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人才培养和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建立课堂教学效果交流机制,逐步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课程组建设推进的同时,学院拟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工作重心,逐步提升教学质量。1.沟通学院各系,筛选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整理个人教学效果体会,准备交流。2.拟定于每年4月召开学院人才培养及课堂教学效果会,进行教学经验效果交流。3.建立课堂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考核机制。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建立定期、定人、定系随机听课制度。4.定期开展院、系两级校外名师交流活动,拟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和教学效果经验交流;定期开展院、系两级学院课题教学效果反馈活动,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完善。
(二)建立课业检查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学习质量
针对国内外以慕课(MOOC)、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等为代表的国内外教育方式深刻变化、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现实情况,学院拟逐步建立每一门课程的课业检查和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管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要求学生准备课程学习本,根据任课教师的安排记录课堂教学内容。2.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检查课堂笔记,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予以打分。3.要求各系定期检查该系课程修读同学的课堂笔记并整理汇报。
二、探索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系统目标创新实践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学院力图实现“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
(一)根据教育部2012年最新专业目录调整院系设置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系有不同专业系、所合并而来。为理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系,于2012年进行了全院人员调整,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以教育部专业设置为基础,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1.根据“学科建院、专业建系”原则理顺学科、专业、课程归属关系,据此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范运行流程。区域经济学科按照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要求确立研究方向和建设重点,公共管理学科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交叉学科按照交叉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2.根据教师本人意愿,确立归属单位。根据学术成果和专业兴趣申请职称、岗位和研究生导师资格归属学科,学术委员会审议。根据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申请加入课程组、教学项目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3.以专业和研究兴趣为纽带,以课题和科研平台为依托建设开放多元的柔性科研团队,如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设中心主任(所长)和副主任(副所长),便于开展学术交流和团队培养。4.以“课程组”建设教学团队,“课题组(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形成由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建设负责人—后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后备力量、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专业建设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主讲教师—授课教师等多种形式多元发展的学科建设梯队,在全院范围内实现两大学科相互借力、优势互补,稳定和支持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经过全院参与,顺利将学院调整为行政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分别对应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专业(方向)。
(二)选拔行政管理国际班
行政管理(国际班)是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学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经多次讨论拟定了《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国际班选拔办法》。该办法指出办班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扎实,熟悉国内国际公共管理理念、规则与实践,具备良好理论基础与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由于自2013年开始设班,根据招生工作需要,经和学校教务处协商,学院拟定了《致2013级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生的一封信》,并随录取通知书发放到学院2013年录取的新生手中。所要求的国际班学生报名资格如下:1.热爱祖国,热爱专业,有国际交流愿望或出国深造意向。2.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北京市口语测试成绩在4分以上,或英语高考成绩在110分以上,或具有IELTS、TOEFL、PETS等参考成绩。3.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能够负担出国交换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截至2013年8月10日共报名20人,经审核符合考试条件19人。8月29日,由学院行政管理系负责,在学校外语系教师协助下,经集体抽签、英语笔试、无领导小组面试等环节,选拔工作顺利结束,最终确定录取14人。由于行政管理国际班试点2013年首次举办,鉴于选拔标准、宣传力度、报名过程、专业方向等因素,录取人数不是很多。但本着公平公正、宁精勿滥和重点培养的原则,经学院讨论并充分征求行政管理系意见,决定不再进行补充录取,即按14人单独成班,精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2014年3月,根据国际班发展情况,学院又提出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9名同学补充到国际班的决定,随学校大类分流时间表进行。
(三)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一、调试公司员工的三大特点
第一,队伍年龄最轻、平均年龄低(32岁以下),个性鲜明,精力充沛,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同时,由于大多为80后员工,自我调控意识相对缺乏。
第二,平均学历最高、大多数员工具有相应的技术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
第三,技术含量最高、面对新技术,求知欲强烈,并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努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期盼得到企业的认可,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
二、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难点
第一,在多种用工制度并存的情况下,部分员工客观产生相互攀比的心态,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存在调衡难度。
第二,施工现场流动分散,生活环境较艰苦,与员工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心理预期出入较大。
第三,施工任务繁重,经常是连轴转,尤其是抢建工程等,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无法得到充足的休息,身心疲惫从而使年轻人的冲劲受到一定的制约。
第四,鉴于技术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风险性,其工作成果难以定量评估,给公平、公正地进行员工绩效考核带来难度。
第五,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大多数(80后)的年轻人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网络游戏等诱惑很大,对深度进行业务钻研产生一定影响。
三、在知识型员工管理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着力点
