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镇经济与管理范文

城镇经济与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镇经济与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镇经济与管理

篇1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镇化 市场 发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被拉大的现实,正确认识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更是一个涉及区域经济政策、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系统性、针对性的实践科学。

一、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接、放、管”工作,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配合做好农业人口转移落户工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完善岗位设置;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三农”活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环境,完善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的投资与经营,兴办文化、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加强和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做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把各镇及专户资金纳入城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着力完善采购项目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税源监管和考核奖惩机制,推进依法治税。

二、围绕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三旧”改造

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建设必须以人居住为核心,能正确引导好人口增长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密切结合,统筹推进实施环保工程,在对待严重浪费社会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通过合理布局规划,以“城中村”、旧商业区、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扎实做好城区主干道两侧楼宇亮化和小街小巷“穿衣戴帽”工作,不断美化市容市貌。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引导农民在原地拆旧建新,节约农村住房建设用地,切实改善农村困难居住条件。加快实施伶俐镇渌口坡城乡风貌改造,统筹推进村屯规划,协调新城、旧城和镇的关系,努力创建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创造优美、和谐新型城镇环境。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是主要内容

加强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推进改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创新。首先,要从落实好城镇户籍这一块制度改革开始,逐步完善政策基础措施,在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前提下,积极为城镇剩余的劳动资源合理流动奠定基础条件,维护好农民工在付出劳动成果时的利益。其次,要创新城镇化建设发展募集资金的渠道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提高农民财产增收,城镇金融市场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要鼓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适时引入保险与证券机构走近农村;另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农民特殊的投资需求,创新适合农民的投资理财产品。此外,还要鼓励加大农民房屋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增值潜力,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增加租赁租金收入。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镇化公共资金,走一条便于资本操作的道路,在应有城镇土地流转升值中快速筹集好建设资金,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加快落实好城镇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协调发展,培育出资本市场,便广泛地吸引社会大力投资,完善城镇财政关系管理体制,灵活制度上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和稳定的资金渠道。

四、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第一,采取市场化运作投融资。一方面财政计划要安排定量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商业银行贷款和融资功能,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创新举措,建立城建投资公司、合作基会等投融资主体,构建主体多元的投融资网络。向改革要资金,靠市场找出路,打破单一依赖财政投资的旧格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新体制。

第二,管好用好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应全额投入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入、土地增值税应大部分用于城镇建设。各方面的建设资金应管好用好,设立财政专户,财政专户资金实行定收定支,建设资金的使用与建设项目挂钩,实行专款专用。

第三,采取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激活投融资。组建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实施城镇综合开发,采取建设用地开发、承包建设、统建、建设商品房出售、“以房带路,以路养房,路房结合,综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发挥土地资产价值,积累城镇建设资金。

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协调三产之间的发展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从H县的发展态势来看,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坚持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H县的根本选择。首先应在城镇区域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没有这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其次就是要按照建立一批中心城镇的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等情况把分散在全县的企业加以适度的集中,充分利用城镇在基础设施、运输条件、技术储备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第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培养龙头企业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六、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镇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人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消除制度和体制障碍,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文明程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发展,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镇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推动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为广西横县党校)

[作者简介:李辉(1974―),男,本科,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金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25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for Guizhou Province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LIAO Qian

(Gui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Forestr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With abundant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has formed in Guizhou affected by its spe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Guizhou, the paper will discuss how to pla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how to utilize the favorable ecological resources advantage, so as to provide theory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district.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conservation

城市化是经济、科技飞速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时代主题,那就是生态环境的问题。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可以为解决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对于当前贵州城市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许多专业人员都以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探索。所有研究都进一步说明,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背景的发展中城市,其发展过程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与城市建设进程和景观生态格局的形成有关。在认识贵州城市景观特点的基础上,对贵州城市景观特色的城市生态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管理维护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是十分有益的。

1 贵州城镇景观的特点

1.1 景观的规模性

贵州城镇除贵阳市以外全是从建国以后设立的,建立时间晚,再加上山区城镇的特点突出,城镇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存在大中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问题。2006年全国有建制市652个,贵州有13个,占1.9%,建制镇613个,贵州黔中、黔北、黔西都有大、中城市,而黔东地区只有较小城市,全省也只有一个特大城市,设区的市只有4个,排名全国倒数第4位;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全部国土面积的比重为0.33%,贵州只有0.21%,全国每个城市平均建成区面积为44.8 km2,而贵州仅为28.6 km2,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3.84%。

由于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2006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3.9%,东、中、西部城市化平均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而贵州城市化率只为27.5%,排名全国倒数第一;分别比全国和东、中、西部低16.4,27.1,12.9和8.2个百分点,比的28.2%要低0.7个百分点;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6%,相当于全国1991年的水平。

1.2 景观的稳定性

贵州省大多是山区城镇,城镇周边生态条件较好,给绿地规划创造了优良的自然条件,而另一方面因城镇规模多以中小型为主,建设用地较少,现在要争取国家级园林城市,绿地率必须达到国家的有关标准且分配合理,这对于老城区来说比较困难。现在大部分城市市中心的绿地普遍较少,而有较好绿化基础的地方绿地情况稍好,但各种绿地分配不均的情况仍较突出。以贵阳市为例,城市周边荒山秃岭形成了一条长70 km、面积8 666 hm2的环城森林绿化景观带。城市中心城区各类绿地总面积已达20 157.13 hm2,绿化覆盖率为40.47%,绿地率39.26%,其中公园绿地12.03 hm2,人均公园绿地为9.26 hm2。

1.3 景观的脆弱性

由于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使城市在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之间难以权衡。贵州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生态景观布局的加速变化,尤其对贵州这种多山体林区的城市来说,城市景观带的变化尤为突出,作为调节城市生态功能的景观完整性和连续性被迫衰退和简化,导致本就失调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更加脆弱。另外,老城区人口密度过大和开发区的人类活动干扰作用显著,生态结构破坏严重,系统活力降低,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处于严重退化状态。再加上建设用地比例增加,直接导致生态环境健康度的降低。

2 构成贵州城镇生态景观的四大特色

区别于其他城市,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贵州城镇独特的景观,这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根基,同时也是打造生态景观文化的核心理念。在自然资源较丰富的条件下,利用这些有利的优势资源创造贵州城镇的特色生态景观比较容易。

