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资金管理原则范文

资金管理原则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6: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资金管理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资金管理原则

篇1

[关键词]财务公司 原则 关系

资金之于企业,犹如血液之于生命,这是不争的事实。集团之所以建立财务公司,就是要利用财务公司的信贷功能和专业优势,帮助和推动企业管理好资金,以降低资金占用,加快周转,充分发挥资金效益。但是,财务公司在集团内的独特的地位,决定了其必须重视自身在资金管理中应处理好一些原则和关系。

一、资金管理的涵义

在市场经济中,资金已不再是传统的钞票的概念,所谓资金,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中社会产品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资金的特征就是运动性,企业就是围绕资金的运动来开展业务的,同时,资金运动的效果也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由此可见资金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资金的管理。资金管理,就是对企业的资金流和资金链条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以使企业的资金达到最佳的运用状态,包括筹资和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资金运作运营等。

二、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的原则

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是所有金融机构管理资金应坚持的原则。而财务公司资金管理还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还应顾及服务性原则。

(1)流动性。财务公司是负债经营的典型,因此财务公司必须保证资金能够随时满足成员单位提款机借贷的需求,另外,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也需要保持资产的流动性。良好的流动性可以使公司处于一种高安全状况,提高其信誉和市场形象。

(2)安全性。财务公司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重视安全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财务公司应竭力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第一,财务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自有资金少,一次大的损失很可能使它面临灭顶之灾;第二,财务公司是用负债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这样,致使其财务杠杆较大,自然而然,应该考虑资金的安全性;最后,财务公司作为整个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载体,如果资产出现安全问题,不仅对财务公司而言是个致命的打击,还会引起整个集团的危机,甚至会造成更大程度上的市场动荡。

(3)盈利性。财务公司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法人,当然要追求一切盈利性机构的共同经营目标――获取效益。在均衡考虑风险的情况下,财务公司可以通过投资,去获取盈利,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提升其市场形象和风险承受能力。

(4)服务性。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越来越重的内部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任务,客观上要求集团有成立财务公司进行专职管理资金的需求,同时,打破外部融资壁垒,建立与外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联系,也是财务公司的任务之一。因此,可以看出,财务公司不是独立存在的,要依托集团,服务集团,它不应像市场上一味追求自身盈利的金融机构一样拼命挣钱,它还必须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战略目标和第一要务是支持集团的发展,把满足集团对资金的需求作为自己提供服务的最终目标和自己的重要业务来经营,同时把管理资金的效果作为考核自己为集团服务的唯一标准。财务公司董事会对财务公司的考核应首先立足于为集团节约和减少成本,如融资成本、交易成本、结算成本等;其次才是风险调剂后的资产回报率。

财务公司的“四性”原则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但在某个均衡点或均衡区间内,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服务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或令人满意的程度。财务公司在实际经营中,要尽可能做到这“四性”之间的协调搭配,保证在资产服务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追求利润。

三、财务公司资金管理应处理的关系

(1)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财务公司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就是将不断聚集起的产业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形式来运作,最终提高集团产业资本的利润率,实现集团价值链在下游环节(资金集中与运用环节的价值增值区)的延伸。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金融运营活动有可能产生巨大的范围经济,从而使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互动,成为企业集团价值创造的中枢区和价值链增值的最大贡献者。

作为产融结合的有效载体,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必须处理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产业资本是金融资本增值的源泉和依托,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增值的助推器。也就是说,如果金融资本没有产业资本作为依托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更谈不上增值,反之依然,产业资本如果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与推动,则其循环与增值速度都将大受影响。

(2)为企业集团服务的附属性和作为企业法人独立性的关系。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容易影响它的发展壮大,如果太着重于为企业集团服务而不太重视自身的价值最大化,就会导致财务公司成为集团的工具,自身市场竞争意识下降,运营能力低下,同时还很容易给企业集团带来危机。集团财务公司一定要处理好与成员单位之间的特殊关系,在为企业集团服务的基础上强调按照市场法则来发挥自身独立的法人作用,对外按市场规律运作,对内以各子公司之间的利益不被相互侵占为原则,确保资金的管理效益在公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3)集权与效率的关系。根据科斯定律,为了追求相对于市场较低的内部成本,将一定的经济活动在一个以企业为边界的范围内进行,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但是随着这个范围的不断扩大,财务公司、企业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越来越复杂,管理成本便不断加大,内部计划性不断提升伴随而来的就是效率性的下降。我们可以想象,当市场不断被圈分最终被划定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的时候,市场经济就会变成计划经济,市场的效率性就会缺失。而且从集团的范围内看,由于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基本通过财务公司来进行筹资和融资,财务公司就不存在相互竞争,也不用担心客户的流失问题,因此就可能导致财务公司没有竞争压力,那么就很难产生一种前进的动力,这样财务公司的效益就容易下降。

参考文献:

[1]凌文.大型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37-41.

篇2

赛迪网--中国计算机用户 

 

 

    今年,原本每年两次的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增加为四次,IPMP(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也增加了一次考试。11月18日,英国剑桥大学“剑桥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证书产品会”在北京隆重登场,可以说,项目管理的资证认证成为国内继MBA之后的 又一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报考项目管理认证,希望抢先“镀金”。这里将就以上三种认证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希望能给有志于此的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PMP的知识体系

    PMP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建立并推广的一种专业资格认证,除北美外,南美、大洋洲以及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等都将其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承认。1999年底,PMP认证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引入中国。2000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举行了两次PMP考试,共有300多人参加,近100人通过了考试并成为中国的首批和第二批PMP。

    PMP考试主要依据PMI所制定的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of  Knowledge)来进行。PMBOK的发行可以说是PMI最大的贡献。

    PMI(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成立于1969年,截止到1990年,该协会已经拥有7500名会员;五年以后,会员数目增加到了17000;而到1998年底,这一数目更是爆炸性地增长到44000。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PMBOK2000是在PMI的主导下经过了几次修订而完成的。最早一版是1987年出版的,在原有的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基础上,又增加了以下三部分:1.项目管理体系,用以描述项目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项目与一般管理之间的关系;2.风险管理;3.合同/采购管理。

    之后,又经过几次征集意见、修改,1996年,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LKGUIDE)发行。此时的内容结构与2000版差别不大,后者主要是重新编写了项目风险管理部分。

    PMBOK包括项目管理框架和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其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PMP(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MP认证考试是全世界第一个通过ISO9001认证的考试,已经形成一个标准的体系。PMP考试从教材、题库到考卷全部由美国PMI学术委员会统一制定。参与命题的专家来自全球各地,试题要求既要符合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认证标准,又体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包容思想。

    PMP考试是一种单纯的笔试,200分的200道选择题囊括了上述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考虑到该考试刚刚引进中国,2000年在中国的PMP考试曾延长半个小时,即四个半小时。但根据很多考生的经验,四个小时对于答完200道试题一般不是太困难。

    有关PMP的认证程序、培训、考试都是中英文对照的。PMP在中国认证的点只负责培训与考试,至于认证学员是否通过认证考核(137分以上算合格),是否获得证书以及对证书的发放与管理,必须上报至PMI,由PMI决策。

    IPMP的体系

    IPMP是由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各成员组织建立并推广的一种专业资格认证,目前已得到30多个国家的认可。

    IPMA的成员以代表各个国家的项目管理研究组织为主,于1965年在瑞士注册,是个非盈利性的组织。IPMP在中国是由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ittee,PMRC)全权负责的。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91年,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是中科院优选法、统筹法和经济数学研究会下属的一个二级学会。PMRC于1996年成为IPMA的成员,并于2001年根据PMBOK制定了自己的考试体系CPMBOK。从此,IPMP在国内迅速发展了起来。

    IPMP的认证分为A、B、C、D四个级别,其中A级为认证高级经理(CPD),面向跨国、多公司合作复杂项目总负责人。如果想得到这个级别的证书,必须先自己提出申请,其中要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的内容,还要有已经获得了该资格证书人员的推荐文件。在业务方面,要有本人撰写的项目建议书及项目报告等。必须经过面试,通过后才可能取得。该种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35年。过期后要再进行申请;B级为认证项目经理(CPM),面向多公司合作复杂项目负责人;C级为认证项目管理专家,D级为认证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不同的资格证书标准各异,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准自由选择相应级别的认证。

    四个等级中,A级、B级、C级要求申请者大学本科毕业有三年工作经验或大专毕业有五年工作经验;D级则面向大专学历的工作人员。

    IPMP没有统一命题,而是由各个认证机构参照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基准,结合各国国情进行命题考试。但是,必须遵照国际惯例操作:整个考试需要三天时间,分为笔试、案例讨论和面试三个阶段,分别占总分400分的40%、30%、30%。笔试是单兵作战;案例讨论则是团队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由认证评估师主持的面试,则需要应试者有丰富的经验和临场不乱的心理素质。

    认证学员是否通过认证考核,是否获得证书以及对证书的发放与管理,是在IPMA的指导与监督下,由IPMP中国认证委员会负责。

    剑桥项目管理资质专业认证

    剑桥项目管理(Cambridge Career Awardin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Level)在培训和考核的过程中,主要突出六部分的内容(六矩阵):项目定义和分析、项目评价、项目界定和计划、财务管理与审查、项目管理与实施以及项目收尾与移交。

    剑桥项目管理认证突出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对项目管理过程的能力评价。它的培训过程包括:注册培训实习1培训实习2培训实习3认证。培训过程是由具有项目管理系统知识的老师统一授课,每次培训结束,结合自己的项目进行实践,然后再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此反复。可以看出,剑桥项目管理是非常重视实践应用的,对于参与培训者来说,是对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的一个即时性指导。

    该种认证主要面向有经验的项目经理。要求参加培训者在三年的时间内,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完成一个项目,在项目过程中,会有一位指定的导师对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篇3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使得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从事单一业务的投资银行轰然倒塌,而与之相比,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及降低单一业务所产生的行业风险等优势,安然渡过危机。事实证明,综合化经营仍然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一般模式

