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范文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管理相关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风险管理相关培训

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培训;风险模型;风险规避;培训策略

一、人力资源培训风险理论概述

企业经营有风险,企业的培训活动同样也具有风险。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培训的错误认识和培训体系的不健全以及疏于培训流程管理工作,常常会使培训质量不高、效益低下,这不仅造成企业在培训投入上的资源浪费,产生投资风险,同时也使企业的培训工作日益陷入边缘化的恶性循环中,由培训风险最终导致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更大风险的产生。

二、我国企业培训的现状分析

21世纪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作为知识载体的员工则成为企业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资源。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企业员工面临着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巨大压力,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强对员工培训的投入与管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职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创造力的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的规范和强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之间的竞争,员工培训已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员工培训已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永恒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政府、社会团体都越来越重视培训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培训方面投入已占GDP的2.5%。美国企业培训经费一般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0%左右,欧洲国家在5%-10%。中国人才资源网对2005年中国企业培训现状的调查显示:有41.3%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以下;有39.13%的企业花费的成本占1%-5%;有15.22%的企业花费的成本占5%-10%;有4.35%的企业花费的成本占10%-25%。按照国外通常的标准,培训投资超过劳动力预算5%的工厂可以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为20%,而投资达到或者不到5%的工厂这一数字为19.1%。虽然中国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对员工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培训对企业效益的提升还十分有限,培训效果并不明显。综合参考文献,企业培训的主要问题如下:企业对培训投资不足培训具有被动性和盲目性;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趋于形式化,企业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不够清晰、实用;忽视培训效果的反馈和培训技能的使用。

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风险分析

1.对培训工作的错误定位培训瓶颈的背后,真正限制培训管理体系的障碍在于“观念瓶颈”。观念瓶颈首先表现为培训文化的单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现在一些企业的高管普遍存在着对培训的不正确认识,他们仅把培训看作是一种成本的投入,而不是可以带来收益的投资如认为“培训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培训员工的投入比招聘新员工更高”等等,结果导致了在培训实践中,作为上级的领导,对培训工作不积极参与,更不用说支持,培训工作结束后也无人问津;作为直接参与人的受训员工,也认为培训是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学不学都一样、学好学坏没差别,因而不能正确对待培训,导致培训流于形式。

2.人才与专有技术的双重流失

人才流失的风险是目前企业培训所面临的最大的投资风险。因为人力资源是一种“会跑”的资源,培训对象作为“经济人”,其属性也就决定了其在接受培训后,必然要求增加工资、提高待遇,而培训企业的培训投资在此时并没有完全收回,若再加上提高薪酬的成本投入,对一些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一旦受训员工的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不能被充分满足时,就必然会出现“跳槽”现象,并且他们所流向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本企业的竞争对手,这对本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3.培训回报不确定带来的风险培训收益的体现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总是要经历一定的阶段才能表现出来,即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在当今这个知识创新加剧,市场需求不断转变等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社会中,如果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或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进行战略调整,如转产、工艺改造等就会使培训完全没有回报;如果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工艺调整或新产品开发,就可能使正在培训或刚培训完的知识和技术过时,回报期缩短。

四、如何规避新员工培训的风险

1.树立战略性的培训观念

初期的培训在于给新员工以信息,后期的培训在于帮助新员工开展工作,因此,企业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必须要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把培训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待,培训时的目光也应该放长远些。

2.签定培训合同

根据国家劳动法有关规定,企业可以与受训员工签定培训合同,并要求员工为组织服务若干年,如果员工不履行合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并交纳违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离职风险的发生。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即企业核心,是企业的生命支柱。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企业制度,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用高尚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塑造人,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信任感,增强企业活力、凝聚力,降低了员工流失风险。

4.合理分担培训费用

员工培训费,特别是长期培训及高新技术培训费用很高,一旦员工产生离职行为,企业将难以收回培训成本。因此,对存在较大流失风险的入职培训,本着企业为主、个人为辅的原则,由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同时,应加大岗位培训,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自学、鼓励岗位成才,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培训投资。

5.风险转移

培训外包是常用的一种风险转移方法,由于培训投资具有复杂性,规范性和高成本性的特点。对于一些自身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的企业来说,将培训职能外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企业与高校,培训机构,继续教育部门签定培训外包合同,由外包单位承担培训的部分或核心职能,企业只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验收,由于双方事先签定培训合同,一旦发生培训效果不佳或不符合原有要求,便能依条款获得赔偿,这就是使培训风险转移至外包单位。

6.加强人事档案管理

目前人事档案对员工个人来讲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管理员工的档案,建立员工的业绩,诚信档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起到约束作用。

7.实行有效性控制

全过程应该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以确保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作为一种培训,我们首先需要系统化地设计新员工培训的内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同时依照过程控制的原理,对培训的实施进程进行跟踪,在培训结束后,理应做出具体的培训评估与反馈,以利于新员工培训的切实改进。

总结:本文分别从企业培训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了分析,针对企业培训所面临的内部风险,文章从培训观念风险和培训技术风险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策略,即: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正确地制定与实施培训计划。面临培训后员工跳槽的风险,提出采取制约措施,使员工选择留下,企业和员工的博弈达到双赢。在制约成本的问题上,建议完善薪酬体系和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的方式来降低制约成本和员工离职率,留住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维:企业在职培训投资的风险及对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报,2006.(3)

[2]杨宣志: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的风险与规避方法[J].中国培训,2005,(8):23~24

篇2

[关键词] 风险管理;内科护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 R2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c)-0147-02

内科护理涵盖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等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1-2]。患者多为慢性疾病的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多变,护理工作也较为复杂,护患纠纷发生率较高。风险管理是指在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采取合理的措施实现护患关系的和谐[3-4]。本院引进内科护理的风险管理理念,在内科护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接受培训的30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年龄24~35岁,平均(26.3±3.3)岁。学历:本科20名,大专10名;护士职称:主管护师8名,护师6名,护士16名。培训时间:30课时,每周1次,共进行5周的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识别教育和风险事件防范的相关教育。

1.2 方法

本院自2009年3月开始对30名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具体培训计划安排包括以下几点。①风险管理理论知识的相关培训:指定护理部经验丰富的副主任护士讲解内科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明确内科护士相关责任,内科护士常规护理措施的实施以及对于重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的急救预案措施等;②风险管理相关基础技能的培训:例如心电图的识别、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紧急抢救等相关风险管理技能;③风险管理中护士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人文观念的培养,加强服务意识,让护理人员做到对待患者态度亲和,工作严谨,并掌握沟通技巧,多与患者沟通,处理好护患关系,争取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④加强护理人员对各项感染发生注意事项的理解: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内科护理服务素质,加强关于院内感染、注射感染等相关事项的讲解;⑤加强风险管理教育力度,建立评价机制:对30名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测评,召开例会,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点评;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律意识,提升个人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对患者负责。

1.3 观察指标

①风险管理意识评价状况:采用本科室自行设计的风险意识相关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护理人员以“知-信-行”模式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风险管理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4个方面。每各方面评分的总分为25分,四项合计总分为100分。②护患纠纷投诉率:跟踪随访调查护患纠纷投诉情况。③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在患者出院前1天,随机选取其30例,分发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表,进行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培训后,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风险管理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的评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

3 讨论

在内科护理学中,风险管理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会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作出护理诊断、确定预期目标、制订护理措施,进行整体护理;掌握常用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观察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作出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5];学会妥善处理需要医护合作解决的问题;掌握操作规程,正确进行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以及特殊检查前后的护理;熟悉预防保健知识和人际沟通技巧,协助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并进行常见病的家庭和社区护理。内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理念要求熟悉并灵活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通过与患者耐心交流,了解更多的病情相关资料,以真诚关心的态度理解患者的疾痛,给予其必要的心理疏导;熟悉营养学,指导患者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在护理工作中尊重、关心和爱护患者,并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上述理论和技能,以护理程序的方法,也就是运用护理程序计划,评价患有各种疾病的患者并对其进行整体护理,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质[6-7]。内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态度、行为意向[8]。

本研究通过对30名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结果显示,培训后护理人员的的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风险管理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的评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培训前;培训后护理纠纷投诉率明显明显低于培训前,说明在内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效果良好。

总之,风险管理培训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医疗单位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香云.风险管理培训应用内科护理人员效果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75,132.