第一,深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突出人文关怀。抓住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以尊重人、相信人、引导人、关心人、凝聚人为出发点;努力构筑“和谐调试”。分公司主要管理者经常通过多渠道来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与员工面对面交流谈心,及时鼓励员工,消除员工种种顾虑,掌握员工个性特点,在合适范围内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为员工搭建最合理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注重员工的受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求,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使员工自发地形成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进而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归于一途。
第二,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大培训力度给知识型员工"充电"。分公司近几年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规避“重使用,轻开发”的人才培养误区,充分做好调试人才梯队培养,精心设计员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对准市场分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培训,对准发展育人才。
分公司按照专业设置,把技术人员分为高压试验、继电保护、自动化、计量(包括压力计、温度计、压力释放继电器、瓦斯继电器等)四大人才模块。其次,对现有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合理搭建人才梯队,各专业划分设定成三个层面,让员工分别朝着更新知识技能、满足岗位要求、提升工作绩效、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方向发展。然后,制定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规划,培训形式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及内部资深技术人员开设课程交流等,并在总结历年培训的基础上,从培训流程、组织形式、效果跟踪、学员考核的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同时按照“立足前沿、突出创新、交叉融合、发展优势”的建设思路,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将员工中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术好、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往专家型人才的方向上培养,形成调试公司的人才高地。通过课题研究、学术、参加高层次的技术交流和技术比武、评选优秀科技成果等方式提高他们在行业的内的影响力,成为引领调试技术潮流的领军人物,为公司的发展增添后劲。
第三,完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在完善“模块化”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以能力考核为主、理论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知识型人才把 “公平公正”看得较重,“不患贫只患不均”是我国个人主义倾向的文化表现,是大环境影响,员工个人在行为和态度方面也就更注重比较心理,公平公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为使绩效考核更能体现公平性、公正性,进一步解决知识型员工绩效难以考核难题,结合经济责任制的执行,2007年,分公司将员工定期专业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结果与日常工作能力考核按比例纳入个人绩效评估范围,大大促进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进一步激发了员工主动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同时,在对各室及职能部室的考核中,增加了工作创新加分项,让人才在更高程度上实现自我,促进了个人及团队的创新意识,最终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调试公司曾被兄弟单位人士笑称为“人才的摇篮”,的确,几年前我们就开始注重各方面人才的培育。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试验技术人员的储备。分公司不拘一格用人才,今年有两位优秀大员工被提拔为室技术负责人,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大员工在调试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上述人才的换岗和调动,也就是“职业激励”的作用,也给广大员工树立了无穷的榜样,更能燃起广大员工内心的希望,从而激发他们更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自身也能早日得到企业的认可而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
第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形成管理层与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与普通员工、管理层与普通员工、普通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要让员工意识到管理层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被关注;使每个员工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增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理解、相互尊重和感情交流。在上述正式沟通的同时,还应增加适当的非正式沟通,让员工在轻松惬意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与领导对话,交流最真实的所思所想。
第六,推进“创争”活动,以文化孕育和谐调试。公司提出的“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员工”为我们更好地管理知识型员工提供了一条捷径。分公司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铸调试精英之师、创电网一流之业”的愿景目标。为进一步完善知识管理和共享的平台,分公司在建立健全“模块化培训体系”的同时,根据调试工作点多面广、人员流动性大和“数字化”装备程度高的特点,在原有的“调试信息库”的基础上又自主开发了“调试文档资料库”、“调试工程资料库”和“仪器仪表资料库”,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有效载体,实现了知识管理信息化的一次大提升。同时,分公司率先在“浙送论坛”网上开设“调试技术论坛”,并推出电子及纸质版“调试技术期刊”,及时讨论交流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及教训等,为工程技术人员搭建了广阔的交流沟通平台。分公司力求以文化孕育和谐,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和谐共赢。
关键词:公共管理;大类培养;过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79-0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当前已有多所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培养渐成趋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始在2011级182名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培养,于2012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第一次大类分流,一志愿分流率为82.42%。此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12月对2012级同学大类专业分流,分流率达到了95%。三年来,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系统总结。
一、探索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创新实践
通过努力探索,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创新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培养过程要求,即“三课(课程、课堂、课业)”培养要求。
(一)完善学院课程组建设,逐步搭建公共管理课程群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经2013年12月13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自2013年12月16日起全院范围内正式启动课程组建设工作。为此,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大类培养基础课课程建设的资助及管理办法(2013年版)、关于加强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重点课程建设的意见,经全院公开报名、自主协商和演讲竞聘,2014年1月7日确定学院103门课程(含双语课,课程代码不同但名称相同的课程合并统计)的课程组建设清单,其中公共管理大类课9门,专业重点课15门、专业特色课79门,随后,学院先后完成了124门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的撰写工作,并要求通过分类、分层、分级管理,依据课程组组长岗位职责,通过教材、教案、教法、师生互动、案例分析等环节,完善每一门课程组的建设过程和推进机制,在全院范围内互通有无,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逐步搭建学院课程群。