根据分权程度不同,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大致分为三种模式:顾问型管控、监管型管控和操作型管控。

顾问型是分权程度最高的管控模式。集团负责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总部人员管理以及外派至子公司董监事的管理,具体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规章和制度、流程等完全由子公司自行负责。在顾问型管控模式下,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相对简化,子公司自主性强,工作反映速度快,但另一方面,由于分权程度较高,因此集团内部人力资源政策在各子公司中差异较大,内部人员流动较困难,不同子公司间易产生不公平感。

监管型是集分权结合的管控模式。集团作为人力资源政策监控中心,负责对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管理流程进行监督指导,并提供政策性、专业性的意见。子公司在集团设置的基本框架下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流程的设计,并动态向集团汇报审批。监管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有助于企业集团内部保持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基本一致,强化了总部的控制力,但也可能忽略各子公司的业务特性,同时,对总部人力管理部门及人员的专业化要求较高。

操作型是集权程度最高的管控模式。集团作为人力资源全面管理的中心,负责统一制订完全一致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和流程。子公司是忠实的执行者,只负责具体执行,很少进行差异化改进。操作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助于集团人力资源政策的贯彻落实,保持整个集团人力资源政策的一致性,便于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但另一方面,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增大了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不够灵活,同时也会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工作响应速度。

二、影响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因素分析

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不是孤立、固化的,它首先必须与企业集团整体管控模式相匹配,同时受母子公司控股关系、母子公司战略联结度、子公司所处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动态化、多变量的不同组合。

1.集团总体管控战略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倡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承担战略伙伴的角色,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必须适应集团整体管控战略的要求,并随之变化。根据集团对子公司战略影响及财务表现要求的程度不同,集团管控战略一般分为战略规划、战略控制、财务控制三种。

战略规划是集权程度最高的一种,集团定位于“战略规划师”的角色,详细规定各子公司的职责,并通过大量正式的规划和控制体系对子公司进行指挥、协调和控制。在战略规划模式下,人力资源通常采用集权程度较高“操作型”模式与之匹配。

财务控制是分权程度最高的一种,集团定位于“股东或投资银行”的角色,其主要影响力在预算过程,对各子公司发展战略及长期计划几乎不过问。与之相匹配的是“顾问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战略控制是集分权结合的集团管理模式,集团定位于“战略影响者”的角色,集团负责评估审核各子公司白行制定的发展计划,并在自己限定的界限内规范子公司的行为,以求为所属集团增加价值。与之相匹配的是“监管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2.母子公司控股关系

根据控股情况,可以将企业集团内的子公司分为全资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必然通过子公司的治理结构发挥作用,因此,控股比例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控制权。对参股公司,“顾问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更为现实,对于全资公司,子公司治理往往等同于母公司管理,因此,“操作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为常见,而对于控股公司则需要根据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情况选择“操作型”或“监管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3.母子公司战略联结度

对于与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等具有较强影响性的核心子公司,集团会要求对其保持高度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因此,往往会倾向于“操作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方式。而对于对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或者核心业务依赖性很有限的子公司,企业集团对其的控制要求则相对较弱,可以采取“监管型”或者“顾问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4.子公司所处发展阶段

一般组织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孕育期、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企业集团各子公司也具有同样的生命周期。孕育期、生存期子公司实力弱,产品方向不稳定,遇到不确定的因素较多,风险较大,这一时期的往往采用“操作型”管控模式进行集权式管理。当子公司进入高速发展期及成熟期,企业实力增强,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内部管理也趋于规范,此时可适当分权“监管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当子公司进入衰退期和蜕变期企业创新精神退化,效益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管理风险也不断增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趋于集权,往往采用“操作型”模式与之匹配。

三、金融控股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选择

1.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要义是赋予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权。一方面,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发展目标要求子公司服从来自于母公司的控制或统一管理,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发挥整体优势。另一方面,与一般企业集团不同,金融风险的外部性特征使得各金融子公司间存在风险传染的可能,这也要求母公司拥有强有力的控制力,监控子公司业务风险。这种内生性要求决定了金融控股公司在整体管控战略上必然采取“战略控制”甚至“战略规划”的模式,对子公司施加影响。

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管控战略为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确定了基本基调,即为“监管型”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集团负责设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同时指导下属企业在此框架内搭建个性化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流程的设计。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对子公司实施策略监控,掌握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方向并确保与金融控股公司总部的策略联结;监控子公司绩效表现,并提供必要的整合和协调;监控子公司奖酬管理,将子公司奖酬管理与金融控股战略目标相连结,以确保目标的达成;提供人才服务,辨识和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关键人才并确保其数量质量。

2.基于基本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集分权调整

篇4

《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上市规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上市规则》收悉。经研究,同意公布实施。

                         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上市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上市的管理,规范基金交易行为,促进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基金上市,是指封闭式基金经批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挂牌买卖。

第三条  本规则所涉专门用语,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四条  本所依据有关证券法律、法规、本规则和其他有关规定对上市基金进行监督。

第二章  基金的上市条件

第五条  申请上市的基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并公开发行;

(二)基金存续期不少于5年;

(三)基金最低募集数额不少于人民币2亿元;

(四)基金持有人不少于1000人;

(五)有经审查批准的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

(六)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财务状况良好,经营行为规范。

(七)本所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基金的上市申请

第六条  基金管理人申请基金上市,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一)聘请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基金募集的资金进行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

(二)采用无纸化发行基金的,应完成其托管工作;采用有纸化发行基金的,须完成其实物凭证的分发及入库工作;

(三)应完成的其他准备工作。

第七条  基金管理人申请基金上市须向本所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市申请书;

(二)上市公告书;

(三)批准设立和发行基金的文件;

(四)基金契约;

(五)基金托管协议;

(六)基金募集资金的验资报告;

(七)本所一至二名会员署名的上市推荐书;

(八)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基金托管人的审查批准文件;

(九)中国证监会批准基金管理人设立的文件;

(十)基金管理人注册登记的营业执照;

(十一)基金托管人注册登记的营业执照;

(十二)基金已全部托管的证明文件;

(十三)本所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八条  基金管理人向本所申请基金上市,其提交的文件应内容真实、资料完整,不存在虚假或其他可能产生误导的陈述。

第九条  基金管理人在提出申请至基金获准上市前,未经本所同意不得擅自披露有关信息。

第四章  基金的上市批准

第十条  本所对基金管理人提交的第七条所述基金上市申请文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上市条件的,将审查意见及拟定的上市时间连同相关文件一并报中国证监会批准。

第十一条  对符合上市条件并经批准的基金,由本所出具上市通知书。

第十二条  基金上市前,基金管理人或基金公司应与本所签定上市协议书。

第十三条  获准上市的基金,须于上市首日前三个工作日内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公布上市公告书。

第五章  基金上市公告书的内容及要求

第十四条  基金管理人应按规定和要求编制基金上市公告书,并就基金简称、交易代码、上市时间、上市场所等作以明确提示。

第十五条  基金上市公告书至少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基金概况;

(二)基金持有人结构及前十名持有人;

(三)基金设立主要发起人、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简介;

(四)基金投资组合情况;

(五)基金契约摘要;

(六)基金运作情况;

(七)财务状况;

(八)重要事项揭示;

(九)备查文件。

第十六条  基金上市公告书可列示有根据的业绩资料,但不得进行业绩预测。

第六章  信息报露的原则和要求

第十七条  上市基金应该披露的信息包括定期公告和临时公告。定期公告包括基金资产净值公告、投资组合公告、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的公告,其他公告为临时公告。

第十八条  上市基金披露信息必须在第一时间报送本所。

第十九条  基金管理人应保证公开披露的信息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二十条  本所根据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对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形式审查,对其内容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一条  基金的报告在披露前须向本所进行登记,本所对定期报告实行事后审查,对临时报告实行事前审查。

第二十二条  基金公开披露的信息涉及财务会计、法律、资产估值等事项,应当由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审查验证,并出具书面意见。

第二十三条  一个基金年度内的信息披露事项必须固定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公告。

第二十四条  基金管理人在其他公共传媒披露的信息不得先于指定报刊。

基金管理人不能以新闻或答记者问等形式代替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十五条  基金管理公司应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基金信息披露工作,办理基金与本所及投资人之间的有关事宜。

第二十六条  基金管理人应当于每个基金会计年度的前六个月结束后三十日内公告中期报告。除特殊情况外,中期报告不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第二十七条  基金管理人应当在每个基金会计年度结束后九十日内公告年度报告。基金年度报告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第二十八条  基金管理人应当定期计算基金资产净值及每一基金单位资产净值,经基金托管人复核、审查后公告。基金资产净值每月应至少公告一次。

第二十九条  基金管理人每三个月应至少公告一次基金的投资组合。

第三十条  遇有下列情况,基金管理人须即时向本所报告,并依规定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予以公告。

(一)基金持有人大会形成决议;

(二)基金管理人或基金托管人变更;

(三)基金管理人或基金托管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变动;

(四)基金管理人或基金托管人主要人员一年变更达30%以上;

(五)基金所投资的上市公司出现重大事件;

(六)重大关联事项;

(七)基金管理人或基金托管人及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受到重大处罚;

(八)重大诉讼、仲裁事项;

(九)基金提前终止;

(十)其他重要事项。

第三十一条  基金召开持有人大会须于召开日前30天公告,并在召开后第一时间公布持有人大会审议通过的决议。

第七章  基金的上市费用

第三十二条  获准上市的基金须按本所规定交纳上市初费和上市月费。

第三十三条  基金上市初费的标准,按基金总额0.01%交纳,起点为10,000元,最高不超过30,000元。上市月费按年计收,每月为5000元。

第八章  停牌、复牌、暂停交易及终止交易

第三十四条  基金的停复牌原则上由基金管理人向本所申请,并说明理由、计划停牌时间;对于不能决定是否申请停牌的情况,应及时报告本所。

第三十五条  本所可根据实际情况或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决定基金的停复牌。

第三十六条  下列情况,对上市基金予以例行停牌及复牌:

