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渔业安全事故范文

渔业安全事故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渔业安全事故,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渔业安全事故

篇1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我县水上渔业养殖生产、捕捞生产中出现的险情、事故救助工作,以及重、特大渔业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第三条县政府成立连城县渔业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渔业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安监局、交通局、旅游事业局、环保局、财政局、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等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畜牧兽医水产局,主任由畜牧兽医水产局分管领导担任。各成员单位要指定负责日常联络工作的人员。

第四条县渔业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对重、特大渔业险情、事故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主要职责:

(一)组织并实施重、特大渔业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二)统一调配施救人员、船舶、物资、器材等;

(三)适时宣布进入和终止紧急状态命令;

(四)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

第五条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一)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参与救助、处置行动;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水上渔业生产遇险情况;选派本系统的干部、车辆参加救助工作。

(二)县安监局:协调、监督有关单位做好渔业应急处置工作。

(三)县交通局:负责协调选派本系统的干部、船艇、车辆参加救助。

(四)县旅游局:负责协调选派本系统的干部、旅游船艇参加救助。

(五)县环保局:参与水域污染事故应急反应的组织、协调指导,并提供水域污染处置的技术支持。

(六)县财政局:负责水上渔业生产紧急情况救助经费保障工作。

(七)县卫生局:负责伤病员的抢救和治疗。

(八)县公安局:负责组织协调治安管理工作,查处水上违法犯罪案件,根据救助工作要求调派警车、警员参加救助行动,依职责对重大炸鱼、毒鱼、电鱼及渔业污染事件等渔业案件应及时给予立案侦查。

(九)县民政局:负责水上遇难人员遗体的处置工作,对生活困难的伤亡人员家属,给予临时救助。

第六条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报告专线电话号码为:、。

第七条发生以下险情、特大事故,乡(镇)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接报后,应在30分钟内将基本情况报告领导小组、县政府,并及时续报遇险船舶、人员、渔业水域污染救助处置过程的重要情况:

(一)遇险人数3人以上(含3人);

(二)死亡、失踪人数1人以上(含1人);

(三)渔业水域污染造成损失3万元以上(含3万元)事故及其它可能严重污染渔业水域的情况;

(四)其他造成渔业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事故。

第八条险情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险情性质(碰撞、火灾、沉没、污染、炸鱼、毒鱼等);

(二)发生险情的时间、地点;

(三)船舶资料及船员人数;

(四)人员伤死、污染等情况;

(五)已采取的措施和效果;

(六)所需的援助方式和协调内容。

第九条发生第七条所列的水上渔业生产险情或重、特大事故,领导小组和负有行政管理职责的行业管理部门应立即启动求助。遇险人数3人以下由领导小组副组长统一组织、协调施救工作;3人以上和损失及影响重大的险情或事故由领导小组组长或组长授权人员统一组织、协调施救工作。

启动搜救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据险情或重、特大事故报告以及当时的气象和水文情况向县领导汇报,通知负有相关行政管理职责的县直部门负责人迅速赶赴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现场组织、协调救助和处置工作,并通知有关成员单位进入工作状态。

第十条当现场救助力量不足时,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视救助工作需要,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参加救助、协调、调用其它有救助能力的船艇参与救助。

第十一条水上发生险情或重、特大事故时,各种水上搜救力量和险情、事故现场附近的舰艇以及可参与搜救的船舶,要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无条件地迅速参与搜救。

第十二条当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县领导小组批准后,即可中止或结束搜救工作。

(一)遇险情况已证实不再存在;

(二)遇险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再受威胁;

(三)渔业生态环境安全不再受威胁;

(四)遇险人员不再有任何合乎情理的生存希望。

第十三条搜救中止或结束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搜救情况进行评估,对险情或事故的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将评估及统计结果报领导小组,并据小组领导指示向县政府和省、市渔业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县财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按照专项申报、专项审批的办法,对参加搜救工作的社会救助船舶给予必要的燃料补偿,以及列支由我县组织的搜救演习经费和经县政府批准的有功人员的奖励经费。

篇2

近几年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并且10人以上的重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出现,尽管国家安全管理总局一再三令五申,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煤矿安全事故也有所好转,但仍然做不到从根本上彻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一名在煤炭企业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由于可以从众多煤矿安全事故档案记载中间接了解到有关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经过、原因以及处理的结果和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等内容,所以本人结合多年档案管理经验,谈一谈如何加强煤矿安全事故档案管理,利用手中的档案为煤矿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以煤矿安全事故为中心聚敛成安全事故档案资源

对于档案管理者而言,针对煤矿安全事故,就是要以煤矿安全事故为中心聚敛成安全事故档案资源,作为加强煤矿安全事故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针对已形成的安全事故档案,按照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情况将已形成的安全事故档案专项目录分类成各种专题目录。首先要加强本身馆藏档案调研工作,将所有历史上形成的与煤矿安全事故有关的档案全部以目录形式从馆藏档案中筛选出来,形成安全事故专项档案目录,然后再根据档案内容确定几个专题,如顶板事故、运输事故、机电事故、瓦斯通风事故、火药放炮事故及水害事故等,从而形成相应的专题目录索引,为提高煤矿安全事故档案查找速度、加强对这部分档案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是针对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煤矿安全档案,将获取的安全事故档案资料和现场形成的原始记录制成目录一并纳入相应的各种专题目录中。具体要做到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各类安全事故从发生到处理完毕的全过程,第一要注意搜集安全事故从发生到结束后的全过程形成的档案资料;第二要认真记录好安全事故全过程中的真实内容,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整理好准备存档;第三要将搜集过来的安全事故档案与自己记录形成的档案一并制成目录并按专题进行归类保管;第四要积极与煤矿安监部门加强联系,从中获取有关安全事故档案资料。到目前为止,单靠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安全事故档案收集,有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积极与煤矿安监部门加强联系,将煤矿安全事故档案的收集工作纳入到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系统过程之中,将煤矿安全事故档案的形成与归档作为一项考核安全事故好与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以安全事故档案资源为核心梳理成各类专题档案集

以形成的各个专题安全事故档案目录为索引,调集煤矿安全档案,形成各类专题档案集。这项工作是以安全事故档案目录为基础,结合当前倡导的数字化工程,将所有库存与安全事故有关的档案全部调出,按事先确定好的专题进行分类复印或扫描,然后再将复印好的复印件按内容所反映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编号,组成各类安全事故专卷。对于扫描进入电脑的数字化的档案可以利用档案管理软件功能,按照内容所反映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编号,在电脑中组成各类安全事故虚拟档案集,需要制成纸质档案集的,可以将其打印出来。

三、以各类专题档案集为重心形成能对有效预防和解决安全事故有帮助的编研成果

1. 根据各类专题档案集,进行各类数据统计,形成基础数字汇编。按照档案集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做好安全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统计,包括发生的年份统计、月份统计、日期统计以及一天之内的具体时间统计,从而进一步分析:哪一年发生的安全事故最多,哪一年出现的安全事故最少,探寻出周期性的规律;月份统计中也是要注意到哪个月发生的安全事故最多,哪个月发生的安全事故最少,从而推理出安全事故多发性的月份;通过对日期和每日内具体发生事故的统计与研究,推理出具体日期和每日内具体时间发生安全事故规律性。此外,通过对发生安全事故的人的个性材料的统计,推理出安全事故与什么样素质的人、什么样工种的人、什么样年龄的人以及接受何种培训程度的人有关。