2.1 城市山体公园

贵州城镇景观中的城市山体公园、城市绿地和林地斑块,构成了城镇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山体公园又是贵州城镇的一大特点。就山体公园一项,根据“贵阳市山体公园系统总体规划”,贵阳市调查了中心城区及金阳新区范围内的118座自然山体,将其中条件适宜的91座山体纳入总体规划范围,规划建设娱乐主题山体公园23座、儿童科普主题山体公园28座、人文历史主题山体公园6座、生态保护主题山体公园34座。

2.2 城市水系

贵州的地形地貌多为山地,无论城市与农村都是起伏不停的低丘缓坡,在平地稀缺的情况下,向山要地成了贵州城镇建设的重要手段。由于多山地区也自然多水,山水城市是贵州城镇生态景观的标志,可以利用自然条件加以合理规划设计,打造以“山为秀、水为美”的特色生态城市。以贵阳市为例,地处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干支河流共98条,其中长江流域90条,珠江流域8条,全市河道总长度2 107.1 km,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0.26 km。另外,天然湖泊、水库、地下水资源也是贵州城镇生态景观的典型特征。

2.3 山林资源

贵州山林资源也是一大特色。以“林”为名的城市,当然少不了以“林”为主的公园,不论在市区或郊区都有大大小小的森林公园供市民休闲游憩。这些贵州独有的山林资源不仅为城市生态起到调节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贵州旅游资源的一大支柱。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省会城市的贵阳就建成长70 km、宽1~7 km的第一条环城林带,森林面积1.95万hm2,开创国内城市独一无二的森林景观;从2000年开始,贵阳又投入第二条公益林带的建设,至今森林面积达到12.75万hm2,建成一条外沿长304 km、宽5~13 km的新环城林带。如今贵阳市环城林带总面积已达到14.7万hm2,这些人工森林资源将原先零散的山林连成一体,形成贵阳生态环境的保护屏障,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巨大作用。

2.4 人文景观特色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民俗地域文化突出。近年来,贵州城镇建设过程中多以体现人文风情的景观设计彰显人文景观特点,凸显民族文化为符号的景观形象,如民间雕塑、服饰绘画形式的图案、民居建筑风格等,树立文化品牌概念,从文化根源上探索具有贵州民族风情特色和时代风貌的生态景观形象。

3 贵州城镇景观的生态规划思路

3.1 保持景观多样性

现代城市景观变化过程往往导致自然景观要素较少,景观趋向均质化。

现代城市规模的发展使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条件从基本需求逐渐向要求转化,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消费品。例如,城市商业园区、城市工业园区、城市居住区、办公区等都有最低景观条件要求。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植物园、湿地公园等早已成为城市消费场所,而正处于城市当中的山体公园成为近期开发的热门项目。

作为城市绿地的景观要素斑块,其性质各异,功能也有所不同,以自然或半自然形态存在的城市绿地具有生态学和美学功能。城市山体、水体,自然保存的或者人工改造的,都成为贵州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景观要素斑块是贵州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其数量、大小和分布状况对于贵州城市景观整体的功能、质量和生态承载力有很大的影响。增加各种大小、形状和内在结构的自然斑块,调整和优化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将会极大地改善贵州这座西南城市的景观生态功能。

由于城市景观中的不同功能区,其类型和比例都有很大差异,使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效应也有明显差别,斑块之间相互影响。如兴建城市工业园区就成为潜在的恶性污染源,城市商业区的污染物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处理污染物,阻止污染扩散是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关键问题。另外,除了污染带来的影响外,贵州城市正处于发展阶段,城市景观斑块也正相应地发生着显著变化,斑块大小、面积、形状、空间分布和关联程度除受自然因素干扰外,人为活动也是造成景观斑块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所以破坏或修复、改良或提升等一系列复杂的景观生态学过程成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因此,保持景观的多样性以满足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此保障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做好城市景观斑块的科学规划与设计。

3.2 维护景观斑块

首先,要维护贵州城市景观生态斑块的原生态特色。在遵循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基础上,以保持连续并完整的斑块配置为前提,发挥贵州城市景观斑块特点,如城市河道、湿地公园、城市山地等城市景观的敏感斑块,或者特色的文化古迹,使其在发挥自然属性的作用下给贵州的城市景观带来更多的城市原生态特色。

其次,调整景观结构、维护景观的生态功能。城市景观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景观要素较多,要改善城市的景观结构就应该在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断构建更多的城市绿地廊道,发挥自然或人工水体、林带的生态功能,充分开发人工植被环境,创造更优化、结构复杂的群落关系。

再就是要保障城市绿地的使用率。贵州的生态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应当做城市土地利用率和环境综合效应相匹配的优质利用。城市产业用地、居民居住用地等应该合理划分,增加林业用地、农业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尽量避免增加工业用地,确保城市生态效益,提高环境质量。

4 贵州城镇生态景观规划建议

4.1 保持环城林带的建设

贵州生态建设的最大优势在于城镇周边的自然结构状态较好,生态健康是贵州城镇建设的有利条件。近几年贵州城镇建设步伐逐年加大,环城高速的建设保障了贵州城镇化建设的进程,社会结构与经济的发展稳定,打破了主城区与各区县的差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城林带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也取得较多成效。只要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就完全能够实现环城林带对城区的生态功能效益。

4.2 保持主城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

城市化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贵州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态系统对城区内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贵州城市的经济指标偏低、城市空间狭小、人口密度过高、可利用资源较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与城市化建设速度不匹配等因素都会影响城市生态的健康水平。由于这些制约贵州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在短期内不能有效地解决,所以主要城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恢复因为城市化建设而遭到破坏的城市生态系统,并加以合理地保护,使城区内的生态指标处于稳定的良性发展状态。

4.3 人口分布与生态调控

生态调控是城市扩展的基础,人口的合理分布是城市扩展和建设的重点问题。以贵阳市为例,据人口计生报表统计,2012年,全市总人口453.62万人,全市人口密度564.63人・km-2,市区中心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2万多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对于生存空间质量、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建设用地资源成为人口容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建设用地资源是决定贵阳市人口容量的决定性因子,必须加强调控城市区域性绿地和环城绿地带,构建城市发展空间与绿色生态相协调的复合型生态城市。

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关系注定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科学性,之前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现代化模式遗留下来的城市问题就是前车之鉴。当贵州作为发展中城市飞速成长的过程中,贵州原有的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除了生态效益之外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已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以怎样的模式维护生态环境资源、又能发展经济的方法,创建一个新型生态城市,必须探索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特殊经营模式。

如贵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就是贵州城市景观的特色。贵州在旅游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一个具有独特生态景观的城市具备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利用好我们的自然资源,创造一个格调分明的生态文明城市,以此吸引更多的关注,这也是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的良好开端。

自然生态景观是贵州城市中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影响很大,从保护和利用两方面来看,贵州新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创建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景观生态环境,就要从景观生态学、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生态景观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在城市原有山体的利用以及开发上,探寻城市生态景观的科学规划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 欧静,杨远庆.从创建园林城市看贵州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方向[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25(1):73-76.