(一)基金于交易日公布中期报告,当日上午停牌半个交易日,当日下午开市时复牌;

(二)基金于交易日公布年度报告,当日上午停牌半个交易日,当日下午开市时复牌;

(三)基金召开持有人大会,如会议期间与开市时间有重叠,自持有人大会召开当日起实施停牌,直至持有人大会决议公布当日下午开市时复牌(如公布日为非交易日,则公布后第一个交易日即可复牌);

(四)基金于交易日公布分红派息决议和公布实施该决议,当日上午停牌半个交易日,当日下午开市时复牌。

第三十七条  下列情况,对上市基金予以停牌及复牌:

(一)在任何公共传播媒介中出现与基金有关的消息,可能对上市基金的交易产生较大影响,本所对上市基金实施停牌,直至基金管理人对该消息在至少一种指定报刊上作出正式公告后,当日下午开市时复牌(如公布日为非交易日,公布后第一个交易日即可复牌);

(二)基金出现交易异常波动,本所有权对其实施停牌,直至有关当事人作出公告后复牌。

第三十八条  基金于交易日公布临时公告的,基金管理人应向本所申请停牌,本所有权根据情况决定停、复牌时间。

第三十九条  上市基金的管理人在基金运作和基金信息披露方面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交易所业务规则的规定,性质严重,被有关部门调查期间,本所在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并获得批准后对被调查上市基金实施停牌,待有关处理决定公告后另行决定复牌时间。

第四十条  基金上市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将暂停交易:

(一)基金发生重大变更而不符上市条件;

(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上市;

(三)严重违反本所的上市规则;

(四)连续半年未缴纳上市月费;

(五)中国证监会和本所认为须暂停交易的其他情况。

第四十一条  基金上市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将终止交易:

(一)在暂停交易期间未能消除被暂停交易的原因;

(二)中国证监会作出终止上市的决定;

(三)基金期满未被批准续期的;

(四)基金经批准提前终止的;

(五)其他必须终止的原因。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规则解释权属于本所理事会。

第四十三条  本规则经本所理事会讨论通过,并报中国证监会批准后实施。修改时亦同。

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上市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基金上市行为,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章程》,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基金指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

第三条  基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上市,应当遵守本规则的规定。

第四条  本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和本规则对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及上市推荐人等进行监管。

第二章  上市申请和审核

第一节  上市推荐人

第五条  本所对基金上市实行上市推荐人制度,基金在本所申请上市,必须由一至二名上市推荐人出具上市推荐书。

第六条  上市推荐人应当是具有股票上市推荐资格的本所会员。

第七条  基金上市推荐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确认基金符合上市条件;

2.确保基金管理人了解其应当承担上市规则及上市协议所列明的责任;

3.协助基金管理人进行基金上市申请工作;

4.向本所提交上市推荐书;

5.确保上市文件真实、准确、完整,符合规定要求,文件内所载的资料均经过核实;

6.协助基金管理人与本所安排基金上市;

7.与基金管理人签订的上市推荐协议规定的其他义务;

8.本所规定上市推荐人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

第八条  上市推荐人出具的上市推荐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概况;

2.基金的发行情况;

3.上市推荐人与基金主要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关系;

4.基金符合上市条件的说明;

5.上市推荐人认为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以及基金本身需要说明的重要事项;

6.上市推荐人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

第二节  上市申请和审核

第九条  基金申请在本所上市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基金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并公开发行;

2.基金最低募集数额不少于二亿元人民币;

3.基金的存续时间不少于五年;

4.基金管理人为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

5.基金托管人为经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具有开展基金托管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

6.基金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比例符合有关规定及基金契约的要求;

7.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财务状况良好,经营行为规范;

8.基金持有人不少于1000人;

9.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基金管理人申请基金上市,应向本所提供下列文件:

1.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签署的上市申请书;

2.中国证监会批准基金设立的文件;

3.上市推荐人出具的上市推荐书;

4.基金契约;

5.基金招募说明书;

6.基金托管协议;

7.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文件及基金管理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8.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基金托管人的审查批准文件及基金托管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9.基金管理公司章程;

10.经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基金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新设立基金除外);

11.基金募集资金的验资报告;

12.上市推荐人和基金管理人签订的上市推荐协议书;

13.上市公告书;

14.基金管理人指定两名代表的授权书;

15.基金已全部托管的证明文件;

16.本所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十一条  基金管理人、上市推荐人应当保证向本所提交的文件没有虚假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十二条  本所对基金管理人提交的第十条所述基金上市申请文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上市条件的,将审查意见及拟定的上市时间连同相关文件一并报中国证监会批准。

第十三条  如中国证监会对前条上市安排无异议,在本所和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签订《基金上市协议》,深圳证券结算公司和基金托管人签订《基金持有人登记服务合同》后,本所向基金管理人发出《上市通知书》。

第十四条  基金管理人应在基金上市日前三个工作日内将《上市公告书》刊登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报刊上,并将《上市公告书》备置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所在地、本所、有关证券经营机构及其网点,供公众查阅,同时报送中国证监会。

第十五条  《上市公告书》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1.基金概况;

2.发起人持有基金情况;

3.基金持有人总数及前十名持有人;

4.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及基金托管人简介;

5.基金投资组合;

6.基金契约摘要,包括基金的投资目标、投资范围、投资决策、投资组合和投资限制,基金持有人大会,基金托管人、管理人的更换条件和程序,基金资产估值,基金费用和税收,基金收益与分配,基金会计与审计,基金的信息披露,基金的终止与清算等;

7.基金的财务状况;

8.重要事项揭示;

9.备查文件。

第十六条  基金的《上市公告书》只可列示已往的经营业绩资料,但不得进行经营业绩预测。

第三章  信息披露

第一节  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第十七条  基金管理人应当履行基金信息披露义务。

第十八条  基金管理人应委托两名授权代表负责办理基金信息披露等事宜,本所仅接受和确认授权代表办理信息披露事务。

篇5

电网公司规模庞大,经济效益良好,由于行业特点和特殊的政策规定,其在资金管理上存在“高存高贷”的现象,即银行账户多,货币资金余额和长期借款余额巨大,有人戏称为“为银行打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电网公司采用了新的资金管理模式,通过建立资金管理中心,强化了资金管理,将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资金管理中心是作为电网公司总部的一个职能部门独立存在的。它不是单纯的金融机构,有权对各网省公司实施行政手段,同时能够享受总部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避免了与各网省公司和下属单位之间出现利益牵涉,以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

一、电网公司资金管理中心管理资金的基本原则

电网公司设立资金管理中心的根本目的是把分散的资金归集起来,形成规模优势,保障资金安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基本原则包括:

(一)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

坚持网省公司、中电财和公司总部三者资金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安全性原则

资金归集和使用仅限于公司系统,防止资金损失。

(三)所有权不变原则

资金资源的整合不改变各单位资金的所有权,整合的只是各单位余存的闲置资金。

(四)有偿使用原则

资金使用方应支付相应的利息费用,资金提供方要取得相应的收益。

二、电网公司资金管理中心管理资金的具体职责

资金管理中心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主要是合理地划分工作范围,明确职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职责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负责制定资金、融资(借款、债券、基金等)管理规章制度;

(二)负责建立健全公司资金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监控公司资金运动和资金状况;

(三)负责公司银行账户管理;

(四)负责公司内部资金融通和资金调剂,制定公司内部资金调剂方案,监督和检查资金调剂方案的执行情况;

(五)负责统一组织公司对外融资工作,制定公司融资方案(融资计划),组织融资活动及后续管理工作;

(六)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存量资金运作,提高资金收益;

(七)负责资金管理中心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

(八)负责争取和落实融资政策,组织开展公司债务置换,优化公司债务结构;

(九)负责银企合作、银行综合授信和信用资信等管理工作;

(十)负责管理和指导公司各单位资金结算中心的业务工作。

三、电网公司资金管理中心管理资金的具体内容

针对电网公司规模大、行业性强的特点,资金管理中心要有一套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其中包括资金归集、内部调剂资金、融资统一管理和资金安全监控。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资金归集

组织资金归集是资金管理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不是简单的资金结算,而是统一的资金管理。资金管理中心将各网省公司作为资金归集的子单位,充分发挥其结算中心的作用,加强管理与指导,使资金层层归集,直至总部。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将其作为开展资金归集工作的第二平台。特别是选择资金较集中的合作金融机构,利用他们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如集团账户、实时汇划等)和网络技术条件,提高资金归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内部调剂资金

资金管理中心在电网公司内部进行资金调剂,是保障资金安全、发挥资金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其具体方式大概有以下四种:1.各网省公司集中的资金优先用于内部调剂和安排,往往资金调剂范围越小,使用效率越高;2.充分发挥资金管理中心的核心作用,及时掌握各网省公司资金余缺信息,使资金能够在网省公司之间相互调剂;3.对于特殊项目的资金需求可以采用有偿方式调剂资金;4.在不同法人之间采取委托贷款的方式调剂资金。

(三)融资统一管理

资金管理中心集中审批电网公司各下属单位的预算安排和融资方案,统一制定融资计划,按照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先回报率高的项目后回报率低的项目的原则统筹安排融资。例如,2006年各单位编制了融资方案,报资金管理中心统筹平衡,中心相应地做了内部融资、中电财贷款和融资租赁等融资方案,确保通过的融资方案都能予以落实。另外,资金管理中心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组织网省公司提前还贷,或者延迟贷款,减少对外借款,利用循环贷款,将公司资金存量压到最低限度。