2. 按照数字汇编进行研究分析,形成能对有效预防和解决安全事故有帮助的编研成果。通过对各种数字统计结果分析,确定出引起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种因素,主要包括时令、工作环境、人员素质、生产工具及所用产品质量等。通过分析你会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和季节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人的心理波动和改变,从心理角度讲,人过于激动,不管是喜悦还是哀愁,都会对矿井下工作人员的操作带来不利影响;工作环境简单,对于工作人员而言,发生事故的几率较小,相反,工作环境复杂,给工作人员带来的压力较大,对于突发性事件发生,相对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由此,发生事故的几率较大;人员素质是发生事故的核心因素,无论是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还是处理突发事件应变能力,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受教育程度和所受培训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安全事故的发生;生产工具和所用产品的质量,对于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也很关键,从数字统计分析上看,因生产工具和所用产品质量不合格,也会造成多起安全事故。通过探寻煤矿安全事故发生规律,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预防安全事故发生、解决和处理安全事故的编研成果。

篇3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应急救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是降低事故风险,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我市在预案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仍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预案要素不全、可操作性不强;企业内部上下以及企业预案与政府及相关部门预案相互衔接不够;部分生产经营单位还没有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预案演练工作开展不够,等等。各旅游经营单位,要以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预防和控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把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二、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根据省安监局的统一部署,到20*年底各旅游经营单位都要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

各经营单位要针对重大危险源状况、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关键工作岗位和重点工程制定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简洁易懂、功能齐全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方案;要简化现场处置方案,做到分工明确、应对有效。

三、加强预案演练,及时完善议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

我局将督促各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工作。通过各种演练解决企业内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等问题,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针对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篇4

企业重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重大人身伤亡(造成一次死亡3人以上,或发生3人以上被埋、被困、失踪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以及其他性质特别严重、影响重大的企业安全事故。

企业重大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为:

(一)重大危险化学物品事故;

(二)重大建(构)筑物倒塌事故;

(三)重大特种设备事故;

(四)其他重大安全事故。

二、事故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一)建立镇企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由镇长担任总指挥,镇党群书记及分管领导担任副总指挥;党政办、企业办、城建办、综治办、财政所、卫生院、供电所以及事故发生地行政村负责人为成员。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指挥处置企业重大事故,统一指挥对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扩大;

2、检查督促做好抢险救灾、社会稳定、事故初步调查、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善后处理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的工作;

3、督促各行政村、有关部门和本预案适用单位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实施预案,并监督其贯彻落实。

(二)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治办,综治办负责人兼办公室主任,成员由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1、指导各单位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和开展检查及演练;

2、企业重大事故发生后,立即向指挥部正、副指挥汇报,并将指挥部的指示传达给有关单位。保持与各处置突发事故工作组的联系,随时掌握应急处理进展情况,保障整个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3、拟写事故及应急处理的信息,送总指挥审批后上报;

4、组织召开事故现场会。

(三)指挥部可视情,在事故发生地设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由总指挥部指定。其主要工作职责:

1、指挥协调现场的抢险救灾工作;

2、核实事故伤亡和损失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汇报抢险救灾工作及事故应急处置的进展情况;

3、及时落实指挥部的指示。

(四)组成事故应急处置专业组。

1、应急抢险组。由专(兼)职消防队、交警中队、派出所、综治办、事故单位、事故所在地行政村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分管安全的副镇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负责对现场伤亡人员的救助、控制和稳定事故现场等工作。

2、人员抢救和医疗救护组。由卫生院、派出所、事故所在地行政村(居)等单位的相关同志组成,教文卫副镇长任组长,卫生院负责人、派出所、事故所在地行政村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负责对伤员的现场抢救,护送医院治疗及医疗器械、血源和药品保障等工作。

3、现场保卫组。由派出所、综治办、事故所在地行政村相关负责人组成,派出所所长任组长。负责事故现场警戒,维护事故现场及周围地区的治安秩序,落实特种物资的保障等工作。

4、生活保障组。由党政办、财政所、事故单位、事故所在地行政村有关人员组成,党政办主任任组长。负责保障救援人员的后勤服务等工作。

5、事故善后处理组。由事故发生单位为主负责,综治办、事故所在地行政村相关工作人员参与,综治办主任任组长。负责事故遇难者的善后处理和财产损失处理,做好伤亡家属的解释、安抚等工作。

三、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程序

(一)事故报告

1、事故发生单位应按照伤亡事故报告的程序立即上报镇安管所。

2、情况紧急的,事故单位可直接拨打“110”或“119”报警电话。同时派出所、党政办等部门应迅速派员赴事故现场初步确认是否属于重大事故,一经确认,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指挥部。

3、重大事故发生的企业及所属行政村、派出所、党政办应在事故发生后尽快写出事故快报,分别报送镇人民政府和指挥部。企业重大事故快报应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的详细名称、负责人、联系电话及地址;(2)经济类型、行业及企业规模;(3)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4)事故造成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5)事故的简要经过;(6)事故原因初步分析判断;(7)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8)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9)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二)应急抢险和求援

1、重大事故发生初期,事故单位及现场人员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进行及时的救援、抢险,特别要抢救人员,最大限度地防止人员伤亡和事态的蔓延、扩大。同时因抢救人员、疏通交通、防止事故扩大等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当作好标志或采取拍照、摄像等方法,详细记录事故现场原貌,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2、所在地行政村、有关主管部门和预案适用单位应当按照各自处置突发事故的预案,迅速组织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3、重大事故一经确认,指挥部立即按规定向上级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各成员单位负责人要按照应急处置5个专业组的分工,迅速组织抢险救援人员和抢救设备、器材、物资等赶赴现场,由指挥部统一调度、指挥,并按专业分工进行抢险救护工作。

四、奖励与责任追究

(一)奖励

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2、防止或抢救事故灾难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免受损失或减少损失的;

3、对应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篇5

1水利施工行业安全隐患分析

1.1水利施工行业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

这是水利工程项目的生产和管理的观念问题,这种问题也是在我国的各种建筑工程中普遍存在着的,因为对于生产的安全性的不重视,所以容易在施工中违反各种操作规范,也容易习惯性对于一些安全隐患疏忽,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安全事故。

1.2工程建设各方主体没有履行相应职责

水利工程归根结底是一项建筑方和施工方共同完成的工程作品,也是各个工程相关部门由施工合同绑定的一种合作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工程的各个负责部门和负责机构应该履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和检查的责任,任何安全事故的出现,都离不开管理上的失职。

1.3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在工程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完善,虽然在一些工程管理条例中有所涉及,但是并不详细也不明确,应该针对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定出一套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工程中的各方的责任,实行权责相制衡的管理将会很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4施工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目前的施工的主体人员都是一些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在农闲时便进城找一些工程的简单的工作挣钱,农忙的时候回到乡下种地,他们虽然也有一定的施工经验,但是其专业素质和水平仍旧非常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程的作业,但是这种专业水平的缺失会在施工的过程中给工程的其他部分的施工带来不便,从而导致安全隐患。

1.5文明施工意识淡薄

有很多施工现场并没有一个合格的施工环境,各种设备和工具的摆放杂乱无章,各种废弃物的随便堆砌,各种人员的随意流动,都给工程的施工带来了很大不便,严重降低了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更危险的是,这种对待工程的随意性,会直接降低整体工程对于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6材料设备及施工工艺落后,防护设施不全