(二)建立课堂教学效果交流机制,逐步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课程组建设推进的同时,学院拟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工作重心,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1.沟通学院各系,筛选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整理个人教学效果体会,准备交流。
2.拟定于每年4月召开学院人才培养及课堂教学效果会,进行教学经验效果交流。
3.建立课堂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考核机制。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建立定期、定人、定系随机听课制度。
4.定期开展院、系两级校外名师交流活动,拟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和教学效果经验交流;定期开展院、系两级学院课题教学效果反馈活动,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完善。
(三)建立课业检查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学习质量
针对国内外以慕课(MOOC)、翻转课堂(FlippedClass Model)等为代表的国内外教育方式深刻变化、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现实情况,学院拟逐步建立每一门课程的课业检查和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管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
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要求学生准备课程学习本,根据任课教师的安排记录课堂教学内容。
2.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检查课堂笔记,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予以打分。
3.要求各系定期检查该系课程修读同学的课堂笔记并整理汇报。
二、探索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系统目标创新实践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学院力图实现“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
(一)根据教育部2012年最新专业目录调整院系设置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系有不同专业系、所合并而来。为理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系,于2012年进行了全院人员调整,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以教育部专业设置为基础,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
1.根据“学科建院、专业建系”原则理顺学科、专业、课程归属关系,据此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范运行流程。区域经济学科按照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要求确立研究方向和建设重点,公共管理学科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交叉学科按照交叉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
2.根据教师本人意愿,确立归属单位。根据学术成果和专业兴趣申请职称、岗位和研究生导师资格归属学科,学术委员会审议。根据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申请加入课程组、教学项目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
3.以专业和研究兴趣为纽带,以课题和科研平台为依托建设开放多元的柔性科研团队,如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设中心主任(所长)和副主任(副所长),便于开展学术交流和团队培养。
4.以“课程组”建设教学团队,“课题组(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形成由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建设负责人―后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后备力量、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专业建设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主讲教师―授课教师等多种形式多元发展的学科建设梯队,在全院范围内实现两大学科相互借力、优势互补,稳定和支持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经过全院参与,顺利将学院调整为行政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分别对应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专业(方向)。
(二)选拔行政管理国际班
行政管理(国际班)是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学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经多次讨论拟定了《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国际班选拔办法》。该办法指出办班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扎实,熟悉国内国际公共管理理念、规则与实践,具备良好理论基础与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由于自2013年开始设班,根据招生工作需要,经和学校教务处协商,学院拟定了《致2013级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生的一封信》,并随录取通知书发放到学院2013年录取的新生手中。所要求的国际班学生报名资格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专业,有国际交流愿望或出国深造意向。
2.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北京市口语测试成绩在4分以上,或英语高考成绩在110分以上,或具有IELTS、TOEFL、PETS等参考成绩。
3.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能够负担出国交换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截至2013年8月10日共报名20人,经审核符合考试条件19人。8月29日,由学院行政管理系负责,在学校外语系教师协助下,经集体抽签、英语笔试、无领导小组面试等环节,选拔工作顺利结束,最终确定录取14人。
由于行政管理国际班试点2013年首次举办,鉴于选拔标准、宣传力度、报名过程、专业方向等因素,录取人数不是很多。但本着公平公正、宁精勿滥和重点培养的原则,经学院讨论并充分征求行政管理系意见,决定不再进行补充录取,即按14人单独成班,精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2014年3月,根据国际班发展情况,学院又提出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9名同学补充到国际班的决定,随学校大类分流时间表进行。
(三)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013年4月,在学校教务处布置推动下,学院开始修订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前后经过22次修改调整,最后定稿。学院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力图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的教育思路,突出内涵式持续进步,强调经、管、文、理等学科间相互渗透,倡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在培养方案修订时坚持了倡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国际化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等原则,并建设国际班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的窗口;进一步开放办学,突出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提高双语(全英文)课程比重;鼓励突破院系壁垒,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根据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经和学校统计学院协商,并召开了包括全国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娄成武教授在内的学院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讨论意见和教务处修改意见,最终拟定了学院2014版行政管理(国际班)、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毛润政,肖湘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4).