(四)资金安全监控

资金管理中心通过与金融机构联网,动态地、实时地采集公司各单位的资金信息,对资金进行集中监控。利用信息系统分层监控、分级负责资金安全,做到自动分解采集到的资金信息、自动筛选可能有问题的信息和自动分发处理。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开发银行账户集中管理系统,使公司各层级单位的所有银行账户变化都必须在系统中登记,定期填报银行账户余额,对公司各单位存量资金进行跟踪分析,清理和压缩银行账户,防范资金风险。

四、电网公司资金管理中心管理资金的积极作用

电网公司通过建立资金管理中心,在资金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公司的管理和经营起了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电网公司通过建立资金管理中心,对各网省公司分散的资金适时、适度地实行集中管理(如资金归集),统一筹措、调剂(如内部调剂资金),及时掌握资金流向,有效控制各网省公司的资金流量,在确保公司发展和生产经营有资金保障的基础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了资金安全。同时,严密的融资管理制度和资金监控措施,可以防范由于无序的、盲目的投资管理、融资管理等给公司带来的经营风险。

(二)资金管理中心集中分散的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通过利用资金的整体规模,调节各网省公司的资金余缺,统一融资管理,降低财务费用,增加投资收益,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公司利润。资金由分散运作改为电网公司统借统还、统一调度,减少银行账户,降低货币资金和长期借款余额,避免决策上的漏洞和使用的浪费。同时,利用各公司资金使用上的时间差,减少资金贷款规模,降低贷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篇6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 加强 企业海外工程 资金管理

一、前言

中国国企和民企在国际化及向海外市场扩张的同时,也开始着眼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资金管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加强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是推动企业海外工程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现代企业海外工程推行和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企业海外丁程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企业海外工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服务于企业海外工程总体财务目标。就资金管理的行为而言,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的目的主要是:

(1)满足企业海外工程设立的需要

设立企业海外工程必须要有法定的资本金。资本金是企业海外工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资金。只有具有足够的资本金,企业海外工程才能开张营业。从理论上说,资本金即企业海外工程的注册资本应当和实收资本数量一致。企业海外工程以资本金为基础,可通过借贷筹集更多的资金,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现代企业海外工程财务管理中,企业海外工程设立时的资金管理活动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满足企业海外工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资金管理,是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活动中最为经常性的目的之一。从总体上讲,企业海外工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维持简单再生产;一是扩大再生产。与此相对应,资金管理活动也分为两类,即为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要而进行的资金管理和满足企业海外工程发展和扩张进行的资金管理。一般情况下,这两种资金管理都会直接增加企业海外工程资产总额和资金管理总额。

(3)满足资本结构调整的需要资本结构调整是企业海外工程为了降低资金管理风险、减少资金成本而对资本与负债间的比例关系所进行的调整。现代企业海外工程资本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重大的财务决策事项。也是资金管理与资金管理决策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原则

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原则是指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以最低的资本成本,适量、适时、适度地筹集企业海外工程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本,是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的总体要求。具体地讲,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必须遵循以下3个原则。

(1)台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资金管理的数量应当合理。企业海外工程无论从什么渠道、用何种方式资金管理,都应首先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需要量,使资本的筹集量与需要量达到平衡,防止资金管理不足影响生产经营或资金管理过量而降低资金管理效益。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资金管理的时间应当及时。资金管理要按照资本的投放使用时间来合理安排。使资金管理与用资在时间上衔接,避免因资金管理时间过早而造成使用前的闲置,或因资金管理时间滞后而贻误有利的投资时机。

(3)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应当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筹集所需资本。企业海外工程从不同资金管理渠道和用不同方式资金管理的难易程度、资本成本和资金管理风险有所不同,因而在资金管理时应综合考虑各种资金管理方式的资本成本和资金管理风险,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本。

四、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如何加强企业海外工程资金管理

(1)树立现代化企业形象,创造良好的筹资信誉

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因此,无论是吸引投资者向本企业投资,还是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向社会进行融资,都必须以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为首要前提。首先,企业海外工程的发展和投资方向,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具有较高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符合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并以良好的经营业绩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求得较高的社会信誉。最后,企业海外工程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讲求信用,如果企业经常拖欠债务,就会丧失企业的信用,势必给筹措资金带来困难。

(2)加强银行账户管理

很多中国企业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外办事处。如何有效地管理繁多且复杂的银行关系及海外账户。同时确保闲置资金尽快集中回流是这些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银行账户管理的重点在于调整银行关系和精简银行账户,其中最关键的是:减少银行账户数量。企业在全球应统一于同一家国际性银行开立收款和付款营运账户(包括本币账户和外币账户)。在个别偏远国家,海外办事处可以继续使用当地银行的服务,并且通过当地银行的SWlVITMT940电报,将每天的账户情况汇总到该国际性银行,用于监控账户的活动及余额情况。鉴于众多的中国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企业应在特定国家当地法规容许的情况下。建立本国的资金归集构架。把所需资金从收款账户自动划转到付款账户进行必要付款,以减少人工转账操作及其带来的风险。通过合理简化银行账户可以巩固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增加账户利用率。提高账户透明度,同时统一的银行服务标准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中国企业如果在特定国家拥有多家办事处,可以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该国的内部资金归集构架,将资金集中在一个主要账户,从而加强财务控制。如果企业在海外办事处有外币资金,则可应用跨境流动资金管理。

篇7

关键词:企业;资金管理;工作问题;解决对策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寻求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对于企业运营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将其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不断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资金管理的积极作用

1.优化投资决策管理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以规范的资金管理作为基础;尤其是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需要加强投资管理,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企业在进行新的业务活动投资时,需要考虑目前的资金管理情况,为投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应该明确企业现有的资金状况和资本结构;特别是在投融资时,更要充分考虑成本情况,预估投资活动需要消耗的成本费用,保证资金链的可靠性;同时,需要对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核算分析,调整企业的资金结构,确保企业业务投资符合实际发展需求。

2.全面考核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是管理人员需要明确的工作要点,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所以,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就需要将资金使用效率考核纳入资金管理体系。企业资金管理的目标就是节约资金,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实现资金利用率最大化,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所以,大多数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会通过考核资金使用效率的方法,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本增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减少资金管理风险。

3.完善资金分管使用制度

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对资金收支行为进行科学管理,为业务活动开展提供准确的依据,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约束和管控。目前,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资金分管使用制度属于一种常见的制度形式,可以实现对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企业需要周转资金时,能够通过资金分管使用制度,防止资金使用不合理等问题,有效规避风险。企业不断完善资金分管使用制度,能够帮助各部门和资金管理相关人员明确资金的使用情况,减少资金浪费问题,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准确的资金管理信息,防止资金链断裂等资金风险。

4.有效监督企业资金流向

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会产生频繁的资金流转,特别是资金数额较大时,难以有效地进行资金管理,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向出现偏差,很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开的情况。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可以监督资金流向,帮助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和分析资金支出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的财务支出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和纠正,减少资金浪费或流失问题;同时,完善工作流程,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严格进行资金支出,避免财务风险。

三、企业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

1.风险可控原则

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风险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风险就是资金管理风险。企业如果发生资金管理风险,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极大影响。企业在实施资金管理时,需要执行风险可控原则,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资金管理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很多企业都会遇到资金管理风险,甚至超出企业的可承受范围,导致企业经营秩序紊乱,不仅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还会产生资金流失问题。由此可见,在资金管理过程中落实风险可控原则,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加大资金风险管控力度。

2.科学使用原则

企业科学地使用资金,能够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开展资金管理工作时,减少各种风险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企业在开展资金管理工作时,要坚持科学使用原则,根据工作规划合理地配置资金,不断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当前,企业需要加强资金、技术及人员的有效配置,特别是需要加强资金保障,避免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企业在使用资金时,需要分析资金管理内容,针对每一项业务活动,合理地分配需要使用的资金,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

3.提高效率原则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企业资金管理的要点。如果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就会产生资金浪费等问题,严重时还会使得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因此,企业在开展资金管理工作时,需要落实提高效率原则,将资金管理作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浪费问题,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在使用资金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协调合作的工作模式,从而有效地配置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目前,很多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在开展相关业务工作的过程中,资金管理人员没有完全履行工作职能,导致企业资金使用受到限制,整体的使用效率较低。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资金严重分散,甚至有些分公司在银行开立多个账户,导致企业集团总部无法有效地掌握资金的整体情况,造成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势头较猛,但是没有充分考虑资金使用情况,盲目投资相关项目,扩展项目投资,不仅难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会增加资金成本,影响投资合理性。长此以往,企业后续的必要投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还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

2.预算管理不规范

预算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内容,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全面掌握预算管理内容,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预算管理实现预期目标。但是,部分企业在资金预算管理时,还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虽然企业会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年度资金预算编制工作,但是没有对预算编制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实现对相关人员的有效约束,很容易引发财务风险。部分企业的预算弹性较大,管理人员没有结合现金流量和生产经营状况,细化资金预算内容,导致资金难以得到有效统筹管理,资金管理过程缺乏合理的规划,影响了预算管理效率。

3.缺乏内部控制机制

资金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效,所以在落实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督促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充分体现岗位价值。部分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缺乏可靠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没有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导致工作人员的行为无法得到规范,容易出现违规行为。部分企业没有针对资金筹措、经营投入、信贷管理等,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尤其是管理人员使用资金时缺乏严格监管,导致部分资金业务无据可依。在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资金管理比较混乱,工作人员的行为比较随意,缺乏责任意识。当出现问题时,工作人员经常推卸责任。数据审核及财务收支等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影响了各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五、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在优化资金管理流程时,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可靠的措施,实现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企业集团总部可以应用会计委派制,对下属公司的会计核算、集团审计等工作内容进行监督管理;要求会计主管在从事日常工作时,遵循制度要求和内容,有效履行工作职能。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有效开展审计工作,能够规范资金使用流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各种风险。所以,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职能,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有效使用各种方式方法,规避财务风险。另外,企业需要针对资金管理流程,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以事前、事中、事后投资决策审核为基础,让管理人员监督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2.强化融资渠道管理