据多年的工程事故报告统计,有很大一部分的工程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工程的施工设备的陈旧和防护措施的落后导致的,这些安全事故是完全可以人为的避免的,但是它却夺取了许多工程人员的健康和生命,所以,工程的建筑方应该加大在工程的设备上的投入和安全防护措施上的改进,不能出于成本的考虑而忽视了安全管理的投资。

1.7安全资料管理有待规范

安全资料的管理虽然不能直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对于安全资料的严格控制和整理,却可以发现很多安全隐患,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重点监督和检测的作用。对于工程的安全资料,工程要选择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安全资料的准确性,也能在与其他资料分别管理的情况下做到随时的调用和取证。

2完善水利行业安全施工的对策

明确了水利工程中安全事故产生的种种原因,我们就要对各种事故中的问题做好一定的事前的应对措施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问题,而不是在事故发生后进行一味的补救,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水利工程的施工的最终目的和目标是为了造福于人类,服务于我国人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但是当水利工程的施工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的情况下,这种施工就完全背离了我们的初衷,所以,我们要明确工程的施工目的,本着服务于民,造福于民的宗旨,开展水利工程的施工,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会加强对于施工中的安全问题的管理,一定会将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一定会以人们的利益作为衡量以前行为和行动的标准。另外,我们在宣传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时,一定要将管理同工程中的人员的生命健康联系起来,使建设者在工作中能从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安全问题。

2.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施工安全意识

在工程施工当中,要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才会有他们的安全行为;有了他们的安全行为,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所以,在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当中,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环节等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成功的施工应该具备很强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项目。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施工作业的资格审查,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学习,并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场;对特种岗位作业人员一律凭劳动管理部门颁发的操作岗位证书上岗;对进入施工现场持证的架子工等高处作业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操作员工一律停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罚。只有采用这种奖罚相结合的制度,才能引起一些安全意识薄弱的工程人员对于工程安全的重视。2.3列支专项经费,确保安全生产在工程招投标中,单列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单列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独立于招投标之外,设立独立资金账户,视其各阶段施工安全评价的达标情况,分阶段拨付,确保专项费用的正常实施使用,避免违规挪用或不投入,一些管理人员出于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擅自削减或者取消工程中的安全防护的资金,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应该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2.4加强对水利施工企业的监管

我国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健全,同时也完善了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但与其配套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这给安全管理的执行带来了很大不便和难度,国家监督及执法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确保安全工作上下贯通,左右连接,确保安全,消除隐患。

2.5与时俱进抓安全

对于安全施工的管理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和标准上,我们要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随着工程中各种先进的技术的应用,研发各种先进的检测安全系统和安全管理的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着的工程质量的要求,才能随时更新安全管理的各项内容。

篇6

关键词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

1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基本情况

1.1概述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是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推进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关口前移、超前防范”的一项重要创新之举。笔者自2011年连续6年在煤矿开展现场评估的实践证明:帮助煤矿查隐患、提建议、促整改、强基础,对煤矿安全生产以及安全基础建设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1.2现场评估的依据与要求现场评估是一项综合过程,依据山东煤矿安监局制定的评估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式,通过在煤矿现场查资料、看现场、座谈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经交流讨论后形成结论。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原则;遵守职业道德,严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山东煤监局“五不准”要求。1.3现场评估的内容2011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7个专项;2012年至2015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系统、瓦斯防治、综合防尘、防灭火、监测监控、防治水、压风自救、供水施救、职业卫生、紧急避险、安全标志、安全培训、应急管理、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等20个专项;2016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冲击地压防治、机电、运输、通风系统、瓦斯与煤尘爆炸防治、防灭火、安全监控系统、地质保障与防治水、职业危害防治、安全培训、人员位置监测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应急救援等16个专项。

2现场评估的实施

2.1制定指导方案从评估组组成、专家选聘、现场评估要求及流程等方面制定指导方案,以使现场评估工作有所遵循。2.2组建评估组评估组一般由1名领队、11-12名评估专家、3名保障人员组成。(1)领队:由本中心人员担任,负责评估的日常组织、安全管理与廉洁自律,签发评估报告。(2)专家组:结合省内不同区域煤矿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灾害类型特点,选聘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依法行事,具有丰富经验的知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并划分为综合保障、采掘、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地质防治水、职业卫生等专业组,负责各相关专业的评估,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完整性、公正性负责,编制修改所评估的专业报告。指定1名技术业务优良、责任心强、善于管控的专家任专家组长,负责专家组的工作,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核确认。(3)保障人员负责评估组的后勤联络工作。2.3现场评估现场评估时间一般2天/矿。主要有首次会议、查阅资料、现场察看、核查及交流、专业组讨论、集中讨论、末次会议等环节。(1)首次会议由领队主持并简要介绍现场评估有关事项与要求;专家组长对专业分工、时间进度等做出安排;矿方结合采掘工程平面图介绍采、掘、机、运、通等生产系统、“六大系统”建设与运行、灾害预防与控制以及职业卫生等情况。(2)查阅资料与现场察看。按照分工,在查阅规章制度、作业规程、图纸的基础上,对井上、下现场进行察看,并携带噪声计、风表、米尺等工具进行简单测量。根据资料与现场察看情况,进行符合性、一致性核查。发现问题,向矿方陪同人员讲明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经充分交流沟通后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以利于问题的整改。(3)评估结论。根据查阅资料、察看现场情况,专家之间对发现的非自身专业问题及时相互交流通报;各专业组交流讨论初步确定需要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提交评估组集中讨论后形成最终的现场评估结论。(4)末次会议。领队主持,专家组长通报评估结论并征求矿方的意见,如无异议,双方在书面文件上签字确认。

3现场评估的特点与成效

3.1特点(1)借脑用智,查缺补漏。安全隐患、职业病危害因素无时无处不在,企业自身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依靠专家开展现场评估,对制度建设、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等方面既查问题,又提建议,出谋划策,促进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系统性与深层次问题。(2)全面覆盖,细查深查。充分利用专家专业优势,对采掘工作面、探放水施工作业点和主要生产系统、机房、硐室全覆盖,对系统各环节、要素进行解剖式诊断,有利于发现问题。(3)抓大带小,上下兼顾。关注大系统、大问题,同时,不放过小问题、小隐患;对井上与井下、制度措施与执行落实、图纸资料与现场实际等环节审阅察看,做到统筹兼顾。(4)与时俱进,针对性强。结合不同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例如“打非治违”、“四化”建设等有针对性的评估。(5)重视服务、推广先进。从事煤矿技术与管理工作多年、积淀深厚的专家们发现问题时积极与矿方人员交流沟通,从制度建设、规程编制、现场管理等方面传授经验,同时,注重宣传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管理方法等,带动矿方人员提高水平,推动基础建设。(6)认真通报,及时报告。对发现的问题与提出的建议书面通报矿方;对有可能构成重大隐患的,及时向监管监察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措施,消除隐患。3.2成效(1)注重评估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2011年针对小煤矿多的现实,重点关注机电设备及其管理薄弱环节,发现某矿井下配电柜使用闸刀开关,及时报告相关部门;2012年职业卫生纳入评估专项,对职业卫生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等进行重点评估,督促煤矿企业尽快落实到位;2013年结合《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对煤矿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六大系统”建设基本要求、管理维护、验收、监督检查等进行重点评估;2014年在关注“四化”建设的同时,针对省内冲击地压矿井与采深超过800m的矿井实际,专门聘请省内冲击地压防治专家进行重点评估,发现某矿3203采面已形成孤岛开采后,建议其在未装备微震与应力观测系统前停止回采,并及时向监察部门报告。(2)注重现场实际,消除事故隐患。对现场查出的架空乘人装置制动闸磨损失效、运送柴油油罐机车轮对挡盖缺失、局部供风量不足导致局部通风机喝循环风等影响生产安全的急切问题,要求矿方立即做出现场处理。(3)发挥技术支撑作用,配合监察执法工作。2012年结合淘汰设备使用,2014年结合“双七条”、山东煤监局“九个七条规定”,以及“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2016年防范煤矿大事故等,充分发挥技术机构的专业优势,紧密配合安全生产工作的主线,充分体现了评估工作与监察执法的时效性与紧密性对预防事故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山东煤监局持续深化“六个执法”、提升123工作思路,2015年山东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创历史最好水平,96%的煤矿实现了“零死亡”,全年发生一般事故6起,死亡8人,百万吨死亡率0.055。(4)交流提高,提升安全基础建设。评估专家长期在煤矿一线工作,既懂技术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精通煤矿设备性能、采煤工艺,又了解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提出解决的思路、方案和建议,并与矿方技术人员沟通交流,起到了现场培训、传帮带的效果,使矿方人员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水平。笔者现场评估矿井2011年15处、2012年42处、2013年60处,2014年69处、2015年29处、2016年正在进行中。从评估的情况看,2012年有的矿井发现问题及提出建议90余条,2015年减少至30余条,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安全基础建设逐年提高。