[2]何晓柯,王河江,陈国营.独立学院“胜任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现代物业,2012,(5).
[3]王丽梅,牟芳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2,(7).
[4]陈华平.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能力-需要-结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2012,(10).
[5]邱成岭,安俊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
[6]邱梦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为例[J].教学研究,2012,(2).
[7]曹凌,杨玉麟,林强.社会需求导向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8).
关键词:企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13-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核心[1]。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是一个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如何对技术不断创新,如何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和管理制度研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内涵
1.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界定。一直以来,大家对创新型人才定义的概念是指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对劳动有所创新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创新型技能人才与管理创新型人才、党政人才、科技人才不同,创新型技能人才是指在传统高技能人才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能提出问题又能分析、解决问题,守规矩但敢于革新,富有个性又有团队精神,能较好地解决企业一线技术难题的专门人才[2]。企业创新可以理解为企业遵循经济和市场发展的规律,对企业的经营观念、经济行为、管理制度等进行新的调整和组合的过程[3]。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必须要立足于企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成果要有应用价值,为企业带来价值,并且创新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是对“创新人才”以及“创新技能人才”概念的进一步拓展。
2.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具有的素养。(1)奉献素养。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有时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需要他们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具有为企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自觉性。当然,无私奉献并不是否认了个体的利益,而是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要从事的是一项具有极其艰巨复杂的现场实践活动,因此需要他们既要有敢于质疑、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还要为之付出大量的时间、物质和智力精力。(2)知识素养。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虽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这就需要他们掌握多种学科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知识结构,同时还需要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从而较好地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和转化,为企业促成创新性成果的产生[4]。(3)意识素养。意识素养包括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好奇心意识和信息意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工程和项目不是说由哪一个人来完成的,而是由一个团队。因此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善于整合多方力量、争取广泛配合,在团结协作中从事创新实践并获得创新成果[5]。企业的创新活动源于创新意识,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只有在创新和好奇心意识的驱动下,不断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因素,才能具有创新动机。(4)个性素养。独立个性是进行企业创新性活动的前提,创新活动需要技能人才凭借独立自主精神,顽强而坚韧的意志,不盲目追从,依靠自信心敢于挑战权威,才能取得非凡成绩。
二、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分析
1.加大职业教育创新意识培养的力度。学校是培养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摇篮。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放弃原来的“满堂灌”的方式,采用现代化的“学、练、做”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1]。教学内容上,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将有用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倡逆向思维,捕捉创新灵感,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大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开发。首先加强政府及企业对人才开发的重视,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开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次加强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员工培训。建立多元化企业培训体系,把培训作为企业创新型人才发展的主要环节,以满足人们具有创新型能力素质的需求。很多企业领导认为对员工的培训是没有必要的,感觉是在浪费精力和财力,即使有了效果,未来的员工流动对企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目前的企业培训仅局限于流于形式上的上课和开会。
3.营造有利于企业技能人才创新的环境。如果一个企业员工对他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兴趣,那么这个员工的创新意识就会很强。如何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这和企业环境是分不开的。首先,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一种轻松、自由和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其次要尊重人才,为了激发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要以尊重个人价值、发挥人的最大潜力为终极目标。
三、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管理制度分析
1.科学的人才使用制度。一个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创新型技能人才的优势,首先要会使用人才,需要认真分析工作岗位,选择具有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根据个人的发展特点,帮助设计个人近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帮助员工努力实现规划。其次要建立员工内部竞争制度,企业要让员工树立竞争意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让员工意识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企业建立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员工在竞争中成绩突出的被奖励、被提拔。对于暂时落后的员工企业不应一味指责和批评,而是应给以足够的关心,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让他们鼓足勇气投入到新一轮的竞争。
2.合理的人才激钪贫取:侠淼募だ制度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推动企业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物质激励是对员工付出的一种回报。有效的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更能够激励员工的荣誉感。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把握好激励的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主动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创新。
3.人才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与企业的其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必须把各种专业管理制度同每个具体的岗位责任结合起来,把员工的利益、权利、责任和企业的经营状况结合起来,使得创新型技能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严格履行自己的责任,加强谨慎性和责任心,以主人翁的心态进行技能创新。这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责任感教育,使每一个员工意识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从而自觉地、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岗位责任制一旦制定就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就会使员工对该制度失去信任,必须遵守,谁违反了就必须受到惩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具有重大意义。企业应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创造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管平.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银丽萍.泉州民营企业创新型人才开发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4.