[2] 刘肇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城镇化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96-99.

[3] 张玉彪,容丽,谷花云.基于GIS平台的CBERS-1卫星数据的应用研究――以贵阳市生态环境调查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3):38-43.

[4] 魏媛.基于生态足迹的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适度人口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75-180.

[5] 雷陈.贵阳市城市水环境规划与污水资源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6] 高钰.循环经济发展阶段与政府角色及其政策――以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17-21.

[7] 杨学义,朱立,孙超.黔东南州森林生物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09-710.

[8] 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

[9] 杨开忠.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10] 肖化顺,付春风,张贵.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稳定性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88-92.

[11] 刘红,王慧,张兴卫.生态安全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2006,25(1):74-78.

[12] 刘福智,谭良斌.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及评价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32(6):255-257.

[13] 刘殿生.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1995,8(5):7-12.

[14] 肖风劲,欧阳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03-209.

[15] 周志翔.景观生态学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64-267.

[16] 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

[17]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6.

[18] 刘福智,谭良斌.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及评价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32(6):255-257.

篇3

【关键词】城镇河道;生态治理;景观设计

1、引 言

建设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就是要有水、有景、有绿色,体现一种自然美、生态美,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就是促进人水和谐,繁荣文化和社会功能。河道的生态治理需秉着尊重自然、维持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植被、协调统一和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等原则。本文提出了关于河道生态治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几点想法。

2、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 维护好现有行洪通道,保持河道的自然化。河道尽量不护砌、不白化、不硬化、不渠化。河道护砌高程尽量控制在常年蓄水位以下,蓄水位以上多采用生态护坡和自然护坡。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3、城镇河道生态治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性

发挥城镇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 兼顾两岸城乡规划、生产力布局和群众利益,使治理后的城镇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镇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统筹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要求,切实提高河道综合整治水平。

4、城镇景观河道生态治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1)在北方城镇,中小型河道往往是季节性河道,在枯水期流量很小,大部分河底,冬天更是满布枯草,没有景观可言。

对此可结合规划,在河道坡降相对较缓的河段,修筑小型水闸或橡胶坝,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蓄水以提升河道的景观性。

2)新修堤防过高影响景观视线

尽量减小堤防高度,使河道与两岸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维持原有堤距,不占用现有的河滩地和湿地。同时修建亲水平台,给人们活动留下一定空间。二是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施生态防护。河道边坡的修筑宜保持平缓,不能过陡。

3) 城镇河道治污防污问题,许多地区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将河流看做下水道、垃圾场,普遍存在向河道随意倾倒建筑和生活垃圾,偷排污水的问题。

河道治理与城镇治污防污规划相结合,与污水管网设计对接,设计小型湿地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在河道居民点设垃圾箱或集中处理点。

4)中小河道投资额度有限,城镇周边占迁补偿投资较大,给河道治理的工作开展带来难度。

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力求工程简单实用,节省投资。能草皮护坡的不衬砌,能生态的不硬化、不光化。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人口密集、征迁难度大的地段,能不迁则不迁,能采取临时防护措施的就不要大规模迁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5)大部分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管理保护,河道管理薄弱,遭受侵害,得不到尊重。

改善用水条件和生态环境,使河道真正成为一条安全线、生态线和经济带,让治理区域的人们形成爱河、护河的风气。同时尽快落实河道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高永敏,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镇水利,2004(14):53~55.

[2] 徐国宾,论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04):04.

[3] 吴秋华,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J].水利科技,2012,(01):55-56.

篇4

景观属于城镇环境组织型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景观设计的意义应当是改进城镇的生态、创造具有生态美学的自然环境景观。文章通过介绍文脉概述,分析景观设计与文脉主义的关系及意义,对文脉主义理念在新型城镇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文脉主义理念在新型城镇景观设计中的有效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文脉主义 新型城镇 景观设计

引言

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加快,新型城镇景观合理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热点关注。人们需要何种新型城镇景观,如何设计新型城镇景观,各地就此方面问题展开了全面积极的探索及尝试。新型城镇景观属于一个有着多种不同层次、多种不同功能的空间,囊括了诸多元素,包括体闲、观演、餐饮、文化以及健身等,为人们社会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发生的舞台,新型城镇景观一方面是供由人们参观的,一方面是供人使用、将人转化成其中的一部分。新型城镇景观实质是将参与活动的人作为主体,关注人在区域中的切身体验感受,关注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关注区域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及含义的三位一体的全面整体性。

1.文脉概述

文脉(context)早期这一词汇属于语言学范畴。自广义上而言,文脉是介于一系列元素相互对话的内在关联性,是局部与整体及所处新型城镇的关系,是全面城镇与其文化背景相互的内在关联性。文脉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弘扬,是历史文化的沉积,在愈来愈趋向于一致的设计中,文脉是鲜有无法被取代的标识。对文脉展开研究,能够使城镇、建筑、景观相互联系变得越来越明确,同时可上升至哲学层面,并可将其称作“文脉主义”。

新型城镇景观设计有着各式各样的方法,可自景观设计多个角度呈现文脉的内容,诸如空间特征、空间肌理、空间尺度以及体形特征等,由此将文脉概述以下几点特征:

(1)文脉具备寻根意识。文脉主义理念有着显著的寻根意识。其中根可以是指国家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也可以是指具体的施工环境、施工条件。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何一些景观设计作品如同是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个区域自然生长的一样。就好比,日本的枯山水庭院景观,作为一个小中见大的园林景观,其在禅宗寺庙中十分常见。枯山水的设计方式是在庭院中铺满白砂,后将山石散置于白砂之上。此类设计理念与日本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在庭院景观设计中,借助砂石象征水系,借助山石象征山体凸显大自然、生命主体。

(2)文脉是逐步发展的。文脉有着逐步发展、逐步变化的特征,为了使我国历史文化精髓得以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唯有多样化的统―方属于文脉发展的至高境界。“文脉的精髓在于变,变则通,不变则废”,由此要求我们切实领会传统文化、地域文脉时间及空间的内涵。