4结束语

通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感到:煤矿企业将安全管理与评估工作有效衔接,评估已经成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煤矿企业认真细致地开展对标自评,促进了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煤矿企业结合“四化”建设,积极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矿井安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是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有益补充,是引进社会专业技术力量推动煤矿安全基础建设的创新。如果能采用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或者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大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利用,将会使评估工作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办法》的通知[Z].2011,11号.

[2]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山东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Z].2012,137号.

篇7

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生产原料还是生产工艺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管理对于维系良性的生产运营而言极为关键。

1.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状况分析从理论上来看,化工企业安全评价被认为是各项风险的评价,是属于事前管理手段的一种,尽可能甄别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评价方法去避免事故的发生,进而保证安全生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不能够完全按照理想的安全评价来推进生产。如若能够按照事故致因理论来倒推安全评估管理的步骤,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化工企业也是这样做的,首先,系统筹划安全控制管理,从化工企业生产计划、设计、制造等环节着手,将每个步骤都进行安全评估,从而探寻到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并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或着监督操作执行者针对重点环节进行强化管理。

2.在事故致因理论影响下的化工企业安全评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与事故的预测预防,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依据。从实践中观察,即便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对于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方法的改进是一种促动,但就目前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在这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初,化工企业对于安全评价方法的实践应用较为漠视,认为只要按照既定工序来执行操作,就可以避免事故发生,这是相关责任人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管理环节不够重视所导致的。

二、强化化工企业安全评价实效的策略分析

通过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深入研究,了解到事故致因理论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事故发生的本源,以及如何开展事故调查有一定的帮助。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化工企业安全评价管理而言,需要逐层挖掘到事故态势蔓延的情形,借助一些线索来判断事故的责任方,并尽最大可能降低经济损失与缩小波及范围。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影响下,并结合我国目前化工企业执行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能够强化化工企业安全评价实效的具体策略。

1.明确化工企业管理中各环节的责任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事故致因理论的影响,化工企业生产管理者采取了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策略来强化安全管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对化工企业中的各类危险设备的危险性进行分析,从而责令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状态负责,如若出现危险苗头,则及时对其进行纠正或修理,从而避免事态的扩大。

2.降低化工企业生产风险,强化企业安全评价管理从以往化工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状况来看,各类风险事故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概率。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就要针对几类常发事故进行分析,从事故致因理论中探究到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性,进而将事故逐层侦破,有效降低化工企业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另外,要适时在企业中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借鉴业界维系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推进本级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效能,不断加强安全评价管理的投入力度,维护好各类生产设备。只有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够不断完善,才能提升化工企业整个系统生产的安全性。

三、结束语

篇8

但笔者在实际办理一些小型化肥企业特种设备延期检验手续时,由于所在地的小型化肥企业,均由国有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负责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机构精减,相应人员缩减,安全重视不够,所以他们制订的应急救援预案,内容比较简单,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是为了应付办理延期检验手续。为了规范小型化肥企业的特种设备发生安全事故时,不致于手足无措,导致事故扩大或发生次生灾害,笔者归纳整理出一份针对小型化肥企业的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供大家商榷。

小型化肥企业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3)《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

2、适用范围

(1)本单位内发生死亡1-2人,或者受伤19人(含19人)以下及其更多伤亡人员的特种设备事故。

(2)本单位内发生性质特别恶劣(如特种设备爆炸事故),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的特种设备事故。

3、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指挥组织机构

(1)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抢险工作实行单位统一组织领导和各部门牵头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2)单位成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

①总指挥:一般为单位负责人(即法人)。

②副总指挥:一般为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即总经理)。

③成员:单位各部门负责人。

④指挥部设综合协调组、抢险救援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理组等专业处理组,具体承担事故救援和处理工作。

4、应急救援机构职责

(1)单位应急救援指挥部:

在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时,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以及善后处理的组织指挥工作。

(2)专业处理组的职责:

综合协调组:由办公室负责,生产技术部配合,承办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报告,通知指挥部成员及各专业处理组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各专业处理组的抢险救援工作,及时报告事故抢险救援进展情况,落实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指示;应指定专人负责。

抢险救援组:单位主要分管生产的领导负责,具体由生产技术部组织抢险队伍,进行抢险救援;应指定专人负责。

后勤保障组:由供销部和财务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提供各种抢险救灾物资和通讯保障工作;组织人员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进行警戒,控制组织人员有序疏散;联系当地医院急救中心,对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理;应指定专人负责。

善后处理组:由办公室负责,相关部门配合,配合安全监管部门进行现场勘察取证,以及上级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工作;处理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应指定专人负责。

参与救援行动的全体人员应在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安全、高效,有序完成救援任务。

5、应急救援预案

(一)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时,按下列程序报告

(1)发生事故后,要立即向应急救援指挥部综合协调组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事故的特种设备名称、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事故概况。

(2)综合协调组应立即向总指挥报告,同时尽快通知指挥部其他成员以及各专业处理组,以便迅速、高效、有序的开展救援处理工作。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挥部指挥及相关人员联系电话,见附件。

(3)应急救援指挥部必须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还应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公安、消防、医院,以求得紧急救援。

(二)应急处理措施

收到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报告后,由指挥部根据发生事故的类别和应急救援工作需要,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确需启动本预案的,立即按本预案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1)现场救援:

单位应急救援指挥部和综合协调组应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并迅速指示,调整必要的人员,车辆及机械设备。参加应急抢险救援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装备齐全各种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设施、设备。在事故现场抢救伤员,维护秩序,保护事故现场等。

①对事故危害情况的初始评估。先期处置队伍赶到事故现场后,应当尽快对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做出初始评估,包括事故范围及事故危害扩展的趋势以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等。

②封锁事故现场。加强现场警戒保卫,防止故意破坏现场。严禁一切无关的人员、车辆和物品进入事故危险区域,开辟应急救援人员、车辆及物资进出的安全通道,维持事故现场的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