融资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和方案,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经营中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分析目前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否能够满足战略发展需求。为了提高运营效率,企业可以增加融资渠道,防止融资成本过高,导致投资项目失败。目前的企业融资模式,最常见的有发行债券、股本融资及基金等方式,这些资金筹集方式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规范性,避免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资金管理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不论利用哪种融资渠道和方法,财务管理人员都需要事先做好科学的预算管理和融资评估工作,针对其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和控制,在实现资金筹集目标的同时,确保资金融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的基础是预算编制,为了实现资金管理目标,企业需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企业需要确定经营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资金预算管理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分析预算管理方案的可行性。预算管理是影响企业资金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预算方案,开展各项业务工作,防止超预算支出或无预算支出等问题。与此同时,财务部门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预算监督,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审批资金时,相关人员要保管好工程预算管理预案及相关档案资料,不断优化预算管理工作流程,提升资金管理水平。

4.选择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式

资金管理的核心就是确保资金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规范性,在企业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满足企业的运营发展需求。在选择资金管理模式时,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结合企业特点和现实情况,选择成熟的模式,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部分企业比较关注内部资金供求关系,因而建立资金结算中心,简化资金结算流程,及时回笼企业资金,实现对资金的严格管控。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账户数量,增强企业信用,在归集资金的过程中降低风险,从根本上减少成本支出。有些企业会在满足成立时间、注册资本及净资产率等标准的前提下,建立独立的财务公司,对企业资金流通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有效投放资金。财务公司可以站在客观角度,分析企业的经营情况,提高每笔投资的收益,避免资金分散、低效、浪费、流失等问题,并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5.加快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各行业都已经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很多企业会以信息系统为核心,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质量。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资金管理力度,为企业的项目开发、融资等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减少人工操作产生的失误,避免人为因素对资金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促使企业资金管理向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还可以实现对相关资金和账户的有效监督管理,构建完善的资金管理信息化操作流程,让管理人员掌握信息化操作方法,实现资金结算集中处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安全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资金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资金结构、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企业需要明确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实现企业资金的有效使用;结合具体情况,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优化配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构建长效机制,提升资金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玉婷.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山西农经,2020(22).

2.汤威.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中国外资,2019(22).

3.杜伟.浅谈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财会学习,2019(29).

4.易展.浅谈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9(16).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项目资金 管理

项目资金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整个事业单位管理活动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同企业一样,在进行日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货币计量对单位整个资金预算以及经营活动中资金的收支予以统计和记录。项目资金管理以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资金使用的活动为核算对象,对事业单位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和反映。项目资金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不同项目之间不存在资金的挪用和占用现象的发生。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促进资金支出的科学性,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行使社会公职,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和保障。

一 项目资金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行政事业单位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带动社会经济正常而全面的发展。同企业中的项目投资一样,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决策时同样需要对投资活动的具体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项目投资中的资金管理活动进行控制,以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发挥项目的实际社会价值。为了更好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实现资金管理活动,保障项目资金在支出环节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应该坚持以下三方面的原则。

1.合规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的合规性原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时,应有一套稳定的适用的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可以遵从。合规性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应当设计和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制度,在项目投资活动中能够做到按章办事、有章可循。在具体的项目活动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有关项目资金使用前的审批、使用过程中的支出及使用后的绩效评价等活动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项目资金中的管理过程中遵从合规性原则,可以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2.经济性原则

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重点关注项目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投资虽然不同企业一样,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而存在,但是都注重项目投资过程中的效率高低。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之前,应当同时关注项目未来能为社会带来的社会效应及相关的经济收益。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虽然以实现公众价值为首要目的,但是仍然不能忽视或忽略项目本身的收益问题。从具体环节上来看,行政事业单位遵循经济性原则需要创新项目论证方法、优化项目资金的支出结构,关注事业单位资金投入的合理性,以及在资金使用时资金利用效率的高低和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

3.效果性原则

项目资金管理活动中的效果性原则,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在项目投资活动之前,应对项目资金支出的数额设定一些定量和定性的指标,以能够对项目资金的支出情况做出评价,判别项目资金管理活动中是否存在着问题。这些指标包括资金使用率、支出效果率等。通过对这些指标完成效果的考核,可以更好地知道企业项目资金管理活动实施的情况,为改革和完善项目资金管理提供依据。

在实际的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以上三个原则,将其贯穿于整个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活动中,充分考虑财政项目资金支出的多样性特征,确保项目资金支出得到全方位的控制。

二 项目资金管理活动存在的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的经营活动与企业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两者的目标不同,导致了在经营活动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原因,适用于企业的一些内部控制和相关规定,难以套用在事业单位上,造成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难以做到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其中又以项目资金管理活动体现得更为明显。事业单位的财政项目支出不仅要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结合当地情况将社会效应也纳入考核范围。如此多的复杂因素汇聚在一起,导致了项目资金管理活动存在着不足。

1.缺少预算编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投资活动往往受社会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是为了完成社会公共服务和价值而进行的投资。一些事业单位仅仅为了完成相应的项目投资任务而忽视了对项目价值的考虑。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投资活动之前,没有对项目进行深入的调研与分析,缺乏对项目未来资金使用情况的预算编制,或者编制过程中缺少对具体支出项目的进一步分析。这种情况下设定的预算编制也难以起到预算控制的作用,不能准确反映项目实际的资金需要,加大了资金剩余和资金短缺的风险,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项目的审批和资金拨付存在着不同步的情况。行政事业单位项目的审批主要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而项目资金的拨付则来自财政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由于沟通上的不便,往往会使项目的投资和建设活动发生不协调的情况,具体体现为: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已经获得了审批、得到了许可,可以开始实际的投资和建设活动,而此时由财政部门下发的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造成投资项目的延误,以及社会职能实现的延迟,造成了损失;另一方面则恰好相反,项目资金提前到位,但是项目的审批工作却还没有完成,导致大量资金闲置,难以产生效益。

3.资金被截留、挪用

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活动所需资金应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不得随意进行项目之间的资金调用和周转等违反相关规定的操作。在现实情况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涉及领域较广,项目活动不单一,呈现出项目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行政事业单位在对项目进行管理的时候,往往存在多头管理、分散使用的现象。其中负责资金管理活动的财务人员只局限于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工作,没有参与到项目资金使用前期的规划和决算等事前工作,在项目进行的活动中只能被动地对项目活动进行一个监督和反映,难以有效评价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截留、挪用和超支等现象。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一旦没有按照正常的使用程序进行使用和投放,比如一个投资项目的资金被用于另外一个项目活动中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的项目无法按照既定的建设时间完工。

4.项目资金监管意识不足

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考核要素便是该单位在一定期间内完成的政绩,是外在的能被社会大众和上层部门直接观察到的。然而在实现事业单位社会职责过程中的成本的耗费和管理的好坏则难以纳入考核的范围之内。这就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忽视项目资金管理,对资金管理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行政事业单位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一种风气,那便是注重项目的申请,忽视项目的具体实施;注重资金的筹集和投入,忽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效率和效果。这种只注重项目数量而忽视项目质量的行为必然会造成项目整体质量的下降,弱化了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三 改革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在执行中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以上不足,结合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为了实现高效的项目资金管理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做好以下三点。

1.合理界定投资范围,保证重点项目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相关活动具体的实践者和带头者,在领域范围之内开展有关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但是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投资规模等现象,缺乏相关的自我约束。没有一套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投资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的主观随意性高,易造成项目投资效率降低和监督管理活动失效。因此事业单位在项目资金管理活动中首先要做好项目的立项工作,确定项目投资的范围,做到项目“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确定项目的时候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实际社会价值,把资金投入到最为关键、与民生最为紧密的事业中去。

2.健全预算和监督体系

良好的项目资金预算是保证项目资金利用效率提高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完善预算编制的质量,才能保证项目资金在拨付的过程中有条不紊,与项目资金的实际使用数量相吻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做好预算编制,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资金拨付不足而导致的项目建设的延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只注重项目资金的申请,而忽视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为了更好地解决资金使用混乱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做好事前投资的控制,从项目开始建设前就做好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避免实际支出显著超过预算支出。

3.做好项目资金的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吸取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监督和管理上的经验,不断推进项目资金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首先,项目资金的使用都应当有相关的授权审批制度环节,项目资金应当在规定的范围、额度之内进行使用,对重大的项目资金活动应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进行集体表决;其次,在会计账户的核算时,应当施行项目资金专账核算,确保各项目核算时的独立性,使得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能够得到清晰和准确的反映。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建立健全项目信息的公开制度,将项目资金的预算和开支等信息向大众公开,便于外部其他监督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项目资金在使用时合乎规定。

参考文献

[1]吴铁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21)

篇9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浪潮环境下,企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即企业面临的市场开拓、自身财务管理内需建设、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愈发强劲。为此,企业应加强自身财务管理系统中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价值与效益,以此才能使企业价值得到升华,提高自身投资经营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文章中基于企业资金管理原则以及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与之出了可行性资金管理实行对策。

关键词资金管理企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行为主体的主要工作职责内容都是与资金、财政业务方面打交道。为此,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知识经济莅临的年代下,如何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管理使用效益与价值成为了当前企业财政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一方面,企业资金管理涉及的诸多环节,其中包含企业生产、经营、内部会计行为主体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信息客观分析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企业认真处理好各个资金管理的工作事项,如加强会计实务处理、正确下达财务决策、做好现金流量分析等也势必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与资金周转盘活能力,使得企业能够创收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企业资金管理的定义概述与管理原则