[2] 王育红.心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10):387-388.

[3] 朱正芬,李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2,31(24):119,121.

[4] 董晓红,李淑珍,黄雅彬,等.心血管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7(32):2978-2979.

[5] 邓艳莉.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57-58.

[6] 张文.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37-138.

[7] 陈彩虹.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0):274-276.

篇3

关键词: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策略

“提质增效”已经成为了当前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话题,而在“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因此,对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总体相对薄弱

在先前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各行各业的企业总体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少,发展机会较多,总体的利润也较为丰厚,导致很多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如何发展投入了非常多的经历,总体的发展也较为粗放,对于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重视程度也相对较差。但是在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该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市场的总体需求,需要企业全面增强自身风险管理意识,若企业仍旧沿用这种粗放式的发展理念,仍旧秉持这种薄弱的风险管理意识,必然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威胁。

(二)企业内部实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与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相伴相生的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传统粗放式发展历史的影响下,企业所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总体也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其一,很多企业内部并没有设定出专门的风险管理控制部门,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极度发展的时代,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出现出陡增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虽然其总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强,但是其可能出现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也最大,非常有必要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来对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出更多的数据支撑。其二,当前很多企业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风险全面评估工作较为匮乏。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能够准确帮助企业在未来某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更为针对性的采取应对策略。其三,多数企业内部并没有设定出必要的控制监督机制,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自身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没有认识到在风险管理制度中,控制监督制度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内制定的各项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监管与控制作用。

二、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够到位的情况,全面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与领导者首先认识到企业当前所处环境的变化,转变自身传统的发展观念,坚定不移的走精细型发展战略,而做好风险管理是精细型发展中必要走的道路之一。其次,在企业内部通过宣传、开会、培训等方式让强化风险管理逐步的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特别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生产的每个环节,让员工能够清楚认识到在自身的工作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因素,这对于较好增强员工的对于风险的控制意识是非常关键的。长此以往,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均能够在自身的工作与生活中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将发现的风险及时上报。

(二)全面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全面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完善性,对于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运行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首先对自身当前运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漏洞,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项进行全面细分,这对于从体系的层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企业风险出现的概率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可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氛围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个部分,其中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主要为:企业发展战略风险、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风险及企业日常运营的组织风险等;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等。对于这些风险,企业均应当采取针对新策略从整个控制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性采取策略进行控制。此外,这个过程中,对企业风险控制监管部分需进行针对性的完善,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风险控制工作均有专门的人员实施,特别是对于整个过程中第一责任人与具体责任人进行明确,从而更好提升企业内部从事风险管理控制人员参与到整个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风险管理控制工作的实际效能发挥到最大。

(三)强化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人员的培训

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控制体系均需要技术人员来执行,因此,企业结合自身工作需求全面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形成周期性培训加不定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一些对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效果有着较好作用的理念及措施等及时的传授给相关的技术人员。培训的方式应针对性加入实践培训的内容,更好保证整个培训的效果,必要情况下还需加入对应的考核工作。

结束语

综上分析,当前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较为显著,给整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为了更好获得市场生存空间,提升自身的总体发展活力,企业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策略全面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翕然.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以能源集团企业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4):63-67.

[2]袁琳,张伟华.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5,(05):35-41+94.

篇4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是市场催生出来的职业。前一段一连串的危机事件如禽流感、苏丹红等事件的发生,导致很多企业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

企业里危机系统甚至还来不及建立便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了。虽然预防不慎有着很多的原因,但缺少专业人才才是企业面临的大难题。所以,面对市场上庞大的需求,“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便借势而出了。

就业前景广阔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共分为3个等级:助理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AERM,初级),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ERM,中级),高级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SERM,高级)。

取得CERM系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有能力帮助企业在战略、操作、财务、危害性等层面进行风险管理。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可在所有行业、任何规模企业中任职。

在大中型企业内,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的从业岗位为风险首席执行官、风险总监、风险经理、或为风险管理训练有素的专业管理人员。某些企业的风险管理负责人的角色也可能由总裁、副总裁、运营总监、审计总监、财务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等兼任(暂时兼任)。

在中小企业中,企业至少应有某一位处于企业管理较高职位的负责人兼任风险管理负责人的角色,该人员也应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专业训练;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还能在第三方咨询或企业评价机构中任职,从事与企业战略管理、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疾病诊断、风险评估、风险审计、责任或意外调查、管理模型设计等第三方评价或咨询相关的专业工作。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这个证书有着广阔的职业前景。比如现在美国60%的大型企业设有该职位,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增设风险控制岗位以加强风险控制,以期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等。在我们国家,就业的范围也相当广阔:

在企业范围内:在企业即将设立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任职;在企业的其它内控性或战略性部门任职;担任企业风险管理经理;担任企业风险总监(风险首席执行官CRO),内控总监,运营总监等;担任企业的副总裁或总裁。

在第三方机构:成为各类咨询公司具有最新思维及较强竞争能力的咨询与设计人员;信贷机构及信用评级机构的进一步科学化,将会注视到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在对项目风险评估及企业风险评估专业方面的独特作用。

在政府部门:目前在西方风险管理相关专业人员已成为热门人才。成为帮助政府设计对各行业进行合理与有效风险监管的潜在专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为复杂的风险因素,而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引进《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推动中国企业建立全面策略性风险管理理念,加速国际接轨步伐,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适合参加的四大人群

对于《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最适合哪些人群,它的准入门槛怎样?相关负责人表示,共有四大群体适合参加此职业资格的培训:

一、对现有相关岗位的人员培训

为企业培养目前最为短缺的能够掌握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主要包括:主管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副总裁/副经理等,相关方面负责董事,内控总监,运营总监,监察/审计/财务/人力资源/质量安全负责人,战略与危机管理负责人。

二、对当今(未来)新职业岗位的人员培训

21世纪中的新职业岗位――“风险管理专业岗位”正在全球企业范围内产生,这是在企业中极具技术含量的管理性岗位,新兴的金领级高薪职业,主要的相关岗位有:风险首席执行官(CRO)或风险总监、风险经理、风险责任人、风险分析专业人员、风险评估专业人员、风险审计专业人员、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和风险检测人员等。

三、在第三方机构从事评价、顾问或咨询的专业服务人员。

四、针对政府某些相关岗位的公务员,提升公务员科学化管理行业的专业水平。

考试方式

中文及中英文双语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春秋两次)

(1)CAERM(初级)证书考试:300分钟,多项选择(中文)

(2)CERM(中级)证书考试:600分钟,多项选择(中文)

(3)CSERM(高级)证书考试:600分钟,多项选择(中英文双语)

篇5

关键词:医药;工程;策略

由于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的发展时间较短,行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些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及专业人才培养较少,加上医药工程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医药工程项目的建设不能够顺利进行或者是达到相关的效果[1]。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是损益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危害性。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组织机构为识别、量化和降低会影响质量的产品、操作、供应商和供应链的风险而创建的合作解决途径,其集合了领导力、业务流程、文化和技术能力[2-5]。质量风险管理在医药工程项目中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对医药工程项目中质量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讨论。