2.景观设计与文脉主义的关系及意义

2.1景观设计与文脉主义的关系

伴随历史的发展,文脉通过各式各样形式得以沉淀、表达,好比民俗风情、历史文物以及文化雕塑等,以此人们对历史文化记忆与探知得以被唤起。另一角度也说明,景观逐步转变成文脉的重要载体,它们相互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景观设计中应当强调文脉主义,设计时融入历史文化元素使其得到传承、发扬。文脉具备寻根意识,是逐步发展的,所以在现代景观中要借助各式各样的设计方式,使文化因素在设计作品中得到有效融入,进而促进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城镇的公共环境空间是人们开展生活活动极其活跃的地方,务必要具备宜人的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在过去,人们选择居住地十分关注自然环境因素,并以依山傍水为最佳选择。

由此可见,将自然作为导向,贴近宜人的自然环境,是城镇空间组织的一个关键因素。伴随地理环境不断转变,民俗风情亦会随之改变,这需要我们自发展转变角度出发,为贴近不同环境、地域文化,设计出满足当地发展需求的城镇景观环境。基于对以人为本、自然环境的重视,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时间、空间等有机融合,明确认识文脉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积极促进景观设计的有序开展。

2.2文脉主义应用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景观设计是一个有着极强综合性的学科,发展到今天,文脉与自然的和谐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明确认识文脉主义的重要价值,对景观设计具体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个国家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这使得景观形成的使用格局也出现一定差异。每一类景观的诞生,均属于在某一文化背景、时间、空间下的文脉主义理念的呈现。各个国家均有着将土地扎根于文脉的类似态度,这也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需求。所以,景观设计者应当自多样性文脉主义角度着手,对当地文化开展全面研究,积极促进景观设计的有序开展。

3.文脉主义理念在新型城镇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文脉主义理念在景观地形设计中的应用

地形设计指的是对原本地形地貌开展工程结构、艺术造型的改造设计。在新型城镇景观设计诸多要素中,地形地貌是基本的场地,是其他诸如植物、水体等要素提供了重要的依附平台。地形设计应当自原本地形地貌实际情况出发,权衡生态学理论、特征,按照地域文化特色,构筑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

就好比,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曲水流觞”是古代汉族民间流传的一种游戏,这一词汇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使得曲水景观转变成我国古典园林经典的题材之一。在北京恭王府的流杯亭(图1)地形设计中,设计者为了营造“曲水流觞”该主题,选取十分抽象、符号化的形式予以彰显,通过精深的形式呈现出十分多元的景观意象,对丰富的我国历史文化沉积进行了浓缩,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曲水流觞”这一题材的应用还有十分多(图2),十分到位地呈现了园林景观设计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同时也凸显了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中对文脉主义理念的有效应用。

3.2文脉主义理念在景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道路为景观构筑出网格、框架。道路一方面能够为人们提供往来的交通通道,一方面能够对历史文化、场所使用者要求等予以有效回应。“曲径通幽处”所营造的审美意境,又是我国古典园林审美的又一崇高境界,经由对景观道路展开合理的编排,对空间循环来回的布局等,构筑出“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再借助对景、分景、借景等手段,营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层次美感。比如,2011年在西安展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其主题为“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博览会中设立的大师园收入了来自世界各地9个国家一流设计大师的作品。大师园被营造出深刻的文化意境,就如荷兰著名景观设计师、哈佛大学风景园林学教授Adriaan Geuze设计的万桥园,设计师凭借小桥、小径及竹子等简单有力设计理念,给人以万桥园就如人生一般的感觉,遍布着跌宕、挫折,并在到达桥顶后体验“柳暗花明”的惊喜。在万桥园中,生命如同一条连绵不绝的曲折小路,又好似一个迷宫,其深入茫茫自然,有着万座桥等待你去越过。

在新型城镇景观道路设计中,铺装是其中重要元素之一。我国园林铺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铺装在古代得到了尤为的重视。我国古典园林开展铺装,通常借助卵石、砖瓦、石片等材料,用材朴实、色彩淡雅,融入文化形成别致的园林景观。以苏州园林为例,园林铺设多选取海棠花纹样,凸显文人雅士对秀美清纯的内心追求,也表明了社会大众对世俗物质的内心追求。在园林中,还有十分多的蝙蝠纹样铺装,因为“蝠”与“福”谐音,所以借助蝙蝠纹样象征福。类似的铺装典型还有十分多,无不凸显了园林铺装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3.3文脉主义理念在景观植物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景观在人们所追求的生态内涵景观作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土地广袤,跨越了多种不同气候带,乡土植物有着十分明显的地域性。人们在观赏植物景观时,往往自人格化、个体美等含义角度出发,各式各样植物被赋予了特有的象征意义及人格化的品格。就好比,有着花中“四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兰象征着谦谦君子;菊象征恬然自处、做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竹象征着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梅象征着坚韧不拔的人格。基于此,在新型城镇景观植物设计中,可结合此类植物的特定含义开展植物造景,进一步赋予此类景观以“文脉主义理念”。

3.4文脉主义理念在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应用

在新型城镇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如同舞动的音符,凭借自身轻巧别致的造型、多元丰富的内容,勾画出景观设计中极其显著的景观语言。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各式各样的景观小品可对相关地域文化内涵予以呈现,使身处景观之中的人们产生该景观设计适合自身的体验。就好比现如今一些公园中的“老者下象棋”(图3),“少儿嬉戏”(图4)等雕塑小品,步行街上的“街舞表演”(图5)、“一家三口”(图6)等雕塑小品,一方面能够反映城镇居民的生活情趣,―方面能够记录城镇发展的沿革,凸显高品质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还能使这一系列雕塑小品融入进公园、步行街的氛围之中。各个城镇、各个主体、各个风格的景观小品给人以不同的当地情怀,已然是设计者将地域文化融入进景观作品中的成功典范。

4.结束语

篇5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因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往往被延误诊断,大多数病例是在开腹探查时才获得确诊[1,2]。我们自1996年以来共收治9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6例,年龄36.4岁,平均58.2岁;发生于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4例,肺心病2例,阑尾炎并发肠梗阻1例,2例病因不明。

1.2 临床表现 9例病人均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6例先感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排便不规律,间歇性腹痛,腹痛呈进行性加重;5例病人入院时即有剧烈腹痛及腹膜刺激征;7例病人伴有呕吐、血便。9例病人均行诊断性腹腔穿刺,6例抽出血性液体,2例淡黄色混浊液体,1例抽出脓性液体。WBC(12.8~30.4)×109/L,3例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值。9例均行腹透检查示肠腔积气,8例有气液平面,2例术前行B超及CT检查示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有血栓形成,得以诊断。其余7例术前均未确诊,其中诊断肠梗阻3例,急性胃扭转1例,急性出血性胰胰炎1例,出血坏死性肠炎1例,肠扭转1例。