[3]张蓓蓓.企业创新人才的开发与激励[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4]廖志豪.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基于对87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调杏[J].科技进步对策,2010,(17):151.
[5]胡世明.论人才观的新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6):68.
Abstract: Oncoming force of social change will be surg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aspirations and desires will continue to strengthen. Considering future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rough education, we must recognize what awaits us in the future. Focu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ng of MBA major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 which result in the lack of student ability and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apacity. We should give due attention to the future management activity and how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activity through education when it comes to talents cultivating. We should predict the future employment forms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market talent demand. We should make capacity-building as a breakthrough and conduct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tendency of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MBA management education development law.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遇;挑战
Key words: MBA;talent cultivating;opportunity;challeng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53-01
1工商管理教学要采用现代管理自动化教学方法
1.1 通过互联网络可运用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可以得到最新和高层次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有它的作用;可以同专家和学生实践进行交流并受益,学生可以迅速有效地选择自己的需求;可以促成计算机与其所需的知识的连接,学生可以经常进行培训来加强理解,不需要进行脱产培训,可以将培训与所从事的工作和执行的任务相联系,那些迫切需要赶上形势的经理人员可以不用坐在课堂上,因为坐在那里会显示他们的无知,即时更新自己;教育之所以没有成功地运用有力的新技术,几乎总是因为教育的动机的不足与教育过程本身的缺陷。从2002年以后的形势要求来看,管理教育尚存在许多不足。教育中的常规测试、重视纪律注重事实等严重窒息学生的创造性与发明能力;考试制度在辨别和激发天才上是无能的,年轻学生起初充满的热情与理想很快就被体制所打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意识到这些并试图改变它们时,创造性与自立精神并不是能迅速被产生出来的品性,大的转变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目前,工商业的要求是2002年以后的要求,但学生却接收20世纪90年代的要领和技术训练,而大多数将在90年代或更早时期才能在工商业就职。这种时间上的差距在管理教育中很少被认识到。而这种差距在教育上的真正反映会对学生在工商业能否成功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学习管理的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一般单位的实践,而这种实践却能提供课堂教学所不能提供的,如何管理的直觉和敏感。他们也缺乏对中国的现实尤其是经济改革形势的足够了解,他们经验不足,管理工作仅有高度抽象的概念。有的学生受所学课程限制,很容易仅仅偏重于定量方法和专业化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而缺少领导技巧。
1.2 管理教育的重点还应该放在不同单位的管理工作上,受训练的管理人员应该能够认识和胜任各种单位或任务的要求。要教育学生去认识和分析不同单位的个性与共同性,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工业在经济、技术、法律和管理特征方面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钢铁部门与保健部门有很大差别,管理教育应使学生详细分析具体单位后进一步理解该单位管理上的不同方面,使学生明确所有场合管理的共性,不同场合管理的个性和指导管理行为的主要因素,学生在实际的变化与所学相结合的现场进行实习是绝对必要的。学生可以从不同单位抽出共同的因素,也可以用不同的特性来认识每一个单位的辩证能力。
2管理实践对管理学提出的机遇挑战
①生产要素重要是资本要素作用逐步降低,人才和科技要素的作用将不断提高。②效益模式上依据市场化不断寻找新的效益突破口;文化模式上向着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的方向发展;制度模式上探索将平等和效率高度结合的新权力结构。③定位形态方面将向着更为灵活具体现新价值观的组织形式过渡数字化,取消管制和全球化,改变了世界工业面貌。④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与作用更加突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得企业人力资源以外的各种资源,都在大规模的运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重新被提到突出地位,而管理学以前则较多关注管理过程与管理客体,很少注意对管理主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