1 医药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医药工程建设是一个专业性很强,且综合性明显的学科。质量风险管理应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由于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的发展时间较短,存在一些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及专业人才培养较少,加上医药工程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可参考的专业资料和书籍较少等问题。

1.1 医药工程建设法规、规范、标准体系不完善

虽然医药工程建设法规、规范、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但许多规范、标准的不完善,给工程管理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最终给工程管理造成困难。

1.2 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少

医药工程建设是一个专业性很强,且与其他类型工程建设相比,医药工程建设综合性相比较而言非常强,但我国目前缺少这种复合型人才。工程建设专业分类中没有将医药工程单列为一个专业,导致医药工程建设领域管理人员缺少。当前由于我国的医药工程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的专业人员数量比较少。咨询策划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导致医药工程项目难以有效地实施和落实,造成一些经济损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对于医药项目工程的进行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1.3 医药工程项目可参考的专业资料和书籍较少

目前医药工程项目可参考的专业资料和书籍较少,由此造成从事医药工程管理的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学习提高较为困难。

2 加强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研究

2.1 切实提高对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采用质量风险管理具有对生产过程中有更多的了解、识别出对关键生产过程参数、在充分认识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计划、对可能发生的失败有更好的计划和对策、帮助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帮助管理者工作的计划性、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等好处。在当前的医药工程项目实施中,因为相关的管理经验欠缺和不足,致使医药工程项目的效果不是非常的理想,因此作为管理医药工程项目工作人员,应该对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

2.2 推动相关的质量风险管理规范得以不断完善

质量风险管理程序实施的力度、形式和文件的要求应科学合理,并与风险的程度相匹配。对于我国来说,质量风险管理还没有完全地在医药工程项目中发挥出其所真正能够达到的作用,质量风险管理方面不完善,给工程管理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最终给工程管理造成困难。在医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需要对质量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得以不断的完善,能使够工作人员重视质量风险管理,使得在风险管理方面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减少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出现偏差。

2.3 促进质量风险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医药项目工程十分复杂,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极高,所以要加强培训现有的工作人员,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促进质量风险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加强与国外先进管理者的交流,学习其优秀的经验,进而促进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的水平的持续提高。管理者只有提升自身的风险质量管理水平,才能有效的减少项目发展中的风险。

3 质量风险管理方式及常用工具

新版GMP对药品生产企业提出必须对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依据科学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估,并最终与保护患者的利益相关联。质量风险管理方式主要有质量风险前瞻性管理和质量风险回顾性管理。质量风险管理管理步骤包括质量风险的评估、质量风险的控制、质量风险的沟通、质量风险的审核。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故障模式、影响及严重性分析(FMECA);初步危害分析 (PHA);风险分级和过滤;基本的风险管理促进方法(流程图、检查表、过程映射、因果图、鱼骨图);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FMEA);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危害可操作性分析(HAZOP);故障树分析 (FTA)等[6]。

参考文献

[1]周玟.医药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05).

[2]李艳芹,付伟然.试论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监管中的应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3]庞凤华,曾亚仑,吴传斌.外用药物制剂生产企业实施GMP的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03).

[4]颜建周,李玲,邵蓉.我国2010年修订GMP与国外典型GMP实施内容的比较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5(19).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和预咨询专家

研究小组包括1名护理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负责本研究概念框架的制定,函询问卷的设计和函询结果的处理分析。预咨询专家包括5名具有5年以上护士长工作经验的护理管理专家,负责正式函询前,问卷内容的修订。

1.1.2函询专家

从全国17所三甲医院选取护理管理专家43人,从2所医学院校选择护理教育专家7人,共50人。专家的入选标准:①护理管理专家具有10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以及5年以上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教育专家具有10年以上护理教育经验。②中级及以上职称。两轮函询后,有44名专家完成本研究,均为女性,年龄34~60(46.02±5.99)岁;护理工作年限14~40年,护理管理工作年限6~32年,护理教育工作年限14~34年;职务:护士长18人,科护士长6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护理部主任10人,教师4人,副院长2人,院长1人;职称:中级3人,副高级22人,高级19人;学历:大专1人,本科12人,硕士27人,博士4人。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概念框架的拟定

根据文献查阅法、小组讨论法和预咨询法拟定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列举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构成因素。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将“管理能力”的含义[8-10],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引入护理风险管理中,并将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定义为护理人员(包括护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为控制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基础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知识两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程序[11-13]划分为护理风险识别技能、护理风险评估技能、护理风险处理(预防和处置)技能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技能。根据态度含义[14],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划分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心理认知、护理风险管理的情感倾向和护理风险管理的意向行为。

1.2.2问卷函询

函询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向专家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形成概念框架的依据。第二部分列举概念框架的构成,包括3项一级因素和10项二级因素。专家运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选择“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5个等级对以上各级内容进行打分,并在相应位置填写修改意见。第三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判断依据评分表和熟悉程度评分表。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电子邮件和邮寄的形式进行。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进行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后,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结果,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于2014年4~6月进行第2轮函询。

1.2.3因素的筛选

各级因素的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参考护理专家的函询意见,最终由研究小组讨论后进行筛选。

1.2.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Excel2013软件统计分析函询结果的各项内容,包括各级构成因素的重要性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权重、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Cr)和协调系数(W)。一级因素的权重值由优序图法测得,二级因素的权重值由重要性均值法得出。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积极性第1轮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第2轮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2%。2.1.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系数(Cr)由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大于0.7代表专家权威程度较高。本次专家Ca=0.860,Cs=0.796,Cr=0.828。2.1.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指函询专家对各级因素的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专家对概念框架的认同程度越高,结果越可靠。两轮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2.2专家意见及修改情况

第1轮函询中,2名专家表示,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划分较模糊,另有2名专家建议将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划分为护理风险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护理风险知识主要包括直接影响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相关知识,如风险概念、风险种类和风险理论。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指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相关知识,如沟通理论、心理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研究小组同意采纳此建议。有3名专家建议将二级因素的各项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改为“能力”。研究小组讨论认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是本研究的主题概念,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若将“技能”改为“能力”,将会存在含义重复,并且与二级因素的“知识”、“态度”不平衡。所以,此建议没有被采纳。有4名专家询问本研究概念框架的依据,研究小组进一步修改问卷内容,将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过程进行说明,并列举管理能力含义、态度含义、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知识范畴的来源。经过反馈,第2轮函询时,专家表示无异议。第2轮函询结束时,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函询专家对于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二级划分结构给予支持,各项因素都达到保留标准。

2.3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的函询结果

各级因素的重要性均值为4.091~4.932,变异系数为0.052~0.157,满分比为88.7%~100%,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来自全国17所三甲医院及2所医学院校,管理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都处于较高水平,能够代表国内护理理念的先进水平。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4.00%和93.62%,说明函询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0.828,大于临界值0.7,说明专家可靠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由第1轮的0.197增加至第2轮的0.320,说明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3.2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分析

本研究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一级因素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掌握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和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理论基础,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外在表现,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是护理人员改进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函询结果显示,护理专家对这一因素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各构成因素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0.410)、护理风险管理技能(0.390)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0.200)。函询专家的意见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与技能的重要性大于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参考这一结果得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能动作用,在这一作用下,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有效培训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3.2.1护理风险管理态度

有研究表明,态度能够反映管理者的信念水平[15],决定主体是否“应该”处理风险,以及是否“能够”控制风险[16],最终影响到护理风险管理决策。另有研究证实:从改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入手,把改变传统的认知、情感、行为作为培训的重点,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上报率降低[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重要性均值为4.886,满分比为100%,权重值为0.410,说明其是最重要的一级因素。这可能表示,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点在于改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态度是驱使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在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可通过改变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调节护理人员的行为倾向,达到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目的。