③探测危险物质及控制危险源。根据发生事故的特种设备的结构、工艺特点以及所发生事故的类别,确认危险物质的类型和特性,制定抢险救援的技术方案,并在专业部门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的扩大,消除事故危害和影响,并防止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

④建立现场工作区域。应当根据事故的危害、天气条件(特别是风向)等因素,设立现场抢险救援的安全工作区域。

对特种设备事故引发的危险介质泄漏应当设立三类工作区域,即危险区域、缓冲区域和安全区域。

⑤伤员抢救。在现场首先要及时抢救伤员或者安全转移,最大可能减少伤亡程度,减少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同时,后勤保障组应立即与当地医院急救中心或邻近医院联系,请求出动急救车辆并做好急救准备,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⑥控制事故的蔓延和扩大。协助、配合上级救援部门处理疏散人群,维持现场秩序等问题。根据事故的类别、规模和危害程度,在必要时,应当果断迅速地划定危险波及范围和区域,组织相关人员和物资安全撤离危险波及的范围和区域。

⑦保护事故现场。确认并保护事故现场,在救助行动中采取紧急措施和移动现场物件应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写出书面记录,见证人员应签字,必要时应对事故现场和伤亡情况录像或者拍照。

消防、救灾时做好路线、方位、位置的选择,尽量保持好现场原始状况。不得随意改变事故现场的地形、地貌,不得移动或取走现场任何物品,不得改变现场设备、管子、管件、阀门、控制或保护装置、仪器仪表的位置、状态以及显示数字或指针的位置等。

破裂设备的断口,如不影响事故原因分析,可以涂机油以保护断口不锈蚀和腐蚀。

(2)事故调查

善后处理组要主动与事故发生地安全监管部门联系,报告事故情况和组织的救援工作,协助核实人员的伤亡情况,按照安全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合、协助事故的现场勘察和调查取证。

(3)善后处理

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妥善做好伤亡人员的处置和身份确认,对伤亡人员的家属做好相应的招待和安抚解释工作。

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清洗、化学中和等技术措施进行事故后处理,防止危害的继续扩大和环境的污染。

(4)责任处理

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在安全监管部门查明事故原因和责任,对事故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编写事故报告,总结事故教训,制定防范措施,并报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

6、预案管理与更新

将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本预案应当每两年或者在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评审和更新。

7、奖励与责任

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吸取事故(事件)的教训,及时进行整改,并按照下列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奖惩:

(1)对在应急抢险救援、指挥、信息报送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瞒报、迟报、漏报、谎报、误报重大事故和突发事故中、不听从指挥、不履行职责或者临阵逃脱、擅离职守的人员,以及扰乱、妨碍抢险救援工作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本单位负责解释。

9、 预案施行时间

本预案自之日起施行。

篇9

一、场院作业中驾驶操作人员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安全的影响分析

1.农机场院作业多属于群体性质,作业中要求操作人员要有互相协作、通力配合的心理准备。

2.农机场院作业时,人不仅要操作机器,而且还要与机器分工协作进行作业。在作业工艺过程中,人和机械各自负责完成一定的工序,组成前后相继的流水作业线。如喂入人员在阵入物料时,不是均匀连续地阵喂入,而是时多时少,造成脉动式喂入,这样就会对机械造成冲击负荷,甚至形成堵塞故障,从而引起机械损坏或人员伤害事故。

3.农机场院作业大多数是在农忙季节进行,劳动作业强度大,时间要求紧,作业条件极差,对作业参与人的身心影响极为不利。

4.参加农机场院作业的人员大都是农民,这些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更缺乏现代农机作业安全管理教育,一般安全守则意识较差,作业中容易忽视安全操作规章,操作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于机械的危险部位缺乏警惕性,作业时常存有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随意违章操作,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5.农机场院作业时,作业场地上除了堆放着大力加工物料外,还放有动力设备及作业机械、各种工具、用具以及动力电缆等,加上作业人员较多,作业中来往移支频繁,场院一片繁忙,如果对作业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很容易引起事故。

6.农机三夏场院作业期间,极容易发生火灾事故。因此火警要长鸣不止,避免损失。

7.实施场院作业的机械,不少是用电作为动力的,在场院作业中,常常由于用电不当或操作不慎而引起人体触电事故。

二、在场院作业中如何应用农机安全心理学抓生产

1.农机在场院作业时,机械动作一般节奏较快,工作紧张,它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思维敏捷,反应快速。

2.参加场院作业的人员,应当身心健康,身强体壮,并接受过必要的岗前培训,做到人人通晓作业工艺的全部过程,懂得在作业中互相密切配合的重要性。

3.参加农机场院作业人员,要了解一些机械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要了解人与机械的不同特性,要在身心方面自觉进行锻炼和培养,以便在场院作业中能够主动适应作业机械的性能要求,利于提高场院作业的安全可靠性。

4.农机场院作业的组织者,应当根据人的疲劳特性科学地组织场院作业。

5.农机场院作业期间,还应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

6.参加农机场院作业的人员,还要具备安全用电和防火意识的心理素质,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火警长鸣,时刻注意防止发生触电和失火事故。

篇10

关键词:井下作业 机械设备 安全使用 事故预防

一、动力设备的安全使用及事故预防

动力设备是井下作业过程中的主要动力来源,主要是指在井下作业施工中所使用的通井机和修井机等。

动力设备的事故隐患主要包括刹车制动系统和发动机系统的一些常见故障没有及时排除。刹车制动系统的事故隐患主要是由于开工作业前没有进行细致的检查,造成刹车失灵,启动发动机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造成通井机前进或倒车;对刹车进行调整后,锁紧螺丝没有上紧,刹车带与连杆脱开,导致没有刹车;在施工过程中,操作者没有拉死刹车,就离开操作室,造成顿、溜钻等恶性事故。发动机系统的事故隐患主要是柴油机功率不足,排烟气色、机油压力不正常,机油温度过高和水温过高等常见故障[1]。发动机系统这些事故隐患的存在一般不会引起人身伤害事故,但是,如果调速器出现了故障,却未能及时排除,就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恶性事故。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预防事故的发生,在作业施工中,必须认真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合理的巡回检查路线和检查点,配专人负责检查;严格按照程序仔细检查各系统,及时排除事故隐患;检查完刹车制动系统后要进行试操作,操作人员离开操作室前一定要检查是否拉死刹车,并严禁带负荷;冬季低温条件下施工时,要做好发动机的保温工作。

二、提升设备的安全使用及事故预防

井下作业的提升设备主要有井架、游动滑车、大钩和钢丝绳等。

1.井架的安全使用及事故预防

在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如果井架基础地面不够坚实、不平整、有油水污泥、绷绳坑不符合技术规范或超负荷使用井架,会使井架下沉、倾斜与翻转,引起恶性事故的发生;起放井架前修井机不平衡,容易导致井架在起放的过程中倾倒;修井机对井口的距离超过规定标准,会导致起放井架时撞坏井口设备;起升井架时,操作者操作技术不熟练或注意力不集中,使上段井架窜出,引起恶性事故的发生。