1.3 治疗 9例病人均行手术,入院后12 h手术4例,1~5 d手术者5例。术中均有腹腔积液,其中血性6例,脓性3例。病变肠管呈暗红色,肠壁水肿,或肠管坏死。坏死肠管均为小肠,坏死肠管长度40~300 cm。病人均行坏死肠管及相应系膜切除、小肠端端吻合术。术中即行抗凝、溶栓治疗5例,一般用尿激酶25 u肠系膜血管推注,肝素2 500 u静脉注射。术后均给予肝素及尿激酶等抗凝溶栓治疗。其中1例因坏死肠管广泛,术中死于中毒性休克。1例术后第1天死亡,1例术后第3天血栓复发再次手术后死亡,余6例治愈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半年,随访1~10年血栓无复发。

2 讨论

2.1 原因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不是偶然的,总是存在一些诱发因素。最为常见的原因是遗传性疾病所导致的高凝状态,另外还有肿瘤、腹腔炎症、腹部手术、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等。其中脾切除是最常见诱因,脾切除后血小板增加,全血粘度明显上升,血液呈高凝状态,故易发生血栓形成[3]。

2.2 诊断 本病术前诊断较困难,本组病例术前只有2例确诊,其余病人被误诊为肠梗阻、急性胰腺炎、出血性肠炎等疾病。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有赖于医师对本病的认知程度。本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症状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栓的范围、累及血管的部位及肠壁缺血的程度。开始患者感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排便规律改变,或便秘,或腹泻。这些前驱症状可维持数日。随后腹痛逐渐或突然加重,伴呕吐、血便。查体可有腹胀及压痛,腹部体征与腹痛程度不相称也是本病主要特点。腹肌紧张早期不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合并有腹膜炎体征或腹穿抽出血性液体往往预示着已有肠坏死发生。在某些特殊人群如脾切除术后、周围静脉炎、门静脉高压症、腹部炎性疾病、腹部大手术后等病人出现上述表现应考虑本病之可能。腹部平片可有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彩超可观察肠管的情况,也可观察肠系膜血管的改变,发现门静脉系统或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部位、大小。CT及MR可显示肠系膜血管的结构,提示肠系膜动脉或静脉内的血栓形成,以及肠系膜水肿。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显示肠系膜上静脉显影延迟,主干变细或消失。有临床意识,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可较早的对本病做出诊断[4]。 转贴于

2.3 治疗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确诊或就诊时,往往有肠坏死情况。因此,及时切除足量坏死的肠管,是挽救病人生命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2,4]。本组9例病人均行病变肠管切除,切除肠管50~350 cm不等。腹腔内均有大量血性渗液,肠壁增厚、水肿、出血,肠系膜水肿增厚明显。肠系膜静脉内均有血栓,距变性肠管15~20 cm处切除肠管,相应系膜自根部作扇形切除,以免血栓残留。切除肠管前行系膜血管或大网膜血管穿刺,推注尿激酶50万u,肝素2 500 u静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复发,因此术后抗凝十分重要。抗凝剂首选肝素,保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正常的2~3倍。病人能进食后可口服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一般要应用半年。

总之,积极手术,术中取栓、切除足量肠管及其系膜,同时配合术中抗凝、溶栓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强谱,徐宏,欧琨,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5,4(3):147.

[2]

Morasch MD,Ebaugh JL,Chiou AC.et al.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 changing clinical entity[J].J Vasc Surg,2001,34(4):680.

篇6

关键词:城镇化 资源环境 协调度评价 河西走廊

2000年以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资源环境压力大致呈现先负相关再正相关的关系,河西走廊地区在城镇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搭配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两个系统之间是否能够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共荣的理想状态?本文基于离散系数协调度分析方法展开研究。

一、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概述

协调的本意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系。协调发展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综合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从理论上说,城镇化与资源环境通常会经历从不协调到较协调再到协调的演变过程:首先是由于城镇化进程中没有考虑到资源环境保护而导致的“矛盾型”不协调阶段;然后是逐步认识到资源环境地位与作用而进入大力加强的“调和型”较协调发展阶段;最终是真正认识并实现了资源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的统一性,进入“协调型”发展阶段。

协调度就是衡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就是衡量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在城市发展这一大系统中,城市与资源环境这两个子系统的和谐程度。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如何保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量化评价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协调度模型是评价协调发展的核心。国内已有的关于协调度和耦合度的计算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本文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离散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对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离散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

离散系数又称变异系数,反映两组数据的变异或离散程度。

若某地区在某时间区间的城镇化综合指数为F,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G,则两者之间的离散系数v为标准差S与均值之比,即:

城镇化综合指数F与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G协调性越高,表明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就越和谐,也就是说,F与G的离散系数越小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性就越高,即v要越小越好。从上式可以看出,v越小越好的充要条件是:

越大越好。

为使计算出的协调度更加有层次性,可用的k次方来表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c):

式中k为调节系数,2≤k≤5。

C能反映出资源环境与城镇化水平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由模型可以看出,0≤C≤1,C值越大,f调状态越好,反之则越不协调。

协调度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程度,但却无法反映出两者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协调度C相同的两个城市,有可能因各自的资源环境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完全不同,一个是在高水平的协调,另一个是在低水平的协调。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有学者进一步构建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测度模型:

式中D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T为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了两者的整体效益与水平;α、β为待定系数,由于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重要性相同,因此α、β同取1/2。协调发展度D综合了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状况C以及两者所处的发展层次T两方面的信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因此协调发展度模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更广的适用范围。根据计算公式可知,D∈[0,1]。

按照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将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划分为3大类:失调衰退类、过渡调和类和协调发展类;同时根据城镇化综合得分F与资源环境质量综合得分G的对比关系,将两者划分为城镇化滞后型、同步型和资源环境滞后型3种发展类型。这样就得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互动发展的27个基本类型(见表1)。

三、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计算

本研究根据河西走廊地区的具体情况,为增加区域协调度的区分度,将k取值为5。

由于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数值出现负数,为了便于运用离散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进行分析,需要对两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负数影响。这里采用线性插值法,其计算公式为,式中Xi是序列中的原始实际值,Xmin、Xmax分别为原序列中的最小、最大值,得到的新序列Xi′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各Xi′值的分布仍与原对应的Xi值的分布相同。