3.2.2护理风险管理技能

护理风险管理技能的权重为0.390,处于较高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能够显示工作目标的行为,也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知识的外在体现,能够直接作用于系统环境,影响护理绩效。所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终体现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否提升。此外,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中,权重组合最高的是护理风险识别技能和护理风险预防技能,均为0.082。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识别的风险越多,风险被消除或减轻的比例就越大;风险识别的越早,就越便于早期实施干预方案[20],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数量。Vincent[21]提出的风险和安全分析框架指出,护理风险能否发展成为不良事件的关键在于护理风险是否被成功预防;完善的护理风险预防技能能够从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团队、工作人员、任务、以及患者自身7个方面阻止护理风险转变为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2.3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理论保障,理解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护理人员正确管理护理风险的首要步骤[22]。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为0.200,满分比为100%,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虽然低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技能,但却是概念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Simonsen等[23]的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以至于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并阐明了这一知识体系对于有效管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所以,认识到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作用,并以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护理人员才能够正确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并掌握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合理应对护理风险。

4小结

篇7

1.1企业风险意识薄弱在很多的药品生产企业中,质量风险管理还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药品生产企业在风险意识方面比较薄弱,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判断还一直停留在经验推定和感官方面,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不能对工作进行指导。企业在生产方面没有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导致风险意识方面也比较低,使得质量风险管理对药品生产的重要性没有体现。

1.2企业缺乏配备所需要的资源,没有实施风险管理培训企业在进行药品生产时,应该配备充足的设备、设施以及人员,同时在厂房面积方面也要满足要求。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基本资源投入方面也没有给予重视,导致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没有资质或者是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的质量风险管理人员,对药品的生产将会没有任何的意义。在质量检测方面,操作人员要按照规程正确操作,对员工的理念也要进行培训,没有严格的培训,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分析工具就不能理解,导致企业管理中不能很好的规避风险。

1.3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药品的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体现,在研发、生产、流通、供应以及使用的各个环节。做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在每个程序中都要做到非常合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判断一直都是依赖某个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导致无法对风险进行正确的预判,使企业承担巨大的风险。

2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方向

2.1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所需的资源要不断的完善。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境方面要做到非常的整洁,对厂区的地面、路面以及运输工具等也要做到非常的干净,避免对药品生产进行污染。对厂房还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必须按照详细的书面操作规程来进行,对厂房也要进行清洁和消毒。质量控制实验室要和生产区分开,避免出现混淆和交叉污染的现象。对生物样品和放射性特殊物品进行实验的时候要做到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对设备使用的敏感度也要进行控制,避免受到静电、震动、潮湿或者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最后,对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清洁,避免设备成为影响药品质量的污染源。

2.2企业要加强风险意识,做好风险评估质量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对风险的判断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同时,对质量风险产生的经验教训要进行归纳、分析,对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质量风险意识也要进行提高,为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危害的识别、对危害可能产生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信息进行识别时,对产生风险的根源也要进行查找,做好质量风险前瞻管理。

2.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以及质量保证的职能进行履行,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相关活动要进行参与,对相关的文件也要进行审核。对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职责也要进行规定,按照相关的程序分配到具体的某个人。企业对相关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也要进行明确,同时,避免出现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对质量授权的独立职责进行履行,避免受到其他人员的影响。药品生产的质量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并且对日常管理工作也要进行重视。为了能够将企业质量管理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负责人要提供必要的资源,同时,制定合理的计划,保证质量管理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生产管理负责人在专业素质方面要达到要求,同时,要受过生产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企业在对人员的职责明确之后,也要进行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培训时不能出现盲目培训的情况,要和岗位的要求相适应。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药品的质量,对相关的法规也要进行了解,保证培训的效果能够实现。

3结束语

篇8

河南省肿瘤医院医疗装备部,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为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医疗设备安全使用,避免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发生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尚处于薄弱环节,针对目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路,以求减少医疗设备风险发生几率,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

关键词 ]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072-02

医疗设备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与健康,与医疗质量、医院信誉及经济效益直接相关[1],临床应用安全控制及检测评价为提高医疗技术及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2011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明确开展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预防性维护工作管理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2]。如何做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减少医疗设备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设备使用及患者的安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的特点

1.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医疗设备风险为在医疗技术过程中对病人或使用人员造成的可能性伤害,医疗设备在使用周期内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原因有设备自身因素、使用因素及监管因素,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以及外在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有些风险需在设备寿命周期内进行风险管理,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特点之一[3]。

1.2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特点

医疗设备风险分为物理风险、临床风险及技术风险,包括机械损伤、电气安全、操作错误、设备性能指标降低等原因引发的风险,设备应用风险与设备质量、管理措施、使用方法、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以及设备维修、报废等环节密切有关,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处理和评价,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的发生可能性降至最低,以保障医疗设备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

2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开展较晚,设备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相比长期边缘化,在医院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医院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医院领导层和设备管理部门缺少相应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设备管理工作停滞于在固定资产管理、操作规程制定以及故障维修等相对固化的层面,对设备的技术说明、维护及维修记录、计量管理等重要信息缺乏完整记录,忽视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多数医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不足,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学习不足,尚未开展预防性维修及质量检测,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分析缺乏,技术水平明显滞后。

2.2主要存在的问题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日常工作多处于接收设备故障通知,进行设备维修的固定流程。上规模的医院医疗设备种类及数目较为庞杂,高风险医疗设备较多,部分设备维修操作难度较大,及时维修设备故障已使技术人员面临很大压力,工作中对医疗设备多属于结果检测,难以达到过程检测的要求,加上医疗设备技术指标尚未健全,基本检测设备不足,技术人员操作规范化程度不够,使得医疗设备管理存在诸多隐患,风险值升高。

3 完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思路及方法

3.1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建立采购风险控制机制,健全采购管理制度及组织,成立专业、能力较强的专家队伍组织和参与采购管理,依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良性机制,完善并落实设备安装验收、保养检测、维修后检测审查、维护检测信息归档、临床风险上报及通报、设备评估及淘汰制度,以及风险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及培训、考核等相关制度。

3.2提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认识

全员提升对医疗设备的认识水平,使医护人员了解医疗设备技术的基本原理、性能,应用及维护的基本常识;强化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建立医疗设备操作培训考核制度,参照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上岗证制度进行岗前培训及考核,杜绝不合格者上岗,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及时制定设备操作规程交付使用人员保管,如操作步骤、维护、注意事项、故障应急处理等,使操作人员规范医疗设备使用与维护;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检测及维护方法,工作过程中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再培训,有效控制临床风险的发生。

3.3明晰工作重心及相关责任

建立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使用者职责,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设备故障,确保病人及设备应用安全。重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强化主动服务与法规意识,增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与配合,将工作重点向预防性维护及维修质量控制转移,逐步以预防性维修取代被动维修,加强巡检和程序性维护,重视质量检测、计量检测和维修质量管理[4],设计5万元以上及部分常用急救设备风险值、预防性维护周期一览表,工程技术人,根据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在设备维修维护管理系统中制定责任科室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5],定期巡检记录由使用科室负责人签字,对设备故障尽早发现及维修,维修任务可采取分科室负责,按月考核,视其负责科室与设备有关医疗安全情况讲行奖惩[6]。

3.4完善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尽快完善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医院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设备故障发生情况明显增多,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故障须专业工程人员维修,易出现维修时间延迟、费用过高等现象,适时、实用的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的制定十分必要,应结合医院具体情况进行完善,确保医疗设备安全运行,以及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需保存数据或因停电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医疗设备,须配备纯在线式有延时功能的UPS电源[6]。

3.5加强风险管理的运用

建立设备检测规程及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充实设备风险管理所需的人力及相关仪器,在预防性维护工作中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全院设备风险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值计算相应维保周期,对风险值较高、维保周期较短者重点维护管理,对风险值较低、维保周期较长的设备可采用每月一次科室巡查的方法进行管理,可有效缓解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缓和与相关科室的工作矛盾。

3.6 完善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完善医疗设备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设备临床监测数据依赖于设备管理部门及使用科室,设备不合理应用及不良事件监测上报是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设备使用者应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工作的整个过程,医疗装备部门应协助医院相关部门收集、分析医疗设备不良事件信息,并做好报告与管理工作,协助做好不良事件的教育工作,提高全员风险意识,降低风险值。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于设备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医院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完善与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减少设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

参考文献]

[1] 王晓虎,高长林.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3):126,132.