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在井下作业施工前和施工中都要对井架做仔细检查,确保井架符合使用标准和规定要求。需要做到:井架必须达到质量标准,不得有 “鸡胸”、“驼背”、 缺损、局部变形等,定期检查,并有记录;井架基础地面必须平整、坚实、无油水污泥等;井架绳卡数量,绳卡卡距,绷绳规格尺寸、数量、卡紧程度,各绷绳坑及绷绳卡固位置距井口中心距和开档必须符合安装标准,钢丝绳和绳卡规格一致;二层平台上不准悬挂和堆放物品;进行特殊施工作业时,必须加固井架并使井架负荷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绷绳花篮螺丝需合乎质量标准;要定期给天车滑轮注油,保证其转动灵活,天车、游动滑车大钩和井口要在一条垂线上。

2.游动滑车和大钩的安全使用及事故预防

在井下作业过程中,游动滑车和大钩是连成一体使用的。在起下钻过程中如果发生顿钻,容易造成钢丝绳跳槽而被挤扁。在处理钢丝绳跳槽过程中,易造成断丝,导致钢丝绳强度降低,形成事故隐患;若连接游动滑车与大钩的轴销块固定螺丝断脱,会引起锁块在起下钻施工中脱落,造成伤亡事故;没有按规定对大钩进行保养,使钩颈锈死,在进行旋转作业时不能随管柱转动,从而导致游动滑车与大钩整体转动,与管柱形成的反扭力会造成钢丝绳打钮或人身伤害。

针对上述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在施工中要对游动滑车和大钩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施工前要对各轴销及锁紧装置进行严格的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另外,新大绳在使用前应破劲,以防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多股绳打扭,造成重负荷下破劲困难。

3.钢丝绳的安全使用及事故预防

虽然不是机械设备,但钢丝绳在提升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按规定对天车和游动滑车进行检查和保养,导致滑轮转动不灵活或卡死,使钢丝和滑车之间的滚动摩擦变成滑动摩擦,钢丝绳的磨损加速,断丝断股,强度降低,易造成重大事故隐患;如果超负荷、超期使用或不按钢丝绳换新标准更换,也很容易形成重大事故隐患;

所以,钢丝绳要定期检查保养,严格按标准使用、换新,预防事故发生。在使用中要保持钢丝绳芯子和钢丝绳清洁;起下操作禁止猛提猛放,要平稳进行;在滚筒上缠绕时要排列整齐并拉紧;禁止用锤子打击,不能相互挤压[2]。

三、辅助设备的安全使用及事故预防

辅助设备主要有机械卡瓦盘、吊卡、吊环和液压钳,液气大钳等。在井下作业施工中,由于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不熟悉,操作技术不熟练,或是在操作中反应迟钝、精神不集中、酒后上岗等,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井下作业施工中,要努力提高操作者操作技能,严格上岗制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才能有效的预防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施工;安全;管理;事故;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但需要注重效益,还必须注重生产的安全性,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尤其是如此,在建筑企业中,最重要的就是施工的安全性,如果不能保证施工安全,那么企业的生产效益也就没有很好的保障,就需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注重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充分合理的按照企业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企业工作人员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才能更加放心的工作,在建筑施工产生问题时,也需要企业有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施工控制方法来解决问题,出现了事故不能很好的解决的话,就不能保障企业的基本效益,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建立非常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事故的控制方法。

2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施工管理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任何一起事故对于一个建筑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家庭、个人更是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可以说,任何细小的疏忽带来的都是生命的代价,造成的都是信誉的丧失和效益的流失。因此,安全高于一切,生命至高无上。只有所有人意识到安全施工是企业发展的基木保证,更是关系到所有人生命安全的核心时,企业才会持续、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3事故控制的重要性

在建筑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进行事故控制是企业施工的非常重要的安全保证,只有能有效的控制事故的发生才能更好的进行具体的工作,在每天的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工人的生命安全随时都有一定的危险,且建筑施工经常是在高空作业,会有很大的危险性,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事故控制能力,这样才能给施工的工人心里安全感,工人才能更好的工作,故一个施工建筑企业的事故控制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4进行安全管理和事故控制的方法

4.1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要有非常清晰的安全方针目标以及计划

安全方针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遵守的政策,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很好的安全方针,那么工人在工作中就如同没有风向标一样,遇到问题时无法合理有效的解决,必须要设立合理的安全方针政策,让企业中的每个职工都有标准可以参照,这样在企业中如果需要开展一些安全管理的活动,就可以非常简单并且不会花费太多的人力资源,每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可以去履行,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可以遵守公司制定的相关的行动指南。企业根据自身的一些特点,可以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方针以及仔细的一些小的要求,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利用,企业的安全计划是非常有效的,不但可以制定企业具体的安全目标,还可以做好各种需要的非常具体的计划和一些遇见问题时的措施。

4.2企业必须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并且是综合了许多内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工作涉及的知识和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非常多,非常有必要在日常的施工中明确做出一些具体的规定,这样一来,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才能更好的运转,工作人员也才能更好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不会有异议,因为一旦工作的责任不能很好的划分,就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建筑和施工做出贡献,需要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4.3在企业中设立专门负责安全管理机构

为使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运转,必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不同的部门建立一个综合的负责安全管理的机构,并且派遣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生产做出贡献,必须要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设置负责的部门,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也可以有更好的效果,这个机构不仅需要负责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还需要在关键的时候做出有效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

4.4企业必须要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现在的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许多的企业都利用信息技术来简化自身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不但可以创造非常有效的劳动效率,还可以改善工作环境,使工作更加轻松愉快,更加方便,在建筑施工企业中也需要设立必要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改善工作的效率。并且派遣专门的人员来管理系统,及时的做出更新,这样就可以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更快的了解到问题的所在,也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现代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对工作非常有效的。

4.5将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必要的设计,使工作程序标准化

安全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一个非常顺利的工作程序,就能使工作更加详细的进行,并且能更好的做出结果和产生效益,所以需要在日常的建筑施工中将必要的步骤程序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到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非常仔细认真的分析,可以得出有利的结果,再利用结果对程序进行修改,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仔细,才能更好的为以后的工作服务。安全管理业务标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进行仔细的设计,才能将各种标准统一起来。

5结束语

建筑工程是综合了许多领域的一个综合的项目工程,在日常的各种施工的情况下都会发生许多不同的情况,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安全事故,在施工企业设立安全管理系统是非常有效的,并且能够在企业施工发生事故时做出准确的反应,是非常有效的工作,但是由于施工的影响因素很多,往往简单的安全管理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还需要建立综合的系统,才能更好的为施工做出贡献,总之,需要不断的改进各种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的使企业的安全系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宗华,张华.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J].河北企业,2012(4).

[2]何国通,徐日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危机管理模式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8).

