务业。

(七)大力发展旅游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追求,特别是人们对天然、原生态的旅游持续上升。如今青藏铁路的开通,为人们到三江源地区旅游带来了便利。为此,要紧紧抓住西部旅游升温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开通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线路,如世界屋脊科考游,山岳冰川探险游,草原风光休闲游,高原湖泊、河流、生物观赏游,神秘宗教文化游等。要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工艺品,制造出售与旅游相关的产品,拓宽移民就业渠道。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餐饮、住宿、商贸、交通、社会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带动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

(八)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

篇13

一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既有称职之处,也有不尽称职的地方,比较突出的成绩是提出“两线”(s221线、南环路线)“三片”(北片特色林果业、中片设施农业蔬菜温室大棚、南片现代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以超前谋划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生产与经营策略打造农场新形象,并基本实现了目标。不足之处便是由于财力不足没有较好地解决农业、农工、农场三者共有的土地不均问题。下面就任现职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述职:

一、“两线三片”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今年年初,根据地、市两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农场实际,我果断拍板提出了“两线三片”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目的是提高职工收入和壮大农场集体经济,打破单一的种植业模式。

“两线”分别是指塔额公路s221线和南环路线;这两条路都横穿农场,恰好分割为“三片”,即s221线北农四、六、七队为特色林果业片,160亩果树和2600亩酸梅已初具规模;s221线与南环路之间的农二、八、一、九、三队为设施农业片,重点是招商引资的100座蔬菜温室大棚和酱汁番茄、啤酒大麦、粮种繁育。南环路以南的三个牧业队,奶牛场为现代畜牧业片,重点以饲草料基地建设和牧民定居为主,加大奶业基地建设和恢复草场植被,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为了使广大农牧职工吃个定心丸,我在前三季度用了一把劲,亲自到生产第一线调地、调水、调种子,严把质量关,做到责任落实,管理到位,使全场职工明确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经过全场干部职工的齐心努力,9月份,农场通过了自治区专家评审,获得了自治区级示范农场的荣誉。

二、靠超前谋划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我们是老子牌国营农场,除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外,还承担着企业办社会的责任,加之近两年荣获塔城市“双文明”考核第一名的成绩,我深感身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为此,我亲自对市场进行分析和13个村队进行逐个对比,然后与领导班子共同研究决定,农场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除了优质服务、树立良好形象外,领导集体必须有超前思路、超前谋划。

1、超前的西水东调2.1公里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历经艰难困苦于11月3日通过地区“天山杯”验收并得到好评,渠道的建成使农场5个队的四万亩土地受益。

2、超前的南环路桥涵、电杆、机耕道勘测工作,我不厌其烦地协调,做到先规划后施工,农场的四个队在受益的同时没有影响到一天的农业生产。

3、超前的小城镇建设,呈显出树成行、路相连、水入户、气进家,市场繁荣,干部忙碌的新景象。年初,给职工承诺的客运站、卫生院、浴池、健身器、公园等全部实现并投入使用。

4、超前的膜下沟灌种植技术,引领塔城市节水灌溉潮流的,每台补助300元的机器使全场人均增收(仅打瓜一项)240元。

5、超前的招商引资项目,150亩的打瓜制种和2000亩的冬小麦良种繁育及400万的蔬菜大棚项目落地,不仅给农场职工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农场投资环境优良的最好写照。

6、超前的养老统筹工作,从提前6个月做农牧职工的思想工作,到想办法、出主意,截止6月30日,全场参保率达到98%,这是个多么了不起的成绩呀!

三、党风廉政工作及其它工作

作为场党委书记,坚持一岗双责。我做到干净干事干成事,廉洁自律,勤政务实。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同样要求班子成员及身边的工作人员,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带头人。琴弦松弛,难奏华丽乐章;党纪严明,方筑钢铁城墙。

作为党委书记,在抓班子、带队伍、理思路、促发展的同时,时刻不忘做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青、妇等工作,要求软件从严,硬件从实。“平安农场,免检农场,和谐农场”是我追求的目标。

四、取得的成绩

农场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市委、政府年初下达的各项任务,职均收入5650元,总产值突破7000万元。两个招商项目已落户农场。农场合理费也100%收完,农场形象再度升格,广大职工素质明显提高,我个人也获得地区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和被选为市七届人大代表。

五、存在不足和今后工作方向

现代企业之间、乡场之间的竞争要靠实力,而这里所说的“实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场长必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实力;二是农场总体要有实力。作为书记、场长的我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实力,也是边干边学,有时还会显得力不从心。从企业的总体实力的角度来看,我们属于农业企业,在众多惠农政策享受不上的同时,要想发展壮大起来,必须走和招商引资的道路,以充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以上是我一年来的主要工作状况,有些问题可能讲得不深不透,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篇14