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主要指财务工作行为主体对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与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的客观、正确分析与管理控制等。其中资金管理内容包括资金计划、使用控制、财政监督、以及考核等实务管理工作。对中小企业而言,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能够提高财务会计实务处理质量与保障会计信息更加真实有效等;对大型企业集团与股份控股公司而言,强化资金管理可使得企业整体财政决策下达的质量与实行成效提高,并能加速公司资金使用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等。

企业资金管理原则:资金管理原则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划清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各项目的运作资金的使用界限,从而保证资金管理有序,避免混合乱用现象发生。一般而言,资金管理实行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合法性原则。即资金管理能够遵从国家财政部贯彻的政策与执行文件精神,以及各项财经法规条例与公司规章机制等。其二,合理性原则。资金管理合理性原则主要倾向于资金使用能够合理调度使用资金,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恰当使用企业资本资金。其三,经济适用原则。即资金管理能够满足自身公司所投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投资成本合理化的经济需求,满足投资产品与所投项目等的使用需求等。其四,统筹管理原则。即企业各责任主体单位能够协调管理,合理分工,从而才能实现资金管理的职责明确分工,满足资金统筹管理需求。

二、当前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投资理财与经营发展过程中,往往本着做足做大与力求发展经营规模能够壮大的思想。但是,如果期间如果与资金打交道的任何业务环节处理出现纰漏,都会势必导致自身内部财务风险与危机隐患形成。为此,企业应重点处理好资金管理表现不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资金管理体系结构不健全,监管执行不力

任何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都会对自身公司制定一套资金使用与管理计划,以正确指导自身公司正规科学使用资金、部署财务决策等。然而,当前不少企业往往表面工作做得很足,而实际财务会计实务处理、相关财务业务处理等不能有效遵循计划规章来进行。如不少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的指导思想、责任意识上对资金管理重视程度都较低,即资金价值观念非常低。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往往不合理计划使用资金,铺张浪费资源现象尤为严重。另外,不少企业长期计划往往执行不力,大量款项的赊销或资金筹集找不到能够增值投资的出路。所以项目稀缺时造成资金闲置而得不到有效利用,进而制约企业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而企业资金短缺时,又有不少企业财务决策、资金使用计划不能预见长期收支计划的制衡与变现,导致自身实际周转所用的资金难以回笼并不知资金实际使用状况,久而久之落入经营危机困境。

(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随着企业基本管理职能的变革作用深化与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企业资金管理难免存在问题。但是不少企业明知问题存在,却视多头开户、投资随意、资金管理混乱现象而不予以重视。同时,不少子公司不能及时向上级反映账户资金使用明细程度,从而造成零散资金难以回笼,对资金管理形成规模化管理很是不利,并逐步丧失资金盘活与投资项目的良机。另外,企业资金使用率低下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与企业库存占用时间长短、压货堆积也有着重要联系,加之不少企业往来应收账目大量存在,不少账款随着时间推移而成死账等现象的存在,都影响了资金流动,从而也导致资金使用创收地效益难以变现。即资金周转瓶颈由此形成。

(三)财务信息失真程度高、影响财务决策质量

会计信息的真实是评估资金管理与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衡量依据。然而,部分企业相关责任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常常存在误报会计信息、虚增会计核算信息账面价值的现象,从而直接导致项目汇总账面利润增高的现象,而实则是应收账款久居不下与虚无资产大量衍生。另外,企业财务部门会计行为主体的专业技能、从业素质、职业判断能力都会造成工作失误、信息凭证失真程度难以保证的客观存在现象发生即综合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严重影响了财务决策质量。三、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实行举措

(一)正确处理好理财投资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矛盾问题

众所周知,高收益伴随的同时也会面对高经营风险。而随着国家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增加,不少银行金融组织机构为了吸引企业在理财产品上投资,不少银行已根据产品特点调高了收益率,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更高的市场风险。另外,如黄金、股票、基本、债券等非银行投资产品也提高了收益率。为此,企业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必须要注意机会成本与理财风险伴随局面,并对此高度重视。而在内部资金管理体系结构健全方面,也要根据实际经营现状去做出近期计划与长期资金管理使用计划等,即既要解决好外部因素的风险收益矛盾问题,还要加强内部资金使用计划部署,做到内外协调管理,以此才能逐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分析好投资对象

企业发展,必须重点分析投资项目的所在价值,或者能够客观评估项目投资理财产品的实际价值含量。也就是说,企业投资对象的最终收益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程度有关。为此对于投资项目本身,要科学预测并评估项目的未来机会成本是否能够变现出最终可观的经营效益,并结合影响资金使用的因素对现金流量进行客观分析,保障使用资金能够时时处于盘活状态;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资,则要认真分析好汇率、利率及其他指标等,从而才能在加强业务操作技巧的基础上,保持基本收益,而不至于冒着较大经营风险去赚蝇头小利。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营造健康治理结构

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基准要素往往要求企业能够具备“产权清晰、法人代表具备明确地位、投资人责任明确化、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化、规章管理机制规范化”等特征。从而才能在结合各种客观因素的基础上,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循相应规章机制,保证会计资料、信息等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可靠性,进而营造出健康的会计内控实施环境与明确出管理制度治理结构,保障资金管理所需财务信息的质量,以此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灵活运用往来资金,处理好债务结算、以货抵债等的财务信息不真实现象与人为逾矩行为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结语

总之,强化企业资金管理工作进程是一项系统工作,并且需要能够长久坚持正规管理,做好现金流量分析与正确下达财务决策等。以此才能避免虚假会计信息、错误选择投资理财产品、不正规项目投资、以及人为舞弊逾矩行为的发生,逐步提高财务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与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萍,姚晓霞,郝雯雯,宋燕.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及财务公司功能的整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7).

[2]郑艳红.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6).

[3]沈敬军.对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的探讨.财经界(学术版).2010(06).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主流形式。企业集团本身的发展,在资金管理具体控制方法上也形成了多种模式,目前较为流行的资金管理模式主要有内部银行、结算中心和统收统支等形式。诚然,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张,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理念、模式以及手段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从国外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来看,主要有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欧美模式以资金集中管理为主线,兼顾资本结构、管理要求和控制力等各个要素,分别形成统收统支、富裕资金集中、财务公司和收支两条线等模式,如GE公司采用财务公司作为集团资金管理的主要模式,根据集团业务的分布,分设欧亚财务中心和美洲财务中心。日韩模式的企业集团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产物,主要有独立系企业集团、旧财阀系企业团、银行系企业集团以及政府和私人合办的企业集团。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起步较晚,总体而言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实施分权管理,委派财务总监阶段;企业集团统一财务软件,行使知情权阶段和资金集中管理,统一结算,统一借贷阶段。伴随着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发展,理论界也形成了大量有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探讨成果。如袁琳(2001)认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应与管理体制相适应。张延波(2002)认为企业集团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资金管理模式,在企业集团的不同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并非是一层不变的。周文军(2007)通过博弈论分析,提出具有二级法人结构的企业集团应建立结算中心或者财务公司来加强内部资金管理;同时拥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企业集团应在物理上和财务上隔离两者之间的内部资金转移机制。史立明(2009)在比较国内外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集团财务公司为平台建立企业集团现金池的资金集中管理组织形式。兰长富(2010)研究了企业集团在金融危机下的资金管理模式,认为银企账户库模式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创新策略,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前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化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最大现实情况。在此背景下,企业集团的产业战略选择固然重要,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也相当重要,能够适应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化需求的资金管理模式必能推动企业集团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的企业集团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在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化背景下,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

二、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主要模式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即企业集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平台。一般而言,在实践中主要有报账中心、内部银行、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等四种模式。

(一)报账中心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资金管理高度集中,一切现金收付活动都集中在母公司的财务部。集团母公司通过报账中心,解决统一报账、统一收支的问题。报账中心模式又分为统收统支和拨付备用金两种形式。

在统收统支的情况下,集团成员企业(分支机构)不单独设立账号,所有现金收入都必须集中到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一切现金支出都由母公司财务部门来执行,现金支出的批准权高度集中。统收统支方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企业集团实现全面收支平衡,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其缺点在于统收统支不利于调动成员企业开源节流的积极性,影响成员企业经营的灵活性,进而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效率。

拨付备用金是指集团总部按照一定的期限拨给成员企业一定数额的现金,备其使用。在这种模式下,成员企业的所有现金收入必须集中到集团财务部门,现金支出必须持有关凭证到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报销以补足备用金。

(二)内部银行模式

内部银行是将社会银行的基本职能与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内部管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进行企业或集团日常的内部往来结算管理和资金使用效率管理。其管理上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全额有偿占用方式。即成员企业的所有内部贷款都实行有偿占用,计算利息;二是差额有偿占用方式。即对定额外部分的贷款计息或多收利息。内部银行模式的优点在于其统一制定结算方式、时间、规范结算行为,有利于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资金违规使用情况,进而纠正资金使用中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三)结算中心模式

财务结算中心(NSC,Netting Settlement Center)通常设在集团母公司财务部门内,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其性质有些类似于内部银行,主要服务于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这种模式下各成员公司都设立自己的财务部门,拥有独立的账号(通常是次级账号),并且实行独立核算,集团总部对各成员公司的现金实施统一结算,节约企业集团的资金成本。由此可见,采取这种模式并非要求各成员企业都必须将资金集中到企业总部。相反,各成员企业拥有较大的经营权和决策权。

(四)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是一种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财务公司大多是在集团公司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由人民银行批准,作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而设立的。

财务公司的特征在于,它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企业,与其他集团公司的子公司的关系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市场竞争关系,相当于将市场关系内部化。承担集团公司募集资金、供应资金和投资的功能,并且对集团所属子公司寻找项目供应资金,因而财务公司也行使对子公司和对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的监控功能。在这种模式下集团公司经营者不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现金使用和取得。

三、产业升级背景下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产业升级背景下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原则