通过线性插值法对河西走廊地区2000-2015年城镇化综合指数(F)和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G)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两个新序列F′和G′,对两个新序列按照离散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的算法,计算得到了2000-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二者的协调关系进行分类及评价,见表2。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2000-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大体呈现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趋势,先从2000年的濒临失调到2003年的极度失调,再从2003年后开始逐渐改善,到2007年后一直维持在相对协调的状态,2011年是协调性最好的一年,达到良好协调。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内部关系来看,2008年之前河西走廊地区的城镇化综合水平滞后于当地的资源环境状况,而2008年之后,城镇化发展迅速,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也快速增加,造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今后应在继续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水平,以期能够在二者的协调配合、良性互促中实现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四、河西五市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动态变化分析

利用协调发展度函数对河西走廊5个行政区2000-2015年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进行计算可以看出,2000-2015年河西走廊5个行政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作用的不稳定关系。尤其是在2006年之前,各地区之间的差别比较大,波动剧烈,且协调程度均比较低,以各种失调类型为主。2006年以后各地区的协调度都开始进入上升趋势,经过过渡调和、初级协调,2011年各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除嘉峪关市外,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酒泉市为良好协调的状态,张掖、金昌、武威则处于中级协调的水平,只有嘉峪关市属勉强协调。2012年相较于2011年,各地区的协调度除嘉峪关市以外均有所下降,酒泉市刚刚达到中度协调,张掖、嘉峪关为初级协调,金昌和武威市则为勉强协调,且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内部关系来看,2011年各市均属于资源环境滞后型。2013年开始,张掖市由中级协调向着良好协调的状态迈进,其余四市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是一种状态,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当前协调,未来不一定协调,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l件。因此必须依据河西走廊不同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各城市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分别选取适合它们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牛文元.中国新型城镇化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

[2]刘耀彬.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化水平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与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2011,(10).

[3]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

[4]李丽.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5]唐志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西走廊城镇化水平测度[J].河西学院学报,2015,(4).

[6]石刚,王卉彤.承载能力与中国区域功能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北京市1996年度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决算工作于1996年12月1日开始。为作好此次决算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为保证北京市1996年度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决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统一印制下发《1996年度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决算表》(以下简称《决算表》)及附表,同时下发填报说明及指标解释,各参统单位要严格按填报说明及指标解释填报《决算表》。

二、我市从1996年开始,对养老保险基金实行零点决算制度,即以财务核算年度为基金决算年度,相应的统计口径为上年的12月月报至当年11月月报数据。鉴于1995年12月月报数已进入1995年决算,因此1996年的基金决算期为1996年1月至11月,1996年12月的月报数据将进入1997年决算。

三、为便于新老决算年度的衔接,按季报表的单位1996年第四季度的报表提前一个月上报,即12月5日前向上级社保机构报送1996年第四季度的报表(表中只含10、11月两月的数据,12月份的数据与1997年1、2月的数据做为1997年第一季度的报表数据,以此类推)。

四、凡在1996年中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企业,以统筹报表隶属关系实际发生变化之月为界分别填报汇总,即隶属关系变化前部分,仍报原主管部门,并由原主管部门汇总;其后部分报现主管部门,由现主管部门汇总。

五、根据京劳险发〔1996〕233号文件规定,军队企业从1996年1月起,企业缴费比例由工资总额的19%下调到16%,已按19%多提部分在决算中调整。

六、各区县、局总公司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除报《决算表》外,同时报送软盘。

七、《决算表》由参加本市统筹的基层企业于1997年1月1日前报主管部门;区县、局总公司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分别汇总后一式两份于1997年2月1日前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八、各类报表必须字迹清晰,不得涂改。表头、表尾必须填报齐全。

篇8

《北京市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暂行办法》、《关于办理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的通告》、《关于开展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计划安排》,已经北京市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讨论同意,现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城镇房屋产权、产籍管理,保护房屋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暂行办法》及北京市关于房屋管理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区、郊区、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的所有房屋,包括全民所有制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的房屋,集体所有制房屋,私人房屋,社会团体房屋等。

第三条  城镇房屋所有权登记除外国政府、企业、个人及中外合资企业所有的房屋由市房地产管理局办理外,其它房屋均由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办理。

第四条  城镇房屋所有权人(含自然人和法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到房屋所在地房管机关申请登记,领取房屋所有权证。

全民所有制房屋,由国家授权的县团级以上(含县团级)的管理单位申请登记;

集体所有制房屋,由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组织申请登记;

私有房屋及其它房屋,由所有权人申请登记;

共有的房屋,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登记。

申请登记的期限,由各区县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条  房屋所有权因买卖、赠与、继承、析产、交换、调拨、投资等产权转移以及翻建、改建、扩建、增建、拆除等现状变更的,公有房屋应自转移变更之日起一年内;私有房屋应自转移变更三个月内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或变更登记。新建的公有房屋应在竣工后六个月内申请所有权登记,新建的私有房屋应在竣工后三个月内申请所有权登记。凡未办理产权登记领取所有权证及以发生产权转移或现状变更,但未办理转移变更登记的房屋,其所有权不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进行买卖、租赁、交换、赠与、析产和调拨,不得翻建、改建和扩建。

设定典权或抵押权的房屋,应自设定之日起三个月内,申请他项权利登记。权力消灭时,应申请注销登记。未登记所有权的房屋,不得申请他项权利登记。

全部房屋塌没或拆除不建的,应自塌没或拆除之日起一年内,申请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

第六条  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除继承所有权由继承人一方登记外,均由现所有权人和原所有权人会同办理,他项权利登记由权利人会同所有权人办理。

第七条  申请房屋登记须提交原有的房屋产权证件及下列有关证件:

1.新建、改建、扩建、增建和翻建的房屋,提交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许可证。

2.购买的房屋,提交买卖契证,单位购买的私有房屋,尚须提交市房地产管理局或房屋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批准购房的证件。

3.交换的房屋,提交换房协议书。

4.受赠的房屋,提交赠与书,私人赠与单位的房屋,尚须提交市房地产管理局批准赠与的证件。

5.继承的房屋,提交继承公证书。

6.析产的房屋,提交析产证件。

7.调拨的房屋,提交批准调拨的证件。

8.他项权利房屋,提交有关方面签定的协议书。

9.拆除的房屋,提交拆除的有关证件。

10.其它房屋,按房屋产权来源,分别提交有关证件。

第八条  公民申请房屋所有权登记,必须使用户籍姓名,不得使用化名、别名和假名。单位申请房屋所有权登记,必须使用单位全称,不得使用简称,更不得以个人名义登记。公民姓名和单位名称变更时,应于三个月内申请变更登记。