论文摘要:从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 市场 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1 临夏州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优势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全州234.49万亩耕地仅有27%为适合发展立体种植、设施农业及高效经济作物的川塬农业区。西南部地区适合蚕豆、马铃薯、油菜、小麦等喜阴耐湿作物生长。东部地区虽占39%的耕地面积,由于干旱少雨、投入不足,使农业生产 环境 逐步恶化。但另一方面由于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动植物资源丰富,优势农产品包括蚕豆、马铃薯、油菜及 药 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大河家鸡蛋皮核桃、和政啤特果、唐汪大桃杏及葵花籽原料及系列产品、北塬花椒以及河州紫斑牡丹系列花卉等一大批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的农副产品,且区域内水资源丰富,污染较小,尤为适宜发展水产品养殖。再者,临夏作为甘肃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地,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家饲养牛羊的生活习惯,畜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

1.2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农业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畜牧业、林果业、饲草业、花卉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畜牧业、林果业、饲草业、花卉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为农民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

1.3农业 社会 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没有经费保障,农业系统的工作人员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级技术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全州124个乡镇,只有100个乡镇农技服务站,400多名农技工作人员,村级没有农技服务人员,推广能力弱,而且乡镇农技服务人员也以乡镇中心工作为主要任务,农技服务工作薄弱,对服务本身的含义理解不够,对新技术推广反应不及时,对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不能及时到位,等农户上门求助现象严重。

1.4专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素质有待提高

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当前临夏州农业科研工作却面临着科研经费短缺,高素质科研人员较少且有外流现象,研究设施落后老化,新技术引进及吸收消化能力差,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的滞后局面,这对提高我州农产品科技含量形成了阻碍。

1.5农民 文化 素质较低,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差

据州 教育 系统提供的数据表明:全国 农村 “普九”人数占总 人口 的80%,全省为62%,而我州仅为46%,青壮年文盲高达14%,且新的文盲还在继续产生。我州农民中接受专门农业专业培训的人数仅占人口总数的15%,更为不利的是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正逐渐被农产品加工、服务行业和城市中的第三产业吸收,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或妇女,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差。

2 对策

2.1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立足现有的耕地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提高地膜粮食种植面积及加大经实验证明确实,有增产效果的新技术和新品种来提高和巩固现有粮食生产水平,确保粮食安全。通过积极参照国家农产品生产标准来建立健全我州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

在种植结构调整布局方面,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加快发展旱作生态农业,以梯田建设为主,大力推行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集雨补灌和灌区节水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旱作生态农业技术。以马铃薯、玉米、花椒种植为主,兼顾养殖发展。北塬地区以优质无公害蔬菜及水果产业化为发展方向。西南部阴湿地区在玉米、蚕豆、油菜等耐阴作物种植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饲草业,为本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饲草。同时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及清真食品加工产业,以广临长廊为代表的川塬地区侧重于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利用 交通 便利、高效日光温室密集度高的优势发展反季节高档花卉、蔬菜及水果等回报丰厚、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产品,适时采取促销策略,促进我州农产品进入国内主流市场,使其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2大力发展畜牧业

发展饲草、改良技术等手段,促进畜牧产品产业化程度,应侧重于提高草料质量和引进肉质优良、产量突出的优质牛羊肉品种,并优先发展以胚胎移植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改进提高本地区畜牧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实力较强的肉制品、乳制品龙头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清真食品的有利条件,在国家民委对少数 民族 特需产品进行项目资金支持、减免 税收 的大好机遇的带动下,发展和壮大我州清真食品产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对中东地区进行充分市场 调查 的基础上,采取订单方式为客户生产所需清真食品,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促进产业化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有力的带动我州农业经济的发展。

针对目前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的现状,一要采取科学认定,创新模式,择优扶持。围绕清真牛羊肉加工和鲜奶干酪素系列产品开发,对有基础、有品牌、有竞争力,能带动农户和产业发展企业为龙头,择优扶持。二要实施品牌战略,农产品市场竞争说到底实际就代表农产品质量、价格、卫生、安全、服务、信誉等多种市场竞争元素,可以说拥有了品牌也等于拥有了市场。而品牌的培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从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科技与资金投入、市场 营销 宣传等方面通盘考虑,充分对现有优势品牌进 行政 策倾斜,重点对乳产业的“河州牌”、“斯禾雪域”等干酪素系列产品、肉牛产业“农庄牛仔”等冷鲜分割牛肉品牌 、肉羊产业的“东乡手抓”软包装保鲜食品等初具规模的品牌进行保护。三是强化对外合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联系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增强龙头企业。

2.3以发展农产品加 工业 和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林果业已经成为 林业 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好国家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挖掘内部潜力,突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林果产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在实践中突出建设重点,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和荒山、荒坡、荒沟、地埂和四旁,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果,重点抓好花椒、啤特果、沙棘三大主导产业,在基地建设规模、质量效益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同时要大力扶持发展红枣、唐汪大桃杏、薄皮核桃、李广杏等特色林果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兴办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工是实现林果业增值和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扩建改造,提高现有林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和产量质量,使其成为带动林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对外招商引资,内联个体经营大户,盘活民间资本等途径,兴办林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精加工\增加林果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产、加、销一体化的企业发展格局。 。

2.4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动“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精心培育农户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农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以及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为农户的分散生产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 管理 ,建立农产品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等。尽快建立农业家庭经营与农民合作相融合的组织体系,提高农户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促进农业经营走上企业化、产业化、全球化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