1.协同性原则。在产业升级背景下,集团企业涉及的产业相对较多,当然这种产业可能是横向的产业组合,也有可能是纵向的产业组合。无论是横向的产业组合还是纵向的产业组合,都要求集团企业对集团内部的产业进行整合,使企业集团能够将产业多元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实现资金在产业间的分配。最能体现资金在产业间分配的原则就是所谓的协同性原则。在企业集团下,每个产业都有可能是一个成员企业,也有可能是一个部门分管一个产业。不管是在哪种模式下,总体来讲,协同性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金投入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二是对不同产业或者是产品间的资金投放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三是集团成员之间的资金投放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当然在协同性原则下,上述三个比例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产业的相对重要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第二个原则权变性原则。

2.权变性原则。权变性原则要求企业集团的资金投放与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及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对手的变化等做出相应调整。在产业升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会随着外部金融环境或者是产品的市场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也要求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模式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资金在各个产业间能够实现及时调整,最终实现资金的最优化使用。

3.集中性原则。企业集团产业较多,成员企业较多,一旦当金融环境恶化的时候,资金有可能会出现短缺,因此这就要求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及时做到资金集中,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集团的战略性产业,以形成超过竞争对手的差别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是指集团应尽可能将资金投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项目或者产业上,使更多的资金参与周转。求利性与及时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往往获利大的项目占用时间长,变现能力慢,风险较大。为了满足及时性的要求(如偿债,支付各种款项,对付意外事件等),企业只有将部分货币资金投放于获利性较小但流动性强风险弱的项目上,因而必须将资金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日常的经营活动并长期占用,称为永久性资金;另一部分作为流动性资金占用,随着业务对资金需要的增减而变化,充裕时可以用于短期投资获利。但从货币资金的特点看,求利性必须服从于及时性需要,只有在满足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基础上方能获取利润,否则企业可能出现支付困难。

(二)产业升级背景下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选择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在产业升级背景下,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既要有利于集团资金的及时调度,更要有利于集团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本文认为企业集团应该建立以产业为导向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即在各个产业下归口设立自己的资金管理中心,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结算中心,但是和结算中心的区别在于产业导向的资金管理是以产业链为导向构建的(如图2所示),而结算中心则是以成员企业为导向建立的。

图1:资金管理模式图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以产业为导向的资金管理模式实质上是把资金决策管理权在不同程度上下放到各个产业中心,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从信息决策的角度来看,产业中心可以根据自身行业存在的问题或者自身的优势及时作出有效决策,因地制宜搞好自身的各项业务。这种资金管理模式使各个产业中心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由度。

(三)产业导向的资金管理模式实践的条件

1.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在以产业为导向的资金管理模式下,不仅要求企业财务人员熟知会计制度、财务应用软件等常规会计财务知识,更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能够实时掌握相关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如国家关于相关产业的政策、每个产业的市场容量、未来发展趋势等,也就是说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在掌握财务知识的同时,更要熟知每个产业的背景,做到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新财务人员。

2.强化财务信息的决策支持职能。在实时掌握产业发展态势的前提下,要建立与产业相联系的先进的财务——产业分析机制,通过产业分析和财务分析相融合,确定重点关注的产业方向,对关注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因素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揭示其客观影响要素和内部管理等深层次原因,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决策建议,规避潜在风险,改进管理工作,为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

篇11

关键词: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原则;措施

一、引言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而通常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上的资金管理主要包括资金的来源管理、资金的投向管理、资金的运营管理和现金流管理等方面,狭义的资金管理仅指资金的运用和筹集,重点是对现金流的管理。管理好集团公司的资金,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原则

资金管理是集团公司确保资金有效运行并获取较高的使用效益的关键内容,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集中性原则

集中性原则能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方向提供资金的支持和保障。从一些成功集团公司的发展经验来看,一个企业可以对事权进行分散,来获得更高的办事效率和民利,但是对于企业发展的财权则必须要进行集中,并且要进行高度的集中。倘若在一个集团内部没有高度集中的财权来对公司的资金管理进行指挥,那么企业就会缺乏规范统一的财务资金的调度制度,无法形成一个同意的信息平台,造成数据信息的传导不畅,进而出现资金结算不集中的现象。这样作为企业的决裁者则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对管理、监督和控制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保证资金在不同只能之间的投入比例;二是要保证资金投放比例的合理;三是要主要调整战术资金与战略资金的比例关系;四是集团公司内部各部门要建立相互融通的资金关系。

(三)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说集团公司应该审时度势,将资金集中投放到能够提高企业盈利,促进企业成长的项目上,这样就能保证集团公司的资金能够进行一个有效的流通,保证企业发展的活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根据资金的特点,求利性还必须满足及时性的需要。

(四)权变性原则

权变性原则,主要是说集团公司做出的资金投放和管理的措施不能僵固不变,要能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当的改变,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加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统一资金,采用集中管理模式

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就要求集团母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管理工作要与下属公司自主管理权利进行有效的结合,做到“四个结合”,即资金有效平衡与资本结构优化的结合、资金占用目标与过程管理的结合、外资高效利用与风险管理的结合、资金信息化管理与业务流程的结合。

1、统一银行开户管理,确保货币资金安全。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就是对货币资金进行管理,货币资金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造成了管理难度的困难。企业若想做好货币资金的事前控制工作,就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货币资金的内部牵制制度,裁剪子公司内部在社会上的空闲账户,保留使用唯一的基本账户,实现资金的收支两条线。这样,集团公司便可根据集团发展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子公司划拨相应的发展资金投入子公司的发展运营,同时,子公司的收入运营利润也可通过该账户定期划至母公司的账户,从而保证了集团公司对资金的统一集中管理。除此之外,集团公司还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设立单独的财务公司,负责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务结算问题,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金融职能,通过内部的结算来代替货币资金的结算,实现集团内部无货币资金的流转,从而更好的对资金实现控制与管理。

2、统一资金调度,强化监管工作。对重大的资金调度权要进行高度的统一,要通过努力将资金引向投资风险小回报高的地区。同时,下放部分的资金管理权限跟下属子公司,从而实现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资金运营情况的监控,降低资金结算的风险。集团公司还能够根据子公司的年度资产预算情况确定子公司的资金使用规模,据此下拨资金给子公司。子公司的所有的资金则通过收款专用账户上划到集团公司的账户内,实现集团公司对资金的一个统一调配,降低资金的运营风险。据此,集团公司还可以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其他的运营投资,实现企业的利益。

3、统一资金信贷管理,确保筹资效益和资金安全。通过集团财务公司对内部成员单位的贷款制度的管理,可以有效合理的调节集团内部的资金流向问题,优化企业内部的信贷结构,提高企业内部的资金质量。集团公司要对对外的筹资职能进行统一控制,要根据集团的自身资金结构以及子公司的发展需要,向相关银行进行统一的贷款办理。对各子公司要进行严格操管,未经总公司批准,各子公司不得对外自行担保进行资金的筹措,从而降低筹措资本的风险和负债的风险,确保集团公司的效益。

4、统一资金过程的控制。集团公司要根据每年度资金占用预算的指标,进行相应的经济责任负责制度。通过对预算的跟踪、考核,对子公司的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子公司使用外资的情况进行管理,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对贷款的政策和利率的水平进行综合考评,做到合理的引用外资,从而防止过量使用外资造成的一系列外债风险。

(二)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

集团公司的预算做到是否合理到位,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效果。

首先,要从集团公司的资金的集中管理着手,逐步建立并完善企业的结算制度,强化企业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管理功能,达到提高利用资金使用率的目的。

其次,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预算的全面管理机制,并对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实施的预算进行严格的控制、分析与考评,将预算制度作为集团内部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进行,严格把企业的资金的收纳情况纳入预算管理的程序中。

最后,要明确现金流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要把企业的现金流作为企业监控的一个重点,进行分门别类,加强管理和现金流的预测分析,强化监控,严格按照预算的编制进行资金的支出监控,控制现金流的流出与流入,从而保障企业的支付能力预计偿还贷款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企业 资金管理 问题 对策

资金是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血液,对它的管理工作是整个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企业在资金管理的理念、方法、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全面的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益和水平。本文通过对企业资金管理的相关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就如何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不断提高企业在资金使用管理上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和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资金管理的概述

(一)资金管理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意义

企业管理中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1、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资金缺乏问题

目前,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两种问题,即资金的紧张以及资产未有效利用。而资金管理工作恰恰能够将闲置的存量资金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将资金通过流动资产或者股份的方式进行重组和优化,有效的缓解了企业资金的紧张问题。

2、有利于扩大资金的规模

企业资产的分散重复问题在当前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之一。而资金管理工作则能够将企业的资产进行快速的积聚,形成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生产的规模。

3、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有些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济行为不规范、不合理,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低下。而资金管理工作能够通过对经济活动中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避免资金的严重浪费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资金管理的原则

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即:

1、效益性原则

主要指的是企业要尽量将资金运用到那些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的经济项目和业务中去,以便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协同性原则

主要指的是对企业内部个财务要素之间要保持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实现资金使用上的利益均沾、成果共享。

3、集中性原则

主要指的是对财权的集中控制,在企业的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高度集中化管理的资金使用管理系统,对资金实行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从而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当前资金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中主要存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式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在内部财政管理工作上依旧是沿用的原来的口头汇报和财务报表的方式进行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这就造成企业的财务工作在管理过程中时常出现会计核算不严谨,财务报表失真,工作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造成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从而导致决策的滞后。

(二)没有完善有序的资金管理模式

目前,有些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制定完善的资金预算制度,而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预算制度,却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造成资金管理工作的有章无序,从而加剧了资金统筹及控制上的随意性,造成营运资金的紧张或者过剩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三)缺乏完善的考核监督