[2] 董放.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法规要求[J].中国医药警戒,2010,7(5):290-292.

[3] 亢德洪,方洪兴.谈医疗设备的质童拉制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95-96,76.

[4] 刘昊君.浅析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6):268-269.

[5] 陈绵康,余世准,鲍俊成,等.基于风险分析的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实践与探索[J].临床医学工程,2014,38(2):149-151.

篇9

【关键词】文化 分层管理 评价 系统

近年来,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因规模扩张冲动及操作风险管理薄弱等原因,致使各类案件频发,对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巴塞尔Ⅲ出台,国内监管当局为适应新监管标准,对操作风险计提资本提出明确要求。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尚未形成体系,因此探索建立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各家城商行应根据各自管理架构、业务规模、人力资源、网点分布等情况,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并至少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文化先行

操作风险管理终究是“人”的管理。目前,大部分城商行业务、网点扩张较快与操作风险管控水平并不协调。从基层行实际情况看,部分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重信用风险管理轻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措施力度不够。同时人员结构、岗位设置、员工业务技能等问题,致存较大操作风险隐患。其实,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案件频发,操作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有效的教育培训缺失是关键因素。

因此,建立适合城商行的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首要是抓紧做两件事。一是使条线、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真正高度重视操作风险;二是务必扎实持续做好操作风险学习和培训。具体提出以下措施:

(一)领导带头

员工的操作风险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风险意识。管理层对于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特定风险事项的态度将对直接或间接影响员工对操作风险的态度。所以各层级的操作风险管理负责人,要通过自身行动和态度来影响和带动员工提升对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视。为此,各分支机构在谋划部署全年工作中,必须将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认真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并报备总行,接受总行监督执行。分支机构、业务条线召开的会议上,凡涉及操作风险管理内容的,均应加以重点强调,切不可“就营销谈营销、就业务发展谈业务发展”。分支机构历次风险管理会议上,需将操作风险管理情况、评估情况列入会议内容,会后将涉及的会议照片、会议纪要、领导讲话录音等会议材料报备总行并接受总行监督。特别是分支机构应定期召开风险管理分析会,会议形成的风险分析报告需包含对操作风险管控情况的分析。

(二)持续学习

保证全体员工熟悉、了解自身从事工作的业务要求,努力提高防控意识,以有效降低因业务技能不合格、道德滑坡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暴露。总行业务条线、分行的年度培训计划中必须包括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专题培训。有关产品和业务的培训必须指出操作风险点和防控点。营销技能培训中,必须指出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条线、分支机构的年度培训计划需报备总行,总行监督是否将操作风险纳入培训计划中。在总行条线、分支机构举行的培训中涉及操作风险管理的,需将包括不限于培训课件、签到簿等资料报备总行有关部门,由总行考核培训中是否有效涉及操作风险管理内容。

分支机构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操作风险专项培训和考试,培训由分行相关部门牵头,其他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提供培训材料并开展讲座,培训内容要结合如何防范业务的风险点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培训结束后安排一次闭卷考试。考试须引入监督制约机制以避免走过场,考试要有奖罚措施。同时,也可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丰富学习和培训手段。

二、落实分层管理

操作风险有别于信用风险,其具有分散性、潜伏性特点,分散性即操作风险分散在各业务条线、各分支机构、各类银行产品、各业务环节中;潜伏性即操作风险的存在不一定形成资产损失,一旦引发损失,损失程度不可估量,同时如果个别员工明知风险存在而不报,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发现。实践证明,操作风险一定是分层管理,城商行必须落实分层管理,以实现操作风险的“群防群治”。应建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构建集中的风险决策框架;设立各级风险管理部为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各级业务管理部门落实具体操作风险管理;内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检查。

三、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紧密结合内控管理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方开始推行,相比银行内控管理尚不成熟。因此,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应与内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内控管理在银行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成本,增强操作风险管理效果。

(二)建立损失数据收集制度

损失数据不仅能为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提供数据基础,还可用于情景分析、风险指标等多个管理工具中。应加强对损失数据收集的调研工作,出台损失数据收集办法,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损失数据进行操作风险分析。

(三)建立通报机制

建立检查计划、检查问题、整改情况的信息通报机制。只有建立这种机制,才能保证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缓释。若建立通报机制,各相关条线可全面了解内外部检查出的操作风险问题、整改情况,以及经营单位、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状况。

(四)建立预警机制

总行业务条线、各分行应根据业务和产品特点、条线操作风险状况、检查出的问题等综合设置预警的定性和定量指标。总行按照董事会要求,要求逐层监督业务条线预警情况以及分行对支行的预警情况。总行各业务条线、分行应及时对各支行、分行其他业务部门早期预警,对于操作风险事件损失影响程度较大或发生频率上升较快的产品,应当及时进行操作风险重检。对应预警未预警导致触发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五)应用操作风险点库

总行各业务条线、各分行应按计划建立业务风险点库,并建立适当的维护机制,提供方便的查询机制。风险点库要针对每个风险点提出化解和控制措施。

(六)修订业务制度

总行有关部门部按照董事会、经营层指示,监督业务条线、各分行,按照计划及时修订产品和业务制度,分行监督分行层面业务部门修订制度。

(七)建立会商机制

各层级应建立操作风险问题会商解决机制,对跨部门问题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处理部门,风险管理部负责问题解决进度督办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非跨部门问题由具体部门负责解决,风险管理部负责了解对分行的意见反馈情况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

此外,还应着力推动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实现操作风险自下而上双向报告。

四、操作风险管理的评价、考核及奖惩

(一)操作风险管理评价

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分层评价,包括总行对分行评价、分行对支行评价、业务条线主管部门对下级条线评价,以及针对某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评价。评价频率、评价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考核及奖惩

应建立并落实操作风险考核及奖惩机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及奖惩机制,鼓励积极推动操作风险管理并取得良好管理效果的单位和个人,对怠于推动操作风险管理或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失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对于考核结果较差的机构,必要时还要通过调整授权权限、限制开展部分业务等手段督促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在启动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时应秉承尽职免责原则。

五、酌情建设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操作风险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建议适当时机或条件成熟时建立该系统,通过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报告等流程管理。

篇10

【关键词】拓展训练;风险管理

一、拓展训练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管理风险,将风险减到最低。拓展训练中的风险是指拓展训练项目中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在拓展活动中的风险系数等于项目的伤害的程度和项目发生的可能性的乘积。拓展训练风险管理即拓展培训师在对拓展训练中所面临风险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

二、拓展训练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

风险管理计划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辨别、拟定风险缓解策略,确定风险管理的任务,保证拓展训练的顺利开展。

(一)拓展训练的风险识别。一般分为认知风险、真正风险和绝对风险。绝对风险主要是自然天气等外因导致的。真正风险是指由拓展训练教练、程序、安全器材、设备等因素所致的危险。认知风险是指学员对训练项目的一种心理上不安全的感觉。