篇12

【关键词】生产安全;应急预案;风险评估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安全管理的发展,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府部门在安全监管上对企业应急管理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3年10月1日,新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出台并开始实施,标志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入“从有到优”的新阶段,国家在对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已经将提升应急预案质量作为了工作重点。新《导则》针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缺少风险评估导致预案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明确将“风险评估”作为应急预案编制步骤之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2014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应急综合[2014]4号)中进一步提出应急预案编制需深入开展危险因素辨识,注重将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备案内容。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更是明确提出将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应急预案备案审查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可见,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由于编制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极少进行真正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在事故风险描述部分,均是凭主观经验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宽泛的概述,在具体的应急预案编制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不分主次,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二是与风险描述相脱节,仅编制一个综合应急预案。

企业编制的各种应急预案,最终均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包括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编制之初,“要编制哪些预案”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进行风险分析,盲目的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没有重点和主次,导致预案缺乏针对性、很多专项预案只是作为文本被束之高阁,而真正有用的专项预案也不能得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重视,从而预案也就丧失了其有效预防、降低事故影响的作用。

针对此问题,笔者在近期做应急预案咨询工作的基础上,以某地勘企业为例,阐述通过风险评估从而进行应急预案体系优化的过程,探讨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意义。

2.应急预案体系优化

2.1风险评估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及缺陷分析

地勘企业属高流动分散的行业,其工作条件多变,环境恶劣,涉及的事故风险较多。进行风险评估前,企业仅凭经验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概述,包括火灾、人身伤害事故(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野外作业事故(溺水、人员失踪等)、基坑坍塌、自然灾害等,并针对所有风险均编制了专项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如图1所示。

企业在专项预案中按照常规模板将火灾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在具体的预案中分析了办公室火灾、施工现场火灾等,但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并没有分情况进行编制,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而火灾事故对该企业来说并非多发事故;野外作业事故专项预案中分析了溺水和人员失踪,但是考虑到该企业的作业活动范围,人员失踪的可能性并不大;人身伤害事故专项预案力求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人身伤害类型,个体伤害类型和群体伤害等混在一起,没有分重点和主次,接下来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编制很难较好的进行;自然灾害专项预案中包含了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而关于自然灾害方面,企业的主要职责是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防灾工作。图1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性较差,并不能一目了然的让企业确定自身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应急防范重点,具体实施起来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

2.2风险评估

根据该地勘企业作业特点,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该企业历年的事故情况分析及对同类企业事故情况进行调研,以“以往事故发生频率”(曾经发生过、未发生过、经常发生、其他单位曾经发生过)这一指标来辅助确定相应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值,编制风险评估表(如表1所示),对企业主要生产活动(钻井施工作业、岩土施工作业、野外地质调查)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各类危险因素的风险度值,从而进行重要性排序。

2.3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原有应急预案体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1)因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各项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可能危险”,等级较低,因此无需单独编制专项预案。

2)企业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高处坠落和触电的危险等级最高,为“高度危险”,钻井施工中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因发生频率高,达到“显著危险”,其次是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因此得出人身伤害事故是企业应高度关注的风险,因此将人身伤害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并且编制高处坠落和触电现场处置方案。

3)岩土施工作业过程中基坑边坡失稳坍塌的风险等级为“高度危险”,触电、机械伤害风险等级为“显著危险”,因此岩土施工专项预案明确为基坑坍塌专项预案,其他风险的应对在人身伤害专项预案中已经包含。

4)自然灾害方面,根据企业的作业范围和特点,其直接遭受地震、泥石流、洪水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其作业直接有影响的是大风和雷电天气,因为将自然灾害专项预案确定为“防风、防雷专项预案”,重点针对大风、雷电天气进行预防,编制事故发生前的防范措施。

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如图2所示,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体现了企业的生产作业特点,也使后续的具体应急预案内容编制更具针对性。

3.结论

通过风险评估进行于应急预案体系优化这一过程,总结其对应急预案编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了企业“要编制哪些预案”的问题,企业的应急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通过风险评估,对企业潜在的危险源进行梳理,评估出各类事故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的对高风险的事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急预案降低事故损失的作用,针对性强了,企业的重视度就高了。

2)应急预案体系确定后,由于风险评估确定了各类危险源的具体风险等级或分志,企业在预案内容编制过程中,也能进一步突出主次和重点。

3)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使企业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潜在的各类事故风险,进而加强相应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4)风险评估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增强了员工安全防范知识的同时,也会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GB/T29639-2013.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樊运晓.应急预案编制实务――理论实践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严晗,李明.建筑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范围研究.建筑安全,2007年第8期:18-20.

篇13

关键词:本质安全 工业事故风险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X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91(2014)05(b)-0131-01

安全问题是工业生产的大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事故风险的管理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课题。本文试着构建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流程,以实现工业企业生产的本质安全。

1 本质安全的概念诠释

本质安全的概念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由于其理念的更利于安全生产而得到了安全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根据本质安全的理念,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如下:最小化原则:即减少危险物质的数量,尽量运用最少量的危险物质,降低事故风险率;替代原则:在工业流程中,以安全物质或者工艺流程来替代危险物质及工艺流程;缓和原则:采用危险物质的最小危险形态或者最小危害的工艺条件。如在室温常压的条件下进行危险作业时,选择相对安全的工艺条件,即溶解、稀释、液化等存储运输危险物质。在进行危险作业是,根据作业本身的危险度,使环境保护目标与危险源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等。简化原则:通过设计,简化工艺、设备、操作等,在进行工业流程作业时,尽量减少操作失误,降低风险发生率。

2 本质安全与传统安全方法的区别

为了更好理解本质安全,有效地对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进行管理,特对本质安全与传统安全进行区别。

传统安全方法强调对危险的控制,通过附加安全防护设施来控制危险源,检测可能的危险状况,从而采取纠正措施。而本质安全则是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思想,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危险源,将风险源减少到忽略不计的安全水平,使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人、财物或者环境没有危害威胁。

3 工业事故风险管理的方式

(1)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工业事故风险管理的新理念,从源头上消除或者减少生产系统中的危险,安全功能融入生产过程或者工艺流程的基本属性。

(2)无源及有源安全:无源安全防护是生产过程和设备设计时本身就具有安全防护功能;有源安全防护是采用附加安全装备,通过检测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采取纠正措施。

(3)多层防护及个体防护:个体防护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作业风险不能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必须对个体进行防护,以保证个人的生命安全。多层防护是以基本工艺安全为中心,将各种本质安全防护、有源无源安全防护个体防护等结合在一起的防护方法。

(4)功能安全和程序安全防护:功能安全防护是将安全相关系统的安全性转化为部件及系统各要素等的风险控制指标,并用安全级别来衡量特定过程的安全性。程序安全防护则是采用作业程序、安全检查、应急响应等管理方法来阻止事故的发生及风险的产生。

4 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

从风险管理的战略角度来看,本质安全和无源安全不需要人为操作和附加安全设置,主要是依赖于材料、工艺、设备本身的特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事故风险的控制及减少消灭来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因此是最安全可靠的风除管理方法。具体如下。

(1)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的管理首先从收集资料开始,收集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安全标准的要求,分析应用本质安全的方法。

(2)在工业生产的系统及流程中,对人、物、环境等因素进行细致分析,辩识由材料、工艺、环境、作业等行为再来的危险原因,评价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险的等级,收集各项指标的参数,以便于分析反馈,处理各种数据信息,为下一步做准备。

(3)在通过对危险的评估及设备、材料、工艺流程等特质自身特点的分析研究后,应用本质安全原理提出风险管理方案。这是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生产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在这项进程中,依据本质安全的自身涵义,减少危险物质的最小化投入,使用安全材料替代安全风险高的材料,改进设计和操作使损失最小化,简化工艺程、设备、任务及操作,运用缓和原则,使本质安全防护功能得以在工业事故风险管理过程中完全释放,从根源上减少或者消除危险,通过各个过程中运用本质安全防护措施,将风险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安全水平。

(1)防护工业故事风险的管理方法,基于本质安全,但没有完全拒绝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本质安全防护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功能优先顺序,可以依次使用无源安全防护、有源安全防护、多层安全防护及个体安全防护等。

(2)从事故风险管理战略上来讲,应用安全管理措施是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基于本质安全防护的所有措施都应用加注以后,重新评估剩余风险,进一步采取风险的管理措施,直到可以接受风险水平。

这是一个完整完全的程序框架,可以看出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的主要理念和流程,便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5 结语

本质安全是当前国际上研究安全科学管理的主要课题之一,本质安全通过源头减少或者阻止危险源发生的方法比传统安全方法,即通过附加安全控制和防护装备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有效性,不但加强了工业事故风险管理的手段,更加节约了成本。对于工业事故风险管理的各有效方法,基于本质安全防护为主,其他传统安全方法为辅,不但能够用于工业事故风险的管理,还能够用于其他领域的事故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宗之.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5):46-49.