目前,部分企业在资金管理上存在事前控制不足,事中审计不严,事后管理疲软等问题。有些财务会计人员不能充分的了解本企业在资金及经营方面的实际具体情况,再加上财务部分的从属地位,导致有些时候财务工作必须要按照某一领导的要求去办,形成财务服务于会计,会计服务于领导意识的被动局面,造成财务资金在监督考核上的乏力性和滞后性。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和提高资金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一)加强资金的日常管理

1、制定资金管理的总体计划方案

企业要根据其发展的目标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总体计划的制定,并使财务部门联合各有关部门对资金的回收计划进行编制,从而确定在各个时期的资金投放额数,进而对资金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2、对款项进行逐笔的跟踪

对每一项的资金进行严格的审批,并进行资金投入回收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同时,建立和完善定期的检查监督制度,从而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好资金的流向。

(二)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

1、建立健全资金的定额管理体制

所谓资金的定额主要是指的企业根据内部各部门在某个时期内的经营目标、特点等对某一时间点的最高的资金需求量的核定。其目的是使企业内各个部门都对资金的流向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在进行经营活动时,能够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好资金的使用情况,将资金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2、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体制

企业要对资金管理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资金投入、支出、使用等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以确保资金流动的正常、有序。企业要全面的对经营管理中的各项环节实行资金预算的分析、编制和考核制度,并将预算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严格资金的投入、支出和回笼。

篇13

1、集中性原则。集中性原则体现集权管理思想,是要保证电网公司集团总部可以全范围内迅速而有效地归集与管控全部资金,使这些资金的流动与运用达到最优配置。过于分散的资金虽能使下属单位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相应带来的是资金风险和成本加大,资金分散沉淀与周期性闲置不利于电网公司集团总体效益的提高。因此,为了电网公司发展战略的协同性以及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贯彻“资本在最关键的领域优先分配”的思想,公司应采取资金集中管控原则管理,实现资金中归集、集中支付、统一融资、统一调度以及统一运作,有机协调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提高资金规模效益,降低资金闲置率及资金利用风险。

2、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指电网资金管理遵循安全稳健的原则,各单位应严格执行电网资金管理相关制度办法以及《资金管理标准》、《资金安全管理办法》,构建电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严格电费收取各流程,规范资金支付的业务操作,严格执行审批、复核制度,全面降低企业资金安全管理风险。电网企业在进行大额资金调度、资金运作时,严格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按制度预先制定计划,经公司总部批准后方可实施。且资金运作也不是以纯粹的高收益为目的,仅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的进行些稳健项目投资,争取实现流动性与效益型平衡最优。

3、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原则是前提。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的业务流程、明确的位职以及有效适用的内部管控措施保证电网资金安全的重要前提。电网公司资金安全管理就要走标准化管理路线,包括执行统一的资金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统一的基础环境设置、资金安全管理运作机制框架以及资金安全信息化建设范本。各单位按公司统一标准制定本单位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并制定适合的实施操作细则,将资金业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智能化原则。该原则指借助信息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实现对整个集团的资源整合,实现集团集中式管理,实现集中控制。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也要借助信息技术,搭建智能化的资金业务管理平台,建立资金监控系统以及全面的资金业务平台,实现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银行账户、资金流量与资金存量的在线管控,实现资金安全风险预警,为资金安全管理提供先进有效地手段。

二、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缺乏统一资金安全管理制度流程。虽然公司各单位建立了部分资金管理制度和流程,但由于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执行效果难以保证。比如电费收取方面,如果监督执行不力,很容易产生电费资金少收、挪用、不及时上交贪污等风险。再如资金支付方面,由于支付项多、支付频率高,如果没有严格的资金审批流程,很可能造成资金使用的浪费,甚至舞弊。

(二)公司资金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受到局限。公司资金收支点多而广,产权级次达到五级,全资及控股单位较多,银行账户数量较多。如此庞大的资金进出,单靠人为手工跟踪检査并不可行,尽管各单位对于部分资金业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如电子支付系统、费用报销平台等,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数据滞后、生成的管理报表不准确等现象。部分常态性、经常性资金业务,例如,资金实时监控;资金支付计划的编制、审批、上报;资金流量情况表的编制等,公司更是急需实施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滞后,公司各级位无法有效对下级单位现金流入和流出进行严格监管,又加上基层单位资金管理水平高低不等,部分单位资金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导致资金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内部资金控制乏力。目前,很多电网企业受产权等因素影响,对所属子公司资金直接控制能力较弱,造成资金分散沉淀,管理和控制难度很大;其次,数目众多的电费账户管理和核算由营销部门移交到财务部门后,未达账项仍旧较大,导致集团本部出现资金监控盲区。此外,由于资金流动信息不能实时全面反映资金运营状况,使得集团本部对资金流量不能有效控制,导致资金流入与流出进度不匹配,上述三方面问题综合作用给集团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电网企业尚未建立资金安全管理考核评价机制。资金管理考核有利于把安全管理各项工作效果评价并量化,有助于全面提高公司资金管理责任意识,从而调动各级单位和资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但由于目前公司总部对下属单位资金管控力度不够,资金考核评价机制也尚未建立。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仅仅是资金管理的一种手段,资金管理的首要目的是确保全网资金安全。资金安全管理必须以规范的制度流程、标准的账户管理、完善的信息系统管理等为保障。针对公司目前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资金安全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确保电网企业资金安全。

三、结论

篇14

关键词:资金管理;风险控制

企业资金管理是资金流入与流出企业,以及资金在企业内部流转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和资金营运活动。企业要提高资金管理效率,防范和控制资金流转风险,必须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慎重科学规划投融资目标与规模,严格制定授权、审批等相关制度,规范资金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与权限,以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1 概述

笔者工作的汽车运输集团公司在高铁开通后,营业额急速下滑,夹缝中求生存,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集团领导审时度势,一方面,另辟蹊径,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强化企业管理,降本增效,特别是在资金管理方面大胆改革,实行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控,利用集团财务集中管控平台,对集团所属子公司、分公司资金实施集中管控,充分发挥了集团资金规模优势,盘活了沉淀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大大提升了集团资金的运营管理水平,带领企业走出了困境,渡过了难关。现浅谈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原则、模式、具体措施和风险控制点。

1.1 资金管理的原则。资金管理须遵循以下原则:业务操作合规合法性原则;融资成本最优化原则;资金利用率最大化原则;资金收益最大化原则;技术保障安全性原则;资金调配独立性原则。

1.2 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集团公司采用财务公司模式运作,资金管理方式上,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统贷统存、有偿使用闭环管理,集中控制、统一调配。做到集团资金的全封闭全程结算,实时到账、减少资金在途,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

1.3 集团资金集中管控的措施。资金集中管控是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借助先进的资金结算的现金管理平台,规范集团资金运作程序,明确集团资金基本运作方式,并通过模拟商业银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管控功能和作用。在资金管理上充分调动银企各方的积极性,集多方力量共同促进集团管理科学化。实施过程中需要各成员单位与集团公司积极配合,具体要求如下:①为实现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银行账户管理是资金集中管控的基础,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要在指定的银行开立银行账户。禁止游离于资金系统之外的银行账户存在。②各个成员单位必须按集团公司要求编制资金预算,为集团公司统筹安排融资和日常经营提供可靠的依据。逐步达到“月预算、周平衡、日控制”的效果。③公司融资方面,集团融资决策与管理工作重点是明确融资决策权限与程序、规划资本结构及控制融资风险、规划融资规模、灵活使用融资方式。我公司在发展战略基础上,确定融资方案。一是遵循法规,公司融资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二是统一控制,集团财务部负责集团融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集团整体资本结构、二级公司及三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集团担保与抵押规则、集团授信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并对融资进行风险评估,提早预防,严格控制,以确保资金安全;三是降本增效,集团公司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利用政府及行业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低利率融资渠道,借贷适量,公司融资活动以满足经营需要为宜,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节约资金成本;四是统一授信、统贷统还,各公司每年3月份向集团公司申请授信额度,集团公司根据借款单位近三年的财务决算报表,参考净资产收益率,银行负债资产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利润增长率等相关指标,以确定借款单位授信额度。在遵循这五项原则的前提下,公司经营计划着未来走向,控制风险发生。④资金支付管理方面,各公司对货币资金须严格管理,建立健全的授权审批制度,完善付款流程,明确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杜绝发生由一人办理代币资金全过业务的现象,严禁将办理资金业务的相关印章的票据集中一人保管。涉及大额的资金支付,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

2 现阶段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点

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包括控制资产负债率、控制对集团外的担保等。

2.1 控制资产负债率。企业集团融资战略应与企业战略相配并支持企业投资增长,企业融资规模、资本结构的安排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负债规模,避免过度使用财务杠杆而导致企业集团整体偿债能力下降。资产负债率指标体现企业集团资本结构政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①控制企业集团整体资产负债率,②控制母公司、子公司层面的资产负债率。

2.2 控制对外担保。企业出于多种原因可能会对其他单位提供担保,尤其是为集团外的往来客户提供信用担保。企业集团为集团外其他单位提供的债务担保,假如被担保单位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则企业集团必须履行债务偿还的连带责任,因此,集团公司的担保有可能形成 “或有负债”,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集团公司应对担保事项严格控制、降低担保风险。具体措施:①以集团总部为权力主体建立担保审批制度,②依据财务状况和信用确定担保对象,③反担保制度的建立。

2.3 集团公司为实行资金集中管控成立财务公司,其资金管理的风险意识和有效应对无疑是整个集团财务安全的命脉。因此,在本集团总部以及各成员单位进行资产负债率管理及担保控制的基础之上,集团公司对财务公司进行的风险管控显得至关重要。财务公司必须建立全面而系统的风险管理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同时还要强化财务公司的内部管控规章制度。

一方面,完善集团内部组织机构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保障财务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的在日常运作中保持正常运转,还要强化董事会、监事会在财务公司风险管控中的核心作用;第二,设立独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监督部门,在集团面临风险环境时,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系统应对,全面落实风险管理。