(二)拓展训练的风险分析。首先对拓展训练中易受伤的项目进行统计,尽量不做风险系数高的拓展训练。其次层层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其一人为因素,学员对拓展项目的认识不足或者不小心,以及培训员对学员安全意识的轻视,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危险。其二是环境因素,雷雨天气或者山体滑坡等环境因素,就会制约拓展训练的顺利开展。其三是器械因素,重视拓展场地和器材的建设、更新与维护,如果器材老化很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其四是项目管理因素,一个拓展训练的基础和核心价值就是拓展训练中的项目。但是在许多项目的操作和保护工作都做的不够规范,由此增添了的拓展训练的危害。

(三)拓展训练的风险减缓策略。大致有三类: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保留和降低风险。风险回避是取消引起风险的行为和条件,从而使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变为零,风险转移即使用转移风险的技术,将意外发生频率低,伤害严重性大的风险,转移到其他承包伤害的主体商,例如转移给保险业;风险保留即采用保守的训练方法;风险降低则是对于比较多发生率但却不严重的少许小伤害,建议采纳降低风险的策略,风险降低有两种方式:一是降低风险产生的几率;二是一旦风险事件产生尽可能降低其亏损。

(四)确定拓展训练风险管理的职责

拓展培训部分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明细拓展从业人员的要务。以订定合同的方式,确定培训方与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以及危害事件产生以后,各方所承当的义务和具体赔偿的事项。

三、实施拓展训练风险管理计划

(一)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第一部分,前期的准备主要是为顺利进行拓展训练和达到拓展训练的效果,从全过程进行一定的谋划,是降低拓展训练风险的重要手段。其中主要包含拟定应急预案、检查拓展用具、项目装备资源以及与培训方关于一些详细事项的有效沟通。??

第二部分,过程控制是在项目挑战的过程中的进行风险控制,也是风险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培训教练在风险控制的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活动的组织者,规则的决定者,流程的规范者,调节气氛的人,监管安全者,化解矛盾者。因此,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为学员提供帮助和保障,也是培训教练员的重要职责。

第三部分,培训师对学员完成动作时的协助和保护,是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法。培训师相比学员对拓展训练的认识会更专业,对项目内涵及其风险点的了解更透彻。所以在项目操作过程中,给学员予以协助和保护,也是培训师的重要职责。

(二)拓展训练风险管理计划的落实

拓展培训机构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拓展培训机构应该把风险计划的内容加入到员工培训当中来,让每一位员工规范项目操作的同时,时刻警惕着安全意识,以及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公司管理者应该演练制定的拓展训练的风险管理计划,以求在实地拓展训练项目中可以准确、顺利地实施计划。另外,在演练过程中可以暴露现有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完善风险管理计划提供依据。

篇11

关键词:质量风险管理;药品生产;目的

1 质量风险管理的内容和目的

1.1 质量风险管理的目的

风险管理只有在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才更加有效果,否则,风险管理就成为了一种形式,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对其进行评价也没有了依据。质量风险管理是为了避免患者在服用药品时能够不承担药品在质量、安全以及疗效方面的风险。质量风险管理对药品的流通环节风险也要进行降低,保证患者的利益不受到影响。制药人员在工作中要明确:药品不是一般的商品,其是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因此,要特别重视。

1.2 质量风险管理的内容

1.2.1 药品安全方面的控制

药品安全方面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的药品毒副作用的大小,以及患者在使用药品过程中会不会发生不良的反应。防止安全方面的风险对患者尤为重要。在药品研发、生产制造、流通营销阶段都应该要注意用药安全,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减小药品的毒副作用对患者的危害。

1.2.2 药品流通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药品的流通过程包括运输、储存、分发和使用各个环节。这个过程是一种合格药品出厂后,必须经历的漫长过程,是药品生命周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个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尤其重要,而且比在药厂复杂。

1.2.3 药品疗效方面的风险管理

药品的疗效,是患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药品疗效的风险管理,是对药品最基本的要求。即“可靠有效”能治好患者的病,达到用药的目的,也是药品质量、效果的保证。

2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应用风险管理现状

2.1 企业风险意识薄弱

在很多的药品生产企业中,质量风险管理还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药品生产企业在风险意识方面比较薄弱,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判断还一直停留在经验推定和感官方面,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不能对工作进行指导。企业在生产方面没有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导致风险意识方面也比较低,使得质量风险管理对药品生产的重要性没有体现。

2.2 企业缺乏配备所需要的资源,没有实施风险管理培训

企业在进行药品生产时,应该配备充足的设备、设施以及人员,同时在厂房面积方面也要满足要求。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基本资源投入方面也没有给予重视,导致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没有资质或者是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的质量风险管理人员,对药品的生产将会没有任何的意义。在质量检测方面,操作人员要按照规程正确操作,对员工的理念也要进行培训,没有严格的培训,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分析工具就不能理解,导致企业管理中不能很好的规避风险。

2.3 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

药品的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体现,在研发、生产、流通、供应以及使用的各个环节。做好药品质量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在每个程序中都要做到非常合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判断一直都是依赖某个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导致无法对风险进行正确的预判,使企业承担巨大的风险。

3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方向

3.1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对所需的资源要不断的完善。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境方面要做到非常的整洁,对厂区的地面、路面以及运输工具等也要做到非常的干净,避免对药品生产进行污染。对厂房还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必须按照详细的书面操作规程来进行,对厂房也要进行清洁和消毒。质量控制实验室要和生产区分开,避免出现混淆和交叉污染的现象。对生物样品和放射性特殊物品进行实验的时候要做到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对设备使用的敏感度也要进行控制,避免受到静电、震动、潮湿或者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最后,对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清洁,避免设备成为影响药品质量的污染源。

3.2 企业要加强风险意识,做好风险评估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对风险的判断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同时,对质量风险产生的经验教训要进行归纳、分析,对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质量风险意识也要进行提高,为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危害的识别、对危害可能产生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信息进行识别时,对产生风险的根源也要进行查找,做好质量风险前瞻管理。

3.3 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以及质量保证的职能进行履行,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相关活动要进行参与,对相关的文件也要进行审核。对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职责也要进行规定,按照相关的程序分配到具体的某个人。企业对相关的管理人员的职责也要进行明确,同时,避免出现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对质量授权的独立职责进行履行,避免受到其他人员的影响。药品生产的质量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并且对日常管理工作也要进行重视。为了能够将企业质量管理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负责人要提供必要的资源,同时,制定合理的计划,保证质量管理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生产管理负责人在专业素质方面要达到要求,同时,要受过生产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企业在对人员的职责明确之后,也要进行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培训时不能出现盲目培训的情况,要和岗位的要求相适应。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药品的质量,对相关的法规也要进行了解,保证培训的效果能够实现。

4 结束语

长期以来,人们对身体健康状况的担忧一直存在,因此,对药品质量安全给予了重视。药品企业进行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质量方面出现问题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将带来直接的影响。质量风险观念的运用,能够更好的使企业对药品质量进行重视,生产出合格的药品。很多的药品生产企业在质量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在制药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都进行重视,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提高质量风险管理意识。对科学的方法以及制药经验进行借鉴,能够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把握,同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做到规范生产。对企业的质量风险水平以及能力进行提高,降低风险可能出现的几率,将药品质量方面出现的缺陷进行质量,减少其对患者可能带来的危害,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英娜.质量风险管理在药物口服固体制剂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大学,2010.