第九条  单位申请房屋所有权登记,应委托专人持加盖公章的登记申请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并携带被委托人的名章,代为办理。

私人申请房屋所有权登记,应提交身份证明及名章,如不能亲自办理,应出具正式委托书,由被委托人代办,房管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委托书须经公证机关公证。

第十条  房管机关依照申请人填写的申请书和提交的证件,进行产权审查。凡房屋所有权来源清楚,没有争议,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证件齐全,手续完备的,应发给房屋所有权证。

房屋所有权证由市房地产管理局统一颁发。

第十一条  房屋所有权证和房屋共有权执照是国家依法保护房屋所有权的合法凭证,房屋所有者凭证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房屋。

共有房屋除由共有人推举一人执所有权证外,其余共有权人各发给共有权执照。共有权执照与所有权证,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二条  申请房屋所有权登记,按下列程序进行:

1.申请:填写登记申请书,交验有关证件。

2.测量:按通知日期到现场勘测,有关系人的,应会同监测。

3.审查:依照申请和勘测情况,审查证件,产权属实的,准予登记;产权来源不清,证件不齐的,不予登记。

4.公告:证件不全的,必要时由房管机关进行公告,两个月内无人提出异议的,准予登记。

5.领证:按规定日期交纳登记费,领取房屋所有权证。

第十三条  房屋所有权登记,应交纳登记费,收费标准为每建筑平方米三角,管房单位自测并符合要求的,每平方米减收八分,由登记人交纳。不按规定期限申请登记,又未获准缓期登记的,每逾期一个月,每建筑平方米加征罚金一角,已申请登记,但未按期办理手续的,亦按上述标准加征罚金。

工本费、房屋所有权证,每件收费四元;共有权执照及他项权利执照每件收费二元。

应交契税的,按有关规定交纳。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房屋,经所有人申请和经房管机关批准,可以缓期登记,但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1.产权有争议尚未解决的。

2.共有人或关系人,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会同登记的。

3.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如期交验证件的。

第十五条  无人申请登记的房屋,或虽有人申请登记,但不能证明其所有权的房屋,视同无主房屋,由政府依法代管。

第十六条  房屋所有权证应妥善保存,如有遗失,所有权人应及时登报声明作废,并向房屋所在地房管机关申请补发。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虚报,瞒报房屋所有权情况,不得涂改、伪造房屋所有权证件,不得侵犯他人房屋所有权。违者,视情节轻重处以罚金,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篇9

为保障企业离退休、退职等人员基本生活,经市政府批准,现对1998年贯彻实施企业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1997年12月31日前符合养老条件,经批准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企业离退休(职)等人员,从1998年7月1日起调整基本养老金。

二、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100元;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90元;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80元。

三、企业退休人员(含占地农转工养老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20元;

第二部分:为解决不同时期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偏低的问题,下列人员在增加第一部分养老金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增加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具体标准为:1993年12月31日前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40元;1994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0元;1995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0元;1996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月基本养老金水平在本次调整待遇前低于500元的(含按国家和北京市统一规定发放的各项价格补贴、生活补贴及个人帐户养老金,下同),每人每月增加10元,低于45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20元。1997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月基本养老金水平在本次调整待遇前低于55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10元,低于50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20元。

四、企业中按月领取养老金的退职人员、退养人员、原临时工养老人员,每人每月增加养老金40元。

五、原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经国家或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建制转为企业前,已在机关、事业单位办理离退休的人员(含机关、事业单位已办理退休的劳动合同制工人),不列入此次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的范围,可按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调整离退休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按原劳动人事部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领取原标准工资100%退休费的老工人,按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

七、按本通知规定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作为发放离休人员及享受标准工资100%退休费的老工人,每年1?2个月生活补助费的基数。

八、按本通知规定调整基本养老金所需费用,参加北京市退休基金社会统筹的,在统筹基金项下开支,未参加的按原渠道开支。

篇10

为保障企业离退休、退职等人员基本生活,经市政府批准,现对1999年实施企业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1998年12月31日前符合养老条件,经批准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企业离、退休(职)等人员,自1999年5月1日起调整基本养老金。

二、离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

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130元;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110元;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90元。

离休人员离休时的职务为正局级的,按上述办法调整不足130元的按130元调整;副局级的不足120元的按120元调整;正处级的不足110元的按110元调整;副处级的不足100元的按100元调整。已按干部管理权限批准享受局级和处级待遇人员,分别按副局级和副处级职务增加离休金。

三、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

企业退休人员、退职人员、原临时工养老人员,在本次调整待遇前,月养老金水平低于700元的,按其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含折算工龄)调整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每人每月增加25元;满10年不满15年的,每人每月增加30元;满15年不满20年的,每人每月增加35元;满20年不满25年的,每人每月增加40元;满25年不满30年的,每人每月增加45元;满30年不满35年的,每人每月增加50元;满35年不满40年的,每人每月增加55元;满40年及其以上的,每人每月增加60元。

本次调整待遇前,月基本养老金水平高于700元的,按绝对额调整基本养老金。养老金水平高于等于700元低于80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25元;高于等于800元低于90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20元;高于等于900元低于100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15元;1000元以上的,每人每月增加10元。

四、原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经国家或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建制转为企业,转制前已按机关、事业单位办法办理离退休的人员;已在机关、事业单位办理退休的原劳动合同制工人,按上述办法执行。

五、原行业统筹移交北京市管理的企业、单位的离退休的人员统一按上述办法调整基本养老金。

六、按京合总字〔1983〕008号文件办理退养并按月领取退养费的人员,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每人每月增加退养费25元;缴费年限满10年以上的,每人每月增加退养费30元。

七、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按原劳动人事部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享受原标准工资100%退休费的老工人,按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

八、按本通知规定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做为离休人员及享受标准工资100%退休费的老工人每年增发1~2个月生活补助费的基数。其增加部分自本通知执行之月起,一次性全额发给。

九、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农转工养老人员,在按缴费年限增加养老金时,按满10年不满15年的标准执行。

篇11

一、对于既有划拨用地,又有出让用地的危旧房改建区和大面积开发的建设用地,拟全部采取先划拨的方式,一次拨给开发建设单位,待拆迁完成后,在有偿出让的地块开工前,经评估再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二、在办理划拨用地手续时,可根据不同地段和建设用地面积,收取每平方米5?50元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预定金,以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在拆迁完成后尽快按市政府1993年6号令的规定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三、此项出让预定金收缴入库手续按地价款入库手续办理,在交款单位办理正式出让手续时,可充抵地价款。