篇14

关键词 信息安全事故;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055-04

一、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加快,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促进业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各种信息安全事故却频繁发生。据普华永道2010年度全球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络事故、数据事故及系统事故是中国企业常见的三大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率分别为51%、45%和40%,而相同事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则为25%、27%与23%。

大量文献和事实表明,信息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安全事故的高发性。信息具有易传播、易扩散、易毁损的特点,信息资产比传统的实物资产更加脆弱,而其运作的风险、收益和机会却比实物资产大得多。企业对信息系统不断增强的依赖性也增大了重要信息受到严重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常导致企业资产受损或业务中断。

目前,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层面,从早期的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身份认证等,而从管理方面和流程优化方面研究的较少。Ross Anderson(2001)认为,信息安全的经济管理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比技术研究更为重要。傅毓敏(2010)认为,中国企业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和流程的重视不足是导致相关安全事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以管理因素研究为核心,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控制事故致因因素预防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生产领域的事故致因理论应用到信息安全事故分析中,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形成机理,将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分为四部分,即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分析各因素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构建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鱼刺图,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从管理角度对信息安全事故的研究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安全事故原因进行了研究。Van Niekerk(2010)认为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氛围是减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的关键;Knapp(2009)等先后对信息安全政策和信息安全事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Herath(2009)通过问卷调研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惩罚力度、压力和员工的效果认知会对其安全行为产生影响;Albrechtsen(2010)发现员工参与、集体反思和群体作用可以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并改善其安全行为;Stanton(2005)研究发现终端用户的安全行为会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产生影响;Ashenden(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和终端用户之间存在信息鸿沟,双方在理解上的差异会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此外,Vroom(2004)、Flowerday(2005)等学者也先后对此进行了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层面,涉及管理层面的研究较少。沈昌祥、张焕国、冯登国(2007)系统地阐述了信息安全理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官巍、胡若(2007)从社会环境、商业、组织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刘福来(2010)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大多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一个或几个因素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但是缺乏对信息安全事故的系统分析。国内的研究多用于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分析则鲜有研究。

(二)事故致因理论

在信息安全事故分析方法的选择上,本文选择了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分析导致事故发生原因因素的科学理论。它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置等基本因素如何起作用而形成事故并造成损失的理论。

在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中,海因里希(W.H.Heinrich)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最具代表性,它最先提出了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两个直接因素。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础上,博德(F.Bird)等又进一步提出了把安全管理作为背后深层次的间接事故致因因素的现代安全科学观点,认为任何安全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管理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过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征兆和管理失误的反映。

本文依据博德(F.Bird)的现代安全科学观点,提出如图1所示的信息安全事故模型。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作用在能量物质/载体上的结果,而企业的管理因素是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作用的直接因素。

三、信息安全事故分析

通过对各类型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的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其中,物的因素可进一步分为环境因素、技术因素、设备因素等。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可以得出,企业文化的缺失、安全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等环境因素是造成事故的深层原因。因此,本文将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可控致因因素整理归纳后分为四类,即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并构建了信息安全事故鱼刺图(见图2)。

(一)环境因素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急需开展业务,往往出现“先业务,后安全”的现象,安全管理严重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企业业务的符合性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试用和管理是否超出法律规定和合同规定的安全要求的约束范围。另外,很多企业安装了一定的安全设备,但缺乏统一的安全体系规划和安全防范机制,企业安全责任不明确,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由于缺乏业务连续性计划和事故处理机制,发生信息安全事故之后,企业的业务往往会出现中断,此时,信息管理人员又变成“救火员”恢复业务,最终信息安全建设变成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亡羊补牢式的行为。此外,企业惩戒措施和审计机制的缺乏也是导致信息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或重复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安全管理的外部环境中,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或个人。企业选择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就意味着将企业的部分信息转移至第三方。企业与第三方的外包合约不完善、第三方的服务质量不高以及对第三方数据访问权限的不明确易导致企业关键数据的泄露,容易引发外部攻击。

(二)人员因素分析

人员是信息安全管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不同类别的人员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不尽相同。(1)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是企业资源投入的决策者,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高层对信息安全的支持和重视不够是导致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欠缺和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淡漠的关键因素。中层管理者作为衔接企业高层和基层的桥梁,其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度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的效果。(2)技术人员。在企业中,技术人员可以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营和维护。但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和安全监察、审计人员。由于受人员及技术的限制,往往一个管理员既要负责系统的配置,又要负责系统的安全管理,安全设置和安全监督都是“一肩挑”。这种情况使得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一旦管理员的权限失控,极易导致重要信息泄露。(3)基层人员。目前,我国企业的基层员工普遍缺乏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对信息安全意识淡漠,每天都在以不安全的方式处理着企业的大量重要信息,如随意使用移动设备、上网不限制等,这些不安全的行为都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三)技术因素分析

信息安全技术是企业防范信息安全事故的基本因素,也是我国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导致信息安全事故技术方面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1)软件因素,包括软件设计缺陷或存在技术漏洞、杀毒软件不及时更新以及突发的软件故障等。(2)信息系统设计因素,包括信息系统设计时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业务流程描述错误或遗漏、前期测试不充分、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不清晰、关键数据没有备份、信息资产安全等级不明确以及信息资产没有保护措施等因素。这些不安全的技术因素导致了信息安全漏洞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目前互联网普及的开放网络环境中,这些漏洞无疑会给外部攻击者留下可乘之机,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设备因素分析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设备主要包括中心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线路等方面,这些是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由于设备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包括硬件自身故障、保障设施故障、人为破坏事故、其他设备设施故障等四种,其致因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类:(1)物理安全方面,包括物理安全边界不明确、非授权的物理访问、设备或存储介质缺乏安全措施、设施设备的非授权使用或移动、硬件失效等。(2)保障设施方面,包括供电或空调中断、电气故障、电缆损坏等。(3)外界不可抗力,包括水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战争等外界不可抗力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设施设备硬件的损坏,导致存储于设备上的数据受到干扰和破坏,容易引发企业业务的中断。

四、防范措施

针对上述造成信息安全事故的因素分析,可以从人员培训、制度完善以及硬件改进三个方面进行防范。具体而言:

(一)建立有效的“人力防火墙”,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是企业每个员工都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建立“人力防火墙”能真正调动企业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安全宣传工作,增强所有员工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增强管理人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营造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技能;通过法律法规、安全政策、访问权限与惩戒措施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企业文化氛围,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二)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减少由于环境、技术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依据企业信息安全需求、业务流程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在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上建立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防范体系。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供来自策略、设计以及运行等各个层面和阶段的安全保障,有效减少由于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建立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性计划,强化重要信息数据备份,在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时能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建立集中化的管理控制机制,将数据安全控制进行集中化管理,建立一个具有全局性的网络管理平台,以确保安全防范策略能够由上至下全面贯彻执行,减少数据安全风险;以“适度防范”为原则,选择合适的安全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在考虑成本和投资回报的基础上满足企业业务安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