篇12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52-02

引言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经营的是风险。风险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引入COSO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COSO—ERM)对商业银行进行全程监控,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采取相应对策,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本文主要从COSO委员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COSO-

ERM)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分析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

1.内部环境。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是控制环境在内容上的拓展,引入了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概念,风险管理理念及对待风险的态度决定了内部控制设计的理念。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与内部控制设计严格性呈反向关系。即商业银行越偏好风险,其内部控制设计越松散;越厌恶风险,其内部控制设计越严密,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投入的时间、花费的代价就越大。

2.目标设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是为实现其目标服务的。管理层要保证拥有设计合理并得到有效运行的风险管理程序,及时发现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不良苗头,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不切实际的经营目标和持续的超常规发展可能会导致有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程序无法得到有效地运行。

3.事件识别。事件识别关注事件的负面影响,限制了风险管理增加企业价值的作用。事件可能会产生不利或有利影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商业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不能害怕风险、回避风险、风险无法回避,积极创造条件将风险转化为机会,实现价值增值。

4.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思想、方法、手段落后,无法有效应对风险,影响了风险应对的效果与效率。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思想、方法、手段上与世界先进银行差距较为明显。风险评估要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估,更需要对未来风险进行预测,定性评估与对未来风险的预测需要风险评估人员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5.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有助于确保实施必要的措施以管理风险、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商业银行的控制活动体现在组织中的不同层级和部门。(1)制度建没滞后,更新不及时,传递方法落后,形成大量潜在风险。制度如同标杆,规范商业银行员工的行为。金融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各种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制度建设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中国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总行领导下的派出机构,最长的链条是总行一级分行(省分行)二级分行(地、州、市分行)支行(县级行)办事处、分理处、储蓄所,文件传输的及时性有待加强。(2)员工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无法得到有效运行。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涉及到两个方面:设计的合理性与运行的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程序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是员工的风险意识淡薄,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执行制度而执行制度。(3)业务学习与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商业银行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与教育培训,及时更新员工的业务知识,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与风险意识,灌输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减少差错发生的概率。但有时业务学习与教育培训无法达到应有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员工没有意识到业务学习与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培训内容、方法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没有对教育培训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

6.信息与沟通。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不健全,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风险管理涉及组织的各个环节、各个层级。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只有在实际执行中才能更好地发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缺陷,加强自上而下、横向及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完善信息交流与沟通渠道对及时发现和改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监控。监控是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程序是否得到有效运行进行评估、认定的全过程。适度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程序设计是否合理并得到有效运行,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提升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1.设计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制。经营目标的设定要根据整个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组织以往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过低的目标,组织没有活力,造成低效,无法适应竞争的需要;过高的目标,容易造成舞弊,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制从源头上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有效降低风险。

2.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纳入业务考核体系。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执行需要动力,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纳入业务考核体系有效减少“重业务、轻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思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与业绩挂钩,提升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3.明确监督部门在商业银行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内部监督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其独立性越强,监督人员更有可能客观地开展工作,有效减少在执行监管过程中的外在压力,将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适当的层级报告,提出有效地改进措施,规范被监督部门的行为。

4.建立以风险识别和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系统。全球化进程的提速,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大,如何识别风险、预测风险、量化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加强制度和电子化建设,实现全行内部相关信息网上共享。中国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无法及时跟上金融产品发展的步伐,加强相关制度研究和电子化建设,在相关的制度数据库系统中及时更新过时的旧制度,相关的新制度,实现全行内部制度数据的网上共享,及时将相关文件、制度、通知传达到基层行。信息的网上共享要根据保密等级设计适当的访问权限。

6.加强不同层级的纵向、横向沟通。商业银行的业务一般要涉及纵向和横向的多个部门,加强纵向与横向沟通能够提高业务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商业银行运营的效果与效率。

7.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商业银行文化建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最终体现在“人”的身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既要能够防范、控制风险,又要考虑组织的实际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要有可执行性,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商业银行文化建设。

8.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业务发展要有一只过硬的队伍,必须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员工的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努力做到培训不走形式,真正实现培训的目的。

9.积极利用不同部门检查督导的结果,改变“重检查、轻整改”的旧观念。商业银行与外部监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各个层面的督导检查很多,内外部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其他监管机构检查结果,针对被检查单位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检查督导的质量与效率,减少重复工作。改变“重检查、轻整改”的思想,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被检查单位、部门及时改进。

小结

中国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银行的大案、要案突出的特点之一仍是风险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运行。治标更要治本,很多问题的暴露只是表面现象,要深刻挖掘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及时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设计中的不足,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国储,李选举.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新理念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金融研究,2003,(1):46-54.

[2] 孔松泉.基于银行微观信贷管理的全面风险控制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3,(2):48-53.

[3] 刘红忠,马晓青.中小民营银行的公司治理与金融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3,(4):59-63.

[4] 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中国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11):50-56.

[5] 曹廷求,郑录军,于建霞.政府股东、银行治理与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以山东、河南两省为例的实例研究[J].金融研究,2006,(6):99-108.

[6] 张立民,唐松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J].审计研究,2007,(5):35-41.

[7] 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37-45.

[8] 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51-54.

[9] 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14-21.

篇13

关键词:保险;声誉风险;衍生风险

一、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背景

(一)监管要求

2016年1月,原中国保监会《关于正式实施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简称“偿二代”)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偿二代整体框架由三大部分构成,包括制度特征、监管要素和监管基础。其中监管要素包含三大支柱,分别为:第一支柱,定量资本要求,包含量化资本要求、实际资本评估标准、资本分级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第二支柱,定性监管要求,包括风险综合评级、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等;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包含对外信息披露、市场环境等。其中,第二支柱中的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是指保监会每年对保险公司开展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估(简称SARMRA评估),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将对最低资本需求直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此外,偿二代亦引入综合风险评级,根据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数的评分,分为a、b、c、d四类。中国保监会将对不符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保险机构和评级为c类、d类的保险机构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声誉风险作为SARMRA评估中难以量化的七大风险之一,属于衍生风险,是指由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1]声誉风险具有持久性、放大性、常态性、复杂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将带来难以计量的损失,寿险公司声誉风险的管理对公司健康、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二)保险公司发展需要

保险业基于未来承诺履约,且高度重视契约和信用的行业。保险公司作为具有管理风险功能的特殊金融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公众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保险公司遭遇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还可能因事件发酵和扩散导致整个行业的公众信任危机。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步被国内外企业、学者所认知。根据2011年由瑞士再保险机构公布的亚太地区和中国风险态度和保险调查,约72%的中国受访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购买保险,但许多人并未付诸行动。另一个指标,即亚太新兴市场人寿保险的五大障碍,表明“保险公司的声誉”是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首要因素。国外学者DinahHeidinger和NadineGatzert(2018)对近年来越来越重要的欧美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声誉风险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中,年度报告中反映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有所提高,与其他风险相比,它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还首次对声誉风险管理的决定因素和价值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公司,以及位于欧洲并对其声誉有较高认识的公司,更有可能实施声誉风险管理计划。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品牌日”。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定为“中国品牌日”。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重视,而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则是寿险公司品牌形象提升和维护的重要环节。保险公司应根据监管要求和保险公司发展的需要,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建立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和程序,培养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积极有效地防止声誉风险,应对声誉事件。尽量减少损失和对利害关系方及其自身的负面影响。综上,在公司声誉及品牌效应日益重要的今天,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的重视及优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及其管理现状

(一)声誉风险的定义及诱发因素

根据原中国保监会2014年2月19日的《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中对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的定义,“声誉风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声誉作为衍生风险,常与保险公司面临的其他六大难以量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保险风险、战略风险、操作风险)交织[2],诱发因素复杂,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违法违规、公司经营管理问题、客户管理不当和其他外部因素等多方面。

(二)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声誉风险管理监管处于世界前沿,我国“偿二代”的监管体系经过多年研究及论证,于2016年起开始实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致认可。国外学者Jean–PaulLouisot和ChristopheGirardet(2012)提出位于欧盟的保险公司将会启用“偿二代”监管体系将声誉风险纳入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虽然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及监管体系已较为领先,但目前声誉风险的管理在我国保险业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各保险企业对该项风险的管理的科学认识和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管理机制和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仍在探索中。