四、各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在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时,必须严格按规定核发,对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

特此通知。

附件: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预定金标准

地区等级        预定金标准(元/m2,地)

一                        50

二                        45

三                        40

四                        35

五                        30

六                        25

七                        20

八                        15

九                        10

篇12

[关键词] 硬化治疗; 内镜;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全程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076-02

随着内镜下止血技术的发展,急诊内镜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措施[1],我院从2001年1月开展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发现硬化治疗后存在近、远期再发生出血率高等情况。从2003年3月我院改为住院做内镜下硬化治疗并全程护理。现将我院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门诊治疗与住院治疗配合全程护理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内镜为宾得EG-2901电子胃镜,硬化剂为5%鱼肝油酸钠和生理盐水稀释的凝血酶1000 U(1ml含凝血酶50 U)。从2001年1月~2006年3月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77例,男62例,女15例,年龄18~76岁。其中肝硬化60例,肝癌17例。

1.2 方法

分组:门诊治疗18例为对照组,住院治疗59例为研究组。

对照组治疗护理方法:从2001年1月~2003年2月,在门诊按常规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后转入病房观察3~6 h,血压稳定、无继续出血后,患者出院。

研究组治疗护理方法:从2003年3月~2006年3月住院患者按照常规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方法治疗,同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护理。

两组实施护理方法的比较见(表1)。

观察指标:①硬化术全程实施所需时间,②急诊止血成功率;③再发出血人次;④硬化治疗次数;⑤平均每例硬化次数。

2 结果

住院全程护理治疗的研究组其治疗效果明显好于门诊观察治疗的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2)。

3 讨论

内镜下硬化术是目前治疗、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2],内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可紧急止血[3],但门诊内镜治疗由于患者治疗后留院观察时间短,而且门诊参与硬化治疗的护士不参与留观护理工作,致使门诊硬化治疗过程中患者情况与术后病情观察、护理工作被截然分开,病人得不到系统的全程护理,所以此类患者普遍存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后在实施硬化术前恐惧心理重、思想压力大的现象导致术中配合差、硬化全程治疗实施时间长,出院后再发出血率高。而住院患者内镜治疗为病房护士配合医疗实施硬化术,患者可得到从治疗前到出院后系统的全程护理。在常规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的同时开展术前心理疏导,并根据不同阅历的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护理,及时消除患者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使内镜插入顺畅,从而缩短了硬化术全程治疗实施时间。术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面部表情,手势等,并按医嘱准确、及时地执行每一根曲张静脉推注硬化剂的剂量,对患者术中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有无活动性出血,及时解释或处理病人出现的不适症状。如内镜治疗后出现轻微胸骨疼痛和吞咽不适,属于治疗过程所致机体反应,无需特殊处理,2~3 d可自然消失。适时进行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让患者明白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及饮食不当的危害性,正确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有利于防止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全程护理不仅包括住院期间的护理,还包括出院时常规作出院指导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告知患者出院注意事项及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技巧。

本研究发现,急诊止血成功率: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均为100%。再发出血:研究组59例中,近期无再发出血。近期再发出血是患者行硬化术后,曲张静脉尚未完全闭塞,由于注射点发生糜烂或溃疡,使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多发生于硬化疗法术后5~14 d内,越粗大的静脉越易发生[4];远期再出血3例,再发出血占5.08%。对照组18例中,近期再发出血5例,远期再发出血4例,共9例,再发出血占50%。硬化全程治疗实施时间:对照组需19 min,研究组需9.3 min。硬化治疗次数:对照组69人次,平均每例3.83人次。研究组121人次,平均每例2.05人次。从上述比较我们获得研究组硬化全程治疗实施时间短、硬化次数少、再发出血率低,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研究组配合硬化术开展系统全程护理工作是分不开的。护理工作在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笔者认为全程护理的优点为:①针对性强:针对不同阅历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案心理护理。②系统性强:依据病情,在术前、术中、术后可系统地开展全程护理,避免了只注重硬化术止血的抢救、治疗,而忽视了护理的误区及治疗和护理脱节的现状③前瞻性强:将出院后不注意饮食,不戒烟、酒,不注意劳逸结合等易导致再发出血的这些现象引入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和提供信息支持等护理工作中,使护理工作能前瞻性地对近、远期再发出血做到提前预防。故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与之相伴随的全程护理是治疗成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邵伟,刘成国.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硬化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126-127.

[2]郑国启,张秀刚,于永礼,等.无痛胃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3):223-225.

[3]杨玉龙,王邦茂,刘文天,等.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6,21(11):845-846.

[4]朱美玲.门静脉高压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硬化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5):381-382.

篇13

为加强我市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我们对试行近一年的《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月报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现将使用新的月报表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填报范围:

参加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国有集体等各类企业和招收城镇劳动合同制职工的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和支援乡镇企业科技人员、技术工人中的退休人员和城镇临时工养老人员工作的街道、镇,由劳动部门授权开办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区、县、局、总公司所属的基层企业汇总单位,区、县、局、总公司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二、报送时间:

基层填报单位和二级汇总单位每月5日前将《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月报表》报送到区、县、局、总公司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区、县、局、总公司汇总后每月10日前报送到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一式两份,逐级上报。如遇国家法定节假日,报表时间顺延。

三、填报要求:各单位报表时,须字迹清晰、栏目内容填写齐全、准确,表头表尾项目填报完整。

四、《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月报表》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统一印制下发。1996年12月启用。

篇14

各区、县劳动局、税务局,各局、总公司,市生产服务合作总社:

最近有些单位在贯彻、落实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税务局《关于〈北京市建立健全城镇集体企业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的暂行办法〉的通知》(京劳险发字〔1992〕106号文件,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时,就该文件的适用范围提出了问题。经研究现将对此问题的解释通知如下:

《暂行办法》只适用于北京市城市生产服务合作总社系统所属企业和北京地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暂行办法》中所讲“五七”职工是指北京市城市生产服务合作总社系统所属企业和北京地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按有关规定已经办理退养手续并按月领取退养费的职工以及现在仍在上述系统所属企业工作的具有“五七”身份的职工,不包括市属企事业家属“五七”生产、服务单位的在职职工以及这些单位退休退养及一次性领取退职退养生活费的人员。各单位接此通知后,请认真检查贯彻京劳险发字〔1992〕106号文件情况,严格按文件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