三、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特征

1.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要做好公司的声誉风险管理,需要公司管理层的高度支持,以及各单位的通力协作配合,而不是仅由某一部门的单独负责,甚至仅作为某一部门的附加职能。目前,仍有部分保险公司尚未设置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并未将其纳入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无相应的资源支持,声誉风险的日常管理基本空白。在声誉风险引发时被动应对,声誉风险管理架构有待完善,“治未病”的风险管理思想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2.声誉风险管理手段较为匮乏

目前部分公司对声誉风险的管理尚处于风险发生后的被动应对状态,对声誉风险的整体管理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和手段。由于声誉风险有着事前难以识别(即难以“防未病”)、事中难以量化(即难以“数说”)、事后结果难以控制(即难以“划界限”)的特点。实践看来,部分保险公司对于声誉风险的事前监测、事中处置、事后考核,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使得公司的潜在声誉风险不能得到有效防范,已发生声誉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3.行业声誉风险管理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各保险公司之间,关于声誉风险管理的交流仍有待加强,声誉风险的处置经验分享通道未完全建立,导致同样类型的声誉风险在不同公司重复发生,甚至一家公司的声誉风险引发对整个行业声誉带来影响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协同应对。

4.专业声誉风险管理人才有待充实

保险业的声誉风险管理作为较新的事物,在近年来逐步得到关注,因此行业内声誉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和队伍仍旧有待充实,关于声誉风险专业管理技能的培训也未得到充分重视。“人”作为工作推进的核心因素之一,专业人才的匮乏无疑加大了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原因分析

1.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声誉风险的衍生性,该项风险大多数时候并不直接引起公司损失,而是间接、持续地影响公司声誉和长远发展,因此部分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一家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

2.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投入不足

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每日海量信息迅速传播。高效的声誉风险管理需要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充足的人员配备以及有效的公司政策支持。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3.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考核机制缺失

由于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诱发因素的复杂,需要公司上下的通力协作,因此声誉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不仅针对该项工作的职能部门,更应将公司相关协作单位的配合落实情况纳入考核。部分保险公司关于声誉风险管理考核的缺失,为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带来一定障碍。

四、优化我国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声誉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声誉风险管理,必须提高保险公司上下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

1.树立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

要通过培训、宣导、完善制度等方式,帮助公司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从董事会到各级管理层、再到普通员工,都要充分认识、理解声誉管理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声誉风险管理是公司每一位成员的职责,树立正确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

2.培育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要培育公司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声誉风险管理应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每年定期的培训及演练,培育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引导员工为维护公司良好声誉而共同努力。

(二)完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明确公司内部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职责

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职责的明确,将极大提高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效率。遵照监管要求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明确董事会是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秘书应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方面发挥作用,公司管理层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统筹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公司其他部门和分公司积极配合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落实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工作。

2.合理配置声誉风险管理资源

声誉风险管理资源的配置,包括人、财、物的配置,例如配备一定数量的声誉风险管理岗位,提供定期的声誉风险管理技能培训,采购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实行日常不间断的舆情监测机制等。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及时发现风险因素,高效处置应对风险事件,最大程度上效防范、化解声誉风险。

(三)建立规范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

1.声誉风险的事前监测与评估

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重点,应是事前防范,即“治未病”,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因素,将风险因素化解于形成声誉风险之前的萌芽阶段。声誉风险引发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即在声誉风险的事前监测与评估过程中,既要关注外界对公司产生负面评价的舆论,也应关注公司内部各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比如公司治理、产品设计、销售推广、理赔服务、资金运用、薪酬规划、人员管理、信息披露等管理条线出现的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

2.声誉事件的研判与核查

对于发现的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应及时进行研判与核查,即及时了解事实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多角度全面的预判分析,以提高风险处置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有效防范化解声誉风险。

3.声誉风险的分级分类处置

声誉风险可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与范围,对声誉事件进行相应的分级分类,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声誉事件,可由公司不同层级牵头进行处置,以提高声誉事件处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4.重大突发声誉事件的应急处置

对于重大突发声誉事件,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流程,每年进行一定次数的应急处置演练,以提升公司对重大突发声誉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5.声誉风险管理的考核

由于声誉风险管理与公司内部各单位均高度相关,因此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考核机制,应将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纳入各单位的考核。而非仅作为声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通过考核,强化各单位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动性,提升声誉风险管理工作落实的有效性。

(四)加强寿险行业的声誉风险管理协作

1.加强同业公司间的声誉风险管理交流

不定期开展行业内的声誉风险管理交流,对声誉风险处置经验进行分享,避免同样风险发生于各个公司、影响行业声誉。

2.建立行业声誉风险管理协作机制

对于可能引发行业声誉风险的事件,各保险公司在必要时应当积极对外寻求帮助,而不是“闭门造车”,协同相关单位共同处置,防止声誉风险的发酵和扩散。各同业公司也应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共同维护行业声誉和发展。

(五)配备声誉风险管理人才

1.引进声誉风险管理相关专业队伍和人才

声誉风险管理事关公司品牌形象,因此声誉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不仅需对媒体传播的时效和特征有充分了解,还应对公司各条线的业务有一定的了解,以便针对舆论的不同传播特性,针对性进行正面的引导,高效化解风险。保险公司应加大对声誉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确保岗位人员胜任该项工作。

2.强化现有人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技能培训

篇14

(一)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危险情况的预先分析、预测及控制,是减少危险损失的管理工作,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通过识别风险类型,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控制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循环和动态的过程,可以应用在煤矿的安全管理和日常事故的预防工作中,通过煤矿监测系统对煤矿生产现场进行信息收集,用风险管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识别、管理、存储和分析,及时预警,能够快速有效的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危险事故,以达到消除危险或控制事故造成的损失程度。

(二)实时监测系统

由于煤矿生产工作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决定了需要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对煤矿生产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煤矿生产现场的工作动态,能够将各种信息,状态及时传达到相关管理人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指对煤矿瓦斯,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等环境参数和矿井生产、运输、提升、排水等环节的机电设备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并取得数据的一种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在煤矿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生产水平,加强现场的安全管理。

二、风险管理和实时监测系统结构模式

(一)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系统根据实时监测系统得到数据信息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分类,方便用户查询,其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二)实时监测系统

煤矿实时监测系统主要由监控主机、计算机网络及监测软件;传输接口和传输通道;井下数据采集分站;各种传感器及执行器。如图2所示为监测系统的一个分支

三、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一)风险管理模块

在煤矿企业中应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日常风险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在执行时,根据煤矿生产过程制定相应的安全检查表进行日常风险的检查和管理。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动态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将煤矿生产现场的各种信息记录和存储并上传到局域网,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可以及时查询分析安全生产信息,查看安全检查表接受预警提示。通过研究分析数据后,如发现危险,可以及时发出警告,责成相关人员排除危险源。

(二)实时监测模块

煤矿实时检测系统主要对煤矿生产现场进行多点定位监控,直接在监控系统显示监测点,实时反映监控设备状态,反馈各监测点的数据信息,如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矿井瓦斯浓度、井下温度、应力应变场等重要数据,保证各数据快速、准确采集和存储,为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提供了数据依据,全面把握煤矿生产现场的工作情况,便于安全管理。

(三)安全培训模块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由人、机器(含技术)、环境组成,并伴随着煤矿的动态生产过程。管理人员、责任人和操作人员行为对煤矿安全有重要影响。因此,安全培训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责任人和操作人员都应该接受相关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内容由煤矿安全法律法规、风险预控、事故案例分析和应急处理措施四个方面组成。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安全意识,了解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安全培训教育,确保具有真正的安全方面的知识才能进入现场工作,定期进行安全政策的学习和安全总结。开展系统的、有效的安全培训,树立安全意识,提高企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和预防处理事故的能力。

(四)安全管理系统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